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原创+长篇+日更)

2 韩信原本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
韩信真的懵了,完全不知所措。类似情况,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
此前压力最大的就是初出汉中、暗度陈仓那次。他不能确定樊哙、灌婴西出陇上是否吸引了秦军,也不能确定章邯在陈仓的防守是否依旧,也就不能确定选择陈仓方向能不能出奇制胜。更重要的是,那是他的第一仗。此前他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一下子要指挥两万多人冲锋陷阵了。几乎所有人都不大相信,有的等着看他的笑话,有的为他担心。他不大在乎这些,满脑子只有一个问题:选择陈仓到底能不能避开章邯主力?
他必须避开章邯主力。章邯主力就是原来的秦军主力,就是名震天下的虎狼之师的最后精锐。他不能正面对决,第一仗绝对不能,汉军不能,他自己也不能,取胜之道只有一条,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就是努力调动对方、形成一个防守薄弱点。大量准备工作就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到最后也还是这一个问题:陈仓到底是否空虚?
好些大兵家在这般时候都是横下决心、赌一把。他不是。能输才能赌。他不能输,这一次尤其不能输,也就不能赌。他也不是毫无头绪的干着急、干发愁。这是他的第一仗,但又不是。投军以来所经历的每一仗,项羽和秦军之间的战斗、刘项之间的战斗,他都在自己心里暗暗地打过一回。每战之前,都如同自己指挥一般、想好怎么打;战后再看看结果如何,那一招对了,那一招错了;对了的是为何,错了的又是为何。后来军中传扬他百战百胜、从无败绩,其实他在心中败过不止一次,有的甚至全军覆没。表面是新手,其实是老手。他知道这个时候该干什么。
人们为他担心、等着看笑话的时候,他只是反反复复地梳理所有的细节,稍有不能确定,立即派出斥候重新哨探,紧要之处则亲自前往。
那一次,也不记得派了多少斥候。陈仓周围的所有村庄、路口、山谷都派了,每一股出发前都亲自吩咐、回来后都亲自询问。直到确认了通往陈仓所有道路两侧并无异常,又确认了陈仓的小饭店、小饭摊、卖油盐酱醋的小店也没有异常,他才一跃而起,通令明日卯时开饭、大飨全军,辰时出动、直扑陈仓。果然,旗开得胜,而且等于是不战而胜。
这一次,韩信又是反反复复梳理所有的细节。
功劳,往日里不都是这样说嘛!汉王您说是大家的,大家说汉王您的最大。现在怎么就不能说了?莫非,打江山的时候功劳才是大家的,打下江山来就成汉王您一人的了!我们大家都是靠功劳吃饭,汉王您比我们高一等,您是靠让谁立功、不让谁立功吃饭的!鼓声将息、征程未洗,您这脸也变得太快了吧!也罢,别人能不能接受我管不着,韩信能接受。韩信我和别人不一样,是单枪匹马投奔而来。仗打得再好,最初的本钱是您给的。韩信认账,本来就认,一直就认啊!汉王。
可您这是要干甚?原本没有人否定您的功劳最大啊!可全是您的?您也真敢想!谁会买这个账……莫非您要赖账?您是不打算给将士们兑现军功了?!
韩信记起,垓下大战后和汉王在一起闲话将士军功,旁边军吏就曾提醒,说普天下的田宅和民户加在一起已经不足以兑现全军将士的功劳了。汉王只是扭头看了看,军吏没再往下说,韩信也没再问,以为话题就过去了。
汉王啊,汉中拜将当晚韩信就曾对您披肝沥胆。项羽妇人之仁,将士伤病他常常啼泣分食,应该封爵的却往往言而无信。人人都看透他言而无信、好行小惠、言不及义了,他还常常煞有其事啼泣分食。汉王您如果能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哪里会有打不下来的地方?!一直以为您言而有信啊!莫非,汉王您也和项羽一般说大话使小钱,项羽是当时就言而无信,您是打下江山才言而无信?那您可就太……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王,不可失信于民啊!那是百万将士的生命、血肉之躯啊!他们不是为了您称帝,更不是为了我称王。既非同宗、又非同族,咱们给人家干了什么?人家为什么要给咱们卖命?你真以为大家都只是为了推翻暴秦啊?!谁有那么傻啊?!谁不想能有自己的一块封邑!这怎么能赖账呢?稍有风吹草动,汉王您也难能保全啊!韩信的功劳是您给的,更是麾下将士给的,那都是爹生娘养的血肉之躯啊,多少人已经只是森森白骨了。不可言而无信啊,汉王。您能赖账,韩信不能!其它都能让步,这一步不能让!让了这一步,还如何面对数十万将士?
