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抗金事迹摘要


岳飞抗金事迹摘要

——批驳谬文“岳飞战绩及北伐真相辨析”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岳飞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岳飞的对立面,则是一个叫秦桧的反面人物。对于广大中国民众来说,提到岳飞,大家就会想到那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乱世,有人以驱逐胡虏、救民水火、恢复旧山河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尽忠报国、至死不渝;而提起秦桧,大家则会想到一个甘当内奸、卖国求荣、残害忠良、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十恶不赦之徒。

岳飞冤案在南宋孝宗朝被平反之后的八百多年间,世人对岳飞的评价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上说,岳飞及其事迹基本上是被肯定的,虽然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是,这些不同意见却都没有推翻岳飞的形象,更没有彻底否定岳飞。而从南宋至今八、九百年的中国历史中,秦桧都是"奸臣"、"卖国贼"的代名词。

然而近现代以来,西方思潮和形态各异的众多理念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陷入混乱状态,对岳飞和秦桧的评价,也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最近这些年对于岳飞和秦桧评价的混乱程度,远远超过此前的800年。

迄今为止,仍有一些人在挖空心思、不遗余力地为秦桧翻案,还有一些对史实不甚了解的人则继续带着偏见去误解岳飞。更有甚者,某些居心叵测、用心险恶之徒,根本就不是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讨历史问题,而是故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地曲解史书的某些记述,甚至信口雌黄,颠倒黑白地杜撰"历史",他们到处招摇撞骗,自诩是"还原历史",其实是在歪曲历史。他们不择手段地抹黑包括岳飞在内的中国民族之杰出先人,大肆推销卖国文化和奴才哲学,极尽蛊惑人心之能事,这其实是在从精神上摧毁中国!

近些年来网上妖风邪气盛行,出现不少诬蔑诋毁岳飞的帖子,最近某个居心叵测的跳梁小丑在各大论坛上频发的那篇谬文《岳飞战绩及北伐真相辨析》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谬文作者居心不良,他不择手段地污蔑贬损岳飞,断章取义,歪曲历史,蛊惑人心。

本文汇集了与岳飞相关的大量相关资料,以大量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史实的分析来去伪存真,进而戳穿某些丑类断章取义、歪曲历史的卑劣伎俩和险恶用心。

"事实胜于雄辩",--本文力求通过对史实资料的引证分析来批驳《岳飞战绩及北伐真相辨析》一文中所存在的大量谬论和歪曲历史之处,故本文篇幅较长。


一、 回顾岳飞抗金事迹,戳穿丑类谬论“岳飞战绩主要来自内战,而非抗金”

谬文“岳飞战绩及北伐真相辨析”一开始就无视史实,断章取义,选择性地忽略岳飞自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到绍兴十年(1140年)之前的各种抗金事迹,只字不提岳飞的抗金战功,却连续不断地列举1124年到1137年期间与岳飞相关的许多对内战事(其中还存在不少史实错误),接着又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一系列严重歪曲历史的谣言谬论,宣称“岳飞的赫赫战功多是维护南宋的统治,镇压内乱起义”“岳飞升迁的官职,没有一个是因为战胜金人主力部队而获得的,而几乎都是对汉人作战中获得的”“岳飞几乎没有和金军主力部队作过战。这段时间,是岳飞对金人主力作战的黑洞时期,也是岳飞一生军旅生涯的黄金时间”。

事实胜于雄辩,下面简要回顾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到绍兴十年(1140年)期间岳飞抗金事迹,用史实来戳穿所谓“岳飞几乎没有和金军过战”“岳飞升迁的官职,没有一个是因为战胜金人主力部队而获得的,而几乎都是对汉人作战中获得的”之类的谬论。

岳飞自二十岁从军,“以列校拔起,累立显功”,身经百战,从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代名将。据不完全统计,岳飞参与的规模较大的战斗约有六十多次,小战更多达几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频繁战争中,岳飞锻炼了军事才能,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军事家。

农家子弟出身的爱国将领岳飞靠着自身的能力才干,以及自己立下的众多战功而得到不断的提拔升迁,由普通士兵成长为统兵十万的著名大帅,三十多岁时就已经位至将相,成为统兵十万的著名大帅,这也是南宋朝廷对岳飞能力和业绩的直接肯定。

岳飞不仅战功卓著、威名远播,而且还在南宋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南宋朝廷曾经很倚重岳飞,当时对岳飞有所了解的很多南宋官员和将领,也都普遍认同岳飞的能力和才干。在岳飞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论是南宋的君臣将相以及平民百姓,还是视岳飞为大敌的金国女真人,对岳飞评价普遍都比较高!

下面按照时间顺序简述岳飞的抗金事迹:

在攻灭辽国之后,金国女真人又将兵锋指向北宋王朝,金兵接连南下攻宋。而以宋徽宗、宋钦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不仅腐化没落,而且懦弱无能,在重大军国问题上接连失策,致使宋军接连败退,金兵攻城略地、长驱直入。

金国女真兵铁骑所过之处,宋朝百姓老弱惨遭杀害,妇女被驱掠蹂躏,男子多被掳去,剃掉部分头发,结扎辫子,充当管马、负担等苦力。田野里纵横交错的尸骸还来不及完全收拾,良田就已经荒芜,颓垣败屋也少有炊烟。金军的烧杀抢掠,既使对幸存者而言,也造成了极度的生活困难,中原百姓冻饿交迫,痛不欲生。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家国危亡的严峻形势下,岳飞第三次从军。岳飞过去两次当兵,其实是为了谋生而迫不得已;到了第三次从军之时,岳飞已经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爱国者。

在河北相州城里,宋军的武翼大夫刘浩正在负责招募义士。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前往投奔刘浩,应募任小队长。刘浩命令岳飞去收编一支盗匪,其首领名吉倩。岳飞率四名骑兵赶到吉倩的营寨,规劝他们接受刘浩的领导, 参加抗金斗争。最后,岳飞收服了这支三百八十人的队伍并带领他们返回宋军军营,岳飞因此被升为从九品的承信郎。「承信郎」乃宋代武职官阶,共分六十阶之第五十二阶,此为岳飞任官之始。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按照宋钦宗诏书指示,康王赵构在河北相州开设元帅府,自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中山知府陈淬任元帅,汪伯彦和宗泽任副元帅。宋朝一般不设元帅,而陈淬等三人又全是文官,这是贯彻文臣统兵,以文制武的原则。

康王赵构任命武显大夫陈淬为元帅府的都统制,其下编组为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就是刘浩。按宋钦宗蜡书的命令,元帅府的任务是急速出兵救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但畏敌如虎的康王赵构却绝不敢尝试此事。他为确定今后的行止,便派兵侦察敌情。岳飞当时属刘浩的前军编制。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岳飞奉命带领三百名骑兵,前往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东)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李固渡侦察。在一个叫侍御林的地方,岳飞率所部击败一队金军,杀死金国一员枭将。岳飞胜利归来后,因功被升官三级,为正九品成忠郎。

康王赵构身兼重任,却深怕元帅府的名义树大招风,引惹金军的兵锋。汪伯彦也竭力怂恿康王逃跑。两人经过密谋,决定先派刘浩领兵南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和滑州(今河南滑县),扬言要解开封之围,迷惑金军,以掩护康王逃跑。康王赵构和汪伯彦等避开李固渡的金营,诡秘地进入北京大名府。

在刘浩前军二千五百人南下之前,岳飞又奉命率一百名骑士到滑州侦察,刘浩还特地将自己的一匹骏马借给岳飞使用。

靖康元年(1126年)冬,岳飞奉命率骑兵深入滑州南部近开封府的地界侦察敌情,当宋军回归时,在黄河冻冰之上同金兵发生遭遇战。一员金将飞马舞刀而来,岳飞迎击,双刃相向,岳飞的刀劈入敌刃一寸多,岳飞又抽出刀来,一刀劈下金将头颅。宋军战士们接着奋勇冲锋,将人数众多的金兵杀退。

岳飞因滑州的战功,又被升官三级,为从八品的秉义郎。接连胜利,使岳飞在元帅府享有“敢死”的勇名。

康王赵构到达大名府后,河北路的几支军队都向此地集中,副元帅宗泽首先从磁州赶来。围绕着是否和如何营救东京开封府的问题,宗泽和另一副元帅汪伯彦发生激烈争执。最后,康王和汪伯彦私下商定,分兵两路,宗泽南征,康王和汪伯彦东逃。康王赵构一行逃往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县),住了一些时日,仍惶恐不安,又南下济州(今山东巨野县)。康王赵构居然还命令宗泽对外扬言,佯称康王在南征军中,企图用宗泽的部队作为饵兵,吸引金军的兵锋,以掩护自己,苟全性命。

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下旬,年近古稀的爱国老臣宗泽毅然承担了救援东京开封的重任,而康王赵构仅分给他一万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军。陈淬任都统制,兼领中军,刘浩部的二千人编为前军。岳飞自然也列入前军的编制,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岳飞精神振奋,根据宗泽的指挥和部署,南下进攻金军。

宗泽在靖康元年十二月下旬进军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县),接连同金军打了十三仗,每战皆捷。岳飞奋战疆场,接连杀敌立功。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在一次战斗中,岳飞连发两箭,射死金军的两个执旗者,接着,岳飞又率领骑兵突击金军,掳获一批军械。岳飞因此战功升两官,为正八品的修武郎。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刘浩的前军奉命转战曹州(今山东菏泽南)。岳飞披散头发,挥舞四刃铁锏,身先士卒,直贯敌阵,与金军激战。宋军以白刃近战打败大队金军,追奔数十里。战后,岳飞又升两官,为从七品的武翼郎。

自靖康元年(1126年)第三次从军到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岳飞以接连立下的抗金战功,由普通士兵升任承信郎、保义郎、秉义郎、修武郎、武翼郎等下级军官,最后由官阶第五十二阶的承信郎升至官阶第四十二阶的武翼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因抗金战功而连升十几级官阶,以上这些史实却被谬文“岳飞战绩及北伐真相辨析”全部忽略。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被金国女真兵攻破,金兵大肆烧杀抢劫,将这座当时世界的著名大都会洗劫一空,同年四月初,金兵押着徽、钦二帝和后妃、皇族、宗室、贵戚、官吏等3000多人以及逾十万平民、工匠北撤,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公元1127年4月21日,康王赵构离开济州,前往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发之前,康王赵构将元帅府所属五军重新编组,其中张俊任中军统制,刘浩任中军副统制。岳飞作为中军的一名偏裨武将,随同大队人马,护送这位即将登基的新皇帝,前往南京应天府。

公元1127年五月初一日,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将靖康二年改为建炎元年,成了南宋的开国之君,后来的庙号称宋高宗。宋高宗当时才二十一岁,他长期在深官养尊处优,统治经验还不丰富。宋高宗赵构称帝伊始,迫于严酷的形势,不得不起用众望所归的爱国文臣李纲担任宰相;而赵构真正言听计从的,却是权奸汪伯彦和黄潜善,外加一些宦官。

李纲于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间自南方赶到南京应天府。李纲总结北宋亡国的惨重教训,审度宋金的实力对比,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措施。李纲采纳张悫等人的建议,号召民众组织忠义巡社,抵抗金军。李纲推荐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负责守卫京城;推荐张所任河北西路招抚使,傅亮任河东路经制副使,负责收复两路沦陷的州县。

李纲积极贯彻抗战路线,却遭到执政黄潜善和汪伯彦多方掣肘和刁难。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岳飞处于黄潜善等权奸的羁束之下,接连几个月无仗可打,闷闷不乐。以岳飞当时官职之卑微,当然没有资格了解过问宋廷的许多谋议与争论,但是,岳飞逐渐明白,新建立的南宋朝廷显然并无认真抗金、收复失地的远图,只是一味地消极地怯战和退避。最后,宋高宗准备往扬州(今江苏扬州)等地“巡幸”的消息,也终于传到官卑职小的岳飞耳中,岳飞忧心忡忡,焦急万分,感到无法保持沉默了。事关大局,尽管自己人微言轻,必须克尽己责,岳飞满腔爱国热忱于是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

建炎元年(1127年)六、七月问,岳飞恳切地向宋高宗赵构上长书言事。岳飞指责黄潜善、汪伯彦等人无意恢复故疆,迎还徽、钦二帝,却欲退避到长安(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襄阳(即襄阳府,湖北襄樊)、扬州等地,“在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中原的百姓将会感到失望,即使将帅们拼死作战,也无成功的可能。岳飞恳求皇帝改变主意,取消去三州“巡幸”的诏令,车驾还东京,主持大局,乘着金军怠懈的机会,亲率大军,渡河北伐,则“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这是岳飞第一次正式批评南宋朝廷的投降政策。岳飞作为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其批评居然切中投降派的要害,这表明他已具备非凡的见识。南宋初年,文人上书言事,极为普遍,但是尊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岳飞作为一个下级偏将居然也能单独上书言事,这无疑是凤毛麟角,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赵宋王朝的家规国策是以文制武,刻意贬低和压抑武人,形成文尊武卑的关系。岳飞不过是一个从七品的下级小武官,在那个鄙视武夫的时代里,岳飞居然敢于上书规谏皇帝,指斥宰执,评议时政,这无疑需要非凡的胆识和勇气。

权奸黄潜善和汪伯彦看到岳飞的上书,自然是嗤之以鼻,他们作出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示。岳飞不仅被革掉官职,还被削除军籍,赶出兵营,“孤孑一身,狼狈羁旅”,一时连生计也无着落。岳飞遭受如此严酷的打击迫害,但他的爱国热情却并未被浇灭。岳飞怀着“尽忠报国”之志,又奔向河北抗金前线。

