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演义》:(本书和《宋词演义》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上市)

唐代诗人中有人狂傲如杜审言,也有人谄媚如宋之问。如果说杜审言是大唐第一狂人,那宋之问就是大唐第一奸人。溜须拍马对常人只是权宜之计,宋之问却把它当作事业经营,几十年如一日。他可以为了一首诗杀害自己的外甥,可以为了做官告发自己朋友谋反,当上主考之后立刻收钱。可能有的看官会认为宋之问的奸诈在唐朝很难夺冠,武三思、杨国忠和李林甫等人才是大奸大恶,宋之问最多只能算唐朝诗人中的第一奸人。我的看法是,武三思等人的奸诈是出于本能,奸诈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情有可原,而宋之问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升迁,他的奸诈纯粹出于贪婪。
宋之问的籍贯有两种说法,河南灵宝或山西汾阳。如果他真是刘希夷的舅舅,那么他更有可能是河南人,因为刘希夷是颍川或汝州人。颍川和汝州都在今天的河南境内。
宋之问成名也是在二十岁左右,按照史籍记载,他比外甥刘希夷小。上元二年也就是王勃写《滕王阁序》那年舅甥两人同时进士及第。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开元名相张说的次子驸马张垍在他的《控鹤监秘记》中记载了宋之问另一件厚颜无耻的事,“之问尤谄事二张,为持溺器,人笑之”。二张就是英俊潇洒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们都是武则天的宠臣和情人。张易之深得武则天信任,官至恒国公。武则天晚年兄弟俩把持朝政。大臣崔玄、张柬之等趁武则天病重,带领羽林军诛杀二张。张柬之从名字看比张昌宗更像张易之的兄弟,其实两人毫无关系。宋之问为了讨好张易之兄弟,竟然愿意为他们捧夜壶,实在匪夷所思。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2:54:00 +0800 CST  
张易之倒台之后,宋之问贬官泷州参军。泷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宋之问在经过梅岭时写下两首名诗。其中一首是《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另一首是《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受不了岭南的天气燥热和鸟语花香,也喝不惯阿二靓汤,竟然从广东逃回故乡。途经襄阳附近的时候写下另一首名作《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经历了这些变故,“天下丑其行”,但宋之问不以为然,他觉得在厚颜无耻的道路上,自己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成功?我才刚刚上路。宋之问回到洛阳后,探知友人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试图刺杀宰相武三思,立刻让侄子告密,致使张仲之满门抄斩。宋之问因此当上鸿胪主簿,逃离贬所的事既往不咎。鸿胪寺掌管各种朝仪,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2:54:56 +0800 CST  
他本来依附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帮助他做了考功员外郎,史称“宋考功”。可是看到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后来居上,又转而写诗称赞安乐公主仪态万方。安乐公主把他提拔为中书舍人。太平公主一气之下揭发他做主考的时候贪赃。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就是这次江南之行传说他见到了骆宾王。
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政变,镇压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拥戴他父亲相王李旦做皇帝。声名狼籍的宋之问再次遭到流放,地点又是他最不想去的岭南。李隆基觉得大唐帝国之所以变乱频繁,就是因为有太多宋之问这种毫无政治操守的小人,他当上皇帝后立刻派催命使者赶赴钦州。宋之问哀求使者放他一条生路。
“我保证不会再回长安。”
“那你准备去哪里?”
“我去海南做导游。”
“那我更不能放你走。”
“为什么?”
“我最恨的就是导游,尤其是海南的导游。”
“导游怎么啦?”
