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典诗词(第1部已出版)

引 子

用较少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一种情感,诗人都是驾御文字的专家。

浓缩的才是精品。

好诗就是一活宝。反反复复,玩味无穷。

众多的古代诗人们就像夜晚天空的星星,千百年来,交相辉映,感谢他们滋润我们这么多年。



每个人读诗的角度可能不同,从意境的,从章法的,从句法的,从用字的,......

我读诗喜欢从诗人的写作背景入手,诗人写诗往往是由感而发,当时是什么刺激了他?

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更有助于对这首诗的理解(个见)。




天涯是一高等学堂,藏龙卧虎,我一新学生,望同学兄长多多指教。


打算从汉朝诗开始写,一直下去,写到哪儿算哪儿。


准备连载,但不一定每天更新,有时太忙。



-----------------------------------------------------------------------------------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写作背景]

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共封了八个异姓王:

楚王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那个)
韩王韩信(重名,不是一个人)
淮南王英布
梁王彭越
越王张敖
燕王臧荼
长沙王吴芮
闽粤王无诸

最先造反的是燕王臧荼,造反理由是刘邦赏赐不公,对他这个本是项羽部下冷落,心中火起,再加上项羽本来对他不错,心里总感觉对不住项羽,是个比较讲义气的人,他是在项羽战死后见大势已去才投降了刘邦。

刘邦亲自挂帅,臧荼战败,被刘邦生擒并斩首示众。臧荼属于义气用事,耿直多了点。

第2个“造反”的是楚王韩信,造反理由:莫须有。

在所有的手下大将中,刘邦最怕的就是这个韩信,能力太强了,有点功高震主,而且韩信也犯了一个错误:收留了项羽得力大将(当然也是刘邦的仇人)钟离昧,刘邦向他要人,韩信不给,刘邦起了疑心,就抓了韩信,这也怪不得刘邦,怪就怪韩信,他不懂换位思考,给哪个皇帝也不会允许他这样。

于是出现了大家都知道的结果,被刘邦软禁了,在自我保护这方面,韩信和张良比差远了,可惜的是韩信以后没有悔改的表现,没有主动向领导表决心。

感情是有的,刘邦并不想杀他,最后被心毒的吕后杀了。韩信不是全才,尤其性格非常复杂。

第3个造反的王是那个同名的韩王韩信,匈奴人侵略韩王韩信的领地,双方打着打着,脑子进水的韩信竟偷偷地与匈奴议和,刘邦知道后,又亲自带队打了过去,把这个韩信轰到匈奴去了,其实这次很危险,刘邦差点丢了小命,幸亏有陈平给他出了一个奇计。

第4个“造反”的是彭越,没有任何理由。

刘邦冤枉了他,刘邦平息阳夏侯陈豨时(刘邦封了8个异姓王,同时也封了22个侯),曾招彭越同征,但当时彭越有病,无法前往,刘邦认为彭越不想帮忙了,起了疑心,正赶上彭越手下红人(实际是一车夫)蒋公轧死人了,彭越想严惩,蒋公想活命,就用了“恶人先告状”这一招,告彭越谋反,刘邦正在气头上,二话不说,把彭越抓起来,在吕后怂恿下,彭越小命没了,彭越最冤枉,吕后真狠毒。

第5个出场的是淮南王英布,同样没有理由,也是被冤枉的,可以说刘邦死就死在这次平乱中。

英布的一个妾(最喜欢的)陈姬病了,有病当然看医生了,而这个医生家的对门偏巧住的是贲赫,而贲赫偏巧又是个马屁精,事情就在这引发了。

那个贲赫为了得到英布的好感,百般讨好陈姬,终于陈姬被他感动了,于是在英布面前说了贲赫的好话,而英布这斯偏偏又是个醋坛子,怀疑他俩有猫腻,一恕之下,就派人去叫贲赫,贲赫知道事情的原尾后,二话不说,驾车跑了,连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管。

贲赫往哪里跑呢?和彭越的车夫一样,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告状:英布要造反,刘邦当时并未糊涂,派一个人去查,可这个人刚到淮南,就听说英布把贲赫全家全杀了,这不明摆着要造反吗?看来必造反无疑,赶忙回去报告刘邦,并说英布已经发兵了。

由谁去镇压英布?

