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出版】我的春秋我做主——图文讲述春秋三百年精彩大历史

第七章 离歌(四)


及至长亭相聚,兄弟俩强作欢笑,未几又目光错离,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而起。满眼尽是荒烟衰草,耳畔尽是昏鸦呱噪,二人无语凝噎,只管手到杯干。

公子伋酒入愁肠,未几便酩酊大醉,伏案不起。

公子寿于是取过那根象征公子伋的白旄插在自己马车上,头也不回地往齐国急驰而去。

行至莘地,预先埋伏在此处的杀手望见白旄,以为是公子伋到来,便一拥而上,不由分说将公子寿杀死。

俟公子伋酒醒,从人告知公子寿已代他出行。公子伋不由得大吃一惊,立刻明白了公子寿代他赴死的意图,随即驱车追赶。

这一路,公子伋当真是望眼欲穿,只恨不得肋生双翅,一步赶到公子寿身边。终于,远远地望见了挂白旄的马车,公子伋的心倏然收紧,不知不觉已然汗透重衣。

待行至车前,公子伋一眼看到公子寿的尸首,顿觉天旋地转,一腔鲜血直逼喉头。他当下挑明身份,万念俱灰地说:“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

杀手见正主引颈待戮,自然也乐得有错就改,于是毫不客气地一刀斩下,呼啸而去。

为了谋杀一个无辜的现货世子,反倒额外赔上另一个更加无辜的期货世子,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应该大大出乎卫宣公、宣姜和公子朔的意料吧?

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公子寿的意外死亡给卫宣公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或者说,公子寿的激烈抗争使得卫宣公在良知的审判面前无法继续保持镇定,他已经隐隐听到了丧钟的召唤之声。

当年,卫宣公立公子朔为世子,次年,他就一命呜呼了。

这场连环死亡事件中唯一的受益者卫惠公朔惊喜地发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该死的固然死了,不该死的也找死了,既然都死了,那这国君的宝座他也只好勉为其难坐上一坐了,谁叫他那么年轻那么叼呢?

卫惠公朔虽然不经意间实现了从庶幼子到世子再到国君的华丽蜕变,但是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失去得也快。

在卫惠公被非正常提拔的风光背后,其实已经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意欲把他打回原形。

从道义的角度说,不管卫惠公是否出于主观意愿,公子伋和公子寿的死他总之难逃干系,这事实上严重损害了卫国公室的尊严。

从利益的角度说,右公子职和公子伋、左公子泄和公子寿是两两结对的关系,这种关系非同寻常。当公子伋和公子寿做公子的时候,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扮演的是导师兼幕僚的角色;日后要是公子伋或公子寿飞黄腾达、一步登天,那右公子职或左公子泄的角色很可能就会转换成重辅。

如今,你卫惠公心狠手辣,同时害死了公子伋和公子寿,断了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的富贵前程,且叫二人作何感想?


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泄的感想很简单,就是于公元前696年联合发动政变,另立公子伋的亲弟弟公子黔牟为君。

当了4年国君的卫惠公只好仓皇逃往齐国,投奔他亲舅舅齐襄公(其父齐僖公死于公元前698年)去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3:15:41 +0800 CST  
@海棠栖露 906楼 2015-03-10 12:59:00
@楚楚大将军2015-03-101 0:43:36
看看本将军妻妾成群的盛况!


-----------------------------
@楚楚大将军 2015-03-10 13:19:26
果然口味独特,只可惜人数太少了,窃为将军惋叹。
—————————————————
海棠你有所不知,其实图片里有三十几个美女,只不过你没发现而己。

-----------------------------
果真?那也隐藏得太深了吧!大家都过来帮忙找找,就这图还能躲30几号人?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3:31:57 +0800 CST  
@若影314 2015-03-10 15:27:00


-----------------------------
来啦来啦!

