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迷

红楼十二钗里最重要的四个

红楼十二钗个个才貌俱佳,但是命运多舛,作者通过对十二钗命运的描述,展开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画卷,也反应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不公。十二钗实际上是线索,十二钗的命运是一棵大树的枝脉,而这棵树就是封建社会。
金陵十二钗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有四个人物,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妙玉。为什么说这四个人物最为重要呢?
首先,从作者的人物设计来看,这四个人物是最高阶的,而且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四个方向。
人说黛玉是诗,宝钗是禅,都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妙玉呢其实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别看妙玉身在尼庵,好象是佛家弟子,但她的言论却和道家吻合,她说过:文是庄子的好。
史湘云代表的是什么呢?湘云代表的是现实,她是勇于面对现实,最终也选择接受了现实的。如果非要和思想文化联系上,那么她其实只能代表儒家思想和文化,因为儒家讲入世的。史湘云也曾劝过宝玉在“仕途经济”方面用心。
薛宝钗最为通透圆融,她是早就看懂了一切,也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所以不焦不燥、随遇而安。
林黛玉聪明绝顶,但是也改变不了什么,人面对命运有时候是非常无力的,但是她又是非常的不甘心,她是不愿意接受现实的,所以选择了放弃。
史湘云豁达大度,她同样改变不了什么,但她选择了接受残酷现实。
妙玉早早选择了隐遁,但又没有彻底的地脱离红尘,她自称槛外人,其实一只脚在槛外一只脚在槛内。正是进退两难处。
宝钗是大隐隐于生活,妙玉是小隐隐于佛堂。
做人呢,似乎也就是这几种情形。你可以象宝钗一样看得开放得下,也可是象黛玉一样选择放弃,当然也可以象史湘云一样接受一切,自然也可以象妙玉一样站在门槛上,也许这就是边缘人的状态。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18-08-31 17:27:18 +0800 CST  
红楼十二钗的譬喻

林黛玉象只小刺猬,一会儿扎扎这个,一会儿刺刺那个,其实刺猬只所以长刺还是因为她是弱者,没有安全感罢了。有时候挑衅不一定就是有恶意的,或许只是为了打探和了解,黛玉对宝钗屡次挑衅,若说只是为了争风吃醋,我觉得倒有点小看黛玉了,或许她只是想了解宝钗而已,因为宝钗真的很难了解。以黛玉的聪明,平常人在她眼里都是透明纸,一眼看到头的,但是宝钗没那么容易看得懂。

薛宝钗是大象无形,常人看宝钗都象瞎子摸象——不得要领。历来无论是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对宝钗的评价都莫衷一是,差别非常大,评价高的认为宝钗是佛是禅,评价低的,认为她自私、虚伪、工于心计等等。作者说宝钗是“安分随时”,可别小看这四个字,想要“安分”就不容易,林黛玉就安分不了。想要随时那就更难。“随时”其实是“随机而变”的意思,随着外界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人的确是最难了解的,因为她没有太明确的目的或者目标,你没有办法判断她接下来会做什么。打个比方,如果我知道你要去北京,那么我就能判断你的基本方向和路线,就有可能拦截你。但是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我就真的无可奈何了。

自称“是真名士自风流”的史湘云更象一匹良马,在动物界也许只有马才配得上“名士”之称。她自有豪迈阔达的时候,但是一旦陷入困境,也是无比的狼狈和尴尬,史湘云象一匹陷入泥潭的马,四顾茫然。

高冷的、质比美玉的妙玉也许只有白天鹅才配得上与她相比。可是那又怎样呢?她不比“天鹅湖”里的那只天鹅更幸运,猎人已经盯上了她。

王凤姐象一只螳螂,挥舞着大刀,自以为是杀伐决断,能决胜千里似的,不知道黄雀在后呢。

贾元春是供在案上的花朵,迟早会枯萎。

贾探春是带刺的玫瑰,她和凤姐一样是有武器的,但也敌不过宿命。

贾迎春象一只小蜗牛,老是缩在壳里不敢出来,她以为那层薄薄的壳能保护得了她,其实让人家一指头就碾碎了。

李纨象一只母鸡,专陪姑娘们玩耍,看起来没有凤姐那么显要,但也自有她的用处。因为普通平庸反而安全些。

秦可卿,美艳不可方物,终成一个哀艳的蝴蝶标本,以警世人。

巧姐,本是温室里的花朵,几经辗转,移栽到了乡野里。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18-09-09 19:26:44 +0800 CST  
三、大奸猾与小聪明

