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秋“有义”战——贵族最后的独享时代:春秋!(长期连载)

楚国初期发展扩张之路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1 14:10:21 +0800 CST  
楚国初期发展扩张之路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1 14:11:35 +0800 CST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2017-04-11 14:11:35
楚国初期发展扩张之路

----------------------
电脑卡了,发重了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1 16:04:43 +0800 CST  
虽然是展喜说的这番辞令使得齐军退兵,但这都是柳下惠教给他的!如此足不出户就能避免再起战端,避免百姓无谓的伤亡,再加上其品德如此之高,柳下惠真的能称得上圣人!《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柳下惠能被孟子授予“和圣”的殊荣,可以说实至名归!希望以后提到柳下惠时,大家在不假思索的想到“坐怀不乱”时,还能想到“和圣”!
柳下惠因年事已高而隐居柳下后,广招生徒,传授文化礼仪,传道授业,深受士民的尊敬爱戴。在100岁高龄时,溘然长逝。柳下惠的妻子悲痛的诔道:“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察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遇难三黜,终不弊兮。恺悌君子,永能厉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鬼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刘向《烈女传·柳下惠妻》)。展禽的妻子为其定谥号曰“惠”。
随后将柳下惠葬于汶水之阳,墓址大致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之柳里以北。大约400年后,已统一五国,正在伐齐的秦王嬴政途经柳下惠墓地时特意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杀无赦!”。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秦始皇冷酷残暴,后来统一六国后更是焚书坑儒。此时连冷酷无比的始皇帝都能如此温情的保护在此安息的柳下惠不受打扰,可见“和圣”的影响力之大!
您会坐怀不乱吗?

第五章 西秦之初定西陲

关陇古道

讲西周时秦国介绍到了秦襄公时代,这里简单归结后再接着讲秦国前期历史。据《史记》记载,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后来到了非子时代,非子因养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于秦邑,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由此建立。后来到了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护驾有功,被升为伯爵,并且把周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许以伐戎所夺之地尽归秦国。
秦襄公,嬴姓,赵氏,名开,公元前777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刚继位的秦襄公深知秦人的生存之地已被戎人包围,稍有不慎就会被蛮横的戎人吞灭,为了能在夹缝中求生存,高瞻远瞩的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西戎丰王为妻。
公元前776年,非常有远见的秦襄公将都城东迁至战略要地汧邑(在今陕西省陇县一带),这次迁都之举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此时秦国的地理战略位置:秦人此前生活的核心区域在陇右地区,位于今天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一带,地处渭河上游。按理说渭河不是很长,所以地处渭河上游的陇右地区应该跟地处渭河中下游的关中地区地域联系非常密切。但事实恰恰相反!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被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六盘山(六盘山又名陇山,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所以称陇山以西为陇右,也称作陇西)分隔开来,并且六盘山与南面的东西走向的秦岭几乎连接呈倒“T”字型非常彻底的将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隔断开来,而流经两山之间的渭河沿岸也是险阻无比。所以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虽然相邻,但是沟通不便。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2 20:39:51 +0800 CST  
秦人发展初期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2 23:03:40 +0800 CST  
@贫道稽首了1 2017-04-13 18:27:41

-----------------------------
谢谢鼓励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4 09:11:03 +0800 CST  
六盘山以东是中原农耕文明,以西是游牧文明,因此对于关中地区来说,六盘山就是天然屏障,而对于想要往关中地区发展的秦人来说,六盘山则成了最大的阻碍,必须要找到东进的突破口!好在,秦人找到了!后人将秦人找到的这条通往关中的道路称之为——关陇古道,路线位置应该是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到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其实对于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来说应该非常熟悉这条改变历史走向的古路,因为后世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方针就是北上向西迂回占据陇右地区,然后通过关陇古道占据关中,再东进中原,实现汉室复兴!扯远了,我们再回过头来接着说。所以说秦襄公将都城东迁至关陇古道东端的汧邑并亲自扼守住能左右开弓的这个战略要地,这是多么高明的举措!
秦襄公迁都汧邑后不久,犬戎围攻陇右犬丘(在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一带),虽然秦襄公的哥哥世父率秦军英勇抵抗,但犬丘城仍然被彪悍的犬戎攻破,世父被俘。好在秦襄公此前已与西戎和亲,所以犬戎并没有杀掉世父,一年以后便放其归秦。后来在秦襄公的努力下,双方居然和好如初,秦人趁机经营汧邑附近的膏腴之地,大力发展生产,加强武备,迅速的提升自己的实力!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获得了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后,以汧邑为根据地,向东南方向的岐丰之地拓展,虽然最初在与犬戎的作战中屡屡失败,但顽强的秦襄公屡败屡战,终于慢慢的扭转了局势,于公元前766年攻到了自己的伯爵封地——岐山脚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遗憾的是激动不已的秦襄公在岐山脚下突然去世!秦人此次虽然攻至岐山脚下,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并不能有效的统治岐丰之地,随着秦齐襄公的去世,冒进的秦人只得暂时的退回汧邑。

