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大家稍等会,我在处理图片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2 22:40:04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东门襄仲二三事》(三)


莒国之所以拒绝公孙敖,并不是他们觉得公孙敖过于贪婪,而是另有原因。春秋时代,周人流行媵制婚姻,这种婚姻制度对于续娶夫人的操作规程有着明确的限定。关于媵制婚姻的具体内容,我们留待晋重耳娶亲时再作详细解读,现在同学们只需知道的是,按照媵制婚姻的规定,声己确实应当继任公孙敖的夫人。

然后公孙敖无比尴尬。堂堂礼仪之邦的上卿,求婚遭拒且不说,居然连媵制婚姻的规矩都不懂,你说这是丢你公孙敖的脸呢,还是丢你公孙敖祖宗十八代的脸?

尴尬归尴尬,总要自己找个台阶下。于是,在那个窘迫无比的时刻,公孙敖临时起意,鬼使神差地转而为东门襄仲下了聘礼。公孙敖大概不会料到,就是这个举动,埋下了日后东门襄仲跟他翻脸的伏笔。

有的同学或许无法理解,公孙敖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帮东门襄仲订了门亲事,东门襄仲为什么还要跟他翻脸呢?难道,东门襄仲是恼怒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或是怪怨公孙敖擅自做主当了他东门襄仲的家?又或是东门襄仲一个星期看完三部还珠格格以至中毒太深进而产生了忠于爱情的幻觉所以只想守着家中的婆娘白头偕老?

非也非也。上面这些因素虽然不能被排除,但肯定都不是症结所在。真正把东门襄仲惹毛的情节是,公孙敖代为行聘在先,却又鸠占鹊巢于后。

公元前620年冬,也就是公孙敖从莒国订亲归来不久之后,莒国受到了徐国的攻击。为了抵御徐国,莒国便遣使拜会鲁国,请求缔结同盟关系。

鲁国是公孙敖主政,于是公孙敖赴莒国参加盟会,准备顺便为东门襄仲迎接莒女己氏。可到了莒国一看,待嫁的己氏千娇百媚,美得跟个狐狸精似的,公孙敖忽然提前感受到了春天的浓郁气息。

几乎没有经过上半身的考虑,公孙敖就直接向莒国提出要求:将己氏改嫁给他公孙敖。莒国非常讶异,人可以无耻,但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呀,上一次你求婚遭拒,怎地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连堂兄弟的老婆也不放过了?

当然,讶异只能统统压在心底,时势比人强,眼下莒国有徐国的肘腋之患,正眼巴巴地等着鲁国施以援手,如果在这样的当口跟鲁国正卿公孙敖去争辩是非曲直,那就是典型的不识时务。因此,莒国装作喜出望外的样子,把己氏嫁给了公孙敖。

于是,导火索点燃了。

对于东门襄仲而言,不管公孙敖代为行聘的举动是否合情合理,这个婚约终归是订了,己氏名分上已经是他东门襄仲的女人。那么,公孙敖抢婚的行为,就不能仅仅归结于见色忘义这样浅薄的动机,而要上升到政治斗争的层面上去。

也就是说,不管公孙敖有没有,或者承认不承认,东门襄仲都会认为,公孙敖这是借抢婚之名,行政治打压之实。更何况,每个人都懂的,如果列一个“男人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类的榜单,那自己的女人被抢绝对高居榜首。

