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演义。

第五十九章:王允上台。

在王允没上台之前,王允给人的感觉普遍是很低调,很卑微的,大家都觉的王允是个老好人。

这不仅仅是因为王允总想杀死董卓的原因,更因为每当王允想要联合其他官员干掉董卓的时候,王允都会先大哭一场,然后态度极其诚恳的恳求各位来帮帮忙。

王允的姿态一直都摆的很低。

但当王允上台之后,他的态度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王允上台之后,每当他和之前那群老同事开会的时候,王允都故意板着个脸,露出一副位高权重的样子,让手底下的人都猜不透这位‘新的董卓’在想什么,一个个都吓的心惊胆战。

同时,王允还搞独裁,搞肃清,狠狠地对付那些不支持自己的人。一时间,朝廷里再次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之前董卓当权的时候几乎一模一样。

为什么大好人王允会变成董卓这样的人呢?因为王允和董卓本来就是一样的人。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这一说,很多人之所以没做过什么大坏事,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有多好,而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做大坏事的机会。

就像王允,以前的王允没有任何的实力去针对别人,他自己都整天怕被针对怕的【坐不安席】。所以,以前的王允就整天一副老好人的样子,对别人都是彬彬有礼的,从来不搞肃清——当时的王允,他能肃清的了谁呢?

所以,当时的王允别说是搞肃清了,就算是求人办事,都要哭着求才行,他命令不动别人的。

可一但王允成为了新的董卓之后,王允管理朝廷的手段,就立刻和之前的董卓一模一样了,也是:谁不支持我,我就杀谁。丝毫没有以前那种流着眼泪和大家交心的样子了。

王允前后的变化这么大,这就证明了两点:

1,王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王允在之前没搞过独裁,也没害过人,并不是因为王允这个人有多好,仅仅是因为王允没资格搞独裁,搞针对而已。

在董卓搞独裁的时候,王允整天把忠心啊,国家啊,道德啊这些大帽子挂在自己嘴上,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老好人形象。但实际上,等轮到王允上台的时候,他居然也和董卓一样了,大力的搞独裁,搞肃清。

2,董卓之前搞独裁搞的那么残暴,其实并没有错。

像我之前分析的一样,现在整个朝廷的形势,就是内忧外患不断:内部有不同派系的官员们勾心斗角,外部则有大量不听皇帝命令的地方诸侯。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不管是谁坐到把持朝政这个位子上,他都是会用独裁,残暴等手段来治理朝廷的。并且,抛开道德层面不讲,这也是最快治理好朝廷的办法之一。

所以,董卓当时搞独裁搞的那么残暴,原因并不是小说里写的董卓生性残暴,董卓本来就坏等等,而是一种治理朝廷的合理手段。

不然的话,外面那么多诸侯不服你,朝廷里还有人不服你,在这么严重的形势下,你不和他们玩暴力,还和他们讲道理,谁听你的呢?

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讲道理,用你的品德去慢慢感化他——这个当然是很好的办法,是圣人都推崇的做法。但问题是这个办法见效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并且,这年头能被品德这种不值钱的东西感化的人,也确实是越来越少了。

所以,和不服你的人讲道理这个办法,多半是用在和平盛世的办法。因为和平盛世朝廷形势会稳定一点,执政者有的是时间和你慢慢耗,有的是时间去慢慢感化你。不像是乱世,留给你的时间本来就少,你还和别人慢慢耗,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盛世多文治,乱世多武治。

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用你的品德去慢慢感化他——这个见效太慢了。别人不听你的话,你就打他,打到他听你的话为止——这个就快多了。

所以说董卓本人也不想自己这么残暴的,你想啊,如果全天下都乖乖的听董卓的话,那董卓还莫名其妙的杀什么人呢?这不是傻吗?

坐在这个位子上,处于这个环境中,执政者就只能这么做。论手段的狠毒,王允和董卓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分别,他们根本就没有谁忠谁奸之分,他们治理朝政的手段都是:残暴的搞独裁,干掉反对自己的人。

只不过,董卓比较真性情一些,他搞独裁就是搞独裁,董卓也说过:【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坐在这个位子上,为了快速治理朝廷,董卓根本就管不了那些小百姓了。在董卓眼里,为了快速治理朝廷,牺牲一部分人也是应该的。

而王允则比较虚伪一点,他一方面为了自己,残暴的搞独裁,另一方面却大喊着:我这是为了国家好!从这一点上来看,王允这个人的品德还不如董卓呢。

不过,有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王允也是手段残暴的独裁者,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书上,董卓都是大坏蛋的形象,而王允则都是大好人的形象呢?

问的好,今天,就让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首先,古代的历史书,其性质不仅仅是书而已,而是有着三种作用的工具。

是哪三种作用呢?

1,记录历史。

2,篡改历史。

3,教育百姓。

这三种作用中,记录历史是历史书的本来作用,而篡改历史,则是胜利者赋予历史书的新作用,主要是用来隐瞒一些对胜利者不利或是对失败者有利的事情。

而王允被塑造成大忠臣的模样,则主要是因为历史书的第三种作用:教育百姓。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慢慢来看。

董卓和王允,他们两个搞独裁的顺序是不一样的。这里面,董卓搞独裁在前,是他先欺负皇帝的,所以站在后来皇帝的立场上,他们当然就会觉的董卓这种欺负皇帝的权臣是大坏蛋,是反面典型。

所以,历史书上就都把董卓给写成大坏蛋,大反派。

而王允虽然也是独裁者,并且王允也没有特别的忠心于皇上,但是你却不能按照现实来这么写王允。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把王允也写成残暴的独裁者的话,这就很不利于教育百姓了。

皇上希望看到的历史书是:如果有人(董卓)篡夺皇权,搞独裁,你就要去杀死他,忠心的维护皇帝!(就像历史书上的王允一样。)

皇上不希望看到的历史书则是:如果有人(董卓)篡夺皇权,搞独裁,你杀了他,你就能代替他搞独裁!你就会成为新的老大!你就会成为新的欺负皇帝的那个人!(就像真实的王允一样。)

你看,这下问题就很明白了。如果你是皇帝的话,那你当然希望天下人的思想都是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

王允虽然也是搞独裁的独裁者,但王允却杀了之前欺负皇帝的董卓,结束了董卓的独裁。所以,历史书上都把王允给描绘成一个大忠臣,都说王允是为了忠心皇帝才去杀董卓,而不说王允是为了自己能搞独裁才去杀董卓。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书上都把王允给描写成大忠臣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掩盖凶残的宫廷斗争,宣传光明的忠心护主,让后人不要为了篡夺皇权去打权臣,而是要为了忠心皇帝去打权臣。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4 10:47:01 +0800 CST  
第六十章:王允为什么要逼凉州人造反?

