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三国 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  (修订版)

第三节 何进让董卓进京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了。

本来呢,汉灵帝驾崩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汉灵帝驾崩后,帝国中央政府两大派系(外廷、内廷;通常称之为宦官、士大夫)为了争权夺势不要命了。最后,外廷竟然有人提议说,我们应该调董卓等军方大佬,进京收拾内廷。

调董卓进京!这不是扯淡吗?因为董卓早已军阀化了,汉灵帝活着的时候,董卓就敢无视传说中的圣旨。现在汉灵帝死了,帝国中央政府的大佬们,为了权力争得一地狗血,还敢让董卓这种大爷率军进京,那不是没事想给董卓上菜吗?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一直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大汉帝国的军区多的去了,高级将领也多的去了。换而言之,就算想调地方军队进京,也不应该调董卓的军队啊。

后来,看的历史书多了,我终于明白,何进调董卓进京,并不是因为何进愚蠢。我们认为何进愚蠢,只是因为我们看的历史,不是政治宣传,就是童话故事。

在分析何进为什么要调董卓进京前,我们先分析一个问题。那就是,把宦官集团灭了,以后谁来主持帝国军政事务?从理论上,自然是何进啊!

何进现在就是大将军,而且袁绍、曹操之流的人物虽然牛逼闪闪,但也都得听何进发表重要讲话啊!最简单而言,在清理宦官集团的问题上,何进不点头,别人说什么都是白搭。

问题是,何进是什么东西?不过是一个杀猪的屠户罢了,就因为走了狗屎运,他的妹妹被昏君汉灵帝看对了;所以就坐着火箭上升,很快就成了传说中的大将军。就凭他这种狗屁不如的东西,袁绍、曹操之流,真会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更主要的是,汉灵帝是传说中的昏君,他信任的人,能有什么好东西?所以汉灵帝一死,袁绍、曹操之流的人物,就敢对汉灵帝的干爹张让(汉灵帝曾说,张让是他爹)磨刀霍霍,汉灵帝的大兄哥(何进),又算个屁呢?

何进现在可以人五人六的坐在袁绍之流的上面,无非是因为大汉帝国是内廷、外廷相互制约,而何进作为老皇帝的大舅子,作为小皇帝的大舅舅,所以处于了内廷、外廷权力的平衡点上罢了。

只要我们知道这一点,自然就会知道,如果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的这种格局破裂了,何进兄妹还敢高高在上,指手划脚。肯定不是想活了。
只要我们能明白这种利害关系,自然就会知道,基于何进兄妹的利益,他们是绝不会想一心清理宦官集团的。因为,只有内廷、外廷相互牵制的格局存在,他们才能号令天下。如果宦官集团被清理出局后,他们再与士大夫集团抗衡时,就没有多少筹码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6:41 +0800 CST  
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基于何进的利益,他并没有彻底消灭宦官集团的动机。


想当年,我朝太祖死后,元老集团劝少帝火并江后一伙,如果少帝当时也象何进这样玩,元老集团肯定也只能叫苦不迭。
总而言之,如果少帝开口闭口就是火并江后一系太过危险,为了保险起见,咱们应该调地方军队进京。

面对此情此景,那些元老集团除了大骂这个华少帝脑袋让驴踢了,估计也一时很难抢到先手。因为,华少帝提出的这种方案,显然是大家无法接受的方案。
如果是这样的,少帝自然可以在元老集团与江后集团之间走钢丝,虽然少帝这样做,有可能会失败的更难看,但元老集团显然很难像历史上那样轻松突围了。

当时的何进,其实就是这样做的。总而言之,任你士大夫集团能说出个大天亮来,我何进也就是一脸的猪样。
总而言之,想让我帮你们揭去先帝制约你们的符咒(内廷力量),你们想也别想。
你们现在事事向我请示、汇报,无非是因为先帝制约你的符咒(内廷力量)还存在,当先帝制约你们的符咒被我揭下之后,你们还会把我当回事吗?


从这层意义上,何进一心要让董卓进京,就是以此为借口,阻止士大夫集团火并宦官集团罢了。
总而言之,我何进并不反对火并宦官集团。但是这样做太危险了,所以我建议调董卓进京。面对何进这种装傻充楞的表现,士大夫集团,一时也有点无从下口了。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时,就常常在想,如果让我处于曹操的位置,就算我无法改变调地方军队进京的结果,我也会建议何进、袁绍,调一支、或几支大家可以控制的军队,因为调哪支军队,也比调董卓的军队靠谱啊。
后来,我只要一想到这点,就实在忍不住有一种想穿越的冲动,因为我比曹操都聪明,让我穿越回三国,肯定比曹操还牛啊。

再后来,我终于发现,我这样思考历史,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廉价的优越感罢了。因为,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智商正常的成年人,谁整不明白呢?如果曹操连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整不明白,曹操还是曹操吗?

随着我看的历史书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在分析历史时,我们必须得给历史人物的行为,找一些比较合乎情理的动机。
否则,说到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时,我们就只能开口闭口的说,这个人太傻了,这个人太坏了,所以历史才会乱成一锅粥。这样看历史,除了能满足我们廉价的优越感,或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意淫的故事之外,就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因为这样看历史的结果,通常总会让我们觉得,一个人只要有着普通中学生的智商、道德、能力,就可以在历史上叱咤风云了;因为翻开历史书,除了那几个领衔出演的英雄人物,其它人的智商、情商、能力都跟二傻子就没有区别。

随着我看的历史越来越多,在分析、评论历史时,我总会时刻告诉自己,人与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尤其是一个人能在几百人、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几十万人脱颖而出,从普遍意义上,他们的智商、情商绝不会低于常人。所以,当我们觉得,这个历史人物太蠢、那个历史人物太笨时,通常只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看明白当时的历史是怎么回事。

比如,说到调董卓进京,人们常常说何进太蠢了。问题是,何进再蠢,也当过十多年的市级、省级官员;也当过好几年大将军,那是标准的天天吃猪肉,又天天看猪跑的人;而且天天有各种智谋之士(谋士)给他分析时局、讲解应对之策;一个人在这种背景下生活十多年,再蠢、再笨也有个样吧,总不成随便拉出一个初中生也能甩他好几条大街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7:02 +0800 CST  
第四节 袁绍也让董卓进京



我们通常总是用武侠小说的思维看历史,所以总觉得,只要袁绍一伙冲进皇宫,把宦官集团从肉体上消灭了,宦官政治就可以结束了;只要董卓没有率军进入洛阳城,董卓就无法威胁帝国中央政府了。

其实呢?这种想法是幼稚之极的。所以,处于袁绍的位置,只要随便问几个问题,就可把这种幼稚的想法驳斥的体无完肤。

第一,我们冲进皇宫,把宦官集团从肉体上消灭了,这是一种什么行为?我们必须得知道,宦官集团在帝国的军政地位,一直受到大汉历代皇帝的承认;而且先帝(当然是汉灵帝)在生前,一直倚重宦官集团。先帝刚死,小皇帝还未成年,我就率领你们血洗宦官集团;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拿到哪里说,也是公然造反啊。

第二、不要说,我们在清洗宦官集团时,还有可能被宦官集团反清洗了。对此,只要看一下窦武、陈藩想清洗宦官集团,反被宦官集团清理出局,就可知道了了。就算我们能把宦官集团清洗掉,到时我们代表的中央政府,还算合法的吗?
如果董卓之类的地方大佬,打着清君侧、保卫小皇帝的旗号,大举进京,我们怎么应付?

