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

关于钢铁的几个数据
1、1921年,中国产钢7.7万吨,为北洋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18.6万吨,日本产钢86.5万吨是中国的11.2倍。
2、1934年,中国产钢5万吨,为国府主政时期最高年产量;同年,印度81万吨,日本产钢384.4万吨是中国的76.9倍。
3、1943年,日据东北产钢84万吨,加上关内和国府控制下的几个小型钢厂等,全国名义钢产量达到解放前历史最高92.3万吨;同年,印度136.4万吨,日本本土产钢782万吨。
4、1949年,中国产钢15.8万吨,不及欧洲小国比利时,人均不到300克,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同年,印度137万吨,“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产钢311.1万吨是中国的20倍。
5、1980年,30年后,中国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长235倍,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但是人均用钢量仍仅38公斤;同年,印度951万吨,日本产钢11140万吨是中国的3倍。
6、2011年,再30年后,中国产钢68528万吨,超过世界钢产量前10名其它国家的总和,人均509公斤;同年,印度7220万吨,日本产钢10760万吨约中国的1/7。
7、通常建设每万吨钢产能需800~2400万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绝大多数矿山为30%以下的贫矿(美、澳、印多为60%以上的富矿),且共生复合矿石多、矿体复杂,不利于开采和冶炼,不邻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情况。如攀钢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铁路和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研制成功为前提。前30年结束时,我国1980年3712万吨的钢产能至少须投资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
仅此一项就占前30年GDP总和(以当年汇率折算为2.80万亿美元)2.9%。以政府财政收入占GDP平均比例30%估算,也就是说占到了前30年财政总收入近10%。(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当年的GDP因统计、计算方式、“冬修”“民办”等无偿低偿劳动和各种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现象)
8、1980年,仅以抗旱排涝所用的农用抽水机为例,全国已拥有258.3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9.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合计520多万台(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index)。如果全部进口,给个良心价大中小各型均价100美元,至少需5亿多美元。
5亿多美元!我用这笔钱的1%来建厂自己造不更好?这东西到70年代连社队企业都在生产,既解决剩余劳力问题,又工农业全面发展。
不过这也有个前提,就是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原材料哪来?技术工人哪来?运输物流怎么办?别的不说,520多万台抽水机,至少需硅钢等各种合金材料共50多万吨,这已是超过民国“黄金十年”产钢量10年总和或1949年产钢量的3倍!如果依靠进口以粗钢350美元/吨均价计价也是约2亿美元。
9、1949年中国钢产量自美国的1/448、日本的1/20开始,1980年增长到美国、日本的1/3,再到1997年以10894万吨超过美国(9846)和日本(10455)居世界第一,直至2013年,全球粗钢产量16.49亿吨,中国占比49.8%,中国钢铁产量用64年从不到世界的1/1000增长到占世界的一半。人均用钢量超过500kg,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人均300kg的用钢水平和供钢水平。
但是在粗钢蓄积总量这个世界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上,完成工业化的美国粗钢蓄积总量71亿吨(人均24吨),日本38亿吨,前苏联56亿吨,2010年中国粗钢蓄积量57.5亿吨,人均仅美国的1/6,如果中美国两国维持2012年产量不变要60年中国才能和美国持平。
10、美国钢产量最高纪录12611万吨(1979年),英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832万吨(1970年),法国钢产量最高纪录2702万吨(1974年),德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940万吨(1974年)(西德5323+东德617),苏联钢产量最高纪录16307万吨(1988年),日本钢产量最高纪录12020万吨(2007年),韩国钢产量最高纪录5140万吨(2007年)。美英法苏德人均峰值都在500~800公斤,只有日韩人均峰值超过1吨,主要原因是日韩大量出口汽车和船舶,间接出口钢材。
中国的峰值钢产量既不会象英法那样少也不会象日韩那样多,应该和美国差不多700~800公斤左右,预计10年内钢产量达到11亿吨的峰值。

