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里的人生小智慧

小智慧17 人有预期心理
故事1:汉代公孙弘年轻时家贫,习惯粗茶淡饭,后来当上了丞相,生活依然保持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
大臣汲黯认为公孙弘是沽名钓誉,于是向汉武帝上奏,说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丰厚,却只盖普通棉被,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不知道想做什么。
汉武帝心中有了些猜忌,召来公孙弘问道:“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
公孙弘知道皇帝猜疑,并不否认,坦率点头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他的话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只盖普通棉被,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得到好名声。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以为会百般抵赖,没想到公孙弘如此坦诚承认,汉武帝一怔,旋即变怒为喜,心中疑虑反倒消失了,甚至觉得有些惭愧,自己内心阴暗了,于是他认为公孙弘为人谦让坦荡,毫无私心,更加尊重他了。
以上,汉武帝开始心理预期是:公孙弘爱惜羽毛必有所图,那么他肯定不敢承认,只会偷奸耍滑 “使诈”隐瞒。汉武帝心中已经做好发怒问罪的准备,但没料到公孙弘直白承认自己沽名钓誉,完全超过汉武帝对他的心理预期,因此不自觉轻松、高兴、宽容,不仅不追究公孙弘的作为,反而认为他道德高尚,满腔赤诚,能对自己掏心掏肺,绝不是奸诈小人,更加重用。
故事2:北宋张元是一个富于谋算,有经世韬略的人,但是他自负斑斑大才,几次自信满满参加科举考试,想为谋取功名进而为朝廷效力,发挥自己的才干,总是屡试不第,最后一次他进入了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人都能成为进士,前三名便是著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而因为多次失败,张元心情低落,已经不对一步登天位列朝堂的前途抱有更大的幻想,心理只想着毕竟自己也算过五关斩六将,经过多轮的考试,如今到了皇帝面前,再不济,至少也能混一个进士的待遇,进不了朝廷中枢先当个地方小官也算聊以慰藉。谁知道,他内心的要求已经很低的情况下,这一次殿试,宋仁宗竟然还是将他罢黜,本来已经获得做官资格的他失去及第的机会,让他空手而归。对此,他愤恨不已,认为自己的才能不亚于朝堂上任何名臣名士,但是朝廷不公,远远出乎他的意料。于是最终他决定叛出北宋,投靠西夏,证明宋朝不任用他是一个巨大错误。
果然,张元智谋深沉,胸有大略,很快得到西夏之主李元昊的倚重,在张元出谋划策下,西夏势力迅速扩大,并多次进犯宋朝,击溃宋军无数,宋朝焦头烂额却无可奈何,最后甚至不得不承认李元昊的身份,任由其建立西夏政权登基为帝,也因此宋朝在自己身边埋下一颗炸弹,给宋朝的军事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天下形势变成宋辽西夏三分的局面,为后世宋朝迅速衰落埋下隐患。
鉴于张元叛国造成巨大影响的惨痛教训,为避免文人再发生此类事件,宋朝最后改革科举制度,所有进入殿试的考生不再落榜,最差赐予同进士出身,只是张元造成的恶劣后果再也无法弥补。
以上,张元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士,起初内心是效忠宋朝效忠自己祖国的,但是由于几次应试,结果远远差于自己的心理预期,导致心生怨恨,最终叛国,更为了证明自己,为敌国施展谋略侵略自己的祖国,给自己祖国造成严重灾难,着实让人体会到达不到人心理预期产生的危害。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每个人对任何人事物都存在自己主观上的心理预期,如果人事物的行动、发展超过他的心理预期他就会高兴、欢喜、宽容、友善,如果达不到他就会失落、抱怨、愤怒。
2.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也要学会控制别人的心理预期,避免无谓的抱怨、不满甚至仇恨。
几个运用的小故事:
故事1:唐太宗时期,人们盛传唐朝将遭受“女祸”之乱,那个女人姓武。宫中擅长观察星象占卜吉凶的官员向李世民汇报说:“当今帝王的星象有些晦暗,因为有女人环伺周围,说明陛下身边有了祸根,为了江山稳固,应该及早查出此人,已绝后患。”
当时武媚娘十四岁,入宫不久,因为娇媚可人,深得太宗宠爱,有人向太宗上奏:“武媚娘虽然年少纯净,但是终究姓武,只怕有所妨碍,不如废除。”
太宗生于隋末乱世,南征北讨,一手开创大唐盛世,眼下正当盛年,意气风发,并不十分相信这些箴言,对劝谏只是置之一笑,并对武媚娘说:“你娇艳动人,若说你会是女祸的主人,谁会相信呢?”最终对预言置之不理。
武媚娘知道自己身份敏感,大难不死,侍奉太宗更加认真、尽心,不敢稍有疏虞。
这样过了十几年,太宗年迈病重,预言之事再次被提及。这次太宗有些迟疑了,他已经失去年轻的锐气,害怕死去后,真会出现女主代唐的事情。于是对武媚娘说:“我的病很重,料想不久于人世,你侍候我多年,实在不忍心离开你,我死后,不知道你该如何自处?”
武媚娘聪明绝顶,太宗的言下之意是想要她殉葬。她至今才二十五六岁,女子风华正茂的年纪,哪肯轻易丢失生命,于是她楚楚可怜啜泣下拜道:“妾深受陛下大恩,本该一死报答,不过圣上虽染疾患,但终有望痊愈,请让妾削发为尼,长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夜拜祝陛下长寿,祈求上天赐福。”
太宗心中原也不舍得就这样杀了这个娇嫩可人的妃子,心中还想着如果她求情自己要怎么办,这时见她非但不为自己求情饶命,反而自愿削发为尼为自己祈福,这是何等忠心,况且她当了尼姑,也不会再有什么女祸之事了。大大超出内心的预料,太宗心中欢喜,疼惜之情大作,旋即答应武媚娘的请求。
如此,武媚娘以退为进,充分利用太宗心理的预期,勾起他的怜爱为自己争取到了一条活路。
综上,运用好人的心理预期作用,进可攻退可守。
故事2:严嵩得明世宗宠信,朝堂上一手遮天,忠义之士多遭迫害,徐阶为人正直,为了除去严嵩,于是假装投靠他,对他惟命是从,但是严嵩心中总是有些戒备,不敢完全相信徐阶。
徐阶苦思获得信任的办法。
一天,严嵩向徐阶抱怨:“我为朝廷呕心沥血,为皇上分忧,可是朝中总有些人不识大体,在背地里说三道四,有机会我一定狠狠教训他们!”
