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中国文化的源头智慧(慢慢写来慢慢讲)

“国学热”的背后(四)——我们何曾在文化之外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人,只有具体的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又都是文化的存在。正因为此,人才成了一个大写的人。萨特说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人不像动物那样通过“遗传基因”而延续物种,而是通过文化。“关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所到之处,春意盎然,绿色一片。

没有任何人能够客观地去打量自己的文化,因为他已经在自己的文化之中了。文化对于你是“日用而不知”,如何能够抽身而出呢?爱因斯坦说得好: “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人和文化的关系,也许就是“鱼儿”和“水”的关系,“鱼儿”对水一无所知,正如人对自己的文化一所无知。但正是在这种“日用而不知”中,文化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你,或者说支配着你。它对你的支配是无形的,而且你也愿意让它支配,否则你可能就会觉得羞耻、不堪。正如泰勒所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文化无异于捍卫生命。

让人加速度地脱离野蛮状态的是文化,而让人感到桎梏和压抑的,估计也是文化。文化就好比黑暗里的一丝光亮,同时它在照亮了某些地方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他部分。“知其白,守其黑”的警告和呐喊在无情的历史面前总是显得如此地苍白和无力。难怪马克思大声疾呼:“我种下的是龙钟,收获的却是跳蚤”。孔子更是慨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于是,文化开始有了精华和糟粕之分,有了优势和劣势之别。

我们的文化也是如此,泱泱大国,堂堂五千年文明,在近代遭遇了“五千年来之大变局”,终于暴露出其软肋——不精于“长技”!

不精于“长技”本来也没有什么,我们本来仍然可以在“文质彬彬”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俯仰进退中把玩人生;政府腐败也没关系,改朝换代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司空见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已经是融入国人血液里的信念。道显,我们可以兼济天下;道隐,我们还可以独善其身。总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西方人不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的时候,也开始在精神气质上挤压我们的文化。我们开始面临着来自肉体和灵魂的双重压力。不精于“长技”就会“落后”,而“落后”就意味着挨打。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对的。因为“坚船利炮”能够在瞬间消灭我们的“肉体”,远非大刀长矛所能及。而“肉体”上的威胁随即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危机。因为亡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亡天下。天下亡了,中国人就不是中国人了,那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历史长河滚滚不息,我们的文化曾经饱受沧桑,历经磨难,但最后仍然是以“有容乃大”胸襟和气魄将外在的挑战和威胁化为无形,纳为己有。但这次呢?这次,我们是否还有信心?

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至少现在还没有看到苗头。无论主张完全照搬西方的激进派,还是把死抱着传统不放的保守派都没有给我们希望。因为他们都不再平心静气,内心充满焦灼。时而自大,时而自卑。致使我们的文化在我们这个民族中的命运经常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时而是座上客,时而是阶下囚,时而是“礼教杀人”、“打倒孔家店”;时而又是“文化热”、“儒学热”、“国学热”……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自大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卑导致的,而自卑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大的不堪重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至今仍然没有走出“五四”,至少在文化上是如此。无论是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所谓的“创造性转换”,最终都流于了破产。原因也许很简单,我们总是想去找到点什么,都是带着太多的预设和目的。而这个目的和预设的参照物正是西方的文明。当我们用别人的标尺来度量自己的“三围”时,还会知道什么是“性感”和“美”吗?于是,找到了、量准了,我们自大;找不到、量不准,我们自卑。这种双重的矛盾心理已经成了国人“致死的疾病”和“压在心头上的坟”,挥之不去,转又重来。

“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也许最好的方式还是要静下心来,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严肃认真地梳理我们的文化。其实,文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什么是精华,哪些又是糟粕?优势是什么?劣势又在哪里?历史的发展毫无辩驳地告诉了我们:文化的优势正是劣势,糟粕往往正是精华。比较的标准不一,得出的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文化本来就是人类文明的路径,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别,而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也不过是心之妄念。因为,它本来就是“无待”的,没有对待,何谈优劣?