秦人开疆拓土

秦襄公的世子秦文公继位(公元前765年至公元前716年在位),继位后的秦文公采取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战略,徐徐东进,每占据一个地方,就停下脚步,等彻底消化吸收好以后,再继续向东慢慢推进!到了公元前750年,终于推进至岐山!这里地处渭水中游,土壤肥沃,仍有不少周朝遗民不肯东迁,留在此生活,秦文公尽收此地,此民,实力大增!
岐山以及关中地区真的是宝地,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周人在此兴盛,进而统一天下;秦人在此兴盛,进而统一天下;刘邦出汉中,占据此地,进而统一天下;苻坚在此重用王猛,进而统一北方;北周在此兴盛,进而统一北方;杨坚废北周自立隋后,在此兴盛,统一天下;李渊李世民太原起兵后,马不停蹄的向这里挺进,占领关中之后,进而统一天下。。。。。。到了本朝,毛主席万里长征迂回大西南,绕至此处,最终也统一中华。
秦文公在位五十年,设立记事史官,教化百姓,击败西戎,占据岐丰之地,尽收周朝移民,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励精图治,使得秦人终于能完全的在关中地区定居下来,农时从事农业,闲时加强武备训练!
公元前718年,秦文公的世子早逝,于是立嫡长孙立(嬴姓,赵氏,名立,生卒年为公元前724年至公元前704年)为继承人。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4 10:49:54 +0800 CST  
@士兵小超首 2017-04-13 11:29:12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
才人~谢谢顶贴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4 13:35:17 +0800 CST  
@慕容乐扬慕颖 2017-04-14 17:41:36
精彩,慢慢看。
-----------------------------
谢谢慕容兄弟的鼓励,今后互相学习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4 22:13:32 +0800 CST  
@贫道稽首了1 2017-04-13 18:27:41

