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明末军事连载《明劫 天启之殇》(我就是小司徒)

(十四)亮剑受挫 喋血修罗

至此,在不到五天的时间里,大明与后金的关键性一战落下了帷幕,这一战,大明帝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尤其是万历年间以来在边疆的各种战役里,从来没有这么大的损失,那么这一次,大明到底战损情况如何呢?

根据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的记载:

此役大明的损失相当严重,上至总兵官下至普通士兵,阵亡者几乎占据了此次出兵的一半以上!

其中,阵亡将领包括山海关总兵官杜松、辽阳总兵官刘铤、副总兵王宣等在内的军官“共三百一十余员名,并印信一颗“”。

这样的高级军官与中下级军官的战损,在大明帝国万历年间的历史里,是绝无仅有的,而这种现象用现在的话说,就叫做相当一部分军队的建制基本被打散,或者说直接被团灭了。

因为,除却将领阵亡相当多之外,此战大明官方统计,士卒伤亡数为:

“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阵失马骡驼两万八千六百余匹头只。”

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人的阵亡数字,这样的数目足以标志着这一次大明帝国的惨败,从万历三大征以来的二十年里,但凡是在大明帝国各个地区表现比较突出的军队,都是抽调了一部分前来辽东,参与这一次对后金军的军事打击,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令人大跌眼镜,令大明帝国极度震惊!这样的军事力量的损失,虽然对于大明帝国来说,还不足以伤筋动骨,但是却足以在整个大明上下造成相当的震慑!

而此次萨尔浒大战,军资用度的损失也是相当的严重,骆驼、骡子、以及最重要的马匹损失竟然达到了两万八千六百余头只!这已经相当于蒙古诸部的一个小部落的所有财产了,这一次,全部被后金军所得到,成为了他们的军用资源,大大的增加了后金军的后勤保障!

除此之外,至于火炮、器械、战车等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这里面暂时来说,火炮对于后金军的用度暂时不大,因为他们暂时缺少懂这方面技术的人员,但是此时不懂,不代表一直不会,只要有了这东西,便不愁研究明白!这不得不说,是大明长远来说,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损失!

而战车,后金军能够用来改造成为攻城器械,而器械,则是直接资助了后金军,大大加强了他们的装备力度,不得不说,这一次大明的战损资源,极大地帮助了后金军!

因此,大明帝国在萨尔浒的惨败,使得整个帝国数月以来调动的所有辎重,几乎全部损失殆尽,大明在辽东战场上,的确遭受了惨败!

而后金军的损失,据记载,仅仅两千余人。这个数字虽可能有所缩小,但是后金军力战求速,又以绝对的优势兵力轻松的面对任何一部明军,明军的火器优势又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后金军的损失,当远远小于明军,甚至,至多只有近万人,这一次,后金的确取得了大胜。

此战,大明的失败原因有很多,并非是某一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需要仔细地明确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各路大军四路出击,力量过于分散,势孤而力寡的现象已经无法避免,这样一来,明军各路兵力都是处于劣势,吉林崖、萨尔浒、尚间崖、赫图阿拉这些地区的交战,后金军基本都会保持在明军人数的二至三倍,面对后金军这样的优势兵力,大明一方的确胜算渺茫,因此,萨尔浒大战爆发之前,单纯的就各方统帅部的决策方面,大明此次,似乎便是已经注定了败局。

其次,大明统帅部以及各路大军的总兵官几乎都错估了大明帝国与后金军事力量与单兵训练素质、战斗力的对比,过分的高估了自己一方的战斗力,过度的轻视了后金军的战斗力。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大明西路军杜松部轻敌冒进、贪功不智,以及骤然发现后金军的战斗力今非昔比之时,大明北路军马林部、南路军李如柏部变得惊慌失措、处置失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不到这一点,对敌人的战术战略建立在错误的估计上,也使得这场战争,还未开始,便是陷入了危机!

其三,大明此次出兵,战线分布过长,四路大军横亘在六百里的土地上进击后金军,没有充分的考虑到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天气因素对于行军速度、大军各部联络情况是否畅通等的影响,导致四路大军虽然以钳形攻势进攻,但是由于联络不顺畅、导致各部进攻时间、汇合时间根本无法做到统一调和,比如杜松部,率先出关,马林部延误时间,李如柏部更是慢出了天际,刘铤部则因为道路崎岖、天降大雪导致行动迟缓,最终拖垮了自己。另外,漫天大雪、严寒的天气,明军的火器受到影响根本无法发挥出全面的作用,又大明此次所调各军,除却辽东本地两万余人马熟悉地形与天气变化之外,其余的川军、浙兵等根本不适应北方的天气,这对于战斗力以及战斗意志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可是明军统帅部却是对此没有足够的重视。

用兵打仗,天时地利人和,确乎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战前明军将官如杜松、刘铤所提意见,即天降大雪,不适合草率出兵这一策略或见解,的确合理,可是大明最高统帅部却没有充分认知到自然条件因素对于战争的影响,也是此次大军喋血萨尔浒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早在杨镐刚刚决定要四路大军出击后金的时候,大明内部便是出现了反对声音,而且所提策略,也相对合理准确,此人,便是前文出现过,评价过张承荫的那位江西巡按御史,张铨。

张铨,宇衡,是山西泽州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的时候考中进士,在这之后被授予为保定推官,不久又擢升为御史,历任陕西巡按、江西巡按等职,而当张承荫战殁沙场,杨镐商讨四路出击讨伐后金的时候,张铨急忙上奏杨镐,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敌山川险易,我未能悉知,悬军深入,保无抄绝?且突骑野战,敌所长,我所短。以短击长,以劳赴逸,以客当主,非计也。昔胪朐河之战,五将不还,奈何轻出塞。为今计,不必征兵四方,但当就近调募,屯集要害以固吾圉,厚抚北关以树其敌,多行间谍以携其党,然后伺隙而动。若加赋选丁,骚扰天下,恐识者之忧不在辽东。”

也就是说,在张铨开来,大明一方没能全部熟悉后金所在的地理形势,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会不会被后金军包抄消灭?又经过前几次的野战,张铨也是发现,后金军骑兵的战斗力以及整体的野战素质,是要超过大明军队的,那么此时,在野外旷野与后金铁骑决战,是不是在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更何况大明远道而来,后金军却以逸待劳,熟悉地形与天气,这样展开决战,恐怕对大明,并没有好处。

所以,在张铨看来,此时的辽东,不用向天下各地调集军队,倒不如招募辽人来守护辽土,因为这里是辽人自己的家园,家园丢失、亲朋被杀,他们是最为愤怒的!与其客兵来此,心不甘情不愿的影响战斗力,为什么不招募本地辽人,严加训练,来抵抗后金军呢?

如此一来,还能够省掉各地援军的粮饷,这难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而且,张铨还主张此时应该在辽东固守,暂时稳定局势,以辽东各军据守要塞,加固防御,而在这个时间里更多的充实自己(先为自治之本),那么,怎么样让大明获得这样的休养生息的时间呢?

那就是怎么样让后金军这段时间不来进攻呢?张铨也是想出了一个拖延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北部的蒙古诸部来牵制后金一段时间,并且,大明多多派遣间谍,既要刺探敌情,掌握最为真实的军事信息,又要对后金内部实施分化瓦解,拉拢引诱,让他们内部先乱起来,而不是大明内部先慌乱起来,如此一来,辽东局势,胜败亦未可知!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25 06:27:01 +0800 CST  
并且,张铨指出,此时如果贸然的在天下增加赋税,来支援辽东的作战,又调派各地的士卒云集辽东地区,那么他恐怕,天下的祸乱就不会单单出现在辽东地区,而是扩展到天下各地了!因为,老百姓平白无故的多了赋税,当兵的无可奈何的离开家乡,这一定是要引起相当的社会矛盾的,不可不察啊!

可以说,张铨的看法,提出的够及时,策略也具备行之有效的可能性,但是,当时的明军统帅部或者说大明的廷议里,却并没有重视张铨的这一提议,否则,萨尔浒之战,也许不会出现这样的惨败的局面。而除了这一点原因,萨尔浒之战自然还有着其他的战败原因。

其四原因,便是大明四路大军,号令不一,主将各异,各有矛盾,刘铤不服杜松,杜松看不上刘铤,马林文官出身,李如柏表现反常,这几个主将身份地位功勋相差无几,谁也不服气谁,又怎么能够更好的配合在一起?而杨镐身为大军主将,无法看出这一点,又不能有效的制衡四人,妄想着四人能够通力合作,而后大军会和消灭后金军,实在是过于异想天开了。

而针对这个情况,张铨再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也是上书说道:

“李如柏、杜松、刘綎以宿将并起,宜责镐约束,以一事权。唐九节度相州之溃,可为明鉴。”

这也就是说,对于大明此次出兵的相应弊端,大明内部的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此时大明诸军的情况,与当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二十万大军围困安史叛军的情况何其的相似?