看历史,大势重于细节,数据重于故事。如果研究所谓“康乾盛世”只纠缠于什么“九龙夺嫡”、宫闱阴谋、秘闻野史,却对小冰河气候、玉米红薯的引种扩展、摊丁入亩等一无所知,这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三流网络写手。
在我看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势就是“工业化”,顺此大势就是正确的,除此以外什么主义都是假的。因为只有工业化的中国才不会重陷绝境,不用以血肉长城去抵抗钢铁洪流,不用为裹腹口粮徒劳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历史迷局中的当事者已经为“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国府无视了“重要”,土共轻视了“困难”,我们回顾、研究这段历史时依然犯同样的错误就太不应该了。
但是,在对红松实木家具的价格望洋兴叹的今天,确无法想象当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红松板做货厢,原因仅是因为钢材缺乏;
在担心果蔬农残的今天,也无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庄稼被铺天盖地的粘虫(或蝗虫或稻苞虫或……)吃得精光,却只能手捉脚踩木板拍,原因仅是因为没有农药;
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机食品的今天,也无法想象当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叶斑病……
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6 17:13:27 +0800 CST  
春过雪消 2015-01-13 16:10:10
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
在就业人口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12.0%(2486万人);1980年24.8%(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
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7.4%(1531万人);1980年18.2%(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这已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人口)。
“工业化了27年,到死全国还百分九十农民”?
信口开河有意义吗?
-----------------------------
……
-----------------------------
春过雪消 2015-01-15 13:48:04
“包产到户”政策是1982年1月1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确定的,在1981年以前绝大多数农村还是人民公社。
请自己看人口比例:
时间;就业人员总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
2010年;76105.00 ;27930.50 ;36.70%;21842.10 ;28.70%;26332.30 ;34.60%;34687;45.58%;41418;54.42%
1980年;42361.00 ;29122.00 ;68.75%;7707.00 ;;18.19%;5532.00 ;;13.06%;10525;24.85%;31836;75.15%
1952年;20729.00 ;17317.00 ;83.54%;1531.00 ;;7.39%;;1881.00 ;;9.07%;;2486;;11.99%;18243;88.01%
请注意:从1952年到1980年,乡村就业人员%从88.01%下降到75.15%;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从83.54%下降到68.75%;第二产业(工业)就业人员%从7.39%上升到18.19%,人数增长403.3%。
“工业化了27年,到死全国还百分九十农民”?“百分八十八和百分九十有啥区别”?
信口开河+装瞎看不见,有意义吗?
-----------------------------
@inuu2014 2015-01-15 16:17:46
你偷换概念玩逻辑游戏有意思?你把缺点弄成盲点让人给优点挑刺有意思?
-----------------------------
@胡瓜 2015-01-15 19:46:10
偷换个鸡毛概念,他们常识性东西都不懂。
其实本来他们也不是来弄懂的,就是借助这文章,来刷标题给老毛洗屁股的。
尼玛对文革,甚至改开后的东西一无所知,言及必露陷,也来滔滔不绝,也来给老毛洗屁股。。。不佩服你们的羞耻底线,早知道你们们啥羞耻底线了。但拜托洗屁股也用心点,别次次秀智商下限。
-----------------------------
@春过雪消 2015-01-16 08:47:52
1、我谈的是工业化进程,所以我关注的是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的在前30年和后30年的急剧下降。偷换概念玩逻辑游戏的是你们。
2、城镇人口比例%直接关系的城市化进程,在前30年的变化见下表:
年度 总人口 城镇人口 比例%
1980年 98705 19140 19.39%
1949年 54167 5765 10.64%
请问下信口开河+装瞎看不见的你们!
你谈的“百分八十八和百分九十”在哪里?!
懂“常识性东西”的你请用数据来证明、论证你的观点。
-----------------------------
@inuu2014 2015-01-16 14:09:06
建设工业体系,几亿人搞了30年,不出点成果好意思?就像一个初中生,非要去学高中数学。你说学高中数学有好处吗?当然有。但是你学学也就罢了,但是,你为了显示自己的智商高和优越性,整天玩命学数学就对了?你连语文都不咋学,基本科目其他都是挂科水平,就能证明你玩命学数学对了?不学语文你看得懂数学题不?问你为啥不走正常的路,然后你告诉正常的路上有人要打你,说学了数学,才能造枪,别人要打你。但是你是个练过的大块头,也就刀顿点,别人没砍到你自己可能先全面挂了,打你干啥?你自己和大多数人打了一架,又和大哥翻脸,还信教传教,谁不防着你?你上了高中因为预习过数学,所以成绩不错,就能证明你玩命学数学对了?你绕了一大圈终于走了正常的路,赶上了大部队。如果你告诉我说因为当年绕远路锻炼身体对今天有帮助而不是落后的原因,我也没话说,是吧楼主?
-----------------------------
@春过雪消 2015-01-16 17:12:57
老弟,能麻烦你们把我的文章看完再来胡扯吗?
阴阳怪气地说了一大堆,只能证明你就是那种无法想象当年钢材缺乏、没有农药、缺肥缺水的情况的人,所以只会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我的观点的论据、数据和论证都在1楼,如有不同意见请你也用论据、数据来......
-----------------------------
@胡瓜 2015-01-16 21:31:11
你们辩论个鸡巴毛,老毛执政二十七年,到死,我们百分九十以上农民。平均GDP和印度一样,这就是你们给老毛洗屁股的牛逼?
强调各种理由时候,又狠狠巴掌自己洗屁股工伙伴,因为那些全都吹过老毛时代工农业“奇迹”。
-----------------------------
@inuu2014 2015-01-16 22:10:12
看完了,你就说工业成绩挺好,我承认啊,现在就问你划算吗?
人民生活条件有多差还用问列数据?
-----------------------------
事实上你还是没看懂,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中国人口增长到了10亿,连绝大部分柴草山都已开垦为耕地后人均耕地也不足2亩,作物秸杆既不能还田也不能做饲料而只能成为做饭的柴火的时候”,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中国如果还没有基本的重工业体系,不能生产化肥农药,那么就已经走到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如果中国现在只有这个单产水平(亩产100公斤),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吨,人均口粮只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对党和自由媒体”,最公平最理想的粮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无私的外国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饥荒的发生!”

此外,中国1949年人均仅有“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硫酸产量的1/280、人均烧碱产量的1/70、人均钢产量的1/140、人均化肥产量的1/700……决定了中国如果不大力发展重工业,将不仅没有国防工业,而且也没有真正自己的轻工业,将继续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钉”……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依赖进口海量的硫酸、烧碱、钢铁等原料来实现工业化。无论是抽水机、化肥、农药、自行车及各种工业品和工业原料……
稍有眼光的人都应知道,即使不谈什么战略、安全等,仅从长远经济效益出发,中国巨大的消费规模就决定了只要没有技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经济模式绝对只能是“租不如买、买不如造”
轻工业必须以重工业为基础,所以“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但在仅有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的当年也就只能勒紧裤带。因为,而宝贵的外汇只能用于关键技术设备原料的进口,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应”,要造炼钢炉、铁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术高利润的自行车”等生产……在重工业基础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发展轻工业,甚至只能压制轻工业,尽量让重工业的产品(如钢、化工原料等)专用于重工业的自我壮大。