只要下定决心,韩信有的是办法对付刘邦。十多年征战往往如此,是他逼刘邦就范的时候多。刘邦也往往只能照他的办法来,因为他在主战场、他能战胜;而刘邦需要战胜。
一念及此,韩信一跃而起,立即安排连夜起草士卒还乡安置办法,第二天直接上书汉王。
帐下大夫、郎中们的帷幄立即灯火通明、忙得不亦乐乎。
韩信年轻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抱歉了,汉王,您要当皇帝,就得先兑现将士的功劳。否则,失信于将士的恶人就是您了。这个黑锅太大了,韩信不能替您背。
韩信以为自己终于弄明白刘邦的心思了,甚至为自己信手拈来的对策而暗暗得意,其实完全没有对上点。这位一流的军事大家忽略了,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社会是个综合体,一切社会问题都是多种原因生成,人的知识面太窄了就难免弄不明白、应付不来,反而很容易被自己的片面性忽悠,也更容易被别人的片面性忽悠。
韩信的知识面就太窄。他家是破落已经很久的贵族,父、祖早已去世,没有人告诉他社会的复杂;几卷兵书、一把长剑之外家徒四壁,也无从知晓社会的复杂。(当时书、剑都数量极少,都是值得世代相传的珍宝。)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就是那几卷兵书。如同多数卓尔不群的专门家一样,小小年纪就专研了进去,也就沉溺在了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自然也就不懂窗外事。他的世界里,从一开始就只有打仗。此外,都应付不来。从军之前长期在淮阴南昌亭长家里蹭饭,估计是缺乏应有的表现又没有办法应付亭长老婆;亭长老婆却有的是办法对付各式人等,对付韩信的办法是提前开饭,韩信一连几日都赶不上饭点,只能悻悻而去。到了街市上,淮阴少年让他从胯下爬过去,他还是无法应付,只得当众受辱。后来得城下漂母救济,又应付不来,落得一番尴尬。
他投身义军很早,在项梁手下一直不得赏识。后来被项羽用为执戟郎中,提过几条建议,人家也没听进去。推翻秦皇朝后,转而投奔刘邦——刘邦用人,一般是原来干什么先还干什么——被安排为传令兵的小头目。
频繁跳槽而不得赏识,问题不一定在项梁、项羽、刘邦,极有可能在韩信自己。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数十万普通士卒之一、还是当中的一介年轻士卒,开口就是事关天下大局的战略,满口都是项梁、项羽、刘邦才说的话,有几人能够听他说完?
到刘邦帐下不久,又糊里糊涂犯罪当斩。轮到被杀头的时候看见夏侯婴,情急之下蹦出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他平时大概就是这样说话,直接把自己和天下兴亡联系在一起。一般人听了,大概是与其想救也不救了。夏侯婴或是没有当成大话,或是以为说大话也是一种才能,或只是一片善心,开口相救了。
借着夏侯婴的面子,他成为搜粟都尉。都尉,相当营团级,理解为最低一级的中级军官或最高一级的下级军官可能比较贴近。一般士卒或就很满意了,他一点也不满意,满肚子打仗学问还是不能施展。唯有一点满意,公事需要和萧何打交道多,终于有机会把满腹韬略讲出来了。
幸亏萧何不是带兵打仗的、而是谋划全局的,所以认定他是大将之才,反复向刘邦推荐。刘邦又认为萧何根本不懂打仗,自然也就不相信他,仍然迟迟不用。他于是轻松扔下来之不易的都尉,怒而出走。萧何又不辞劳苦、爬山涉水把他追回来。他终于成为汉军前敌总指挥,立即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成为当时、后世公认的军事大家。
