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明末军事连载《明劫 天启之殇》(我就是小司徒)

奇怪,更新的为啥没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5 18:55:28 +0800 CST  
啥情况,刚更新完,又没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5 19:09:16 +0800 CST  
我擦,更新的又没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5 20:55:57 +0800 CST  
我在更新一遍,没有违规内容,为什么总被和谐折叠?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5 21:10:19 +0800 CST  
(三)固防清河
而此次,杨镐来到辽东后,虽以往战绩多坑人,可还是下足了功夫,决心讨伐后金的。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起,杨镐严明军纪、征调四方士兵,大有一举荡平后金之势!

而也正是因为杨镐如此准备,使得辽左上下,为之一振,除此之外,杨镐广积军粮,调派兵马,修筑城池,随时准备抵御努尔哈赤的再次来犯,而他的一个防守重点,正是清河(今辽宁省本溪市东北)。
那么,清河在哪里呢?在此之前,有必要大概了解一下大明在辽东地区的地理区划以及城池堡垒的简要分布情况。
大明的辽东史称“三面濒夷,一面阻海,特山海关一线之路可以内通,亦形胜之区也。”
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退可依靠山海关拱卫腹地,进可连朝鲜,可制女真,又从侧翼包围了蒙古诸部,所以辽左之地对大明相当的重要。
自从明太祖洪武年间辽东地区逐渐的纳入大明的版图之后,至万历末年,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辽东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与行政治理体系,拥有城寨共120多所,而且辽东军事防御体系的一个重点,便是辽东长城的建立。
辽东长城从明初开始修建,一直到万历年间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等人的主持,大体上辽东长城东南起自鸭绿江的宽甸,向北延伸到开原而后在向西沿着辽西走廊的狭长地带到山海关的西锥子山,大体近一千公里,分为三大阶段长城,即为辽西长城,此处依据辽河走向、辽西走廊而修筑,围绕的重城有以广宁、宁远、锦州为中心主城的包括大凌河、小凌河、塔山、杏山、松山、前屯等卫城为中心的城池城堡,而中段则是辽河河套长城,东面是辽河东段长城。
在这里,西部重镇为广宁,为辽东总兵官驻地,东面以辽阳辽东都指挥使司,是副总兵和辽东巡按等人的驻地,围绕的城池有辽阳、沈阳,向东为抚顺、向北为清河、铁岭、开原,向南为海州等,驻兵十万左右进行严密的防守。
而清河,四面环山,东有鸦鹘关(今辽宁省抚顺东南)作为屏障,是为建州女真部进入辽东的必经之地,此地更是南邻太子河,西有可设伏的白塔佃,地势极其有利于伏击。在杨镐看来,此地“以守则为绝地,以战则为奇地”,因此,杨镐主张在这里积极防御。
原来这里仅有明军数百,杨镐考虑到此地的重要性,立即调派参将邹储贤统率辽军3000余人进驻防守,为防备万一,杨镐再次调派游击张旆率领蓟镇援辽军2000余人进驻防守,至此,清河守军达到6400余人,而杨镐还是不放心,更是调派了一些火器,加固清河防务!
并且,杨镐对邹储贤说道:
“如果女真人到来,在道路之上设置火器,在两山之侧埋伏奇兵,等到敌人自乱阵脚后,一鼓作气,歼灭敌人,千万不要闭城死守,自己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可以说,这再一次体现了杨镐此时积极防御的战略构想,接下来,就看邹储贤怎么去打了。因为战场的形式瞬息万变,有一个良好的战前规划固然重要,可是临敌致胜,巧妙应变,则更为重要!
那么接下来,大明要做的就是,努尔哈赤,你来吧!
(四)寡不敌众
那么,似乎是受到了杨镐以及邹储贤的召唤,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努尔哈赤又来了!
这一次,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一举突破清河城的屏障鸦鹘关,而后率大军直接进围清河城。
至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二十日,努尔哈赤率军逐渐的肃清清河外围的大明守军,一些小城堡的驻军由于人数稀少,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挡,也没有实现迟滞后金军进攻速度这一战略目的。
而在这之后,努尔还吃也是率军正式向清河进发,而此时,大明守将邹储贤,也是已经侦查得知了这一情况。可是此刻的邹储贤,却并没有按照杨镐的指导,在城外布置伏兵,因为,面对着这样的情况,他有着自己的考量。
就这样,当七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兵临城下的时候,邹储贤已经来不及在城外布置伏兵了。而面对着城外来势汹汹的后金军,邹储贤当即下令,全军一级战备,紧闭城门坚守!
甚至此时在清河城外有几百名在外砍柴的士兵都没有被放回城内,而这也从侧面突出了此次努尔哈赤进军速度之快!
而在此之前,驻防清河的蓟镇援辽军游击张旆以及守堡张云程都想要按照杨镐的指示,出城交战,这就凸显,大明将官,绝不是贪生怕死之徒,他们是敢于以军人的尊严,同强敌交战的!可是邹储贤却都拒绝了他们,选择固守!
那么,邹储贤为什么如此打算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杨镐的计策固然不错,可是,邹储贤此刻手下兵力只有六千四百多人,一旦执行杨镐的策略,邹储贤所部兵力就会更加分散,后金军从抚顺以来,对大明的历次交战无不占据着兵力的优势,从而将明军各个击破,而此刻,明军势弱,分兵指挥愈弱,更加容易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消灭!
更何况,火器固然会占据优势,但是火器的使用受到地形、天气、风向等自然地理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存在着发射装填速度以及弹药储备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在放弃城墙这样的有利依托的情况下,想要以此阻击后金军,似乎稍显力不从心。
另外,努尔哈赤此次所率领的军队人数至少两万余人,凭借着六千四百多人想要伏击至少两万后金精骑,就算是占据地利的优势,恐怕也不能占得上风,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两个多月前,总兵官张承荫所部万人战殁沙场之事,对于邹储贤,有着一定的触动,因此,基于这种考量,邹储贤拒绝执行杨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闭城固守待援!
就这样,至七月二十一日,后金军也是立即将清河城团团围困起来,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努尔哈赤下令,在七月二十二日清晨,对清河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惨烈的大战一触即发,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后金军,明军将士据城而守,火器齐发,后金军一下子被大明炮火覆盖,转瞬间人仰马翻,伤亡惨重!而除此之外,巨大的石头、圆木从城墙之上倾泻而下,大明的弓箭手也是一起放箭射杀后金军,这就使得攻城的后金军大大受挫,伤亡惨重!
而远在城外指挥的努尔哈赤见状也是勃然大怒,想他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前番抚顺围城,城外歼灭张承荫万余人,这是何等惊人的战绩,而在这连番取胜之后,却也形成了一个对大明有利的因素,那就是这一系列的战绩使得努尔哈赤开始极度轻视明军的战斗力,可是这一次,明军的顽强坚守以及火器的优势使得努尔哈赤大怒!可是,不好意思,面对大明的火器,后金军还真就没有办法。
因为他们虽然有云梯,但是他们的云梯去而根本无法靠近清河城,骑兵虽然速度快,机动性优越,可是在攻城过程里,骑兵根本发挥不出优势,还得靠两条腿抬着云梯往城墙下面发起冲锋。
因此,这样的一幕急的努尔哈赤也是毫无办法,后金军只能用弓箭来进行攻城,
就这样,后金军连续发起了八次冲锋,都是被大明守军英勇击退,死伤甚重!
在这连续的交战之下,整个八旗军的尸体遍布于城墙之下,而此时,明军的伤亡,可谓是微乎其微,因为,此刻的后金军,几乎无法接触到明军,也就谈不上明军有太大的伤亡。此刻的清河的大明守军,群情振奋,辽军及蓟镇兵都是大明军方战力较强的部队,这一次,六千四百多大明将士在此和努尔哈赤进行死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只要等到援兵到来,看他努尔哈赤还如何的猖狂!
时间一点点的推进着,大明的六千四百余将士们也是在苦苦的支撑着,可是,他们所等待的援军还没有到来,而面对着后金军的连番冲击,清河城,到了这个时候,还是出现了问题!
那就是现如今的城墙虽经近四个月的重修加固,可是,清河城并不太大,城墙材质并非坚城,而后金军只要一有机会,便是开始挖墙!
因为,他们实在是没有办法登上城墙,就只能如此做。而努尔哈赤,也是发现了清河城的这一弱点,于是他派遣后金军队举着大木板,也就是所说的板车,斜靠在城墙之上,掩护着后金军。
那么,在板车之下的后金军在干什么呢?还是刨墙,因为经过连番的攻打,努尔哈赤发现清河城墙东北角一带,相对来说材质较差,因此后金军猛攻这里,或者说猛挖这里,恰巧,此处还是火力网的死角,明军的炮火根本无法覆盖到这里,所以,对于此处后金军的杀伤甚小,此刻的邹储贤也是异常焦急,因为,城墙即将被刨出一个洞!
就这样,经过后金军的不懈刨墙,终于,东北角城墙发生坍塌,而后金军也就趁此踩着同伙的尸体,登上了城墙!
话虽如此,可是明军将官却异常镇静,事已至此,唯有死战!明军所有将士在后金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下,逐步后退,从城墙转至巷战,清河城内500余户居民也是奋起反抗,军民拼死血战!
战斗一直进行着,明军逐渐的落入下风,所有的将士、百姓依次倒在了后金的铁蹄之下,而邹储贤此刻也是知道了,清河,守不住了。可是,身为大明参将,他要以自己的方式,体现大明军人的尊严!
很快,邹储贤烧毁了清河官署,而他的妻儿也是自焚而死,至此,邹储贤已经了无牵挂,既然如此,作为大明的军人,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还!随后,他亲自冲入了战阵,与后金军血战!而他的家丁也是毫不退却,誓死相随,与邹储贤一起冲杀了出去!
就这样,邹储贤率领自己的亲兵家丁,逐渐的转战至城南一带,越来越多的后金军发现了邹储贤,这一此刻大明的最高军事长官,因此,大量的后金军蜂拥而来,而邹储贤与自己的家丁毫不畏惧,拼死血战!
他的家丁一个接一个的倒了下去,而他自己也是多处受伤,他明白,这一次,他要战死在这里了!
可是,身为大明的将军,他的妻子儿女全部死在了这场战争里,是可恨的女真人!身为丈夫、父亲、儿子,他必须要为他们报仇,身为大明的军人,他也必须要报效自己的国家!
因此,哪怕战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邹储贤也是毫不退缩的冲杀了过去,纵然,对面的敌军上千倍于自己,到了这一刻,大丈夫有什么可怕?到了这一刻,大丈夫,已然了无牵挂!
杀!
随着时间的推进,清河城里的喊杀声慢慢的停止了,到处都是鲜血,到处都是死人,最终,邹储贤以及大明的将士们还是淹没在战争里,清河城,失守!
此一战,大明中军千总把总二十人也战死沙场,至此,后金军全面的占据了清河城,大明清河之战,战败。
当城破之时,来援救的诸军大多在数百里之外,只有沈阳游击贺世贤率军疾驰,可是他还是晚了一步,但贺世贤攻破后金军一道营寨,斩首一百五十四人,率军而还。
此役,明金双方投入兵力需要明确一番。据《中国军事通史 明清卷》记载,此役清河城内大明守军6400余人。据《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下》记载,此役大明守军为“万余人”,而《中国军事史 兵略下》记载此役大明守军为“八千余人”,《中国古代战争辞典》里则称明守军一万一千人,而后又称清河城内明守军6400余人与500余户居民被杀,全算在内死亡以万计。
因此,大明守军在清河一带各堡垒额守军总数当为一万一千人左右,而直接防守清河城的当为6400余人,此役,大明参将邹储贤、游击张旆、守堡张云程等人先后战死殉国,大明军士6400余人全部战死,无一投降!500余户反抗百姓几乎被屠杀殆尽,清河一带堡垒也是逐一丢失。后金军再一次在清河一带上演了抚顺的一幕,此一带,变成了人间地狱,这是战争的罪孽,是侵略者的罪孽!
而此战,后金军人数虽无明文记载,但是其在前期攻城阶段,便是有着伤亡数千人的记载,到后期又能全歼6400余守军,结合抚顺之战时努尔哈吃的派兵数,此战后金军至少两万人。而其损失,也是异常惨重,巷战的损失无法统计,但前后加在一起,损失数千人之多,还是极为可信的。因此,大明与后金的交战,绝不是一些史料甚至是学者所说的,斩获不多,任人宰割。而更应该根据所能推测到的战场情况,做出一番合理的解释与推测,才能还历史一个公正!