刘邦前一段身体不好,刚刚恢复了一些,还没完全养过来,手下这些大将恐怕都不是英布的对手,这时他想到了太子刘盈。

太子刘盈就一定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刘邦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主意,这是有原因的:

前段时间在戚夫人的软磨软泡下,刘邦有了废太子的想法,要立戚夫子的生子如意为太子,遭到吕后及大臣们的一致反对,没有一个人同意,没办法,刘邦只得暂时放下,这次让刘盈出征挂帅,也想试试他的能力,如果胜了,也就不换了,如果败了,还有机会立如意。这就是刘邦的想法。

吕后知道后,吓坏了,眼泪出来了,但吕后就是吕后,很快就冷静下来,就找了太子刘盈身旁的“商山四皓”(4位当时的高人),而这4位高人也确实给吕后出了一个好主意:打感情牌,因为他们知道刘邦这主是吃软不吃硬。

于是,就上演了这样一幕:吕后半夜煮了一只母鸡,半夜去找刘邦,流着眼泪和刘邦拉起了过去的故事,以前怎么怎么苦,怎么怎么不容易,刘邦感动了,答应自己去平英布,不劳刘盈大驾了。

骨子里豪爽的人玩不了细腻。

刘邦当时的身体确实没有恢复过来。他不去谁去呀,别人去他还真不放心,谁让天下是他自己的呢。

最后,刘邦打败了英布,英布逃跑到他的小舅子长沙王那里时,这位长沙王毫不客气地割下了英布的头献给了刘邦。

刘邦也付出了代价:胸部中了一箭,虽然不深,但路途颠簸已隐隐作痛。

在得胜还朝的路上,经过刘邦的老家沛县,这个皇帝想家了,要知道刘邦可是个草根皇帝,特别怀念在老家的生活。他决定去看看。

地方官当然是盛情款待,据说摆了20几桌,在故乡人面前,可爱的刘邦也不装大,把乡里的老少爷们请来了很多,无拘无束,谈笑风声,暂时把箭伤抛到了脑后,这就叫自由自在,越喝越起兴,在没有别人邀请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地唱了起来,到了忘我的境界,后来收不住了,干脆起身离座,在场地中央边舞边唱。

这位豪爽、豪迈、豪气冲天的皇帝唱的就是本文上面写的那首诗。

最后,人们看到的是一行泪水挂在了他的脸上。

在这首诗中,本人感觉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威和守。威---表现了刘邦的自信和能力,守---则表现了刘邦的担心和无奈。

面对异姓王的一个个反叛,刘邦在家乡父老面前像孩子似的表露了自己的担忧。

虽然有些人的反叛是被刘邦冤枉了,但在当时刘邦的心里却是真的。帝王都是非常敏感的。


当时流行的诗主要有两种体裁,诗经体(4字一句)和楚辞体(带“兮”标志),这首诗属于楚辞体(骚体)。

------------------------------------------------------------------------------------

很多人都称刘邦为无赖流氓,本人以为这与司马迁有关。

《史记》中关于汉朝的描写,总感觉司马迁好像有一股情绪。

介绍刘邦的父母时,司马迁这样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只是当时对长辈的尊称,刘媪就是刘大妈的意思。

刘邦的父亲没有名字吗?其实是有名字的,叫刘执嘉。母亲叫王含始。即使不知道刘邦母亲的名字,为什么不叫刘氏,比刘媪也好听啊。

介绍刘邦时,有这么几句话:不事家人生产作业(不爱劳动),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shi,赊帐)酒。王媪和武负为2个酒店老板娘。

继续往下看:

每酤(gu买酒)留饮,酒雠(chou核实对账)数倍。就是说每次喝完酒还不走,住下来,欠酒店满屁股债。

白吃白喝白住,明显地欺负2个老板娘,这不是无赖流氓是什么?




即使刘邦真是这副德行,为当朝的开国皇帝写传,也应该含蓄委婉些,或者干脆省略。

司马迁老道的地方表现在,他也写刘邦的优点: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堵住了很多人的嘴。

在情感上把项羽描写的几尽完美,获得了无数人的同情,相对来说刘邦的笔墨较少,感觉有点问题。

刘邦的优点远远多于他的缺点,刘邦很不错。哪里有完人?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是司马迁可能还不如他做得好,就是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同情的话,被汉武帝给宫刑了,这种耻辱谁受得了?

谁是谁非?扯不断,理还乱。

以上只是本人个见,望高手指正。

------------------------------------------------------------------------------------

《史记》记载:高祖击布时(平叛英布),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于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持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

堂堂一国之君,面对死亡,秦始皇有这种气度吗?后来的汉武帝有这种气度吗?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气度?