徐阶心知这是严嵩对自己的试探,看来自己是时候交投名状博取他的信任了。于是装作愤愤不平样子:“大人忠心可昭日月,竟还有人敢如此诽谤大人,不知道是谁,我决不饶他!”
严嵩将反对他的忠臣一一说出。徐阶暗自吃惊,严嵩这是要将忠义之士一网打尽啊。面上他却是装作犹豫的样子,并唉声叹气道:“这些人整日无事生非的确该死,但是将他们全部治罪,也并非上策,一来无法向皇上交代,二来一下子清理那么多朝臣,天下人恐怕会认为大人施政无方,有损大人清誉。”
严嵩觉得有道理,问徐阶有什么好办法。徐阶思索了一下,道:“不如小人替大人出面说服他们,对他们申明大义,如他们冥顽不灵,再治罪不迟,如愿意归顺,大人不仅无忧,还能巩固权威,岂不是一举两得?”
严嵩高兴,将事情交给徐阶处理。
徐阶找到严嵩准备对付的大臣,对他们说:“严嵩权倾朝野,无法正面直樱,不如大家忍辱负重,保存有生力量,以待良机,为国除害。”
大臣们最后服从徐阶的劝告,自发上门向严嵩请罪,并要求依附。严嵩大喜过望,对徐阶的劝说他心中本来不报什么希望,他了解这些自诩忠臣的人倔强和顽固,几乎不可能被说服,但如今徐阶真做到了,虽然他不是完全相信这些大臣会百分百忠诚自己,但是至少他们主动上门请罪,不再反对,这在以往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这下,效果远超预期,严嵩欣喜至极,开始视徐阶为知己,各种大事小事,甚至许多绝密的事情让徐阶参与,完全将他当成心腹。
就这样,徐阶渐渐掌握严嵩的各种机密,他小心翼翼地利用严嵩讨好世宗,然后旁敲侧击给明世宗述说严嵩的一些劣迹,渐渐,世宗越来越对严嵩失望。
直到后来世宗居住的永寿宫因为洪水倒塌,严嵩一时不察,竟建议世宗先搬到世宗十分忌讳的南城离宫,世宗对此极度不满,徐阶知道时机成熟,一边尽心为世宗重新翻建永寿宫,一边将严嵩多年来贪污受贿,搅乱超纲、欺君罔上的证据呈报给世宗。此时世宗信任徐阶已胜过严嵩,找了道士蓝道行做法扶乩,然后世宗问道士朝中的辅臣是否贤良,蓝道行已被徐阶收买,于是回答:“严嵩专权揽贿,实属大奸大恶之徒,还请陛下诛之。”世宗笃信道教,深信不疑,于是下旨废除严嵩,将他的儿子严世蕃流放南荒。
由此,徐阶利用人的预期心理,博得严嵩信任,多加筹划,关键时候反戈一击,最终获得胜利。
此处需要注意:
一是学会控制别人对你的预期心理,别人对你期望值越小,得到惊喜就越大,越容易对你产生好感;
二是控制别人心理预期的办法就是隐藏自己的优势,徐徐展露,必要时候还要暴露自己的劣势,降低别人的期望值;
三是合理调节自己对别人的预期,避免心情受损。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8-08-12 10:56:09 +0800 CST  
小智慧18 人有第一道坎的心理
故事1:大禹治水曾遇到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挖洞使稻田缺水,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当时的人对此害虫是畏惧又痛恨但又无计可施,只能设法避开。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产,又妨碍工程进度。巴解想组织人清理,但人们皆认为害虫是不祥之物,或许就是老天爷降下的惩罚,心中畏惧,不敢触碰。眼看大家对害虫畏之如虎,束手束脚,巴解着急。他可不信什么老天爷信使之类的迷信,觉得不过一种普通虫子,何必惧怕,但人们信奉,他心有余力不足。几天苦思对策,终于,他想出一法,派人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一过来,就纷纷跌入沟里被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诱人的鲜美香味。
巴解命人把虫子甲壳掰开来,一阵香味扑鼻而来。巴解一边大赞好香啊,一边抢过一把,直接放在嘴里咀嚼。他吃得津津有味,一把完后又吃一把,跟身边人大呼好吃。见他狼吞虎咽,几个胆大的人留着口水,小心翼翼也尝试吃了一只,确实味道鲜透,说不出的美味。
很快,大家纷纷效仿,为人畏惧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而心理的门槛一打开,恐惧尽去,天天槽糠度日的人们难得吃荤,哪管什么老天爷,都像逢年过节加菜般开始抢着烤虫吃。
变害为宝,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率领大家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以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故事告诉我们,未知的事物并不可怕,难得是敢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故事2: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为做徐霞客游记而游历天下,记载各种名胜古迹、风俗地貌,一天来到湖南茶陵西边的一个小镇,吃饭的时候向店主打听:“老哥,听说这里有一处麻叶洞的好去处,怎么走呢?”店主听到“麻叶洞”三字却是面色大变,惶惶道:“先生,您可别提麻叶洞,里边长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妖怪,是会吃人的,以前有两个书生进去,就没有再出来。”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常年与长风云雾相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喜欢探幽访奇,听了店主的话,不仅没有畏惧,反而兴致大增,在客店住了一晚后直奔当地人人畏之如虎的麻叶洞。到得洞口,四下一望,只见奇峰高耸,怪石嶙峋,在松柏的掩映之下,或狭长或粗壮或倒垂或弯曲,随着迎风吹来,影子缥缈,有一股阴森恐怖的气息。看到这里,胆识过人的徐霞客没有如当地百姓以为是什么妖魔鬼怪。他不慌不忙,点燃手中火把,向着黑洞钻了进去,洞口狭窄,只够一个人通过。洞内冷气袭来,阴霾渗人,不时有水点猛不防滴在脖子上,透心的凉,仿佛鬼祟在后,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徐霞客怡然不惧,七拐八弯一直往里走,最终发现侧面一处亮光,连忙绕过去,跟着就为眼前的奇景所震撼:洞内巨石峥嵘,飞天盘旋却裂开一丝狭缝,阳光从缝隙中照射,洞中景象宛如仙境。朦胧间,根根石柱倒垂,根根竹笋一般的奇异石头从地上长出,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妖魔蜗居的深渊,而是流水侵蚀岩石,融化水中的石膏逐渐形成的地理奇景啊,分明是一处游览胜地,幸好自己没有听店主所言,不然就失去观赏这处鬼斧神工景色的机会了,自己的徐霞客游记也会少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暗自庆幸的徐霞客一饱眼福后出洞,跟着向当地的人述说洞内天地,其实不是什么鬼怪,而是天地造化玄奇。当地人有胆大的人见徐霞客安然无恙,将信将疑跟着进去探望,果然,里边别有洞天,令人赏心悦目。这下,所有人都不再害怕了,麻叶洞渐渐成为当地的游览胜地。
以上,对于未知的东西人们总是抱着畏惧和戒备的心理,但是当有人敢于迈出第一步后,最终才发现担心多余,杞人忧天,更可能因此失去一次良好机会。人们应该敢于破除心中的坎,也许前行一步就是一番新天地。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每个人面对未接触的事物、未知的领域都存在“第一道坎”障碍,迈过“第一道坎”时内心压力最大。迈不过去心理会留下阴影,压力加大;迈过去就是海阔天空,不外如是。