打遍天下、百战归来、在这里苦苦思索汉王要当何等皇帝的时候,他还不够三十岁。他的知识面依然很窄,只是已经成为名震天下的统帅,人们已经不会这样想或不敢这样想他,他自己又始终没有意识到。
对于做人,韩信铭记在心的只有一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漂母如此,对刘邦也是如此。
他对刘邦始终怀抱感恩之心,没有汉王,他就永远只能仰望各位前辈兵家,哪还敢在心里和他们过招呢?!无论到何时何地,汉王的位分都应该高于自己,这是他早就抱定的主意。但他原本也并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
首先是传统习惯的巨大影响。上古没有皇帝,夏商周三代都是称王,当得好的后世称为圣王,例如尧舜禹汤文武。所谓天子也还不是皇帝的另一种称谓,只是能代表诸侯和上天沟通的王。春秋战国更没有皇帝,最高的政治首长是伯、即后来习惯称呼的霸、五霸七雄的霸,例如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这时的霸也还没有霸主、霸权、霸凌、称霸的意思,只是一个代行天子权力的和事佬,一般不会用强,主要是靠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来主张公道、维护天下秩序。大多数伯的名声都不错,政治也还清明、社会也还安宁,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繁荣文化不是平白无故而形成的,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环境。
其次是政治领袖的榜样作用。后世只是注意到秦始皇嬴政称皇帝的带头作用,忽略了这个尝试极为短暂,且是秦皇朝自己公开宣布取消了的。公开称帝不过十余年,又公开取消,社会各界都看在眼里,社会影响又能够如何?!所以,陈胜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并没有称帝,而是称王。项羽带领天下英雄推翻秦皇朝之后更没有称帝,而是称西楚霸王,即封在西楚的伯,又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显然是一个类似齐桓、晋文的伯。他们的选择都是人心所向。
再次是各阶层民众不约而同的选择。刘邦第一次东出途中遇到的新城三老董公,建议大张旗鼓为楚怀王熊心发丧占据道德制高点,那是建议刘邦以熊心继承者自居,他哪里会希望刘邦称帝?!较早起义反抗秦皇朝、又较早参加刘邦义军的郦食其,明确认为刘邦的前景是“德义已行,南面而伯”(《汉书·郦食其传》)。后来不止一次有人建议韩信独树一帜、和刘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那都是不希望刘邦成为独一无二的霸主,遑论至高无上的皇帝?!
当时社会各界绝对没有想到让刘邦当皇帝,更没有想到当秦始皇那样的皇帝,甚至也不是周天子,充其量是更接近于齐桓、晋文的伯、霸。自然,这个时候的中国人也就还远未进入不可一日无君的状态,更还没有三纲五常那一套。(意识到这一点对于走近西汉功臣很重要。)
所以,韩信原本没有想到让刘邦称帝,更没有想到牵头拥戴。
楼主 振古如兹  发布于 2021-03-26 12:04:18 +0800 CST  


楼主 振古如兹  发布于 2021-03-26 19:08:43 +0800 CST  
此为古人心目中之韩信
楼主 振古如兹  发布于 2021-03-27 09:25:16 +0800 CST  
这位不知名的古画家还是注意到了韩信的年龄,打遍天下、百战归来还不够30岁。
楼主 振古如兹  发布于 2021-03-27 15:45:21 +0800 CST  
3 韩信为何又主动牵头拥戴刘邦当皇帝?