当时唐军虽然有着二十万人,可是不但隶属于九大节度使,又没有一个明确的统帅实际指挥,只是受制于监军宦官,而这九位节度使因为各有功勋,谁都不肯服从于其他人的指挥,这就导致二十万唐军实际上根本发挥不出二十万人该有的战斗力!这也是导致唐军相州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否则,杜甫他老人家也就不会写出《石壕吏》这样的名篇了。

而此时,大明的四路大军,不恰恰是可能上演当年的那一幕吗?所以,张铨也是上书朝廷,应该责令杨镐,一定要统制协调好这四个总兵,否则是会出问题的。可以说,张铨的这一担心,又言中了!因为事实证明,杨镐在这一方面做的,还真的不咋地!而除此之外,张铨也是因为杨镐不采纳他的建议,就像潘宗颜不看好马林一样,张铨也并不看好杨镐,而是极力的推荐另一位猛人,熊廷弼指挥此次重要的大战,但是在廷议决定的情况下,张铨已经没办法改变什么了,而大明也因此,丢掉了一个可能挽救危局的机会。

除上述原因之外,其五,明军士气低落,成分不一,军纪涣散,根本难以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如有的内地士兵,在出关之前,竟然嚎啕大哭,不愿意去关外打仗,有的士兵不守军纪,有的士兵勇气缺失,有的士兵战斗素养基本为零,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

而且此时大明各地军兵虽然也多是劲旅,可是九个月的准备时间,各地军队陆续到来,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熟悉磨合时间,更像是临时拼凑,彼此之间互不熟悉,缺乏默契,这也对大军战斗力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另外,全军由于临时组成,部队缺乏一种整体的凝聚力与气势,主将又不善于整合鼓励众军,自然使得此时八万多大明将士基本难以发挥出有效的战斗力。

其六,主将杨镐,规划失误的同时,身在沈阳,手里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却无法有效的联络各部、支援各部,更是将大军出征日期告诉了自己的对手,战前缺乏仔细的评估做出了不太合理的四路进攻之策,战时又不能协调各方、临敌致胜,所以,萨尔浒之惨败,主将经略杨镐,是绝对负有相当的责任的。

其实,依照客观实际来说,大明此时虽然军队战斗力相对较低,又受到天气因素、地理环境的影响,又有着各部存在摩擦、配合不力这样的情况,但是,这八万余明军,也是身经百战,颇具战斗经验,号称劲旅,而且统军主将都是战功卓著,称之为一丝猛将,如果统帅部处置得当,此战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就算是最终失败,也不会败得这么惨。

比如,大军就算四路推进,容易被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包围分割消灭,但是明军却还有挽回的机会,例如就算杜松西路军全军覆没,可是北路军马林部如果能够及时向李如柏军靠拢,并且迅速将此事上报沈阳杨镐并联络东路军刘铤,请求大军迅速会和,那么也许此战还有挽回的余地!

可是马林却慌乱异常,原地等死,导致北路军一万五千余人被团团围困,分割消灭,全军覆没!

又如,如果东路军刘铤在得知杜松的消息后,不是贸然轻信,轻敌前进,而是仔细侦查,联络离他最近的南路军李如柏部,那么凭借着刘铤的勇武,努尔哈赤想要彻底的吃下刘铤的军队,似乎,还有些困难。

但总之,不管怎么说,大明此战战败,其根本原因还是大明经久的腐败早已经渗透到国家社会军队的各个层次,病入膏肓的毒,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九个月所能解决的,比如杨镐认为大军缺乏磨合、军队士气低落,甚至说刘铤骄横,杜松莽撞,这样的情况绝非一天两天能解决。

又比如杨镐在大军开拔到辽东以后,才认为此刻不应该进兵,杜松与刘铤也是认为能否推迟到雪季过后的四五月在进兵,可是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早干什么去了?

现如今大军近十万人云集在辽东地区,剑都已经出窍了,才发现没有磨得锋利,不是已经太迟了吗?这么多人几个月的钱粮耗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国库负担得起,老百姓负担得起吗?

所以,整个大明军方,从上到下都是存在着这种糜烂,这从根本上导致了此次的萨尔浒大战,大明,并不具备着相当的胜算。

而萨尔浒之战,历来被很多人视之为明亡清兴的关键一战,甚至有的人认为,萨尔浒之战之后,标志着大明帝国与后金之间力量对比的改变,通过萨尔浒一战,大明在辽东彻底失去了主动权,并且逐步的落入了下风,最终导致了大明帝国的灭亡!

几乎可以说,这种说法实在是过于偏激以及以成败论英雄了,结果固然重要,但是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以一个事件的结果去找寻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便会有着相当的可能无限的夸大某个原因,追本溯源的方法固然很是准确,但是就萨尔浒之战来说,这样的看法未免有失公允。

首先,单纯就辽东地区来说,萨尔浒一战,虽然明军损伤过半,粮草器械车马火器损失的更是数不胜数,但是这对于大明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后金以全军之力来对抗大明一隅之地,这其中的底蕴对比,自然一目了然。

另外,大明虽然最终灭亡,可大明绝不单纯是灭亡于清朝之手,大明实则灭亡于内忧外患,甚至说当崇祯皇帝上吊殉国的时候,多尔衮所率领的八旗军还被牢牢的挡在了宁远之外!

那么,又怎么能说萨尔浒之战,标志着明朝已经走向了灭亡呢?所以,对于萨尔浒之战,还必须公正客观的去看待,萨尔浒之战,确有其重要的军事影响与政治影响,虽然未必如某些观点所说的,明清之间的国运由此一战决定,但这一次大战,的确是对于双方的战略态势以及战略规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一战之后,大明在辽东短时间内已经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的出击了,而只能转攻为守,进行战略防御。萨尔浒之战后,也使得大明辽东守军的心里,慢慢的出现了恐金心里,这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29 15:51:26 +0800 CST  

而努尔哈赤经此一战,在消灭了明军此役的大半有生力量的同时,有夺得了大明大量的军资补充,势力更加壮大,他的军事影响范围也是以赫图阿拉为中心,进一步影响到了大明辽东的中心地区、辽阳沈阳一带,辽东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在这一刻,掌握在了努尔哈赤的手里。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轻明之心也是愈发的膨胀,他已经不满足于抢掠资源,其野心,已经看中了大明在辽东的土地。因此,接下来,将是努尔哈赤更为疯狂的举动。大明举朝上下,也即将面临着长达近三十年的辽患了。

所以,萨尔浒之战,与其说成是明亡清兴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倒不如说成是大明与后金双方正式的撕破脸皮、摸清底细、决战三十年的一个开始更为准确。

因为,明之兴亡,不在萨尔浒,而在于有明一代的积弊,在于从此开始那三十年的内忧外患!

而在这三十年的泣血长河里,大明,将会上演更多的悲恨国仇、死生大义!一幕幕历史犹如斑驳的铜镜,虽然模糊不清,时代久远,似乎,早就已经难以辨认出什么,可历史真正的魅力,也许就在于,当你仔细的擦拭过后,可以明白,过去,就是现在,那个你,曾经出现过那里,而那里,便叫做历史,仅此而已。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29 15:51:41 +0800 CST  
第四篇 决战开铁 猛人登场
(一)待宰的开原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公元1619)六月,萨尔浒刚刚过去三个月,就在辽东上下人心大乱,举朝文武空前热论的时候,后金的努尔哈赤对辽东地区,竟然再一次采取了军事行动。

萨尔浒战后,由于大军损耗太大,使得大明在辽东驻军建制不全,军心涣散,短时间内再也无法组织起像样的进攻,因此,值此危机之下,不得不将现有兵力贴防各处城关之时,紧急就地募兵以及他处调兵,来应对现在的危局。

因萨尔浒大败,经略杨镐虽也有无奈,可对此次大败,实则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三个月来,杨镐也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在辽东巡抚周永春的辅助下,调集粮饷、修缮城池、安抚人心,以求稳住辽左日渐崩坏的局势。三个月过去了,杨镐的工作几乎未见太大成效,辽东巡抚周永春虽然也尽心竭力,可是此刻辽左的局面,的确有些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杨镐与周永春多希望,他们的时间能多一些啊?

但是,努尔哈赤却并不会给杨镐这个机会,在他看来,三个月的时间,已经不短了!现如今,辽东的清河、抚顺一带都在后金军的势力范围之内,后金军的势力范围大有将大明辽东地盘一分为二的趋势,由清河南下便是沈阳、辽阳,而由清河北上,便是辽东重镇开原、铁岭,此时,战场的主动权掌握在努尔哈赤的手里,因此,他将自己的新一轮进攻目标,选在了开原。

开原,大明辽东重镇,在辽东其北,最为突出,附近设有镇北关、新安关、广顺关、青羊关、清河关和山头关等六关,而辽东马市、女真马市和鞑靼马市等三马市,便是在开原,所以这里是明与女真、蒙古贸易之所,地位异常重要。又因为此地被女真、蒙古各部落包围,出塞百里既有蒙古部落活动,又有女真部路出没,所以开原,是为大明辽东三大重兵集结地之一,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而此刻,开原主将,正是三个月前从萨尔浒狼狈逃回的总兵马林,那么,这个马林如此的“优秀”,他到底是什么来里呢?

马林,是大明蔚州人,据史料记载,其人“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是一个颇具文采,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里,有着一定的名望的存在。

而马林更是将门世家,其父马芳,乃是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良将,马芳出身贫寒,但是兵道造诣却是颇有天赋,而且马芳经历传奇,在他八岁的时候,小马芳被前来进犯的鞑靼人掳走,后来辗转逃了回来,而后在大同总兵官周尚文的麾下效力,屡立战功,历任马芳宣府总兵官、都指挥佥事、左都督等职,更是在与蒙古诸部的交战中,使敌人闻风丧当,嘉靖皇帝亲自评价马芳为:

“勇不过马芳”!