刘邦当政时,并不昏庸无道。
------------------------------------------------------------------------------------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质朴率真,充分表现了刘邦豪爽务实的性格。

说刘邦没文化,有文化的人有几个能写出这样的诗?

宋朝陈岩肖的《庚溪诗话.卷上》评价这首诗: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

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记载了朱熹的评价:大风安不忘危,其霸心之存乎!美哉乎其言之大也。汉之所以有天下,而不能为三代之王,其以是夫!然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鸣呼,雄哉。

毛泽东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很有气魄。




为纪念刘邦的这首诗,家乡沛县特意建造了一座“歌风台”。

遗憾,没有机会去沛县真实地感受一下刘邦当年的气魄。

-----------------------------------------------------------------------------------


1959年,毛泽东也曾回到故乡韶山,也曾写下了一首诗。

七律 .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


对面楼有一悍妇,小区内无人敢惹,对老公更是横眉冷对,骂人嗓门奇高,一日深夜,骂声再起,辗转反侧,难眠。想起刘邦的这首诗。

大风起兮骂声扬,

威加小区兮逞豪强,

安得猛士兮她不忙。


见笑。

-----------------------------------------------------------------------------------



刘邦虽然有缺点,但他仍然是本人喜欢的皇帝。刘邦身上那种固有的豪气无人能比。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5 19:35:00 +0800 CST  
十六字令.顶

顶,

小舟摇坠难遏停,

怎奈何,

画圈充做饼。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5 20:31:32 +0800 CST  
十六字令.挺

挺,

浩瀚繁星我无名,

皎洁月,

流光照我影。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5 21:05:06 +0800 CST  
鸿鹄歌

刘邦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注释]

鸿鹄(hu):天鹅。因飞得高,比喻有远大报负的人。
矰缴(zeng zhuo):弓箭。
尚:还。
安:疑问词,怎么。
尚安所施:还能干什么?

[写作背景]

刘邦传世的诗只有2首,《大风歌》和《鸿鹄歌》。

这首歌是唱给戚夫人的。

戚夫人是谁?

楚汉战争中,有一场“彭城之战”,项羽的3万人马打败了刘邦的10多万,刘邦带着几十人逃命。

最后,逃到一个村庄避难,敲开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老汉,听说是被项羽打败的刘邦,不但没拒绝,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老头有个女儿,就是后来的戚夫人。

刘邦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心里有点痒,问是否许配了人家?

老头一听刘邦问这个,脸上立马露出喜悦,忙将一件事告诉了刘邦。

原来,这姑娘十岁时,有个相士为她看相,说十八岁会遇贵人,福星高照,今年正巧十八岁。

刘邦,你就看着办吧!

刘邦说话不拐弯抹角,想想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自己的命都难保,怕连累了姑娘,没敢答应,可老头不在乎,硬要嫁,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当晚就成了夫妻。

第二天,刘邦就走了,没带上姑娘,答应以后必来接她。

几年后,刘邦战败了项羽,当了皇帝,果真把这姑娘给接过来,巧得是,那一夜这位戚夫人就怀上了刘邦的孩子,接来时,这孩子已经好几岁了,就是后来的如意。


继续。

刘邦平叛英布,从老家沛县回来后,箭伤复发了,戚夫人小心侍奉,端汤熬药,但还是越来越重,这位夫人心里也越来越怕了,刘邦不傻,知道她为什么担心害怕:他要是死了,吕后能饶过这娘俩吗?

自己最心爱的人整天背着自己抹眼泪,像刘邦这种汉子是受不了的,他又一次下了决心:废太子。

以前有过一次与大臣们的较量,因为一致反对,刘邦就暂时放下了,这一次照旧:还是不行。

下面发生的2件事,使刘邦的计划彻底失败。

第一件事: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叔孙通突然一天进宫,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刘邦猛说废太子的祸患,最后以死相逼,如果不听劝告,当面自刎。刘邦没办法,只能暂时答应。

叔孙通敢冒死谏,也是利益使然,想啊,学生当皇帝了,老师的待遇能差吗?