“导游经常骗游客买东西住黑店,海南的导游还骗游客吃海鲜,稍有不从就骂骂咧咧,甚至找人殴打游客。我们当官的已经够缺德了,没想到他们比我们更缺德。在中国,绝对不允许有人在任何方面超过我们做官的,包括缺德。”
宋之问和王勃一样出身书香门第、才子世家,其父宋令文文武双全,“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官至左骁卫郎将和东台详正学士。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问擅长诗文。宋之悌骁勇过人,后来官至河东节度使,宋之逊书法精湛。他们一家和后来的三苏父子很像,可惜宋之问把才华用错了地方。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们的诗技巧纯熟,讲求声韵,属对精密,宣告律诗最终定型,因此格律诗又称“沈宋体”。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2:55:28 +0800 CST  
传闻被宋之问杀害的刘希夷是个美男子,诙谐幽默酒量惊人,不但会写诗而且善弹琵琶精通音律。要是生在今天,肯定秒杀那些欺世盗名的所谓才子。当时流行律诗,可是刘希夷却擅长古体,所以文名不如宋之问。给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下面这首《代悲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直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据说当他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时候,感觉这两句诗和石崇的“白首同所归”一样不吉利,决定删去。可是接下来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和这句大同小异,他不舍得再删,于是安慰自己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干脆连前一句一起保存。他把诗拿去向年龄相仿的舅舅宋之问炫耀。宋之问特别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听说没有其他人看过,恳求他割爱。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把他杀害。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2:56:09 +0800 CST  
和宋之问齐名的沈佺期也是河南人。他们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做过考功员外郎,都曾因受贿入狱,都曾依附张易之并因此遭到流放,而且流放地都是岭南,真是名副其实的难兄难弟。
沈佺期从岭南回来之后,写了首《回波乐词》调侃自己,“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他决定改变讨好目标,直接写诗取悦皇帝。这一招果然高明,不久他从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升为太子詹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高干待遇。
燕国公张说是开元初年的文坛领袖,他曾经称赞“沈三兄诗须还他第一”。同样有人把沈、宋比作苏武李陵,“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抛开他们的人品不说,沈佺期和宋之问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流传下来的作品看,沈佺期比宋之问更有才华。他的两首边塞诗都堪称经典。

杂诗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咋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后一首诗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本身却是标准的七律。郭茂倩《乐府诗集》把“独不见”解为“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中长安少妇的良人征戍辽阳,夫妻已经十年未见,音书渺茫。在这漠漠轻寒的夜里,芳心随秋叶飘零,思念如寒砧断续。
“谁谓”一般解作“谁说”,但这里似乎可以解作“你说”。流黄通常理解为绢做的罗帐。最后一联的意思应该是,你说空怀思念不能相见也就罢了,偏偏明月又来捣乱,提醒我你也在遥远的月光之下,今晚看来是睡不成了。后来晏殊写的“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和这句差不多。
沈佺期还写过一首《夜宿七盘岭》,从题目到声韵都是标准的五律,彻底摆脱乐府的痕迹。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只有在寂静空山住过的人,方能领略“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的意境。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2:56:34 +0800 CST  
@思念如潮水来袭 2012-06-29 14:33:14
这题目也太过自信了吧,呵呵。写的挺好的。
-----------------------------
有位老兄号称“三国第一神贴”,我也就不客气了。网上发帖你要是太谦虚,肯定门前冷落车马稀,只有熟人来看你。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4:49:36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19:20:41 +0800 CST  
@就是没有糊 2012-06-29 20:36:23
好文,好题材。意犹未尽。楼主尽快更新。。。
-----------------------------
欢迎光临指导!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29 21:57:25 +0800 CST  
@玉碗琥珀光 2012-06-30 04:53:25
楼主迫于无奈做了标题党,情有可原,关键是内容也很对得起观众啊!强烈支持!