而马芳也因此被称之为良将,当时的文人也写诗称赞马芳,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马芳因病辞职回乡,两年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时年六十四岁的马芳病逝,而根据《明史》的记载,马芳一生征战:

“大小百十接,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擒部长数十人,斩馘无算,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

这样的战绩,无怪乎被称为大明中期的一代名将,的确是是实至名归,而马林,便是马芳的次子,可是马林,似乎并没有遗传马芳的军事指挥才能与勇气,作为一名主将,实际上,他并不是合格的。

自从萨尔浒惨败逃回开原,这三个月以来,马林虽然历经惨败,可是他似乎并没有找寻到一个良好的破敌之法,具体表现为,马林竟然寄希望于蒙古宰塞、暖兔叔侄所率领的二十四营协助守城,共抗女真。

作为一方总兵,马林竟然会愚蠢到如此程度!抚顺、清河之时,协助努尔哈赤牵制大明的正是这宰塞、暖兔叔侄二人,蒙古各部落当时虽有马市可与大明交易,可也不时地前来掠夺,马林竟然寄希望于自己的敌人,也当真是病急乱投医。

那么,努尔哈赤的做法呢?

努尔哈赤依旧采取了和攻取抚顺时相同的战法,一方面积极联络蒙古的宰塞、暖兔诸部,蒙古诸部在努尔哈赤使者的游说之下,又鉴于之前合作的好处,自然很是愿意与努尔哈赤的女真再次联手,获得实际利益。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开始向开原以及周围地区大量的派出间谍人员,刺探情报的同时扰乱当地的军心民心,为自己以后的攻伐做着万全的准备。

但此时,努尔哈赤还是有着一个顾虑,那就是大明虽经萨尔浒大败,可是三个月来,李如柏之弟李如桢守辽阳、马林镇开原、经略杨镐大举调兵遣将,沈阳周围依旧集结着相当数量的明军士兵,待机而动,这不得不说是对于努尔哈赤所率后金军的一个威胁,可是话虽如此,但在萨尔浒之战果后,辽东明军整体士气低落,此时又是被动防守,几乎可以说先机尽失。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决定,派遣部分兵力牵制或迷惑沈阳、辽阳明军主力,而自己则迅速攻打开原、铁岭,这一次,他毅然决定依靠着优势兵力与骑兵的机动性,来一次闪电战!

而在这之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十日,努尔哈赤亲自率大军四万人,北攻开原!但是为了防止明军识破自己的企图,努尔哈赤在进军路上突然率全军南下,剑指沈辽!

并且派遣百余人抢掠沈阳东部的村庄,杀害百姓三十人、俘虏百姓二十多人,以此来制造出自己大军就在附近、即将进攻沈阳的假象!

闻迅的杨镐立刻传令明军各部立刻严阵以待,等待努尔哈赤的到来,而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计,被努尔哈赤拴在了沈阳周围!在这之后,努尔哈赤再次调转前军,在明军的消极防守各地的情况下,四万后金军竟然在大明的土地里如此的来去自如,还施展着声东击西,当真是可悲之至极!一战而丧失勇气,一再的错失良机,这一次的交战,结局,似乎又已经注定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29 15:52:30 +0800 CST  
(二)一心求死的马林

而此时,努尔哈赤派往开原铁岭一带的间谍也是带回了消息,在作出开原无备的判断后,努尔哈赤立刻率军猛扑开原,率四万大军从靖安堡(开原东部)直插开原,就这样,通过急行军,后金大军四万人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十五日夜晚来到开原城外!

而此时,开原总兵马林大吃一惊!他怎么也没有料到,努尔哈赤会来的这么快,更何况,努尔哈赤不是出现在沈阳方向吗?怎么两三天的时间,便是出现在开原城下?

而就在此时,马林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那就是原本他天真的寄希望的蒙古的宰塞、暖兔部落,果然没有令他“失望”,因为这24营的蒙古人,趁乱抢占了开原西部的庆云堡,从而围困住铁岭西部与开原之间的镇西堡,从开原西部给开原守军以重大压力,因此,开原总兵马林以及副将于化龙此刻也是愁容满面,因为单独一个率军四万的努尔哈赤就已经不是开原独自能面对的了,此刻又要面临蒙古诸部的威胁,开原守军,一下子陷入了重大的危机!

所以,为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固守待援,开原城高池深,是为大明经营的重镇,而且颇具火器,粮饷储备还算充裕,所以,固守待援的同时联络铁岭、沈阳、辽阳守军救援自己,似乎也不是为上策!

但此时,马林与于化龙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竟然选择出城与后金军交战,按理说这彰显大明军人的勇气,值得赞赏。可是,接下来马林于化龙的安排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他们只留下少量兵力守城的同时,却将出城的明军分列于四门之外!

要知道,此刻开原守军,虽无明确记载,但至少不会少于镇守清河的6400余人,可是面对四万之众的后金军,还是要出于极端的劣势的,这就很奇怪了,开原守军本身在兵力上处于弱势,不闭城防守而出城野战已非上策,现如今更将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分散为四部,不恰恰给了努尔哈赤以逐个击破消灭的机会吗?

从努尔哈赤与大明开战以来,每一战他都是尽可能的做到以绝对优势兵力来对阵大明,刚刚从萨尔浒之战退下来的马林,竟然这么快就忘记了自己那一万五千余人是怎样全军覆没的,这等军事主官,当真害人不浅!

那么,马林这一次,为什么一改之前的怯懦逃跑,反而要亲自出城应战呢?也许,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解释,那就是,他不想活了。先不说尚间崖一战,马林丢掉军队独自逃命,已经是犯了重罪,单说马林的出身,也许他也觉得,自己逃跑保命这一种做法,有愧于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家教吧!

更何况,马林虽然胆怯,但是在刚刚结束三个月的萨尔浒大战里,他的两个儿子马燃、马熠也是全部战死壮烈殉国,儿子都已经战死了,此时至少要六十余岁的马林,应该已经心灰意冷,再无牵挂了,所以,他才会做出了这样寻死的做法!

就这样,努尔哈赤更加的胸有成竹,他集中优势兵力猛攻开原东门,其他三个方向也是团团围住,牵引住各处的明军,而后,努尔哈赤更是以少量兵力拖住在东门外集结的大队明军,派遣了大队士兵手持盾牌、以及云梯等攻城器械,直奔开原城墙,展开攻城战!

就这样,在后金军绝对的优势兵力下,城外的明军逐渐的落入下风,不得不退入城内坚守,可是就在此时,当初抚顺的那一幕再次出现了,那就是此刻,由于明军逐渐的溃败,致使大量的士兵拥挤在城门之内,而早就混入城内的那些后金军的间谍,在此刻,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这些人一边在城内制造混乱,一边利用明军的慌乱拥挤,从城门内部攻击明军,与城外的后金军士兵里外夹击,这样的情况下,原本就有些慌乱的明军彻底的支撑不住,逐渐的溃败的现象更加的严重!

而从这一刻起,上演在开原城内外的,是一副人间惨状,城墙上的大明士兵看到东门外大军溃败,而后金军也已经逐渐的登上了城墙,竟然丧失了抵抗的勇气,四散而逃。而西门、南门、北门的明军本就力战不济,此刻听说东门大军溃败,后金军已经攻入城池,又看到城墙上旌旗散乱,火器消失,一下子士兵四散奔逃,因此,城外的士兵没有选择回城援救,也并没有选择有组织顺序的突围,而是一下子作鸟兽散,奔逃而去!

而后金军此刻俨然变成了屠夫,他们一方面堵住城门,截杀城内来不及逃脱或想要逃出城内的明军,一方面在城外借助工事等阻击出城以及城外溃逃的明军,顷刻间,战场变成了屠宰场,是真正的人间的修罗地狱,后金军肆无忌惮的屠杀着已经失去了抵抗勇气的明军,至此,开原结局已经注定了,不久之后,这场血腥的屠杀落下了帷幕,开原总兵官马林、副将于化龙并全城军士尽皆覆没,开原至此陷落!

顺便提一下,马林一家三代,都是为大明而死,其父马芳,一代名将,一生为大明征战,其母师氏,更是被封为一品夫人,其兄马栋,也是官至都督。其子马燃、马熠战死殉国,其子侄辈的马炯,后官至湖广总兵官,病逝,马爌,官至甘肃总兵官,后战死殉国,马飚,后官至沔阳州同知,也是战死殉国!

因此,马氏一门,也算忠烈,虽然马林误国,但是马家,却也无愧于大明帝国。

(三)大城市铁岭的危机

而在开原城陷落之后,铁岭的明朝援军3000人才接近开原,可是闻知开原陷落,铁岭援军也是不敢再度向前进发,因为凭借他们的兵力,是绝对无法解围开原的,这是等于羊入虎口。所以往往后世评论多有指责这股明军行动迟缓的,可是有时候根据敌情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这种因地制宜、实兵料敌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明知道这样的送死还不如保存实力等待援军,那么,铁岭援军的这种做法,其实也是正确的。

可是,这3000援军还是被后金军发现了踪迹,进而对这3000大明士兵发起了追击,这3000大明士兵也只得是撤退,最后被后金军追斩40余人,开原彻底陷落!

而直到此时,辽东大明一应高官才反应过来,可是杨镐此时也是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防守,而这种防守,指的是牢牢地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敌人不来,我就不出去,来了,就就地防守,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消极防守,满盘被动!因为此刻的明军已经有人胆寒,不敢轻易的出去野战,在自家的地盘上,畏畏缩缩,此时的大明当真可悲!而在这种被动防守之下,大明辽东各地都是人心不稳,很是害怕后金军的到来,可以说,此刻的形式对于努尔哈赤正是有利,也正是他想要的。因此,他的下一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很快便是确定了下来,那就是与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大明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的老家,大城市铁岭!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4 18:02:26 +0800 CST  
(四)第一任辽东猛人登场

而就在此前不久,大明辽东人事安排再次发生了变动,进剿不利、守辽无功的杨镐被革职回京,而接替他担任辽东经略的,则是在明末万历、天启年间一位很有可能稳定住辽东局势的能人,只不过,这位经略还没有出京城,开原就已经失守了,刚刚上任,便是来了个开门红,因此,这位经略不得不加快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因为辽东危局,实在刻不容缓!

