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修订版)

在分析完禁军集体倒向董卓一边的原因后,似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分析一下,那就是宦官集团对禁军的影响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想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就是洛阳城的禁军基层军官,通常都是由出身比较低的人控制着,因为相关工作的职务比较低、升迁比较慢、也不是清闲。
一方面,士大夫的子弟,不愿意担任这种职务;另一方面,皇帝也不会让他们担任这种职务。

第二,洛阳禁军的决策层,通常是由皇帝、高层宦官构成。相关权力,绝不允许士大集团介入的。

当然了,出于制约宦官集团的需要,也为了证明禁军系统,并没有完全排斥士大夫集团的意思,所以士大夫集团,通常都会在禁军上层占有大量的席位。所以,从表面上看,士大夫在禁军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问题是,禁军的中下层,是士大夫集团难以渗透进去的,禁军的决策层,也是士大夫集团难以渗透的。在这种背景下,所以士大夫集团对禁军的影响就非常有限了。

事实上,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将军窦武试图利用禁军清理宦官集团时,面对大宦官王甫一番即兴演说,当时就全临阵倒戈了。[注2]

当然了,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董卓进入洛阳城后,洛阳禁军选择了倒向董卓,而不是选择倒向袁绍、曹操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40:52 +0800 CST  
基于袁绍的本意,估计也不想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因为不论怎么说,这种做法,会让他们后来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陷入被动。
从情理上考虑,袁绍应该也只是希望用军队控制皇宫,然后通过司法程序清除宦官集团,但是因为袁绍一伙对禁军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关键是其中有军阀势力使坏(董卓的弟弟当时也在禁军,并参与了相关行动[注3])。所以行动很快就失控了。

袁绍、曹操在政治斗争中丧失了主动权,主要就是因为袁绍率军进皇宫时,军队突然失控了,所以这场政变成了一场大屠杀。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可以大义凛然的说了:你们士大夫集团真是饭桶加废物。当时天下人都支持你们清理为害天下的大宦官,在这种背景下,清理张让一伙人,肯定比从鸡笼中抓几个鸡也容易,你们到好,弄得整个洛阳城都翻了天,更让皇宫之内血流成河,还让皇帝狼狈出了洛阳城。就你们这种官二代,也真有个好爹,否则,凭你们的这种军政才能,真是到我手下当个连长,恐怕也不够格啊。
换而言之,如果帝国再由你们胡折腾,恐怕随时都会崩盘的;再换而言之,洛阳城现在开始军管了。

[注1]俄而进及弟苗部曲皆归于卓,卓又阴使丁原部曲司马五原吕布杀原而并其众,卓兵于是大盛。《资治通鉴》

[注2]:甫兵渐盛,使其士大呼武军曰:“窦武反,汝皆禁兵,当宿卫宫省,何故随反者乎!先降有赏!”营府兵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资治通鉴》

[注3]: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士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 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三国志.何进》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41:31 +0800 CST  
第三节 吕布投靠董卓

我们许多人总认为,吕布是反复无常小弟做派。问题是,当我们这样说吕布时,也许忘了一些最基本的事实。

吕布刚刚火并完丁原,董卓就把吕布当成最亲信、最重要的助手。最后让吕布打得翻了船。

吕布火并完丁原、董卓后,又去投靠刘备,刘备依然愿意收留吕布。最后,刘备也让吕布打得差点翻船了。

吕布火并过丁原、董卓、刘备,曹操俘虏吕布后,仍然一度想继续重用吕布;只是在刘备的劝说,把吕布杀掉了。

从这里,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吕布一生反复无常,却一直可以混得风生水起,主要因为他是标准的大哥做派。
换而言之,丁原、董卓、刘备、曹操,可以不信任吕布的人品,但是他们必须得信任吕布的实力、影响力。
就如,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璋可以不相信刘备的人格,但是必须得相信刘备的实力、影响力。

说得具体点,不论大家怎样评价吕布与刘备,但是都得承认,他们都有着巨大的合作、或是利用价值。所以,他们虽然都臭名昭著(谁也觉得不可信),但是走到哪里,也不愁找到合作的对象。

