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暗黑时代——《两晋南北朝史》(长篇连载)

214
5.8赵廷内乱
当初,石遵在起兵的时候,曾有过诺言,声称取得后赵以后一定会让石闵做继承人,如此,石闵才尽心竭力地帮助石遵。可石遵取得赵皇之位以后却翻脸不认人,第一时间便将石衍立为继承人,这就使得石闵大怒,心中便生出了一些其他的心思。当时,石闵身为邺城都督,总管邺城内外士兵,再加上他的武艺天下无双,这就使整个后赵的军界对石闵都又怕又敬。
石闵为了进一步得到朝中武将们的心,遂上表朝廷,提议升这些将士的官爵。可石遵一直都对石闵有所防备,又因为没有兑现之前的承诺,便更加的忌惮石闵,因此非但没有答应石闵的奏请,还将大多数报上来的将士贬官,这就使得石闵更加愤怒,其手下的将士也对石遵产生了怨恨之情。
后赵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见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大,恐怕石闵早晚暴起,遂谏石遵,最好早点儿除掉石闵。
石遵认为很有这个必要,便开始筹划。
公元349年11月,石遵召义阳王石鉴、乐平王石苞(不知道石遵咋想的,你不杀石苞也就算了,这等大事还能再和叛军之王商议?)、汝阴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宫,以看望郑太后为名集体进入郑太后的寝宫,然后当着郑太后的面便和众王道:“石闵不忠于君主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我想尽快将他除掉,不知道你们是什么想法。”
还我们有什么想法?你都将这等大事摆到桌面上了还问我们有什么想法?我们就是有不同的想法又怎敢说明?难道不怕死吗?基于此,一众诸侯王没有一个敢说“不”字,基本上全都第一时间表态,称愿意和石遵一起诛杀石闵。
可就在这时,石遵之母,郑太后却突然道:“当初起兵之时,如果没有石闵的帮助,你又怎能有今天的位置?石闵这个人老身是知道的,你要说他狂傲我信,哪个有本事的人又没点儿小性格呢?可你要说他造反,我却是如何都不信的,所以你应该对石闵宽容一些,不能做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情。”
这妇人这么一说,石遵立马不乐意了,于是便和自己的母亲理论了起来。石鉴见此,则插空尿遁出来,急忙拉过一旁的贴身宦官,让他速去石闵府中,将石遵的谋划全都告诉了石闵。
这小宦官不敢耽搁,撒丫子便冲到了石闵的府中。于是,那边还没有商议完毕,石闵便已经占据了主动。
石闵认为,石遵所控制的士兵主要都掌握在三个人手中。一个是李农,一个是右卫将军王基,还有一个便是自己了,所以只要能控制住李农和王基,那么石遵就会瞬间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于是,石闵立即遣人去请李农和王基到府上,谎称是多日不见,甚是想念。
三人平时交往也算可以,所以不管是李农还是王基都没想到石闵会有其他的心思,被轻松控制在府上。石闵见大势已成,再无威胁,遂遣麾下部将率三千甲兵直冲向皇宫。
那皇宫中里里外外全都是石闵的手下,当然没有理由阻挡石闵的士兵,所以这三千大兵便在全无阻碍的情况下杀进了石遵的寝宫。当时,石遵正在院子里和妃子们下棋,见一众甲兵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便知道大事已经失败了,所以淡然和那名领兵的将领道:“是谁把消息泄露出去的?”
那名将领也想让石遵当一个明白鬼,所以冷漠地道:“我们将军说了,要立义阳王石鉴做继承人,你还是乖乖在地下呆着去吧!”
一听这话,石遵哈哈大笑,如同疯了一般嘲讽道:“石鉴这个白痴,我尚且如此下场,他又能支撑多长时间?好~~~,我在下面等着你!”
就这样,石遵死在了石闵的刀下,而且不仅仅是他,但凡参与了这件事的人全都被弃于乱市,无一得活,这里面就包括了为石闵说话的郑太后,以及石遵的皇后、儿子,还有孟准以及王鸾。
同月,石闵奉石鉴为后赵新皇,石鉴也投桃报李,即位以后便封石闵为大将军,武德王,让其掌握全国之兵。
按说,事情到了这一步,后赵终于应该消停消停了吧?毕竟再不消停国家就要完了。呵呵,我只能说,天要国亡,国岂有再活之理?
各位还记得老氐首领苻洪吗?没错,就是那个大上上回被石遵削了官职,一气之下背弃后赵而回老家的苻洪。这老氐在氐族之中具有极大的声望,所以回到枋头以后受到远近氐人的热烈欢迎,没过多长时间便再次成了氐族的首领。直到本年,他手下的部众已经多达十余万人。此庞大的势力严重的威胁到了现在的后赵,石鉴非常惧怕,所以遣使往枋头,任苻洪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牧和秦州刺史,意图重新修复和氐人之间的关系。
可这一回,苻洪可不买账了。
开玩笑,原来投降那是因为后赵如日中天,无人能敌,现在的后赵算什么东西?四面环敌,国内大乱,还能有什么作为?
因此,苻洪赶走了后赵的使者,并猖狂道:“羯人尚能为皇,难道我高贵的氐人就不能做皇帝吗?!”
此一句话,完全暴露出了苻洪的野心,因此,后赵再添一大敌也。
现在的后赵,四面皆敌,内廷混乱,兵权还都掌握在石闵一个人手中,所以石鉴虽身在皇位之中,却始终感觉自己像一个傀儡,整天如履薄冰,生怕做错一件事便会被石闵所杀。因此,想要活出一个人的样子,他就必须杀了石闵,再没第二条路可走。
本年,石鉴秘密联系乐平王石苞、中书令李松和殿中将军张才,几人偷偷率一部士兵夜袭了石闵的住处,意图一举除掉石闵,掌握中外大权。
这一次,石闵没有提前收到信息,所以被三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起初,居所大乱,士兵们惶恐无比。可就在这时,穿好盔甲的石闵突然从住处冲了出来,狂吼一声便直奔蜂拥而来的禁卫而去。那石闵英勇无敌,杀人技巧更是当世之最,两把武器在其手中上下纷飞,一走一过尸体遍地。
其麾下将士见石闵如此彪悍,遂重整旗鼓,跟在石闵的身后奋勇杀敌。于是,战局逆转,本来被动的石闵军在石闵的英勇作战下反占据了主动,压得三人频频后退。最后,三人见实非石闵之敌,便只能退回宫中死守。石鉴呢?这个不要脸的,见三人已败,不想让他们“连累”自己,便下令将三人袭杀,然后将他们的人头送到了石闵的住处,声称自己根本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世界上没有傻子,这三人都是你石鉴的心腹,你说他们杀我和你无关,谁信?石闵当然不会就这么相信石鉴的话,可就在他对石鉴产生怀疑,甚至准备动手之际,西边却传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噩耗。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5 09:53:43 +0800 CST  
215
5.9屠胡令
新兴王石袛,是石虎的第十子,这时候正镇守在襄国,他见邺城最近不断内乱,认为成皇的时机已到,遂联合姚弋仲(羌首)、苻洪(氐首)等组成联军,意图杀进邺城,自己成为皇帝。
而不管是姚弋仲还是苻洪,他们也早就不是当初的他们了,这些人看到了后赵必亡的大势,所以皆想从这个大肥肉上切一块下来,便答应了石袛的请求,和其组成联军,直往邺城而去。
(注:史料虽然没表,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石袛一定承诺了,等他成为皇帝以后会给二人相当大的地盘,不然不可能请动二人为他卖命)
邺城方面,石闵闻讯以后本想亲率大军前往征伐,可因为之前出现了事端,使他不得不防备石鉴,这便没有亲征,而是命汝阴王石琨为大都督,率张举、呼延盛等七万步骑混编部队前往征伐。至于石闵自己,则率小部兵马坐镇于邺,以震宵小。
可宵小哪里是那么容易震慑的?这不,大军刚刚开拔,中领军石城、侍中石启和石晖便准备发动政变,将石闵诛杀,可消息不慎泄露,石闵便先下手为强,将三人全部杀死。
不过这还没有完。
时,龙骧将军孙伏都手下有三千极精龙骧骑兵,这些龙骧骑皆是羯种骑兵,对孙伏都极尽忠诚,所以孙伏都便率领他们埋伏在胡天(宫中禁卫所住之处),准备等石闵进入宫中便将其诛杀。
当时,傀儡皇帝石鉴正在中台,正好看到孙伏都正指挥士兵捣毁阁楼通道,便上前询问原因,孙伏都憨憨地道:“石闵等人意图不轨,我要率领兄弟们弄死他,所以先布置一下阵地。”(闹这么大动静布置阵地,那还能起到埋伏的效果吗?这憨货,我真不知说什么好)
石鉴:“额~~,好,好,你是朝廷的功臣,只管放心去做,朕会在中台观看,你不必担心事后拿不到丰厚的奖赏。”
有石鉴这句话,孙伏都就更有信心了,于是忙活完便埋伏了起来,就等石闵入宫。可石闵不瞎不聋,这么大的动静他怎么可能没有察觉?所以当即率京中兵马前往征伐。
孙伏都的士兵虽精,但一是在城内作战,骑兵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二是石闵人多势众,双方兵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三是石闵英勇无敌,指挥作战更有项羽之风。所以,双方只交战还不到一个时辰,孙伏都的部队便开始被石闵压着打。孙伏都一见不好,便舍弃了石鉴和辛苦建造的阵地,转往凤阳门屯守。石闵则带领着部队直接冲入中台。当时,石闵用一种极尽冷漠的眼神看着石鉴,直看得石鉴肝胆具震,于是慌忙地道:“将,将军,这都是孙伏都自己造反,和朕没有一点关系,朕也是被胁迫的,您应该马上派兵追击,趁孙伏都弱势之时给其最后一击。”
话毕,石鉴就那样紧张地看着石闵,双腿忍不住地颤抖。石闵只是冷漠地看了一会儿石鉴,再没说什么,转身便带兵往凤阳门而去了。
时,孙伏都三千龙骧骑兵已经不剩多少,士气更是到了即将崩盘的地步,所以哪怕占据地利也不是石闵的对手,最后还是被石闵所斩杀。而这接二连三的反叛使得石闵发现,自己到底是汉人,不得外族拥护。于是,实在无法相信这些异族的他在平定了孙伏都之乱以后立即命令全城戒严,并令:“六夷有敢再拿起武器的,不管是领头的还是普通的士兵,一律族诛!”
六夷,东汉时泛指南匈奴、鲜卑、乌桓、西域、两羌、西南夷,晋时泛指匈奴、羯、氐、羌、段氏、巴蛮,可西晋灭亡以后,却是泛指所有的异族人,所以石闵这个命令就耐人寻味了。
也许是感受到了石闵的杀机,邺城中的胡人们全都翻城而逃,不敢再留在邺城。见此,石闵又发布了一道命令称:“近日,孙伏都等叛乱,他们的亲信党羽已尽数被我诛杀,我要你们知道,所有反抗我的人最后都是灭亡的下场,所以不要再有什么侥幸的心里。现在,我下令,凡是认可我石闵的就到我身边来,不认可我的,城门大开,你们爱上哪上哪去!”