那么,至此我们能够明白,清河的失陷,一方面由于守军兵力稀少,无法抗拒大规模的后金军的进攻。而另一方面,邹储贤的固守待援虽然正确,可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自己所依靠的清河城,却并非辽阳、沈阳那样的坚城,抵挡不住后金军刨地似的进攻,故而失守,另外,大明此战各路援军行进迟缓,清河保卫战从努尔哈赤到来到清河城陷落前后近三天的时间,而大明各路援军除却沈阳游击贺世贤一部快速赶来,其他各部动作迟缓到了一定程度,这样的军事配合,焉能不败?
而且,杨镐既然战前已经判断出了清河为努尔哈赤下一步进攻的目标,为什么不进一步的做好支援清河的准备与调动?而是坐等人来,被动挨打,支援不利,清河丢失!所以此战,与南原之战一样,罪不在邹储贤,虽然努尔哈赤行动迅速,后金军战斗力有着相当水准,但杨镐的表面文章、反应迟钝,也实属此次大明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此战,邹储贤以下军民万余人拼死血战,无一人投降,再一次彰显了大明的气节!
的确,有些时候,对于全局来说,一城一地的得失,似乎影响甚微,但一人一国,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不能够丧失自己的勇气,不能够丢掉自己的气节,不能够出卖自己的尊严!
就算是面对在强大的敌人,也要有敢于决战的内心,就算战不败你,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尤其是大明的军人,更应该具备这样的气势,一支军队最为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人数与装备,而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气势,是一种勇往直前、舍我其谁、悍不畏死、不惧万难、遇敌敢战、战则必胜的气概!而这一战,大明军民,无疑展现出了这一点,可敬可佩!壮哉,清河!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6 18:08:09 +0800 CST  
(五)李如柏的个人秀
而在这之后,努尔哈赤为了让清河、抚顺一带的明军无法容身,不仅拆毁了这一带的城堡,还将各个堡垒内的存粮、器械全部一扫而空。至于田地里尚未长成的青苗,努尔哈赤为了不留给当地的明军、百姓,开始大肆纵马放牧,毁坏这些粮苗,因此,在努尔哈赤的蓄意破坏下,清河一带五六十里地范围内,残破殆尽,荒无人烟!而这,无疑更加的刺激了女真人的掠夺欲望。
就这样,同年八月,在连连得胜,至少歼灭明军两万余人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愈发的轻视大明,行动也就更加的肆无忌惮起来。当时,抚顺清河一带,努尔哈赤虽未正式实施占领,可是此地已经处于后金军的势力范围内,因此,在后金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命令部下纳邻、音德二人出境二十里,率军四百人前往浑河嘉木湖(今浑河与苏子河交汇处东北)收割当地的粮食。
这一举动可谓狂妄至极,区区四百人,便是敢前往大明之地收割庄稼,而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令二人,白天收割,夜晚休息。俨然就是把这里当真成了自己的属地,而努尔哈赤虽然警告纳邻、音德二人警惕明军的袭击,可是这二人压根就没有将明军放在眼里,肆无忌惮的收割粮食!
可是这一切,还是被新任的辽东总兵官李如柏派人侦查得知了。自从到任辽东总兵后,李如柏也是有心,改变着一直以来的自己。
李如柏,字子贞,大名鼎鼎的李成梁的第二子,李氏一门多虎将,李成梁共有九子,年少时多有勇武,受人称赞。长子李如松,更是亲自指挥过“万里三大征”的两大战役,尤其是壬辰援朝,血战平壤,杀的日军闻风丧胆,扬名大明、朝鲜、日本三国。因此被《明史》评价为“将门有将,得无愧乎?”前文已经介绍,而李氏一门因战功赫赫,在万历年间,被时人评价为“东李西麻”,所谓的西麻,就是前文所说的,指的是大同右卫麻家多将才,代表人物便是同样在抗倭援朝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被称为“一时良将”的麻贵。因李家在铁岭卫,处于大明之东,所以当时被称为“东李西麻”。
而李如柏,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其父兄为大将之才,李如柏,从小也是耳濡目染,颇具将才。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如柏当时的风评并不太好。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李如柏少具勇武,万里年间,多次随其父李成梁出塞作战,立有功劳,三十岁左右便是成为了大明重镇蓟镇副总兵。万里十六年(公元1588年),时任御史的任养心上书说道:
“李氏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蟠据,不可动摇。如柏贪淫,跋扈尤甚。不早为计,恐生他变。”
这里面任养心提到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当时李氏一门门生故将遍布京城内外,势力及其庞大。这对于皇帝,是一个威胁,所以,万历有必要对李家敲打一番,恰巧李如柏被认为贪淫,成为了开刀对象,于是万历罢免了李如柏蓟镇副总兵之职。
可也正是在同年,其兄李如松出任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总兵一职,就算遭到弹劾,明神宗也只是将李如松调任为山西总兵,宠信有加。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来,这一次对李如柏,只是万历对于李家的一次敲打,因为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成梁上书乞罢,并请尽罢子弟官,帝慰留不许。”
所以,这里任养心所说的李如柏贪淫,虽确有其事,但也只是个借口而已。因为,若说交横跋扈,影响之大,其兄李如松远胜于李如柏,所以,任养心的评价,似乎不可全信。
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如柏为什么在当时人的评价里,并没有好评的原因。一,众人忌李家功劳,故意诋毁。二,李家兄弟的确交横跋扈,从而与同僚关系紧张,遭人非议。
但是,由于万历皇帝对李家十分的重视,因此李如柏再次成为了明军的中高级将领,宣府参将。但是没过多久,李如柏便是称病,再次回家了。这并不是说李如柏真的会有病,更多的,还是李家的一种韬晦之策。
壬辰援朝战争起,李如柏表现的机会也是来临了。彼时,其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李如柏为都督佥事,先率军队赴援朝鲜。在平壤之战里,李如柏头盔中弹,可仍旧血战阵前,指挥攻城,展现了其勇武之色。而在大明攻下平壤之后,李如柏更是单独率军迅速出击开城,并一举拿下开城,斩首日军一百六十余人。而后更是在碧蹄馆之战里,拼死力战,救助其兄李如松,可以说,李如柏在朝鲜战场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就这样,当第一次援朝战争顺利结束后,李如柏的春天也到来了。不久,他便正式成为了明军的高级将领,一方的军分区司令,贵州总兵官。而后又是转任为九边重镇之一宁夏总兵官。在宁夏,李如柏与蒙古著力兔在平虏、横城一带交手,并且李如柏较为主动寻战,最后大破著力兔,斩首二百七十余人。至此,李如柏再次因功,晋升为右都督。
可也就在李如柏一路春天之际,他却再次因病回家了,那么这一次,是为什么呢?因为就在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其兄李如松在与蒙古土蛮交战时,被数万土蛮包围,力战而死。
当时的李家,其父李成梁已年近八十岁,虽余威犹在,可却已不复当年。支撑李家的重任,自然落到李如松的身上,可彼时李如松战死,使得李家一下子失去了一个支柱,李如柏自然要担负起支撑李家的责任,可是,他并不如自己的兄长,无法护佑李家。
当时,李家的局面并不好过,李成梁三子李如桢,并不知兵,为人跋扈,仗势欺人,无甚才能。四子李如樟,骁勇善战,在万历三大征第一战平定哮拜之乱时,擒获哮拜次子,立下大功,后更因功晋升为延绥总兵官。五子李如梅,颇通兵略,异常骁勇,被评价为李成梁诸子里,将略仅次于李如松的存在,也于万历二十五年被弹劾罢官。
所以,此时,李家的主要人物,若还是身居要职,势必遭受更多的攻击,因此,李如柏只得隐退回家。
李如柏闲居在家,一晃,便是二十余年。李家诸子,除却李如松五十岁战死外,其余均算长寿,那么,这二十余年,李家诸子在二哥李如柏的带领下,都做了些什么呢?《明史》记载为:
“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复少年英锐”
为何如此呢?因为李成梁、李如松原来的部曲,早已经不复存在了。李家的影响力,也是逐渐的下降了。所以,李氏一门成为了现在的状况。
因此,当张承荫战死后,辽东局势崩坏,大明有生力量屡屡丧失,这使得万历十分的震怒,商讨辽东总兵官的新任人选。而此时,李如柏作为李氏一门的三号人物,从人们的记忆深处被翻了出来,大家认为他熟知辽事,更是曾被御史梅国祯评价为有将才,现如今,辽东的局势,也只有李如柏可以堪当了。
而英国公张惟贤等文武大臣更是合力上疏推荐李如柏,当时,杨镐还欲推荐自己的老搭档,李如柏的五弟李如梅,只不过,被众大臣交相否定了,就这样,李如柏再次成为了总兵官,来到了辽东。刚到辽东,闲居二十余年,已经六十三岁的李如柏便是露了一手,那就是他轻松的击败了入犯的蒙古炒花部,雄风不减当年。而李如柏也是知道,努尔哈赤才是辽东最大的威胁,因此,他也一直在注视着努尔哈赤的一举一动。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6 18:08:31 +0800 CST  
(六)小有斩获
此次,当他得知努尔哈赤派兵四百人前来肆无忌惮的收割粮食时,便是决心要歼灭这股来犯之敌!
因此,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四日夜,李如柏趁着后金军的猖狂嚣张,派军夜袭敌营,后面对着突然如同神兵天降的明军,后金军大乱,四散奔逃,一下子被明军阵斩七十余人,余部溃散。
可以说,这一次,是大明取得了胜利。可也正是在同一天,努尔哈赤再派5000人马,再次出现在了抚顺关一带,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劫掠,李如柏得知后,立刻调派军队,前往截击努尔哈赤。很快,明军兵分两路,由李如柏亲自率军,游击尤世攻、王平等协助,从左右两面悄悄地运动到后金军周围,而后发起了突然袭击!
尤世功,历任沈阳游击将军,起初隶属于张承荫麾下,抚顺一战,大明军官战死五十余人,将士死亡万数,尤世功身负重伤,战败而回。在朝廷要论罪夺职之时,经杨镐上书保举,才得以免罪,隶属于总兵官李如柏。因此,这一次,尤世功再次回到了抚顺,他一定要报仇!要为那些战死的同袍们雪恨!很快,战争猛然爆发,后金军面对着奋勇冲杀的明军,一下子陷入了慌乱状态,被明军冲击四散,逐渐溃逃!这一次,又是后金军开始逃散!是役,明军斩杀后金76人,得战马87匹,盔甲器械不计其数。
可能看到这里,会有个问题,那就是明军的战役获得,似乎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进击五千后金军的李如柏,率军当不在少数。双方交战开始,后金即陷入慌乱状态,可是这种状态下,万人的搏杀,明军却仅仅击杀76人,这又是为何?
难道是明军的战斗力真的如此低下?更何况,盔甲器械得到了很多,这一点,也存在问题。因为后金军本就是来抢劫的,他会有多少军械辎重?那么这些盔甲器械一定是后金士兵所穿戴的、佩戴的,也就是说,盔甲都被夺过来了,自然也就证明,后金的士兵被干掉了!
而这条记录来自于明神宗实录,可信度极高,但是后金军却绝对不仅仅是阵亡76人这么简单。
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明军斩杀首级,是为了报功,所以,由于战场形势多变,最后明朝官方所统计的,是斩杀的人头的数量,并不是实际上的战场敌人尸体的数量,二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
其二,原本就是来抢劫的后金军的大批器械既然被缴获,也能更好地证明两点,那就是后金军出现了溃逃现象才会来不及带走器械,另外就是后金军阵亡较多,从而遗失了大量的军械。
就这样,李如柏到辽东后,两度与后金军交手,取得了小胜,而他的表现,也就到此为止了。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再次入侵抚顺北部的会安堡一带,俘虏了大明军民千余人,当走到抚顺东部的时候,努尔哈赤为了报嘉木湖、抚顺关被李如柏击败之仇,一次性残杀了三百余人!这也证明了,后金军在前番交战里,的确吃了亏。而努尔哈赤不知道的是,经过五个月的准备,大明已经决定大规模的亮剑了!
杀了我的人,抢了我的粮,在我的地盘里横行霸道,嚣张跋扈,你以为你是谁?这一次,大明帝国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天下的任何存在,招惹我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从来都不惧怕战争!
因此,针对后金的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即将开始!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8 11:28:59 +0800 CST  
第三篇 亮剑萨尔浒