因为吕布是标准大哥做派的人物,所以终吕布一生,谁敢给吕布当大哥,通常都不会有好结果的。其实,我们翻开刘备的履历,也是如此的。

如果吕布后来也混成了传说中的昭烈帝,他背叛的人再多,也只能证明他是一代枭雄。
事实上,刘备表现在外,跟吕布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凡是领着刘备混的人,凡是跟刘备合作的人,有几个不被刘备摆上一道的呢?
曹操信任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援手,他却与人密谋杀害曹操,还抓住机会就背叛了曹操;刘表信任他,在他走投无路时收留了他,他却在隆中与诸葛亮密谋霸占刘表的地盘;孙权帮助他,他却赖着荆州不还;刘璋信任他,结局就更不用说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29:35 +0800 CST  
吕布投靠董卓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洛阳的禁军都倒向了董卓,董卓拥有这种筹码,劝说吕布(丁原一系)倒向自己一边,应该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问题。

吕布作为丁原一系的二号人物,虽然一直能与丁原分庭抗礼,但是他想取代丁原的位置,估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只要他愿意和董卓合作,他就可以轻松取代丁原的位置了,仅这一个理由,就足以让吕布产生火并丁原的念头。

更主要的是,如果吕布带领丁原一系与董卓联手,就可以控制洛阳城了,如果玩好了,更有可能控制整个天下。只要吕布对这种前途充满信心,自然无法禁住董卓的诱惑。


因为,我们通常看到的三国历史,都是经过政治宣传、或是文学加工过的内容,所以吕布在人们心目中,通常就是一个人能打好几百个人的保镖、打手;总而言之,他有勇无谋,毫无政治头脑。其实呢,吕布那是标准拥有大哥气质的人物。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收买了典韦、许褚,自然能把曹操杀掉,问题是,典韦、许褚杀掉曹操,能把曹操的军队都拉走吗?肯定是不能的。
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人收买了赵云,赵云自然也有机会杀掉刘备,问题是,赵云杀掉刘备后,能把刘备的军队都拉走吗?肯定是不能的。

因为,这些人虽然牛逼,但是曹操、刘备手下,与他们地位相当、甚至比他们地位更高的人,实在太多了;在这种背景下,就算他们敢做出这种不义的事,不要说无法把曹操、刘备的军队全拉走了。甚至而言,他们想活着离开自己的军营,也是件难以想象的事。


我们用英雄传奇的眼光看历史,自然会觉得,那些曾杀人如麻、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团级、师级、军级将领,都是一些没有头脑的摆设;换而言之,丁原一声令下,他们就全听丁原的;吕布火并了丁原,他们就全听吕布的。

问题是,用现实的眼光去看历史,那些曾杀人如麻、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团级、师级、军级将领,哪个是白给的呢?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吕布敢杀丁原,不要说他想让丁原手下的人,全跟他投靠董卓了,就是他想着活着离开丁原的军营,也是难之又难的。


我们必须得知道,丁原本身就是一个牛逼到天上的人。因为,丁原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甚至出身很低;但是在官二代越来越有理的社会中,他依然混到了省部级。[注1]
这样一个人,如果用现实的角度去看,那可实在是牛到天上了,因为一个没有足够家庭背景的人,在现实社会中,不要说混成省部级了,就是混个处级,也常常会让周围的人惊为天人了。
但是为了把吕布塑造成下三滥,所以历史书也只能委屈丁原了,因为把丁原写得太牛了,吕布那种下三滥的形象,就很难塑造成功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0:05 +0800 CST  
丁原本人很牛,所以丁原一系有史可查的牛人,就有三个。

丁原一系,第一牛人自然是吕布了,因为这是大家公认的三国第一战将,一度把刘备、关羽、张飞打得无处立足。

丁原一系,第二牛人就是张杨,张扬在后来的八九年时间里,一直是一方诸侯,而且《三国志》中有传。

丁原一系,第三牛人名叫张辽[注2]。张辽何许人也,相信不用我多介绍。
甚至而言,张辽都未必能陪在第三。张辽历史地位之所以高,无非是因为活的命长,而且投降了曹操。因为吕布的金牌小弟是高顺,而不是张辽。[注3]

