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皇帝赫连勃勃略传

他的历史面孔:冷酷、杀戮、背叛、恩将仇报、丧心病狂。
他的历史印记:曾经傲然屹立的统万城,和曾经四面出击、游食自若的马上战士。
他的历史名字:赫连勃勃!
从落难逃亡的少年,到高官女婿、国家重臣,再到叛乱枭雄、夏国皇帝。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云骑风驰的背后,是名副其实的武功赫赫,还是名不副实的后世虚名?
需要一点一点的去思考。
不是第一个写他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写他的人。但有些故事,读到了,总会有写出来的冲动。
一切的一切,要从头说起……

(一)前尘旧事
赫连勃勃,他最初也不姓赫连——姓刘,是匈奴铁弗部人,家族历代为首领。
史书还会记载他的名字为“屈孑”或者“屈丐”,不过真的不要太在意。就如同“李尽忠”被武则天改成“李尽灭”一样,如同雍正把弟弟改成“阿其那”、“赛思黑”一样,如同当街吵架被骂成“狗杂种”一样,全是别人故意选个侮辱、诅咒的名字。
他的曾祖父刘虎是铁弗部首领,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朔方。曾祖父死后,祖父刘务桓接任。刘务桓死后,传位弟弟刘阏陋头。阏陋头领导无方,部众归附了刘悉勿祈。到公元359年刘悉勿祈去世了,其弟刘卫辰杀侄夺位,继续雄踞朔方——这个刘卫辰就是赫连勃勃的父亲。
当然了,这些都与赫连勃勃本人没太多关系,因为赫连勃勃本人生于公元381年。
我们不知道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其中一个原因,大概也许差不多是:他并不值得史官待见和着墨叙述,当然,任何人童年没有奇闻异事,史官都懒得写。另一个原因嘛,就是当时真的大事太多,他的童年对比当时的历史事件,鸡毛蒜皮,微不足道。
公元383年,苻坚淝水惨败。之后慕容垂反,姚苌被“逼反”。群雄并起!
公元385年,苻坚为姚苌所杀。各位打得依旧不亦乐乎。
这期间,勃勃之父刘卫辰依旧不甘寂寞的翻云覆雨。
到了公元386年,史载:“刘卫辰居朔方,士马甚盛。后秦主苌以卫辰为大将军、大单于、河西王、幽州牧,西燕主永以卫辰为大将军、朔州牧”。
经过杀侄夺位后二十年的翻云覆雨、时叛时降,“墙头草+叛乱癖患者”刘卫辰终于在强大势力之间游刃有余了,晋书称其“控弦之士三万八千”。
然而好景不长,拓跋珪的势力已经不断壮大,刘卫辰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了。毕竟他曾经背叛了拓跋什翼键,引导前秦军队灭代国。鉴于本文只探寻赫连勃勃,如对拓跋珪等当时豪雄感兴趣,建议关注云淡心远的文章。这里只提一件事,希望可以简单了解下拓跋珪:
拓跋珪复代国之后,实力不断增强,但原附属于代国的柔然人这回表示不服。既然柔然不服气——那就只有打了,柔然人打不过他,举部落逃。拓跋珪就带兵在后面追,追了六百里地时候,大臣因为军粮不足劝他退兵。他一合计:柔然人举部迁徙,本来走的就不快,遇到河流水源,人畜都得喝水、休息。就问把副马杀了能不能够三天吃的,将士说够,够就追!果然追上并击败柔然人。
可见此人知兵、善战、有谋略。并且可以说刚毅果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关键时刻下得了狠心的这么一个人。
那么与这么个人交手,刘卫辰这种狡猾多变、见风使舵的家伙能行么?大概就是看他能坚持多久不玩完而已了。
公元391年,有一位水平可能不怎么高的朋友向刘卫辰伸出友好的橄榄枝,这位朋友姓破多罗,叫没奕干(也有记载没奕于,本文统为“干”)。但同样是这一年,有另外一位朋友很生气,因为刘卫辰去人家地盘挑事——顺带说一句,生气的这朋位友有许多名字,如果你高兴,可以叫他什翼圭、翼圭、涉珪、开。嫌麻烦的话,只要知道他就是前面提到狂追柔然人的那位拓跋老兄就好了。
这一年,拓跋珪跟刘卫辰开始最后的决战。
《资治通鉴》、《魏书》、《晋书》记载其实有些差别,其中《资治通鉴》和《魏书》大体相同。
《资治通鉴》说这年十月,刘卫辰派自己儿子直力鞮帅兵八九万人入侵北魏南部,十一月拓跋珪带兵五六千抵御,打了四天大破直力鞮军,直力鞮单骑逃走。北魏军乘胜追击,刘卫辰部众大乱。刘卫辰父子见大势已去,在拓跋珪兵临城下的时候,逃离了居住多年的悦跋城(又名“代来”,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不知道为什么逃,是不够坚固不能固守,还是刘卫辰觉得不可死守孤城?反正逃亡也没能求得活命,刘卫辰被部下所杀,直力鞮在木根山被生擒。然而这还不是结束,十二月拓跋珪驻军盐池,大肆诛杀刘卫辰宗族,杀了五千多人,把尸体扔进黄河。年仅十岁的刘勃勃,仓惶逃走,投奔了叱干部。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魏书》只是稍有差别、解释。是说拓跋珪五六千人打八九万,被团团包围,拓跋珪的太子以车为方营,并战并前,最重大破直力鞮。并且为屠杀抛尸找了个理由:“先是,河水赤如血,卫辰恶之,及卫辰之亡,诛其族类,并投之于河”。
《晋书》的差别就大了点,说是北魏先动手的,刘卫辰让儿子力俟提抵抗,不敌。北魏乘胜攻克悦跋城,抓到刘卫辰处死。没提八九万人,因为之前说刘卫辰控弦之士三万八千。更没提拓跋珪屠杀和投尸黄河,至少《晋书•记载第三十》里没有。
这一战,拓跋珪屠刘卫辰宗族之后,黄河以南的一些部落也头像了。《资治通鉴》说他获得了马匹三十多万匹,牛羊四百多万头,北魏这回底气就足了,腰杆子也更硬了。可以说刘卫辰多年经营,实力还是很客观的,但毕竟是小人,毕竟能力差些,终作嫁衣裳。
刘勃勃能逃走,至少肯定是会骑马的,不然茫茫草原,十岁少年很难走得出去。大概、也许、可能真的是“三岁羊,五岁马,七岁射野兔”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些文章说刘勃勃是唯一逃走的,但似乎漏网之鱼不是只有他呀!看样子,刘卫辰逃命的功夫还是有的,虽然自己最终没逃掉,但还遗传给孩子了。
勃勃幼年的这一次被迫从小居住的悦跋城逃亡的经历,不知道是不是给他留下童年阴影——后来坚固难攻的统万城,是不是因此而修?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48:00 +0800 CST  
(二)逃亡
终于,他逃到了叱干部。史书语焉不详,不知道是只身一人还是有人追随。相信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他是只身一人逃来的。
当然,也请不要拿着史书质疑“赫连勃勃明明是逃到了薛干部”。因为叱干部人以部名为姓,后来北魏汉化,又改成“薛”姓,所以有史书会把“叱干部”写成“薛干部”。
但在叱干部也不能躲藏多久,很快风声走露,北魏人知道了。叱干部和刘勃勃的命运将会如何呢?很好笑的是,三本史书两个故事的情况又一次出现了。
《魏书》这次很简单的说“太悉伏送之姚兴”,勃勃投奔的就是叱干部部帅太悉伏。
《晋书》就有声有色的讲了段故事,要先说明下,《晋书》里叱干部的首领不叫太悉伏了,叫他斗伏。虽然名字不同很明显是因为古代音译传抄导致,但故事完全不同。
言归正传!《晋书》说:他斗伏就要把他交给北魏,结果他斗伏的侄子阿利听说之后马上从所驻守的大洛川快马赶来劝阻。阿利说:“穷鸟入怀,能救就该救一把。勃勃人家国破家亡前来投奔,你不能留下他,至少让他往别处跑啊!抓起来交给他仇家,太不仁义了”。
但叱干他斗伏还是胆小怕事,怕北魏责问,就没听阿利的。阿利也是真够意思,一看叔叔不听他的,执意要把刘勃勃送给北魏。咬咬牙,心一横,叫上几个人,在路上把勃勃劫下来,送到没奕干那里去了。当然,《晋书》只说“送”,没提阿利是不是一起去了。
《资治通鉴》和前面一样,这次也是采用了《魏书》的说法。叱干部的首领太悉伏收留了刘勃勃,北魏派使臣要求他交出来。太悉伏就把勃勃叫过来,让魏使看见,但不交。他跟魏使说:“勃勃这国破家亡,走投无路了来投奔我。我宁可跟他一起死,也绝不忍心把他交给你们!”然后就把勃勃送到没奕干那里,没奕干把女儿嫁给勃勃。
可以说,叱干部首领在这些记载中完全是两种面孔,《晋书》里胆小怕事的要交给北魏,是叱干阿利出手抢人,勃勃才逃得性命的。懦弱成为了那个他斗伏的代名词,谁跟他斗,他都降伏。到了《资治通鉴》里,大义凛然的反抗北魏,坚决不交,而且先让年幼的勃勃出来露个脸,然后再送给没奕干。等于是用叱干部整个部落的盛衰存亡来掩护刘勃勃逃亡,简直是一个执拗、仗义、不屈的英雄人物。
《魏书》过于简略,《晋书》则过于传奇和戏剧化。《资治通鉴》的说法,其实感觉很真实。这样,《魏书》为什么简略?因为总不能写成要斩草除根,结果人家叱干太悉伏不乐意,大义凛然的把北魏使臣跟数落一通,太丢人了!
不管怎样,刘勃勃又到了没奕干这里,并且成了没奕干的女婿。当然,如果有人给他剧透,没奕干一定很乐意杀掉这个十岁多的少年,而不是把女儿嫁给他。此时很可能已经是392年了,这一年没奕干投降后秦,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封为高平公。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48:42 +0800 CST  
(三)得宠后秦
其后直到十五年后他起兵造反,关于他的记载大多都比较模糊,只在传记中。并且他的儿子们,璝、伦、昌、定等人的生年、生母均不详,破多罗小姐的事情更没有记载。无法详细参考思索,有些遗憾。
393年八月,曾经包庇他的叱干部落终于是倒了霉。拓跋珪因其不交出刘勃勃而攻打,破城并进行了屠杀。太悉伏也逃到了秦国。
395年正月,太悉伏在长安一年多以后,逃往秦岭以北,鲜卑、杂胡还都响应他。也许他真的是个仗义值得信赖的人。
这些年中刘勃勃没有多少事迹见诸史册。399年的一件事多少与他有些关系,有一个叫文陈的人投降了北魏,拓跋珪很高兴,拜为上将军,还把宗室之女嫁给文陈,让他改姓宿。为什么说与勃勃有些关系呢?因为史料记载,文陈姓刘,是刘卫辰的儿子——勃勃的兄弟,自然多少有些关系了。不过不知道是真的时过境迁,魏室不记仇了,还是纯属当招牌。
勃勃这些年在做什么呢?按其传记记载:
勃勃长大之后身高八尺五寸,腰十围,美风仪,性慧辩。魁梧伟岸,而且仪表堂堂,又高又帅的一个帅小伙。并且,机敏聪慧,能言善辩,姚兴经常跟他谈论国家大事。小伙子很有见解,姚兴就越来越信任他,官职是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但姚兴对他的宠信已经超过了勋旧老臣。
时间久了,一方面姚兴也想给勃勃一个舞台、一个机会来展现才华,另一方面姚兴的弟弟姚邕觉得勃勃不可亲近,开始向姚兴进谏。
按《晋书》《魏书》的记载,姚邕是这么说的:“刘勃勃天性就残暴不仁,难以亲近,是养不熟的白眼狼。陛下现在这么宠信他,臣很疑惑。”
姚兴也不知道弟弟怎么对刘勃勃这么不满,也好言相劝:“勃勃是有济世之才的,能力非常强,我正是要用他这种才干帮我平定天下。有什么不可以的?你不要猜忌排挤啊!”
然后任命刘勃勃为安远将军,阳川侯,让他率领朔方、三城的杂夷和刘卫辰残余部众三万人,协助他的老丈人没奕干镇守高平。但命令还没发出,随即又遭到姚邕的强烈反对、强烈不满、郑重抗议、严正交涉……
姚兴最后被弟弟烦得实在忍不下去了,就质问:“你凭什么认为你了解勃勃”?
姚邕就说:“刘勃勃这人,在上官面前傲慢,桀骜不驯。对待下属、部众残暴不仁。贪婪残暴,六亲不认。而且轻于去就,你要宠他宠过头了,恐怕将来会有大患。”
这话一时间倒是真把姚兴吓住了,停止了对刘勃勃的这次任命。
当然,姚邕的看法,在后世成为了一种智者的判断吗,尤其刘勃勃造反之后,姚兴悔不当初,更显其明智。
但是有没有令人疑问的地方?肯定还是有的。
绝不是说这个评价不准!只是至少在说这番话的时候,看起来缺乏某些事实依据。
1, 关于“奉上慢”,姚兴也许当成了年轻人傲气。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是上!答案当然是姚兴啊!姚兴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难得的贤明君主,他留心政务、澄清吏治、选贤任能。他很注重人才,也识才,勃勃绝对有能力。而且勃勃经常来跟他谈论军国大事,并且也参与朝议。姚兴本人于勃勃的交流非常多——他能够对勃勃如此看重,可以说勃勃如何对待上级,他是知道的!
恐怕这“奉上慢”在姚兴眼中要么干脆不存在,要么只是年轻人有些傲气而已。
反而姚邕口中的上是谁呢?姚兴可是皇帝!“小刘”对待最大的领导非常得体,到底是哪位上级在挑“小刘”的毛病?
