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功过是非论——说说那26年的成就与错误

当年功过是非论
试图评价改革开放前的帖子很多,写帖子的也都认为自己很客观。不管怎么评价,都有人不满意,往往引起正反双方的论战。事实上,评价历史确实很难,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全貌往往会因为作者所站得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所以了解的史料基本都会贯彻有利原则,即支持自己观点的用,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摒弃。本文也同样如此,由于了解的史料有限,从自己的角度来评价过去的那26年,有自己经历过的,有查来的资料,有自己的分析评价,观点材料不免偏颇。认同的,捧个人场,不认同的,也捧个人场。骂也好,认同也好,都无所谓。所谓抛出去一块石头,砸着谁就各安天命,不受本人控制了。
个人认为,《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那时候的评价是有所保留的。没办法不保留,不然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所谓“三七开”,实际上到底几几开,不好说。下边先说自己认为的当年的成就吧。
一、教 育
那个时代对于国家建设最大的成就,我认为就是教育,让几千年没有资格识字的农民接受基本上算是义务教育的小学教育(后来普及到初中)。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基本上跟农民没什么关系的,尽管历朝历代都把农民排在“士农工商”的第二位,但农民基本上都因为穷,不能受到任何教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不会写,并因为这个原因受到了很多的欺压和歧视。所以,尽管伟人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上,除了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样会造成一切严重破坏的事件,基本上所有的大事,是没有人民群众什么事的。
所以,在中国所有人最底层的农民心目中,能够读书识字,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事,也是可能改变家庭家族命运地位的唯一途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虽说文武艺一起说,但事实上,武艺相对于“文艺”来说,地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因此,尽管在那个时代只做到了基本上免费的小学教育,但是这就够了,足以使亿万农民对政府,对领导人感恩戴德顶礼膜拜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在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大量饿死的情况下,都相信毛老人家和他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尽管许多毛左始终在说老人家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毛左们的言论是那么苍白无力,没有任何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事实作为依据。原因就是,作为过来人,没有人能够理解中国的亿万农民对文化的渴望。也证明了,这些时时处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挂在口头上的人,连中国的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都没有考虑过,只会用“爱国”这样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的口号来忽悠别人,同时也忽悠自己。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5:40:00 +0800 CST  
发了两次,都被删了,理由是 不符合本版宗旨。实话说,还真没研究过“本版宗旨”是什麽。再看看吧,这次不行,就不再写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5:42:31 +0800 CST  
持“毛泽东时代”教育费用基本可予忽略不计“观点的人,恐怕不会知道,在文革以前,接受高中教育的费用是怎样的天价。尽管那时候高中的学费在今天看来确实好象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民来说,同样是负担不起的。比如,每个学年的学费两三元钱,看起来不高,如果跟当年一个工分八九分作对比,就知道,这两三元钱可能是一个农民几个月的收入。同时,当时的高中学校极为稀缺,一个县不能保证有一所,在交通全部靠走的年代,走读是不现实的,需要所有的农村学生住校,这个住校的费用,是真真正正的天价。每月每个住宿生的伙食费用是每天三毛,加一斤粮票。也就是说,一个住宿学生每天仅吃这一项,就是普通的农民两口子劳动都供养不起的,更不用说还需要穿衣刷牙洗脸洗衣服。所以,相对于今天高等教育高昂的费用,在那个年代,高中,就是比今天的大学高的多得多的更高等的教育,而决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费用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5:49:12 +0800 CST  
持“毛泽东时代”教育费用基本可予忽略不计“观点的人,恐怕不会知道,在文革以前,接受高中教育的费用是怎样的天价。尽管那时候高中的学费在今天看来确实好象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民来说,同样是负担不起的。比如,每个学年的学费两三元钱,看起来不高,如果跟当年一个工分八九分作对比,就知道,这两三元钱可能是一个农民几个月的收入。同时,当时的高中学校极为稀缺,一个县不能保证有一所,在交通全部靠走的年代,走读是不现实的,需要所有的农村学生住校,这个住校的费用,是真真正正的天价。每月每个住宿生的伙食费用是每天三毛,加一斤粮票。也就是说,一个住宿学生每天仅吃这一项,就是普通的农民两口子劳动都供养不起的,更不用说还需要穿衣刷牙洗脸洗衣服。所以,相对于今天高等教育高昂的费用,在那个年代,高中,就是比今天的大学高的多得多的更高等的教育,而决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费用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5:49:44 +0800 CST  