女色狼们,放开那大叔,让我来!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6:16:41 +0800 CST  
@踪迹q 2015-03-10 15:54:02
公子寿死的真亏,本想以命换命救公子伋的,没想到公子伋居然辜负了公子寿,这人太逆来顺受,抢 老婆 也是- -
-----------------------------
海棠认为,公子寿想以命换命救公子伋不假,但公子伋继而赴死却称不上辜负了公子寿。辜负这个词多用来描述某人最终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公子伋以死相殉,所表达的情感,却是对公子寿的尊敬和怀念。而且事实上,这对兄弟超脱生死、不离不弃的故事,还被后人赋诗赞颂。他们人虽然死了,但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佳话。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6:28:39 +0800 CST  
@若影314 2015-03-10 15:27:00


-----------------------------
@海棠栖露 2015-03-10 16:16:41
来啦来啦!
女色狼们,放开那大叔,让我来!
-----------------------------
@ls000ABC 2015-03-10 16:27:37
楼主到底是女汉子还是基仔啊
-----------------------------
兄台的阅读理解能力好强。海棠确实表述不清。那句话应该这么说:

女色狼们,放开那大叔,耍流氓尽管冲着我来!!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6:34:18 +0800 CST  
楚国大将军来得正好,我正要请您释疑呢!

海棠找了一下午,眼睛都冒金星了,实在无法找出隐藏在图中的所谓三十几个美女。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吗?是要把图复制拖黑?或是反转?或是三维立体?或是脑筋急转弯?或压根就是您信口开河胡乱说的?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6:45:01 +0800 CST  
好吧,海棠一言为定。您先給答案吧。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6:56:33 +0800 CST  
将军快点,海棠急得一头汗来着!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7:11:08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10 17:13:30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背景太暗,没有反衬,所以看不见。

-----------------------------
苍天啊!大地啊!这还有没有天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17:17:55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10 21:00:13
@若影314 932楼 2015-03-10 20:36:00
海棠太有才华了,方便透露一下性别吗?
—————————————————
亲,以我对海棠的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全取决于你的性别。

-----------------------------
将军,海棠躺在病床上对您这句话表示不理解,能给个进一步的解释吗?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1:08:38 +0800 CST  
海棠还要拖地,将军喝杯茶再来吧。那个关于性别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1:28:01 +0800 CST  
将军大才,晋升元帅指日可待!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1:39:56 +0800 CST  
第七章 离歌(五)


卫惠公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宣姜的精彩还在延续。继迷死准公公,直接害死世子和间接害死长子后,宣姜仍旧没有消停,她又嫁人了。

这一次婚姻,宣姜依然出于被动,但其婚配的对象,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公元前699年卫惠公刚即位时年纪尚小,本来掌控政局的能力就不是很强,加上国人还觉得他来路不正,并不十分买他的账,所以不仅国内局势出现动荡,连带着也影响了卫国和齐国的外交关系。

当时齐国希望继续发挥宣姜的纽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卫国,就出了个馊主意,让她嫁给公子伋的另一位亲弟弟公子顽,以稍微缓解那些同情公子伋的卫人对卫惠公乃至对齐国的敌对情绪。

对于齐国的编排,公子顽起初坚决不同意,但扛不过齐国的一再逼迫,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公子顽的抗拒,我很能理解。宣姜的身份这些年来变换得有点飘忽,没过门时还是公子顽的准嫂子,等到过门后却又成了公子顽的庶母,现在又要成为公子顽的老婆,换作我是公子顽,我也跟不上节奏。

不过宣姜此后的人生总算步入正轨,接连为公子顽生下了二男三女,分别为公主齐子(早逝)、卫戴公申、卫文公毁、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算得上是晚景幸福。

只是,在聊了这么多题外话后,我们不要忘记向公子伋与公子寿生死不弃的兄弟情义致敬,他们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赢得了卫国人民深深的感佩与长久的怀念。

《诗经?国风?邶风》中有一首名为《二子乘舟》的诗歌,就是为他们而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掩上书本,我仿佛看到,在一道长堤边,两个年轻人拜别亲友登船,浩淼的河水载着孤舟渐行渐远,最后融入了水天一色的渺渺维度,只剩下送别的人儿,骋目远望,怀着无尽的伤感与忧思,久久地伫立在河岸。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1:43:06 +0800 CST  
不好意思,急急忙忙忘了配图。