陈琳说,想歼灭宦官,那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用调动地方军队。引地方军队必乱。[注1]

我们通常认为陈琳的说法非常高明。实际上,这些说法,只是一些端在桌面上的官话,更有可能只是后来附会的说法。细分析起来,这不过是在扯淡罢了。
因为从肉体上消灭宦官集团并没有什么难度,真正的难度在于,火并宦官集团后,中央政府的合法性,靠什么得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否则,你前脚火并了宦官集团,后脚各地军政大佬都纷纷起兵谴责你这种非法的、大逆不道的行为,你怎么办呢?

所以,袁绍希望地方军队进京,那就是让董卓之类的军方大佬们都表个态。总而言之,我们要屠杀宦官集团,想征询一下你们的意见;更希望你们都能积极参与。

如果当年有电报之类的东西,袁绍一类的行为自然比较简单了。因为,各地军方大佬纷纷来电表态就可以了。
问题是,当年没有电报之类的东西,所以何进、袁绍就派出大量的特使,四处联络各地军政长官;而各地军政大佬,也都会象征性的派一些军队,自己亲自率领,或是让中央特使带到洛阳附近。这样做的目的非常简单,那就是希望大家看到,全国人民都强烈要求清理宦官集团。

当然了,类似的行为,那是自欺欺人的。因为各地军政大佬积极参与这种事,但是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所以许多人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场面,难免会觉得,这样折腾下去,局势有可能会失控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7:20 +0800 CST  
曹操也说,直接把那几个大宦官,抓起来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调动外来军队。调外来军队必乱。[注2]

曹操的说法,也是端在桌面上的说法,或是后世附会的说法。因为,拘捕几个大宦官,自然用不着兴师动众。问题是,这如何操作呢?

第一、谁才有权下令拘捕张让、赵忠等大宦官呢?理论上只有皇帝有权下达这种命令,太后勉强也有权下达这种命令;除此之外,别人都也没有这种权力的。

如果何进派个司法部门的高级官员,率人进皇宫拘捕张让、赵忠,结果不用问,肯定会让张让、赵忠当场拿下,并且就地正法的,因为一个司法部门的高级官员,拿着何进的命令拘捕张让、赵忠,这不是扯淡吗?
如果这种事都可以,那有人拿着张让、赵忠的命令,到何进家拘捕何进,可以吗?

第二、因为我们看的历史,都是基于士大夫集团单方面的说词,所以人们自然会觉得,如果何进能清洗了宦官集团,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欢呼。问题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局面,不要说别人了,就是董卓第一个就会表示不服。到时,董卓只是换一种方式进入洛阳城罢了。

只要我们明白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袁绍提议和董卓合作清洗宦官集团,并不是什么脑残的行为。

事实上,从相关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来,袁绍等人,只是让地方军队在洛阳城外围,进行一系列的示威活动;绝不是让他们进驻洛阳城的。
而且,当时调动的军队,也绝不是董卓一枝军队[注3];更主要的是,接到相关命令的军方大佬,都也不是率军事主力前来,就是董卓,也只率领了三千人前来。[注4]

[注1]:主簿广陵陈琳谏曰:“......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微处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为乱阶耳!”进不听。《资治通鉴》

[注2]:典军校尉曹操闻而笑曰:“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资治通鉴》

[注3]: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资治通鉴》

[注4]: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资治通鉴》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7:47 +0800 CST  
第五节 何进的上中下三计


何进兄妹出生于屠户之家的;这种出身卑贱的底层小人物,怎么会成为传说中的皇后(太后)、大将军呢?基于童话故事的观点,自然是因为何进的妹妹长得太漂亮了,而汉灵帝又太喜欢何进的妹妹了,所以她就成大汉帝国的皇后。其实呢?这是因为人们并没有理解皇后是什么东西。

如果没有特殊的政治背景,一个出身卑贱的女人,就算皇帝再喜欢,她也没有机会成为皇后的。想当年,汉桓帝非常喜欢田贵人,一心希望田贵人当皇后,但是维护正义的士大夫认为田贵人出身卑贱,根本没有资格当皇后,于是田贵人自然只能继续当她的贵人了。[注1]

在汉东帝国,外戚集团一直权倾朝野,谁能成为皇后,就意味着他的家族会成为帝国第二家族,其锋芒之盛,常常让整个皇族都会黯然失色。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皇后位置的角逐,自然是仅次于围绕皇位继承人的角逐,因为相关的利益实在太大了。在这种激烈的角逐下,一个人能爬上皇后的位置,背景自然非常复杂。

何进的妹妹,以一个屠户家的女子,可以成为皇后,是因为随着士大集团(其实是官二代集团)越来越强大,皇帝为了巩固内廷力量,就希望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当皇后,这样一来,士大夫集团(其实是官二代集团)对内廷的影响力自然就削弱了。
而当皇帝表现出这种意向时,自然会获得宦官集团的大力支持,因为一个与士大夫集团没有太多关系的女人当了皇后,就会让士大夫集团更难染指内廷的权力。

从这层意义上,何进兄妹的上位,主要就是在宦官集团的支持下实现的[注2],而且何太后的妹妹,还是大宦官张让的儿媳妇[注3]。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就可以知道,基于何进的利益,是不会想屠杀宦官集团的,因为他们与宦官集团的关系太过密切了。关键是,屠杀了宦官集团,就等于打破了内廷、外廷相互制约的格局,到时,以何进的力量,拿什么控制袁绍、曹操等人呢?

传统历史书,为了让老百姓无法看清政治的真相,所以常常常会编造一系列政治童话。比如,我朝以前的史书中,在说到十年动乱时,常常都是这样说的,太祖皇帝老年痴呆,所以让江后蒙骗,于是江后为代表的内廷力量倒行逆施,遂弄得天下大乱。其实呢?如果我们不把政治当童话看,就会知道,这纯粹就是在扯淡,因为没有太祖皇帝在幕后布局,就凭江后一伙那种货色,也能在我朝呼风唤雨,那不是讲阿拉伯的故事吗?
江后一伙后来崛起,其实就是内廷、外廷相互牵制的标准格局。而这种格局可以出现,永远得需要一个强势政治人物在幕后精心布置。所谓皇帝昏晕无能,于是内廷势力左右天下,那不过是在扯淡罢了。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8:03 +0800 CST  
处于何进的角度,当时有上中下三策。
我在说上中下三策时,通常都不是以优劣化分的,只是从激进、保守的程度化分的。换而方之,上策最为激进,中策相对保守,下策更保守;而哪种策略也是优点缺点并存的。

上策自然就是把老皇帝扛在头上,总而言之,张让等人是先帝最信任的人,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就想屠杀这些人,你们这是想干什么?
说得时髦的点,自然就是两个凡是。凡是先帝生前确定的政策,我们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凡是先帝生前做出的指示,我们都坚定不渝的执行。总而言之,谁敢一心破坏先帝生前的政策、指示,那就应该全国人民共诛之。

这种方案的缺点就是,在士大夫集团控制舆论的背景下,而且大有随时要冲入皇宫展开大屠杀的背景下,何进敢说这种话,肯定会让他们用唾沫给淹死。更主要的是,如果士大夫集团真的出现了二杆子,当时就赏何进一个阉党的帽子,何进恐怕也会被列入大屠杀名单的。

