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19 06:31:21 +0800 CST  
NO.270
达奚抱晖冷汗直流,连连点头。

因为他知道,陕州毕竟不是河朔三镇,绝大部分的文武官员心中都向着朝廷,要是自己真的与代表着朝廷的李泌作对,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当天,他就悄悄逃亡了。

关于他的去向,史书中只有四个字:不知所之。

就这样,李泌凭借自己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勇气,轻松平息了这场潜在的叛乱!

与此同时,和他一起离开长安的马燧也回到了自己的大营。

由于在皇帝面前立下了一个月内平定河中的军令状,他的心中并不轻松。

一到军中,他就与浑瑊、骆元光等人一起商议作战计划。

众人都认为,目前最难啃的骨头就是据守长春宫的河中猛将徐庭光——政府军已经围攻长春宫将近一年,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该如何对付这个难缠的徐庭光呢?

继续强攻显然并不是一个好选择——之前一年都打不下来,不要说现在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思来想去,马燧决定换一种做法。

行军,陆路不通,可以改走水路;打仗,攻城不行,那就试试攻心!

这天,他只带着少数随从,策马来到长春宫城外,对着城上大声呼喊:我是河东节度使马燧,请徐将军出来说话!

徐庭光早就听过马燧的大名,便带着手下来到城头,恭恭敬敬地向马燧行礼。

见此情景,马燧知道有戏,便又进一步试探道:我从朝廷来,你们应该西向受命。

徐庭光等人随即又对着着西面长安的方向恭恭敬敬地行礼。

这下马燧心里有底了:此事必成!

于是接下来他便对徐庭光等人做起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自从安禄山叛乱以来,这四十年中你们朔方将士为国家屡建功勋,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忠义闻于天下,为什么现在要做这种灭族的事呢?听我的话,不但可以免去灾祸,富贵也近在眼前!

徐庭光等人都沉默不语。

见城上没人应答,马燧干脆一把拉开战袍,露出胸膛,放出了一句狠话:你们如果不信我的话,为何不用箭射我!

马燧的举动,让徐庭光深受触动。

他看到了马燧的诚意,也想到了自己的难处。

事实上,虽然因为李怀光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得不追随李怀光走上了这样一条对抗朝廷的道路,但他的心中却一直都是有朝廷的,他的内心一直都是非常纠结的——反旗虽然举在手,我心依然是唐朝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唐朝印!

可现在他又能怎样呢?

背弃对他恩重如山的老上级李怀光,那是不义,他做不出这样的事;而与朝廷对抗到底,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是不忠,他也觉得于心不忍!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实在是太难了!

每天,他心中都无比痛苦无比忧愁。

爱国之心今犹在,只是旗号改。问他能有几多愁,恰似一世英名付水流!

想到这里,徐庭光忍不住泪如雨下。

而他麾下的将士很多也跟他有着同样的感受,也都情不自禁地抽泣起来。

他们的心思,马燧当然不会看不出来。

他略加沉吟,便有了主意。

他对城上的将士提出了这样的建议:祸乱是由李怀光惹出来的,你们无罪。我即将率部征讨河中,你们坚守不出就可以了!

这正中徐庭光等人的下怀——他们不想与朝廷为敌,但也不愿明目张胆地和他们的老领导李怀光对着干。

马燧的这个提议,恰好让他们摆脱了两难的困境。

因此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好!

之后,马燧与浑瑊、韩游瑰等人率唐军主力绕过长春宫,直逼河中城下。

见唐军来势汹汹,李怀光急忙命人点起烽火,向距离不远的徐庭光告急,要他速来增援。

黑夜里燃起的烽火,就像黑夜里高速公路上的刹车灯一样显眼,但徐庭光却始终假装看不到。

李怀光望穿秋水,也没有等到一个援军!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19 06:45:00 +0800 CST  
@ty_正能量41 2021-11-20 21:09:12
周末晚上吉祥
-----------------------------
谢谢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0 21:14:13 +0800 CST  
第二部还没写完呢,出版估计至少要到明年年中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1 12:09:02 +0800 CST  
@ty_功名起鹊洲 2021-11-21 11:27:02
心远兄,第二本大概什么时候出版?
-----------------------------
第二部还没写完呢,出版估计至少要到明年年中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1 19:56:51 +0800 CST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1 21:31:08 +0800 CST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1 21:31:30 +0800 CST  
NO.271
没有援军,意味着河中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这成了压垮守军意志的最后一根稻草。

神经就和皮筋一样,崩得久了,总是会断的。

已经坚守了整整一年多的朔方将士们在这一刻彻底失去了斗志。

一时间,城中谣言四起,一会儿是“西城已经投降了”,一会儿是“官军已经攻进东城了”……

恐慌情绪如烈性传染病般迅速蔓延,有人打开了城门,迎接政府军入城。

到了这个地步,李怀光还能做什么呢?