---------------------------------------------
第七章 离歌(五)


卫惠公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宣姜的精彩还在延续。继迷死准公公,直接害死世子和间接害死长子后,宣姜仍旧没有消停,她又嫁人了。

这一次婚姻,宣姜依然出于被动,但其婚配的对象,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公元前699年卫惠公刚即位时年纪尚小,本来掌控政局的能力就不是很强,加上国人还觉得他来路不正,并不十分买他的账,所以不仅国内局势出现动荡,连带着也影响了卫国和齐国的外交关系。

当时齐国希望继续发挥宣姜的纽带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卫国,就出了个馊主意,让她嫁给公子伋的另一位亲弟弟公子顽,以稍微缓解那些同情公子伋的卫人对卫惠公乃至对齐国的敌对情绪。

对于齐国的编排,公子顽起初坚决不同意,但扛不过齐国的一再逼迫,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公子顽的抗拒,我很能理解。宣姜的身份这些年来变换得有点飘忽,没过门时还是公子顽的准嫂子,等到过门后却又成了公子顽的庶母,现在又要成为公子顽的老婆,换作我是公子顽,我也跟不上节奏。

不过宣姜此后的人生总算步入正轨,接连为公子顽生下了二男三女,分别为公主齐子(早逝)、卫戴公申、卫文公毁、宋桓夫人、许穆夫人,算得上是晚景幸福。

只是,在聊了这么多题外话后,我们不要忘记向公子伋与公子寿生死不弃的兄弟情义致敬,他们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赢得了卫国人民深深的感佩与长久的怀念。

《诗经?国风?邶风》中有一首名为《二子乘舟》的诗歌,就是为他们而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掩上书本,我仿佛看到,在一道长堤边,两个年轻人拜别亲友登船,浩淼的河水载着孤舟渐行渐远,最后融入了水天一色的渺渺维度,只剩下送别的人儿,骋目远望,怀着无尽的伤感与忧思,久久地伫立在河岸。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1:47:13 +0800 CST  
秦被关东诸候称为“虎狼之帮”,盖因秦西扩后受西域各族民俗影响深远,而对华夏内地传统的周礼文化不那么感冒,因此孔子西游不入秦,因为他知道秦没有儒家复古文化的市埸。正因秦受周礼束缚较轻,......
--------------------------
@哲郡 2015-03-10 18:27:41
兄台高见,海棠涨了姿势。
………………………………………………………………
楼主先生客气了。
先生大作,风趣横生;沉思之余,不免捧腹;温故知新,实为受益。
秦统一华夏,主要依赖商鞅变法,此乃 历史 常识,而先生却对此认识不足,实另人不解。

-----------------------------
哲郡兄台是读书人,经纶满腹,海棠望尘莫及;又兼绝无恃才傲物之气,更令海棠高山仰止。

关于战国时代的人事,海棠说来惭愧,连一般程度的了解都谈不上。对于同一时期秦国的历史演变,则更是孤陋寡闻。

兄台一开始从秦国受周礼束缚较轻的角度来谈论秦国的强大,是海棠从未与闻的观点,当然,这样说并非是对兄台观点的否认。但是,兄台后来论及商鞅变法,则海棠还是稍有认识。

商鞅,战国时代法家人物的著名代表,乃卫国公室之后,江湖人称卫鞅,后因获封于秦国商邑,故又名商鞅。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功勋卓著,被秦孝公委以左庶长之职。商鞅立木是商鞅的招牌动作,为历代多数学者所称道。

后因触犯了旧贵族阶层的利益,商鞅惨遭车裂之酷刑。

商鞅变法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于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因果变迁,海棠知之甚少,因牵累于写作《我的春秋》,故暂时也没有研究的打算。

哲郡兄台出现在海棠的帖子里,是海棠的荣幸,希望以后能时时听取兄台的高论。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3:17:38 +0800 CST  
@三少yx 2015-03-10 22:24:41
庶母下嫁,卫国虽为旧邦,夷狄之气颇重!
-----------------------------
三少之言,海棠颇有同感。

