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宋史笔记


前段时间开始读《宋史》,有时读着会有一些感慨,随手就发在了一些涯友的帖子里。由于有时所发感概稍显辛辣,某些对宋朝过于钟爱的涯友颇为不爽,因此评论中火药味很足,导致原楼歪的一塌糊涂。

总是作恶客也不是常事,索性再开一帖,好在是读书心得,啥时有就啥时发。有些事情越辩越明,有些涯友为了论证也是旁征博引,观之不无收益,触类旁通的事情也有不少。

所以我写的心得只是做个楔子,欢迎宋吹宋黑大驾光临,在此纵情开喷。

抛砖引玉,我先胡乱找点前几天写的贴上,要不然一个大留白也不好看。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0 19:04:57 +0800 CST  

“四月,李继迁寇洪德砦,蕃官庆香、庆等击走之。以庆香等领刺史。契丹来侵, 战望都县,副都部署王继忠陷于敌,发河东广锐兵赴援。”

北宋王继忠,南宋秦桧,一个是大辽的楚王,一个是南宋的申王,都是为了合议而“忍辱负重”,都是因为合议而位极人臣。之所以秦桧跪着而王继忠无人提及,只不过是因为王继忠做了大辽的官(是否汉奸两论),为了大辽谋利益是天经地义,所以获封楚王光明正大。秦桧做的是南宋的官,为了能继续当宰相而迎合赵构出卖国家利益,实是让人所不齿。

当然了,宋朝的皇帝都一个鸟样,只要能促和,给哪边当官都成。王继忠的儿子在真宗朝那是相当的吃得开,要不是顾及契丹的感受,早给王继忠开在宋朝再开一份薪了。

澶渊之盟,唐河大阵尚在,即使不知道萧挞凛阵亡,拖得越久也是越对北宋有利,哎,赵光义的子孙都一个尿性,好在真宗的宰相是寇准,要是秦桧,直接就跟着宋真宗南迁了。真要是那样,也未尝也好,省得后面的赵九妹出来丢人现眼。

最可笑的是看过一篇文章,说之所以能击杀萧挞凛,是因为双方可是低级别接触时,王继忠故意透露萧挞凛行踪,北宋才能一击得手,只能说现在人与人的道德底线差距越来越大了。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0 19:05:42 +0800 CST  

“(天禧八年秋二月)丙寅,以元佐为天策上将军、兴元牧,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

赵元佐最后是寿终正寝,一个是宋真宗确实算是个厚道的,另一个是这哥儿们是不是真疯谁也说不清。

赵光义为了让自己儿子接班,逼死了弟弟赵廷美和赵匡胤的俩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本以为一切OK,谁想到“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这个赵光义的老大,赵元佐给叔叔说了几句实话。

小心眼的赵光义把这个始终带在身边培养的老大身边人全部撤换,赶上这个老大暴脾气,因小事动手杀了身边的新侍卫,于是被扣上了“疯子”的大帽子。

本来已是家门不幸,又赶上老二赵元僖主持端午宴,自己带着赵光义的另外七个儿子陪着爹过,故意不告诉赵元佐。最黑的是等宴会散了,故意去在赵元佐面前得瑟。结果这个赵元佐不知道是真疯还是假疯,一把火烧了王府,自此退出太子的竞争。

老二赵元僖也是人才,出挑了之后一直稳稳当当,就在大家都等着果熟蒂落的时候,奇葩来临,居然嘎呗死了。赵光义那个哭啊,准备用皇太子的名义下葬赵元僖,派身边大太监王继恩去查死因。   王继恩调查完毕回来做了个小汇报,赵元僖的宠妃张氏直接给绞死了,身边的大臣都给降了级,赵元僖的皇太子身份也不再提了,匆匆下葬。所以史书所记王继恩的调查报告,被自己的宠妃给误杀,估计就是扯淡了。另一个重点就是被降职的人中有一个很有名,他叫吕端。   老大老二都死了,自然轮到老三了,于是赵元侃后来改名叫赵恒,也就是宋真宗华丽丽的登场了,怎么样,比武则天老公李治上位还坎坷吧。

随着赵光义跪了,本来毫无悬念的继承皇位又出了幺蛾子,王继恩联合太后,准备推赵元佐上位。于是王继恩亲自去当时的宰相吕端处传召进宫,谁想吕端直接扣了王继恩,带着自己人进宫拥戴宋真宗上位,这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

当然了,像我这种自学历史的,总爱以小人之心度一下君子之腹,不免臆测吕端会否是帮着赵元僖把赵元佐挤兑的狠了,所以无论谁上台都没事,就是不能让赵元佐上台呢?这个只能嘿嘿了。   唐朝的皇位血淋淋,宋朝的皇位淋淋血啊!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0 19:53:41 +0800 CST  
“(大中祥符七年二月)乙亥,益州铸大铁钱。”

宋朝的经济确实不错,但是被高估的程度也是很大,而且对老百姓的盘剥远非某些宋粉吹嘘的那样。

因为自五代开始,中原就闹铜荒,所以宋朝当年攻占巴蜀,立刻将管库挪到了开封。澶渊之盟后,宋朝几任皇帝都“厌兵”,畏辽如虎,所以明知辽国造假钞套取铜钱,也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为免已经捉襟见肘的铜供应再雪上加霜了,怎么办?在和辽国交界处人工制造出铜铁币混行区,四川很不幸,因为道路闭塞,自成一统,所以就成了第一个试点单位,在益州用铁钱,同时禁止铜钱流入,生生把四川给搞成了纯铁钱区

。   四川人用铁钱是啥个样子呢?买一头牛要用车推两车比牛还重的铁钱去才成,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交子所最早是在四川产生的。   四川的税都是铁钱,计算的时候是按铁钱算税值,实际上换算成铜钱最少也要打九折,最高的时候,打到了5.5折,所以宋朝官方记录的水分不是一般的大。

看到现在允许地摊经济,感慨良多,所以多说一句。宋朝的商税很奇葩的,农民进城卖东西是不被允许的,要先交税!宋朝的大型商税卡点超过了2000个,而明朝呢?全国的税点加起来是九个,脚趾头想都明白小老百姓更喜欢哪个。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1 08:12:32 +0800 CST  

“(乾兴元年二月)戊午, 帝大渐,遗诏皇太子于柩前即皇帝位。”

宋真宗废除了自五代以来百姓的积年欠款,并且放出了几千个因此入狱的老百姓,是一个善政。而且能搞出个“咸平之治”载入史书,整个宋朝也是独一份了,他还整出个反腐倡廉,制定了很多有益后人的制度也是一份政绩。