吕布之所以是吕布,是因为吕布在丁原一系,有着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绝不是因为吕布一个人能打几百个人。

如果吕布最大的资本,就是他一个人能打几百个人(就算他有这种本事),那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打手、保镖之类的角色,怎么可能成为三国第一名将呢?如果吕布就是这种角色,他也许有机会杀了丁原,但是怎么能让丁原手下的将士跟他走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0:39 +0800 CST  
丁原在当时的洛阳城内,之所以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是因为帝国政府的禁军,与士大夫集团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对此我前面已分析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在清理宦官集团前后,袁绍、曹操作为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自然不敢轻易直接控制帝国政府的禁军,所以就把禁军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了丁原[注4]。

袁绍、曹操之所以把相关权力交给丁原,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丁原是一个能与董卓分庭抗礼的大佬。第二、丁原与士大夫集团并没有太多的历史渊源,因为丁原的出身非常低,而且好像也没有看到他与哪个大家族有太密切的关系。

简单的去看,丁原应该是一个士大夫集团与军人集团势力,都可以接受的中间人物。所以把禁军(主要是北军)的指挥权交给他,禁军的将士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本来呢?这种格局,足以保证董卓、丁原这两个军方大佬相互制约。但是很不幸,因为何进、何苗手下的将士,纷纷投靠董卓,打破了他们的均势。

如果,仅仅是吕布觉得,站在董卓一边,好像更有前途,估计没有什么太不了起的,关键丁原手下的将领,普遍这样认为,那可坏事了。于是,吕布拿着刀砍下了丁原的头,曾归丁原指挥军队,都跟着吕布站到了董卓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敢在洛阳城内与董卓大声说话了。


[注1]:(丁)原字建阳。本出自寒家,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三国志.注》

[注2]: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三国志.张辽》

[注3]:“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三国志.注》

[注4]: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三国志、注》执金吾,就是统率洛阳城北军的指挥官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1:10 +0800 CST  
第四节 丁原一系投降董卓

丁原进入洛阳城后,肯定会召集高级将领开一个紧急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呢,自然就是丁原一系应该何去何从?

丁原刚刚进入洛阳城,就已受到袁绍、曹操一伙的拉拢,而拉拢的条件呢,就是授予丁原执金吾的职务。执金吾是洛阳城禁军两大主管之一。
丁原作为一个地方的大佬,一进洛阳城,就获得这种职务,本身就是证明袁绍、曹操一伙是愿意拉拢他。而拉拢他的目的呢,自然就是让他制约野心勃勃的董卓。

现在的问题是,丁原一系如何看待袁绍、曹操一伙的拉拢呢?
从保守的角度去看,丁原一系应该接受这种拉拢,因为袁绍、曹操身后的力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如果丁原一系愿意站在他们身后,自然更容易扩张自己这一系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丁原就是这样认为的。问题是,丁原的小弟们,会这样认为吗?显然不是这样认为的。否则,就算吕布能火并了丁原,也无法把丁原的军队拉到董卓一边。

丁原一系为什么不看好袁绍、曹操一伙的拉拢呢?
显然是因为,袁绍、曹操一伙的历史包袱太多了。袁绍、曹操是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代表的利益集团,占据了帝国太多的军政资源。从某种意义上,如果让他们这一系占据主导地位,帝国的各种军政职务,大都名花有主了,外来的力量,想进来分一杯肉汤,估计很难。
在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集团可以给丁原留下一个肥缺,却很难给丁原的小弟留出太多的肥缺。