以上都是我文章中的原话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7 10:51:01 +0800 CST  
@brood2006 2015-01-17 00:18:44
看了那么多,实际上@胡瓜 抓住了楼主的一个表达错误 ,实际上中国的城市人口大为增长,同时全国人口也在长,因此抵消掉了城市化的比例,
证明城市化和工业化只要举出城市工人的绝对人口增加就可以了,比如大英帝国有那么多殖民地,全部算起来的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比例有多少,但是英国本土已经高度工业化了,因此楼主大可不必限于反对者的文字陷阱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可以
-----------------------------
事实上我一直谈的是工业化进程,所以我关注的是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的在前30年和后30年的急剧下降,相关数据我在主贴中早就列明。
他们却无视“1980年,乡村就业人员%为75.15%;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人员%为68.75%”的事实,犟着脖子声称“百分九十以上农民”。
即使我列出了和城市化进程直接相关的城镇人口比例%变化情况,依然如此。这不是“反对者的文字陷阱”,而是“信口开河+装瞎看不见”。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7 11:06:38 +0800 CST  
春过雪消 2015-01-16 17:12:57
老弟,能麻烦你们把我的文章看完再来胡扯吗?
阴阳怪气地说了一大堆,只能证明你就是那种无法想象当年钢材缺乏、没有农药、缺肥缺水的情况的人,所以只会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我的观点的论据、数据和论证都在1楼,如有不同意见请你也用论据、数据来......
-----------------------------
@胡瓜 2015-01-16 21:31:11
你们辩论个鸡巴毛,老毛执政二十七年,到死,我们百分九十以上农民。平均GDP和印度一样,这就是你们给老毛洗屁股的牛逼?
强调各种理由时候,又狠狠巴掌自己洗屁股工伙伴,因为那些全都吹过老毛时代工农业“奇迹”。
-----------------------------
@inuu2014 2015-01-16 22:10:12
看完了,你就说工业成绩挺好,我承认啊,现在就问你划算吗?
人民生活条件有多差还用问列数据?
-----------------------------
@春过雪消 2015-01-17 10:51:01
事实上你还是没看懂,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中国人口增长到了10亿,连绝大部分柴草山都已开垦为耕地后人均耕地也不足2亩,作物秸杆既不能还田也不能做饲料而只能成为做饭的柴火的时候”,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中国如果还没有基本的重工业体系,不能生产化肥农药,那么就已经走到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如果中国现在只有这个单产水平(亩产100公斤),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
-----------------------------
@inuu2014 2015-01-17 11:24:18
再说一遍,我没有否认重工业建设的必要性,我只是认为方法不对。1为什么不能轻重工业同时发展?为什么不能更多的发展纺织业,食品业,造纸业改善人民生活?门槛很高你自己造不了非要进口?轻重工业谁先产生的你说没重工业就没轻工业?人民难道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就不能正常点?2为什么不能量力而行?非要赶英超美的攀比,这不是失误?大练钢铁就是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原因之一。破坏环境不说,造出的又是什么东西?难道......
-----------------------------
你忽视了一个问题,时间的紧迫性!
我在第一个章节就论证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而人均口粮200公斤就是饥荒的边缘。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3亩,1973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极为紧迫,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极为有限。
而基础却仅有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200分之一。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应”,要造炼钢炉、铁路、尿素合成塔就只能限制“低技术高利润的自行车”等生产……在重工业基础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发展轻工业,甚至只能压制轻工业,尽量让重工业的产品(如钢、化工原料等)专用于重工业的自我壮大。
所以,不是“赶英超美的攀比”,而是危机的紧迫使然,不是“不想”轻重工业并重,而是没钱“不能”轻重工业并重,不是不发展食品业、造纸业,而是要压制消费筹集工业化资金。

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什么主义优越性也不顶用。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现在达到了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不优先发展工业体系照样能吃饱”肯定不可能!

最后,“不发展纺织业”倒不是为“压制消费筹集工业化资金”,而是没有化纤工业,也就发展不了纺织业。
“四三方案”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接纳中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1972年1月22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提出利用中国自己的油气资源,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实现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织布40亿尺的设想。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打破了中美两国间20多年的坚冰。随后尼克松签署行政命令,解除了“巴统”中国工作小组出台的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及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禁止欧美公司与中国做生意等等对中国的贸易禁令。
1972年8月6日,国家计委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元,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元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
因这一方案原本计划使用43亿美元外汇,通称“四三方案”。
这是中国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三方案”中化肥项目13个,设计产能合成氨390万吨、尿素620万吨,至1982年全部投产后占当年化肥总产量1/4(折纯)。最为关键的是获得了先进的合成氨工艺,在自行解决反应塔的特种钢等问题后很快仿制、扩散,大大提高了我国N肥生产的效率、效益和品质。1984年全国生产化肥1739.8万吨(折纯),是1949年的2900倍,粮食总产突破4亿吨。

