[于迈说史]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从盛唐到弱宋,到底发生了什么?(长篇连载中)

最近几天忙坏了,都没好好写东西,惭愧~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05 09:43:00 +0800 CST  
楼主来冒泡了~终于可以好好开始更帖了~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07 17:27:08 +0800 CST  
许久没写,有点手生。

开更!

【李昌符的末路】

三月十九日,李儇由兴元抵达凤翔。他本意是想在此歇歇脚,然后再高高兴兴回长安去。之前几经动乱,外有贼寇侵扰,内有大忠似奸的权宦挟制,如今好不容易给扫除得个七七八八,也是时候享受一番平静而美好的日子了。
不过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却对李儇说,此时长安饱经战火,一片狼藉,宫殿也没完全修复,还请他在凤翔多呆一段时日。李儇听罢,亦觉有理,且不忍辜负李昌符的一番好意,就同意留下。
实际上,李昌符的真实想法却是不想放李儇回去,他生怕李儇一回到长安就给自己翻旧账,要清算之前他与朱玫联兵追逐圣驾的罪责,即使李儇不计较这些,后面给他的恩典、赏赐也就如老教授们的头发——与日俱减。
此时的李昌符一如上了牌桌的赌徒,不暴富,毋宁死,“希望利用朝廷在凤翔的机会剥夺它的剩余财富和权力,但是他的野心很快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剑桥中国隋唐史》)
六月初六,“李昌符的士兵和皇帝的军队交战。李昌符袭击并企图焚烧皇帝的‘行宫’,在凤翔的街道上双方更是恶战一场。李昌符遭到失败,被赶出凤翔,两个月后在一次短促的讨伐中被杀。”(《剑桥中国隋唐史》)
但是,李昌符与皇帝军队之间“街巷战”并非所谓的“正邪之争”。事实真相说来有点无厘头——天威都(神策军“五十四都”之一)都头杨守立(本姓胡,杨复恭养子)与李昌符在街上碰到,互不让道,本来两个人脾气就大,再加上天气炎热,一言不合就掐架了。两人掐架,李儇一开始是想做和事佬的,只是李昌符烂泥扶不上墙,不听劝,认为朝廷不处置杨守立就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于是火气一上来就犯了混,把皇帝的行宫给烧了。这下,李儇也不能容他了。得到皇帝授意,杨守立越打越兴奋,没用多久就将不可一世的李昌符打得大败,逃至陇州(今属陕西)。其他人也乐得痛打落水狗,最后,李昌符被团虐,自己死了不要紧,还连累全族被诛。
突然有点儿心疼古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李昌符的某个亲戚,好处没有从他那里拿半点,好不容易靠自己起早贪黑地赚点辛苦钱,最后娶了媳妇,也生了一双好女儿,就盼着天下太平点儿,晚年好享享福,结果祸从天降,不由分说就被剁了,连个“冤”字都没处说。所以也就能明白古人为啥碰到“叛逆不羁”或“野心勃勃”的人,有一种如临大敌的心情了。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22 02:51:13 +0800 CST  
【昭宗即位】

王仙芝、黄巢、秦宗权、朱玫、李昌符……多少狼子野心之人,掀起重重波澜,一乱未平,一乱又起。斯须变故,李儇两次出逃,备受惊恐,历经磨难。李昌符叛乱平定后,李儇却没立即还京。在凤翔滞留了数月后,李儇身体日渐不适,加之文武大臣早已归心似箭,便于光启四年(888)二月起身回长安去了。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23 04:17:10 +0800 CST  



我的新书,现在已经可以在各大网店购买了,当当今日(12月26日)五折

购买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97975.html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26 12:18:31 +0800 CST  
【阶层固化?难以逆袭?看看唐末的故事你就懂了】

​从BBC 纪录片《56 up》/ 《人生七年》的走红,从《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一书的热销,再到如今年轻人“望房兴叹”,关于“阶层固化”的讨论起此彼伏,其中参与讨论者多半都属于中产阶层中的知识青年。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也有能力,但是对于目前所处的阶层以及状态并不十分满意,而且对于未来如何突破心存焦虑。