当时河北北京大名府设有两个重要机构:一是杜充的北京留守司,负责守城;二是张所的河北西路招抚司,负责收复河北的失地。张所就任河北路招抚使后,积极招募民兵,筹划粮饷,准备先克复怀州等四州、府,再解除敌人对中山府的包围。

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飞投奔张所的河北西路招抚司,并且坚持要求参见张所本人,岳飞前后三次恳求,才见到张所。张所让岳飞暂充效用兵,作为普通一兵留在“帐前使唤”。招抚司有一位募僚,名叫赵九龄。他最初由李纲举荐,曾任“御营机宜”。赵九龄同岳飞有所接触后,很快地就赏识了岳飞,认为这个青年是“天下奇才”,并向张所举荐岳飞。

张所初步了解岳飞的经历和志向后,便有意考问他,说:“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

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 接着,岳飞就将古代兵法中“上兵伐谋,次兵伐交”的道理阐述了一番。

张所大为惊奇,说“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当即命岳飞坐下,两人促膝谈心。岳飞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分析了河北的重要性,说本朝以开封为京都,平川旷野,长河千里,如果不能收复河北,不仅河南无法守卫,连江淮也得失未卜。当年童贯买得燕、云地区,而没有防守金坡等关,得虚名,受实祸,这是惨重的教训。谈话时,岳飞想到国耻家仇,不由得慷慨流涕。岳飞再三申明自己以身许国的宏誓大愿,表示决心随同张所征战,收复失地,万死不辞。

张所作为一个饱读经史的爱国文臣,自经历此番谈话,便对岳飞刮目相看,十分器重,认定岳飞将才难得,决定予以破格提拔。张所将岳飞从普通士兵“借补”为下级军官修武郎、閤门宣赞舍人,充任中军统领。不久,岳飞又超升三官,借补从七品的武经郎,升任统制。与岳飞革职前的相比,武经郎比武翼郎高两阶,其实是按“双转”制度升一官,又另加閤门宣赞舍人一官。

张所多方收揽一些英勇的志士人才,同时布置反击金国女真兵的一些具体措施,并且决定把招抚使司设置在北京大名府,以便深入河北腹地。王彦是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年时就喜读兵书,更喜骑马、射箭等事。后来投身军队,曾跟从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两战西夏,立有战功。张所对王彦的才勇也很赏识,在受命为河北招抚使之后,张所就提拔王彦,让王彦做都统制。

到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中旬,张所勉强拼凑了七千装备不良的军队,任命王彦为都统制,率军前去收复卫州等地。卫、怀、濬三州位于河北西路最南端,是金军楔入中原的桥头堡,对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都构成很大威胁,势在必争。出兵之时,岳飞和张翼、白安民等十一将都隶属王彦,一起进发。当张所送他们慷慨出征时,岳飞万没料想到,这竟是他和张所的最后一别。

李纲只当了75天宰相,即被宋高宗罢免,李纲的抗金措置也随之全部废弃。王彦的军队离开大名府之后,贬谪张所的命令便很快下达。宋高宗群臣将张所贬逐岭南,这是宋朝时期对官员极重的处分。张所的革职,河北西路招抚司的撤销,使王彦一军成了断线风筝,既得不到上级指示,也没有后援。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北方民众。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王彦率领岳飞等将领屡破金兵,向各处传送榜帖,号召北方人民起来响应和支援。金国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认真对付这支宋军。

王彦后来驻军卫州新乡县(今河南新乡)的石门山下。由于金军大量集结,王彦感到必须采取持重的方针。年轻气盛的岳飞却不理解上司王彦的做法,岳飞声色俱厉地指责王彦胆怯畏敌,甚至怀疑王彦意欲叛国投敌。岳飞说:“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

王彦沉默不语,只是给岳飞劝酒。王彦一位募僚对岳飞凌犯上司,颇感不平,便屡次在手掌中写一“斩”字,以示王彦,王彦也不作表态。面对年轻部将的质疑和指责,王彦作为前辈和主将,却沉默不语,只是给岳飞劝酒,并没有及时解释避敌不战的原因,致使岳飞产生更大的误会。

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面对正在集结的金军,宋军主将王彦避而不战,部将岳飞一怒之下,便率领部分军士擅自出战。岳飞夺取了金军的大纛,在空中挥舞,以激励士气。于是其他各军也争先恐后地出击,攻下新乡县,生擒金军千夫长阿里孛。接着,宋军又击败了金军万夫长王索的军队。

然而,宋军的接连胜捷却招致金军的大举反扑。金国女真人误以为宋朝大军开到,于是就集结了数万大军,向宋军发起大举反攻。金国军队将新乡城围住,攻势愈来愈猛,箭如雨下,宋军损失惨重。新乡城中的七千宋军既和外面相隔绝,又缺乏装备和粮饷。为保存这支抗金力量,王彦和包括岳飞在内的部将们商议之后,决定突围而出。

从新乡城突围之后,宋军将士们聚在一起商量以后的行动对策。但是,大家的意见产生分歧, 岳飞和王彦虽然都主张继续战斗下去,但是意见却也不尽相同,双方争执不下,倔强的岳飞不肯继续接受王彦的节制,于是就率领一部分兵力自成一军而去。

建炎元年(1127年)秋,岳飞率部分军士脱离王彦的领导并自成一军之后,转战太行山区,坚持抗金。在候兆川遭逢大队金兵。岳飞激励士卒死战,终于击退金兵,而岳飞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十余处。

岳飞的小部队在太行山区坚持苦战,到了冬天,天寒粮尽,只能将自己骑乘的战马也宰杀作食,处境十分艰难。当听到“八字军”发展壮大的消息以后,岳飞对自己当初擅自脱离王彦领导之事深感后悔。岳飞虽然性格倔强,但还是能够勇敢地正视自己的过错。

岳飞留下部属,只身一人前住王彦的山寨,叩门请罪,请求王彦原谅自己的过失,表示愿意再次接受王彦的领导,同时希望王彦能借一点军粮以维持自己率领的那支抗金小部队。但王彦对往日的嫌隙仍然耿耿于怀,他既不肯收留岳飞,也不愿借军粮给岳飞。

建炎元年(1127年)秋,在王彦不肯借粮的情况下,尽管处于天寒粮尽、缺吃少穿、势单力薄、孤军无援的困境,岳飞率领的小部队仍然坚持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区坚持进行艰苦卓绝的抗金斗争,接连击败金兵。

建炎元年(1127年)秋,在一次战斗中,岳飞所部俘虏了金将拓跋耶乌,夺到几十匹战马。时隔数日,他们又发现金军的一支大部队,在婉蜒的山路中行进。岳飞当即命令几十名兵士据守险要,虚张声势。岳飞自己则舞动一丈八尺长的铁枪,跃马驰下山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枪刺死金军首领黑风大王,大队金军猝不及防,误以为中了埋伏,纷纷仓皇败逃。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7:42:00 +0800 CST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当得知德高望重的东京留守宗泽正在收编各路抗金武装以后,岳飞就率领自己的部属南下东京开封府,直接去投奔宗泽。

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金军大举南侵,其中有一路金兵进犯孟州(今河南孟县)的汜水关。宗泽当即委派岳飞为踏白使,命令岳飞率领五百骑士,前往侦察敌情。岳飞率部侦察敌情,在汜水关一带与大批金兵发生遭遇战。岳飞鼓足勇气,所向无前,一举击败金兵。当岳飞凯旋回到东京开封府后,宗泽立即提拔岳飞为统领,不久又提升岳飞为统制。

建炎元年(1127年)冬,金军几乎倾巢而出,分兵三路围攻东京开封府。金军东路由“三太子”完颜讹里朵(宗铺)和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统率,西路由完颜娄室和完颜撒离喝(杲)率领,攻打陕西。金军中路由左副元帅完颜粘罕(宗翰)和元帅右监军完颜谷神(希尹)指挥,进犯京西。东、西两路军都占领一些州县,而中路军作为主攻部队,攻势尤其凌历。金军统帅完颜粘罕(宗翰)率军直取西京河南府,占领郑州(今河南郑州),亲自同宗泽所率的东京留守司军对阵,他又命部将完颜银术可与完颜拔离速、赛里、萨谋鲁、耶律马五、沙古质等分兵继续南下,焚掠京西很多州县,企图从南面包抄开封。金军东路的“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也率兵向开封进逼。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濒临四面受敌的险境。

从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春,在东京开封府所属及其毗邻的州县,宋金双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正月开始,岳飞参加了保卫开封的北方门户滑州的战斗。他接连在胙城县(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卫州汲县西的黑龙潭、龙女庙侧的官桥等处获胜,俘虏了一个姓蒲察的女真千夫长,在宗泽麾下保持了“每战必捷”的记录。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军终于撤退,各路宋军乘机收复一些州县。极度紧张的戎马生活暂时休止,使宗泽有些暇去研讨各次战斗的成败得失,以利再战。宗泽器重岳飞,便将他召来,授予他一些阵图,命他学习研究,说:“你勇智才艺,虽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古法,今为偏裨尚可,他日为大将,此非万全计也。”

岳飞告退后,只是将阵图粗略地看一遗,便就置而不顾。待到宗泽再次召见,要他谈心得时,岳飞认为自己掌兵不多,若按一定的阵势,正好使金人得以看清己方的虚实,而被女真骑兵所歼灭。岳飞率直地说了自己的看法: “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几句话后来成了有名的军事格言。宗泽自此也更看重岳飞。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七月,在宋朝军民中享有极高声望的爱国老臣宗泽去世。在岳飞一生中,受教诲最深的长官无疑是宗泽,岳飞是宗泽最忠实的继承人,从“唾手燕云”的矢志,到“连结河朔”的远谋,从治军的整肃,到律己的严格,岳飞处处保留着宗泽的遗风余烈。宋人评论说,宗泽“虽身不及用,尚能为我宋得一岳飞”。

建炎二年七月中旬,按照宗泽生前的既定部署,岳飞率领毕进(南宋中期抗金名将毕再遇之父)等部将,随同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闾勍,于建炎二年(1128年)七月十五日进驻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负责保护北宋皇陵。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岳飞奉命去汜水关截击来犯的金军。汜水关是西京河南府的前卫,河东的金军两次南下,都经由此关。当宋金两军对阵时,金军一员骁将往来驰突,岳飞跃马左射,只发一箭,那个金将立时毙命。宋军乘机猛攻,杀退了金军。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岳飞又奉命屯军汜水县东的竹芦渡,同金军对峙。由于军粮接济的困难,岳飞和军士们都忍饥作战。岳飞派三百名精兵埋伏山下,到深更半夜,每名兵士手持两大束柴草做火炬,一时之间,火光烛天,金人以为宋军大军前来增援,便慌忙撤退。岳飞率部追击,又取得胜利。岳飞以奇功转武功郎,升至诸司副使的最高一阶,但仍为从七品。

建炎二年(1128年)年底,岳飞接到东京留守司的命令,返回东京开封驻守。宗泽去世后,接任东京留守、开封府尹的,是原北京大名府留守杜充。杜充既无意于抗金,又没有威信,加之杜充具有刚愎自用,凶残严酷,恣睢暴戾,好猜忌等恶劣品性,更难以服众。在杜充的不良管理下,原本愿意接受宗泽领导的抗金武装内部开始离心离德、分崩离析,实力很明显地日益消弱。因为有了以往擅自脱离王彦领导的沉重教训,岳飞尽管对杜充的做法强烈不满,也不得不委屈在其节制之下。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国统帅完颜粘罕(汉名宗翰,本名粘没喝)又率金军由大同出发,长趋南下侵宋。

面对着金军即将发起的新攻势,躲在开东京开封城中的东京留守、开封府尹杜充如临深渊,惶惶不可终日,似乎大难临头,只有走为上计。杜充用前往南方 “勤王”为借口,准备率军南下避难。

自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下旬刚从前线回军东京开封,岳飞就接到杜充的命令,他的部伍必须随杜充撤往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岳飞深知杜充此行此举,无非是要将长江以北的国土和人民拱手让与金人,岳飞十分气愤。但是,面对着这个刚愎自用且暴戾恣睢的长官杜充,岳飞也只能按捺一腔怒火。

岳飞进谏说:“中原之地尺寸不可弃,况社稷、宗庙在京师,陵寝在河南,尤非他地比。留守以重兵硕望,且不守此,他人奈何?今留守一举足,此地皆非我有矣。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之众,不可得也。留守盍重图之。”杜充对于岳飞的忠告,自然只当是耳边风。他不对岳飞发怒和斥责,已经算是给这位“爱将”保留脸面了。

不久,宋高宗破格任命杜充为右相,又兼江、淮宣抚使,全权负责江防。杜充勉强调集了十多万军队,稀疏地部署在漫长的沿江防线上。其中惟有原东京留守司军还有相当战斗力,他们曾在宗泽指挥下,同金军打过硬仗。而其他各路宋军当时与金军交战时,都只有一触即溃的记录。杜充委派邵青、郭吉为水军统制,率领为数不多的水军,布防于江上。

