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第1部已出版)

作者:leloooo 回复日期:2009-10-10 08:40:44
怎么没有更新啊 今天又要虚度了
===============================================
谢谢留言。
上午一直没有整段时间,下午找时间更新。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1:47:52 +0800 CST  
作者:穿袜子的奶牛 回复日期:2009-10-10 00:08:23
好帖,只是LZ能否稍微更新的快一点呀
========================
谢谢,我尽力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4:30:15 +0800 CST  
第8首

佳人曲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注释]

顾:看。
宁:难道。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造就了一个成语:倾国倾城。

作者李延年,河北定州人,音乐世家(身及父母兄弟皆故倡也),本人有着极高的音乐才华,歌唱得好,而且还会作曲(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再看他写的这首诗,也是个全才,作词、作曲、演唱全包。

这么高的音乐才华,在京城终于混出个模样,进了皇宫,专为皇家服务。

后来犯事,具体啥事,史书没说,估计不是小事,最后受了宫刑,当时汉朝规定,如果犯了死罪,可有2种方法得到减免,一是花钱,二是接受宫刑,估计李延年当时还不是大款(又不能像现在这样出唱片,最多也就是参加一个音乐会,拿点出场费而已),只能接受后一种了。

司马迁因为同情李陵,惹恼了汉武帝,死罪,也是因为没钱而受了宫刑。汉武帝这人缺乏人道。

汉武帝好大喜功,打仗太多,当时国库可能有点紧,才有了花钱可以买死罪的说法,这也是国家敛才的好方法啊,嘿嘿。

用现在一些音乐圈的例子想这个李延年到底犯的啥事,杀人?放火?与宫女私通?强奸幼童?同性恋?......也许是被汉武帝冤枉了。

不管怎么样,在音乐上还是有几把涮子。

本来就长得眉青目秀的李延年接受宫刑后,长得越发像个女人,更好看了,入了汉武帝的法眼,受了宠幸,咳!怎么说呢?汉武帝这人对姣好模样的男人也有极大的兴趣,这也不怪他,汉朝皇帝大部分都有这个嗜好,从祖宗刘邦开始,这家人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了?

李延年觉得还不保险,就想把他的妹妹也介绍给汉武帝,双管齐下,可用什么方法呢?

他做好了计划,该计划分为2步:

第一步:通融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让她出面与汉武帝说。因为这个平阳公主专爱做红娘,给汉武帝牵线搭桥,以前卫夫人就是这位公主的杰作,当然她也是得了汉武帝大大的好处,得宠的卫夫人也是报恩频频,两方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平阳公主绝对是个聪明人。


第二步: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炒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李延年决定先不让平阳公主介绍,到最关键的时候再出面帮忙。李延年一直在等这个机会,机会来了,在一次给皇帝演出的音乐会上,早已想好的李延年李大音乐家就唱了这首歌。

这就是古代版的炒作,这位美人出场之前就足足地吊起了皇帝的胃口。

唱完后,好色的汉武帝直摇头:现在世上有这样的美人吗?

此时此刻,关键的平阳公主在旁边说话了:“李延年的妹妹就有这样的姿色”。

于是,李延年的妹妹李氏(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史书上查不到)终于隆重登场了,看了果然令汉武帝大吃一惊,不说倾国倾城,最起码他汉武帝的身子肯定是倾了又倾。

据说,好色的汉武帝几乎只宠爱这个李氏夫人,日夜陪伴,纵情享乐。

当然,李氏家族成员也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包括李延年。

据说,汉武帝甚至把身体本来就虚弱的李夫人给折腾病了。



不描述这位美人如何如何美丽,只说美的后果。

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后果更严重。



高手,李延年。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5:22:37 +0800 CST  
第9首

落叶哀蝉曲

汉武帝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

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注释]

袂(mei):袖子。
墀(chi):台阶。
扃(jiong):从外面关闭门户用的门闩。
望:拜访。
安得:怎么能


[写作背景]