看到你的目录就鸡冻不已了,希望不要太监了。

本帖发自天涯社区手机客户端
-----------------------------
就为您这样的知己,我也会好好写下去!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8:40:23 +0800 CST  
第四回 张若虚压倒全唐 贺知章老大回乡


进士出身的李峤、苏味道和张九龄等人相继拜相,让唐朝读书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因为李峤、苏味道的出身都很平常,张九龄更是来自偏僻的岭南曲江。魏晋南北朝以来那种门第决定一切的社会风气开始转向,以至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高门大族第一次在真才实学面前信心沦丧。
唐朝举子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必须由地方行政长官推荐,称为岁贡。就像现在保送上大学,肯定会有人走后门,但如果你推荐的举子总是名落孙山,地方官就会被认为没有知人之明,甚至有受贿之嫌。所以一般情况下,真有才华的人还是能得到推荐,因为这关系到地方官的脸面。不过荆南地区发生天方夜谭,在唐朝开国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这里选送的举子竟然全部名落孙山。荆南是号称唯楚有才的古代楚国的地方。当时人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天荒”。大中四年长沙人刘蜕考中进士之后,荆南读书人奔走相告。节度使崔铉为了表彰刘蜕“破天荒”,下令发给刘家七十万制钱重奖。
进士不但在普通人眼里无限光荣,在皇帝眼中也非常拉风。唐太宗力主恢复科举,要求在传统考试科目中加考经史。有一次他站在城楼上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皇城,对魏征等人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彀是指弓箭射程,唐太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都在我控制之中。唐宣宗每次接见朝臣,都要问是否进士出身。如果回答“是”,他接着还要追问主考官姓名以及当时的试题。遇到没有考中进士的才子,他会非常惋惜。他甚至自封“乡贡进士李道龙”。
正因为朝野重视进士,莘莘学子一旦得到地方推荐成为贡生,立刻被当作潜在的高官显宦,人称“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进士考试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最受重视的考试科目。举国上下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进士高。金榜题名被视为“登龙门”,有诗为证: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很多读书人为了得到这份荣耀,一生都在为考试忙碌。中唐诗人赵嘏不禁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29:39 +0800 CST  
进士放榜之日,俗称曲江大会。皇帝亲临曲江南岸紫云楼,教坊优伶载歌载舞。长安万人空巷。每年都有年少英俊的进士被选为探花郎,他们可以走进任何一位王公贵族的花园采摘花朵。花木被攀折践踏的王公贵族反而引以为傲。连平康里的歌妓都以接待新科进士为荣。

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
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那种轰动长安、名扬天下的骄宠,连出家人都心动。晚唐女道士鱼玄机有次出游看到曲江大会的盛况,回去郁闷了很多天,“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上名。”
这天也是富贵人家挑女婿的日子。他们往往全家出动守在金榜前,一听说有人大叫“我中了”,立刻扑上去抢人。无论老少俊丑,先抢回家再说。回去之后沐浴更衣,大排筵席,追问“结婚了没有?”没结婚或丧偶最好,结婚了就动员离婚,总之来了就别想走。李商隐和韩冬郎的父亲韩瞻是同榜进士,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出动部下勇士抢人。他们双双做了王茂元的女婿。
江淮举子卢储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来到长安,向大臣李翱行卷请求推荐。李翱正好有事必须外出,便将卢储的诗文随手放在书案上。李翱长女刚刚十五岁,在父亲书房偶然看到卢储的文章。当晚她对父亲说“此人才气非凡,肯定能中状元”。李翱看完觉得确实不错,请人向卢储提亲。古人结婚很早,卢储估计已经成家,所以婉言谢绝。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在友人劝说之下,卢储又答应了。当时李翱的老师韩愈已经是文坛领袖,李翱也很有门路,经他不遗余力推荐,卢储果然在第二年高中状元。
在卢储和李翱千金新婚之夜,卢储乘兴写了一首诗“催妆”。

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0:01 +0800 CST  
考进士做高官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你更容易青史留名。以下面将要出场的张若虚和贺知章为例。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月》足以笑傲唐朝,贺知章的《咏柳》和两首《回乡偶书》在唐诗中只能算是中上之作。可是史书上贺知章的事迹很多,而张若虚几乎没有提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贺知章进士出身并且官位很高。