与这些相比,他算是一个厚道人,更加的深入人心。无论对亲戚朋友、前臣遗孤都是相待甚厚,而且对待寇准,虽然后期不太相得,但是也没有恩断义绝,最后还调回了开封,颇为难得。最厉害的是当初与王继恩同谋,准备推他哥哥上位的李继隆和李昌玲,最后他也给了出路,结果一个疆场扬威,一个治郡一方。最最最厉害的还是,这哥儿们是在皇城司已对所有大臣进行了无孔不入的监视,知道了很多大臣们的隐事之后还这么厚道的,实属难得。

但是赵恒缺少勇气和魅力,谨慎有余,胆魄不足,又自我要求过高。体现出来的就是在澶渊之战占据优势的前提下,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而且在澶渊之盟签订后,不能亡羊补牢,反倒开始荒废武备,粉饰太平。不仅通过东封西祀来“涤耻”,还通过大动土木来发泄,很是无耻,宋史为宋真宗盖棺定论,在他的赞里说了一些大实话,摘录如下。

“赞曰:……及澶洲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 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他日修《辽史》,……意者宋之诸臣因知契丹之习,又见其君有厌兵之意,遂进神道设教之言,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潜消其窥觎之志欤?然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1 09:20:50 +0800 CST  

“冬十月乙卯…辛酉,晏殊为枢密副使。十一月…乙丑,张旻为枢密使。”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大名鼎鼎,文人入职枢密院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这个张旻,就是后来改叫张耆的奇葩了。

当初刘娥被告,宋真宗把她轰出去时,正是这个当时的藩邸卫士张耆将其收留,后来官运亨通,居然当上了马军督帅。选兵时胡来,差点激出病变,真宗让王旦去擦屁股,连王旦这样的老好人都回来和真宗说,“您原来想调他进枢密院,我觉得他资历太浅,不合适。但是现在您还是把他调进去吧,他不管兵了,兵变自然就不会出现了。”

刘娥垂帘,就把这个毫无谋略的卫士给扶了正。张耆富得流油,还是个财迷,修建店肆,家中百货也需由点中购买。自己给家人看病,并出售药材,只是为了“钱不出”。

在仁宗朝,和张耆一样出身藩邸卫士而做到枢密长贰的,还有杨崇勋和夏守赟。前一个靠告密起家,以致“人以是畏之”。后一位“性庸怯,寡方略,不为士卒所服”。

好不容易出了王德用和狄青,结果都被文官给整废了。看看王德用的谢罪词,“宅枕乾纲,乃朝廷所赐。貌类艺祖,盖父母所生”,哈哈,他被整就是因为文人说,他宅子位置和长相,必然会有不臣之心,结果就被赶出了枢密院,只不过他比狄青气性小,没被气死。狄青就不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宋太祖的枢密院,文武搭配,确实发挥了作用。到了赵光义,因为“烛光斧影”,进入枢密院的武将多为潜邸故人,所以想发挥也发挥不出来了。宋真宗时虽然马知节被王钦若和陈尧叟整的“涕泣”,曹玮一直靠边站,但是有澶渊之盟的大功臣曹利用坐镇,枢密院文武还算平衡。到了宋仁宗,枢密院就进入了文人一边倒的态势。

自澶渊之盟后,“守内虚外”就很明显。而庆历加贡后,宋室直接把枢密院扔给了文人,导致枢密院越来越奇葩。当然了,比之英、神、哲、徽的全文班,宋仁宗无论如何还放了几个“武将”进去。

这样的枢密院,北宋能打赢外侮就真是奇迹了!“以文制武”,“守内虚外”,呵呵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为说的太白而挨骂,看看人家“守内虚外”,还有人捧呢。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1 13:39:57 +0800 CST  

“(天圣四年九月庚申)录周世宗从孙柴元亨为三班奉职。”

柴荣一共有四个儿子,陈桥兵变有两个不知所踪(有说因幼改姓),一个儿子十岁就死了,柴宗训(恭皇帝)活到了二十岁。对比历史,赵匡胤对柴家算不上好,也谈不上最坏。宋仁宗随他爹,也算是厚道的皇帝,刘娥估计想不到这个。

柴家后来在那个夜御十七女的宋度宗时出了个进士,也叫柴元亨,不过那个柴元亨是柴氏四隐之一。柴氏四隐著有《柴氏四隐集》,以“宋逋臣”自居,隐居山林,气节还是值得钦佩的。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1 14:23:37 +0800 CST  

“(天圣六年)五月乙未朔,交阯寇边。”

交趾宼边,怎么样,奇葩吗?宋朝对外,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大送做不到的。

交趾自汉至唐都归于中华版图,即使是五代十国期间,交趾也归于南汉。后来汉人吴权开始军阀割据叛出南汉,随后交趾内部动荡不休,弹丸之地居然出了十二使君(十二个军阀),最后由丁部领进行了统一,并在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建立国号和年号,此时南汉未灭,所以赵匡胤本着远交近攻,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可谁想到这个丁朝却是外强中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就被黎朝给灭了。

就在上一年,赵光义刚刚在高粱河让辽国射了屁股,看到大送封的交趾郡王让人灭了,急欲借此找回面子,于是立刻派人过来找黎朝麻烦。

但是赵光义嘛,杀自己人有本事,跟外人面前就是弱鸡。派以赵普的妹夫侯仁宝为首的两广兵力直接杀了过去,结果前面顺风顺水,后来侯仁宝贪功接受了黎桓的诈降,该部全军覆没。赵光义命各军撤回后,杀了还活着的几个将领为他自己的连战连败遮羞。

黎桓得了便宜不卖乖,没过几年就开始还俘并上表谢罪,雍熙三年又派人来朝贡,看这时间眼熟吗?没错,就是赵光义雍熙北伐又输了个光腚的时候。

所以,赵光义赶紧认可了黎朝在交趾的统治权,从而在法理上失去了夺回交趾的权利,并为交趾、大理的掎角之势创造了条件,更为交趾后期频繁骚扰北宋南疆,在神宗朝屠杀十几万北宋百姓提供了便利。

宋太祖虽不能说是英明神武,但是也相距不远。宋朝立国初期并不差,奈何“烛光斧影”上来了一个SB,算计不过外人,转而全力算计自己人,后代子孙和他也一个尿性,导致大送武力值始终归档于战五渣。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1 22:08:55 +0800 CST  