因为看着那么多能力和品位比自己差的人,靠家里的财富积累,一个月就可以获得自己近乎十年努力所得,并渐渐明白——“努力在职位和薪资上做突破往往是无用功,因为付出跟收获并不呈线性关系。普通人奋斗的一生是‘多劳多得’的典型范式。也就是一般公司HR体系里面遵守的原则——职位和收入有正相关。一般来说职位越高,收入越高,正常情况下工作强度也越高。即便做到了上市公司CEO、CTO、COO……还是在‘多劳多得’的模型下,注定是用更高的劳动频率换取财富(忘记出处,侵删)。”
换一个极端一点的语境,也就是说CEO和保洁工基本属于一个类型(这里并非对保洁工有任何不敬)。
在这种情景下,大家难免会陷入一种焦灼而无力的情绪困境。虽说人艰不拆。但是笔者还是得说,这份焦虑很可能就是攀比之下的挫败感。焦虑谁都有,但请不要专门拿出时间去焦虑,原地踏步地看着一拨拨人从你身边呼啸而过,只会让你的焦虑万劫不复。



大家要认清一个事实是,阶层固化其实可以换一个词,叫“阶层流动性趋缓”。这个几乎是历史时期走向平稳的一个必然。如果不认清这个事实,那么焦虑至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有这种焦虑是好的,其实没必要观照现实后,又把自己的种种想法给“割除”,来换取一时的所谓“心境平和”,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个时候你得直面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无助、贪婪、愚笨、犹豫、胆小,渐而与自己达成和解。并且拿出最大的精神,做好长期与环境奋斗的准备。因为,“跟环境奋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必须要做到。因此平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并突破你的环境,从中你自然会得到平安,但是你如果以无条件接受环境的方式来求得平安,你会被催眠,既然这样,你不如死掉(克里希那穆提)。”



我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看着知乎和豆瓣上彷徨无助的人求助问怎样可以一年挣到十几万或几十万。无非是欠债家穷。也有看似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其实也是负债累累,战战兢兢,不得不为一份表象去圆更大的谎。总之,都想通过急剧的变化来改变窘迫不堪的生活。可到头来除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引起的焦灼加重之外,并无甚改变。佛教有句很屌的话,四个字,忘了叫啥。反正就是说改变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对也不对。改变发生的前提是接受,接受软弱、自视甚高、能力不强的自己,接受目前仍旧窘迫的现实,然后再来一点一滴发现自己的闪光处,坚持两三年不为人知的苦楚,才会出现些微曙光,而大成非十年之功不可。接受且坚持着,厚脸皮告诉家人友人,自己穷且矬,坦然心态,然后慢慢于无人关注处,闪闪发光。
其实大家口中谈的是“阶层固化”,其实心里想的却是“如何迅速致富并超过身边某些权贵阶层”。对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正如《走向共和》里面李鸿章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首先自己得做好“长期奋战”的准备,并且采取《随机漫步的傻瓜》中所说的策略,即坚持“回报小而固定的大概率事件”+“可以带来巨额回报小概率事件”,前着可以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后者可能与我们的爱好相关,如写作,看看作家富豪排行榜,你就可以知道要多少底层码字工成了可以与明星比肩的存,也可能与我们的前瞻眼光相关,比如早期注册域名、商标或挖比特币的,都早早成了千万富翁。顺带说一句,我认识的一个珠宝公司的老板,早期就是靠注册商标/域名赚的第一桶金。人家初中还没读完。
其次,在注重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要对下一代负责,这种负责并不是上一个死贵死贵的幼儿园就完事了,急于“在一棵尚未出头的幼苗上”索取“硕果累累”的可能,最后拔苗助长,毁灭一切可能。最重要的是在下一代身上种下了几颗希望的种子,然后让他们传承下去,虽然最终不一定都会萌芽。但是啊,有希望可以守护,就是最美好的存在。
休斯顿·史密斯(Huston Smith)在《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说道中:“人类的机会在于把偶尔瞥见的洞见转化为长存的光明。”虽然我没有什么洞见,但我相信我的直觉:黑夜终有尽头,虽然第二天有可能是乌云密布的阴天,但已足以让你看清脚下的路;虽然路途不一定通向叫做“功成名就”的终点,但是足够美好就已然满足。



最后再说一句。世界任何事情,并不是一味的“强者越强”“赢者通吃”。比如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夺权,本来应该最有话语权的皇帝,反而成了傀儡般的存在。后来黄巢起义,攻占长安,本来垄断资源的李氏皇族,还有“退”的可能性吗?(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下的例子)
关于这一点,笔者的新书《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中也有论及:
所谓强者,无非一时占据最多资源者,他们或许会因为“马太效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显得越来越耀眼,然一逢风云变乱,便首当其冲,成为其他随时代翻涌而起的叛逆者眼中不得不拔的刺。正因为强者太过耀眼,所以一旦身逢乱世便无处可藏,虽求苟生而不得。故云:“强者,虽刚却脆。”弱者,在冗长的历史长卷中鲜有提及,也看似无关紧要,却是生命力旺盛、适应能力强的大多数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故云:“弱者,虽柔却韧。”



关于“阶层固化”,关于更多知识青年关心现实问题,其实笔者的新书《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都或多或少会提及。因为笔者坚信:

历史即当下,历史人即身边人!读懂了乱世就读懂了人心!