时人评价此人说道:“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 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

廷弼者,熊廷弼是也。熊廷弼,字飞白,他少年时家境贫寒,与大明始祖洪武帝朱元璋有过相似的经历,那就是放牛。只不过比朱元璋要强一些的地方是,熊廷弼虽然家穷,却并没有落下学业,而是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并且成绩非常优秀,在万里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时,一举考中乡试第一名,而后便是中了进士,在这之后历任保定推官、监察御史,颇有政绩能力。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在他担任监察御史,外出巡按辽东之时,以一御史之职竟然敢向当时的大明辽东王一样的人物总兵官李成梁开刀,开刀的焦点便是当时舆论颇大的李成梁放弃宽甸一带八百里领土、将当地六万余百姓迁返内地的事情,此事对于明末颇多影响,宽甸一带八百里土地的放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使得此地成为了日后的后金努尔哈赤的活动区,大大增强了其实力,贻害不小!

由于朝廷斗争颇为复杂,因此熊廷弼这项奏议被搁置,他自己也明白是怎么回事,虽然没有就此事过多细究,但是从那时起,在这个文官的内心里,他的用兵韬略逐渐的规划成型了。而熊廷弼的关注点,则是大明九边。而九边里关注的最重点,便是辽东大地!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4 18:02:47 +0800 CST  
(五)熊廷弼的战略规划

而熊廷弼在此时逐渐形成的战略规划是什么呢?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

其一,便是广积粮,这也与当时的朝廷方针相契合,而熊廷弼的兴办屯田,是要效仿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邓艾、姜维那样的积极的军屯。

在当时的来辽东,不仅闲置土地相对较多,较少受到兼并,而且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辽东兵力定额八万,但是这八万人分别驻守各个城堡的同时,也许还有空额,这就使得八万人力量不仅分散,且在各地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反倒是成了老爷兵,战斗力急剧下降,因此,熊廷弼决定实施积极地军屯,将这些士兵调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

他认为,每年要在八万额定辽东士兵里用两三万人来屯田耕种,一不至于使得兵力太过闲散,耗费国家饷银。二来也使得辽东屯粮得到实际的好处,按照熊廷弼的估算,这样一来,每年可收获粮食一百三十万石,这样不仅极大地减缓了国家的辽饷负担,也能够调动辽东士兵的积极性,因此,这个建议得到了万历特地下诏书的褒奖赞同,而后更是诏令在九边各地推行此法,可以说,颇有成效!

而熊廷弼的第二点战略规划便是积极地防守,不要轻易的挑起战争。这项主张也是针对于当时大明九边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状况,那就是当时的边境各总兵喜欢偷袭敌人的营地,此项风气颇为的盛行,比如前文提到过的杨镐、李如松、李如梅等边境猛将,都喜欢这样做,动辄战乱大起,在熊廷弼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

他认为边境防御应该以防守为上策,应该修建城池堡垒,严密防守,这样做会有十五种好处,而在他上奏万历后便是获得了实行。可以说,与开疆拓土相比,熊廷弼的这种防守稍显魄力不足,可是这也是熊廷弼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而想出的办法,当时宁夏、延绥一带,辽东一带边境大小战事不断,可是斩获并不是很多,问题解决的也不彻底,因此在熊廷弼看来,此时的情况,倒不如不要轻易的出击,而是积极的防守,积蓄力量,所以万历才会同意他的这种做法。而熊廷弼这一主张的成型实施,正是在辽东地区。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四月,萨尔浒大战结束,大明惨败,此时大明召开了紧急廷议,在廷议上,曾在辽东多年,被辽东人认为神明,又杜绝贿赂贪腐、明查各级将吏,严肃法纪风尚的熊廷弼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这一次,张铨所推荐的熊廷弼正式出场,不过出场的时间,稍显晚了一些,晚了一些,自然就会耽误了一些大事。

而不管怎么样,自从熊廷弼出马,他在辽东地区的的力挽狂澜的努力,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当下,针对于开原失守的情况,熊廷弼立刻上书万历说道:

"陛下,辽左之地,是京城的肩背之地,而辽河以东,则是辽左的心腹,开原又是河东的根本。想保住辽东的话,开原一定不能放弃。敌军没有打下开原的时候,北关的蒙古诸部、叶赫部、朝鲜还足以给他们构成腹背之患,现在开原被打下,北关的蒙古诸部、叶赫部不敢不向敌人屈服,敌方派一个使臣去,朝鲜不敢不附从。敌人没有腹背之忧,一定会联合东西两边的兵力来一起攻打我们,这样辽、沈怎么守得住呢?我请求朝廷赶紧派遣将士,准备粮草,修造器械,不要节制我的费用,不要延误我的时限,不要用一般的规矩来使我沮丧,不要从旁阻挠来掣我的手肘,不要把艰危只给了我一个,大家不关于心,以至于误了我、误了辽,并且误我大明!"

这封奏章,在表明辽东的重要性之后,又说出了熊廷弼的担忧,那就是来自于朝廷的内部掣肘,这一点,最为致命,此刻的辽左已经危急到了极点,开原失守,辽沈北部再无屏障,无法常保,而一旦辽沈堪危,大明对于朝鲜、叶赫等部的影响还会存在吗?所以,这时辽东危局,必须要有着足够的权利、信任度来支撑调度,否则的话,此番定然难以成功。

因此,当奏章递上去以后,已经一只脚迈进鬼门关的万历,全部同意了熊廷弼的请求,并为此赐给尚方宝剑以加大他的权力。万历在位四十七年了,他没想到大明的江山在他朱翊钧时代遭受了这样的难堪与危局,所以他迫切的希望一位能臣来辅助自己平定危局,大明天威不容侵犯!日本不行,后金也同样不行!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4 18:03:27 +0800 CST  
(六)铁岭卫告急!

就这样,熊廷弼紧急出发,可是刚刚走出山海关,一个消息传来,大城市铁岭失守,沈阳和周围的其他城堡的军民一时间全都逃窜了,辽阳一带人心不安,局势更加的危险!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七月,当努尔哈赤彻底的消化了开原的战果之后,便是正式发动了针对他早已经瞄准好的目标、大城市铁岭卫的军事行动!

而努尔哈赤的手法与之前相似,首先便是与努尔哈赤联合的蒙古宰塞、暖兔这24营的蒙古部落继续在广宁沈阳周围来回游荡,目的便是牵制住广宁以及沈阳西部的明军,也是为了吸引明军的注意力,而后,努尔哈赤便是马不停蹄率军经由抚顺北部三岔堡北上直接进攻铁岭卫!

铁岭卫,按照明初定员为一卫5600人,但多有变更,铁岭之前援救开原时能调动军力3000人,所以据保守估计,此时驻守铁岭兵力大概为五六千人这个数字。因此,大明游击李克泰并游击愈成名、游击史凤鸣并军兵约五六千人也是严密的防守铁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早在半月前开原失陷后,李克泰等人便是密切注意着努尔哈赤的动向,因此,在努尔哈赤行动后,李克泰等人也是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而后李克泰与愈成名、史凤鸣总结马林于化龙在开原的惨败,认为,后金军占据绝对的优势兵力,此刻他们势孤,绝不可出城野战,否则便是正中后金下怀,在此情况下,应该收缩兵力固守,然后飞马快报时驻守沈阳的大明总兵官李如桢,请求沈阳调派大军支援铁岭。因此,决议已定,李克泰三人紧急将铁岭周围各堡垒驻军以及居民全部收拢调回城内,而后闭城固守待援,同时也等待即将到来的一场恶战!

努尔哈赤此次所率兵力虽无明确记载,但对照前番他历次出兵开原四万人、抚顺三万人、以及清河的至少两万人来对比参考,此次后金攻打铁岭的兵力当为三万人左右,甚至说还是之前的四万人。

很快,努尔哈赤的大军来到了铁岭周围,可是,此刻的努尔哈赤并没有发起进攻,因为他虽然请求蒙古宰塞、暖兔各营替他牵制辽沈以及广宁之间的大明军队,可是辽沈一带仍旧有大明重兵,况且半月前自己刚刚拿下开原,大明一定会多方重视自己的动向,一旦在自己攻打铁岭的时候,大明再次出兵直捣自己的老巢又该如何?更何况铁岭卫此刻吸取前番的经验教训,敛兵固守、坚壁清野,一旦与外围明军里应外合,自己又该如何是好呢?所以此番来到铁岭城下,他并没有选择立即攻城,而是暂时观察,等待战机。

就这样,一天后,战机来临了。因为,努尔哈赤得到可靠消息,驻守沈阳的大明总兵官李如桢,不会来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8 16:56:01 +0800 CST  
(七)无能的李如桢

李如桢,李成梁第三子,是李如松、李如柏的弟弟,这是一个地地道道凭借父兄权势而一无是处的纨绔子弟。

在李成梁诸子里,李如桢虽然官位颇大,但是能耐最小,万历末年,廷议想要将这个无寸功于国家的纨绔子弟罢黜,但是这项决议始终没能实行,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7年)四月,萨尔浒之后李如柏戴罪革职,辽左危机加剧,朝廷商议新任辽东总兵官人选,当时一些人(辽人居多)认为,李如桢将门世家,又久在辽东,边境各族只要听到他们的名声便会害怕,要平定辽东,必须任用李氏一族,辽东巡抚周永春、兵部尚书黄嘉善于是极力举荐李如桢,这个未历行阵,不通兵事的李如桢也就此上任辽东总兵官,可怜的万历,梦想着李如桢不会丢他父兄的脸,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啪啪的打脸。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李如桢自认为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又愚蠢的依仗着早已亡故的父兄的权势,还没有出山海关,便是与总督汪可受探讨自己应该有的待遇,朝议哗然,兵部尚书黄嘉善居中调和,李如桢方才极不情愿的来到辽东。

此时的经略尚为杨镐,他依仗很是迷信李氏一族在辽东的魅力,因此起初的时候,杨镐派遣李如桢防守铁岭,为何如此呢?