董卓死后,接管董卓大部队的人,是董卓的女婿牛辅。

后来牛辅也被干掉了,董卓派的人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群龙无首了。

王允和吕布见了这种情况,就有点慌了。

毕竟董卓余部再怎么群龙无首,这浩浩荡荡十几万凉州人,其战斗力也不是开玩笑的。就算是没人指挥他们,这群凉州人时不时的搞一下恐怖袭击,中原也是受不了的。

这群凉州人就仿佛是埋在朝廷旁边的一颗炸弹一样,王允必须要快速的处理他们。不然的话,他们早晚要出乱子的。

那么,要怎么处理这十几万凉州人呢?具体有两种方法:

1,暴力征服。

打他们!狠狠地打他们!把他们给打残了,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闹事了。

这个方法好不好呢?其实不太好。主要是凉州人的战斗力还挺强的,现在王允才刚刚上台,朝廷内部还没彻底稳定,这么快就爆发战争,对王允来说肯定是不理智的。

更何况朝廷能不能打的过这群凉州人呢?不一定。就算能打过,多半也会把自己给打残了,到时候肯定会有别的诸侯来长安捡便宜的。

所以,暴力征服肯定不是一个好办法。

2,怀柔政策。

既然不能暴力征服他们,那就只好搞怀柔政策了。先给他们好处,稳住他们,然后派人去管理他们,来日方长,慢慢的用各种手段去感化他们。

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至少要比暴力征服要好多了。主要是现在朝廷实在是有点不稳定,所以不管能不能打的过,避免战争才是最主要的,要慢慢的休养才对。

派人去感化这群凉州人,能感化最好,感化不了的话,到时候再打也无妨,怎么看也比上来就打要好多了。

毕竟,在对付外族入侵这件事情上,历朝历代的选择往往是:

如果能轻松消灭他们,那当然就要消灭他们。

如果很难打的过他们,打他们会导致两败俱伤,那么就要使用怀柔政策。

如果根本就打不过他们,那就只能和他们结盟了。

现在朝廷刚刚经历了一场大变,还不太稳定,根据环境来讲,怀柔政策还是比直接打他们要好一些的。朝廷如果再废点的话,直接向凉州人服软也不是没可能的。

所以,有的官员就建议:让皇甫嵩去管理这群凉州人,让皇甫嵩去感化他们。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王允却坚决不同意。

为什么不同意呢?王允嘴上说了不少冠冕堂皇的借口,可他真实的原因其实就是:王允担心皇甫嵩接管了这群凉州人之后,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让皇甫嵩去管理感化这些凉州人,其实就等于是给机会让皇甫嵩去接管董卓的部队。

皇甫嵩是东汉名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当年汉灵帝和董卓都很猜忌皇甫嵩。这种名将一但让他去接手董卓的部队,那么他说不定就会变成另一个董卓,会对王允造成极大的威胁。

李傕带着董卓余部,都能让王允和吕布害怕,更何况是皇甫嵩带着董卓的余部呢?

所以,王允坚决否决了这个提议,哪怕这个提议确实是目前最好的提议。

不过,你不让皇甫嵩去,就要让别人去。可是,让没本事的人去,等于没去,完全解决不了凉州人这个隐患。让有本事的人去,又怕他会像皇甫嵩一样,会对自己构成威胁。

难办,很难办。那么,王允自己亲自去行不行呢?恐怕也不行。一是王允没什么本事能压的住这群凉州人,二是王允一但离开了朝廷,去了凉州,反而会让皇甫嵩或吕布趁机占据了朝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到时候王允就更完蛋了。

所以,王允就要坚决的反对怀柔政策,他拒绝派任何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

你反对怀柔政策,就必须要支持暴力政策,这是没的选的。毕竟凉州人就在那里乱着,你不能当看不见,你不去感化他们,就只能去打他们,没中间地带的。

所以,王允就只好选择了去暴力征服这群凉州人。

请注意:在这里,很多人都觉的王允不去感化这群凉州人,反而要灭了他们,最后逼的这群凉州人打来了长安,这是一个很愚蠢的行为。大部分朋友都凭着这一点,把王允给定性成了一个不懂政治的人。但实际上,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王允对政治的理解绝对是很深的。早在太监把持朝政的时期,王允就和太监头子张让在朝廷里勾心斗角,然后历经太监,何进,董卓这么多代的大清洗,王允不但没死,反而越混越好,最后居然混成了新的把持朝政的人,这就证明王允的政治功力极其深厚。

在如何对待凉州人这个问题上,如果王允是为了国家着想的话,那么他最稳妥的方法当然是由皇甫嵩去感化那群凉州人,王允则继续治理朝廷。到时候,皇甫嵩主外,王允主内,大汉的朝廷一定会越来越稳定。

可是,王允显然不是会为了国家利益去牺牲自己利益的人。

从国家利益来讲,王允应该主张怀柔政策。但从自己的利益来讲,不让这些有能力的人去管理凉州人,才是巩固自己位置最稳妥的做法。

既然不能怀柔,那就只能冒险和这群凉州人打了,这里面是没有任何中间地带的。所以,王允就放弃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主动挑起了战争。

主动挑起朝廷和凉州人的战争,这一做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愚蠢的,但是从自身利益来讲,却是精明的。王允敢冒险主动和凉州人作战,而不去选择比较温和的怀柔政策,这就足以证明:王允不但政治功力深厚,而且极其敢于冒险!

这一点,从王允还是个小蚂蚁的时候就敢暗杀董卓就能看出来了。而此时,在朝廷还不稳定,明明能不打仗,但王允却非要主动逼着凉州人打仗这一点上,更能看的出来。

就这样,王允要对付凉州人的消息,渐渐地传到了凉州人的耳朵里。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4 11:00:23 +0800 CST  
第六十一章:李傕为什么能打败王允和吕布?

王允要打凉州人,靠自己是打不过的,所以,王允胡乱找了几个理由,就打算找联盟军的人来一起对付凉州人。

朝廷和联盟军有可能再次联手,凉州人大惊,李傕郭汜等原本的董卓部将,都吓的主动递上投降书,准备投降。

如果是原来的话,朝廷的执政者当然是欢迎这群人投降的。可如今,王允却不能答应他们的投降。

为什么?因为一但王允答应了他们的投降,王允岂不是又要派人去管理这群投降的凉州人?到时候,凉州的形势,无非是两种发展:

1,如果派有能力的人去管理董卓余部(比如皇甫嵩),那么此人就有可能会逐渐控制董卓的余部,会对远在朝廷的王允构成威胁。

2,如果派没能力的人去管理这群凉州人,那他恐怕压不住董卓的余部,等过上几年之后,董卓的余部就会渐渐的恢复实力,到时候,不止王允,整个朝廷恐怕都危险了。

所以,倒不如趁着董卓余部没什么战斗意志,只想投降的时候,去冒险和他们打。这样,既能保证自己把持朝政的位子稳如泰山,还有可能趁机消灭掉董卓的余部。

所以,王允拒绝了李傕的投降,坚决要弄死李傕。

李傕见王允不让他投降,心中大惊,就准备解散自己的部队,各自逃生。

故意解散自己的部队,让自己的实力全部消失,其目的说白了还是想要投降。李傕想要向王允表明一个态度:你看,我的部队都解散了,我手下连个人都没有了,我对你造不成什么威胁了,所以你也没必要杀我了。

这一行为,有点像当年王允把董卓请到家里来喝酒,故意支持董卓篡位一样,就是想要表达自己对他已经没威胁了。

董卓的另一个余部贾诩见了,就反对道:【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贾诩这个提议还是很正确的。在此时,李傕打王允虽然风险很大,但其利润也很高。一但打赢了王允,李傕郭汜就可以奉朝廷以正天下(就像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万一打输了,也不要紧,反正大家本来就是要死的人了,怎么死不是个死?倒不如去拼了。

在任何的利益搏斗中,死亡都是一个谁都忍不了的最低底线。就像李傕,只要不死,他把部队全都解散了,当个光杆司令他都愿意。可惜,王允连活着的权利也不给他,硬要逼着他死。