一者,虽说春秋时代烝母的行为并非如现代这般犯天下之大不韪,但从思想认识和行为实践的角度来看,华夏之族确实与蛮夷之族有所不同,其中蛮夷之族相对而言更加不以烝母为忌。

二者,卫国之所以立于华北平原南端,盖因周王室分封之初赋予卫国的使命就是阻遏华北平原的狄夷南下。卫国在与狄夷激烈抗衡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密切的文化交流。故卫国沾染狄夷之气,必不在区区之数。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3:27:05 +0800 CST  
第八章 婚姻的烦恼(一)

婚姻是世界上最大的烦恼。

年轻的时候,有意无意喜欢装文艺范,囫囵看了几本现代文学家的书,就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谛,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坚信,婚姻的全部烦恼在于,外面的人愁着怎么进去,而进去了的人又愁着怎么出来。

后来见闻日广,才察觉槐聚先生的名言虽然观点独到、措辞精辟,但实不足以凸显世间具象的光怪陆离。

譬如公元2008年岁末,因为一起轰动整个华人世界的娱乐事件,使得“新陈代谢”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起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就告诉了我们,在数码科技日渐普及的年代,配偶过往的经历倘若不怎么清白,而且又喜欢做“日”记,同时与旧爱的感情还缠绵不绝,那么与他(或她)的婚姻就是一个令人生不如死的错误选择。

类似的烦恼不胜枚举,接下来所要讲述的这段婚姻,就与公元2008年的贺岁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一个悲情的男人,忽然发现了自己老婆的隐秘情事。

中国有句俗语,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我看此话也不尽然。像齐僖公的小女文姜,作为一个金枝玉叶的大国公主,她的婚姻生活就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恬静和美。

在叙述文姜的婚姻问题前,老师想先花点笔墨介绍一下春秋时期给人命名的规则。这些文字可能看起来与婚姻的主题无关,但在帮助同学们增进对本文某些细节的阅读理解方面不无裨益。

给人命名,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名字,它是一门学问。古人不但要取名,还要取姓氏。当然,对于今人来说,这门学问基本上已经简化为单纯对名字的研究,姓氏的确定并不需要耗费心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小孩子随父姓,少部分随母姓,还有极个别的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话说海棠就见过某张爸爸和某李妈妈预备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名字叫王某某,结果公安不给上户口。公安咋就那么不懂风情),很是干净利落。

取名就要相对复杂一些。

我的父辈那代成长在以斗争为纲的环境中,明明穷苦得要死,偏偏还心忧天下,动不动就是保国、卫国、志军、抗美,仿佛大家都取了个激情万丈的名字,就能改天换地,让世界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我的后辈这代沐浴在物质文明的光辉下,取名时格外青睐温软的字眼。可或许是老师已经跟不上时代,总觉得倘若给女孩儿安上诸如诗诗、梦梦之类的字眼,还算是贴切了女性的柔美,倘若男孩儿的名取得过于妖娆,则难免使人望文生义,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

还有一种取名的思路是剑走偏锋,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2012年高考那阵,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就招录了一个姓“操”的男生,名字竟然叫“日本”;南京审计学院的金审学院招录了一个姓“是”的女生,名字竟然叫“朕”。这样的名字就颇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0 23:59:53 +0800 CST  
@若影314 2015-03-11 10:45:30
楼主上午不更新吗?那潜水员们就不会冒泡啦。。。。。


-----------------------------
亲,冒着自冒,不冒着,海棠一日五更,他也不会冒的呵呵!谢谢关心!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1 12:28:15 +0800 CST  
第八章 婚姻的烦恼(二)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取名字的呢?这个话题如果展开,那就是一篇博士后论文,所以老师只能化繁为简,不揣浅陋地试述几句。

首先看取姓氏。上古时候人口稀少,大家都是聚族而居,一个部落里的人都是同一个姓。至于具体姓什么,往往根据居住地左近的高山大川以及自然地理特征来确定,譬如炎帝生于姜水之畔,所以他的族人都以姜为姓。

后来由于人口繁衍加快,部落所处的区域已经不能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来维持部落所有人的生存。这时只能像蜂群一样,将部落里多余的人口迁徙到另外的地方——譬如吕地居住,并结成新的部落,仍然沿用姜姓。

现在问题来了,这也姓姜那也姓姜,假使某姬姓部落要找姜姓部落搞搞网友见面之类的活动,他们该如何区分两个姜姓部落呢?