所以,东门襄仲还有什么理由不冲冠一怒然后勃起反击呢?果不其然,他立即觐见鲁文公,坚决请求攻打公孙敖。鲁文公也觉得公孙敖太不像话,就打算批准东门襄仲的行动方案。

眼看东门襄仲和公孙敖的争斗马上要由冷战升级为热战,同为三桓的叔彭生担心公孙敖不支(毕竟东门襄仲有国君的支持),赶紧出来斡旋。他对鲁文公说,现在国家有外患,要是再发生内斗的话,只怕会伤及根本。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2 23:19:23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3913楼 2015-04-22 23:43:00
@楚楚大将军2015-04-222 3:34:46
叔彭生是公孙敖一伙的吧?前面似乎说过。
-----------------------------
@楚楚大将军 2015-04-22 23:48:57
嗯,这三大家族联手架空鲁君,一直到亡国都牢牢的把持着鲁国
—————————————————
三桓吗?把持鲁国直到灭国?这么吊?内部不吵架吗?
-----------------------------
@江东一户侯 2015-04-22 23:59:11
磕磕碰碰肯定有,总体还是在协作。不过后来他们自己也被手下的家臣架空
-----------------------------
三桓是合作并竞争,且合作大于竞争的关系,后面会有许多章节论述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00:02:13 +0800 CST  
好,先去睡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01:16:57 +0800 CST  
@哲郡 2015-04-19 07:40:32
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斜古音恰,在镇江方言有保留,如果有客家人,也许他们现在陈田还是同音。
—————————————————
斜音变化的脉络比较清淅,qia__xia__xie。唐韵斜字念作xia。
-----------------------------
@海棠栖露 3536楼 2015-04-19 11:28
海棠这边斜的方言读xia
------------------------------
@三少yx 2015-04-23 06:29:27
我们这斜倒是真念qia,但陈已近普通话标准读音,三少系赣南客家人!
-----------------------------
欢迎三少返校!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08:17:04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5-04-23 10:38:23
海棠兄脾气温和,这对他老婆孩子、父母、岳父母是好事,但对他本人可不是好事,对他老婆孩子父母岳父母的长远利益也不是好事。他过于压抑,肝气郁结,虚火很厉害。
-----------------------------
飞渡同学,历史、伦理、医理全面发展啊!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1:01:46 +0800 CST  
@飞渡烟雨间2011 2015-04-23 10:42:25
海棠兄不如学学 兄弟 我,不要为了别人的评价过于自我压抑,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真的汉子,既要能做绅士,又要会耍流氓。
不知海棠兄看没看过梁羽生的 武侠 小说。梁先生笔下固然以浩然正气为主流,但也提倡,最高境界是正邪合一。
-----------------------------
谢谢飞渡的箴言。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对大众散播信息,海棠必须要有意地营造一种温和的氛围,生活中的我,肯定会随性很多。再有,帖子的题材也有一定的限制功能,如果有一天海棠去杂谈发一个大骂卖国贼的问,一定会意气风发几无顾忌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1:06:30 +0800 CST  
刚才出去了,马上就更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1:07:03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东门襄仲二三事》(四)



所以,东门襄仲还有什么理由不冲冠一怒然后勃起反击呢?果不其然,他立即觐见鲁文公,坚决请求攻打公孙敖。鲁文公也觉得公孙敖太不像话,就打算批准东门襄仲的行动方案。

眼看东门襄仲和公孙敖的争斗马上要由冷战升级为热战,同为三桓的叔彭生担心公孙敖不支(毕竟东门襄仲有国君的支持),赶紧出来斡旋。他对鲁文公说,现在国家有外患,要是再发生内斗的话,只怕会伤及根本。

这里交代一个背景资料。本年的8月份,也就是大约4个月以前,为庆贺晋灵公履新,晋国正卿赵盾召集诸侯在郑国的扈地会盟。当时,晋国身负霸主之名,北方诸侯对它多有仰仗,因此到会者颇众。但是,鲁文公不知何故晚到,触怒了晋国,晋国因而有心攻打鲁国以示惩戒。

鲁文公确确实实对晋国心存忌惮,听叔彭生这么一说,也不敢大意,就反过头来做东门襄仲的思想工作,劝他以国家为重,不要再找公孙敖撕皮了。

为了把工作做细做透,叔彭生还捣鼓了一个和解的协议,具体来说,就是东门襄仲解除婚约,同时公孙敖将己氏送回莒国。两个男的争一个女的,你说怎么分,前半夜后半夜地轮值肯定不现实,只有来个眼不见为净,让两个男的争无可争才是最佳解决办法。

在鲁文公和叔彭生的联手撮合下,公孙敖不情不愿地把己氏送回了娘家,东门襄仲也不情不愿地表示不再追究,一对冤家虚与委蛇地握手言和,相互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以后见了面还是兄弟哈。当然,说完后心里还加了俩字:啊呸!