何进可以选择的下策,自然是响应士大夫的号召,下达清洗宦官的命令。总而言之,为了大汉帝国、为了天下百姓,何进就与士大夫联手共进冲进皇宫,把宦官全部屠杀了。
这种选择,从表面上看,自然是振奋人心的,按冠冕堂皇的说法,自然也是可以让帝国中兴的。其实呢?一切恐怕也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在平定黄巾叛乱、凉州叛乱的过程中,董卓之类的军阀势力已崛起,只要洛阳城出现混乱,董卓之类的军阀,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随时都可以冲进洛阳城。到时,董卓之类的人,不过是换一种形式进入洛阳城罢了。

关键是,就算事情非常成功,何进本人也看不到什么美好的前途。因为结局好一点,何进还可以在中央政府保留一个荣誉职务,继续在 台前排就坐;如果结局差一点,何时就得提前退休了,从此享受优厚的退休工资、待遇;再差一点呢?就是连自己的命也无法保住;再差一点呢,就是被人找点罪名,然后领着全家走上刑场。


中策呢?自然是就是何进后来选择的方法。

既然宦官已成了臭名昭著的化身,所以自己必须得与宦官划清界限。在这种背景下,何进就选了一个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方案。如果士大夫不同意这个方案,士大夫与宦官相互牵制的格局就可以继续保存;如果士大夫同意这个方案,他就构建一个士大夫与新兴军阀相互牵制的格局;
从目前的发展去看,何进的选择似乎说不上愚蠢,相反还可以说得很高明。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8:24 +0800 CST  
许多事,并不是何进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
最简单而言,如果何进告诉大家,宦官制度是先帝生前极力推行的制度,你们谁敢再全盘否定这种制度,就以大逆罪行论处。大家会接受吗?肯定不会接受的。
因为,你何进虽然是大将军,也得讲理啊?先帝就算再英明神武,也有犯错的时候啊。总而言之,你何进敢一心包庇宦官集团,我们也赏你一顶阉党的帽子,把你干掉。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何进下令让董卓进京,之所以能变成现实,自然是因为这种命令,简单的去看比较荒谬,却有着足够的、让大家接受的理由。

帝国的权力是一定的,宦官占据的多了,士大夫占据的就少了;把宦官清洗出局,从前属于宦官的权力,自然就会转移到士大夫手中。我是说,假如没有新的力量崛起。
这种结局,当然最符合士大夫的利益。问题是,这种结局对何进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事后何进就会被踢出局,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从这层意义上,何进试图改变这种结局的决心,是非常大的。如果士大夫硬逼何进,何进随时都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士大夫不给何进选择机会,何进大不了就直接倒向宦官一边。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家看到何进提出调董卓进京的方案,自然不能坚决否定。

处于何进的角度,他现在做出的选择,应该是没有什么明显错误的。一切就看对手怎样应招了。
从某种意义上,袁绍、曹操只能拒绝何进提出来的方案。问题是,这样一来,清洗宦官的计划,就无法继续执行了。如果事情这样结束,士大夫与宦官并存的格局,就将继续维持。当然了,何进就可以在士大夫、宦官之间,继续玩所谓的平衡了。

事实上,汉帝国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格局,就是这样不断延续的。因为,不论谁执政,也不会随便打种看似荒唐的政治格局。

[注1]:初,桓帝欲立所幸田贵人为皇后。蕃以田氏卑微,窦族良家,争之甚固。帝不得已,已立窦后。《后汉书.陈藩》

[注2]: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进意更狐疑。《后汉书.何进》

[注3]: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于舞阳君,入白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后汉书.何进》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8:55 +0800 CST  
第六节 袁绍、董卓的应对


袁绍、曹操一伙人看到何进这副鸟样,自然是又气又无奈。
因为,只要你何进一声令下,我们清理个宦官集团,和砍瓜切菜没有什么分别。我们现在只需要与地方军政大佬取得某种默契就可以了,绝不可以让他们真的接近洛阳城,更不能让他们真的进入洛阳城。
总而言之,你何进的脑袋没毛病吧。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也整不明白?

但是,何进就是一副不变的鸟样,总而言之,如果你们想让我下令清洗宦官集团,我就认为必须得调地方军队进入洛阳城,而且还必须得调董卓那种军阀化的大佬进入洛阳城。否则就会很危险,很难办。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曹操一伙也实在没有办法了。

其实呢?事情到此为止,清洗宦官的计划,就应该中止了。因为,面对何进这副鸟样,神仙也没有办法啊。

事实上,东汉帝国的宦官政治一直可以存在,就是因为无论亲政的皇帝,还是执政的外戚,都缺乏彻底清洗宦官势力的动机。
因为在东汉那种特殊的政治格局下,皇帝自然需要依靠宦官,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力。那些权倾朝野的太后和外戚,也需要在士大夫与宦官之间找到平衡,才能有效控制局面。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何进这样公开搅局,袁绍、曹操一伙顺便把何进也火并了,不就得了吗?

在分析历史与社会时,我们必须得知道帝国是什么东西?许多人总嘲笑何进、袁绍之流脑袋让驴踢了。但他们常常连帝国是什么东西也搞不清楚。

在许多人心目中,只要用武力控制了中央政府就等于控制了帝国。问题是,帝国是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域总和,帝国也是一个人口几千万的群体总和,你用武力接管一个中央政府有个屁用?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接管了帝国中央政府,必须得让几百里外、几千里外、甚至上万里外的军政大佬,都纷纷向你发来贺电;否则,你控制的只是一个孤城罢了。
如果你用武力接管帝国中央政府的结果,就是几百里外、几千里外、甚至上万里外的军政大佬,都纷纷来电谴责你大逆不道的行为,更纷纷率军前来勤王,你控制中央政府的结果,恐怕就是领着全家上刑场罢了。

一个人如果以为控制了洛阳城,就能如何如之何,那他就算身居高位,肯定是死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因为就这种政治智商,也敢在权力舞台的顶峰上混,那就是想领着全家上刑场罢了。事实上,除了一些成天看武侠小说的、成天幻想穿越的初中生,谁会把政治想得这样简单呢?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9:19 +0800 CST  
围绕帝国都城的博弈,不论是走法律程序,还是走火并的道路,都也不是简单的从肉体上消灭政治对手。
如果帝国中央、地方的大佬,都愿意承认你的地位,你的政治对手就是活着,也无法威胁你了;如果帝国中央、地方的大佬,都不愿意承认你的地位,你的政治对手就是死了,也不意味着你取得了胜利。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简单的政治常识,自然就会知道,如果袁绍、曹操等人,必须和何进兄妹合作,从肉体上消灭宦官集团后,才有可能保持中央政府的合法性。
否则,老皇帝刚死,袁绍、曹操一伙就冲进皇宫把小皇帝的身边的宦官全清理出局了,更把小皇帝的亲妈、亲舅舅都清理出局了,他们就是说一千遍一万遍自己是忠于皇帝的,恐怕也无法让人信服啊。

如果真弄成这种结果,无非是让董卓换一种方式进京罢了,而且进京的理由更冠冕堂皇了。


何进自以为走出了一步妙棋。但是如果从局外分析,显然会发现,何进的计划中,有一个难以克服的漏洞。那就是,董卓之类的人会率多少军队进京呢?
换而言之,董卓率领三五万大军进京,也是可以的;董卓率领一两万大军进京,也是可以的;董卓率领三千大军进京,也是可以的;甚至董卓率领五百将士进京,也是可以的。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曹操自然敢接何进的招了,因为袁绍、曹操等人,虽然不能确定董卓会率多少人进京。但是他们可以肯定,董卓率领的军队绝不会太多。这个我随后会详细分析。

既然如此,袁绍、曹操等人,听到那何进要调董卓等人进京,自然会说了,调就调,谁怕谁?