“四三方案”中化纤项目4个,此前因为粮棉争地和缺少化肥单产较低,我国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00多万吨的水平,根本无法解决穿衣问题。在“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中国从1984年起,即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一点题外话,传说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时说:“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就死不肯。十几年,说是不解决大问题,小问题就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还是你们对。”
某些人就以此外交辞令证明毛是主动闭关锁国而非被封锁,殊不知合成氨和化纤工艺可用于军事,在此前一直都是西方严禁对华输出的设备和技术,在会面时提及这个问题实质就是“将军”,潜台词是要求对方主动让步。
注:合成氨工艺是大规模炸药生产的基础,而在二战期间“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尼龙的生产同钢铁、造船工业一样被全部纳入军用。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7 12:40:43 +0800 CST  
春过雪消 2015-01-16 17:12:57
老弟,能麻烦你们把我的文章看完再来胡扯吗?
阴阳怪气地说了一大堆,只能证明你就是那种无法想象当年钢材缺乏、没有农药、缺肥缺水的情况的人,所以只会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
我的观点的论据、数据和论证都在1楼,如有不同意见请你也用论据、数据来......
-----------------------------
@胡瓜 2015-01-16 21:31:11
你们辩论个鸡巴毛,老毛执政二十七年,到死,我们百分九十以上农民。平均GDP和印度一样,这就是你们给老毛洗屁股的牛逼?
强调各种理由时候,又狠狠巴掌自己洗屁股工伙伴,因为那些全都吹过老毛时代工农业“奇迹”。
-----------------------------
@inuu2014 2015-01-16 22:10:12
看完了,你就说工业成绩挺好,我承认啊,现在就问你划算吗?
人民生活条件有多差还用问列数据?
-----------------------------
@春过雪消 2015-01-17 10:51:01
事实上你还是没看懂,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当中国人口增长到了10亿,连绝大部分柴草山都已开垦为耕地后人均耕地也不足2亩,作物秸杆既不能还田也不能做饲料而只能成为做饭的柴火的时候”,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中国如果还没有基本的重工业体系,不能生产化肥农药,那么就已经走到了万劫不复的绝境。
“如果中国现在只有这个单产水平(亩产100公斤),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
-----------------------------
@inuu2014 2015-01-17 11:24:18
再说一遍,我没有否认重工业建设的必要性,我只是认为方法不对。1为什么不能轻重工业同时发展?为什么不能更多的发展纺织业,食品业,造纸业改善人民生活?门槛很高你自己造不了非要进口?轻重工业谁先产生的你说没重工业就没轻工业?人民难道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就不能正常点?2为什么不能量力而行?非要赶英超美的攀比,这不是失误?大练钢铁就是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的原因之一。破坏环境不说,造出的又是什么东西?难道......
-----------------------------
@春过雪消 2015-01-17 12:40:43
你忽视了一个问题,时间的紧迫性!
我在第一个章节就论证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而人均口粮200公斤就是饥荒的边缘。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3亩,1973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
也就是说,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极为紧迫,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极为有限。
而基础却仅有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200分之一......
-----------------------------
@inuu2014 2015-01-17 12:59:25
时间紧迫就能乱搞不顾人命了?不能说因为时间紧我就要先学跑步在学走路,只会落后更远。把搞政治运动的时间拿出来就够了!搞轻工业就浪费钱了,那你给我说说均衡发展的台湾1978gdp如何是大陆的一半强,建国那阵差距也不是这么触目惊心啊。台湾那阵有钱还是大陆有钱??你连晚晴都能运营纺织厂都大规模发展不了,50多年了要你干啥?“没有化纤工业,也就发展不了纺织业”,技术落后也比无效率浪费强!“你们要搞人员往来这些......
-----------------------------
1、我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大势”是正确的,并不是说在其中就没有错误,如大跃进等过左过激政策。
但在现有的工业国家中,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难度最大,速度最快,代价最小的。多看看英、日、韩的经济史可以明白很多东西。
2、1960年台湾省人口1079万(同年大陆人口6亿),不计优惠贷款和国府运台黄金,不计其原本就好于大陆的基础,仅美国从50~70年代对台援助总额中无偿赠与就超过42亿美元。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2400亿美元,这个金额相当于1950年苏联GDP的40%或美国GDP的17%,或大陆GDP的10倍。
3、“四三方案”中化纤项目4个,此前因为粮棉争地和缺少化肥单产较低,我国棉花年产量一直徘徊在200多万吨的水平,根本无法解决穿衣问题。在“四大化纤”1982年全部投产后,年产合成纤维24万吨(约等于500万吨棉花),在这个基础上,1984年才解决了穿衣问题,宣布取消长达30年的布票。
耕地只有这么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么简单的道理也不懂?
4、“既然独立自主成果那么大,为啥还要引进技术?”你的意思是中国要以80%文盲的基础,闭关锁国,独立开发出美欧10多个发达国家在200年工业化进程中的所有科技成果才对?
5、“亩产提高是技术进步和杂交水稻的功劳,并不是因为重工业。”农技推广、农田水利确实也是亩产提高的必要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化肥农药,“无论有多好的水利、良种、良法,木桶效应就决定了农业不会有高产。”麻烦你认真看看我的第一章节。
2008年前后因“测土配方”,我对化肥的作用搞了些分析比较试验,即“3414”方案(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在水稻品种(岗725)及栽培措施完全相同,仅有是否施肥之别时,不施肥亩产247.1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88.0公斤。在玉米上差异更大,同样是资玉二号,不施肥亩产139.5公斤,合理施肥亩产501.2公斤。
6、至于“世界范围的绿色革命”
事实上,在70年代印度靠美国贷款和美国化肥、农药进行“绿色革命”之前,中国早已在勒紧裤带大建化肥、农药工厂,先后推广矮秆、中秆、杂交良种,进行“靠自己的绿色革命”。
结果就是现在:中国年产7500万吨化肥(折纯,占世界总产超40%)、350万吨农药(原药,占世界总产超40%)1250万吨的良种,400多万吨农膜,以此为基础实现平均亩产350公斤;
而印度,如果没有每年1000多万吨的进口化肥,100公斤的平均亩产也保不住。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7 14:39:55 +0800 CST  
@kalaoooo 2015-01-19 20:07:15
今天中国的工业化,不是那个一个人,那一个时代就完成得了的
给中国的打下现代化基础的人,
慈禧、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是第一代;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就是靠买
蒋介石、宋子文、阎锡山、张作霖、陈炯明是第二代;
---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依然靠买,有些轻武器和工业品能自产,技术落后而且产量很低
毛周是第三代;
---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能够自产,有一定的产量,
......
-----------------------------
“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依然靠买”就根本谈不上工业化进程。