丁原一系,为什么看好了董卓的拉拢呢?
显然是因为董卓一系在洛阳,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因为董卓一系就是从地方突然闯进洛阳城的力量。只要董卓敢放手干事,自然可以通过挤压士大夫集团的方式,给愿意和他合作的人,争取到最多的军政资源。但是,这样干的问题是,它注定会受到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击。一个弄不好,就有可能把从前吃到的东西也吐出来。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1:44 +0800 CST  
如果没有意外,董卓、丁原两系人马自然不敢产生试图主宰天下的想法。问题是,在此之前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波折,那就是洛阳的禁军选择了站在董卓一边。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丁原等地方军人力量,难免都会产生许多幻想。因为,从现在的情形去看,只要他们实现了比较好的协作,就有机会控制了洛阳城,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控制整个帝国。
因为类似的原因,丁原一系自然倾向于和董卓合作。在这种背景下,因为丁原不愿意、或不敢代表这种潮流,而吕布愿意代表这种潮流,吕布自然可以轻松火并丁原,并成为并州系头号人物了。

失去这种背景下,收买吕布容易,杀掉丁原也容易,但是想把丁原的军队拉到董卓一边,那实在太难了。因为,袁绍、曹操等人也不是白给的。
如果丁原手下的将士都不支持吕布,袁绍、曹操自然能把握这个机会,把丁原一系收编了。问题是,丁原手下的将士都支持吕布,袁绍、曹操自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董卓(凉州军人)、丁原(并州军人)、洛阳禁军三股力量合流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士大夫集团对洛阳城,彻底失控了。

与士大夫集团关系比较密切的鲍信,虽然也率兖州军人进入了洛阳城,并且提议火并董卓,但袁绍、曹操终于不敢接受这种建议了。因为,这种硬碰硬的火并,实在不符合士大夫集团的利益。所以,为了避免大家擦枪走火,士大夫集团就让鲍信率军赶紧离开洛阳城。[注1]

对士大夫集团而言,董旧虽然控制了洛阳城,而且军事上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天下是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天下是几千万人的总和,他董卓再牛,只要不能取得士大夫集团的合作,也无法真正控制天下。而士大夫集团只要运作好了,凭他们强大的军政资源,也有机会兵不血刃的解决董卓。

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集团的代表人物,自然不会与董卓之类的亡命徒一争长短的。因为,你董卓能强行接管洛阳城,你能强行接管整个天下吗?

[注1]:先是,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三国志.董卓》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2:06 +0800 CST  
第五节 董卓信任吕布


董卓的失败,从传统历史或演义去看,那就是笨死的。因为,董卓只要有正常人的智商,就不会失败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吕布作为别人的小弟(或是别人的干儿子),为了一匹马、一些金银财宝,就把自己的大哥(或干爹)杀了。这种人,董卓竟然还要把他当成亲信,还让他负责安保工作,这不是没事找死吗?


吕布如果只是一个单挑高手,那吕布杀掉丁原后,董卓肯定二话不说,就会把他扔到一边。因为,这种人实在不值得董卓重用;因为类似的高手,董卓手下肯定多的去了。而随便拉出两三个来,单挑吕布也许有难度,但是一块上,吕布当时就有可能被秒杀的。

现实社会中的竞技比赛,哪个所谓的高手,敢大放厥词,说他能同时与两三个职业选手单挑呢?不要说同时与两三个职业选手打比赛了,就是他刚刚打完一场比赛,马上就进行下一场比赛,他也不行。


问题是,在丁原死后,吕布就是并州系的领衔人物。在洛阳城内,吕布的何去何从,绝对是举足轻重的。吕布愿意站在董卓一边,就意味着并州兵团会站在董卓一边;吕布离开董卓,就意味着董卓可能失去了并州系的支持。这样的吕布,董卓自然必须得重用。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吕布值得董卓信任吗?显然不值得,因为不论怎么说,吕布也曾火并过自己的大哥(或是自己的干爹),一个人有这种前科,哪个大哥还敢信任呢?