这就好像,何进开着一辆车,与袁绍、曹操开的车抢道,何进踩着油门就是玩命向前冲,本来以为袁绍、曹操一伙会闪避,却没想到袁绍、曹操一伙也踩着油门向前冲,总而言之,我到要看看谁怕谁?赵括的老爸曾说过,狭路相逢勇者胜,从某种意义上,这是至理名言,问题是,许多时候,它会弄巧成拙的。

董卓接到让他率军清君侧的诏书后,自然知道,这是一个标准的伪诏。因为这是大家要背着皇帝,冲进皇宫展开大屠杀,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呢?所以,上面虽然盖着在大将军的印信,它也是一个伪诏。

就算皇帝还是一个未成年,上面也应该盖皇帝第一监护人太后的大印啊,而诏书上的命令,竟然让董卓率军逼迫皇帝第一监护人太后,它自然更是一个伪诏。

更主要的是,内廷、外廷相互牵制的政治格局,这是东汉历代皇帝都承认的事实,老皇帝刚死,下面的人背着小皇帝、背着太后,就要彻底打破这种政治格局,这是标准的想造反啊。

当然了,对于董卓而言,他最多考虑的问题是,并不是这个诏书的真伪问题。因为,如果对董卓不利,这个诏书就皇帝亲自颁布,董卓也不会听的;如果对董卓有利,就是皇帝亲自下令禁止董卓这样做,董卓也会做的。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49:34 +0800 CST  
现在的问题是,董卓应该率多少军队进京呢?
率领五百人进京,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董卓率领这样多的人进京,那不过是传说中的肥猪拱门罢了,因为这样进了帝国都城,他再想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就比较难了。要知道,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想调董卓到中央政府工作的。
率领三五万人进京,好像是可以的,实际上是不可以的。因为董卓真敢这样做,他肯定就无法接近京城了。因为,何进、袁绍、曹操在给董卓下令之后,肯定会密切注视董卓的军事行动;换而言之,董卓如果敢这样做,随时还会接到让他就地驻扎、甚至退回驻的诏书。因为,董卓早已军阀化了,这种人率领军事主力大举向帝国都城行军,谁也会吓坏的。

何进在最初调董卓进京时,估计就已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换而言之,只要董卓敢这样做,袁绍、曹操等人肯定得拉稀了。如果是这样,那清洗宦官集团的计划就只能终止了。
当然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性,其实是微乎其微的,甚至何进布局时,也不敢真想着靠这种机会获胜。因为,董卓早已军阀化了,他现在最大的目标,自然借机向中央政府插一脚。他现在只要玩的巧妙的一点,就有机会把脚伸入帝国中央政府,他自然不会白白错过这个机会。
更主要的是,如果董卓真的敢率军事主力赶赴洛阳城,其它大佬在他背后插一脚,他就有可能进退失据的。如果是这样,就算董卓在洛阳城暂时掌握了主动权,也很容易输得一干二净。

所以,董卓在接到诏书后,就率领了三千军队进京。你也别说,这个数字的军队实在搔在了何进、袁绍、曹操的痒痒处。因为乐观的考虑,这样一枝军队肯定无法威胁帝国中央政府,相反帝国中央政府处理的好一点,也有可能趁机解除董卓的兵权,因为帝国中央政府的军队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但是,从悲观的角度考虑,这三千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一旦进入帝国都城,谁也不敢保证它不会失控,更主要的是,董卓虽然率领了三千军队,但是他身后有强大的、庞大的凉州兵团做后盾。

其实,此时的袁绍、曹操自然是艺高人胆大,所以敢接何进的招;董卓更是艺高人胆大,所以才敢配合袁绍、曹操表演。因为处于董卓的位置上,敢亲自率三千将士到洛阳城的人,也实在不会很多。
董卓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地盘里,却是奉诏率领三千将士到帝国都城清君侧,这也实在有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味。因为,亲自率领三千将士远离自己的地盘,一旦出现了意外,董卓就有可能被帝国中央政府扣留、甚至被借机除掉。

当然了,为了防止某个军事将领独控局面的结果出现。在调董卓进京时,王匡、桥瑁、丁原、鲍信也接到了类似的命令,这些人所率领的军队,虽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是应该也不会少于两三千,所以凭董卓区区三千人进京,应该是不会失控的。

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董卓的想法,也许就是趁此机会到中央政府插上一脚,因为以何进当时的处境,肯定很想依靠新兴的军阀集团制约士大夫集团,所以董卓进入帝国都城,在洛阳城兼个高级军政职位应该是没问题的。以后,他让这三千兵马在帝国都城生了根,再以强大的、庞大的凉州兵团为后盾,自然会成为帝国举足轻重的大佬。

当时的董卓,也许并没有想到后来的结局,因为凭区区三千兵马全面接管帝国中央政府,实在有点像讲阿拉伯的故事。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3:50 +0800 CST  
第七节 何进兄妹的应对


对于何进兄妹而言,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逼迫宦官集团主动下野。如果是这样,士大夫集团在朝,宦官集团在野,何进居于中间,自然可以继续玩所谓的平衡了。

事实上,东汉帝国以前的最高权力交接,通常就是这样完成的。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东汉帝国才会出现外戚、宦官集团轮流坐庄的怪胎格局。

如果宦官集团只是下野了(他们交出了主要的军政权力,但是他们的势力并没有真正瓦解),那他们在特定的时候,自然可以继续上台。对此,只要看看东汉过去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基于宦官集团的利益,他们肯定也希望这次最高权力交接,就用这种方法完成。所以汉灵帝刚死,宦官集团为了避免与何进矛盾激化,就把宦官集团的激进派首脑蹇硕交了出去。

蹇硕是西园八校尉之首,汉灵帝活着的时候,就让节制其它西园校尉,甚至让大将军何进也受他的节制。因为蹇硕在军界拥有这样高的地位,所以看到何进成天士大夫集团瞎掺和,自然不愿意轻易妥协,甚至产生了火并何进的念头。
但是因为其它大宦官,都希望按传统办事,换而言之,在小皇帝没有长大成人前,他们尽量避免与外廷矛盾激化。在这种背景下,蹇硕虽然手握兵权,却因为不能得到其它大宦官的响应,瞬间就万劫不复了。
因为,在其它大宦官眼里,留下蹇硕,宦官集团与外廷的矛盾,就会难以调和。所以,他们把蹇硕策划火并何进的文字内容交给了何进。这样一来,蹇硕密谋火并大将军的证据确凿,自然马上被正法了。


既然宦官集团有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而且何氏兄妹也有保存宦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并存格局的动机。事情显然还存在缓和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何太后就制订了一个和平解决大家争端的调解方案。