2,关于“御众残,贪暴无亲”,当时似乎也无众可御。
且不说他是游牧民族,如果要统御部众,手段生猛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如果真的残暴御下、横征暴敛、胡作非为,游牧民族部众又不是老实巴交的中原务农百姓,就算是中原百姓遇到这种作威作福到他们忍不了的统治者也不会忍到底!部众大不了去投奔拓跋珪呗!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此时系姚兴刚打算让勃勃统领一方,连他父亲原来的部众都得姚兴打算交给他。按记载勃勃之前也就是骁骑将军加奉车都尉,说起来是军官,其实就是军衔、官称,人家是个朝官。而且说御“众”残,恐怕说是朝中比他官低的人还不恰当。真的有部众给他残暴统御么?连父亲的残部都是这回姚兴打算拨给他就被姚邕阻拦呢!
3,关于“轻为去就”,大约是其父祖曾经的作为。
在谋杀岳父起兵之前,并没有如他父亲那般见风使舵,在各大势力之间摇摆的经历,他做官也就只做了后秦的官,怎么轻为去就?他没有做别家的官,没带兵背叛过谁,岳父和造反都是之后的事情啊!姚邕是怎么看出来他轻为去就的呢?如果单说勃勃有反骨反相,枭声獍形、蜂目豺声、鹰视狼顾,是不是有些说不过去呢?
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姚兴如何想。反正不久之后,他还是任命勃勃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三交五部鲜卑及杂虏都交给他了,大概两万余落。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49:45 +0800 CST  
(四)初战落跑
当然,这也就是史书关于刘勃勃起兵前的主要记载。
必须坦率的再次检讨:真的不知道具体时间,具体年份。实在惭愧!
好吧,喋喋不休的惭愧不停的原因,就是北魏终于磨刀霍霍的冲着后秦来了,勃勃在之后的战斗中露了个脸,留下了一个背影。让我想起来,我根本无法得知姚兴对他的任命究竟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有时候甚至都会去怀疑:没奕干什么时候把女儿嫁给他的?姚兴赏识前,还是赏识后?
就在太悉伏逃离长安的那一年——公元395年,原本交好的后燕与北魏,经过多年的矛盾积累,爆发了大战,史称“参合陂之战”,最终因后燕皇子互相猜忌、统帅无能等诸多原因,后燕被北魏击败,拓跋珪大肆屠俘。数万燕军战俘被杀,燕强魏弱的形势转变。
次年,老迈的慕容垂带病出征,虽然攻陷了平城,杀北魏名将拓跋虔,令北魏举国震惊。但路过参合陂,燕军全体将士痛哭祭奠被杀将士,哭声震动山谷,慕容垂悲愤吐血,不久病亡。后燕从此内乱不断,拓跋珪趁机出兵。在之后的几年,北魏实力不断增强,版图不断扩大。
拓跋珪曾经遣使向后秦求亲,要娶姚兴的女儿,使臣贺狄干带着一千匹良马就来了。但与此同时,姚兴听说拓跋珪已经立了慕容MM为皇后,一怒之下扣留使臣贺狄干,拒绝了婚事。
做皇帝的本来就不会乐意自己女儿做小(做妃嫔),一个立了后的别国君主跑来求亲,拒绝也是正常的。不过扣使臣,是否稍微过了?
虽说慕容MM其实是被俘后收纳,铸金人成功才立后的——跟一千匹良马厚礼求亲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但无论如何,毕竟慕容MM是做了皇后的,有礼有法有依据!而且还涉及国家尊严:“一个被你揍的四分五裂的国家,他们的公主可以当皇后。凭什么我们大秦这么强,那么盛,公主要给你当嫔妃?允了就丧权辱国了!你拓跋珪敢提这要求也十有八九是故意的吧”?
也许这是姚兴真的龙颜大怒了,才做出扣留使节这种事吧?
此外,由于此时勃勃应该正受姚兴宠信,谈论军国大事,参与朝堂议事。有文章在论述柴壁之战时提及姚兴扣使拒婚,表示严重怀疑是不是勃勃借机挑拨后秦和北魏的关系。
不得不承认:这位作者的怀疑,非常可能是事实。
因为柴壁战后几年,后秦与北魏关系缓和,他就怒不可遏的扯旗造反了。可以看得出他对后秦与北魏的关系还是有一个要求的:越交恶越好。
当然,有一个事情也需要注意。就是勃勃本身与北魏有亡国之恨、杀父之仇,后秦方面是知道的。姚兴早年也是很注重广泛听取意见的,勃勃一个本身与魏有仇的人说的意见,他肯定是要听取,却也不可能只听他一家之言。这个很可能存在的“勃勃挑拨”,到底能有多大作用,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有限吧。
现在拓跋珪腾出手来了,该跟后秦算算账了。
公元402年正月,北魏军队开始攻打依附于后秦的黜弗、素古延等几个小部落。这几个小部落哪里是北魏的对手?纷纷大败。柔然人正跟后秦互通友好,听说这事也二话没说就派兵来援助这些小部落。可是也打不过北魏,只好退去。
秦魏两国之间的局势骤然紧张,正月二十一,拓跋珪开始检阅部队,在并州各郡征集粮草,囤积在平阳乾壁城,做好了战争准备。
到二月十四,北魏大军在常山王拓跋遵的率领下,攻入高平。
面对北魏大军,后秦高平公破多罗没奕干也不敢打。带着数千骑兵和本文的主角刘勃勃一起撒开丫子,不对,是撒开马蹄子跑了。抛弃了他的部众!拓跋遵追不上他们,只能撤回。但撤是撤了,拓跋遵可把没奕干的没带走的全给“没收充公”了。马匹四万多匹,牛羊牲畜九万多头,部众百姓强行迁走的都迁移走。合着北魏出动了城管,才让没奕干、刘勃勃落荒而逃的。
没奕干主动逃窜!刘勃勃只是跟着他跑,按说责任是没奕干的。
之前总疑惑姚兴的宠信、任命是在这之前还是在这之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刘勃勃到底是作为安北将军、五原公有两万余落的部众带兵来援跟着跑,还是就他自己跟着跑,最多带着老婆孩子。不知道这个,就没法思考判断刘勃勃本人到底由多大责任。
反正刘勃勃有记载的生平第一战是以落荒而逃告终的。这次逃窜,岳父几千骑兵狂奔,大概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世有些文章说他是“游击战之祖”、“运动战大师”之类,始祖、大师之名他担不担得起有待商榷,但他也确实擅长这种作战方式。而这种作战方式的萌芽,我坚信这次逃跑就是他运动、游击战法的萌芽!
但不管他是否应负主要责任,受到了什么教训,获得了什么启发,悟到了哪种战斗方法。刚出门就栽跟头,安北将军安不了北,后秦帝国面临的局面就艰难起来了。北魏平阳太守贰尘出兵河东郡,消息传到长安,后秦震惊。关中地区各城白天也不敢开城门,各地都在整军备战。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1:28 +0800 CST  
(五)后秦势衰
到了五月,姚兴终于大军出征,开始攻击北魏。义阳公姚平等人帅四万军队攻打乾壁城,自己带大军随后跟进。战火燃起!
经历了一番大战,到十月份胜负分出:后秦惨败,姚平投水自尽。其余将校有不少也要跟着投水的,被北魏方面强行打捞钩起,与两万多部众被俘。
此战史称“柴壁之战”。相比于拓跋珪的果断用兵、采纳良谋,后秦方表现实在惨不忍睹。姚兴用兵犹豫不决,姚平被围柴壁时,他竟被击退40里。兄弟俩姚平盼姚兴接应,姚兴盼姚平突围。最终姚兴只能眼睁睁看着姚平所部被吃掉,只有悲哭哀嚎,无能为力。此后北魏就更加硬气,后秦也日益心虚了。
姚兴经过这一战,终于知道面对拓跋珪时,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战后多次遣使求和。
但姚兴求和,拓跋珪不肯答应。凭什么答应?换谁也不会答应!这又不是春秋争霸,或者普通的邻居打架,你输了服个软,赢的一方也就适可而止。更不是真为了女人而战,人家看重的就是后秦公主这个身份,和与后秦联姻盟好的利益而已。兼并战争,能吃掉你,何必留着?
北魏军队开始继续攻击蒲坂,后秦守将姚绪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好在不甘寂寞的后秦盟友,柔然可汗郁久闾社仑开始进攻北魏,才迫使北魏停止进攻,撤兵。
战场上打不过北魏的后秦,势必要在外交和政治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双边关系。也最终导致刘勃勃的叛离。
当然,柴壁战后的几年,刘勃勃依然很安静。至少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什么值得记录的事情。想必这位后秦帝国的安北将军、五原公正在痛定思痛。或许在招纳在北魏袭来时流散的部众,或许在积极整训部众,或许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以弱抗强。如果他有这些动作,估计他会事先跟姚兴说“北魏虽退,恐将复来”等说辞。如果他有这些动作,我觉得也不能直接判断他反意已决,没准在听说秦魏通好前,还真的有那么点报效姚兴的愿望,打算在战场上与北魏较量以报父仇呢!
如果姚兴真的听到这些说辞,一定会感觉非常欣慰。年轻人败不气馁颓废,知耻后勇,积极整备边防,作为领导者当然会欣慰。毕竟刘勃勃年轻,第一次上战场,逃亡命令也是没奕干下的,罪不在他。连姚兴自己都用兵犹疑畏惧,被北魏揍得灰头土脸,对年仅二十出头的刘勃勃自然不会苛责。
但欣慰归欣慰。不管他觉得刘勃勃如何知耻后勇,如何败部气馁。姚兴他自己却真正的丧失了进取之心。随着鸠摩罗什的到来,姚兴当年那些皇图霸业的理想,也就抛之脑后了。有件事情可以证明:
公元405年,“南朝第一英雄”刘裕遣使与后秦,条件居然要求后秦把土地“还给”东晋。
不要看到刘裕的大名就觉得刘裕这么厉害的人物提条件很正常,刘裕之前只是打过孙恩、卢循、桓玄等人,今人还有讥笑另一位名叫裕的大将是“内战大王”之类的污言秽语。后来牛气冲天的刘裕,此时可没那么大的威名。
参照总老师麦加的《气吞万里——刘裕评传》,姚兴大概是别有原因的战略收缩,总老师文章中有详实论述,已读过并受影响启发,多言赘述则近乎剽窃了。
只须知道:姚兴在与北魏关系缓和、赫连勃勃老老实实蛰伏、西北沮渠、乞伏、秃发还得拜他做大哥的这种至少表面还风光无限的情况下,向声名不显的刘裕割地。
大争之世,正是雄主兴兵征伐,扩张疆土的时候,在内外无患的情况下做出这种事,姚兴的心态,暮气沉沉了吧?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2:14 +0800 CST  
(六)弑岳起兵
很快,到了公元407年。
到了五月份,拓跋珪可能也嫌有些人被俘以后饭量大还是怎么的,打发柴壁之战中被俘唐小方回后秦了。
当然饭量问题只是开玩笑,应该是拓跋珪看到后秦虽然在战场上被自己狠狠的碾压,但还没有垮掉的迹象。当初柴壁之后退兵是因为柔然人扰得后方不宁,但现在一看后秦还是不好消灭,只能让两国的关系继续缓和。唐小方就是影响“大球”的其中一个“小球”而已。
北魏方面释放了善意讯号,后秦这时候也就不敢再托大了!
后秦方面表示:希望魏国能够放回柴壁之战被俘的狄伯支,承诺释放贺狄干,并用千匹良马作为赎金。
等同于拿贺狄干换狄伯支,这个北魏方面也乐意。至于千匹良马的“赎金”,之前人家贺狄干可是带着千匹良马来求亲的,使臣被扣下了,估计当时的礼物也没奉还——闹了半天也就是个原物奉还。
两国这次外交成果还算得上是丰硕,但丰硕的原因之一就是刘勃勃得到了消息。
释放被扣被俘人员,刘勃勃的级别完全可以得到消息。即便没得到通知,送给北魏千匹良马,更不是能揣在怀里交给拓跋珪的,也得大队人马押送,作为一方重臣,勃勃想不听到这消息都困难。
幼年的逃亡经历,还有刻骨铭心的仇恨,这很容易就扭曲一个人的内心,而那个年代又确实没有心理医生。这样,现在的刘勃勃,后来的赫连勃勃,早已铁石心肠,多疑、冷血。姚邕说的“贪暴无亲”,虽然可能讲的时候没多少事实依据,但确实是准确的评价。在这同时,又具有相当的才干,因此还比较狂妄,目空一切。
刘勃勃会怎么想?
肯定不会往好了想。秦和魏结好了,自己报仇的机会就小了,他自己没法报仇所以指望后秦——结果后秦还怂了。后秦可不是和北魏平等和好,是被北魏堂堂正正、尽人皆知的在战场上打败,不得已求和的。
不平等的议和,往往会有不平等的条约。就算没不平等条约,要几个附加条件也正常——没准北魏方面要斩草除根会要他的命,后秦会保他么?就算想保,保得了他么?
他应该不知道,在他一百多年以后,另一个人就因为所寄身托命之国的皇帝跟讲出“贞阳旦至。侯景夕返”而举兵叛乱,引发一场浩劫。但他的忧虑一定会让他想到姚兴可能不但不保他,反而可能设计诱捕他,送交北魏。
想到这里,什么知遇之恩,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开始谋划起兵造反。
也正好是这时候,柔然人听说后秦跟北魏通好了,也比较惊讶。柔然人为什么显得这么仗义,柴壁战前、战后都积极的出兵帮忙?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啊!朋友有难,怎么能不帮忙呢?朋友完蛋了,自己不孤掌难鸣了么?
社仑可汗也比较聪明,人一聪明就考虑多。他知道柴壁之战,后秦输的很惨,姚兴情绪很低落。现在和北魏修好可能姚兴也是底气特别不足吧?所以他就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给老姚送八千匹好马!
后秦用知遇之恩、君臣之义养出来的刘勃勃,在这种情况下觉得造反!
而跟后秦纯因为有共同敌人而联合的柔然人,现在要送战马来给姚兴!
可见,勃勃确实是个凉薄之人呐!
刘勃勃又会怎么做?
拜托!刘勃勃不是温厚君子刘秀,更不是豪气雄杰刘裕,是来自草原的恶狼!凶残又智慧,狠辣又精明!一不做二不休,当然是造反。
不久传出消息:后秦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带着三万人马出行打猎。
而且,打猎游玩这种事,自己一个人没太多意思,队伍悠悠荡荡的就奔着高平去了。高平当然是破多罗部落的地盘,守将就是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奕干——刘勃勃的岳父。同时也是刘勃勃的救命恩人之一,并且作为庇护者,一定程度上还算刘勃勃的养父。
得知这个消息的所有人都没多想,女婿找岳父一起打猎,不好说什么。
没奕干也没多想!
