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谁人识王叡(荆州刺史刘表的前任)

荆州刺史王叡的年龄、籍贯、背景均不详,在《三国志》、《《后汉书》中也无传。王叡比路人甲稍强,虽勉强算史上有名,可也是属于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小人物。《三国志?孙破虏传》就记载他“素遇(孙)坚无礼,坚过杀之。”

裴松之注引《吴录》则说王叡欲起兵讨伐董卓,结果被长沙太守、乌程侯孙坚逼迫自尽。王叡被杀后,刘表从北军中侯出升荆州刺史,后为割据一方的豪强。

中平年间另有荆州刺史王敏。此人的年龄、籍贯、背景也均不详,在《三国志》、《《后汉书》中也无传。寻绎史迹、此人竟为中平年间幽州的唯一县侯——广阳郡安次侯。


《水经注》:“桓帝中平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桓帝无中平年号。明清学者考证灵帝讹桓帝。三年讹作二年。《水经注疏》:“朱灵帝讹作桓帝,三年讹作二年。赵云:《後汉书?灵帝纪》,中平三年,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盖以有功封也。戴改灵,改三。”

仔细寻绎史迹,荆州刺史王叡和荆州刺史王敏实为一人。原因大致有四。

其一、字形。敏与叡极为接近。

其二、避讳。“叡”字在曹魏及东晋时期需要避讳(曹叡、司马叡)。故王叡须别用一字代替。

其三、任职时间。王敏是中平二年(185)或中平三年(186)始任荆州刺史(前任为徐璆。中平元年十一月,徐璆与朱俊合兵攻下宛),而王睿自杀则是永汉元年(189)年十月前后。

其四、由裴注引《吴录》:“叡与长沙太守孙坚坚共击零、桂贼。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可知王睿与孙坚曾镇压中平四年(187)或五年(188)的叛乱。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13:58:00 +0800 CST  
1、王敏的籍贯




荆州刺史王敏被封为安次侯。安次侯为县侯。“汉法,大县侯位视三公,小县侯位视上卿,乡侯、亭侯视中二千石也。”

据《后汉书》、《汉纪》、《水经注》,中平年间(189)东汉共封六县侯,分别是槐里侯皇甫嵩、钱塘侯朱儁、济阳侯何苗、乌程侯孙坚、安次侯王敏、容丘侯刘虞。

姓名 籍贯 侯爵名 封侯时官职 封侯位置 封侯时间

皇甫嵩 安定朝那 槐里侯 左车骑将军 司州右扶风 中平元年

朱儁 会稽上虞 钱塘侯 右车骑将军 会稽郡 中平元年

王敏 ? 安次侯 荆州刺史 幽州广阳郡 中平三年

何苗 南阳宛 济阳侯 车骑将军 豫州陈留郡 中平四年

孙坚: 吴郡富春 乌程侯 长沙太守 吴郡 中平四年

刘虞 东海郯 容丘侯 太尉兼幽州牧 东海郡 中平五年

五侯(除王敏外)有三位分封原籍,占60%,分别是钱塘侯朱俊、乌程侯孙坚、容丘侯刘虞。

槐里侯皇甫嵩食槐里、美阳两县,八千户,而皇甫嵩的原籍安定郡八城,才六千九十四户。疑人口为不能分封原籍的重要因素。

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是南阳宛人(光武帝曾分封一批宗室子弟和“云台二十八将”功臣至南阳为侯)。济阳属陈留郡,距开封数十公里。

另董卓上台后,为笼络人心,又封二县侯、二乡侯。

太尉刘虞改任大司马,徙为襄贲侯。襄贲同样隶属于东海郡;

中郎将、都亭侯公孙瓒升奋武将军、蓟侯。蓟与安次同属广阳郡,为公孙瓒家乡辽西郡的临郡。

渤海太守汝南袁绍为邟乡侯;邟乡属颍川郡,为袁绍家乡汝南郡的临郡(邟,颍川县,后汉书王琼传,颍川有周承休候国,元始更名曰邟,因其地有邟乡是矣)。

太尉黄琬为阳泉乡侯。阳泉乡紧邻黄琬的家乡江夏(固始县,古代连接黄国,贴近江夏。《水经注?决水》记载:“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东北流迳阳泉县城东,故阳泉乡也。董卓表封太尉黄琬为侯国”)

