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魂惊起转嗟吁-----宋徽宗收复燕云始末


题记:
北宋末年,有一批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不懈努力的人。他们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勇于进取的历史精神不应该被否定。






楔子:话说燕云十六州




公元938年,是中国五代十国之后晋天福元年、契丹会同元年,干支纪年为戊戌,属相为狗。这年十月,后晋太祖皇帝石敬瑭(892—942)建东京于汴州(今开封市),以原京都洛阳为西京。十一月,他信守承诺,派使臣到契丹皇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将中原北方十六个州的图籍呈献给“父皇帝”耶律德光(902---947)。从此,这十六个州便脱离中原,正式纳入契丹国版图,变成了契丹国的行政区域。

这十六个州是:幽(北京)、蓟(天津蓟县)、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涿(河北涿州)、檀(北京密云)、顺(北京顺义)、妫(河北怀来)、儒(北京延庆)、新(河北涿鹿)、武(河北宣化)、云(山西大同)、应(山西应县)、朔(山西朔州)、蔚(河北蔚县)、寰(山西朔州东)。

这便是史上有名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
其中,幽、顺、蓟、涿、檀、瀛、莫七个州,位于太行山东南,称为“山前七州”,北部与燕山险峻地形相连,有多处天险可以据守。其他诸州在太行山西北,称为“山后九州”,那里山岭绵亘,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这是一片富饶辽阔的土地,东西长约六百公里,南北宽约二百公里,面积大约有12万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与山西北部等广大区域。
这里物产丰富,既有“桑麻枣栗之饶”,兼具“玉帛子女之富”。
这里地势险峻,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意义。北方著名的关口要隘,如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等,都分布在这一带。
宋人叶隆礼在《契丹国志》中写道:“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里,以步兵为主要兵种的中原军队,如果想成功抵挡住游牧民族骑兵的入侵,必须要有险峻地形作为屏障,而燕山与太行山一带恰好就构成这样一道天然的战略安全防线。

燕云十六州一失,中原北方大门豁然洞开,河北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铁骑,对中原王朝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他们随时都可以驰马纵横于千里平原之上,昼夜之间,即可饮马黄河。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那么,石敬瑭为什么要把中原这么重要的一片土地割让给契丹呢?这事说来话长。

石敬瑭的父亲名叫臬捩鸡。臬捩鸡善于骑马射箭,唐朝末年,他跟随沙陀头领朱邪赤心,自西夷(今新疆地区)内迁到阴山一带。后来,他又积极追随朱邪赤心的儿子晋王李克用,因冲锋陷阵,征伐有功,官至洛阳刺史。据此推断,石敬瑭应该姓臬,是沙陀人。

沙陀又名处月,是一个以朱邪为姓的少数民族部落,游牧于新疆准葛尔盆地西南一带,因其地有大沙丘而得名,原来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个部落。

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在中国北方崛起的又一个游牧民族。突厥汗国成立于公元552年,全盛时,其疆域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隋朝时,著名将领兼外交家长孙晟(即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用离间计,使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称雄于西域,后来被唐太宗所灭。东突厥控制蒙古高原,后来被唐高宗所灭。唐高宗末年,突厥人再度建立后突厥汗国,公元八世纪中期又被回纥所灭。

可是,石敬瑭不认为自己是沙陀人,他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他母亲姓何),他自己选择姓石。这是为什么呢?《新五代史》主编欧阳修也很困惑:“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旧五代史》主编薛居正则解释说,石敬瑭之所以选择姓石,是因为他自认为是石奋的后裔。石奋即“万石君”,是西汉一个很有名的大臣,汉景帝时曾位列九卿。薛居正说,石奋有一支后裔,因为避乱,从中原流落到了西夷。石敬瑭认为,臬氏家族便是其后人。照此来看,石敬瑭并不是沙陀人,而应该是汉人。

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沉默寡言,喜欢阅读兵书,崇拜战国名将李牧和汉代名将周亚夫。
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与后梁太祖皇帝朱温(852---912)争雄时,石敬瑭隶属在李克用义子李嗣源(867---933)帐下,他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李嗣源是后唐第二任皇帝即后唐明宗,在位时间是公元926年---933年。李嗣源对石敬瑭很器重,视之为心腹,并将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了他。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李从厚对握有兵权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与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很不放心。他命令二人进行对调,想借此削弱他们的势力。

李从珂(885---936)是李嗣源的养子,本名王从珂,他拒不受命,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京师洛阳。

李从厚在百名亲骑保护下出逃,在卫州(河南汲县)遇到姐夫石敬瑭。石敬瑭将李从厚的随从全部诛杀,把李从厚孤身一人留在驿馆里,自己扬长而去。

李从珂从洛阳派人给李从厚送来一瓶毒酒,让其自尽。李从厚不肯喝,被人用绳子活活勒死,年仅二十一岁。

李从珂称帝后,对石敬瑭很不放心。石敬瑭对李从珂也有所警惕,他一方面装病称弱,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多次以防备契丹为由,要求朝廷增兵运粮。

公元 936年(后唐清泰三年)五月,石敬瑭以身体羸弱为由,上书请求解除兵权,调往其他地方。实际上,他这是以此试探李从珂的态度。
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意识到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仍然决定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

调任诏书传达到晋阳(今山西太原),石敬瑭紧急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大将刘知远(895---948即后汉高祖)说:
“明公统军多年,众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军队,一定可以成就霸业,怎么能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