贾雨村刚到应天府,遇到一个人命案子,就是薛蟠为了抢夺英莲打死乡绅冯渊的事。一开始他还蛮清正的,立刻准备拿了凶犯,牙牌令已经在手里,将掷未掷时,发现一个门子在不断的给他使眼色,他甚是疑惑,只好临时改了主意,可见他是个谨慎的人。毕竟刚刚复了职,是要小心些,以免重蹈覆辙,为官的经验也需要积累的。

到了后堂,请门子询问缘故,方知这门子原来曾是葫芦庙里的一个小沙弥,旧相识,便以故人相称。于是这门子便给他讲了一套“护官符”的大道理,懂的还真不少,他为什么就不懂大人们都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曾经寒伧的过往呢。小聪明爱说话,以为在讨好,想不到的是已经咬痛了别人的尾巴。

贾雨村一直表现的非常谦虚、低调,甚至是一副感激的姿态,恐怕他当初受甄士隐赠银时也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姿态来,这是一个清高文人蜕变的开始,擅于变化的人往往进步的也快,何况贾雨村天赋异禀,成长的很快。脂砚斋称贾雨村为奸雄,看来奸雄并不都是曹操那样的。

贾雨村知道了事情的利害,只怕是暗嘘了一口气,不过他是那种不露声色的人。他继续着他的谦虚低调,向门子请教处理方案,门子也真是个自作聪明的人,竟然真给贾雨村出了个馊主意:

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个很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凶犯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不依,只用将薛家族人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烤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合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便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系夙孽,今狭路相遇,原因了结。今薛蟠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的魂魄追索而死。其祸皆由拐子而起,除将拐子按法处治外,余不累及……’等语。小人暗中嘱咐拐子,令其实招;众人见乩仙批语与拐子相符,自然不疑了。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也可,五百也可,与冯家作烧埋之费;那冯家也无甚要紧的人,不过为的是钱,有了银子,也就无话了。——老爷细想,此计如何?”

让一个知识分子装神弄鬼,充当阴阳先生,总之蠢透了,哄傻瓜的那一套。贾雨村连说“不妥,不妥,再斟酌斟酌。”人家毕竟是读过书的。读书与不读书还是有些差别的。说话的只管说,听话的只管听。至于到底听了什么不听什么就由不得说话人了。

后来贾雨村的断案过程,作者并没有写,这恐怕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该写的不多写一笔,让读书人很费猜疑。我可不相信贾雨村会象门子说的那样去断案。那就不是奸雄是神汉了。就好象诸葛亮也决不可能装神弄鬼的去借东风一样。初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也曾先入为主的以为贾雨村是用了门子的主意断了案,可是再读的时候,我就想到贾雨村不会用他的馊主意。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一个是饱读诗书的奸雄,一个是胸无点墨的小聪明。小聪明到底让奸雄打发了,但是恐怕也为贾雨村最后的跌落埋下了伏笔,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贾雨村后来一定爬到了高位,但一定也有栽跟头的那一天,而且十有八九栽到那个门子手里。老版电视剧《红楼梦》最后的结局是,贾雨村锒铛入狱,门子坐上了八台大轿。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这种设计有一点点问题,虽然贾雨村很有可能是坏在门子手里,但门子未必有能力爬到高位,毕竟他的底子太差了些。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19-05-10 17:30:17 +0800 CST  
四、时空对接——贾雨村遭逢未来的自己

这些年来,“时空隧道”这个词大家应该不再陌生,人们不但可以籍由“时空隧道”穿越回过去,也可以通向未来。有一个日本科幻片讲了一个人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如果你也遇见未来的自己你确信能认得出吗?《红楼梦》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遇见了未来的自己却认不出来,悻悻然擦肩而过。