听说女婿来了,也就准备准备弓箭、马匹、甚至酒肉之类的食物,去跟女婿会面去了……
而差不多也在同时,长安方面得到重磅消息:社仑给咱们送了八千匹马,在大城(后统万城)被人劫了。
“谁这么大胆子劫这批马?”后秦和柔然双方都极度愤慨,姚兴派人彻查,社仑高度关注。
等到长安城内的姚兴总算把这事弄清楚,另一个消息也传来了,姚兴气得差点晕倒!
刚弄清楚的事情是:八千匹柔然送来的马不是被劫,是直接被扣。全被刘勃勃弄走了。
又传来的消息是:没奕干死了,刘勃勃反了!
原来刘勃勃也不是见财起意、鬼迷心窍才派人抢马。掠得战马之后立即召集部众三万人,以打猎为名,奔袭高平。目标就是破多罗部,就是没奕干!
那天,没奕干听闻女婿游猎到他那。高高兴兴的去跟女婿见面,打算爷俩好好打猎散心。可当没奕干准备迎一迎女婿的时候,却被女婿刘勃勃残忍杀害,破多罗部也随即被刘勃勃吞并。虽然破多罗部几年前四万马、九万牛羊被夺,大批部众被迁,但经过四五年的休养生息,力量还是很可观的。
这条冻僵的毒蛇,抱在怀里温暖着救活,就咬起恩人来了!
这只无耻的恶狼,脱离了陷阱,就想着要把恩人吃掉了!
饶是姚兴已经潜心礼佛,也经不起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惊吓!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3:25 +0800 CST  
(七)定策游食
六月,刘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置百官,改元“龙升”。
为什么叫大夏天王,而不叫大胡、大赵、大秦、大汉,因为说他自己说他是夏后氏后裔——其实这个说法是《史记•匈奴列传》里说的,不算他自吹自擂。
而且由于《魏书》中只简单说他“僭称大夏天王”,所以《资治通鉴》中他的官员任命与《晋书》中相同:以其兄右地代为丞相,封代公;力俟提为大将军、封魏公;叱干阿利为御史大夫,封梁公;弟阿利罗引为司隶校尉,若门为尚书令,叱以鞬为左仆谢,乙斗为右仆射。
力俟提就是北魏伐刘卫辰时,刘卫辰派去抵抗的那个儿子,魏书中记载名字为“直力鞮”。而且右地代、力俟提(直力鞮)、阿利罗,再加上投降北魏的那个文陈,刘卫辰的儿子似乎跑出来不少呀!当年杀死并扔进黄河五千人,硬是没杀光。也是奇了!
不过话说回来,直力鞮不是当年在木根山被抓了么?也不知道是逃出来了,还是刘勃勃根本不知道他死活,就是这头自己做弟弟的自立一方,给哥哥留个封号。
反已经反了,国已经建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刘勃勃必须开始征战,开始扩张势力。他,作为一个卑鄙的叛徒,冷血的杀人者,经不起一丁点失败!
他已经背弃了有恩于他的姚兴,杀害了不止有恩还有翁婿关系的没奕干,如果他再次失败逃窜,等待他的只有众叛亲离。
不会再有人接纳他、包庇他、保护他了,因为肯那么做的人下场都很惨!
他只有一条道走到黑,绝不会像乞伏氏、秃发氏那样拥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与资格!
十月,他又攻打了三个部落,战果《资治通鉴》说“降其众以万数”,《晋书》说“降众万数千”,反正都记载了他打了这么一仗,战果还不错。
但同时却也清清楚楚的记下了,三个部落中,有叱干部。不知道叱干阿利作何感想!
《资治通鉴》也清楚的记载了,叱干部因为包庇他刘勃勃而遭到了拓跋珪的攻打,打下来还进行了屠杀。叱干太悉伏因此到秦躲了一年多又跑到岭北,有不少鲜卑、杂胡响应跟从。
恐怕在夸奖刘勃勃“有长进,能打胜仗了”之前,我们还是要很谨慎的想想:搞不好,这小子又一次恩将仇报,把屠刀挥向了恩人。
也许太悉伏在这十一二年中已经去世,也许太悉伏就是那个他斗伏,也许岭北鲜卑、杂胡根本算不得当初救他的叱干部。但无论如何,他确实带兵攻打并毁灭了这个叱干部。
当然,六月到十月,不可能只进行了一场战争。
刘勃勃还对三城(据说为今延安东北)以北的一些要塞,后秦守将杨丕、姚石生等人。看得出,用兵打仗他还是很有一套的。自起兵造反以来,一系列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虽然这些胜利的战斗可能都不是很大,但连战连捷的夏国,确实该考虑长远发展问题了。
下面的将领们就劝他说:“陛下您要拿下整个关中,咱可不能漫无目的的瞎打一通。得先巩固根本,至少咱得有个根据地,定个都,这样才能使人心归附。高平就不错,山川险固,而且土地肥沃,绝佳的定都之地。”
刘勃勃也不愧是能让姚兴赏识的人物,他有自己的看法,一种超前的看法。他很淡定的对将领们讲:
“爱卿们!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呀!你们大王我刚刚起事,现在是大业草创时期,咱们缺人。但同时呢,姚兴是一时之雄,手下将士还是很忠诚效命的,要不是不跟北魏不清不楚,没准本王还乐意给他镇守一方呢?有他在,关中可不是咱能图谋的。”
“如果咱们打了几场胜仗就定个都,专门守着这一座城,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一定姚兴率领秦国诸将一起来攻打我。到时候咱们没他们人多,可是打不过他们的,结果就只有一个——等死。”
“所以就不如咱们凭借骑兵速度优势,出其不意的打!他救前方,咱就打他后方;救后方,咱就打前方。咱们马背上长大的,完全能适应。到时候他们疲于奔命、困苦不堪,咱们游动四方,攻其不备,并且抢他们的食物来吃,‘游食自若’多从容不迫啊!然后再看看秦军被咱折腾的熊样,多好玩呀?何必困守孤城跟他们死磕?”
“你们都不要着急!照我说的这么打,不出十年,岭北、河东都是咱的!等姚兴死了,他儿子就不值一提了。到时候咱就可以慢慢攻取长安!我都计划好了。跟我干就行了!”
他这么说,将领们也就没法说什么了。只能跟着干!反正骑马四处打人听起来确实比躲在城里被人围攻强许多,天王、大单于自己都乐意,还能说什么?
随后的一段时间,姚兴的御案上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报告,日期大致是从十月开始。内容全是能把老姚鼻子气歪的:
“某日,匪首刘勃勃大队马匪打劫了送往某要塞的粮草。从逃回的人那得知,他们马匪都带着麻袋,一人装一袋粮食往副马上一放,绳子一捆,扬长而去。”
“某日,某地牧民的羊群遭到大批骑马匪徒抢掠。”
“某日,某城早上刚开城门,刘勃勃匪帮突然冲过来。城门来不及关闭,刘勃勃匪帮冲城中,大肆抢掠,守将某某阵亡……”
此类报告雪片般的传来,不断把原本整洁的御案堆放的凌乱不堪。姚兴的心里真是羞愤交加。
欲哭无泪的他不得不哀叹:“后悔当初没听黄儿的话呀,今天落到这般情景!”
然而哀叹也无用,他只得整理整理情绪,继续翻看那一份份报告。岭北各城,开始城门紧闭,城上兵士巡逻不断,钱粮一天天的消耗,但正常的放牧、耕种等生产活动却因刘勃勃的影响而减产或停滞。
刘勃勃的策略奏效了,想必他的将领们也会如《亮剑》中打平安县城时相聚的连排长们那样,为自己和同僚取得的丰厚战果而弹冠相庆吧!
当然了,后世又是“游击战之祖”,又是“运动战大师”的赞誉。刘勃勃的作战手段到底是运动战还是游击战呢?
这两种作战方式极其相似,导致不少人觉得这两种觉得是一回事,其实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首先是队伍规模上的差别:运动战还是偏重大兵团作战,要大队人马,比如闪电战;游击战的游击队则人数精简、灵活、小巧,可以参考阿富汗。
其次是目的差别:运动是为了追击、撤退、穿插、包围、分割,消灭敌军;游击战则是为了拖延、阻滞、袭扰、消耗,不奢求消灭敌人。
最后是战斗时间有差别:运动战毕竟是还是强调抓住战机歼灭敌人的,还是对时间有紧迫要求的;而游击战则因为以寡击众,只谋求袭扰、消耗敌人,战斗时间更加长久,也许经年累月。
如果游击队和大部队差距不特别大,而且指挥者也能够巧妙、灵活的指挥,游击战和运动战其实是可以迅速转换的。一个例子是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的人民军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也可跟着大部队“打炮楼、拔据点”,参加破袭战斗。
而我们的主角,大概就是又一个例子了吧?
夏国的兵,主要是游牧部落的部众!游牧部落就是男子下马放牧,上马打仗。怎么打?人数众多就聚集起来骑马冲锋,游牧民族大规模骑兵冲过来,是比较恐怖的。人数少就依仗马的速度与冲击力优势——或者骑着马游弋,不断放箭袭扰;或者绕开敌人大部队,袭击薄弱环节,如运粮队和落单的敌兵。可以说作战方式差异完全是根据人多人少而变化。
夏军可以说游击队和正规军之间就根本没什么差别,两种战斗方式之间的转换也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困难。每个云骑风驰的夏军骑兵,他们都不知道作战方式之间有什么差别,草原上从来都这么打。他们只知道跟着刘勃勃这么打,不但没多少生命危险,还得了不少战利品,腰包鼓鼓。之前主张定都的将领们,也乐得跟他一起策马奔腾,吃香的喝辣的,等待他
而刘勃勃本人大概也是觉得这么打仗天经地义,他大概也只道是“游食自若”。懒得思考什么运动战、游击战、游击运动战、运动游击战……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4:11 +0800 CST  
(八)击败傉檀
正在有人想说“夏军就是个大号的游击队、匪帮”的时候,一个展示正规战的机会到来了。悲催的成为勃勃陪练、“肉沙包”的人,叫做秃发傉檀,是“南凉王”——为什么加引号,请关注云淡心远的文章,然后等一等,你会等到的。
秃发傉檀这个人,还是比较有才干和胆略的,不然也不可能从两个哥哥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手里接过家业。只是运气不太好,结局也很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事情的起因,是刘勃勃跟秃发傉檀求亲!秃发傉檀有俩女儿,都长得非常漂亮,大女儿还重情重义(时间不详,可能已嫁乞伏炽磐)。没奕干都被杀了,估计那位破多罗小姐也活不了。勃勃想求亲,很正常。
但秃发傉檀可不敢答应——这货专杀老丈人,不想死就不能答应。
刘勃勃哪里管你怎么想?既然你不答应,咱就不是姻亲,不是联盟。那么就要揍你!
十一月,大夏天王刘勃勃带兵两万,攻打秃发傉檀。一直打到支阳,打死打伤南凉军一万多人。获得了二万七千,马匹、牛羊大约几十万头,才往回撤军。
刘勃勃抢了一票就走,那边秃发傉檀的营帐里可就热闹了。分成两派:
一派以焦朗为首,主张稳妥,提出:“勃勃天资雄健,军队也阵容严整,绝对不能轻敌。不如从温围向北渡河,然后到万斛堆那里,咱们‘阻水结营,扼其咽喉’。那样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勃勃也奈何不了咱。”
另一派以将领贺连为首,对焦朗等人的避战行为发出最强烈的指责。大丈夫功名马上取,大不了马革裹尸还。贺将军慷慨激扬的讲:“刘勃勃是个什么东西?战败逃亡的余孽而已!他的那些人,乌合之众而已!怎么能怕他呢?”
可能是看到主公秃发傉檀还有点犹豫,贺将军也迅速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说得太像有勇无谋的莽夫之言。他补充道:“那帮乌合之众,这回侥幸打了场大胜仗,抢了不少好东西。堆积如山的财宝,足矣塞满道路山谷的牛羊,他们现在正是发了横财小人得志的时候!他们现在往回撤,人人都贪图着财宝牛羊,没有心思防备咱!咱追过去,他们立即就会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得赶紧追呀!晚了可真就让他们跑了,主公您可不能听信焦朗他们怯懦之言啊!”
秃发傉檀听了这番话,终于下定了决心。怒吼一声:“好!我现在决定了,咱们追!谁敢劝阻,斩首!”下令大军追击。
贺将军听闻主公采纳自己“良言”,没听焦朗的“谬论”,大义凛然的亲帅大军追击,感动得老泪纵横,慨然应命出征!可能心里还默默发誓要亲手砍下刘勃勃的脑袋,叫工匠给主公做个夜壶什么的。
秃发傉檀大军迅速逼近夏军。杀我袍泽那么多,抢我财宝那么多,掠我牛羊那么多!纳命来!
刘勃勃又再做什么呢?
他听到秃发傉檀带兵来跟他较量,非常高兴。先让士兵们凿冰凌,然后用冰和车把道路一堵!然后带着军队掉过头奔着秃发傉檀就冲过来了!
一个声音在夏军将士的心里回荡:“打也打了,杀也杀了,抢也抢了。这回归路咱自己堵上了。士兵们,你们怕不怕凉军杀你们?你们想不想要那些牛羊财宝?你们想不想让掳获人口中的那些女人晚上给你暖床?好啦!现在凉军来了,大败他们,咱们再抢一回!”
秃发傉檀也白给,虽然贺连说的慷慨激昂。但他还是没敢过于乐观。两军一交手,他立刻召集擅长射箭的射手,让射杀勃勃。
比较遗憾,当代的狙击手都有失误的可能,古代的神箭手更容易失误。没射死,只是射中左臂。当然,两军毕竟是骑兵为主,勃勃自然也骑着马运动着,射偏很正常。
但也正由于都是骑兵,在正面交锋的战斗中,可能也没有机会射第二箭,因为夏军的箭雨也马上反击过来,挥舞着马刀的夏军骑兵也随即冲来。激战!