经过李延年的前期炒作和平阳公主的顺水推舟(见上一篇《佳人曲》),汉武帝得到了这位李夫人,而且很快擦出火花,进入蜜月期,更

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这蜜月期没有尽头,就这么相互爱着,相互情着,没完没了。

虽然汉武帝对待女性有时很无情,但对李夫人却是一往情深,宠爱有加。异性之间就怕对上眼,一旦合上拍,就会死去活来。所谓“爱情

”可能只对这样的两人适用,李隆基和杨玉环也属此列。对于绝大部分人一边凉快去。

大多数人没有汉武帝的红颜福份,遇到了真心喜欢的人。男女中这样的比例有多大?本人以为也就万分之一左右吧,呵呵。

情到深处无止境,达到了忘我。

最后,身虚体弱的李夫人陪不起身强体壮的汉武帝,身体亮了红灯,李夫人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严重。

汉朝规定,妃子有病是不能见皇帝的,可汉武帝想啊,忍不住啊,尽管御医百般劝说阻挠,汉武帝还是冲进了李夫人的卧室。

此时的李夫人已不再是那朵正盛开的姣花了,打蔫了,她不想这样见汉武帝,于是用被蒙住脸,死活不让汉武帝看,汉武帝那么武断的一

个人也没拧过李夫人,终究没看成。


不是拧不过李夫人,是他爱着李夫人,不违背对方的意愿就是爱的有力证明!

李夫人当然也深爱着汉武帝,不想让汉武帝看到自己的破相,想让美好的爱永驻。

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时刻,她不想看一眼汉武帝吗?但她克制了自己。

史书上说李夫人不让汉武帝看是因为怕汉武帝看到她这幅模样不爱她了,担心对她的家人也不照顾了,我想肯定也有情感方面的原因,相爱的人总是愿意把美的一面展现给对方。

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无法适应没有李夫人的生活,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李夫人的一颦一笑让他挥之不去。

将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封为大将军,李延年封为协律都尉(相当于音乐协会主席),在汉武帝看来,这样做多少可以表达些许思念。

极度悲痛思念中一代英豪汉武帝写下了这首诗。


据说,这首诗是在汉武帝游昆明池时写了,出来转转本是为了散心,没想到这样更加想念李夫人,汉武帝虽然有很多毛病,就凭这我们深

深地献上一份同情。

对这首诗文字部分的解释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

汉武帝想像着自己走进了李夫人居住过的房间,人去楼空,李夫人曾经穿过的衣服还挂在那里,台阶上布满了灰尘,整个房间空旷而寂静

,让人心里寒颤,悲凉到了极点,外面的窗闩搭着很多落叶。

凄凉,真的凄凉啊。

最后两句堪称绝唱:爱人啊,我又看你来了,你知道我是多么地想你吗?

这首诗,触景生情,感情表达的非常真切,悲愤出诗人,悲情也出诗人,“略输文采”的评价,有点......



再说说这首诗的句法:

因为有“兮”标志,这首诗有点楚辞体味道,但这样的句式用的不多,一般我们看到的句式较多的就是2种:6字句(○○○○○○兮,或

○○○兮○○○),5字句(○○○兮○○),汉武帝可能认为用这种句式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也许有不妥之处,望高手指教。


这首诗的名字《落叶哀蝉曲》也体现的一种凄凉的情调。



人生是美好的,因为有爱情,可惜我们大部分人无缘体会!


地下有知,李夫人你知足吧!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9:59:29 +0800 CST  
我住天涯头,
君住天涯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天涯水。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1 12:18:34 +0800 CST  
第10首


黄鹄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注释]

乌孙王: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国王。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帐篷。
旃(zhan):同“毡”。
鹄(hu):天鹅。


[写作背景]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父亲刘建。

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刘细君史称“江都公主”。


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得以幸存。


后来,刘细君被其叔叔广陵王刘胥收养,长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气质非凡。

汉朝与外族和亲这事从刘邦那时就开始了,在当时来讲,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嫁过去后生了儿子,长大当了王,自然流着汉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刘家的血液,刘家一般情况下也舍不得让自己家的女儿去远稼,多半是认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许就不好意思死缠烂打了。

但嫁过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计皇帝不会考虑太多。老百姓家的闺女不值钱哪!

