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他的哈佛硕士毕业论文,就是《论殖民地人民是否可以合法地抵制英国法律》。慢慢地,造反,成了他的精神支柱;独立,成了他的人生目标 。

造反,并不是说想造就能造。塞缪尔从哈佛毕业,想造反都无门,还得先就业。母亲要他做牧师,父亲要他做律师,他却决定进入一家财务公司上班。公司其他人一门心思忙生意,他却天天谈政治、谈自由、谈独立。没多久,公司老板就请他走人了,理由很简单:“我要的是商人,不是政治家”。

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奇怪,不相信一个哈佛高材生,连一个小岗位都拿不下。
做父亲的又提供一次机会,给宝贝儿子一千英镑,让他经商。塞缪尔大大咧咧地把一半贷给朋友,一半自己花。自己的一半很快就花完了,贷给朋友的一半也血本无归。父亲死后,塞缪尔继承了三分之一的房产和一家酒厂。他全心全意地把酒厂经营得破产。
经商不成,就去做公务员吧,负责收税。结果不到一年,税账上少了八千英镑。有人怀疑他贪污,他解释说,他所负责的税区遭受了大面积火灾,所以少收了八千英镑。这个理由勉强在理,但还是被解雇了。
岁月蹉跎,一晃40多了,还一事无成,怎么想都对不起哈佛这个响当当的名头。
为何干什么都不成功呢?
原因是他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这些方面。他的才智、他的热情、他的精力,主要放在政治上了。

他知道,要反抗英国,光凭自己不够,还必须大造舆论、建立组织、积蓄力量。他和朋友办了一份政治周刊,替辉格党宣传。还成立了一个地下辉格党组织,名曰“罗亚九君子”,由八名工人和他自己组成,经常开会搞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当英国政府颁布《糖税法》的消息传来,他眼睛一亮,十分激动。他凭直觉感到,属于自己的时代到了,实现梦想的历史性机遇---终于来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6 10:49:31 +0800 CST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6 06:51:27
塞缪尔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在中国生根发芽?深入人心啊?我心向往!

手机登录掌中天涯每天送积分:wap.tianya.cn
----------------------------------
哈哈,有同感的人很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6 12:47:08 +0800 CST  
我对美国的精细历史并不知情,所以进来看看以丰富仅有初中水平的美国历史认知,我不怕被人误导,我也只能在里面摘几朵花罢了。我想在这里感知到更多的人文情怀,以人文的视角来看待历史,改变人对世界的全面认知,我以为是现代中国最需要的东西。
---------------------
认识真实的世界,认知真实的历史,是我写作的原始想法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6 18:58:34 +0800 CST  
也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6 23:27:21 +0800 CST  
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7 10:53:42 +0800 CST  
第四节 行动

《食糖法》的颁布,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汉考克这样做海上贸易的商人。

过去,老汉考克和海关关系好,一年拿个2000英镑左右,打点一下,就不要交税了。现在,查得比过去严多了。

虽说执行《食糖法》并没有完全杜绝走私,收入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与以前相比,海关税收增加了30倍,英国食髓知味,查得更欢了。

汉考克犯愁了。根据新税法计算,每年要交的税,高达3.75万英镑。
3.75万英镑,今天怎么看,都觉得数字不大。在当时,却是一笔不折不扣的巨款。

1754--1763年,英国在北美13州的总支出,平均每年也只有30万英镑,这可是包括“七年战争”战时费用在内的额度。可见3.75万英镑是一笔多大的巨款。

马萨诸塞1690-1702年几次发行纸币,总量也只有8.2万英镑,由此也可以推断3.75万英镑是个什么概念。

汉考克这个北美首富,总家当也只有35万英镑,这是多年辛苦积累的结果。现在一年的税收就超过其十分之一,你说不心痛那是不可能的。

怎么办?如果公开抗税,肯定不妥。于是他暗中避税,办法就是走私,不让你海关查到,看你怎么办。

但是,这个办法在塞缪尔眼里,是不入流的。走私,只能走一时,不能走一世。要抗税,得用光明正大的方法。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7 23:49:16 +0800 CST  
那么,用什么办法好呢?