他只能长叹一声,自缢而死。

也许他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他当初明明只是想避祸,最后却酿成了杀身之祸!为什么他当初明明只是要养寇自重,最后却成了玩火自焚!

李怀光死后,部将牛名俊割下了他的首级,向政府军投诚。

河中就此平定。

消息传到长安,皇帝李适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人的运气,有时就和我老婆的心情差不多——总是一阵一阵的,这段时间,李适似乎从背运周期转入了好运周期,打牌抓到的都是好牌,耳边听到的都是好事。

就在不久前,河北也出现了他最希望看到的新动向。

这年六月,幽州(治所今北京)的朱滔由于屡遭失败而抑郁成疾,不治而亡,他的表兄涿州刺史刘怦在部众的拥戴下接管了幽州,随即上表归顺朝廷,并请求节度使的任命。

这事要是放在四年前,李适肯定不会接受。

那时的他,信奉的是不怕事,看到这种请求,想到的第一个念头是给对方一棒。

可现在的他,座右铭是不惹事,看到这种请求,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说对方很棒。

很快,他就下诏承认了这个既成的事实,任命刘怦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在这之前,李适已经将原本担任深(今河北深州)、赵(今河北赵县)观察使的康日知迁往他处,把深、赵二州划给了王武俊,并正式任命王武俊为成德节度使。

这样一来,除了易州(今河北易县)、定州(今河北定州)归属于新成立的义武节度使(首任节度使是王武俊昔日的同僚张孝忠)外,王武俊继承了原成德镇的大部分土地,自然也不会再有意见。

而魏博的田绪刚通过兵变上台不久,内部还不太稳定,当然更不可能反叛朝廷。

从此,作为叛乱发源地的河北地区也恢复了和平。

放眼全国,此时朝廷唯一要对付的敌人,只剩下了一个淮西的李希烈。

这两年,李希烈的行动也很不顺利。

自从称帝以后,野心勃勃的李希烈一直在四处扩张,可结果却是四处碰壁。

他先是派兵南下,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鄂州(今湖北武汉)等地,却都被唐朝守将击败,无一得手,接着他又亲自率军五万攻打宁陵(今河南宁陵),想要打开通往江淮的通道,没想到还是铩羽而归。

李希烈连战连败,心情很坏,每天吹胡子瞪眼,看啥都不顺眼,连吃个饭都要大发脾气——不是嫌鱼香肉丝里没有鱼,就是嫌撒尿牛丸里没有尿。

公元784年八月,他听说自己派去援助朱泚的弟弟李希倩被唐军斩杀,更是恼羞成怒。

为了泄愤,他决定处死被他软禁在蔡州(今河南汝南)多时的颜真卿。

数日后,他派出的使臣来到了颜真卿的住所。

使臣对颜真卿说:有诏书!

颜真卿以为皇帝李适给他发来了最新的指示,便郑重其事地跪拜接旨。

使臣接着宣读了赐死的命令。

颜真卿的表情非常平静:老臣未能完成使命,罪该万死。就是不知使者是几时从长安出发的?

使臣纠正道:我是从汴州(今河南开封)来的,不是来自长安!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2 10:08:26 +0800 CST  
@黄龙12011 2021-11-22 12:46:55
北方几个大省,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无一处地方安宁,不要说皇帝烦,老百姓都无处藏身。
-----------------------------
所以经济重心就南移了,安史之乱后南方的经济彻底超过了北方。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2 16:32:08 +0800 CST  
@里奥i 2021-11-22 16:49:07
终于追上进度了,好文支持,作者辛苦
-----------------------------
谢谢老朋友支持。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2 21:33:12 +0800 CST  
@ciwill 2021-11-22 18:49:27
唐朝这大唐盛世中后段有点太水了
-----------------------------
是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有150年,比安史之乱前还要长,但这段历史的知名度却很低,这也是我之所以写这个帖子的原因。
当然,虽然这段历史读来不如唐朝前半段那样豪迈,但其实也是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的。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2 21:36:04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4 06:41:15 +0800 CST  
NO.272
颜真卿闻言大怒,马上挺身站了起来,用手指着使臣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们这些逆贼,竟然也敢妄称诏书!