勃勃正在那指挥战斗呢,原本打算抢你一堆东西出一出被拒婚的恶气,你追来了就就教训教训你好了。突然左胳膊一疼,发现中箭。彻底被激怒了!
这会儿他也不在乎疼不疼了!继续指挥猛攻。要知道凉军是要“捡漏”的,他们可不知道勃勃做的这么绝,自己堵住归路,掉过头来拼命。
秃发傉檀的队伍为什么士气高昂?就是因为觉得夏军归心似箭,没心思应战。结果一看夏军玩命反击,一下子心都凉了。很快就不敌败走……
但是刘勃勃这回确实怒气冲天,穷追八十多里,杀死杀伤“万计”。
秃发傉檀只率少数骑兵逃跑,差点被追上。名臣勇将,也损失许多——《资治通鉴》说损失十之六七,《晋书》说(夏军)斩其大将十余人。不知意气风发的贺将军是否亡于此。
虽然秃发傉檀成功的逃出生天,我还是很想善意的提醒他,他多年以后确实是被他女婿干掉的!当然,跟刘勃勃就没什么关系了……
刘勃勃的怒气,仍未消减!
他把此战所杀的敌人尸体都聚集起来(也不排除有己方尸骨),筑为京观!称之为“髑髅台”。
这是一种极其血腥的行为。不折不扣的暴行!
而且这个“积尸而封之”,我们还得去感叹“不幸中的大幸”。因为按记载,他在后来的战斗中坑杀活埋俘虏的事情屡见不鲜。
在筑了“髑髅台”,血腥变态的报了一箭之仇后,终于得意洋洋的回军了。
即便回军,也没闲着。青石原击败后秦将领张佛生,俘斩五千七百人。
事后诸葛亮的看来,勃勃的确是如焦朗所言“天资雄健,御军严整”。总把“败亡之余”和“乌合之众”挂在嘴边的朋友,可是会吃大亏的!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4:49 +0800 CST  
(九)齐难兵败
经历一系列战争,刘勃勃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转过年来,继续袭扰、消耗后秦。姚兴苦不堪言。
到了五月份,姚兴又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姚兴听闻秃发傉檀这阵子挺倒霉,打算趁机彻底吞噬秃发氏。但不敢贸然行动,让尚书郎韦宗走一趟,观察观察情形。
毕竟秃发傉檀名义上是后秦的臣子,尚书郎来了也得接待。结果俩人聊一聊天下大事、治国之策、用兵韬略。等到韦宗告别秃发傉檀返回的时候,韦宗已经开始开始感叹秃发傉檀这人才智能力卓绝,虽然可能没读多少儒家经典,但是智慧过人了。
那韦宗回去之后可就不敢让姚兴太随心所欲了。赶紧劝说:“凉州虽然很疲敝,但是秃发傉檀这个人权谋智慧过人,不能打他的主意呀!”
姚兴听了这话,当然心里也不高兴。像较劲一般说:“刘勃勃那点乌合之众都能打败他,何况我举国之兵大军杀到?”
韦宗赶紧说:“不是这样的。形势强弱,变化万端,盛气凌人的骄兵易败,警惕谨慎的人不好攻打。秃发傉檀为什么惨败于刘勃勃?因为他轻敌。对刘勃勃他可以轻敌,但如果面对我国大军压境,他就会谨慎防守,设法自保。恕臣直言,臣看咱这群臣的才略都没人比得过傉檀,就算你亲征也未必能取胜。”
姚兴当然不听。让自己儿子姚弼带着敛成、乞伏乾归等人率兵三万攻打秃发傉檀,还让左仆射齐难带兵两万打勃勃,要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吏部尚书尹昭劝他干脆让沮渠蒙逊和李家去收拾他得了,姚兴也不干——就是想要那块地盘,哪能给那两家?
姚兴还特意给秃发傉檀写信说派齐难打勃勃,说让姚弼往这边来纯属防止勃勃逃逸。这个理由秃发傉檀信了,没有设防。
结果姚兴的计谋被自己儿子姚弼破坏了。姚弼胡捣乱搞,最终惨败,困守堡垒。来给他善后的姚显也被击败,只好把罪名推到敛成头上,与秃发傉檀和好。秃发傉檀捏着鼻子派人跟姚兴谢罪——姚兴的一个希望落空了。
他还有另一个希望:齐难能够消灭刘勃勃。
七月份,齐难的大军还没走到地方,刘勃勃就带兵退走,到河曲去了。
这可把齐难乐坏了!“让皇帝愁眉苦脸这么久的刘勃勃,一听说我来就赶紧跑了,我很厉害。”
既然齐难觉得自己很厉害,就“犒劳”自己和手下军队,怎么犒劳呢?纵兵大掠。
后秦的士兵刚开始挥舞着刀,奔向牛羊和美女。突然一阵急促马蹄声传来——夏主勃勃的大军冲过来了。一通箭雨、一通乱砍,原本四散抢掠的后秦士兵无法组织抵抗——结果只有惨败而已。勃勃俘斩七千余人。
齐难懵了,刘勃勃不是跑到河曲去了么?
去没去——可能是去了。但是去河曲可不是怕了后秦军,想后撤。是避其锋芒,寻机进攻。正好齐难纵兵劫掠,抓住战机一举击溃。
败都败了,齐难带着剩下的人往回跑……
刘勃勃带着刚刚取胜的夏军在后边追……
终于到了木城,齐难被活捉,一万三千士兵投降。
并且这时候,岭北的胡人、汉人开始归附他,以万数。对此,刘勃勃也不敢怠慢,设置了一些宰守安抚。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5:24 +0800 CST  
(十)大破姚兴
原来也就是像个匪帮似的打打游击,抢点东西,搅得后秦不得安宁。其实除了滋扰一方之外,也就是让姚兴咬牙切齿、心情愤懑而已。
现在可是消灭讨伐部队,岭北开始不断有人归附他了。以前如果是大一点的游击队,现在可就是大张旗鼓争天下的正规军了。
姚兴绝不容忍!绝不妥协!
公元409年正月,姚兴就着急忙慌的派自己弟弟姚冲和大将狄伯支领兵四万来讨伐。然而这支部队刚过了秦岭,主帅姚冲就想拉着狄伯支偷袭长安造反。狄伯支不从,结果姚冲用鸩酒毒死了狄伯支灭口。后来姚兴才发现他的谋划,将他赐死。
四月,刘勃勃也该动手了。带领两万骑兵攻打后秦,掠得平凉地区七千户杂胡。进兵到依力川,在那里屯兵驻守。
此时刘裕开始北伐,对南燕发起了进攻。后秦无法大力援燕,只好派使臣去跟刘裕放狠话——刘裕又不是吓大的,当然不会被后秦吓到,继续收拾南燕。
等到九月。姚兴终于坐不住了,生怕到时候“外有刘寄奴,内有刘勃勃”。压力很大,在重压之下,他脑子里灵光一闪:“刘裕惹不起,我可以先把刘勃勃收拾了!”
说干就干!带着兵就往岭北去,到了贰城又怕刘勃勃袭粮道,让安远将军姚详等人分别去督导后勤工作了。
也恰恰在此时,刘勃勃带兵到了。正是姚兴较为虚弱的时候,他来了!
姚兴身边的兵力不太够,他就有些害怕了,想轻骑出逃,去和姚详等人汇合。但是被右仆射韦华劝住了,理由是“皇帝一跑,大军必定溃散,陛下也未必能跑到姚详那”。
不能跑就只能打,但是姚兴已经心生畏惧,他能斗得过刘勃勃么?
此战及战后的一些记载,《晋书》所载较《资治通鉴》更为详实。
《资治通鉴》记载较简:姚兴与勃勃对战,秦兵大败,依靠姚文崇等人拼死力战,才让刘勃勃退走。
《晋书》的记载就细致多了:姚兴已经畏惧了,派姚文崇在前方抵抗刘勃勃。勃勃打了一阵,就假装撤退,后撤一段距离以后设下伏兵,等待后秦方面追击。果然姚兴一看,刘勃勃也没有多可怕嘛,让将军姚榆生等人带兵追击。结果撞进勃勃的伏击圈,伏兵骤起围攻,姚榆生等人都被擒获。
《晋书》记载了佯装撤退,设伏等待的战术。相信爱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轻敌冒进,被冒顿围于白登。此战术究竟是叫“诱敌深入”还是叫“口袋战术”,见仁见智。如果想到城濮之战和退避三舍,只好提醒一句:退避三舍的本意可不是这样!
书归正题,言归正传。姚兴亲自出马,被勃勃大得大败。姚兴立即撤回长安。相信从这时候其,他不敢再轻视刘勃勃,至少不会再提到刘勃勃就说他的部下是乌合之众了。
而刘勃勃则趁着这次“大胜”继续攻城略地。他的目标是:敕奇堡、黄石固和我罗城,敕奇堡由王奚镇守,黄石固由金洛生镇守,我罗城由弥姐豪地镇守。
王奚有勇力,刘勃勃一时之间没攻得下敕奇堡,而且夏军在短兵相接的时候伤亡甚重。勃勃一看伤亡大,立刻改变策略。兵马退下来,想办法把水源给断了。果然,治疗网瘾不是靠电击,要断网;要抓王奚也不是也不能靠强攻,要断水。敕奇堡里的人忍不了,只好把王奚抓起来,宣布投降。
勃勃倒是很欣赏王奚,劝降这位忠勇之士,说希望和他一起平定天下。但是王奚却表示婉拒——没有破口大骂刘勃勃背叛姚兴、杀害岳父等等,只是表示“感谢您的赏识,但是我受了皇帝陛下大恩。绝对不能跟您共事,如果您开恩,请尽快杀死我。给个痛快。在九泉之下也会感激您。”
勃勃一看真是没办法了,只好成全。王奚和愿意与他同生共死的数十人一同自尽!
金洛生和弥姐豪地可没有王奚这么大的本事能抵抗夏军,黄石固和我罗城先后陷落。七千户人被迁徙到大城。让丞相刘右地代担任幽州牧,在那里镇守。
姚兴逃回长安,刘裕忙着灭南燕,刘勃勃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安稳。
而此时北魏也传来消息:一代雄主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杀害。
更是天大的喜事!毕竟拓跋珪是勃勃的杀父仇人,被自己的儿子干掉,这事让刘勃勃听来确实是喜事。而且拓跋珪死了,北魏如果继续乱下去,他也会很高兴。然而北魏新帝拓跋嗣稳住了局面。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6:13 +0800 CST  
(十一)继续掠秦
转过年来到公元410年,南燕终于还是挺不住,向气吞万里的刘裕投降了。但刘裕的后方也“起火”了,卢循、徐道覆等人又开始继续“造反事业”。刘裕后来不得不先行轻骑返回平乱。
姚兴和刘勃勃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他们之间的博弈依然在进行。
三月,刘勃勃派尚书金纂(《资治通鉴》名前还有一字,《晋书》只记为金纂)带兵一万,攻打平凉。姚兴得到消息之后,再也不敢轻视,立即带着大军去增援。这次姚兴找回了场子,金纂兵败被杀,第一回合姚兴获胜。
一万骑兵惨败,主帅被杀,这可是刘勃勃称夏天王以来第一次战败,还是惨败。这回刘勃勃坐不住了,让他的侄子(哥哥的儿子)左将军刘罗提领兵一万攻打定阳(今陕西宜川)。定阳可能比较城高池深,所以勃勃侄子带的一万兵是步兵和骑兵混成的队伍。
侄子也真给他这当叔叔的争气!刘罗提攻破定阳城,俘获守将姚广都。而且侄子也很随叔叔的性格——破城后,坑杀了四千多后秦士兵。而且“以女弱为军赏”,把城中的妇女和小孩分赏跟将士。
也许有人会说:那时候没有什么军纪可言,打仗就是杀戮抢掠。
也许还有人说:让士兵在胜利后的抢掠中肆意逞欲,得到甜头,死心塌地跟着你,是许多乱世豪雄的惯用手段。
但多少家庭妻离子散?
多少女子的哭泣哀嚎?
但乱世豪雄们不会在意,本文主角——现在的刘勃勃,后来的赫连勃勃——更加不会在意。
只知道他劝降了姚广都,拜之为太常。
第二回合,勃勃胜!
并且刘罗提所做的“坑杀战俘、女弱赏军”暴行还震慑了后秦方面。后秦将领曹云、曹炽、王肆佛等人匆匆忙忙各自带了几千人逃亡后秦内地。姚兴对此虽然气愤,却也明白“不是秦军不努力,实在勃勃太凶残”,把这些人安置在湟山、陈仓等地。
而且第三回合也马上拉开序幕:勃勃亲自带兵,攻打陇右!
总不能让人觉得刘勃勃打游击、打野战内行,攻城略地连自己侄子都不如。上回金纂兵败,这回刘勃勃亲自来!迅速攻破白崖堡!
初战告捷之后,勃勃知道兵贵神速,紧接着就逼近了清水城。守将后秦略阳太守姚寿都一看勃勃亲来,大势已去,赶紧就弃城而逃,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夏军强行把这里的一万六千户百姓迁往大城。
姚兴后知后觉的带兵追击,但从安定出发追到寿渠川,还是没有赶上。只能黯然撤回。
第三回合,又是勃勃胜,姚兴败。
刘勃勃,已经是可以跟姚兴正面掰手腕的敌人——甚至是可以在战场上欺负后秦的敌人了。
想必到之后的一段时间,姚兴的御案上已经不会再堆积着许多关于“勃勃袭扰”的报告了:
要么是有些城池据点已经放弃了,没人驻扎所以没人报告。
要么是勃勃袭扰日益频繁,除了被大举攻打也没必要报告。
总之,姚兴面临的局面越来越艰难、尴尬。
当然,刘勃勃取得了不少胜利,却不代表恩泽四方,人心归附。还是有人心心念念的忠于姚兴。
这一年,身陷夏国两年的齐难,和刚刚被夏任命为太常的姚广都见了面。都是大秦的臣子,造化弄人,都身陷狼窝——二人又不是勃勃这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徒。虽然齐难纵兵抢掠、姚广都守御无方,但都是心怀故国的忠臣。二人开始谋划着报效大秦、报效皇帝,起事。
然而很遗憾,论起忠君爱国,这俩人的脚趾头都强过勃勃百倍!