当时有个盗匪军贼头目,名叫李成,河北东路雄州归信县(今河北雄县)人,当过弓手。他能挽弓三百斤,惯舞双刀,每把刀各重七宋斤,十分勇鸷。建炎年间,李成叛服无常。这次李成又勾结南下的金兵,乘势在淮南攻城略地、烧杀劫掠。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杜充命令王燮率军进攻李成盘据的滁州(今安徽滁州),王燮只行军三天,就畏缩不敢前。岳飞时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岳飞奉命率本部人马策应。岳飞渡江抵达真州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的宣化镇,便得到急报,说李成派五百轻骑,前来偷袭本县的长芦镇。因为镇上留有王燮的辎重,这是提典刑狱裴凛新自送来的犒军银、钱、绢,贮存在崇福禅院。于是岳飞便下令急行军,前往救援。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岳飞率江、淮宣抚司右军赶到九里冈,正遇满载而归的李成匪军,岳飞立即麾军予以迎头痛击,全歼敌人,活捉匪军枭将冯进,夺回大批银、钱和绢,营救出一批被盗匪军贼俘掠的百姓与和尚。这是岳飞和李成匪军的首次交锋,揭开了岳飞在江南抗金的序幕。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7:49:52 +0800 CST  


建炎三年(1129年)秋,在宋高宗赵构接连向金国最高统治者们上书乞哀之际,金国女真贵族们又出动了大军,还带上在燕、云、两河等地强征的剃头签兵,以四太子完颜兀术(宗弼)为统帅,再次大举南侵攻宋。 在这次侵宋战争中,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负责淮南战场,完颜兀术(宗弼)负责江南战场。

江南战场的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由完颜拔离速、耶律马五等指挥,在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由黄州(今湖北黄州)渡江,先后攻入江西、湖南和湖北三路,一路烧杀劫掠,然后北撤。驻江州(今江西九江)的刘光世军闻风逃窜,致使金军在西路的一支偏师得以横行几千里。只是南方一些村民自动组织抵抗,才使那些金兵遭受一些损失,而有所忌惮。

东路军是完颜兀术(宗弼)亲率的金国军队主力,也是金国女真兵的精锐。完颜兀术(宗弼)剽悍非凡。驻扎在镇江的韩世忠所部也和刘光世所部一样,当探知东路的金军企图在采石渡江的消息之后,韩世忠所部不敢率部去迎击,却抢先把所有储积的物资全部装入海船,连同全军人马,一并运往江阴。临行,惟恐镇江的城垣被敌人利用,就放火把它烧掉。

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江、淮宣抚司水军进袭匪军李成所部。金兵立即去支援李成匪军,击败宋军,掳获宋军的大部分船舰。完颜兀术(宗弼)军攻打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的采石渡和慈湖失利,改由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南宋在长江下游的防线被金军节节突破。

此时,杜充手下尚有六万兵力,杜充得到金兵渡江的紧急战报,慌忙命令都统制陈淬率领岳飞、戚方、刘立、路尚、刘纲等十七员部将,统兵两万赶往马家渡迎战,又命王燮指挥一万三千兵马策应。

金军当时有二十艘大舰船,每次可载一千人渡江,首先登岸的是渤海万夫长大挞不野,他的军队驱逐了守岸的少量宋军。待陈淬率军抵达马家渡时,金将鹘卢补、当海、迪虎的部队都已渡江,金国军队兵势甚盛。

建炎三年(1129年) 11月20日,陈淬率领的二万宋军将士勇敢地与金军搏战。岳飞所率的右军更是争先奋击,同金国汉军万夫长王伯龙部对阵。

当时其它各路宋军与金兵交锋时往往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惟独原东京留守司军还是继承了能打硬仗的传统,居然与金国主力部队激战了十多个回合,也未分胜负。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不料宋军大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顿时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于是得以乘机击溃宋军。

宋军统帅陈淬战死,在其他宋将全都率部“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坚持战斗,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东北的钟山。

早在金军渡江以前,杜充身为宋军统帅,却深居简出,不见部将。除了诛杀无辜以立威之外,杜充没有任何应敌之方。得知金军渡江之后,杜充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苏仪征)。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派人劝人去劝降,允许杜充组织傀儡政权,杜充立即无耻地叛国投敌,向金人投降。宋高宗赵构得知杜充投敌,“不食者累日”, 宋高宗说“朕待充自庶拜相,可谓厚矣,何故至是?”

杜充之出逃和降敌,其实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对于岳飞说来,实为幸事。岳飞从此得以摆脱那个刚愎自用且暴戾凶残的上司杜充的羁束,岳飞从此自成一军,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抗金斗争。

建炎三年(1129年)在11月20日宋军在马家渡战败之后,岳飞率原东京留守司右军在健康(今江苏南京)附近的钟山驻扎了一两天,岳飞决心摆脱杜充的羁绊,遂于11月22日率部南下,去寻找南宋朝廷。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初,完颜兀术(宗弼)渡江占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之后,急于活捉宋高宗,灭亡宋朝,亲自统率大军经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湖州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东北),直扑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的南宋小朝廷经过不断搬迁,此时已将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作为“行在”,即行都。宋高宗得知金军渡江的消息,便采纳宰相吕颐浩的建议,从临安退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从明州航海南逃。他们认为,海上虽有惊涛骇浪之险,却比陆上安全得多。

岳飞“孤军转战,且行且击”。统制刘经和后军统制扈成率军同岳飞会合,驻军于建康府句容县(今江苏句容县)东南的茅山。

岳飞提议南下广德军,刘经表示赞同,扈成却口是心非。等到岳飞的右军和刘经一军出发之后,扈成便带领后军前住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金坛)。后来,扈成同江、淮宣抚司另一转当土匪的统制戚方火并,而被戚方杀害。

建炎三年(1129年)冬,岳飞率部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一带行军到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前后六战,斩杀金国女真兵数千,获得金兵首级一千二百多。

岳飞对那些被俘的河朔剃头签军做了些思想教育工作,命令他们回金营后,充当内应,趁黑夜放火,烧毁七梢、九梢炮车、轴重和各种器杖。岳飞乘机出兵夜袭金军大营,里应外合,再次重创金军。

但是到达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的钟村后,岳飞所部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了。当时,南宋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右相兼江、淮宣抚使杜充已经渡江投敌,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充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岳飞面临前所未遇的艰难复杂处境,必须当机立断。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全体将士感泣起来,将士们不敢再萌生异志。

岳飞又对刘经等人说:“凡不为红头巾者,随我!” 刘经等人也表示愿追随岳飞,共同抗金。对于那些前来相约降金的各路散兵游勇,岳飞假意应允,并且要求他们上缴兵籍。当他们按预定日期抵达时,岳飞率亲信三、五人,全副武装,“弯弓跃马”,同各部的勇健者比武,接连击败了几十人。

最后,岳飞点阅兵籍,对众人大声说:“以尔等之众且强,为朝廷立奇功,取中原,身受上赏,乃还故乡,岂非荣耶!必能湔涤旧念,乃可相附,其或不听,宁先杀我,我决不能从汝曹叛!”岳飞态度决绝,义正词严,终于使众人悔悟。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异口同声地表示:“唯统制命!”

在危难而复杂的局面中,岳飞进行巧妙而果断的处置,表现出非凡的智勇,也使众将士同心同德地团聚在抗金杀敌、保家卫国这面旗帜之下。

尽管如此,军粮的匮乏,仍然威胁着这支军队的生存。岳飞千方百计筹措军粮,并且尽可能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岳飞与士卒们同甘共苦,每次进餐,总是和下等的兵士共用粗粝之食。

岳飞认为,在供给困难之时,尤须维护严明的军纪。岳飞规定全体军士虽忍受饥困,也必须在营寨里安心操演或值勤,绝不准私自出去骚扰百姓。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7:50:53 +0800 CST  


建炎三年(1129年)冬,岳飞侦知占据溧阳县的金军兵力薄弱,就率一千人马前往攻袭。宋军夜袭并攻克县城,杀获五百多金国女真兵,生擒同知溧阳县事、渤海太师李撒八。

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岳飞部队已经独立成军半年多,却得不到稳定的给养。宜兴知县钱谌等人闻知岳飞的威名,特地派人送信给岳飞,欢迎岳飞率军前来保护宜兴县境,并说县里的存粮足以供一万军人吃十年。宜兴县东临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今江苏南京)通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大道,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自进驻宜兴以来,岳飞率军接连击败并收编了曾经为害一方的三支土匪队伍,又接连击退了进犯的金军,使宜兴县免遭各路军匪游寇以及金国女真兵的祸害蹂躏。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不仅坚持抗击外族侵略者和各路匪军,而且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不能不使宜兴人民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县避难。

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按照中国古代的隆重礼节,宜兴人民出资为岳飞建造生祠,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当时的宜兴知县钱谌在为岳飞生祠作叙时写道:“时方夷狄、盗贼交寇四境,举邑生灵几死而复生者屡矣,皆公(指岳飞)之造也,其德孰加焉。人莫不谓:「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无以见其报称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绘英雄卓绝之姿,修况水芬磬之奉。…… 然察人之情,犹以为未至,皆欲图像于家,与其稚老晨昏钦仰,如奉省定而后已”

宜兴百姓不仅要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

岳飞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被金人强征的剃头签军,一贯采取正确的政策,将他们视为自己的骨肉同胞,不歧视,不苟待,尽量做争取工作。于是“岳爷爷”的声名远播,成千上万的签军争先恐后地前来降附岳飞。

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岳飞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岳家军,盖绍兴初语”。岳家军当时尚不是一支大部队,暂时无力扭转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战场上,岳家军已不愧为抗金的中流砥柱。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7:54:10 +0800 CST  


再说江南军民面对金国女真兵的凶暴行径,进行了奋勇的抵抗。金军攻打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时,州治钱塘县令朱跸率乡兵二千,横挑强敌。朱跸身受重伤,仍然令士兵背负他后,继续指挥战斗,最终在天竺山英勇牺牲。弓手首领祝威和金胜率余部据守葛岭。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用泥土覆盖编竹,佯装通道,设下埋伏。金国女真骑兵冲击葛岭时,一批又一批地踣仆,乱成一团。乡兵们挥兵刃奋斫,使敌人横尸山谷。狂怒的完颜兀术(宗弼)以大兵从南麓冲上葛岭,因众寡悬殊,祝威、金胜等抗金勇士壮烈牺牲。在严州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钱峃、钱觷兄弟和方庚指挥民兵三千人,在牛山击败了金兵。金军进犯越州(今浙江绍兴)时,馀姚(今浙江余姚)知县李颖士招募几千乡兵,同把隘官陈彦一起御敌。他们布列了很多旗帜,迷惑金军,胜利地阻击了一昼夜。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的大军撤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时,宋军统制陈思恭率领所部,邀击泊船于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市)境太湖中的敌人后军,也取得胜捷。这一系列战斗都沉重地打击了金国女真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使金军难以在江南立足。

金国女真贵族这次派金兵南侵,其最初的目的,本是企图活捉宋高宗赵构,一举消灭赵宋政权。却不料,在这次追袭过程当中,“江北之民,誓不从敌,自为寨栅,群聚以守者甚众”;金军过江以后,也同样不断受到各地抗金武装的不断攻击,金军在江南也难以立足。经受到上述种种挫折之后,金军统帅决定放弃追袭宋高宗赵构的计划,也放弃了已经攻陷的江南大部分州郡,要转回头去,去倾力经营中原和华北各地。

金军进犯江南地区,长途奔袭,战线过长;遥望东海,烟涛微茫,无宋高宗逃帆之影迹;回首西北,山水重沓,却有岳飞率领的宋军新兴劲旅之阻击;江南地区密布的河湖,不利女真骑兵的纵横驰骋;而卑湿的地气,又造成来自北方的金兵的水土不服;金兵所到之处不断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金军伤亡惨重,而占领的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终于决定撤兵。因劫掠到的财物过多,如按来路直接北撤,陆运不便,于是金军绕道大运河,水陆并行,破秀州(今浙江嘉兴),陷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占常州(今江苏常州),准备自镇江府(今江苏镇江)渡江。

金国女真贵族宣称“搜山检海已毕”,用以掩饰其军事上的失利,同时在撤退之前,又在江南地区进行残酷的焚戮,以发泄其气恼和兽性。

最先遭殃的是明州(今浙江宁波),州城里的居民基本被杀光,除东南角的几所佛寺外,房屋也全部烧成灰烬。金军又派兵四出,在整个州境搜剔杀掠,即使是人人迹罕至的深山穷谷,也罹其荼毒。接着,金军又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府城纵火,连烧三天三夜,烟焰不绝。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在南宋初几经兵燹,户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纵横百余里的大火,五天方灭。金国女真兵疯狂的烧杀劫掠,加之已经沦为盗匪的某些宋朝官军的骚扰,以及建炎四年(1130年)夏季的瘟疫,平江府人民丧生者近五十万,只有十分之一、二的人口幸免于难。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军在撤离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之后,又直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敌情,急忙派使者赵九龄去邀请岳飞率军前来守卫常州城。

岳飞赶紧部署军队,准备驰援常州城。不料常州知州周杞惊慌失措,竟紧随使者之后,放弃常州城,也逃到宜兴县。岳飞与周杞、赵九龄商议和筹划一番,即率领精兵北进,去夺回常州。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岳家军前后四战,将许多金国女真兵掩杀在运河里,并活捉了女真万夫长主少孛堇等十一人,击败金军,并一直追击到镇江府的东部。

岳飞途经广德军的金沙寺小憩时,写就一篇题记,以抒襟怀:“余驻大兵宜兴,缘干王事过此,陪僧僚谒金仙,徘徊暂憩,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飞题。”祖国的安定统一和强盛,一直是萦绕岳飞心头的远大宏图,而眼前的任务,则是尽快向江南的战略重镇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进军。

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完颜兀术(宗弼)率领金军大队人马到达镇江府,打算满载掳获品渡过大江北撤,却遭到宋将韩世忠所部的阻击。号称十万人的金军大部队被困在黄天荡地区达四十多天,韩世忠虽败犹荣。