今天我们都知道张若虚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是《春江花月夜》。可你如果翻查唐宋以来的各种唐诗选集、诗话杂记,你会怀疑张若虚和张无忌一样,是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这些书上几乎没有一字提及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几百年最流行的唐诗选本,《春江花月夜》也没有入选。
这种情况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不难理解,直至今天类似的事情还在发生。很多无名作者的诗文写得很好,可是因为不符合潮流或没有被编辑看到,出版的机会就很小,不出版就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新疆阿勒泰女作家李娟就差点湮没无闻。我认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只有她的散文和鲁迅的短篇小说、徐志摩的诗歌肯定会青史留名。李敖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都是李敖。香港作家董桥批评大陆作家文字被污染。我大致认可他们的说法和判断,不过那是在李娟出现之前。“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李娟会让你想起陶渊明,而不是和她年龄相仿的韩寒郭敬明。我要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看了李娟的文字后一定不好意思再恋栈,我会连夜辞去正部级高干回家含饴弄孙。
古代文化的传播条件远不如现在,即使是李白、李商隐和李贺这样的著名诗人,也有很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春江花月夜》能够保存至今已经非常幸运。这首诗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可能和它的体裁有关。自从初唐格律诗定型之后,虽然李白、李颀、白居易等人都写过脍炙人口的歌行体长诗,但总的来说是格律诗一统天下,加上张若虚作品很少名声不大,《春江花月夜》渐渐就成了山谷里寂寞的野花。
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作品流传下来,作者却不知道姓甚名谁。因为他的作品附会到另一位名人身上。最著名的例子是归于李白名下的两首词《忆秦娥/箫声咽》和《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这两首词极有可能是后人假托李白之名,因为最早提到它们的是北宋和尚文莹撰写的《湘山野录》。如果这两首词真是出自李白之手,怎么可能整个唐朝没人见过?这两首词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艺术水准之高又似乎只有李白才能达到,所以千百年来争论不休。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0:36 +0800 CST  
张若虚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兵曹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长,主要任务是忽悠农家子弟上战场,告诉他们当兵可以欣赏边疆风光,少数民族姑娘都很开放。可是农家子弟虽然老实但不傻,很快就不再受骗上当。当时男子为了逃避兵役宁愿自残或请他人把自己打伤,白居易因此写了《新丰折臂翁》。整天和一群躲在山里宁死不当兵的老百姓捉迷藏,一定不是张若虚小学作文里表达的“我的理想”。
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上有《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这首只是其中之一。隋炀帝和晚唐温庭筠都写过这个乐府旧题。只不过因为张若虚这首名声太响,而且写的就是夜晚的春江花月,所以容易让人以为这个诗题是张若虚独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相对大江明月的永恒,人生就像春花容易凋残。而在这短暂的人生里,我们还要经历离合聚散。整首诗清新空灵,既有北朝民歌的明快,又有南朝民歌的婉转。晚清文史家王闿运盛赞《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后来的咏月诗词,鲜能出其轨范。“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几乎涵盖所有和月亮有关的诗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其实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没有脱出《春江花月夜》的范围。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0:57 +0800 CST  
贺知章是张若虚的朋友。因为都属于吴越才子,早年经常一起唱和遨游。在唐代诗人中,贺知章可能是人生最圆满的人。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说自己打赢了十场战争。我觉得贺知章才是真正的十全老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贺知章几乎没有。