诏令一发,邺城瞬间解除戒严,各个城门大开。于是方圆百里的汉族人全都蜂拥往邺城涌进,而还在城中的胡人则争相离去,没有一个人愿意辅佐石闵这个汉人。
此举使石闵知道,胡人永远都不能为自己所用,非但如此,还必定会在逃走之后拿起钢刀来对付自己。如此,还不如只专汉人之心,以此取得天下。
基于此思想,石闵于本月下达了著名的屠胡令,内容:“凡是将一个胡人脑袋送到邺城的汉人,想当文官的晋升三等,想当武官的一律升牙门将!”
此命令一发,冀州的汉人全都疯了,他们本就痛恨胡人到了极点(石勒统一北方以后,虽然还算善待汉人,但在法律上也是有一定偏向性的,等到石虎夺位后,对待汉人更是如猪似狗,根本不将他们看成人,所以汉人对胡人相当憎恨),如今又有如此赏赐,怎能不让他们抓狂?于是,整个冀州的汉人争相杀胡,最开始的时候,只一天就能杀掉数万胡人。这还不算,为了能全得汉人之心,石闵还亲自率汉人屠杀胡人,不管男、女、老、少统统诛杀,所以只短短数日便杀二十余万胡人,尸体囤积在城外,全都被野狗豺狼所食,冀州之胡基本被肃清。
这还不算,石闵还在军队中发布了屠胡令,所以一时之间,杀声震天,狼哭鬼嚎声一片,一个简简单单的后赵权力之争逐渐演变成了种族之间的征伐。至于石鉴,从那一天以后则彻底被石闵软禁起来,不准他和任何人见面,哪怕吃食也要专人用绳子吊进去,宛如一只待宰的羔羊。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6 10:54:39 +0800 CST  
216
5.10后赵灭亡
公元350年正月,肃清冀州胡人的石闵欲灭石氏之迹,自行称皇,遂以谶文为由,改国号为卫,并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李,实行大赦,建年号青龙。
此举使得天下大震,中原惊恐,于是,后赵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将军张季以及公侯、卿、校、龙腾卫士等一万多人背叛石闵投奔襄国,其他各地之军阀亦一一独立,后赵分崩离析。
月末,正在和苻洪、姚弋仲等人对峙的后赵汝阴王石琨听说李闵废国号,有要废掉后赵的想法,大怒,遂遣使与二人停战,更率七万大军调转马头往攻邺城。
时,邺城之主力部队都在石琨等人手中,邺城全部的兵力只有三万,所以一听七万大军来攻邺城,全城震动,人人惊恐。可在这些人中,却不包括李闵。在李闵眼中,就是再多的敌人也不过土鸡瓦狗,不堪一击,因此,为了提升军队的士气,李闵只率一千精锐骑兵便直冲敌军阵营而去。
当时,石琨之大军正在行军之中,还没有扎营,可哪怕这样,其见前方只有一千骑兵,他也没放在心上,不过命令数千骑兵前往阻击罢了。可让石琨惊掉下巴的是,这数千骑兵根本无法阻挡李闵分毫。只见李闵手持双刃矛,策马袭杀,只一突便冲破了这些骑兵的阻击,其麾下一千精骑也皆是李闵训练出来的杀人高手,根本不是这些普通骑兵能够阻挡的。
就这样,李闵率领着这一千突骑突破了骑兵的阻击,顺利地杀进了石琨的主力部队之中。
那天,石闵手持双刃矛在石琨大军之中纵横冲杀,石琨虽多次组织部队包围李闵,可李闵英勇无敌,根本无人能挡其分毫。冲冲冲!!杀杀杀!!!石琨大军最开始的时候还能保持镇定,可随着李闵距离中军越来越近,士兵开始慌了,石琨更是慌了。(史载:‘闵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斩首三千余级,无人能挡’。按史书字面上的意思,这三千人全都是李闵一人所杀,可我说什么都不敢相信一个人能独杀三千余人,还是正规军,这简直比游戏还游戏,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李闵就不是人了,而是真神。所以我认为,这三千人应该是李闵所部杀的,并不是李闵一人,不过李闵之勇也不必再说,要我看,怕是比之项羽也不遑多让)
看着如凶神一般的李闵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石琨忍不住双腿颤抖。终于,在李闵即将冲到中军之际,石琨的部队开始溃散,已经吓破了胆的石琨见此,更是慌忙奔逃,完全不顾全军将士死活。于是,数万正规军被李闵率领的一千余骑打得仓皇而逃,李闵更是在此时高举已经被染红的双刃战矛。
轰隆~~~!随着李闵举起手中的兵器,邺城北门轰然大开,三万将士瞪着猩红的双眼直奔石琨残军杀去。
至此,石琨大败,将士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损失过半!李闵亦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史诗级战役!真是双刃在手扫天下,人间无敌独一家。
可你要认为这就完事儿了那就错了。那李闵见军队士气爆表,追杀过后也不回邺城了,而是直接在冀州境内一顿奔袭横扫,冀州之前宣布独立的地方军阀分分钟被李闵打爆,没有一个人敢硬撼其锋芒。
可就在李闵扫平冀州,准备一举北上,进而扫平河北之际,邺城又出事了。
那石鉴见李闵和李农等此时都不在邺城,断定邺城空虚,于是不知通过什么方法联系了一个宦官,并让此宦官将自己书信送到各地军阀手中,希望他们能在这时候袭击邺城,断了李闵的后路。
可这名宦官却出卖了石鉴,反跑到李闵军营之中,将这封信原封不动地交到了李闵手中。李闵怕石鉴再使什么阴谋把戏,于是放弃了北伐的想法,折兵而回邺城。
公元350年2月,李闵进入邺城,第一时间便废黜了石鉴的皇位,并将其斩杀。而和石鉴一起被杀的还有邺城石氏。
那天,凡是和石氏沾亲带故的基本都被李闵杀绝,石虎的二十八个孙子更是没有一个能够活命。这之后,有大臣向李闵贡献尊号,希望李闵能够继承大统,成为卫皇。李闵心里是高兴的,可表面上却非常谦虚,还谦让说李农名声更旺,应该让他成为卫皇。我滴个三舅姥爷,这话一说可把李农给吓坏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明显了,皇位就应该是李闵的,谁他X要是敢抢,就会成为下一个石鉴。至于李闵的谦让,估计就是司马衷这个傻子都知道是骗人的,所以李农不肯做这个皇帝,还是死活都不肯的那种。
李闵见此松了一口气,可该装还是要装的,于是叹息一声道:“我们原本都是晋人,实在是这个天下大乱才不得不投靠胡人。现在胡祸已经解除,我们还是归顺建康。我意,即刻遣使往建康归顺,至于我,能做个一方藩王,为大晋守卫边疆便已经知足了。”
我呸,满满的试探之言谁看不出。之前,邺城掌权者都是胡人,如今,屠胡令一下,邺城哪里还有胡人,现在朝堂之上站着的基本都是汉人,李闵就是怕这些人想要归顺东晋这才出言试探的,如果他们真敢顺着李闵的话往下说,没几天就得横尸街头。因此,大家都不同意李闵归顺东晋,并且连番劝谏,希望李闵能够继承大统。
如此,李闵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登上了卫皇之位,并在次日改国号为魏,恢复冉姓。至此,冉魏建立,后赵灭亡,共经六主三十二年。(石勒、石弘、石虎、石世、石遵、石鉴)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7 10:37:10 +0800 CST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8 11:33:19 +0800 CST  
217
第六章 三国鼎立
6.1前燕第一次南征(上)(图190:前燕第一阶段伐赵之作战经过图)
后赵灭亡了,冉魏建立了,中原已彻底分崩,这就给了很多势力相当的机会,大家也都想趁着这个乱子咬下最肥的那块肉。
东晋方面开始再次谋划收复中原,遂任命没什么战争经验的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日日演兵讲武,准备随时北伐。
羌、氐方面,不管是姚弋仲还是苻洪,他们都知道,只有先占据关中才有进取天下的可能(因为二人的根本都在西部,如果在中原或者河北建立根据地的话,就等于成了无根之萍,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而现在苻洪已经占据了关中多地,所以主动权主要在苻洪手中),所以二人都将目光盯向了关右,遂成竞争之死敌。
姚弋仲懂得先下手为强的道理,因此遣其子姚襄率五万大军往攻苻洪。结果,姚襄被苻洪大败,损失兵众三万有余,狼狈而逃(过程无载)。
本次大败羌军,使得苻洪志得意满,野心大作,于是和左右猖狂道:“孤率众十万,占据险要之地,就是冉闵、慕容儁又能拿我怎么样?再加上西部民心在孤,恐怕取得天下要比汉高祖还要容易得多。”
由此言便能看出,此时的苻洪已经有建立政权之念。
果然,就在本月,苻洪便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并改回符姓(之前姓蒲)大赦天下。由是,前秦之政权宣布建立。
石氏残余方面,襄国石袛见前燕大军已经开始南进(后详述),遂再建后赵称帝,改元永宁,并以汝阴王石琨为相国,刚刚惨败的姚弋仲为右丞相,姚襄为骠骑将军。
此消息很快便传至整个河北,那些躲藏在州郡的六夷人见状,皆往投襄国,使得石袛的力量迅速强大起来。
前燕方面。
公元350年2月,燕王慕容儁见后赵分崩离析,伐赵之最佳时机已到,遂命三路大军南伐。
其一军主帅慕容霸,率精兵两万自东路出徒河。
其二军主帅慕舆根,率数万军自西道出蠮螉塞。
其三军主帅慕容儁,自中道出卢龙塞。
(注1:蠮螉塞便是今之居庸关,在河北昌平西北,紧靠着居庸山。蠮螉塞有南北二口,自南口而上,两山夹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堪称绝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注2:卢龙塞在今河北迁安西北,《水经注》:“濡水(今滦河)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喜峰口),东至青陉(冷口),卢龙之险,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三国时,魏武帝曾征乌桓,所出卢龙塞便是此地。注3:临榆关,亦名临闾关,又名山海关,在今河北抚宁东百里。此关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此关三面皆海,北连陆,实为险要之地。注4:以上蠮螉塞、卢龙塞和临榆关,实为幽州唯一之屏障,燕军一旦出了三塞,赵国之幽州将再无保障。)
为了保证南征万无一失,慕容儁以慕容恪、鲜于亮为先驱,又命慕舆埿开通山路,并留下世子慕容晔镇守龙城,负责整个后方的后勤补给。
是月,慕容霸之精骑抵达三陉(河北抚宁矛石山),即将对安乐发动总攻击。负责守卫安乐的不是别人,正是前好几回说过的后赵征东将军邓恒,之前慕容儁为什么不敢南下攻赵呢?其中一大部分原因便是因为占据着安乐,并拥有大军的邓恒。可很明显,慕容儁高看这个邓恒了。
那邓恒虽然占据了天险,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正规军,可却畏惧慕容霸如虎,一听是这个大S过来了,当即吓得肝胆俱裂,甚至连兵器库都没来得及收拾(一把大火给烧了),便带着部队狼狈撤往蓟城。
慕容霸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立即率精骑疾往安乐,扑灭余火后尽得安乐之粮食、兵器,然后继续疾行,并与慕容儁之主力大军成功会师于临渠(河北三河),其兵锋直指幽州中心——蓟城。
(注:慕容氏要想向南争夺中原,则必须拿下幽州之蓟,绝无第二条路可走。因此《读史方舆纪要》言:“幽蓟雄峙东北,关山险阻,所以隔阂奚戎,藩屏中夏。说者曰:沧海环其东,太行拥其右,漳卫襟带于南,居庸锁钥于北,幽燕形势,实甲天下。”又曰:“幽燕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华夏之防,巨势强形,实为天府”。)
公元350年3月,燕军主力开始向蓟城进军,蓟城守将王午与邓恒畏惧燕军如虎,不敢接战,遂领主力大军退保鲁口(河北骁阳),只留一个叫王佗的率几千人死守蓟城罢了,可这几千人又如何能是精悍燕军的对手?
