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长篇论述连载)

代序:

该长篇巨著不知会被打造成什么样子。由于仅是消遣文字,为了速度考虑,因此不会查找任何典籍,仅凭记忆。有时间上网就会打上几段,纯是现场作品。

依照网络规则,我们仅视为游戏文字,但本篇定将集合了诸多网络朋友的智慧,某些论述,日后也必定被后人所证实。

某位伟人曾说过,科学需要幻想、需要稚子童心。



一、 喜欢旅游的人类始祖

2009年9月收到英国科学界一份群发式电子邮件,但凡这类邮件,通常是某国为了宣扬其最新成果。不过这份文件还是有点意思,详细可见9月9日英国《独立报》史蒂夫·康纳的署名文章《改写了人类历史进程的头骨》。不过史蒂夫一直以来是一位喜欢作秀的记者,他为了篇幅考虑,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文章的大意是:非洲不是人类的唯一发源地。科学家在距离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不远的考古学地址上发现了一些古代人头骨。他们得出结论:人类始祖大概在180万年前,从非洲跑到格鲁吉亚,然后又集体迁移回非洲并最终进化成智人和现代人。

现在全世界基本都认可了人类起源于非洲,流行的观点是:人类大约100万年前离开非洲。至于我国发现的元谋人,按这种观点解释,那是250万年前,人类始祖从非洲到中国旅游一趟,然后集体跑回去了;再过了约一百万年,他们又想旅游了,结果又跑到中国云南,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再度返回。

曾经有许多中国科学家不服气,人类为什么不能在非洲之外的地方进化?唉,更精深的研究告诉我们:那是不可以的,那样的话进化就全乱了,必须要跑回非洲去。

现在英国及欧洲主流为了维护“人类必须起源于非洲”这论点,无论何处有新发现,都会弄出一个结论,他们是出外旅游了一圈,又跑回非洲去继续进化的。

这确实是非常搞笑的结论:我们人类的始祖,在250万年前开始,就会不间断地集体出外旅游一圈,然后集体跑回非洲再进化,呆上了很长一断时间,又再出来转一圈,又集体回到非洲大陆再进化,这样兜兜转转数百万年后,终于成功进化成人。

让人吐血的结论。

但这结论集合了诸多学科最尖端的科技来相互印证,可以这样说:假设现在推翻“人不是起源于非洲”,那么我们二百年的辛苦努力全部白费,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可以被推翻了。

而事实上确实解释不了,人类在进化历程里,为什么那么喜欢旅游,离开非洲大陆,不远万里、落地生根、生儿育女,某一天,突然想起了,又集体跑回非洲去……然后又跑出来转一大圈,再然后、集体跑回去……

当然那个年代,决无任何交通工具,路上险阻重重,而当时的人类还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豺狼虎豹环伺,他们纵使有决心也绝无能力大举迁移。

前文提到的“旅游”并不准确,用动物的“迁徙”更为准确一些。但这样迁徙同样令人类丧失了非洲大陆的进化环境,使现今的人类进化历程变成了一项最让人啼笑皆非的研究。原本,满打满算,用三百万年,将古猿进化成现代人,已是时间非常之仓促,打个比方:其“侥幸”程度就象我双手在键盘上乱敲,而打出一部《鹿鼎记》。即使,我们人类是那么侥幸完成进化,那么,为什么还要满世界乱跑?那么概率就如是拉只猴子来电脑前打部《鹿鼎记》。这可能吗?

时间原本就远远不够了,你还乱跑。凭啥?

到底我们错在哪里?是基因研究错了吗?是古地磁测定方法错了吗?是碳同位素断代错了吗?是裂变径迹错了吗?还是热释光方法错了?假如这些都错了,那么人类的所谓“科学”很多都错了。那么,究竟是不是《进化论》本身就是错的?

