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凯旋的场景令我们非常激动,一年的征尘,在边民热情的欢呼声中洗去,什么也不用说,值了.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4:35:52 +0800 CST  
6月28日,部队在昆明东郊临时驻扎。

7月2日,我和战友王国良、徐志宝、孟玉根(战后读军校升至营长)、刘九斤、颜峰一起去昆明动物园、翠湖、滇池参观并照了相,玩的很开心。

7月4日,部队在昆明北站上火车。还是闷罐车,途经贵阳、怀化、宜昌、南阳、徐州、南京,沿途受到各兵站及所在省市人民群众的热情款待和隆重欢迎。

在南阳车站,列车停站三分钟,这里离我家只有55公里,我现在还不能回家。我跳下火车车厢,在站口小商店买了两盒南阳产的“白河桥”牌香烟,每盒二毛钱,上车后向战友们敬了一圈烟。告诉他们,这里是河南南阳,我的家乡。连长不抽烟,我帮他点上一根,他抽了几口,呛得他直咳嗽,他还是坚持抽完了。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4:38:27 +0800 CST  
7月9日早晨,部队铁路输送至无锡火车东站。上午摩托化行军抵达营区,车队缓缓驶过凯旋门。

姚湾路口至团大门口,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有工人、农民、教师和学生。学生们都着一色的白上衣,扎红领巾,高呼:欢迎!欢迎!英雄归来!欢迎!欢迎!英雄归来!……

锣鼓声,鞭炮声,欢呼声阵阵,还有一班子舞狮表演。我团从离开营区到今天凯旋归建,整整一年,有四位战友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老山,留在了祖国的南疆。部队带回了四位烈士的骨灰。

我们排乘坐的指挥车,是全团最后一辆。负责收拢掉队的士兵,但一路没有人掉队。汽车驶进团大门已是下午13点多了,刚进大门口左转,就看到我母亲坐在花坛边的地上在哭,我大哥和小侄女红霞在她身边站着。我看到母亲的瞬间,泪水哗哗的淌下来。一点也没有看错,那是我白发苍苍的妈妈,我日夜思念的妈妈,你为何哭坐在地上啊?儿子从战场上凯旋归来了,儿子回来了!妈妈你为何那么伤心的哭啊?高兴才对呀!我赶快跳下车,淌着泪水,奔向妈妈。

母亲也看到我了。大哥搀起她,母亲向前踉跄几步,张开双臂把我搂在怀里。母亲满面泪水,我也满面泪水。我的泪水顺着已经成熟的脸颊滴洒在母亲的布衫上,母亲的泪淌过她那布满沧桑、刻满邹纹的脸颊滴浸进我的军装上。大哥在一旁也已经是满面泪水,四岁的小侄女红霞仰着幼稚的小脸看着我们,不停的仰着脸问:“奶,别哭。爸,别哭。小达(河南话:小叔之意)你们哭啥?别哭,都别哭……”

母亲看着我,看着我,用她那粗茧的手爱抚着为我抹去脸上的泪花。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儿啦,你瘦了……儿啦,你瘦了……让妈看看,我儿瘦了……”

团大门内花坛旁站有很多迎接我们归来的上级首长。有几个军报记者举着相机,抢拍镜头。闪光灯不停的闪着白光,为我们母子拍下这难忘的一刻。

在走往宿舍的绿荫小道上,路两旁的冬青树还是那样深绿。平坦、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比646高地的天梯小路,走起来舒坦许多。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安全的和平环境,不再担心越军的炮火偷袭。我挽着母亲的胳膊,不停的为母亲擦泪。能感到母亲在轻微的颤抖,母亲的心情已不象刚才那样激动,但情绪还是不能平静。

母亲说:“儿啦,你知道妈这一年是咋熬过来哩。常常梦见你受伤了,一身的血,妈醒来不知哭过多少回。大年初一,妈坐在厨房里烧火下饺子。妈还是忍不住哭,你哥看见了,说妈你咋又哭了?过年呢,不兴哭。我说,妈没哭,是烟眼了……”