何太后说了,宦官集团参与国政,是历代先皇都认可的;至于先帝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先帝尸骨未寒,让我一个妇道人家,全面颠覆大汉帝国的百年政治,全盘否定先帝的既定政策,我以为是非常不妥当的。至于说到贪污腐败问题,宦官集团自然有;但士大夫集团就没有了吗?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对事不对人,换而言之,在打击贪污腐败时,我们不能以党争为基调。[注1]

在传统历史中,大约总是说何进想清除宦官集团,但是因为何太后不同意,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其实呢,基于何进的利益,他也不可能想清除宦官集团。
所以,相关内容,大约只是何进对士大夫集团推脱之词。总而言之,我何进一再请求太后支持我们的正义行动,问题是,太后就是不同意。既然如此,我们不妨采取一个比较折衷的方案吧。再总而言之,我们适当削弱一下宦官力量就可以了,实在没有必要彻底铲除宦官政治。当然了,何进的目的是显然的,那就是继续保持士大夫集团、宦官集团互相牵制的格局。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4:26 +0800 CST  
面对何进这种行为,袁绍一伙那是又气又恨,就假传何进的命令,让地方官员拘捕宦官的亲属。[注2]

这样一来,何进就有些骑虎难下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宦官集团的情报系统再差劲,也马上会炸了窝的;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宦官集团试图通过妥协过关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总的来说,士大夫集团这一招够阴毒的。因为这等于给何进交了一份投名状。


事情走到了这一步,何进自然只能走一步说一步了,于是就开始被袁绍一伙绑架走了。因为处于士大夫集团、宦官集团的夹缝之中,何进退也不是,进不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何进下令让士大夫集团的鹰派占据帝国主要职务,并且再次下令让董卓向洛阳城靠近。[注3]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宦官集团终于发现,一味妥协下去只是死路一条,所以宦官集团终于决定反击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局面就有些要失控了。问题是,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就从目前的情形去看,相信谁也看不出来,帝国马上就要失控了。

宦官集团已丧失了先手,而且地方军政大佬,也都纷纷表示愿意清洗他们,凭他们现在的力量,就算想玩命,估计也无法掀起太大的风浪。而且,宦官集团从前一再妥协,让他们内部的凝聚力,已越来越弱了;就算他们现在想进行紧急动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所以,只要士大夫集团发动凌厉的一击,就足以让宦官集团万劫不复的。

而那些纷纷向洛阳城靠近的地方军队呢?从正常情况下,也没有机会进入洛阳城的。当时的洛阳城,虽然没有后世的开封汴梁那样牛,总而言之开口闭口的八十万禁军如何如之何,但是区区几千地方军队,就想威胁洛阳城,那也把他们说得太神奇了。

一切是显然的,不要说董卓率领三千军队了,就是让董卓率领十万大军,他也不敢说自己肯定能攻破洛阳城。因为,当时的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帝国的都城,这里可以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那是惊人的,而且城墙肯定又高又大,护城河又深又阔;如果当时有人说,董卓率领三千兵马,就有机会攻入洛阳城,肯定会让人们喷一脸唾沫,因为董卓是天神下凡啊?你看武侠小说,看得走火入魔了吧。再说了,就是在武侠小说中,那些会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的大哥,也没有这样牛吧?

简单的去看,一切就在袁绍、曹操的掌握之中。问题是,后来的变化,实在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因为,袁绍一伙在围攻皇宫时,竟然让张让一伙带着皇帝跑出了皇宫,更让他们跑出了洛阳城。

关键是,士大夫集团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找到皇帝;所以当他们在洛阳城外找到皇帝时,董卓也率军赶到了。现在,董卓想进洛阳城,还有什么难度吗?估计是没有了。因为,董卓作为护驾的功臣,自然可以堂而皇之的跟着皇帝进入洛阳城。

士大夫集团想借皇帝的名义,阻止董卓进入洛阳城。当时就被董卓拒绝了。因为你们是什么东西?你们把洛阳城折腾的乌烟瘴气,让人把皇帝都劫持出了洛阳城。现在,我实在怀疑你们保护皇帝的能力,更怀疑你们让洛阳恢复正常秩序的能力;所以,为了皇帝、为了帝国、为了百姓,我必须得进洛阳城!

如果局势没有失控,董卓再会说冠冕堂皇的大话,估计也无法进入洛阳城的。问题是,现在局势已失控了,董卓的军队担当起了保护皇帝一行人安全的责任,自然没有人能阻止他率军进入洛阳城了。


[注1]:进乃白太后,请尽罢中常侍以下,以三署郎补其处。太后不听,曰:“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资治通鉴》

[注2]:进不许。绍又为书告诸州郡,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后汉书.何进》

[注3]袁绍惧进变计,因胁之曰:“交构已成,形势已露,将军复欲何待而不旱决之乎?事久变生,复为窦氏矣!”进于是以绍为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奏,欲进兵平乐观。《后汉书.何进》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5:59 +0800 CST  
第八节 宦官集团的应对


张让临死时,史书是这样记录的。

追急,张让等悲哭辞曰:“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说完,都投河自杀。《后汉书.宦官》。

史官在写这段话时,恐怕也是充满了欲说还休的感觉,因为张让的预言,显然被历史证实了。张让等人死了,小皇帝不久后,就被废杀了。新上来的皇帝呢,也一直稳坐傀儡之位。而天下呢,在在那些一心要清除宦官的大佬(士大夫与军阀)折腾下,更乱的不可收拾了。

汉灵帝死后,基于张让、赵忠等大宦官的想法,自然是主动退让一番,然后继续保持两大集团并立的格局,因为这是帝国的传统。换而言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小皇帝继位后,皇帝与宦官集团通常都会退出政治舞台的正中央,而外戚和士大夫集团开始全面进入政治舞台的正中央。

所以,在汉灵帝死后,大宦官蹇硕提议用武力解决何进时,马上受到张让、赵忠等大宦官的集体反对,因为这种计划实在不符合东汉帝国的传统,更主要的是,这有可能会让帝国走向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张让、赵忠就把蹇硕交给了何进。张让、赵忠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希望何进与士大夫集团相信,他们愿意适当退缩,保持帝国传统的权力格局。当然了,在这种背景下,大宦官蹇硕就成了这场政治斗争的第一个牺牲品。

因为,内廷、外朝的矛盾太过激烈。所以,何进处于两大势力的平衡点上,自然成为双方归怨的对象。

在士大夫集团看来,何进实在有些该死,因为让他下令清洗宦官集团,他却是想方设法的推脱,甚至不惜拉新兴的军阀集团进来搅局。

在宦官集团看来,何进也实在该死,因为宦官集团、士大夫集团并存的格局,是先帝生前既定的基本国策,你何进身为大将军,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竟然不敢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你实在有些愧对先帝的信任。

而在这种背景下,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显然成为宦官集团比较中意的对象。因为,从历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何苗那是旗帜鲜明的站在宦官集团一边。[注1]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6:28 +0800 CST  
宦官集团为什么会突然产生火并何进的想法呢?一方面自然是受形势所迫,因为士大夫集团现在越来越露骨了,如果宦官集团再不反击,估计只能坐待而亡了;另一方面呢?宦官集团大约是希望让何苗取代何进。
因为在当时背景下,如果没有一个态度强硬的外戚主持局面,士大夫集团这种蠢蠢欲动的局面,是不会停止的,相反随时都会失控的。