这次轮到刘细君了。

如果刘细君的老爸不造反,还是个王,即使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轮上刘细君。

当时匈奴和汉朝仗打的挺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外族中只有乌孙国不怕匈奴,汉武帝就想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对付匈奴。

恰巧乌孙国也有这个意思,并主动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选择了刘细君。

在所有的公主中,汉武帝心里最不愿见到的可能就是刘细君了。把人家的父亲杀了,想亲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离远了。

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出去吧。刘细君当时还不如一个老百姓人家的女儿。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语言差异,刘细君面临着很多困难。本诗的3、4两句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怕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王昆莫。没办法,昆莫谁也不想得罪,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可以想像,刘细君公主当时的处境也挺难的。

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汉武帝派她远嫁的任务始终没忘,于是,经常看到细君公主晏请国王身边的贵人,然后送钱送物,为了让乌孙国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细君公主为汉朝竭尽全力。

可以说,细君公主绝对是个有大局观念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把细君公主难住了。

原来,乌孙国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这个习俗让汉人无法接受,在汉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乱伦。

这个习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

这个乌孙国王就想这么办,想把细君公主再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因为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汉朝继续保持这种关系。

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写信告之汉武帝,汉武帝与乌孙国王的想法一致,继续保持这种亲密关系,驳回被请求,并让细君入乡随俗(从其国俗)。

这样,细君公主再次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当时乌孙国王还活着。

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公主,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困难简单分2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方面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有时难以自拔。

恼恕、悔恨、羞耻。

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细君公主唱出了这首诗。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人曾默默地为国家奉献。

======================================================

据考证,琵琶是细君公主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据考证,细君公主比昭君出塞早70多年。之所以没有昭君出名,我想是因为史学家及艺术家们关注昭君太多的缘故。

======================================================

汉代诗歌与唐诗宋词在一些人眼里无法相提并论,主要是诗人太少,作品不多,尤其是曹魏之前这一阶段,在400年里竟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诗人。

但是,汉代诗歌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真情实感,不浮夸,不做作,虽然语言可能不够精练,形式可能不够丰富,句法可能不够工整,然而,情到深处时自然有一种穿透力,读后有一种来自内心的震动,这就是好诗。

汉代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精品的比例数可能不低于唐宋。(个见)

在汉代诗歌作品中,本人比较喜欢刘细君的这首《黄鹄歌》和李陵的《别歌》。

======================================================

这首诗的第5句在一些书中有2种不同的写法:“居常思土兮心内伤”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本人以为应该是第一种。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08:10:57 +0800 CST  
第10首


黄鹄歌

刘细君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还故乡。


[注释]

乌孙王:乌孙国(今新疆伊犁一带)的国王。
穹庐: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用毡子做成的圆顶帐篷。
旃(zhan):同“毡”。
鹄(hu):天鹅。


[写作背景]


刘细君,生于江苏扬州,爷爷刘非,父亲刘建。

刘非与汉武帝是亲兄弟,刘非死后,由刘建继承王位,史称“江都王”,刘细君史称“江都公主”。


后来,刘建造反失败,被杀,因为刘细君年龄太小,汉武帝没杀她,得以幸存。


后来,刘细君被其叔叔广陵王刘胥收养,长大后已是花容月貌,气质非凡。

汉朝与外族和亲这事从刘邦那时就开始了,在当时来讲,也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嫁过去后生了儿子,长大当了王,自然流着汉朝人的血液(不一定是刘家的血液,刘家一般情况下也舍不得让自己家的女儿去远稼,多半是认的干公主,是假的),也许就不好意思死缠烂打了。

但嫁过去的人所遭受的痛苦估计皇帝不会考虑太多。老百姓家的闺女不值钱哪!