P.s.笔者的新书,已经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各大网店都有售(线下店要稍晚些)。网页输入“最乱的乱世”即可,选择下单,也可以复制如下链接到地址购买: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97975.html
京东:https://item.jd.com/12283618.html
天猫(签名版):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20m.1000858.1000725.1.38c77982dHmdGn&id=562581763906&areaId=440300&user_id=101450072&cat_id=2&is_b=1&rn=bc9ba5a14adfb490f268155a5df709cc
亚马逊:https://www.amazon.cn/dp/B0788WXTFF/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514262360&sr=1-1&keywords=%E6%9C%80%E4%B9%B1%E7%9A%84%E4%B9%B1%E4%B8%96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26 12:26:09 +0800 CST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7-12-28 12:56:12 +0800 CST  
写了几年,到今年才出版《五代十国:最乱的乱世》第一部,有人问我为什么写得那么慢?又人问我写得靠谱吗?我不好回答,因为熬碎心肝的认真和马虎应付的70%几乎看不出差别。下图是部分参考的史料、专著及其他人写的通俗史,还有一部分在老家的资料、一部分电子版资料及七零八碎的为掉书袋而用的杂书就先不列了吧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09 03:23:11 +0800 CST  
楼主要回归写作了。最近为了第一本书的宣传没少头疼。现在看淡了,还是好好写作吧,其余的就随缘吧。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18 17:21:05 +0800 CST  
【昭宗即位(续)】

李儇自知天年不久,回到长安后立刻传旨:次日亲赴太庙拜祭。本来帝王拜太庙是十分隆重的大典,但李儇知道自己等不了那么久了。礼部官员连忙派人清扫布置。
唐王朝的太庙在长安城通义里。自唐高祖李渊追至其高祖李熙于太庙设四室配享祭祀以来,随着历代皇帝相继入太庙,规模不断扩大,气势恢宏。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立国,到光启四年,已历二百七十年,有过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有过武后僭国、神龙革命,有过安史之乱等动荡波折。李儇念及近三百年的帝国历史,又回顾自己十二岁即位以来的十五年帝王生涯,不是懵懂无知就是在惊恐、慌乱、出逃中度过,最近这几年虽然有心励精图治,却无计力挽狂澜,祖宗基业大概要毁在自己手上吧?长安城当年人口百万,商贾云集,四方来朝,户盈罗绮,市列珠玑,到了自己即位后,黄巢入京称帝,自己两次出逃,如今的长安城几乎已经是一座荒城了。
如今来到这太庙之前,只见满目萧然,残破凋零,李儇不禁潸然泪下。焚香祭拜之时,悲从中来,至于放声痛哭。群臣劝慰良久方起驾回宫。即日颁诏:大赦天下,改元“文德”。三月二日,李儇“暴疾”,病势垂危。群臣皆议立储,但李儇二子皆不足十岁,少不更事,方今天下未定,恐难治国,便以皇六弟吉王李保年最长又颇有贤名,为众望所归。但左神策军中尉、观军容使杨复恭却以皇七弟寿王李杰在李儇二次西迁之时带兵随侍左右,他与之交往较密,所以力主寿王监国。
双方争议不下之时,还是手握兵权的人才能起决定性作用。杨复恭派遣宦官刘季述率兵至寿王府,迎李杰入宫内少阳院,引宰相及群臣入拜,立为皇太弟,即日监国。
三月六日,李儇驾崩于灵符殿,年仅二十七岁。
三月八日,皇太弟李杰改名为李敏,即位于李儇柩前(后又改名为李晔),是为唐昭宗,时年二十二岁。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19 02:43:43 +0800 CST  
文章后期尽量朴实些,同时尽量保持一点特色。不作无病之呻吟,不用典(至少尽量少用典),不避俗字俗语。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22 03:08:35 +0800 CST  
下一节预告:秦宗权与朱温的此消彼长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22 03:09:14 +0800 CST  
《五代十国》会继续更新下去……最近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给自己加个油……更感谢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朋友们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1-29 14:00:41 +0800 CST  
哎,感觉好没劲呀……哎,2018,都不对什么抱希望了……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2-20 22:49:25 +0800 CST  
今晚开更吧……经历过一长段痛苦期,还有就是新书开卖以来就受到各方不明人士的攻击,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给你最差评。我想看一本书,还是看作者的态度吧,关于注释还有掉书袋这块,后面行文已经没有了,还是有人瞎逼逼。然后就抓住引用注释这块不放,丝毫不提在选材这块我下的苦心……你们可以去看看各个写这个朝代的书,别人选材和在史实这块出了多大的错误,你们是眼瞎了吗?如果风格不惜,可以提,但别恶言攻击。确实是被弄得伤心了。本来一度都打算放弃了。算了,我也不期望各个网站能给我公正,也不期望时间能给我公正。我只是不忍辜负一直以来喜欢我写作的读者。后期尽量去掉一些庞杂的东西,好好写史。自己愿意花心思,告诉喜欢我读者,一个最接近历史真相的“五代十国”。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2-25 10:00:20 +0800 CST  
【第一智囊】