我说:“妈,你刚才为啥坐在地上哭?那么多领导,人家看着你哭会笑话。”

走在一旁的大哥插话说:“上午,我和咱妈就在团门口等。军车开进来一辆,开进来一辆,看看都没有你。以为你在后边。铁成、焕坡,我们都看见了,就没有你,咱妈就哭开了,说你肯定没回来,是我哄她了,呜呜呜地哭,劝都没用……”

母亲说:“眼看着车都进来完了,只剩一个车了,妈心都碎了。你哥劝我说不碍事,可能在后边呢。我说别人都回来了,我儿肯定没回来,没回来,妈伤心那……腿软哩一点也站不着了。” 母亲说着说着,又呜呜呜的哭泣起来。我依偎着母亲,轻轻为她擦去眼泪,自已的眼里早已饱含泪水。

母亲的爱,伟大的爱!母亲的爱,仁慈的爱!

由于部队亲属来队太多,团招待所早住满了人。无锡梅园、荣巷一带的旅馆都住满了来队亲属,团里尽量把招待所留给烈士家属们住。

晚上,我母亲还有同村战友杨焕坡的母亲就临时休息在连俱乐部的乒乓球案板上。天热蚊子又多,也睡不着,只有小侄女红霞呼呼的在梦乡中。母亲为她扇着扇子,驱赶着蚊子。母亲说:“接到你的信,说不让我来部队。怕没地方住,我当时给你哥嫂们说,没地方住我站在大路上都中。就催你哥去订火车票,妈在家一天也熬不下去了,就赶来了。谁知来的太早了,在这住了三天才等到你们回来……”

我轻声告诉母亲:“妈,我这次打仗……没立上功。”

母亲看着我,温情的说:“儿啦,活着回来比啥都强,受这么大罪,妈回家看有合适的女娃,挑个贤慧的。就给你先定一个……”母亲看着我黑瘦的面孔,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母亲又落泪了。

团大礼堂通宵在放电影,为没地方住的家属们提供个休息的地方,大哥也去看电影了。

7月10日上午,计伟烈士和王跃进烈士的亲属来队,我们营就少了这两位好兄弟。计伟的母亲年轻一些,陪同的还有几位亲友。计伟的母亲躺在水泥路上哀嚎,悲惨的哭声,撕心裂肺。很多人劝,抬都抬不起来,人人泪流满面。我母亲看到后不忍,走过去相劝,劝了很久也没用。计伟母亲揪心的用手拍打着路面,挣脱别人的搀抚,头使劲的往水泥地上嗑。她疯了似的在极度绝望中发出阵阵悲嚎。母亲劝了一会,抹着泪走回来。

我说:“妈,别去劝了。你说河南话人家又听不懂,让她哭吧,哭出声比憋在肚子里好受一些,谁失去儿子都会伤心……”

母亲长叹一口气说:“唉!哪个儿子妈不疼……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听大哥说,和我一起参军的杨东也从前线回来了,他在前线一直给团长当警卫员,没有受伤,也没有立功。杨东早些天回了趟老家,和他一起参军的邻村战友王小龙在前线不幸被炮弹炸成了重伤,人残废了,部队让杨东送王小龙先回老家。

(注:杨东退伍后在家务农,后来去外省打工,现从事个体运输。杨东是我入伍前在建筑队干小工时的好朋友,我们是一个县,不同乡镇,参军都在南京军区,他是12军36师,我在一军炮九师。在战场上都知道对方消息,但没相遇过。杨东的战友王小龙的事迹,85年《解放军报》做过专题报道。王小龙现在唐河县民政部门工作。)

7月15日,母亲在大哥的陪同下,带着小侄女红霞,去风景秀丽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杭州玩了几天后,返回河南老家。

1986年11月3日,我三年服役期满,退伍返乡。在无锡火车站乘上187次列车,当火车启动,望着远去的无锡,告别难忘的军营,从此结束了我的军旅生涯。我心中很平静,没有眼泪,也没有不安,没有遗撼,也没有依恋。

退伍二十多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我,历经世道苍桑,感叹人生如梦。虽早已淡泊名利,目睹祖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富裕生活,使我感概万千,常常回想起在老山的战斗岁月。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4:39:30 +0800 CST  
1984,云南麻栗坡老山。是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战场。曾经血流成河,青山变成焦土的地方。在那里,留下了我青春的脚印。


十八岁,难忘的十八岁!