《进化论》在地球其它物种之上得到证明,但偏偏在人类身上行不通。为了避免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一朝覆灭,我们惟有保守地假设:人类,并非纯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来。


(后文预告:人类是半水栖动物,保留了诸多特征……)

PS:将DNA排列起来,一个典型的人类细胞中含有6英尺长的DNA,约合1.8米,有一个成年男人的高度,但只有1英寸,还不足3厘米的DNA携有需要被用来制造蛋白质的密码,其他部分究竟是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布瑞纳研究后发现,它们是废品。这个科学家凸现了现代科学家的研究态度,由于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也表明了诺贝尔奖对“未知领域”的态度。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16 07:53:00 +0800 CST  
二、人类曾在海里游回来

现代人,即是数万年前生存至今的人类,由于躯体各处存留了太多太多的水生特性,以至于敬爱的科学家们也无法熟视无睹。我们的近亲类人猿的五指之间,找不到皮蹼的残余,而偏偏我们拥有——我们的祖先天生一对鸭掌,适合水中遨游?至于下肢及脚掌,那更是“反进化”。所以,一直以来,都存在一种观点:“人类在进化历程中曾进入海洋再返回陆地”。

这是一个创造力非凡的假设。我们甚至于幻想:并非所有“海猿”都乖乖回到陆地上,某些还继续呆在海洋里进化成“美人鱼”……天空海阔,驱鲸驭鲨,这确实是一幅幻美绝伦的场景。

后来这个假设被现实无情地击破了。进化,无疑需要时间的沉淀,短短的三百万年,时间相当紧迫,你还有心思到海洋里逛一圈,再施施然游回陆地?

一百年来,为了维护该学说,科学家们奉献了很大的努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当然这种努力是必须的,否定了“陆——海——陆”这样的进程,很多现象就无法解释,现代人花费了二百年时间辛苦搭建的“进化论”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于是有些科学家将人类由陆入海的时间提前,提前到南方古猿,甚至于始祖古猿的履历里。

通过时间的前移,力求将人类进化史这一个“圆”合拢。但可惜的是,即使是始祖古猿,进化成现代人,满打满算也就是九百万年,这一丁点时间,真能满足人类跑到海洋里走一遭的愿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生物进化中的逐变需要漫长的岁月,即使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在地球上已无天敌,能够静下心来完善自己,所需的时间量也是非常之庞大。高级哺乳动物暂且不论,就算低等如恐龙,看看霸王龙进化成型用了多长时间?数以亿年计。

现在最先进的基因研究,不支持人类曾从海里游回来这一假说。提出该类假设的科学家也偃旗息鼓。他们明白,如果动摇了科学的根本,世人皆对科学嗤之以鼻,科学界将整体受损,“权威”则不复存在。虽然你我皆不满连科学都饱含了政治特质,但,这恰恰是时下现状。

同样因为基因研究,得到了人类祖先数度离开非洲,远程大幅迁徙的结论。这结论让人吐血,但这确实是高精深的DNA体系里的成果。幸好个别开明的科学家,也试探性的提出:基因体系未必能作准,我们还是回到化石,回到纯考古上面吧?

回到化石,这种想法看似放弃了高等科学,但在思路上,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既然可以放下“尊严”,回到化石与考古,为什么不能加大步伐,一步到位,回到现存的人类身上?通过现存的现代人,来探究人类的起源,难道不是捷径?

现在人类对于基因及遗传学的掌握,已达到新的高度。从《进化论》诞生开始,被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反复推翻的“狼与狐狸”遗传假说,最终已得到结论。其结论是“世界上的狗,全部培育自中国南方的一种狼”。在未有基因研究探寻其源时,大家看见哈巴狗的样子与大灰狼相距甚远,一直不肯相信其祖先是狼,宁愿相信其起源于狐狸。这就是让学者们争论不休的“狼与狐狸”的故事。

事实上我并不苟同这个所谓的结论。科学,特别是“实用科学”之外的“人文及自然科学”,逐步异化成一项生意,为了延长其保鲜期,不断推出悬念,不断自我救赎,仿如一部“悬疑剧”。


(下文提要:狼进化成万奇百怪的狗,为什么可以那么神速?那是源于“人工选择”。为了后文需要,无奈要重温一下《进化论》与“人工选择”。)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0 04:02:52 +0800 CST  
基督教传言,达尔文临终忏悔放弃了进化论,无须考辩是否属实,但晚年的达尔文确确实实陷入了困惑——他无法自圆其说,将“进化论”融会贯通。

当然,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并不迷信由自己首创的学说。达尔文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因此,《物种起源》与本文《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同样属于“一部长篇争辩”,同样是划时代的巨著。

