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引自http://www.xinfajia.net/3449.html

祝中熹:先秦独特的挑战方式——致师

我国古代军事家,非常重视军队临战时的精神状态,提出过“气”的概念。《左传?庄公十年》所载著名的曹判论战即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尉缭子?战威》篇谓:“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气失而师散”。

所谓“气”,就是指战士们基于必胜的信念而激昂奋扬起来的那种敌忾情绪和求战欲望。昂扬的士气,在战斗中必将转化为巨大的歼敌力量,故高诱注《吕览?审时》篇时直接说;“气,力也。”因此,军队统帅在战前十分注意激发战士的斗志,此即《孙膑兵法?延气》篇所谓:“临境近敌,务在励气。”
古代战争中“励气”的方式很多,其中与交战直接关联的一种“励气”方式就是“致师”。

《周礼?夏官》有“环人”之职,其首要任务便是“掌致师”。郑玄注云:“致师者,致其必战之志。古者将战,先使勇力之士犯敌焉。”旧版《辞源》①“致师”条下据郑意而作申释:“致其欲战之意于敌人也。”其实,致师的意义决不止此。致师的主旨在于先声夺人,显示己方的勇猛威武,以达到镇慑敌军气焰、鼓舞本军斗志的目的。

因此,致师者的风格可以各异,但有—点却是共同的,即都要突出一个“勇”字。《左传?宣公十二年》叙晋楚邲之战:“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

是时战车为军事攻守运动的主要凭依,每乘战车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车上配备甲士三人:左执弓主射,右执戈主击,中执辔主御。许伯等三人各立足于自身的职责而确定了致师的标准:御者驾战车直驰敌军营前,让车上的旌旗擦过敌营的壁垒;车左一面发矢射敌,一面代御操缰,让御者下车去整理好马的颈革;车右于此时杀入敌营,斩取敌军首级,并抓回一个俘虏。当然,这是致师的高标准,一般人难以作到。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致师的要义就在于表现勇武。

致师之举,一般发生在交战双方均已摆开阵势之时。一方致师,另一方当然不会坐待,必然要予以反击。

上引邲之战楚方许伯等三人致师,下文即言:“晋人逐之,左右角之”,只是由于乐伯善射,“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方逃脱了对方的追击。对于遭受致师的一方来说,未能抓获或消灭致师者,则被视作一种耻辱。邲之战中晋方的赵栴,即因“怒于失楚之致师者”而请求赴楚营挑战。

所以,致师是相当艰巨而危险的任务,致师者往往战死或成为俘虏,如《左传?文公二年》载晋国的狼瞫,“既阵.以其属驰秦师,死焉。”《左传?哀公十七年》载“齐国观、陈瓘救卫,得晋人之致师者。”皆为例证。正因为致师要冒极大的危险,故高水平的致师者重在以轻松自如的风格来显示自己超人的勇敢和卓绝的武艺。入垒、杀人、获囚、归营,都在神情自若、敏而不乱中完成,惊心动魄的冒险化为一种搏击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关于晋楚棘泽之役的一段文字,大约是这类高水平致师者精彩的描写了:
晋侯使张骼、辅砾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犬,吉。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胡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皆笑,曰:“公孙之亟也!”
晋国张骼、辅跞两位,可谓致师专家了。由于事前慢待了郑国的御者,而御者某种程度上说又是决定乘士命运的人,故他们二位的致师任务就加倍的艰险。但他们却从容不迫到这种程度:临近敌营方登战车,最后一刻方解囊戴盔,在御者关键时刻两次以突然疾驰相报复的情况下,竟仍能蹲在车后的横木上悠闲地弹琴;完成任务后胜利归来,对御者的不合作行为毫无愤怨,而是豪爽友善地谈笑风生。这和风度,在当时无疑会博得全军的欣赏和赞叹。

致师贵在从容中显出勇敢,所以有时还讲究穿插以“顾献”之礼。春秋时代及其以前,战场多选在山下的莽野之地。当时人烟稀少,禽兽甚多,战场往往也就是猎场,试看《逸周书?世俘》篇所记牧野之战,周军在战胜商军的同时,就曾猎获过虎、麋、熊、豕等大批动物。所谓“顾献”,是指在背后有敌人追击的情况下,射取动物作为礼品,回身献给对方。出现这种场面时,追击的一方一般也就以礼相报,不再追逐。这可视之为古代的一种军事道德。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1:53:36 +0800 CST  
上面这篇文章中提到的邲之战中双方相互致师,以及棘泽之役中张骼、辅砾致楚师,两次精彩的致师,海棠都会在后文中提到。