2.一个人要学会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勇敢、正确地跨出第一道坎,战胜自己其实比战胜别人容易。
几个运用的小故事:
故事1: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召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询问他们老百姓觉得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现在最苦的是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老人们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地方上年高德劭的人,协助官府管理地方)、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但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剩下的和祝巫一同私分了。而且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如果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斋戒;并为此在河边给她建造供闲居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抬到河中。起初还能在水面上漂浮着,但漂了几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让大巫祝替河伯娶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但是老百姓们不敢反抗,因为大巫说:‘如果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所有人都淹死’。”
西门豹皱眉,说:“竟然有这样的事情。这样吧,今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你们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
这些人都答应:“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们相聚。西门豹、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聚集在河边,加上凑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瞧了瞧这个女子,摇了摇头,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给他送去。”说罢,也不等巫婆同意,直接派差役们一齐强行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没见什么动静,西门豹疑惑问道:“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于是,强行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
又过了一会儿,河里还是不见消息,西门豹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强制抛一个弟子到河中。一下子抛了三个弟子,没有一个人回来。
西门豹于是说:“为了把事情禀报清楚。请三老也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
西门豹插着簪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静静看着都惊慌害怕。过了许久,河边仍然没有任何波澜,西门豹回头问:“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要不再派一个廷掾或者屯长到河里去催他们?”
被扫到的人这时哪里不知西门豹的企图,全都吓得跪倒地上叩头,每个人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个个脸色像死灰一样,因为他们心理清楚从来就没有河伯,这只是他们利用百姓迷信来敛财的。
一帮人簌簌发抖,只差没有屁滚尿流,西门豹没再强迫,只是淡淡道:“好了,既然你们不愿意去拜访河伯,那我们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
又过了一会儿,河水毫无波动,西门豹摇头道:“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
廷掾死里逃生连忙叩谢大恩,邺县老百姓这下也都明白了,什么河伯,都是这些人弄虚作假,欺骗钱财,跳到河里简直自寻死路。百姓又惊又怒,所幸为首作恶的人都被西门豹抛到了河里,也算恶有恶报。
明白了真相,百姓们大骂再也不可能回来的巫婆、三老,最后一哄而散,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怕洪灾而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以上,官员们常年利用河伯娶媳妇名义图财害命,老百姓不是没有人怀疑,否则也不会争相搬离家乡,可是碍于权威,没有人敢于站出来质疑,无端枉死诸多无辜少女,着实让人喟叹破除第一道坎的艰难。
故事2:古时蝗灾通常发生在大旱之年,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虫对农作物的破坏是致命的,极易引发粮食短缺造成饥荒,所以古代视蝗灾为大敌。但古时迷信,认为蝗虫是神虫,不仅不能驱赶消灭,而且要祭祀祷告,祈求它们离去。而且一旦发生大面积蝗灾,往往被人们解读为人间办了错事,上天降下来灾祸惩罚。
开元四年,河南地区闹蝗灾,蝗虫大面积肆虐,粮食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地方官倪若水照着古代的道理写了封奏折给唐玄宗建议“以德治妖”,认为蝗灾的发生皇上作为万民之主应沐浴更衣、斋戒谢罪,对上天感恩戴德,这样蝗虫才会在地上趴着不动,最终远离而去。
看到这封奏折,当时的宰相姚崇大怒,驳斥道:“此言大谬!皇上圣德,岂能招来蝗虫?尔等地方官坐视蝗虫肆虐而不闻不问,这是修德的表现吗?”他跑去面奏唐玄宗,建议玄宗亲自出面主持大局。
唐玄宗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没有德行?但民以食为天,蝗害不除,民生凋敝天下人岂不揭竿造反?玄宗亲自带着姚崇等官员到田间考察。
到了田里发现蝗虫遮天蔽日,唐玄宗随手抓了一下便逮到了一只。他盯着蝗虫,怒道:“你吃我百姓的粮食,就像吃我的心肝,岂能饶恕你。”说罢,一口将蝗虫塞到嘴巴吞了!身旁的大臣措不及防,慌了神,哭劝皇上赶紧吐出来,别伤了龙体。
唐玄宗冷笑:“朕乃天子,畏一虫乎!”不仅置之不理,还下令在场官员每个人都要吃一只。
官员们面面相觑,都苦着脸,其实当官当到他们的程度,个个是人精,并不很相信民间的说法,但是生吃虫子,实在难以下咽,可是皇帝已经以身作则,自己哪敢抗命?