石敬瑭遂决意起兵。他上书指责李从珂只是先帝养子,没有资格继位为帝,要求他传位于明宗四子许王。
李从珂大怒,派出三万大军围攻晋阳。

面对李从珂大兵压境,石敬瑭自感力量不足,难以抵挡,内心焦虑不安。这时,谋士桑维翰(898---946)献策,建议向契丹求援。

契丹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872---926)在公元916年创建的一个游牧民族国家(后改国号为辽),当时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的广大地区。契丹人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下入侵,对中原土地一直虎视眈眈。
契丹当时的皇帝是辽太宗耶律德光。

石敬瑭让桑维翰给辽太宗写信,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雁门关以北十六州土地作为酬谢。

刘知远觉得石敬瑭做法有些过分,他劝说道:
“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但石敬瑭不听,一意孤行。

就在石敬瑭与李从珂双方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辽太宗亲率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骑兵近万人,后唐军队败退。
当天晚上,石敬瑭出晋阳北门拜见辽太宗,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

于是,三十五岁的辽太宗册封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穿着辽太宗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举行即位仪式,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后晋。

提议向契丹求援的桑维翰,“为人丑怪,身短而面长”,他从小自命不凡,立志做公辅。有个成语叫“磨穿铁砚”,意思是立志不移,坚持不懈,典故就出自桑维翰下决心考取进士的真实事迹。

为获得契丹出兵支持,桑维翰曾亲自前往上京求见辽太宗,他“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泣争之”。
欧阳修因此在《新五代史》中说:“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

明代王夫之专门写了一篇《桑维翰论》,开篇即说: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桑维翰被王夫之判为“万世之罪人”。

后晋因契丹所助而兴,后来又被契丹所灭。石敬瑭所创建的后晋仅仅存活了十二年。可是,他割让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造成的危害,却长达四百多年,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的格局和走向。直到明朝初年,燕云十六州才回归中原王朝。正如《辽史纪事本末》所说,燕云“实今古之大防,自晋失十六州,为中原之祸者数百年。”

作为一个可耻的“儿皇帝”,作为一个危害华夏中原的卖国贼,石敬瑭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6:51:00 +0800 CST  


公元959年(后周显得六年),即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二十一年之后,“五代第一明君”后周世宗柴荣(921---959),试图用武力将燕云十六州夺回来。
这年四月,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伐,水陆并进,出师仅四十二天,几乎兵不血刃,先后收复三关三州,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以及瀛洲(今河北河间市)、莫州(今河北任丘市)和易州(今河北易县)。

此时,辽国是穆宗耶律璟(931---969)当政,他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子,人称“睡王”。他晚上彻夜饮酒作乐,白天则蒙头大睡,昏聩不堪,而且杀人成性,弄得辽国朝政一片混乱。
大臣萧思温(即萧绰之父)劝他出兵收回失地,他竟不以为然地说:“燕云本是汉族之地,是后晋割让而来,他们拿回去也没什么可惜的。”

就在后周北伐大军准备乘凌厉之势继续北上,一举攻克幽州(今北京)之时,五月二日晚,周世宗突患重病。史书说:“圣体不豫,翌日病亟。”大军遂停止前进,班师回朝。一个多月后,周世宗带着遗憾辞别人世,年仅三十九岁。

周世宗是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其家族是当地望族。他从小在姑父郭威(904---954)家长大,既是郭威的内侄,又是其养子。
周世宗年轻时曾跟随别人一起贩卖过茶叶,后弃商从戎。史书说他:“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周世宗以皇子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市)节度使,“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后加封为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总揽兵权。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周世宗继位为帝。

周世宗雄心勃勃,计划用三十年时间开创一番宏伟大业:“朕当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和军事整顿,大大提高了后周的军事实力。他南征北战,为结束五代分裂局面,加快中国统一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假以时日,或许周世宗真能收复燕云,驱走契丹,开创一个崭新而强盛的大周时代。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世宗执政不满六年,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五代之黑沉沉的夜空,令无数后人为之感慨万千。

公元959年6月,周世宗在病逝之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赵匡胤(927—976)字元朗,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洛阳瀍河回族区)。他父亲叫赵弘殷(899—956),是一名军人,后来成为后周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21岁离家独自闯荡江湖,22岁参军投靠郭威,一直在军中任职。周世宗继位后,他开始执掌禁军,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之时,忽然接到北方战报,说北汉与契丹联兵进犯。
符太后与宰相范质、王溥等执政大臣不辨真假,急忙令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御敌。

正月初三晚上,大军在汴梁城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们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正月初四,大军回师京城,年仅八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位,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此前担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他登位后便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很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政变,但没发生大流血与大动乱,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政权实现了平稳转移与交接。
宋太祖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10:46 +0800 CST  
登位之后,宋太祖放眼中国,各地政权割据,海内四分五裂,他首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宏伟大业。他采纳宰相赵普(922---992)提出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统一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

对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宋太祖一直惦念在心。他在内府库专置一个“封桩库”,专门安置储存从各地割据政权收缴上来的金帛。每年的节余,他也让人存入此库。
他对近臣说:
“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境外,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农历十月二十日深夜,年仅五十岁的宋太祖猝然离世,留下“烛影斧声”这一千古疑案。紧接着,其兄弟赵光义(939---997)继位,是为宋太宗。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13:17 +0800 CST  
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发动了两次北伐战争,第一次是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第二次是公元986年(雍熙三年),遗憾的是,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宋太宗继位时,南方割据政权已基本统一,但在宋朝西北还盘踞着一个以太原为中心的北汉政权。北汉以石敬瑭为榜样,向辽国称臣,自称“侄皇帝”,因而获得辽国的保护。宋朝曾几次出兵攻打,都因辽国及时救援,无功而返。