(一)全国动员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四月起,大明在抚顺、清河连败,丧师两万余人,人口等被夺数十万口,抚顺、清河百里范围内荒无人烟的情况下,明神宗朱翊钧也是明白了,新兴的女真人与之前的蒙古部族单纯的劫掠不同,因为女真人的贪欲不单单是人口钱财,甚至,还有土地!
这样的存在,是绝对会不允许继续活跃在大明的眼皮之下的,这样的部落重现了当年与北宋对峙的辽国、与南宋对峙的金国、元朝那样的野心,如果不重视的话,也许对江山社稷,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可以说,辽左局势崩坏,使得多年身居幕后的天字第一号宅男朱翊钧,真正的感受到了威胁,开始重视起来(辽左覆军陨将,建州势焰嚣张,边事十分危急)。那么,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且对于军事有一定造诣的明神宗朱翊钧,到底决定怎么做呢?
那就是起善战之军,一举荡平建州女真,“以振国威”!也就是说,明廷决定,调集大军,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建州女真部。因此,距离“万历三大征”近二十年后,大明再次开始了一次重大的军事作战行动。
那么,既然是打仗,尤其是打大仗,自然需要兵马、钱粮、武器装备等一应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当辽东女真人逐渐横行的时候,大明也是开始了战争动员。首先的准备,便是调集大军猛将。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闰四月,在杨镐经略辽东、李如柏任职辽东总兵后,大明军方的人事调动以及军队调动并没有停止,反而是进一步快速的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很快,福建、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南京的驻军以及土司兵等便是接到朝廷的调令,选派精锐,从速赶往辽东!
以上所提调兵之地的士兵,战斗力都相当强悍,据《明实录》可知,当时明军全国额定兵员为116万人,其中,九边重镇占据86万人,内地30万人,而九边86万人里有精锐九万,而全国精锐兵力12万人,也就是说,内地诸军有三万精锐,其实,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那就是明末军队空额现象极其严重,例如努尔哈赤进攻抚顺前期,辽东名义上总兵力有九万人,分别驻扎在120处城堡。而据杨镐调查上报,实际兵额,连六万人都不到。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靠的。凭借辽东之重要,军队空额现象尚且如此严重,更何况是其他地区?
所以,大明彼时,虽名义上军队数额有116万,但实际数字,可能是要低上许多的,而此次大明想要抽调的各地军队,当属于各地驻军能征善战的存在,如福建、浙江的军队,当有俞大猷、戚继光旧部传承下来的抗倭军,这些军队的前辈曾在二十年前再次入朝参加对日作战,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是明军的精锐力量。
又如四川的军队以及土司兵,多次镇压当地叛乱,还有着参加过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的部队,战斗力也是较为强悍。山西、陕西靠近蒙古诸部,所在驻军常年厮杀,战斗力有着一定的保证,因此,大明朝廷才会下诏调集这些军队。
可是,在调兵之时,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兵员不足、行动迟缓、士气低迷、军纪混乱等情况。
大明于当年闰四月开始调兵遣将,可是直到九月份,所到驻军包括新招募的士兵在内,一共才七万人。而这些被调到辽东的士兵,却有着伏地哭嚎,不愿意出关打仗的存在,原本调集的是各地精锐,可是而今的精锐就是这副模样,对此,杨镐也是相当的忧心。
这才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勇往直前的大明军队,竟然就已经腐败到了这个地步了吗?这样的军队,还能够克敌制胜吗?这一幕,使得所有人,心里都没有谱。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08 11:29:23 +0800 CST  
军中有一曹,流賊闻之心胆摇!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0 13:28:05 +0800 CST  
(二)全军动员 准备出击
那么,先不管大明军队此时的精神面貌、战斗力怎么样,其实在这里便涉及到一个争论不断的问题,历来惹人热议,那就是大明此次到底调动多少军队去讨伐后金军。对于此次大明出兵人数,由于《明史》里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所以历来有着不同的说法,有十万说、十二万说、二十七万说、四十七万说等等,对于这个问题,有必要明确一下。
先来看一下,明军四十七万说以及二十七万说的来源,这份依据来自于后金《满文老档》,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我明领兵大臣及议政诸贝勒均已到齐,我大兵四十七万,将於三月十五日月明时兵分八路进发”
这条记载是说,杨镐给后金努尔哈赤写信宣称自己有大军四十七万。这也是四十七万人的由来。但是后金也是知道,这只不过是杨镐的宣称,实际上明军不会有这么多士兵。因此,在《满文老档》里的另一条记载为:
“明帝步骑兵共二十七万,分四路出击,其一路兵撤回,其三路兵皆被歼灭。”
也就是说,后金记载的是,大明号称四十七万人,实际上夸大了二十万人,只有二十七万人。
而紧接着,《清实录 太祖实录》里有着这样的记载:
“杨镐以二十万兵号四十七万”
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实录里,清朝官方将明军数量记载为二十万人,号称四十七万人。并且还将明军各路军队人数记载的清清楚楚,例如杜松部六万人,李如柏部六万人、马林部四万人、刘铤部四万人,作为大明的敌人,都认知到明军四十七万只是虚张声势,因此四十七万说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作为清朝官方的史料,本身的记载便是出现了矛盾,在《满文老档》里,清朝一方认为明军有着二十七万,可是到了《清实录 太祖实录》里,大明军队的人数,便是少了七万人,成为了二十万人,这种说法本身便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明军队的人数,的确被清朝有意的夸大了,甚至说清朝自己都不知道,对于大明军队的人数夸大一个什么数字比较合适了,因此,才会出现了上述的搞笑的一幕。
那么,《满文老档》以及《清实录 太祖实录》的记载是否可信呢?有人可能会说,《明史》里不是也有着杜松领兵六万、刘铤领兵四万的记载吗?这不是与清朝史料是暗合的吗?可是还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史》也是清朝修撰的,虽然史学家的操守是值得尊敬,史学是值得敬畏的。
但是《明史》里随处可见的贬明扬清是显而易见的,明军越腐朽、明军人数越多、那么后金击败了他们,不恰恰是突显了后金崛起的天命眷顾吗?再者说,有的参与修撰《明史》的并非真正的史家学者,而是吃皇粮、听皇命的当朝大臣,他们为了迎合新帝,处处小心翼翼,所以,又有谁能够保证《明史》里面的一些记述,是准确无误的呢?所以,我们还有必要看一下明朝方面的记述:
首先是辽东本地兵额,虽然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时辽东地区额定军队数为九万人,又据《明实录 神宗实录》记载,至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左右,新招募兵丁加在一起总计十一万人,但是据杨镐统计,实际人数不到六万人,又加之抚顺、清河战损的士兵据保守估计要接近三万人,因此,整个辽东地区,彼时剩余的明军,估计为三万余人。所以杨镐才会认为,此刻辽东本地明军除去新兵,能够作战的仅有两万余人,况且需要镇守各地,简直是入不敷出。
其次是兵部侍郎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记载说:
“主客出塞官军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
也就是说,在王在晋看来,明军此番出击后金军的人数一共为88550余人,这个数字可以说已经精确到了相当的程度。那么,是否可信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所谓的《三朝辽事实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三朝辽事实录》是王在晋私人撰述的记载大明辽东事宜的书,也就是被称为野史的存在。但是,《三朝辽事实录》的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因为作者王在晋不仅在兵部担任侍郎,还曾经略辽东并担任兵部尚书,可以说,他对于明军官方统计应该是有着相当的知情权,并且能够接触到最为权威的军报数字。
所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三朝辽事实录》里所记载的明军此次出征人数为88550余人这个数字被广泛的采用,例如《中国军事通史 明代军事史》便是采用了这个数字。
而在《明实录 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四所记载,万历四十六(公元1618年)年九月,兵部内部资料称:
彼时辽东“调募主客二兵仅止七万”,因此,兵部打算再次调遣:“宣大三千、山西二千、延绥三千、宁固二千、真定二千五百”,这些士兵的人数加在一起是一万两千五百人,如果将此处一万两千五百人这个数字与之前所说的七万人加在一起,再加上十月调至辽东的四千浙兵,那么,大明辽东军队数量便是达到了八万六千五百人,这与王在晋所说的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人相差不多,可以作为王在晋所言的一个佐证。
另外,有的人是认为,杨镐上奏的这份提到辽军仅有不到六万余人的奏疏,是有意掩盖日后明军失败,是为了脱罪,可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份奏疏是杨镐经过四个月的调查,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七月上奏的,彼时萨尔浒之战尚未发生,难道杨镐已经提前预知到自己将要战败,从而提前上书为自己辩解开脱吗?此种说法,显然过于滑稽荒谬,不值得相信,因此,关于辽东地区的大明军队的数量,杨镐奏疏里的说法,还是较为可信的。
另外,萨尔浒之战后,杨镐上书宣称,明军“主客出口者仅七万余人”,将明军实际参战人数,又削减了一万余人,这虽然存在着杨镐推脱罪责的想法,但是这样的数字与八万八千余人的差距,还是不大的。
再者,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也记载此次出塞作战明军的人数为:
“师号十二万,不满十万人。”
宋樊澄在《东征记略》里记载此次明军出塞作战的人数为:
“号十二万,不满十万人。”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则记载此次大明出塞的作战人数为“四路兵计十万”,另外, 谈迁的《国榷》记载说此战大明的战损人数为“丧师九万”,在这些记述里,有的人数是精确的数字,而有的人数则是粗略的估算,甚至有的人数是史家记述的笔法,因此,这几项综合起来,明军此次调派的参战人数,经过仔细的比对,似乎便是可以确定了,那就是此次明军的参战人数基本应该在八万余人左右,上下波动不会太大。
除此之外,大明要求朝鲜以及叶赫部出兵,朝鲜原本应该出兵三万人,但是因为努尔哈赤使者的游说威胁,朝鲜最终只出兵一万三千人,叶赫部数目不详,但是,叶赫部并未出兵直接参战,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综合以上,明军出兵人数方面,兵部侍郎也就是《三朝辽事实录》的作者王在晋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加上朝鲜部军队,明军实际出关人数为101550余人,当为较确切的一个数字。
因此,借助着这些史料,今人在研究的时候,也是得出了相对恰切的认知,如《中国古代战争辞典》取此次出塞明军人数为“8.8万余人”,加上朝鲜叶赫一部共计“约11万人”。
而《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下册》记载明军算上朝鲜叶赫部总兵力为“约十万人”,《中国古代战争通览下卷》则认为,明军总数为“8.85万余人”,加上朝鲜叶赫部共计“约11.36万余人”。
《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下卷》认为明军总兵力为“八万八千余人”,加上朝鲜、叶赫一部共计“约十一万”,可以说,以上所取明军总数相差不多,较为可信接近事实。
因此,本文取《中国军事通史 明代军事史》所记载的数字,明军88550余人,加朝鲜所部一万三千余人,共计101550人,出征后金!而这个数字,应该是较为接近历史事实的。
此次,在万历三大征之后二十年,大明帝国再一次大规模的调动军队,为了维护大明的主权权威与尊严,准备向一切敢来进犯的人,予以最为恐怖的军事打击!
就像当年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万历皇帝朱翊钧曾经在《平倭诏》里说过的一句话那样:
“吁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而这一次,也是时候再一次彰显国家的实力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0 16:47:15 +0800 CST  
(三)广征猛将
那么,在大明调兵之后,紧接着的一个工作,便是要遣将了。此次,为了彻底的解决建州女真的问题,一劳永逸,大明军方也是调动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总兵、副将、参将等,将这些个各地的猛人都召集在一起,去教训一下前来侵略的敌人!那么饿,大明此次,都调动了那些总兵以及诸位将军呢?