我对澶渊之盟的认知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宋吹大赞澶渊之盟,吹得天花乱坠,好像这个澶渊之盟大送占了多大的便宜。我就奇怪一点,这个澶渊之盟是不是辽军顿兵澶州城下,宋使去辽营签的?这不是典型的城下之盟吗?这种态势下签的盟约,你说是对大送有利,还是对大辽有利?宋吹不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揣测辽人的头脑,你以为辽人会什么都不懂吗?白痴!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只,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澶渊之盟百度知道是如下内容: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
3.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4.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5.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众所周知,辽国当时的话事人可不是耶律隆绪,而是临朝摄政的他妈萧绰,而北宋的大当家的当仁不让就是宋真宗,因此北宋的大当家要管辽国的话事人喊婶的,但这是阳谋,北宋只好捏着鼻子认了。

看着第2条我就想笑,你妹啊,宋吹能不能专业点,以白沟河为界,你丫知道涿州在白沟河北面还是南面吗?你丫知道其他几个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叫关南十县吗?那是周世宗打下来的,北宋一直占着的地方。

第三条就更别说了,看看北宋将领中那些明显是契丹人名字的就明白,这个是限制谁的。

第四条宋吹也明显留了手,不许“开拔河道”怎么提也不提呢?北宋可是有个“水上长城”的计划的。不许修城筑城,宋吹来说说,这个是对谁有利,我看你们继续口吐莲花。

最后一条更是明显出自宋吹之手,因为宋吹的显著特点就是生怕别人说北宋那是“岁币”。可是世人早已称之为岁币,且宋人也是如此称呼的。

“季世金人乍和乍战,战则军需浩繁,和则岁币重大,奉行者不恤百姓。”《宋史 食货志》;“上命御史中丞贾昌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且命公报聘。”《富郑公神道碑》。

总体说,澶渊之盟就是北宋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宣誓书,是整个宋朝对外懦弱、花钱买平安的鸵鸟政策开先河之作。北宋在澶渊之盟之后,非但没有亡羊补牢、养精蓄锐,反而强化“守内虚外”、“以文御武”,并出现了北宋文人掌握枢密院的奇葩景观,以至禁军、北军武备松弛,侧面造成了金军南下如入无人之境的场面,可以说“靖康之耻”是赵佶吃下了祖宗留给他的苦果。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2 21:40:26 +0800 CST  

关于宋吹所谓“澶渊之盟”保得北宋百年和平的一说,基本就是扯淡。如果说“澶渊之盟”是北宋花钱买平安的开始,那么在刚开始,北宋确实是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怎奈宋朝皇帝最爱偷安,一看架不用打了,立刻让那些刺头武夫靠边站。武将一看好啊,仗不用打了,那就发点财吧,于是武备松弛、风纪糜烂。

宋仁宗庆历二年,耶律宗元和萧惠在边境蠢蠢欲动,辽国提出要收回关南十县,最后宋仁宗派富弼请和,增加岁币金帛二十万,史称“重熙增币”。除了增币,还有就是宋对辽不在是“赠”,而是向辽国“纳”岁币了。咱的文化低,咱也搞不懂,宋吹来给解释解释这两个字的区别吧。

辽老大一看小宋乖乖给加了保护费,于是选择撤兵。景德元年(1004年)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庆历二年(1042年),38年涨了一次价,不是双方守约而和平,而是又服了一次,辽老大占了便宜又放了小宋一马。

客观地说,宋朝此时选择忍辱负重可能更实际一些,禁军和北军在这小40年里已经烂的不成样子了。真打,搞不好“靖康之耻”就提前了。当然,这个时候玩儿转口贸易的大辽也被钱腐蚀的差不多了,战斗力和宋军一样,都是在环比下降。

这里多说两点,一个是富弼还是硬挺的,否则就不是20万了。另一个是辽兴宗比较250,李元昊不忿他拿西夏在北宋换钱花,和他搞事情,结果这大哥连着和西夏打了三次,结果梅开三度,全部大败。可见当时骂北宋的西军不能打,西军有点冤。

咱们接着说宋辽和平,时光飞逝,咸雍十年(1074 年),也就是距离“重熙增币”又过了32年,辽老大又开始涨保护费了,这次北宋比较尴尬,正是宋神宗钱比较紧,和王安石大力改革的时候。所以这一次北宋一改往昔不割地,增岁币的政策方针,改为没有钱,给土地。宋辽交界由古长城为界,改为神武至雁门一线为界,失地六百余里。

可见,这次又买了一回和平,没用钱,用的土地,奈何宋朝的皇帝就这尿行,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风花雪月。军备?不用!大辽要的就是钱和土地,我大送有的是。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4 07:00:37 +0800 CST  

“(天圣)七年春正月癸卯,曹利用罢。丙辰,降利用为左千牛卫上将军……二月癸酉,贬曹利用为崇信军节度副使、房州安置,未至,自杀。”

曹利用,澶渊之盟的宋使,有担当。当时真宗“契丹南来,不求地则邀赂尔。关南地归中国已久,不可许;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曹利用“彼若妄有所求,臣不敢生还。”听着就这么豪气,而且曹利用到辽营也很硬气。

萧绰“晋德我,畀我关南地,周世宗取之,今宜还我。”曹利用“晋人以地畀契丹,周人取之,我朝不知也。若岁求金帛以佐军,尚不知帝意可否,割地之请,利用不敢以闻。”萧太后的意思,我从晋朝得的地让柴荣给抢了,现在还我。曹利用的意思,谁抢的找谁,没我的事。要钱还不一定答应你呢。要地,我死这也不给你带话回去。

契丹“我引众以来,图复故地。若止得金帛归,则愧吾国人矣。”曹利用“子盍为契丹熟计,使契丹用子言,恐连兵结衅,不得而息,非国利也。”真算得上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一点没含糊。

作为使臣,曹利用不卑不亢、底线清晰、据理力争,甚是难得。而且宋真宗“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 及还……曰:“三十万。”

立此大功,曹利用深的宋真宗信任,后来又领兵平定岭南,开始火箭攀升,班次排在了副宰相的上面,风光无两。曹利用牛逼时和李迪闹不和,于是凭着前功叫板,“以片文遇主,臣不如迪;捐躯以入不测之虏,迪不逮臣也。”结果李迪挨了办。

因为曹利用不仅有澶渊之盟的谈判大功,还有对宋仁宗的拥立之功,所以刘蛾还是很尊重曹利用的,呼“侍中”而不呼名。但是曹利用居功自傲,不仅因为拒绝提拔刘蛾的“娘家人”而与“外戚”交恶,还狠狠的得罪了沟通内外的阉人,以至“利用在先帝时,何敢尔邪?”不断灌入刘蛾耳中,最后在人生谷底时,也是对阉人受辱不过,不得不投缳自尽,惹得一时唏嘘。