果然,慕容儁到了蓟城以后便开始连番猛攻,只用不到五天的时间便拿下了这座北方坚城,并擒王佗斩之。
本来,慕容儁还想将王佗手下的赵兵全部活埋,可就在即将行动之时,慕容霸却劝谏道:“赵国就是因为行残暴之事,才落得四分五裂的下场。大王您如今兴兵讨伐,正是以救民于水火为口实,可如今刚刚攻下蓟城便想行坑杀士兵之事,恐怕这之后您的道义就没了,不如善待这些俘虏,以增您仁君之名。”
慕容儁虽然不待见慕容霸,但人家的能力在这摆着,说的话也确实有道理,便没有杀掉这些俘虏,还善待了他们。所以,这之后整个河北的百姓都相信燕军确实是仁义之师,遂往投奔,蓟城在一时之间成为了河北人民心中的安详之地,天府之国。
不过占据了蓟城慕容儁就满足了吗?
当然不会,他的目标可是整个天下。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8 11:33:46 +0800 CST  
218
前燕第一次南征(下)
同月,燕军稍事休整便继续南下,兵锋直指范阳要地(河北涿州,处于幽州南部中心点,夺取此处便可横扫幽州南部)。
当时,范阳的太守是一个叫李产的人,本来他是想为石氏守住范阳死扛燕军的,可无奈手下的将官们早就对石氏失去了信心,不想继续抵抗强大的燕军,更不听从李产的命令。所以,李产只能投降燕军,并率麾下八县之县令前来投降。
这一下子好了,随着八县的投降,其他幽州各郡也都争先恐后地向燕军投降。因此,燕军兵不血刃便拿下了整个幽州。而慕容儁从龙城出征到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一个多月而已。
公元350年3月24日,慕容儁亲率大军继续向南,准备攻下屯兵于鲁口的邓恒以后继续向南灭掉冉闵和石袛,彻底扫平河北。可就在慕容儁最志得意满之际,事情却发生了转变。
那邓恒见慕容儁逼迫甚紧,料想走到哪都会被压迫到哪,不如孤注一掷,和慕容儁决一死战。可一是现在地利尽失,二是燕军人多势众,三是单兵作战能力不如人家,四是统帅之间的差距太大,五是双方士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五样粘上一样都极有可能会失败,那就更别说五样全粘了。
因此,邓恒料定正面硬杠必败,所以必须采取极端的方式才有那么一丝丝取得胜利的可能。那么极端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夜袭!
如今燕军连战连捷,现在正是最为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对其发动突然的夜袭,还是很有可能会成功的。那么夜袭的第一个点是谁呢?并不是三军主帅慕容儁,而是燕军的前锋将军慕容霸!
邓恒认为,前锋将军慕容霸在整个北方威名赫赫,一点不比当初的慕容翰差,同时,他还是三军之胆,一旦将其斩杀,那么燕军必然大溃,到时候自己带领全军对燕军进行突击,未必不能反败为胜,重复战国时即墨之故事。
因此,邓恒命军中最猛之将鹿勃早率数千军中精锐者夜袭了慕容霸的大营。
你还真别说,这一切还真就让邓恒给猜中了。因为接连的胜利,使得慕容霸开始轻敌,因此放松了周围的警惕,所以被鹿勃早轻松地摸入了大营。紧接着,伴随着一生杀字暴吼,数千赵军战士点燃手中的火把,扔到了面前的营帐之中。瞬时,燕前锋军大营陷入一片火海,燕军将士慌成一团,四散乱窜不知所措。如此,得以让数十名后赵战士成功摸入到慕容霸的大帐之中。
可就在这时,已穿戴好盔甲的慕容霸突然从营帐之中杀出,他手持双刀,直接冲进敌军丛中便是一顿左砍右杀,只瞬时之间便宰杀了十多名后赵战士。
赵军见慕容霸如此勇猛,一时间竟然被震慑当场,不敢动弹。而那些正在四处乱窜的燕军将士见主将如此勇猛,也一个个的冲杀了上来,在慕容霸的带领下奋起抵抗。如此,双方便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而这时,在高地上扎营的慕容儁也看到了下方的火光,于是赶紧穿戴盔甲,冲出营帐观察战局。
最早,慕容儁认为经过多年的腐败,现在的赵军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勇悍,所以轻松可灭。但如今一看,赵军已经冲入了慕容霸大营的正中心处。慕容霸是谁?那时整个燕国最为强悍的存在,甚至是整个北方最为强悍的将领,除了一个慕容恪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和其相提并论。可如今,后赵的士兵竟然冲到了慕容霸大营的正中心,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赵军依然十分精锐,说明他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荡平河北的大方针是错误的!!!
因此,慕容儁开始有了撤退的念头,便和身边的慕舆根道:“敌人的部队依然精锐,要本王来看,我们还是暂且后撤,待观察时局以后再行攻伐。”
岂料慕舆根却不买账,反倒高声道:“我众敌寡,力量悬殊,如果这样还要退避的话,我大燕国还有什么希望一统天下?敌人为什么要半夜偷袭?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一点的胜算,只能凭借此小道才有些许胜利的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给予敌人迎头痛击,哪怕是要撤退,也要打退这帮狗东西才能撤退。”
见慕容儁还是处在犹豫之中,慕舆根将心一横,不等慕容儁答话便率左右数百骑兵直冲向赵军。
时,后赵战士已经被奋起反击的慕容霸所牵制,根本分不出精神来对付其他敌人,所以轻松被慕舆根的精悍骑兵冲破了侧翼,大阵遂乱。又见无数的燕军正在从四面包围过来,鹿勃早料定此次行动再无胜利之可能,便只能率军撤退。
可燕军岂能轻易饶过他们?于是奋起直追,凶猛砍杀,直到狂追四十余里,几乎将后赵夜袭兵杀尽,这才收兵回营。
可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慕容儁竟然在这次夜袭事件以后退兵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通过这一次的事件,使得慕容儁看到,后赵的士兵依然很精锐,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冉闵也是勇冠天下之绝世猛将,所以要想连续啃下这两块骨头,自己势必会崩掉一口大牙,不如暂且退兵蓟城,坐山观虎斗,等两虎相伤以后再行出击,如此,便能在最小的损失下全并河北。因此,慕容儁才选择退兵。
那么他的选择对不对呢?不剧透,各位看官往下看便知晓了。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19 12:01:37 +0800 CST  
219
6.2战神冉闵
公元350年4月,石袛听说前燕大军已经退回蓟城,认为短期之内不会再行南伐,遂起十万大军以攻冉魏。
6月,赵军在石琨的带领下占据了邯郸,兵威一时无双,杀伐之气震慑河北。那些之前独立的小军阀见此,认为石琨必能消灭冉闵,重现巅峰后赵,于是纷纷前往邯郸投奔,意图雪中送炭。
冉闵认为,如果任由石琨这样下去,整个河北的后赵残余早晚都会投靠其帐下,不如给他一个大大的下马威,以此来制止这种上升的势头。因此,冉闵遣麾下猛将王泰率数万士兵奇袭了邯郸城外赵军的大营。
石琨万万没有想到冉闵会在这种时候奇袭自己,所以没有设防,三大营之右营被魏军打崩,死一万余人。王泰见战略意图已经达成,遂率大军撤回了邺城。
此一战大大地打击了敌军的士气,使一众士兵产生了“绝世猛将冉闵还没有出击就损失这么多,一旦亲率大军,那我们还有活的可能?”的想法,因此赵军士气大跌,决战以前就产生了一种畏惧的心里。可让冉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大败根本没有挫伤各地军阀的援救之心,反倒使他们更加迅速地前来援助。
公元350年8月,地方军阀,后赵的残余势力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与石琨会师于昌城,建立了一支二十余万的联军直向邺城进军。
此消息传到邺城,震动了整个朝野,所有的文臣武将都慌得不知所措,只有冉闵一人,非但没有半点儿惊慌,反倒将这二十万大军看成是土鸡瓦狗,看成是自己崛起的机会。
同月,冉闵率全邺之兵主动迎击,突然袭击了联军(过程没有半分记载,只有结果,遗憾,真心遗憾),先破张贺度,斩两万八千,又破靳豚,全并其部,然后挥刀便冲刘国、段勤、石琨之主力大军。
时,三人之军已被冉闵之勇吓得肝胆俱裂,遂不战而逃,更多的则是跪地求饶,请求加入冉魏的大军。冉闵不管那个,只要是投降的,照单全收!于是,三军大溃,三个主帅见再无胜利可能,便只能舍弃大军,狼狈而逃。
于是,冉闵化整为零,分出N多部队对联军展开追杀。最终,除了石琨等主帅成功逃亡,其他士兵尽皆被为冉闵所并。
因此,冉闵之军瞬时之间便狂增至三十余万,旌旗延绵百里而不绝。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冉闵将称霸河北,进而退前燕,灭东晋,一统天下,创立一个最为兴盛的大魏皇朝,只有一个叫辛谧的,他非但不相信,还认为冉魏最危险的时候到了,于是死谏冉闵道:“常言道:‘物极必反’,当你感觉你到了最为巅峰之时,实际上却是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现在大王功勋已成,如果能在这时候真正地投降大晋,必定能助大晋重新一统天下,而大王您也将留名青史,受千万代的后人所崇敬。此何乐而不为?”
呵呵,何乐而不为?乱世无英雄,所谓的英雄早就在乱世之初便已经死了,因为真正的英雄永远无法活到最后。而他冉闵便是一个枭雄,所谓的屠胡令也不过是收买汉人之心罢了。现在他大势已成,你让他放弃,那怎么可能呢?冉闵当然不会放弃,所以没有听从辛谧的劝谏,反倒是加紧练兵,有进一步统一河北的念头。
辛谧见劝不动冉闵,便绝食而死,同时在死前预言,冉闵必亡。
9月,前燕之主慕容儁见冉闵、石袛双方已经开始大战(当时还没有分出胜负),认为夺取河北的时机已到,遂起大兵向南征伐,并相继攻克了章武(河北大城及其周边)、河间(河北河间及其周边)、渤海(河北沧县及其周边),尽取幽、冀之间地。可就在慕容儁要继续向南侵攻之际,却传来了冉闵大胜石袛并力量狂涨至三十余万的消息,慕容儁见魏军士气如虹,力量暴涨,断定这时候和冉闵交手绝不是什么好主意,遂留部分士兵守护三地和幽州便退军龙城以观时势。
11月,冉闵见慕容儁之燕军已退,认为这正是彻底消灭石氏之绝佳时机,遂亲率十万步骑混编部队往攻襄国,并任命他的儿子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将军,给配备一千投降的胡族骑兵,打算再抚群胡,让胡人也崇拜他,认同他,更让汉人和胡人都能以他为尊,助其统一大业。很明显,这冉闵是既想吃鱼,又要熊掌啊。
不过这可能吗?自屠胡令以后,还会有胡人愿意真心投降冉闵吗?冉闵手下一个叫韦的便看出了其中的关键,于是劝谏冉闵道:“陛下,自屠胡令以后,所有胡人都成了我们的生死仇敌,如今他们投降,只不过是为了苟且偷生罢了,万一他们在战场之上突然哗变,我们将如何是好?还请陛下能将所有胡人斩杀,并去掉殿下大单于的封号,以防军内祸乱。”
韦说的是至理名言,可冉闵现在一门心思的胡、汉一家亲,简直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所以不但不听韦的劝谏,还以祸乱军心为由将韦和他的儿子全都给杀了。
那么等待着冉闵的将会是什么呢?咿呀,说了这么长时间的冉闵和前燕,是不是应该看看苻洪那老氐了,毕竟好长时间都没说他了。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0 09:52:05 +0800 CST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1 10:14:18 +0800 CST  
220
6.3关中争夺战(上)(图189:前秦建国之战经过)
我们把时间向前推9个月。
公元350年2月,自苻洪将姚弋仲的部队击退以后,声威震动关中,这累积在心中的野心便越来越大,时刻有要威胁中原的意思。麻秋见状,乃劝道:“冉闵、石袛正在中原对峙,早晚都会决出生死。现在关中只有一个杜洪,成不了什么大事,正是一举而夺的绝佳时机,大人何不在夺取关中以后,有了根基再平定中原?如此,大事可成!”