什么是“工业化”?
首先“工业化”不是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也不是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而是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形成社会化“有组织的机器体系”才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建立。它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却又不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所以工业化提升的是整个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社会。
例如: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在就业人口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12.0%(2486万人);1980年24.8%(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952年7.4%(1531万人);1980年18.2%(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这已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人口)。
这就是工业化。
百度百科:“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19 22:01:39 +0800 CST  
@kalaoooo 2015-01-19 20:07:15
今天中国的工业化,不是那个一个人,那一个时代就完成得了的
给中国的打下现代化基础的人,
慈禧、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是第一代;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就是靠买
蒋介石、宋子文、阎锡山、张作霖、陈炯明是第二代;
---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依然靠买,有些轻武器和工业品能自产,技术落后而且产量很低
毛周是第三代;
---这一代人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能够自产,有一定的产量,
......
-----------------------------
@春过雪消 2015-01-19 22:01:39
“绝大部分工业品和武器依然靠买”就根本谈不上工业化进程。
什么是“工业化”?
首先“工业化”不是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也不是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而是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形成社会化“有组织的机器体系”才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对小农经济(自然经......
-----------------------------
@kalaoooo 2015-01-20 00:03:47
没有李鸿章那一代人的现代化启蒙,撒下工业化种子
民国那一代人,要从废除科举干起,要从告诉大家火车不会破坏中国龙脉科普起
-----------------------------
英国十七世纪先后发生了光荣革命和启蒙运动,但十八世纪才有工业革命,启动工业化进程。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0 18:43:01 +0800 CST  
现在我也不知道某些人是真的天真无邪,还是假的天真无邪,反对我的观点却又不看我的文章,无视我一再强调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基础极薄弱的小农经济的农业国进行工业建设的困难,悲天悯人地提“为什么不能轻重工业同时发展”“不优先发展工业体系照样能吃饱”“工业成绩挺好,我承认啊,现在就问你划算吗?”等等……
再次对主贴自检了一下,再阐述一下其中“历史已经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选择余地”这句话。
1、中国工业化的时间极为紧迫。
我在第一个章节就论证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没有工业化因素“全国粮食平均亩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而人均口粮200公斤就是饥荒的边缘。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3亩,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以下,在前30年结束时,人均耕地已仅有1.86亩。
当年的中国竭尽全力地开荒,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造田……依然无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如果不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1980年就必将面对“人均耕地1.86亩×100公斤/亩”这个残酷的算式,先不说能否买到粮食,没有工业化的中国有外汇购粮吗?届时,中国将连“黑非洲”也不如,至少他们还有荒地可以开垦!
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是农药化肥良种农膜的生产基础,是农业获得高产的前提,所以中国必须在30年内达成这一目标。
2、在前30年中所能筹集到的工业化资金极为有限。
在1980年以前中国大陆的GDP均为估算,因研究者方法不同,1952年GDP估值大约在200~400亿美元之间,官方口径为304.89亿美元(按当年汇率换算,后同),前30年中国大陆的GDP总量为2.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6%。同时期,台湾年均增长率为12%,如果以此增长率计算,前30年大陆的GDP总量为6.6万亿美元。
6.6万亿美元,以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30%计算,前30年政府财政收入总额约2万亿美元,再扣除必不可少的国防、教育、卫生、人员、运输、基建(仅铁路在不计土地成本的情况下,前30年就须100~200亿美元)等等支出……
在最理想的状况下,可用于工业建设(含科研)的资金最大限度也就1万亿美元(GDP总量的15%)!
但是,中国并没有台湾实现12%的高增长率的基础——人均无偿受援400美元和大量的优惠贷款,所以,在“盘剥农村、压制消费”之后,工业建设资金总额也不可能超过0.7万亿美元(GDP总量的25%)。
支出法计算GDP,资本形成额(含基建房建和工商科技投资等)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20%,发展进程中的国家通常为30%~40%。
3、“超英赶美”并非攀比,而是危机的紧迫使然。
中国工业化时间紧迫,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业总规模超过英、法之后,依然是“总量巨大”、“增速辉煌”与“人均不足”并存。
就以工业的骨骼——钢来说,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1980年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速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骄人的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人均用钢量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所以“解放”车还得用红松板做车厢,有的地方还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吃饭穿衣(仅全国粮田以最低标准10公斤/亩就需1500万吨化肥(折纯)),要保障化肥、农药、农机、医药、纺织工业的原料、工厂建设和交通运输,10亿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标准,至少还要有50万吨乙烯、50万吨化纤、800万吨硫酸、8000万吨水泥、3000亿度电……除了钢铁工业外,还要有冶金、能源、机电、机械、铁路、船舶、汽车、医药化工、合成纤维、建筑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业,还有煤矿、油井、各种矿山的勘探开采。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前30年的工业建设在发展速度和总量上极为辉煌,工业规模从与比利时相当提高到了超过英法,在人均上却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战前的人均工业规模。