他出生在和西湖一江之隔的会稽永兴,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萧山,后来随家人迁移到山阴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在苏东坡到达杭州之前,绍兴是浙江乃至江南的文化都城,因为那里有王羲之的兰亭。贺知章前半生忙着考试,中进士并考取超拔群类科时已经年近四十,后半生和风流天子唐玄宗重叠,横跨贞观永徽和开元天宝两大盛世。
贺知章来到世上和离开人间仿佛经过神仙掐算,他在贞观之治刚刚过去十年的时候出生,安史之乱爆发前十年他已回到家乡寿终正寝。这九十年是唐朝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九十年。他不但没有象李白杜甫王维那样被安史之乱波及,反而因为他过去侍读的太子李亨利用这次动乱掌握皇权,获得了礼部尚书的追赠。
唐朝人的平均寿命可能不到四十岁,杜甫四十出头写的《赠卫八处士》已经提到“访旧半为鬼”,但贺知章活了将近九十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这相当于现在的百岁人瑞。考虑到贺知章嗜酒如命,如此健康长寿更是罕见。看来饮酒有碍健康的理论,至少在贺知章身上没有应验。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清醒,很多留恋权位的政治家老了甚至祸国殃民。但贺知章最好的几首诗都是八十五岁告老还乡之后的作品。
除了文章风度名扬天下,贺知章还是著名书法家。当时有些人为了得到他的墨迹,每天准备好纸笔跟着他,请他下馆子帮他追美女。贺知章喝醉之后来者不拒,而且往往比清醒时写得更加潇洒飘逸。他兴之所至还喜欢在亭台和屏风上写字。每次当他写完转身,后面就打成一片。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1:50 +0800 CST  
贺知章平易近人,善于奖掖后进。他看了李白的《蜀道难》后夸赞李白是天上谪仙,使李白一夜之间名动京城。到了晚年,贺知章更加放荡不羁,喜欢和里巷百姓称兄道弟,自号“四明狂客”和“秘书外监”。和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僚不同,贺知章始终象个顽童。
贺知章懂得享受,喜欢美食美酒。他和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是当时的“饮中八仙”,经常在长安酒肆流连。可能有人觉得身为大臣醉卧街头有失体面,但贺知章不以为然,因为八仙中有人比他地位更高。其中那位李琎是唐朝宗室汝阳王,爱好音乐而且人物俊秀,被他叔叔唐玄宗李隆基赞为“花奴”。
虽然率性随意,但贺知章不失大臣之体,诙谐幽默,谈吐风雅。工部尚书陆象先是他的远亲,特别喜欢和他交往。他曾经说过“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高士。我和子弟很久不见面,并不想念他们,可是和贺知章一天不见,就觉得自己象个猥琐小人。”
仕宦而至将相。他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太子宾客和太子亦师亦友,一般都是公认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担任,离将相只有一步之遥。唐玄宗甚至亲自为他撰写操行评语。在他做太子宾客期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唐玄宗寿命太长,太子即后来的唐肃宗迟迟不能继承大统,太子属官因此也多年得不到升迁。贺知章的同僚左补阙薛令之把这种不满写在墙上公开抱怨。唐玄宗知道之后请他自便,爱干嘛干嘛。薛令之一气之下,徒步走回老家。
富贵而归故乡。连没读过多少书的项羽都知道,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古人最讲究落叶归根,但很多人都倒在追求名利的路上。天宝二年,贺知章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夜游仙宫,醒来之后明白大限将至。他以年老为由上表请求允许他做道士并回到山阴故里。
李隆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他请入皇宫,让所有皇子皇孙都来和他辞行,并且亲自写诗相送,同时命令有关部门在城外大排筵席,允许文武百官放假一天,送别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此外李隆基还封贺知章之子为朝散大夫兼本郡司马,唯一的职责就是侍候他老爸。贺知章希望可以得到周宫湖数顷湖面做放生池,玄宗干脆赐他镜湖剡川一曲。
天宝三年贺知章在子孙护送下坐轿南下。他已经多年没回家,过去的熟人都已经走得差不多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最有意思的是,他虽然乡音未变,可是村里的儿童已经把他当作外乡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除了这两首《回乡偶书》,贺知章还有一首《咏柳》脍炙人口。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2:33 +0800 CST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旭是苏州人。他做过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和贺知章一样好饮,一样颠狂,世称张颠。他也属于“饮中八仙”。他的书法造诣连贺知章也退避三舍,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张旭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书法真迹传世。
