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宋词品宋史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下午更新的内容不显示,这是不就是吞贴?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4 22:02:33 +0800 CST  
多谢关注,和一直以来的陪伴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5 09:22:31 +0800 CST  
第二章 宋太宗赵光义
39.以文治国
词作赏析:
其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南唐 李煜
其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 李煜
这两首 词,都是李煜在亡国之后,被幽禁开封时所作。他感慨人生憾事如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他笔下那被锁住的寂寞梧桐、清冷月色,又何尝不是他的亡国之愁、离家之恨?
此时的李煜和小 周后还是赵匡胤加封的“违命候”、“郑国夫人”,赵匡胤尊重李煜的才华,依然给了他一个曾经国君应有的尊重,赐给他们夫妇豪华宅院,尽管没有自由,但却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心中万千滋味的李煜不知道,随着赵匡胤的离世,他们夫妇将要面临着更大的噩梦。
976年10月,太祖皇帝去世,赵光义在灵前即位,新帝将要用新的手笔,书写大宋新的历史征程。
赵光义生于939年11月,从小聪颖好学,善于思考,据记载,他与伙伴们游戏时总能提出新的点子,一直是同龄人中的首领,别的孩子都畏服于他。在他老哥掌管整个国家的时候,他一度成为国家最为核心的人物,权力渗透到了大宋的各个角落。
赵光义在做开封府尹之时,便利用职务便利结交了诸多朝中大臣,笼络了一大批高层公务员,这成为他登基之后得力的政治力量。太宗一方面大肆封赏赵匡胤、赵廷美的子女,文武百官,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升迁和提拔自己的幕府政客,把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岗位,替换下赵匡胤时期的重臣,同时太宗还罢黜了一大批开国 宿将向拱、高 怀德等人。
当然,为了表示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恩赏,太宗还对开国重臣赵普大事安抚----表面上客气有加,甚至召赵普入京,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只是并没有安排实职加以重用,领了个好听的虚衔继续养老。当然,五年之后赵普又风头大盛,再度为相,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知道,赵匡胤设置的军事制度是皇帝直接管理禁军的“三帅”,军事力量一直牢牢把控在皇帝本人手中,负责管理军事的枢密院只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确定由哪位将军统领哪方军队,它本身并没有领兵权。赵义义登基之后,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我们知道,曹彬是温各的将领,他不似潘美、党进等勇猛善战,由太宗任用最高军事长官的风格可以看出他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当上皇帝两个月后,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太宗对科举制度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读书人最温暖的春天。与赵匡胤时期的科举相比,太宗主持的第一次科举录取人数更多,达500人;享受荣誉更高,太宗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赐绿袍,七品以上官服和颜色),并且大开宴席,请中举考生喝酒;起点更高,比赵匡胤时新录用的公务员定级便高了至少二级(赵匡胤时的公务员入职是科员,那么赵光义时的公务员入职起步便是科级干部);提拔更快,这些新入职的举子们,特别优秀的甚至做到了太宗的宰相,赵光义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文官人才,新帝把新选拔的士子充实到了新政权的各个岗位,大宋朝的公务员队伍快速涌进大批新鲜血液,这些因太宗重用而实现了自己理想的士子官员成为赵光义的忠实“小迷弟”,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文人统治时期的到来。
宋太宗重用科举士子很快得到了回报:他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了中央,同时整顿钱币,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市场,皇权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斧声烛影”所带来的舆论阴影慢慢远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正月,刚刚得到皇位的赵光义还有一件开心的事----当然,对另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却是耻辱伤痛。
赵光义早就对李煜的才华横溢很不顺眼---赵光义自诩亦是才子一枚,书法造颇高,还开创了太平诗歌,也许是文人相轻,或者还有别的理由。赵光义废除了李煜“违命候”的爵位,改封“陇西郡公”,还派人日夜监视李煜,一旦李煜的言行让赵光义不喜,他便加以斥责辱骂。
本就文弱的李煜已在近三年的幽禁生活中挫失了仅存的一点锐气,他除了与小周后相对泪眼,竟再没有别的主意。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元宵佳节,小周后与其他命妇一道,入宫朝见新帝。赵光义命人告诉小周后到偏殿等候,说皇后要接见她。
小周后惴惴不安等守候到黄昏日落,她等来的不是皇后,而是大宋天子---赵光义。
面对皇帝眼里的欲望,小周后花容失色、娇媚柔弱,这没有让赵光义怜惜玉,却更记他觉得秀色可餐、血脉贲张。就在这个佳节的月圆之夜,在皇帝寝宫的偏殿,小周后成为赵光义最为鲜美的猎物。
小周后想过以死求得清白,怎奈赵光义以李煜的性命相胁,在此后的两个时光里,皇帝就常常利用命妇入宫朝见的时机,一亲芳泽、恣意尽欢。
每每回到自己的住所,李煜看到憔悴万分的爱妻,除了相对饮泣、苟且求生,又能做些什么呢?这位多情词宗深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早已没有了春天:“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味那曾经灿烂而美好的年华。
长夜漫漫,缓缓滴落的更漏声,记录着赵光义的尽欢,更记录着李煜的伤痛,小周后的悲哀。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5 14:40:36 +0800 CST  
第二章 宋太宗赵光义
39.以文治国
词作赏析:
其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南唐 李煜
其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南唐 李煜
这两首 词,都是李煜在亡国之后,被幽禁开封时所作。他感慨人生憾事如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他笔下那被锁住的寂寞梧桐、清冷月色,又何尝不是他的亡国之愁、离家之恨?