因为铁岭是李氏一族的老家所在地,李氏一族的故旧下属宗族亲朋在这里的人非常多,自己的祖坟都在这里,想必李如桢也一定会用心防守铁岭,可是自从李如松阵亡、李如柏被革职后,铁岭城内的李氏一族的亲旧们几乎全部跟随李如柏回到了京城,城内几乎为之一空,因此杨镐担心铁岭孤城难以坚守,所以调任李如桢回防沈阳,而以参将丁碧、游击李克泰、愈成名、史凤鸣来把守铁岭,而丁碧、李克泰之所以寄希望于李如桢,也恰恰是因为,一者李如桢的祖坟在这里,李如桢怎么能坐视不管?而来,杨镐被革职,值此紧急关头,能够救援自己的只有直属上司驻防沈阳的总兵官李如桢,可是,当李如桢接到铁岭求救的战报后是怎么做的呢?

那就是“如桢拥兵不救”,在李如桢看来,努尔哈赤势大,铁岭又几乎是空城,救不救都是无所谓的,更何况,李家的所用重要物质钱财早都已经拉回了北京,铁岭丢不丢,有关他什么事呢?所以,李如松哪怕拥兵数万,也不打算援救铁岭!因此,李如桢的这个决定,使得铁岭的结局也注定了。

而在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努尔哈赤率军抓住时机,迅猛攻城,所用的办法与之前无二,铁岭一下子爆发了惨烈的战斗!

城上明军利用火器、弓箭、石头对攻城的后金军造成了重大杀伤,箭如雨下、炮石漫天,后金军也是一筹莫展,因为很明显铁岭大明守军吸取了清河以及开原之战的经验教训,加固城池、完善火器,死守待援!

战斗一直进行着,虽然明军将士异常奋勇,死战不退!但是后金军终究是因为兵力的优势,逐渐的登上了铁岭北城,北城守军奋力死战,无奈实在寡不敌众,北城彻底失守!

半个月前开原失守时,当时的城内明军大多惊慌失措,夺路而逃,场面极度混乱,可是这一次,铁岭大明守军并没有因为北城失守而过多慌乱,而是愈发抱着必死之心,奋起巷战!

战至此时,他们知道,沈阳的援军也许不回来了,否则早就运动到这里了,而他们身为大明军人,此刻所要做的,便是一死殉国!决不能把铁岭拱手让给努尔哈赤!

因此,在参将丁碧、游击李克泰、愈成名、史凤鸣的带领下,明军拼死抵抗,战至最后一刻,终因寡不敌众,全军上下壮烈殉国!

而铁岭卫的血战,大明上下五六千人,除少数突围外,很少有溃逃者,其余全部阵亡沙场!而后金军的损失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面对明军如此的抵抗,其战损人员,当不在少数!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8 16:56:13 +0800 CST  
(八)唯一的亮点 贺世贤

就这样,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七月二十六日,铁岭卫的呐喊声音已经逐渐的停止了,而此时,驻守沈阳的李如桢总兵终于带领军队前来救援,但是他的本意,也仅仅是做个样子,行动极其迟缓、畏缩不前!

而此时,担任虎皮邑总兵官前番李如柏的副将贺世贤力劝李如桢从速进兵,可是李如桢已经到了铁岭城外十五里便是再也不向前进,贺世贤也是很无奈,因为对于李如桢的决策,他并没有办法违抗或更改。

但是在驰援过程里,又是贺世贤与后金接战,阵斩后金百余人,而后愤愤退兵!就在此时,李如桢确定铁岭已经失守,二话不说,慌张率军退回了沈阳,没有做出任何的积极部署,贺世贤也只得无奈跟随。铁岭至此彻底的失陷,而努尔哈赤此时贪婪的眼光已经盯到了沈阳,这座辽东重镇的身上!

而在开原、铁岭尚未失陷的时候,努尔哈赤就敢在辽阳沈阳的周边保持自己的军事存在,此刻开铁失守,努尔哈赤的胆子更加的大了起来,后金军的兵锋势力已经彻底的笼罩在抚顺清河开铁一带,直接影响到了沈阳周围的安全。因此,沈阳一带人心惶惶,甚至有的人已经逃跑,局势已经更加危急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熊廷弼挺身而出,收拾残局,首先他便是弹劾李如桢,这位纨绔子弟很快被罢职,更是在天启初年被下狱论死,后来崇祯年间,念及李成梁当年的功勋,免死充军。

此时的熊廷弼内心也是焦急,只不过他焦急的,不是害怕后金、也不是害怕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挽救辽东危局,而是怕时间不给他机会到达辽东,他怕后金军的下一步行动更加迅速,因此熊廷弼加快了前进的速度!

一路上,但凡是遇到逃出来的士卒将领,熊廷弼就苦口婆心的劝他们回去。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针对于逃走畏战的人,大明的辽东主官已经不是严明法度,而是因为法不责众而选择劝回这一方法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改变,实质上已经昭示着此刻的大明对于军队的约束力已经有着一定程度的削弱了!

战乱一起,在集权的朝廷,都会逐渐的倚重士兵,骄兵悍将最喜欢的,从来都是战争,战争的规模越大越好,枪炮一响,黄金万两,通过战争,他们可以获得更大的功勋、钱财、甚至可以逐渐的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甚至是一块地盘!此刻的大明,正在一点点的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着。

而就在熊廷弼这样的方式下,逃散的人逐渐的稳定了下来,当熊廷弼踏上辽土之后,他对于稳定辽东的努力,也就此开始了。

因为在他看来,有他在,努尔哈赤,别想在前进一步!

努尔哈赤,我来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08 16:56:27 +0800 CST  
第五篇 辽沈陷落 血染东疆
(一)先抵沈阳 再巡抚顺
当熊廷弼踏上辽土之后,这片他熟悉的土地,此刻已经是鸟兽四散、人心惶惶了,才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辽东的局面就已经崩坏到了这样的地步,就连重镇沈阳,都是乱到了极点!

因此,熊廷弼先令佥事韩原善前往安抚沈阳,传达自己已经到来的消息,但是问题是,由于到处都在流传后金军已经打过来了,韩原善害怕,竟然不肯去。熊廷弼又打算派遣佥事阎鸣泰去,这个阎鸣泰比韩原善强一些,因为他敢前行,可是也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当他走到虎皮驿的时候,竟然大哭着回来了。

看到手下的这群窝囊废,熊廷弼也是异常的愤怒,值此国家丧乱之际,这些吃着国家俸禄的官员们,竟然如此的畏首畏尾,将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于国家利益之前,大明,这到底是怎么了?大明可还有救?

因此,愤怒的熊廷弼,则干脆自己亲自前往巡视,就这样,熊廷弼先到虎皮驿,而后又抵达沈阳,总兵贺世贤陪同。熊廷弼很是赏识贺世贤,因为这是大明同后金交战以来,少有的果敢之将。因此,熊廷弼安抚了沈阳后,又生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趁着雪夜往抚顺!

当贺世贤听到熊廷弼的想法后,简直是大吃一惊。抚顺现在早已经成为了后金军的势力范围,也许那里此刻就有着后金军在游荡或埋伏,此刻这位经略大人竟然想要前往抚顺,这也太胆大了,因此贺世贤劝阻熊廷弼,认为距离后金军太近,过于危险,是否不去抚顺,可是,熊廷弼却回答道:

“冰雪满地,敌人想不到我会来的。”

于是,熊廷弼真的就来到了抚顺,而且还异常高调,是打鼓奏乐进入的抚顺城。当时抚顺清河一带,已经成为了战场,这就使得在抚顺乃至清河周围几百里的范围内几乎不见人影,一片荒凉,熊廷弼来到这里以后,非常感慨,因此特意设置了祭坛,来祭祀那些殉国的大明将士,而且痛哭了一场。

这一幕使得原本逐渐涣散的人心,再次得到了凝聚,紧接着,熊廷弼率军来到了奉集堡,在此处进行了一次军演,提升不多的士气,展示自己的军威,而后察看了当地的地理形势,然后返回沈阳。

那么,熊廷弼为何冒着危险前往抚顺呢?原因很简单,他要收拾、稳定人心,当时的大明辽东诸军、百姓,已经产生了畏金心里,而且愈发的严重,又值此人心丧乱、覆军陨将之际,熊廷弼身为辽东主官,必须要以身作则,收拢人心!

只要他不怕死,就势必会影响到大明的将士、百姓,那逐渐涣散的人心就有着重聚的可能。在抚顺祭祀阵亡的士兵,更是彰显了大明君臣、大明百姓、包括他熊廷弼清楚地记得大明的军人们在前方保家卫国时所流的血!这本身便是收拢人心、告慰死者、尤其是凝聚军队、提升士气的最佳办法之一,紧接着的军演更是为了这个目的,而熊廷弼简单的这几种方式,不得不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在他回到沈阳之后,军方的一些将领如贺世贤等人才知道,这位身高七尺的经略大人,绝不仅仅是空谈的书生,而是一个脾气火爆,为人刚直、忠肝义胆、通晓军事、精通武艺尤其是射术的了解辽事的优秀主官,跟着他,大明的辽东,或许还会重新振兴!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1 16:38:49 +0800 CST  
(二)整军演武 辽左大固

就这样,当熊廷弼正式主持辽左事物的时候,便是开始大刀阔斧的施行自己的战守之策。首先,熊廷弼的矛头再次指向辽东军方,他直接诛杀了战场上的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士兵们浴血拼杀,这些人却贪生怕死,熊廷弼二话不说,直接诛杀了他们,军心为之一振、军纪为之严明,而后便是将贪污的将领陈伦也直接诛杀,在此前还弹劾罢免了总兵官李如桢,这些做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除却大明军方的顽疾毒瘤,但是军方的士气更加的振奋、军纪更加的严明!