具体来说,有以下诸位,杜松、刘铤、柴国柱、祁炳忠、王国栋等。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第一位,杜松,字来清,是陕西榆林人,在当时的大明边将里,声名赫赫,更是被其敌人称之为“杜黑子”、“杜太师”,因其与敌人交战时,常常撸起袖子,露出自己黝黑的双臂,而后便是挥刀横冲乱砍,因此被人称之为杜黑子。杜松因功历任宁夏守备、延绥参将、延绥总兵官,与蒙古各部落大小百馀战,战无不胜,因此被蒙古诸部落称之为“杜太师”,因此,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接任李成梁,担任辽东总兵。
所以,杜松的确是一员勇武赫赫的猛将。但是其人,缺点却也是异常的明显,他不似李如松、李如柏那样跋扈骄狂,却也是脾气暴躁,性情古怪,缺少作为大将者的智谋与风度。
在他接替李成梁镇守辽东的时候,因与敌交战失败,竟然一气之下烧毁自己部队的粮草,更是想要削发出家,其为人躁而勇、刚而贪、狠而不知权变、厉而不善智谋,可谓勇将,不可谓良将。此次,因辽左局势崩坏,明廷特设山海关总兵,以杜松担任,谋攻后金。
第二位,刘铤,此人将门之后,乃是广东总兵官刘显之子,因善使一口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每逢敌人,轮转如飞,冲入敌阵,因此,被人称之为“刘大刀”。如果说,杜松是声名赫赫,足以震慑大明周围各部族,而刘铤的名声,比诸杜松,只强不弱。《明史》里称之为:
“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
刘铤不但骁勇,而且用兵也善于计谋,例如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刘铤与日军小西行长部对峙,刘铤此时产生了一个当年李如松也曾有过的想法,那就是捉住小西行长!
于是,刘铤派人联系小西行长,约定跟他见面。使者三次(多次)往返,刘铤每次都单人匹马在半道等待小西行长,这样一向谨慎号称智将的小西行长也相信了刘铤的诚意。于是双方约定了见面日期,眼看着就要给小西行长来一个瓮中捉鳖,要不是因为刘铤部下泄露了日期,小西行长大惊逃跑,那一次,刘铤便是成功了。
又如,平定播州之乱时,刘铤再次巧妙设伏,大败敌军,颇有斩获。所以,刘铤平定缅甸、对抗日军、平定内乱大小数百战,大多获胜,不是没有原因的。除此之外,由于他能够因长期镇守四川,还根据川军的特点训练了一个新的兵种、那就是车兵。
所谓的车兵,是由火枪兵、步兵、骑兵混合组成作战的一种新型作战方式。指的是在与敌交战时,骑兵先行冲出,而后步兵迅速将大车围成圆形阵势,阻挡敌军的同时,掩护火枪兵射击与在内的步兵,而当火枪兵给予敌人大量杀伤后,骑兵在迅速冲出,攻击敌军,而后步兵收尾。此法在随刘铤作战时,颇有成效,大约两万人,是为当时劲旅。
但是,刘铤此人,与杜松一样,虽有一系列有点,但缺点却也相当的明显。如果说杜松无谋斗勇、贪婪火爆,那么刘铤此人,贪婪财货而治军不严,挟功自重又目中无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刘铤初入行伍之时,恰逢云南动乱,动乱平定后,刘铤收受钱财颇多,并且纵容部将奸淫掳掠,他的部队多次毁坏民居,为祸百姓,致使当地投降部族降而复叛,百姓大多苦不堪言。
又如,刘铤还曾为了破格提拔,贿赂时任御史的宋兴祖,怎料宋兴祖将此事上报,刘铤因此被革除平定云南后所加封的官职,其为人贪婪而治军不严如此。
而在讨平播州之乱时,刘铤因为功勋较大,骄横之心愈发的突显出来,竟然多次找借口拖延军令而不肯前往,而且还敢胁迫朝廷,当听说朝廷的言官弹劾自己,他竟然上书请求辞职,再次威胁朝廷,因为在他看来,一些地方的战况,朝廷如果不任用自己,就没有人能够解决的了,所以他才敢如此!其挟功自重可见一斑。
这一次,明廷,便是将有“晚明第一勇将”之称的刘铤调至辽东,征伐后金。刘铤刚一到辽东,便是摆起了架子,在他看来,自己熟悉川军,这些刚调来士兵不合乎自己的指挥方式,请求杨镐将自己所熟悉的川军两万人调来。可是杨镐却将此数削减至八千多人,及至最后,这八千人也是没有调来。除却粮饷问题、路途遥远以外,这也是制衡刘铤的一种做法。
而刘铤在奉诏前往辽东的时候,也是故技重施,极尽拖延,朝廷闰四月发布调令,可是到了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六月,刘铤、杜松仍旧没有出关,前线军情十万火急,努尔哈赤来无影去无踪,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整个辽沈一带都是面临着相当的威胁,可是作为即将统兵出战的大将,竟然还在如此的拖延,显然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因此,对于刘铤、杜松这样的做法,朝廷也是相当的不满,因此,二人也是受到了朝廷的催调令,本以为,朝廷下令催促之后,已经表明了朝廷的态度,那就是对于这两人如此的拖延、甚至说藐视朝廷的威严,大明朝廷已经相当的不满意了,这是多么明显的一个警告信号啊?
可是,刘铤、杜松这两位老兄怎么做的呢?他们的架子大到超出了天际!因为在这之后,他们竟然磨磨蹭蹭的又过了三个月!也就是说,对于朝廷的催调令,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放屁,你拖延一天两天的能够理解,谁还没有个这个急那个急,你拖延十天半个月也能理解,毕竟这次出征大战,似乎生死未卜,与家人团聚,与家人话别等等,都是人之常情!可是,在朝廷的催调令都已经下达之后,你们两个老兄竟然拖延了三个月,这简直是在藐视万历的权威,这是赤裸裸的违抗军令!
军人当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且战场军情瞬息万变,军情十万火急刻不容缓,刘铤杜松如此这般推脱,本身便是在以身试法!因此,万历也是勃然大怒,要么从速出关,要么死!
就这样,至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在调兵令发布五个月之后,杜松扛不住了,辗转来到了关外,那么,桀骜如杜松杜太师都已经出关了,可是刘铤刘大江郡依旧没有动身!磨磨蹭蹭,能拖则拖,俨然一副大老爷的模样,拿着国家的俸禄,却要国家求着他办事,更是可见此人挟功自重之意,并且其悍将陋习已经到了极点!这一次,要不是辽左兴兵朝廷用人,才会没有立即将其治罪,否则的话,刘铤如此拖延,最轻也是个发配充军!而除却刘铤与杜松这两位大爷,大明的其他各路军将表现的还算守规矩!
下一位,柴国柱,字擎霄,号峨峰,西宁卫清水堡(今大通县景阳乡)人,知名于万历朝,史称其“骁勇善射”,勇冠三军,为一时良将,历任凉州副总兵、陕西总兵官、甘肃总兵官、辽东总兵官、蓟镇总兵官等,多有斩获,为一时称道。
最初的时候,柴国柱担任西宁守备,跟随时任西宁参将有“一时边将之冠”称呼的达云在南川一带进击青海诸部,柴国柱勇冠三军,而后便是驻防当地,多次击败前来进犯的贼寇,积累功劳多次迁升为凉州副总兵,成为了大明的高级将领!
而在这之后,大明恢复了在松山的管理权,正在那里修筑城堡来完善防守的时候,贼寇前来进犯,柴国柱对于他们是来一次打一次,来一次打一次,使得这些人轻易的不敢来此进犯。不久之后,柴国柱又连续击败银定、歹成等部落的进犯,颇有斩获,获得首级一百二十级,而后迁升为陕西总兵官,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调任为甘肃总兵官,这一次,再一次遇到他的老对头银定、歹成,冤家路窄,自然就是互相对砍,柴国柱率军与之大战,再一次击败了自己的老冤家,斩首一百六十余级!不久之后,河套地区以及松山地区的蒙古诸部再度联合进犯,柴国柱率军再度拦截攻击,斩首一百六十余级!
就这样,柴国柱一直在大明西部边境青海西宁一带驻防,颇有声名,此次也是奉调前往辽东,大明朝廷也是期望以这样的猛将来给女真人一个教训!到达辽东之后,柴国柱代替杜松镇守山海关,后又驻守沈阳,天启初年,柴国柱病逝。
最后一位,祁秉忠,为蒙古人后裔,第十一代东祁土司,历任西宁镇海营游击、甘肃参将、凉州副总兵、甘肃总兵官等,护境保民多有功劳,与敌交战,多有斩获,被边民誉为“勇公”,更是被熊廷弼称之为“西陲健将”,袁应泰称赞他“智勇兼资,威名夙著,且多蓄健卒”,因此,祁秉忠所部较为善战,其人堪称一时忠勇之将,此次也是来到辽东,为国征战沙场!
当然,大明所调军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3 11:02:33 +0800 CST  
(四)储备军需
而在调兵遣将之后,便是做出后勤等相应准备了。这头等重要的便是粮饷,有吃的才会有战斗力,有工资才肯去卖命,拿辽东地区来说,至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下半年的军饷还没有发放,而明军部队里吃空饷现象十分的严重,士兵领不到饷银,饿着肚子又怎么打仗?谁还会去卖命?
所以,大明政府研究决定,增派饷银三百万,请求皇帝发内孥来充当军饷,可是皇帝并不同意动用自己的小金库,于是三百万削减为两百万,皇帝还是不允许,无奈之下,从政府大工、马价各借五十万两,而其余的,则由户部摊派到百姓头上,称之为“辽饷”,并且在帝国广宁设置专门的掌管饷银的辽东饷司。
除此之外,明军大规模补充更换校验武器,此项任务由兵部工部联手完成,对于铠甲、刀兵进行校验,并且为援辽部队配备相当数量的火器,如大将军炮、佛郎机、三眼神铳等,更是从山西等地调拨三百尊大炮,来加强出征军队的火力,可以说,明廷的准备看上去还是很充足的。
就这样,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大明已经为这场战争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准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已经准备充足了呢?
(五)败兆显现
当然不是,此次调兵,明中央政府的动员效率之低、质量之弱也是毫无遗漏的暴露出来。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各路人马行进速度之慢,所部人员斗志偏低以及各部磨合根本谈不上,各部战斗力层次也是参差不齐,这些现象都相当的明显。因此,杨镐虽无帅才,可是他也是明白,凭借着这样的军队,是不足以进击敌人的,因此,杨镐的主张是暂时练兵,练兵的同时严密的防守辽东各地,等到兵精后再行进攻。可以说,杨镐的这个想法,还是不错的。因为最起码这算得上是稳扎稳打,层层推进,胜算还是很大的!
因为当时的明军,不仅上层将官互相之间不服气、有矛盾,各营军士之间也是各有各的战法,甚至是军纪混乱,因此杨镐自从来到辽东后,便是申明军法,更是身负尚方宝剑,斩杀清河临阵脱逃的将领陈大道、高炫来震慑驻军,严明军纪。可是,偏巧当年冬天天降大雪,也可以说,是因为明军动作的迟缓,才导致,至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冬天,各部援军才到齐,可是南方士兵不习惯北方严寒气候,内心本就有不愿出关情绪的他们此刻受天气影响,更加的存在着厌战情绪。
所以,杨镐的内心,还是颇为忧虑的。他向明神宗请求,就地募兵三万,然后在进击后金军,可是明神宗却担心拖延日久,将士更加泄气,并且近十万人云集辽东,时间越长,耗费粮饷就越多,所以,明神宗屡次催促杨镐从速进兵,而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也秉承万历的意思,催促杨镐进兵,杨镐无奈,只得与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廷会和各路总兵商讨进兵日期与方略。
当时,天降大雪,“蚩尤旗长竟天,彗见东方,星陨地震”,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好的征兆,因此,军中的厌战情绪,也是日渐增长,至此,绝对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则,别说新兵训练不出来,这些调集而来的各地军队也会战斗力下降、甚至出现哗变等现象。
所以,杨镐等商议决定,将汇聚于沈阳地区的大军,以分兵而进的方式,直逼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企图大军会师,而后一劳永逸,彻底的消灭努尔哈赤,解决边患!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3 11:02:59 +0800 CST  
(六)四路进击
而基于这种考虑,大明帝国的大军共分为四路:
第一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将,王宣、赵梦麟为副将,率领河北等地集结的明军约三万人,集结在沈阳附近,计划从抚顺关东出,沿着浑河北岸,进入苏子河谷,从西面发起进攻,因此这一路被称作西路军,是为明军主力。
第二路,以辽阳总兵刘铤为主将,率领山东、浙江等地集结士兵一万余人,会和朝鲜元帅姜弘立率领的一万三千人,共计两万五千余人,从宽甸出发,沿着富察北上,进击赫图阿拉,是为东路军。
第三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贺世贤、尤世功为副将,率辽东本土军两万五千余人,集结于辽阳后,从清河向东,出鸦鹘关,由西南面发起进攻,称之为南路军。
第四路,以原开原总兵马林为主将,潘宗颜监军,率领本土辽军及叶赫部士兵(有说两千人)共约一万五千人,从开原、铁岭出发,进入苏子河谷,从北路发起进攻,称之为北路军。
以上四路大军,共计九万五千余人,从六百多里地的距离上,同时出兵,讨伐后金军!
除此之外,总兵祁秉忠率部守卫沈阳,总兵李光荣率军驻扎广宁,而杨镐则亲自坐镇沈阳,直接掌握一支机动兵力,策应各方
但是,杨镐虽然做出了部属,可是针对于明军的另一个问题,却也是不得不慎重,那就是军纪涣散。此来辽东,多为各地悍将强兵,如前面提到的刘铤,不仅诸将互不服气,贪财贪功,各地士兵也是贪财无纪,所以,杨镐只得以严明军纪的方式来遏制这一现象。
因此,明军各营便是接到了这样的命令:
违期逗留,观望不救援,主将以下领兵观皆斩!临阵抱私仇者斩!退缩私逃者斩!蓄藏妇女者斩!滥杀无辜者斩!争夺首级财物者斩!
军纪总为14条,之所以制定了这样的规定,那么,也就是从侧面证明了,明军大部当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所以,这样的骄兵悍将,已经不足以称之为大明精锐了,明末的总兵拥兵自重,从这里,似乎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
其实,到了这一刻,哪怕杨镐明白,依靠着这样的军队出击后金,似乎,还显得准备不足,可是,他也应该明白,大明军队有着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一天两天所养成的,而是在二三十年的积弊里所形成的,又怎么能是短短的几个月就能改变的呢?
所以,既然已经决定出兵,那么便要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对我问题,而后竭尽全力的去打好打赢这一战!