话说贾雨村得了甄士隐的赠银,赴京考试,中了举人,升了县太爷。可是不到一年,因为贪酷加上侍才侮上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命革职。那贾雨村却并不在意,从此担风袖月,浏览天下胜迹。后又经人引荐,做了林黛玉的老师。黛玉的娘病故休了几天学,那贾雨村便四处游玩。

一日信步至一山环水绕、茂林修竹之处,有座庙宇,破败不堪,名曰‘智通寺’,门旁有一副破旧的对联‘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暗想‘这两句文虽浅意却深。也曾游过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何不如进去一访。’进去看时,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且又聋又昏,问起话来,齿落舌钝,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仍出去了。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既然有些意思,必然也有来头,当然出自高人之手,只是高人何在呢?我们看惯了武打片,大概以为得道高人都是须发飘逸,目光炯炯,神仙似的老人。殊不知古来的武侠传奇误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子曰‘大智若愚’,也就是说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愚钝。那个翻过筋斗的得道高人正是那个齿落舌钝的龙钟老僧,而他到底是谁?曾经历过什么?如何会落到如此田地?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个对联度其意无非是指一个贪婪无度的人怎样一步步走上了绝路。而《红楼梦》中有谁会有这样的经历呢?答案正是贾雨村。贾雨村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书生,一步步爬上了高位,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他做了县太爷后又被贬。第二阶段是他借林如海和贾政的推荐复职以后,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节看出贾雨村为了权位已经开始做坏事了。第三阶段,贾雨村一度又被降职(第七十二回有提到),他很可能为了谋得再次升迁告发贾府,因为他可能已经掌握了贾家的秘密,而这一次可能会官至高位。但是过不了多久,他自己做过的坏事可能也会被人告发,终落得牢狱之灾。正好应验了那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对联。所以说那个破庙里的龙钟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贾雨村自己的未来。作者运用了时空对接的方法,让贾雨村遭遇未来的自己,只可惜他执迷不悟,一步步走向不归路。曹雪芹的想象力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20-09-29 20:31:35 +0800 CST  
五、娇杏这个丫头不简单

《红楼梦》里众多女子个个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但有一个人却平步青云、顺风顺水,那就是甄士隐家的丫环娇杏。娇杏即‘侥幸’也。只因为偶然的一次回顾,被贾雨村注意到,从此便改变了命运。贾雨村考试中举,成为了县太爷,立即把娇杏收为二房,过了一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又过了半年贾雨村嫡妻病死,娇杏被扶了正成了正房夫人,很容易的就完成了很多奴婢们终其一生、梦寐以求的人生飞跃,由奴才变成了主子。而且随着贾雨村的官位步步攀升,娇杏的地位也在步步高升。贾雨村日后的官位很可能会超过贾政,这也就意味着娇杏日后的地位也不会低于王夫人了。

不过娇杏的命运被认为纯属侥幸也未必就对,我觉得这与她个人的胆识和心智是密切相关的。有些人就是善于抓住机会。首先贾雨村是因为听到女子咳嗽声才来到窗口的,而娇杏在抬头看到贾雨村时理应回避,封建社会女子见到陌生的成年男子是要回避的,她似乎是回避了,可是却又回了一二次头,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而贾雨村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恰恰是因为她回了两次头的缘故。可别小看这两次回顾,其中大有文章可做,眼睛是最能传情达意的东西,远比语言更有诱惑力。

第二次,应该是一二年后的事了,贾雨村考试中举,做了县太爷,吹吹打打,穿猩狍戴官帽的回来了。彼时娇杏丫头正在门口买线,偏偏就被贾雨村给看见了,那时候甄家因为发生了火灾等一系列事故已经搬离原来的住处。过了一二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居然也能把个一面之缘的丫头记的如此清楚,而且他那时被前呼后拥,周围看热闹的人应该也不少,他竞能注意到一个买线的丫头,而且还认的那么清楚。其实一般情况下女人记性比男人好,尤其是在记人这一方面。这一处作者倒没有写娇杏再回顾,但我想她一定又是频频回顾,不仅如此回到家里还隔着门缝窥视,这个书上倒是写到了。其实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娇杏如果没有眉目传情,贾雨村岂不是自做多情了。