达尔文提出了针对“进化论”的三点质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不到一个合理的遗传机理来解释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的时代,普遍迷信“融合遗传”:父方和母方的性状融合在一起遗传给子代。这是很明显的谬误,白人和黑人结婚,所生子女的肤色总是非黑即白。特例是个别热衷于与多位异性偷欢的女子,生下的双胞胎一黑一白,原来他们分属不同父亲。

达尔文虽然从动植物研究与培养中得知优良的性状能够被保留,但该论点在人类身上就行不通。例如一个白人到非洲黑人土著部落结婚生子,几代以后他的后代就会完全变成土著。《物种起源》宛如一部将人类排除在外的著作。后期达尔文被迫做出让步,承认“用进废退”这样的见解是成立的,可以用来补充自然选择学说。

事实上,在达尔文逝世前后,生物学界普遍接受“用进废退”的拉马克主义,而怀疑自然选择学说。有位仁兄名叫孟德尔,他认为:生物遗传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为单位分离地传递,随机地组合。因此,只要群体足够大,优良的基因不会消失,并逐渐扩散到整个群体。

这个理论纵然牵强,但被后世视为达尔文理论的补充,称之为“伟大的融合”。

然而,用该理论,我们或者可以解释低等生物,至于人类,我们自己,则发现是无法解释。人类有特立独行的进化倾向,他偏偏不遵照科学家设想下的条条框框行事,无奈,达尔文晚年宁愿相信是上帝创造了人。

回过头再度审视《物种起源》,在研究之初,达尔文的切入点是“人工选择”。有史以来,人类的一项伟大成就是创造了大量的驯化动物,例如将狼和狐狸培养成千奇百怪的狗,“人工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进化历程的“揠苗助长”,威力庞大无伦。

达尔文搜集了一百五十种鸽子(研究之余还可以研究一下红烧乳鸽),发现它们之间虽差异甚大,但都起源于一种,即野生的岩鸽;同时他还研究家鸡(鸽子吃多了也会腻),发现虽然鸡的品种繁多,但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即野生的原鸡。

那么,各式各样的品种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原来那是因为人类的喜好,为宠物们选择了“变异轨迹”。不喜欢的,就剥夺其交配权,最终通过遗传以及变异累积,形成了定向发展,培养出形态各异的宠物。

达尔文成功定义了“人工选择”学说,同时它也严重妨碍了我们的思维。千奇百怪的狗,谁能分辨得出它们的祖先是狼或狐狸?“人工选择”可以变异得飞快,依此推断:古猿用三百万年进化成现代人,那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时间也是充裕的。恩格思等先贤就认为:自然进化就象人工选择一样简单,完全忽视了人工选择,其实是拥有一个具备无上权威的外力,如同“上帝之手”。而在现实里,没有“上帝”为人类的演变指明方向。

人类的进化历程,比较客观的事实是:根本连三百万年的“变身”时间都不存在,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估算。三百万年,完全是一个被夸大的数字。现代人,这是一种瞬息之间,一跃而上成为万物主宰的动物,是超越了自然规律的个体。因此在这里,谨慎地提出一个疑问:人,真是进化的成果?

假设一个场景:我和你是来自外太空兼拥有高等智慧的生物,不远亿万里来到地球,骤眼看绝大多数生物都合情合理,但一旦看到人类,就会惊诧莫明。这种吃惊不是基于人类的某个部位,而是全方位的。人类的身体的每部分,都存在难以解释的疑点。但凡这类困惑,相信也会偶尔存在于某个人的脑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者,我们缺乏一个机会:置身世外来审视我们自己。


(后文将以置身世外的视角,针对人体逐项分析。首先对象是一直未受质疑,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鼻子。)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0 05:34:43 +0800 CST  
以上是第三篇,忘记改名字了。

随便改一个,就叫:

三、伟大的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0 05:36:10 +0800 CST  
花瓣里的刀 回复日期:2009-09-17 20:28:48
我支持外星人改造地球物种基因创造人类的观点。人类和地球其他物种区别很大,既有灵长类特征,又具备海兽特质,这是绝无仅有的。

但是人类又没有脱离地球物种的范畴,奶子还是奶子,JJ还是JJ,大家都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结论:外星人以灵长类为基础,糅合了不同物种基因,可能多少加入了外星基因以提高智商,创造了人类。