此时的李煜和小 周后还是赵匡胤加封的“违命候”、“郑国夫人”,赵匡胤尊重李煜的才华,依然给了他一个曾经国君应有的尊重,赐给他们夫妇豪华宅院,尽管没有自由,但却锦衣玉食、生活富足。心中万千滋味的李煜不知道,随着赵匡胤的离世,他们夫妇将要面临着更大的噩梦。
976年10月,太祖皇帝去世,赵光义在灵前即位,新帝将要用新的手笔,书写大宋新的历史征程。
赵光义生于939年11月,从小聪颖好学,善于思考,据记载,他与伙伴们游戏时总能提出新的点子,一直是同龄人中的首领,别的孩子都畏服于他。在他老哥掌管整个国家的时候,他一度成为国家最为核心的人物,权力渗透到了大宋的各个角落。
赵光义在做开封府尹之时,便利用职务便利结交了诸多朝中大臣,笼络了一大批高层公务员,这成为他登基之后得力的政治力量。太宗一方面大肆封赏赵匡胤、赵廷美的子女,文武百官,笼络人心,另一方面,升迁和提拔自己的幕府政客,把他们安排在重要的岗位,替换下赵匡胤时期的重臣,同时太宗还罢黜了一大批开国 宿将向拱、高 怀德等人。
当然,为了表示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恩赏,太宗还对开国重臣赵普大事安抚----表面上客气有加,甚至召赵普入京,加封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只是并没有安排实职加以重用,领了个好听的虚衔继续养老。当然,五年之后赵普又风头大盛,再度为相,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我们知道,赵匡胤设置的军事制度是皇帝直接管理禁军的“三帅”,军事力量一直牢牢把控在皇帝本人手中,负责管理军事的枢密院只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确定由哪位将军统领哪方军队,它本身并没有领兵权。赵义义登基之后,任命曹彬为枢密使、同平章事,我们知道,曹彬是温各的将领,他不似潘美、党进等勇猛善战,由太宗任用最高军事长官的风格可以看出他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正月,宋太宗当上皇帝两个月后,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太宗对科举制度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启了读书人最温暖的春天。与赵匡胤时期的科举相比,太宗主持的第一次科举录取人数更多,达500人;享受荣誉更高,太宗赏赐每人一套新衣服(赐绿袍,七品以上官服和颜色),并且大开宴席,请中举考生喝酒;起点更高,比赵匡胤时新录用的公务员定级便高了至少二级(赵匡胤时的公务员入职是科员,那么赵光义时的公务员入职起步便是科级干部);提拔更快,这些新入职的举子们,特别优秀的甚至做到了太宗的宰相,赵光义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文官人才,新帝把新选拔的士子充实到了新政权的各个岗位,大宋朝的公务员队伍快速涌进大批新鲜血液,这些因太宗重用而实现了自己理想的士子官员成为赵光义的忠实“小迷弟”,从中央到地方确立了文人统治时期的到来。
宋太宗重用科举士子很快得到了回报:他把全国所有州县的行政权完全收归了中央,同时整顿钱币,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市场,皇权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斧声烛影”所带来的舆论阴影慢慢远去。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正月,刚刚得到皇位的赵光义还有一件开心的事----当然,对另一个当事人来说,那却是耻辱伤痛。
赵光义早就对李煜的才华横溢很不顺眼---赵光义自诩亦是才子一枚,书法造颇高,还开创了太平诗歌,也许是文人相轻,或者还有别的理由。赵光义废除了李煜“违命候”的爵位,改封“陇西郡公”,还派人日夜监视李煜,一旦李煜的言行让赵光义不喜,他便加以斥责辱骂。
本就文弱的李煜已在近三年的幽禁生活中挫失了仅存的一点锐气,他除了与小周后相对泪眼,竟再没有别的主意。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元宵佳节,小周后与其他命妇一道,入宫朝见新帝。赵光义命人告诉小周后到偏殿等候,说皇后要接见她。
小周后惴惴不安等守候到黄昏日落,她等来的不是皇后,而是大宋天子---赵光义。
面对皇帝眼里的欲望,小周后花容失色、娇媚柔弱,这没有让赵光义怜惜玉,却更记他觉得秀色可餐、血脉贲张。就在这个佳节的月圆之夜,在皇帝寝宫的偏殿,小周后成为赵光义最为鲜美的猎物。
小周后想过以死求得清白,怎奈赵光义以李煜的性命相胁,在此后的两个时光里,皇帝就常常利用命妇入宫朝见的时机,一亲芳泽、恣意尽欢。
每每回到自己的住所,李煜看到憔悴万分的爱妻,除了相对饮泣、苟且求生,又能做些什么呢?这位多情词宗深深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早已没有了春天:“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味那曾经灿烂而美好的年华。
长夜漫漫,缓缓滴落的更漏声,记录着赵光义的尽欢,更记录着李煜的伤痛,小周后的悲哀。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5 14:41:25 +0800 CST  
不知道怎么回事,回复的贴子有时候不显示,重新发了两次,影响关注的亲们的阅读体验 ,请多包涵。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5 14:42:19 +0800 CST  
40.修书建馆
诗作赏析:雅颂文章顺化风,馨香不必在芳丛。阳和远近随田亩,春雨如膏有大功。---缘识.雅颂文章顺化风 宋 赵光义
977年正月,赵光义改名为赵炅。与赵匡胤“实用化”读书的出发点不同,读书是赵光义发自内心的热爱,他博闻强记、擅长书法,草、隶、行、篆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草书龙飞凤舞、行云流水,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也是赵光义亲自题写的,赵光义称得上名书法家。
我们来看这首缘识诗,他看重读书,尊重文人,在他的内心,文人、知识分子才是他的知己,才是他治下的大宋帝国的核心力量,他希望能用春风化雨一般的政策,激励更多的知识分子为国家立功,为朝廷出力。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宋帝国幅员辽阔、有的是钱,多选拔文人做官,才能为自己更多的培养心腹。因此,他用上任以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正式向世人宣告:好好读书吧,只要取得好成绩,皇帝会重用你---官大大的,钱多多的,前途无限光明的!对宋太宗而言,这将是他突破旧的执政理念、树立更加高大新形象的重要举措,而从客观一来说,读书人地位越来越高,更加造就了大宋的文化繁荣,强化了大宋百姓的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自诩的赵光义要创造一个声誉更优于他老哥的新气象,历史上总有明君“盛世修书”,彰显国君的修养,为后世子孙传承民族文化,而赵光义则也要用修书来证明自己能够带领大宋子民创造崭新的时代!977年3月,赵光义命李昉、徐铉、李穆、冯洎、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人着手编修《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两部巨著。从事编修的有后周旧臣(李昉、李穆),也有新科进士,而徐铉、冯洎则是南唐降宋的文人,他们将用手中的生花妙笔完成这两部巨著的修录,将汉代到北宋的政治、军事、科技、地理、人文、宗教、小说、传奇故事做一个完整的收录,编出书目,为后人和历史留下大宋文化的印记!