左右都是死,本钱已经赔到不能再赔了,预算这个项目的结果已经烂到不能再烂了,那就不如拼了,去撞撞运气。

所以,李傕等人散布谣言,劝凉州人:【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白白死了,倒不如爽上一把再死!所以,大家就都造反了。

在路上,这群凉州人疯狂的杀烧抢掠——反正他们都要死了,死之前当然是能怎么爽就怎么爽了。

贾诩则是打着给董卓报仇的名义,拉起了一支敢死队。

为什么贾诩要给董卓报仇呢?不是因为贾诩和董卓的感情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样可以让别人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站队。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想帮董卓报仇的人,未必是和董卓有什么感情的人,也有可能仅仅是董卓死后,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人。

这群人也想要推翻王允,这就和贾诩‘帮董卓报仇’这个目的重叠了,贾诩一喊出这个口号之后,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可以一起合作,因为我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所以,李傕郭汜打到长安的时候,被王允影响了利益的李蒙,王方等人立刻就偷着打开了城门,让李傕成功的进入了长安。

李蒙和王方这群人之所以要背叛王允,其主要还是因为李傕打过来的时候,打的旗号是给董卓报仇,而不是别的什么理由。

给董卓报仇这个旗号,就让李蒙等人很明显的知道了李傕来长安的意图,和自己到时候应该怎么站队——李傕是帮董卓报仇的人,而自己这群人并不是董卓的仇人。所以,李傕把持朝政之后,就只会对付王允吕布这群仇人,而不会对付自己这帮子和董卓没仇的人。

王允当权,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是负的。

李傕当权,则不会影响李蒙王方的利益,就算李傕不重用李蒙王方,李傕也绝对不会像王允一样去对付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是董卓的仇人。

这样看,李傕当权的话,李蒙王方获得的利益至少是平的,不亏不赚的,不可能变成负数。再加上他们以前和李傕关系也不错,分分钟上位也是正常的。

所以,李傕一来,李蒙王方就立刻暗中帮助李傕,为李傕的胜利铺下了道路。

这一切,全都是贾诩计谋的功劳,贾诩轻轻一句话,就基本上给李傕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贾诩一句帮董卓报仇,就已经让李傕等人赢了一半了。

当然,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也很高,在当时,都有人认为李傕郭汜的军事水平比孙坚都要强!再加上有人替他们开门,李傕很轻松的就打败了王允和吕布。

本来要死的一群人,在贾诩的计谋下,一下子就成为了国家总理级别的人。从这之后,就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个没什么名望的贾诩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4 11:15:31 +0800 CST  
今天连续三更送上, 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4 11:17:45 +0800 CST  
@烟锁池塘 2015-09-04 12:34:19
曹先生的评水浒,观点独到,文笔犀利,具有相当的文评价值和社会价值,十分有必要仔细研究。因此在追完一遍后重新开始,认真拜读。相比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一文显得乏力许多,原因有几个:1.近年来评三国的作品较多,如易中天品三国、雾满拦江三国不靠谱等等,过度的品评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曹先生老不读一文相比本文显弱;2.三国演义以军国大事为主题,水浒更多体现市井,格局相差甚大,水浒的点评方式不完全适......
-----------------------------
多谢朋友支持,之前就说过了,三国写到20万字的时候会精修一遍,改的更精彩,然后重新发布的,到时候水浒也会做一些修改。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5 12:54:58 +0800 CST  
第六十二章:最体现政治水平的大清洗是哪一场?

在贾诩的计谋下,李傕郭汜成功打进了长安。

王允和吕布把持朝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王允和吕布,他们都是在朝廷里没有什么根基的人。从政治上来讲,他们把持朝廷之后,很快就被别人给打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存在王允和吕布水平不行这种说法。

这就像做买卖。在本地做买卖,相对来说还好做一点,一个人在本地,多少都是有些人脉和根基的。可一但孤身到了外地,就很难和当地人抢生意了,每一步都坎坎坷坷的,就算一时成功了,多少来点风雨也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所以说根基是很重要的,吕布和王允不是靠着势力上位,而是靠着暗杀上位,这就是一种比较取巧的上位方式。这种上位就像拔苗助长的苗一样,看上去高高的,但只能撑个一时半会,时间一长是绝对要垮的。

旧的执政者王允和吕布垮台之后,李傕郭汜樊稠等人,就暂时的占领了长安。

在当初,李傕等人杀进长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基础目的:王允要杀自己,所以自己要抢先杀了王允,以求保命。

高级目的:如果自己能侥幸杀了王允,那么自己就要【奉朝廷以正天下】,趁机把持朝政,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

至于他们嘴上喊的帮董卓报仇,这是无所谓的,这只是贾诩找的借口而已——他们这群人凭啥帮董卓报仇?董卓一被杀,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向杀董卓的王允投降!而且另一个凶手吕布逃跑后,他们也懒的去追杀吕布,只是象征性的装一下样子而已。

所以,保命和把持朝政,才是李傕等人舍命打长安的主要目的。

如今,王允死了,吕布也跑了,李傕等人的性命已经可以保住了。那么,基础目的完成之后,他们的目的就自然要升级成高级目的:把持朝政了。

李傕郭汜杀入了皇宫,开始大肆屠杀朝廷官员。

王允死了之后,对李傕把持朝政威胁最大的,就是这群朝廷官员。不用想,这群朝廷官员肯定是不和李傕等人一条心的,所以趁着打仗,到处都乱哄哄的,快把他们全都给趁乱杀了。

为什么要趁着战乱把他们都杀了呢?因为朝廷稳定的时候,权臣要杀朝廷官员还是挺麻烦的。

论实力,虽然你杀他很轻松,但表面上你多少还是要找些理由才能杀他的,哪怕这些理由再怎么扯,也总比他挡了你的路,你就要杀他要好。

就像董卓,就胡扯过什么天不下雨啊,勾结袁术啊等等,王允杀蔡邕也是借口他哭董卓——不管你再怎么强,杀人总是需要理由的。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且复杂的事情出现,李傕等人就直接趁着打仗把大量的官员都给杀了。毕竟这时候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事后李傕完全可以说:打仗嘛!刀枪无眼,到处都乱糟糟的,谁知道他们是被谁给杀的,难道是被小兵给杀的?

就这样,一部分会对李傕造成威胁的朝廷官员都被李傕给趁乱杀了。【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

这些人表面上的死因是死于国难,也就是说谁也不知道他们这群人到底是死在谁手里了,只知道长安大乱,乱完了他们就死了,和李傕等人是无关的。

然后,李傕又趁乱杀了黄琬,宋翼等重要的朝廷官员。在这一战中,朝廷遭遇了一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清洗。这场大清洗洗的十分彻底,朝廷中大部分对李傕有威胁的官员几乎全都被洗死了。

抛开道德层面不讲,其实这一场大清洗洗的还是很有水平的。

一方面,这群官员死了之后,就减少了对李傕把持朝政的阻力。

另一方面,这群官员死了之后,就会空出很多的官职,刚好可以让在朝廷里没有根基和心腹的李傕等人把自己的心腹全都放到这些官职上,大肆培养自己的派系。

书上写到:【朝廷官员,并由二贼升降】弄死了一部分官员之后,刚好可以把自己的心腹全都放到这部分官员的官位上。

同时,这次大清洗的时机李傕也选的非常好。李傕并不是在朝堂上和别的派系勾心斗角,然后进行清洗——这样的清洗,往往会造成自己的损失。李傕是非常直接,简单,粗暴的趁着战乱把大量的官员全给杀死了,一劳永逸。