这才是此时至关重要的考量!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6 08:21:17 +0800 CST  
(七)决战原野
至此,大明各部已经准备完毕了,那么,有一个问题,还应该明白,那就是杨镐等人的这种考虑,是基于什么呢?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也是杨镐等人做出这种决策的最重要的一点考虑,那就是双方的军事实力的对比。当时的明军统帅对于努尔哈赤所部兵力已经有所预估,那就是努尔哈赤所部大概有精兵六万余人,而这个数字,也被后世在谈及明与后金此次战役时后金兵力的公认数字,后金兵力问题,我们稍后再说。
此刻,在明军统帅部看来,虽然杜松认为此刻进军,没有可乘之机,应该暂缓进军,而刘铤认为明军不熟悉地形,用兵应当遵循天时、地利,在熟悉地形、避过大雪天之后的四五月份进兵,但是,在二人的心里,甚至是明军相当一部分将领的心里,他们根本是不重视后金军的。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后金军,也只不过是他们以往所遇到的蒙古诸部,以抢掠为主,没有凝聚力以及完善的军事化体系、系统的军事化训练,甚至说装备都是相当的落后,除了马匹精良之外,这些各部落的军队还有什么优势呢?
基于这样的心理认知,这就使得,明军前线在做出分兵进击的方略时,并没有太多的反对声音。因为在他们看来,努尔哈赤兵力薄弱,明军分兵出击,一方面可以牵制后金守军,有利于分散后金军的力量,另一方面能够在此基础上,轻松击败任何一支后金军!因为在他们看来,以往明军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很少有率领数万士兵去进击敌人的情况,这一次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有着近三万的大军,骄傲轻敌的心理,再一次加深了!
其次,杨镐也深知粮饷不济、士卒战斗力较弱这一现实情况,因此他才将明军总人数宣称为47万人,同时,分兵四路,更加能够增加自己一方的威势,借此来震慑努尔哈赤。
第三,基于意欲歼灭努尔哈赤这一作战目标,四路分进,能够在堵截努尔哈赤的同时,将其逐渐的压缩到赫图阿拉一带,有利于明军将其聚歼,也就是说,杨镐的战略构思,是逼迫努尔哈赤收缩兵力,将努尔哈赤困在一隅,限制后金军的机动性,也就是说,杨镐想要布下一个口袋,使得大明军队在以钳形攻势前进的时候,逐步的压缩后金军的活动地域,而后把后金军压缩到杨镐事先选定的决战地点,那就是努尔哈赤的大本营、赫图阿拉,而后大明各路军队在扎紧口袋,一劳永逸!
那么,杨镐的计划安排合理吗?可以说,如果明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又能够联系通畅,熟悉地形、各路将官同心同德、士卒士气高涨,杨镐的计划还是不错的。但是问题是,这一作战计划的安排,其基础是在明军统帅部看来,后金军人数稀少、战斗力弱,以及后金会乖乖的收缩防线,站在那等自己打这一情况,那么一旦这个基础不存在了呢?
《抚顺之战》篇曾说过,后金此时的精锐兵力算上各大贝勒的护卫,至少当有八万人左右,而且战斗力强悍,明军在总人数上,实际已经不占据优势,更何况,明军对塞外地形并不熟悉,各路总兵,也是颇有矛盾,例如刘铤与杜松、杜松与李如柏、彼此之间,官位、地位、功勋相差不多,谁都不会服从于谁。如果说有统兵主将震慑辖制,几人还算安稳,一旦分兵各自领兵,又怎么能够打出更好的配合?
更何况,在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出兵漫延在六百里的战线之上,一旦有敌情,四路兵马之间的联络现实上根本无法保证顺畅,这是兵家大忌,在彼此联系不顺畅而又以每路弱势兵力来面对努尔哈赤的绝对优势兵力面前,又怎么会讨到好处?
另外,此时天降大雪,明军士兵几乎半数不适应这里的天气,怨言较多,影响战斗力,更何况,大雪天气,自然地就成为了明军所依仗的火器的最大克星,所以,此战的开端,明军,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另外,此时明军所采取的钳形攻势,包抄压缩的计划,还有一点,那就是由于进军道路的不同,很难完成几路大军在哪里特定的时间会师的这一目标,这就会使得各路大军很容易各自为战,耽误进军的时间,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军情的传达,也是一种相当的耽搁!
另外,辽东以外地域广阔,女真骑兵机动性还具有相当的优势,一旦努尔哈赤率领优势兵力跳脱出大明各路大军的包围圈,来一个相对优势兵力的反包围,大明的各路大军,依旧会陷入危险!
除此之外,蔓延六百余里的进军战线,直线距离四五百里的进军路线,怎么保证各路大军的辎重运输不受到进军速度、路途地形、天气原因的影响?这样的因素,在彼时的大明统帅部以及各路总兵的脑海里,似乎,都不是重要的因素,可能他们前期没有出兵之前,还会心存疑虑,可是一旦大军出发,他们此刻脑海里想的,不是疑虑,而是谁的功劳大,谁能抢到更多的功劳这样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打败后金,简直是易如反掌,区区努尔哈赤,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而除却这些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明统帅部根本没有充分的吸收抚顺、清河之战的教训!他们没有看到后金军的野战能力已经超过了当时的大明军队,对两军的战斗力系数并没有做出一个正确的衡量,此刻的大明各路军队,各有派系,战斗力系数搭配不一,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群体,这样的情况去面对八万之众的后金铁骑,怎么会有优势?战场里,轻敌在作祟,最终损害的只能是整支大军!
因此,此一战,大明一方,实在是大军未动,败像已显!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6 08:21:30 +0800 CST  
(八)昏招迭出
就这样,为了快速的拿下建州女真,杨镐等人拟定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二十一日,四路大军,出关作战!可是在二月十六日起,天降大雪,因此,作战日期不得不再度推迟到二月二十五日。三军作战,本为重中之重,可出征日期却能擅自更改,不做周密安排,不得不说,此次的大明出征,败兆已经显现。
除此之外,在演武场,兵马集结誓师之时,奇特的现象又出现了,二月十一日,大军做出征前的誓师动员,可是在祭旗的时候,战刀宰牛,三割而断,又如武将上马驰骋,校验兵器,可是武器的木柄却早已朽烂,试想,出征将领在马上校验兵器,全场士兵都在观看,可是兵器却腐朽折断了,这不得不说,对于迷信之人看来,是为不祥的征兆。真是不知,大明准备了九个月,到底做了些什么。
而此时,杨镐更是做出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二月二十四日,他竟然派人向努尔哈赤下了战书,这无疑是将自己一方的出兵信息,告知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自从抚顺、清河得手后,一方面他看到了明朝辽东的腐败,另一方面也是做好了迎接明军大规模征讨的准备,因此后金一方的消息打探从来就不曾停止,明军大举调兵遣将,这一现象早已经被努尔哈赤等后金高层看在眼里,他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明军什么时候出击,从哪里来而已,现如今,杨镐,明军的最高统帅,却自己将这个消息送了过来!
这普天之下,哪有这样的做法?大军出征讲的就是隐秘性、突击性,哪一方会在自己进攻之前将自己一方的出击日期告诉你?我先让你准备好了,然后再跟你打?这简直是鸟人的做法,杨镐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鸟人!当年泓水之战的宋襄公,非要等待楚军渡河列阵以后在交战,最终宋军被打得大败,他本人也因为自身的箭伤而一命呜呼,战场上的愚蠢,丢的不仅仅是你的命,更是那数以万计的将士的命,那是人命,不是白菜!
又如,希特勒在发动闪电战之前,难道还会告诉波兰人和法国人,老兄,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我要打你,你做好准备,到时候我们堂堂正正的打一场,如此一来,哪里来的闪电战?
现如今,杨镐这个不折不扣的鸟人,竟然傻到了如此地步,按照他的想法就是,努尔哈赤,把你的脖子洗干净了,等着我来砍!可是问题是,努尔哈赤却并不是隋炀帝,大好头颅,谁来砍?努尔哈赤不仅想要保住自己的脑袋,他更想要更多的大明士兵的脑袋!经此一举,杨镐着实误国不浅!有着如此愚蠢的经略,大明的大军,前途简直没有一点活路与光明,只有无边的地狱与黑暗!
因此,此时的后金一方,经过仔细的侦查加之杨镐的“助力”,努尔哈赤轻松的知道了明军分兵四路进击自己的消息。那么,明军此来,加之朝鲜军队,总数十万余人,自己一方兵力只有七八万人,这一战到底该怎么打呢?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6 08:22:43 +0800 CST  
(九)备战赫图阿拉
在此之前,努尔哈赤为了防备明军进攻,已经做出了一些准备,首先便是抢占重要位置,筑城防守,这个地点,努尔哈赤选在了铁背山(今辽宁新宾西部),此地扼守大明辽东与后金交界处,地势险要,因此努尔哈赤选派骑兵400人驻守,民夫1500人前往筑城,名之曰界凡城。
而除此之外,努尔哈赤大量砍伐树木,在明军东征必经之路上设置大量路障,他的目的并不是依靠这些木头挡住明军的进攻,而是为了迟滞明军的进兵速度,为自己的从容调配争取足够的时间,而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安排,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在这之外,努尔哈赤也是打起了外交牌,那就是对于朝鲜、叶赫部、企图瓦解他们与明军的联合,而朝鲜最终因努尔哈赤使者的游说,将派遣的兵额削减到了一万三千余人,这就是朝鲜人的德性,当年大明为了帮助它抗击日本,前后历时六年、投入兵力十余万人,耗费钱粮一千多万,最终替李氏朝鲜保住了社稷,可是现如今大明有难的时候,朝鲜人又在做什么?
因为惧怕后金,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就对大明的诏令大打折扣,这样的朝鲜人,这种丑恶的嘴脸,实在是令人鄙视!而除了朝鲜之外,叶赫部也是逡巡不前,畏首畏尾,最终没有正式参加战斗。
这之后,努尔哈赤便是多派间谍侦查明军情报,而后再次动员八旗兵,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因此,在得知了明军的部署后,努尔哈赤做出了自己的军事决议,那就是:
“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说白了,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以快速机动的优势,迅速扑灭明军各支,歼灭其有生力量!利用自己的优势兵力,努尔哈赤相信,他有着可能完成这样的作战任务!
所以,努尔哈赤调派500骑兵把守董鄂路一带,侦查宽甸一带的大明军队,又调派自己的侍卫扈尔汉率领千余精骑进驻古玏山,封锁苏子河谷,而后征集八旗妇女老幼防守赫图阿拉,而他则亲自集结大军约十万人,集结在赫图阿拉前部一带,准备抓住时机,给大明各路大军以致命的一击!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6 08:23:03 +0800 CST  
(十)冒进矣!
而这时,大明各路已经逐渐开始行动了,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二十九日,杜松率领明军主力约三万人,率先出发,因为他要在三月初二那天,和北路军马林在三岔儿堡东南的二道关会和。因为此地距离赫图阿拉大概一百二十里左右,明军统帅部决定,杜松与马林两路大军在此地会和其他两路大军之后,在一举推进至赫图阿拉!然后圈踢努尔哈赤与他率领的八旗军!
可是在这里,一个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四路大军进兵的日期。由于路途险峻条件、远近距离不相同,四路大军计划的出兵日期也不尽相同。马林一路,由于要等待叶赫部配合行动,因此约定在三月一日南下,而清河方向李如柏、沈阳方向杜松也应该在三月初一出发,而由于宽甸刘铤一路路途险阻,因此于二月二十五日先从宽甸出发。
刘铤一路,二月二十五日出宽甸,马林部于二月二十八日从铁岭南下,李如柏则于三月一日出发,从上可以看出,马林部已经先行出发。可是比马林部更早的是,杜松部二月二十八日出沈阳,二十九日便是已经过了抚顺关口,已经将马林部抛在了后面。
将行军日期如此随意的改变,如果各部之间能够沟通顺畅,当也能根据战场的实际形势而做出妥善的变化,可是问题在于,大明四路大军,却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因此,杜松一路,“先时出口”,已经与其他三路拉开了距离,而身为主帅的杨镐,却对此没有做出一点像样的补救方法。彼时,马林部由于叶赫部行动迟缓,导致整体行进速度大为减缓,而李如柏一路虽然按时出发,可是行军速度却是相当缓慢,刘铤一路则因为道路崎岖较远,至二十八日才出宽甸以北的边墙北上,所以到现在,只有杜松一路推进到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市东),而努尔哈赤派兵建造的界凡城,则正在此处前方,因此,到达这里的杜松也是没有选择继续等待,而是选择进攻!
本来各路大军出发日期便是不一样,而且还与原定计划出现了违背的现象,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很容易被敌人抓住空隙而逐个击破,杜松行动如此的迅速,除却联系不变,其实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他想要抢夺功劳!而此时,对于杜松来说,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原地休整,等待辎重到来的同时等待其他三路大军,另外,杜松也能够利用这个机会,再次侦察敌情,从而另得努尔哈赤摸不清大明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此时,骄狂贪功的杜松,哪里还顾得了这些,因此,西路军三万大军,进一步的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6 08:23:55 +0800 CST  
(十一)喋血吉林崖