基于何进的利益,自然也是希望土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和平解决争端,但是面对士大集团的嚣张气焰,何进显然一直不敢旗帜鲜明的反对。
与此相比,他的弟弟何苗则不同了,何苗显然是旗帜鲜明的表示,何氏家族应该与宦官集团站在一起。
在这种背景下,宦官集团自然认为,如果击杀何进,换何苗上位。就有可能实现新的平衡。但是,大家的争斗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所以宦官集团的这种想法,终于还是落空了。因为宦官集团杀掉何进后,还没有来得及重新布局,袁绍一伙就冲进皇宫把宦官集团屠杀殆尽了,而且趁机把政治上倾向于宦官集团的何苗也火并掉了。

很早以前看这段历史,我最疑惑不解的地方就是,在大家剑拔弩张的时候,何进竟然再一次进宫了。因为我们必须得知道,在何进最后一次进宫时,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首先何进、袁绍、曹操一伙密谋屠杀宦官集团的计划,已快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其次,帝国中央政府已秘密(其实是公开)的调动地方军队向帝国都城靠拢;更主要的是,袁绍以何进的名义,还向地方政府发布了拘捕宦官集团外围成员的命令;而且董卓还向帝国政府正式上书,总而言之,我要率军清理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宦官集团就算全是由瞎子、聋子组成,肯定也知道马上风雨欲来了;而宦官集团是一个庞大的、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他们的情报系统也不是摆设;所以何进、袁绍、曹操一伙的行为,在宦官集团的眼中,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

所以,在何进入宫时,士大夫集团的人都劝何进,千万不要进宫了。因为,都到了这般田地,你何进入宦官集团控制的皇宫,那不是找死吗?

简单的去看,自然是因为何进蠢的跟头猪一样,所以才会没事自投罗网;甚至而言,就是一头猪,也会知道,在这种背景下进宫,是注定无法活着走出来的。
所以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何进相信,他曾试图阻止士大集团火并宦官集团的努力,宦官集团也是知道的。而且何进这次进宫的目的,从情理上分析,大约还是想着与宦官集团密谋,如何和平解决相关争端。所以他相信宦官集团缺乏火并他的动力。但是,何进却没有想到,他的努力并不能让宦官集团满意,所以宦官集团已决定用他的脑袋,拉开反击士大集团的序幕。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6:45 +0800 CST  
宦官集团的杀何进的目的,大约有三个。

第一、就是让何苗取代可进,因为何苗的政治态度比何进更倾向于宦官集团。

第二、就是把何进当成替罪羊交出来,总而言之,以前秘密清洗宦官集团的罪魁就是何进,何进已死,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换而言之,宦官集团还是希望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应,让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就此暂时化解。

更主要的是,宦官集团也借何进的人头,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说得具体点,那就是你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忍让,当成我们的软弱;换而言之,我们不希望与你们火并,并不代表我们不敢与你们火并,更不代表我们没有资本与你们火并。只要你们不服气,咱们就刀刀见血的打两局,看看谁会认怂?
现在,何进只是第一个牺牲品,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小打小闹不过瘾、不刺激,咱们慢慢的往大铺摊子,到时大不了让洛阳城血流成河;最后大不了把大汉帝国打得崩了盘。
如果袁绍等人知道后来的结局,肯定会被宦官集团这种气势镇住,问题是,大家谁也不知道后来的结局,更认为事情不会演变得这样难以收拾。所以,一看宦官集团敢这样玩横,当时就率军火并宦官集团了。

第三、就是扶植与宦官集团关系比较密切的士大夫成员,接管政府主要官职,然后重新实现两大集团相互制约的格局。
而且从历史书的字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张让一伙早已与士大夫集团的一些代表人物建立了合作关系,因为杀掉何进后,张让马上就以皇帝的名义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这两个职务,不久前才由袁绍、王允担任的)。[注2]

关键是,从后面的情形去看,樊陵与许相,都也愿意接受这个任命。因为,不久后,这两个就被袁绍一伙杀了。[注3]。如果樊陵、许相没有流露出与宦官集团合作的意思,更没有要接受宦官集团发出的召书,绝不会这样死于非命。

如果仔细分析整个斗争过程,宦官集团的选择,应该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错误。但是,宦官集团没有想到,何进的脑袋刚被扔出皇宫,士大夫集团就开始了疯狂的反攻;因为他们竟然马上就率军开始强攻皇宫了。


[注1]:苗谓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进意更狐疑。《后汉书.何进》

上面的内容,显然是士大集团的说法,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何氏兄弟控制了话语权,何苗在历史书上,自然不会这样说话的。
就好像鲁肃劝孙权与曹操火并到底时,写到书面上,自然是汉室、国贼云云,而在私下分析时,就是他们个人的利益了。

当然了,何苗在历史书中怎样说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何苗旗帜鲜明的试图站在宦官集团一边,显然是无可否认的。

[注2]: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进于嘉德殿前。让、珪等为诏,以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资治通鉴》

[注3]:袁绍与叔父隗矫诏召樊陵、许相,斩之。《资治通鉴》

待续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0-08 22:57:05 +0800 CST  
第九节 董卓进入洛阳城


因为,袁绍一伙进攻皇宫,是临时起意的事,所以一切进行的非常突然,突然的都有些让人来不及思考。又因为禁军内部又有军阀势力(董卓的弟弟当时就是禁军中的重要将领)瞎起哄[注1],所以整个局势当时就混乱了起来。

我在写两晋的政治博弈时,曾说过,在一片混乱的背景下,任你再聪明、再理智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那种背景下,你除了拿刀猛砍出一条出路外,似乎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事实上,在那种一片混乱的背景下,你越聪明、越理智,通常只会死的更快些。因为,你越聪明、越理智,就越容易认为对方不会干傻事,问题是你的对手就是顾前不顾后的,动不动就要和你同归于尽的二杆子,你有什么办法呢?

宦官集团的选择,按理说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因为,政治斗争并不是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大火并。宦官集团怎么也没有想到,何进的脑袋刚被扔出去,外面的军队就开始大举进攻皇宫了。

士大夫集团当时的决定,是仓促间做出的。所以,整个行动就充满了盲目性,而且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不顺利;因为皇宫内有着强大的武装力量,更有着复杂的工事;几千临时起意的军队,想迅速攻进皇宫谈何容易呢?
最后,为了攻入皇宫,袁绍一伙竟然决定用大火烧开皇宫大门;这样一折腾,自然是折腾的惊天动地;最后虽然攻进了皇宫,并把宦官集团杀得一片狼籍,但是张让、赵忠却逃出了皇宫,更把小皇帝、陈留王(后来的汉献帝)也带出了皇宫,而且还逃出了洛阳城。

董卓的情报系统获得了这个惊人的信息后,自然下令马上火速行军,等士大夫集团在黄河边找到皇帝一伙时,董卓也率军赶到了。虽然士大夫集团把张让、赵忠都逼得跳了黄河,但是面对随之而来的董卓,却一下傻了眼。

表面上,董卓与皇帝一行人相遇,是偶然的。其实呢,它显然是董卓的情报系统,在获悉洛阳城这种惊人巨变后的成功行动。因为,董卓早已驻扎在了洛阳城效外,只是因为帝国中央政府还没有发生大火并,所以董卓一直不敢率军强行接近洛阳城罢了[注2]