而处置了一批军方毒瘤后,熊廷弼对于军方的安排,却并没有就此停止,因为想要守住辽东,军队是他必须第一倚重的存在,因此,熊廷弼开始大肆整顿战守器具,他督促士兵大造战车,开始向朝廷奏报添置大量火器,而且在各个城池、城堡周围深挖战壕、修缮破损的城墙、加固已有的城墙,可以看得出来,熊廷弼的这些准备,都是为了应对后金军。

后金军骑兵为主,来去自如,此刻的大明士兵在野战过程中基本上无法占据上风。那么既然如此,就发挥我们的优势,利用大明在技术、后勤、地势上的优势,实施积极的防御之策,后金军来去如风,可是在既然要攻城,就必须要近城,城池周围的纵横沟壑,能够有效地限制后金军的机动性,而且沟壑纵横阻隔后金军的同时,城下沟壕处的而后金军也会成为城墙上大明火炮手的活靶子!

这样一来,利用弓箭与火器,大明军队便能够有效地对后金军进行杀伤,另外战车也会对骑兵的机动性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一方的步兵,而弓兵也可依托战车,作为工事,射击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抵消后金军的野战优势!

除此之外,熊廷弼大量的招集流民,安抚人心的同时,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来帮忙,大家一起修筑城池,一起运送粮食,忙的是不亦乐乎。而后熊廷弼更是严明军纪、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因此当地军民的心再次重新稳定下来!

而在这之后,熊廷弼便更进一步的实施他的积极防御的战略,那就是重新选派军兵,把守各处要道!

但是在熊廷弼看来,现在的辽东守军,恐怕不足以完成这样的规划,因此熊廷弼再次上书万历说道:

“请召集军队十八万人分布在云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等战略要地,首尾呼应,以此来实施重点防御,这样一来,遇到小的战事各地守军各自拒敌防守,大股敌人来时则互相接应、援助。另外,还应该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掠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等待时机进兵剿敌。”

当奏章呈上去之后,万里十分的高兴,因为这样的徐图缓进、稳扎稳打,变被动为主动,似乎很是适应现在的辽左局面,此际辽左军心民心复振,这一方案也有了切实可行的基础,所以,此方案最后得以实施下去。而这一策略的实施如果能够长久保持,也许真的会有效的遏制住后金的势头,甚至逐渐的稳固辽东,这一建议,要比后来的袁崇焕所说的五年平辽,来的更为确切与实际。而在这样的布置调动下,史料记载当时的辽左为“守备大固”。而这,的确是熊廷弼不懈的努力的结果!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1 16:39:04 +0800 CST  
(三)大明变故 万历归天

就这样,熊廷弼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七月到辽东,一直致力于怎样稳固辽东的防务,尽心竭力,而努尔哈赤在熊廷弼这样严密的布置防御下,也是无法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如果辽东继续如此防御下去,辽左的危急局面,也许真的会得到化解。可是往往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总会出现一些人喜欢一些人不喜欢的小变化。

而这个针对于大明不太好的变化是,万历四十八(公元1620年)年七月,新人辽东经略熊廷弼来到辽东一年之后,当了四十八年皇帝的明神宗朱翊钧驾崩,这个对于晚明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有明一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争议颇多的一位君主的驾崩,对于当时的辽东局势,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万历虽然以懒著名,保持了不上朝记录的新高,并且贪得无厌,但是他绝对不是个昏君,这个经历了张居正、国本、梃击的男人,有着相当高超的政治水准以及难得的远见以及军事上的独到的战略眼光,否则历史上也就不会有“万历三大征”这个称谓了,万历一朝,虽党争倾轧,此起彼伏、此消彼长且愈演愈烈,但是万历还是主张固守江山、恢复进取的,他是不会容忍祖宗留下的土地被一点点的侵占、不会容忍大明的威严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挑衅!

而且,万历虽然不上朝,但是朝廷的党争无论怎样的激烈,大臣却都是无法左右万历的意思,朝廷的大政方针的排版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较为的合理,就比如熊廷弼在辽东的一年,虽然受到了非议与弹劾,可是万历凭借着四十八年的政治生涯的修炼,他深知,想要恢复辽东,稳定局势,熊廷弼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有万历在世,熊廷弼还可不倒。可是,万历一旦驾崩,新皇即位之后,能否还延续先代的策略?能否平稳的抑制各派的斗争,保持郭嘉大政方针不出现失误?这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这一次,哪怕万历再怎么担心,他也只得撒手人寰,因为这些事情,他再也无法参与了,而他的功过也自由后代评说。

而公元1620年,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很明显是流年不利,因为就在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一个月后,刚刚即位四十八天的才三十八岁的明光宗朱常洛也是驾鹤西去!

这个还算老实,有着一定才能的老太子,这个出身不由他,一直不受待见的老太子,几十年来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终于坐上了皇帝,可是却因为放松过度、房事过多,一下子一命呜呼!这不得不说既是一种悲哀,也是一个笑话!

曾有人说过,如果明光宗朱常洛不过世那么早,那么凭借着他的政治手腕与年龄,也许朝政也能够做到平稳的过度,可是这毕竟只是一厢情愿的设想,因为明光宗朱常洛毕竟还是去了,成为了大明帝国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皇帝。

其实,大明帝国的皇帝,除却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七十五岁驾崩、成祖永乐大帝朱棣六十五岁驾崩,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六十岁驾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明思宗崇祯帝自杀殉国之外,活得年龄最久的也只是做了四十八年皇帝的万历朱翊钧,而他也只不过才五十八岁!

其余的明仁宗朱高炽,四十七岁驾崩,明宣宗朱瞻基三十七岁驾崩,明英宗朱祁镇三十七岁驾崩,明代宗朱祁钰二十九岁驾崩,明宪宗朱见深四十一岁驾崩,明孝宗朱佑樘三十六岁驾崩,明武宗朱厚照三十一岁驾崩,明穆宗朱载垕三十五岁驾崩,明熹宗朱由校二十三岁驾崩,可以看得出来,大明历代君主,普遍寿元不足,这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也许医学角度能够解释这个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说,一年之内,两月之间,大明的天子更换的如此的频繁,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满是流言谶语,大明再次笼罩在阴暗里!

而在这种情况下,泰昌元年(明光宗朱常洛年号 公元1620年)九月,后世以木匠皇帝著称的天启帝朱由校继承大统,改元为天启。

而在这位天启帝朱由校在位的时间里,又是大明朝相当惹人争议的一段时间,但不论怎样的党争倾轧,在天启即位后,熊廷弼的日子,算是不好过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7 17:55:17 +0800 CST  
(四)流年不利的熊廷弼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熊廷弼为人性情刚直,又脾气火爆,爱骂人,得罪了很多人,而朝内大臣对他的风评也不是很好,以前万历皇帝在位的时候,还能压制压制,可是现在,谁又能庇护熊廷弼呢?因此,当天启帝朱由校刚刚即位,针对于熊廷弼各人的内忧外患就已经开始了。

首先,是年七月(公元1620年),努尔哈赤为了试探熊廷弼这一年来的辽东防务到底是不是徒有虚名,便是率军进攻蒲河,这一战明军的损失比诸以往大大的减少,士卒七百余人逃散、阵亡,而这一次大明总兵贺世贤等人,也多有斩获,因此这一次努尔哈赤并没有占到便宜。可饶是如此,还是被人抓住此事作为向熊廷弼开刀的借口。

朝廷内,给事中姚宗文开始弹劾诽谤熊廷弼,这样一来,原本全身心投入辽东防务的熊廷弼内心,也是多了一丝不安。因为那个支持他的万历皇帝已经驾崩,朝内局势更加的风云变幻,此刻的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一些问题。更何况,这一次弹劾他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老冤家,姚宗文,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姚宗文原为任户科给事,因家中父母过世(丁忧)回乡。等到他回朝以后想入补做官,而吏部的几次申请递给万历后,都是得不到回应,就更谈不上批准与否,这就叫做皇帝不上朝,神仙也没招。

因此姚宗文多方巴结求人,可是收效甚微。而后,姚宗文想到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托熊廷弼帮助自己向朝廷举荐,在他看来,自己与熊廷弼之前都是御史,而且彼此关系还不错,也还算意气相投,熊廷弼一定会帮自己的。

可是这一次,他想错了,因为熊廷弼拒绝了他。这就使得姚宗文对熊廷弼大为不满,咱们俩聊的这么好,这么点小事你都不打算帮忙?

因此,当他终于千方百计的重新回到吏部之后,熊廷弼便成了姚宗文整人名单里的排前者,所以,当姚宗文得到了到辽东检阅兵马的差事后,熊廷弼的麻烦,到来了。

因为再这样的矛盾下,姚宗文与熊廷弼关于辽东战事等的意见大多不一致,矛盾再次在找茬里产生,而此时,除却姚宗文之外,熊廷弼还得罪了一个人,此人叫做刘国缙,与姚宗文一样,也是熊廷弼昔年做御史时的好友,就算是熊廷弼成为了辽东经略后,刘国缙也还是认为两人的关系与之前一样无二。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因为刘国缙是辽东人,所以当朝廷决定在辽东主用辽人的时候,刘国缙成为了兵部主事有权参赞军务,在熊廷弼主张招抚流民、朝廷调兵把守辽东各地的情况下,刘国缙主张招募辽人为兵,来守护辽土,此人还颇有办法,因为他真就招募了一万七千多人,可是这些人大多意志不坚定,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则是为了骗军饷,甚至是说刚刚领完军饷,这些人就跑了!所以在这样的原因下,导致这一万七千人竟然逐渐的跑了一半以上!而剩下的基本上也就不存在太多的战斗力,这还了得?