这场清洗过后,李傕的实力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大大增加。

所以说这次大清洗还是很有必要的,李傕等人原本在朝廷里完全没有根基,但经过这一次大清洗之后,反对李傕的人大量减少,支持李傕的人大量增加,李傕等人很好的巩固了自己的根基。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原本没有根基的执政者,王允和吕布很快就垮台了,而李傕等人则能把持朝政那么久的原因。虽然答案很残酷,但不得不说,王允等人这么快就垮台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大清洗洗的不够狠。

当然,清洗也不能洗的太狠了,洗的太狠了,肯定会逼的这群官员们狗急跳墙。所以,李傕又提拔了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朝廷官员,算是给原来的官员们一颗定心丸——放心吧,只要你们支持我,我不但不会杀你们,反而会提拔你们。

这其中,那个朱儁有很大的名气和影响力,但相对于李傕等人来说,又比较容易压制。所以,李傕就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虚职,没有实力,却又很有地位,【特宣朱儁入朝封为太仆,同领朝政。】

经过这一场大清洗,李傕等人即减少了敌人的实力,又增加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还让敌人暂时的向自己屈服了。清洗做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李傕等人的政治水平,是要比王允吕布高上一个层次的。

但可惜的是,由于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历来的影视作品里面,却总是喜欢把李傕郭汜给刻画成一群愚蠢脑残的人——要是真傻,又怎么可能从一个逃犯,混成总理,然后把持朝政这么长时间!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5 13:30:06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5 13:31:33 +0800 CST  
第六十三章:李傕是怎么把持朝政的?

搞完大清洗,李傕就想杀趁机了皇帝。

李傕和郭汜说道:【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

张济,樊稠立刻说道:【不可。今日若便杀之,恐众人不服,不如仍旧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然后杀之,天下可图也。】

这个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不管皇帝再怎么没用,甚至你拿了皇帝也没法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你还是不能杀皇帝的。

杀了皇帝,你就是反贼,就会给别人来打你的理由。所以,不管怎么样,皇帝是不能杀的。

不能杀,放在那里养着又属于资源浪费,那就不如大力的开发他,试着去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外地的诸侯们骗进首都,然后趁机干掉他们!

张济提议的做法,其实就是之前何进骗董卓入京,之后曹操骗马腾入京的做法。你借助皇帝的命令叫诸侯们过来,他们过来了最好,你可以趁机干掉他们。他们不过来你也没什么损失,就是骗人没骗成而已,总比杀了皇帝,让别人来打你要好。

所以,李傕决定留下皇帝。

决定留下皇帝之后,李傕等人就开始考虑把持朝政的事了。

李傕四人先逼着皇帝亲口把他们都封成了大官,封侯爵,封将军。

这样,他们就有资格正式把持朝政了:他们不是乱贼,而是皇帝亲口封的大官,他们本来的职责,就是把持朝政。

由于他们的官位都是皇帝亲口封的,所以在此时,你如果不承认他们是真正的执政者,非要说他们是乱贼的话,那你就等于是不承认皇帝给人封的官,他们反而有理由来打你,你反而成乱贼了。

封了官之后,李傕等人谢恩出城,然后就准备帮董卓补办一场风光大葬。

为什么他们要帮董卓风光大葬呢?主要还是为了证明自己把持朝政的合法性。

李傕等人问皇帝勒索了这么多大官之后,肯定是会有人不服他们的:李傕郭汜这群人,凭什么被封这么大的官呢?

是啊,凭什么呢?名正才能言顺,李傕有实力把持朝政,但朝廷里这么多朝廷元老都没资格封那么大的官,你只是董卓的小弟而已,你凭啥当这个把持朝政的人呢?你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政绩吗?

当然没有。

李傕四人原来跟着董卓混的时候,做的事几乎都说不出口的事,就算他们做了几件有政绩的事,也没重要到能被封侯的地步。纵观他们目前做过的最牛的事,也就是杀王允,败吕布了。这件事,是他们最拿的出手的事情。

不过王允是朝廷的司徒,位列三公,是一个高官。从常理上来讲,杀了王允,不但不是政绩,反而是罪行,是在犯罪。但除了杀王允这件事,李傕又实在找不出什么拿得出手的事来,所以,李傕就只好强行把杀王允这件事,给定性成一件有政绩的好事了。

怎么定性呢?就是把董卓给强行定性成好人,立刻风光大葬了董卓,承认了董卓作为太师的合法性为董卓被杀的事情平反。

然后,杀害了国家总理董卓的王允,自然就成了想要篡位的坏人了,而李傕等人杀了坏人王允,清了君侧,凭这个功劳,他们就有了把持朝政的资格。

李傕故意把董卓风光大葬在了【郿坞】(就是之前董卓自己造的游乐园),就是想要向全天下表明:董卓之前在郿坞做的那些荒唐事,都不是过错,王允没资格杀董卓。

历史就是这样,一向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最开始的时候,朝廷是汉少帝说了算的(具体执行则是他的代理人何进来执行)。

董卓推翻汉少帝之后,为了让自己上台显的很合理,很合法,所以,上一任执政者汉少帝就自然要被董卓给说的很昏庸,很无能了。

所以,董卓时期的史书,就会记载着:汉少帝昏庸无能,是该死的人,贤臣董卓是为了大汉江山着想才要废掉他的,董卓是正义的,是相当于大忠臣霍光,伊尹的。

而王允推翻董卓之后,又说董卓废掉皇帝是邪恶的做法,上一个受害者汉少帝这么英明,你为何要废掉他呢?

汉少帝又被平反了,成了无故被害的好皇帝了。

而李傕推翻王允之后,又说王允谋杀太师,所以王允是邪恶的,上一个受害者董卓又被平反了,成了正义的人。

风光大葬董卓,主要不是李傕和董卓的感情有多好,而是为了证明董卓的合法性,然后证明王允杀董卓的不合法性,最后就可以间接证明自己杀王允的合法性了。

挟持天子,封官,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几步做完之后,李傕等人不管实力也好,名义也罢,都彻底的把持住了朝政,从此之后,【朝廷官员,并由二贼升降。】

就连原本的联盟军诸侯们,也都承认了李傕等人的合法性,李傕一句话,曹操这个反董分子就乖乖的去服从命令了。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6 14:04:20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6 14:06:15 +0800 CST  
第六十四章:马腾为什么要来打李傕?