娇杏嫁过去之后也不过是二房,可是过不了多久,贾雨村的妻子死了。其实古人死了妻子可以另娶的,二房被扶正的几率并不是很大,这个与身份也是有关系的。比如说王夫人如果死了,贾政会另娶妻子也不会把赵姨娘扶正,因为她出身太卑微。尤其是官员,另娶一房妻子不是难事。固然贾雨村当时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可是如果娇杏没有心术不会运筹,想做正房夫人也不是那么容易。不管怎么说,娇杏是个颇有心机的丫头,至少她能把她身边的男人把握得住。古时候的女人不能自己出来打天下,往往是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20-10-14 15:35:51 +0800 CST  
六、贾雨村为什么总是忘恩负义?

一、从落魄文人到官场达人

一介穷儒贾雨村一度穷的连上京赶考的费用都没有,是好人甄士隐接济了他,给了他五十两纹银。当时的贾雨村也只是略谢一语,并不在意。第二天来不及辞别只留下一句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事理固然重要,但也许并不急于那一时,真正的原因是,他不想再见着甄士隐低眉颔首说些感激涕零的话罢,大概是文人的自尊心在做怪。自尊心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但往往却伤害了别人。

贾雨村果然有才,不负甄士隐的资助,一考中举,并当上了官,穿猩狍戴官帽、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回来了。在街市上他竟一眼看见了在门口买线的甄家丫环娇杏,半夜让衙役敲开了甄家的门。彼时的甄家已经连发变故,甄士隐早已随道人飘然而去。也罢,不提甄士隐,因为贾雨村也不是来找甄士隐报答恩情的,他不过是想要甄家的丫环娇杏。

贾雨村虽然做了官,但却缺少为官的经验,得罪了同僚及上司,再加上贪酷的问题被上司参了一本,龙颜大怒,即命革职。但不久他又得了复职的机会,经林黛玉父亲林如海的推荐,贾政给他谋了个金陵应天府的职位。刚到应天府便遇到了一个人命案子,便是薛蟠为抢甄英莲打死乡绅冯渊的案子,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断葫芦案’。这一章节是教给了贾雨村为官之道,让他以后可以平步青云。贾雨村明知道甄英莲就是甄士隐丢失多年的女儿,却毫不在意,为了保住官位草草结了此案。

此后,贾雨村与贾家往来密切,时常拜访贾府,甚至为了讨好贾赦查封了石呆子的扇子。相比当初对甄士隐的赠银之恩,只略谢一语,并不在意,甚至不愿意辞别,逃之夭夭。现如今对贾家是主动拜访,及尽讨好之能事,他的自尊心哪里去了?但是尽管他已经学会了趋炎附势、逢迎巴结,奈何官场诡诈,他一度又被降职贬官(参看七十二回)。为了重新得到升迁的机会,他很可能告发了贾府,又一次做了忘恩负义的事。
贾雨村为什么总是忘恩负义?

须知恩惠本是双刃剑,搞得好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搞得不好就是恩将仇报。这与人性本身有关,我相信大多数的人是渴望平等追求平等的,人类历史一路打打杀杀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自由和平等。为什么说恩惠是双刃剑?因为恩惠首先是帮到了别人,但同时受恩的人也因此欠了施恩者的人情,导致的结果是双方在精神上无法获得平等,如果这种不平等长期存在又无法逃避,对于受惠者就会成为压力,久而久之甚至会演变成怨毒,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受人恩惠,除非万不得已。

贾雨村是封建社会典型的知识分子,他也有着敏感的心,长期屈居人下、仰人鼻息、看人脸色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过。为了摆脱那种尴尬的处境,为了能够活的更有尊严,他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在这个过程中,他忘记了曾经资助过他的甄士隐的恩德,更对曾经帮助过他的贾家恩将仇报。我想他告发贾家一方面是为了升得更高,另一方面是不想再看贾家的脸色,尽管贾政待他是一片诚意。随着官运越来越好,贾雨村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想爬的更高,因为只有站在最高处才可以把别人都踩在脚下,才可以唯我独尊。但他不知道越到高处也越危险,有朝一日跌下来会摔的粉身碎骨。事实也是如此,贾雨村的结局免不了也和四大家族一样被抄被贬,甚至身陷囹圄,应了那一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二、贾雨村与刘姥姥做对比