李煴败亡至李儇还京期间,多少藩镇灾祸不断,朱温却如得天助:先是趁滑州义成军乱,趁势攻占了滑州;不久被朝廷改封为吴兴郡王,授宣武、义成二军节度使;后又联合天平军、泰宁军一举歼灭秦宗权麾下精锐之师。
此消彼长。将秦宗权打趴后,朱温不仅解除了大敌当前的困境,而且在中原地区再也无人能够与之抗衡了。那些逃跑的秦将留下的地区很快就成了朱温的势力范围。朱温到底比秦宗权更适合权倾天下,得到这些地区以后,慎重地选择守城的将领,修葺城墙营垒,为攻守之备——只有根基稳固了,才有可能图谋天下。若是像秦宗权一样,走到哪里杀到哪里,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要杀光天下人,怎么可能成就王霸之业呢?
朱温的势力范围不仅大大扩张了,他也由此成为了中原地区实力最强的庞大藩镇。更重要的,他赢得了人心。这全靠秦宗权的残暴嗜杀。其实朱温未必有多么好,但与之相比已经好太多了。朱温的社会声望如日中天,远近流亡之士、颠沛流离之人纷纷来投,与之相邻的政治势力也纷纷依附。
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那么一个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背后必定有许多文韬武略之人。对于朱温来说,手下武将有朱珍为之选拔,手下的主要文臣之一则是敬翔。
敬翔,字子振,同州冯翊人。先祖敬晖官至宰相,是神龙政变(废武则天,扶唐中宗)的功臣之一,被封为平阳郡王;曾祖敬琬,官至绥州刺史;祖父敬忻,为同州掾吏;父亲敬衮,任集州刺史。敬翔本人自幼好读书,尤长刀笔,应用敏捷,人称少年英才。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未中。黄巢入长安,敬翔逃至汴州,投靠同乡王发,王发当时是汴州观察支使,对他十分礼遇,但奈何自己官职也不大,长时间都没有为他谋到合适的职位。敬翔生活窘迫,便在军中代写书信、文书为生。士兵们并不识字,所以他的书信都浅白俚俗,但也有许多生花妙笔,所以他的文才在士兵之间广为流传。
朱温自幼不好读书,也没有读书的好条件,所以军中文书太过古雅深奥反而不招他喜欢,听说有敬翔这号人物,便召王发请他相见。敬翔见了朱温以后,朱温问道:“听说你在读《春秋》,这书里记的是什么事?”
敬翔自然聪明,便顺着朱温的心意答道:“记的是春秋诸侯征战用兵之事。”如果是唐太宗李世民问他,他恐怕就回答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的书了。
朱温果然感兴趣,继续问道:“那《春秋》用兵之法,可以为我所用否?”
敬翔的回答充分显示出其才能来:“用兵之道,诡谲奇变,在于出奇制胜,兵家无定法,征战无定式。《春秋》所记,乃当时用兵之法,今只可借鉴,不可袭用。”
如此回答大受朱温赏识,当即授以军职,命其凡有征战便随行。但敬翔许是有些读书人的傲气,不愿任武官,求任一文职,便被改为馆驿巡官,使其专掌檄文、奏表。
秦宗权以十倍兵力围攻汴州而不能取胜,敬翔在其中功不可没。史称“(朱温)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意悟,多为之改易。”大意是朱温有了不好的想法,平常人是难以劝谏的,但敬翔没有直言,稍稍启发他,他就明白过来,及时改正了。因此,朱温军谋、政治无不征求敬翔的意见,敬翔跟随朱温前后共三十余年,朱温对其十分倚重,言听计从,敬翔本人也“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2-26 03:16:46 +0800 CST  
【敬翔献计】