但是,董卓不信任吕布,能把吕布拉拢住吗?肯定是不能的。因为吕布击杀丁原的风格本身就证明,只要有人能给吕布更高的工资待遇前程,吕布就会毫不犹豫的跳槽;而且跳槽之前,还会狠狠反咬一口。

简单的去看,这样吕布,你离他越远越好。问题是,你不愿意积极拉拢吕布,你的政敌就有可能积极拉拢吕布。

所以董卓必须得让吕布觉得,别人可以给吕布的,董卓都能给;而董卓可以给吕布的,别人就未必能给得起,就算给得起,也未必愿意给。

最简单而言,董卓并不会因为吕布曾火并过自己的大哥(丁原)就歧视他,相反依然愿意对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信任(让他时刻跟随在自己身边,并且让他负责自己的安保工作)。其它大佬能做到这一点吗?估计做不到,因为并不是谁也有这种魄力的。

董卓之所以是董卓,就是因为他有着过人的霸气。最简单而言,面对吕布这种如虎如狼的人,他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信任,简单的去看,这是因为他脑残。但是细分析下去,这是因为董卓霸气过人,虽然吕布如虎如狼,但是董卓自信能驾驭他。当然了,从结果去看,董卓显然也有些高估自己了。

董卓为什么自信能驾驭吕布呢?
大约就如,人们都认为太史慈会背叛孙策,孙策对此说了,太史慈背叛了我,他要到哪里去呢?他能到哪里去呢?[注1]

董卓愿意信任吕布,最主要的原因自然也是,吕布背叛了我,他要到哪里去呢?他能到哪里去呢?我能给吕布的、我愿意给吕布的,谁还能给他呢?
这是董卓的自信,这是董卓的霸气。当然了,董卓成也由此,败也由此。

[注1]: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资治通鉴》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4 20:33:08 +0800 CST  
第六节 危机伺服的董卓

天下是什么?
帝国有十三个州,给你十万大军,分散到这十三个州,一个州不过平均七八千人罢了。帝国有一百零五个郡国,给你十万大军,分散到这一百零五个郡国,一个郡国不过平均九百多人罢了;帝国有一千一百多个县,给你十万大军,分散到这一千一百多个县里,一个县能平均多少人呢?不过八九十个人罢了。[注1]

帝国六百多万平公里,给你十万大军,分散开使用,一个士兵平均要管理五六十平方公里。帝国四五千万人口,给你十万大军,一个士兵平均要管四五百人。
在没有电话、铁路的年代里。你从洛阳城发出一声号令,最快需要几天,才能传到帝国各个地方呢?你从洛阳城派一枝军队出发,最快需要几天,才能到达一个比较远的指定地区呢?

更主要的是,谁也不要以为,整个天下就你一个人长脑袋,其它人都是没有生命的棋子。事实上,只要你把天下弄乱了,振臂一呼就能拉出几万部队的大佬,那是多的去了。

许多人常常认为,有十万大军就能如何如之何。事实上,给你十万大军,不要说驾驭天下了,就是能控制一个地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此,我们只要看看汉末三国群雄并立的格局,就可以知道了。

在分析董卓的布局时,我们先分析一下董卓的处境。

我们都知道,大汉帝国当时有13个州,董卓控制了几个州?严格的说,一个也没有控制。事实上,董卓只是在3个州内比较有影响力,其它10个州,可以说和董卓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董卓比较有影响力的3个州,分别是凉州、并州、司州。但是董卓对这三个州的控制力,也是非常不充分的。

在通常的说法中,董卓是凉州系的大佬,所以董卓在凉州,自然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影响力。问题是就在凉州,还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军阀,他们就是马腾、韩遂。这样说来,董卓只是控制了一部分凉州。

并州呢?因为吕布、王允都选择和董卓合作,所以董卓也算控制了并州。
问题是,吕布是以火并丁原出场的,所以谁也知道,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吕布既然能火并丁原,就有可能火并董卓。
至于王允,不论怎么说,也是士大夫,所以谁也知道,董卓和王允的关系,缺乏足够坚实的基础。而且,后来也证明,王允一直与董卓貌合神离。

王允从地缘上,是并州系,所以容易取得董卓、吕布的认同;王允从出身上,则是士大夫集团成员,所以容易取得士大夫集团的认同。
在迁都长安后,董卓代表的汉帝国中央政府,一直都是由王允主持日常工作的。就是因为王允地缘、出身的微妙背景,他是一个军阀集团(主要是董卓、吕布)、士大夫集团都能接受的人物。