可要是论起谋反、叛乱,勃勃可是“资深叛徒+资深反贼”!
叛徒从来都更怕别人背叛自己!
反贼更是时刻警惕怕别人反叛!
果然,二人失败被杀。与之前的王奚一样,用生命和鲜血昭示了自己的忠诚!
但也许,再忠诚的大臣,本事不够也无法帮君主抵御恶狼。
勃勃依旧在,姚秦江山裂。
姚详,就是那位被姚兴派去督运粮草的老兄,绝对是个忠诚的!他一直坚守在前线《资治通鉴》说他屯兵杏城,《晋书》说他屯兵三城。
然而到了公元411年正月,勃勃又带兵来找他“拉家常”,他这回扛不住夏军的压力,往大苏跑。勃勃令平东将军鹿奕干追击,把姚详部众全都俘获,姚详也被抓。
等到姚详被押到勃勃面前的时候,勃勃历数姚详的“罪过”把姚详斥骂了一通,然后处死。
紧接着又向南进攻安定,在青石北原遭遇了后秦将领杨佛嵩。正面交锋,很快就击败杨佛嵩,俘获其部众四万五千多人,战马两万多匹。
这还不是结束。又乘胜追击,攻打东乡。东乡守将党智隆眼看守不住,也不排除是为避免破城后将士被坑杀,妇女被抢掠糟蹋,宣布投降。
既然投降了,勃勃让党智隆担任光禄勋,并把东乡三千户百姓迁徙到贰城。贰城就是当年他击败姚兴的地方。
而后秦方面则反映稍微迟缓。之前姚兴派卫大将军姚显来增援姚详。但没赶上,姚详被勃勃杀害。姚显只好在杏城驻扎,防备夏军。
从这三场战斗看来,夏国的策略是:在刘勃勃的带领下,攻破城池,或坑杀,或迁徙,把人口、牲畜迁往大城等经营稳固的根据地,可能有些城池打下来也暂时不占领——争取不把有限的兵力分开。
可以说这种策略使得后秦继续消耗,后秦苦不堪言。勉强有点招架之功,再也没有还手之力了。
在这种局面下,有些聪明人就看出姚兴斗不过刘勃勃,打算赶紧投靠了!
镇北参军王买德就是其中一个。刘勃勃跟他讲:“我是大禹的后裔,世代居住在幽、朔之地。祖宗曾经很辉煌,跟汉国、魏国经常叫板。但后来不行了,受制于人。我也不肖,不能振兴祖业,国破家亡后流离漂泊。现在呢!我应运而起,准备复兴大禹的基业与荣光!爱卿,你觉得我该怎么做呢?”
虽然大禹这杆旗帜扯得有点荒唐,但毕竟是汉朝史官说的。匈奴人也确实一度很强盛,也不能算他说的过分狂妄。
王买德这来投奔,自然得显露显露肚子里的学问:“自从晋朝失去统治能力,朝廷跑到南边去之后。群雄并起,人人都怀有问鼎天下的心思。何况您恩德遍布四方,神武超过汉皇,智略比过魏祖。怎么能不借此天赐良机来成就大业呢?只是现在,后秦虽然被您打得衰落了,但它的藩镇还都坚定的保卫它。请您不要着急,积蓄实力,等待时机。以后再收拾它!”
除了一番追捧阿谀,也确实有远见。提醒勃勃要等待时机。
勃勃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拜王买德为军师中郎将。
虽然事后诸葛亮的看来,王买德的建议并无醍醐灌顶之感,但毕竟是为刘勃勃的夏国指明了一条道。虽然后来的成功有很多运气因素,但夏国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向全盛。
接下来,夏国开始更加注重积蓄实力,战争记载不再频繁。
比较明显的战争记载是在公元412年十月,姚兴任命杨佛嵩为雍州刺史,让他统帅后秦在秦岭以北能联络上的兵马去攻夏。
但是等杨佛嵩带兵走了几天之后,姚兴突然跟群臣说:“坏了!佛嵩每次临阵杀敌的时候,都不能克制情绪,非得一个劲往前冲。所以之前我从来不让他掌管五千人以上。这回给了他这么多兵,他碰到敌人一定是会战败的。这都走了好几天了我才想起来,可怎么办呢?”
果然,带着兵遇到刘勃勃,兵败被擒,绝亢而死。
这大概也是姚兴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由于用人失误也没有成功。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7:01 +0800 CST  
(十二)更姓筑城
再到后来,姚兴恐怕也没有精力和实力来应对刘勃勃了。
当然,可能也不需要应对刘勃勃了。因为转过年来,刘勃勃也就不再存在了。
老姚你别欢呼!也别让你儿子们欢呼!
刘勃勃不存在了,那个赫连勃勃可要来了!
公元413年三月,勃勃要换换新气象!他做了四件大事。
第一件事:大赦!
大赦境内。如果真是“人无生赖”,恐怕也用不着赦。当然,反过来也可能是废纸一张,虚应故事。
其次,改元!
以前年号是“龙升”,这回改成“凤翔”!新年号,新气象。至少比起后来的女皇武则天来,他改年号还不算频繁。
再次,改姓!
他发布文告:“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就是说:以前是祖辈从母姓才姓刘的,这不合理!要改!帝王是天子,徽赫与天相连,从此以后姚改姓“赫连”。旁支的亲属不能姓“赫连”,全都改姓“铁伐”。
我很想弱弱的说一句:“你们草原人真会玩!”
如果他能回答的话,在一群草原汉子朝我怒吼“草原人不背锅”的同时,他大概会傲然的纠正:“是城里人!”
最后,筑城!
没错,就是那座大名鼎鼎的统万城了。
征发了胡、汉总计十万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开始建造,。赫连勃勃说:“朕打算一统天下,君临万邦,所以城就叫统万!”
另据《水经注》提及,其实是由大城改建。也似乎有不同说法。
总之,这么一连串折腾之后,他就正式成为了赫连勃勃。前文中,总想避免叫他这个名字,但写着写着很多时候就“勃勃”、“勃勃”的那么叫,显得过分亲密了。这回总算好了!
赫连勃勃这么大规模的改年号、下赦令、换姓氏、筑都城,显然代表他已经对接下来该怎么做有了决定——就是建造城池,稳步积蓄力量,准备以后吞并后秦。
当然,他决定了这些事,但不可能都亲力亲为。改元好办,大赦也好办,甚至改姓更加好办。发个文告昭告领内就可以解决。
但筑统万城,那可是个大工程,他实在顾不过来!就得全权委任老哥们叱干阿利负责,任命阿利当将作大匠——叱干阿利,性格十分残忍!残忍的同时确实是个优秀的监工,不止筑城的事要管,兵器打造也管的特别严——用极其血腥的标准。
于是史书上就有了记载:“蒸土筑城,然后拿铁锥刺城墙,铁锥扎进去一寸,就杀掉筑造墙砖的人,据说尸体也要筑到墙里去。打造好的兵器呈上来验收,肯定工匠中会有人死——让人拿弓箭射造好的盔甲,射不坏就杀射箭的人,射穿盔甲就把工匠杀掉。”
总共杀了至少几千名工匠,有些人不但丧命,还尸骨无存。叱干阿利这么血腥的作为,还是有了相当大的:
铸造水平,堪称一绝。
在宫殿前做了铜鼓,做了用黄金装饰的飞廉、翁仲等魔神、神明,还做了黄金装饰的铜驼、龙、虎等野兽。都非常精美!
又比如他铸造的百炼钢刀,有龙雀环,称为“大夏龙雀”。在上面刻有铭文:“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也丝毫算不得吹嘘,世人都知道这是把宝刀,似乎列入古代十大名刀。据说刘裕入长安后得到此刀,不知是赫连勃勃赠送,还是后秦在战场所得,国灭归裕。
铸造水平绝佳,筑城水平也毫不逊色。用了六年终于建成了统万城。
统万城有外城郭与内部东西二内城组成,可能广泛运用了“三合土”筑造。东城周长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可以说外则城池坚固,且有马面、虎落、铁蒺藜等完善的防御设施,内则宫室园林,华美瑰丽。其中西城的四门,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东门“招魏门”、南门“朝宋门”、西门“服凉门”、北门“平朔门”,也显示出夏国的周边环境和赫连勃勃的野心、狂妄。虽然赫连勃勃的夏国国祚没多长,但统万城却在那屹立了五百七十多年毫无问题,还是被北宋人为毁弃拆除。
饶是经过强拆毁弃,那些残垣断壁依旧在那里,诉说着一千六百的沧桑……
昔日的威风赫赫,今日只剩残垣断壁,兴衰胜败大概也不过是黄沙尘土。

有几件事情觉得需要弄清楚,一件一件说。
第一件事:就事论事的说,赫连勃勃不是大肆杀戮工匠、民夫的直接责任人,甚至可能不是授意杀害工匠的指使者——暴行的策划者和实施者都是叱干阿利。
他是应负那种“领导责任”。因为他事后为叱干阿利背书了!他得知了叱干阿利的行为,不但没有制止和惩罚,反而觉得叱干阿利这是忠诚尽心。在看到了坚固的城池、华美的宫殿、锋利的大夏龙雀刀的时候,对叱干阿利大加赞赏!他无视人的生命,不但无视,可能还莫名的兴奋!卑劣而令人厌恶!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无辜者,我更不是要洗白他,只是把事情要说清楚。他恩将仇报、坑杀战俘甚至最后滥杀大臣,都不折不扣的证明了他的残暴和嗜血。只是这件事上,他确实只是满怀恶意的袖手旁观,见死故意不救而已。
如果说今天的国人对跌倒老人见死不救,还可能是怕被“碰瓷”,那么他对叱干阿利的不制止、不惩罚甚至恶意纵容,根本没得狡辩,就是本性问题。即便是叱干阿利跟自己真是多年老哥们,他或者他叔叔太悉伏救过他命,让他不好惩罚,难道不能劝说么?没制止得了和根本没制止完全是两回事。只不过确实不是他做的,需要说清楚而已。
第二件事:筑城、造兵器的过程也不是士兵和工匠民夫全都面临生命危险,残忍标准只针对工匠民夫。拿士兵的生命这么干,赫连勃勃恐怕没可能病死榻上,得到“善终”了。
叱干阿利的血腥验收标准经过流传,似乎习惯理解中成了“用铁锥刺城砖,刺进一寸,杀筑城者,尸体筑进城墙;刺不足一寸,杀刺铁锥者,尸体筑进去”,其实不是这样。
士兵是赫连勃勃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宝贝,不是说他爱兵如子,是他舍不得拿士兵这么弄。史书也只说叱干阿利杀了“几千工匠”。
城墙就是让你刺不透,刺不足一寸那是好事,怎么可能杀刺铁锥的人?事实上《资治通鉴》《魏书》《晋书》《北史》都没说过不足一寸的刺铁锥者被杀。验收兵器的时候确实是弓箭和甲胄的制作者面临这种考验,但“弓人”也是作弓箭的人,不是射箭的人。
虽然说杀害工匠也是杀戮,工匠也是人,工匠也是命,工匠也有父母和妻儿(跪请忽略某首你想到的歌)!但还是要知道,古代工匠民夫,为当权者干活时被害了性命的实在太多。
第三件事:其实前面也说了。统万城其实是有比较完善的防御体系,坚固的防御工事的。
史书中侧重记载叱干阿利的残暴监督施工,《魏书》和后来的《北史》更是为了显示赫连勃勃残暴无道,刻意突出这些暴行的记载。
但毕竟后来的拓跋焘也不是带着北魏士兵一人一把大锤子冲到城下,一边猛砸一边大喊“八十!八十!八十!”把城墙砸塌了才攻克统万的。
事实上,残垣断壁经过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也能“讲”出当年的景象。统万城建造之初,外有河流可依,内有马面、虎落、铁蒺藜等防御设施为靠,可不只是城墙坚硬结实,拿铁锥扎不透一寸那么简单。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7:43 +0800 CST  
(十三)蓄势待发
当然,城池和兵器都在不断施工。赫连勃勃也不愿闲着,整训部众兵马之余,打起了乞伏氏的主意。
王买德听说之后就赶紧来劝阻:“贤明的王者出兵,以德不以暴。乞伏炽磐的国家刚刚遭遇大丧,这时候打他,没道理,跟上天的仁义不相符。仗着人多势众,趁人家有丧难的时候下手,匹夫都不屑于去做,何况您是万乘之主呢?”
赫连勃勃听了这话,就没了打乞伏氏的心思。还得忙不迭的道谢:“说得好啊!要不是爱卿你,我哪里听得到这种良言劝谏?”此时的赫连勃勃还没有拒谏饰非,还算虚心纳谏。
到了十月份,吐京(吕梁石楼县)和离石(吕梁离石区)的胡人背叛北魏,拓跋嗣不敢怠慢,派元城候拓跋屈率领会稽公刘暠和永安侯魏勤去讨伐。结果胡人一看北魏来势汹汹,赶紧跟夏国求援,在夏军的打击下,魏勤战死,刘暠被擒,送到夏国。这位元城侯拓跋屈,败师嗓将,回去之后拓跋嗣本来想杀,但后来考虑了许久,还是赦免了。后来让拓跋屈暂摄并州刺史,结果到任后纵酒废事,把拓跋嗣气个半死,让用囚车拉回来,处斩!