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出兵北伐灭亡北汉,他命潘美率军攻打太原城,命郭进率军阻击辽国援军,自己亲率主力一部出镇州(今河北正定),牵制幽州辽军,使之不能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郭进在白马岭成功击败了辽国援军,潘美率军将太原城四面包围。四月下旬,宋太宗亲临太原前线,指挥攻城。五月初,北汉皇帝刘继元见辽国援军无望,遂开城投降。
北汉灭亡,标志着中国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分裂动乱局面的彻底结束。

宋太宗也许是求成心切,也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未经休整,也未犒赏的情况下,他下令大军转头进攻幽州,试图乘辽不备,乘胜一举夺城。
诸军兵将皆不愿行,惟有殿前都虞侯崔翰极力赞成: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

五月二十日,宋军从太原分路东进,翻越巍巍太行山。六月二十日,宋军渡过拒马河进入辽境,易州、涿州先后投降,宋军一路进展顺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宋军先头部队已兵临幽州城下。
宋太宗也随军来到幽州城南,进驻宝光寺。

宋军迅速击败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的抵抗,将幽州城四面合围,猛烈攻城,箭矢如雨,鼓声震天。
宋太宗以为幽州城旦夕可下,遂提前任命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幽州城留守名叫韩德让(941---1011),是个汉族人,自祖父辈起便在辽国为官。他临危不惧,登城指挥,日夜守御,以待援军。

辽将耶律学古在“山后”闻听幽州城危急,立即回军增援。他见城已被围,遂下令挖通地道,进入城内。
宋军三百余人趁夜色登上城墙,被耶律学古及时发觉,全部击退。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14:38 +0800 CST  
六月三十日,正在打猎的辽景宗耶律贤(948---982)获悉幽州被围,立即停止狩猎,升帐议事,商讨对策。有人主张放弃幽州,退兵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但耶律休哥(?---998)坚决反对,他请求率军增援幽州。于是,辽景宗任命休哥为北院大王,率五院兵马火速南下。

辽景宗耶律贤是辽世宗的儿子。“睡王”辽穆宗在公元969年被身边侍从杀死,耶律贤在契丹和汉族大臣的拥戴下得以继位。
辽景宗是辽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中兴之主”。他重用汉族官员,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他改革吏治,彻底改变了“睡王”时期的混乱局面。此时,辽国政治清明,国力不断上升。

辽国对幽州城非常重视。当年,燕云十六州刚划入辽国版图不久,辽太宗耶律德光就将幽州提升为南京幽都府,列为陪都。后来,又在隋唐建设的基础上,对幽州城池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幽州城已成为辽国南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幽州城方圆三十里,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宋军连续攻城十余日没能攻克,“将士多怠”,士气开始有些低落。

耶律休哥率三万骑兵飞驰南下,昼夜兼程。七月初六,辽国各路援军抵达幽州城下。
南府宰相耶律沙(?---988)率辽军从沙河赶来增援,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畔,首先与宋军展开激战,战至黄昏,耶律沙败退。

入夜,耶律休哥与一直坚守在幽州城北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的耶律斜轸(?---999)两军汇合。耶律斜轸下令每人手持两个火把,耶律休哥下令兵分左右两翼,向宋军发起猛攻。

辽军骑兵如猛虎下山一般,冲向宋军。
守在幽州城内的韩德让和耶律学古见援兵已至,下令打开幽州城门,城内军民一齐涌出,列阵鸣鼓,呐喊助威。

宋军已连续作战多日,早已疲惫不堪,忽然三面受敌,阵脚顿时大乱,官兵纷纷南撤,争道奔走,全线溃退。

慌乱之际,宋太宗与诸将走散,他“股中两箭”,难以骑马,近臣急忙找来一辆驴车,载着他急速逃走。

辽军主将耶律休哥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身受三处重伤,已昏迷不醒。他的随从们用一辆轻车载着他继续前进,并代他发号施令。
辽军一路追击,从高粱河畔一直追到涿州城下。

高粱河之战,宋军一败涂地,死者万余,值得总结和反思的东西很多。
第一、治军必须赏罚分明,而且必须及时。攻取太原之后,宋太宗应立即犒赏三军,这样才能激励士气,鼓舞斗志。
第二、围城必须要想到打援。攻取太原城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分兵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辽军。令人不解的是,此次围攻幽州城,宋太宗为什么不分兵去抢占得胜口、古北口等要塞,以阻击辽之援军?
第三、在组织大规模决战之时,作为全军统帅,手中必须握有战略预备队。战争瞬息万变,关键时刻要亮出最后的致命之剑。

高粱河之战,是宋朝深入辽境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是宋朝用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第一次勇敢尝试。
从此,宋辽两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岁月。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15:32 +0800 CST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雄州知州贺令图等边疆帅臣上书说:
“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宠幸于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
宋太宗决定再次出兵北伐,遂发布《北伐谕幽州吏民诏》。