使臣随即命人将其缢死。

这一年,颜真卿76岁。

颜真卿的死讯传到长安后,皇帝李适特为其废朝(停止朝会)五日表示哀悼,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应该说,颜真卿的确当得起“文忠”这两个字。

可惜,现在人大多只知道颜真卿以书法知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人品也和他的书法一样刚劲端庄,他的人生也和他的书法一样豪迈大气!

相传颜真卿殉国三百年后,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曾到他遇难的地方去凭吊,看到壁间颜真卿留下的题字,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么一段肺腑之言:余观颜尚书死李希烈时壁间所题字,泫然流涕。鲁公(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公,故后人常称其为颜鲁公)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可也!

我觉得,“文昭武烈,与日月争光”,这也许就是对颜真卿最好的评价!

颜真卿死的时候,唐军已收复了长安,形势对李希烈已经越来越不利了。

然而李希烈却依然不甘心失败,又派部将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不料又被唐军宋亳(治所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刘洽打得落花流水,伤亡惨重。

之后刘洽又乘胜进军,一举攻克李希烈伪朝的都城汴州(今河南开封),李希烈狼狈逃回老巢蔡州(今河南汝南)。

李希烈屡战屡败,元气大伤,但他却如同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还是越输越赌,越输越不肯收手——他不停地派兵去骚扰周边的州郡,可结果却毫无例外,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等到李怀光被平定、唐军可以举全国之力来对付李希烈的时候,谁都明白,李希烈的覆灭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这就和入冬后的冷空气一样——虽然没人确切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但迟早一定会来。

事实上,这一天来的比预想的还要早。

公元786年四月,没等唐军发动全线进攻,李希烈麾下大将陈仙奇就买通了李希烈的私人医生,将李希烈毒死,随后诛杀了李希烈的所有家属,宣布归顺朝廷。

李适随即下诏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

可仅仅三个月后,淮西兵马使吴少诚又发动兵变,杀死陈仙奇,自任淮西留后(代理节度使),并很快得到了皇帝李适的承认。

也许,在那时的李适看来,无论谁是谁非都无所谓,只要不影响到朝廷,哪怕让头猪当淮西节度使他都照批不误。

毕竟,小孩子才看是非,现在的他只看是否会惹出是非。

他实在不想再折腾了。

他要的,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统一。

如果把此时的唐朝比作一家连锁店的话,那么国内大多数地区属于直营店,中央朝廷拥有完全的管辖权,而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以及淮西、淄青五个藩镇则相当于加盟店,这五家只不过是挂了块唐朝的招牌,实际上是独立核算、独立经营的,他们自己拥有完全的自主产权,无论是人事还是财政都丝毫不受总部的控制。

皇帝李适唯一拥有的权力,就是在这五个藩镇的节度使发生更替的时候,替他们盖个章而已。

当然,曾经因执意削藩而吃过苦头的他是不会再自找麻烦的。

现在的李适,跟刚继位时的李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还有他对待宦官的态度。

由于泾原之变发生时,时任神策军使的白志贞的表现令人失望,而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则主动挺身而出站出来保护他出逃,这让李适对宦官的立场一下子产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原本他对宦官并不十分青睐,但这次的亲身经历却让他由衷地产生了这样的感想: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还是这些家奴靠得住!