正为难之际,姚崇宰相挺身而出,说他有办法,于是命人在田地里挖掘大坑,设置隔离带,然后筑起旺盛火堆,蝗虫喜火,一大群扑面而去,瞬间烧死大半,其他的也是横冲直撞渐渐而亡。烤焦后的蝗虫竟然香味扑鼻,唐玄宗炯炯的注视下,在场官员都忍着恶心,各捡了些来吃,这蝗虫入口干涩,但是吃着味道还甚为香甜,官员们这时才松口气。
皇帝领头嚼着吃,大臣们积极跟随,并没有一人招来灾难,慢慢人们不再畏惧蝗虫。玄宗趁此一声令下,各地官员立马组织推广施行姚崇灭虫的办法,最终灭蝗十四万石,彻底将蝗虫给清理了。
综上,人对于未知的的领域存在畏惧,会迟滞不前,但如能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会发现前面并不是万丈悬崖,而是康庄大道。
需要注意:
一是未知领域会形成门坎在于它不可确定性,因此要有风险心理,科学论断;
二是保持自信、理智,有利的事情坚决执行,有害的事情坚决杜绝。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8-08-12 11:00:17 +0800 CST  
小智慧19 人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心理
故事1:唐朝陈子昂学富五车,但年轻时名声不显。当时唐朝科举最重名气,如没有名气,再无大人物推荐,几乎不可能高中,陈子昂自负才学,可是两次参加科举皆是落第,愁闷不已。第三次科举前,他在京都闲逛解闷,看到有一个人卖胡琴,竟索价百万钱(约千两银子),京城虽然豪贵如云,但这把琴价值千金都只敢围观,不敢问津。陈子昂灵机一动,挤进人群,果断出资购买。
围观的达官贵人们看他出手豪气干云,都是叹服。陈子昂借势邀请达官贵人们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众人也想结识一掷千金的主,都答应了,并且第二天悉数到场。众人要求观赏千金胡琴,陈子昂爽快应允,拿出胡琴。众目睽睽之下,陈子昂抚摸古琴,感叹道:“蜀人陈子昂,有美妙的文章上百篇,却不为人知,这把琴不过是娱乐的器材,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话完,他做出了围观人群大吃一惊的举动,挥手将琴砸到柱子上,价值千金的胡琴一下子断碎几截。
不等人们惊问,陈子昂就将自己的书稿分发给在场围拢的人,请求品评,在场的京兆司功王适叹服于陈子昂千金不如一纸书文的豪状志气,通读其文,随即惊叹道:“好文章!此人将来是要享誉四海,成为一代文宗啊!”
此评语一出,整个帝京纷纷瞩目,一下子,陈子昂名声大作,后来科举果然高中进士。
以上,陈子昂利用人们追求刺激、震撼及对非同寻常事物好奇的心理博取关注,最后为人熟知,成功推销自己。
故事2:李延年因为犯法被汉武帝处于宫刑,然后放在宫中负责养狗,成为一名任人欺凌的仆役。李延年不甘心自己落魄的处境,努力学习唱歌和跳舞,慢慢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趁着汉武帝一次召他歌舞的机会,李延年一边跳舞,一边故意唱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听罢异常吃惊,暗想,世界上真有如此倾国倾城的美人吗?于是四处寻找,而李延年已经打通好关节,借着平阳公主的口说,李延年的妹妹就能歌善舞倾国倾城,接着顺水推舟把李延年的妹妹介绍给汉武帝,汉武帝一瞧,果然是身段婀娜,楚楚动人,实属绝色,对她一见钟情,当即册封为夫人。而李延年因为一首诗,成功引起汉武帝注意,成为国舅爷,被封为都尉,负责管理皇宫乐器,大受汉武帝宠信。
以上,李延年利用人的猎奇心理,通过略微夸大的诗引发后宫佳丽三千汉武帝对美女兴趣,推销了自己的妹妹,使得自己摆脱困境,从仆役成为宠臣。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同一时间、同一环境的人只会关注对他刺激、触动最大的人事物,当他经历过巨大的刺激、触动,微小的刺激将很难再影响他的情绪。一个人的注意力只会集中在影响最大的事物上面,并自然而然忽略较小影响的事物。
2.转移一个人注意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给他制造更大的刺激。人都有猎奇心理,新鲜、奇异、不同寻常的事物更能刺激人的心理。
几个运用的小故事:
故事1:当初,冯欢听说孟尝君爱才有加,便穿着草鞋远道而来拜见。孟尝君问:“承蒙先生远道光临,有什么能指教我的?”冯欢回答说:“听说您乐于养士,我只是因为贫穷,没有饭吃,想归附您谋口饭吃。”
孟尝君闻言虽然不太喜欢,但他一向礼贤下士,不会苛责投奔的人,没再说什么,便随手把冯欢安置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过了一段日子,孟尝君想起冯欢,便询问住所的仆人:“那位客人近来做什么?”仆人回答说:“冯先生太穷了,全身上下只有一把剑,而且还是草绳缠着剑把。他平时什么都没有干,只是时不时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后想想,最后下令仆人将冯欢搬到中等食客的住所里,让他吃饭有鱼。
又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又想起冯欢,再次问那位仆人冯欢的情况,仆人回答说:“冯先生吃饭后又时不时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
孟尝君再次想了想,最终仍决定把冯欢迁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让他进出都有车子坐。
如此再过了一段时日,孟尝君闲暇时,再次询问那位仆人。仆人回答说:“这位先生没事的时候又经常弹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回家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活家。’”
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觉得冯欢贪得无厌,可是他一向宽仁,对于客人的要求总是尽力满足,最终还是派人给冯欢送去财物让他赡养老母。
这回冯欢似乎满意了,不再唱牢骚歌。
如此过了一年。由于年景不好,孟尝君的大部分土地没有收成,食客的供养紧张,想到在薛地有些债务没有收,孟尝君就问左右侍从:“门下谁可以派往薛邑去收债呢?”那个仆人建议说:“上等食客住所里的冯老先生从长相看,很是精明,又是个长者,一定稳重,派他去收债该是合适的。”孟尝君便迎进冯欢向他请求说:“宾客们由于不知道我无能,给我面子,光临我的门下有三千多人,如今食邑的收入不能够供养宾客,希望先生替我去索取欠债。”冯欢说:“好吧。”便告别了孟尝君,到了薛邑,他把凡是借了孟尝君钱的人都集合起来,索要欠债,最终得到利息十万钱。
但是收到款项冯欢却没及时送回去,反而用它酿了许多酒,又买了很多肥壮的牛,然后召集那些借钱的人,能付给利息的来,不能付给利息的也来,要求一律带着借钱的契据以便核对。欠债人畏惧孟尝君的威望,不敢不从。大家一起参加宴会。
宾客到来,冯欢下令当日杀牛炖肉,置办酒席。宴会上正当大家饮酒尽兴时,冯欢就拿着契据走到席前一一核对,能够付给利息的,给他定下期限;穷得不能付息的,取回他们的契据当众把它烧毁。接着对疑惑不解的欠债人说:“孟尝君之所以向大家贷款,就是给没有资金的人提供资金来从事行业生产,他之所以向大家索债,是因为没有钱财供养宾客。如今富裕有钱还债的我们约定日期还债,贫穷无力还债的我已烧掉契据把债务全部废除。请各位开怀畅饮吧。有这样的封邑主人,日后我们怎么能背弃他呢!”在坐的人登时都高兴地站了起来,激动对着冯欢行跪拜大礼,感谢孟尝君的大仁大义。