只要我们知道,董卓与并州系大佬吕布、王允的这种合作关系,就会知道,董卓对并州的控制非常稳定。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2:05 +0800 CST  

司州呢?总的来说,司州就是中央政府直辖的州;它包括洛阳、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注]

董卓率军进入了洛阳城,而且取得洛阳禁军的支持,所以董卓对司州的影响力,谁也不能低估。问题是,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有两个军政大佬,他们分别是皇甫嵩、盖勋。

皇甫嵩的父亲是太守,叔叔是将军。盖勋就更牛了,因为盖勋世代两千石。
在董卓进入洛阳前,这两个的军政地位,都高于董卓。

当时的长安一线,有盖勋、皇甫嵩这种大哥级的人物,董卓对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控制力有多强,我们可以想象吧。

在洛阳城内呢,董卓的地位自然非常高。但是,洛阳城是帝国都城,这里的豪门大族首脑、高级官员那是多的去了。虽然董卓手握兵权,自然可以威慑他们,但是如果说这些人会完全看董卓脸色行事,也把董卓说得太了不起了。

洛阳城的大佬,都隶属于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家族、集团。如果董卓真敢无视他们的地位、利益,随时都会让局势失控的。董卓可以暂时控制局势,主要是因为董卓并没有威胁这些大佬们的根本利益,所以这些大佬,都不愿意和董卓拼命罢了,否则,董卓的失败,有可能只是分分钟钟的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2:27 +0800 CST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约可以知道,董卓对凉州、并州、司州的控制,都是非常不充分的。
至于其它10个州(豫、冀、徐、兖、青、幽、荆、益、扬、交),董卓可以说是毫无影响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董卓觉得,自己能号令天下莫敢不从,那他肯定对汉帝国连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没有。因为一个人只要对汉帝国,有一点点基本概念,就会充满危机感的。总而言之,董卓控制了洛阳城,也取得了执政官的地位,但对于控制天下而言,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谁处于董卓的位置上,也会充满危机感的。因为,不论董卓怎样布局,也必须得保证普遍地区愿意接受他的地位,至少普遍地区不会起兵讨伐。否则,董卓的失败,有可能只是分分钟钟的事。
不要说别的地区了,就是董卓控制力比较强的凉州、并州、司州,一旦形成某种反对他的合力,他也有可能瞬间翻船的(事实上,董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吕由火并掉的);如果天下13州形成反对他的合力,他更不用说了。

一个人处于这种位置上,如果连一点危机感也没有,他爬上这个位置上,就不过是想领着全家去自杀了。

这种巅峰对决,可不是电视节目上的选秀。在电视节目上选秀,失败就失败了;大不了明年再来,就算没有机会再来,这又是多大的事啊?问题是,一个进入这种所谓的巅峰对决,也很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总而言之,一听到失败了,也常常难免伤心落泪。
董卓等人,所参加的巅峰对决,那是左手提着全家人的脑袋,右手提着自己努力奋斗来的功名富贵。如果赢了,自然是大小吞吃,如果输了呢?左手提的东西,右手提的东西,都有可能全部交出去;当然了,自己的脑袋也得交出去。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2:43 +0800 CST  
注1]:“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后汉书.郡国》

[注2]:说到司州,大有对这个名字也许比较陌生,因为这个司州,显然不像冀州、幽州、荆州、扬州等州名好理解。其实呢,东汉帝国当时的十三个州,都是监察区,并不是行政区。
类似的概念解释起来,比较复杂,也很难说清楚。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这里举一个比较粗俗的例子,也许并不贴切,但是大家对此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

东汉帝国一共下设105个郡国。皇帝害怕这些郡国的主管,都是天高皇帝远,渐渐变成土皇帝。所以就派了12个纪委工作组,分别由12个组长带队(这个组长的职名叫刺史)。这12个小组各管一个地区,他们分管的12个地区就形成了帝国12个州。