十八岁,永远的十八岁!!



2008本文作者重返老山646观察所



2008重返老山和主峰守军战士合影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4:45:00 +0800 CST  
2010.0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九师16团六连侦察班新老战士合影.

英雄六连,英雄侦察班.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4:54:52 +0800 CST  
2010.0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九师16团六连新老战士合影.

光荣集体,英雄六连.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0 15:00:15 +0800 CST  

作者:lb0326 回复日期:2011-01-12 20:43:14

你是一军的?那太好了!你告诉我,79年参战的1军58师师侦察连最后结局如何?为什么你讳败言胜?

-------------------------------------------------------------------

一军没有58师,79年参战的陆军没有第1军.

一军有3个步兵师,分别是1师,2师,3师.

中国陆军的师编制是1x3,如:1军,1x3=3,从3向后数3,2,1.即1军的师级编制为3师,2师,1师.

你说的58师,属于20军,20x3=60,即60师,59师,58师.20军79年没有参战.

79年参战的陆军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

84年后参战的有14军、11军、1军、67军、21军、47军、27军、13军、云南省军区.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11:11:00 +0800 CST  

作者:lb0326 回复日期:2011-01-12 20:47:57

1军的特点是军官全是浙江人,士兵全是河南人,战斗力在中国排前10,因忠诚于林副主席倍遭排遣。其官兵构成就与所受歧视密切相关。79年1军58师就是这样走上战场的。79年58师转战越南北部,除了谅山战役,大战、恶战都经历过了。实际上虽然打赢了大部分战役,但伤亡数字也非常惊人。这些你都没讲。

--------------------------------------------------------------

1军原驻河南,后驻军江浙.军官多为江苏,安微人.士兵多为浙江,江苏,河南,安微.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11:17:34 +0800 CST  

作者:张蛋蛋123456789 回复日期:2011-01-12 08:46:11

我看到图片上的老山主峰,那里怎么能去到?我想明年去云南麻栗坡

-----------------------------------------------------

平民老百姓和老外还不让上老山主峰.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11:19:50 +0800 CST  

作者:张蛋蛋123456789 回复日期:2011-01-13 13:52:37

只有军人可以吗?如果有军人证件。

------------------------------------------------------------

有士兵证大概可以,我08年去时因是参战老兵,还算顺利.对于参战老兵战地寻迹,很受守山的兵们欢迎.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19:58:54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重返老山(1)

作者:红薯面窝窝头

早就该回老山看看了.

当年我在日记上写道:"公元1984年6月30日下午2点30分,炮兵第九师十六团二营全体官兵,在营长王玉江带领下,做为全团第一梯队,准点出发,开赴云南前线对越作战!"二十四年了,一直为生活而奔波,辛勤用功的去经营,战场上是好汉,生活中也不甘落人后.忙碌这么多年,我竟一次也没有梦见过老山,也没有梦见过长眠在南疆的战友.报纸刊物等传媒上也很少看到有关报道.但在我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那炮火纷飞的老山战场.还有那里踊跃支前,本份厚道的边疆人民。

1984.6月至1985.7月.在云南麻栗坡老山,那里曾留下我青春的脚印,也曾流下我鲜红的热血和汗水,那里至今还躺着近千名牺牲的战友,还有至今仍不富余,曾和我们情同手足,热情洋溢的边疆父老乡亲.

该回去看看了.不能再拖了.