李傕等人把持了朝政之后,凉州的马腾就准备要进攻长安,打败李傕。

马腾这个人,《三国演义》里还是比较美化他的。在小说中,马腾被美化成了一个大英雄,大忠臣。小说中的马腾不但参加了十八路诸侯反董(历史上并没参加),还勇于和李傕,曹操这些奸臣做对。所以,在演义中,马腾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但实际上,马腾在历史上却不是什么忠臣,就是一个企图分裂国家的乱贼而已,其本质是和李傕郭汜这群乱贼没有任何分别的。

历史上说:【马超父子勇冠西州,与韩遂为寇,残灭三辅,垦伤汉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马腾韩遂这群人,其实就是【寇】而已,经常扰乱汉朝的边疆,汉灵帝时期扰乱的最凶。

(为什么演义要把马腾给美化成忠臣呢?可能是马腾是马超父亲的原因,为了美化马超,就自然不能把他的父亲写的太坏。)

在小说中,马腾打李傕的原因很伟大,是为了拯救汉朝,为国除奸。三国演义第十回,标题就是【勤王室马腾举义。】在演义里,马腾来打李傕是为了维护王室,是一个义举。

就连马腾死的时候,小说里也写马腾是【父子齐芳烈,忠贞秉一门】。本来一个边疆乱贼,在小说中居然被彻底写成了一个大忠臣——不仅是他,他一家人都是英雄。

但在历史上,很明显,经常扰乱汉室的贼寇马腾,当然不会为了保护汉室去打李傕。所以,历史上的马腾打李傕,其实就是想要打败李傕,然后成为新的把持朝政的人。

所以历史上记载这次的战争是:【马腾袭长安。】马腾想要代替李傕把持朝政,所以他偷袭了长安,完全不是小说里写的那么伟大。后来李傕给了马腾一部分利益,马腾就和李傕和好了,完全没有什么正义感。

这是历史上的马腾。那么,小说中,马腾来打长安的理由,难道就真的像他表面上说的那么伟大吗?嘿嘿,恐怕也不是。

马腾毕竟是一个乱贼,三国演义的作者很明显是知道这一点的。他为了某种原因,表面上大力的美化马腾,可实际上,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线索,提醒我们:真实的马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小说中,马腾来打李傕,看上去是为了正义,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马腾来打李傕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为了利益。

书上写道:【原来马腾先曾使人入长安,结连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为内应,共谋贼党。三人密奏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各受密诏,并力讨贼。】

你看,即使是小说中的马腾,他来打李傕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的救国,而是为了利益而来:皇帝早就和马腾商量好了,只要马腾愿意来,他们就封马腾为征西将军。

在朝廷中,处于弱势的皇帝和官员,想要消灭把持朝政的权臣李傕,就必须要借助外部诸侯的力量。否则,凭皇帝的实力,单纯的在朝廷里搞斗争是不行的,是完全斗不过权臣的。

不过,你叫外部诸侯来帮你打仗,就一定要给人家一定的利润,没利润人家是肯定不来的。利润比较低,或是利润和风险不成正比,人家肯定也不来。

比如联盟军打董卓,很多诸侯都觉得为了那么一点利润就去打董卓,太不值了,这就是因为皇帝给的利润太低。

再比如之后皇帝找刘备和一些官员策划暗杀曹操的事,刘备也压根不做。为什么?因为当时曹操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暗杀他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不值得去做。

风险太大,或是利润太低,都有可能导致外部诸侯不愿意和皇帝合作。那么,这次马腾为什么愿意来呢?因为两点:

1,这次的合作风险性很低。

这次的战争,由于是马腾【袭】长安,再加上马腾善战,所以成功率还是蛮高的。并且,就算是马腾打不过李傕,也不过就是回老家而已,几乎没什么风险,因为李傕现在还没实力追杀到马腾的老家去。

2,这次的合作利润很高。

这次的合作,皇帝给马腾的利润非常高,打赢了,马腾可以代替李傕把持朝政,打输了,皇帝也答应封马腾为征西将军。

被皇帝亲口承认是大汉的将军,并获得合法的凭证,这对于日后任何诸侯入主中原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被封将军之前,你打别人,就是在到处不讲理的侵略别人。而被封将军之后,你就成了朝廷的人,是汉将,你就可以随便胡诌什么奉天子密诏来打别人了,有了打别人的正当名义。

皇帝给了马腾很高的利润(封征西将军),但马腾需要付出的成本却是非常低的。这一点,就确定了马腾一定会来打李傕。

为了得到这个征西将军的职位,马腾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少呢?答案就是:马腾几乎不用付出任何成本。

在皇帝和马腾签的合约上,是皇帝先封马腾当将军,然后马腾才来打李傕的。

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想获得一个征西将军的职位的话,那么马腾压根就不用拼命和李傕打,马腾仅需要口头上答应这个条约,带着兵马来长安做做样子,然后马上逃走,他就可以被为封为征西将军了。

可能是汉献帝已经被董卓给欺负怕了吧,他再也不想回到那个被权臣操纵的时代了,所以他和马腾的合约,是由皇帝先付账的。

所以,马腾肯定会和皇帝合作的。这场仗对马腾来说,打的过就打,因为打赢了就有可能把持朝政。打不过就跑,跑了也可以被封为正式的征西将军。这次的合作对马腾来说,是零风险,高利润。

所以,为了利益,马腾一定会来‘为国除奸’。

后来,马腾和李傕开战了,马腾也不是被李傕给打退的,而是【粮草俱乏】,所以【商议回军。】

粮草,就是打仗需要付出的成本之一。马腾还没打仗,就被封为了大汉的将军,可以说是还没付出成本,就已经获得了巨额利润,是纯赚的。

而打起仗来之后,随着粮草的消耗越来越大,马腾就觉的成本有点越来越高了,甚至自己支付的成本,随时会超过自己获得的利润。所以,马腾一感到成本要变高(粮草消耗太大),就立刻撤退了。

这就是大汉的英雄,马腾。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7 13:49:38 +0800 CST  
今天的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7 13:51:34 +0800 CST  
今天连续两更,补昨天的一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9 12:38:48 +0800 CST  
第六十五章:精通心理战的贾诩。

马腾来打李傕,贾诩建议道:【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

贾诩建议防守,这完全是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四点。

一:从战术上来讲。

在双方实力差距并不大的战争中,防守方总是要比进攻方占便宜的。

在一场战争中,进攻方的攻城方式看上去很多,什么围啊,困啊,打啊,逼啊等等,但实际上,这些进攻方式的本质并没什么分别,说白了就是进攻而已。(围而不攻也算是变相的进攻。)

进攻方并不适合防守,因为他们没有防守方那么优越的防守环境。而防守方却可以多样选择,既可以选择进攻,也可以选择防守。

敌人是不得不进攻,而你却是能守能攻,这个,就是防守方的优势。

有优势,就一定要善加利用。你比敌人多了一个防守的选择,但你却不用这个选择,而是和敌人一样,去拼进攻,这就等于你主动放弃了你的优势。

这么做不能说不对,但很明显是不理智的。

所以,在不是特别必要的情况下,防守方就安安稳稳的做好防守工作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去主动出击。进攻方客场作战,各种消耗总是要比防守方大的。就这么耗着,进攻方肯定是耗不过防守方的。

二:从敌人上来讲。

马腾也是常年打仗的人,他肯定是明白防守方占优势这个道理的。

既然他明白这个道理却仍然敢来主动进攻,这就证明马腾还是很有把握能打败李傕,不然的话,马腾不可能会来莫名其妙的找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傕就应该谨慎一点,先防守一下,看一下马腾的实力到底是怎么样的。

三:从成本上来讲。

但凡战争开始之前,双方的老大就一定会做一个战前评估:这场仗该不该打,打这场仗能获得多少利润?