另中平元年(184),司空张温被封为互乡侯。互乡恰恰位于张温的家乡南阳穰县附近(公路城在县东颍水侧。袁术所筑,故以术字名城。又县北一里有互乡城。《志》云:即《论语》所谓互乡难与言者。亦曰合乡)

综上所述,安次侯王敏的原籍为幽州的可能性极大。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14:06:21 +0800 CST  
更正:
中郎将、都亭侯公孙瓒升奋武将军、蓟侯。蓟与安次同属广阳郡,位于公孙瓒家乡辽西郡所属的幽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14:09:19 +0800 CST  
2、王敏(叡)的功绩

从封侯时间上分析,王敏被封为安次侯时,不仅后来叱咤风云的曹操、刘表、袁绍、公孙瓒等等都还是小字辈,就连董卓、刘虞也还尚未封县侯,时间上仅晚于皇甫嵩和朱俊。耐人寻味的是,上述十人,除王敏(叡)外皆有传。

王敏(叡)究竟凭何功绩而封侯?

第一功:率州郡平南阳之乱。

中平三年(186)二月,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兵赵慈起兵杀南阳太守秦颉,攻没六县。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和新任南阳太守羊续讨赵慈,斩首五千余人,南阳平定。

第二功:率州郡平武陵蛮之乱

十月,武陵蛮反。关于谁是平叛武陵蛮之乱的主角,《后汉书》前后明显矛盾。《灵帝纪》载“郡兵讨破之”。而《后汉书》卷九十六载:“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

率州郡兵讨平零陵、桂阳叛乱。

《后汉书》对此前的历次西南蛮叛乱都记载详细,唯独此役只字未提。案《朱治传》,中平五年(188),拜(朱治)为司马,随军讨伐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的周朝、苏马等贼军,立有战功。由裴注引《吴录》:“叡与长沙太守孙坚坚共击零、桂贼。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概而言之,王敏(叡)并非路人甲,而是一位战功赫赫、平乱有方的诸侯。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21:42:14 +0800 CST  
补:中平二年,董卓封台乡侯,食邑千户。待考。

上述十人,指除王敏(叡)外的九人:皇甫嵩 朱儁 何苗 孙坚 刘虞 公孙瓒 袁绍 黄琬 张温。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21:52:21 +0800 CST  
@wzheguilai0416 4楼 2014-01-01 21:52:21
补:中平二年,董卓封台乡侯,食邑千户。待考。
上述十人,指除王敏(叡)外的九人:皇甫嵩 朱儁 何苗 孙坚 刘虞 公孙瓒 袁绍 黄琬 张温。
-----------------------------
改:中平二年,董卓封斄乡侯,邑千户。《后汉书》注引曰:斄,县,故城在今雍州武功县。字或作“邰”。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1 22:04:02 +0800 CST  
3、王叡(敏)遇害的时间(上)

王叡究竟死于何时,史家鲜有论述。可对于刘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间多有论述。占据主流的当是“初平元年(190)年说”。

《孙坚传》: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刘表传》:“灵帝崩。刘表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
《三国志》虽笼统却指明王睿遇害的时间为山东联军已起兵讨伐董卓。

《后汉书?刘表传》:“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另《刘镇南碑》:君讳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为郡功曹,千里称平。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

“初平元年(190)说”既有传世文献,又有碑文材料证明,真可谓铁证如山。

而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已经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起兵反董卓。

看到诸军讨伐董卓,孙坚随之起兵,顺便杀掉向来对自己无礼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叡。孙坚的出发点是讨伐董卓。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然而孙坚杀害荆州刺史王叡的时间相当诡异。诡异就诡异在南阳太守张咨身上。

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九月二十六,董卓任命豫州牧黄琬(东汉名臣黄琼的孙子)为司徒。豫州刺史空缺。