=========================================================

呵呵,谢谢 花瓣里的刀 的回复。我的思路和你类似吧。

至于你提到李卫东的书,我看过几页的,但看到他写的“人和猿猴类似,就以为是一个祖先?猫和老虎都很类似吧,那是不是一个祖先?”之类的文字时,就没有继续看下去了。

不敢说他浅薄,但他的感觉和我们有点不一样,或者,他是为了反驳而反驳,为了创造一种新观点吧。

至于我打的,纯是游戏文字。希望是一些轻松的文字。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0 06:00:47 +0800 CST  
作者:拓拨超 回复日期:2009-09-20 21:57:19
喜欢,楼主加油啊!我也认为我们成为人一定有外力的作用。

呵呵,我仅仅是想到什么打什么,纯为游戏文字而已。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1 06:17:01 +0800 CST  
四、谁捏起了人类的鼻子


地球上举行“哺乳动物游泳大赛”,分为“鱼型组”与“非鱼型组”进行角逐。“鱼型组”的各类海豚与须鲸斗得不亦乐乎,必须运用“电子眼”设备方能分出胜负。“非鱼型组”也不遑多让,以下实况是“人类”与“海狮”的角逐。

在外星智慧生物眼中,海狮和人类的外型类似,尾巴退化,头面部布满硬毛而少绒毛。海狮的四肢适合于潜泳,而人类的四肢适合于海面竞速,最终,人类因为鼻子挺拔,比海狮抢先一步用鼻尖撞线。

失败了的海狮相当不服,确实,作为陆生的人类,竟然拥有一个比海狮还先进,更适合在海里遨游的鼻子!造物主是否公平?究竟有没有猫腻存在?

我们人类自己,对鼻子没有太大的好感,特别在青少年时代。鼻尖总显得油油的,富有汗腺和皮脂腺,易生疖——也就是容易产生粉刺、黑头之类,除了有碍观瞻之外,还对我们吸引异性有极大的影响!按生物进化、自然淘汰的角度看,这很不应该。我们假设人类真由古猿直接演变,并一直生存在陆地,那么首当其冲的鼻子的生理构造就大有问题!从鼻尖和鼻翼布满油脂这一项来说,既不符合“自然选择”,也不符合“用进废退”,完全不可理喻。

然而,换一个角度,假如人是一种“半水栖”的生物时,富有油脂的鼻尖就不难解释了。此外,人类的鼻形构造也不合理。查看近代医学、解剖学书籍,对于由鼻骨、鼻软骨和软组织等构成的“外鼻”,最经典的描述是:外鼻突出于面部,容易受到外伤。

凭什么人类的鼻子要弄得那么尖、那么挺、那么出类拔萃,以至容易受伤?是谁捏起我们的鼻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也会觉得无奈,为什么要进化出一个“极其容易受外伤”的鼻子?特别是笔直而显得脆弱的鼻骨,对陆生动物而言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设计。但不妨回想一下,当你半潜泳状态时,你的鼻子就如同前置分水器,基于“流体动力学”,你会感到,这是一个相当优化的生物艺术。一个圆乎乎的脑袋,产生的阻力无疑更大。如果说,船舰的前端,是参考我们的鼻子设计的,你可能不同意,但不能否认两者的相似。

有一点必须着重提出:虽然我们鼻子极易受伤,但无须太过沮丧。人类鼻子的修复能力甚强。进化系统证明了对鼻骨、锁骨等的极端偏袒与重视,在灵长目中绝无仅有。

再说鼻毛,众所周知,鼻绒毛确实必须,它能过滤空气粉尘,但这里说的鼻毛,不单指鼻绒毛。那么除了绒毛以外,鼻腔拥有更为粗壮发达的硬毛,这些硬毛有何特殊意义呢?阻挡飞虫进入?这样的几率太小,但如果是阻挡水流中的浮游生物,这样的意义就极大了。

人类的外鼻构造是鼻孔向下,一开始解剖学家就指出这是一个失败。鼻孔朝向下方,更容易吸进地面腾起的粉尘,一些猿猴通过鼻骨退化,鼻孔上仰,现成了更适合陆生的“朝天鼻”,相互比较,人类的鼻子坚持着“反进化”。

或者你会说:高挺的鼻子具有审美的需求,但别诬陷古猿也喜欢高挺的鼻子,进化当中的古猿不是“金字塔尖”的生物,当然是扁平的鼻子更保险,这样被野兽攻击的概率更低,更适合生存的实际环境。

猫科动物是一类成功的陆生动物,可参看它们的鼻子。众所周知,猫科动物的鼻子比人类进化得更成功,它们的嗅觉更灵敏,然而,它们为了利益平衡,也不肯将鼻子进化得更英挺一些。

我们人类呢?凭啥?