戚夫人又哭了好几天。
这一段,她真成了泪水夫人了。

第二件事:

在所有大臣中,刘邦以为张良最忠心,每每到关键的时候,张良总是真心帮他。

刘邦取得政权后,张良以学道仙为名,退出权力圈,不想参与朝庭的事。

张良懂进退,办事恰到好处,绝对智慧。

没想到张良也极力反对废太子,刘邦觉得自己可能是真错了。

废太子的心不怎么硬了。



刘邦想再考察一下这个太子。

令太子刘盈进宫。

刘盈来了,不是一个人,还带了4个老头。

先说说这4个老头的由来:

这4个老头名气很大,号称“商山四皓”,以前刘邦非常仰望,但他们不喜欢刘邦的匪气,就是不入朝辅佐,隐居山中。

刘邦第一次想废太子时,吕后找到张良,让他出主意,张良不想趟这浑水,吕后死磨硬泡,张良没办法,说如果能请出“商山四皓”来辅助太子,刘邦可能会打住这个念头。

于是,吕后硬是把这“商山四皓”给请来了,当时,刘邦还不知道,也没告诉他,吕后感觉还不到出手的时候。

这次,刘邦一看有这么个“辅佐集团”,真的没话说了,自己请不来,太子给请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认了吧。

太子走后,刘邦叫出了戚夫人,说了一句“废不了了” ,戚夫人泪如雨下。

刘邦心如刀绞,可也无力回天,看着悲恸欲绝的戚夫人,说:“我为你唱首歌吧”

刘帮唱得就是这首歌。

歌毕,戚夫人哭成了泪人。

这首歌充分表达了刘邦当时的想法,太子刘盈已长大成人,翅膀硬了,虽然有心已无力了,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只能这样了。

委屈了,戚夫人!!!

刘邦不废太子是有道理的,如果立如意为太子,凭戚夫人她能镇住吕后吗?即使把吕后杀了,能镇住满朝文武大臣吗(大臣们一致反对废太子)?,如果镇不住,戚夫人母子的结局是一样的。听天由命吧。

之后,刘邦的病越来越重,不久归天,终年62岁,英年早逝,一颗巨星陨落。

---------------------------------------------------------------------------------

一个有成就的男人,都需要红颜知己的温补,刘邦也不例外,成就越高需求的越强烈,但是,在情感与事业发生冲突时,大多数男人必选择事业,不能说他们不相爱,感情不真挚,而且可以说他们是真相爱,真感情,就是不能发生冲突。这就是“男人定律”。

高宫落马后,那背后的二奶必出来,逃不出这个定律,为了事业,他可以包庇他的同道人,但绝不包庇红颜知己,这也算是立功赎罪。

戚夫人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把刘邦缠得太紧了,小资情调太浓了,不懂得分享,最后被狠毒的吕后变成了“人彘”。

戚夫人没有错。他也是真爱刘邦,当女人真的爱一个男人时,大部分会失去理智,不能自己。

---------------------------------------------------------------------------------

这是一首标准的四言诗。

这首诗的写法与刘邦的前一首诗《大风歌》截然不同,诗中没有一句说到废太子的事,隐隐不言,戚夫人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这说是诗词中的“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的定义。

“比”的使用,令诗读起来会更含蓄,余味更长。

以刘邦的性格,用这种方法写出这首诗,可见刘邦当时的难言之隐,真的没法向戚夫人开口啊。

真是难为刘邦了。


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刘邦有才!

《大风歌》直抒胸意,《鸿鹄歌》隐隐不言。

再听到别人说刘帮没文化,你还信吗?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6 07:59:02 +0800 CST  
第3首

舂歌

戚夫人

子为王,

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

当谁使告女?

[注释]

舂(chong):把东西放在容器中捣去皮壳或捣碎。这里指舂米。
薄:接近。
女(同“汝”):你。指戚夫人儿子如意。

[写作背景]

刘邦死后,吕后如愿了,太子刘盈终于当上了皇帝。

提心吊胆的是戚夫人,来的终究会来,吕后随便找个理由就把戚夫人削去了头发,穿上了囚衣,送到了犯人去的地方:永巷。

也不让戚夫人没事干,整天舂米。

从此,戚夫人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必须完成规定的任务,否则就没饭吃,每天都干到满天繁星。

自己受苦倒是无所谓,戚夫人最担心的是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赵王如意,事先刘邦怕将来吕后加害如意,就让德高望重的周昌去辅佐(实