所以,此事颇为重大,因此熊廷弼便是把此事报给朝廷,可是刘国缙,也是因此对熊廷弼有了颇深的怨言。而姚宗文出自刘国缙门下,因此,两人一拍即合,既然熊廷弼如此对待我们,那我们也不能让他好过!

所以,当姚宗文回到朝廷之后,直接便是上书说辽东的土地逐渐的缩水,可经略熊廷弼却一味的固执自己的错误,不采用大家的计谋,并且姚宗文趁势说道,此刻的辽东:

“军马不训练,将领未加部署,人心既不亲附,刑罚有时并无作用,只是军民的劳务没有停止的时候。”

这还不算,姚宗文竟然又教唆自己在朝廷内部的同伙一起攻击熊廷弼,目的就是一定把熊廷弼从辽东经略的任上给拽下来!

御史顾慥率先登场,而他的奏章的内容则更是有趣,大意如下:

“陛下,熊廷弼出关一年有余,可是截止现在,辽东诸事没有规划,这还不算,前不久蒲河失守,将士阵亡七百余人,可是经略熊廷弼隐瞒消息不上报!更为要紧的是,自从熊廷弼到了辽东以后,辽东的将士们不用于作战,而只是用来挖地沟!枉费先帝御赐尚方宝剑,这厮不求有助于国事,只是供自己作威作福,实在可耻!”

紧接着,趁着明熹宗朱由校刚刚即位,一个多月里两位皇帝驾崩这样混乱的局面,朝廷内部对于边疆经略的议论,也就随之开始了。于是冯三元更是直接上书弹劾熊廷弼无谋略者八、欺君罔上者三,并且放出豪言,如果不罢免熊廷弼,则辽东必失无疑!

整个大明朝野,一时之间掀开了一起宰熊热潮,而熊廷弼的局势,自然也就陷入了危险!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7 17:55:33 +0800 CST  
(五)熊廷弼的离去 辽沈的危局

至此,刚刚登基的天启帝朱由校,也是一时之间拿不准主意,更何况此刻朝廷内部斗争已经暗地里风起云涌,因此天启帝朱由校便是把冯三元的奏章发给朝臣议论,这一次,熊廷弼坐不住了,那么坐不住的熊廷弼什么反应呢?

简单点说,那就是生气不开心了,既然有人要撕我,谁怕谁啊,那就开撕!因此熊廷弼立刻上书竭力辩解,奏章里除却追述自己这一年多以来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更是有一种赌气存在,因为他请求罢官回乡!辽东没有我,就不行!

面对熊廷弼的上书辩解,御史张修德也是出马,他弹劾熊廷弼破坏辽阳。而熊廷弼听说之后,更加愤怒,只得再一次上书辩解道:

“辽东现在已经转危为安,在下却要由生向死了”。

于是熊廷弼主动缴回万历赐给自己的尚方宝剑,并且竭力请将自己免职罢官。在这种情况下,弹劾熊廷弼的人任然没有停止,给事中魏应嘉又弹劾了他,因此,朝廷终于决定准许熊廷弼去职,而是派遣袁应泰来接任辽东经略。

可以说,此刻的熊廷弼不得不去职,就算他有以退为进的意思,可现在的朝廷局面却并非他能左右的了的。可是虽然自己离职,但是却并不能带着脏帽子回乡,姚宗文等人不是认为我在辽东多有不法吗?那就来检查啊!

因此,熊廷弼再次开撕,他上书朱由校请求派人来辽东调查自己的罪名是否属实。而就在此时,见到熊廷弼还敢开撕,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等又接连弹劾熊廷弼的过失,大怒的熊廷弼就请求天启帝朱由校派他们三个来核实,既然你们如此的污蔑,那你们就自己亲眼来看看!你们说的,到底属不属实!而朱由校也是听从了他的意见,打算派遣这三个人前往查证。

可就在此时,御史吴应奇、给事中杨涟等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针对于熊廷弼的功劳,满朝大臣从上到下有目共睹,至此国家危难之际,可绝对不能如此的自毁长城,姚宗文等人的做法,实在是太欺负人了,这绝对是赤裸裸的以个人私怨来凌驾于国家的利益之上!

因此,吴应奇、杨涟他们坚决认为派三人前往辽东视察不合理,因此朝廷便是改派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去。等朱童蒙回来上奏,全面陈述了熊廷弼的功绩,最后说:

“我进入辽东的时候,当地的士民对我垂泪称道,这里的几十万生灵都因为廷弼一人才得以保存,他的罪怎么能轻易确定呢?只是熊廷弼最为陛下所信任,蒲河战役中敌人进攻沈阳,他驱马前往救援,胆量是何等壮大?等看到官兵懦弱,就突然告老还乡去了,这样把皇上对他的大恩置于何处了呢?熊廷弼功在存辽,些微的成绩虽有可称,但罪在辜负了皇上,根据君臣大义而论,他是无法逃脱罪责的,这就是罪浮于功!”

听到了这样的回答,天启帝朱由校也是明白了,因为他并不是后世所说的木匠傻子,现如今这种形式,熊廷弼离职,也许才是最好的保护他的方式,因此天启帝朱由校实质上并没有处理熊廷弼,因为在他看来,辽东必用熊廷弼,此人力保危城,是个人才,所以仍打算以后起用他,就这样,熊廷弼也是不得不回乡了。

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七月熊廷弼到职辽东经略至现在,一共一年零四个月,而熊廷弼率领辽东军民,经过这一年零四个月的努力,与之前相比,此刻的辽东军民人心大振、防务完备、粮草军械一应俱全、各部士兵军纪严明、整个辽东从上到下焕然一新,而努尔哈赤对于辽东的进犯也是未能取得一丁点儿的实质性的进展!

具体表现为,在辽的一年零四个月,不算朝廷调拨武器装备,熊廷弼在后方配合下,带领辽东军民,自制大炮三千多门,百子炮几千尊,更是有着适合骑兵运用的三眼神铳七千余之!

另外还有着军兵铠甲四万五千多套、刀枪两万四千多件、火箭四十二万余只、火罐十余万个、战车五千多辆,而且针对坐不住的努尔哈赤,熊廷弼都督诸军在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六月、七月两次击退努尔哈赤,使得后者基本上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这还只是单纯军事方面。

民政方面,在熊廷弼的招抚流民、组织屯垦的情况下,辽东军民通过自身的努力,甚至可以达到粮饷一定程度的自给,使得濒于崩溃的辽东,竟然真正的稳定了下来,不得不说,熊廷弼,确有大才大功!

只是可惜,这样以为行之有效、颇具能力的经略,却败在了政治斗争里,大明帝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竟燃会出现这样的一幕,也不得不说,距离它的灭亡,应该,也不远了。

而彼时的辽东,在熊廷弼走后,也是慢慢的再次变成了危局,而且,这一次的危机更甚从前!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了熊廷弼的继任者、新任辽东经略,袁应泰的身上。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7 17:55:44 +0800 CST  
(六)大明好官袁应泰

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中进士,授临漳县知县,此人绝对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他在临漳知县的任上,动员民工筑长堤四十余里,以防漳水泛滥。调任河内后,更是组织群众穿凿太行山,引入沁水,修筑25条堰,灌溉田亩数万顷,使邻县也受益,政绩为两河之冠!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

而在这之后,袁应泰历任工部主事、兵部武选郎中。他认真办事,将假冒世职的数百人全部淘汰。更是在淮徐兵备参议的任上。设置粥厂救济灾民,又动员他们修筑城池,疏浚城河,修葺孔庙,百姓们再次恢复了以往的生活。

袁应泰又将额外税收及漕折银数万两全部用来赈济灾民。那么,这些钱粮袁应泰有权调动吗?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些应该上交户部,可是为了救助百姓,袁应泰还是动用了这笔钱粮,因此户部弹劾他擅自动用官库银、粮。

通过以上可以看得出来,袁应泰绝对是个爱民如此的好官,受到天下老百姓的赞赏与热爱。可是,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在他这些年的履历里,几乎与行军打仗、谋划大局是没什么太大关系的,而此次接任辽东经略,朝廷好绿到袁应泰处理好民政是一方面,可是处理军务的才能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大明的廷议,似乎也是忽略了。

袁应泰为人,《明史》评价他为官“精敏强毅”,但是“用兵非所长”,此人为官爱民如子,使得其性格宽厚、他认为以德报人,定不会收到他人的以怨报德,可是这一次,他错了。

万历末年,袁应泰被重新起用为河南右参政,以按察使身份到永平治理水患。彼时,辽东已经战火四起,因此袁应泰加紧练兵并修备武器,关外所需粮草、火药之类都能及时供应,也因此深受经略熊廷弼信赖。这再次突显出,袁应泰搞后勤与民政,的确是一把好手。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袁应泰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原辽东巡抚周永春巡抚辽东。说起来,原辽东巡抚周永春也是个好官,他不向李维翰那样,误国误民,在任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先是辅佐杨镐,又是配合熊廷弼,辽东巡抚,实在是个苦差事,一旦前方有任何闪失,这是一个极容易首先受到问责的位子,可是周永春还是一干到底,但是,朝廷内部已经换天,万历驾崩后,方从哲等浙党气焰不复从前,受到打压,而周永春自然也逃脱不了,因为,他是齐党的党魁。