翻过年头,公元前619年秋,周襄王崩逝,接着晋国清算扈地会盟的旧账,出兵攻打了鲁国。

入冬后,东门襄仲奉鲁文公之命,和赵盾在郑国的衡雍会晤。鲁国希望藉此拍拍晋国的马屁,把扈地会盟的旧账一笔勾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观察,这都是一次必要的、正常的外事活动。但有人不这么认为。

东门襄仲前脚赴衡雍拜会赵盾,公孙敖后脚就启程赴洛邑参加周襄王的丧礼。公孙敖到底做过亏心事,一边走一边忐忑不安,生怕东门襄仲此番会晤赵盾时会达成种种不利于他的谋划。要知道,赵盾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头号权臣,一旦东门襄仲争取到了赵盾的支持,那他公孙敖保管吃不了兜着走。

恐慌的情绪笼罩着公孙敖,而且在他不断地自我暗示下,这种恐慌情绪如同燎原之火一般,以极快的速度越烧越旺。终于,还没到达洛邑,公孙敖就崩溃了。

他不敢继续前行,也不敢原路折返,茫然无绪地转了几个圈后,他决定还是去莒国算了,那里至少还有个与他温存过的己氏,聊以抚慰他伤痕累累的心灵;至于留在鲁国的政治遗产,随它去吧,老子也懒得管了。

公孙敖打定主意,随即拨转马头,直奔莒国而去。入了莒国后,公孙敖把原本为周王室准备的礼物转手献给莒君,顺利地与己氏再续前缘。

公孙敖这一跑,并没有在鲁国政坛掀起狂涛巨浪,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鲁国的政治结构比较稳定。三桓已成气候,虽说跑了公孙敖,但还不足以造成三桓这个政治团体的坍塌。不过,在三桓整体稳固的基础上,作为个体的孟氏还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毕竟再怎么说,正卿这个位置是保不住了。

第二、东门襄仲和公孙敖也没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实事求是地说,东门襄仲只想着削弱公孙敖,没有置公孙敖于死地的念头。所以,当公孙敖用跑路这种方式变相放弃他在鲁国拥有的权势后,东门襄仲觉得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

第三、鲁国的根本尚未动摇。公孙敖裸身出奔,没带走鲁国的城邑和兵马,没伤及鲁国的元气。至于吊唁周襄王这事出了岔子嘛,在国际社会上惹人讥议固然难免,但要弥补也相对容易。鲁文公随后派叔孙得臣为特使赶赴洛邑吊唁周襄王,补足了应有的礼仪,国际舆论也就渐渐平息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1:26:03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4-23 16:41:15
安静得不正常。来张猛图,如果被删,那本将军就要笑死了。



-----------------------------
赞!管理员不会删的,他也怕将军笑话他呵呵。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6:57:51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东门襄仲二三事》(五)


公孙敖打定主意,随即拨转马头,直奔莒国而去。入了莒国后,公孙敖把原本为周王室准备的礼物转手献给莒君,顺利地与己氏再续前缘。

可是,公孙敖的戏份还没完全结束。

公孙敖跑了以后,他的儿子孟孙谷接掌宗主之位,东门襄仲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正卿。此时,孟氏和东门襄仲的关系明显缓和,按理说,本应该没公孙敖什么事了。

但公孙敖比较操蛋,在莒国过了两三年清净日子后,见东门襄仲不像是要继续追索的样子,又心生返鲁之意,并让儿子孟孙谷去东门襄仲那里疏通关系。

孟孙谷找东门襄仲求情。东门襄仲说令尊要返鲁也可以,但有个条件,就是以后再也不许上朝参知政务。公孙敖当然不可能还去讨价还价,于是签约回国,而且躲在家中不出去见人。

就当大家以为公孙敖真的是要谢幕了的时候,公孙敖却再一次让大家跌破眼镜。三年之后,大概是觉得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生活太憋屈,公孙敖忽然带着家中的所有财物又跑到莒国去了。

这一次,最尴尬的非孟孙谷莫属。摊上公孙敖这么个近乎神经质的老爸,你叫孟孙谷怎么跟东门襄仲解释?怎么给国人一个交代?又羞又气之下,孟孙谷病倒了,并且很快就一命呜呼。临死前,孟孙谷以儿子年幼之故,传位于弟弟孟孙难。

孟孙谷的死带有一些悲情的色彩,但老师要硬着心肠说,其实他死了也好。因为,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如果这次没死的话,孟孙谷还要受更多的气,没准下次会死得更加难看。

包括孟孙谷在内的所有人绝对没有料到的是,公孙敖跑到莒国后不久,想法又变了,他竟然叫孟孙难向东门襄仲致送重礼,以期再次返鲁。我说公孙敖,你这是要玩东门襄仲的节奏么?