其实,曹利用的惹祸的根子在于,他是严于律人,宽裕律己。刘蛾提拔人的条子大部分都驳回,可是自己的亲朋故旧都已经鸡犬升天了。以刘蛾的情况看,如果曹利用真能秉公执法,那么刘蛾也绝不会不能再树一个魏征,奈何曹利用犯了俗人的通病,再加上得罪了刘蛾周边所有能亲近的小人,所以就算副相张士逊力保,也只能“然在朝廷忠荩有守,始终不为屈,死非其罪,天下冤之。”

宋仁宗虽然能力真是够了差的,但是随他爹,这个仁字也不是白来的,“曹党”40多人都是靠他的手诏给平了,没让那帮子少零件的胡整,后来还给曹利用恢复了名誉。

“曹公权位如此,不以逼近自嫌,而安于僭礼,难以久矣。”曹利用确是如此,怨不得人。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5 21:31:52 +0800 CST  

“(天圣八年)冬十月丙申,弛三京、河中府、颍、 许、汝、郑、郓、济、卫、晋、绛、虢、亳、宿等二十八州军盐禁。”

对于盐,北宋一直是想官府专卖,在北宋初期,虽因军费偶有商卖,但都是随开随停,以官卖为主。但正因官卖解盐价高质次,所以造成走私盐对官盐冲击很大,再加上北宋极烂的后勤供应体系催生出的入中制度,于是在真宗朝,商盐又开始抬头。这里多说一句,北宋的后勤供应系统真是烂,可以说北宋一半的仗是输在了他的后勤供应体系。但即使是宋神宗发下了问题,想杀一个供应官来个杀一儆百,结果还让章惇给楞顶了回来,这个后面看到时再聊。

所以在宋真宗的时期,商盐区和官盐区泾渭分明,盐不互入。官卖解盐区就是上面准备“驰盐禁”的二十八州军。那么壁垒分明的官盐区怎么说费就废了呢?主要是主管官盐的官吏太黑了。“杂以泥沙硝石,其味苦恶,疾生重膇”的官盐,连北宋的皇宫,大臣的府邸都日受其害,最后就出现废了官解盐区。直到庆历年间,范祥钞盐法出台,才算解决了盐和钞的平衡。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6 19:52:07 +0800 CST  

“是岁(天圣九年),龟兹、沙州来贡。”

这个沙州来供,就是指的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但此时归义军内乱之后,实力大损,不久之后就被李元昊并吞了。

提到归义军,就不能不提第一位归义军节度使,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大唐最后的荣耀张议潮。

安史之乱(755年)爆发之后,由于李隆基匆忙之间将西域、河西重兵大量调回关中,以至吐蕃乘虚而入。《旧唐书》中说,上元元年(760年)之时,唐朝西北之地尽被吐蕃侵占。只有西南险要维州仍没有失陷。

提到这个,就多说一句。这个维州是从大小金川进入成都的咽喉,牛李党争的转折点就是,在牛僧孺的怂恿下,大唐出卖了投诚过来的维州吐蕃守将。后来唐文宗明白过味来,牛僧孺不得不开始出外任职。

关于维州还有一个段子,我就一起卖了。维州甚险,吐蕃对此无可奈何,最后有人出了一计。让一名美貌蕃女,携两男孩嫁给了维州的门子,过的几年,待两男孩长成,如约开门,吐蕃一举得城。吐蕃得到维州后,立刻改名无忧城,可见此城之关键。

维州在西南,和西北无关,我说这个也是一时技痒,抖抖书袋。再说西北,安史之乱平定时,河西的心脏凉州尚在大唐手中,所以当时河西的局势还没有崩坏。

奈何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作乱,河西节度使围魏救赵,以解长安之困。监军柏文达攻击灵武,临走杨志烈嘱咐 “河西锐卒,尽于此矣,君将之以攻灵武,则怀恩有反顾之虑,此亦救京师之一奇也!”结果打输了,柏文达嚎啕大哭,杨志烈安慰“此行有安京室之功,卒死何伤?”这么说底下的人都不干了,未几吐蕃攻凉州,“士卒怨其言,不为所用,凉州陷”。

河西就是连接西域和关中,丢了凉州,杨志烈不敢离开河西,所以率军撤往沙州,途中被沙陀人偷袭,不行战死。河西节度副使杨休明移镇沙州,甘、肃两州陷落。

大历二年(767年)杨休明前往安西征兵,想重夺凉州,结果被伊、西、庭留后周逸勾结突厥给杀了,时任巡抚河西观察使的周鼎继续带兵对抗吐蕃。

大历十年(775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移帐南山,督令尚绮心儿攻打沙、瓜两州。大历十一年(776年)瓜州陷落,河西节度留后张铣战死。周鼎向回鹘求救兵不得后准备投降,城中军民均不愿降。于是大历十二年(777年)“鼎遣都知兵马使阎朝领壮士行视水草,晨入谒辞行,与鼎亲吏周沙奴共射,彀弓揖让,射沙奴即死,执鼎而缢杀之,自领州事”。阎朝是沙州本地人,自此开始带兵继续坚守。

建中二年(781年),安西四镇使者取回纥道,从河西走廊北侧,跨越大漠回到长安。德宗君臣终于得知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在吐蕃占据河、陇后,仍旧率将士苦苦支撑着安西,这块大唐在西域最后的飞地。安西使者还告诉德宗,吐蕃攻陷河陇后,兵围伊州,故伊州刺使袁光庭在绝境之下,困守孤城数年,最后粮竭兵尽,袁光庭见救兵无望,杀妻自焚而死。但是河西走廊里面还有一块飞地,沙州依然在坚守的消息却没有人知道。

兴元元年(784年),阎朝“自领州事城守者八年,出绫一端募麦一斗,应者甚众,朝喜曰:‘民且有食可以死守也’”。沙州军民在吐蕃重重围困下又坚持了八年,尚言不弃。

贞元二年(786年),阎朝“苟毋徙它境,请以城降”,主将尚绮心儿承诺满足阎朝的条件。沙州于是“元戎从城下之盟,士卒休屈死之势”。

说了这么多,但此时张议潮还没出生呢,只是看到大唐在西域、河西的军队都奋战到最后时刻,而北宋的军队在金人面前除了投降,好像就剩下逃跑了。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7 11:22:47 +0800 CST  