因此,在回到长安后不久,他就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策——把禁军主力神策军的统兵权全部交给了宦官。

他任命窦文场为左神策军使,另一名宦官王希迁则出任右神策军使,两人分掌左右神策军。

自此直到唐末,神策军再也没有离开过宦官的掌控。

这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当然,此时的李适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的。

时刻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个久违的故人——卢杞。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4 06:52:32 +0800 CST  
@黄龙12011 2021-11-24 08:29:26
历史上宦官势力最大的是唐朝,主要掌握了禁军,东汉和明朝却无此特权。
-----------------------------
确切的说是中晚唐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4 12:08:29 +0800 CST  
@取个啥了 2021-11-24 10:44:01
幽默,慢慢看
-----------------------------
谢谢夸奖,欢迎常来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4 12:08:45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6 06:37:39 +0800 CST  
NO.273
事实上,早在刚回到长安后不久,李适就搞了一次大赦,并借机将卢杞由新州(今广东新兴)司马改任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吉州距离长安更近,经济也比僻处岭南的新州更为发达,这对卢杞来说,显然是一个好的信号。

本来有些消沉的卢杞一下子又精神起来了,他得意地对身边人说:你们看着吧,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一定可以再次回到朝廷!

应该说,卢杞的判断没错。

仅仅几天后,皇帝李适就决定将卢杞再次擢升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

奉命起草诏书的,是给事中袁高。

得知皇帝要给卢杞升官,袁高一下子就炸了,他不仅不肯动笔,还马上冲到政事堂,找到了当时正在值班的两位宰相卢翰和刘从一:卢杞祸国殃民,导致天下大乱,怎么能突然获得升迁?请两位相公立即向陛下反映!

卢翰和刘从一都是官场老油条,当然不可能这么做。

他们一面与袁高虚与委蛇,一面又绕开袁高,重新找人草拟了诏书。

没想到袁高竟然利用自己在门下省工作的职务之便,擅自扣下了诏书不准发布,同时向皇帝上书,要求皇帝收回成命:卢杞穷凶极恶,文武百官都视他如同仇敌,六军将士更是恨不能吃他的肉,这样的人岂能再次起用!

第二天在朝堂上,袁高又当着皇帝的面极力进谏。

李适阴沉着脸,不屑一顾地说:卢杞不是已经历过两次大赦了吗?——言下之意是,就算卢杞以前有再大的问题现在也不该再追究了。

但袁高还是不肯让步:大赦只不过是免掉卢杞的刑事责任,让他不用坐牢,并不表示他可以升官!

左补阙(唐代言官名称)陈京、赵需等人也纷纷进谏:卢杞执政的时候,把国事搞得一团糟,如果再用他,必将让天下人寒心!

见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辞越来越激烈,李适忍不住勃然大怒。

他一边狠狠地用手拍着龙椅,一边大声咆哮。

周围的侍从人员从没见过皇帝发这么大的火,都吓得不由自主地往后退。

赵需等几个言官也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不敢再说话。

只有陈京依然毫不畏惧,他梗着脖子,大声对赵需等人说:你们不要退缩,这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我们须以死相争!

……

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由于史书的缺载,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场朝会最终不欢而散。

退朝后,李适的头脑总算逐渐冷静了下来。

但他却始终还是放不下卢杞。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卢杞意味着无数的事故,可在他的心目中,卢杞却代表着无数的故事!

如果他对卢杞的思念有声音的话,那必定是震耳欲聋!

于是,李适在次日召见宰相李勉时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朕想让卢杞去一个小州当刺史,这样总可以了吧。

可李勉对此依然表示反对:陛下就是让卢杞去大州当刺史也不是不行,只是会让天下所有人都失望!

李适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沉吟了一会,随即抛出了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说卢杞奸邪,而朕却看不出来呢?

李勉掷地有声地回答:这正是卢杞的奸邪所在!

这下李适无语了。

就这样,在群臣的极力反对下,李适最终不得不作出了让步——卢杞没能当上刺史,只是被任命为澧州(今湖南澧县)别驾。

这样的结果,自然不是卢杞想要的。

之前他对此有多上心,现在他就有多伤心!