际上是保护)。越想越担心,不知不觉唱出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歌。

吕后知道后,咬牙切齿。这首歌成为吕后行动的导火索,我相信,即使不唱这首歌,吕后也会行动,最多可能手段不会那么残忍罢了。

吕后用计将赵王如意骗到了京城,并杀害了他。

下一个目标就是戚夫人。吕后把赵王如意已死故意告诉了戚夫人,戚夫人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像疯了一样想跟吕后拼命,并大骂吕后。

吕后恕火中烧,用了最解气的方法把戚夫人变成了“人彘”,本人不想解释什么是“人彘”,那是世上绝无仅有的残暴。

“最毒莫过女人心”,吕后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没办法,善良的女性们,怪就怪这位魔鬼吕后吧。

如果有来世,吕后该下地狱。

两个女人因为一个男人而生恨时,会疯。


下面说说这首诗的体裁:

汉初诗歌主要由2种体裁:4言诗和楚辞。显然,这首诗不属于这2种。

每句字数不一,我们称之为“杂言体”。

每每想到《诗经》,我们大脑里就容易出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4字一句的样式,的确,在《诗经》

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果坚持再往后看,会发现也有不少并不全是这样,有的诗中夹杂着3字一句或5字一句的。

但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诗还是4字一句的占多数。


关于这首诗,我想说的有这么几点:

1.这首诗没有一句是4字的,在《诗经》中还没有这样的诗,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感觉很特别。悲剧人物往往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2.如果没有前2句,那么剩下的4句就是一首标准的非常成熟的5言诗,当时可是在汉初,而5言诗在东汉末年才出现。可见,这位戚夫人在

文学上真的有两下子,不仅是长得漂亮。怪不得刘邦爱不释手。爱总是有理由的,与这样的人在一起还发愁会没有情趣吗?

3.杂言体的诗有时更给人一种节奏感,一种震撼力,如李白的《将进酒》。

4.《史记》里没有这首诗,《汉书》有记载。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6 09:59:50 +0800 CST  
写得不好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6 11:57:05 +0800 CST  
呵,看得人很少。
是我写得太浅吧?还是我的文笔不好,或者是我所写的题材不受欢迎。
肯定有原因。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6 14:29:16 +0800 CST  
作者:终日舂薄暮 回复日期:2009-10-06 18:16:08
写的很好,不要怀疑自己。
由诗到史,我长知识了。
希望能够多看到这样的文章。

-----------------------------------------------
谢谢鼓励,我继续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6 20:02:03 +0800 CST  
作者:渊深海阔8005 回复日期:2009-10-06 23:18:48
鼓励好.......

--------------------------------------------------
谢谢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7 08:25:22 +0800 CST  
作者:也许命中注定 回复日期:2009-10-07 10:07:02
写的很好,继续呀!

--------------------------------------------------
谢谢鼓励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7 11:10:13 +0800 CST  

第4首

四 皓 歌

商山四皓



莫莫高山,

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

可以疗饥。

唐虞世远,

吾将何归?

驷马高盖,

其忧甚大。

富贵之畏人兮,

不如贫贱之肆志。


[注释]

晔(ye):形容茂盛。
紫芝:俗称拳头菜。
疗饥:充饥。
唐:尧所创建的朝代名。
虞:舜所创建的朝代名。尧舜都是上古时代的名君。
肆:任意。
肆志: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自由快乐的意思。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4个人,四个老头,史称“商山四皓”。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有的儒生害怕了,有的儒生失望了,不管怎样,采取了与政府不合作的态度,逃亡的逃亡,隐居的隐居,商山四皓属于隐居。

商山在陕西商县东南,这4个老者的名字分别是:东园公唐秉、甪(lu)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

在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隐居生活中,这4个老头合唱了这首诗。

想像着这4个白胡子老头,手拉着手跳着踢踏舞,在空旷的山谷中美呀美呀。

他们看破了红尘,不求富贵,只求快乐,诗的最后2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是这首诗的神来之笔,点精所在。为了生活而奔波的我们还是挤时间多看几眼

这最后2句吧。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请这4个老头出山辅佐,这4个老头一商量:不去。想想那刘邦经常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壶,面子上过不去,太伤自尊!

不来就不来吧,估计刘邦当时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打天下也没靠这些儒生。

命中注定,这4个老头必须出来表演一番。

后来刘邦想换太子,吕后急了,找张良出主意,此时的张良想跳出这个是非圈,不想出头,就出主意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最后还真把这4个老头给请来了。

找不到确切的资料说明是如何把他们请出来的,反正是来了,我想无非就是胡罗卜加大棒子呗。老头们也怕死啊!