董卓信任(吏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二人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其中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上述官员到任后,都合兵将以讨卓。
《后汉书?郡国志》:南阳在洛阳南七百里。
初平元年(190)正月,联军讨董。韩馥、刘岱等四人都出现在讨董联军的名单上。为何名单中偏偏没有张咨的名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2 12:18:24 +0800 CST  
3、王叡(敏)遇害的时间(下)

答案无非有二:
其一、张咨处于观望之中。
其二、张咨已被孙坚杀害。

海源阁杨氏刻本《刘镇南碑》(宋朝版本)则云刘表到官的时间为永汉元年(189)十一月,而非初平元年(190)十一月。

海渊阁杨本校云:‘永汉,乔本、汪本皆作永平,非是。案范《书》纪,中平六年,岁在己巳。四月,少帝即位,改元光熹,八月,改昭宁,九月,献帝即位,改昭宁为永汉,十二月,复称中平。此碑文书永汉元年十一月是也。

杨对《刘镇南碑》提出质疑。原因在于《后汉书》记载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而非永汉元年。史然学最讲究碑、史互证。如《集古录》(欧阳修)多次以碑证《后汉书》存谬。此碑文不仅文采斐然,且作者对刘表的事迹烂熟于心,若碑为假,直接依照《后汉书》写作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岂不是无懈可击。

碑文刘表:“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碑文显示刘表担任北军中侯的大致时间是光熹元年(189)七八月间(八月,大将军何进被害)。在位十旬恰是永汉元年(189)十月间。

既然刘表在永汉时间十一月已经到官,除去王叡遇害消息传到洛阳、朝廷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单骑赶往宜城的时间,王叡遇害的准确时间必定在中平六年(189)十月左右,九月中下旬的可能性较大。而九月二十六日之后,诸路联军的首领才刚得到刺史、太守的任命。初平元年(190)正月前,张咨必也已遇害。这也正解释了张咨为何未出现在讨卓联军名单的原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2 12:21:10 +0800 CST  
4、王叡(敏)遇害的地点

王叡遇害的地点,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武陵郡汉寿;原因是荆州的首府在汉寿;一种说法是江陵。

王叡遇害的地点应是江陵。《南齐书?州郡志》:“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叡始治江陵。” 同书载“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

荆州刺史治所迁至江陵,不仅威慑北方四郡,还能防范南部四郡的南蛮。 南宋吕祉《东南防守便利》论:“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

王叡设荆州州治于江陵于史有征。王朗与许靖书:“往者随军到荆州,见邓子孝、桓元将,粗闻足下动静,云夫子既在益州,执职领郡,德素规矩,老而不堕。是时侍宿武皇帝于江陵刘景升听事之上,共道足下于通夜,拳拳饥渴,诚无已。”

“听事”,官府治事之所。刘表似也曾步王叡的后尘,一度把荆州首府首府置于江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3 22:06:29 +0800 CST  
@江上苇 9楼 2014-01-04 11:44:42
这位王太守确实有够悲催的,楼主考证精到,赞一个,加油啊!
-----------------------------
多谢江版把帖子加为红脸。呵呵,争取一周内完成。

闲聊,非正文。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神灵世界由神、鬼和祖先三类构成。神是由一些有野心的人做出来的,祖先则是被需要他们的子孙做出来的,而鬼是没人理的孤魂野鬼,横死暴毙,还没有后代。

王叡明显属于没人理的孤魂野鬼。

然王叡会是孤魂野鬼吗?案裴松之注引《王氏谱》,其为琅琊王氏之魏国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的伯父。

琅琊王氏堪称中古社会第一豪门望族。曹魏最后一任太尉王祥、竹林七贤之司徒王戎、名士太尉王衍等名字都名垂青史。东晋时王敦、王导都官至丞相,并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东晋初期,朝中75%以上的官员都与琅琊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晋104年的历史中,琅琊王氏总共有22人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职。

南朝四代时,同样“不以王氏为皇后,便以王氏为宰相”。 短短170年间,分别有刘宋时期的孝武文穆王皇后、明帝明恭王皇后、萧齐时期的文安王皇后、海陵王王妃、和帝王皇后、梁朝有简文王皇后、敬帝王皇后、陈朝的有废帝王皇后,前前后后共8位“王姓皇后”。共有58人担任担任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职。