-----------------------------
多谢道兄鼓励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4 22:22:31 +0800 CST  
@bujie2015 2017-04-17 08:58:54
楼主,孔孟儒家为什么都认为郑卫之音是靡靡之音,是亡国征兆?郑卫与鲁乐、齐乐根本的分歧是什么?春秋战国时,音乐担任教化职责,为什么郑卫之音就不入圣人法眼呢?
-----------------------------
我觉得郑卫之音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当年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被认定为靡靡之音、黄se歌曲,被官方严加批判,但是民间百姓却非常喜欢听。在还没有完全进行改革开放的时代,流行音乐肯定是要被官方驳斥的。
郑卫之音应该算是还没有改革的周朝时的“流行音乐”,再加上郑卫之地殷商遗民很多,所创作的音乐又带有淡淡的忧愁不满之意,不利于大周王朝的和谐,所以会遭到周礼维护者们的抵制(尽管孔子也是殷商遗民,但。。。。)。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7 17:06:57 +0800 CST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后,嫡长孙继位,是为秦宪公(公元前715年至公元前704年在位)。公元前714年,秦宪公将都城南迁至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此举意义重大,更加表明了秦人继续东进的决心。并且平阳位于渭河以南,有了渭河作为屏障,可以更有效的防止戎人突袭。随后,秦人开始攻伐占据镐京附近的亳戎荡社部落,历经十年苦战,终于铲除了荡社部落!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英年早逝,死后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原一带)。秦宪公与鲁姬子生有三个儿子:世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幼子出子。按理应该世子继位,但是权倾朝野的大庶长(商鞅变法前大庶长乃官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位,权力很大,相当于宰相)弗忌、威垒、三父废世子而改立年仅五岁的幼子出子为秦国国君。
出子六年,弗忌等见桀骜不驯的出子逐渐长大成人,且想亲政,就派人刺杀了出子,改立秦宪公的原世子即位,是为秦武公(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78年在位)。秦武公心里很清楚,此时早已大权旁落,必须忍辱负重,只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夺回大权!于是借刚即位就讨伐犬戎彭戏氏之机,一改之前懦弱的形象,英明神武的征讨彭戏氏,树立威望,培植自己的势力!经过三年的实力积累,秦武公于公元前695年抓住机会铲除了弗忌等权臣,并将其诛灭三族!收回了君权!
大权在握的秦武公开始认真的考虑秦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时秦国虽然收复了岐丰之地,并且今后的发展方向肯定是继续向东,但是周围仍然还有不少戎人,不能腹背受敌!我应该先将陇右地区的戎人彻底征服,没有了后顾之忧后,再全力东进!”于是,秦武公开始了其戎马一生的征伐之旅!到公元前688年,终于相继灭了邽戎和冀戎,并且设立邽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和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开创秦国县制,由秦国中央直接统治!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灭掉小虢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西虢国东迁后,小虢国是由留守虢国故地的支庶一脉所建立。何谓支庶?正妻所生为嫡系,其他妃妾所生为庶系,庶系所繁衍的庞大后代,就被称为支庶一脉),并且在关中地区试点,设立杜(今陕西杜陵)、郑(今陕西华县)两县。
随后,秦武公又相继灭掉翟戎(生活在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一带,翟戎后叫狄)、貘戎等戎族诸多部落。随着有威胁的戎族部落一个个的被征服,秦武公觉得是时候迁都了,遂决定将都城由渭水以南的平阳北迁至周人兴盛之地——岐山附近。最终,秦武公选择了雍邑(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作为未来秦国的都城,并在此修建自己的陵墓。
公元前678年,开疆拓土的秦武公去世了,从他的谥号“武”我们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取得了非凡武功的国君,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武公死后葬在雍邑,并且首开秦国活人殉葬制度,陪葬人数多达六十六人!秦武公生前指定其同母弟弟秦德公(名字失传,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76年在位)为继承人(估计是吸取了父亲秦宪公英年早逝,诸公子年幼,容易出现权臣乱政的教训)。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7 17:10:27 +0800 CST  
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8 16:00:52 +0800 CST  
公元前677年(即秦德公元年),秦德公正式将国都迁至雍邑,此后294年,雍城一直是秦国的国都,直至秦献公二年,即公元前383年,献公将都城东迁至栎阳后,雍城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秦德公迁都后,大力发展生产,遗憾的是秦德公仅在位两年便去世了,其三个儿子相继继位:长子秦宣公(公元前675年至公元前664年在位),次子秦成公(嬴姓,赵氏,名载,公元前663年至公元前660年在位),三子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公元前659年至公元前621年在位)。
秦宣公有子九人,未立,传位给二弟秦成公;二弟秦成公有子七人,未立,传位给三弟秦穆公。大家发现没有,秦武公传位给弟弟,弟弟传位给长子后,长子又传位给二弟,二弟又传位给三弟,三弟在位时间将近四十年,然后才开始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为什么从武公开始不按照正常的宗法制传给嫡长子了呢?我觉得还是因为秦宪公的英年早逝,而大庶长废长立幼擅自专权的危险举动使得秦国公族特别重视继承人年龄问题。如果国君年幼的话,大权很容易旁落。有了秦宪公的前车之鉴,所以秦武公很可能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在任国君即将不久于人世时,嫡长子如果年幼,就传弟不传子,让年长的弟弟继位,防止大权旁落,保证秦国直系公族掌舵大秦帝国!
秦宪公去世时21岁,秦武公去世时32岁左右,秦德公去世时33岁,秦宣公去世时应该不超过26岁,秦成公去世时应该也不超过26岁,再加上死于非命的秦出子,连续六位秦国国君都英年早逝,为了大秦的稳定,所以才频繁的出现了兄终弟及的局面。直到在位将近四十年的秦穆公的出现,才使得继承制度恢复正常。