很快,杜松便是将所部约三万人分成了两部,主力约两万人继续驻守萨尔浒,而另一部万人(《中国古代战争通览》称之为两万人)则由他亲自率领,进攻界凡城边的吉林崖,此时的界凡城吉林崖一带后金守军只有数百人,猛然间遭受到了明军毁灭般的打击!一下子便是陷入了混乱!

而此时,后金方面,努尔哈赤根据连日来收到的消息,已经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努尔哈赤看来,暴露在自己眼前的南路军刘铤一路,应该是故意吸引自己的,为的就是让自己将大军移往南路,而大明的北路军、东路军不见踪迹,那么既然如此,西路军一定是明军的主力!只要消灭了西路军,那么其他几路明军,也就不足为患了!

所以,努尔哈赤做出了如下的部属,南路,由五百人阻击刘铤,且战且退。而西路方面,则由大贝勒代善率领本旗兵马先行赶往界凡城救援,自己统帅大军随后就到,整个过程一定要做到两点,快与静!

可是,当代善率军赶到吉林崖一带时,虽然行军隐蔽,但是代善却并不敢贸然进攻,因为此刻约一万明军在主帅杜松的带领下,士气高昂,虽然吉林崖地形险要,可是被拿下只是迟早的事,自己只有一旗兵力,并不占胜算。

而且经过侦查,代善得知,清河明军已经出兵,可是在代善看来,清河明军虽然出动,但是彼此之间道路崎岖,骤然之间,是不会到达这里的。因此,代善并没有退却,而是决定继续援助界凡城。

陆陆续续的,皇太极也赶到了。在他看来,应该调派后金右四旗也就是后金半数的兵力,直接进攻围攻吉林崖的杜松部,增援界凡城,可是,这个作战方法被后到的努尔哈赤看出了缺点,他的作战部署是,先解决萨尔浒的明军主力,待明军主力损伤殆尽后,再行解决掉吉林崖一带的杜松部。那么,努尔哈赤为何如此决定呢?