贞元十五年(799年),沙州陷落13年,张议潮出生。曾祖张孝嵩,敦煌督护迁北庭都护。祖父张衡,沙州摄事参军知州事。父谦逸,任吐蕃敦煌郡大都督赐紫金鱼袋并万户侯,相当于唐朝的沙州刺史。张议潮有藏名“赞热”,精通多民族语言。

在青少年时期,张议潮看到吐蕃“每得华人,其无所能者,使充所在役使,辄黔其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命”,“令穴肩骨,贯以皮索,以马百蹄配之”,“唐民甚至为奴而不得”等等境况,心中充满了对吐蕃的痛恨,以及对大唐的向往。敦煌遗书中就有张议潮就学时手抄的《无名歌》、《邓县尉判》、《封常清谢死表闻》等。

在会昌年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禁佛被佛教徒刺杀,吐蕃二王并立,开始内乱。河湟一带的论恐热与尚婢婢连番大战,“婢婢传檄河、湟,数恐热残虐之罪曰:‘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毋为恐热所猎如狐兔也!’于是诸部从恐热者稍稍引去”。所以,吐蕃对河湟一带的统治出现了空隙。

而另一边,唐朝则按照李沁“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则吐蕃自困”的平蕃策执行,已初见成效。会昌四年(844年),唐武宗时,“朝廷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命刘蒙为巡边使,储备粮饷、军械,探听吐蕃兵力的虚实。后因应对南下回鹘和泽潞刘稹而未能施行,两年后武宗嗑药而死(唐朝皇帝中很流行的死法),此事无果。”

要说群众基础,吐蕃攻占河西时,基本上是每城必战,当地民心归于大唐,后来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见唐使者旌节,夹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其人皆天宝中陷吐蕃者子孙,其语言小讹,而衣服未改”。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唐皇朝。

当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上台后,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回鹘联军的消息传回沙州,张议潮觉得时机成熟了。

大中二年(848年)十月,50岁的张议潮在河西走廊的最北端,深陷于吐蕃的飞地沙州发动起义,“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摄州事”,随后即出兵收复瓜州。派部下高进达和大和尚悟真率队前往母国大唐,“部校十辈,皆操梃,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

大中三年(849年),张议潮“缮甲兵,耕且战”,收复甘﹑肃二州,却仍未等到使者的回信。

大中四年(850年),张议潮收复伊州(今新疆哈密),“因沙州册户居之,羌龙杂处约一千三百人”,并且击败了回鹘的攻击。这一年,沙州的使者绕过吐蕃的拦截,经巴丹吉林大沙漠、腾格里大沙漠、库布齐大沙漠,到达了天德军(内蒙古乌拉特前旗)。

大中五年(851年)2月19日,沙州使者因天德军“防御使李丕以闻”,长安城万众空巷,争睹河西使者,悟真被唐朝封为“京城临坛大德”。张议潮“誓心归国”,被称为“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7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伊、肃、鄯(今青海乐都)、甘、河(今甘肃东乡西南,临夏)、西(今新疆吐鲁番东)、兰、岷(今甘肃岷县)、廓(今甘肃化隆西)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领沙、瓜等十一州,以议潮为节度使(大中五年七月。刺史张议潮遣其兄义谭,将天宝陇西道图经户籍来献,举州归顺”)。

随后几年,归义军在四面皆敌的环境下,在军事上,先后数次击败吐蕃、回鹘、于阗、退浑、吐浑的军队,从而稳定了生存空间。在经纪上废除吐蕃统治时的各种歧视,恢复灌溉和水利系统,使得辖区出现了五谷丰登的景象。在政治上,重建唐前期的"州-县-乡-里"制,恢复唐前期的城坊制度,恢复相应的管理文书、行政制度,重新登记人口、土地, 编制户籍, 制定赋役制度。在文化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开始和睦相处,汉人也恢复了往日的衣冠。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眼见大唐无力西顾,只得由归义军集结7000由多民族和少量僧兵组成的武装,开始了收复凉州,打通河西走廊的战役。

咸通二年(861年),彻底收复凉州,张议潮实现了“驱逐胡虏,河西归于中华”的夙愿,“河陇陷没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

咸通七年(866年),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今新疆高昌、吉木萨尔、轮台县)、清镇等城。“拓跋怀光以五百骑入廓州,生擒论恐热,先刖其足,数而斩之,传首京师”,其余众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尚延心袭击,“吐蕃自是衰绝”。至此河陇肃清,使唐朝无西顾之忧。

咸通八年(867年),69岁的张议潮终于来到了他朝思夜想,梦中来过多次的长安,被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并留居。

咸通十三年(872年),议潮卒。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这就是大唐最后的辉煌张议潮。

因张议潮及归义军长期对抗的,是吐蕃、西州回鹘、甘州回鹘三大势力,他们分别是今天藏族、维吾尔族、裕固族的祖先,而使得英雄在今朝声名不显,徒唤奈何啊!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7 17:35:22 +0800 CST  

“明道元年三月己亥,除婺、秀州丁身钱。”

什么是“丁身钱”,名词解释:宋代为赋税名。男子年二十或二十一成丁,六十为老。人户每岁按丁输纳钱米或绢,总称身丁钱(节选自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里的很多条目都像是出自宋吹之手,这个丁身钱也很是不客观。都知道宋朝吃人吃的比较厉害,但是宋朝还有一项惨事,就是杀婴,而根本原因就是不纳丁身钱,因为丁钱是从小就收,至老不免的。

丁身钱说白了就是人头税,在万税大送,这个人头钱收的其实有点黑,尤其是南宋,就更黑了。为什么说丁身钱黑呢,主要是宋朝实行的是二税,就是唐代两税制的沿袭,夏秋两次收税,收的是田赋,而丁身钱是在二税之外再刮一层。丁身钱主要是在南方征收,所以南宋收的最狠,为什么宋朝的农民起义是频率最高的?农民在宋朝真的是不好活啊!尤其是南方的农民。

宋朝的税绝对能收到让你瞋目结舌,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等后面遇到再接着说。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29 19:04:21 +0800 CST  

“(明道元年)夏四月戊午,知棣州王涉坐冒请官地为职田,配广南牢城。”

宋朝搞高薪养廉,工资包括:职钱、匹绢、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给劵、公使钱、恩赏和职田。宋朝的官员还是很享福的,尤其是文官,拿着高薪高福利,怎么祸害百姓也不用担心掉脑袋。当然了,高薪虽拿,廉耻却无,该怎么盘剥贪腐,一样也没落下。

这些工资里,属职田最是厉害,好点的地方,基本就是正俸的几倍到十几倍。所以虽然后来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大患,但是却不能根除。