河西之地

黄河呈“几”字形千回百转的向东流,那么自北向南流的这段,古人称之为西河。渭水自西向东在西河的最南端注入黄河,而渭水除了泾水这条大支流外,东面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支流——洛水,洛水与渭水的融汇之处离渭水和黄河的融汇之处很近。那么洛水以东,西河以西,渭河最下游以北,陕北高原以南的这片地区,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西之地”!我觉得大部分人听闻河西之地这个历史地名是因为战国初期“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平一十二”的战神吴起,吴起尽夺秦国河西之地。其实河西之地在春秋时期就是秦晋两国的聚焦点。河西之地在中间,西面是强秦,东面是超级大国晋国,如此战略要地,秦晋两大强国岂能不因此展开博弈?但是我们大家都经常引用一个成语——秦晋之好。两个相邻的都比较强势的国家,还有领土争议,怎么可能结成秦晋之好,这不自相矛盾吗?
其实并不矛盾,之后的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继续向东扩张,打算将秦国领土向东扩展至黄河西河段。但是当秦穆公扩展到了洛水边时,发现洛水东面的河西之地早已成了晋国的囊中之物,甚至就连关中地区进出中原的最便捷的通道——崤函通道,也基本被晋国控制。秦人权衡利弊一番之后,深知此时还不是强大的晋国的对手,只能暂时与晋国和平共处,共享渭河平原,等待时机。那么秦人会等到时机吗?下面再介绍晋国,然后再讲秦晋两国围绕河西之地展开的纠葛。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9 10:44:59 +0800 CST  
河西、河东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9 15:28:24 +0800 CST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19 15:29:19 +0800 CST  
第六章 北晋之超前政治体制的晋国