生活在齐梁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曾赞叹:“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

唐长孺先生指出:“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基础,而士族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 “考虑的主要是‘当代轩冕’,而不是‘冢中枯骨’”。
魏晋所重者是父、祖官爵,时代悬隔的远祖对于定品的高低至少在魏晋时期并无重大关系。

比路人甲稍强的自不量力的小人物——幽州安次侯王叡明显是汉末时的“当代轩冕”,为琅琊王氏崛起的关键人物。此人身上的疑问之多令我叹为观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4 14:05:45 +0800 CST  
5、释灵帝末年洛阳外规模最大的官员聚会(一)

《襄阳耆旧记》载:汉末,尝有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因名冠盖山,里曰冠盖里。

《水经?沔水注》:“沔水又迳金城县。县有太山,山下有庙,汉末名士居其中。刺史、二千石卿长数十人,朱轩华盖,同会于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号为冠盖里而刻石铭之。此碑于永嘉中始为人所毁,其余文尚有可传者,其辞曰:峨峨南岳,烈烈离明,实敷俊乂,君子以生,惟此君子,作汉之英,德为龙光,声化鹤鸣。此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

荆州刺史及具体时间究竟为何人,上述两种史料都语焉不详。

《太平御览》卷157《州郡部三?里》录《荆州记》(东晋作品):(襄阳)岘山南至宜城百余里,旧说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海(海为衍字)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

根据史书向来对王睿 “优待”政策,此汉灵帝末年的荆州刺史极可能便是从灵帝中平二年(185)或三年(186)始任、永汉元年(189)自杀的幽州安次侯、荆州刺史王睿。

令人不解的是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

这可谓汉灵帝时京城洛阳外规模最大的聚会。这些人究竟是谁?东汉有着严格的律例。官员不经允许不得私自越界,不得擅离职守,否则根据性质给予相应的处置。为何数十名官员远离洛阳而齐聚荆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4 20:59:18 +0800 CST  
5、释灵帝末年洛阳外规模最大的官员聚会(二)

荆楚学术界的主流是聚会和刘表有关。纯粹瞎掰。刘表担任荆州刺史为灵帝崩后,焉会是《荆州记》中灵帝末年的刺史?荆楚学者欠历史一个明确的交代。

此次聚会显然为公事而非私事。笔者推测聚会的时间是中平三年(186)六月(平南阳之乱)至十月间(武陵蛮叛)。目的有四:祭拜章陵;在荆州北部西南蛮出没的地域炫兵耀武;设章陵郡;迁荆州州治于江陵。

东汉时“江南宗贼”势力强盛,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剽悍,朝廷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而把荆州首府置于武陵汉寿。

北方三郡南阳、江夏、南郡虽遇过风浪,可一直波澜不惊。然灵帝光和三年(180),庐江人黄穰和江夏蛮合兵,众达十余万。不仅江夏蛮猖獗,南郡蛮亦然。

胡三省曾注(非此处注):“自 春秋 之时, 伊 洛 以南, 巴 、 巫 、 汉 、 沔 以北,大山长谷,皆蛮居之…… 后汉 祭遵 攻新城蛮、柏华蛮,破 霍阳聚 ,则 春秋 蛮氏之聚落也。其后又有巫蛮、南郡蛮、江夏蛮。 襄阳 以西, 中庐 、 宜城 之西山,皆蛮居之,所谓山蛮也。

南阳郡作为帝乡,在黄巾起义中遭受重大冲击。中平元年(184)三月,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起兵,拥众数万,杀郡守褚贡,屯驻宛城百余日。后任太守秦颉击斩张曼成后,黄巾余兵又举赵弘为帅,达到十几万人。自六月至十一月,中郎将朱俊、荆州刺史徐璆合兵历时五月才攻破宛城。仅一年多,中平三年(186)二月,江夏兵赵慈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且连续攻占六县。

六县语焉不详。仔细阅读地图,江夏与南阳宛间、靠近江夏界的随县、章陵、蔡阳、复阳等地极可能受到冲击。

众所周知,章陵(今枣阳)是刘秀的故乡。刘秀在位时先后五次回章陵。建武十七年(41)详细记载刘秀前往章陵修葺先人墓园祭庙,祭祀旧宅,巡视田地农舍,摆设酒宴,演奏乐曲,进行赏赐的场景。

