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批伏笔第三回

揭开《石头记》脂批的秘密
世人认为《石头记》原著不止八十回,原因有三个。一是听故事看小说养成的思维习惯,觉得故事没有完;二是程高本百二十回本的影响。经胡适等前辈研究,认为后四十回并非原著,乃高鹗所续。世人觉得原作者应该有后续的原著。三是《石头记》手抄本的批语透露了不少所谓“后三十回”“后部”的情节,让很多人以为作者真的写过“后部”,但不知什么原因,原著后部失传了,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
其实脂批透露所谓“后部”,有一个悖论,违背了叙事文学的创作思路。
说书人有个规矩,就是不能对听众透露后面的情节,如果透露了故事后面内容,听众就会大量减少。写书批书都应遵守这个规矩,这叫做悬念。看官自己有眼,后事如何要看下回。所以脂批向看官透露了很多“后部”情节,正好说明作者没有写,如果写了,又何必批书人多费唇舌呢?
经笔者初步研究,脂批透露了“后部”内容,全是假话,另有目的。
一是放的烟雾弹,掩饰书中讥剌朝廷的内容,瞒过御用文人的眼睛,躲避文字狱带来的灾祸。二是提示看官中的智者,希望他们读懂书中的寓意。因此脂批文字所讲的内容,大多就像捉迷藏一样,藏在八十回书的文字里。

第一回
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用中秋诗起,即第一回贾雨村的诗,是全书开头。“用中秋诗收”,指第七十五回兄弟三人的中秋诗,隐去没写,移到第七十八回弟兄三人的《姽婳词》《芙蓉诔》,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三回中秋诗,是全书结尾。
“又用起诗社于秋日”,雍正皇帝秋八月驾崩。曹家的荣辱浮沉跟雍正帝有密切关系,雍正之死是件大事,所以贾探春召集大观园儿女写诗来庆祝。探春住在秋爽斋,秋爽斋即“秋爽哉!”意思是:“这个秋天过得真爽!”
“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三春”指曹家经历康雍乾三个时段。“三秋”暗指雍正死于八月中秋后,书的背景。
此条批语暗示,全书只有八十回或七十八回。


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脂批说太虚幻境与青埂峰一并结住,就是说这三句是皇室的结局。 “你方唱罢……”即皇权更迭,“反认他乡是故乡”,指皇家是千里之外来的,中原不是故乡,最终还要回到老家去,一切辛苦全是白忙,为他人作嫁衣而已。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7-31 07:33:29 +0800 CST  
第三回

脂批“为菖菱伏脉”

第三回林黛玉初到贾府,有这样一段情节。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
甲戌本批语“为后菖菱伏脉”十分费解,作者写有贾菖贾菱两个人物,都是小到不能再小的龙套,按说不会跟林黛玉扯上关系。再说以上大段引文是介绍林黛玉的病源和吃药的,怎么会为“菖菱”伏线?
其实这是故意写的白字,“菖菱”即“唱菱”,唱菱即第五回太虚幻境香菱的判词。甲戌本在香菱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后的夹批是“却是咏菱妙句”。“咏菱”就是“唱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第五回)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8-04 07:46:55 +0800 CST  
林黛玉跟香菱是同根同茎而生的,看起来是两个人物,其实是从一个人物分出来的。香菱是自伤的眼泪,黛玉是香菱的升级版。
翠缕道:这也和咱们家池子里的一样,也是楼子花?湘云道:他们这个还不如咱们的。翠缕道:他们那边有棵石榴,接连四五枝,真是楼子上起楼子,这也难为他长。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第三十一回)
第三十一回湘云翠缕论阴阳的文字,暗示红楼人物的特殊构思。石榴花,譬喻石头记中的美女形象。“楼子花”“楼子上起楼子”“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譬喻红楼梦中人物。一个人物写为两个或几个形象。第十九回把这种构思叫做分身法。
脂批明确指出,黛玉说的三岁上癞头和尚要化她出家,说的是甄英莲。第一回写甄士隐“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暗示林黛玉是由香菱生出来的。第一回甄士隐白日做梦,梦中绛珠有“缠绵不尽之意”,一干风流冤孽下凡历世。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
(第一回)
梦中是绛珠,醒来是英莲。绛珠下凡就是英莲。甄士隐的女儿与贾雨村的弟子是一回事。
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第一回)
香菱和黛玉两人都是姑苏人氏,富家独生女儿。三岁时和尚要化她出家。第一回和尚对香菱先大哭又大笑,第三回和尚对黛玉说“不许见哭声”。林黛玉没有听和尚的话,成天哭着以泪洗面,香菱听了和尚的话,总是嘻嘻笑着。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8-04 08:11:12 +0800 CST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8-04 08:11:44 +0800 CST  
第五回脂批“咏菱妙句”,与第三回的批语“为后菖菱伏脉”相应。根并荷花一茎香。说的是英莲后改名香菱,跟作者同根一体。
“平生遭际实堪伤”是作者自况。英莲五岁被拐十几岁被卖,为薛蟠带到京城,与曹家经历相合。
“两地生孤木”,二木为林。“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太虚幻境在香菱判词之后,紧挨着的是“两株枯木”挂着玉带。寓意十分清楚。
书中的香菱,从小被人犯子打怕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看书的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本人并不觉得怎么不幸,成天呆头呆脑地安于现状。书中写她每次出场都是嘻嘻笑着,没有什么不满。有时跟金钏儿玩耍,有时跟荳官们斗草,还有兴致游园观景,活得挺滋润的。她写诗的处女作《助兴常思玩》:“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极力歌颂美好生活,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当薛蟠要娶夏金桂,贾宝玉为她担忧时,她甚至表示反感。柳湘莲抱打不平,把那个害香菱的恶棍痛打了一顿。有人替她报了仇,把毁坏她终生幸福的薛蟠教训了一番,她除不感激,反而心疼起起薛蟠来,把眼睛都哭肿了。
不是作者有意写成这样,一个从小被拐的忘记父母的女孩只能是这样,在薛家当奴隶的物质待遇要比人犯子那里高得多。
己卯庚辰本把英莲写为英菊,就有英武不屈之意,暗示作者曹某人是一个傲世的人。作者写书的目的,是要对世人表达自己的愤怨。人犯子不可能供香菱上学,她不会写诗,无法反映作者的心声。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构思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作者让香菱魂返故乡复活了一回,即用香菱的籍贯身世,又写了一个人物——林黛玉。
复活的第二个人物没有被拐被卖,是正儿八经的主子姑娘,她舅舅是国公爷,有外祖母贾府的老祖宗宠着,又有大观园里的小皇帝贾宝玉护着,日子应该过得优越了罢,不然!

幸福这个词,其实是主观感受,外人评价不算数。《泰坦尼克号》的女主人公,金钱地位都有了,可是还要自杀。因为物质生活的充裕弥补不了精神痛苦。
林黛玉成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哭哭啼啼,一肚子怨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人只会流泪和写诗,跟香菱构成巨大反差。这就叫艺术。
第三十八回藕香榭对联“菱藕香深写竹桥”,就是暗示这个创作过程。香菱这个人物比较浅薄,无法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要写得深一些,只能借用香菱的籍贯身世又写了一个人物——潇湘馆的林黛玉。潇湘馆以竹为特色,竹子是坚靱挺拔有节的,暗比主人的品格。

楼主 微尘土  发布于 2020-08-06 08:20:16 +0800 CST  

楼主:微尘土

字数:3568

发表时间:2020-07-31 15:33: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6 17:42:21 +0800 CST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