本人有一个老师,后来我参加工作后跟我住了隔壁邻居。作为家里的老大,他上有父母爷爷奶奶,下暂时没有兄弟姐妹的时候考上了高中。正赶上“三县合并”一个大县,本来我们县的高中被合并到临县去了。于是我们公社考上高中的5个小伙子一起步行八十里地,背着简单的铺盖卷就上路了。赶上开学那几天下大雨,等几个人边走边打听的到达目的地,被褥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好在开学的时候是在天还热的时候,不几天就干了。但是棉花做的被褥即使晒干了,也就不暖和了,冬天三十多人一个大宿舍,没有取暖设备,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过来的。更不巧的是,老师上高中的时候,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有那么一段时间学校不得不放假让学生回家就食。我这位老师跟我妈是一个村子,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我们那里许多人收拾家里的旧衣服,到山东的革命老区去用旧衣服换地瓜干——当地比我们那里更穷。我妈妈去的时候,多亏了我这位老师相提携才能挤上火车。所以后来,我妈妈数次去看望我这位老师,当面表示感谢。我问老师,那时候大家都那么困难,你怎么还能上得起高中?老师说,多亏了他有位叔叔是铁路工人,有没有孩子,才在叔叔的资助下上完了高中,并在64年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06:12 +0800 CST  
当然,这样说,并不能否定当年在教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点,从前文说的农村小学教室的稀缺就能看得明白。从零起步,到普及,肯定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从低到高由小学生教小学生的过程。所以,绝不能拿当年的教育质量,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的数量来否定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那个年代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至于今天,普通人家的孩子基本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招生的人数,是当年的不知多少倍。所以高等教育差不多形成了卖方市场,费用的高昂,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比如,恢复高考的1977年,全国大学大专中专加起来,只有区区十几万(具体数字没查到,1983年还只有24万),而今年,仅河北省一省,本科和大专加起来,招生就有四十万 。所以前边分析过高校费用的居高不下,是人们的需求增长在其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12:47 +0800 CST  
当然,这样说,并不能否定当年在教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点,从前文说的农村小学教室的稀缺就能看得明白。从零起步,到普及,肯定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从低到高由小学生教小学生的过程。所以,绝不能拿当年的教育质量,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的数量来否定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那个年代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至于今天,普通人家的孩子基本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招生的人数,是当年的不知多少倍。所以高等教育差不多形成了卖方市场,费用的高昂,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比如,恢复高考的1977年,全国大学大专中专加起来,只有区区十几万(具体数字没查到,1983年还只有24万),而今年,仅河北省一省,本科和大专加起来,招生就有四十万 。所以前边分析过高校费用的居高不下,是人们的需求增长在其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13:21 +0800 CST  
当然,这样说,并不能否定当年在教育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点,从前文说的农村小学教室的稀缺就能看得明白。从零起步,到普及,肯定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从低到高由小学生教小学生的过程。所以,绝不能拿当年的教育质量,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的数量来否定政府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因此我个人认为,这是那个年代所取得的最大成就。至于今天,普通人家的孩子基本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校招生的人数,是当年的不知多少倍。所以高等教育差不多形成了卖方市场,费用的高昂,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吧。比如,恢复高考的1977年,全国大学大专中专加起来,只有区区十几万(具体数字没查到,1983年还只有24万),而今年,仅河北省一省,本科和大专加起来,招生就有四十万 。所以前边分析过高校费用的居高不下,是人们的需求增长在其中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13:42 +0800 CST  
成就说完了,开始说错误。什么,成就这就说完了?没错,我认为这就说完了。因为除了教育,在我看来,其他的,都是作为一个政府做了一些本职工作。政府官员犯了错误是要追究责任的,但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我们只能认为这个政府称职,作为领导人是同样的道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17:23 +0800 CST  
有些人有一个典型的逻辑,只要你指出改革开放之前的执政者所犯下的错误,你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小丑,恶毒污蔑攻击伟大领袖,就是汉奸卖国贼美分美狗。再往下说,那个时代时代虽然有问题,但是现在就好吗,贪官遍地环境污染资源卖光有毒食品三聚氰胺。。。。。。他们说这些现在的问题可以,如果换做是你提出来,他们仍然会说你“汉奸卖国贼美分美狗”。。。。。。。好像他们就能代表党代表领袖代表政府,只要跟他们意见不同就不可以。而且他们才懒得跟你摆事实讲道理呢,一个字,滚;两个字,闭嘴,滚蛋;三个字,日你娘!也不知道到底是懒的理论,还是理屈词穷。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24:39 +0800 CST  
哈哈,这逻辑太强大了!
如果你说毛时代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毛去世多年了政府一直没有总结反思,他们一贯的招数是“你算个什么,就你这样的小丑因为生活不如意或者毛时代是地富反坏右才来反对伟大领袖”。确实,我真的不算什么,现在生活说不上多么好,但是祖上根正苗红,标准的贫下中农。但是,我的身份跟我总结以前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今天的执政者吸取教训以免重犯之间,有什么关系?即使我是个垃圾,我只不过指出曾经的领导人所犯下的错误,没有编造任何谣言,只是指出当时的部分事实,怎么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恶毒攻击伟大领袖了?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6:50:20 +0800 CST  