(注1:麻秋自从被司马勋夺取军权以后便一直都和王朗在关中驻兵,直到石虎死后,二人便前往了洛阳。后来,冉闵夺政,并下屠胡令,麻秋响应了冉闵,遂将军中数千胡人斩杀,然后便往邺城投奔冉闵。可就在前往邺城的路上,麻秋却被苻洪所截。麻秋兵少将寡,不是苻洪的对手,所以被生擒,苻洪念及麻秋还算一个人才,遂用其为将。麻秋呢?好死不如赖活着,遂降苻洪,成为了他麾下一将,可这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注2:王朗和麻秋当初离开关中的时候,让一个名叫杜洪的占据长安以镇关中,结果杜洪见冉闵篡权,石氏灭亡,遂臣服于东晋,自称东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于是关西的夷人、汉人全都响应他,使得杜洪迅速控制住了关中大片土地)
苻洪深以为然,于是开始集结大军,准备西向关中进军。
可让苻洪没有想到的是,这其实全都是麻秋的阴谋。麻秋虽然表面上臣服于苻洪,可这心里却一直都没有服从的想法,非但如此,他还有吞并苻洪军队而自立的念头,这才忽悠苻洪将所有的士兵都集结起来,然后杀掉苻洪,并了他的部队。
数日后,麻秋见前秦之兵即将集结完毕,遂设宴邀请苻洪,实际上却在酒中放置了毒药,想要一举将其毒死。
苻洪对麻秋也是有防备的,但秉承着用人不疑的道理,苻洪还是去了,不过让其太子苻健领兵在大营之外埋伏,以备不时罢了。
因为苻洪的行动非常隐秘,所以麻秋并不知道营外埋伏着很多的刀斧手,便按照原定计划给苻洪上了毒酒。苻洪饮后,毒性很快就上来了,他一下子便明白了前因后果,狂喷一口鲜血以后便以最后的力气惨叫一声。苻健闻讯,立即率军杀了进来,见父亲已经倒在血泊之中,顿时双眼血红,奔上前去便是一顿疯狂砍杀。
最终,包括麻秋在内,凡是参与了这次行动的人全都被苻健砍掉了脑袋。苻健见躺在地上的苻洪还有一个口气,赶紧跑上前去将其微微抱起。苻洪则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拉着苻健的手道:“我之前之所以没有着急进军关中,其根本原因还是对中原抱有一丝幻想。可如今来看,只有先占据关中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如今,本王大业未成便被麻秋这狗娘养的害死,我心不甘,不甘啊!答应我,我死以后,你要率领你的兄弟们极速占领关中,只有占领关中以后才能谋求其他的地方,答应我!!!”
苻健紧紧握着苻洪的手,颤抖道:“我答应。”
就这样,苻洪驾鹤西去,苻健正式继承了老父的位置。可苻健认为,自己虽有一定的兵力,但根基太浅,地盘不大,之前苻洪在的时候还能用他的威信来逼压诸多势力,可如今苻洪已死,自己如果再不放低姿态,很有可能没入关中便会被其他的势力所集火。因此,苻健在即位以后便放弃了大都督、大将军、三秦王的称号,改用晋室官爵(大树底下好乘凉),并遣叔父符安为使拜访建康,声称自己以后都会唯大晋马首是瞻。建康方面非常高兴,马上批准了苻健的奏请,并承诺会“照顾”一下氐人。
如此,苻健的第一步便就成功,下一步便是集结完全部士兵杀往关中了。
公元350年8月,苻健已全部准备完毕,只欠往关中奔杀。可此时的关中大部已经被杜洪全面控制,所以正常行军的话一定会被杜洪所知。到时,他据险而守,自己哪怕是能攻进关中,怕是也已经损失殆尽了。所以,只有奇袭才是现在最佳的行军方案。
基于此,苻健开始在枋头建造宫殿,并督促百姓种植麦子,以此表示自己没有往西进攻的意图。
此举果然奏效,本来还对苻健严加防范的杜洪一见苻健如此,便放松了警惕,甚至连潼关都不再设防。
(注:潼关和函谷关为关中地区最强大关,关中、关东也由此两关而区分,如果杜洪能提前占据潼关死守的话,他将占据绝对的主动,让苻健没有可乘之机)
苻健见状,立即率早已准备好的大军西征,并在行进到孟津的时候分出两路部队。
第一路部队共五千人,由弟弟辅国将军符雄率领,意图以最快的速度夺下潼关,然后继往西进。
第二路共七千人,由苻健哥哥的儿子,扬武将军符菁(符菁是苻健的侄子,也是前秦比较能打的将军之一)率领,意图出炽关(河南济源西)向西,全夺长安以北之土地。
至于苻健自己,则亲率主力大军跟随符雄的步伐向潼关疾进。
临出发以前,苻健拉着符菁的手深情道:“如果事情最终失败了,那么我们也不要往东回了,你死在黄河以北,我则死在黄河以南!”
符菁狠狠地握了一下苻健的手,转身便去了,眼神中充满了决然之色。
这之后,苻健亲手烧掉了东渡的浮桥,以显示自己绝不撤退的决心,然后便率军向潼关疾进。而这时,杜洪也已经得知了秦军的消息,于是紧急下令各地官府率领士兵往潼关集结,并命一名叫张先的将领提前驾临潼关。
于是,等符雄的部队到达潼关一带时,潼关已经有守军一万三千余人!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1 10:15:48 +0800 CST  
221
关中争夺战(下)
符雄的士兵一共有多少?只有可怜的五千人,杜洪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对秦军是极为轻蔑的,于是命张先不用据守潼关,务必在野战上消灭秦军,为自己的部队增加士气。
张先认为杜洪之言有理,遂率一万三千人在潼关以北列阵御敌。
那天,整个潼关北郊都被喊杀声所充斥,最开始谁都不肯后退半步,可砍着砍着,张先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这五千秦军虽然数量不如自己,可质量那是高得没话说,几乎一个人便可以对付自己的两三个人,所以这一万三千人硬是被五千人打得频频后退。
最终,也不知道是苻健的援军来了还是张先就是被这几千人打败了,总之,史料载张先大败,失败后的他甚至都不敢撤回潼关,仓皇便率残部逃回长安了,潼关这个中原大关就这样白白赠送给了苻健。
这时候,杜洪终于意识到了苻健的恐怖,于是紧急召全关中的军队往长安集结,准备拼死抵抗秦军的侵攻。可大多数人对杜洪却根本没有什么信心。为什么?因为符氏一族在西北少数民族中的声望实在太盛了!之前没有进入关中时周边少数民族便开始蠢蠢欲动。如今,秦军已突破潼关进入关中,他们必然会纷纷倒戈向苻健的阵营,这仗还怎么打?
尤其是杜洪的弟弟杜郁,他更是看出了其中的关键,于是急忙找到杜洪,劝他在未开战之前投降苻健,如此,还能混一个富贵一生。
可杜洪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根本就不是那种能屈于人下之辈,于是断然拒绝了杜郁的提议,坚持要和秦军决一死战。
杜郁一看杜洪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料定其必死无疑,于是瞒着杜洪偷偷带本部兵马投降苻健去了。
连他X自己最信任的亲弟弟都投降了苻健,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氐族一部的部大毛受帮助杜洪镇守高陵(陕西高陵西一里),羌族一部的部大白犊则镇守于黄白(陕西三原西南),他们各自有精锐数万,是两股相当强悍的势力。如果这些势力铁了心地帮助杜洪,苻健是绝没有胜利的可能的,可他们都崇拜符氏一族,甘心为了符氏一族而卖命,所以闻听秦军进入关中以后便立即造反投降。而之前往北而去的符菁也一路顺风顺水,所到之地尽皆归降。于是,长安以北皆降秦军,杜洪再无他法,只能坚壁清野于长安而已。
9月,符菁从北部进攻长安,杜洪见苻健的主力大军未到,认为有可乘之机,便命张先率一部人马主动出击符菁,意图灭掉符菁以后重拾大军之士气。
可事实证明,不行就是不行。
本次战役,符菁大破张先所部,不但灭掉了所有的士兵,还生擒了张先,使得长安那濒临崩溃的士气伤上加伤。三辅众多壁垒要塞见杜洪已再无胜利的可能,便尽皆投降了秦军,使得长安彻底丧失了外围的抵抗。
10月,苻健主力大军到达长安外郊,因为现在所有的抵抗壁垒都已经投降于秦军,所以苻健都不用攻城,只要将长安团团围住,杜洪便会不战而败。
杜洪没有办法,只能舍弃了长安这个西汉第一坚城、名城,转逃至司竹(陕西盩厔东南三十里),意图利用司竹的地形来抗击秦军。可这,又能有什么用呢?
11月,苻健率军进入长安,考虑到关中民心依然思念晋朝,便派使者往建康献上俘虏和战利品,并又遣使者往桓温处,请求和桓温和平共处。
这一系列的行为下来,使得关中民众错误地认为符氏心系晋室,于是汉人归附,使得苻健几乎在瞬时之间便坐稳了关中扛把子的位置。
公元351年正月,经过两个多月的用心治理,关中人民已经彻底地认同了苻健的统治,苻健的文臣们见状,认为重建大秦的时机已经到了,遂上表苻健,请求苻健让建康方面封其为关中大督、大单于、大将军、秦王。谁知苻健当场发怒,踢桌子摔器皿,弄得好像自己多忠诚晋室一样,可实际上却是在散朝以后提点了某些大臣,让他们继续带领大臣们劝谏自己称王。
果然,这之后整整三天,前秦的大臣们都在朝议上劝谏苻健称王,直到连续到第三天的时候,苻健才以众意难却为由,“不情不愿”地重登了秦王之位。
与此同时,苻健恐怕民心反弹,于是在称王之后立即广派使者往民间访问疾苦;搜罗拥有贤名的人才;放宽后赵当初的暴力赋税;命令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前秦官员以后都要从简,不准奢侈,甚至连官服都要用粗布制成的;又改刑法,废除了所有赵国遗留下来不利于百姓的法律。因此,哪怕是大家都明白苻健有要称帝的想法,也都不再说什么了,甚至要比以前更加珍惜这个贤明的君王。毕竟,赶上这么一个X蛋的年代,谁能带给自己幸福的生活,那么谁就是神明,怨不得任何人。
好了,苻健的事情就先说到这吧,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中原,看看现在的冉闵怎么样了。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2 09:48:21 +0800 CST  
222
6.4冉魏VS前燕(1)
上几回我们说到,冉战神大破石袛联军,兵众狂增至三十余万,又立大单于,受降一千胡人,意图将汉人和胡人的心都攥在手里,然后便继续东征,并将襄国团团围住。
如今,时间已经到了公元351年2月,冉闵围攻襄国已经达到了可怕的一百多天。襄国城中军民已经疲惫到了极点,仓中粮食更是到了濒临消绝的地步,所以石袛大惧,认为再也抵抗不了魏军的攻势,遂出两路使者请求支援。
那么他向谁求援呢?