这些纪委工作组的职责呢,就是防止郡国的主管、豪门大族们,因为天高皇帝远而无法无天的胡折腾。虽然从级别上,这些纪委组长的级别并不高,但是因为他们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而且职责就是打击地方高级官员、豪门贵族的违法犯罪,所以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刺史的地位高于郡守。
最后呢,因为相关的纪委工作小组渐渐成了地方的常设机构,所以工作组的组长(刺史),渐渐变得越来越像省长了,尤其是当刺史变成州牧时。

也许有人会说,我开始说帝国有13个州,为什么皇帝只派12个纪委工作组呢?因为,洛阳、长安为中心的地区意义重大,所以相关地区的监察工作是由司隶校尉负责。当然了,也正因为相关地区的监察工作是由司隶校尉负责的,所以相关地区称为司隶校尉部,或是称为司州。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3:20 +0800 CST  
第七节 汉献帝上位


表面上,废立皇帝是错误的选择,但是不废立皇帝,能行吗?显然是不行的。除非董卓决定在洛阳城狠狠捞上一笔,然后率军退回凉州。
问题是,就算董卓愿意这样干,他下面的小弟也不会同意,因为这么好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就这样放了,实在对不起这种机会。简单的去看,只要他们玩好了,就有机会控制整个帝国。

事实上,无论洛阳的禁军、还是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军人,都愿意倒向董卓一边(甚至不惜支持吕布火并丁原),就是因为他们都相信,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就有机会控制整个天下的。

要知道,董卓8月28日进入洛阳城,9月初1汉献帝就继位了。这意味着,在三五天时间里,董卓不但把洛阳城的禁军收编完成,更把吕布为代表的并州军人拉到自己一边;更主要的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董卓还要把废立皇帝的准备工作完成。

这种工作效率,自然与董卓优秀的组织、领导才能分不开,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相关的军人势力都认为,只要他们能实现团结,就有机会控制天下。否则,大家没事纷纷拜倒在董卓的大旗下,又是图什么呢?

一切进行的如此顺利,恐怕是董卓进入洛阳城时,都没有想到的。
率领三千地方军人,闯入人生地不熟的洛阳城,能迅速站稳脚,就已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而董卓在三五天的时间里,就不但在洛阳城站稳了脚,更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面对这种突然而来的胜利,董卓显然是缺乏太多选择的,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他不敢放胆这样干,相关的大旗就有可能让别人拿走。对此,只要看一下丁原被火并出局就可以知道了。既然丁原不能代表并州系军人的意愿,就会被火并出局;如果董卓不能代表洛阳禁军、并州、凉州军人的意愿,同样也可能被火并出局的。

你愿意爬到时代的顶峰,就必须得顺应时代的浪潮。
你爬上了时代的顶峰,而且也能顺应时代的浪潮,就好像是你在引导时代的浪潮;让谁去看,你也是神力非凡的。
问题是,当你不能顺应时代的浪潮时,人们马上就会发现,你一直都是在时代的浪潮推动下前进。因为,当你试图扭转时代浪潮的方向时,马上发现自己不过是螳臂挡车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3:39 +0800 CST  
表面上,废立皇帝只是董卓个人的意愿。但真实情况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废立皇帝绝对是一件大事;董卓在决定这样做的时候,肯定会召开高层会议反复讨论相关问题。
因为古代的历史资料非常少,而且常常都是以英雄传奇的笔法写出来(为了突出帝王将相的影响力),所以我们总觉得,古代的高层管理者,在作决定时,都是一个人(或与一两个亲信)在暗室里做密谋。
但有从资料比较丰富的现代史中(或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集团面对重大选择的时候,都会反复召开会议讨论的;因为最起码而言,集团内部需要统一意见。

任何一个集团都是由无数人组成,如果集团内部不能对一项决定达成共识,它通常是很难成功的。如果董卓手下的大佬们,都认为废立皇帝没有前途,而董卓又不能统一内部的意见,那董卓敢废立皇帝,恐怕当时就会变成丁原第二的。


董卓为什么敢废立皇帝呢?