说错了,原来是手机版没法回复。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8:37:08 +0800 CST  
静等被喷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7 18:45:29 +0800 CST  
二 、成 分
说到成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会莫名其妙,许多大学生在填各种表格的时候见到“家庭出身、个人成分”两项,都不免会抓狂。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两个字可谓是印象深刻甚至是刻骨铭心,尤其是当年的“黑五类”子女,更是在提到这两个字的时候三缄其口,低人一等的感觉。
1974年批林批孔的时候,孔老二 老人家最大的罪名是“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周礼。说白了,周礼的核心内容就是固定的等级制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拼爹。现在很多地方讲传统文化,礼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周礼,它的一切内容基本上反映的是等级的差别,什么等级的人用什么器物,用什么音乐,什么样的人见了什么样的人需要行什么礼,等等。那个时候的人,基本上分三个等级:贵族,平民,贱民。贵族包括公侯伯子男五等,基本上都是作为当时的官员才能得到的,其他的一些吏,作为辅助官员贵族管理国事的人员,基本上以贵族的家臣为主。平民基本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士农工商。这是典型的把等级固化的分法,让每个人基本上各安天命,在自己的等级规定好的范围内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就是忤逆。
说到这里,经历过改革开放前时代的人们基本上能明白,那时候所谓的成分,跟孔老二的周礼有异曲同工之效果。当时的“革命干部”共分23级,13级以上是所谓“高干”,在各种待遇上反映出来的,基本上可以算作孔老二周礼所说的贵族。把“士农工商”当中的“士”换成13级以下的“革命干部”,再把工和农倒换一下位置,这个时候的“士工农商”,仍然可以算作这个时代的平民,因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农联盟,作为工人阶级最可靠同盟军的农民,和孔子那个时代基本上各方面待遇差不多——虽然政治地位不低,但是,穷的本质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甚至有所加重。比如,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每个月最低可以有36.8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全家人的粮食定量;而农民,劳动一天所得到的工分,完全要看天意:老天让你收多少粮食,“老天”让你交多少粮食,生产队结余多少资金,这些天意决定了你每天能挣8分钱还是9分钱还是后来的3毛4毛,并决定了你一年可以分多少斤粮食。工人阶级由国家发粮票,买粮食白面0.14元玉米面0.12元猪肉0.68元,农民却没有“票”的待遇,玉米0.33元麦子0.34元猪肉0.82元以上。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09:13:21 +0800 CST  
这样看来,在那个时代,只不过是把孔老二的周礼的贵族爹拼下去,开始拼革命干部爹。革命干部爹除了自己有许多的待遇——特权以外,其子女在可以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入党、当兵、上大学(尤其是在上大学改为推荐以后)等方面,有着工农群众做梦也想想不到的方便条件。这样新的等级化,只不过是孔老二周礼的翻版而已,基本上仍然是让当时的人们在上级给你规定的范围内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否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当然,这种等级的固化,在文革武斗砸烂一切那个特殊阶段有一些变化,但很快随着武斗的结束而重回正轨。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09:52:08 +0800 CST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话剧《九一三事件》,里边林彪有一句名言相当具有典型性:“什么社会主义,分明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封建王朝!”虽然后来随着林的折戟沉沙,这句话随着它的主人一起被批倒批臭了,但是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反思:这样跟周礼形似而且神似的制度,到底应该是什么性质?到今天,还有不少人坚持所谓继续革命的说法,认为两个阶级之间仍然需要坚决的斗争,一句就是现在的贪官官商已经成为新的资产阶级,而广大的老百姓作为无产阶级应该继续高举毛思想的伟大旗帜,把新时期的革命斗争坚持下去。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
八大把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总结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非常中肯的。因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确实是不断增长的。很多人认为旧社会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这个因为本人没有在旧社会生活过,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不了解,权当是真的。但是,旧社会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绝不是新社会仅仅让人民群众吃饱穿暖就会让人民群众感恩戴德一辈子。举个小例子,中国有句古话,饱暖思淫欲。若果你以前吃不饱饭,现在你能吃饱了,刚吃饱那几天你会非常感激能让你吃饱饭的人。但是,一旦你吃饱饭成为你当前的稳定状态,作为正常人,绝不会满足于目前这种状况,而会产生新的需求以及欲望。天天吃窝头的,想吃上馒头;天天吃馒头的,想吃上油条;天天吃油条的,想吃上肉;天天能吃上肉的,想。。。。。。这绝不是什么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是正常的人性,也是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以及今天老百姓盼望社会更加公平,政府更加透明的原因所在。不以发展的眼光眼光看问题,以为大多数人应该知足,应该小富即安,这是违背正常的人性的。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10:07:31 +0800 CST  
作者:exit2015 时间:2016-09-18 10:26:21
户口制度和阶级成分划分才是变形的恢复周礼.
科举制度是保证社会下层人士进入上层社会的管道,另一个管道就是军功.在和平年代,利用军功这个管道的范围太小.
前二十六年,其他不说,至少废除高考这一点就非常反动.