这次轮到刘细君了。

如果刘细君的老爸不造反,还是个王,即使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轮上刘细君。

当时匈奴和汉朝仗打的挺厉害,谁也不服谁,而外族中只有乌孙国不怕匈奴,汉武帝就想和乌孙国联合,共同对付匈奴。

恰巧乌孙国也有这个意思,并主动要求娶一位大汉的公主为妻,汉武帝答应了,选择了刘细君。

在所有的公主中,汉武帝心里最不愿见到的可能就是刘细君了。把人家的父亲杀了,想亲近也不行了,心里的距离远了。

眼不见,心不烦,打发出去吧。刘细君当时还不如一个老百姓人家的女儿。

嫁过去后,饮食习惯,气候适应,语言差异,刘细君面临着很多困难。本诗的3、4两句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匈奴知道这件事后,怕乌孙王被汉朝拉拢过去,也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乌孙王昆莫。没办法,昆莫谁也不想得罪,就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可以想像,刘细君公主当时的处境也挺难的。

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汉武帝派她远嫁的任务始终没忘,于是,经常看到细君公主晏请国王身边的贵人,然后送钱送物,为了让乌孙国与汉朝保持友好关系,细君公主为汉朝竭尽全力。

可以说,细君公主绝对是个有大局观念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但是,有一件事彻底把细君公主难住了。

原来,乌孙国有一个特别的习俗,这个习俗让汉人无法接受,在汉人眼里这简直就是乱伦。

这个习俗是:兄弟可以和寡嫂结婚;儿子可以和非亲生的寡母结婚;甚至祖父尚在,孙子竟可以和后祖母结婚。

这个乌孙国王就想这么办,想把细君公主再嫁给他的孙子岑陬,因为他感觉自己要不行了,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和汉朝继续保持这种关系。

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写信告之汉武帝,汉武帝与乌孙国王的想法一致,继续保持这种亲密关系,驳回被请求,并让细君入乡随俗(从其国俗)。

这样,细君公主再次嫁给了他的孙子岑陬,当时乌孙国王还活着。

一个读过圣贤书的女子,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公主,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困难简单分2种:物质的和精神的。

物质方面的困难咬咬牙就过去了,精神方面的打击有时难以自拔。

恼恕、悔恨、羞耻。

无法抑制对家乡的思念,细君公主唱出了这首诗。




历史上有过无数的人曾默默地为国家奉献。

======================================================

据考证,琵琶是细君公主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据考证,细君公主比昭君出塞早70多年。之所以没有昭君出名,我想是因为史学家及艺术家们关注昭君太多的缘故。

======================================================

汉代诗歌与唐诗宋词在一些人眼里无法相提并论,主要是诗人太少,作品不多,尤其是曹魏之前这一阶段,在400年里竟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诗人。

但是,汉代诗歌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来自真情实感,不浮夸,不做作,虽然语言可能不够精练,形式可能不够丰富,句法可能不够工整,然而,情到深处时自然有一种穿透力,读后有一种来自内心的震动,这就是好诗。

汉代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精品的比例数可能不低于唐宋。(个见)

在汉代诗歌作品中,本人比较喜欢刘细君的这首《黄鹄歌》和李陵的《别歌》。

======================================================

这首诗的第5句在一些书中有2种不同的写法:“居常思土兮心内伤”和“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本人以为应该是第一种。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08:11:52 +0800 CST  
上重了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09:18:47 +0800 CST  
作者: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0-12 10:30:09
其实这种又有诗词又有历史的文章很好,但是估计两者兼好的人不多吧.所以,从者了了.
先秦两汉的文字的确很好,有后来富丽堂皇文章无法比拟的质朴.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谢谢朋友指点。
刚写的时候跟帖的人就不多,估计是网友们不喜欢看,就想不写了,后来在“终日舂薄暮”、“也许命中注定”和“渊深海阔8005 ”3位朋友的鼓励下写到了现在。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11:38:16 +0800 CST  
作者:真七心海棠 回复日期:2009-10-12 07:57:57
继续
====================================================
谢谢支持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14:29:12 +0800 CST  
LZ,继续呀!
====================================
谢谢鼓励,我继续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2 16:06:19 +0800 CST  
第11首

别 歌

李陵

经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聩。

老母已死,

虽欲报恩将安归?