要说贾雨村还不能不提刘姥姥,这两个人看起来豪无关系,但却有些相同点。首先他们都穷,至少曾经穷过。其次,他们都曾受惠于贾府,不同的是贾雨村忘恩负义最终告发了贾府,而刘姥姥感恩戴德,救了巧姐。

对于刘姥姥,看法各有不同,大致有两种:一种且怜且敬,怜的是她贫穷困顿,为了生存不得不低声下气陪着笑脸,到贾府来讨生活,这期间出了许多洋相,闹了许多笑话,也没少遭人取笑。敬的是她朴实善良,对贾府的一点点小恩惠牢记不忘,并在贾府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凭自己微薄之力救回了巧姐。

还有一种人对刘姥姥颇为鄙视,认为她完全失去了穷人的尊严。人穷也要有骨气。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刘姥姥奴颜卑膝的谄媚嘴脸让许多人感到不舒服。林黛玉谓之“母蝗虫”,绝不仅仅是贵族小姐对穷人的嘲弄。刑岫烟也很穷,可是就连林黛玉和妙玉这样的人也还敬她三分,可见这不仅仅是个穷的问题。可是穷人如何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呢?古时候有个齐人因为不愿食他人嗟来之食而饿死的故事。为了尊严是可以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吗?毕竟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

回过头来再说贾雨村。贾雨村和刘姥姥不一样,他是读书人,读书人是有自尊心的,所以他不能象刘姥姥那样。甄士隐借给他银子时,他也只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并且在第二天早早起程了,甚至都不向甄士隐告别一下。他不是来不及辞别,恐怕他是真不想面对甄士隐说许多感激涕零的话。

屈居人下,难免受制于人,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如此,贾雨村懂的,而且他一直用他的身心感受着这些,他不知道怎样维护他的穷人的尊严,于是便选择了‘忘恩负义’。他不想做没有尊严的穷人,便开始往上爬。他以为只有做人上人才会安全,没曾想这一路走下来,便收不住脚步。‘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句话。

值得一说的是无论是哪个社会,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穷人如何能有尊严的生活?这恐怕是每一个当局者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20-10-15 19:49:05 +0800 CST  
七、《红楼梦》到底写完了没?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作者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由于高鹗的续本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才有许多学者、专家以及我这样的爱好者不断的探索,力求还原它的本来面目。

而《红楼梦》这本书到底写完了没有也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作者是写完了,但后四十回被借阅者遗失了,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太可信,因为假如是借阅者遗失不可能遗失的这么整齐,偏偏就遗失了后四十回,前八十回怎么就不遗失呢?也有人认为后四十回是被官方毁掉了,因为其中可能有敏感情节,因为清朝康乾时期文字狱盛行,也许书中有什么情节触及到了朝庭。后四十回会有什么事件触及到朝庭呢?我想最严重莫过于抄家了,可是哪朝哪代没有抄家事件呢?作者在书中已经隐去了朝代和年代,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朝代可考,怎么就会触到大清朝的神经呢?再说一本书的流传会有多种的可能,官方可以毁,民间还可能悄悄的流传呢。而且这样重大的著作,又是作者呕心呖血之作,他一定会给自己留底本。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作者写到八十回就病逝了。开篇第一回就有一段脂砚斋的评语摘录如下: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见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据说《红楼梦》的批语中伪批也很多,但这一段批语情感饱满绝不会有假,我认为是脂砚斋本人手笔应该不会有错。那么按照脂砚斋的说法,《红楼梦》是没有写完,作者泪尽而逝,但她没有说清楚作者到底写了多少回,是止于八十回吗?