当然,种下“龙种”,可能会收获“跳蚤”;源头的“活水”也可能出现“死鱼”。但这种蜕变不是文化本身的错,而是黑格尔意义上的“历史之恶”。中国有中国之文化,西方有西方之文化。中国的文化在历史中出现了僵化和异化,西方的文化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而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靠文化的碰撞彼此提供“养料”和“刺激”,更重要的还是要回到自身文化的源头,重新燃起火焰,使之“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又在一定分寸上燃烧”。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04 13:06:07 +0800 CST  
“国学热”的背后(五)——左手记言,右手记事
《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就是不靠物质载体表现自己的东西,即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中国的历史中,这个东西就是人的观念。观念在人的脑袋里,谁又能看见?所谓“器”,就是那些我们用肉眼能看见的东西,当然它们都已经打上了观念的烙印。这个世界上,估计从来没有脱离开人的观念的物质。比如,音乐、建筑、绘画这些东西。虽然是物质形态,但是里面却凝结着文化性的东西。也正因为此,我们中国的建筑、音乐和绘画和西方人的建筑、音乐和绘画是不相同的。

“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不是因为美国的救济粮不能充饥,而是因为有一个声音不让他去吃。邱少云宁肯被火活活烧死,也不肯动弹一下,并不是因为他不怕疼,而是有一种信念不让他逃离。这就是文化。“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就是说,只有被人文教化了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被自己的文化共同体所认可的人。否则,就会遭到排斥。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说的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带着镜子。” 既然没有镜子,就不可能自己看到自己,而只能将自己的力量表现在别的东西上面。也就是说,“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必须要借助载体才能表现自身。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承载这个“道”的东西是物质。高楼大厦、飞机大炮、汽车铁路,这些东西都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他们正是在这些东西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而我们中国人?我们的“道”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的“道”不表现在物质中。当然,物质形态的文化也有,比如我们的篆刻、音乐、戏曲、书法、建筑,都体现并折射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是人。中国的“道”体现在人身上,既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身上,也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身上。即体现在现实的活动中,又体现在历史中。所以说,“道不远人”、“道不离人”。对中国文化来说,物质性的东西毁坏了没有关系,只要人还在就可以了。只要有人在,文化的命脉就能传承,就会有希望。秦始皇焚树坑儒,把知识分子都杀了,把书籍都烧毁了,那又怎么样呢?因为有人还活着,文化照样向下传承,文明还在继续。正因为此,我们的文化绵延几千年,香火未断,正是由于“人能栽道”,而非“物能载道”。

对中国文化而言,“道”是不灭的。我们可以说“道显”、“道隐”,但绝不能说“道”没有了,毁灭了。那些毁灭的东西都不是“道”。“道”存在于个人,存在于社会,存在于天下,存在于历史传统中。哪里有毁灭的道理?天下有道,君子自然可以兼济天下;天下无道,君子还可以独善其身。世界不理想,人还可以有理想。在乱世,君子仍然在默默地等待时机和运数;一旦时来运转,就会“替天行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一旦君子得时,就会感染周围的人,就像春风化雨一般,所到之处,春意盎然。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不死鸟”,就在于我们的文化扎根在人身上,而不是寄托在外在的物质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正是由于这种对“道”的信念,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没有绝望过,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憧憬。

所以说,要寻找“国学”,就应该到古代经典中去寻找。《易经》、《论语》、《道德经》都以浓缩的形式记录了中国人心目中的“道”。这些经典,是一部部含金量最高的“观念史”。但是,要理解“国学”,就必须到中国的历史中去寻找。历史中的事件、人物,无不活生生地承载着“道”。对于我们中国文化而言,其实有两部历史。一部是观念史,另外一部实际发生的历史。《尚书》中说:“左手记言,右手记事”。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手用笔把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另外一个手把感想也写出来。其实二者是不分家的,历史中肯定有观念的渗透,观念中也肯定有历史的侵染。都说“六经皆史”,历史何尝不是“六经”呢?倒过来,“史皆六经”照样能够成立。其实观念史和实际发生的历史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只谈观念史、思想史难免空洞而玄虚,但仅谈历史而不谈思想史,又是那么的琐碎和单薄。唯有相互牵引,让二者相互对话,才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饱满和具体。

“国学”和“文化”,估计是今天被炒得很热的两个词汇。讲国学、讲文化、讲历史的书琳琅满目,目不暇给。但是将国学、文化和历史结合在一起,让二者互相牵引、相互对话的书却是稀少的很。有的一谈国学,就是“之乎者也”,结果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把读者都吓跑了。这其实是抛开“史”单纯来谈“经”的玄虚。而另外一种,则是抛开“经”来谈“史”,结果把史书篡改成了“故事集”,其实是快餐式的媚俗。都是不可取的。

也许,国学的弘扬,文化的传承,应该在媚俗和玄虚之间。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08 12:07:24 +0800 CST  
出 版 后 记