这次战争让夏国感觉北魏不再是当初那般不可战胜了。
次年(公元414年)二月,赫连勃勃亲自带兵攻打北魏河东蒲子(今隰县)。
而同月,大概是为了还击。新任的北魏并州刺史娄伏连带兵袭击夏国的吐京,夏国吐京护军和当地原本的守备兵马损失殆尽。
当然,两场战斗是赫连勃勃时期与北魏仅有的交锋,且规模不大。仅载于《资治通鉴》,以致后世都认为赫连勃勃欺软怕硬:只敢打对他恩重如山的姚兴,不敢揍与他不共戴天的北魏。
五月份,后秦后将军敛成因为在讨伐羌人叛乱的战斗中战败,害怕被加罪,只能狼狈逃往夏国,托庇于赫连勃勃。敛成就是之前讨伐秃发傉檀战败后,为姚弼背黑锅的那个倒霉蛋。
当然,这一年姚兴的儿子们开始互相折腾,后秦的内耗暗中开始。姚兴不已。
之前被赫连勃勃狠狠的揍过的秃发傉檀老兄也比较惨。由于之前穷兵黩武,他的国家被女婿乞伏炽磐攻击,都城被攻陷,部众士兵逃散。他看到自己剩下的亲属、将领,只好让大家分开逃难,但表示自己已经无言苟活,只想回去见见妻儿再死。所以让大家都去投奔沮渠蒙逊,他则回去向自己的女婿投降,一年多以后被毒杀。
八月份,拓跋嗣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决定在外交方面加大力度。初一,派马邑侯拓跋陋孙出使后秦。十四,又派遣于什门出使北燕,悦力延出使柔然。
至少于什门出使北燕很不顺利,因为于什门要求冯跋出门迎接诏,不然就不进宫殿拜见冯跋。冯跋当然不肯,派人把他强行请进宫。可是他见了冯跋也不行礼,冯跋让人按着他脖子逼他行礼他也硬挺着不行礼,还大大咧咧的跟冯跋说:“你何必如此?你老老实实跪拜接受大魏国皇帝诏书,我不就规规矩矩的跟你宾主行礼相见了吗?不跪接诏书在这逼我干嘛呀?”
这把冯跋给气的,这是来出使通好的,还是来宣战示威的?一生气就把于什门给软禁扣留了。以“各为其主而已”为借口,拒绝了臣下杀掉于什门的建议。还打算招降这个一根筋的实诚人,但于什门始终不肯投靠。衣衫褴褛,长虱子了,也不肯接受冯跋赠送的衣物。
可以说于什门出使北燕,不但没取得什么成果,还适得其反了!
十月,冯跋派遣的使臣来到夏国,表示希望与夏国修好、订盟。赫连勃勃马上派御史中丞乌洛孤回访北燕,与冯跋订立盟约。
虽然《资治通鉴》只简短记述,但夏燕之间的外交活动应该是取得了成功。相信御史中丞乌洛孤就算不是长袖善舞、巧舌如簧,至少也是中规中矩,能圆满完成任务。至少是比于什门强——于什门争来硬去,反倒把北燕逼得与赫连勃勃通好。
到了十二月,赫连勃勃这个大夏天王做了八年了,终于想起来给自己老婆孩子们都加个头衔:
梁女士为王后。
赫连璝为太子。
赫连延为阳平公。
赫连昌为太原公。
赫连伦为酒泉公。
赫连定为平原公。
赫连满为河南公。
赫连安为中山公。
终于给老婆和孩子们封号、禄位。想必他已经觉得基业稳固,只待他开疆拓土吧!
既然想到开疆拓土,故主姚兴通常就需要丧失国土了。
公元415年早些时候,他带兵攻打后秦的杏城(陕西黄陵西南),疯狂攻城二十天左右,终于破城,抓获守将姚逵,以及姚大用、姚安和、姚利仆、尹敌等人。但杏城的抵抗让他愤怒——作为报复,两万士卒被他残忍坑杀。
姚兴亲自带兵北来,但是最后只让广平公姚弼和辅国将军敛曼嵬等人继续往新平去,自己返回了长安……
北凉沮渠蒙逊经过多年的经营,实力越来越强。
五六月份,赫连勃勃开始与沮渠蒙逊通好,谋求联盟。当然了,派去的使臣就是之前出访北燕的御史中丞乌洛孤。
带去的书信倒是文辞华美,《晋书》都予以保留记述:“自金晋数终,祸缠九服,赵、魏为长蛇之墟,秦、陇为豺狼之穴,二都神京,鞠为茂草,蠢尔群生,罔知凭赖。上天悔祸,运属二家,封疆密迩,道会义亲,宜敦和好,弘康世难。爰自终古,有国有家,非盟誓无以昭神祇之心,非断金无以定终始之好。然晋、楚之成,吴、蜀之约,咸口血未乾,而寻背之。今我二家,契殊曩日,言未发而有笃爱之心,音一交而怀倾盖之顾,息风尘之警,同克济之诚,戮力一心,共济六合。若天下有事,则双振义旗;区域既清,则并敦鲁、卫。夷险相赴,交易有无,爰及子孙,永崇斯好。”
沮渠蒙逊也随后派弟弟湟河太守沮渠汉平前来订立盟约。
当然,文辞再华美,也不可能让两个看不上对方的人亲如兄弟,舌战群儒纯属小说演绎。赫连勃勃与沮渠蒙逊能够订立盟约,一个原因是两人没有矛盾,可以互相借力,没必要互相使坏——赫连勃勃背叛故主姚兴,杀死岳父没奕干;沮渠蒙逊也是老狐狸,害死族兄沮渠男成,玩死故主兼傀儡段业。这样的两个人哪里会天真?必定如果说臭味相投,或许还比较恰当。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都是匈奴人,在没有争夺只有共同利益的大前提夏,也乐得互相帮一把。
好吧,外交嘛,就是互相忽悠。但是赫连勃勃呀!你还记得朝阳城里的冯跋吗?
九月,赫连建带兵攻打平凉,擒获了后秦平凉太守姚周都!之后转进新平。
但是之前姚兴已经派姚弼、敛曼嵬等人赶往新平了。在龙尾堡一番激战,赫连建被姚弼抓获!
好吧,按照姚弼之前的表现,我更相信敛曼嵬才是后秦方面的指挥官。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8:48 +0800 CST  
(十四)伐泓难胜
十月初二,姚兴派遣散骑常侍姚敞送西平公主远嫁北魏。拓跋嗣以皇后之礼迎娶了,但由于铸金人没有铸成,所以后来也没成为皇后——大概拓跋嗣也吸取了他父亲拓跋珪的教训,虽然金人没铸成不能当皇后,但宠爱、礼遇与皇后没太多差异。当然,似乎姚MM跟拓跋嗣感情还是很好的,后来拓跋嗣也打算让她当皇后。但姚MM始终谦辞拒绝,坚决不当,不让拓跋嗣为了她为难。红颜薄命的她几年后去世,拓跋嗣悲痛不已。也许他哭着把皇后玺绶放进冰冷的棺椁,这次爱妻不会再拒绝了。
这次联姻大概也是姚兴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为后秦未来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吧。不知道在姚MM在出嫁之前,苍老的姚兴是否曾耳提面命告诫她要敬奉夫君……
姚兴,终究在次年的二月里辞世。
他去世之前,他的儿子们还在争斗。不知道这位悲哀的父亲,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咽下最后一口的。
后秦进入姚泓时代。
公元416年六月,又趁着后秦继续麻烦不断、兵戈不止,赫连勃勃又亲帅四万骑兵出动了,目标上邽。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经过了二十天的激烈攻城,终于拿下了上邽(今甘肃天水)。杀死秦州刺史姚军都等五千人。并毁弃城池!
紧接着马不停蹄攻打阴密(今甘肃灵台县百里乡),后秦守将姚良子以下万余将士被杀。并且任命其子太原公赫连昌为使持节、前将军、雍州刺史,镇守在那里。
后秦将领姚恢弃安定而逃,狂奔回到长安。守将跑了,豪强主事!当地人胡俨、华韬等人率领五万户居民投降夏军。赫连勃勃大喜过望,立即任命胡俨为侍中,华韬为尚书。让镇东将军羊苟儿带领五千鲜卑族士兵镇守安定。
不但打了不少胜仗,还有人主动归附。赫连勃勃的心开始飘飘然了,他继续进兵,打到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南)。守将姚谌跟前边的姚恢一样,弃城逃往长安。赫连勃勃更加激动了,没想到不到十年,自己这“王霸之气”就这般强盛了!
他再也无法保持冷静,再也无法保持警惕。带着军队趾高气昂的奔着郿城(今宝鸡市眉县)来了。但后秦方面东平公姚绍和征虏将军尹昭等人也赶来了。
姚绍、尹昭带来了步骑五万人,专程来揍我们这位盛气凌人的大夏天王赫连勃勃。面对这五万步骑——赫连勃勃立即往安定撤退。
当然,我们可以给他一个撤退的理由:四万骑兵经过上邽、阴密的激战,尤其上邽还打了二十多天,损失估计不小,并且会士兵疲劳、士气低落——这样的疲敝之师还得分兵给赫连昌和羊苟儿。可能面对姚绍、尹昭时,他之前的乐观和狂妄被残酷的现实一巴掌打到九霄云外——他清醒了。
但清醒了,也要面对形势的严峻、现实的残酷。退到安定城外,发现安定城门紧闭!之前任命的侍中胡俨,宣布“弃暗投明”,坚决抵抗大秦帝国的叛徒赫连勃勃。原来羊苟儿及五千鲜卑兵全都被胡俨等人杀死。
赫连勃勃没有办法,平时都是他挖坑、坑人,没想到这次被人家耍了。但后有追兵,也没机会让他破城复仇了——他只得带着队伍继续往回走。
退到马鞍阪,还是被姚绍等人追上。一场大战下来,赫连勃勃惨败,继续跑。姚绍、尹昭追到朝那又没追上,只能撤回。赫连勃勃安然退至杏城。
赫连勃勃还派了自己的侄子继续战斗,依然被后秦军击败。
姚绍、尹昭不是故意放水、养寇自重,他们俩可是更乐意杀掉赫连勃勃,为后秦除一大患。确实是因为夏军骑兵为主,他们是步、骑混合,机动性差很多,追不上。又怕赫连勃勃玩“口袋战术”而不敢骑兵追击。只能眼睁睁看着夏军残兵败将狂虐胯下的战马,一溜烟逃走。
赫连勃勃遭遇了生平第二次败逃,之前的金纂、赫连建只能算是偏师兵败。不论他能拿出多少理由,他败了。
当然,后秦虽然打退了他的进攻,却躲不过刘裕的致命一击,刘裕大军向后秦袭来……
吃了败仗的赫连勃勃只能在听闻刘裕大军伐秦时,笑着对手下高谈阔论一番。勉强遮掩自己的尴尬。
他先说对局势的分析:“姚泓哪里能是刘裕的对手?而且兄弟在内部不断叛乱,这哪里能抵抗外地?关中肯定是刘裕的了。”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如按照《晋书》,大意无差,只稍有刻意吹捧刘裕之嫌:“刘裕攻打秦国,水陆并进,而且刘裕其人有远超过世人的雄才大略,姚泓哪里能守得住?天时、人事都注定刘裕必能灭秦。姚泓他的兄弟都不断叛乱,能抵抗的刘裕么?”
分析局势那都是智库、参谋们做的事,他作为领导者必须要明确未来自己要做什么。他也说的很明白:“刘裕拿下关中是肯定的,但他没法长期留在这。等他走了,留下子弟或者将领守这里。我就能轻而易举的拿下关中了!像捡起一片草叶一样轻松!”
继续整训士卒,厉兵秣马,并趁刘裕伐秦再次占据安定。
安定在他之前的行动中先降后叛,在《晋书》和《资治通鉴》中都只说他再次占据安定,没有提他怎么拿下安定的,也没提胡俨等人下场如何。
值得一提的是,赫连勃勃再占安定之前,姚绍曾向姚泓建议“放弃安定,把镇户迁移到长安,差不多能得到十万人马”,事后看来如果姚泓听从,或许能有与刘裕抗争更久一些的资本,但姚泓没听……
眼见后秦大势已去的郡县纷纷投靠——赫连勃勃终于如他所言,十年尽有岭北。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1:59:41 +0800 CST  
(十五)刘裕南归
后秦也终是被大名鼎鼎的刘裕灭掉。
欲知其中详情,可读总老师麦加的旧作《气吞万里——刘裕评传》,或等待云淡心远的文章。
公元417年,这一年可能是十六国以来,汉人最扬眉吐气的一年。
北魏皇帝拓跋嗣壮着胆子要给刘裕点颜色看看,结果被刘裕简单粗暴的教育了一顿:摆下却月阵,2700人打垮3万多骑兵。
拓跋嗣脸疼、心疼、肉疼……追悔不已、痛心不已,惊惧、抑郁的心情压抑着他。
到五六月份,但谋臣崔浩(可不是作家崔成浩)的分析还是能够让他茅塞顿开。
崔浩点评了慕容垂、刘裕等雄杰人物,又分析了天下局势。拓跋嗣深受启发,与崔浩谈到很晚。提及赫连勃勃时,崔浩认为他“国破家亡,孤身一人托庇于姚氏,受到了官职和封赏。居然不思报恩,趁势起兵反叛据有一方。结怨四邻,小人一个!一时横行暴虐,最终还是得被人吞食!”