如果你直接讲,我不交就是不交。那好,查税的警察正找不到抗税典型。你敢抗税,那我抓的就是你。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欣赏大英帝国本土监狱的室内风光。

如果你讲,税太高,我不交。那好,税务官员就会义正词严地反驳你:这点税率也算高?冒搞错吧,税率可是比过去降低了。

如果你讲,我是北美人,干嘛要交这么多的税。那好,有关领导就会耐心的教育你:交税,是我们大英帝国所有子民应尽的义务。帝国本土的子民,税额占到年收入的5%--7%,而北美,这个比率不到1.5%,这是伟大的国王陛下给予殖民地人民的无上恩惠。

#¥%……&*,无言以对了吧。

塞缪尔,关键时候体现出他的关键价值。他反复琢磨《食糖法》,看能不能找到破绽。但是,《食糖法》是经过起草--审议—征求意见--辩论—通过等环节制定而成的,千人看,万人议,千锤百炼,那里还有破绽?

塞缪尔破绽没找到,却从《食糖法》的序言里,得到一个启示:既然此法是经过议会审议批准的,但议会里没有北美代表,那么,这项法律就没有体现北美13州的民意,因而,殖民地人民可以不执行。

塞缪尔把他的发现,浓缩成一句很精练的话:“无代表,不纳税。”
这样就把抗税与民主权利挂起钩来,明明白白提醒殖民地人民,我们抗的不是税,抗的是英国的侵权行为。

经这么一转换,明明是不愿交税的龌龊行为,变成了维护自由民主权利的神圣行为。由一个财税管理问题,转变为一个政治问题。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8 02:18:54 +0800 CST  
作者:JamesHu68 回复日期:2010-07-08 02:19:17
记号
----------------
欢迎新同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8 10:28:20 +0800 CST  
作者:梁光宏 回复日期:2010-07-08 10:25:14
戴3块表,更要纳税
-------------------------------
哈哈,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8 12:31:22 +0800 CST  
作者:蛊惑浪子 回复日期:2010-07-08 15:29:48

---------------
欢迎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8 16:53:30 +0800 CST  
“无代表,不纳税”这句口号,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北美人在这句口号的启发下,更加觉得抗税无罪,维权有理,对英国的“暴政”义愤填膺。

这件事还勾起了许多人对英国的新仇旧恨。长期以来,英国推行十分精明的“重商主义”政策,努力向国外多出售商品,少买进商品,这样总是收大于支,金子银子就源源流入,国家因此越来越富强。

英国对北美一样毫不留情,也采取这种政策,要求北美发展农业,为英国工业配套;然后向北美倾销工业品,导致北美经济依附英国;农产品价格比不上工业品,这样英美之间的贸易,北美一直吃亏,货币大量流入英国,极大地影响了北美的发展。

更令人恼火的是,英国硬性规定,北美销往欧洲的所有商品,必须由英国转口;北美从欧洲进口商品,也必须由英国转口。进出口商品还必须由英国船运送。完全是一种拦路打劫、欺行霸市的行为。

为了对抗这些无理政策,北美人大兴走私。但是,早在1761年,英国为了查处走私,发布法令,准许有关人员进入船只、住宅和企业进行查抄。波斯顿商人受气不过,聘请律师阿提斯打官司。阿提斯在法庭上断然否定英国议会有权发布这样的法令,指出议会对殖民地的权力是有限的。他的话从北传到南,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还有许多压制北美发展的政策和行为,让北美人窝火。

现在又来个可恶的《糖税法》,英国,你好霸道,好无理,好无耻。

抗议,坚决抗议!坚决抗议英国政府的暴政!