整理完这个稿子的最后一个注释,我也几近虚脱了。半年来,除了应付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应对的事情,我基本上都在自己那个不足9平米的斗室里进行自身意义上的“书斋里的革命”。其实,这个稿子写成今天这个样子,只能算个“半成品”。原来打算要写的“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天涯何处是神州”两章以及构思中的很多东西,因为时间和精力两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能够继续。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个稿子能够单独成册,也就暂且搁笔了。如果以后有机会,也许还能够继续“接着讲”下去。
即时就这个稿子本身来说,也有很多的不足。在后来的校对、注释过程中,也冒出了很多新的灵感和想法,但由于过于疲倦,实在懒得下笔了。如果以后能有机会修订再版,将尽量将其完善,使之丰满。
我很不赞成先有提纲,再去动笔的写作方式。其实,一个人的思路是在写作过程中迸发的,而思路又会引导写作重新摸索在“林中路”上。所以,我一直是在摸索着前进的,而最后的这个稿子也已经距离原来的想法相去甚远了。索绪尔说,没有表达,也就无所谓思想。我在写作过程中也深刻地体验到了 “思想”和“表达”之间的这种纠结。也许,自己的作品只有先把自己给吸引住了,才能吸引别人。创作比临摹有着更多的艰苦性,但这种艰苦性是一种在文思阻塞时长久期待的艰辛,而不是“写不出硬写”式的拼搏。所以,它带来的快乐也是常人无法体验的。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家人和很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一并致谢。本书大部分章节曾被新浪网文化博客读书频道推荐阅读;全文曾以“中国文化的源头智慧”为名,在天涯网站的“国学宗教”版连载。在此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网友的青睐,并得到了受益匪浅的指点和帮助,特别是指出了本书中的一些硬伤,甚是感激。
本书引用的古文出处直接在原文中标出,再次引用一般没有重复给出出处。参考书目以脚注的形式给出,以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查找和对照。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即使校对到最后一刻,仍然不甚满意。
人过而立,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估计还应该属于所谓的激进、愤青阶段。但对我来说,却是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守成。无论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思想演进上,都在做着和自己这个年龄不相称的事情。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就要各司“天命”,宿命地走下去。非常喜欢美国诗人费罗斯特写的一首小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我选择了其中一条,
留下一条改日再走。
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延绵无尽头,
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
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

2008年8月18日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10 21:49:45 +0800 CST  
到今天为止,这个稿子的所有内容基本就结束了,或者说告一段落了。

感谢一年来那些执著而又热情地支持我的朋友,正是您们的支持,才成了我青灯白卷的不竭动力。

这个稿子在这个月就要面世了,届时,我会在第一时间广而告之。

在大秦帝国写完以后,或者说告一段落以后,我将继续这个源头智慧的写作,欢迎大家继续批评指正。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10 21:57:19 +0800 CST  


作者:fd810220 回复日期:2009-02-12 22:22:50
请教楼主,中国文明根源应该来自氏族文化,中国文明只所以没有断代很大部分是因为氏族文化的功劳,氏族子子孙孙相传,才保留了历代先祖的精华。可现在农村的宗族现象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已经临近瓦解,宗族就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淘汰吗?假如宗族文化被淘汰殆尽,那么是不是说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就此搁止,不能再发展延续?当民族主要文化被时代摒弃,那么我们民族能不能凝聚力量,靠什么文化来凝聚。
———————————————————————————
楼上说的很有道理。这个问题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不过,这不是氏族文化的功劳,而是农业社会的特色。血缘的纽带来自于农业的生产方式。而今天,这种文化的危机也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去除。但有一点我不明白,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为什么非要生产力的发展?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13 15:20:45 +0800 CST  
作者:fd810220 回复日期:2009-02-13 23:59:51
楼主,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是代表未来方向,或者我们现在不能知道。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是不是这样来划分,几百年以前的农业文明,现代的工业文明,如果是,无非只经历两个文明时代,而且还没走完工业文明,所以现在应该没办法下结论。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必须的,人类首先得生存,就算现在全世界还都有人饿死。假如生产力发展到这样的情况:人类不用吃饭可以长生不老,不用生育可以延续后代,更不会生病。那么所有的现代工业文明也都得被取缔,医学,经济学,甚至牛顿三大定律都已无用处,或许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用上。那个时候西方的工业文明也会象农业文明一样陨落。而现在农业社会濒临瓦解,农业文明没落之后,在工业时代背景之下中国靠什么文化来凝聚中华民族呢?难道基督,伊斯兰,抑或佛教?还是道教?中国在文化迷失的今天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先进文化才是目前最最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华文明达到巅峰的唐宋时代,正是西方文明萌芽时期。当我们沿海还在用固定电话时,内陆地区直接跳过固话而使用移动电话。当今时代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屁颠屁颠的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就算2030年GDP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那又如何,只不过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已,真正象唐宋时期属于中国的文明在哪里?一个没有足够智慧的人,就算得到全世界的财富,无非象是一个小孩抱着黄金满街跑而已,或者说别人正等着猪慢慢长大了。