孟尝君在都城听到冯欢在封地烧毁契据的消息,十分恼怒,立即派人召回冯欢。冯欢一到,孟尝君就责问道:“我的封地本来就少,而百姓还多不按时还给利息,现在宾客们连吃饭的钱都不够,所以不得不请先生去收缴欠债。听说先生收来钱就大办酒肉宴席,而且把契据烧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冯欢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不大办酒肉宴席就不能把债民全都集合起来,也就没办法了解谁富裕谁贫穷。富裕的,我现在给他限定日期还债。贫穷的,即使监守着催促十年也还不上债,时间越长,利息越多,到了危急时,就会用逃亡的办法赖掉债务。如果我们催促紧迫,不仅终究没办法偿还,而且上面会认为您贪财好利不爱惜平民百姓,这可不是彰扬您名声的做法啊。现在我烧掉毫无用处徒有其名的借据,废弃有名无实的帐簿,是让薛邑平民百姓信任您而彰扬您善良的好名声啊。您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孟尝君听后,觉得言之有理,当即不再生气,反而拍着手连声向冯欢道谢。
过了一年,有人对齐湣王说孟尝君的谗言,齐闵王对孟尝君意有所指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知道国君猜忌自己,于心不安,为了避嫌只好辞去职务到领地薛去。
他的车架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已经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见此情景,内心惭愧,回头看着旁边跟随的冯欢感叹道:“先生,您的先见之明,今天田才见到作用了。”
冯欢说:“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爽快给了冯欢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欢带着这些财富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
惠王被说服,于是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欢赶车回来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君上您该时来运转了。”
期间魏国的使臣往返邀请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
齐湣王获得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他们料不到别国的人竟然对孟尝君如此器重,唯恐自毁长城失去大贤,齐湣王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百匹马拉着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
冯欢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借此向齐王请求掌握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并在薛建立宗庙。”
孟尝君一一遵从,齐王惶恐下果然照办。
果然,由于冯欢的筹划,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掌握古人最重视的宗庙祭祀,犹如定海神针,再没有遭到丝毫的祸患。
以上,冯欢以标新立异和特立独行的行为引起孟尝君关注和重视,从一个籍籍无名可有可无的食客变成了孟尝君的得力部属,替他完成了“狡兔三窟”,成为一段佳话。

故事2:秦庄襄王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吕不韦从一介商贩一下子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始皇继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的手中。
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低下,为王公贵族所蔑视。吕不韦虽然做了宰相,但文武百官对他知根知底,既看不起他,更不服气他。为提高自己的底蕴,吕不韦开始想办法来提高自己的声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浓厚,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齐国的孟尝君,这四君子以其礼贤下士、广纳贤才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当时,各诸侯国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吕不韦心想:自己身为强大秦国的相国,但门下的宾客反而不如四君子多,委实令人羞愧。于是他派人四处招纳士人,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后来他门下的宾客多达三千人。
有一天,吕不韦召集门客进行商议,看看如何能提高自己的威望。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周围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千变万化,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吕不韦问:“那还有其它的好办法吗?”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门客说:“孔子著有《春秋》,孙子著有《孙子兵法》。我想,如果我们也效仿前人,著书一部,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又可以为后人做些贡献。”
吕不韦很高兴,立即组织他的门客开始这项工作。他广泛收集古籍,分门别类,编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三个部分,共计20多万字。吕不韦认为自己编纂的这部书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特地取名为《吕氏春秋》。
但是书虽然著成了,却没有丝毫名气,没有人关注。吕不韦问计门客,终于想到打开名望的办法,他派人将《吕氏春秋》公布于咸阳的城门旁,并将千金悬挂于书的上面,广邀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前来评阅。吕不韦许诺:如果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个字或减去一个字,就奖赏给他一千金。
当时秦国强盛,龙骧虎视,吕不韦权倾天下,无人敢冒着得罪权臣的危险在上边涂改一个字,书籍悬挂许久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千金,不过也因此,《吕氏春秋》名闻遐迩,一字千金的传奇传达到四海六合,吕不韦名声大作。
综上,人只会对他认为超乎寻常的事物重视,若想博得众人关注,赢得利益,就要有超于寻常的举动。
此心理弱点的运用关键在于:
一是营造若隐若现的气氛,保持隐藏,任何时候都不要全部暴露底细,半遮半掩的时候人会遵循自己内心想象构造出迷惑自己的世界,跟着注意力为之转移;
二是神秘是激发人们好奇心的法宝;新鲜感会让人趋之若鹜;
三是人们对某种人事物麻木的时候,可以适当采用频繁普通的人事物降低人的期望值,调节人对于刺激的临界值。常年吃青菜豆腐偶尔吃上一顿肉会觉得美味,天天大鱼大肉偶尔吃上野菜会觉得香甜便是此番道理。
四是有时候适当接触一些坏的、不利的人事物可以增强人对于这些人事物的免疫力。因为接触过的人事物,第二次给人带来的刺激和震撼力就小了。