在洛阳城内发生巨变后,董卓的军队自然马上就开始了行动。当时的董卓,并没有选择直接进入洛阳城,因为这样进入洛阳城,多少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更主要的是,洛阳城也绝不是地方军队,想进就能进的地方。别看当时一片混乱,只要洛阳城的大门都关闭,不要说董卓不敢率军攻城了,就算他敢率军攻城,也不可能攻入洛阳城的。

董卓率领的三千军队,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所以相关的情报工作自然不会作的太差。更主要的是,董卓的弟弟当时就是何进的重要下属之一,在火攻皇宫的时候,董卓的弟弟就是重要参与者之一[注1]。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对洛阳城发生的一切,自然会知道的非常详细(因为整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注3],当他得知皇帝已逃出洛阳城(或是被宦官挟持出洛阳城)后,马上就想办法与皇帝偶遇,因为只要与狼狈不堪的皇帝偶遇,自然可以用护驾的名义进入洛阳城了。

当士大夫集团阻止董卓和他们一块进入洛阳城时,董卓就问了,凭什么啊?士大集团就说了,这是皇帝的旨意。董卓一听,当时就火了,因为我操你大爷的,皇帝就在我眼跟前,我怎么没听见皇帝说让我撤军啊?你们再胡咧咧,老子现在就按假传圣旨的罪,法办了你们。

再说了,皇帝这副怂样,连个话都说不清楚[注4],在这种非常时候,我们还听皇帝的指挥,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就凭你们能说出这种弱智的话来,我也必须得跟着皇帝进洛阳城,否则,帝国就任由你们这种白痴瞎折腾,随时都可能崩盘的。

你们这帮人,工作是怎么干的?不就是清理几个为害国家的大宦官吗?随便派几个司法官员,拿着圣旨就能解决的事,你们竟然弄得洛阳城火光四起,弄得皇帝都逃出了洛阳城。叫我怎么说你们呢,看来二代就是二代,除了会拼爹,狗屁也不会?

你们现在叫我撤军,我凭什么撤军?因为我实在怀疑你的工作能力,我更怀疑你们保护皇帝的能力。所以在我没有确定皇帝处于绝对安全位置时,在我没有确定中央政府步入正轨时,我是不会离开皇帝的。
在这种时候,我继续任由你们这些二代胡折腾,我能对得大汉列祖列宗,能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一伙遂取得了合法参政的机会。总而言之,你们一伙人让洛阳城一片动荡,让皇帝无法安居,所以我有义务也有权利,代表全国人民监管你们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以后举行任何大型会议,董卓自然都有权列席参加了。

从法理上、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无法阻止董卓干政了;那用武力呢?显然也是不能的,因为想火并这三千虎狼之师;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是惊人的;董卓这三千虎狼之士,既然敢进入洛阳城,肯定就已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想把这三千虎狼之士拿下,肯定得把洛阳城打得血流成河。
更主要的是,刚刚结束的一轮火并,已把洛阳城折腾的一片混乱了。如果再来一轮大火并,洛阳城肯定更会乱成一锅粥的。到时候,洛阳城也就不是洛阳城了。换而言之,洛阳城就有可能丧失号令天下的资格。

当然了,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也并不意味着董卓可以控制帝国都城,因为董卓毕竟只率领了三千人,而帝国都城内的军队,显然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如果事情只是发展到这一步,董卓的野心也不会膨胀的,因为事情只发展到这一步,董卓不过是洛阳城内几大军事力量之一,绝不会在洛阳城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


[注1]: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同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土吏能为报仇乎?”进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后汉书.何进》。

[注2]:卓不受诏,遂前至河南;邵迎劳之,因譬令还军。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邵。邵怒,称诏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
夕阳亭就在洛阳城的郊外,因为后来贾充出镇关中时,公卿们就是在夕阳亭为贾充饯行的。《资治通鉴》

[注3]:“适逢黄昏,袁术于是纵火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资治通鉴》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事情发生在黄昏时分。

“董卓至显阳苑,远见火起,知有变,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帝在北,因与公卿往奉迎于北芒阪下。”《资治通鉴》

从这句话中,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董卓等人遇到皇帝,已是快天亮的事了。

事实上,仅这样分析相关内容,就可以知道,董卓遇到皇帝,实在说不上偶遇。因为,相关过程是整整一黑夜,这样长的时间,董卓自然有足够的时间运作这种偶遇。

[注4]: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群公谓卓曰:“有诏却兵。”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卓与帝语,语不可了;乃更与陈留王语,问祸乱由起,王答,自初至终,无所遗失。《资治通鉴》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36:36 +0800 CST  
第四章 董卓控制了洛阳城


第一节 走了狗屎运的董卓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最奇怪的问题就是,董卓只率领了三千将士进入洛阳,那他到底是靠什么控制了洛阳城呢?

因为,三千将士实在不是个大数目;而且进入洛阳城的军队,也绝不是只有董卓一枝军队,史书上明确记载着,董卓是8月28日,进入洛阳城的,而在同一日,鲍信、丁原的军队也都进入了洛阳城。[注1]

而且从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内容里,桥瑁、王匡早已率军到达洛阳外围了。[注2]

更主要的是,就是洛阳城直辖的兵马,最少也有三五万吧。虽然没有北宋帝国时代那样牛逼,总而言之,开口闭口就是八十万禁军,最少也得有个三五万吧。

既然如此,董卓为什么靠三千兵马,就能控制了洛阳城呢?

据说,董卓最初进入洛阳城时,也知道自己的兵力实在太少了,所以并不足以号令大家。于是,董卓就玩了一个小把戏。
总而言之,夜里把军队偷偷调到城外,白天再大张旗鼓的回到城里。这样折腾了四五天,人们以为凉州的军事主力进洛阳了。[注3]

因为相关内容,几乎被所有的史书都采用,所以它的可信度好像非常高,其实呢,这是谎言千遍成真理的结果。

晚上偷偷派一些军队离开洛阳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来,这样折腾过几次以后,人们自然认为董卓的军队越来越多了。
表面上看,这一切是可信的。问题是,只要我们在看历史书时,会有一点点画面感,就知道这纯粹就是在扯淡。因为,洛阳城是什么地方?那是帝国的都城!这种地方的城门,真是任由人们随便出入的?这种地方的城门,黑夜也会大敞着?更会任由人们随便出入?

就算退一万步说,董卓不是普通人,在我们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董卓就是能够完成。问题是,利用洛阳城安保工作的漏洞,偶尔这样做一次,已是难的无法想象了。这种把戏,玩了一次又一次,这不是讲阿拉伯的故事吗?