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成为金军在江南仅存的立足据点,对于金军以后再下江南,吞灭宋朝,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当完颜兀术(宗弼)和韩世忠在长江上相持之际,建康府的金兵在城东北的钟山、城南的雨花台构筑大寨营垒,开凿了两道护城河,并在山上挖洞,以供“避暑”之用。金人“陆增城垒,水造战船”,从采石矶渡江北去,继而复返的队伍,也络绎不绝。韩世忠的战败,又使金兵留驻建康“避暑”的可能性增大了。

此时,浮海归来的南宋小朝廷把越州(今浙江绍兴)作为“行在”。宋高京君臣将驻扎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的金军视为悬在自己头顶上的利剑,生怕金军会把建康府打造成下一次进攻江南的基地和跳板。

为了驱逐建康府的金军,宋高京君臣几乎调动了可以动用的全部兵力。南宋朝廷在长江中下游已经部署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这三支部队,而宰相赵鼎还建议说,应急召在四川的张浚的兵马顺江东下,以相策应。然而将官虽多,却都拥兵自重,谁都不愿去冒风险,更不敢去进攻驻扎在建康府的金军。

宋高京君臣任命大将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全权负责收复建康事宜。但是胆怯无耻的张俊宁肯任人切齿唾骂,也不敢向建康城前进一步。

勇于承担收复建康重任的,惟有新兴的抗金劲旅,——岳飞的岳家军。由于杜充的原江、淮宣抚司事实上已经撤销,南宋朝廷让岳飞改任御营司统制。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06:32 +0800 CST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二十五日,即韩世忠战败的当日,岳飞在位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宋里的清水亭与金军交战,首战告捷,金国女真兵横尸十五宋里。岳家军将士斩获耳戴金、银环的女真人头一百七十五级,活捉女真、渤海、汉儿军四十五人,缴获马甲、弓、箭、刀、旗、金、鼓等器械三千七百多件。

然而,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要彻底围歼完颜兀术(宗弼)统率的彪悍的金国主力军队,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岳飞当时采用的策略是自南而北,驱逐金军过江。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初,岳飞率军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南三十里的牛头山扎营。不久,岳飞派遣一百名勇猛善战的军士,身穿金军的黑衣,在昏黑的夜里混入雨花台的金军大营,偷袭金军。金军分辨不清敌我,自相攻击,乱杀一通。为防止岳家军再次劫营,金人不得不在营外增派巡逻部队,但是其巡逻部队又遭岳家军的伏击,而被歼灭。

从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到五月,岳家军先后与金国女真主力军在健康(今江苏南京)附近作战几十次,都取得了胜利。

战事的接连失利,使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虽知放弃建康(今江苏南京)可惜,却又痛感久留建康无益。

自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五日开始,完颜兀术(宗弼)便指挥金国军队加紧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大肆劫掠和屠杀,完颜兀术(宗弼)本人则于五月十日移驻于建康城西北十五宋里的靖安镇(即龙湾市)。金军在撤退之前,还放火把建康全城付之一炬。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岳飞侦知金国女真主力军撤退的迹象,于是亲自率领三百精锐骑士和二千勇猛的步兵冲下牛头山,再次击败金国女真兵,进据雨花台和建康城西南隅的新城。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十一日,完颜兀术(宗弼)赶紧率领金军从靖安镇撤退到长江北岸的真州六合县宣化镇。

岳家军追击至靖安镇,消灭了侵犯江南的最后一批金国女真兵。岳家军将士战士们跳上了那些来不及逃遁的敌船,将残余的金国女真兵击溺于江水中。金国军队丢弃在长江南岸的铠甲、兵器、旗鼓、辎重、牛驴等,数以万计,或纵横委弃,或堆积如山。

岳家军收复建康的战役历时半个月,斩获金国女真兵“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擒获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女真兵军官,其中还不包括其他民族成分的敌兵。仅靖安的一次小战,就俘获敌兵三百多人,其中包括十八名女真军官。

收复建康的一些列战役是岳家军初步成军以来取得的首次辉煌胜利!岳家军随即进驻建康城(今江苏南京),建康府前通判钱需也纠合乡兵,随同岳家军进城。

经过金国女真人洗劫烧杀之后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城中遍地煨烬,街巷和屋宇也都面目全非,建康城居民的尸体纵横,血流遍道,很多伤残者还在呻吟呼号。后来,人们收拾和掩埋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残缺不全的尸骨,竟达十七、八万具。
此外,还有大批人口被金国女真兵驱掳过江。这座在当时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大城市建康(今江苏南京),遭受了毁灭性的浩劫。

岳飞和岳家军将士们,都久经战阵,敢于直面刀光、正视血影,但面对眼前惨绝人寰的景象,却实在是目不忍睹,人人都感到无比悲痛和激愤。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07:43 +0800 CST  


岳飞和刘经原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岳飞率部北上收复建康之时,命令刘经率军留守宜兴县。刘经和他的部属全部留驻在宜兴。当岳飞率军从建康府(今江苏南京)凯旋归来,途经溧阳县时,忽然有刘经的部将王万前来密报岳飞,说刘经正在密谋策划,企图乘岳飞还没有回来的时机,把岳飞的老母、妻子、儿女等全部杀害,然后吞并岳飞留在宜兴的部分部队。在南宋初年那兵荒马乱的乱世,杀掉某个统兵官,并吞他的部伍,是屡见不鲜的事。

岳飞大吃一惊,当即就命令部将姚政连夜赶回宜兴县,相机行事。姚政赶到宜兴县,就派人邀请刘经,诡称岳母姚氏有急事,要同刘经商量。刘经不知有诈,当刘经急匆匆前来,跨进姚氏的房间后,便被姚政预先布置的伏兵杀死。

岳飞随后赶到,抚慰刘经的部众,向大家说明事情的原委。由于岳飞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深得人心,故军中没有发生别的波折。刘经的阴谋没有得逞,在此后,他的部队全部被合并到岳飞的部队当中了。 王万和姚政都是汤阴人,后来成为岳家军的统制。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前往“行在”越州(今浙江绍兴)参见宋高宗赵构,这在南宋立国四年以来,尚属首次。岳飞当时官位不高,却已成为宋高宗赵构愿意召见的人物。

宋高宗赵构亲自审问战俘,通过翻译,打听徽、钦二帝和赵构生母韦贤妃的消息,表露出十分感恸的神态。岳飞接着上奏,复述了自己的军事见解:“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比张俊欲使臣守鄱阳,备虏人之扰江东、西者。臣以为贼若渡江,心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

宋高宗对岳飞的看法表示赞许,并赏赐岳飞铁铠五十副、金带、鞍、马、镀金枪、百花战袍等物品,以资嘉奖。

在越州,当时资历较老、权位较高的宋将张俊与岳飞进行了一番交谈,岳飞就宋军守淮以保江南等重大战略问题做出了透彻的析,张俊对岳飞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表示十分佩服。宋高宗也对岳飞的看法表示赞许,还赏赐了岳飞。没过多久,张俊就向时任宰相范宗尹举荐岳飞,『盛称岳飞可用』,范宗尹为此面奏宋高宗赵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5)。

建炎四年,对岳飞有相当了解的宣州文士邵缉,也特地向南宋朝廷上书举荐岳飞。邵缉了解岳飞的生平和家世,也深知岳飞近年统军、抗敌的各种事迹,邵缉很希望岳飞更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便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邵缉在他的上书中不仅对岳飞近年的事迹加以总结,而且倍加赞誉:

『……伏见武德大夫、英州刺使、御营使司统制军马岳飞,骁勇精悍,沉鸷有谋,临财廉,与士信,循循如诸生,动合礼法。顷在河北,尝以数十骑乘险据要,却胡虏万人之军。又尝于京城南薰门外,以八九百人,破王善张用二十万之众,威震夷夏。去冬江上之战,战士蜂屯,飞独争先奋击,迨官军不胜,他将皆鸟奔鼠窜,飞独置寨蒋山,孤军转战,且行且击,斩首以千百计者不知其几。诸将溃为群盗,纵兵劫掠,飞独顿兵广德境中,资粮于官,身与下卒同食,而持军严甚,民间无秋毫之扰。虏人签军经涉其地者,或闻其威名,或相谓曰:“岳爷爷军也”。争来降附,前后几万余人。……

且虑金人徘徊于建康京口之间,势必欲留军江南,控扼险阻,牵制官军,大为东南之患,飞能奋不顾身,勇往克复建康及境内县镇,为国家夺取形胜咽喉之地,使逆虏扫地而去,无一骑留者,江浙平定,其谁之力也?

缉谓如飞者,朝廷宜优擢之,假以事权,益责后来之效。…… 今飞军中精锐能战之士几万人,老弱未壮者不在此数。胜甲之马亦及千匹。朝廷诸将特然成军如飞者,不过四五人耳。飞又品秩最卑,此正易与时也。朝廷不收拾旌宠之,则飞栖栖然持数万之众,将安归乎?

飞常与人言:「使飞得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 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飞武人,意气如此,岂易得哉!亦可谓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之意也。伏望朝廷论飞之功,加以爵赏,使与韩、刘辈特然成军者势力相抗,犬牙相错,……破奸党偷靡之风,折强梗难御之气,使之相制以为用,相激而成功,此诚朝廷无穷之利也。……』

邵缉的上书反映了南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对岳飞的观感和印象。

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南宋朝廷发布岳飞升官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并任通、泰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州的公告。岳飞的虚衔算是连升三官。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10:50 +0800 CST  


当初,完颜兀术(宗弼)率金军渡江之时,依旧沿大运河水陆并进,以便将抢劫来的财物和珍宝运往北方。南宋承州知州薛庆和楚州知州赵立两将,率宋军扼守要冲,使完颜兀术(宗弼)的归师遭受拦截。

为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水路,主持淮南战场的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来到六合,会见完颜兀术(宗弼),两人商定会师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的计划。
金军乘胜攻占了长江北岸的扬州和大运河边的承州(今江苏高邮),并包围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南宋知枢密院事张浚正在陕西大规模集结军队,金国也决定将陕西作为新的进攻目标,完颜兀术(宗弼)一军奉命西调。淮南战场则由完颜挞懒(昌)和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主持。

金国虽因分兵而势弱,宋朝却不能合军而力强。南宋朝廷当时根本就没有集中东南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三大将的兵力,更没有与金军在淮东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的勇气和计划。

在宋高宗君臣看来,韩世忠军新败,元气尚未恢复,而刘光世与张俊关系不和,故出兵救楚州只能是非此即彼。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先找张俊,想让张俊出兵去援救楚州(今江苏淮安)。张俊立即拒绝说:“敌方济师,挞懒善兵,其锋不可当。赵立孤垒,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譬徒手博虎,并亡无益。” 赵鼎继续劝说:“楚当敌冲,所以屏蔽两淮,若委而不救,则失诸镇之心。”张俊又说:“救之诚是,但南渡以来,根本未固,而宿卫寡弱,人心易摇,此行失利,何以善后!”

赵鼎再三劝说张俊出兵去救楚州(今江苏淮安),却没有任何结果。最后,赵鼎上奏宋高宗:“江东新造,全籍两淮,若失楚州,则大势去矣。是举也,不惟救垂亡之城,且使诸将殚力,不为养寇自讨之计。若俊惮行,臣愿与之偕往。”

赵鼎恳切地指出,南宋政权刚迁到江南不久,在江南地区立足未稳,南宋政权的存在,需要依靠长江以北的两淮地区作为屏障和战略缓冲地带,如果淮河和运河交接处的战略要地楚州被金兵攻陷,那么两淮地区难保,而唇亡齿寒,江南的南宋政权也将直接面临很大的威胁!赵鼎还指出,出兵北上之事,不只是要援救楚州这座危城,而且可以促使各路将士尽力抗敌,不放纵金兵,进而给金兵一个教训。赵鼎还说,如果张俊因害怕金兵而不敢出兵救楚州,那么我赵鼎愿意陪着张俊一起去!