宋太宗此次北伐,总的战略计划是,出兵二十万,兵分四路,在东西两线展开,先声东而击西,用东线牵制辽军,用西线直取云中,然后四路大军合围幽州。

曹彬担任全军主帅,参战将领达三十多名。各路主帅分别是:东路军曹彬、西北路军米信、中路军田重进、西路军潘美。

宋太宗命东路军和西北路军十万主力沿东线北上,声言取幽州,但实施佯动,持重缓行,目的不是攻占郡县,而是将辽军主力吸引在东线,使之无暇西顾,以保障西线大军顺利夺取山后诸州。
同时,他命西路军出雁门关直取云中,中路军自定州北上出飞狐口,切断并阻击西援之辽军。西路军收复云中后,立即与中路军汇合,挥师东进。然后,东路和西北路大军强攻幽州,中路与西路迅速跟进,四路合围,一举攻克幽州。

现代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个战略计划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几路大军过于分散,不能及时有效进行配合;二是东路军主力等待时机的时间过长,容易出现不测之变,而后来也果然出现了不测之变。
这个说法很可笑。怎么能说东路军需要等待时机呢?东路军的作战任务很重要也很明确,就是牵制辽军主力使之无暇西顾。

宋太宗还遣使去朝鲜半岛联络高丽国,约其进攻契丹,但没成功。宋军水师亦在渤海湾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攻击辽国后方,但一直没展开行动。

三月,战争首先在东线打响,西线大军也迅速出击,诸路大军,捷报频传。
东路军很快攻占固安(今河北固安)和涿州(今河北涿州)。
西北路军则攻取新城(今河北新城东南)和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
中路军迅速攻克飞狐口要隘,进军蔚州(今河北蔚县)。
西路军则一举夺取寰州(今山西朔州东)与朔州(今山西朔州)。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20:42 +0800 CST  
此时,辽国主政的人物是辽太后萧绰(953---1009)。她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萧燕燕、萧太后。她美丽聪慧,有胆有识。她是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辽景宗在公元980年驾崩,年仅十二岁的辽圣宗继位。面对虎视眈眈的诸王宗室,萧绰重用韩德让、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终于控制了政治局面。
她将幽州诸事委托给耶律休哥全权处理,以耶律斜轸为北枢密院使,命韩德让总理宿卫事,以保护宫廷安全。据说,萧绰年少时曾许配给韩德让。

萧绰闻听宋朝从东西两面大举北伐,她立即进行全国总动员。她派耶律斜轸率部驰赴云中,以抗击西线宋军。同时,令各路精兵火速增援幽州,由耶律休哥统一指挥,抗击东线宋军。随后,她与辽圣宗也亲率大军赶赴幽州前线。

幽州留守耶律休哥用兵十分灵活,他晚上派轻骑前去骚扰宋军,白天则用精兵虚张声势迷惑宋军,同时又悄悄派出精锐到宋军背后设伏,断掉宋军粮道。

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驻扎了十天,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出涿州,撤回雄州。
宋太宗闻讯大惊,他令东路军与西北路军汇合,沿白沟河、新城一线驻扎,养精蓄锐,待西线两路大军收复山后诸州挥师东进之时,再全师迅疾北上围攻幽州。

此时,宋军西线战果辉煌,四月中旬,山后九州已占领过半,势如破竹。东路军曹彬手下诸将求功心切,强烈要求继续出兵北上。于是,东路军“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

三十四岁的萧绰身披戎装,英姿飒爽,她亲率辽军骑兵主力,来到涿州城东五十里处扎下御营。萧绰与耶律休哥两军对宋军已形成钳夹之势,辽军准备在涿州一带与宋军决战。

曹彬在涿州发现情形不妙,急忙引军冒雨南撤。五月初三,当宋军退至岐沟关时,遭到辽军骑兵的追击与围攻。宋军溃败,损失惨重,溺死于拒马河者不可胜计。

宋太宗见东线大军已全线溃退,合围幽州的战略已经失败,为避免更大的损失,遂令西线大军撤出战场,并令潘美所率的西路军,护送云、应、寰、朔四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

中路军将士安全撤回。
可是,西路军却损失了一员大将杨业,即评书《杨家将》中杨令公原型。他被监军王诜逼迫,孤军出战,力竭被俘,绝食而亡。
宋太宗闻讯悲痛惋惜,下令将潘美降职三级,将王诜革职流放。

关于雍熙北伐失败的原因和责任,宋太宗在给前宰相赵普的手诏中是这样解释的:
“朕昨者兴师选将,止令曹彬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共力驱攘,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驰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敌所乘,此责在主将也。”

雍熙北伐,宋军主将是曹彬,他自知指挥失误,罪不可恕。回京后,他身穿素衣来到宫阙,自请受诛。
在宋初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曹彬是主要战将之一,他曾率军灭后蜀、灭南唐,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他承认自己犯有违令失律之罪,因而被降职为右骁卫上将军。
蔡东藩对曹彬评价说:“彬谦仁有余,智勇不足。岐沟之败,误在不智,又误在不勇。”

雍熙北伐又称岐沟关之战,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宋朝北伐失败最惨重的一次。
“岐沟之蹶,终宋不振。”
从此,宋朝基本放弃了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方针,也失去了北伐燕云的战略进攻能力和作战勇气。从此,宋朝对辽国转入了全面战略防御阶段。
收复燕云,遥遥无期。

对宋太宗这两次北伐,《辽史》有这样一段评价:
“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矣!休哥奋战乎高粱,敌兵奔溃;斜轸擒继业于朔州,旋复故地。自是宋不复深入,社稷固而边疆宁。”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21:40 +0800 CST  


岐沟之战后,宋朝改变了对辽方针,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辽国则相反,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辽军多次南下,试图收复瀛、莫、易三州。这三州,都是当年周世宗北伐所夺取的。
经过几次反复拉锯战,公元989年,易州被辽国夺了回去,但瓦桥关以南的瀛、莫二州,始终牢牢掌控在宋朝手中。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9月,辽国再次大规模出兵南征,二十万辽军铁骑突破宋朝河北防线,长驱直入,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直接威胁着宋朝首都东京城的安全。

宋朝朝野震动,不少大臣主张立即迁都避敌。但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宋真宗赵恒(968---1022)御驾亲征,冒险北上,来到澶州城并登上北门城楼。
宋军官兵见黄龙大旗在城头迎风招展,大受鼓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辽军主将萧达凛在澶州城下巡视地形时,被宋军伏弩射中头部而亡。辽太后萧绰担心辽军腹背受敌,遂向宋军提出和约。《辽史》说:“将与宋战,达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也!”