要知道,袁绍、曹操是士大夫集团推到前排的代表人物,所以洛阳城的大佬们,绝大多数都支持袁绍、曹操。从这层意义上,袁绍曹操在洛阳城内的情报网络、人脉网络,肯定又大又严密,因为各个系统、各个地方都有他们的人。

在这种背景下,董卓不要说在把军队一会调出洛阳城,一会调进洛阳城了。就是董卓在洛阳城内随便玩点小动作,也随时会被袁绍、曹操等得知的。

话说回来,袁绍、曹操一伙与董卓博弈时,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都能让董卓用这种小把戏,玩得一愣一愣的。在条件对等时,他们还怎么与董卓斗啊?因为,双方的智商恐怕得差几十条大街啊。

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董卓,为什么能爬上时代舞台的顶端呢?
历史书上给我们的答案,自然是因为董卓走了狗屎运,或是因为汉灵帝太昏晕了,何进、袁绍太傻了。

董卓的爹、董卓的爷爷都是无名小卒(至少与袁绍、曹操相比是如此的);董卓出场后,也没有打过什么大的胜仗;却稀里糊涂的成了军界首屈一指的重量级人物。
更神的事还在于,何进、袁绍那种脑袋让驴踢过的人,竟然把这样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两个字的董卓调进了洛阳城;于是董卓就爬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董卓是如何以三千大军控制了洛阳城呢?就是因为他玩了一个幼稚的小把戏,就把他在洛阳城内的对手全镇住了。
这样一写,董卓作为三国历史上,最大的反派角色,自然是塑造的非常成功了;因为坏人、无能之类的词语,已刻在了董卓的脑门上。

看董卓的历史,我常常会想到袁世凯的历史。在康梁一系、孙文一系写的文章里,甚至在我朝的官样文章中,袁世凯也是把坏人、无能之类词刻在了脑门上;至于这样袁世凯为什么能爬上朝代舞台的正中央呢?显然是因为他走了狗屎运。

但是,现代历史留下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多了,而且在网络时代,再也没有一个利益集团能有效控制舆论了,所以让卫道之士痛心疾首的历史翻案风愈演愈烈。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终于发现,把许邵说曹操的话用在袁世凯身上,应该也是非常恰当的。总而言之,袁世凯那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换而言之,没有那两把刷子,袁世凯哪可能站在那个时代的舞台正中央呢?

我常想,董卓大约也是如此吧。董卓从前的履历,因为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所以我们已很难还原出来了。但是,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城后的历史,却可以从众多历史资料的字缝中拼湊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自然还可以窥见到董卓的雄才与霸气。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38:01 +0800 CST  
因为客观的记述董卓控制洛阳城,很容易让人感觉董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反面角色。所以,当董卓的对手取得胜利后,自然会刻意模糊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过程;于是董卓控制洛阳城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玩了几个非常幼稚的、可笑的小把戏。

董卓之所以能把大家镇住,就是因为董卓经常黑夜派人率军出城,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来,于是人们以为董卓的军队越来越多,一下都让董卓给吓唬住了。
何进、何苗两个大傻子手下的将领,都是一群二傻子,所以稀里糊涂的就都投靠了董卓。
董卓之所以能兼并丁原,就是因为丁原的干儿子吕布,是一个被几块糖就能哄住的白眼狼,所以董卓给了他几块糖,就让他把丁原火并了,并把丁原的队伍拉了过来。

这样一写,自然让人感觉,董卓可以控制洛阳城,就是因为他走了狗屎运。
问题是,这样一写,曹操一伙,也变成了猪一样的人。

还真不是吹,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一直非常奇怪。
为什么洛阳城的禁军不投靠袁绍、曹操、鲍信,就要投靠一个脑门上刻着坏人、无能两个字的董卓呢?
为什么丁原的军队,在丁原死后,不投靠袁绍、曹操、鲍信,而跟着翻脸不认人的吕布,投靠董卓呢?

面对这种历史,难免会让人觉得,当时真是遍地都是傻子。只要你有正常人的行商,就可以改写历史了。看着这种历史,我们实在忍不住有着,要穿越的冲动。

[注1]:是日,帝还宫,赦天下,改光熹为昭宁。失传国玺,尔玺皆得之。以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适至.......。《资治通鉴》

[注2]: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成,使武猛都尉丁原将数千人寇河内,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资治通鉴》

[注3]: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资治通鉴》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38:26 +0800 CST  
第二节 禁军投靠董卓


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死后,他们手下的将士,一时群龙无首,于是就都投靠了董卓。[注1]
事实上,正是因为何进、何苗手下的将士纷纷投靠董卓,才让董卓在洛阳城内,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当董卓派人游说吕布时,吕布才会动心;而吕布振臂一呼,才会让丁原手下的将士,都跟着他投靠了董卓。

表面上看,洛阳城的禁军投靠董卓,实在是毫无道理的事,因为董卓只是一个地方的军阀,他与何进兄弟统率的中央禁军,应该没有太多的交集。最多是董卓的弟弟,在禁军担任一个比较高的军职。
恰恰相反,袁绍、曹操一伙人不但有洛阳城内的士大夫集团支持,而且袁绍、曹操本身就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简单的去看,何进、何苗统率的中央禁军,在群龙无首时,自然应该优先选择投靠袁绍、曹操等人;而没有道理纷纷选择投靠董卓啊。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总认为,何进兄弟都是二傻子一样的,所以他们手下的将领,自然都是比二傻子还二傻子。所以这些低智商的人,放着袁绍、曹操不投靠,就要投靠一个把坏人、无能两个字刻在脑门上董卓,别人能有什么办法呢?

问题是,这样说来,曹操一伙人的智商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曹操一伙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而且长期与何进合作,更主要的是士大夫集团全部倾向支持他们),却无法把何进、何苗统率的禁军将士,拉到自己一边,而让他们都投靠了董卓,这也未免太失败了吧?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39:19 +0800 CST  
在分析何进、何苗手下的将士,为什么会纷纷投靠董卓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在东汉帝国,宦官集团为什么会作为一股强大的,始终可以左右帝国何去何从的力量呢?

沦为傀儡的小皇帝,在宦官集团的协助下,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这种事情,在东汉帝国那是不断上演,在其它朝代、帝国呢?似乎是罕见而又罕见,甚至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东汉帝国的宦官集团,一直在禁军内部,有着绝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而宦官集团的这种影响力,一直都是士大夫集团无法剥夺的,所以不论权臣如何权倾朝野,只要一个没玩好,就有可能让皇帝在宦官集团的协助下,把他们打得万劫不复。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宦官集团能始终强有力的控制着洛阳城的禁军呢?
因为简单的去看,在皇帝年幼时,在外戚控制局面的时期,宦官集团的这种权力,随时都可能被剥夺的。但是从宦官集团一再帮助小皇帝打败权臣的故事去看,宦官拥有的这种权力,显然从来也没有真正消失过。


从某种意义上,宦官集团虽然从肉体上被消灭了,但是宦官集团残余力量,依然强有力的影响着帝国大局。

事实上,袁绍、曹操等人当时的失败,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没有成功拉拢住洛阳的禁军。

董卓趁乱进了洛阳城后,肯定会不断派人,到禁军内部,发表各种极具煽动性的演说、游说,于是曾经与宦官集团关系比较密切的禁军,就都选择了倒向董卓一边。

董卓一系在禁军中发表的煽动性演说、游说,虽然因为他们丧失了话语权,所以我们再也找不到痕迹了。但是,从情理上考虑,估计就是用官二代、穷二代的矛盾去说事。
总而言之,跟着士大夫集团(实际上是官二代集团),你们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的,跟着我们董老大混,你们才有机会混出头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袁绍、曹操一伙,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军政资源,却只能看着禁军纷纷倒向董卓一边。

既然洛阳的禁军站在了董卓一边,董卓控制洛阳城,已没有什么悬念了。因为,董卓在洛阳城内,已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楼主 泪痕春雨  发布于 2016-11-20 20:40:07 +0800 CST  

楼主:泪痕春雨

字数:77843

发表时间:2016-10-09 06: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12 14:59:44 +0800 CST

评论数:1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