但是,张俊仍然拒不从命,拼命地找借口来推辞。宋高宗君臣无可奈何,只得改派刘光世出兵,而命令岳飞,郭仲成,主管镇抚司公事的王林,海州、淮阳军镇扰使、兼海州知州李彦先等部,都划归刘光世节制,共同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

(上面的事件可以参见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6)

刘光世前后接到通过金字令牌快递紧急发来的五道宋高宗亲笔手诏,十九道枢密院札。宋高宗在给刘光世的其中的一份手诏说:“唇亡之忧,于卿为重。宜速前渡大江,以身督战,庶使诸镇用命。戮力尽忠,亟解山阳之围。”

刘光世是官宦子弟出生,他贪图享乐,养尊处优,贪生怕死,畏敌如虎,向来害怕金兵,作战更是不敢当先。但是邀功请赏却是争先恐后,从不落伍。按照刘光世用兵行师的惯例,则是刘光世本人远离战场,只派其部将出战,算是“持重”。刘光世本人有数万兵力,他自己以重兵屯守长江南岸的镇江府,却命令部将王德和郦琼率兵渡江北上。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二十四日,王德和郦琼率偏师渡江北上,次日便越过距离承州不远的邵伯镇。然而,王德和郦琼却再也不敢向北直进了,他们转而朝西北方向绕道,赶往与承州(今江苏高邮)有大湖之隔的天长军(今安徽天长)。单从行军路线看,如此绕道,就表明刘光世和王德毫无复承援楚的诚意。

接着,王德谎报若干战功,之后便借口部属不用命,斩杀左军统领刘镇和裨将王阿喜,随后即于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撤兵渡江南下。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四年八月甲午)两浙安抚使刘光世畏金人之锋,不能援扬、楚,但遣统制官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宋史》列传第128《刘光世传》记载:“时金兵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者五,竟不行;但遣王德、郦琼将轻兵以出,时奏杀获而已。”

岳飞辞免通、泰州镇抚使不成,方才接受成命,于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五日回到宜兴。

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八日,岳飞率领本部人马自宜兴出发北上救援淮东,八月二十二日抵达江阴军(今江苏江阴)。当时岳飞尚未接到南宋朝廷于八月十九日发出的第一道救援楚州的指令。

由于传来探报,说楚州被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大军围困,岳飞急忙率轻骑渡江,直奔泰州,而命部将王贵负责军需以及后续部队渡江事宜。

岳飞本人虽率少数轻骑于建炎四年(1130年) 八月二十六日夜里抵达长江以北的泰州(今江苏泰州)城下,但是岳家军全军的行动却非常迟缓。

按宋朝募兵制的惯例,军队移屯,家属往往要随行。岳家军将近一万将士,连同眷属,共有七万多人。当时恰逢江阴军一带渡船稀缺,拖延到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岳家军方得以全军进入泰州,为时半月有余。

泰州(今江苏泰州)和通州(今江苏南通)在承州(今江苏高邮)的东南方,僻处江海一隅,并非是战略要冲之地,其中通州更为偏远,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

泰州和通州两州在当时根本就没有存粮,大江以南较近的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常州等地又已遭到金军的严重破坏,无力供应军粮。因此,岳家军将士连同家属共七万多人的饭食,上千匹战马的刍草,都“一一窘乏”。自去年秋季以来,经历长途的转战奔袭,岳家军将士们的衣装弊旧,却未能按照规定,领取春装替换。拖延至深秋,寒风萧瑟,岳家军将士的冬衣也无着落。这不能不使岳飞为岳家军官兵们的“赤露失所”而忧心忡忡。

尽管遭遇种种困难,岳飞还是毅然承担起救援楚州(今江苏淮安)的重任。

岳飞到泰州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本地的军伍。岳飞点检兵籍后,为激励士气,命泰州的“敢死土”、效用和使臣填写“从军愿否状”,然后集中到教场,比赛射技。岳飞精选了一百名优胜者,分为四队,令每人自择一匹战马,赐甲一副,充当骑士。岳飞以这一百名骑士充当亲兵,“常置左右”,以示对本地军队的信用。在古代中国,人们的地方观念浓厚,不同地方的军队容易发生磨擦,影响战斗力。岳飞以泰州兵作为亲兵,正是为了协调新、旧两部分部属的关系。

由于钱粮供应的紧张,岳飞治军更加整肃,严禁部下骚扰百姓,因此,岳家军很快就得到通、泰两州民众的信赖和支持。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12:47 +0800 CST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九日以后,岳飞命令部将张宪留守泰州,岳飞自己率几千兵马挥师北上,进驻承州(今江苏高邮)以东几十里的三墩。

此时,贪生怕死的大将刘光世派出的猛将王德已经收兵南撤至长江南岸的镇江府,而王林和郭仲威都“敛兵自保”。只有李彦先,他曾和赵立“刺臂为义兄弟”,故救援楚州非常出力。李彦先率军直抵楚州山阳县北神镇,却被金军扼制于淮河中,不得前进。

岳飞甚至与李彦先也声援不相及,岳飞部下只有几千孤军,屯扎在敌人在承州(今江苏高邮)的大寨附近。

事已至此,岳飞深知救援楚州的难度之大。岳飞接连向全权负责救援淮东地区的长官刘光世发出两封公牍,申述自己孤军奋战的困难处境。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其中一份公牍中说,本军“新复建康之后,所有士马疮痍尚新,羸弊方甚”,加之粮食窘乏,“本未能即从王事,重以承、楚州之急,甚于倒垂,不可以顷刻安居,理宜前进”。岳飞还说自己听到探子报告金人正在“急攻楚州”,故已经亲自率一支孤军北上,准备前去援救。岳飞还委婉地指出“此正飞等捐身徇义之秋”,但刘光世派出的统制官王德、郦琼等却已经率部向南撤退,致使“飞孤军委实难以支梧”。

岳飞不敢奢望刘光世亲率数万大军渡江北上增援,只希望刘光世能够调一两千兵力、借十几天的军粮给岳飞,这样岳飞才好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解救承州和楚州的危难。或者,请刘光世另外差遣一名统制官,率军和岳飞所部协调作战。

岳飞在发给刘光世的另一份公牍中写道“欲望钧慈(对刘光世的敬称)捐一、二千之众,假十余日之粮,令飞得激励士卒,径赴贼垒,解二州之围,扫犬羊之迹”,或“别差统制官一员前来掎角,庶成大功,不致误国事”。

岳飞捐躯赴国难之激切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如此恳切的、最低限度的请求,到了刘光世的两浙西路安抚大使司,便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中旬,在势孤援绝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激励岳家军将士,殊死苦斗,接连向金军发起进攻,三战三捷。岳家军前后活捉七十多名金军将士,其中有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和汉人。金将高大保等几十人被俘后身亡,其余阿主里孛堇等二十人被押解后方。

宋高宗了解了岳家军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孤军奋战杀敌的情况之后,很感动地给岳飞发了一份御札,以示勉励和慰问。宋高宗在给岳飞的御札中写道:“卿节义忠勇,无愧古人。所至不扰,民不知其有兵也。所向必克,寇始畏其威也。朕甚嘉焉!今方国步艰难,非卿等数军,朕孰与图复中土耶!赐卿金注椀一副,盏十双,聊以示永怀也。”

再说楚州被金兵围攻了一百多天,城中形势极为艰难,初时还有“野豆、野麦可以为粮”,后来这些都吃光了,只有食草木、榆皮。但城中军民仍然毫不气馁,斗志昂扬。楚州守将赵立和士卒们同甘共苦,每次作战,身先士卒。而且,赵立军纪严明,在战斗中如果有人临阵退缩,他立即就大声疾呼,飞马而来,将其斩首。因而“众畏服,亦乐为用”。全城军民在赵立的指挥下,都誓死保卫楚州。

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率军围城久攻不下,万分着急,早已被俘降敌的金国女真人的走狗秦桧这时开始给挞懒出谋划策。汉奸秦桧以自己贪生怕死之心来度楚州军民之腹,认为城中粮尽援绝,劝降的诡计必定可行。于是秦桧替挞懒写了一道劝降“檄文”,威逼利诱,妄图说动楚州军民开城投降。但是英勇的楚州军民,誓死不降,他们决心继续战斗,与楚州城共存亡。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下旬,金兵攻进楚州城,但楚州军民宁死不屈。楚州军民按照赵立生前的部署,每个巷口都设立砖垒,扶伤巷战,使金兵付出了伤亡几千人的惨重代价。楚州城内烈火烛天,有的妇女甚至拉住金兵,一起沉溺河中。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下旬,楚州失守后,金军统帅完颜挞懒(昌)又调集数万金军(号称二十万)南下,向承州(今江苏高邮)附近的岳家军几千孤军猛扑。

岳飞当时已经接到了退守通州和泰州的指令,便忍痛指挥几千名将士撤退。岳家军在回师南下的途中,自北炭村直到泰兴县的柴墟镇,屡次击退金兵的攻击,金兵伤亡甚多,不得不暂时终止追击。岳飞的部队终于全军退回泰州。

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下旬,以“玩寇养尊”著称的刘光世上奏南宋朝廷,刘光世反诬岳飞等人“迁延五十余日”,“又巧为辞说,抵拒会合指挥”,因而招致楚州的陷落。

对于刘光世违抗朝廷命令,拒不渡江救援楚州的罪责,签书枢密院事赵鼎主张要严加查办,“诘刘光世等违命不救楚州之罪”。赵鼎为宋高宗草拟御批说:“逐官但为身谋,不恤国事,且令追袭金人过淮,以功赎过。” 赵鼎主张追究刘光世等人违命不救楚州的罪责,但是宋高宗却认为:“光世当此一面,委任非轻,若责之太峻,恐其心不安,难以立事。” 于是,宋高宗姑息迁就,在所发布的诏旨中反而嘉奖刘光世“体国忠勤”,命令刘光世“节制诸镇”“戮力保守”通、泰两州。

刘光世对南宋朝廷发下的纯粹是照顾脸面的嘉奖,却并不感恩戴德。对于宋高宗保卫通、泰两州的指示,刘光世更是置若罔闻,不作任何应援措施。 刘光世依然既不发一只一卒渡江援助,更不关心通、泰两州的防务。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 金国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昌)破茭城得手后,便以号称二十万的强悍大军,猛扑泰州。金国女真兵把张荣的水军驱逐出鼍潭湖,等于把泰州的军事屏障全部拆除,驻守泰州的岳飞的孤军,再也没有可以依恃的军事屏障了。

当时,泰州城无险可恃,无粮可守,岳飞的兵力又与金军相差极其悬殊。岳飞接到命令,要他“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不可守,则保护百姓,撤退到江岸的沙洲。来犯的金军,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岳飞明白自己一支孤军是无法招架得住的。于是,岳飞下决心放弃泰州,以免自己这支抗金生力军被来势汹汹的金国女真军全部吃掉。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三日,岳飞被迫放弃泰州城,率军退保泰兴县的柴墟镇。然后又从那里分批渡江,移屯于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境内。岳家军依托柴墟镇的旧城,抗击金军,掩护江北的几十万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

金国女真人的大军很快开来,与岳家军在南霸塘展开激战。岳飞身中两枪,受伤几十处,仍然指挥岳家军将士死战,终于击退金兵,很多金兵毙命于河里,“河流为丹”,岳家军也伤亡惨重。

在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之时,岳飞亲自率领二百精骑断后掩护。在留驻江北的最后几日内,粮食断绝,负责掩护百姓和军队家属渡江南撤的岳家军将士只能靠割金兵的死尸充饥。

建炎四年(1130年)十一月七日,岳飞率军作为最后一批南撤者自柴墟镇渡江。

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的岳飞把从泰州撤退的事奏报南宋朝廷,并且主动上奏要求“待罪”,请求惩处泰州失守的罪责。南宋朝廷了解到岳家军一支孤军在既无粮草和后援又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的艰难处境,也就谅解了岳飞,并没有给予处分,只是命令岳飞在长江南岸的江阴军“就粮”,防守江岸,尽全力阻止金军渡江南下,“极力捍御金人,毋得透漏”。

与过去在江南抗金取得的辉煌胜利相反,岳家军在长江以北的淮东地区遭受了挫败,进不能收复承州以救楚州,退不得守泰州而保通州。但是,岳飞并未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暂时的挫折和艰苦的抗战考验了岳飞坚强的报国意志,砥砺着岳飞败后求荣、光复故土的斗志。岳飞注意总结作战经验教训,军事才能在实战中不断提升。岳家军将士也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作战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支进攻型的强大劲旅。为报国雪耻做好了准备!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19:40 +0800 CST  


早在公元1127年,宋高宗登基不久,就不断遣使去金国,卑辞厚礼,一意求和。但金国最初兵力强盛,一心想吞灭南宋,根本不肯承认南宋的重新立国。

到了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国天会八年),宋金战争形势发生转变,金军进犯江南地区,长途奔袭,战线过长,金兵所到之处不断遭到南宋爱国军民的英勇抵抗,金军伤亡惨重,而占领的地区又不能巩固,无法立足。同时,在金军主力进攻江南的时候,中原沦陷区内的原宋朝军民也纷纷聚众抗金,“江北之民,誓不从敌,自为寨栅,群聚以守者甚众”。

建炎四年(1130年)间,金军从最初占领河北和河东的少数州县,进而占据宋朝东、西、南、北四京,以及河北、河东和京东路的全部,京西和陕西各路的大部。金国女真贵族吞噬如此广阔的地域,一时难以消化。北方广大地区的原宋朝民众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金人不得安宁。起义军遍布北方大地,北方的原宋朝民众为光复故土而奋战不息。

种种迹象表明,单纯靠军事手段,是不可能灭亡南宋的,金国女真贵族们于是放弃了在短期内消灭南宋政权的不切实际的计划,要转回头去,去倾力经营已经占领的中原和华北各地。

于是,金国女真贵族们就决定实施新的对宋策略:(一)扶立早已投降金人的南宋济南府知府刘豫为“大齐”傀儡皇帝,将中原和陕西地区交给伪齐统治,把它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地带;(二)金军集中兵力攻取西北,图谋先夺取秦川五路(秦凤路、环庆路、泾原路,熙河路、鄜延路),然后从陕西进入四川,顺流而下,从而形成对南宋的迂迥大包围;(三)采用“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谋略。

所谓“以和议佐攻战”, 其实“和议”是一种烟幕弹,是想诱惑南宋王朝放松警惕,丧失斗志,最后乘机一举而灭之,所以“和议”仅仅是金朝作为侵宋战争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所谓“以僭逆诱叛党”, 就是扶立伪齐汉奸刘豫为傀儡皇帝,给予高官厚禄,以此来引诱南宋内部的投降派,分化瓦解,进而破坏抗金斗争。金人企图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达到他们在战场上不可能达到全部占领和统治南宋领土的侵略目的。

金国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金国册封原宋朝济南知府刘豫为“子皇帝”,国号“齐”,定都原宋朝的北京大名府,最后迁徙到东京开封府,将京东、京西等地划归伪齐管辖,作为金国傀儡的伪齐政权正式建立。