桐叶封弟

话说周文王得到了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姜太公后,对其倍加尊敬,并且让自己的世子周武王娶了姜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妻,结为儿女亲家。邑姜为周武王生了两个儿子:嫡长子姬诵,嫡次子姬虞(名虞,虞舜的虞,字子于,因封在唐国,史称唐叔虞)。周武王在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由年幼的嫡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由周公旦辅政。
有一天,周成王跟自己的同母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兄弟俩玩的很高兴,周成王就爬到梧桐树上,摘下一片非常大的梧桐树叶,捣鼓成上尖下方的玉圭之状,将其授给弟弟姬虞:“子于,王兄以这个玉圭赐封你!”
年幼的姬虞并不知道哥哥将这个桐叶制成的玉圭赐给自己意味着什么,只是单纯的觉得好玩,就拿着它屁颠屁颠的跑向自己的寝宫。路上,姬虞正巧碰见前来探视的叔叔周公旦。
周公旦看见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侄子这么高兴,就好奇的问道:“爱侄因为何事如此高兴?”
姬虞就将手中的桐叶递给周公旦看,高兴地说道:“叔叔,这是王兄亲手做的桐叶玉圭,然后赏给了我。”
周公旦听说后惊奇不已:“赐予玉圭,就意味着封侯,天子无戏言,言出必践!”于是立马去见周成王,提议将方圆百里的战略要地——唐地封给姬虞,以实现诺言。唐叔虞由此成为晋国始祖。
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唐国,唐是殷商的属国,周公旦在平定武庚叛乱时,也顺便荡平了叛乱的唐国,这就需要周朝统治者委派一个有能力的“自己人”治理这一方战略要地,所以身为周武王嫡子的能力出众的姬虞是最合适的人选。由此可见,姬虞封唐绝非桐叶封弟之儿戏。并且唐地地处今山西省中部临汾盆地一带,临汾盆地以北生活着彪悍的戎、狄等边缘民族,所以跟后来的汉阳诸姬一样,周朝统治者在北起临汾盆地,南至黄河北岸这片地区封了七个姬姓诸侯国——霍国、杨国、唐国、耿国、郇国、虞国、魏国,以拱卫王畿之地。我觉得这片广阔的区域并不止这七个诸侯国,肯定还有很多,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遗漏了。而这个唐国地处临汾盆地的东南部,在曲沃一带,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傍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易守难攻,沃野百里,所以封给跟周成王关系最近的姬虞。
今天的山西省南北长,东西较窄,东面是太行山脉,西面是吕梁山脉,内部由北向南细分为六个盆地:桑干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其实在临汾盆地的东面,还有一个长治盆地(长治盆地四周封闭,暂且排除在外)。这五大盆地东西两面都是高山,但是其内部因为有汾河等河流的存在,使得他们南北相对畅通,所以一旦身在其中的某个诸侯国强大起来,统一五大盆地,立马变身超级大国!所以当后来东进的秦国国君发现河西之地已被超级大国晋国捷足先登时,只能望之兴叹。因为整合了五大盆地的晋国离富饶的华北平原更近,秦人没有强大的实力与之争抢,只能耐心的等待时机了!此前太原盆地以北被山戎占据,长治盆地被赤狄占据。
西周王室只控制了南边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而地处临汾盆地东南部的小小晋国是如何一步步强大,使得今天的山西省简称晋,深深地烙上了晋文化的印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常以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来区分化外边缘民族,按照这个划分,太原盆地以北的少数民族不是应该叫北狄吗?怎么周人称其为山戎呢?其实我们人类也是经常迁徙的,四周的少数民族迁徙融合后,我们就对其有新称谓了:尤其是相邻方位的少数民族融合,西戎与北狄混居,我们称其为戎狄;东夷与南蛮混居,我们称其为蛮夷;东夷与北狄混居,我们称其为夷狄等。 扯远了。。。。。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20 15:54:01 +0800 CST  
山西地形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20 15:57:52 +0800 CST  
话说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燮(又称“燮父”)继位。燮继位后迁居晋水之旁的翼城(最初的晋国三面环山,东面傍水,翼城北傍延伸出来的山脉,背后的山脉有如大鹏展翅,两翼齐飞,因此被称为翼城),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晋侯燮——晋武侯——晋成侯——晋厉侯——晋靖侯(姬宜臼,后来的周平王跟他同名同姓。。。。。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在位。晋靖侯的儿子公子伯侨有孙子名突,在晋献侯时代被封在羊舌邑,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沁县一带,故以羊舌为姓。羊舌邑在长治盆地北端,这表明晋国的势力扩张的很快)——晋僖侯(公元前840年至公元前823年在位)——晋献侯(公元前822年至公元前812年在位)——晋穆侯(公元前811年至公元前785年在位)。
公元前809年,晋穆侯娶齐文公的女儿为夫人。公元前805年,条戎进犯晋国,晋穆侯率军迎战,但是大败而归。晋穆侯深以为耻,恰逢此时夫人为其生了嫡长子,晋穆侯就给这个儿子取名“仇”,以示不忘败给条戎之耻!
公元前802年,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晋穆侯率军在千亩大败戎人,一雪前耻。又逢夫人生子,晋穆侯遂为第二个儿子取名“成师”。
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公元前784年至公元前781年在位)自立,世子仇出奔。公元前781年,二十六岁的世子仇率领其追随者袭杀殇叔而立,是为晋文侯(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在位)。
晋文侯在位期间,恰逢周王室衰微,平王东迁,英明神武的晋文侯率军勤王,帮助周平王东迁,并且于公元前760年诛杀了非正统的周携王,结束二王并立的尴尬局面,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周平王对此感激不尽,赐晋以邠之地,晋文侯得以顺利的在汾水流域扩张!

曲沃代翼

晋文侯去世后,世子姬伯继位,是为晋昭侯(公元前745年至公元前739年在位)。晋昭侯继位后不久,就将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并且能力非凡的叔叔成师封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生于公元前802年,卒于公元前731年)。上面提到过,晋国的封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字母“C”向右开口,晋国的国土就像一个反C(怎么打出向左开口的反C呢)向左开口,而曲沃就在开口处。曲沃南边的绛山将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隔开,但是这个绛山的中间有个缺口可以直通运城盆地,所以曲沃小宗就可以轻松的向南扩张。再加上曲沃周边土壤肥沃,临近汾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很快曲沃小宗的各项实力就超过了晋国国君公族这一大宗!(选择都城,安全是首选,翼城偏居晋国北端,经济不是很发达,但依靠群山,易守难攻。所以出于安全考虑的确是建都首选。而曲沃城的北东南三面则无险可守,但是曲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超级发达。曲沃小宗的宗主变不利为有利,向南扩张,占领绛山,既有经济基础,又有有利地形。等着大宗内乱的那天,就可以实现自己的野心!)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21 16:22:57 +0800 CST  
曲沃代翼

楼主 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发布于 2017-04-21 16:24:46 +0800 CST  

楼主:史上最冤者赵括也

字数:2399

发表时间:2016-12-13 05: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5 20:52:18 +0800 CST

评论数:855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