近几年来,回老山看看,已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常常自言自语,念念叨叨.

2004年,我约了几个战友同往老山,行前,母亲生病住院,我误了行程。

2007年.我和妻子商量好,带上两个女儿,一家人同去老山,又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这样一晃,到了2008年,不断有战友相约,有很多战友陆陆续续,去去回回,我终不能成行.

我联系了老连长许正楼,老班长汪如申,还有侦察员颜峰,王国良........都因工作原因,凑不到一块去.我决定先走一步,我不愿再等了,再等下去,不知要等到何时。



当年的老连长许正楼26岁,今年50岁了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13:55 +0800 CST  
人到中年,怀旧的情结为何这般浓.而且一年强烈过一年.

打开网页,读到有关老山的贴子,我就不能平静.虽然网上能查到有关介绍老山的各种文章,图片,视频.从中分享些战友们战场寻迹的喜悦,但感觉总没有亲自体验一下来得更真实.心里牵念着老山,回忆着那马村,还有我们战斗过的646高地,我果断的决定:立即定飞往昆明的机票!心动不如立即行动.

翻开日历,我选择了3月16日.这一天是农历2月初9.机票就订这一天的下午2:30分.初9代表炮九师.16日代表炮十六团.农历2月,就代表2营.下午2:30分是24年前我们向前线出发的时间.

3月15日上午,我拿到深圳航空公司的机票.是波音737,ZH9633次航班,广州白云新机场.我第一时间拔通老连长许正楼的手机,告诉他我已订好去昆明机票,希望他能同行,老连长在电话里告诉我:"记住去房东家里看看,再去观察所看看........"他让我先行一步,摸摸路,他过几天就去.我又拔通老班长汪如申的电话,他要到5月1日才有时间.老班长告诉我:"记着去房东家看看,还有房东的女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忘记房东家的那个漂亮女孩,还记得年龄和我差不多,瘦瘦高高的模样.真没想到,平日不善言语的老班长,也在惦记着.哈.

我做些行前准备,到一家军用品店购买了一条迷彩裤,一顶老军帽,又要一双3515兵工厂生产的深腰军用皮鞋,这鞋虽笨重一些,比较抓地,适应爬山,还能防毒蛇咬脚.还选了一支俄罗斯产红外线军用望远镜,侦察兵回老山,可不能少了望远镜,这可是咱的贴身武器.吃饭家伙.

3月16日上午,我乘座深圳至广州的"和谐号"866次列车.抵达广州火车东站,然后坐的士直奔广州白云机场.开始我的老山之行.


去敌后侦察出发前,老班长汪如申在茨竹坝进行特训.84年他24岁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16:41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重返老山(2)

豪华整洁的"和谐号"列车,和当年我们开赴前线时乘坐的闷罐列车相比,真乃天地之别.

1984年6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列闷罐货运列车,我爬上车厢时感觉到气味不太好闻,车厢下边角有不少己经干了的牛粪粘贴在厢壁和地板上,大家稍作清扫,开始习地而坐,各车厢分发了一个尿桶,供大家应急. "

"和谐号"列车,是香港九龙经深圳至广州火车站的对发列车.每间隔约30分钟一班.列车上超一流的服务和华丽设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以及先进的科技水平.列车高速运行中,静的几乎听不到燥音.只能看到车窗外飞驰而过的绿山碧水,楼宇厂房和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流.

时隔24年,当今祖国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已不能和1984年相提并论.做为在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参战老兵,目睹祖国强盛,人民幸福安康,我万分自豪.

出了火车东站广场,便可以看到洁净宽阔的街道和穿梭如织的车流,美丽壮观的中信大厦是广州市的标致性建筑之一.


新机场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比原来的老机场壮观许多.看起来十分气派,它是国内最先进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办好了行李托运,在高大宽阔的候机大厅里闲转.看到几个乘客在拍照留影.