朱温在抵御秦宗权时,郓州的天平军节度使朱朱瑄、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都曾领兵来援。秦宗权被击败后,朱温因为朱瑄、朱瑾二人与自己同姓,又大力帮扶过自己,就送给厚礼让他们回去。其实他们帮助朱温自然不是好心,而是需要一个人来挡住秦宗权,唇齿相依的关系罢了。现在强敌已灭,他们之间自然就有了利益冲突,所以朱瑄、朱瑾因为觊觎朱温的军士们勇敢强悍,偷偷地在曹州和濮州的边界上悬赏重金布帛来招诱他们,军士们为了财货之利而离开的人很多。朱温本来就觉得兵力不足,便立即传送檄文去谴责他们这种挖墙脚的行为(其实朱温还派朱珍直接去别人的地盘上招兵买马过),但朱瑄的回话很是无礼,朱温与他们的矛盾由此而生,有反目之意。
敬翔知道朱温的心思,进言道:“将军欲图大业,必为四邻窥伺,不若先下手为强。”
朱温正在考虑此事,便问如何先下手。敬翔进一步说:“东方二镇正以厚利招诱我军兵士,我们不如将计就计,以心腹将士佯装叛逃,这便是取胜之道;然后将军以此事上表朝廷,传告四邻,以袭取叛军为名发兵入境,这便是出师之由。名正言顺而又预埋先机,可得数倍之兵而还。”
朱温闻言,不禁拍案叫绝,当即依计行事。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2-27 02:41:03 +0800 CST  
【计来计往】

朱瑄与朱瑾乃是叔伯兄弟,与朱温也算是同宗。朱瑄先发迹,曾因其父盗卖私盐牵连受罪,而后投军,凭借过人的武力迅速成长为一个小头目,接下来就是运气爆棚,直属领导前仆后继归天,最后被众军士推举为老大,朝廷只得顺水推舟,授职节度使。有兄如此,朱瑾自然也就混得不差,加上人帅、活好,很快就被泰宁节度使齐克让看上了,招为东床快婿。朱瑾倒也不客气,连忙应下,而后借迎亲之机,偷藏兵器,把自己的“岳丈”齐克让给抓起来了,鸠占鹊巢,吞了兖州,自称兖州军留后。朝廷继续顺水推舟,授朱瑾以泰宁节度使之职。
朱氏兄弟并不满足当一地的土霸王,而是志在天下,故而打起了朱温的主意。二人挖朱温的墙角挖得不亦乐乎,凡是有来投奔的,全都礼遇甚厚。朱温一边上表朝廷,告他们招诱军士瓦解其军的状,请求出兵索回;一边致书朱瑄,要求他送还军兵,放烟雾弹给他。朱瑄肯定是不会还的了,还自恃有恩于朱温,回信里说话一点儿也不客气。光启三年(887)八月,朱温传檄邻道,又上表朝廷,调兵遣将,要到天平军收取叛徒。
朱温派出的是朱珍、葛从周二将,攻打天平军西南与汴州相邻的曹州。八月十一日,曹州就被攻破,刺史也被活捉了。汴军继续向东北深入,攻打濮州。失去一州之后,朱氏兄弟坐不住了,遂合兵抵抗。怎奈准备不足,且突然在半道上遭遇汴军,苦战一番后,郓、兖兵大败,斩杀数万,数十名将领被俘。朱瑄、朱瑾率残部逃回了郓州。
十月,朱温亲率骑兵数千到达濮州战场,朱瑄也命其亲弟弟朱罕率马步兵万人赴援。朱温让朱珍攻打濮州,自己和葛从周拦截朱罕,在范县活捉了其三名部将;十月初七,朱珍也攻破了濮州,刺史朱裕逃回了郓州——天平军下辖的三州,已经被朱温夺取两州了。
朱温又命朱珍继续进兵,希望夺取郓州。但此时朱瑄却突然“发疯”,将逃回来的朱裕狠狠一顿杖责,又宣布将其降职。“愤懑不平”的朱裕,“一气之下”向朱珍送来了降书,约定朱珍夜袭郓州城,他自为内应,为汴军开门。朱珍对这个黄盖诈降之计完全没有怀疑,如约在半夜率兵攻城,朱裕果然打开了城门,汴军入城后城门却关闭了。两边伏兵突然杀到,汴军折损数千人。当时朱珍还未入城,见城中杀声四起才知中计,急忙退兵。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3-07 08:55:57 +0800 CST  
昨晚没更新,罪过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3-08 16:54:39 +0800 CST  
自己打个卡……断线了那么久,愧疚~
楼主 zuoan770  发布于 2018-03-28 09:31:24 +0800 CST  

楼主:zuoan770

字数:226916

发表时间:2016-12-01 08: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29 20:36:04 +0800 CST

评论数:3821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