——————————————————————————————
一味地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所谓的“好处”和“实惠”并不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人类的方向。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仅仅是两种类型的文明,不能偷换成“古典的”和“现代的”的差别。至于生产力带来的致命性的灾难,老子、卢梭都说过了,我不想重复。文化就是一种文明的路径,科技文明必将将人类带入疯狂,自己充当自己的掘墓人。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14 15:42:02 +0800 CST  
今天收到了新书封面,呵呵,与大家分享一下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23 12:13:34 +0800 CST  


作者:class9110 回复日期:2009-02-23 13:47:09
楼主好像忘了郭子仪。并且“沈庆之”应该是“陈庆之”吧?

——————————————————————————————??
什么?再说什么?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2-23 14:38:12 +0800 CST  
三月份上市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3-01 16:23:49 +0800 CST  
楼上说的真好!这段文字我已经收藏,不时阅读,以获得内心中的一丝丝颤动。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3-03 16:34:54 +0800 CST  
实在是没有办法。以后写东西,只寻伯乐,绝不媚俗!!!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3-06 09:28:38 +0800 CST  
书还没有上市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3-13 18:49:04 +0800 CST  
一定广而告之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3-19 21:08:34 +0800 CST  
该书已出版上市,感谢大家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4-16 13:08:04 +0800 CST  
很多朋友都在问这本书的情况,如何购买。
我简单说一下:

该书:《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
作者: 祝和军 著
出版日期:2009-4-16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编号:978-7-5104-0172-5
价格:45

北京地区刚上货,外地的朋友过一个礼拜估计才能看到。过几天,当当网有售。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4-17 16:09:17 +0800 CST  
很多朋友问怎么买书。这本书在北京刚上市,外地的朋友过段时间才能看到。
书名:《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祝和军
定价:45
到时候当当网有售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4-17 16:10:58 +0800 CST  
在第三页,有的,楼上的朋友慢慢找来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5-13 15:25:26 +0800 CST  
作者:轻风翻巨浪 回复日期:2009-05-14 03:08:14
谢谢楼主的回复和指点!
迄今我刚看完第2讲,获益匪浅。谈几句不成熟的感想,讨教于楼主。
我觉得以阴阳学为核心的中国式智慧与西方式智慧似乎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前者的发展是从本质到现象,逆向型的发展,而后者正好相反。中国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阴阳学说),然后用它来解释一切事物,这样走的是一条封闭式的、定型的而又往往比较牵强的路子。西方人由浅入深,从事物的现象逐渐接触到事物的本质,这种方式似乎更符合事物与科学发展的规律。比如在医学领域,根据楼主对中医的“中”字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阴阳学说对中医发展的主导性作用,中医对一切病理的解释总是囿于“阴阳”两字,主题先行式的;而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名医希波克拉底已开始着手进行人体解剖了,更重视病理现象的研究。
—————————————————————————————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原本的真实。看待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本来就是文明的一种路径。在文明的路径选择上,只有差别,而没有对错和优劣。阴阳和线性所代表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正是表明了人类的两个方向,也许还有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5-14 08:40:47 +0800 CST  
划界说的理解,是对的,至少是我所表达的意思。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不能向所有的领域无限撒播,阴阳思维是如此,因果线性思维也是如此。
五行学说,不能用迷信一概论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老子意义上的“黑”的世界,“知其白,守其黑”,就是说,我们找到了切入了这个黑暗的光亮,使得黑暗澄明,但不能天真地以为你占有了真理。这个黑暗,也许有无穷无尽的切入方式,五行学说也许就是其中的一种,也许无法证实,更无法证伪,它超越了实验科学。比如,把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就是我们医学的一部分,五脏六腑,阴阳五行,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国人对身体的一种理解,是迷信吗?何况,所谓的迷信也是一种信仰,信仰是文化之根,越是荒谬,我们也应该坚守。西方人信仰上帝就不是迷信,我看也是迷信,但他们信仰的相当虔诚。
至于追求真理,西方人把目光投向的是一个理念世界,所以他们的追求显得纯洁,而中国人没有“智”的独立地位,一切都是实践的,自然就和“人事”分不开了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5-15 16:23:52 +0800 CST  
呵呵,常来常往

楼主 erhaozhu  发布于 2009-05-17 11:19:55 +0800 CST  

楼主:erhaozhu

字数:574996

发表时间:2008-03-30 18: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1 12:45:41 +0800 CST

评论数:50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