打完仗后,如果获得了超过成本很多的利润,那么即使这场仗打输了,这场仗打的也值。

打完仗后,如果扣除成本之后,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利益,那么即使这场仗打赢了,这场仗打的也不值。

成本和利润的问题,是一定要考虑到的。

马腾来打李傕,从评估上来说就非常的合算,一是可以获得将军的职位,二则是可以获得把持朝政的机会,利润可以说是非常的丰厚。

既然利润如此的丰厚,那么在这场战争中,马腾损失的兵马就是合理的损失——马腾用这些损失,是有可能换来把持朝政这个巨大利润的,最差也可以换到将军的职位。

相反,李傕打马腾,却没什么丰厚的利润可以获得。李傕本来就是把持朝政的人,并且李傕的实力只够他打跑马腾,不够他追杀到马腾老家抢地盘。所以,一场仗打下来,李傕只是赶跑了马腾而已,并没有获得什么利润。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李傕打马腾所产生的损失就是不合理的损失:你把马腾给打残了,你自己也一定会损失一些兵马,但你损失了这么多的兵马,你获得了什么呢?你并不能获得任何的利润,你只是赶走了马腾而已。

所以,除非李傕能追着马腾打,抢马腾一部分地盘。不然的话,李傕打马腾,就是在白白消耗自己的本钱而已,是在给别的诸侯趁机来打长安提供机会。

所以,马腾进攻,导致自己损失,这是合理的。李傕进攻,导致自己损失,则是不合理的。李傕应该尽量的避免进攻,主动防守,减少不合理的损失。

四:从心理学来讲。

从心理学来讲,对付敌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敌人的做法反着来!

贾诩就是深谙心理学的一个高手:马腾想要打,贾诩就偏偏不和他打!结果马腾拿他没办法,只能走了。

马腾想要走,不想打了,贾诩又偏偏要去追着他打!结果把马腾打得落花流水。

敌人想干什么,我就偏要反着来!揣摩人的心理,一向是贾诩的强项。

马腾不想守,想打,这就证明马腾主动进攻比较占优势,被动防守比较占劣势,所以马腾想打。

在这时,贾诩想守,这就等于是抓住马腾的软肋了。贾诩一守,马腾打也不是,走也不是,挂在中间最难受。你说,这贾诩厉害不厉害?

反过来,你再看那些赞成和马腾打的李蒙王方等人,马腾想要打,他们就顺着马腾的想法来,跟马腾打,这分明就是正中马腾下怀了!

在这里,先别说军事上的问题,单从心理上讲,马腾就已经赢了李蒙和王方了,李蒙王方根本就是被马腾牵着走的。

所以贾诩说道:【今若即战,必当败绩。】人家马腾憋着要打憋半天了,你一出门,还不被活活打死?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9 12:50:51 +0800 CST  
第六十六章:李傕和贾诩的勾心斗角。(上)

马腾要打,李傕就应该要守,这是聪明人贾诩提出来的战略。

贾诩做事谨慎,考虑事情面面俱到,可以说,一般的战争按照贾诩的计划来打的话,不一定会赢,但基本不会输。

可是,李傕却不听贾诩的办法,还是派李蒙和王方去打马腾了,结果大败而回,李蒙和王方也被马超给宰了。

在这一件事上,大家往往都说李傕愚蠢,说他不如贾诩聪明,所以才不用贾诩的计谋。

但实际上,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防守本来就比进攻要稳妥,这是一般人都认同的说法,毕竟马腾气势汹汹的从西凉杀过来了,你上去就跟他打,这绝对是不理智的,不如先缓一下,先看一下形势。

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常年打仗的李傕却不知道,硬要跟人家硬拼,这有可能吗?不太可能。

那李傕为什么还是要打呢?很疑惑,难道真的是因为李傕很笨?

不太像,当时都有人认为李傕的军事水平在孙坚之上,你说他笨,很明显是不对的。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想来想去,原因就只能解释为:李傕信不过贾诩,所以,他不会采用贾诩的战术。

我们还是慢慢来分析。

首先,李傕为什么信不过贾诩呢?主要还是因为贾诩是牛辅的人,而不是李傕的人,贾诩和李傕并不是主仆关系,君臣关系,仅仅是盟友关系而已。

贾诩这个人,做事太绝,让人完全猜不透贾诩在想什么,实在是太让人后怕,统治者就怕自己身边有这种人。

可以说,马腾打到长安来,贾诩就是早就联合了马腾,一下子开门坑死了李傕,这种事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所以,李傕信不过贾诩,他明知贾诩聪明,但就是不采取贾诩的建议,这不是因为他蠢,而是他想要避免自己中贾诩的计。

目前,朝廷内的形势是:李傕,郭汜,樊稠,贾诩等人共同把持朝政。大家要清楚一点,那就是贾诩并不是李傕的手下,而是李傕的合伙人,贾诩是和李傕平起平坐的,是占股份的,只是股份占的小点而已。

贾诩聪明,但又不是自己的人,这就会对李傕产生一定的威胁了。所以,李傕就会很想要杀了贾诩。

这可不是在胡扯乱猜,而是一种政治上的必然。就像后来李傕想要杀了樊稠,想要杀了郭汜一样,这些人和贾诩是一样的,都是李傕的绊脚石,李傕早晚要找理由对付他们的。

这三人里面,贾诩的势力最差,樊稠次之,郭汜最强。所以,李傕对付他们的顺序,就是暂时和郭汜最亲密,然后先对付贾诩,再对付樊稠,最后再对付郭汜。

郭汜身为和李傕差不多的强者,他的战略也是和李傕一样的。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李傕和郭汜最亲密,整天形影不离的,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好,仅仅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政治合作而已。

不过,想要对付贾诩,理由还真不好找。贾诩是李傕等人的大恩人,在李傕等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就是贾诩一句话让他们翻身了,李傕能有今天几乎全靠贾诩,所以尽管李傕很想对付贾诩,但是他的确很难光明正大的去对付贾诩。

那暗中耍手段对付贾诩行不行呢?也不太行。贾诩这个人出了名的谨慎小心,走一步看三步,做事滴水不漏,一般人别想钻贾诩的空子——你想暗中耍手段,说不定就让贾诩一下给反算计了!

所以,李傕就要用一些‘非常手段’来对付贾诩。

什么非常手段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在打马腾之前,李傕的部将李蒙忽然要和贾诩打赌,说:如果李蒙打赢了马腾,贾诩就要死。如果李蒙没打赢马腾,李蒙就要死——谁输了这个赌,谁就把自己的头给砍下来。

一般的主帅,只要是脑子正常,就绝对不会让手下打这样的赌,绝对会制止他们。

这个赌,一是很不吉利,还没打仗呢就说输啊死啊砍头啊什么的。

二是不管输赢,这个赌肯定会有一个人死,到时候李傕方就会平白损失一个人才。

三是打这种赌,很明显会增加李傕方的内部矛盾,就算事后贾诩李蒙两人都没死,他们俩也绝对成仇家了。影响内部团结。

但李傕却没说什么,而是默认了这个赌的合法性。

为什么?因为李傕想要借着这个赌,找借口杀了贾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9 13:40:11 +0800 CST  
第六十七章:李傕和贾诩的勾心斗角。(下)

李傕想要借着打赌,趁机杀了贾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

1,李傕既然同意李蒙去打马腾,这就证明李傕还是认为李蒙能打赢马腾的。如果李傕认为李蒙打不过马腾,他就不可能派李蒙去打马腾,然后白白损失自己的兵马。

2,也就是说,李傕在一旁沉默不语,不阻止这个赌约,看上去好像很公平,对贾诩和李蒙都两不相帮的样子,但实际上,李傕心里是认为这场仗能赢的。

3,按照赌约,这场仗能赢,贾诩就要死,但李傕却仍然不阻止这个赌约,这就证明:李傕是希望贾诩死的,他认为贾诩打这个赌必输,但他却仍然不阻止这个赌。因为李傕希望能借着这个赌,把贾诩的头给砍下来。