前文已述,这些抗议,对英国政府决策没太大影响。影响的是殖民地人民的思想和情绪。殖民地人觉得受了很大的冤屈,而且有冤无处诉,悲情意识迅速传遍了北美13州。人们的心头,不由燃起了怒火。

汉考克对塞缪尔的主意,大为叹服。塞缪尔这个政治精怪,难得地笑了:呵呵,这算什么。事情,才刚刚开始呢。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8 22:17:51 +0800 CST  
塞缪尔.亚当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9 00:31:22 +0800 CST  
“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传到英国,格伦维尔内阁嗤之以鼻:没有代表就不纳税,这是什么理由?凡是帝国公民,都要交税,这是公民起码的义务。再说,对代表权不能狭隘的理解嘛,议会里的每个议员,并非只代表选他的那群选民,而是整个帝国全体人民的代表,因此,所有国民都在议会得到“实质性的代表”。 英国许多地方,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在议会也没有代表,难道他们就不用缴税?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格伦维尔政府决定加税,以弥补《食糖法》的税收缺口。这次,他们选择了印花税,这个税种已在英国本土实行多年,现在向殖民地推广,殖民地应该没有理由反对;再则,这个税覆盖面广,大家一视同仁;同时,这个税很轻,大家都承受得起。

基于这些考虑,格伦维尔政府颁布了《印花税法》。

塞缪尔闻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机会又来了。他知道,上次《食糖法》只是开了个头,点着了火。现在,要借助《印花税法》这起东风,把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

要实现心中理想,就必须把民怨搞大,把声势搞大。越大,越能为争取独立创造条件。

格伦维尔千考虑、万考虑,就是没料到遥远的北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还有个名叫塞缪尔的人,用心险恶,借抗税鼓动民愤,暗暗把民意向叛乱方向引导。

塞缪尔冷静地观察形势,判断《印花税法》刚颁布时,是顺风扇火的最佳时机。于是他迅即发表了一个反对加税的宣言,痛斥英国侵犯殖民地人民权利的罪恶行径,重申“无代表,不纳税”的严正立场,大义凛然地宣布,绝不屈服于英国的暴政。

这个宣言,进一步挑动了人们的神经,增旺了群众的怒火。马萨诸塞一下子就有三十七个城镇通过了这个宣言,不久北美六百多个城镇通过了该宣言。

殖民地从各个角度批驳了“实质性代表权”的理论,申明英国议员不可能能够代表北美居民的利益:
“他(指下院议员)了解我们,我们了解他吗?不。我们能对他的行为加以限制吗?不。他有保护我们自由和财产的义务和兴趣吗?不。他熟悉我们的情况和需要吗?不。那么我们还能期望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除了增税,什么也不会有。”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9 03:02:25 +0800 CST  
作者:qunhunter 回复日期:2010-07-09 05:43:10
塞缪尔为什么没被请去喝茶?
---------------------------
此时,英国政府还不太清楚有个塞缪尔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9 09:01:50 +0800 CST  
谢各位光临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09 20:56:03 +0800 CST  
作者:鼎湖听泉 回复日期:2010-07-09 20:21:53
再抽
------------------
哈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10 00:09:39 +0800 CST  
谢谢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10 13:12:23 +0800 CST  
大家批来批去,骂来骂去,越批越理直气壮,越骂越理由纷纷。最后骂出经验出来了,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殖民地的大道理----“权利话语”,它将征税和人的自由与权利联系起来,把英国的政策斥为侵害北美居民权利的暴政。其内在逻辑是:

英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由和自然权利,北美移民将这种自由和权利带到了殖民地,北美居民和英国人一样享有它们。税收是人民向政府的一种捐献,必须由人民自己同意,这是人民的基本权利;英国议会没有北美代表,不能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只有殖民地议会才有权征税;现在,英国未经殖民地议会同意,就向北美居民征收印花税,侵犯了殖民地居民的自由和权利,必须加以废止。

哈哈,歪理重复100遍,就修正成了正理。殖民地发文件也好,开会也好,游行也好,都用这个逻辑对抗英国佬。“自由”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大家都以“自由”为旗号,占领论战制高点。