一路往北求前燕,这第二路嘛,便是向南求姚弋仲。
前燕方面,慕容儁一直都持坐山观虎斗的态度,两方斗得越凶越好,最好打得两败俱伤,那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见石袛已经完全落了下乘,冉闵又没损失多少士兵,便答应了石袛的请求,并命一将率三万精锐骑兵南下支援石袛。
再看姚弋仲。
姚弋仲认为,现在冉魏之所以还没有对自己动兵,其原因无外乎有石袛在正前方顶着,而一旦石袛被冉闵消灭,下一个被消灭的就必然是自己。于是,姚弋仲当即答应了石袛的请求,并命其子姚襄率两万八精锐前往救援。
同时,在姚襄走后,姚弋仲又遣使往原后赵汝阴王石琨处,请求其配合自己共同出兵救襄国。
石琨也和姚弋仲有同样的心思,所以答应了姚弋仲的请求,遂命一将率数万大军前往救援襄国。
此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襄国,襄国人心振奋,相反魏军开始出现了畏惧的心理。如今之魏军攻襄国已经百余日,不仅思家心切,还非常疲惫,所以士气很低,战斗力大不如前。冉闵的手下见状,请冉闵先退回邺都,等这些援军撤退以后再谋石袛不迟。可冉闵这莽夫的字典里就没有畏惧两个字,他信奉自己的武力已经到了一种魔障的地步,认为这天下人没人是自己的对手,所以坚决不退兵,并遣两名将领分别带领一军南下主动迎击姚弋仲和石琨的军队,意图在消灭二军以后将力量集中在一点,共同将燕军击退。
呵,想法很美好,可现实却太是残酷。
公元351年3月,姚弋仲、石琨的军队与魏军在襄国以南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结果,两路魏军皆被打得大败,狼狈而逃襄国城郊。而就在这时,燕军的援军也即将到达襄国。魏军见此极为害怕,士气更几乎降到冰点。魏军将领见状大恐,于是赶紧找到冉闵劝谏道:“陛下!如今襄国城尚未攻下,外面的援军便已经从三面向我方进击,如此下去,必然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不如赶紧向后撤退,建造坚固的壁垒以消耗敌人,等这些所谓的联军自行出现裂痕以后再行攻击,到时必可一举而定!”
冉闵感觉此将领说得非常正确,可就在他正想答应的时候,突然身边一个道士窜出来道:“陛下包围襄国已经半年多了,然而却没有取得胜利,如今敌人的援军来了,陛下却避而不战,试问,陛下今后还如何以自己的神威来统一天下呢?况且昨日小道夜观天象,见启明星已经进入昴宿,这正是能够屠杀胡人的征兆,所以陛下一定会百战百胜,绝对不能放过此绝佳时机!”
我的天,这是什么话?什么启明星的啥玩意?!我就知道,敌人已经从三个方面杀来,就是当初强如项羽,他也绝不敢硬顶着杠啊,这简直是反人类的操作。可冉闵呢?他就这么干了!我还能说什么?只能说迷信真心害死人!
就这样,冉闵解除了对襄国的包围,然后亲率全部兵马主动迎击姚弋仲和石琨的部队。
要说这冉闵也确实厉害,独率大军硬杠两路敌军(冉闵攻襄国共率十万军,攻城百余日损失了相当的兵马,之前又被南部二军打得损兵折将,所以现在的兵力绝对不会超过姚弋仲与石琨二部的总和),硬是止住了二军之脚步,更有要将二军击败的态势。可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前燕的援军也进入了襄国境内,见魏军距自己不过数里之遥,又将后背暴露在自己的屠刀之下,于是立即杀了上去,和魏军战在了一起。
至是,魏军腹背受敌,全军大阵摇摇欲坠。要不是冉闵的声威太强,要不是这个绝世猛将还在前线奋勇搏杀,估计这些军队早就不战而溃了。
可就在这时,伴随着滋啦一声响,襄国城的大门被打开了,石袛带着全襄国的士兵又从另一个方向向魏军杀来。这一下子,冉闵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抵挡不住了。更要命的是,之前投降冉闵那一千多的胡人骑兵又在这要命的时候突然对魏军倒戈相向,锋利的马刀一刀刀朝那些汉人的脑袋上砍去,于是魏军大溃,士兵们疯狂逃窜。冉闵见兵败如山,只能黯然离去。
至此,魏军大败,且全军覆没,只有冉闵带着十几个心腹九死一生地逃回了邺城。而燕军、姚军以及石琨军见魏军已经被打退,他们也不想让石袛一家独大,便没有再对冉魏展开攻伐,就这样率军回归本地了。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4 11:02:12 +0800 CST  
223
冉魏VS前燕(2)
可石袛又怎能甘心?好不容易将魏军都留在了襄国,相信这时候的冉闵正是最为虚弱的时候,如果不能在这时候彻底消灭冉闵,一旦等他缓过气来,那么便是自己的死期了。
(注:冉闵当初刚刚篡权的时候,将国家所有的粮食全都派发给了汉人,所以青、雍、幽、荆等等等等地方的汉人百姓全都跑到邺城来投奔冉闵,可冉闵穷兵黩武,不善政治,这之后没有一天不在和胡人战争,所以国库中存的那点儿粮食马上就要打空了,冉闵更是不断强征汉人当兵,所以,这些前来投奔冉闵的汉人看不到哪怕一点点的希望,便又折返回本地,可归途交错,总有大股民众迷路,又有吃光了粮食的百姓相互砍杀吃食,所以这好几百万人最终能回到家园的不过几万人罢了,其他的全都死在了路上,于是中原乱极,汉人的数量急剧减少,饥荒遍地,瘟疫横行,人们相互残杀吃食,再也没有什么人种地了)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邺城有传言说冉闵已经死了,如果他真的死了的话,那么现在邺城不正是最没有防备的时候吗?
基于以上,石袛赶紧遣一名叫刘显的将领,率七万大军前往攻邺。可就在大军距离邺城只有二十三里之时,魏主冉闵突然率全邺之兵出城攻击。
双方在邺城郊外展开了殊死搏斗,结果,刘显不敌冉闵,被魏军斩掉了三万颗脑袋,刘显见势不妙,赶紧率残军撤退。可冉闵很明显不想放过刘显,遂率军奋起直追。
眼看就要被冉闵追上进而全军覆没,刘显慌了,于是赶紧遣使往冉闵大营表示投降,并希望冉闵让他能带领军队回去,他会杀了石袛献给冉闵以为投名状。
冉闵相信了刘显,因此停止了追击,放刘显顺利返回襄国。
看到这,相信大家都认为冉闵被刘显给骗了。实则不然!那刘显别看只不过是石袛手下的一名将领,却在襄国军界深得人心,况且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野心,经常想取石袛之位而代之,因此,这一次的投降虽然是为了保存实力,但杀石袛的诺言却是真的。
4月,已经回到邺城的刘显突然率军冲进城府,将石袛以及其宗族、亲信全部杀害,然后自为襄国之主,并将石袛等人的人头奉献至邺。
收到首级,冉闵心中的一块大石算是放下了,于是立即封刘显为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对其格外重用。可让冉闵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刘显不是人,而是一头狼,还是那种养不熟的白眼狼。
公元351年7月,刘显见冉闵已经完全不对自己设防,遂出全襄国之兵突袭邺城,打算一举消灭冉闵取而代之。可他怎么不想想,冉闵虽然不对自己设防,但邺城依然有守兵数万,他刘显的能力也无法与冉闵相提并论。因此,这一战刘显虽然占据了先机,可最后依然被冉闵所大败(过程无载)。
逃回襄国以后,有可能是想在临死之前过一把瘾吧,刘显自立为帝,过着活一天享受一天的糜烂生活。
公元352年正月,刘显不知是出于什么想法,竟然率襄国之兵进击冉魏的常山。冉闵见状,命其子冉智镇守邺城,自率八千精锐轻骑前往常山救援。刘显见冉闵士兵数量甚少,遂解常山之围,率全军阻击冉闵,意图一举杀掉冉闵,除掉自己这个最大的敌人。可他还是小看了冉闵的战斗力。
那天,冉闵带着八千冉魏最精锐的轻装骑兵围着刘显的部队便是一顿帕提亚射击术,而刘显又没有两汉时期的精锐箭弩,所以对冉闵的战术毫无办法,只能被动死守。而冉闵,这个战场嗅觉极其敏锐的家伙,当他看到敌军士气即将被自己射崩的时候,第一时间便率全军冲了上去。
这一冲,直接冲溃了刘显军的方阵,更冲溃了刘显军的军心,直打得刘显军四处溃逃。
这一回,冉闵说什么都不会再放过这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了。于是率军近乎于疯狂的追击,直从常山追杀到襄国,然后便对襄国展开了惨烈的攻坚战。
本次战役,冉闵几乎将刘显的有生力量打绝,所以襄国城中根本没有多少抵抗的力量,刘显手下的那些将领们见不到半点获胜的希望,便把心一横,在襄国城内发动了政变,直接擒住了刘显,连人带城的献给了冉闵。
冉闵不和刘显说半点儿废话,直接将其斩杀,然后进入邺城,杀忠于刘显的文武一百多人,又将襄国城的皇宫焚烧殆尽,然后遣全襄国之百姓往邺便撤退了。至于汝阴王石琨,见襄国已经被攻破,认为冉闵下一个目标便是自己,遂弃封地而投东晋,却被东晋朝廷斩杀于闹市之中。至此,石氏一脉全部断绝,后赵的残余势力再无石姓军阀。
再说冉闵。
自篡权开始,几乎月月作战,如今,更是攻克了襄国,成为河北最强大的势力,可冉闵穷兵黩武,只攻战而不行政治,所以冉魏国库空虚,军中乏粮,这便在退回邺城以后率大军进入中山、常山诸郡以就食,亦以此防止随时可能南下的前燕大军。
前燕方面,早在冉闵开始追击刘显的时候,慕容儁就已经从龙城南下至蓟城,并将心腹文武以及精锐士兵的家人迁徙至此,其意已不言自明。
公元352年3月,有一名叫段勤(前后赵将军)的将军在绎幕(山东平原西北)聚集了一万多名胡人造反,他攻城略地无往不利,将冉魏、前燕很多地方都成了人间地狱。慕容儁见冉闵内外交迫,国中无粮,认为彻底灭亡冉魏的时机已到,遂起大军,开始了第四次大规模南征。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5 08:41:49 +0800 CST  
224
冉魏VS前燕(3)
本次战役,慕容儁分兵两路,第一路由慕容霸带领,其兵锋直逼段勤,意图在消灭段勤以后一路向西攻伐,直到攻下邺城为止。
第二路由慕容恪带领,其兵锋直逼常山,其主要作战目的便是牵制住冉闵的主力部队,让他无法回援救邺,如此,冉闵便会进退失据,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冉闵虽然是一名骁将,但统帅大军团作战也有丰富的经验,当然知道前燕的图谋,便想主动迎击,迅速击溃慕容恪的主力部队,然后第一时间回援邺城,将所有的燕军打崩。可前燕士兵之精谁人不知?慕容恪、慕容霸那两个大S又威震北方,谁人听见不抖上三抖?哪里是那么好击败的?因此,一些谋士组团拜见冉闵,并劝谏道:“此次对手不比以往,将是我们面对最强大的敌人,我们知道陛下的想法,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稳住!慕容霸看似勇猛无敌,可既要灭掉段勤又要一路向西,这等任务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况且邺城为历代帝王之陪都,城防相当坚固,慕容霸想要吞下此城没有个数月的功夫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局势看似很急,但却有缓冲的余地,陛下不如暂采守势,消耗敌方的锐气,等他们的锐气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行攻破也不迟!”