这来自于杜松给他的机会。当杜松出关后,可能大家都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在出兵日期已经约定好的情况下,杜松还要率先出关呢?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点便是因为虽然规定了出发、集合的日期,但是由于各部明军距离不同、天气因素、道路因素等对行军速度会造成影响,所以为了调和各部间行军速度的平衡,杜松等部会在出发时间上做一些变动。可是,当杜松到达二道关,他的行军第一目的地已经达到,按理说,杜松部应该停止进军了。可是,当杜松来到这里后,那种自抚顺关口出发以来,日驰百里的行军作风却并没有改变。

当部下劝他在浑河岸边宿营的时候,杜松并没有同意,而是将炮车等大量辎重留在浑河北岸,而自己则率领轻军先行过河出关,前进至萨尔浒,那么,杜松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杜松根本没有将后金放在眼里,此刻他的麾下更是有大军三万,足以荡平一切敌人,而此等大功,一人独占总好过四人平均,所以,贪功冒进,使得杜松反了兵家大忌。

但是话虽如此,他在进攻吉林崖时,还是多留备兵于萨尔浒,一旦前方不利,也不至于后退无据。可是,他对后金的低估,将使得他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为此刻明军不仅总人数上不占优势,而且就算是萨尔浒的两万明军,也是没有太多辎重补充,或者说辎重补充正在运来的路上。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先行攻击

萨尔浒的明军,恰恰是因为消灭了萨尔浒的明军主力,不仅是的明军整体实力大大降低,而且还会对前线明军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及恐慌,也许会不攻自破。

另一方面,控制了萨尔浒,也就彻底的将杜松所部万人的后路截断,将其彻底的包围起来,从而使其变成了真正的孤军。

到那时,杜松的互为犄角的布置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努尔哈赤看来,凭借八旗军的优势兵力,歼灭杜松所部万人,也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点,杜松主力两万人虽在萨尔浒,可是该部大部分辎重并未完全到达,必须趁此时将其快速的扼杀,才能避免给自己一方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努尔哈赤当即决定,以代善和皇太极率领二旗兵马一万五千余人增援界凡城,而努尔哈赤则亲率六旗大军五六万人猛攻萨尔浒明军大营!这样一来,大明任意一方,在兵力以及战力上都毫无优势可言,从而彻底的陷入了危机!

就这样,当努尔哈赤率军从速的赶到后,明军萨尔浒大营的工事尚未构造完毕,大军两万人只得以战车等环绕左右作为抵挡后金军的工事,这一方面说明了大明军队到来仓促,扎营之慢,另一方面也着实证明了,后金军的机动性实在是太具有优势了。

而此时,当发现了漫山遍野的后金军队到来的时候,明军大部也是毫不示弱,竟然在阵外逐渐的罗列队形,严阵以待,试图与后金军一决雌雄!因为他们此来的目的便是要消灭努尔哈赤,既然大家就见面了,那也就别废话了,开战吧!

就这样,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三月初二下午,双方交战开始,后金军的骑兵快速进击明军大阵,企图以机动性的优势一举突破大明军地的防线!而对于后金的这种骑兵正面突击、两翼包抄、迂回侧击的战术,大明则是早有准备!因此,当后金骑兵展开大规模突击冲锋的时候,明军则依靠着战车、环形工事等火器齐发,轰向了后金骑兵,一瞬间后金前锋接连落马,几乎根本无法接近明军的萨尔浒大营!

由于战前大明准备九个月,而且火炮等调拨数量颇多,杜松的西路军又是各路大军的主力,火器数量,当不在少数,虽然此时西路军的后方辎重还没有到达,但是凭借现有的火器,也足以给后金八旗军以较大的杀伤!

可以说,火器,是大明此刻相当的优势,后金的骑兵面对着这样的武器威胁,基本是没有任何办法去防御!至此,后金军的冲锋一下子受到了遏制!

可是,就在此时,在这萨尔浒的战场上,又一奇特的现象发生了,那就是原本这个时候处于下午,尚未临晚,可天色却突然晦暗起来,竟然达到了不远的距离便难以看清东西的程度,仿佛整片天地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一样!这就使得明军的火炮精准度受到了极大地影响。无奈之下,明军只得点起火炬照明,可是火炬的照亮范围有限,此刻的火炮杀伤收效甚微,相反的,此刻的明军在火炬之下,直接成为了活靶子。因为后金军的弓箭只要朝着有火光的地方发射就可以了,就这样,当后金的铁骑冲上来的时候,明军前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杀伤!

而大明的火器部队在后金军的弓箭以及冲锋打击之下,也是基本陷入了绝境!就这样,后金军还是冲了上来,五六万的后金骑兵疯狂的冲向了大明的军队,此刻,不到两万大明士兵面对着三倍于己的敌人,唯有奋力血战到底!

惨烈的白刃战再次爆发!在这萨尔浒一带大明与后金两军七八万人交织在一起,喊杀震天,大战刚一开始,因为后金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兵力,所以明军战士几乎是瞬间便是陷入了被分割包围的状态,后金军不仅机动性强,而且占据着绝对的人数优势,战场几乎是一下子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势!

但是此时的近两万明军,也是蓟镇一带的大明精锐部队,这些人常年驻防北疆,战斗力自然也是颇为强悍,因此即便是面对努尔哈赤五六万人的围攻,大明将士也是誓死血战,毫不退缩!战局再一次陷入了焦灼的状态!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苍天又出现了变化!那就是原本晦暗的天气,竟然又出现了大雾,这一刻,趁着迷雾带来的恐慌,原本就占据上风的后金军在这种熟悉的天气之下,再一次疯狂的冲向了明军!到了这一刻,明军两万人再也支持不住出现了溃败,战役的结局已经注定了,那一刻,萨尔浒简直成为了人间的地狱,血流成河,断臂残肢,昏暗的夜透露着恐怖肃杀的气息,那一具具尸体浸染在鲜血里一动不动,没有了一丝一毫的生机!盔甲、旌旗、器械散落在战场的各处,也全部变成了殷红的颜色,原本视为精锐的大明近两万大军,此刻,基本全军覆没!

而不久之后,明军除少数溃逃之外,基本确认,大部阵亡,壮烈殉国!

与此同时,在吉林崖一带,杜松也是得知了萨尔浒大营受到了围攻,因此为了防止大营有失,杜松率所部迅速的往回靠拢,那么,他对面的皇太极与代善怎么可能轻易的放过杜松?因此,在他们看到吉林崖的明军开始后撤的时候,皇太极与代善也是向杜松所部万人发起了猛攻,但是杜松的确是猛将,饶是皇太极与代善占据人数的优势,可是杜松所部却依旧奋勇拼杀!硬生生的抵挡住了原本已经占据着兵力优势的后金军!一万五千多后金军,在一万明军的阻挡下,竟然无法前进丝毫!

可就在此时,基本消灭了萨尔浒两万明军的努尔哈赤迅速率兵东来,一时间,杜松所部万人再次陷入了后金军至少六万人的包围之内,虽然情势危及到了极点,可是大明将士死战不退,杜松更是纵马亲自督战!

就这样,战斗几乎持续了一夜,后金军相继赶到,杜松所部仅仅只有万人!这样的兵力悬殊程度,使得随着战斗的持续,杜松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后金军已经将其团团围住,至此,杜松明白了,此时此地,便是他的魂归之地,因而,便也没有了什么牵挂与遗憾,最后的选择,便是一个大明将军该有的归宿!

接 明,吉林崖以及十余里外的萨尔浒,彻底的停止了喊杀声,遍地尸体,血流成河,一片殷红,宛若人间地狱。明军主将杜松,身中数箭,战殁沙场,保定总兵王宣、山海关副将赵梦麟并约三万士兵,经血战,全部阵亡!

而明军拼死突出重围的残部,也在浑河岸边,被后金军剿杀殆尽,至此,主力军西路军三万人全军覆没!

西路军将士虽奋勇拼杀,但最终全军覆没,主将杜松的贪功冒进负有重大责任。明军虽然战斗力此刻不如后金军,可若杜松真的能等到其他几路大军,然后四路合进,胜败亦未可知。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败,也绝对不会败得如此快,如此惨!而接下来的惨剧,轮到北路军马林部了。

当努尔哈赤彻底的扑灭杜松的西路军后,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北路军马林所部一万五千余人。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9 17:15:25 +0800 CST  
(十二)孤军无智 在劫难逃

万历四十七年吗(公元1619年)三月初二夜,大明北路军马林率部前进至萨尔浒西北三十余里处的富勒哈山的尚间崖附近,彼时,马林部已经得知了杜松部正在与努尔哈赤交战的信息,可是战斗已经接近尾声,在得知了杜松所部的战况后,马林竟然畏缩起来,而马林所部的士兵也就此慌乱了起来(夜闻杜松败,林军遂哗),因此,马林并没有选择派兵支援杜松,而是选择了保存实力,就地防御!

慌乱的马林立刻在尚间崖以及附近的裴芬山一带扎下三座大营,自己亲率主力防守中军位置,部将潘宗颜率军驻扎于西南面裴芬山,龚念率部驻扎在南面,马林希望三座大营彼此之间互为犄角,相互支援!

而且,在大营周围,马林下令挖出三层深壕沟,又环置火器,将骑兵放置在壕堑之后,以作后援!

那么,马林的这种布置方法妥当吗?看上去,大军立营三座,互为犄角,而且彼此之间,一方有难,两方支援,或者威胁进攻者的侧背,似乎是一个防御的上佳阵法,但是,这一切,只是书上写的!于当时的实际来说,几乎没有丝毫用处,反倒给努尔哈赤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因为马林部本就只有一万五千人,实力上处于极度劣势,此刻在杜松全军覆没后,马林如要挽救败局或者自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迅速向沈阳清河一带靠拢,会和明军大部,一是且战且退,退回开原一带。而不是就地阻击,就地分兵阻击,杜松三万人兵分两路尚且全军覆没,马林只有一万五千人,再次分兵不更加的削弱了自己的实力吗?更加的给努尔哈赤提供了一个各个击破的机会吗?

更何况,互为犄角,起码要有坚固的城防或者牢固的防御工事做后盾,可是这两点,都不是仓促构筑工事的北路明军所具有的。另外,明军三大营之间,联系并不顺畅,彼此之间,自保尚且困难,一旦后金大军压境,还怎么指望其余两部来援救另一部明军呢?