商山四皓出山时,都已80多岁,白发飘然,神采熠熠。

当时刘邦还活着。

同样也找不道确切的资料说明他们是如何如何的协助太子,但是,还是起作用了。

在一次刘邦传唤太子时,这4个老头也跟着去了,刘邦一看这架势,懵了,自己请不来的,太子请来了,换太子的精神头没了,放弃了。(具体请看本人写的《

鸿鹄歌》篇。)


人的名,树的影。

刘邦死后,太子刘盈顺利继位。吕后疯狂的报复,杀的几个刘氏王,最后把戚夫人害成了“人彘”。善良的刘盈皇帝看到“人彘”后,精神恍惚,受到了极大

的刺激,从此不理朝政。

从此,吕氏专权。

此时这4个老头的表现出乎我当时的想像,他们竟然抽身而退,向皇帝告辞,又去隐居了。



记得看书看到这里时,我放下了书,“儒生可都是以社稷苍生为己任哪?”。

商山四皓,徒有虚名。

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那时还年轻。

----------------------------------------------------------

后来想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想想当时张良、陈平和萧何不也是没有行动吗?

无可厚非。

--------------------------------------------

回到商山后,继续过着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

四皓撒手人寰后,都葬在商山。

为了纪念这4位老者,当地政府在四皓陵墓处建成四皓碑林园,并由前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写“商山四皓碑林园”。

--------------------------------------------------

题四皓庙

白居易

卧逃秦乱起安刘,

舒卷如云得自由。

若有精灵应笑我,

不成一事谪江州。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8 11:02:32 +0800 CST  
嘿嘿,自己座沙发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8 11:59:33 +0800 CST  
第5首

凤求凰

司马相如



凤兮凤兮归故乡,
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
何悟今夕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
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
胡颉颃兮共翱翔。

[注释]

凤:司马相如把自己比做凤。
将:共。本句的意思是他这个凤还没机遇找到理想中的凰。
何悟:哪里想到。
迩(er):近。
遐(xia):远。
何缘:有什么办法。
胡:怎样。
颉颃(xie hang):鸟上下翻飞的样子。


[故事]

下面展现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表演,主角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四川成都人,家里有钱,就捐了个差事: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武骑常侍到底是干什么的?查了一些资料无果,本人以为就是汉景帝骑马出去时,旁边的警卫员(当然也骑马)。要知道,这个司马相如小时候可练过剑术。


司马相如还有一种本事,就是赋(一种半诗半散文的文学体裁 )写得好,可惜皇帝大人不喜欢。估计在旁边也没多大前途,心情郁闷。

机会来了,司马相如等的可有点急了。

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来看哥哥了,而且还有好几个当时的辞赋高手随行,司马相如遇到了知音,假借有病辞了这个差事,跟随了梁孝王。

梁孝王对他不薄,司马相如也争气,期间写了著名的《子虚赋》。

好景不长,梁孝王后来死了,无依无靠的司马相如只得回老家:四川成都。

可是司马相如此时的家境已败落,无以为生。一个老朋友出现了,就是临邛县(今四川邛崃)的县令王吉,王吉把司马相如带到了临邛。


王吉安排司马相如住在一个旅馆里,这位县令每天都必恭必敬地去拜见司马相如,起初,司马相如还客气,后来,表现得烦了,干脆不见。

越是不见,王县令越是来劲,不就是天天吃闭门羹吗?无所畏惧。

堂堂一个县令天天做这么掉价的事,不弄得满城风雨才怪,那时的人们思想相对单纯,不知道这是“炒作”,要是放到现在,人们一定会:“呸,呸,猫腻”。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也算合乎逻辑,毕竟人家司马相如是从大地方来的,见过世面,没准哪脚踢屁上了,又高升了,现在做点感情投资,以后肯定用得着。

到目前为止,这个故事还算正常,下面就开始不正常了。

王县令的所作所为绝对是当时的最大新闻,最大新闻必有强烈的轰动效应。有两个人准备采取行动了。

这两个人一个叫卓王孙,一个叫程郑,都是当地的超级富翁。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当地富豪都是当地官爷最得力的办事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县太爷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是乎准备了一个宴会,请请这位司马大人,给县太爷圆个场。

连县太爷的面子都不给,能给你们吗?司马大人纹丝不动。

这司马大人不来,县令大人就不敢动筷吃饭,做着发呆。这效果又往上串了一级。

县令不敢吃饭,估计在座的谁也不敢吃,这场面如果不把这位司马大人请来就收不了场了,县令急了,亲自去请,再不来,绑也把你绑来,太不懂事了,嘿!