此计比较保守,但面对现在的局势,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计,可冉闵却对此计呲之以鼻。他认为,慕容霸勇冠三军,智勇双全,指挥作战更无一败绩,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点点的时间便会把钢刀插到邺城的城府之中,所以战局绝对不能拖延。再说,老子天下第一,只要给老子相当的兵力,整个天下还有谁是老子的对手?
基于以上思想,冉闵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反倒是愤怒道:“我要用这些士兵平定幽州,荡平关中、关西!再扫荡天下,岂会畏惧区区一个慕容恪!你们不要再说了!”
就这样,冉闵决意和慕容恪决一死战。
散朝以后,一众谋士心灰意冷,其中有一个叫刘茂的道:“慕容恪,豪雄之帅,陛下对其如此轻视,恐怕此次出征是有去无回了,我们身为人臣,理当配合国君一起赴死,怎能苟且偷生呢?就这样吧!”
于是,这些谋士纷纷自杀,在黄泉路上等待着冉闵的驾临。那么绝世勇将冉闵究竟会不会像这些谋士预料的那般惨死于战场呢?各位马上就会知道。
公元352年4月,魏主冉闵亲率大军从常山出发,一路北上,最终在安喜(河北定州东三十里)与慕容恪的燕军遭遇,于是两军于安喜展开了惨烈的会战。那冉闵威风霸道,勇猛无敌,逢战必冲锋在前,胯下朱龙横冲直撞,左手双刃矛,右手长柄钩戟那是虎虎生风,所以每到一处便是血雾一片,无人能挡其哪怕一合,
因此,燕军将兵大恐,见冉闵如同战鬼神魔。
反观魏军,在冉闵的带领下,他们奋勇向前,以一当十,所以两军前后连续交战十次,都以魏军小胜而告终。
基于以上,燕军更是恐惧非常,所以士气越来越低。照此下去,未等和冉闵展开总决战便会自行瓦解。因此,慕容恪召集全军将士于广场,并在高台之上狂吼道:“冉闵,不过匹夫而已,他的无敌,也不过一对一而已!上不了台面!他的士兵虽然士气旺盛,但冉闵穷兵黩武,所谓魏国早就成为了‘空仓之国’,无法支持大军长时间作战,只要我们能拖住他们,魏军早晚不攻自灭!下次战斗,本帅会冲在最前面指挥战斗,本帅要让你们看看,他冉闵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就这样,在第十一次作战之时,慕容恪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战斗,他活用鲜卑轻骑兵的机动优势,将轻骑兵团分成数个作战单位,在战场上不断游走,见缝插针,还真就扳回了一成。因此,燕军士气复振,嗷嗷喊着要和魏军决一死战。
见识了燕军骑兵的厉害,哪怕善于组织骑兵作战的冉闵也开始有了一些畏惧的情绪。毕竟自己虽然勇猛,可中原士兵大多都是步兵,论骑兵,不管是数量上还是单兵作战能力上都不如燕军,因此想要战胜燕军,必须让他们的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
那么如何做才能让燕军的骑兵优势发挥不出来呢?很简单,撤离平原地区,将燕军引至山林之地。
故,冉闵开始向后缓缓撤退,准备将燕军引致后方林地再对其发动总决战。
岂料此谋划一眼便被慕容恪之参军高开看破,于是急谏慕容恪道:“我军骑兵众多,在平坦的地面上作战具有优势。魏军步兵精悍,更擅长山、林作战,一旦让冉闵将我们吸引到山林之地,恐怕我们就再也战胜不了他了,应该火速派遣一部轻装骑兵攻击冉闵,交战以后再诈败而逃,将冉闵反吸引到更加平坦之地和其决战!将军可提前布置两翼骑兵、一路中军,一旦将冉闵吸引到平地便三军齐出,从三个方面对冉闵进行打击,如此,必能一举而破。”
话是说得很有道理,可慕容恪依然犹豫道:“你说的没错,可你忽略了一点,那冉闵统帅部队的突击能力极强,酷似秦末项藉,如果我中军未等两翼合围便被其突破,恐怕全军都会大败啊!”
一听此言,高开笑着道:“这一点下官也早已想到,所以准备了‘连环马’战术,必能守住中军,不让冉闵突击成功。”
慕容恪:“哦?何为连环马,说来听听。”
高开:“如此如此……”
慕容恪:“哈哈哈,善!!!”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6 10:13:59 +0800 CST  
225
冉魏VS前燕(4)
本月,慕容恪见冉闵正往后撤军,遂出以骑兵团直追冉闵,意图断掉冉闵之归路。冉闵一见有肉来送,遂回军击之。
那冉闵是真的厉害,冲入军中便是一顿猛砍乱杀,不一会儿的功夫便一人宰杀了敌军三百来人。燕国骑兵见冉闵如此勇猛,狼狈而逃,“不敢”再战。
见闻名天下的燕国骑兵如此德行,冉闵猖狂大笑,遂引大军追之,势必要将这些士兵全都留下。可追着追着,脚下这地便越来越平坦。就在冉闵感觉越来越不对劲之时,却见前面黑压压全都是燕国敌军。可冉闵并没有害怕,反倒是激动得无以复加。为什么?因为他在这些燕军中并没有看到多少骑兵,并且还看到了慕容恪大旗,那么就很明显了,这些军队便是燕军之中军无疑。而一旦他突破中军的防守,就有可能斩杀慕容恪。而一旦斩杀慕容恪,哈哈哈哈哈,想到这,冉闵不禁猖狂大笑,遂引军直奔燕军之中军而去。
可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轰隆隆的巨响之声,本来没有半个骑兵的前燕中军却突然窜出来五千极重装骑兵,这还不算,这些极重装骑兵还都用铁链子连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一堵城墙一样。冉闵虽然不知其意,但也知道事情有些不对,可现在已经开弓,完全没有了回头的机会,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突击而上。
轰隆,伴随着一声让人牙酸的声响,好像一把尖刀的魏军直接冲向了燕之中军。以往,冉闵的冲击无往而不利,不管多么坚固的防守都经不住他这么一冲,可这一次,他们硬生生地被燕军的连环马抵挡在阵前,甚至无法寸进。
这一下子便形成了连锁反应,后面冲锋正盛的大军也在同一时间急停在原地,所以魏军一时之间不知所措,陷入了一种恐慌之中。
而就在这时,突闻左右杀声暴起,无数的骑兵从两边猛然杀出,直接从两翼插进了魏军的大阵中心。魏军突遭如此打击,顿时大乱,有的士兵甚至狼狈奔逃,完全不复之前武勇。
慕容恪见状,立即命整个中军奋勇突击。于是,雪上加霜的魏军彻底丧失了抵抗的能力,溃散而去。冉闵嘿然,只能舍众军,调转马头往邺奔逃。
当时,燕军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已经将整个魏军围住,冲在最前方,身着精装鱼鳞战甲的冉闵更是重点照顾对象,所以被团团围住。可冉闵实在太过勇猛,只见他驾驭着朱龙战马左冲右突,硬是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无人可以留住他片刻。
可就在冉闵刚刚突出重围二十里之时,也许是之前突围时受伤,也许是实在太累了,朱龙战马突然暴毙,使冉闵硬生生从战马上摔了下来。
身后追击的燕军骑兵见状,直接将冉闵围到了中心。慕容儁狂令就近步兵立即冲上去,说什么都要将冉闵生擒。冉闵虽然依旧奋勇搏杀,无奈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多到杀之不尽。最终,终是体力耗尽而被燕军生擒。
生擒冉闵以后,慕容恪也不和这个绝世猛将废话,直接便将其押送到了蓟城。慕容儁倒是对这个绝世猛将很感兴趣,于是亲自接见了他,并质问道:“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奴才,当初为什么要背叛养你成人的主人?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冉闵哈哈大笑地道:“如今天下大乱,你们胡人才有机会侵入中原,不然你以为有半点儿机会?况且,就你们这帮夷、狄禽兽尚可称帝,我身上流淌的是高贵的汉血,如何不能称帝?”