因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国就如燃狱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顶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阔天空,否则就只能永沦绝境。
事实上中国也只是非常幸运地在最后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粮食亩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继续下降又导致人均口粮长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间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幸而现在已有大量工业品出口,换回的棉、油等农产品数量已相当于8亿亩以上的境外耕地,这才保障了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4、仅能保障吃饭穿衣的重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就已极为庞大。
时间紧迫,国家大,人口多,目标“高”,而基础却仅有0.6万吨化肥、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1.5万吨烧碱、66万吨水泥、43亿度电、乙烯化纤等产量干脆为零……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连化纤和合成氨技术也被“巴统”严密封锁的同时,技术人员全国数量却还不及美国一个“托拉斯”……“超英赶美”就意味着所需投入极为庞大。
通常建设每万吨钢产能需800~2400万美元(1980年美元),但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绝大多数矿山为30%以下的贫矿(美、澳、印多为60%以上的富矿),且共生复合矿石多、矿体复杂,不利于开采和冶炼,不邻海交通不便等原由,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情况。如攀钢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铁路和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研制成功为前提。前30年结束时,我国1980年3712万吨的钢产能至少须投资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
仅此一项就占去了工业建设资金总额的11.4%!
此外还有50万吨乙烯、50万吨化纤、800万吨硫酸、8000万吨水泥、3000亿度电……冶金、能源、机电、机械、铁路、汽车、医药化工、合成纤维、建筑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业建设,还有煤矿、油井、各种矿山的建设;还要因“巴统”的封锁而被迫投入巨额资金去“重新”研发合成氨、钢轧机、水压机等技术。
而这些建设、科研都只能在0.7万亿美元中开支,不可能神赐天降!
就这么一个仅能保障吃饭穿衣的重工业体系,其建设成本就已经让没有殖民地,没有外援的中国搜净了家中最后一个铜板……
在此之余,还有多少钱来投资发展食品、造纸、日化等轻工业?
——续——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1 19:28:38 +0800 CST  
5、历史已经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选择余地。
当然,要既建成完整重工业体系,又“轻重工业并重”也不是不可以。
1960年台湾省人口1079万(同年大陆人口6.6亿),不计优惠贷款和国府运台黄金,不计其原本就好于大陆的基础,美国从50~70年代对台无偿援助超过42亿美元(1952年台湾GDP的2.5倍)。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2640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欧洲马歇尔计划援助总金额的20倍,1950年苏联GDP(约1000亿美元)的2.6倍或美国GDP(2930.7亿美元)的90%,或大陆GDP的约10倍!
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尼尔雅各比推算,在美国经援的作用下,台湾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2倍多,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4倍。若无经援,那么台1964年的实际GDP要延迟到1980年方可达到,而1964年的实际人均GDP须延至1995年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美国对台援助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其实际提前了20-30年。
假定1949年后仍是国府执政大陆,美国人一时脑残送来2640亿美元——1950年大陆GDP的10倍!可用于工业建设(含科研)的总资金平空增加1/3以上,再加上大量的优惠贷款(台湾无数据,但韩国1985年所欠外债总额达467亿美元,近当年GDP的一半)!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有了这笔横财,中国就肯定不需盘剥农村,不需压制消费,就可以在“轻重工业并重”的情况下,30年内建成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
但这可能吗?
另一方面,不同于韩、新、台等,人口少进口量少,自己规模生产反而不划算,又有充裕的外汇,可以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其余进口解决。而中国即使仅从节约资金和外汇的角度出发,也必须尽可能自己规模生产而非进口。例如1953年青霉素规模生产研制成功就将青霉素从35美元一支的高价变成了0.1元人民币一支,投资成本数年内就赚了回来。
中国巨大的消费规模和重工业内部广泛紧密的产业关联决定了只要没有技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中国经济模式绝对只能是“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必须拥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所以,要造化肥、农药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应”,因为化工原料有限;要造炼钢炉、汽车、尿素合成塔、反应塔就只能限制“低技术高利润的自行车”等生产,因为钢铁有限;要建设钢厂、农膜厂、电站、桥梁就只能控制日化工厂的建设,因为电力、水泥、乙烯、机械有限;……在重工业基础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发展轻工业,甚至只能压制轻工业,尽量让重工业的产品(如钢、化工原料等)专用于重工业的自我壮大。
如果把工业体系看作一棵果树,重工业可视为果树长大长高的“营养生长”,而轻工业就是开花结果的“生殖生长”。国民要从果树获益,只能收获“生殖生长”而来的果实,但是在幼树初植时,忍一时饥渴,让幼树“营养生长”更快更好肯定是明智之举。
在重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之前,在基础工业原料生产能力满足基本需要之前,中国不可能依赖进口海量的硫酸、烧碱、钢铁、化纤等原料来生产化肥、农药、农机、布料等等,也没有外汇来建设一个悬在空中的轻工业。这种继续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钉”连技术含量最低的基础工业生产都不能全面占领的“工业化”注定只是空中楼阁。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1 19:29:19 +0800 CST  
补充一下:
1、此前我把1950年美国GDP(购买力平价)与GDP搞混了,误算2640亿美元为1950年美国GDP的17%,而实际上这个金额是1950年美国GDP(2930.7亿美元)的90%。
2、19世纪末至一战前粗钢价为10~30美元/吨,一战至二战前为100~200美元/吨,二战至80年代为200~400美元/吨,近年为450~600美元/吨。
中国前30年投资于钢铁业至少800亿美元,即使考虑到中国的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的情况,也不可能超过1600亿美元。如果以二战后最低钢价200美元/吨,也只能购买8亿吨钢,即22个1980年的钢产量。
“工业成绩挺好,我承认啊,现在就问你划算吗?”
只从经济效益出发,国家投资重工业也是划算的。
3、“美元时间”网站(dollartimes.com)
2010年的5万美元购买力相当于:
1990年:29239美元
1980年:17730美元
1970年: 8726美元
1960年: 6803美元
1950年: 5464美元
1940年: 3242美元
1930年: 3981美元
1920年: 4374美元
1914年: 2316美元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2 10:21:37 +0800 CST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3 19:24:06 +0800 CST  