"先生,能帮我按一下快门吗?"我请一位小伙子帮忙,他很爽快的点头同意.小伙子是武汉大学的学生.随父母一起在香港旅游,在此转机.

因带液体不能登机,我提包里四盒酸奶被充公.安检员提醒说:"你可以站旁边把牛奶当场喝掉."这不是废话吗?我吃的饱饱的,这一会哪能喝得下四盒酸奶.算了算了,充公算了.都是本.拉登惹的祸.

一位女土也是单独去云南旅行,我们相互拍照.并留下QQ号和联系电话.也许在旅途中会再相遇.

乘客们有序的登机.

不少乘容登机前拍照留念.这架飞机是深圳航空公司的"东莞"号.

有三位空姐更是美若天仙,秀色可餐.三次试图为她们拍照,都被她们发现,用手遮着我的相机镜头,然后轻声细语,礼貌的拒绝.面对这可爱的美眉,我虽有不满,但一点也怒不起来. 心中好象有一种愿意被她们活捉了去的念头.

起飞前,一位最美丽又最年轻的空姐为我拍了这张照片,我身后传来男人们一片"嘘嘘"声,这些男人真没用,自己有机会却没胆量,又不去努力争取,还眼红别人,让他们去瞎"嘘嘘"吧. 还一脸坏笑.呵呵.

下午2:30分,飞机准点起飞,飞向灰雾茫茫的天空.

飞机开始向下滑行.并平稳的降落在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

当年我们开赴前线时,无锡至昆明,铁路运输走了五天四夜.

84年7月5日,日记中记载:"不大一会,又有兄弟部队抵达,这里已是兵的海洋,放眼望去,到处是头带钢盔,身背背包枪支全副武装的士兵,这种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前也只有在电影里见到过,心里有些激动,同时又有点头晕,问身边的战友,他们也有同感,这是长时间坐车的缘故,走起路来,大地好象在抖动,感觉还在火车上, "

走下飞机,毫无倦意.这里是一派和平而又繁荣的景象.走出机场,大街上车流如梭,路两旁商店林立.,环顾四周,楼宇层叠,找不到一丝战争的踪影.

我心情舒畅轻松.乘上的士,驶向昆明客运站.



进入安检通道.



飞行至云南上空时,天气晴朗,这张照片是那位广州的女士拍的,她坐在窗口.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25:52 +0800 CST  
[原创]<<永远的十八岁>>之:重返老山(3-4-5)

我让的士司机开车在市内转着看看,当年参战时有经过昆明,但早已没了印象.还记得在部队85年7月凯旋时也曾在效区住过几日,我和几个战友结伴去过动物园,翠湖,还有滇池玩过.

行驶在大街上,看到这座风格奇特的建筑,忍不住隔着汽车挡风玻璃按下相机快门.

在昆明汽车客运站,我买到了晚上9点发往文山州的卧铺客车票.票价94元,我找到这辆车的个体老板,他说晚上9点准时发车,走高速公路.中途不停车.他提醒我晚上8点半来就行.

我看时间尚早,想去探访一位当年参过战的老山女兵.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28:57 +0800 CST  
"老山女兵"是她的网名,真名叫谢楠,河南人,从贵州入伍,84年参战时是一位护士兵,我是在网上看到过她的<<老山纪行>>以及介绍她的文章,留下深刻印象,既然是战友又是河南老乡,我便对这位善良的“老山女兵”产生了浓厚兴趣.

"师傅,去新迎格林美广场."我拦下一辆的士,司机问:"是新迎路吗?"我说是.但心里没底,我不知道新迎路和新迎格林美广场是否在同一条路,心想不对再找吗,反正我记有女兵的手机号,找不着地方时再联系不迟.找对了更好,如果她很忙,我只需远远的看一眼就悄悄地离开,免得给人家添麻烦.反正她也没见过我.

还真的找对了地方,远远的看见"老兵之家"四个红字,还有"木南驿栈"的横幅招牌,感到挺亲切.