孟孙难心里一千一万个不乐意,但拘于孝道,又无法拒绝老爸回国的要求,只好觍着脸去求东门襄仲。而东门襄仲似乎也很愿意配合公孙敖这出东奔西走、徒劳往返的闹剧,就爽快地同意了。

公元前613年9月,公孙敖起身回国,行经齐国时,估计是一把老骨头难以承受路途的辛劳,猝然死在了那里。消息传回鲁国,孟孙难请求归葬公孙敖,没有得到东门襄仲的允许。显然,东门襄仲终究还是对抢婚之事耿耿于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人死之后,要落叶归根,要入土为安,要祭祀不绝,否则死者的魂灵就会变成野鬼和饿鬼,后人也会跟着遭殃。因此,东门襄仲闭关不纳的态度,可把孟氏急坏了。

孟氏为归葬公孙敖求神拜佛,四处公关,但事情一直没有取得进展。公孙敖的尸身搁置在齐国,一放就是半年,孟孙难夙夜忧愁,已然形销骨立。

然而转机终于还是来了。齐国不欲卷入这场无聊的鲁国卿族之争,也想着赶快把公孙敖的棺柩礼送出境,于是给孟孙难出了个主意:将公孙敖的棺柩运送到齐国的堂阜去。孟孙难依计而行。

堂阜是齐、鲁交界处的一个边邑,为什么齐国认为将公孙敖停尸于此有利于促成事情的解决呢?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7:08:29 +0800 CST  
@1066358854 2015-04-23 17:11:10
今天好搞笑。本次对同事说:你出关了,结果不小心说成:你出山了。太搞笑了。那同事不要恨我才好
-----------------------------
出关的释义:1.出关口,到塞外。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出山的释义:1.到山外去。2.指隐士出任官职。借指出来主持某种事务或担任某种职务。
3.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闽南地区把出殡称作出山,即是把灵柩运到埋葬或寄放的地点。现一般指火葬之日。

没看懂八妹笑点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7:17:20 +0800 CST  
@mecctor 2015-04-23 17:21:17
为什么管仲要写成 管夷吾,明显是管仲大家是很熟悉的名字,而 管夷吾,相对不是很熟悉。是故意写的吗?还是有讲究,楼主

-----------------------------
同学看得很认真呀!海棠是故意这样写的。昨天有位同学问了海棠一个问题,恰好对你有所帮助,海棠把对话搬过来。

xflso2015 :另外吐个槽,春秋的人物,名字好奇怪,跟看外国小说似的,常常分不清人物关系。

海棠:这个问题找不到解决的快捷途径。历史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只能靠理解才能掌握。春秋人物的名称,一般都是氏+名,这是最基础的。要是深入一点,他的封邑,他的家族排行,他的字号,他的谥号,都会构成他的名称。
以晋国的名臣士会为例: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
看到这里,同学们岂不是要晕了?

xflso2015:那楼主写的时候到底来用他的哪个名称?

范会。其实一开始准备采用士会的名称,但后来发现他的本家有个同名的人,所以用范会。顺便介绍一下,海棠在行文时,一律采用氏+名的称呼方式。

对话结束。

管仲的知名度确实比管夷吾高,但海棠为了统一称谓的口径(即氏+名),刻意选择了采用管夷吾。话说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久。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17:34:45 +0800 CST  
@国产痞子猫 2015-04-23 19:48:48
按时过来签个到。海棠老师安好,大将军好、一户侯好.....还有还有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

-----------------------------
痞子猫好,老师最喜欢按时上课的同学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0:41:45 +0800 CST  
@海棠栖露 3949楼 2015-04-23 17:17:00
@10663588542015-0 4-2317:11:10
今天好搞笑。本次对同事说:你出关了,结果不小心说成:你出山了。太搞笑了。那同事不要恨我才好
-----------------------------
@哲郡 2015-04-23 20:05:32
出关的释义:1.出关口,到塞外。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出山的释义:1.到山外去。2.指隐士出任官职。借指出来主持某种事务或担任某种职务。
3.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闽南
—————————————————
但在我们这里,“出山了”是终于混成模样,出人头地了的意思,骂人没出息,就说你出不山。

-----------------------------
可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0:42:42 +0800 CST  
@95273838 2015-04-23 21:35:01
@xflso2015 3964楼 2015-04-23 21:01:00
发图竟然不带种?开什么玩笑?
—————————————————
嘘,别叫亮哥听见了。

-----------------------------
她是,y一q?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2:01:00 +0800 CST  
海棠印象中,叶同学很娴静的说呀!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2:03:43 +0800 CST  
第二十一章 《东门襄仲二三事》(六)