五是转移人们注意力的方式便是创造另外一种吸引人们的人事物。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8-08-12 11:10:16 +0800 CST  
小智慧20 人的切肤之痛
故事1:春秋时期,名臣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归隐,他足智多谋,弃政从商,冬买夏卖,很快成为巨富,世人称为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因为在楚国杀人被抓。范蠡虽然觉得杀人偿命,但终究心疼儿子。于是打算派小儿子带上黄金千两前往楚国活动救人。大儿子对此想不通觉得很没面子,觉得自己是家中老大,理应有所担当,如今二弟遭难,做大哥怎能不第一时间站出来?他跟范蠡说要他去,不过范蠡坚决不同意。于是大儿子去求他母亲(范蠡大夫人)帮忙说话,一副耍赖要死要活的,范夫人无奈,只好跟范蠡说让老大去吧,不让老大去他就要自杀了,那样二儿子还不晓得能不能救回来,大儿子先没了。
范蠡此时也没法,只好嘱托大儿子到楚国先找自己的熟人庄生,送去千金让他帮忙。并强调只要送了钱就什么都别管,一切依照庄生意见行事。
大儿子尊敬父亲智慧,不明所以,仍然表示一定照办。他赶到楚国拜访庄生,发现他家徒四壁,衣衫褴褛,境况落魄,他信奉父亲,此时虽将信将疑,仍咬牙送了千金,可心里不踏实,总觉得庄生不像有才干的模样。
庄生收钱后嘱咐大儿子赶紧回家,别瞎打听。庄生通过运作说服楚王大行仁义之举,准备大赦天下。结果大儿子没听话离开,反而抱着怀疑态度在楚国内不停打探消息,忽然听到说楚王打算大赦,心想二弟肯定没事了,那还找庄生做什么?
于是他又找庄生索要钱回来。庄生起初因范蠡的面子,本来也没想收钱,但这番被强要回去,颜面何存?心中恼火。钱退给大儿子后他愤怒下又找楚王劝言,说其他人可以放,但是像二儿子这样杀人的罪犯,不如先斩首再大赦其他人。
楚王信任庄生,果然下令把二儿子杀了,然后再宣布国家大赦。
大儿子傻眼了,只能伤心地找个车拉着二弟尸体回家。
范蠡家人知道二儿子遭受大难,认为他命运不济,伤心不已。范蠡却感叹,说早料到这结果了。老大当初在越国开始就跟他过惯了苦日子,经常食不果腹,富裕后仍很珍惜家中财物,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派他去,尽管他心疼弟弟,但内心对财物肯定会不自觉斤斤计较,不舍得花钱,所以造成今天的结果。倒是老三,从小家境优渥,丰衣足食,不知疾苦,花钱大手大脚,如果派他去,他一定不会不舍得这千两黄金,事情就办成了。
综上,范蠡为春秋智者,人性把握深得其味。他知道大儿子亲身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所以深知家资来之不易,会倍加珍惜。本来不打算让他处理花钱的事情,但拧不过大儿子坚持,果然酿成悲剧。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切身感触和没有切身体会两者不用的作用力了。
故事2:北宋时期有个方仲永的神童,幼年天资过人,无师自通,指物作诗,声名鹊起,震动乡里。许多人为目睹神童风采,纷纷邀请他父亲京城做客,为此甘愿支付几吊铜板,他父亲眼见能白吃白喝,还有收入,十分高兴,来者不拒,每次出门都要带着儿子出去炫耀,却不给儿子学习的机会。慢慢的随着方仲永年纪长大,因为整天在乡野之间游荡,反复作诗,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的学识的积累和磨砺,渐渐地失去了灵性,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已经不如小时候那样灵活张口就来,再过得几年,已经泯然众人,与乡野的农夫没有什么两样。
以上便是伤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天资卓绝,但是没有真正的学习知识,没有接触社会,整天流连乡野尺寸之地,往返城镇宾客的宴请之间,没有大的社会阅历,又没有知识源泉汲取,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长期凭空使用,渐渐就变成了平常人,再没有小时候的神异。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一个人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人事物最深刻的内在。想要一个人完全理解、透彻和牢记一样人事物,只有让他亲自接触。
2.某种意义上来说,犯过错、受过痛,更能令人引以为戒。
几个运用的小故事:
故事1:司马光小时候常常担心自己记忆力和学问不如别人,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总花费更多的工夫温习功课,伙伴们出去玩的时候,他坚持把自己关在房中,等等到文章背熟了才放下书本。长大后,他依然坚持这种的勤恳做法,甚至用圆木制作了一个枕头,并取名为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睡觉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到地上,砰的一声自然能让人醒来。司马光每次半夜睡觉时,枕头一滚下来,他便立刻起床,点燃蜡烛继续读书。因为刻苦,他最终成为了一代学者,在人才济济的北宋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朝廷重臣。别人向他讨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没有什么,不停的读,不停的背诵而已。”
以上,司马光幼时聪明伶俐,资质高于常人,但即使如此,仍然不敢稍有懈怠,刻苦读书钻研,不断强化自己的记忆。可见,资质普通的平常人,更是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接触深化自己的知识程度,甚至有时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掌握技艺,方能有所作为。
故事2:明朝末期总人口一亿多人,带甲兵士百万之巨,而当时清朝总人口二十余万,能战的士兵不过五六万,但就是这样相差悬殊的两个王朝,处于绝对弱势的清朝没有半分畏惧,反而以弱伐强,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入驻中原。
而同样事情发生在清朝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兵力八十万,而英军从海外悬军而来不过四千人,面对清朝这样庞然大物,孤军在外的英军分毫不惧,为了扭转贸易的不对等,悍然发动战争,并且以寡敌众,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迫使清朝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分析以上两次令人瞠目结舌的战争结局,可深深体会到人切肤之痛心理的作用力。明朝末年,官吏腐败,军纪败坏,将领只顾中饱私囊、升官发财,士兵混混度日、毫无斗志,无论军官到士兵都没有经历磨砺,更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可以说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清军不同,清朝处于东北苦寒之地,族民和士兵长期为生存挣扎,练就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意志力,对于他们而言,明军看似数量庞大,巍巍不可撼动,其实花架子不堪一击,因此历代清朝皇帝,对于国土、人口、军队远远超过自己的明朝虎视眈眈,没有为表面的强大说吓倒,多次侵袭,并最终完成灭国战争,代替明朝统治了整个中原地区。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骁勇善战的清军长期的安逸享乐,享受皇粮铁饭碗,缺乏磨练,失去老祖宗当年的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身体和意志双重羸弱,终归步入了明军的后尘,以同样的结局为当时士气旺盛、充满开疆拓土精神的英军所击溃,不仅令人扼腕。