自刘秀后,成年皇帝如汉明帝(48岁)、汉章帝(31岁)、汉和帝(27岁)都曾亲自祭拜章陵。延光四年(125)春,汉安帝(32岁)在赴章陵途中因疾突然驾崩于叶县。其后的汉顺帝(30)并未祭拜章陵即崩。永寿七年(164)冬,汉桓帝曾到章陵,告祠旧宅,祭祀园庙,赏赐守令以下各不等。

王睿讨平叛乱后,祭拜章陵先祖;为有效治理南阳(辖37县,过大),拱卫章陵,析南阳郡设章陵郡及荆州首府迁址江陵皆提上议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5 03:41:42 +0800 CST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5 03:55:10 +0800 CST  
7、释灵帝末年洛阳外规模最大的官员聚会(三)

前文提到。四郡守、七都尉、二卿、两侍中、一黄门侍郎、三尚书、六刺史,朱轩高盖会山下。

都尉为郡军事长官。第一种可能:七都尉为荆州南阳郡、江夏郡、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七郡都尉;第二种可能:荆州北部四郡南阳郡、江夏郡、南郡、章陵郡都尉及三位负责保护二卿、三尚书、二侍中等中央官员的骑都尉。

四太守应为南阳郡太守羊续、江夏郡太守刘祥?、南郡(东道主)太守及章陵太守。

三尚书应有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还应有主客曹尚书。江夏、南郡、南阳多蛮。此尚书主外国四夷事。另一尚书不详。此时担任尚书的有卢植、韩馥(一说为御史中丞,后任冀州刺史)、梁鹄(著名书法家,选部尚书)。

两侍中不详。灵帝末年有刘岱(后任兖州刺史)。

至于二卿,最有可能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的太常刘焉、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大鸿胪(此人不详)或掌管财政税赋的大司农曹嵩,待考。

六刺史:除荆州刺史王睿外、另五位刺史应为司隶校尉张忠(董太后姐姐的儿子,曾任南阳太守)、交州刺史贾琮(后任冀州刺史、度辽将军)、豫州刺史、益州刺史、扬州刺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5 11:37:07 +0800 CST  
既然刘表在永汉时间十一月已经到官,除去王叡遇害消息传到洛阳、朝廷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单骑赶往宜城的时间,王叡遇害的准确时间必定在中平六年(189)十月左右,九月中下旬的可能性较大。而九月二十六日之后,诸路联军的首领才刚得到刺史、太守的任命。初平元年(190)正月前,张咨必也已遇害。这也正解释了张咨为何未出现在讨卓联军名单的原因。
——————————————————
碑文:刘表在永汉元年十一月到官。可能是上旬、亦可能是中旬或下旬,故王叡遇害的时间可能是九月下旬到十一月之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5 16:59:17 +0800 CST  
补:中平二年,董卓封斄乡侯,邑千户。《后汉书》注引曰:斄,县,故城在今雍州武功县。字或作“邰”。

东汉时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设立过雍州,不久取消。董卓为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封地斄乡亦位于凉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5 21:25:55 +0800 CST  
8、王叡的掾属、故吏、部曲(上)

刺史有自由辟用掾属的权力。王叡的掾属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簿曹从事(簿曹从事史主钱、簿书)、兵曹从事(兵曹从事史,有军事则置之,以主兵马)、部郡国从事(主督促文书,举非法,每郡一名)、文学从事、武猛从事、主簿、、典郡书佐(主一郡文书,以郡吏补,岁满一更。每郡一人)等。

这里要简单提一下“策名委质”。孔颖达疏:“古之仕者于所臣之人书己名于策,以明系属之也。” 就是说掾属都要把自己名字写在策上,表示自己臣属于王叡。

有段文字颇耐人寻味。

曾任刘表的别驾、从事中郎的韩嵩对刘表说:“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祐,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由此可见,东汉时为双重君臣关系。掾属和故吏的区别在于:掾属策名委质即君臣名定,君有难,掾属即使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而掾属一旦接受皇帝的任命,则变为故吏,则无须效死节。