《太平广记》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道经﹑释藏,主要文学体裁为小说,类似汇集了宋代以前所有故事的《故事会》。很多原始的资料已经失传,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故事,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太平御览》算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科技、地理、人文、宗教等,它的本名叫《太平总类》,因成书后赵光义亲自把关,用一年时间浏览全书,所以更名为《太平御览》。这部百科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它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可谓包罗万象。《太平御览》引用的古书、资料大多失传,从我们今天来看,《太平御览》成为我们探究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为后世留下了富贵的精神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宋太宗不但一手缔造了大宋文化的繁荣,更为弘扬中化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赵光义下令重建国家图书馆----崇文院,他一方面令人整理、归纳国内的藏书,包括后蜀、南唐等降国的藏书一一 加以整理收集,一方面加快建设国家图书馆,为文武百官、天下士子提供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平台。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和命名,再一次向世人宣告:天子尚文,爱惜人才,无论出身,不管贫富,只要好好读书,你们就会迎来人生的春天,成为大宋帝国的人才。
以文治国,成为宋太宗的显著治国方略。对于军队的管理和统治又如何呢?皇帝的喜爱如此明显,导致武将的地位日下,而且经历过多年战争,很多兵士老的老,伤的伤,最关键的还是,他们作为一种职业兵必须坚守岗位---不退伍,朝廷也没有再征新兵补充军事力量。
赵光义并没有给武将和军队更多的注意力----在他的心中,文化人才会有治国安帮的方略,武将和兵士粗鲁浅薄,如何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之下,文臣昂首,武将低头,赵匡胤苦心孤诣经营的军事力量正一点点被朝廷的轻视所蚕食、消耗。军事的孱弱从太宗朝便已天始,而为了保证皇宫的安然,皇帝只能不断加大禁军的力量,太宗时期的中央禁军已达30万之多,给大宋财政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当然,此时的大宋经济强劲、未受战伤,赵光义还没感受到冗禁冗费的沉重。
好吧,不管怎么说,977到978年的太宗,带领着大宋百官和万千子民让各项事业井然有序地向前发展,经济、文化和政治都有了新的变化,而且,感情生活也甜美幸福----977年,他新娶了开国大将李处耘的女儿为妃,李氏温柔善良,十分体贴,对赵光义的儿子和其他嫔妃都十分宽厚。前朝稳定,后宫和睦,还偶尔能跟美艳娇怯的小周后春光一度。更重要的是,随着他的安抚 ,“烛影斧声”的议论慢慢平息,从朝堂到民间对他的即位已经慢慢认可。
长夜中,赵光义暗暗叹息,是满足,是自得,也有一丝丝遗憾----燕云十六州,你何时才能回到大宋的 怀抱!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5 16:46:13 +0800 CST  
感恩各位亲亲的关注和阅读,元宵佳节快乐!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6 21:35:58 +0800 CST  
出差路上逛了下天涯论坛,浏览其他版块崖友的帖子,自我批评中---眼高手低的家伙,不理解很多啥都看不出来的帖子为什么热度辣么高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7 09:37:13 +0800 CST  
@榴笑吾 2021-02-27 09:37:13
41.太宗伐北
词作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南唐 李煜
这首词,李煜写在978年七夕他的诞辰,也是他生命的尽头。曾几何时,春花灿灿、秋月朗朗曾经在文采斐然的李煜笔下含情脉脉,书写着南唐的风月繁华和他在皇宫的富贵风流、风光无限。而如今呢?朱颜未改肠已断,故国不再空余愁,面对小周后的泪眼,李煜没有再顾忌自己的行为,他让歌伎一遍遍弹着忧伤的曲子,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缅怀着他曾经的无限风光。
对于当时的小周后,这种生活充满了痛苦。作为亡国皇后,高高的院墙锁住了李煜的悲愁,又何曾不是锁住了她的青春和美梦?她作为大宋的命妇必须定期入宫朝见,那必定是她难以面对的恶梦---皇帝对她的娇躯是如此热情,锦帐中,皇帝有多热情,小周后就有多耻辱,皇帝有多激动,小周后就有多痛楚。为了保李煜周全,小周后只能苟且偷生,珠泪长流。李煜这样一个温润文秀的男子尽管惜命,可对妻子的血泪俱下如何能无视?只是,亡国之君的他除了在诗词中寄托自己的哀愁困苦,却也束手无策。这种生活,这种境遇,李煜与小周后柔肠寸断、愁绪百结。

流火七月,女儿乞巧,李煜迎来了他人生的第四十二个诞辰。七夕之夜,南唐旧臣徐铉奉旨去看望旧日君主。昔日君臣相见,思绪澎湃却相对无言。寂静中李煜悲声痛哭,仰天长叹。送别徐铉李煜泪痕未干却情思如泉,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著《虞美人》,他深深叹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国恨家愁、满腔伤痛,应该更甚于滔滔东流的江水吧,滚滚叠叠、奔流不息。李煜的小院四处都是赵光义的耳目,得知李煜如此明目张胆缅怀故国、口出怨言,赵光义岂能容忍?他送给了李煜一壶美酒祝寿,也把这缕多情的灵魂送回了故国。当晚,42岁的词帝李煜暴毙。
李煜死了,小周后再无挂牵。她终日以泪洗面,对于太宗的召见,她已不愿意再曲意逢迎---当初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亲人、爱人,现在呢?她已了无牵挂,没有了忍辱偷生的理由。
悄悄拿出铜镜,镜中人依然风华绝代、万千娇媚。小周后惨然笑了,笑容凄美无比:她只有28岁,可是她觉得自己已经风烛残生。没有国,没有家,没有亲人,朱颜未改,前路何在?泪眼中她似乎看到了她初入宫时的李煜,看到了那个“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恋”的自己,看到了那个趁着月夜到御苑赴约的快乐少女.....她红颜含笑,悄然自尽......或许她还能赶得上行去未远的夫君,一起梦回金陵,梦回曾经的美好年华。
对于大宋朝廷,对于文武面官,对于宋太宗,李煜和小周后的死只如一阵微风,不过在湖面荡起了小小的涟漪便风过无波。与柔肠坏寸断的李煜和小周后相比,赵光义却比初即位时更加意气风发。他从老哥手中接过的是一个国力昌盛、威望日高的大宋,这年春天,曾经主动进京朝见赵匡胤的吴越王钱俶和当时中原的另一割据政权清源节度使陈洪进,二人在相互观望、缀缀不安中采取了同样的行动:主动向大宋帝国献上手中的土地和财富,成为大宋治下的臣子,至此,大宋正式统一了南方地区,大宋版图在赵光义的手中更加壮大。
春风得意的太宗皇帝决意再次伐北,完成他老哥未竞的壮志,让烽火燃烧在北汉国土,将太原纳入大宋的疆域。
一向谨慎的赵光义在决策前进行了充分的考量,并与枢密使曹彬进行了研讨。赵光义沉吟道:为何周世宗与先帝征战北汉终是无功而返,是太原城固若金汤吗?