至于致师的过程中穿插以顾献,海棠在阅读《左传》的时候看到了,惜乎当时没理解透,所以未在文中描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1:59:29 +0800 CST  
下面聊聊猛将之死。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2:01:25 +0800 CST  
其实“猛将难以善终”的话题,海棠早先只是一种朦胧的印象。但既然有同学提出来,海棠准备条理化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此时此刻海棠脑海中能够想起来的死于非命的猛将,大致归纳出猛将的三条死因。

一是读书太少,不懂政治,但倚恃武力而强行干政,结果被政治斗争的漩涡吞噬,譬如南宫万和吕布。

二是殉职。善泅者死于水,善战者死于兵。能者多劳,越是能打,就越是经常被领导派出去打。经常以身犯险,战死的概率自然会很高,譬如典韦和黄忠。

三是因身负绝技而蔑视他人,结果要么中了敌人的埋伏,要么被仇家算计,前者如李如松、杜松和督戎(《我的春秋》中将会出场的人物),后者如关羽和张飞。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2:17:56 +0800 CST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一)


公元前682年,南宫万作乱,引发宋国政局动荡,一年之内连续换了三任国君,并波及到了其他国家,这为齐桓公干涉中原事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借口。

次年春,齐桓公号召中原诸侯到齐国的北杏来举行盟会,以共同协商如何平定宋国的动乱,最终到会的诸侯包括鲁国、宋国、陈国、蔡国和邾国。

由齐桓公主持的这次北杏会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国际关系交往模式。

在此之前,诸侯间无论爵位尊卑,无论国力强弱,结盟时彼此的身份是平等的,虽然不可否认有些诸侯会在某种程度上主导同盟的意志,但他们名义上仍然是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

而北杏会盟,齐桓公公然以盟主自居,使鲁、宋、陈、蔡、邾五国诸侯居于从属的地位,这引发了天下各国的瞩目与思考。

在诸侯的盟会上担任盟主,只有周天子曾经拥有过这份殊荣,譬如敲响商王朝丧钟的“八百诸侯会盟津”,就是周武王发号施令、统一指挥的代表作。

春秋以来,周王室不断衰落,无力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充任盟主的盛况不再,但这并不代表周天子已将主盟的权力下放给了诸侯。

所以,齐桓公擅自以诸侯的身份代行周天子的部分职权,一方面说明了周王室的孱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桓管新政的作用下,齐国的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北杏会盟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是,中原诸侯对于齐桓公这种擅权的行为并不十分买账。

这一点,可以藉由诸侯们的到会情况得到论证。中原诸侯那么多,响应齐桓公号召参与盟会的却只有五个。

五国之中,鲁国属于半推半就的类型,因为鲁、齐关系目前处于时战时停的敏感期,所以鲁国虽然不甘心居于齐国之下,但最终还是不想拂逆齐国。

宋国迭遭内乱,亟欲取得齐国的扶持,迅速平复国内的政局。

陈国和蔡国是一对难兄难弟,面临楚国的巨大威胁,希望投靠在齐国羽翼之下。

邾国是一个小小的子爵国,小国有一条重要的外交原则就是不讲原则,谁厉害它就跟谁混。

其他中原诸侯,包括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国家,则统统把齐桓公的号召当做了耳边风。

这种参差不齐的到会率,生动地告诉了齐桓公,要想赢得中原诸侯的广泛敬畏,无论是发自内心的也好,还是被逼装出来的也好,齐国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主盟北杏终归是齐国的巨大成就,是对桓管新政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效果的积极肯定。

就其场面而言,三人即可成众,齐桓公召集了五个诸侯,虽不是轰轰烈烈,却也马马虎虎将就得过去。

就其意义而言,北杏会盟标志着中原诸侯对齐国威权的初步认可,它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的伟大开端,齐桓公一生的霸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2:49:47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30 22:38:14
棘泽之役什么时候开打,我想点播。

-----------------------------
还要等会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2:51:58 +0800 CST  
呵呵,哪里撞衫了,明明一个穿的大褂,一个穿的时装。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0 23:31:40 +0800 CST  
@95273838 2015-03-31 00:48:15
哈哈,楼主真幽默,小国的外交原则就是不讲原则。

-----------------------------
呵,我们说起来很轻松,人家小国做决断的时候如履薄冰呀。看看现在的韩国,缅甸。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0:52:37 +0800 CST  
今天就到这了,诸位晚安。
ps:希望明天一早看到8854妹纸的留言,带着这个念想入睡。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1:29:33 +0800 CST  
@海棠栖露 2222楼 2015-03-31 01:29
今天就到这了,诸位晚安。
ps:希望明天一早看到8854妹纸的留言,带着这个念想入睡。
------------------------------
@1066358854 2015-03-31 01:52:28
被楼主的念想炸出来了。
-----------------------------
亲,海棠体会到了感应的力量!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8:23:37 +0800 CST  
将军古道热肠,下面换个话题。今天的天气真不错,洛水你们那边下雨了没?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8:55:12 +0800 CST  
@看不顺眼就顶一下 2015-03-31 08:51:31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愿闻其详。