慕容儁闻言大怒,抽出腰中马鞭就冲了上去。
啪啪……,抽,抽,不断地狂抽,慕容儁就是想活活地抽死冉闵。可冉闵实在是太强壮了,他的意志实在是太坚强了。三百多鞭过后,慕容儁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冉闵亦是浑身鲜血直喷,可他依然立于原处,一声不吭,只是以一种轻蔑的眼神看着慕容儁。
慕容儁简直气疯了,便将冉闵拉到了龙城,当着全城官民的面砍掉了这个凶人的脑袋。至此,前燕和冉魏之间的战争以前燕完胜而告终,冉魏不但折损了所有的有生力量,还丢了国中的灵魂——冉闵。因此,全国哀悼,官民再也没有了抵抗前燕的信心。
按说,这时慕容恪正应该一鼓作气,彻底平掉冉魏,可经过了这一战,慕容恪的部队也是损失极为惨重,并且疲惫至极。慕容儁怕出现什么意外,便让慕容恪率军于常山休整,自遣慕容评(慕容廆少子,慕容皝之弟,三朝元老,A+级将领,前燕三柱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率一万精装禁卫骑兵攻打邺城。
另外,此时的慕容霸也已经平定了段勤之乱,并以一路连胜之姿向邺城挺进,所以现在的邺城不但内部混乱,外部也面临着两路强敌的压迫,说内外交困一点儿都不过分。
因此,邺城之外的士兵闻燕军前来,全都无条件投降,使邺城还没等攻便陷入了无兵可用的窘境。
慕容儁见此,又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慕容廆第八子,三朝元老,和慕容评一样,有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殿中将军慕舆根率步骑两万支援慕容评,势要拿下邺城,进而全并冉魏。
公元352年5月,慕容评之三万大军已经到达邺城郊外。慕容评知道,此时的邺城早已没有粮食(原因在前面已经说过),士兵人数又少,士气又低,所以只要断了它的粮道便能兵不血刃地占据邺城,于是将此名城团团围住却不进攻。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此时的邺城早已经没有了粮食,官兵们饿得已经双眼发红,冉智见如此下去早晚会发生哗变,于是将之前后赵宫中的宫女全都赏赐给了军中官兵。赏赐给他们干什么?不是解决生理问题,而是让他们填饱肚子。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饿急眼的时候,什么样的美女在面前都勾不起男人那方面的欲望,只能勾起他们最原始的欲望——吃!可这样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答案:三个月。
公元352年8月,冉智赏赐给官兵的宫女都已经被食尽,这些将士们再无食物可吃,他们再也看不到半点儿胜利的希望,只能打开邺城宣布投降。至此,冉魏灭,共经两主三年。而邺城的陷落也激起了连锁反应。那些一直观望的地方官府们几乎都在邺城陷落以后投降了前燕,使得前燕全并冉魏之地。于是,天下遂成东晋、前燕、前秦三国对峙之势。
(注1:前凉只有一州之地,不配和三家相提并论,所以不算其中。注2:当时的势力范围大致如下:前秦:秦州全部、雍州全部、并州部分、司州全部,国都长安。前燕:豫州部分、兖州全部、徐州部分、青州大部、冀州全部、幽州全部,国都龙城。东晋:整个南方,国都建康。)
好了,前燕就先说到这里吧,我们再把时间往前推一年,看看前燕和冉魏相斗这期间,天下都发生了什么其他的大事吧。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7 11:36:35 +0800 CST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7 11:36:55 +0800 CST  
226
第七章 所谓北伐
7.1闹剧
公元351年3月,吐谷浑首领慕容叶延去世,其子慕容碎奚继位。
4月,东晋梁州刺史司马勋见苻健刚刚夺取关中,认为正是一举收复关中的绝佳时机,遂起步骑三万北上攻伐,却被前秦所败,从此龟缩于南郑不敢再出(史料未载司马勋本次出击是自己的意思还是建康方面的意思,可鄙人认为,哪怕不是建康给他下的命令也是建康默许的,因为没有建康的批准,他司马勋是绝没有胆量私自攻击前秦的)。
公元351年8月,老羌首领姚弋仲见石袛被灭,前燕和冉魏的大战一触即发,关中又被符氏占据,而最终不管是前燕胜利还是冉魏胜利自己都逃不过一个灭亡的结局,遂遣使往建康投降,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建康方面当然是希望北方越乱越好,于是接受了姚弋仲的投降,并授姚弋仲六夷大都督、淮北大督、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单于,同时又授予姚弋仲的儿子姚襄为平北将军、并州大督、并州刺史,意图以姚弋仲为刀,将北方搅得更加混乱。
到这,东晋朝廷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要空手套白狼,在不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彻底弄乱北方,然后在北方最为虚弱的时候给他一刀。可这是不是有点儿太完美主义了?什么时候才是最佳时机?
如今,前秦刚刚占据关中,屁股还没有坐热,冉魏刚刚消灭石氏,又和前燕一触即发,几乎疲于奔命,所以这时候才是北方最乱的时候,这时候才他X是最好的时机,不然等苻健于关中坐稳,前燕或者冉魏彻底决出了胜负,凭东晋政治之腐败,哪里还有半分机会?!
桓温就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在本月上表建康,希望能趁机北伐,一举收复中原。可信件发出去好长时间了,朝廷都没有半点儿回音。桓温知道,这肯定又是殷浩那些不要脸的从中作祟,于是大怒,一边集结部队,一边又遣使往建康请求北伐。
公元351年12月,桓温见朝廷依然不给他任何回复,便断绝了所管辖的八州赋税,不给朝廷运送,并率五万正规军顺流直下至武昌,给朝廷造成威压。
果然,听说桓温已率五万大军驻扎于武昌的消息以后,建康方面一片恐慌,次辅殷浩更是如坐针毡,于是找到了首辅司马昱,声称自己愿意辞去官职,将政权、兵权都交还给国家,只要能让桓温退兵就好。
这些年来,司马昱和殷浩配合默契,早就形成了相当深厚的友谊,再加上殷浩手中有兵权,正是唯一能限制桓温的存在,所以他真心不想让殷浩下野。可现在桓温之兵几乎兵临城下,这厮又是现在东晋最会领兵打仗的将领,如果不能将其劝退,恐怕东晋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浩劫。所以,他虽然万般不愿,可又不得不承认,他心动了。
可就在司马昱即将答应殷浩之时,吏部尚书王彪之突然站出来对司马昱道:“此举万万不可!桓温屡次请求北伐失败,心生怨气,这才以兵威而压朝廷,可实际上并没有和朝廷撕破脸的想法,不过是想进一步掌权而已。如果殷大人辞职,我大晋就将成为桓温的掌上玩物,从此万劫不复!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有人承担责任,这人绝对不能是殷大人,而应该是殿下您啊!”
(注:王彪之,字叔虎,东晋名臣,大书法家,今山东临沂人,‘琅邪王氏’大族出身。王彪之少有才学,智计超群,善于行政,并且刚正不阿,从不畏惧于强权,是一名非常非常难得的刚正能臣)
话毕,王彪之又对殷浩道:“殷大人,您不觉得您的想法有些太天真了吗?这些年来,您与桓温相互牵制,不共戴天的仇恨已经形成,这时哪怕是想成为一名普通的百姓又怎么可能呢?所以这时候要做的并不是如何去躲避桓温,而是要直面他的逼迫!半步都不能退却!”
殷浩:“可,桓温指挥作战有方,士兵的战斗力也不是我军能比,我如何才能直面他?”
王彪之:“这个其实很简单,不过是你们把事情想得太复杂罢了。可以先让殿下给桓温写一封亲笔书信,为他分析成败的趋势,让他看到我们朝廷绝不会屈服于他威压的决心,到那时,他就会撤退了。如果还不撤退的话,便让陛下亲自写信给他。如果陛下给他写信他也不撤的话,那就出动大军去讨伐他!到那时,我们就是正义之师,而他桓温就变成了千古罪人,士兵也绝对不会去帮他打仗,他桓温是一个聪明人,绝对能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所以我们必胜无疑!”
这话一说,殷浩激动得握住王彪之的手道:“最近心烦气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从容,面对这种大事真的难以决策,幸好先生及时献策我才能够安定心神,先生,您真是救了我一命啊!”
就这样,司马昱给桓温送去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字儿太多,略),信中着重阐述了现在东晋最缺乏的是什么,政治的腐败又严重到了什么地步,话里话外还暗点桓温,让他知道就是真的发动内战我们也会抵抗到底。桓温这一次本来也没想和朝廷开战,就是想吓唬一下朝廷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如今见朝廷根本不鸟他的威压,便只能收兵而回,这一次的军事行动便就虎头蛇尾地告终了。桓温北伐的心思也彻底宣告破产。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2-28 11:10:40 +0800 CST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3-01 08:04:51 +0800 CST  
227
7.2为他人做嫁衣(图188:东晋第二次北伐作战经过图)
公元352年正月,因为之前东晋梁州刺史攻秦的关系,前秦已经和东晋彻底撕破脸面,所以已不再顾忌东晋方面的感受,遂于本月称帝。可现在的东晋已经没有时间搭理前秦了,因为这时候前燕已经开始将士兵和官员的家属往蓟城迁徙,很明显是准备大规模南征,冉魏和前燕之间很有可能随时爆发大规模冲突。因此,冉魏现在的注意力都在北方,大部士兵也几乎都驻扎在北部防线上,南部空虚。殷浩认为,此时正是一举收复许昌、洛阳的绝佳时机,因此上书请求北伐。
朝廷很干脆便同意了殷浩的请求,于是任殷浩为北伐大元帅,率谢尚(谢尚,字仁祖,东晋名臣谢安的从兄,士族出身,东晋著名的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等将及数万大军出征许、洛。
那殷浩得到朝廷的许可以后第一时间出兵,并令谢尚先一步率军驻扎于寿春。当时,驻守许昌的是一名叫张遇的人,他见东晋是现在天下最为强大的势力,又见这一次来势汹汹,认为东晋最后必能重新统一天下,所以遣使向谢尚投降,打算用许昌来换一个高官厚禄。
可谢尚这厮瞧不起张遇,对待他的特使态度傲慢,并坚决不答应他高官厚禄的请求,只答应饶他一命。
这一下激怒了张遇,于是不但不投降晋军,还派人先一步占据洛阳,据两城死守。于是,张遇和晋军便陷入了长期的攻防战之中。
谢尚一开始并没有将张遇放在心上,以为许、洛一攻即破。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直到第三个月,谢尚依然没能将这座坚城攻破,遂遣使往城中,打算答应张遇的请求。可这一次,人家张遇不答应了。谢尚在无奈之下只能继续攻城,为之前的张狂后悔不已。
而就在这时,一支军队却到达了许昌郊外,并帮助谢尚攻击许昌,使得谢尚从胶着的状态一下占据了主动。那么这支军队又是什么人统帅的呢?他便是姚弋仲之子,姚襄了。
几个月以前,那时候姚弋仲还活着,但已经病入膏肓,他料想时日无多,便将姚襄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道:“石世对待我非常优厚,本来想为他效忠到死,可天不随人,如今石氏已经灭亡,再也没有了效忠的可能。现在中原大乱无主,关中亦为符氏所占,大晋成了这个天下最强大的势力,我们没有可以立足的根据地,所以在我死后,你无论如何都要带领族群投靠晋朝,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种族的延续。”
遗言说完后没过多久,老羌之首姚弋仲便去世了,其子姚襄继承了他族长的地位。时,姚襄还有帅户六万户(帅户:士兵和他的家人),足以开疆拓土,所以不甘心就这么臣服于人,便秘不发丧,率军往西,准备消灭符氏,夺取关中。
可现在的前秦军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扩编以后要比以前更加强悍,更加人多势众,所以姚襄根本不是对手,刚进关中没多长时间便被秦军打得大败,且损帅户三万,几乎被宰掉了一半的人马。姚襄无奈,这才开始向南撤退,公布了姚弋仲已经死去的事实,又遣使往建康宣布投降,同时还将自己的五个弟弟送到建康为人质。
建康方面收到了姚襄的诚意,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将其安置在了谯城(河南夏邑北)北部前线,让他配合谢尚攻下许昌。
当时,谢尚受阻于许昌,正是最为艰难的时候,这时候来了援军他当然是非常欢迎,因此根本没有对待张遇时的狂傲态度,而是非常有礼貌地宴请的姚襄,和其推心置腹。
这还有什么说的,既然你谢尚拿我姚襄当朋友,那我就拿你当兄弟。基于此,姚襄遂率全部兵马配合谢尚狂攻许昌,使得许昌岌岌可危。张遇没有办法,只能遣使往前秦,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于前秦,只希望前秦能派遣援军救援自己。
当时,冉闵刚被慕容恪所败,燕军正在休整士兵,消化新得的大片领土,所以无力南顾,关右和许、洛又是最为虚弱的时候,所以这时候正是东征的最好时机,因此,苻健答应了张遇的请求,并第一时间命弟弟符雄率两万步骑前往救援。
公元352年6月,前秦之符雄军一路横推,成功抵达许昌,于是和谢尚、姚襄的军队展开激烈搏杀。
当时,谢尚和姚襄的军队人数虽然占优,可攻城多时,士兵早已疲惫,再加上南军陆战历来不如北军,所以被秦军轻易击败,折损士兵一万五千余人。
此战过后,许洛之地已尽属秦地,可苻健并没有将这两个地方当宝,反而将其当做烫手的山芋,所以虽然占据了许洛之地,但依然命符雄将陈郡、颍川、许昌、洛阳的百姓全都迁徙到了关中。
为什么?因为前燕的战斗力太强了,东晋的国力太大了,而许洛之地又夹在两个强国中间,所以早晚会被两国所并。前秦的根基在哪?在关中!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许洛之地在以后同时对抗前燕和东晋。
基于以上,苻健才没有在许、洛设置强大的驻兵。而殷浩这一次的北伐,就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笑话。
(注:时,燕主慕容儁已迁都于蓟城,并于本年11月称帝,向南征战之心已昭然若揭,所以东晋和前燕顿时从盟国便成了敌国)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3-01 08:05:18 +0800 CST  
228
7.3殷浩的第二次北伐
之前,殷浩要北伐的时候,王義之便写信劝他不要去,可惜殷浩没有听从。(王義之和王彪之一样,都是出自琅邪王氏,亦是东晋的大臣,王義之的字在当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被人称为‘书圣’,能力虽然比不上王彪之,但也是一名很有才干的名臣)如今,北伐失败了,殷浩的威望大大降低,相互映衬下,桓温的威望反而进一步升高,这使得殷浩大怒,更是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于是他丧失了理智,打算再一次北伐,夺回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威望。
可就在这时,王義之再次给殷浩写了 ,其具体内容如下:“当初,我大晋被诸胡所逼,只能占据区区江左之地,所以天下心寒,人人都想北伐以光复大晋。可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慢慢习惯了现在的生活,所以士兵并没有什么太强的战心。这种时候,如果没有什么太好的机会就不适合北伐了。况且现在我们国内的政治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您还不知道吗?朝廷大位都在氏族手中掌握,官员们没有远大的志向,只知道声色犬马,祸害百姓,任意摧毁国家的根基。最重要的是,掌握重权的大臣们还相互猜忌,无法信任,所以力量无法整合,战斗力也不能保持在巅峰,因此,北伐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综合以上,现在的头等任务并不是北伐,而是整顿内政啊!下官认为,大人应该立即取消北伐的准备,然后和殿下(司马昱)一起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创新,减免赋税徭役,劝农克桑,和百姓一起从头奋斗,不断提升国家的农业、经济,如此,才有一丝重新一统的可能,不然是绝没有办法北伐成功的。况且树大招风,身份越高,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重,您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已经让您的声威大跌,如果再次失败,您认为您还能继续坐在高位吗?恐怕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啊!”