职田制其实早已有之,最早这么干的是谁?董卓。也就是所谓的汉献帝将京畿三辅地区的公田按原俸禄等级给予百官,让他们自己收取租税。

最早把职田固定成制度的又是谁?西晋司马衷。没错,就是拥有极品皇后贾南风的那个痴呆皇帝。

看看上述这两位奇葩,就知道这个制度可能会有隐患,结果证明这就是一个潘多拉盒子。

由于职田制深受官员的喜欢,以至到了唐朝,虽然深知“侵渔百姓”,并由李世民(贞观十一年)和李隆基(开元十年)两次停给职田,改给仓粟,终因百官反对,随停随改,终不能根除。

柴荣英明神武,宋太祖也不逞多让,趁着开国之机,自然不会再走这条老路。赵光义虽然SB,但是凭借搞自己人的经验,他也不会自己往坑里跳。奈何宋真宗是个傻厚道,冒冒失失就上了道。

看看最开始的宋朝职田制,两京、凤翔、大名这样的大地方,40顷;边远小州和上县是10顷;下县是7顷。这下大家就都看出问题了吧,那就是边远小州和下县根本就没人去,导致官吏职位常年空缺。

而且宋真宗要求职田只能雇佣俘客,其实就是佃户或说客户。之所以这样,就是怕扰民。而实际操作时,那些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谁会管这些,以至 “官吏不务至公,或差遣之间,徇于绕竟,或横敛之间,害己人民”

这里多说一句,宋朝户籍和天朝有一些共同之处,就是也分坊郭户(城镇户口)和乡村户(农村户口),同时也分主户(常住户口)和客户(临时户口)。坊郭户以有无宅邸作为主客户的区分,分为十等。乡村户以有无土地作为主客户的区分,分为五等。

言归正传,所谓父债子偿,宋真宗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宋仁宗就开始品尝滋味。那些没廉耻的官吏,强行抑勒地租,遇灾不减租课,不按收成分红,多占或调换职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以至宋仁宗天圣年间,已有人喊出“停废天下职田”。

后来仁宗让晏殊和审官、三班院等一起研究是否停用。晏殊多么圆滑,这种收买“官心”的事情绝对要让皇上来,于是立刻“伏以朝廷所置职田,盖欲稍资俸给,其如官吏不务乃公,或差遣之间徇于侥竞;或横敛之际害及人民,屡致讼言。上烦听览,既有亏于廉节,复多犯于宪章所宜, ,寝停用绝奸弊,所有职田并乞纳官,依省荘例入帐拘管”,一句话,就是应该废了职田。

刚上台的宋仁宗一看这个高兴,晏殊会办事,于是“断自朕怀”,为了养廉,职田不能停,于是大获“官心”。结果转年“吏以贿败者多,恻然伤之”,就是说本来是高薪养廉,没想到这帮家伙高薪拿了,廉耻仍无。宋仁宗急眼了,结果“知棣州王涉”撞上了枪口,挨了办。

赵翼说“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大送的劫贫济富昭然若揭,可依然有宋吹狂捧臭脚,只能说你丫一个屁民,就是贱!

明明是遗患无穷,但可笑的是北金东施效颦,毅然决然的跟进,也学宋朝给百官职田。但是很快北金就看出这次学的不对头,结果在天德二年改送官仓,按月均数,随月俸支给。

后来的元朝继续跟进,只不过吸取宋朝的职田教训,改为定额租,但是官员仗势强行涨租的现象在后期频发。

朱元璋在洪武十年也迈出了这一步,“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后来有大明皇帝(我也没查出来是哪一个),“收职田,改为折俸钞颁给”,才使这个奇葩的“职田制遂废。”

“职田所以养廉也,而士大夫取之,适以启其不廉”,所谓高薪养廉,纯属一厢情愿。欲壑难填,岂是高薪能满足的?北宋前期很是杀了一批贪官污吏,震慑效果很强,自真宗上台之后,官官相护,又没有真正震慑贪吏的手段,一味依靠“养”,还要法来干什么?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6-30 22:22:20 +0800 CST  

“(明道二年)夏四月壬寅,追尊宸妃李氏为皇太后, 至是帝始知为宸妃所生。”

大戏开演,狸猫换太子。不过这个梗太老旧了,无论是京剧还是评书,目前都不是主流,我也懒得再讲一遍,所以直接说史料吧。

宋仁宗的亲妈就是李宸妃,原来是刘娥的侍女,刘娥看真宗前面的五个儿子都早夭,自己又怀不上,于是推出了她的这个侍女,要搞一个 “代孕”工程。也是李宸妃肚子争气,很快就怀上了,这就是真宗。不仅如此,李宸妃后来还育有一女,可惜早夭。

“初, 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真宗为子取名赵受益,后来刘娥果然受益成为皇后,并按照真宗遗命“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从而垂帘听政。不过以当时刘娥在宋真宗活着时,就能矫诏削寇准的莱国公并将他连续三贬的权势,做一份太后监国的遗诏可谓小菜一碟。

刘娥刚刚临朝称制的时候,“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但是后来刘娥不想让李宸妃(那是还是李顺容)在宫里碍眼,所以就把她打法去给真宗守灵了。

在刘娥感觉自己已经明白了“道”的明道元年,“以真宗顺容李氏为宸妃,是日妃薨”,要说这个不是刘娥下的手,好像也太巧了。

要说刘娥,除了穿着“龙袍”进赵家的祖庙祭祀之外,好像也没对赵家干过啥出格的事。

至于对宋仁宗,不还政这点是有的,但是以宋仁宗随他爹的脾性,刘娥都做到“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不还政这个就真不叫事了。

刘娥把“姿色冠世”的王蒙正之女从皇后候选人名单里直接剔除,仁宗肯定是不爽的,可谁让刘娥是怕儿子沉溺于美色的“严母”呢,但是把这个美女给了自己的侄子当老婆就有点过分了。当然,仁宗掌权后直接就给刘德从(刘娥侄子)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并且最后封了王氏为遂国夫人,不知怎得,一下想到杨玉环的姐姐。

刘娥遗诏她的小姐妹杨淑妃升为皇太后,并且“与皇帝同议军国事”,虽有自保,怕仁宗清算的意思在,但是杨淑妃直接搞了个退休,不参与,所以仁宗虽然憋火,但是想爆发也没借口。