可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切身加以实践,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保持活力和斗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运用到生活和商场中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并不是说万里路蕴含的知识多于万卷书,而是说身临其境学习的知识和体验的事物会让人感触更深刻、记得更牢固,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二是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并不是说雄才的资质一定比纨绔好,而是说苦难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坚韧品行,因此无论是人抑或一个组织一定不能沉迷享乐,务必保持居安思危,方能不为人所趁。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8-08-12 11:15:03 +0800 CST  
小智慧20 人的切肤之痛
故事1:春秋时期,名臣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归隐,他足智多谋,弃政从商,冬买夏卖,很快成为巨富,世人称为陶朱公。
范蠡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因为在楚国杀人被抓。范蠡虽然觉得杀人偿命,但终究心疼儿子。于是打算派小儿子带上黄金千两前往楚国活动救人。大儿子对此想不通觉得很没面子,觉得自己是家中老大,理应有所担当,如今二弟遭难,做大哥怎能不第一时间站出来?他跟范蠡说要他去,不过范蠡坚决不同意。于是大儿子去求他母亲(范蠡大夫人)帮忙说话,一副耍赖要死要活的,范夫人无奈,只好跟范蠡说让老大去吧,不让老大去他就要自杀了,那样二儿子还不晓得能不能救回来,大儿子先没了。
范蠡此时也没法,只好嘱托大儿子到楚国先找自己的熟人庄生,送去千金让他帮忙。并强调只要送了钱就什么都别管,一切依照庄生意见行事。
大儿子尊敬父亲智慧,不明所以,仍然表示一定照办。他赶到楚国拜访庄生,发现他家徒四壁,衣衫褴褛,境况落魄,他信奉父亲,此时虽将信将疑,仍咬牙送了千金,可心里不踏实,总觉得庄生不像有才干的模样。
庄生收钱后嘱咐大儿子赶紧回家,别瞎打听。庄生通过运作说服楚王大行仁义之举,准备大赦天下。结果大儿子没听话离开,反而抱着怀疑态度在楚国内不停打探消息,忽然听到说楚王打算大赦,心想二弟肯定没事了,那还找庄生做什么?
于是他又找庄生索要钱回来。庄生起初因范蠡的面子,本来也没想收钱,但这番被强要回去,颜面何存?心中恼火。钱退给大儿子后他愤怒下又找楚王劝言,说其他人可以放,但是像二儿子这样杀人的罪犯,不如先斩首再大赦其他人。
楚王信任庄生,果然下令把二儿子杀了,然后再宣布国家大赦。
大儿子傻眼了,只能伤心地找个车拉着二弟尸体回家。
范蠡家人知道二儿子遭受大难,认为他命运不济,伤心不已。范蠡却感叹,说早料到这结果了。老大当初在越国开始就跟他过惯了苦日子,经常食不果腹,富裕后仍很珍惜家中财物,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派他去,尽管他心疼弟弟,但内心对财物肯定会不自觉斤斤计较,不舍得花钱,所以造成今天的结果。倒是老三,从小家境优渥,丰衣足食,不知疾苦,花钱大手大脚,如果派他去,他一定不会不舍得这千两黄金,事情就办成了。
综上,范蠡为春秋智者,人性把握深得其味。他知道大儿子亲身经历过苦难的日子,所以深知家资来之不易,会倍加珍惜。本来不打算让他处理花钱的事情,但拧不过大儿子坚持,果然酿成悲剧。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切身感触和没有切身体会两者不用的作用力了。
故事2:北宋时期有个方仲永的神童,幼年天资过人,无师自通,指物作诗,声名鹊起,震动乡里。许多人为目睹神童风采,纷纷邀请他父亲京城做客,为此甘愿支付几吊铜板,他父亲眼见能白吃白喝,还有收入,十分高兴,来者不拒,每次出门都要带着儿子出去炫耀,却不给儿子学习的机会。慢慢的随着方仲永年纪长大,因为整天在乡野之间游荡,反复作诗,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的学识的积累和磨砺,渐渐地失去了灵性,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作诗已经不如小时候那样灵活张口就来,再过得几年,已经泯然众人,与乡野的农夫没有什么两样。
以上便是伤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天资卓绝,但是没有真正的学习知识,没有接触社会,整天流连乡野尺寸之地,往返城镇宾客的宴请之间,没有大的社会阅历,又没有知识源泉汲取,再丰富的想象力也无法长期凭空使用,渐渐就变成了平常人,再没有小时候的神异。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一个人身临其境,才能感受人事物最深刻的内在。想要一个人完全理解、透彻和牢记一样人事物,只有让他亲自接触。
2.某种意义上来说,犯过错、受过痛,更能令人引以为戒。
几个运用的小故事:
故事1:司马光小时候常常担心自己记忆力和学问不如别人,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总花费更多的工夫温习功课,伙伴们出去玩的时候,他坚持把自己关在房中,等等到文章背熟了才放下书本。长大后,他依然坚持这种的勤恳做法,甚至用圆木制作了一个枕头,并取名为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睡觉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到地上,砰的一声自然能让人醒来。司马光每次半夜睡觉时,枕头一滚下来,他便立刻起床,点燃蜡烛继续读书。因为刻苦,他最终成为了一代学者,在人才济济的北宋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朝廷重臣。别人向他讨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没有什么,不停的读,不停的背诵而已。”
以上,司马光幼时聪明伶俐,资质高于常人,但即使如此,仍然不敢稍有懈怠,刻苦读书钻研,不断强化自己的记忆。可见,资质普通的平常人,更是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接触深化自己的知识程度,甚至有时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掌握技艺,方能有所作为。
故事2:明朝末期总人口一亿多人,带甲兵士百万之巨,而当时清朝总人口二十余万,能战的士兵不过五六万,但就是这样相差悬殊的两个王朝,处于绝对弱势的清朝没有半分畏惧,反而以弱伐强,多次发动侵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入驻中原。