茶楼里不太忙,老山女兵正在门外打手机,不知和什么人通话,看得出她很开心.我走过去,她抬头看见了我的衣着:白上衣,迷彩裤和军用皮鞋.

已到中年的老山女兵已没有兵时的稚气,但显得老练成熟.她笑着说:"看你的穿着打伴,我就猜到是战友来了."

落座,上茶.没有任何客套.

女兵说:"我已知道你要来昆明,早有消息传到我这里,你应该打电话来,我开车去接你.下次来可别再搞突然袭击."虽然大家初次见面,因为是战友,网友又是老乡的关系,并不感到陌生拘谨.我们年龄相仿,都经历了太多太多.言谈之中,没有废话.只谈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

老山女兵的人缘不错,在我小座的一个小时时间里,她的手机有不少电话打进来,其中有"老山兰论坛"的网友寒江雪,长相思,拿下140.这三个网友我较熟悉.

女兵的茶楼装簧得有点战争纪念馆的味道.二楼有不少战场留下来的遗物,弹壳,炮弹筒,手雷,炸坏的钢盔及越军腰带军帽等.这女兵真有意思,墙壁上还整了个大幅作战地图,象是一个对越作战指挥部.另一面墙上是"穿过硝烟,走过战争"这封图画.

临别时,女兵赠我一块茶饼,我选了个编码:916号.意为炮九师十六团.



照片上右边这位是“老山女兵”谢楠。



木南驿栈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31:58 +0800 CST  
茶饼的外包装上印有老山女兵撰写的诗文<<老山情>>:

驰聘疆场劫后生,

南国硝烟记犹存.

时光不忘老山梦,

与君同品木南饼.

细读诗文,能感受到老山女兵对老山战友的浓浓情怀和对那场战争中牺牲的英烈们的怀念.

收下这块不普通的茶饼,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这个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当今世界,有一种情,平淡清纯,越久越浓.那就是铁血战友情.这句话是40师战友李建国(丛林猛虎)在08年春节用手机短信发给我的.我记在了心里,此时,我感觉到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回赠给女兵一条从深圳特意带来的醇烟:好日子.

我真诚的希望老山女兵和所有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参战老兵及烈士亲属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国家已日益强盛,人民理应过上好日子.我们热爱和平,不要战争.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祖国的安宁而血战沙场,为国捐躯的先烈们.有一点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还要让子孙后代都记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忘记过去,等于背判.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

这是我们的责任.

返回客运站时,的士司机是文山人,我问他可否听说过老山?他笑了:"在文山,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老山,我当年就是往前线运送炮弹的.那时我21岁."真的是巧了.一路上,他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这个司机师傅,竟也有如此浓厚的老山情结啊.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33:35 +0800 CST  
客车在晚上9点从昆明客运站准时发车,一路高速行驶,于3月17日凌晨5点抵达文山州南桥客运站.

此时天还没亮,我下车想找个厕所方便一下,看到有WC的字样,就跑步前进,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至厕所门前,厕所门前有个旧三斗桌,桌上放一呈三角形的告示牌:入厕收费3角.但厕所门是用钢管焊的,一把拳头大的铁锁紧紧的锁着大门.天那,一个大活人能让尿憋死吗?这个如此简陋的文山州汽车站,竟然和全国不少汽车站及公共场所收费WC一样犯着相同的错误:夜间紧锁厕所!

经常出差在外,这种尴尬局面我已缕见不鲜,

不就一个破厕所吗?干吗象锁珠宝店一样锁着.一个让人方便的地方,又不是食堂怕人进去偷吃东西,干嘛锁上呀?不就是三毛钱吗?放我进去,快放我进去,我这会出一百元行了吧.!任你怎么急,厕所卖票的大爷还没上班呢.

中国的卫生局长真该枪毖,毖了才解恨.这些混蛋拿着国家的奉禄,象这种自私损人又缺德的事难道这些官员看不见吗?!