因此,他再怎么认真,也是免不了受到弹劾,最终被罢职。也正是此时,原辽东巡抚李维翰论罪处死,所以,辽东巡抚实在不是个好差事。可是袁应泰不但接任新一任的辽东巡抚,更是在十月,熊廷弼被罢官后,代理了辽东经略之职,对于朝廷的这次任命,以及辽东的相应局面,袁应泰在临走前也是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他上疏给朱由校说道:

“臣誓与辽东相始终,更愿文武诸臣不怀二心,与臣相始终。”

朱由校对此很是高兴,因此嘉奖了袁应泰,并且也是赐予他尚方宝剑,期许他能够继续守住辽东,而袁应泰的这次赴任,便再也没有能回来,与他的誓言决心,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17 17:55:56 +0800 CST  
(七)危机再次降临

当袁应泰入主辽东后,便是开始了自己的主张。与熊廷弼、杨镐一样,刚刚主政辽东,必先立威。他首先便是斩杀贪墨将领何光先,并且罢免总兵李光荣及以下十余人,但是有个问题需要注意,这些人都是熊廷弼时期留下来的。

袁应泰新任辽东经略,这一举动,明显是在打脸熊廷弼。那么接下来,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紧接着,袁应泰的目光、放在了抚顺。他认为,熊廷弼既然可以雪夜入抚顺,自己就可以更进一步,那就是收复抚顺!为此,袁应泰计划,在熊廷弼调兵十八万在各地严防死守后,他也要调集十八万军队,选取善战总兵官十人,打算一举收复抚顺!

这也就是说,这位新上任的辽东经略不仅裁汰了原经略的手下,还更改了原经略的辽东战备方略。一改积极防守为伺机进攻!既如此,便应该仔细周密的去规划,可是当袁应泰将自己的计划上报皇帝后,却并没有再度详细规划,只是拥有一个用兵的大体框架,这样一来,难免出现问题。

并且除此之外,袁应泰还有诸多做法与熊廷弼相悖,除却辽东防务上的战略更改,更为致命的一点就是熊廷弼刚刚在辽东重新确立了军纪,转瞬间便是被袁应泰改变的一塌糊涂。

当熊廷弼主政之时,辽东屡经丧乱,武人跋扈、不尊号令,民风丧胆、不思报国的现象已经逐渐蔓延开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乱世用重典、快刀斩乱麻,这一点熊廷弼很清楚,否则,辽东地区不待后金来攻,恐怕自己就会先乱起来。

也正是因为熊廷弼执法严格,从而才使得辽东驻军军纪严明、战斗力也有了保证。可是袁应泰认为,待人以宽、示人以德,便会收得他人的知恩图报、誓死追随!人性有时是丑陋的,尤其是乱世之中,想要活下去,任何人都可以不择手段。

在这时,所谓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又会有多少的约束力?因此,袁应泰此举,未免太过天真了。但他已经更改了往昔的制度规章,辽东的变乱,已经可以预见了。

因为,在得知大明内部变动以及辽东人事变动后,努尔哈赤又准备行动了。十月,努尔哈赤故技重施,再次派间谍混入沈阳城,既刺探情报又为将来拿下沈阳里应外合,而沈阳城内部,此刻,也是逐渐的有些混乱,这又是为何呢?

这一次,混乱的缘由来自蒙古人。这一年蒙古各部落遭灾,这就使得很多蒙古难民来到关内乞讨,人员逐渐的增多,难免有些失控。可是这样的情况大明以前并非没有遇见过,但是这一次,问题确实出现了。

因为辽东经略袁应泰主张收降这些蒙古人,虽然秉承善良之心,此举并无太大过错。可是袁应泰却是忘了,现如今辽东的危机局势,哪里还有多余的精力来处理蒙古人的问题?

更何况,在当时,这些蒙古人本就与大明为敌,怎么可以奢求依靠救援来感化他们?这未免太过于异想天开了!另外,大明辽东地区的粮食本来就捉襟见肘,自己的老百姓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可是袁应泰此刻却居然打算调用大量的粮食来赈济自己的敌人,把期待放在了他们的身上,这样的想法,怎么会不出问题?

而大明的好官袁应泰对此是怎么说的呢?

“我若不救,他们必将投敌,我招收他们,可增加兵员。”

因此,也就下令招降这些蒙古难民,而在这之后,来沈阳归顺他的蒙古人逐渐的增多,袁应泰将这些人安置在辽阳、沈阳两城,一时间,声势大振。

袁应泰对此十分的得意,这不仅彰显了仁德,而且还能以善战的蒙古人作为士兵对抗后金军,这样的功绩,就算是原经略熊廷弼都是无法做到。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当然不,因为这些蒙古人很少有真心投降袁应泰的,他们为的,只是暂时的填饱肚子。当有免费的午餐之后,一些蒙古部落便开始干起了老本行,掠夺。更有甚者,有的蒙古部落的人仗着自己归顺、袁应泰有求于自己,更是有的暗中奸淫抢掠,可恶至极!沈辽附近的百姓深以为苦!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众人也是忧虑起来,在他们看来,招降蒙古人过多,不仅容易造成混乱,还有可能暗中被敌人利用,也可能间杂着敌方间谍来作为内应,有叵测之祸。

可以说,这样的看法非常确切。其不见抚顺、清河、开铁之战时蒙古诸部落的表现?难道忘记了一直以来蒙古大多部落与大明处于整体敌对状态、时而来抢掠的过去了?张铨对此也是颇为的忧虑与反对,蒙古诸部不可轻信,这么做,无异于自招祸患!更何况,此刻的辽东百姓已经深受其苦,蒙古诸部在这里奸淫掳掠、决不可饶恕!这样的存在,又怎么值得信赖呢?

可是,此刻的袁应泰却认为,用蒙古兵抵抗女真人是一着高招,就算蒙古人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他也能很好的镇压,所以,袁应泰为此而洋洋得意,将自己的政绩凌驾于百姓、国家利益之上,不得不说,袁应泰误辽!

而实际上,除却袁应泰外,此时的明廷内部,也是逐渐的形成了一种主张,那就是利用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来牵制努尔哈赤,为此,明廷的相当部分大员主张对蒙古人采取联盟争取的态度,这就使得袁应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主张,但是问题是,明廷争取察哈尔部,可是努尔哈赤同样在争取蒙古科尔沁部,这就使得蒙古的林丹汗根本就无法对大明实施实质性的帮助,而且,在这一阶段内,努尔哈赤因熊廷弼在辽东,自己无从下手,便着手进一步统一自己的内部。

因此,至天启元年三月左右,努尔哈赤已经彻底的消灭了叶赫部以及野人女真,基本上完全的统一了各部女真,而且更重要的是,野人女真的青壮年被大批编入八旗军内,这就使得努尔哈赤的兵源得到了相当的保证,兵力大大加强,已经至少有着十万人的大军!这样的实力,足以在辽东发动起一场更大规模的侵略了!

对比这样的努尔哈赤,原本稳定下来的辽东,在袁应泰这样的折腾下,基本上已经是没有什么胜算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23 16:37:30 +0800 CST  
(八)夜幕下的沈阳城

其实,此前,早在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时,努尔哈赤就已经开始向沈辽地区发起试探性的攻击了,他的首要攻击点,便是沈辽之间的奉集堡。

其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切断沈阳辽阳之间的联系,而后在逐个击破。可是,这一次努尔哈赤失策了,他知道奉集堡为沈辽之间的联系点,大明怎么会不知道?而且熊廷弼在辽东一年零四个月,各地防务相当严密,因此,面对努尔哈赤的进攻,明军从容的击退了努尔哈赤。

而这也使得努尔哈赤不得不再次重视辽东明军,继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19年)六月、七月、九月连续被此时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击败后,努尔哈赤认为,经过熊廷弼的整改,辽东明军的整体实力,若要密集防守,是绝对不易攻破的。

因此,经过周密的部属,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十日,努尔哈赤终于再次率军沿浑河出击!而这一次,他的目标,直指大明辽东重镇、沈阳!

三月十二日,努尔哈赤率军来到沈阳城东七里处扎营,大战,一触即发!此时,大明沈阳周围总驻军达七万人左右,沈阳城内守军隶属于总兵贺世贤与尤世功二人,而且,在沈阳城外,有着熊廷弼主持修筑的坚固工事,有着沟壕、拦马墙,并且按照射击角度埋伏好火炮,易守难攻。

而且,在沈阳南,辽阳更是聚集重兵,随时准备支援沈阳,沈阳周围虎皮邑、奉集堡驻军也是随时待命出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努尔哈赤虽然来到了沈阳城下,可是却也并不敢贸然进攻。

经过深思熟虑,努尔哈赤决定,以四旗兵力并自己直属亲军约四万人先行包围沈阳城,给城内守军百姓造成恐慌,其次,以四旗兵力三万余人打援,阻止辽阳、奉集堡、虎皮邑等地明军的驰援,从努尔哈赤这一次的兵力部署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虽然实力在上涨,可是,对于此刻的辽东明军,确实不敢有丝毫的轻视,因为他知道,那个叫熊廷弼的人,在辽东的一年零四个月里,防务几乎堪称滴水不漏,而对于军队来说,仿佛再次找到失去已久的灵魂,因此,沈辽这一次必将是不弱于萨尔浒的大战!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6-23 16:37:42 +0800 CST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字数:101929

发表时间:2020-04-23 15:52: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3 10:58:52 +0800 CST

评论数:13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