[注释]

奋匈奴:与匈奴作战。
矢:箭。
刃:刀刃,指刀。
矢刀摧:箭和刀用尽了。
藬(tui):同“颓”。
安:哪里。
将安归:能回哪里?


[写作背景]

这个故事有2个主人公:苏武和李陵。

先说苏武。

汉武帝刘彻与当时匈奴的单于都不是安分的主儿,经常搞一些小磨擦,比如相互扣留对方使者,以便为开战找借口。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收拾匈奴,匈奴且派来了使者求和,并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送了回来,礼尚往来,不得已汉武帝也派人去了匈奴,也带上了被扣留的匈奴使者。

这次出使匈奴主要有3个人:苏武、张胜和常惠。

交完差正打算回汉朝时,节外生枝了。

以前被扣留的汉朝使者卫津竟然投降了匈奴,单于很高兴,给他封了王,而部下虞常对卫津的做法很气愤,就联系张胜想联手做了卫津,然后劫持单于,再回汉朝。

没想到这个计划被单于知道了,就抓了虞常,张胜心里害怕,赶忙把这事告诉了苏武。

虞常果然是条有气节的硬汉,不论怎样严刑拷打,就是不承认张胜是同谋,单于本来想诬陷苏武是背后主谋,没有得逞。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单于又让卫津去劝说苏武投降。

听完卫津的游说,苏武宁死不屈,举刀想自杀,幸亏被卫津救下。

单于生气了,想把苏武折磨死,就让苏武去北海边(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放羊,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据说只能靠吃野菜草根为生。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一放就放了19年,在这19年中,苏武没有倒下,坚强地活了下来,祖国,可能是他心中唯一的呼唤。


我们可能做不到,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苏武做到了。



再说李陵。

西汉著名战将李广的孙子,当时官职为都尉,手下有5000 猛兵。

就在苏武放羊的第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率领30000人去打匈奴时被围困,汉武帝想救李广利,召见李陵,让他带领5000人进入匈奴,以便分散匈奴围困李广利的注意力。

李陵乃将门之后,一直想光门耀祖,到目前为止没立过什么大功,觉得这个差事不解渴,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于是让汉武帝允许他带领这5000步兵去功打匈奴的要地。

注意:匈奴以骑兵为主,而李陵带的这5000人是步兵,李陵立功心切。

汉武帝同意了。

在一个叫浚稽山的地方李陵的部队与单于的部队遭遇,没说的,打了起来,结果李陵的5000步兵打败了单于的30000骑兵,然后单于又调来了80000骑兵继续打,双方你来我往战争异常激烈,双方损失惨重。

虽然李陵略显弱势,但还没有败象。

此时,发生了意外,一个部下因为对韩延年(李陵部下)不满,投降了单于,并实说了李陵目前的困境,知道李陵底细后,单于高兴了,立刻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弹尽粮绝,又没有援兵,李陵实在顶不住了。

“无面目报陛下!”,李陵投降了匈奴。

据说,李陵的5000步兵杀死匈奴几万骑兵,最后还有400多人逃回汉朝。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非常气愤。当时因为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了几句,也被关进了大牢。

后来汉武帝有些后悔,想救回李陵,就派公孙敖进攻匈奴,结果公孙敖战败,为了推卸责任,公孙敖就说是因为李陵帮助匈奴制造了很多武器才导致了失败,一气之下,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包括李陵的老母。司马迁也被判死刑。

当时汉朝规定,被判死刑的可有2种方法活命,花钱或受宫刑。司马迁没钱,只好接受宫刑。无法发泄内心的愤怒,司马迁咬牙写出传世巨著《史记》。

==============================================

李陵投降后,单于非常欣赏李陵,给他封了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单于是一个爱才的人,就让李陵去劝说还在放羊的苏武,苏武誓死不降,让李陵一点办法也没有,心中还有自尊的李陵怎么和苏武开口啊?