经过谈判,宋辽双方最终于景德元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达成休战协议:
双方罢兵,结为兄弟之国,辽视宋为兄;宋每年给辽“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分治,于边境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州古称澶渊,因此史称这个盟约为“澶渊之盟”。从此,宋辽两国罢兵言和,开始了长期和平相处的历史岁月。
但是,对“澶渊之盟”的认识,从古至今一直争议很大。

对于辽国来说,燕云十六州是契丹军人拿生命换取的,并不是石敬瑭白送的。关南的瀛、莫二州是燕云十六州的组成部分,后被周世宗用武力抢了过去,因此,辽国有权利将它收回去。而在宋朝看来,自开国之时,瀛、莫二州便是宋朝之领土,岂能被辽国夺去?这样一来,战争将永无休止。

用“澶渊之盟”这种方式来结束战争,可能是宋辽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模式。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

付出三十万两匹岁币,换取辽国对关南二州的放弃,对于宋朝应该说是合算的,这没什么屈辱可言。对于辽国来说,虽然放弃了关南二州,但每年可以获取三十万两匹岁币,也是合算的,也没什么屈辱可言。

从澶渊之盟到宋徽宗时代,历史已走过一百多年。宋朝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六个朝代。辽国则经历了圣宗、兴宗、道宗和天祚帝四个朝代。

一百多年来,宋辽两国基本上都能遵守澶渊盟约,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据统计,这期间双方互派使节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但也发生过令宋朝很不愉快的事。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22:31 +0800 CST  
一件事是“重熙增币”,这事发生在宋仁宗(1010---1063)朝代。
公元1042年(辽兴宗重熙十一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辽兴宗(1016---1055)一边在宋辽边境上增兵造成南下之声势,一边派使臣来宋朝索要土地,要求宋朝将瓦桥关以南十县之地,归还给辽国。

此时,宋朝正与西夏交战,战争屡屡失利。很明显,辽国这是一种趁火打劫的行为,这是在借宋夏之战而谋利。
宋朝担心遭到辽与夏联合攻击,遂同意增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辽国则放弃索地,并答应约束西夏,遣使去西夏谕令其与宋朝讲和。
这样,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岁币便增加到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辽兴宗名叫耶律宗真,汉语文化素养较高,工诗词,善丹青,他曾主动把自己所画的天鹅、苍鹰等画作,赠送给宋仁宗。宋仁宗也礼尚往来,作飞白书以回赠,一时传为美谈。
辽兴宗还写信给宋朝,提议两国关系仿照中国南北朝先例,辽称北朝,宋称南朝。这个提法被宋朝拒绝。

还有一件事是“划界事件”,这事发生在宋神宗(1048---1085)时代。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二月,辽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遣使来宋朝,提出重新划定蔚州、应州、朔州一带的边界,要求以分水岭为界,同时辽国在沿边地区增派军队,扬言宋朝若不答应,则武力解决。

此时,宋朝正忙于向西开边,宋军刚与吐蕃军打了一场败仗,即踏白城之战。
这次划界事件从性质上来看,与增币事件一样,也是一种趁火打劫的行为,都是对澶渊之盟的违背与破坏。

宋神宗权衡利弊,最终答应了辽国的划界要求,弃地达七百里。
这件事在宋朝国内反响很大,弃地的责任最后由王安石等变法派大臣来承担。
这件事对宋神宗本人刺激也很大,十多年后,他仍然没忘记这份屈辱。临终前,他留下一份针对燕云十六州的遗诏:能收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这份遗诏,显然也违背了澶渊之盟的精神。不过,它产生于一定的心理背景之下,即在宋神宗看来,辽国已经违约在先。
这份遗诏,在当时并没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因为那时出兵北伐,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根本不具有现实性,很显然只是一种空想和愿望。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23:22 +0800 CST  
三十多年后,当历史车轮缓缓驶入宋徽宗(1082---1035)朝代时,宋神宗的这份遗诏,开始引起宦官兼军事统帅童贯的关注。

童贯曾率军收复青唐地区。青唐地区自唐朝末年便陷入吐蕃人之手,是中原王朝丢失了三百多年的一片土地。

然后,童贯将目光瞄向北方。童贯向宋徽宗上了一道《平燕策》,表达了自己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兴趣。

宋徽宗对收复燕云十六州砰然心动。
宋徽宗是宋神宗的儿子,自继位以来,他一直坚持走父皇开创的变法图强、开边拓疆的道路。收复燕云失地、恢复汉唐疆域,并不是宋徽宗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时激情之冲动,也不是所谓性格轻佻之表现,这是作为一个中原王朝皇帝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旦实现这一百年梦想的机遇到来,宋徽宗绝不会放弃,他将亲自执导这幕历史大戏。
可是,从一波三折的海上之盟,到震撼东南的方腊暴动;从不可思议的北伐之战,到波诡云谲的平州风云;从金太宗决意南下,到宋徽宗引咎辞职-----
一对盟友竟转化成一对仇敌!一个大好时机竟演变成一场滔天噩梦!