一般情况下,人除非发生意外,否则还很少有生前不能完成自己作品的作者,倘若是慢性疾病,他总能计划着在生前完成自己的工作。《红楼梦》据说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这句话判断书似乎又是写完了,如果书尚没有写完,怎么就会增删修改五次之多,难道他习惯书未写完就反复修改吗?我倒是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可能就是止于八十回,但八十回应该就算结束,因为作者已经通过伏笔或者提示把许多重要人物的结局告知了读者,也就是说结局就在前八十回,因此大可不必再写结局。我们知道但凡写书的人千方百计也不想让读者过早的猜到结局,这样才会吸引读者看下去,一但结局很容易被猜到,读者也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就象我们看到太浅显的书往往就会兴味索然。而《红楼梦》在一开始第五回就用判词和《红楼梦曲》的方式把重要人物的结局提示给了读者,这已经犯了写书的大忌。也就是说当作者真的写到人物结局的时候一定会有重复的感觉,而这种重复的感觉一但被读者察觉,读者可能就会产生阅读的厌倦感,而这是写作者最怕的事情,因为一本书一但读者不想看下去了,那就意味着已经失败了。

也许作者无意中给自己也制造了很大的麻烦,也就是说作者在给读者设局的时候不小心自己也套进去了,以至于结局很难去写。也许一开始他是打算写出结局的,并且可能也做过尝试。十二钗中在八十回之前死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可卿,而秦可卿的死实际上和第五回的提示是有些出入的,因而我们在读到可卿之死时才没有觉得重复。八十回后第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应该是贾迎春的结局,而迎春的结局又是最清楚最不值得怀疑的,也就是说作者只要写出迎春的结局就一定会体会到重复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迎春的结局让作者意识到了人物结局的重复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的厌倦感,才促使他痛下决心删掉了八十回以后所有的内容,而在前八十回更多的插入各种伏笔和暗示,换句话说所有的结局就在前八十回。我倒并不是怀疑作者的写作能力,反过来敢于做出这样大手笔的砍删,说明他的确有胆有识,至少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作者的良苦用心很可能连他的知己脂砚斋也瞒过了,因此连脂砚斋也误以为他是书未完成身先死了。《红楼梦》的秘密因此便象秦始皇的陵墓一样成为了千古难解之谜。

本来这一篇已经结束,可是,最近看了台湾大学教授白先勇先生的《白先勇细读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是写完了,而且后四十回也不是高鹗续的,根本就是曹雪芹本人所作,高鹗最多只是编校了下。于是我把后四十回又重读了一遍。我也说说我的阅读感受。根据我这么多年读书的经验,文字其实是有节奏感的,每个作者的文字节奏感是不同的。有些书可以快快的读,象一路小跑。有些书必须一字一句缓读,这更多的取决于作者的文字风格,当然,即便是象《红楼梦》这样的书,如果你非要一目十行的看,谁也拿你没办法。有些作者的文字甚至象圆舞曲一样美妙,有些淳朴有力,有些书象一个老先生在娓娓地谈话。《红楼梦》后四十回我的阅读感受是整个的节奏变缓了,准确的说是变得有些迟钝了,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显得迟钝。贾宝玉更是没有了以往的灵气,整个变得有些木了。是作者有意放缓了速度呢还是根本已经换了作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作者自己失去了灵气,就象贾宝玉失玉以后变呆了一样。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人的灵气禀赋都是有限的,古今中外因年老而失去灵气的大作家也不在少数,海明威就是因失去了创作灵感绝望到自杀。那么也就是说作者失去了灵气,仅仅依靠基本功完成后四十回。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如果他自知灵气已失又何必强而为之呢?我揣度来揣度去还是认为后四十回并非原作者手笔。

然而,后四十回又的确有些亮点。比如,贾宝玉穿着大红猩猩毡光头赤脚向他父亲贾政拜别时的情景就非常醒目,催人泪下。就连骂高鹗“狗尾续貂”的张爱玲也承认这一段写的好。还有“黛玉拂琴”妙玉和宝玉的一段对话,也很才气。黛玉梦见宝玉用刀子剜心也很象是原作者手笔。很有可能是作者已经尝试写过部分段落,但后来又放弃了。而这些段落的遗稿又被高鹗发现,经过增补整理而成后四十回。然而,整体结局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鉴于此,后边我也会尝试探索一下人物可能的结局。

楼主 一样秋花  发布于 2020-11-04 21:56:13 +0800 CST  

楼主:一样秋花

字数:9400

发表时间:2018-09-01 01: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07 04:44:40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