伪齐政权的建立,给金国女真人带来了不少利益。第一,刘豫政权接管淮东、淮西和京西三个战场,使金军得以集中兵力,镇压后方的抗金义军,并专注于攻打陕西。第二,“以僭逆诱叛党”的结果,也招得一批宋朝的一些无耻之徒,投奔伪齐,充当鹰犬。

金国统帅完颜挞懒(昌)在争立刘豫伪齐政权的同时,又放纵奸细秦桧归宋。金国扶植刘豫傀儡政权和派奸细秦桧打入南宋朝廷内部,几乎是同时发动的政治攻势。前者虽一时颇有声势,其实不过是抗金事业的疥癣之疾;后者一时并无成效,却终于成为断送南宋抗金斗争的心腹之患。

绍兴三年(1133年)三月,金国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宗弼)会合伪齐汉奸李成所率二万伪齐军,在开封城西北牟施冈同南宋地方武装会战。李横、牛皋率领的宋军没有铠甲,被金军重甲骑兵击溃。到十月为止,邓州 (今河南邓州)、随州(今湖北随州)、唐州 (今河南唐河)、襄阳府等地相继陷落,连处在较近后方的郢州(今湖北钟祥)也被敌军攻占。宋将李横、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张玘等先后败退到江南西路,彭玘战死。

伪齐刘豫得意忘形,准备在下一年,即绍兴四年(1134年)麦熟后大举南下。伪齐汉奸李成、许约等不断派遣使者,前往洞庭湖,联络在当地割据的杨么叛军,策划南北夹攻。杨么、黄诚等予以允诺,约定来年六月间,伪齐军和杨么军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前去浙中会合”,消灭南宋政权,双方“建国通和”。

襄阳府等六郡“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势十分险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将领曾经指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战略要地襄阳府、郢州等地的失守,使南宋的长江防线出现了巨大缺口。刚迁到江南不久的南宋政权面临着严峻形势。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21:08 +0800 CST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春,宋高宗君臣为了收复襄汉之事,反复进行商讨。宰相朱胜非认为:『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宋高宗赵构也明白襄汉六郡的得失已经直接关系到南宋小朝廷的安危存亡,他说:『今便可议,就委岳飞如何?』 参知政事赵鼎熟识岳飞,赵鼎回答说:『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

屡经讨论之后,宋高宗君臣认为岳飞能征善战,又明白襄汉地区的重要性,故决定委派岳飞出师收复襄汉地区。

宋高宗在命令岳飞出师收复襄汉的诏书中称赞岳飞:『敕岳飞,卿忠义之心,通于神明,故兵不犯令,民不厌兵,可无愧于古人矣!今朝廷从卿所请,已降书一,令卿收复襄阳数郡。』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宋高宗命令岳飞指挥所部军马,在当年麦熟以前,克复京西路的襄阳府、唐、邓、随、郢四州和信阳军。宋高宗在省札之外,又特别亲下手诏,叮咛和警告岳飞:“今朝廷从卿所请,已降画一,令卿收复襄阳数郡。惟是服者舍之,拒者伐之,追奔之际,慎无出李横所守旧界,却致引惹,有误大计。虽立奇功,必加尔罚,务在遵禀号令而已。”总而言之,宋高宗部署襄汉战役的指导方针,就是以战求和,使自己的小朝廷得以偏安东南。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接连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了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这是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五月六日,岳家军奋勇作战,攻克郢州,杀敌七千多人。接着,岳飞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往西北方向猛扑襄阳府,伪齐悍将李成望风而逃,岳飞遂于五月十七日收复襄阳府,五月十八日收复随州。

得知岳飞收复战略要地襄阳府,宋高宗在诏书中欣喜地称赞岳飞:『卿纪律素严,士皆效死,故军声远振,其锋不可挡!』

好梦正酣的伪齐政权被岳家军的闪击战所惊醒,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国的女真军以及河北、河东的“签军”前来支援,集结在邓州东南的新野市、龙陂、胡阳、随州的枣阳县(今湖北枣阳)以及唐、邓两州。在得到增援之后,伪齐悍将李成率领号称三十万人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反扑过来。

岳飞亲临一线指挥,岳家军将士击溃敌人的主力骑兵部队,接着追奔逐北,敌军横尸二十余里。闻知岳飞击败伪齐悍将李成的反扑,宋高宗十分激动,他在诏书中称赞岳飞:『具闻卿奏,李成益兵而来,我师大获胜捷,乃卿无轻敌之心,有勇战之气所致也!』

岳家军势如破竹,伪齐皇帝刘豫忧心如焚,接连向金国告急求援。金国于是派遣女真战将刘合孛堇,会合伪齐悍将李成,拼凑了陕西和河北“番、伪之兵,多至数万”,在邓州西北共扎三十多个营寨。

南宋小朝廷得悉金国、伪齐联军集结的消息,十分惶恐,向岳飞颁发省札说:“奉圣旨,令岳飞详度事机,审料敌情,唐、邓、信阳决可攻取,即行进兵;如未可攻,先次措置襄阳、随、郢如何防守,务在持重,终保成功。”所谓“持重”,其实是允许岳飞半途而废,放弃继续进兵,攻取唐州、邓州和信阳军的计划。事实上,宋廷的省札对岳飞的军事行动并未产生任何影响。

岳飞为迎接这场恶战,做了充分的准备。岳飞派遣王贵和张宪分别率军自光化路和横林路向邓州疾进。

绍兴四年(1134年)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金国、伪齐联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出奇突击,一举粉碎了敌军的顽抗。女真战将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番兵”二百多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器数以万计。

伪齐高仲的残兵退守邓州城,企图负隅顽抗。十七日,岳家军猛烈攻城。将士们不顾骤雨般的矢石,攀附城垣,实行强攻。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

邓州决战的成功,使攻占唐州和信阳军变得轻而易举了。岳飞命令选锋军统制李道前去收复唐州。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统制崔邦弼等军也攻下信阳军。

在襄汉之战中,岳家军遭逢的对手是金国、伪齐联军,尚不是金军主力。但是,此次战役是南宋头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也是南宋立国八年以来,进行局部反攻的第一次大胜利。收复襄汉六郡也就是岳飞的第一次北伐。

岳家军在邓州大败金国、伪齐联军的捷报传到临安府(今杭州),得知岳飞稳操胜券之后,宋高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安定下来。宋高宗对大臣们说:『朕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大臣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若号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缓急安能成功?』 从此以后,岳家军既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而闻名,又以鼓勇敢战、摧锋决胜而著称。

《宋会要辑稿》兵14之25记载:『(绍兴四年) 八月六日,执宰言:「岳飞分遣统制官王贵、张宪等,剿杀金贼刘合孛堇、伪齐李成贼马,已收邓州。」上曰:「朕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对曰:「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若号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缓急安能成功?」』(注:此事还可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9)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22:03 +0800 CST  


荆湖北路和襄阳府路战区,西邻川、陕,东接两准,南面屏障长江中游,北面距东京开封府和西京河南府最近,天然地成为宋朝北伐反攻的主战场,正如岳飞请缨上奏所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关于这个战区的重要性,南宋名臣李纲有一段精彩的评论:“遣大帅率师以镇之,如置子于局心,真所谓欲近四旁,莫如中央者也。既逼僭伪巢穴,贼有忌惮,必不敢窥伺东南。将来王师大举,收京东、西及陕西五路,又不敢出兵应援。则是以一路之兵,禁其四出,因利乘便,进取京师,乃扼其喉,拊其背,制其死命之策也。朝廷近拜岳飞为荆、襄招讨使,其计得矣。”

绍兴四年(1134年),在岳飞收复襄汉六郡之后,鉴于襄汉六郡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南宋朝廷必须选派得力将领去镇守。南宋大臣赵鼎认为:『湖北鄂、岳,最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飞屯驻鄂、岳州。不惟淮西藉其声援,可保无虞,而湖南、二广、江、浙亦获安妥。』宋高宗完全同意赵鼎的主张,确定让岳飞率军驻扎鄂州(今湖北武昌),负责镇守襄汉六郡。南宋爱国名臣李纲也上疏,指出襄汉六郡的地位非常重要,名将岳飞是十分合适的人选,朝廷任命岳飞镇守襄汉六郡是正确的决断。这也是宋高宗君臣对岳飞能力的肯定和认同。

岳飞此后一直担任这个战区的统帅,当然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早在绍兴四年(1134年)六月,当襄阳府战事已经结束,岳家军正准备进军邓州之际,岳飞应宋高宗手诏之命,在讨论襄阳府等如何防守的奏札中,便批判了朝廷的畏敌思想,恳请继续进兵北伐,岳飞说:“臣窃观金贼、刘豫皆有可取之理。金贼累年之间,贪婪横逆,无所不至,今所爱惟金帛、子女,志己骄堕。刘豫僭臣贼子,虽以俭约结民,而人心终不忘宋德。攻讨之谋,正不宜缓。苟岁月迁延,使得修治城壁,添兵聚粮,而后取之,必倍费力。陛下渊谋远略,非臣所知,以臣自料,如及此时,以精兵二十万直捣中原,恢复故疆,民心效顺,诚易为力。此则国家长久之策也,在陛下睿断耳。”岳飞希望动用全国约二十万兵力直捣中原的汁划,取决于宋高宗的“睿断”;而宋高宗的“睿断”,却只能使岳飞此种军事设想成为画饼。

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南宋朝廷将岳飞由正四品的正任镇南军承宣使升为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岳飞实职差遣改为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时年三十二岁。到了绍兴五年二月,因为岳飞指挥岳家军接连破敌立功,南宋朝廷又将岳飞晋升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

宋承唐制,将一些重要州郡据点作为节度使的“节镇”。但节度使只是上层武将或皇亲国戚的虚衔,一般“不必赴镇”。凡封拜节度使,朝廷都要授予一套很威风的“旌节”。隆重而别致的“建节”仪式,为其他文官武将所无法享有,而节度使也是当时武将升迁过程中最重要、最荣耀的虚衔。到绍兴四年,已建节的南宋大将有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吴玠、岳飞。而岳飞“自列校拔起”,由中下层军官被提拔为上层将领,骤然与诸大将平列,也引起资历较老的大将韩世忠和张俊等人的忌妒。岳飞当时的战功暂时还次于吴玠,却已远胜于其他三人。至于三十二岁即已建节,在当时更是绝无仅有。而岳飞后来又身兼两镇节度使,在当时很少见。这些充分显示了当时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器重和赏识。

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飞“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的升官《制词》中赞扬岳飞:『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后军统制、充江南西路、舒、蕲州兼荆南、鄂、岳、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岳飞:精忠许国,沈毅冠军,身先百战之锋,气盖万夫之敌。机权果达,谋成而动则有功;威信著明,师行而耕者不变。久宣劳于边圉,实捍难于邦家。有公孙谦退不伐之风,有叔子怀柔初附之略。』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23:03 +0800 CST  


绍兴四年(1134年)三月,负责保卫四川的宋将吴玠率军在仙人关一带击败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号称十万之众的金军,使金军再次遭受惨败。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接连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这是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半年之间,在西部和中部战场接连两次大败,使金国统治者和伪齐政权头目恼羞成怒,急于报复。但是,金国和伪齐已无勇气与西部战场的吴玠军,中部战场的岳家军再次硬拼,只能避实击虚,向东部的淮南东、西路进攻。

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下旬,金军由左副元帅完颜讹里朵(宗辅)、右副元帅完颜挞懒(昌)和元帅左都监完颜兀术(宗弼)三大将统率,伪齐军由刘豫的儿子刘麟指挥,分路渡过淮河。他们采纳伪齐悍将李成的意见,远远地避开岳家军的防区,以免岳飞出兵,使自己腹背受敌。刘豫在出兵前还发布伪诏,扬言要『直捣僭垒,务使六合混一』。消息传来,南宋小朝廷“举朝震恐”。很多官员建议宋高宗解散“百司”,远逃避敌。惟独宰相赵鼎反对说:『战而不捷,去未晚也。』

当时东南地区有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三支大军,另加杨沂中神武中军等,兵力总计十五万人以上,比西部战场的吴玠,中部战场的岳飞多了好几倍,然而在失败主义情绪的笼罩下,连淮南东、西路也守不住。

刘光世按照不战而逃的惯例行事,赶紧从长江以北撤退到长江以南,把整个淮南西路拱手让给敌军。

狡猾的张俊表面上说『避将何之』,但主张划江而守,『当聚天下兵守平江,俟贼退,徐为之计』,回避自己一军与敌对抗。张俊还以『坠马伤臂』为藉口,拒不出兵渡江。赵鼎发怒,派人监督张俊发兵,并奏请严惩张俊,但因宋高宗的姑息迁就,也毫无结果,不了了之。

韩世忠军在大仪镇、鸦口桥和承州获得三次小胜,然而终究独力难支。最后,张俊军退守常州,韩世忠军退守镇江府,刘光世军退守建康府,他们只能凭藉长江天堑来阻遏敌人。

李纲向南宋朝廷上奏建议说:『岳飞新立功于襄汉,其威名已振,陛下倘降明诏,遣岳飞以全军间道疾趋襄阳,捣颍昌以临畿甸,电发霆击,出其不意;则伪齐必大震惧,呼还丑类,以自营救,王师追蹑,必有可胜之理』,『此上策也』。

但宋高宗在东部战场聚集如此众多兵力的情势下,仍不放心,还要调岳飞那支当时不足三万人的军队赴援。宋高宗写手诏给岳飞说:『近来淮上探报紧急,朕甚忧之,已降指挥,督卿全军东下。卿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可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卿宜悉之。』在宋高宗偏安一隅的消极防御军事思想指导下,只能头疼医头,脚痛治脚,绝不会采纳李纲提出的上策。