=========================
因为封王。
韩信以为,他和汉王之间的裂痕是从请封齐王开始的,没有想到汉王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对他不放心。
从汉中拜将开始,他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好好打仗,报答汉王知遇之恩。根本没有想到过封王,也就没有意识到汉王不愿封他为王。
占领关中,那本就是汉王应该的封地,他只是满心高兴能够这么快就报答了汉王一把。
占领三晋、代地,汉王诏令设立太原等三郡、并派张苍等人为郡守,他也还是高兴又报答了汉王一把。
占领赵国,汉王把老赵王张耳派回来,自是理所应当;张耳一把年纪了、感恩戴德的话一直挂在嘴上、处处让他为先,他都不好意思了。
占领齐地后,他才意识到,无论再有多大功劳,汉王也不会封自己为王。在汉王心目中,自己根本就不是有资格封王的人。这他就有点不高兴了。
齐地相当于非战而下。田氏一族在齐历史悠久、盘根错节,很早就独立起义,成为独立于楚、汉双方的力量。这时的齐王是田横,随后就会说到。刘邦派郦食其游说,以齐王还是齐王、只是奉刘邦南面而伯为条件,希望双方联合。田横应允,双方成为一条战线。就在田横和郦食其置酒庆贺、毫无防备之时,韩信接受蒯彻建议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齐地。田横落荒而逃。
自西周以降,治理齐地者都是高爵,先是称公、后更称王,义军领袖更是人人称王。韩信胜之不武、又无王爵,在齐地民众看来就不成体统,确实有碍稳定。他以为刘邦会主动封王,可诏书迟迟不到,只得上书自请封假齐王,言下之意是等齐地稳定下来可以收回。可没有想到,汉王居然大为恼怒。信使回来不愿意细说,他也没有细问。话应该说的很难听。
韩信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很肤浅,完全没有想到刘邦为何如此,只以为是小看他这个破落的贵族后裔,所以满肚子不高兴,自然也是很肤浅的不高兴。他觉得汉王亏待了他韩信。韩王信他们打下多大地盘,他韩信打下多大地盘;他们能封王,他韩信有何不可?他下定决心,再见到汉王,一定当面问个明白。
但他并没有打算不参加垓下大战。那边大战刚开始,他就命令曹参等麾下诸将赶紧预做准备,但心里的不高兴也没有打算掩饰。活儿要干,牢骚也要发;感恩是真感恩,不满也是真不满。他对刘邦是真无二心。
接到明确齐王封地的诏书时,他甚至都没有打开。嗟来之食,有什么味道?
出乎意料的是,垓下大战、汉军胜出后,汉王居然封自己为楚王。楚王!陈王就是楚王!怀王也是楚王!西楚霸王更是楚王!那是汉王才应该的封号和领地啊!也许,汉王并不是不愿意封自己为王,而是要把果子留到最后、彻底战胜楚军后;像鱼饵一般,怕自己不好好干?!这倒也在情理之中,可也未免太小心眼。可是,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心胸不广呢?!
所以,韩信提议刘邦称帝,又牵头拥戴。是感激,是回报,甚至有点效忠、表忠心的意思。
他注意到了许多诧异、疑惑的眼神,尤其是韩王信等诸王。但也没有任何犹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如此大恩大德!
于是,才有了这一番笔墨官司。
可是,汉王想当的到底是何等皇帝呢?
莫非,这一步错了?他忽然意识到,对于这件事,张良、陈平、陆贾诸位都始终未置一词,从来没有和自己谈过这档事,好像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韩信有点怀疑自己考虑不周了、莽撞了。对于打仗,他非常清楚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什么样的仗需要考虑哪些方面都烂熟于心,一项一项都考虑到了,都确认无疑了,就是算无遗策,就可以下决心。对于这些事情,他真还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考虑,更不知道有多少个方面需要考虑,那岂不就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难免考虑不周啊!
一念及此,韩信脑子一片空白了。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大错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大错误。
没有韩信,刘邦会不会成为皇帝呢?
韩信之外,推举皇帝的能力和愿望兼而有之的还有谁?!如果刘邦没有成为皇帝,西汉还会不会有皇帝?东汉还会不会有皇帝?后来中国还会不会有皇帝?如此推演,韩信的历史责任就太大了。
但在韩信心目中,皇帝可能真的只是个名号,和王、和霸、和伯没什么不同。充其量不过有点攀比心理,认为汉王的封号应该比自己高——这是为了报恩;更应该比项羽那小子高——这是为了出口恶气。他完全没有想到,皇帝居然是个能够随时随地轻松取他这个天下第一诸侯王性命的角色。他傻啊?!
但请刘邦当皇帝终归是从他的口中说出来的。无论他是否能意识得到,他已经犯下了一个严重错误,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历史,都很严重。一不小心跪下了,再要打算站起来就得以生命为代价。后世历代皇朝中,类似韩信这般人物很多。韩信可谓始作俑者。
人啊,涉及非专业领域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韩信这种想法在西汉功臣中具有相当代表性。他们真心拥戴刘邦当皇帝,但又显然只是周天子那样的天子,而不是秦始皇嬴政那样的皇帝。他们从春秋战国走来,刚刚推翻了秦皇朝,这种想法很正常、很普遍。后来的事情,他们没有想到。
楼主 振古如兹  发布于 2021-03-27 18:54:58 +0800 CST  

楼主:振古如兹

字数:28030

发表时间:2021-03-23 23:27: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2:08:52 +0800 CST

评论数: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