曹彬客观地跟赵光义分析了当年的形势:周世宗之所以失败,是因主将史超在石岭关一带就一败涂地,军心动摇,所以只能收兵,而先帝时正值盛夏,宋军驻扎之地多甘草,军士水土不服,先帝体恤军士,不忍多加伤亡而退兵。何况,当时先帝引汾河水入城,太原的城墙又如何坚固如旧?曹彬的分析坚定了太宗北伐的决心。
当时,契丹已向大宋频频抛出媚眼,与大宋有了初步的礼尚往来。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决意御驾亲征,征伐北汉!作为北汉“父皇帝”的契丹遣使来宋廷寻问:何名而伐也?赵光义踌蹰满志,豪迈地回答:河东(指北汉)逆命,我朝正应兴师问罪,如期契丹作壁上观,那咱们俩咱们的。如若不然,那咱们也来较量一下好了。
979年正月,北宋大军浩浩出征。赵光义率精锐部队御驾亲征,从开封经过澶州向镇州进发,驻守镇州。宋太宗全面总结了以往与北汉作战的经验,除了他自己率精锐部队御驾亲征,又将战役部署分为两部分,一路的任务是出击,由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晗、刘遇分别率兵攻打太原周边各州县,让太原成为孤城。另一路的任务是阻击契丹援军,阻击援军的兵力又分为两路:一路由郭进驻扎在石岭关,依据白马岭阻涧为险,严阵以待;另一路由孟玄莆驻守镇州,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赵光义亲率精锐牵制、预防幽州之敌西援或南下。
不得不说,这次宋太宗的作战部署是高明的。赵光义自视甚高,他不但自诩是伟大的书法家,更在熟读兵书的实践中日益自信地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当他率军一举平定北汉,进一步增强了他作为一个“军事家”的自信心,因此,后来的他经常左右军事主将的作战方略,限制了一军主帅的主动权、决策权,直接导致行军主帅不能根据自己的判断调整战术,贻误战机。这些,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再说。
作战的过程是艰苦的,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一些,明天再更新宋军与北汉、契丹联军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7 16:55:03 +0800 CST  
我画了一个简单的作战路线图,希望能给关注的亲们一个直观印象。弄的不好,请各位见谅。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2-27 16:58:20 +0800 CST  
@榴笑吾 2020-12-17 14:51:11
14.策划方案

建隆元年12月,成功平叛“二李”之乱的赵匡胤凯旋回京。谋反者已被平定,蠢蠢欲动者也被警示,赵氏江山似乎稳固。
赵匡胤短暂的开心放松之余,心里却沉积着烦恼:我不过是占了后周的国土,取代了后周的皇帝,如若有人效仿,这赵家江山,又能稳固几天?
冬天的清晨,开封城内阳光正好。
赵匡胤在御花园赏雪下梅花,回想起自己的结发妻子贺氏,战乱纷飞,夫妻聚少离多,为自己留下三个子女的贺氏,早在958年香消玉殒,不由轻轻叹息。
一双纤细玉手搭上皇帝的双肩。皇帝回首,是自己的第二任皇后王氏。王皇后是后周彰德军节度使王饶的女儿,958年冬天赵匡胤再娶的新妇。是否嗅到了政治联姻的味道?聪明,就是这样,我们不可否认她父亲的良好声望曾为赵匡胤增色不少。
但是王皇后温柔婉转、清秀明艳,多才多艺,嫁给赵匡胤时她刚刚十六岁。冬雪后的清晨,看到青春洋溢的王皇后,赵匡胤愁思稍解,他笑呵呵地带着自己年轻的妻子和美玉的宫女们,在御花园打鸟嬉乐。清脆的笑声震落了枝上积雪,赵匡胤暂时忘却了心中烦恼。
有内侍官报侍御使张霭(分管纪律监察的官职)求见。
赵匡胤恋恋不舍地离开爱妻,接见张霭。
张霭向皇帝建议进一步加强纪律建设,规范御使的言行。赵匡胤不由无名火起:这种小事也值得向皇帝汇报吗,就算需要,也不用这么急吧,吓得老子以为什么军国大事呢,真是拢人雅兴,烦人!以后遇到这样的小事就不要再来打扰我了。性格刚直的张霭不服,他理直气壮的反驳:再小的事情也是国家大事,总比皇上您打鸟重要一些吧。
恼火的赵匡胤顺手拿起身边木棍朝张霭脸上打去,打落了张霭的两颗门牙。张霭面色平静,捂着流血的嘴从地上拣起被打落的两颗牙。
赵匡胤怒,好小子,你这是弄哪样?难道你还要以此为物证,告我吗吗?张霭轻声作答:我是不敢告您老人家,但自有史官将此事写进史书中去!让后人来评说吧嘿嘿(但有史官在耳!)”
啊呀呀,这可使不得,赵匡胤连忙向张霭道歉。
赵普将这些尽收眼底,他知道,皇帝在苦恼什么。
来吧,任职枢密副使的赵普先生此时已名正言顺地接管了全国的军政要事,他现在的主要职责是总策划。他将在北宋百废待兴的时候,事无巨细地做好方方面面的设计,构建起能让皇帝放心安睡的权力机构。
让我们来看他呈给皇帝的这份策划方案:这份策划总的原则是主要包括三大块:削弱藩镇、制约钱谷、收拢兵权,方案很详细,并且包含了每一步的操作步骤和组织架构实施。
不得不说,赵普策划师真的是个人才。他设计的这套方案完美地实现了“强中央弱地方、分权治强监督”,保证了北宋在百余年间没有武将作乱、藩王造反、太监弄权。当然,这也是导致整个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最早根源。不过,没有百分百完美的策划,对吧?
赵匡胤对着这份策划方案,思考了很久。
纠结是有的。赵匡胤知道,这份方案一旦实施,肯定会在一定时间内对唐代以来就存在的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地方威胁中央的问题加以解决,长远来看呢?国家的活力,边陲重镇的防守,军队的战斗力又将如何?
可是,如果 任由藩镇继续强大,军权继续下放,虽然可以抵御外敌,保持军队战斗力,但是同样,万一发生内乱呢?自己好容易初步稳固的江山岂不会又陷于内乱?