卢杞无比郁闷,不久就郁郁而终。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6 06:47:45 +0800 CST  
@奇正2019 2021-11-27 10:55:32
外患解除又要开始内忧了
-----------------------------
是啊,不过马上又有新的外患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7 14:19:24 +0800 CST  
NO.274
不过,卢杞的死,在李适的心中,似乎并没有激起太大的浪花。

因为他面临的麻烦实在是太多了。

他本以为叛乱结束后自己可以享受一阵太平的日子,没想到内忧刚平,外患又起——吐蕃人对唐朝西北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其实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唐朝和吐蕃的关系还算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公元783年初,由于河北、淮西等多地发生叛乱,为了避免吐蕃人趁火打劫,在德宗李适的授意下,时任凤翔(治所今陕西凤翔)节度使的前宰相张镒代表唐朝朝廷与吐蕃宰相尚结赞在清水(今甘肃清水)会盟,以割让凤翔以西广大土地的巨大代价,缔结了与吐蕃的友好条约,两国之间总算是实现了久违的和平。

几个月后,泾原军在长安发动兵变,李适仓皇出逃,危难之际,李适病急乱投医,请求吐蕃出兵助战,还口头许诺等自己收复长安后会割让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今新疆库车)、北庭(即北庭都护府,治所今新疆吉木萨尔)的土地。

后来,吐蕃也象征性地派出了部分兵马,会同浑瑊等人的军队一起参加过数次战役,但起的作用却相当于往长江里撒上一粒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叛乱平定后,李适却觉得吐蕃人没帮上多少忙,不愿意兑现当初的承诺。

这惹恼了吐蕃宰相尚结赞。

公元786年秋,在尚结赞的亲自指挥下,吐蕃军突然大举入侵泾州(今甘肃泾川)、陇州(今陕西陇县)、邠州(今陕西彬州)、宁州(今甘肃宁县)等地,大肆烧杀掳掠。
一时间,关中大震。

德宗李适急忙调河中节度使浑瑊、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率军进驻咸阳(今陕西咸阳),以保卫京城,同时命凤翔、陇右、泾原三镇节度使李晟全盘主持对吐蕃的作战。

李晟果然不辱使命。

得知尚结赞即将进犯汧(qiān)城(今陕西陇县南),他立即命勇将王佖事先率领三千精锐埋伏在吐蕃人的必经之路旁,并叮嘱他放过吐蕃军的先头部队,攻击其中军,也就是其主帅尚结赞的所在。

王佖依此而行,果然大破吐蕃军,就连尚结赞也差点成了唐军的俘虏——只是由于没人认识他,才让他侥幸逃脱。

这一战,让尚结赞体会到了李晟的厉害。

他恨恨地对左右说:唐军中的良将,只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我一定要用计来除掉他们!

数日后,尚结赞亲率麾下全部大军,向李晟所驻的凤翔进发。

见吐蕃人来势汹汹,李晟没有选择与他们硬拼,而是在凤翔城内严阵以待。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吐蕃人在其他地方无恶不作,但在凤翔附近却啥恶都不作,几乎称得上是秋毫无犯,甚至看到有老太太过马路还争先恐后地去搀扶,东接西送南搀北扶中指挥,几大高手一齐出动,这边扶过去,那边又扶过来,搞得老太太连续几个时辰都没回得了就在马路对面的家……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吐蕃人到了凤翔城下也不攻城,只是冲着城头大声喊叫:李令公(李晟当时在朝廷的职务是中书令)召我来,为什么不出城犒赏我!

城上的唐军都莫名奇妙。

本以为彼此是敌人,没想到这些吐蕃人竟把自己当客人!

本以为彼此会有一场大战,没想到这些吐蕃人竟是在大喊!

而且,他们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晟笑着解释道:这不过是尚结赞搞的反间计而已,模仿的应该是当年刘邦离间项羽和范增,但这模仿得也太蹩脚了,比菜场地摊上卖的五块钱一个的假古董还要蹩脚!咱们别管他,等他们喊累了,估计就会走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9 08:35:45 +0800 CST  
@黄龙12011 2021-11-29 09:14:17
吐蕃也挺奇怪,为什么不趁唐朝内乱时入侵,这样灭国都有可能。之前的安史之乱8年不入侵,等763年结束了才进入长安,这次持续几年的内乱不打,等结束了才来,谁能解释这种现像?
-----------------------------
唐朝太大了,吐蕃应该从来都没有灭掉唐朝的计划。他只是一步步在蚕食,安史之乱八年吐蕃吞并了唐朝在河西陇右的大片地区,这次持续几年的内乱,吐蕃其实一方面与唐朝和谈,一方面也在暗中进攻唐朝的安西和北庭。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21-11-29 11:34:46 +0800 CST  

楼主:云淡心远

字数:454786

发表时间:2019-11-25 15:31:3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2-11 11:01:00 +0800 CST

评论数:85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