孟氏为归葬公孙敖求神拜佛,四处公关,但事情一直没有取得进展。公孙敖的尸身搁置在齐国,一放就是半年,孟孙难夙夜忧愁,已然形销骨立。

然而转机终于还是来了。齐国不欲卷入这场无聊的鲁国卿族之争,也想着赶快把公孙敖的棺柩礼送出境,于是给孟孙难出了个主意:将公孙敖的棺柩运送到齐国的堂阜去。孟孙难依计而行。

堂阜是齐、鲁交界处的一个边邑,为什么齐国认为将公孙敖停尸于此有利于促成事情的解决呢?史籍上没说,据老师猜测,可能是想拉近距离以引起鲁国人更高的关注度。

这个道理很简单。以一只母鸡生了枚鸭蛋为例,倘若这事发生在邻县,你即便有所耳闻,也会因难辨真假而一笑了之;倘若发生在邻村,你或许会好奇地跑过去看热闹,回来后又把它当作某次饭局的谈资;倘若发生在隔壁,你的街坊邻居肯定会猛烈围观,旬月之内天天聚在一起,把母鸡的基因品种、生活习惯、情感经历、运动轨迹翻来覆去地探讨无数遍。

所以,在春秋时代通讯闭塞的条件下,将公孙敖的棺柩运往鲁国边境,确实可以起到吸引鲁人眼球的作用。

鲁国这边,与齐国堂阜相邻的边邑叫卞地。因为公孙敖棺柩的到来,围绕着公孙敖而对鲁国政局展开的各种议论和猜测,陡然在卞地大街小巷形成了一股旋风,进而刮向全国各地。

卞地主官不敢怠慢,赶紧向朝廷作了详细的禀报。于是,公孙敖归葬的话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再次冲上了鲁国决策者的案头。

孟孙难也不失时机地在朝堂上请求归葬老爸,在未得到应允之前,他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候命,坚持不肯退下。君臣们一者迫于舆论的压力,二者也怜悯孟孙难的一片纯孝之心(都形销骨立了还在顽强请命),只好同意为公孙敖大开方便之门。

公元前612年夏,公孙敖棺柩还乡,鲁国决定参照庆父的丧礼来为公孙敖治丧。庆父是昭彰的罪臣,他的丧礼规格曾刻意做过贬降。比照庆父的丧礼而行,那就是把公孙敖当作罪臣对待了。史籍中虽然没说为什么鲁国当局会有这样的安排,但其间穿插了东门襄仲的授意是毋庸置疑的。

公孙敖停尸于家中,亲朋戚友都去哭丧。东门襄仲作为公孙敖的堂兄弟,按理说也应该去嚎几嗓子,但东门襄仲旧怨难消,就是板着不肯去表示一下哪怕是虚伪的哀伤之情。

这时,叔彭生出面劝解东门襄仲说:“大家彼此都是亲戚,虽然之前闹得不愉快,但有个和美的收场总是好的。何况先贤有言,不断绝兄弟之间的友爱是一种美德。人应该致力于保持自己的美德,何必总是对怨恨念念不忘呢?”

这番话里隐隐夹杂着恭维,东门襄仲心结遂解,这才领着兄弟们前去哭丧,而公孙敖和他的个人恩怨,至此也一笔勾销了。

公孙敖倒台后,东门襄仲的权势进一步扩张,叔氏和季氏也分得了更多的权力份额。因为东门襄仲和三桓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依然存在,所以很快,东门襄仲和一直对他暗暗不满的叔彭生又迎来了宿命的对决。

双方争斗的过程我们似曾相似,一开始也是在台面下较劲,走着走着撞上一道绕不过的坎,再也无法维系最后那一丝脆弱的伪善,于是斗而不破的局面就此终结。

看同学们都那么忙,老师就拣重点说下吧,所谓绕不过的坎,是指鲁国的君位之争。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3:22:53 +0800 CST  
@u_101102911 2015-04-23 23:11:33
庄姜身份里的谭公会不会是谭国的国君,我是山东济南人,上学时学的本地 历史 中提到济南在商周时期有个谭国的

-----------------------------
海棠猜测应该是,没有严格考证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3:28:55 +0800 CST  
@江东一户侯 2015-04-23 23:30:43
别呀,重点、细节都不许遗漏
-----------------------------
庄姜和谭公没绯闻,没有详细扒的价值,同学们就带过一下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4-23 23:35:25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