4,所以说,李傕不但信不过贾诩,还想要害死贾诩。

可能有朋友仍然不相信我这个说法,没关系,还是让我们来继续分析。

李傕把持了朝政之后,要给贾诩封大官,贾诩拒绝了很多次,坚决不要。

为什么不要呢?不是贾诩不迷恋官职,而是封官这件事,是李傕布置的一个很大的阴谋,李傕是想要用这个阴谋来害贾诩的,但贾诩看穿了李傕的阴谋,所以贾诩坚决不要李傕给他封的官。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中记载:【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

最开始的时候,李傕准备给贾诩封侯,贾诩推辞不要。后来,李傕又让贾诩当大官,当【尚书仆射】,贾诩还是推辞不要。

为什么?贾诩说的很明白了:【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这段话,从表面上简单的翻译过来,就是:尚书仆射的地位极高,是全天下都知道它重要的官职,我贾诩也没什么资历,一上来就把自己地位提的这么高,绝对没人服我。我不能为了名利,耽误了国家大事。

这段话看上去,是贾诩谦虚,识大体,但实际上,我们往深里一想,这分明就是贾诩看穿了李傕想要害他的阴谋!

为什么说李傕给贾诩封官,就是想要害贾诩呢?让我们来慢慢分析。


首先,贾诩并没有什么资历,没人服他,这样的人,一上来就做【官之师长】这么高地位的官,就早晚会被别人给害死的!因为尚书仆射这个官实在是太让人眼馋了,是【天下所望】,大家都眼馋这个官位。

你看,满朝文武都眼馋这个官位,都想让自己来坐这个位子,但却让这个没资历的贾诩给莫名的一下坐上了,你说,满朝文武服不服他?到时候贾诩就算不被害死,也绝对会有不少的官员生贾诩的气!随时准备告贾诩的状!

把一个没资历的人,强行放到一个大家都眼馋的高位子上,这种行为在政治上,就叫做【捧杀】。

没人服你,却仍然要把你摆在老大的位子,让你比大家都牛B,这就只会让大家更不服你!没好处的。

就像有人劝曹操篡位当皇帝一样,曹操根本就不答应。为什么?因为你没那个资历,还敢坐全天下都眼馋的位子,那就是找死!就好比那个袁术,当了皇帝没两天就完蛋了。

所以,李傕给贾诩又是封侯又是封大官的,看上去是在奖励贾诩,但实际上,这就是在害贾诩!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贾诩接受了李傕的封赐的话,那么,就绝对会有一大批人恨透了贾诩——我们这群人什么辈分,混了半辈子了,结果居然让个小毛头跳了我们头上去了!

到时候,他们只要一告贾诩的状,李傕绝对就会趁机杀了贾诩!

所以,李傕给贾诩封官,封的还是超级大官,这就是李傕想要变相的害死贾诩,捧杀贾诩。

贾诩是玩政治的高手,当然是看出这里面的猫腻来了,所以贾诩对李傕阴阳怪气的说道:【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贾诩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就算我让利益冲昏了头脑,我也不能坐这个官位,拖累了国家。

但是很明显,后面拖累国家那句话,明显是一句废话。李傕和贾诩乱武长安,祸害国家祸害的还不够吗?所以,贾诩的真正意思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的这么简单,而是另有深意。

贾诩这段话真正的翻译,不是书上那么翻译的,而是应该这么翻译:李傕,就算我让利益冲昏了头脑,我也不能坐这个官位,因为我坐这个官位就等于找死!【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

贾诩这就是在暗示李傕:你的计谋我看的清清楚楚,这个位子我是不会做的,想害我,没这么容易!

所以,李傕暗害贾诩失败了,李傕只好给贾诩封了个不会被捧杀的位子,叫贾诩当尚书。

结果贾诩欣然接受了,因为这个官位还可以,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也有一定的实权,是一个很好的位子。

给贾诩封了个不高不低,有利无害的好官位,这其实就是李傕向贾诩屈服了,李傕终于明白,凭他的水平,根本就害不了贾诩。

在《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中,这段李傕给贾诩封官的话一写完,紧接着的一段话就是:【傕等亲而惮之。】——李傕对贾诩又亲近,又忌惮。

很多人点评三国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去解释这句话,都不知道怎么解释李傕为什么会忽然这么忌惮贾诩——大家都觉得,贾诩有什么好让李傕忌惮的呢?贾诩不是刚给李傕立了大功,李傕还要封他当官吗?李傕怎么会忌惮贾诩呢?

其实啊,三国志里把李傕为什么忌惮贾诩的原因都给写出来了,只不过由于三国志写的太隐晦了,所以导致很多人都没看出来而已。

李傕忌惮贾诩的上一段话,就是李傕给贾诩封官,贾诩不要。所以,这两段话其实是有因果关系的,不能分开看,是要连起来看的:李傕想害死贾诩,就给贾诩封官,想要捧杀他。结果贾诩看穿了李傕的计谋,拒绝了封官。

李傕的计谋被彻底看破了,从这之后,李傕就再也不敢对贾诩玩手段了,所以李傕才对贾诩又亲近(想要和他和解,拉拢他),又忌惮(担心自己反而被他害死)。

李傕为什么这么忌惮贾诩?前因后果,三国志上都写出来了,只是看后人能不能发现而已。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9 14:12:01 +0800 CST  
今天连续三更,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09 14:13:33 +0800 CST  
第六十八章:袁绍派和公孙派之间的斗争。

在朝廷内部不断进行政治斗争的时候,远在山东的曹操也做了不少事。

曹操和黑山贼打了一段时间的仗,最后把黑山贼【破之】,又剿灭了几股小势力,立了不少功劳。然后,袁绍就向上推荐,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

论地位,袁绍是联盟军名义上的老大。论实力,袁绍也是比较强大的地方诸侯。所以,袁绍推举曹操当东郡太守,并没人反对,轻易的就通过了。

袁绍为什么要推荐曹操当官呢?其实就是想要扶植曹操,然后让曹操来帮自己的忙。

目前,联盟军内部里面,已经分成了两大派系。

1,较强一点的公孙派:成员有公孙瓒,袁术。

2,略逊一筹的袁绍派:成员有袁绍,刘表。

这两大派势均力敌,实力差距并不大,所以他们谁也弄不死谁,只能互相对抗,互相消耗。这样一来,联盟军就再也没空去攻击远在长安的执政者了。

可以说,在长安的执政者们(如王允,吕布,李傕,郭汜等人),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安稳的在长安把持朝政,而不用和董卓当年一样,面临联盟军的联合攻击,这主要还是因为董卓给他们铺好了路的原因。

董卓当年用计让联盟军分裂成了两大派系,并让联盟军内部互相抗衡,常年内斗。这样,联盟军内部就始终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只忙着内斗了,再也没工夫来攻击朝廷了。

这个,是当时董卓(或李儒)定下的,对付联盟军的大战略,史书上一般都隐去这一大战略不写,只让大家觉得董卓很残暴,主要还是不想让联盟军给大家留下狗咬狗的印象。所以,我们只能靠自己去分析,去发现。

这个战略其实很有水平,从董卓定下这个战略之后,一直到三国结束,晋朝开始,这群联盟军也始终没能融合成一个新的国家,都是一个劲的内斗,再也没攻击过把持朝政的执政者。

当然,这个战略也有一点风险,那就是:假设联盟军内的一派,实力强过了另一派太多,迅速的就把另一派给打败甚至吞并了,那么,这个战略就非但不能分裂联盟军,反而会促进联盟军融合,让联盟军更快的成为一个新的国家。