关于王叡遇害后其掾属是否有过激表现,《三国志》只字未提,可王叡(君)遇害,至少所有的掾属(臣)都要守孝,这是掾属的做人底线。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6 07:07:04 +0800 CST  
9、王叡的掾属、故吏、部曲(中)

别驾或治中一旦升三公掾属便为王叡的故吏。作为故吏,亦要服孝。

再说举将。汉例:三公、光禄、御史、州牧等岁举茂才各一人。王叡已担任荆州刺史三年,应已举荐三名茂才。而衡量茂才的首要标准是州中冠姓。茂才往往接下来担任地方县令或三公掾属。依照惯例,举将(举主)遇害,曾经的茂才也要为王叡服丧。

关于部曲,依照前文所循汉末封侯于原籍的规律,幽州广阳郡安次侯王叡极可能为幽州人。如交趾刺史朱俊曾募兵五千讨平交州叛乱,王叡极可能也会回乡募兵。蔡邕云:“幽州突骑 、冀州强弩 ,为天下精兵 ,国家瞻仗 。四方有事 , 军师奋攻,未尝不取办于二州也 。 ”王叡短时间内先后平息南阳之乱、武陵蛮之乱、长沙、零陵、桂阳蛮之乱,所率军队应即为天下精兵——幽州突骑。

王叡遇害,其荆州籍的掾属应会保全,而幽州籍贯的重要将领和亲兵可能会部分遭到清洗。一些人会随同孙坚作战。梁东一战,孙坚被徐荣杀得大溃不成军,身边仅剩下几十骑,赖近将祖茂才逃脱性命。“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不是部下主动要求穿上救自己,而是自己脱下命令部下穿,自己好逃命)。

此句可知孙坚并不体恤部下,且部下乏死士。故战后王叡的部曲多数不会继续随从孙坚作战。因故土和亲人皆在幽州,一部分人会辗转回到王睿的故乡,继续聚集在王叡的儿子或家族身边;另有一些人在则还会继续随从孙坚作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6 08:03:55 +0800 CST  
10、王叡的掾属、故吏、部曲(下)

祖姓是幽州涿郡(后改名范阳)大姓。疑祖茂曾经是王睿的旧部。另幽州籍的韩当似曾为王叡的旧部。

《三国志?韩当传》:“韩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也。以便弓马,有膂力,幸於孙坚,从征伐周旋,数犯危难,陷敌擒虏,为别部司马。”

除韩当、祖茂外,程普可能也曾是王睿的旧部。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初为州郡吏,有容貌计略,善於应对。从孙坚征伐,讨黄巾於宛、邓,破董卓於阳人。

程普曾经在幽州的郡中和州中任职,明显是右北平郡大姓,为别驾或治中的可能性不大,极可能是幽州右北平郡的部从事(主督促文书,举非法)。而孙坚的部曲多是家乡兵和淮泗兵,且孙坚在讨平黄巾军战前仅为县丞。程普作为幽州大姓,率部曲幽州突骑加入孙坚的部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孙坚旧部有传者四人,而两名是幽州籍贯(韩当、程普),绝非偶然。

另建安十八年(213),曹操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俘获都督公孙阳。公孙阳的籍贯不详。幽州多公孙姓之人,如辽西公孙瓒、辽东公孙渊。疑公孙阳也曾是王叡的旧部。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6 08:14:19 +0800 CST  
补:笔者一度认为王叡以讨平南阳郡、武陵蛮、零陵郡、桂阳蛮之乱,录前后功,和孙坚同时封侯。而今认为由于章陵(祖陵)在汉灵帝刘宏心目中的地位,仅中平三年六月讨平赵慈的六县之乱而封幽州安次侯,也在情理之中。

另《资治通鉴》记载孙坚封乌程侯的时间为中平四年(187)。然孙坚仅平定万余人的叛乱即封县侯似不妥。

案《三国志?孙坚传》载:“周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结合《三国志朱治传》:“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

孙坚封侯的时间应为中平五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4-01-06 11:23:07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89752

发表时间:2014-01-01 21: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09:54:59 +0800 CST

评论数:6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