出身武将的赵匡胤决定采纳赵普的建议,他根据自己的设想进一步细化了赵普的策划方案。
这个靠兵变登上皇位的年轻皇帝决定不能让自己演过的戏再由他人上演,他需要一个强大的君权来保护自己的江山。
好吧,我欲挥出长袖,舞出一片新天地。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1 14:27:49 +0800 CST  
发现吞了第14章的贴子,重新回复了一次。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1 14:28:41 +0800 CST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1 15:07:38 +0800 CST  
做的权力体系图看不到,重新发一次。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1 15:08:20 +0800 CST  
42.少年林逋
979年,当太宗风尘仆仆跋涉于北征途中的时候,12岁的词人林逋在目睹了吴越作为一个国家的消亡后,年少的心灵开始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林逋自幼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格清傲洒脱,或许在他早熟的内心,他更加崇尚追求心灵的安宁和情操的清高,因此他终生选择漫游山水、赏梅弄鹤,尽管才华横溢,却宁愿结庐青山、漫游秀水,一生与寒梅白鹤为伴,“梅妻鹤子”终老于西湖岸边。“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林逋的这首《点绛唇·金谷年年》写于他成年之后送别友人之时,也许在他少年,送别吴越王钱俶之时,心里早已酝酿着这样的思考和情绪。
好吧,当西湖岸边的林逋徜徉在西湖岸边的湖光山色之时,979年农历二月底,宋太宗率精锐部队到达镇州,分兵向西,与潘美率领的主力部队成犄角之势,直逼太原。
北汉国主刘继元早已向他的“父皇帝”辽帝耶律贤求助。辽景宗耶律贤致力于改革国内政治,发展大辽经济,造福大辽百姓,尽管他不希望大起战争,但是辽国若不出兵,北汉势必会成为大宋的版图,大辽将会直接与大宋分庭抗礼,如今的大宋平定了南方的割据政权,收拢了南方的军事力量,这让辽景宗不能小觑。接到刘继元的求援,辽景宗令丞相耶律沙为主帅、冀王耶律敌烈为监军,率辽军铁骑增援北汉,同时令大同节度使耶律善率本部南下增援。
三月十六日,大辽东路援军到达石岭关,与郭进大军隔白马岭阻涧相望,宋将郭进早已率大军在此守株待兔。性急的耶律敌烈向来以辽兵铁骑为傲,在他看来,大宋军队太过温和,战斗力如何能与马背上为生的大辽骑兵相比?因此,耶律敌烈不等耶律善的援军到来,就性 急地率领先锋部队渡过深涧、攻打宋军。以逸待劳的郭进率宋军如何允许辽兵上岸?他们勇猛出击,大灭耶律敌沙的先锋军队,等援军赶到时,辽军早已溃不成军,耶律敌烈被砍杀,辽军死伤万余人,辽国援军拼命稳住阵脚,勉力救出耶律沙。耶律善率军南下增援,却中了驻扎在代州城外的宋军埋伏。郭进和孟玄甫两军合并一处,奋力追击边军,掩护主力部队分头攻击太原。
辽军惨败,刘继元孤军奋战、苟延残喘。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晗、刘遇分别率领手下兵士攻打太原周边各州县,四月初,宋军已占领了隆州、沁州、石州等地,太原几乎成为一座孤城。
城内,刘继元看着远处宋兵的排排营账,看着宋兵鲜明的铠甲,无声地深深叹息。四月二十二日,大宋皇帝率军抵达太原城下,驻扎在汾水东岸。赵光义亲自上马督战,大宋兵士热血沸腾,北汉君臣只能依靠太原坚固的城墙工事死命坚持,战斗异常惨烈,北汉军士伤亡惨重,不时有小股军队出城投降。
五月四日。清晨。暮春的阳光洒在高高的太原城墙,城内军民的心头却丝毫没有端午佳节到来的喜庆。
赵光义来到城南巡视,围城的宋军高声欢呼。赵光义趁势向众人高声喊道:勇士们,明天是端阳节,咱们赶到刘继元的宫殿去吃棕子庆贺节日,大家说好不好?有没有信心!
将士们军心豪迈,齐声高呼:万岁,万岁!!到刘继元的宫殿吃棕子去!
攻城的大宋将士士气高涨,甚至很多人都杀红了眼,太原城即将成为大宋兵士手中的猎物!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圣天子”的仁厚,他一方面命攻城将士不可屠城、不可混入杀无辜,一方面命人向太原城内君臣传信:大家还是投降吧,别再让更多的生命无辜伤亡!
此时的北汉内无强兵,外无援军,五月初六凌晨,保国无望的北汉皇帝刘继元带领手下百官,向宋太宗投降。初夏微凉的风中,刘继业还率军坚守在太原城头,履行着他“无敌将军”保家卫国的使命。远远望去,刘继业的铠甲早已凌乱,乱发在微风中飞舞,他依然身先士卒,苦苦防守着自己的阵地。宋太宗早已对刘继业的威名仰幕已久,为了表达自己招贤纳士的诚心,宋太宗令刘继元派亲入招降刘继业。奋战中的刘继业看到来说服自己投降的是刘继元亲信,虎目含泪,沉声长叹!宋太宗对刘继业的归降视若至宝,他恩准刘继业回复杨姓,自979年五月初六,杨业成为大宋名将,他奉皇帝之命驻守代州,成为雁门关下阻击契丹入侵的一道最坚实的屏障。
北域得胜,捷报早已传到京都。宋太宗下令毁掉太原城。兵士们按照皇帝的命令分片将太原城内的富户、僧道迁入洛阳,将城内居民迁入并州。五月十八日,宋太宗登上太原城北的沙河门楼,看着曾经坚不可破的太原城慢慢消失在熊熊烈火中。这样坚固的城池,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宋太宗绝不允许任何政权能够依存这天然的地理优势带给大宋一丝威胁!因此,当看到太原城的随着烈火烧平,宋太宗的心里竟然弥漫起庆而幸之的轻松。
北汉灭国,黄河、淮水、长江、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成为大宋帝国的疆域,结束了唐末以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盛唐时的版图,正在大宋帝国的治下慢慢恢复。一定拿下燕云十六州,实现中原大地的统一霸业!赵光义暗暗发誓。
远在西湖岸边的少年林逋,含着眼泪在为那些无辜战死的亡灵叹息......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1 17:00:19 +0800 CST  
43.挥师伐辽
太原城的废墟上,宋太宗豪情勃发:自己即位仅两年多的时间,收吴越、纳南闽(陈洪进)、灭北汉,大宋帝国在自己的统治下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踌躇满志的赵光义决定就地稍作休整,亲率大军挥师北上,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让大宋军士的铁蹄踏上久居异国的燕云十六州的热土!
与皇帝的凌云壮志相比,将士们却集体沉默了:这些曾经跟随赵匡胤出生入死、征战南北的勇士,每每打了胜仗,太祖皇帝总会及时给他们丰厚的赏赐、贴心的慰问,还要大举宴席,准备丰盛的酒菜犒劳有功将士。如今,灭了北汉,大军不作封赏?将士不回京休整?粮草不再作筹备?挥师北上,是皇帝临时起意,还是早作筹谋?更何况,宋军将要面对的不是国弱民穷的北汉,而是一向骁勇善战、嗜血勇猛的契丹骑兵。文臣武将面面相觑,没有人响应。
沉默中,殿前都虞候崔瀚朗声道:此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一鼓作气,直取幽州,时不可失。这种观点正中太宗下怀,赵光义意气飞扬,命枢密使曹彬调集兵力,大宋和新收的北汉军士共计十万大军向幽州进发!