这样就不太妙了,所以,作为执政者的董卓,就要对联盟军的内部势力,进行平衡。扶一下弱者,压一下强者。

在袁绍刚刚得到冀州,还没在冀州站稳脚跟的时候,公孙瓒就和袁绍发生了战争。这时,公孙瓒强,袁绍弱。所以,董卓为了实施分裂联盟军的大战略,就必须要帮助袁绍,哪怕董卓之前最恨的就是这个袁绍。

他俩一打仗,董卓就立刻去劝开了这场战争,其实这就等于是间接的扶了袁绍一把,给了袁绍在冀州站住脚的时间和机会。这样,袁绍才能长期的和公孙瓒搞敌对,搞分裂。

可以说,在袁绍还没站住脚的时候,他能不被公孙瓒给消灭,还真是多亏了董卓给他解围。

这是联盟军内部,早期分裂时候的状况。

到了中期,等袁绍彻底在冀州站住脚之后,董卓也被王允给暗杀了。此时,联盟军两大派中,公孙瓒负责对付袁绍,袁术负责对付刘表。

这里面,公孙瓒和袁绍是心甘情愿在长期对抗的,因为他们打仗是有利益可得的。

在公孙瓒和袁绍的战争里,谁能打败对方,谁就能统一河北,成为当时最强大的霸主。所以,他们两个不得不打——就算你不去打他,他也是要来打你的。

而袁术就没必要这么拼命去打刘表了,袁术就算打赢了刘表,他的手也伸不到荆州去,打了只能赚点小钱,还不够回本的。所以,袁术就非常狡猾的避免和刘表正面打,总是搞小动作。

袁术先是联合孙坚一起对付刘表,可惜孙坚失败了。袁术又联合了徐州的陶谦来对付刘表——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袁术的外交手段还是很高明的。

所以,目前公孙派里强大诸侯比较多,有公孙瓒,袁术,陶谦这三路诸侯。而袁绍派则弱一点,只有袁绍,刘表两路而已,并且刘表忙于和荆州各大家族内斗,也实在是抽不出手来帮袁绍什么。

当然,也有一些诸侯看上去是站在袁绍这边的,但他们靠不住,真有什么事,他们才不上呢,他们只想站在后面捡便宜而已。

所以,袁绍现在的形势就比较紧张了,一方面和公孙瓒打着,另一方面还要防着袁术和陶谦。

所以,袁绍就要尽快的联合一些新的诸侯加入自己这一派,不然袁绍派就斗不过公孙派了。

要联合谁呢?还真不太好选。

联合别人加入自己的派系,这里面最大的困扰,主要是因为你拉人入伙容易,但是想要他真心听你话,帮你打仗,这就难了。

毕竟大家实力虽然有强弱,但论级别,大家却都是差不多级别的诸侯,他们只是你的盟友而已,又不是你的小弟,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尽心尽力的帮你对付公孙派的人呢?除非,他们本身就不得不和公孙派打仗,不然的话,联合现有的强大诸侯做盟友,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 他们只是表面上成了你的盟友,实际上还是不用心帮你,一直出工不出力。

这样就会造成资源浪费,你拉拢别人加盟你,多少要给别人一些好处,结果他们出工不出力,好处费就这么白白给浪费了

2, 他们会在两派的战争中尽量的钻空子,尽量的为自己谋取利益,会把自己的私利放在第一位,不会把整个派系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 如果公孙派给他的利益更高一点的话,那么他又凭什么跟你混呢?他就有可能背叛你。

就拿做生意来讲,别人跟你合伙做生意,肯定是为了自己赚钱的,而不是为了给你赚钱的,更不是为了赔钱的。有更好的赚钱路子,他就立刻不认识你了,这也是很正常的。

说到底,还是他们绝对不会凭真心跟你混的问题,只会凭利益跟你混。

所以,拉拢同级别的强大诸侯,看上去是一个增强自己派系的好办法,但实际上却很不保险。你拉拢别人,你就要给别人一些利益才行,可别人却不会帮你真心做事,只是应付你而已,你又没资格处罚他,更不能打他,打他就是逼他去公孙派。

这样一来二去,其实就会造成一种:对盟友只有付出,没有回报的下场。

如果公孙派给他的利益更高,他背叛了你,你甚至会产生亏损。

就像讨董联盟一样,大家说是共同杀敌,但实际上还是各顾各的,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公孙派后来也是这样,利益问题一谈不拢,陶谦就和袁术决裂了。

拉强大的诸侯加入自己的联盟,优点是见效快,比较容易壮声势。缺点则是有后患,他们以后想怎么做,不是你能控制的了的——你要是真能控制的了他们,你就不用拉拢他们做盟友了,直接命令他们就行了。

所以,这个方法不太好,袁绍还是选择了另一种方法来增强自己的派系,就是:拉拢一些还不是那么强的诸侯,并大力的扶植他们。

这个办法看上去似乎比公孙派弱了一些,但实际上,一个强者带着一群弱者的组合,往往比一堆强者凑在一块的凝聚力要高出不少。

袁绍好心的推荐曹操当官,其实就是出于两点考虑:

1,拉拢曹操,让曹操站在自己这边。

2,扶植曹操,曹操目前实力还不算强,还不是袁术等人的对手。袁绍多给曹操一些好处,曹操就可以越混越强,尽快的独当一面,帮自己压制别的敌人。

弱小的诸侯,是你一手扶植起来的人,那么他就自然要听你的命令——至少在他没把握弄死你之前,他表面上都是要听你命令的。

就像曹操,后来就算曹操挟天子了,袁绍提出什么要求,曹操还是要尽量给袁绍办的。

同时,虽然说友情这玩意在利益面前靠不太住,但好歹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好朋友,再怎么说,背叛的可能性也比这群为了利益而聚在一起的合作伙伴要小点。

当然,有利就有弊,这样搞扶植,确实是有点太慢了,可能还没等你扶植的人起来,你就已经被别人给干掉了。而且,有的人不是你给他机会他就能混起来的,说不定你扶了他半天,结果他还是不行。

所以,这个方法其实比较考验袁绍的政治眼光,看他看人准不准。

袁绍信的过曹操,所以帮曹操铺了不少路。曹操也很有能力,抓住了机会,越混越好。

就在此时,青州闹黄巾贼,黄巾贼一口气杀到了衮州,衮州的老大刘岱都被黄巾贼给干掉了。

曹操又看到了这个机会,准备在衮州做一笔大买卖。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10 15:02:06 +0800 CST  
今天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10 15:05:01 +0800 CST  
@曹铜爵 2015-09-10 15:05:01
今天更新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沃尔夫15 2015-09-11 10:41:56
曹老师,看完您评的水浒,现在又追着看三国,分析真是独具一格,眼光犀利啊,从未有过这样的评解,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感谢感谢,有这样的好文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力顶到天涯第一贴。
-----------------------------
多谢朋友的支持~~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11 12:52:15 +0800 CST  
@大汉皇叔1 2015-09-10 07:19:43
跟上大部队。

-----------------------------
多谢朋友的支持~~
楼主 曹铜爵  发布于 2015-09-11 12:53:02 +0800 CST  

楼主:曹铜爵

字数:566373

发表时间:2015-07-06 00: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5 19:06:30 +0800 CST

评论数:291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