“梦魂惊起转嗟吁”!
从金太祖掀起反辽风暴,到宋徽宗噩梦惊魂,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演变过程?有多少惨痛的教训值得借鉴?
诗曰:成败只在一念间,风云变幻叹千年。千年悠悠兴亡事,燕山历历在目前。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19:24:15 +0800 CST  
多谢关注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03:21 +0800 CST  
第一章 蜡丸密信



公元1115年(北宋政和五年)三月初,雄州(今河北雄县)城里的杏花与桃花相继绽开,红艳艳,白灿灿,满城锦绣,春意盎然。
这天早晨,白沟驿馆的一名驿官骑马来到雄州府衙,交给知州和诜一封蜡丸密信。

雄州是宋朝北方的一座边关重镇,原名瓦桥关,曾随燕云十六州一起被契丹占领。公元959年,周世宗率军北伐时,瓦桥关契丹守将不战而降。周世宗下诏将瓦桥关改名为雄州。雄者,巍然勇猛也。大概周世宗是想以此彰显武功,威慑契丹。

雄州城北三十里处有一条河,叫白沟河,那便是宋朝与辽国的界河。那里有个渡口,叫白沟渡口。宋辽两国每年来往的使臣,都从那里坐船过河,然后沿着畅通无阻的驿路,南下宋朝首都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或者北上辽国首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宋朝与辽国在白沟河两岸分别设有驿馆,负责迎来送往。

白沟还是一个通商口岸。宋辽两国在此开辟榷场,边贸交易十分红火。宋人用茶、盐、布匹、粮食、瓷器等,换取辽人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以及刀具、马具、皮具等产品。宋朝每年送给辽国的五十万匹两银绢,也在此地交割。

自“澶渊之盟” 一百多年来,两国从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边境平安,两岸融洽,百姓安居乐业。

雄州知州和诜是武官出身,年龄在五十岁左右,身材较矮,长着一个胖胖的圆脸,慈眉善目,从表面来看,不太像个武官模样。
然而,他不仅是武官,还出生于将门之家。

他父亲名叫和斌,是著名将领。当年,大将狄青南征,和斌曾率骑兵一部做先锋,英勇善战。凯旋回朝后,受到宋仁宗的接见和慰劳。宋神宗时,安南(今越南)入侵,和斌受命率步骑三千出击,他有勇有谋,殊死决战,大败敌军。
和斌曾长期在广西戍边,晚年回到东京,官至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侯。

和诜依靠父亲的庇荫步入仕途,最初在河北军队中任职。他喜欢钻研兵器制造技术,元祐年间,曾研制出一种轻便弓箭,叫做制胜强远弓,又称凤凰弓。那是一种脚踏弓弩,据说能破坚于三百步之外。他把弓弩呈献给宋哲宗皇帝。皇帝很高兴,下令全军推广。和诜以此成名。宋徽宗继位后,他继续在军中任职,历任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等武官职务。

对一般州府,朝廷都会派遣文官去担任知州。但雄州不同,雄州知州都是由懂军事的武官来担任,这已经成为多年来的一个惯例,因为雄州战略地位很重要。
两年前,和诜被朝廷选中。


和诜拆开密信一看,写信人名叫李良嗣,是辽国的一个光禄卿官员。
信中有两条重要信息,引起了和诜的关注:一是辽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已发生叛乱,辽国政局动荡不安;二是写信人李良嗣恳切要求投奔宋朝。

对李良嗣的请求,和诜当然无权做主。他不敢耽搁,立即起草奏章,连同蜡丸一起,迅速上报朝廷。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14:31 +0800 CST  
出雄州城,沿着平坦宽阔的驿道南下,路两旁全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景色。过黄河不久,便到达东京城。
东京城是十二世纪初期全球最繁华的大都市,“富丽甲天下”。

初春三月,东京城里的杏花桃花已完全盛开。不论是走在通衢大道上,还是沿着僻静小巷,到处都能看到一枝枝美丽的花朵,从黛青色的高墙上伸出头来。
特别是贯穿京城的汴河、蔡河、五丈河以及金水河沿岸,一树树杏花,一树树桃花,争奇斗艳,绚丽多姿,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观赏。

皇城位于东京城中心稍偏西北,是宋王朝的中枢神经所在。据文献记载,皇城面积不大,周长仅五里,内有大小宫殿四十余座。
与汉、唐以及明、清皇城相比,北宋皇城的确显得有些狭小。

皇城从南往北大致可分为南、中、北三个区。
南区有中书省、枢密院、都堂(宰相退朝后办公之处)、门下省、修国史院等中央政府办公机构,共有房屋约三千间。
中区有辉煌巍峨的大庆殿(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有文德殿(皇帝日常上朝视政的宫殿),还有紫宸殿、垂拱殿、崇政殿、集英殿、保和殿、睿思殿等等,各宫殿都有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这一区域,戒备森严。
北区是后宫禁区,即皇帝与后妃们的生活区,外人不允许踏足。

皇城正门朝南,称宣德楼,楼门前是一个广场,可以举行大型集会活动。楼门旁边还有两个边门即东边的左掖门和西边的右掖门,百官入宫走右掖门。
皇城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北门叫拱辰门。