《史记》此时这样描述:“相如不得已,强往”(相如没办法,勉强同意了)
《汉书》的描述:“相如为不得已而强往”(相如假装没办法,勉强同意了)
本人相信《汉书》的写法,根据就是司马相如在宴会上的表现,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这位大人终于闪亮登场了,当然博得满堂热烈掌声,司马相如长得也真对得起观众,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酒至半酣,县令最后一次出手,强烈要求司马大人表演一人节目:弹琴。
此时的这位司马大人也不客气,就动情地边弹边唱了上面的这首歌。

隔墙有耳,司马相如就是唱给隔壁的那个人听的,那个人就是大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卓文君刚刚守寡,且也喜欢弄琴,投其所好是也,一个守寡的人能顶住白马王子司马相如这般攻势吗?

顶不住,换了谁恐怕也顶不住,所以司马相如成功了。

事后,司马相如又重赐卓文君的侍者,把话给传过去,当夜,勇敢的卓文君便与司马相如私奔了。私奔这种事放在当代,可能不算啥,那个年代可是惊天地,泣鬼神。


卓文君的气魄实在令后人仰慕。

往哪里去呢?当然是司马相如的老家成都。当看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时,不知道卓文君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总之,还是在一起过上了日子。

卓文君的老爸知道后,气愤非常,扬言不给他们一文钱。太清苦的日子恐怕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受不了,最后俩人想了一个绝顶的方法:杀回老家临邛县,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置办的一个小酒店,万金小姐卓文君就在柜台卖酒,而那个穷酸书生司马相如穿得破破烂烂涮碗洗盘子。就是这样,在卓王孙的眼皮底下恶心你,看你掏不掏钱?

气可以生但人丢不起,卓王孙这么大一个人物,顶不住了,据说给了这小俩口100个家仆,100万生活费,还有以前卓文君出嫁时的所有财物。

是谁出了这么个主意?本人估计多半是司马相如,有才,太有才了。

现在很多家长管不了子女的婚姻,也和卓王孙一样,一分钱不给。这些子女也就是忍着过苦日子,楷模呀,导师啊,司马相如,佩服佩服。

司马相如与县令联手导演并主演了这场精彩的节目,谢谢观赏。



在中国戏曲中,“琴挑”是一非常出名的折子戏。说得就是这个故事。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8 15:36:20 +0800 CST  
第6首

数字诗

卓文君



一别之后,
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
谁知是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
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断,
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
千挂念,
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
百般无聊十依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
六月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榴花红似火,
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色未黄,
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
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
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
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注释]
枇(pi )杷:一种乔木,常绿色,果实黄色。

[写作背景]

由于得到卓王孙的强力帮助,司马相如夫妻俩过上了富人的生活。

更大的好事来了。

汉景帝刘启死后,汉武帝刘彻继位。

一日,汉武帝读了《子虚赋》,说了句:“可惜我和他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啊”。旁边的太监也是一位蜀人,急忙告诉汉武帝作者是蜀人,还健在。于是汉武帝召见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又专门为汉武帝写了另一篇传世之作《上林赋》,汉武帝非常喜欢,于是司马相如二次进京,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地位非同一般。

地位变了,心态自然就不一样了,司马相如这小子有想法了,给还在家乡的卓文君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满纸就这么几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聪明的卓文君立刻就明白了,这不就缺个“亿”字吗?“无亿”就是“无义”呀,这小子要变心,于是就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上面的这首诗。也是用数字组成,比司马相如写的内容充实的多。

司马相如还算良心未泯,读到夫人的信后,惭愧了,把卓文君接到了京城。一段风波平息下来。

卓文君在情感问题上丝毫不让,昂首挺胸。

诗的最后2句比较有震撼力。

卓文君果真是一位才女。司马相如这小子不咋地。

这首诗严格说起来好像不能算做诗,但故事感人。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8 18:08:21 +0800 CST  
作者:也许命中注定 回复日期:2009-10-08 23:22:44
加油啊,每天来看!