@听雨i 2015-01-15 08:33:47
从数据上看,同样是建10W家工厂,可以移民1亿人到城市,苏联当时2亿人,就相当于50%工业人口,实现了工业化
而中国,建10W家工厂,移民1亿人到城市,中国当时8亿人,只相当于12.5%的工业人口,当然就没实现工业化,仅从这一点看,中国工业化需要的时间至少要苏联的四倍,苏联用了10年而中国至少要用40年才能完成。
如果你是以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作为工业化的标准的话,毛泽东时代早就已经完成工业化。
......
-----------------------------
@玫瑰桉树 2015-01-24 15:08:28
那你牺牲农民利益也多,,四十年这种算法有点不靠谱
-----------------------------
@听雨i 2015-01-24 18:05:50
四十年这种算法是不太靠谱,这个只是为了说明中国不可能像苏联一样短时间变成工业国,
-----------------------------
我认为“中国不可能像苏联一样短时间变成工业国”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均)工业基础太差。
1949年,中国产钢15.8万吨,不及欧洲小国比利时,人均不到300克,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而同年,印度137万吨,“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产钢311.1万吨是中国的20倍。
俄罗斯帝国再差也是“帝国主义国家”之一,
一战前(1913年)各大国钢产量[单位:百万吨]
美国31.8
德国17.6
英国7.7
俄国4.8
法国4.6
奥匈2.6
意大利0.93
日本0.25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4 19:58:28 +0800 CST  
@mf708t 2015-01-17 01:11:38
楼主如果你认为1978年前中国是一个"工业国"我只能说你是个五毛,毛泽东没有发展出任何有价值的所谓"工业基础"!
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初步工业化,不是他妈什么共党,是因为欧美的去工业化运动,高污染高耗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已,中国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恰恰适合做全球产业链的最底端,那个不是用的外国技术,有一天中国不够便宜了,这些东西又会转移的印度之类的更穷国,中国就是欧美人的奴隶,自己甚至连设计玩具的能......
-----------------------------
@中文汉化版 2015-01-24 21:19:26
说真的,你如果认为78年以前的中国不算工业国,我不会说你是美分,我会说你点工业常识都没有还谈工业化真好笑~~~
说中国前先谈谈日本,日本为啥能在二战后炸成废墟的情况下很快恢复自己国家的实力?不说美国在朝鲜战争时以日本为后勤基地。日本之所以能快速恢复,不是因为成为废墟的日本又多少先进的机器,有多少完好无损的工厂,是因为日本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和大量的研究人员,所以即使当时没有工厂,没有机器,只要有......
-----------------------------
@hanchengguangly 2015-01-24 21:26:59
你怎么就不记得,文化越多越反动?要是那个年代的技术工人真的和你说的一样,就不需要铁姑娘了。
就连摸个钻头也要学习背诵伟大领袖语录,能有什么技术储备?
中国人的小聪明,在邓氏上台后,充分展现,那就是,不研究原理,只学习模式。见效快,弊端多。
-----------------------------
你也只记得“文化越多越反动”了。
1949年,依然是“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下方文字)。
这20%中不仅有“半文盲”还有大量是旧式教育的无用“文人”,连高小生(小学4、5年级)都是“大知识分子”,理工科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通过普及基础教育,1975年小学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值109.3万所,是1949年(34.7万所)的3倍;1977年中学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值20.1万所,是1949年(4.0万所)的5倍。30年时间5亿多人“脱盲”,把文盲率降到了20%,高中毕业生从6.1万人增加到616.2,增长了100.0倍。
所谓“人口红利”与“人口负担”,区别仅在于教育水平。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4 21:36:39 +0800 CST  
@cdy01 2015-01-25 14:25:27
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毛泽东要陈云拿出办法,陈云采取定量供应的办法,就是实行30年的票证制度。中国当时什么都缺,除了人。记得1974年还提倡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过黄河就是指粮食亩产超过500斤(250公斤)。跨长江是粮食亩产超过800斤。这是目标。实际上,高粱、玉米,水稻的产量也就300斤左右。所以那个时候的玉米面,大米的口味是多么的香甜了。这就造成全国的粮食不够用的,至于猪、鸡等喂养的饲料......
-----------------------------
赞成你的观点,只是稍稍更正或证明一下: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关联很多很复杂的系统工程,曾因写论文的原因,调查了一下我这里的情况。
水稻品种民国时以本地“白足鹅”等为主,品种退化严重,单产最高也仅百余公斤。1952年开始引入川大、农大系列,但因山区气候特殊未成功,后陆续引入南特号、洋早谷、珍珠矮、矮脚南特、成都矮8号等,于70年代初本地品种基本全部更换为矮杆品种,单产上升至200公斤以上。此后又引入桂朝2号、泸科3号、广二104等中杆品种替换了矮杆品种。1976年以后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先后引入汕优、岗优、二优系列等100多个品种,大规模种植30多个品种,在80年代实现了杂交水稻的普及,并辅以化肥、农膜的推广和耕作制度的改良,单产突破了400公斤,现在耕作水平较高的坝区最高可达600公斤以上。
不谈化肥、农膜和耕作制度(水田自然免耕、旱育秧、抛秧、预留行等)的推广,仅就品种而言,至我论文完结时间止,全县在50年时间里,大规模种植的品种就达到了近80个。而全国范围在60年代的矮秆品种普及, 70年代初的中秆品种和其后的杂交水稻普及中,30年内大规模种植更换的水稻品种就达近200个,这样快的品种更新速度决不可能是侥幸得来的,也不可能在小农经济下实现。
大家知道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但他成功的背后是什么?是始于五六十年代,盛于七十年代30多万人次参加的“南繁”。中国通过县、公社、生产队的“自繁”、“自制”,仅用了十年时间杂交稻就已在全国所有适宜地区全面推广。对比一直“包产到户”的印度,自1987年起至2008年(只能找到这年的确切数据)已21年,在6亿亩水稻播种面积中杂交稻不到0.23亿亩,占3.8%。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5 18:45:02 +0800 CST  
@cdy01 2015-01-25 14:25:27
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毛泽东要陈云拿出办法,陈云采取定量供应的办法,就是实行30年的票证制度。中国当时什么都缺,除了人。记得1974年还提倡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过黄河就是指粮食亩产超过500斤(250公斤)。跨长江是粮食亩产超过800斤。这是目标。实际上,高粱、玉米,水稻的产量也就300斤左右。所以那个时候的玉米面,大米的口味是多么的香甜了。这就造成全国的粮食不够用的,至于猪、鸡等喂养的饲料......
-----------------------------
@袁大头的头 2015-01-25 19:38:57
你看明白自己写的东西没有? 左也是引进,右也是引进,不想想为什么只有在改开以后才能解决温饱,那个伟大领袖领导了20多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却连吃饭穿衣都解决不了??
-----------------------------
中国工业化时间紧迫,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而基础却仅有0.6万吨化肥、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1.5万吨烧碱、66万吨水泥、43亿度电、乙烯化纤等产量干脆为零……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连化纤和合成氨技术也被“巴统”严密封锁的同时,技术人员全国数量却还不及美国一个“托拉斯”……
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业总规模超过英、法之后,依然是“总量巨大”、“增速辉煌”与“人均不足”并存。
就以工业的骨骼——钢来说,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1980年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速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
但是,在以骄人的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人均用钢量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所以“解放”车还得用红松板做车厢,有的地方还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
然而,要保障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吃饭穿衣(仅全国粮田以最低标准10公斤/亩就需1500万吨化肥(折纯)),要保障化肥、农药、农机、医药、纺织工业的原料、工厂建设和交通运输,10亿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标准,至少还要有50万吨乙烯、50万吨化纤、800万吨硫酸、8000万吨水泥、3000亿度电……除了钢铁工业外,还要有冶金、能源、机电、机械、铁路、船舶、汽车、医药化工、合成纤维、建筑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工业,还有煤矿、油井、各种矿山的勘探开采。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前30年的工业建设在发展速度和总量上极为辉煌,工业规模从与比利时相当提高到了超过英法,在人均上却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战前的人均工业规模。
因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国就如燃狱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顶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阔天空,否则就只能永沦绝境。
事实上中国也只是非常幸运地在最后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粮食亩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继续下降(现在为1.4亩)又导致人均口粮长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间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幸而现在已有大量工业品出口,换回的棉、油等农产品数量已相当于8亿亩以上的境外耕地,这才保障了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5 21:31:52 +0800 CST  
所有无理取闹的喷子们:
请回答我3个问题,