拱辰门外原来是一处供皇帝和后妃们娱乐休闲的后花园,比较空旷。几年前,宰相蔡京觉得皇城过于狭窄,建议向北扩建一下。于是,在此修建了一组园林式建筑,共有七座宫殿十五个阁楼,这就是所谓的延福宫。
延福宫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宫区,风景幽美,环境安静,宋徽宗有时在这里挥毫泼墨,有时也在这里设曲宴,君臣同欢。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20:58 +0800 CST  
这天,宋徽宗与郑皇后来到延福宫凝和殿北侧一个名叫杏冈的土坡上,观赏杏花。这里有一大片杏树林,花香四溢。
他们在一棵高大的杏树旁停下脚步。
花香从树上飘散下来,一会儿浓一会儿淡,沁人肺腑,清爽又香甜。

宋徽宗深吸一口花香,似乎有些陶醉。杏花那娇嫩欲滴的姿色,醍醐灌顶般地激荡着他的内心,愉悦着他的精神。
据史书记载,宋徽宗“相貌俨雅”,即长得庄重俊朗儒雅,从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中的宋徽宗画像来看,此话不假。

高大的杏树树冠撑起一片璀璨的云霞,繁花累累,鲜艳夺目。树枝上还没生出绿叶,全是密密麻麻的花瓣。花瓣簇拥在一起,白中透着粉,粉中露着白。她们那么热闹、灿烂、妩媚,又那么娇羞、温婉、柔情。

“官家,今年这花儿开得可真多啊!花儿多将来结的杏子也多,这应该是吉祥之兆啊。”
郑皇后微笑着,她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初春的气息里,她感到自己一下子年轻了许多,仿佛重新回到了少女时代。

郑皇后是开封人,生长于一个普通官宦家庭。她出生于1079年,比宋徽宗大三岁。她十二岁入宫,一直在向太后身边当侍女。她喜欢读书,儒雅秀丽,聪慧端庄,能言善辩,后来晋升为钦圣殿押班。

宋徽宗为端王时,每当下朝后都不忘到慈德宫叩拜向太后,向太后总是令郑氏和王氏这两个美女陪侍。后来端王继位当上皇帝,向太后便将郑氏和王氏一并赐给了他。
郑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头脑机敏,文才出众。她会赋诗作词,会撰写奏章,尤其擅长品鉴欣赏宋徽宗的书法与绘画,因此很受宠爱。

宋徽宗原配皇后姓王(即宋钦宗生母),也是开封人,也生长于官宦之家,这与郑氏相同。她出生于1084年,比郑氏小五岁,十六岁时与端王赵佶结婚。
赵佶继位后,王氏被立为皇后。但她姿色一般,不善言辞,又不会取悦宋徽宗,所以生活一直很落寞。后来,有个宦官诬陷她行为不检。宋徽宗派专案组调查了一番,虽然情况并不属实,但此事对王皇后精神打击很大,让她更加郁郁寡欢。
1108年9月,王皇后在孤独抑郁中去世,年仅二十五岁。

三年后,郑氏被册封为皇后。
郑皇后为人很低调,生活很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在为她制作皇后冠服时,她说:“现在朝廷财力不足,不要制作新的了,就用我原来那件贵妃服改制一下即可。”
宋徽宗对她的评价是“柔明婉淑,谦慎持身”。应该说这个评价很贴切,这说明宋徽宗对郑皇后很了解。

同样,郑皇后对宋徽宗也很了解。
郑皇后知道,赵佶这个皇帝不同寻常,他身上既有艺术家的气质和浪漫气息,又有继承父兄变法图强、开创大宋盛世的热情与政治梦想。
他执政勤恳,每天都要亲自批阅奏章。
他精力特别旺盛,除了忙社稷大事,还要忙书法绘画,忙饮酒品茶,忙谈经论道,忙调风弄月-----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26:46 +0800 CST  
十年前,他开始宠幸出身寒微的刘贵妃。前年刘贵妃去世,他又开始宠幸刘贵妃的养女。这女孩也姓刘,出身也很贫寒,十岁选美入宫,给崇恩宫刘太后(即宋哲宗皇后)当侍女。她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工于心计,又会甜言蜜语,现在已晋升为婕妤,几乎夜夜陪伴在皇帝身旁。

突然,一阵狂风吹来,高大的杏树被吹得摇来摆去,数不清的花瓣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雨点一般簌簌落下。
郑皇后心头一震:苍天突降狂风,横扫杏树,蹂躏杏花,莫非要发生什么灾难?
狂风一晃而过,高大的杏树依旧挺拔而立,只是满地落红显得一片狼藉。

这时,宦官梁师成匆匆跑过来禀告:“官家,银台司刚呈来一份紧急奏报,还有一枚蜡丸。”
“从哪里来的?”
“河北雄州。”

郑皇后赶紧提醒道:“官家,雄州是边关重镇,不可马虎大意啊。快回殿看看吧,处理政事要紧!”
郑皇后心里隐隐有种不祥之感。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31:11 +0800 CST  

宋徽宗回到崇政殿,掰开蜡丸,取出一封字体清秀飘逸的帛书。

辽国光禄卿李良嗣上拜安抚大师足下:
我叫李良嗣,本是汉人,家住燕京霍阴,从远祖开始便在契丹做官,虽然身穿契丹服装,拿着契丹俸禄,但从没忘记自己是汉族后人,很早就想穿上汉服,回归中原,可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

近几年来,契丹国君天祚帝排斥忠良,任用小人当权,朝政黑暗,女真人趁机造反,而官兵纷纷溃败逃散。盗贼也趁机四起,攻陷州县,老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契丹一片乱象,灭亡指日可待。

最近,天祚帝又下诏要亲征女真,军民听说之后,都惶恐不安,因为军民都不愿打仗,不愿为一个昏君而去送死。我虽然愚昧无知,但对契丹目前的形势也看得很清楚,即契丹已经衰败,必将走向灭亡。

我日夜筹划思虑,想苟且偷生却没有一处安身之地。后来想到《易经》上说,“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论语》中也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很早就钦佩祖先哲人的智慧,由此获得启发,我想,何不趁此时机举家南归,投靠大宋,恢复我汉家后人之身份,以实现自己平生之志向!