杀李宸妃一事应该也是有的,而宋仁宗正憋着刘娥遗诏的火,所以“八贤王”一到仁宗处告状,仁宗立刻就发兵围了刘家。

不过很快仁宗应该就清醒过来了,他的皇位继承毫无争议就在于刘娥的临朝称制,如果自己对刘娥反攻倒算,必然会牵扯很多法理问题。而且自己刚刚即位,看刘娥遗诏就明白,她的政治遗产已由杨淑妃继承,而杨淑妃也愿意放弃“与皇帝同议军国事”作为退让,那么刚刚亲政的仁宗借着生母“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面目如生,赶紧下台,解了刘家的包围。

最后值得一说的就是吕夷简,三代执政,绝非幸致。
“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则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丧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



“(明道二年)秋七月丁丑,诏知耀州富平县事张龟年增秩再任,以其治行风告天下。”

这个张龟年能让宋仁宗给他加薪留任,并把他的事迹公告天下,这个劳模当的妥妥的,不过史书对他的事迹也是仅此而已。

不过他娶了一位继室是个复姓--欧阳,北宋姓欧阳的人中,当然是以《醉翁亭记》闻名于世的欧阳修了。没错,这个欧阳氏就是欧阳修的妹妹。因为张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所以象很多劳模一样英年早逝,留下了年纪轻轻的欧阳氏和前期所留一女张氏。欧阳修疼爱其妹,所以将两人接到了自己的府上,并等到张氏长大后将其嫁给了族侄欧阳晟。

这个张氏嫁给欧阳晟后颇为不甘寂寞,与家仆私通被欧阳晟送官。在开封府, “张惧罪,且图自解免,其语皆引公未嫁时事,词多丑异”。

这里先介绍一个人,杜曾,“为吏号知法”,仁宗时期的一个法律专家。因为宋袭唐律,他曾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都最后被采用。

“国朝因唐大中制,故杀,人虽已伤未死、已死更生,皆论如已杀。夫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先王不易之典。律虽谋杀已伤则绞,盖甚其处心积虑,阴致贼害尔。至于故杀,初无杀意,须其已死,乃有杀名;苟无杀名而用杀法,则与谋杀孰辨?自大中之制行,不知杀几何人矣。请格勿用。”

说白了就是唐律规定,有杀人意,无论杀死没杀死都算成杀人。而杜曾认为“故杀”和谋杀不一样,谋杀是蓄谋杀人,而故杀是激情杀人,所以“故杀”没杀死人就不该按照杀人算,个人觉得这一点更接近现代人思维。

另外杜曾还说“近世赦令,杀人已伤未死者,皆得原减,非律意。请伤者从律保辜法,死限内者论如已杀,勿赦。”就是杀人当场没死一律减罪,这个不对。应该按照保辜法执行。即根据伤人方式而设定受伤者的观察期时间,观察期死亡视同伤人致死。

不过这位法学专家,被欧阳修 “如论杜曾家事,通嫂婢有子,曾出知曹州,即自缢死”,所以这次欧阳修被别人捅出和外甥女的丑事,故一时哗然。

因当时欧阳修提出了朋党论,负责此案的军巡判官孙揆不想参合党争,“止劾张(张氏)与谏(陈谏,那个家仆)通事,不复支蔓。”这个时候有位御史出手了,当然,御史嘛,可以风闻奏事,所以钱明逸直接就怼出一首词作为证据了。

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这首望江南中的“簸钱”游戏恰好是北宋七岁左右女孩玩儿的游戏,而欧阳修自辩时说张氏来时只有七岁。

于是,户部判官苏安世被安排复查此事。苏安世根据张氏的前后画押口供,整理出一个案宗,对欧阳修很是不利。仁宗有杜曾的前车之鉴,知道欧阳修要是和外甥女的的奸情被定了,不死也得自杀,于是赶紧派亲信宦官王昭明下来督察。

王昭明见了苏安世的卷宗,直截了当,“昭明在官家左右,无三日不说欧阳修;今省判所勘,乃迎合宰相意,加以大恶,异日昭明吃剑不得。”

苏安世一听就明白了,“竟不敢易(孙)揆所勘,但劾欧公用张氏资买田产立户事奏之”。要命的事就不提了,但是欧阳修挪占了张氏的钱买了田产,名字都是他妹妹的,这个虽然有亏私德,但是不致命,至少也算干活了。

谁成想钱明逸不干了,再次找出欧阳修的一首醉蓬莱,继续没完没了。

见羞容敛翠,嫩脸匀红,素腰袅娜。红药阑边,恼不教伊过。半掩娇羞,语声低颤,问道有人知么。强整罗裙,偷回波眼,佯行佯坐。
更问假如,事还成后,乱了云鬟,被娘猜破。我且归家,你而今休呵。更为娘行,有些针线,诮未曾收啰。却待更阑,庭花影下,重来则个。

结果仁宗快刀斩乱麻,直接把欧阳修“降知制诰、知滁州”,苏安世“降殿中丞、泰州监税”,王昭明“降寿春监税”,草草了结了此事。


欧阳修因为一场大水搞了狄青,所以他因为两首词让人搞也是天理循环,后来他的小舅子又说他扒灰,这前后两次伦理道德问题实在配不上提出“人本”的儒教“一代道宗”之名吧。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7-04 09:03:35 +0800 CST  

“(明道二年)十一月癸亥朔,薛奎罢。”

作为刘娥信任的两府人员至此全部更替完成,薛奎还好,属于确实因身体原因而下台的。

薛出油作为北宋名臣,可以算是每到一处造福一方,不过他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榜下捉婿,捉了个状元王拱辰,后来薛三姑娘病逝,薛奎又把薛五姑娘嫁了过去,这让三婚娶了薛四姑娘的欧阳修很是不忿,也就有了那句“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薛奎虽然有五个女儿,奈何就一个儿子还早夭,不得不让从子薛仲儒承嗣香火,谁想到这哥们儿后来整的欧阳修吐血。

这个薛仲儒与欧阳修原来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欧阳修和薛四姑娘的婚事也是他在中间穿针引线,婚后幸福的欧阳修还给薛仲儒写信,“室中骤过僻陋,便能同休戚、甘淡薄,此吾徒之所难,亦鄙夫之幸也。”

谁料到天意弄人,后来这位欧阳修的小舅子居然出首欧阳修扒灰,任谁也想不到。

当时有御史蒋之奇直接就上书宋神宗了,结果欧阳修也上札子要求还他清白。宋神宗就把这个事情挂起来,想着等事情变凉再处理,谁想到欧阳修这次真急眼了,连上九道札子要求给说法,他的亲家,也就是扒灰案的女主的爹,吴允也急眼了,跟着一起上札子给神宗。不过除了他俩,再也没人在神宗面前对这事说一句话,别忘了,那时候欧阳修可是副宰相啊,可见他的这些同事的态度了。