此信中满满的大道理,可这时候的殷浩已经没有了半分理智,只想着捞回自己应该有的荣誉,所以还在不断地集结士兵,根本不搭理王義之的劝谏。王義之见此,只能给司马昱去信道:“作为臣下,谁不愿意和自己的君王一起光复先祖的事业?可有一句话叫‘量力而行’不知大人您是否知道?现在,中原虽然有那么一丝的机会,可失败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成功。为什么呢?朝廷曾多次阻挡桓温的北伐,并且限制他,提防他,所以桓温的八州之地根本就不能为朝廷所用(不但兵不能为朝廷所用,甚至很长时间以来,桓温收上来的赋税也不上交给朝廷了,所以东晋看上去是天下最为强大的势力,可实际上却和北方一样,实为分裂),因此想要平定北方,那就只能靠区区江左之地。您没有见过,征战过,所以根本不懂东北军(前燕)和西北军(前秦)在陆地上的强大作战能力,我就直说算了吧,就靠一个江左之地便想大败他们,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其结果只能是灭亡!所以现在最需要做的便是整顿吏治,大力改革,让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再图谋北伐也是不迟!”
王義之说得对不对?对,太对了!那么殷浩和司马昱难道就不知道吗?我认为他们是知道的,可知道为什么还不遵从呢?原因很简单,不能够啊!现在的东晋说白了就和战国时期的楚国一模一样!!氏族当道,腐败已经到了根子里!只能以吴起、商鞅式的血腥改革才有可能力挽狂澜。可当初的吴起什么后果?万箭穿心,死不得全尸!甚至连全力支持吴起的楚悼王都跟着被“鞭尸”。商鞅呢?也落了个“作法自毙”的下场。如今,国君没有楚悼王、秦孝公当初的权利、能力、魄力,下面的大臣又没有吴起、商鞅一般的人杰,拿他X什么改革创新?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谁主持改革最终的下场都是全家死光光!所以,哪怕是知道王義之说的是对的,殷浩和司马昱依然对此呲之以鼻,依然在不停地组织士兵,准备对北发动攻击。
当时,八州的经济来源都把在桓温手里,所以东晋想组织一场规模浩大的北伐行动那是难上加难。好不容易拼凑出了一支将近十万人的队伍,还没有钱粮来支持他们北伐。无奈,司马昱和殷浩只能罢去太学,放弃教育,将从教育上节省出来的钱用在军费上,如此才勉强能支持十万大军短期的北伐。
殷浩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在得到钱粮以后便率军疯狂往北奔袭,这第一个目标,便是之前久攻不下的许昌了。
公元352年10月,晋军一到达许昌便就对此地展开了凶猛绝伦的攻势,可让殷浩崩溃的是,之前久攻不下的许昌这次竟然不到几天就被攻下了。为什么?因为苻健根本就不抵抗,你想要?要就拿去,这下你就和前燕的边境接上了,到时候你们就干吧,干得越乱越好,反正和我没有关系,我就当看戏。
殷浩虽然不是什么能臣,但也不是傻子。说实话,他也害怕强悍的燕军,不想和其在陆地上交战,所以攻下许昌,将自己的名声拉回来以后便不再继续向北了,而是留一部士兵于许昌军屯(屯田模式的一种),自己则率主力大军往寿春驻扎。
虽然停止继续向北进军,不过殷浩并没有结束本次北伐,而是在不断地观察着中原的形势,准备在绝好的机会下彻底拿下中原。不过这个机会,它就真的那么好等吗?我们到时候再说。现在先看看其他方面。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3-02 07:45:27 +0800 CST  
229
7.4前秦内乱
公元353年2月,张重华见前秦国力越发强大,如鲠在喉,因此命一将率一万五千精锐攻伐关中,就是拿不下关中也要抠下前秦一块肉来,进而大大消耗前秦的国力。
苻健见状,立即命丞相符雄、卫将军符菁率军抵抗。结果,凉军被秦军大败(过程无载),一万五千精锐硬是被斩一万两千,几乎全军覆没。而这还没完。击退凉军以后,符雄、符菁还率军继续进击,并反攻下前凉很多土地,使得前秦的版图略有扩张。因此,张重华本次的军事行动以赔了夫人又折兵而告终。
同月,燕皇慕容儁已经稳定了新并之土地,于是立可足浑氏为皇后,立嫡长子慕容晔为皇太子,以安臣民之心。
3月,东晋朝廷开始南征林邑国(越南境),破五十余垒,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同月,王義之与友人创《兰亭集序》,更奠定了其“书圣”的地位。
5月,张重华再次起两万大军攻击前秦,夺回了之前失去的部分土地,并在这之后上表建康,希望建康能北伐关中,他愿意配合东晋的军事行动,从两个方向共同向关中发动攻击。
东晋因为现在已经将所有能调动的士兵都交给了北伐军,所以没有多余的兵力,便没有立即出击关中,但却给了张重华承诺,声称一定会在“有余力”的时候攻击关中,并正式封张重华为凉州牧,希望他和前秦进行无休止的战争,相互消耗国力。
6月,秦皇苻健下诏书与仇池氐主杨初,让他对自己称藩。
那杨初当初篡位上台以后便奉东晋为主,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东晋对他也算不错,所以他不打算背叛东晋,便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苻健。苻健因此大怒,遂命一名叫符飞的宗室将领率军往攻仇池氐,并命符雄、符菁率四万大军驻扎在陇东,以为符飞之声援。于是,仇池氐与前秦便陷入了长期的攻坚战之中。
可就在这时,关中却发生了变故。
之前,秦军夺取许昌以后,张遇便携家带口随秦军返回了长安。那张遇有一个继母,长得非常漂亮,正是二八年华,嫩得一捏都能捏出水来,所以为苻健所宠幸,封为昭仪。要说这也就算了,反正也是继母,不是亲妈,你高兴就好。可苻健不知是怎么想的,竟多次在众人面前指着张遇笑道:“各位看到没有,这就是我苻健的儿子,哈哈哈哈哈。”
张遇对此大恨,认为这是苻健给他的羞辱,总想灭了苻健图一个痛快,不过没有下手的机会罢了。如今,符雄等一众苻健之心腹出兵在外,正是消灭苻健之良机。因此,张遇暗中联系关中豪杰,想要杀掉苻健,并其部,然后彻底灭掉符氏,以此为“投名状”再次投降于东晋。
公元353年7月,张遇和黄门刘晃密谋夜袭苻健,约定子时(23:00~01:00)刘晃偷偷打开宫门,张遇则带领心腹突袭皇宫,一举做掉苻健。可就在当天,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苻健突然命刘晃外出公干,并且非常着急,不允许他回家,不允许他见任何人,必须立即出发。刘晃推脱不过,只能从苻健之命。至于张遇,他只能替他祈祷了。
结果,不知刘晃已走的张遇果然在子时带兵冲到了皇宫门前。当时的黄门不知是谁,但见张遇这帮凶神恶煞的一看就知道不是好人,遂大声示警。
最终,长安禁军从四面八方将张遇围住,直接便将这祸首擒杀。可张遇是死了,但和他合谋的那些关中大豪们不知道啊,于是依然按照约定,在次日便纷纷于地方起义。其中,孔氏一族在池阳起事,刘氏、夏侯氏在鄠县起事,乔氏一族在雍县起事,胡氏一族在司竹起事,呼延一族在㶚城起事。据史料所载,这一次造反的规模不小,各地叛乱军加在一起足有数万之众。最可怕的是,他们还不断遣使往建康,希望东晋能趁此良机出兵北伐,他们承诺,一定会拼了命地配合晋军行事。
于是,苻健又惊又怒,遂命符雄等立即返回关中平乱。
此事先搁在一边,我们再来看看东晋北伐头子殷浩和姚襄现在在做什么。
自从投奔东晋以来,姚襄便于淮河两岸开垦荒田,训练士兵,现在的姚襄再也没有了当初投奔东晋时候的狼狈,其士兵一个个精神饱满,战斗欲望十足。更有趣的是,姚襄现在一门心思的发展,根本不想参与北伐,所以殷浩虽然多次征调,姚襄都没有一丝要和殷浩北伐的意思。
殷浩对此非常不满,又怀疑姚襄随时都有可能在自己北伐的时候于背后狠狠捅上一刀,所以囚禁了姚襄的弟弟们,并派出了很多刺客去刺杀姚襄,意图将其斩杀,一了百了。
可让殷浩崩溃的是,不知那姚襄拥有什么魅力,前去刺杀他的刺客竟一个个放弃了刺杀,还反水于姚襄,将殷浩所有的图谋都告知了他。姚襄虽然恨极了殷浩,可他现在依靠着东晋才能过活,所以不想和东晋翻脸,便一直隐忍而不发。可这种隐忍,在殷浩眼中却是软弱可欺的懦弱!
基于此,殷浩更加肆无忌惮,遂命一将率五千士兵去偷袭姚襄,可结果呢?这五千多名士兵全都被姚襄给生擒反收了,殷浩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楼主 鸟山居士  发布于 2021-03-03 08:15:21 +0800 CST  

楼主:鸟山居士

字数:501626

发表时间:2020-07-05 17:39:5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5 09:41:15 +0800 CST

评论数:9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