非常赞同。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10:42:33 +0800 CST  
但是八大结束后短短几年,我们的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样的变化绝对是不正常的,是违背人类社会基本规律的。更加不正常的是,后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不管搞什么活动,先把“五类分子”(农村是四类分子)揪出来斗争一番。其实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发现对阶级敌人的斗争是怎样对生产产生了正面作用的,革命抓了一次又一次,生产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促进,反而越来越萎缩,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这种新的阶层固化和新的拼爹,相信大部分人看不出其中的先进性在哪里。至于某些人今天仍然把斗争当作万能良方的,不知道其理论和现实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而且,大多数的农村新贱民——四类分子在大队及贫下中农的监督下,是改造的比较成功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言行少之又少,时不时把这些人揪出来斗争一番,并不能起到警醒坏人,激励贫下中农的作用,只会让更多的心存正义者感到不公平。即使在孔老二的周礼时代,贱民也并没有遭遇这样的待遇。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11:25:57 +0800 CST  
@exit2015 2016-09-18 11:30:21
社会阶层的固化是非常可怕的事.
在封建社会,这个固化在经济上是难以持续的.原因很简单,人一富有,就会生很多孩子,一分家,财富就分散了. 而且富家孩子容易百家,所以时间一长,变成平民阶层是可能的.
-----------------------------




确实如此。即如当今,有的所谓专家叫嚣农村孩子考不上大学是活该,因为笨。如果他当年知道取消高考改为推荐上大学的真正原因,会不会自己扇自己的嘴?更客气的,有的农村出去的,成为新城里人的,也这样说。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11:34:58 +0800 CST  
作者:exit2015 时间:2016-09-18 11:44:54
取消高考和推荐上大学是两件事.
取消高考是六六年,推荐上大学是七五年至七七年之间.
取消高考,是废除科举制度,进行社会阶层的固化.
而推荐上大学,是恢复两汉时期的孝廉制度.


推荐上大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官二代们岁数到了、快错过了,之前光停课闹革命了,考试根本没希望。看看当时推荐入学的那些工农兵大学生们,有几个普通工农家里的子女?
楼主 592851055  发布于 2016-09-18 12:10:47 +0800 CST  

楼主:592851055

字数:18684

发表时间:2016-09-17 23: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02:37:37 +0800 CST

评论数: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