一方面是因为董卓手握重兵;另一方面,显然是因为在理论上,董卓也容易占据上风。

第一、汉灵帝生前,明确表示希望汉献帝继位。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汉少帝继位,是何进火并董太后、托孤太监蹇硕的结果[注1]

第二,汉献帝虽然比汉少帝小5岁,但是他的智商、情商,明显高于汉少帝。这也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注2]

董卓为什么要废立皇帝呢?

如果汉少帝在位,何太后作为汉少帝的第一监护人,自然可以凌驾于董卓之上,而且大家自然也会通过支持何太后的方式制约董卓。因为,不论董卓在政府取得多高的职位、地位,从法理上,也比小皇帝的第一监护人(何太后)低一头。

而废立皇帝的结果,显然是让小皇帝的监护权,落到了董卓的手里。因为汉献帝的监护人(蹇硕、董太后),早已让何进兄妹除掉了;关键是,在阻止汉献帝继位时,在清除汉献帝监护人时,那些士大夫集团的主要成员都也脱不了干系,在这种背景下,刘协的监护人,自然只能由董卓充当了。

更主要的是,汉献帝虽然很聪明,但是他当时只有9岁,如果士大夫集团敢绕过董卓,以皇帝的名义颁发圣旨,董卓自然敢唾他们一脸。原因呢,自然是一个9岁的小皇帝,他能独立颁发圣旨吗?因为,一个9岁的孩子,拿到哪里说,也是标准的未成年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只要让刘协上位,董卓就可以成为无可争议的首席执政官。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有人跟董卓以空对空的讲了半天大道理,总而言之,皇帝是不能随便废立的。问题是,他们的道理,与董卓的道理相比,本身就缺乏煽动力;更主要的是,真的说僵了动起手来,他们也不是董卓的对手。所以,大家自然只能同意董卓废立皇帝。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3:55 +0800 CST  
如果董卓不废立皇帝,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就是这样分配的。
士大夫集团依然处于最上层;而董卓为代表的军阀集团,显然无法爬到士大夫集团的上面。这种选择的好处在于,士大夫集团与军阀集团的矛盾,并不是难以调和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董卓等人运作好了,就有可能让士大夫集团接受这种事实;但是,这样做的缺点就是,军阀集团以后与士大夫集团博弈时,筹码相对比较少。

如果董卓废立皇帝,帝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就是这样的分配的。军阀集团爬到了最上层,士大夫集团随时都会被挤到下面。这样做的优点是,军阀集团以后与士大夫集团博弈时,筹码相对会很多,但是它的缺点就是,这意味着军阀集团与士大夫集团的矛盾无法调和了。因为,士大夫集团绝不可能接受这种事实的。

类似选择的优缺点,董卓只要召开一轮高层会议,就可以分析透彻。对于他们而言,当时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应该怎么选择。而董卓一系显然选择了废立皇帝。

当然了,废立皇帝成功后。只是迈出了夺取帝国权力的第一步;因为士大夫集团肯定会对此做出还击的。
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所谓的士大夫集团只是一个松散的、存在众多分歧的利益集团;所以他很难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从这层意义上,董卓一系有信心应付随之而来的反击。问题是,士大夫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实在太大了,虽然相关资源无法有效的整合起来,但把这样庞大的力量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就在董卓废立皇帝成功后,马上就有一道江湖密令出现了。这道江湖密令的内容,大约是这样的,那就是“谁敢当汉奸,小心明天拉清单”。也许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当然了,更不会有人写出这句话。但是,谁也知道这句话的存在,更知道挑战这句话的可怕后果。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就在士大夫集团精心编织的网里,始终无法挣脱出去。

[注1]: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欲立协,犹豫未决。会疾笃,属协于蹇硕。《资治通鉴》

[注2]: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卓大喜,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遂有废立之意。《资治通鉴》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2-09 10:14:28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77843

发表时间:2016-10-09 06: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2 14:59:44 +0800 CST

评论数:1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