1、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没有化肥农药良种农膜,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小农经济“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49年平均单产7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而现在达到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

2、如果不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1980年先不说能否买到粮食,没有工业化的中国有外汇购粮吗?就必将面对“人均耕地1.86亩×100公斤/亩”这个残酷的算式,中国怎么应对比黑非洲更悲惨的大饥荒?

3、因为工业基础太差,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1980年产钢3712万吨,以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的骄人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人均用钢量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但是,这3712万吨的钢铁产能至少要800亿美元的总投资,是1949年全国GDP的3倍。如果不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投资重工业,中国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积滑向深渊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业体系吗?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5 21:57:33 +0800 CST  
所有无理取闹的喷子们:
请回答我3个问题,

1、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没有化肥农药良种农膜,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小农经济“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49年平均单产7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而现在达到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

2、如果不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1980年先不说能否买到粮食,没有工业化的中国有外汇购粮吗?就必将面对“人均耕地1.86亩×100公斤/亩”这个残酷的算式,中国怎么应对比黑非洲更悲惨的大饥荒?

3、因为工业基础太差,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1980年产钢3712万吨,以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的骄人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人均用钢量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但是,这3712万吨的钢铁产能至少要800亿美元的总投资,是1949年全国GDP的3倍。如果不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投资重工业,中国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积滑向深渊之前建成基本的重工业体系吗?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5 21:58:00 +0800 CST  
@cdy01 2015-01-25 14:25:27
新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吃饭问题,毛泽东要陈云拿出办法,陈云采取定量供应的办法,就是实行30年的票证制度。中国当时什么都缺,除了人。记得1974年还提倡粮食亩产过“黄河”,跨“长江”。过黄河就是指粮食亩产超过500斤(250公斤)。跨长江是粮食亩产超过800斤。这是目标。实际上,高粱、玉米,水稻的产量也就300斤左右。所以那个时候的玉米面,大米的口味是多么的香甜了。这就造成全国的粮食不够用的,至于猪、鸡等喂养的饲料......
-----------------------------
@袁大头的头 2015-01-25 19:38:57
你看明白自己写的东西没有? 左也是引进,右也是引进,不想想为什么只有在改开以后才能解决温饱,那个伟大领袖领导了20多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却连吃饭穿衣都解决不了??
-----------------------------
@春过雪消 2015-01-25 21:31:52
中国工业化时间紧迫,人口却是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而基础却仅有0.6万吨化肥、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1.5万吨烧碱、66万吨水泥、43亿度电、乙烯化纤等产量干脆为零……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连化纤和合成氨技术也被“巴统”严密封锁的同时,技术人员全国数量却还不及美国一个“托拉斯”……
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业总规模超过英、法之后,依然是“总量......
-----------------------------
@袁大头的头 2015-01-26 21:08:08
你们家毛教主在世的时候,搞的就是军国主义一套,和现在朝鲜是一模一样的。
整了几十年,乱七八糟的数字说的一堆堆,就是连百姓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后来如果不是老邓彻底抛弃你们毛教主的路线,你们这些小白说不定哪年就饿死掉了,还有闲功夫来上网!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6 21:31:28
你的袁大头解决了人民的温饱了吗,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人不知比1916年袁世凯死的时候多出多少,这是袁世凯和蒋介石都做不到的,毛泽东却做到了。
-----------------------------
@胡瓜 2015-01-26 21:41:25
百分九十以上农民温饱没解决。。。。十亿乘于这基数,袁世凯和老蒋好意思和你家毛教主比牛逼?
你要说文革时候老毛解决了百姓基本温饱那随你,我没兴趣,挨饿一代现在还在。。。包括习总,李克强总理。
你说一次我顶一次贴,让大众看你们的笑话。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6 21:59:23
90%的比例从何而来?我在文革在上海崇明岛插队时,看到当地农民温饱早已不成问题,我的姐姐在江西波阳、弟弟在云南南华、同学在江西吉水、江苏大丰等地看到的情况也都是这样。也许你能说出几个温饱没有解决的例子,可是现在这样的例子也能找到。袁世凯、蒋介石时代,都发生过饿死几百万、几千万人的大饥荒,因而人口几十年停滞不前,而毛泽东时代,人口由四亿增加到十亿,你自己无意中说出了这一点,这正好打了你自己的耳光。
-----------------------------
@胡瓜 2015-01-26 23:00:27
你们说没问题,请去吃下那时定额三个月
当然,你们是肯定不会去吃的。因为你们的不要脸,全世界都知道。
果你我觉得说得都于心无愧,那大家一起顶,我就不相信挨饿一代看了你说“基本解决温饱”会如何羞辱你们。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7 07:13:20
我要你说出90%的依据,你说不出,我要你回答如果温饱都没有解决,人口为什么还会大幅度增加,你也回答不出,我举出我的亲身经历作为证明,你也无法否认,你在黔驴技穷的情况下,只好破口大骂,显示流氓面目了,你才是不要脸,我对流氓是不屑一顾的。
-----------------------------
@胡瓜 2015-01-27 07:19:51
另外,别自作多情,对工具骂?你又将自己智商代表我们了。。。。。我虽然傻,但没到傻到对工具破口大骂。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7 07:34:34
我是人民的工具,只会说老实话,你无法回答我的问题,只会骂人,是一个十足的流氓,流氓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
@迈尔上校2013 2015-01-27 07:58:36
人民你妈, 你不过是一条哈巴狗 。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7 08:08:38
我妈和我都是中国人民中的一员,而你只是美国的哈巴狗。
-----------------------------
@迈尔上校2013 2015-01-27 08:09:47
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是你这哈巴狗说了算的?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7 08:20:48
我是自干五,自干五在中国人民中有的是,你看看天涯中的帖子,就可以知道自干五有多少了,比你这样的美狗不知多多少。
-----------------------------
这就是百度来的: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和饥荒研究专家阿马蒂亚·库马尔·森:
“在毛时代,中国在土地改革,以及基础教育和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普世价值的民主》
“中国向我们充分地证明了,即使一个国家相对贫困,我们也能通过良好的社会医疗和社会分配政策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健康和寿命”(《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
另一方面,同时期直至现在:
“世界上的极度贫困主要集中在两个特定地区:南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两个地区的成人识字率和婴儿死亡率差别不大”,甚至“印度的营养不良的程度,要远甚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自由看待发展》)!
阿马蒂亚·库马尔·森的祖国,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存在持续的隐形饥荒!

能请迈尔上校2013、胡瓜、袁大头的头回答一下我的问题吗?
1、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没有化肥农药良种农膜,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小农经济“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49年平均单产7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而现在达到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
2、如果不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1980年先不说能否买到粮食,没有工业化的中国也不会有外汇购粮,就必将面对“人均耕地1.86亩×100公斤/亩”这个残酷的算式(中国当时人均粮食340公斤,现在为440公斤,印度和非洲现在为200公斤),中国怎么应对比黑非洲更悲惨的大饥荒?
3、因为工业基础太差,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以远高于日、德、美等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的骄人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1980年产钢3712万吨,人均用钢量却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
但是,仅仅建设这3712万吨的钢铁产能就至少要800亿美元的投资,是1949年全国GDP的3倍。如果不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中国可能在人均耕地面积滑向深渊之前建成包括化肥、化纤在内的基本的重工业体系吗?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7 09:03:09 +0800 CST  
@迈尔上校2013 2015-01-27 09:07:38
1、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没有化肥农药良种农膜,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小农经济“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49年平均单产7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而现在达到35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
-------------
毛式工业化,带来什么化肥,带来什么农药,带来什么良种,带来什么农膜了?
-----------------------------
我就问你,没有化肥农药良种农膜,粮食平均单产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

“我知道蒋介石计划的中央钢铁厂初产10万吨 ,稳定出钢15万吨投资是7000万大洋 。”
你也知道是“计划”呀!实际投资2、3倍能建成吗?
何况7000万大洋折合多少当时的美元?当时的美元折合1980年多少美元?
二战后的钢价一直在200美元/吨以上,800亿美元不过是11倍3712万吨钢(1980年产能)的价格,你觉得很高?

我实在没法象牲畜一样骂街,不奉陪了。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7 09:59:15 +0800 CST  
@hanchengguangly 2015-01-28 21:56:46
其实,真正打井的,可是满清老佛爷啊,第一条铁路,留学生,军舰,据说还有发电站。吃水不忘打井人,那可是民族传统
-----------------------------
@不说假话2015 2015-01-29 07:12:19
西太后做过一些好事,但做的坏事多得多,毛泽东做过一些错事,但做的好事多得多,两人的 历史 评价因而完全不同。
-----------------------------
如果西太后没有镇压变法,而是和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启动工业化进程,就确实是“打井人”,但是……
所以,西太后只能是罪人。
楼主 春过雪消  发布于 2015-01-29 08:38:05 +0800 CST  

楼主:春过雪消

字数:175280

发表时间:2015-01-04 03: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7 02:33:20 +0800 CST

评论数:30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