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汉语可以称呼《天皇停战诏书》吗?

公元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15日,日本国最高统治者(Japanese Mikndo)通过广播发表声明宣布接受波兹坦公告。在日本这份声明被称作“天皇の终战の诏书”。用英语称之为the armistrce rescript of Japanese Mikado。时至今日在中国竟然用汉语用“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来叙述这一历史事件。
我个人认为如此使用汉语是不对的。
在汉语的文化传统中对天敬畏。“天”有至高无上的意思。不是什么称呼之前都可以随便加上一个天字。《春秋》中将周天子称为天王。唐朝时颉利可汗臣服于唐太宗,在其上书中称太宗为天可汗,而自称可汗。太平天国时洪秀全自称天王。人皆为人子,男人称为男子,女人称为女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敢称天子呢?天人,天女,天仙都有誉美之意。《随书》中记载,当时日本国最高统治者至隋炀帝的国书中写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句话曾引起隋炀帝的怒火,隋炀帝将其改为“日出处天子至日落处天子书”。在中国历史文献大多称日本最高统治者为王。可以想象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官民若称日本最高统治者为“天皇”,而称中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或皇,会面临什么样的下场。伪满时期,末代皇帝溥仪自称皇帝,他能用“天皇”二字称日本最高统治者吗?若在其“国书”如此称谓,谁又能解其心中之味呢?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称谓自己民族,国家的名称,元首的称谓,历史事件,山川地名甚至人名。其称谓往往都有特殊的意义。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而自称皇帝。如此来看“皇帝”应是中国的专有名词。“中国”,“汉族”这两个词也有其历史意义。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官方与民间一直用“支那”称呼China ,日文版的《终战の诏书》原文提到“米,英,支,苏四国”中方没有根据这一简称而自称“支那”,翻译为“美,英,中,苏四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称呼其他民族,国家的名称,元首的称谓,历史事件,山川地名甚至人名,也往往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一些西方国家称中国为China(音)。还有一些国家称中国为契丹(音)。现在日语中称China为中国(音:chu u go ku 秋吾高酷 )。
由于中国和日本特殊的历史文化关系,共同使用着一些相同的文字字符,有些相同的文字字符在本意的意思可以望文生义相互理解,但是一些字符各自的民族语言中往往有各自的特殊意义,不同的语体色彩,透露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中文和日文都有复杂的谦称,对他人敬语尊称,维护自己家国尊严的自称以及对敌方的蔑称。日文版的《终战の诏书》原文提到“米,英,支,苏四国”中方没有根据这一简称而自称“支那”,翻译为“美,英,中,苏四国”。在中国只有汉奸才将Japanese Army称之为“皇军”。即使铁杆汉奸对于被全歼日本军人也不愿用汉语称之为“皇军全部玉碎”。日本人用日语究竟称American为美国,米国,USA,还是阿麦利卡在我们看来没太大区别。但是“支那”和“中国”这两种称呼区别大了。
语言文字在使用中有强烈的语体色彩。一声称呼,一个动词的选用,可谓是非曲直尽在其中。吾乡之先贤至圣孔夫子在《春秋》开篇中写到“郑伯可段于鄢”。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孔子世家,项羽本纪作为标题。一句赵盾弑其君。一字一句尽显褒贬之意。中国的抗日战争用英语可以翻译为War of resitance against Japan。但是国际上一般称之为Second Ching-Japan War,直译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怎么称呼那次战争呢?二战后日本官方不在用“支那”称呼中国,中国官方不在用“倭”称呼日本。日本政府一直不正视侵略历史,用“日本军队曾经‘进入'某些国家”来回避侵略,这当然引起被侵略国家的不满,纷纷抗议日本政府一直不正视侵略历史,歪曲历史的行为。
诏书在汉语里意思为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故而自称皇帝。如此来看“皇帝”应是中国的专有名词。自从末代皇帝溥仪退位以后在中国用汉语就没有人能再使用这一名词了。孙中山,袁世凯,冯国璋,曹锟等国民政府总统没有颁布过诏书。蒋委员长没有颁布过诏书。毛 没有颁布过诏书。二战时同盟国领导人如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他们各自的政令或联合发布的公告也不能称之为诏书。同盟国中各王国的国王发布政令也不能称之为诏书。刘少奇,华国锋,李先念,杨尚昆,江泽民,胡锦涛, 发布政令也不能称之为诏书。罗马教皇,俄国沙皇的书面命令我们用汉语也不称之为诏书。我们为什么用汉语称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最高统治者颁布的无条件投降的公告(the armistrce rescript of Japanese Mikado)为诏书呢?Japanese Mikado其他的所有命令也称之为诏书吗?“终战の诏书”是日语,不是汉语。是日本用日语称Japanese Mikado宣布停止战争的公告,广播也不过是传达公告的一种形式。抛开民族立场来说,去行文确有国手之风,可与汉献帝禅位诏书,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相媲美。一个战争失败者用文词含糊其过,饰其非。这是他的不对。我们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文字的使用上如此不讲究,允许并接受战败国用如此暧昧的文字这就不是别人的错,这个值得深思。
顺便一提,现在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媒体常说日本政府当年“强征慰安妇”的问题。这一用词就值得商榷。强征也是征,只是手段强弱问题。慰安妇一词词义太过含糊,词义对当年那些日本妇女合适。这一用词不适合中国,朝鲜等国受侵害的女性所受的苦难,她们是性奴。国内战争时期反动派强征男性青年入伍,我们可以称之为“抓壮丁”。对于那些被抓被强迫作性奴保守蹂躏的女性我们竟用“强征慰安妇”一词。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我们如此所有汉语真是羞煞人啊。


李强写于曲阜
2015年(共和国67年)8月7日






楼主 六指笔魔  发布于 2015-08-09 20:52:00 +0800 CST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楼主 六指笔魔  发布于 2019-08-10 22:17:30 +0800 CST  
“朝鲜战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韩国称其为“韩国战争”或“六二五事变”。朝鲜称其为“祖国解放战争”。中国大陆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参与的朝鲜战争部分称为“抗美援朝战争”,港台、南洋、欧美等称其为“韩战〔Korean War〕”
楼主 六指笔魔  发布于 2019-09-15 18:40:03 +0800 CST  
美日激战太平洋,与中国关系极大,被中国称之为太平洋战争。称谓很中立,用词很中性。苏德战争,与中国相距甚远,称之为苏联卫国战争,称谓不中立,用词有褒贬。
为什么?
楼主 六指笔魔  发布于 2019-11-01 09:10:11 +0800 CST  

楼主:六指笔魔

字数:2685

发表时间:2015-08-10 04: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20:49:36 +0800 CST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