李陵在匈奴期间,并没有做伤害朝廷百姓的事,良心还在。


后来,汉朝知道苏武还没死,就向匈奴要人,此时,汉武帝已死,汉昭帝继位,而匈奴也四分五裂,势力弱了,正好做个人情,就同意将苏武还回汉朝。


想想苏武回国后,会得到怎么的欢迎和荣誉,又想想自己,一直想光门耀祖的李陵万口难辩。

在为苏武特设的送行宴上,苏武请李陵跟他一起回去,李陵没有答应,唱出了这首歌。


想回家吗?但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白发苍苍的老母,早已命归西天。


================================================

李陵是不是叛徒?争议已久。


对于那些吃中国饭长大,然后投奔他国,再反过来陷害中国的家伙我们称之为汉奸叛徒,这种人该死,我们恨之入骨。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叛徒,个人觉得关键是看他投降后的所做所为。

而李陵投降后并没有与汉朝为敌,没有残害汉朝百姓,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

================================================

大多数人的道德价值观都有一个临界点,当外界环境突变时会超越这个点,人们的操守也会随之而变,有的微变,有的大变,显然苏武不在这个范围,而李陵恰在此内。

当这个突变过去后,人又恢复到临界点内的状态,此时的悔恨、痛苦和责备会伴随终生。

不一样的是,每个人的那个临界点值可能不同。


和我们一样,李陵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幸的是他遇到了这个生死存亡的突变。

如果我们是李陵,可能还不如他。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民族气节高于一切,至今我们为有苏武这样一位英雄而感到自豪,为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庆幸。

================================================

后来,汉昭帝的大臣霍光(与李陵个人关系好)派人去请李陵回国,李陵考虑再三,说了一句话:“丈夫不能再唇”,至此老死匈奴。


================================================

李陵不是叛徒,但显然也不是英雄,虽然他也曾浴血奋战。

大多数时间里,他就是一个普通人。

在个别时段,他是一个趋向叛徒的准英雄(个见)。

================================================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出戏:四郎探母。


李陵还不如四郎,他无母可探。

================================================

这首诗的前4句,说明战争的惨烈,有铺垫的作用。

最后2句,是精华。“老母”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惦记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是指那个曾经为之奋斗过的朝廷(皇帝把全家人都杀了,已令李陵彻底寒心)。

这首诗,隐隐地感觉到李陵心中的委屈。

(个见)
================================================


这是一首充满人性的诗,读着它,感到的是人生多异。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08:13:56 +0800 CST  
自己顶一个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10:27:16 +0800 CST  
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0-13 14:50:32
支持楼主
我记得有首诗里的两句很喜欢,特来给楼主壮壮声威.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
谢谢朋友将稼轩这么激昂的词句送我。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16:08:17 +0800 CST  
作者: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0-13 14:55:44
李陵在一段时间内算的上是英雄了,另一段时间是个可悲的人.
加在一起,就是可悲的英雄.
========================================================
谢谢朋友到位的补充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16:56:14 +0800 CST  
作者:止水无限 回复日期:2009-10-13 16:09:20
我爱看故事
=======================
谢谢留言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19:39:03 +0800 CST  
作者:被抛弃的刀刀 回复日期:2009-10-13 13:27:41
好贴,继续关注
=================================================
谢谢留言。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3 20:38:12 +0800 CST  
作者: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0-14 08:49:34
在李陵投降那一战之前的晚上,他独自出营很久才回来,楼主认为他干什么去了呢?
============================
李陵带了10多人去匈奴大营暗杀单于,没成功。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4 09:06:28 +0800 CST  
作者:桥边人 回复日期:2009-10-14 08:49:34
在李陵投降那一战之前的晚上,他独自出营很久才回来,楼主认为他干什么去了呢?
============================
那天深夜,李陵带了10多个人去暗杀单于,没成功。他已尽力。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4 09:10:04 +0800 CST  
作者:leloooo 回复日期:2009-10-14 09:33:44
又看完了

=================================================
感谢朋友再次光顾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4 11:07:30 +0800 CST  

楼主:阳台一隅

字数:83565

发表时间:2009-10-06 03: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55 +0800 CST

评论数:348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