没错,赫连勃勃是卑鄙小人!最终结果也是被崔浩辅佐的拓跋焘灭国。
但这个“结怨四邻”,我觉得非常不恰。
赫连勃勃叛乱起兵之初,北方和东方大部分当然是北魏,南边自然是他背叛了的后秦。这两家,他与北魏有仇,更反叛结怨于后秦,解不开的死结。乞伏氏比较遥远,他也一度想要攻打。秃发氏他很早就像求得联姻盟好,结果人家拒绝,闹得兵戎相见。沮渠蒙逊则一拍即合,签订盟约。遥远的冯跋,更是不辞路远,遣使订盟。
说起来这个赫连勃勃不但不打算结怨四邻,可能还大展外交攻势,纵横捭阖。他非常现实,非常精明。并不是自恃武力,胡乱侵夺四邻的莽夫。
无论对错,崔浩的话毕竟不可能立时应验。
拓跋嗣也没有活着看到赫连勃勃被人“吞食”。
八月,后秦姚泓到王镇恶军营,正式向晋军投降,后秦灭亡。
姚泓的儿子姚念佛,年仅十一岁,十分聪慧。在姚泓投降前劝说:“晋人不会放过咱们,就算投降也难免一死。不如就以身殉国吧”!见姚泓默然不回应,姚念佛自己登上了高高的宫墙,一跃而下,自尽身亡。说起来也不是这孩子寻短见,实在是他有远见。姚泓的结局是“送至建康,斩于市”。
九月,刘裕到了长安。甚至一度有意促成迁都洛阳,但形势不允许,作罢。
此时天下大势,又向晋朝倾斜。胡人政权多有自危,比如沮渠蒙逊。听闻刘裕如关中,暴跳如雷,但没辙。拿刘裕没辙,就只能拿手下人撒气:有一回他的门下校郎刘祥来跟他汇报事情,他恶狠狠的说“这是刘裕入关了,你也狂起来了!”把刘祥处斩。
赫连勃勃的处境好很多,可以说刘裕的态度非常和蔼可亲。刘裕的使臣带着书信来见赫连勃勃,要与之通好,要约为兄弟。
为什么刘裕要来跟赫连勃勃示好?如果谁说刘裕那种大英雄会不敢惹赫连勃勃,我觉得玩笑开得有点大。我觉得:
一方面是刚刚灭了后秦,很多收尾工作要做,确实不宜继续动兵找北魏或者夏国的麻烦。
另一方面,刘裕作为一个出色的统帅和军事天才,不可能不注重情报工作。也因此,他一定会注意到赫连勃勃的作战习惯就是骑兵机动,“运动与游击齐飞,打仗共抢劫一色”。确实有点困难——他都得好好下点功夫,决不能草率行事,更加不可草率交给手下将领。
当然,如果是刘裕来指挥灭赫连勃勃,我觉得他的困难是“怎么彻底剿灭”、“怎么齐头并进让赫连勃勃跑不了”、“怎么严防死守让赫连勃勃偷袭不到”,这也是要费脑筋的,若换成别人可能还打不过赫连勃勃。就不如先不惹他,跟他虚与委蛇。
所以才笑眯眯的拿出某口香糖,对小他十八岁的赫连勃勃热情的说:“小兄弟,交个朋友吧!”
显然,二十六岁就举兵反叛、雄踞一方的赫连勃勃也不傻。玩了一个小伎俩,他先让中书侍郎皇甫徽做了篇文章,赶紧背熟。等到接见使臣的时候直接“当场口述”,让人记下来作为回书,请刘裕使臣带回去。当然,可能使臣还带着一份礼物——“大夏龙雀”宝刀。
使臣带着“赫连勃勃当场口述”的回书,风尘仆仆的赶回去交给刘裕。刘裕一看,文章真不错,小兄弟挺有才华。使臣又见过赫连勃勃本人,对刘裕描述了他的仪态容表,说勃勃英武绝人。
把刘裕也给唬住了。毕竟刘裕本人相貌气质应该还不错,但毕竟起于寒微,他自己都承认文采笔墨确实不如别人。
就在这时候,建康传来噩耗:就在十一月!刘裕的亲密战友,后方的大管家刘穆之去世了。
刘穆之的去世,使得刘裕悲痛欲绝,顿时感觉成为无根浮萍——被迫准备南返。
他安排次子刘义真担任了一堆官职,镇守长安。
但同时,刘义真只有十二岁。所以任命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沈田子、毛德祖为中兵参军,傅弘之为治中从事。可以说刘义真小朋友原则上应该只是挂名——当然,后来那些事表明:原则很多时候比不过权力和制度。
其中王镇恶由于是关中人,在灭后秦战争中也居功至伟。可是他作为少数派,跟南方人关系始终隔着一层。沈田子曾经拉着傅弘之来跟刘裕说“王镇恶不可靠”。
也正是在这种对建康情势的担忧之下,刘裕忙中出错!被沈田子磨叨多了,就说了一番话,他说:“这不留你带着文武官员和精兵一万多在这吗?王镇恶要是作乱,正好足够灭了他。不用多言!”
说完这话,还给鼓劲壮胆:“钟会作乱为何不成?因为有卫瓘。一只猛兽哪里斗得过一群狐狸,你们十多人,害怕王镇恶一个吗?”
个人感觉:刘裕的本意,大概是想说“留了你们这么些人,王镇恶就算作乱也肯定失败!”毕竟史书只记载他说了这番话,可没说他给过明文密令或者信物。可沈田子本身和王镇恶不睦,这番话到他耳朵里就成了刘裕给了他一道“关键时刻消灭王镇恶”的密令。可以说刘裕匆忙中说的这番话,给“长安留守集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十二月初三,在三秦父老痛哭流涕的挽留声中,刘裕离开长安……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00:24 +0800 CST  
(十六)古都未至
赫连勃勃很快得到消息。
赫连勃勃曾说“要凭着游食自若十年尽有岭北、河东”。他做到了。
但他还曾说“姚兴死后,其子不足虑。要徐图长安”。他之前可是失败了!
当然,他不承认失败,更加不甘心失败。
在刘裕伐秦时,他又说“刘裕灭了秦一定会走,留下儿子或将领不足虑。拿下长安像捡起一片叶子般简单。”
这回刘裕可确实走了……
他非常兴奋,立即叫来自己的首席谋士王买德。跟他说:“我要取关中了,爱卿你说说有什么方法。”
王买德首先黑了刘裕一把:“关中那么重要!他留个小孩子守着,狼狈回去,是要篡位啊!看来无暇顾及中原了。真是老天把关中赐给您,机不可失!”
然后提出方略:“青泥(今蓝田县)和上洛(今商洛市)是南北要冲,先要之地,应该先派遣机动部队阻断。东面堵住潼关,断绝其水陆通道。之后传檄三辅,恩威并施,关中父老必定箪食壶浆以迎接您的大军。刘义真这孩子可就如在网篓中一般,轻而易举可以抓到了。
按《晋书》记载,王买德则乐观的认为:一旬之间就可以逮到刘义真。
赫连勃勃当即接受他的建议,下达作战命令:太子赫连璝,为都督前锋诸军事、抚军大将军,带兵两万攻长安;太原公赫连昌为前将军,带兵驻守潼关;王买德为抚军右长史,带兵占据青泥;他本人亲帅大军为后继。
公元418年正月,赫连璝带兵到了渭阳,大批关中人向他投降。不知他们是对刘裕南返失望,还是掂量了双方胜算的聪明人。据《气吞万里——刘裕评传》,总老师认为可能是关中的胡人。
东晋关中留守部队也迅速作出反应:沈田子带兵抵抗赫连璝。
然而沈田子兵没赫连璝那么多,所以没敢全力对抗。只得退守到刘回堡(兴平县东南),并遣使到长安汇报。
刘义真原则上是挂名统帅,王修是政治主官。那么作为军事主官的王镇恶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他当着沈田子使者的面大声说:“刘公把十(十二)岁的亲儿子托付给咱们!咱们就得齐心协力辅佐!沈田子拥兵不前,怎么能破得了敌”?随后也没多考虑,带着兵来和沈田子汇合北进。
王镇恶没别的心思,带兵增援。但沈田子可就不这么真诚了,使者回去把王镇恶的话转述给他,他又羞又愤。虽然沈田子也从刘回堡出来与王镇恶汇合,但晋军中却突然流传出一种谣言,说“王镇恶打算杀光南方人,让几十人保着刘义真南归。他自己要以关中为根据地造反!”
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但王镇恶并不知道。沈田子以傅弘之的名义邀请他到傅的营帐议事,他毫无防备的去了,为沈田子所杀。看来之前的谣言跟沈田子有关。
傅弘之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很难弄清楚!如果阴谋论猜测他“渔翁得利”,我也不知道如何为他辩驳澄清。我觉得也许没那么阴暗,只是看王镇恶不爽,乐得给沈田子帮腔而已。
不论傅弘之以前怎么想、怎么做。当沈田子宣称是受了“刘裕密令”才杀王镇恶时,傅弘之觉得大事不妙了。不敢耽搁,赶紧跑回去跟刘义真、王修汇报事情的经过。
刘义真是小孩子也许不知道怎么办,但王修久经考验。很快,刘义真在王修的陪同下,身着铠甲全副武装的登上城门。沈田子正好带着几十人,跟刘义真说“王镇恶谋反案件及后续处理”。也没敢耽搁,赶紧把沈田子逮捕!擅杀大将,罪行严重,处斩!王镇恶的职务,由毛修之同志接任。
总结一下事情经过:夏军袭来——沈田子御敌不利——沈退守刘回堡——王镇恶接到报告——王镇恶出兵与之汇合——军中谣言四起——王镇恶被沈杀害——沈声称有刘裕“密令”——沈被明正典刑。
王镇恶是被阴谋算计,可悲可叹!沈田子被处斩,则完全不冤枉。不论刘裕有没有留下“密令”,王修起码不傻:王镇恶要是想反,他就该控制刘义真,哪里会带兵去汇合你沈田子,然后还要去跟赫连勃勃的儿子拼命?明显不但不想反,而且一片公心要御敌!反倒是你沈田子,让你抗敌你消极抵抗,退守刘回堡。王镇恶带兵跟你合兵共进,你把人家杀了。还说你有“密令”。你有密令你拿得出来吗?就算拿得出来,这时候也不该杀王!怎么看都是沈田子擅杀同袍,有火并王镇恶夺权的嫌疑!
长安的晋军损失两员大将,按说对赫连勃勃的夏军是个重大的利好消息。
可是夏军的表现却实在是丢人、不靠谱!
赫连璝的大军,在池阳被傅弘之狠狠的击败!
然后在寡妇渡,又被傅弘之再次狠狠的击败!
赫连勃勃可是给了他两万大军,到渭阳时又有大批人归附。兵力绝对可观!傅弘之可能没多少人呢!
可赫连璝确实就败了。尤其在寡妇渡被傅弘之完虐!损失特别严重!只能悻悻而归。
而赫连勃勃也并没有亲自上阵。他第一次攻击长安,不了了之!
依前文所提《晋书》记载,王买德的计策实际上是失败了的。
正月赫连璝兵败,王买德失算,赫连勃勃打道回府。再来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了!
厌恶鄙视他的人,大概都认为这一次攻打长安暴露出他欺软怕硬的本质,证明他确实没多大本事。当然,后世吹捧文章似乎则是干脆对攻打长安所用时间避而不谈。
怎么讲呢?这次打长安,确实表现不佳。但第一责任人毕竟是赫连璝——这小子后来很不得他的欢心,兄弟相残中被杀。
至于说为什么赫连璝兵败,他不亲帅大军找回场子?
我给他找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怕刘裕去而复返。一直到六月刘裕开始进宋公、加九锡,忙着朝廷政务。可以安心,在又得到另一个消息后才敢动手。
毕竟赫连勃勃就是讲求骑兵机动、攻敌虚弱处。跟刘裕硬碰硬和在长安城下死磕,在他眼里都是愚蠢。当时的晋军可是百战雄兵,他的骑兵、部众大概除了速度优势,硬碰硬纯属自找麻烦作死——北魏骑兵可是前车之鉴。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01:03 +0800 CST  
(十七)终克长安
十月,他再次大军南下。他又来是因为得到消息:王修已死,关中大乱。
王修虽然作为长史,是长安留守队伍的二把手。他上面还有个刘义真——虽然一个小孩子原则上是挂名,但就是这个挂名就挂出事了……
一月份王修处置了擅杀同僚的沈田子,夏军被傅弘之击退。
刘义真等人的神经就放松了下来!这一放松就放松了九个月。
夏军退了,多少功劳都是刘小朋友的!虽然原则上是挂职,但制度上甚至隐性权力上他都是无可争议的一把手!既然是一把手,又关中太平无事,刘义真的周围就逐渐聚拢了一批人,天天恭维他、拍他马屁。小刘也是大方、敞亮的人,经常要跟这些贴心的亲信发点福利。发的特别频繁,王长史可就不同意了。
毕竟这关中地区要一盘棋,王长史精打细算着过日子,你总赏这些阿谀之徒也不好啊!但毕竟得给领导留面子,虽然王修经常制止刘义真滥赏,但也不好全都驳回——所以有不少时候其实就是裁减刘义真的赏赐。
可以想象这样的景象:刘义真刚要赏某人一万块奖金并“报销一些费用”,他“噌”的一声窜出来劝阻“领导,用不着赏他这么多,他也没给您真做点什么重要事”。然后冷冷的对那个领赏的人说:“领导器重你!你到财务领两千块钱!记住!一千是你陪领导巡查、调研时垫付的交通食宿费用,你总共花几百块,街边小吃还当大餐报销三千多?一千块,偷着乐去吧!另外一千才是奖金!”
这么一来,刘小朋友和王长史的关系就不断恶化了。他说赏赐人,结果不是被阻拦就是被裁减,太丢面子了!身边人因为王修断了财路也不断挑拨。当然会关系恶化!
最终,宵小骗刘义真说:“王镇恶要造反,所以沈田子才杀他的!王修既然杀了沈田子,他一定也是要造反啊!”
刘义真也糊里糊涂的听信此言,让人把王修也杀掉了!
王修一死,关中就大乱了!没有统一的领导,关中形势愈发不妙,人心不稳。刘义真小朋友终于是慌了,他又让周围的军队放弃外围,退守长安,保卫自己。
夏军趁机赶来,周围的郡县只得纷纷归附夏国。
上次战败的赫连璝,这回要洗去污名!趁夜色掩护,偷袭长安城——依然没有打下来。当然,这回也不算赫连璝无能,毕竟长安城也不好打,此时又云集关中所有晋军。
赫连勃勃也再“打酱油”了,他进驻咸阳,虎视眈眈!长安连砍柴的山路都断绝了。
等到消息传到建康,刘裕惊呆了,表示“事情来得太突然”!
他立即让蒯恩赶紧去长安,叫刘义真赶紧回来。同时还让朱超石安抚黄河、洛水附近百姓,让朱龄石去代替刘义真。叮嘱他:“你到那以后让义真轻装赶紧出发,一路上要快走,直到出了关才可以慢行。而且要是关中确实守不住,可要记住你们的命比关中重要多了!活着咱打不了再打一回,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守不住就和义真一起回来,别给我玩什么杀身成仁!”
十一月,朱龄石终于到达长安。
夏军应该没本事重重包围、扎营围困,最多只是骑兵四出游弋,以求阻断道路。可能效果有限,所以朱龄石顺利进入长安,向刘义真宣布了让他交接、走人的命令。
刘义真如蒙大赦,很快就带着大队人马往东去了——当然,这个熊孩子一点也让人不省心,他走之前让将士大肆抢掠了百姓。用大车装载着金银财宝和美女,缓缓东去。一天只能走个十里地——当代军人徒步行军,一小时差不多赶上刘小朋友一天!