但是,无论殖民地如何舆论鼎沸,乔治三世和格伦维尔仍然老神在在。毕竟,这些民主国家的高层领导人,日常要面对的就是口水仗,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民主嘛,不就是围绕议题,你争我骂,吵够了然后投票定输赢。

何况《印花税法》的口水仗主要阵地在北美,国王和首相大部分听不到、见不到。

吵吧,你们吵吧。要化解债务,收税才是王道。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10 19:37:54 +0800 CST  
可他们没料到,《印花税法》得罪了殖民地所有的人。由《糖税法》引起的不满,由“无代表,不纳税”这个口号唤醒的维权意识,由“权利话语”形成的自由逻辑,此刻得到快速放大。工厂老板、商人、种植园主、记者、律师、教士、农民等等,无不义愤填膺,到处高呼“要自由,不要印花税”。

大家都想,要抢在11月正式生效前废除《印花税法》。

塞缪尔以无比精准的历史感,判断出这是提升抗英水平的天赐良机。现在,舆论已成,民愤昂昂,嘴巴仗已打到顶点,必须采取行动,激化矛盾,把斗争推向新阶段。

塞缪尔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反王,他像船长一样,用一双强有力的手,暗暗操纵反叛(革命)这艘巨轮的航向,而知道的人不多。

他之所以这么沉稳有力,手段百出,是因为他精心准备了20多年。

现在,他清楚,搞革命,君子不但要动口,更要动手。 目标就是那些印花代销商,手段就是无事生事。

8月14日,塞缪尔安排“罗亚九君子”俱乐部,带领一群波士顿市民,举着马萨诸塞印花代销商安德鲁•奥利弗的模拟像,上街耀武扬威地游行,将模拟像挂在一棵树上(后来被命名为“自由树”)。总督伯纳德看着太不像话,令人去取下,谁知手下不敢去,因为群情激忿。担心如果硬闯的话,可能模拟像未取下,自己的小命先被别人取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10 22:55:11 +0800 CST  
总督一看局势不对,紧急召集参事会商量对策。对策未想出,游行队伍已到市政厅门前。人们对着总督突然高呼三声,并配上满眼的蔑视和愤恨。总督一帮人吓得心惊肉跳。

接着游行人员推倒奥利弗的店铺,打破住所窗户,烧毁模拟像。后来破门而入,搜寻奥利弗本人,幸好他早已溜之大吉。

首席法官带一帮人前来劝解民众,话没讲几句,石块已经飞来,法官大人赶紧撤下,再也不敢出头。

总督命令民兵指挥官,召集民兵来维持秩序。民兵指挥官不久回报:总督大人,没有一个鼓手敢击鼓传令。

总督大人一脸错愕,束手无策。

第二天,奥利弗惊魂未定,一群人却找上门来了:
亲爱的奥利弗,你还是辞去代销商职位吧。否则的话,你本人没问题,但你的房子马上有问题;你现在没问题,但不保证将来没问题。

话说到这个份上,奥利弗还敢怎样,赶紧表态:一定辞职,一定辞职。

其实他尚未任职,几个月以后才收到任命书,但这份任命书已经成了废纸一张。

初战告捷,塞缪尔十分满意。但也仅仅是初战,还需掀起风潮。

于是,波士顿的群众暴力活动日甚一日。民众一到晚上就举火为号,高呼“自由和财产”的口号,冲击支持印花税的官员,有的拆房,有的烧火,有的闯入地窖,把人家珍藏的葡萄酒喝光……

最倒霉的是一个名叫托马斯•哈钦森的人,他本人不赞成《印花税法》,但有人说他拥护此法。这下可好,他家大门被斧头砸开,一帮人闯入,恣意洗劫,凡不能搬走的东西全部砸毁,房屋也被拆得稀烂,结结实实遭了一回无妄之灾。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0-07-10 23:37:39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