-----------------------------
齐桓公“九合诸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一个章节中作全景式地展现。海棠只能在这个章节中做个概述,后面再慢慢来。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9:02:54 +0800 CST  
@海棠栖露 2231楼 2015-03-31 08:55
将军古道热肠,下面换个话题。今天的天气真不错,洛水你们那边下雨了没?
-----------------------------
@看不顺眼就顶一下 2015-03-31 08:57:39
哈哈哈,海棠老师被将军搞得慌了手脚。应该问那边出太阳没有吧?

-----------------------------
我这叫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海棠光凭那点代课费怎么够?全靠给将军打工来养家糊口呢。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09:07:48 +0800 CST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二)


记得曾经与一位小朋友探讨北杏会盟。他对齐桓公的行为甚是不屑,他的理由是:齐桓公明知自己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步,偏偏要广发请帖,结果请得多,来得少,这不是自讨没趣么?

这位小朋友的观点并没有逻辑错误,只是认识还有点肤浅。

老师可以负责任地说,以齐桓公的眼光,他肯定不会天真到以为中原诸侯都会前来捧场的地步。

也就是说,中原诸侯有的来,有的不来,其实都是齐桓公预料之中的事。

或者更确切地说,齐桓公就是希望借北杏会盟的机会,看看到底哪些诸侯会来,哪些诸侯不会来。

因为,通过观察中原诸侯的到会情况,齐桓公可以对齐国的综合国力有一个全面的评估,看看齐国的影响力到底延伸到了中原的哪些区域,然后据此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

这就好比,假如一个人想了解自己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如何,只需办一场喜宴,然后看看哪些同事会出席一样。

北杏会盟之后,齐国先是发兵吞并了抵制盟会的遂国(舜裔的封国,据说是鲁国的附庸,总之很小,与齐国相邻),有意无意向中原诸侯传达了某种违令必究的意味。

不久,齐桓公又发动了对鲁国的攻击,鲁庄公派曹沫领军抵御。

曹沫是鲁国闻名的猛将,与齐桓公大战三场,每战皆败,丧失了不少领土,令鲁国朝野都震惊不已。为了防止齐军继续深入,鲁庄公迫不得已请求与齐桓公媾和。

公元前681年冬,鲁庄公按照战败协定,携曹沫为副手赴齐国的柯地与齐桓公结盟。

关于这次盟会所要商定的事项,史籍中并无记载。但既然是鲁国求和,想必盟约将不利于鲁国,估计是齐桓公想以法律文本的形式,把从鲁国占据的土地明确为齐国的领土。

盟会开始时,主宾双方都很平静,因为谈判是战场较量结果的反映,有什么需要打打闹闹来争取的事战场上都搞定了,现在再吵也无关损益。

接下去就是焚香盟誓,签署盟约,然后击鼓宰牲,乘血请歃,多少年来就是这么套老规矩,双方都熟得很。

然而,就在两位君主准备签署盟约之际,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处于鲁庄公侧畔的曹沫突然趋身向前,一只手挟住齐桓公,另一只手不知从哪里掏出一把匕首,怒气勃勃,形容甚是凶猛。

堂堂国君歃血盟誓的庄严场合,竟然发生一国臣子武装劫持他国君主的意外,实在是旷古奇闻。因此,盟坛上的工作人员大惊失色,尽皆惶然不知所措。

齐桓公强装镇定,问曹沫:“子将何欲?”

曹沫大义凛然,铿锵作答:“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曹沫的答词,说明他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造诣。

鲁国的城墙要是损坏了,掉下的砖头就会直接砸到齐国的土地上,这话什么意思?难道描述了古代的蜗居现象?

非也。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0:24:52 +0800 CST  
@洛水顽石 2015-03-31 10:18:58


报告楼主,虽然预报有中到大雨,但目前依然艳阳高照,早上我去打探花情,牡丹含苞待放。
楼主,咋感觉你今早上有点手忙脚乱的味道,缺了往日的淡定从容啊?
-----------------------------
我叫不紧张,我一点都不紧张,你摸摸我手上这汗,有我这么不紧张的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0:41:20 +0800 CST  
@95273838 2015-03-31 10:56:56
想不通为什么曹沫可以带短刀进场,没安保搜身么?