宋神宗的屁股当时坐的有点歪,声明自己要亲查此事,殿上理论。如此,薛仲儒就明白了,只要上殿,无论是否,他的政治生命就结束了,于是直接就给拒了。蒋之奇可不想被架在火上烤,于是准备先抓住薛仲儒,不过那哥们儿也不傻,先撤了。

神宗直接问蒋之奇咋整,结果蒋之奇说这是另一个御史彭思永和他说的。其实看蒋之奇后来的表现,无论对辽还是西夏,丝毫不见懦弱,而且最后在枢密使的位置上也能算是尽责吧,这个时候可能是太年轻,有点失措了。

彭思永倒是硬气,直接就是“帷薄之私,非外人所知”,摆明了怕欧阳修迫害证人,最后被逼不过直接“年老昏缪,不能记主名”,硬是不说。而且提出御史可以风闻奏事,搞得神宗也是扎手。

最后是蒋之奇贬为监道州酒税、彭思永贬为知黄州,而宋神宗“出榜朝堂,使内外知为虚妄”,不过有句话叫越描越黑,所以为什么需要出榜安民,只能是智者见智了。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7-05 08:59:09 +0800 CST  

“(明道二年十一月)壬申,诏净妃郭氏出居于外,美人尚氏入道,杨氏安置别宅。”

宋仁宗比较懦弱,好孩子形象满满,所以后宫始终搞不太定。年青时本有一个陪在身边的美人张氏,皇后海选中还有个一见钟情的王氏,奈何惹不起刘娥,所以皇后最终花落郭家。结果搞得青梅竹马的张美人郁郁寡欢,早早离世。

实话说,有刘娥在,仁宗还是很老实的,结果刘娥一死,仁宗没了紧箍咒,立刻就野马脱缰。还好杨太后是看着仁宗长大的,对仁宗那点起子心知肚明,所以在明道二年八月就安排后来的曹皇后入宫了。而且不出杨皇后所料,刘娥死后不到一年,那个选美时和仁宗一见钟情,后来被刘娥嫁给了她侄子的王氏,就开始频频入宫,最后被封为了随国夫人。而且仁宗还“追册美人张氏为皇后”并“废皇后郭氏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这个郭皇后也是个胸大无脑的,刘娥在,郭是刘娥选中的,而且对刘娥也巴结的好,地位自然稳如泰山,宫中肃然。可是刘娥已经死了,这姐们儿还按照以前的做派行事,谁还鸟你。所以又一次以势压人,在仁宗在侧时痛骂尚美人,结果尚美人仗着仁宗宠爱还了嘴,郭皇后心中不忿上来就动手,或许是误中副车,或许是仁宗平时懦弱,直接对他招呼的,总之就是仁宗脖子上都留下了被打的痕迹。仁宗本来就在找茬,于是抓住机会就把郭皇后给废了。

为啥说是找茬呢,因为仁宗后来又挨打了。“仁宗后宫余尚二美人,争宠相詈。上闻,亲往和解之,忿恚至触玉体”,以至“上不怿,归卧寝,命皇后治之”。这个和郭后被废的原因有啥区别,所以曹皇后“后命左监于广福禁院,以赐死闻”,但是仁宗“上笑而起,终身不问”。

废了郭皇后,仁宗想着杨太后不是刘娥,所以皇后的事情也没顺着杨太后,而是先一门心思自己玩嗨了再说。于是“是时,尚、杨二美人方有宠,每夕并侍上寝,上体为之弊,或累日不进食”,后来发展到“始上不豫,侍醫數進藥不效,人心憂恐”。后来连远在南京的泰山学院创始人石介都给仁宗上折子说三皮的事,仁宗也知道自己玩脱了,就把两个美人打发了。

宋仁宗后宫的事情比较多,还挺乱,仁宗既给别人戴了绿帽子,也让别人给他戴了绿帽子,而且四个侍卫喝完酒就翻墙杀进皇宫的事情最后居然不了了之了等等不一而足,看到的时候再扒皮吧。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7-08 10:40:42 +0800 CST  
“(景祐二年)秋七月戊申,废西京采柴务,以山林赋民,官取十之一。”

宋朝办“务”就这德行,整个营田务,然后就开始一个一个费,这个采柴务也一样,劳民伤财,效率低下,最后只能费了。

不过北宋当时也确实赶上了“能源危机”,尤其是东京汴梁,人口众多,平时烧火做饭所需薪柴就是一个大数字,等到了冬天需要取暖的时候,那更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旧的薪柴模式已经跟不上需求了。仅宋仁宗时期,就有庆历四年正月,“京城积雪,民多冻馁”,嘉祐四年“自去年雨雪不止,民饥寒死道路甚众”,有的描述是“今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最狠的描述是“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称因为贫寒,自求死所,今日有一妇女,冻死其夫,寻亦自缢,窃惟里巷之中,失所之人,何可胜数”。

“能源危机”在宋真宗时,已经把挖人家坟上的树开始定罪了,“历代帝王陵寝申禁樵采,犯者所在官司并论其罪”,而且严禁“岁伐桑、枣鬻而为薪”。宋仁宗时,已经开始严刑峻法了,“祖宗时重盗剥桑柘之禁,枯者以尺计,积四十二尺为一功,三功以上抵死”。宋神宗时,薪柴的主要渠道基本已经枯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所以北宋不得不开始寻找能源的替代品,这就是石炭,现代人称之为煤。其实煤在我国出现的很早,据说考古发现在新疆,3000多年前就有使用煤的痕迹。我知道的是汉朝的冶铁有使用煤的痕迹,但很是稀少,北宋开始中国大规模在民生和手工业中使用煤炭。这一点不仅有宋代作坊的遗迹,也有宋代煤窑的遗迹可以佐证。

但是目前掌握的北宋大规模使用煤,有两个时间上的判断,一个是宋神宗熙宁年间,一个是赵佶的崇宁年间。当然,无论是这两个里的哪个时间都比较打小日本的脸,因为他们的研究一直说北宋从开始就用煤了。

这个就不多说了,记得后面在宋神宗的时候,一年的铜产量都要一两千万斤,这个靠木柴、木炭肯定是不可能了,但是就算是石炭,我也觉得数字可疑,反正看到那里时还要些时间,我接着找证据,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说到的地方。


楼主 能胡就行  发布于 2020-07-09 21:12:48 +0800 CST  

楼主:能胡就行

字数:31216

发表时间:2020-06-21 03:04: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3 08:55:52 +0800 CST

评论数:1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