而努尔哈赤,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很快,在消灭了杜松军后,三月初三清晨,努尔哈赤兵分两路,一路由大贝勒代善亲率,直奔明军南部龚念大营,而另一部则由自己亲率大军猛扑尚间崖马林主营,与此同时,也策应代善所部,对大明北路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面对着后金军的进攻,最先溃败的是龚念部,在后金军绝对优势兵力的夹击之下,龚念所部全军覆没!而此时,马林尚未做出反应,潘宗颜在裴芬山上,见到了这一幕,甚至见到了努尔哈赤大军直奔马林所部而去,可是,此刻只有数千士兵的他也是不敢贸然出兵,只是将火器环绕在山的周围,企图凭险防守!而这种所谓的据险防守,还有一个别名,那就是等死!

很快,努尔哈赤亲率精锐骑兵在尚间崖的明军阵内四散冲击,本就处于人数弱势又人心慌乱的北路军几乎一下子便陷入了混乱,明军甚至来不及使用火器,后金的骑兵便已经冲了过来(“火未及用,刃已加颈”),而在北路军里,虽然不乏敢战之士,例如北路军副将麻岩力战身亡,但是这已经改变不了大局,在多处明军被扑灭的情况下,北路军原本就军心恐惧,此刻更是四散而去,没有了抵抗的勇气,马林仓皇之下,更是仅仅率领数人苍茫的逃回了开原城,而接下来等待潘宗颜的命运,也只有一种了。

在后金军环山猛攻之下,火器并没有救得了潘宗颜,但是潘宗颜虽然前期有些畏惧,可是到了这一刻,也是豁出去了,不就是一死吗!潘宗颜此时亲率所部,拼死决战!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了!就这样,一个文官潘宗颜展现出了比他的上司北路军总兵官马林更加惊人的勇气与顽强无畏的战斗意志!那么在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北路军的监军潘宗颜。

潘宗颜,字士瓒,是大明保安卫人。此人善于写诗词歌赋,而且通晓天文数术,更重要的是,此人深知兵法,为当时所称赞。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潘宗颜考中进士,历任户部郎中等职,在担任户部郎中时期,由于辽左多年兴兵,便被松弛,潘宗颜多次上书有关于辽东的事物(数上书当路言辽事),可是当时六部尚书只有吏部尚书一位尚书,大明的万历皇帝也是身居后宫,做起了宅男,谁还会管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说什么呢?

就这样,潘宗颜关于辽东事物的一些想法并没有被任用(当路不能用),但是上司鉴于潘宗颜对辽左之事颇为熟悉,于是任命潘宗颜去建都辽东地区的粮饷,不就被擢升为开原兵备佥事一职。

而他的上司,便是凭借着父亲的官职功劳担任开原总兵官的马林,说实话,潘宗颜对于这位总兵官,是相当的不看好的。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萨尔浒大战前夕,因为杨镐任命马林为北路军一万五千人的统帅,面对这样的任命,潘宗颜预感到了北路军此次前途不妙,因此,作为开原兵备佥事,潘宗颜也是直接上书当时的经略杨镐(马林将出师,宗颜上书经略杨镐),表达了自己反对马林担任北路军总兵的看法,潘宗颜说道:

“林庸懦,不堪当一面,乞易他将,以林为后继,不然必败。”

潘宗颜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马林平庸胆怯,难以独当一面,还是改换其他的将领率领北路军,然后以马林在后面跟着,否则的话,大军必败!

可以说,潘宗颜对于马林的认知与评价,是相当的准确的,那就是此人是兵道庸才,胆小怕事,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一军主帅呢?

可是这一次,面对着潘宗颜的进言,杨镐再一次没有听从(镐不从),而杨镐就此根据着大家评论的潘宗颜通晓军事,任用潘宗颜作为马林所部的监军,当北路军一万五千余人出三岔口,到稗子峪宿营的时候,杜松所部已经全军覆没了,于是北路军也是紧急就地防守,第二天天刚刚亮,努尔哈赤到来,惨烈的大战开始爆发,当马林溃败逃命之后,潘宗颜本人知道,此刻到了报效国家的时刻了!因此,在潘宗颜的率领下,所部明军从上午七点多,一直与后金军血战到到中午,而潘宗颜本人更是“奋呼冲击,胆气弥厉”,但是此时,大局已经注定了,经过长达五个小时左右的激战,在后金军的绝对优势下,潘宗颜所部逐渐的抵挡不住(力不支),彼时,大明开原游击将军窦永澄、守备江万春、赞理通判董尔砺等人相继战死,而潘宗颜本人,虽然是一位文官,但是确实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与尊严!死战不撤,最终在后金军的绝对优势下,潘宗颜战死殉国,据史料记载,潘宗颜战死的时候“骨糜肢烂,惨不忍睹”,而在这之后,活着的明军也是慢慢的全部变成了尸体,最终,潘宗颜并所明军部全部阵亡殉国!一个颇善谋划的潘宗颜,就此没能挽救大军惨败的名媛,喋血萨尔浒!

而此时,叶赫部才行进到了中固城(今辽宁铁岭附近),听闻马林溃败,也就停止不前,撒丫子的返回了自己的部族。至此,北路军一万五千余人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全军覆没!此时的整个尚间崖一带“死者弥山谷,血流尚间崖下,水为之赤”。北路军的覆灭,其实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次一万五千余大明将士的阵亡,的确有些不值得,主帅马林处置不当、临阵脱逃,有着相当直接主要的责任!他一人的死,甚至也无法抵得上一万五千余大明将士的性命!

而此时,努尔哈赤成功的歼灭了西路、北路两路至少四万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而接下来,他已经真正的成为了这个战场的主宰者,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已经由他来主动选择了,而下一个,努尔哈赤所选的则是南路军的刘铤。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19 17:16:13 +0800 CST  
(十三)晚明第一勇将的挣扎

作为大明猛将,刘铤此刻率部行进到了富察一带,而李如柏率军行进到了虎拦关一带,因此,努尔哈赤决定以4000人马阻击李如柏,亲率大军迅速南下,扑灭刘铤的南路军!

此刻的刘铤所部,因为天降大雪,道路崎岖,又加之粮草不济,后金军沿路多设障碍,以至于行军迟缓。刘铤一路虽然两万五千余人,可是朝鲜一万三千余人不仅行动迟缓,而且故意拖延,几乎毫无战斗力,刘铤真正能够依仗的只有所部一万余明军士兵,

三月初四清晨,皇太极、代善、阿敏已经率领骑兵先行南下,迎战刘铤,但是努尔哈赤深知刘铤治军严整,火器精良,虽然行动迟缓,可是却不可小觑。因此在代善等人加强了兴京等地的防御后,也并没有贸然的直接发动进攻,而是苦思对策。

终于,努尔哈赤等人想出了一条计策,那就是用诈,因为就目前的态势看,刘铤显然不知道杜松、马林两部已经全军覆没之事,所以,那就利用这一点以及杜松与刘铤不和这一点,来给刘铤使诈!由此,大明四路出兵,实在弊端过大,互相之间的实际联系远远没有战前讨论时那番通畅。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努尔哈赤率军一夜的时间就从北路军所在的尚间崖一带快速的赶到了南路军刘铤所在的富察,那么,除却后金军的速度或机动性具有优势,刘铤、李如柏两路大军,刘铤所部走了八天,李如柏所部走了五六天,却还没有到达会和的地点,难道他们的行军速度,不是太过于迟缓了吗?!

那么,在此时,努尔哈赤怎么使诈呢?那就是努尔哈赤派投降的明军手持杜松的令箭,假传说杜松所部已经逼近赫图阿拉,请求刘铤率部速速前往会和,刘铤信以为真,于是便命令部队,从速前进,可是由于此地地势险要,大部人马、骑兵根本铺展不开,所以情急之下的刘铤将所部一分为四,由他自己率领前军加速赶往杜松指定的会合地点。而刘铤的命运,至此已经注定了。

就这样,三月初四,刘铤率部来到了阿布达里冈,这里在赫图阿拉南部,到了这里,赫图阿拉,就已经在大明的手里了!

可是,是刘铤却发现,原本的会和部队杜松部却杳无踪迹,正在刘铤疑惑时,突然一下子四面喊杀声震天,而后后金的大规模伏兵大肆冲杀了出来,至此,刘铤才察觉到,自己上当受骗了。

而此时,皇太极率军自右侧居高临下,代善则率领士兵身穿明军衣装,一举突入刘铤阵内,刘铤虽然列阵防御,但彼时,明军的大乱,已经无法避免了。大战立时爆发,战斗一下子便进行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刘铤军虽然战斗力较为强悍,但怎奈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又被代善以假乱真,队伍大乱起来,在这样的重围之下,明军虽勇,却是寡不敌众,而刘铤,作为明军的主将,也是一下子便是被后金军层层围住,重点“关注”,面对着这样的危机,刘铤也是毫不畏惧,奋力冲杀!在杀伤了大量的后金军之后,刘铤也是因为伤重,慢慢的倒了下去,这一刻,已经六十一岁的刘铤在奋力搏杀后,壮烈殉国。

而在刘铤战死之后,其养子刘招孙,最为骁勇,一路冲杀,后金军根本阻拦不住,而刘招孙则更是打算组织兵力,杀出重围!因此,在这样的想法出现后,刘招孙也是亲手格杀数人突围,可最终,在后金军的绝对优势兵力的冲击下,刘招孙也没能挽回大局,他也是战殁沙场!

在后金军消灭了刘铤的前军之后,刘铤的后续军也接连被击溃,士卒逃生者,少之又少,而朝鲜一万三千余人,在朝鲜元帅姜弘利的带领之下,一枪未发,便是投降努尔哈赤,至此,东路军,全军覆没。这样的“神助攻,简直是坑人到了极致!”

到了此时,大明四路大军里,杜松所部西路军三万人、刘铤南路军一万余人、马林北路军一万五千余人一共五万五千余人,基本上全军覆没,大多数人走散,有的士兵也就就此逃亡,三路大军的盔甲器械等辎重基本也是损失殆尽,而大明帝国在这一刻也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那么,到了现在,坐镇沈阳的杨镐,终于得知了三路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前文说过,杨镐的手里掌握有一支机动兵力,这支兵力人数约万人,虽然说在三路大军遭逢围攻之时,杨镐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这支机动部队,就算投入战场,也未必会取得好的战果,甚至有可能是全军覆没。

因为明军各路势孤,彼此又路途遥远,是很难取得有效的联系的。所以,当此之时。杨镐急忙调令还未遭受损失的南路军李如柏部紧急撤军。接到命令后,李如柏一改之前的逡巡不前,速度大幅度提升,开始撤退。可是在后撤的过程中,明军士兵在后金军仅仅二十余人的冲击下,以为有大军来袭,竟然慌不择路,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不过,这也算是四路大军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路了。

至于李如柏为何一改之前作风,在行军途中逡巡不前,行动迟缓,有人说他与后金有秘议,李家与努尔哈赤也许真的有渊源,但是李如柏最终,以自裁谢罪于天下、谢罪于大明。
楼主 信陵小司徒新号  发布于 2020-05-25 06:26:11 +0800 CST  

楼主:信陵小司徒新号

字数:101929

发表时间:2020-04-23 15:52:3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3 10:58:52 +0800 CST

评论数:13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