岳飞当然不能完全遵照宋高宗的命令行事而“全军东下”,岳飞以一半兵力部署襄汉一带的防务,命令徐庆和牛皋带二千多骑兵为先锋,自己和李山等部将率大军为后继,驰援淮西。

庐州知州、兼淮南西路安抚使仇悆正处于险境。两三个月以来,刘光世作为上级不断发命令强迫仇悆焚烧积聚,放弃庐州(今安徽合肥)。仇悆拒绝执行刘光世的错误军令。最后,刘光世竟然派部将张琦带领几千兵士赶到庐州城,企图以武力劫持仇悆,胁迫他带头逃跑。仇悆大怒,说:『若辈无守土责,吾当以死殉国!寇未至而逃,人何赖焉!』张琦只好一走了之。仇悆召募庐州和寿州(今安徽凤台)守军几百人,加上二千乡兵,几次打退来犯之敌。

绍兴四年(1134年)十二月,伪齐刘麟又增兵攻打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亲自率金军为后继,形势危急。

仇悆以为只能实践以死殉国的诺言了。但岳家军猛将徐庆和牛皋率领部伍及时赶到庐州(今安徽合肥),使仇悆喜出望外。

岳家军匆忙吃完午饭,留下一部分人守城,一部分人在城南扎营,其余紧急出城迎敌。

牛皋命令部下展开“岳”字旗和“精忠岳飞”旗示敌,五千敌骑大为惊愕,他们料想不到会在此地出现岳家军。

不足两千人的岳家军骑兵展开队形,以少击众,与敌军短兵相接,前后交锋三个回合,所向披靡。但金国、伪齐联军也迭退更进,没有溃散。突然,徐庆坠下马来,敌骑一拥而上,企图活捉或杀害他。牛皋眼明马疾,抢先赶到,将徐庆扶掖上马,连杀几个敌人。牛皋脱去头鍪,大声呼喝:『我牛皋也,尝四败兀术,可来决死!』牛皋舞矛直贯敌阵。岳家军的骑士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铁流,将敌军冲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战斗从申时打到酉时,斩杀敌人一批将领,活捉八十多名敌骑兵,夺得八十多匹战马。徐庆和牛皋率军追奔三十多宋里,才收兵回城。仇悆赞叹岳家军骁勇善战,写信向岳飞致谢,信中特别表彰了牛皋的功劳。在徐庆和牛皋军立功之翌日,岳飞亲率大军来到庐州,再次击破敌军。

金国、伪齐联军既无力渡江,又败于庐州,岁末严寒,大雪纷飞,粮饷不通,野无所掠,只能杀马作食。汉族签军极为愤恨,有的甚至向金将递送匿名信,说众人被驱逼到如此地步,如果渡江,一定活捉酋领们献给南朝。女真兵也叫苦连天。此时,又传来了金太宗病危的消息。

金军统帅完颜讹里朵(宗辅)、完颜挞懒(昌)和完颜兀术(宗弼)再也不敢停留,慌忙撤兵。伪齐刘麟接到撤退命令,立即抛弃全部辎重,昼夜兼程,一口气逃奔二百余里。伪齐“六合混一”的大话至此成为笑柄。

岳飞在敌人撤退后,率全军的一半人马暂驻江南东路的池州。

张俊和刘光世为敷衍朝廷,虚报战功,赶紧乘机派兵渡江北上,想抓几个跑得慢的敌兵以邀功请赏。刘光世的副手王德率部赶到庐州。王德也感到很难堪,他对部属说:『当事急时,吾属无一人渡江击贼。今事平方至,何面目见仇公耶!』

庐州之战击破了金国、伪齐联军的最后一次攻势。岳家军的东援,也适同刘光世和张俊的怯战避敌,形成鲜明对照。在东部战场三大主力退缩江南之际,岳飞以孤军进援,保全淮南西路的首府庐州,对扭转战局有重要影响。故到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宋廷便将岳飞晋升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

绍兴四年(1134年)是宋金战争转折性的一年。金、伪齐军先后在川陕、襄汉和两淮连遭失败,已丧失进攻能力;而岳飞的首次北伐成功,又初步显示了宋军的反攻能力。但是,宋高宗和宰执大臣关注的中心,是如何因势利导,镇压洞庭湖的杨么叛军。故以后一年多时间内,宋与金、伪齐大致处于休兵状态。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18:25:06 +0800 CST  


在北宋末年,宋军节节败退,金军攻城略地、长驱直入。金兵最初刚进入中原之时,可以说是“有掳掠,而无战斗”。

建炎初年宋朝德高望重的爱国文臣东京留守宗泽守卫开封,主持前沿军务,抗金形势随即有了重大改观。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在灭辽破宋之后,正值金军兵势最旺盛之时,又是在最善战的金军统帅完颜粘罕(宗翰)等人的指挥下,金军大举南侵,再次对东京开封府发起最凌厉的攻势,却在那里接连遭受挫败,不得不退兵。这与北宋末年的东京失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然而,李纲积极抗金备战,却遭到执政权奸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多方掣肘和刁难。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李纲只当了75天宰相,即被宋高宗罢免,李纲的抗金措置也随之被全部废弃。

爱国老臣宗泽逝世后,在苟且偷安的宋高宗和权奸黄潜善、汪伯彦的昏暗统治下,加之,无勇无谋而又刚愎自用的宋军统帅杜充误国,致使宋朝再次丧失国土数千里,南宋的国土前线也由黄河两岸退到了长江淮河地区。

从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国天会七年)秋到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国天会八年),金军再次大举南下攻宋,金军突破宋军的长江防线并渡江作战,南宋小朝廷逃亡海上。这是金国军队军事胜利的巅峰,却也物极必反。此后,金军由盛转衰,宋军由弱变强。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国天会八年)三月到四月,宋将韩世忠率八千余人的水军在黄天荡地区拦截号称十万的金军大部队,使完颜兀术(宗弼)率领的金军遭受挫折。

公元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金国天会八年)四月到五月,岳飞率领南宋的新兴抗金劲旅岳家军先后与金军主力部队作战几十次,都取得了胜利。五月中旬,岳家军乘胜收复了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将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后,金兵再也没能踏入江南一步。

但是,当时全权负责川陕战事的南宋主战派文臣张浚刚愎自用,他拒不听取宋将郭浩、曲端、吴玠等人的忠告,轻率地在陕西富平一带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会战,接着又坐失战机,导致宋军在陕西战败,使宋朝丧失了陕西的大片国土。而金国统帅完颜昌(挞懒) 所指挥的金军也在东线战场上发起攻势,占领了淮东。

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国天会九年)三月,张荣率领的抗金义军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缩头湖一带巧妙地利用地势,诱敌深入,使金人“步骑四集,悉陷于淖,无得解者”,趁机击败金军,大获全胜,进而迫使金军退到淮河以北,南宋重新控制淮河以南地区。

从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国天会九年)五月起,到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三月,金军倾注全力,企图攻入四川,川陕战场随即成为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

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国天会九年)十月中旬,负责川陕战事的宋将吴玠依托和尚原一带有利的险峻地形,采用正确的战术,抓住有利战机,击败金兵统帅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金军主力,使金军遭受惨败。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三月,宋将吴玠率军在仙人关一带再次击败完颜宗弼(兀术)率领的号称十万之众的金军,使金军再次遭受惨败。

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五月至七月,宋将岳飞率军主动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军将士英勇善战,接连击败金国和伪齐的联军,收复包括战略要地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这是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

而在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天会十二年)冬,金军主力部队进犯淮南的失败,则标志着金国军威的进一步没落。

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金国天会十四年)五月至七月,岳飞再次率军北伐,出奇制胜,兵进伊洛。岳家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洛阳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接连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还先后缴获了一万五千多匹战马。而缴获的这一万五千多匹战马,加上岳家军在以往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拨调的一些战马,则为岳家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岳家军长驱伊洛,是南宋立国之后初次发起的堂堂正正的大规模反攻。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南宋由弱变强,金国由盛转衰。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

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

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真人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的岳家军大举北伐,则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经过多次交锋较量,金人也感到岳家军锐不可挡,因而,他们也不得不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20:36:19 +0800 CST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南宋由弱变强,金国由盛转衰。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汉名旻)于公元1114年誓师起兵,公元1115年建国号大金。在这之后,金国女真兵几乎每年都要打仗。到公元1140年宋金再次开战之时,总人数本来就不多的金国女真兵已经持续打了二十多年的仗。战死沙场的金兵金将累积起来有很多,老死病死的金兵金将也不少,死于内讧的金国良将同样不在少数,而贪图享乐且骄惰厌战的金兵金将则更加多。据《金史》志25《兵志》记载:『(金国女真兵)驯致极盛,乃自患其宗族国人之多,积其猜疑,卒自戕贼,遂致强本刊落,醇风锲薄,将帅携离,兵士骄惰。』

而经过几十年的频繁战争消耗,曾经骁勇善战的女真兵所剩无几,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来就比较少,于是金国女真统治者们不得不从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汉人中征调大量兵员补充。但是,由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军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对金国的忠诚度也没有保证,金国将领甚至还要带着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头签军”上阵。更难以让金国女真人放心的则是,一旦金国军队作战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压迫而被强征入伍的那些异族人拼凑而成的“剃头签军”不仅有可能临阵脱逃,而且还有可能会临阵倒戈。

早在公元1137年(南宋绍兴七年,金国天会十五年)十一月,金国女真统治者因为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屡次发兵侵宋,都被宋军打得狼狈逃窜,感到立刘豫 “为帝数年,无尺寸功”(《金史》卷77《挞懒传》),便把刘豫废黜了。但是,中原地区仍然持续动荡不安。在伪齐傀儡政权被废黜之后,原伪齐政府的官员,有的奔走四散,有的则率领军队投奔南宋。例如,原伪齐的“淮北兵归正者不绝,今岁合肥度可得四五万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8),“伪齐知寿州宋超率兵民来归,蔡州提辖白安时杀金将兀鲁,执其守刘永寿来降”(《宋史》卷29《高宗本纪》)。这些反抗斗争,使金国“诸帅之在中都者,如居积薪之上”,“势之倾危,未有易于此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0)。

岳飞向来坚持正确的俘虏政策,禁止虐待俘虏,曾针对金国强征的汉人“剃头签军”做了很多分化瓦解工作,收到的效果显著,『是以信义著敌人不疑,恩结于人心,虽虏人、签军,皆有亲爱愿附之意』。随着伪齐政权的垮台,原伪齐的很多官兵也纷纷倒戈降宋,其中有相对多的伪齐官兵争先恐后地投奔岳家军。自金国、伪齐投奔南宋的“归正人”络绎不绝,既有投奔岳家军的,也有投奔驻屯其他地区的宋军的。此外,还有两万伪齐军队在归德府 (原宋朝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一带起义,武装反抗金国女真人的统治(《金史》卷128《张奕传》)。

金国不止野蛮落后,也受限于人口稀少、兵源不足的问题。在立国前期,金国主要依靠女真完颜氏皇族带兵打仗,而投降金国的辽宋将领中既没有高明的人才,也很少得到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重用。

在金军刚灭亡北宋的时候(公元1127年前后),当时的金国统帅完颜宗翰(粘罕)、完颜宗望(斡离不)等手下名将云集,像完颜活女、拔离速、银可术、阇母、娄室、挞懒等,其中,完颜活女曾击败并阵斩北宋名将种师中,拔离速击败姚古,阇母、娄室等曾攻占陕西,他们无一不是能征善战,并且都是女真本族的宿将。

但是到了公元1140年前后,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却让李成、孔彦舟、徐文之流当上了分路大将军。须知,李成、孔彦舟等人本来都是宋朝的军匪流寇,在乱世中到处烧杀抢劫、掳掠百姓、奸**女,却被各路宋军接连击败,于是他们只好投靠伪齐和金国,成了金人南侵的汉奸走狗帮凶。但是到如今,一向依靠女真完颜氏皇族带兵打仗的堂堂大金国居然以这些战斗力差劲的汉奸流寇为宝,让他们当上了分路大将军,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奇!很显然,当时的金国不仅兵老气衰,而且缺乏良将。

事实上,在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金国主要依靠完颜宗弼(兀术)一人强撑大局。从两淮到中原,从中原到川陕,到处都能见到宗弼元帅那勤劳忙碌的身影。宗弼元帅屡败屡战,坚忍不拔而又疲于奔命,难怪编著《金史》的金国遗老们感慨地总结说:『宗翰(粘罕)死,宗磐、宗隽、挞懒湛溺富贵,人人有自为之心,宗干独立,不能如之何,时无宗弼(兀术),金之国势亦曰殆哉。世宗尝有言曰:「宗翰之后,惟宗弼一人。」非虚言也!』

堂堂的大金国,曾经有“兄弟子姓才皆良将,部落保伍技皆锐兵”之威名盛誉的金兵金将,到如今,落到依靠完颜宗弼(兀术)一人苦撑大局,可见“金之国势亦曰殆哉”!