恳切希望大宋朝廷念我一片诚心,将我接纳。如果能获得皇帝睿旨恩准,请预定日期,我将俯伏前去,不胜万幸。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38:49 +0800 CST  
看完密信,宋徽宗仰靠在龙椅上沉思起来。
对于女真人,他大体了解一点。他知道那是一群生活在辽国东北地区的山林野地之人,他们分成若干个部落,以打猎捕鱼为生。那里出产黄金、珍珠和松子,还有一种名叫海东青的猎鹰,个头不大但很凶猛,可以用来捕捉天鹅。

李良嗣预言,辽国必将被这些女真人所灭亡。这可能吗?宋徽宗有些怀疑。

在1115年春天预言女真能够灭亡辽国,实在是有些太早。
1115年春天,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刚刚建国,他还没有彻底推翻辽国政权的政治野心,他只不过是想建立一个独立的女真族国家,从而与契丹平起平坐而已。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良嗣的预言是正确的。李良嗣的确具有非凡的政治洞察力。但当时,宋徽宗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42:00 +0800 CST  
宋徽宗赵佶出生于1082年,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
宋徽宗的母亲姓陈,开封人。她“幼颖悟庄重,选入掖庭为御侍”。多年后,一个偶然机会得到了宋神宗临幸。生下赵佶之后,她便由才人晋升为美人。
北宋后宫除皇后外,其他有品级的嫔妃分为二十四等,最高等是贵妃,才人是最低等,美人是倒数第二等。

1085年,三十八岁的宋神宗因病去世。陈美人很悲伤,她日夜守护在宋神宗陵殿里,“思顾旧恩,毁瘠骨立,左右进粥药,挥之去,曰:得早侍先帝,愿足矣!”
不久,陈美人也去世,终年三十二岁。

这一年,赵佶才三岁。
十五年之后,赵佶继位当上皇帝,第二年即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他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上谥号钦慈。
这恐怕是陈美人生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事。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44:50 +0800 CST  
宋神宗皇后向氏不曾生育,她对失去亲生父母的赵佶精心照料,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赵佶与其他皇子一起,在无忧无虑中成长起来。他从小就很懂事,聪明好学,兴趣广泛,友善仁孝,很早就显示出超群的书法绘画艺术天赋,他还喜欢蹴鞠运动,踢得一脚好球,因此,深得向太后喜欢。

宋神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可是从老大到老五,还有老七老八老十,这八个都先后夭折。宋神宗去世后,排行老六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他比赵佶大五岁。

宋哲宗九岁继位,由他奶奶即宋神宗的母亲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直到1093年高氏去逝,他才开始亲政。不幸的是,仅仅亲政七年便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

向太后紧急召集宰辅大臣商讨继位人选。宋哲宗没留下子嗣,只能从他的五个弟弟中选择继位人选。在这五人中,论年龄,最大的是老九申王赵泌,可他眼睛有毛病,当皇帝显然不合适。其次就是排行第十一的端王赵佶。

宰相章惇与宋哲宗生母朱太妃关系密切,所以,他主张由宋哲宗同母弟,即排行第十三的简王赵似继位。
但向太后反对,她主张立端王赵佶。
章惇反对说:“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知枢密院曾布与章惇有矛盾,他觊觎相位已久,他立即表态说:“皇太后圣谕极允当。章惇并不曾与众人商量,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
蔡卞等大臣也都随声附和。
向太后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遂拍板决定:由端王继位。
于是,在福宁殿宋哲宗灵前,赵佶匆匆完成了继位仪式。

这是1100年(元符三年)正月,赵佶虚岁十九。
赵佶能够继位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向太后与朱太妃暗中较量的结果,也是宰辅大臣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48:38 +0800 CST  
在宋哲宗去世的前一年,赵佶曾派人持自己的生辰八字,秘密到大相国寺找人算过命,算命人说:“此天子命也”。
有一天早朝结束后,太史局(主管天文星象的机构)郭天信悄悄而又神秘地对赵佶说:“王当有天下”。
由此可见,在宋哲宗患病期间,赵佶本人确曾想过皇位继承问题,有些大臣也看出了赵佶可能成为接班人。

虽然如此,皇位的降临还是让赵佶感到有些突然,让这个青年画家兼书法家既感到兴奋,又有些惶恐不安。他知道,这个皇位是向太后给他争来的,所以他赶紧“泣拜”,请求向太后垂帘听政。
向太后不是恋权之人,她仅听政半年,便还政于宋徽宗。又过了半年,向太后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六岁。
年仅二十岁的宋徽宗从此开始了独立执政的岁月。

楼主 南山冈  发布于 2014-10-04 22:50:45 +0800 CST  

楼主:南山冈

字数:630491

发表时间:2014-10-05 00: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8:20:22 +0800 CST

评论数:149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