炎炎夏日,围攻太原五个多月的宋军挥师北上。六月十九日,赵光义亲率大军到达金台屯(今河北易县东南三十里),从东易州(今河北易县)以西过拒马河,进入辽境。燕云十六州自古是中原的领土,辽国任命的汉族官员易州刺史刘宇、涿州判官刘厚德主动向宋军举城投降,老百姓也纷纷牵马送水迎接王师,二十三日,宋军顺利到达幽州城南(大致范围是今北京及天津大部),赵光义驻扎宝光寺,向着幽州虎视眈眈。
六月二十五日,赵光义下令大军围困幽州城,大宋皇帝要攻破幽州,顺势夺回失落辽国已久的燕云十六州。
当时的大辽与大宋已经有了初步的外交,辽景宗应该是以为大宋不会直接从北汉挥师攻打契丹,因此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当赵光义到达幽州城南的时候,辽景宗还在草原深处打猎。幽州守将韩德让见宋军声势浩大、来势汹汹,一方面命安排手下坚守城池,另一方面派人向辽景宗报告,请求支援。
幽州城坚固异常,守将韩德让善于用兵,又坚持严防死守,将幽州城守卫得如同铁桶一般,不论宋军用政治手段诱降,还是竭尽全力地四面猛攻,都被韩德让一一化解。幽州城一直屹立不动,大大消耗了宋军的实力和锐气,士气本来就不高涨的宋军久攻无功之下,不由日益懈怠、甚至厌战。
辽景宗得知宋军攻打幽州的消息之后,立即派出耶律沙、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分别率领辽军,分三路抵达幽州增援。七月初六,契丹援军大举反攻。刚刚在北汉取得胜利的宋太宗自信心爆棚,他脑海里涌现读过的兵书和计策。因此,他希望围攻幽州城和迎战援军两头开花、全面胜利,因此他没有调集围城大军全面参战,而是亲率御营护驾的精锐迎战。耶律沙率兵佯败,把宋军引诱到了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在这地势平坦之地,宋太宗以为耶律沙又如同增援北汉时未战先败,便率军趁胜追击。日暮黄昏之时,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却率军从宋军背后冲出,分左右两翼与耶律沙三路围攻宋军。两军激战到深夜,宋军全线崩溃。宋太宗被箭射中了大腿,身负重伤,只好趁着夜色,在侍卫陪同下逃离战场,仓皇逃走的宋太宗没有回返幽州城下的宋军大营,却一夜向南狂奔了三百多里,逃到了涿州,后又换乘毛驴车奔逃到涿州以南的金台屯(河北易县东南)。北方。高高的幽州城门下,宋朝大军失去了统一指挥,连忙仓皇撤退,堆积如山的粮草、物资都成了契丹的战利品。
宋军溃败如潮,途中到处遭到了契丹的截杀,一直撤退到了金台驿(今河北保定),才算勉强站住了脚跟。群臣不见了 ,不祥的预感在他们心中升起:莫非皇帝殉身军中?“国不可一日无君”,以石守信为代表的元老重臣悄悄商量拥立赵德昭为皇帝,以定军心。
七月九日,在金台屯休养的宋太宗不见大军踪影,心下惶惶,派使者打听,在金台驿遇到退败的宋军。见到皇帝的使者,宋军知道皇帝无恙,暗暗松了一口气,但是前方曾打算“扶立新帝”的消息却在赵光义心中悄悄扎下了一根刺,也为赵德昭之死埋下了伏笔。赵光义派出殿前都虞候崔翰前往涿州抚慰宋军,并下令班师回朝。
风尘漫漫,车轮滚滚,回京的道路上,君臣各怀心事。
回到开封,皇帝召开会议总结这次北征的经验教训,对战争失利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有关人员,皇帝严肃进行了追责。元老重臣石守信被贬为崇信(治今甘肃崇信)节度使、兼中书令,刘遇被贬为宿州(今安徽宿州)观察使。
只有处分吗?没有论功行赏?军士们议论纷纷,特别是那些攻克太原的有功将士更是心怀不忿。赵德昭向皇帝建议对于出征的将士最好有功则奖、有过再罚。赵光义冷笑:哼哼,赏?赏谁?怎么?迫不及待的收买人心了?那还是等你当皇帝再说吧!!
赵德昭沉默无言,心底涌起悲哀。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2 17:32:35 +0800 CST  
44.宋词初兴
诗词赏析:
其一 烦恼韶光能几许,肠断魂消,看却春还去。只喜墙头灵鹊语,不知青鸟全相误。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开眼新愁无问处,珠帘锦帐相思否?--鹊踏枝.烦恼韶光能几许 南唐 冯延巳
其二 春来街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撩乱,非干春梦无凭。---清平乐.春来街砌 后蜀 欧阳烔
以上两首词,是盛行于后蜀、南唐的才子冯延巳,欧阳烔的作品,这些文词华丽的曲子词,奠定了宋词兴起的强大基础。南唐的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才子徐铉、冯延巳,后蜀的孟昶、欧阳烔作为曲子词作的代表,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清丽华彩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来,曲子词的词风秾艳,大多的是抒发个人相思和情怀。随着后蜀、南唐相继亡国,亡国之君和著名词人降宋之后,对于后蜀孟昶、南唐李煜沉溺声词音乐的往事,赵匡胤和赵光义十分警醒。尽管他们欣赏词调,却自觉远离了这种“亡国之音”。降宋的南国词人因此集体沉默,不再放任自己创作的激情。
与南国词人的低调不同,大宋以文治国的策略却如春风化雨,催开了大宋本土才子兴文重词的序幕。如果说宋词是极盛春光,那么赵匡胤、赵光义的以文治国之策,就恰如十里春风,吹生了宋词兴起的满池春水。不管是读书“实用论”的太祖,还是大力“兴文教”的太宗,他们对于读书人和士子的重视,使知识分子的地位空前提高,一大批寒门子弟通过读书崭露才华,通过科举成为国家的栋梁。尤其是赵光义大刀阔斧的科举制度改革,强化了大宋子民的文化自信,助催了宋词的快速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宋太宗即位之初,并没有能够说服天下人的真凭实据,宋太宗无法回避朝堂之上、坊里野间的种种议论。要巩固自己的地位,用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消除对自己不利的舆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充实到帝国的各个阶层、各个岗位。宋太宗采取的办法,是从科举入手选拔新鲜血液。
977年的科举,宋太宗一次性选拔了500多名人才,而且皇帝还高起点的将这些“天子门生”安排到了朝廷和各州的关键位置。这一科的状元吕蒙正仅仅六年就成为大宋的副宰相(参知政事),榜眼李至、进士陈恕、张齐贤也都于太宗执政时期官至宰相。录取人数之多,授予官职之高,给予待遇之优,当时的宰相薛居正甚至以为不妥,劝谏宋太宗“取士太多,用人太骤”,然而宋太宗却置若罔闻,一笑了之----当然,薛居正不能真正了解皇帝内心的算计:只有大力培植属于自己的新生力量,才能尽快消除他老哥执政的影子,让大宋真正成为自己治下的帝国。