宋使洪皓早在建炎三年(1129年)奉命出使金国,之后被金人扣留了十五年。其间洪皓在金国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仍心眷故国,坚贞不屈,时人称赞他为“宋朝苏武”。宋使洪皓长期被金国扣留,他很了解金国内外交困的窘境。洪皓经常暗中派人给南宋朝廷通风报信,洪皓曾经在给宋高宗的密信中陈述:“金已厌兵,势不能久,异时以妇女随军,今不敢也”。(《宋史》卷373《洪皓传》)。

绍兴十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女真人扣留在冷山,“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兵的巢穴,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事实上,当时的金国已经陷入山穷水尽、众叛亲离的困境。而了解金国内外交困的窘境的,绝不止洪皓一人,其他一些从金国逃归南宋的宋人也多持此观点,他们普遍认为:『敌主懦而将骄,兵寡而怯,又且离心,民怨而困,咸有异意。邻国延颈以窥隙,臣下侧目以观变。寇盗外起,亲戚内乱。加以昔之名王良将如粘罕、挞懒之徒,非被诛则病死,……内有羽毛零落之忧,外失刘豫藩篱之援。譬之有人自截其手足而复剖其腹心,欲求生也,不亦难乎!』

而自从金国废黜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之后,在包括中原在内的整个北中国地区,“辽人与汉人上下不安,日夕思变”,金国女真人已经无法控制。当时的金国已经陷入“内讧外叛,互相猜贰,拥兵角立”的困境。金国兵力日弱,签发而来的军队,“老弱尽行,人心乖离”。金人想要继续用兵,也力不从心,于是只好“徐为后图”。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20:42:07 +0800 CST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岳飞北伐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

在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前后,金军接连被宋军击败,并且金国统治区内的各地汉人纷纷起兵反抗女真人的压迫,加之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使兵老气衰的金国无力继续打下去。

由于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和金国女真统治集团的内部纷争,尤其是由于连年侵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女真将士厌战,军力日弱,正如金军统帅完颜兀术的心腹、悍将韩常私下对人说:“今之南军,其勇锐乃昔之我军;今之我军,其怯懦乃昔之南军。”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当时把持金国军政大权的完颜宗弼(兀术)就开始改变策略,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兀术三次致书宋廷,表明议和的意图,进而想通过宋金和议来捞取金军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金国统帅完颜兀术要讲和,这当然是宋高宗、秦桧求之不得的。但宋高宗、秦桧却又感到议和的最大障碍是来自那些握有重兵的宋军大将们。

宋高宗、秦桧经过改组南宋朝廷的御史台,严密地控制了舆论,还贬逐了许多主张抗战的文官朝臣,在文官中要掀起像绍兴八年(1138)那股汹涌澎湃的反议和潮流,已是不大可能的了。唯独武将还握有兵权,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抗金态度又非常坚决,他们要是拥兵抗命,议和就难以成事。因此,要使议和成功,就必须想办法解除诸大将的兵权。

宋高宗、秦桧明白,收回宋军诸大将兵权和与金国议和这两件事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与金人媾和,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解除诸大将的兵权;而只有收回诸大将的兵权,才能确保与金国议和的顺利进行。

宋高宗要解除宋军诸大将的兵权,不仅是为要议和,而且也是出于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这后一条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宋朝历来就重文轻武,推行以文制武的国策。

在南宋初年,由于金兵进犯,宋高宗狼狈逃窜,在国破家亡的非常时期,宋高宗不得不提高武将的权位,允许他们“便宜从事”。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尤其是,宋高宗赵构对于发生在南宋建炎三年的苗(傅)、刘(正彦)兵变事件,始终耿耿于怀。

秦桧当然深知宋高宗有这种猜忌武将的心思。当时南宋军民有这种习惯,以各将领的姓为军号,称呼张俊统领的军队为张家军,韩世忠统领的军队为韩家军,岳飞统领的军队为岳家军。对此,秦桧便“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鹤林玉露》卷5《格天阁》)。秦桧说这些话,是针对宋高宗最敏感的问题而发的,因而立即触动了宋高宗的内心世界,“上为之动”,促使宋高宗下决心要收回兵权。

早在绍兴八年(1138)五月,宋高宗就对监察御史张戒说过,他想用提升各军裨将使其独立成军的办法,来分割各大将的兵权,并打算在一、二年内解决这个问题,但因当时与金国还未达成和议,要是一下子分兵,又怕造成军队的力弱势孤,抵挡不住金兵的进攻,维护不了偏安的南宋政权,因而事情才被搁置起来。

但在金人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一向畏敌如虎的宋高宗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宋高宗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正因宋金形势发生了这样的根本转变,赵宋政权偏安江南已经十分有把握,解除诸大将兵权的时机也已成熟。所以,宋高宗就把他这一心思告诉了秦桧,“乃密与桧谋削尾大之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6)。

秦桧为要替其金国主子女真贵族效劳,为要适应兀术“乃始讲和”的策略,更是“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卷72《秦桧主和》)。因而,宋高宗的主意,正中秦桧的下怀。于是,秦桧便积极地与他的党羽参知政事王次翁、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密谋。经过反覆的策划后,范同向秦桧献计说:把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都调入朝廷任枢密使和副使,明升其官职,实“罢其兵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0)。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

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古今中外,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并不需要条约保障,而需要实力保证。金真有实力灭亡南宋,再多条约也没有用。南宋要立足江南,也根本不需要条约,不要忘记南北朝时期,南朝什么时候向北国签和约啦?

当初,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之间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而南宋与金国先后达成两次绍兴和议,第一次不到两年就被金国单方面破坏,第二次不到二十年,又被金国单方面破坏。并且“澶渊之盟”也没有南宋与金国达成的“绍兴和议”屈辱!

早在绍兴八年(1138年)年底,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半,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就突然撕毁和约,大举攻宋,宋高宗当时无奈地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达成议和,外强中干的金国在国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占了很大的便宜。然而,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不到二十年,金国再次单方面撕毁合约,大举南侵。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2-10-03 20:47:13 +0800 CST  

在岳飞生前,金军中流传着一句关于岳飞的著名评语:『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岳飞遇害二十年之后,金国皇帝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当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参见《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

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国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卷98《完颜纲传》)


自南宋以来,岳飞就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英雄人物,成为后世学习崇拜的楷模。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代的华夏子孙和中华儿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众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国难当头的历史转折点,岳飞爱国精神所产生的感召力更为震撼。
历史上,崇拜、敬仰岳飞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而以岳飞为榜样,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英雄和勇士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英雄和勇士,无论是留名后世的,或者是没有留名后世的,何止成千上万,正是这些英雄和勇士们的奋斗牺牲,才使华夏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使历经磨难的中国能够顽强不屈地继续存在,并发展复兴。
例如,南宋时期的陆游、毕再遇、孟珙、文天祥、陆秀夫,明朝时期的徐达、于谦、戚继光、郑成功、张煌言,清朝末年的林则徐、邓世昌、孙中山,抗战时期的张自忠、戴安澜、薛岳、贺龙等很多民族英雄,都是崇拜岳飞且以岳飞为榜样的。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军再次大举南侵,渡江攻宋。当时岳飞还只是一员偏将,奉命与其他十六员偏将一起随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敌。正当宋金两军激烈混战之际,宋将王燮突然率部逃跑,这立即影响到整体战局,剩下的宋军军心动摇,方寸大乱,金军乘机击溃宋军。
在主将陈淬战死,其他各路宋军“鸟奔鼠窜”的严峻形势下,岳飞仍然率部孤军奋战。直至天色昏黑,岳飞方才整军退守建康城(今江苏南京)东北的钟山。
不久,宋军统帅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飘样出海,去向不明,原宋军的很多将士也就转变成了以掳掠为生的盗匪军贼。各种各样的坏消息,使军心浮动,将士们深感前途渺茫。军粮也开始短缺。岳飞部下有的军士开始逃往其他各军,有的甚至情愿去当盗匪。某些原江、淮宣抚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来,准备约岳飞为首领,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对主帅杜充投敌、宋军士卒溃散、金兵肆虐江南、百姓惶惶呼救的乱局,岳飞必须当机立断。 岳飞召集全体将士,接着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
岳飞慷慨的言词,激昂的音容,使将士们都感泣起来,大家钦佩岳飞忠义爱国、勇武绝伦,纷纷表示愿意跟随岳飞抗战到底。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岳飞率军进驻宜兴县,将兵营屯扎在县城西南的张褚镇。接着,岳飞率部接连击败并收编了盘踞当地的几支军贼土匪队伍,还接连挫败金军。同时,岳飞严明军纪,严禁部下骚扰当地百姓。《三朝北盟会编》卷208《林泉野记》记载:『充(杜充)后守健康,叛归虏。诸将扈成、戚方皆反,惟飞(岳飞)全一军,屯于宜兴县。时常州吏民避狄,居县中者甚众,赖飞而全。』
在那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卓尔不群,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恰当的措置,发展和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这个二十七、八岁的青年统制开始担任主将,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一支抗金劲旅。后来,广大人民群众称这支雄师为“岳家军”。此时,“岳家军”初具雏形。
在那内祸外患交迫的艰难乱世,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朝不保夕。宜兴县居然进驻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岳家军,不仅担负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对民间秋毫无犯。宜兴人民为此喜出望外,交相称誉。甚至很多外地人也争先恐后地移居宜兴避难。宜兴百姓用朴素的语言称颂岳飞,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建炎四年(1130年),宜兴百姓感激岳飞的恩德,他们主动出资为时年28岁的爱国将领岳飞建造了生祠。宜兴(今江苏宜兴)的岳飞生祠有八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历史上人们为岳飞建造的第一座祠庙。
宜兴百姓自发地为岳飞建造生祠,还要将岳飞画像“摹刻于石,庶广其传”,“图像于家”,挂在家里让老少早晚瞻仰敬奉,以表达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宜兴百姓简直将岳飞尊奉为神人,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少见其例的。古代的祠庙主要用于尊崇先贤、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类,为活人营建生祠,乃属特例。

南宋学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齐东野语》中称赞岳飞军纪严明,在南宋中兴诸将中位居第一。其中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岳飞军纪的事。如,岳飞曾经率军南下征讨叛乱的匪寇,行军路过庐陵,将士借宿民居。天刚亮,岳家军将士就开始给房屋主人扫洒门庭,洗涤碗盆,之后方才整军出发。庐陵太守在郊外设帐,准备为岳飞饯行,但是眼看岳飞的部队都快走完了,仍然见不到岳飞本人。庐陵太守于是问走在后面的士兵:“大将军在何处?”那个士兵回答说:“将军已经和偏裨将校混杂在一起走了!”
南宋史官吕午《和岳王庙壁上韵》诗云:
当年谁说岳家军,纪律森严孰与邻。
师过家家皆按堵,功成处处可镌珉。
威名千古更无敌,词论数行俱绝尘。
拟取中原报明主,亦劳余刃到黄巾。
﹛吕午诗结尾加有注释:『祁阊西一舍有庵,曰东松。绍兴初,岳鄂王提兵经吾郡西上,士卒秋毫无犯,夜宿人门外,足不敢一越限内。尝憩是庵,留题。』﹜
《齐东野语》卷20《岳武穆御军》记载:『岳鹏举(注:岳飞字鹏举)征群盗,过庐陵。托宿廛市,黎明,为主人汛扫门宇,洗涤盆碗而去。郡守供帐,饯别于郊,师行将绝,谒未得通,问:「大将军何在?」殿后者曰:「已杂偏裨去矣!」其严肃如此,真可谓中兴诸将第一。』

编著《宋史》的元朝史官这样评价岳飞:『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原文大意是:从西汉初年到现在(元朝),像韩信、彭越、周勃、灌婴那样的名将,历朝历代都不缺少,但是要找到像岳飞那样文武全才、仁智并施的杰出将领,整个朝代都不多见啊!
事实上,即便不讨论精神、道义、后世影响力与知名度,只讨论军功,比起李牧,白起,王翦,韩信,卫青,霍去病,窦宪,曹操,祖逖,桓温,刘裕,谢玄,李靖,李世绩,狄青,徐达等人,岳飞也毫不逊色:
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初,岳飞出师北伐。经过六月、闰六月和七月的大战,岳家军连战皆捷、凯歌猛进,席卷京西、兵临大河,相继收复了从洛阳到陈州、蔡州之间的许多战略要地,基本完成了扫清东京开封府外围据点的作战计划,形成东西并进,夹击盘踞东京汴梁之金国军队主力的态势。
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仍然能够以寡击众而取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至朱仙镇,迫使金军撤出东京开封府,这标志着宋金之间的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岳家军将士经过浴血奋战,接连击败金军,中原百姓纷纷出粮出力地支持岳家军,北方各路义军在金兵的后方攻城略地,北方各地的父老百姓也都争先恐后地牵牛挽车,“以馈义军”。金国自燕山以南,“号令不复行”。黄河以北的各路抗金义军正在等待着配合岳飞大军北进,——『河北忠义四十余万,皆以岳字号旗帜,愿公早渡河!』
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之时,南宋使臣洪皓正被金国扣留,“距金主所都仅百里”。洪皓在《使金上母书》中写道:『顺昌之败,岳帅之来,此间震恐』(《鄱阳集拾遗·使金上母书》)。如果“直捣黄龙”中的黄龙府指的是金军的老巢,那么这个地方已经提前感受到了震惊和恐慌。

南方北伐成功案例:
1. 项羽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北伐成功,灭掉秦朝;
2. 刘秀在南阳郡的舂陵乡(今湖北枣阳)起兵,北伐成功,灭掉王莽新朝,建立东汉;
3. 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发兵,北伐成功,灭掉蒙元,建立明朝;
4. 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南京建都,推翻满清;
5. 蔡锷在云南发动护国运动,誓师北伐,推翻袁世凯在北京的复辟统治;
6. 蒋介石率军先后从广州、南京北上,北伐成功,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4-08-31 18:27:59 +0800 CST  
资料贴
楼主 岳王爷万古流芳  发布于 2014-12-13 15:39:05 +0800 CST  

楼主:岳王爷万古流芳

字数:43766

发表时间:2012-10-04 01:4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0-04 13:07:38 +0800 CST

评论数:11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