张旭之母陆氏为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也是大书法家虞世南的外孙女。张旭从小在母亲督促下练字。做官之后,经常喝得烂醉在街上暴走,想得到他真迹的人比贺知章的追随者更辛苦,因为他们必须跟着他奔跑。张旭兴之所至,甚至以头发蘸墨作书。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用祝枝山身体作画,极有可能是受到张旭启发。诗人李颀擅长用诗歌为人物画像。他笔下的张旭遗世独立,旁若无人。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据说张旭早年书法并无过人之处,有一次偶然遇见公主车驾和重庆棒棒军争道,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开始领略笔法之妙,后来又从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到顿悟,从此更上一层楼。初唐书法大家象盛唐著名诗人一样争相问世,蛮不讲理。人们认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不算尽善尽美,惟有张旭毫无争议。传说颜真卿曾两度辞官,专心拜他为师。杜甫称赞张旭草书“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张旭留下的诗文不多,但《桃花溪》却入选《唐诗三百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3:07 +0800 CST  
包融是吴中四士中最不起眼的一个,文学成就也最低,没有好诗传世。
包融可以忽略不计,但王湾却不能不提。贺知章将近四十岁才中进士,王湾却是少年得志,二十不到就金榜题名,他是唐朝年龄最小的进士之一。王湾是洛阳人,做过荥阳主簿。《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璠说王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开元五年朝廷命马怀素主持编校《群书四部录》。王湾受荐编书,书成升任洛阳尉。
洛阳当时地位和长安接当,洛阳尉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公安局长。可是王湾并不留恋官位,不久之后他就远走高飞。开元十七年他曾写诗献给当时的宰相萧嵩和裴光庭,这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点音讯。王湾少年得志,学问才华登峰造极,仕途也还算顺利,可是这一切他都可以毅然放弃。他这样做只有一种解释,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散带疏狂。相对陶渊明被迫归隐,我觉得王湾更加自由奔放。
王湾虽然是北方人,但他对江南情有独钟,经常往来吴楚间。他最著名的诗《次北固山下》就是他的江南游记。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不同版本差异很大,有的甚至已经改名。《河岳英灵集》取名《江南意》,内容大相径庭。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根据殷璠记载,“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燕公就是燕国公张说,他把这句诗亲手书写在宰相衙门的屏风上,当作好文章的榜样。
明代胡应麟认为“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入毫颠,可以作为初唐和盛唐诗歌的分水岭。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09:34:08 +0800 CST  
@猗傩其华 2012-06-30 10:40:44
@李晓润 2012-06-29 12:54:00
据说宋之问喜欢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希望刘希夷让给他。刘希夷开始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羞成怒,让家奴用装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埋。
-----------------------------
不是据说杀人手法是用麻袋状泥土压在刘希夷的胸口,使其活活压迫至死的吗?
-----------------------------
没人知道细节。尤其是我写这种文章,不宜对暴行描写太仔细,毕竟将来出书之后,读者可能有小朋友。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10:57:20 +0800 CST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11:48:50 +0800 CST  
@思念如潮水来袭 2012-06-30 12:11:05
@李晓润 2012-06-28 18:54:29
陈子昂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当时四川最有名的特产是自贡井盐和蒙山顶上茶,陈子昂的父亲不知是盐商还是茶商,总之他出生在有钱人家。从小就坐着奔驰宝马,做公务员坐奥迪的吸引力就不大。他家好像还不是一般的富有,因为他曾经当众砸毁一把价值千金的古琴,射洪县令试图谋夺他的家产。可是有一回他和情敌争夺一个小美女的时候,那个小美女毫不犹豫.....
-----------------------------
有钱人家的孩子好好读书的不多,所以推断他受了刺激也不算离谱
楼主 李晓润  发布于 2012-06-30 14:31:16 +0800 CST  

楼主:李晓润

字数:79574

发表时间:2012-06-28 16: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0:38 +0800 CST

评论数:39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