有多少文人墨客,官员,学者.大讲特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要讲文明,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不乱丢拉圾,不乱吐啖.就这么个每次三毛钱小小的收费厕所,夜间还要紧锁,而且是全国普遍性的上锁.就象文革时期的政治运动一样,这种恶习已席卷了大江南北多年.

早晨5点50分,终于有人打开厕所门,收费三角,我急忙拉着行李箱,火急火急的入了厕.

越来越开放的中国,厕所却越来越不开放!哎.这种事,找谁说去........骂几句出口气.

如果能让全国的公共厕所夜间不上锁,我愿意让那些卫生局长们天天骂我.骂了我一个,方便出差人.





早晨6点,我坐上文山至麻栗坡的首班车,票价16元.向麻栗坡进发.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36:31 +0800 CST  
文山到麻栗坡,约两个小时行程.

当客车驶入县城前,映入我眼帘的是麻栗坡烈士陵园那层层叠叠的碑林.那里有我熟悉的战友.

84年和85年,我曾先后来陵园两次,一次是和侦察员周宾,还有吴英来副营长三人一起,另一次是在部队凯旋前全连集体来的.陵园比以前整洁许多.树也比以前长绿了,长高了.

别离二十四年了,战友,我来看你们来了,虽然来得迟,来得晚,但这二十多年来,我没有忘记你们.没有忘,一直没有忘.

老山作战纪念馆建在离陵园不远的山坡上.远远望去,巍巍壮观.

客车驶入城区,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县城变化很大,楼房林立.记忆中的小山城,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在"永辉宾馆"登记一个套间.先洗刷一下,等一会就去陵园扫墓.

我拔通了麻栗坡嘉艺相馆"老山之眸"(朱孝敏)的电话.行前我在广东已和他取得联系,让他帮忙去花圈铺定制五个大花圈.不一会,小朱驾车前来.在花圈店,我告诉店老板挽联如何写,因为其中的四个是代战友和网友敬献的.

原67军199师参战老兵"199LB"代表199师战友献一个.<<中越战争大全>>圈子里的河南籍女兵"寻语嫣"代表河南籍全体老兵献一个.网易圈子<<花香满径>>的"尘世.兰墨"代表圈友献一个."情系南疆"群的"怡冰"代表四川宜宾市战友,网友,市民献一个.我本人代表陆一军炮九师参战老兵献一个.五个花圈要在中午12点完工.店老板说没问题.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37:28 +0800 CST  
我在广东省东莞市"红方格"广告公司定制的纪念条幅

这种不怕风吹雨打的特制条幅,可以在烈土陵园多放些时日,以慰长眠在这里战友们的在天之灵.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39:29 +0800 CST  
我想休息一会,但怎么也睡不着,等花圈这功夫,我漫步街头,寻找记忆中的老街.

1984年9月10日,我的日记写道:"临近中午,街上越来越热闹了,街道两旁有很多少数民族群众蹲在路边摆卖各类水果,有香樵,巴樵,梨子,苹果,甘蔗等,有些水果我见过但叫不上名字,这些群众穿着民族服装,见有人近前问价,便会热情的答话,拿起水果说好吃,递着让你尝,你尝,你尝.........尝过不买也没关系,也不恼怒,我'尝"了两家,第三家吃后觉得再不买不好意思,二毛钱一公斤梨子,花六毛钱买了三公斤. "

现在的香蕉可不是2毛钱一公斤了.为了寻找当年的感觉,我买了2斤多香蕉,11元零5角.每市斤3.5元.当我拍下这张照片留下纪念时,第一档刚才卖我香蕉的女孩退给我2元5角,她说刚才算错账了



麻栗坡干净卫生的街道.



不停的向行人打听.这里是当年的老街口?梯形的街道还在,但街道两边都是新建的楼房.

楼主 红薯面窝窝头  发布于 2011-01-13 20:41:07 +0800 CST  

楼主:红薯面窝窝头

字数:251197

发表时间:2010-12-11 19: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9 20:07:23 +0800 CST

评论数:13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