而同样事情发生在清朝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兵力八十万,而英军从海外悬军而来不过四千人,面对清朝这样庞然大物,孤军在外的英军分毫不惧,为了扭转贸易的不对等,悍然发动战争,并且以寡敌众,将清军打得落花流水,迫使清朝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分析以上两次令人瞠目结舌的战争结局,可深深体会到人切肤之痛心理的作用力。明朝末年,官吏腐败,军纪败坏,将领只顾中饱私囊、升官发财,士兵混混度日、毫无斗志,无论军官到士兵都没有经历磨砺,更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可以说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清军不同,清朝处于东北苦寒之地,族民和士兵长期为生存挣扎,练就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意志力,对于他们而言,明军看似数量庞大,巍巍不可撼动,其实花架子不堪一击,因此历代清朝皇帝,对于国土、人口、军队远远超过自己的明朝虎视眈眈,没有为表面的强大说吓倒,多次侵袭,并最终完成灭国战争,代替明朝统治了整个中原地区。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骁勇善战的清军长期的安逸享乐,享受皇粮铁饭碗,缺乏磨练,失去老祖宗当年的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的精神,身体和意志双重羸弱,终归步入了明军的后尘,以同样的结局为当时士气旺盛、充满开疆拓土精神的英军所击溃,不仅令人扼腕。
可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切身加以实践,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保持活力和斗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运用到生活和商场中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有句话叫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并不是说万里路蕴含的知识多于万卷书,而是说身临其境学习的知识和体验的事物会让人感触更深刻、记得更牢固,运用更加得心应手;
二是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并不是说雄才的资质一定比纨绔好,而是说苦难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培养人坚韧品行,因此无论是人抑或一个组织一定不能沉迷享乐,务必保持居安思危,方能不为人所趁。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9-05-29 10:39:58 +0800 CST  
小智慧21 人的群居心理
请记住:
1.人是群居性生物,他的思维需要与别人交流或者寄托于某样人事物。
2.长期孤独、单调的人首先会烦躁,烦躁时间一长人其次会焦躁,长期焦躁,人逐渐会变得暴躁,最后丧失心智。
故事:明朝郑和数次下西洋,数千船员长期停留在船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精神渐渐变得萎靡,有些士兵甚至毫无征兆的大吼大叫,疯狂撞击船板自残。有些士兵更是营啸作乱,企图谋反。郑和虽然一一镇压,但心知恶化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正大感苦恼,愁思对策。这时有个姓麻的将领向他推荐了一款自创的游戏,以纸牌、牙牌、牌九为基础,用100多块小木片制作牌子,按照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模仿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以1-9桶,接着仿照风向刻东西南北四方,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1-9万。同时为体现“大中华耀兵异域”的下西洋主旨,刻了红中,再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一块实在不知道刻什么了,干脆叫白板。
该将领将规则玩法一一向郑和介绍,郑和很感兴趣,找几个将领试玩几次,发现此游戏玩法多样,乐趣无穷,大喜过望,于是赐名“麻将”在全舰队推广。
这一下,船员们沉浸在麻将复杂多变的海洋里,船上沸反盈天,士兵们斗志昂扬,一扫颓闷,也就随之化解危机局面。
综上,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在于精神思维独立性、活跃性,精神如同一潭深水,需要经常触动刺激才能保持活性,否则就是一潭死水,要么丧失理智,要么退化迟缓。
需要注意:
一是人生在世,要有所寄托,才能保持斗志和活力;
二是禁闭是一种精神刑罚,对付某些意志坚定,不畏肉体之苦的人有奇效;
三是上位者要给下位者树立目标、希望,才能保证下位者灵活性。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9-05-29 10:40:10 +0800 CST  

后 记
一直以来,人性、心理都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它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无以伦比的意义。我们每个人出生伊始,毫无疑义都想活出精彩快乐的人生,但我们在追求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与周围的其他人发生交集。不同的性格和欲望碰撞会出现五花八门的斗争,人们因为物质上、精神上的欲望奋力竞争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反则不停在人们身上上演,有人醉生梦死,有人忍饥挨饿;有人春风得意,有人惨不忍睹;有人喜笑颜开,有人痛不欲生……
人类斗争有输有赢,但没有人能完全摆脱斗争带来的愤怒和痛苦,大部分人生存辛苦,生命茫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又怎么才能活得更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人世苦海里苦苦煎熬。
人类能否脱离斗争,达到真正的和谐友爱、携手并进?
没有人知道。
这也许需要全人类共同思考。
《人的心理弱点》应运的初衷,不过试图通过剖解最为通俗化的历史事件总结出千百年来我们人身上大同小异的共性,以此达成我们师之鉴之的目的。可惜学识浅陋,并不能高屋建瓴,更不能说鞭辟入里,但依然真诚期盼抛砖引玉,引发人们人性、心理的重视并下工夫去研析它。只有人性心理学真正形成系统、科学的学科并广泛传播和运用于大众时,人类才能真正摆脱社会的奴役,活出自由。

楼主 18378661386  发布于 2019-05-29 10:40:18 +0800 CST  

楼主:18378661386

字数:92970

发表时间:2018-08-12 17:23: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1 18:54:25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