太宗如此重视科举、重视士子,主观上他很快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天子门生”朝臣队伍,这些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却都受到皇帝重视的文人才子们,自然也会用各种方式回报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其中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培养和发现更多的人才,这客观上在全社会掀起了多读书、勤读书的良好风气,而且在宋太宗赵光义身边,悄然汇聚起了一批经常填词唱和的词人。比如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的状元吕蒙正作品《岳阳楼望洞庭》“八月寒涛溅碧空,片帆悠飏信秋风。探珠直待骊龙睡,莫遣迷津浩渺中”和《题阙里》“南沂西泗绕晴霞,北岱东蒙拥翠华。万里冠裳王者会,千年邹鲁圣人家。高从蔽日无巢鸟,古碣埋云半吐花。瞻望宫殿空佝偻,敢从沧海问津涯”都深受皇帝欣赏。而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状元苏易简也在宋太宗的宴会上写下了《越江吟·神仙神仙瑶池宴》:“神仙神仙瑶池宴。片片。碧桃零落春风晚。翠云开处,隐隐金舆挽。玉麟背冷清风远”。深受皇帝恩宠的科举士子踊跃真词写词,开启了宋词兴起的新篇章。后来,特别是太宗在与大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以后,他更加把精力投放在发展文化治理内政方面,特别是随着宰相王禹偁、寇准、晏殊先后在文坛崛起,宋词走进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范仲淹、林逋的清洁高远,欧阳修、晏殊的清丽婉约,辛弃疾、岳飞的豪迈情怀,苏东坡、陆游的忧国忧民,李清照、柳永的多情善感,范成大、秦观、周邦彦、张先、晏几道、黄庭坚、贺铸......一大批词人在大宋的每一个阶段,用生花妙笔把为民情怀、品性修养、民俗文化、报国热血写在自己的作品里,也把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写在了华夏儿女的血脉里。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3 17:55:18 +0800 CST  
@榴笑吾 2021-03-03 17:55:18
45.烽火边关
诗词赏析: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旗低昂围风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东健鹘健如许,上风生看振一举。万里追奔未可知,划见纷纷落毛羽。平章俊味天下无,年年海上驱群胡。一鹅先得金百两,天使走送贤王庐。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腹中惊怪有新姜,元是江南经宿食。--《契丹风土歌》 辽 萧总管
辽景宗耶律贤在位时,任用明臣、御下宽和、大兴农牧,又与大宋建立了初步的外交关系,他治下的辽国日益强盛。这首风土歌,生动展示了契丹民族的生活场景,草原莽莽苍苍,马上健儿如飞,牧马、饮酒、猎场、高歌。尽管作者姓名与生活的具体年代无法考证,不过从“萧总管”这种职务称呼来看,应该是描写的北宋初期,在北国的大漠,草原的壮美、健儿的豪迈,生动再现了彼时辽国的繁荣兴盛。
979年,赵光义出师北汉,辽景宗尽管派出军队增援北汉,却没料到赵光义在平定北汉后直接挥师北上,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大辽损失了很多兵士。好斗的契丹君臣从979年九月到980年的十一月,先后三次挥师南下,以报宋军围困幽州之仇,而宋辽边境,更是不停有小规模的摩擦交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宋辽烽火狼烟,战事频繁而激烈。战争中,辽大将耶律休哥以筹谋得当、指挥有方、善于用兵得到辽景宗的赏识,慢慢成长为辽国统兵的主帅。
巍巍雁门关,重重九州塞。雁门关的地利天险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大宋最坚固的屏障。守雁门、拒大辽,宋太宗把这副重担交到了杨业的肩上。
杨业(刘继业)作为北汉名将,此前一直守卫北汉边关,有着丰富的戍边经验。雁门关下,杨业将守兵分成几路,主力迎敌,侧翼支援,机动队伍迂回伺机出击,几度击败辽军偷袭。杨业带领的大宋兵士强悍善战、锋锐难当,最艰险的时候,雁门关下,血染代州,击溃辽国10万大军,生擒大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获得了振奋人心的胜利。大宋朝堂,难抑喜气荡漾,北方辽国,一度黯然神伤,“杨家将”成为大宋最精锐的军事力量。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太宗征北的途中。高梁河这战中,宋太宗身中箭伤、仓皇南逃,幽州下的宋朝大军连忙撤退,混乱过后却找不到皇帝了。群臣以为宋太宗在在混战中遇难了,就商议再立新帝。
那么问题来了,立谁最合适?
我们知道,赵廷美和赵德昭此时都随战军中。赵光义登基刚刚不到四年,“斧声烛影”的疑惑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头,这时如果赵光义挂了,让大宋军士来一场投票选举再立新帝,他们会选谁呢?
我想,大家心中的天平必定都会偏向同一个人---赵德昭。
当然,后来赵光义派出使者打探消息,使者找到了撤退中的宋朝大军,群臣知道皇帝无恙,再立新帝的动议自然搁置。只是,这消息传到赵光义的耳中,宋太宗会作何感想?
这简直是他心头一根刺!好呀,我费了好大力气消除老哥的阴影,原来你们这些家伙表面上对我跪拜如仪,内心还存着对我老哥好大的情分哪!哪怕他们拥立赵廷美,估计太宗的心头都没有这么堵。这件事情传递出了什么信息?那就是,群臣对赵光义的即位仍然心存疑虑,百官对那个飘雪的夜依旧心意难平。
赵光义感到莫大的羞辱-----可惜法不责众,他就算能堵住群臣的悠悠之口,却如何拔除他人藏在心底的疑惑?于是,他暗暗给赵德昭记了一笔账。这笔账,只要有个合适的借口,他一定要出一出心头恶气----赵德昭的存在,就是他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的见证。
机会很快来了。
对于高梁河之败,皇帝专门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对战争失利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有关人员严肃问责。元老重臣石守信被贬为崇信(治今甘肃崇信)节度使、兼中书令,刘遇被贬为宿州(今安徽宿州)观察使。而对于平定北汉的胜利,皇帝却没有封赏的表示。
按照惯例,那些奋死平北汉、收太原的将士们,都应该会有封赏。可是,将士们一直没有等到他们应有的奖励。
大家心里都有怨言,战功较大的将士们更心怀不忿。赵德昭就向他皇帝老叔提出建议,还是把该赏的赏了吧。
对于赵德昭为何要代大家出头,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或许,他认为是为他叔好,或许他认为他有义务为大家仗义执言,又或许他认为他老叔会对他高看一眼?
不管他怎么想的,他就这样迎着宋太宗的枪口,撞了上去----赵光义勃然而怒:封赏的事,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去做吧!
赵德昭不傻,他听出了他叔的话外音:怎么的,你是想谋反?北征时你煽动群臣拥立的账,还没跟你算呢,这次竟然又替人出头讨赏,收买人心啦?
赵德昭没有说话,心底涌起悲哀:老爹的皇位落入他人之手也就罢了,我不过为了赵氏政权的声誉着想,不过是为出生入死的将士们说一句公道话,如何就被皇帝如此指责?