-----------------------------
同学,这个问题可把老师难住了。安保肯定会有,但严格到什么程度,海棠没看过哪个资料上有描述。
如果谁有这方面的了解,不妨介绍一下,海棠洗耳恭听。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1:07:01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31 11:36:58
@xflso2015 2245楼 2015-03-31 11:32:00
鲁城坏即压齐境是不是说鲁国把城墙都修到齐国边境了?
—————————————————
上课要认真听。海棠已经说了是齐国打鲁国,而且三战三胜,还占了很多鲁国的士地。

-----------------------------
“鲁城坏即压齐境”,老师觉得这句话有点互文的味道,就像“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样。城和境并非专指鲁城和齐境,我们应该理解为鲁国和齐国,任意一国的城墙垮塌,就会压到对方的土地上去。这样是不是好懂一些?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1:46:01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31 11:36:58
@xflso2015 2245楼 2015-03-31 11:32:00
鲁城坏即压齐境是不是说鲁国把城墙都修到齐国边境了?
—————————————————
上课要认真听。海棠已经说了是齐国打鲁国,而且三战三胜,还占了很多鲁国的士地。
-----------------------------
@海棠栖露 2015-03-31 11:46:01
“鲁城坏即压齐境”,老师觉得这句话有点互文的味道,就像“秦时明月汉时关”那样。城和境并非专指鲁城和齐境,我们应该理解为鲁国和齐国,任意一国的城墙垮塌,就会压到对方的土地上去。这样是不是好懂一些?
-----------------------------
再补充一句。曹沫的言语相对于动作来说,委婉一点。他说是说一国城坏即压另一国土地,真实的含义是指“齐国城坏即压鲁地”,也就是说齐国侵犯了鲁国。这下完全明白了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1:56:16 +0800 CST  
以身作则地冒个泡,潜在水里多难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5:18:00 +0800 CST  
第十六章 九合之始(三)


春秋时期,地广人稀,老百姓都住得很宽敞,城邑之间以及诸侯国之间都隔着大片的荒野。所以一个国家边邑的墙砖,是绝对不可能掉到邻国的土地上的。

曹沫的话,运用了一点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指责齐国欺人太甚,肆意扩张,以至于鲁国的城郊变成了齐国的领地。

他希望达到的目的,当然是逼迫齐桓公在签署盟约时,就鲁国领土被侵一事向鲁国作出让步。

齐桓公说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斯文一点好不好,你到底想要怎么样就直说吧,用不着绕圈子了,我可以做主。

曹沫一字一句地说:“反鲁之侵地!”

齐桓公一怔,下意识地看了看鲁庄公,又看了看身畔的管仲。

此时此刻,鲁庄公比齐桓公还紧张,他事先也不知道曹沫会即兴发挥,临时加上这段戏码。他甚至觉得自己死定了。

因为,如果曹沫撕票,齐国固然会拿他鲁庄公抵命;如果齐桓公满口敷衍求得脱身后,也一定会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继而关门放狗,将鲁国君臣全部歼灭。

齐桓公并没有纠结太久,识时务者为俊杰,他不会傻到和自己的性命过不去的地步,于是略加思索就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曹沫也很爽快,立即将匕首抛到地上,朗声叩谢齐桓公,然后大步走下盟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

齐桓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收摄心神,威仪又随着呼吸回归到他的身体。回味起刚才被劫持的狼狈一幕,一股强烈的愤怒不由得涌上齐桓公心头,他盯着曹沫,双眼喷火,犹如一把机关枪在猛烈射击。

鲁庄公如坐针毡,被齐桓公眼光的边锋一扫,感觉人忽地矮了一截。

管仲在一旁察言观色,知道齐桓公已心生毁诺杀人之意,立即上前安抚,并悄声说:“被迫许下的承诺也是承诺,如果背弃了它,图的只不过是一时之快,但日后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犹如一缕柔和的月光穿窗入室,照亮黑暗,齐桓公顿时明白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抑制住心头奔腾的怒火,如约将齐国所侵之鲁地尽数交还给了鲁庄公。

柯地会盟,齐桓公获取了鲁庄公名义上的服从,但意外失去了此前历次战役拓展的土地。

表面上看,齐国这是赔本赚吆喝,其实不然,返还鲁地无损齐国战略大局,却为齐国赢得了渴望已久的信义之名(齐国一项重要的外交策略就是“结之以信”)。


《公羊传》对此评论道:“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雄,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翻译过来就是说:要胁盟誓可以认作是侵犯,但齐桓公并没有欺骗曹沫;曹沫可以认作是仇敌,但齐植公并没有怨恨他。齐桓公的信义传遍天下,就是从柯地会盟开始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31 16:13:04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