为了解决诸如此类闹心的问题,古人开始引进氏的概念。氏就是同姓部落为了互相区别而各自为自己部落取的一个特殊代号,譬如居住在吕地的姜姓部落也许就会以吕为氏。

上述说明可以视作取姓氏的早期法则和主要方法,历夏商而至春秋时,土地和人民都经由分封纳入到了周王室的管辖体系之内,对姓氏的确定也成为了体现周王室统治权的重要部分。

在《左传》隐公八年的记录中,有一段鲁隐公和大夫众仲关于确定姓氏和谥号的对话。

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说:天子使有德之人为诸侯,依照他的出生地赐姓,依照他的分封地赐氏。诸侯以字(又叫表字,相当于人的别名。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则以诸侯之字为氏。一个人为官且累代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为氏。还有以封邑为氏的。

总而言之,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并且氏这个玩意,可以区分贵贱,同一个祖宗分出来的几拨人里,唯贵者有氏,贱者却有名无氏。

姓氏的讨论到此为止,下面看古人如何命名。

在《左传》桓公六年的记录中,有一段鲁桓公与大夫申繻关于命名的对话。原文太长就不引用了,直接上译文。

申繻说:“命名的方法分为五种类型,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字眼来命名是象,用万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限于本国)、官职名(限于本国)、山川名(限于本国)、疾病名、牲畜名和器物礼品名。”

按信、义、象、假、类特点来命名的情况老师可以分别例举一些。

晋国始祖唐叔虞,出生时手上的纹理依稀像个虞字,故名之虞,这就是信。

周文王名之昌,周武王名之发,这就是义。

孔子骨骼奇特,头顶凹陷,状如尼丘,故名之丘,这就是象。

宋昭公名杵臼,孔子的儿子名鲤,这就是假。

鲁桓公的世子与鲁桓公同日出生,故名之同,这就是类。

不用国名、官职、山川、牲畜和器物礼品命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周朝开始,中国产生了避讳的文化。

避讳大概就是指,尊长过世后,他的名字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具体时长视尊长在世时的地位而定)不可用于给其他物事命名,甚至不能使用于任何场合。

所以,假如国名和名讳冲突,因为国名无法避之不提,也无法更改,只能在生前就不以国名来为人命名。

假如官职、山川和名讳冲突,只好被迫更改官职名和山川名,很是麻烦。譬如晋僖侯以司徒为名,则改司徒官职为中军;宋武公以司空为名,则改司空官职为司城;鲁献公以具为名,鲁武公以敖为名,则鲁国后来以具山和敖山所处的乡名为二山重新命名。

假如牲畜、器物礼品和名讳冲突,就会导致牲畜与器物礼品无法继续使用,从而影响祭祀和礼仪等日常生活,也只能由人给牲口和器物让路,提前把人名改掉。

至于不用疾病命名,那是因为疾病名太晦气。这是个古今通用的道理,现代姓杨的人连伟都不敢叫,如果谁的姓氏后面加个羊癫疯、猪头瘟之类的名,那岂不是要倒祖宗十八代的血霉?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1 13:03:08 +0800 CST  
@楚楚大将军 2015-03-11 13:24:43
感觉当个古人好累,讲究太多了!

-----------------------------
这个未必。

一者,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我们现在的很多礼仪、习俗、规矩,春秋时代就没有。那古人要说当个今人好累么?

二者,春秋时代是华夏文明的密集喷发期,我们现在的文化,就是在春秋时代的基础上扬弃发展而来。倘若春秋时代的文化过于单薄,没什么太多讲究,那华夏文明的进化就要迟滞了。
楼主 海棠栖露  发布于 2015-03-11 13:54:36 +0800 CST  

楼主:海棠栖露

字数:1828809

发表时间:2015-02-24 07: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8 20:51:34 +0800 CST

评论数:801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