而且可以说,关中从此就不对南朝抱有什么希望了。也许刘裕当初被迫南返,他们不理解,是他们的问题。但这次,人家箪食壶浆迎接晋朝“王师”,结果“王师”抢掠他们!金银财宝也抢,老婆和女儿也被抢——跟这些年的胡虏有什么区别?刘义真的暴行,彻底绝了南朝北伐的道义基础。
刘义真是一天十里,带着财宝、美女跑,但有明白人还是得提意见,傅弘之忧心忡忡的劝谏:“你爸让你赶紧走,你整这么些辎重累赘。带着这么些累赘一天走不上十里地,敌人骑兵转眼就到。你怎么办?感激放弃这些装财宝、美女车,轻骑快走。或许能幸免!”但刘义真不愿意。
没多久,夏国骑兵追来,傅弘之和蒯恩只好带兵断后、阻击。夏军的将领是赫连璝,为了雪耻报仇,疯狂攻杀。傅弘之、蒯恩拼死力战,且战且走,刘义真保着累赘在前面慢慢走,他俩在后面拼死抵挡赫连璝。连续几天,不得休息。终于,走到青泥力竭被擒。大军战败,毛修之与刘义真走散,也被擒。倒是熊孩子刘义真,因为走在前面,等到赫连璝骑兵消灭晋军时天已经黑了。他小孩子个头小,躲在草丛里幸免。
好吧,感叹熊孩子,遗憾傅弘之、蒯恩之余。请允许我鄙视一下没用的赫连璝。傅弘之、蒯恩被擒于青泥,抓到他们的是王买德。赫连璝等于到最后也没能雪耻。
赫连勃勃想要劝降傅弘之,但傅弘之宁死不降。傅弘之没有王奚那般“好运”,赫连勃勃大怒,把傅弘之的衣服扒光——别误会、别想歪!天寒地冻的,赫连勃勃要把他扔出去活活冻死。傅弘之叫骂不绝,以这么悲惨的死法,壮烈辞世。
他连晋军的尸骨也没放过!把人头堆积在一起,筑成“京观”,还叫“髑髅台”!又是一次血腥的暴行!
接下来,长安就要归他了。
朱龄石没有走!可能他不愿刘裕的大业这么丢了!
但他现在不得不走。因为长安的百姓要驱逐他走了。
刘义真的暴行彻底让这些百姓寒心了。他们肯箪食壶浆迎晋军!他们肯涕泪哀嚎留刘裕!但他们绝不肯让晋军抢掠他们,“肯给不等于让抢”,何况抢了金银财宝还不算,又把魔掌伸向人家的老婆和闺女,要把人家妻女略去当玩物。
现在他们愤怒了,抄起锄头、木棒、石块,他们要把晋人、南人赶出去!
朱龄石也不敢托大,焚烧了宫殿,逃往潼关。
赫连勃勃的大军随后进入长安。
多年所愿,一朝达成。赫连勃勃非常兴奋,他在长安犒赏全军。
对他的大谋臣王买德也不吝夸奖溢美:“爱卿当初说的话,一年时间就应验了,真是算无遗策啊!这杯酒,不敬你还能敬谁?来,干!”
并且不光是敬酒,还给王买德加官进爵。加都官尚书,河阳侯,《晋书》说还加冠军将军。
不知道到底是王买德之前没说多久,还是他现在高兴了不在意小节。《晋书》中的“一旬之间”就这么被忽略了。
当然,由于王买德这次“或有或无”的失算,我想他说刘裕回去为篡位这个事情,不能他说咱就信。当然,前面有个桓玄,做了篡位事,恶意揣度也是有的!“没啥本事的都篡位,刘裕平灭叛乱,又北伐灭了两个国家,这么大功劳可能也会篡位。”
当然,刘裕终究是作了皇帝,有些事情也难以说清。刘裕的事情,我们也说不着太多。
在长安,赫连勃勃是真心的高兴。那一次犒赏全军的酒宴上,他也许真的高高兴兴喝了不少酒。
但战斗还没真正结束。
朱龄石最终没能到潼关,只能去了曹公垒,与守将王敬先汇合。朱超石到了蒲坂,听说朱龄石在曹公垒,也去汇合。
负责截断潼关的赫连昌,迅速带兵抵达曹公垒。赫连昌至少不像赫连璝那么无能,他设法断绝了晋军水源,最终攻克曹公垒。王敬先、刘钦之、朱超石、朱龄石等人都被俘,送往长安。
其中,曹公垒被攻陷之前,朱龄石念及家中有父母高堂,就想让朱超石从小路逃走,别都死在这里。但兄弟情深,朱超石不肯独自逃生。一同被擒。
四人被送往长安,赫连勃勃把他们全都处死。
之后就在这个月(十一月),赫连勃勃在灞上(今西安市东,白鹿原)筑坛,即皇帝位。改元“昌武”。
夏国天王终于成了夏国皇帝。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02:20 +0800 CST  
(十八)统万残生
转过年来,公元419年正月。
夏国将领叱奴侯提带步、骑总共两万,猛攻蒲坂。毛德祖敌不过,只好带着所有人撤回彭城。叱奴侯提随即被赫连勃勃任命为并州刺史,坐镇蒲坂。
二月,作为皇帝的赫连勃勃,不知是务实还是务虚,征召当时著名隐士——京兆人韦祖思,这位老兄之前不领姚兴的情,死活不肯出山。
可能是当年赫连勃勃经常受姚兴召见议论国事,从姚兴那知道有位谱非常大的韦隐士。
现在他当皇帝了,也去征召韦祖思。
结果当年不给后秦皇帝姚兴面子的韦隐士,这回很给夏国皇帝赫连勃勃面子。来了!
等到赫连勃勃接见他的时候,却发现这位韦隐士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战战兢兢向他行礼,谈话过程也结结巴巴,不是恭维就是称颂。
赫连勃勃那么聪明的人,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这可不是他赫连皇帝,真龙天子,天下归心。这很明显,分明就是吓得呀!
本来他就是个冷酷的人,这下火上心头,龙颜大怒。指着韦祖思就大声讲:“我把你当国士征召,你把我当什么了?你当年不拜姚兴,现在怎么拜我了呢?我还活着呢,你就把我当异类不当皇帝。这我死了以后,你们这帮人耍耍笔杆子,得把我弄成什么?”
然后下令,处死韦祖思。
大概是发觉韦祖思把他当成暴君,怕死后会被其刀笔揉捏吧!
当然,一个人的死活,可能还不值得所有高官用心。
夏国的大臣们正忙着劝说赫连勃勃定都长安呢!
可群臣意见高度一致,集体进谏,却没法打动皇帝赫连勃勃的心。
他回想起十二年前那一幕,并且很快用自己的才智又重现了那一幕。他对群臣说:“朕哪里不知道长安是历代帝王的都城,土地肥沃,山河险固?但是咱们不能光看这个!要知道晋人离我们太远了,长安这边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北魏就不同了,跟咱们疆域相接壤,风俗也大致差不多,都是游牧文明。统万城离北魏领土只有百里之遥!朕如果定都长安,统万城就会被北魏攻打的危险。而反之如果朕在统万定都,长安这边不会有问题,北魏人也不敢渡过黄河来犯!各位爱卿,你们都没考虑到这一层啊!”
皇帝这么说,大臣们也只好回答“陛下圣明,臣等不及。”
赫连勃勃在长安设立“南台”,任命赫连璝领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留守长安。自己则北归,返回统万城。
因为统万城已经竣工,他回去后进行了大赦,改元“真兴”。
赫连勃勃功业已成,志得意满。
姚泓曾经的黄门侍郎胡义周,此时在他手下担任秘书监。赫连勃勃特意让他作了一篇辞赋,为自己歌功颂德。
胡义周辞文采飞扬、辞藻华美,文章作成,赫连勃勃非常欣喜。下令在统万城南雕刻石碑,把这篇文章刻在上面。即是被记录于《晋书》的《统万城铭》。
他还有事情必须做,就是给祖辈上尊号,要建立七庙:刘去卑为正帝;刘诰升爰为元帝;刘虎为景帝;刘务桓为宣帝;刘阏陋头为殇帝;刘悉勿祈为悼帝;刘卫辰为桓帝。
在他看来,似乎都很完美。
但史书上再次出现了他暴虐的记载:说他性情暴虐,毫无守成的规矩,并且把人命当草芥、当儿戏。住在城上,天天想杀人。
如果心情不好,就会想杀人,手边时常放着剑和弓箭。剑为了杀近处的人,弓箭自然为了杀站的远的人。
如果大臣们谁没管住自己的眼睛,看了他。挖去眼睛!连东北名言“你瞅啥?”都不问。大臣连回应“瞅你咋地”的机会都没有。
哪个大臣敢笑哪怕一声,一定要割开他的嘴唇。东瀛岛国有“口裂女”,大夏帝国有“口裂男”!
如果哪个活的不错作死进谏的话——死是一定要死的。先割掉舌头,再砍头!
在这么一连串暴虐暴行之下,夏国“夷夏嚣然,人无生赖”了。
当然,关于这些暴行。还是要澄清两点:
第一,统万城巍峨宏大,绝不是菜市场旁边的小楼。赫连勃勃拿着弓箭和刀剑,事实上也受害者都是身份比较高的夏国朝堂高官。除了筑统万,和历次战争中的斩获、坑杀,没有大规模的屠戮已为夏国百姓的百姓。同样是暴行,毕竟没有针对全民。前面的石虎、苻生,比他更残暴——仅在暴君中而言。
第二,而且夏国除了是个军事化的国度外,很大程度上还是个偏游牧的部落联盟——这直接、间接导致了史书对其民生问题语焉不详,他父亲刘卫辰曾经“士马强盛,控弦三万八千”、“马匹三十万、牛羊四百万”,仍只言其反复,不谈其如何壮大部众。作为“伪朝”的夏国,《魏书•卷九十五铁弗刘虎》中着重描述赫连勃勃残暴,有没有惠民措施没提过。拿下长安之后,关中不少土地适合耕种,我们也不知道赫连勃勃怎么做,毕竟史书没提。可是如果真是这样,赫连勃勃到底多侥幸,能老死床榻?民众何不皆反,或推举贤才,或引北魏入境,弄死他?《资治通鉴》中倒是有些痕迹,“岭北有人纷纷归附,他设置一些宰、守安抚”但没有更多史料。只能顺着现有观点,认为他靠抢掠,靠压榨杀戮百姓。
一切多余猜想,无据可依,多言无益。
这个叛君主、弑岳父、打游击、建夏国的赫连勃勃,在经历了这多年征战之后,取得了一些战绩,夺得了大片领土后,终于沉寂了数年。
在这数年中,南边气吞万里的刘寄奴过了把皇帝瘾才离开了人世。南朝宋的国力在不断提升。
在这数年中,北边的拓跋佛狸接过了父亲的帝位,正励精图治,意气风发。
好吧,赫连夏国依然作为一个难以清除bug存在于华夏大地。
公元424年十二月,他打算废掉太子赫连璝,改立酒泉公赫连伦。不甘心的赫连璝不敢惹戎马一生的老爸,只能拿即将取代自己的弟弟开刀,举兵七万攻赫连伦。
可怜的赫连伦只有三万人马,一番大战下来,终是不敌,兵败被杀。
赫连伦的哥哥太原公赫连昌,不顾自己只有一万兵马,强行攻打赫连璝为弟弟报仇。终于逮着机会,袭杀赫连璝。收拢了赫连璝的部众,总共八万五千人。
不敢再在外面耽误,老老实实回统万见老爸。
结果赫连勃勃的态度是:“小子不错啊!太子七万人攻杀酒泉公,你小子一万人就能宰了他。你带回来八万五千人,想来打仗的时候确实是兵力悬殊。你小子本事不错,我死后,你继位!”
赫连昌当年以“断水计”破曹公垒,这回又一万人奇袭赫连璝。赫连勃勃此时的心态一方面大概也是“丛林法则”中的优胜者接班,保持国祚长久吧?
然而,面对日益强大的北魏,雄才大略的拓跋佛狸。他选择的这个后继者,也终被历史证明为不合格。
不过,他不必面对那份失败。
公元425年八月,赫连勃勃死于统万城,时年四十四岁。谥号为武烈帝,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
留下的,也不过是贪狠、狡诈、冷酷等骂名。
《晋书》对他的总结评述为:“赫连勃勃獯丑种类,入居边宇,属中壤分崩,缘间肆慝,控弦鸣镝,据有朔方。遂乃法玄象以开宫,拟神京而建社,窃先王之徽号,备中国之礼容,驱驾英贤,窥窬天下。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睹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岂阴山之韫异气,不然何以致斯乎!虽雄略过人,而凶残未革,饰非距谏,酷害朝臣,部内嚣然,忠良卷舌。灭亡之祸,宜在厥身,犹及其嗣,非不幸也。”
獯丑指的是匈奴,后世用于指代胡人,至少此处没有刻意污蔑之意。
评价恰当至极,自愧不如,只有摘抄而已。
他死后又短短几年,他建立的夏国为北魏所灭,拓跋焘一统北方。
他有四个美貌的女儿,后来都作为战利品归入北魏。
其中一位不知是命运捉弄,还是拓跋焘的恶趣味——嫁给了北魏宗室拓跋素——其父拓跋遵正是攻打当年高平,让初临战场的赫连勃勃落荒而逃的那位北魏常山王。
而另外三位,被拓跋焘本人打包签收!
拓跋焘收纳的三姐妹中,有一位后来铸金人成功,成为其皇后。
当然,一切都是后话了。
时光流逝,曾经的阵阵马蹄声早不复存在。
巍峨都城,只余残壁。
一切,都说不能尽……
一切,也都不必说……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03:45 +0800 CST  
练笔之文,
疏漏实多。
草草写就,
切勿怪罪!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06:23 +0800 CST  
@南风草木清香 2016-11-16 12:12:10
我挺爱看,谦虚了
-----------------------------
谢谢!
楼主 wangmingsong2011  发布于 2016-11-16 12:19:44 +0800 CST  

楼主:wangmingsong2011

字数:38556

发表时间:2016-11-16 19:4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5 11:42:25 +0800 CST

评论数: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