一向沉默稳重的赵德昭读出了皇帝内心对他的防范猜忌,他选择了自刎,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据记载赵光义抚尸大哭,边哭边道:傻孩子呀,你为什么走这路呢?然后,赵光义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魏王----看来加封死人,比善待活着的赵德昭容易得多。
高高的宝座、辉煌的皇宫,埋没了多少温情,吞噬了多少热血?唉,可怜生在帝王家!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6 14:53:35 +0800 CST  
贴子被吞,我又发了一次。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6 14:54:20 +0800 CST  
@榴笑吾 2021-03-06 14:53:35
46.赵普复起
979年八月二十七,赵德昭自杀身亡,赵光义抚尸痛哭:傻孩子呀,你干嘛选这条路,老叔可太伤心啦---这后追赠赵德昭为中书令,追封魏王。
赵德昭是不幸的,尽管文武百官内心顶他,可是,面对皇位早已花落别家的事实,为了自己的安全与富贵,没有人敢与这位大皇子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告诉他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而当初动议再立新君,相当于把这位曾经的大皇子架到了火架上烤着。也许,赵德昭的自杀,是他想明白了一些事---作为世人认可的皇位继承者眼睁睁看着他人登基,而且恶狠狠地把怀疑、猜忌、羞辱、不屑各种情绪一股脑地甩到他脸上的时候,赵德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处境艰难:皇帝已对自己如此猜忌,日后如何保全?父母已逝,亲情凋零,他们兄弟二人该如何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中平安终老?伤感满怀、凄清难耐,他悲哀地挥刀自尽,用一腔热血向这个世界作了最后的告别。
富有戏剧性的是,十月二十九日,宋太宗却大宴群臣,表彰太原之战的有功之臣,为了奖赏亲弟弟赵廷美随征太原的功劳,加封赵廷美为秦王。
此时,早已身赴黄泉的赵德昭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纳闷地活过来?为了给北征太原的将士们争取奖赏的一句公道话,被皇帝猜忌训斥而死,两个月后,皇帝却想通了,兴高彩烈、大张旗鼓地举办庆功宴、奖励众将士。看来,赵德昭还是太年轻啦--也许当初皇帝迟迟不作封赏,是另有考虑的嘛----正如此时大肆庆祝,焉知其中没有“除掉了皇位有力争夺者”的喜悦之情?
仅仅一年半之后,981年三月十一日,赵德芳病死,年仅二十三岁---他,就是评书《杨家将》中八贤王的原型,可惜,赵德芳并没有如评书所说活到了年纪一大把,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定格在了青春的二十三岁。
我们知道,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宋皇后很喜欢这个幼子,在太祖皇帝去世的那个雪夜,宋皇后急令大监王继恩宣召赵德芳入宫,可见宋皇后是属意赵德芳来继承皇位的。只是时任开封府尹的赵光义早已培植了庞大势力---包括宫中。这个前头已经写过,不再缀述。
正史中关于赵德芳的生平和死因都记载得极少。宋史·宗室传》对赵德芳之死用了“寝疾薨”三个字,意思是“因病医治无效,去世”。而《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只有“己酉,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德芳卒,年二十三。赠中书令,追封岐王,谥康惠”这样简单的记录。这个可怜的皇子,在历史上只留下这样简单的痕迹,就消失在风华正茂的韶光年纪。
唉!再次深深为英年而逝的生命叹息!
此时的大宋帝国中原大部已经统一,北方契丹的边境屹立着杨业与杨家将的坚强屏障;内政中,对皇位威胁最大、群众呼声最高、让 心理最膈应的两个人先后挂掉。即位五年来,也许到此刻,赵光义才真正安稳地享受高高在上的荣光吧。
如果说他还有什么心事,那就是将来皇位到底该交给谁的问题----交给自己的儿子是心中所愿,更符合千百年来父死子继的历史规律----只是如此一来,老哥死了的时候,是自己继承的皇位,如果转手就交给自己的儿子,岂不是等于对“弑兄篡位”的传闻不打自招?
嗯,这是个问题,赵光义需要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赵普同志巍巍出场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五年赵普同志的日常生活。太宗登基后,加封赵普太子少保、太子太保,还恩准赵普入京---太宗既表达了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善待开国重臣的美德,又完美的看紧了手中权力,只给了赵普一个好听的虚衔。
赵普同志的日子并不是很舒心。大家还记得卢多逊吧?当年这位“想当元帅的好士兵”与赵光义完美结合、通力结盟,将赵普赶下了高高的相位。赵光义登基后任用卢多逊为相,而赵普早已不复昔日荣光,卢多逊如何允许旧年政敌有好日子过?
卢多逊先是将赵普的妹夫侯仁宝发派到条件非常艰苦的邕州(南宁)任职,并且一干就是九年,每次调动都没有二宝的份。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交趾(越南北部)内乱。侯仁宝觉得这是一个让自己脱身的好机会,就上奏朝廷,建议趁机派兵收复交趾,同时上奏皇帝申请允许自己入京作详细汇报。
侯仁宝对赵光义还是了解的,果然好大喜功的皇帝下诏命令侯仁宝进京。可惜二宝同志遇上的是户多逊,卢多逊向皇帝建议:皇上圣明,侯仁宝的想法确实很好,但是兵贵神速,皇上何不派精兵支持候二宝,让他就近负责平定交趾内乱呢?
不得不说,还是户多逊对皇帝更加了解呀,赵光义大加赞赏,命令候二宝去平定交趾内乱,结果,盼望回京的候二宝没有回到京城,却在平定交趾内乱的战争中兵败被俘,魂断他乡。
给赵普下类似的绊子,卢多逊乐此不彼。
识时务的赵普本来打算政事莫问、安心终老,怎奈卢多逊咄咄逼人,一天好日子也不让赵普同志享受,赵普同志长叹一声:老子一退再退,只求个平安终老,你却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横加欺负,老虎不发威,你真的当我是病猫吗?
981年九月,太宗的幕僚柴禹锡向皇帝告发秦王赵廷美日益跋扈,似有阴谋。多年为相的老领导干部赵普得知,敏感的感受到了机会的到来---他入宫向皇帝请安,同时表示自己愿意为皇帝分忧,查明秦王骄恣的真相。而更让皇帝惊喜的是,赵普虔诚地献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金匮之盟“---信的末尾,还有”臣普记“三字,说明当年赵普的确是在杜太后的病床前亲笔所记。同时赵普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因为自己的政治站位不高,总觉得皇位应该传给皇子才是硬道理,因此此前没有理会杜太后的苦心,时至今日才拿出”金匮之盟“,让皇帝平白忍受了这多年的种种猜测。
赵光义如获至宝---如此一来,”兄终弟及“本就是杜太后遗嘱,他的即位乃合法继承、正大光明,这下子,众口悠悠夫复何言!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赵光义同志很宽厚的原谅了赵普---毕竟,您也是忠于太祖皇帝,而且,我也对太祖帝一样的忠心啊!赵光义同志也诚挚地向赵普表示歉意:你看,我忙着治理内政,远征北塞,一直没有把您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为国出力。这样吧,请您出任司待兼侍中(相当于第一宰相),我们君臣继续同心合力,建立一个更加辉煌的大宋!
不得不说,德高望重,资历颇深的赵普,的确是帮皇帝堵住悠悠之口的最佳人选,赵普同志不起则已、一起惊人,就这样再次走上了大宋朝廷的庙堂之上。
楼主 榴笑吾  发布于 2021-03-06 18:52:28 +0800 CST  

楼主:榴笑吾

字数:138835

发表时间:2020-11-25 23:09:0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01:49:22 +0800 CST

评论数:39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