===========================
衷心感谢,动力源泉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9 08:12:56 +0800 CST  
第7首

白头吟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注释]

皑:白。
皎:白。
斗:盛酒的器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我们喝诀别酒,明早在沟水头分手。
躞蹀(xie die):徘徊。
御沟:宫墙外的水沟。
东西流:指两个人分手后,各奔东西。
嫁娶不须啼:是说以后再嫁人时决不哭泣,表明现在很悲伤。以下2句是说分手后希望找一个和自己一心一意的。
竹竿:钓鱼的钓竿。
袅袅:这里指钓鱼杆轻轻的摆动。
徒徒:这里指鱼儿悠闲地游动。古代用钓鱼表示男女相爱。
钱刀:古时的钱有的是马刀形,就是钱的意思。

[写作背景]

不老实的司马相如又要犯错误了,不得不麻烦卓文君再为他写一首诗。

据说司马相如晚年时,因为有病(糖尿病)辞官,定居茂陵县,可是这个老司马花心不死,又看上了一个富人家的女子,想纳为妾。卓文

君为了守住这一亩三分地,气愤之余冷静下来,写了这首诗。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卓文君又加了以下句子: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

,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就是最后的通牒。

看到卓文君写的这些后,司马相如收回了那颗年轻的心。

卓文君这首诗和她要表白的意思是非常厉害的,我们分析一下:

前2句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对感情忠贞不二,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这段缘份,同时告诉司马相如:老家伙,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原来的我,虽然你已改变。在情理上先压住这老头。

第3、4两句,虽然我不愿意,但如果你执迷不悟,我也会马上同意签字,绝不纠缠你,绝不和你玩“一哭二闹三上吊”。

第5、6、7、8句,描绘了俩人分手的场面,先喝完散伙酒,然后沿着小河走,最后,各奔东西。诗是讲究意境的,讲究形象思维,那司马

相如懂得很。


从“凄凄复凄凄”到“鱼尾何徒徒”给司马相如描绘了一个自己重新找到一个知己,白头偕老,两心相仪,过着幸福生活的场面。

不是没你就不行,凭我的综合实力不难找一个比你更好的。一个病病歪歪的老头子,纳一个小妾能得到幸福吗?

估计司马老头看到这可能心虚了,“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的感觉立马涌上心头,赶急刹车,为时不晚。


司马相如想纳妾并不是想休掉卓文君,他想兼而有之,鱼和熊掌都要,即要有卓文君的感情(司马相如虽然鬼点子多,但还是比较看重与

卓文君的感情),还要有年轻美貌的小妾。

卓文君正是看到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才写了这首威胁的诗。

只能二先一,有我没她,有她没我,想都要,没门儿。

诗的最后两名,把司马相如镇住了,你如果纳妾就是为了钱,而不是为了感情,让你名声扫地,万人唾骂。


无论如何,卓文君都是一个万里挑一、受人尊敬、令人爱慕的女子。司马相如这样经常动心眼的就需要卓文君这样的老婆去修理。嘿嘿。


必须再说一遍,司马相如并没坏到家,否则再厉害的卓文君也拦不住。看看当代的有些明星大腕就知道了。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9 15:18:24 +0800 CST  
作者:lyhh1196 回复日期:2009-10-09 15:30:52
极少到这儿来,这两天偶尔逛之,才发现天涯水深,藏龙卧虎,深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来此一回便受益匪浅。如果大家的文字都能成书,我则更喜欢手捧书的感觉。

=====================================================
谢谢留言。
互相学习。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09 16:33:42 +0800 CST  
作者:xxa4238 回复日期:2009-10-09 19:59:28
0
========================
谢谢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09:27:58 +0800 CST  
作者:zgn21999 回复日期:2009-10-09 21:49:37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毛泽东有诗赠叶剑英,其中两句,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看来毛主席对此诗激赏有加.


==================================================
谢谢补充。
毛主席确实喜欢刘邦的这首诗。
据说,在延安时期,毛主席教给李讷的第一首诗这是这首。

还有,在庐山会议期间,有一次毛主席走出房间,情不自禁地也念出了这着诗,当时与彭分歧太大,彭那时任国防部长,军权在握,毛主席担心哪。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0:30:44 +0800 CST  
作者:也许命中注定 回复日期:2009-10-09 22:58:34
情真意切,诗中人生.加油!!
==================================================
谢谢,一直鼓励支持。
楼主 阳台一隅  发布于 2009-10-10 11:26:30 +0800 CST  

楼主:阳台一隅

字数:83565

发表时间:2009-10-06 03: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09:55 +0800 CST

评论数:348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