客观而言,人确实是陆生动物里游泳与潜泳的高手,人的鼻子具有其独特之处——鼻腔构造不易呛水,兼有“打喷嚏”这样高级的防御性反射动作,这些均是人类的先天优势,但问题是,在我们进化的历程里,为何要强化这样的优势?

现代解剖学分析,人类的鼻子确实已在退化,按照肌肉组织、神经构成,原本人的鼻翼是可以闭合的。其实,你尝试用自主神经去控制鼻翼张合,仍会感觉鼻翼在轻微抽动,由此看来,我们的祖先是能够控制鼻翼闭合,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需要如此的生物设计?大自然选择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鼻子,相信绝不会只为了开个玩笑。


(下文提要:人类全身上下俱是疑问,几乎没有任何构造是“合理”的,暂时未定写什么,看回复决定。)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1 13:16:36 +0800 CST  
作者:frankhunzi 回复日期:2009-09-21 18:11:32
眼睛吧,我觉得人类的眼睛是生物界中最为强悍的,能够分辨最多的颜色,前向视界的交角也大,属于典型的捕食者的眼睛,但是似乎不怎么适合在水下活动啊?水下分辨颜色重要吗?
=====================================================
本篇仅是现场创作的游戏文字,为了深夜无眠时打发时间,也为了在天涯欣赏他人作品途中的调剂,全是现打现发,经常容易手滑。

打到鼻子那一节,已发现有些用力过猛了,打得过多,违反了游戏文字,点到即止的初衷。同样因为打得太多,漏洞也多,恐怕最终也陷入“进化论”为了自圆其说而出现的竭斯底里的反常情形。

我叮嘱自己看淡些,放松些,仅仅是游戏文字。

尊重要求,我先去洗个澡,吃点东西,回来打《眼睛》。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1:33:37 +0800 CST  
作者:frankhunzi 回复日期:2009-09-21 18:11:32
眼睛吧,我觉得人类的眼睛是生物界中最为强悍的,能够分辨最多的颜色,前向视界的交角也大,属于典型的捕食者的眼睛,但是似乎不怎么适合在水下活动啊?水下分辨颜色重要吗?
=====================================================
本篇仅是现场创作的游戏文字,为了深夜无眠时打发时间,也为了在天涯欣赏他人作品途中的调剂,全是现打现发,经常容易手滑。

打到《鼻子》那一节,已发现有些用力过猛了。打得过多,违反了游戏文字、点到即止的初衷。同样因为打得太多,漏洞也多,恐怕最终也陷入“进化论”为自圆其说而出现的竭斯底里的反常情形。

我叮嘱自己看淡些,放松些,仅仅是游戏文字。

尊重要求,我先去洗个澡,吃点东西,回来打《眼睛》。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1:34:51 +0800 CST  
五、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双眸


按流行说法,现代人类归于“人属”,人属是灵长目人科中的一个属。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现代人是唯一幸存的一个种。近代的动物分类学说,很繁复也很混乱,研究起来相当痛苦,这里一笔带过。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人类属于狭鼻猴这个总科(或称“子目”,是“目”与“科”中间的分级)。

科学家用鼻形是“窄”还是“阔”来定位,划分灵长目的两大类;假如用眼睛色泽来给猿猴们定位,会得出怎么样的情形呢?我们现代人,大部分属于“黑目猴总科”,包括了黄种人、黑种人与绝大部分猿猴;至于部分北欧白种人,则单独属于“色目猴总科”。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种,分属两个子目。

是否觉得不可思议?事实上虹膜颜色不同,并不象科学家说得那么轻描淡写,这种变异,需要对基因系统大动干戈。由于我们的科学还一直“在路上”,所以,动物分类学说存在难于圆满解释的矛盾,不能仅仅从某个“点”出发,为了顾全大局,唯有牺牲“色目猴总科”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假如换一个角度,从双眼的整体构造与功能,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呢?得出的结论是:现代人和一种鸟类,同属于一个总目,我为这个总目,命名为“猫头鹰总目”。

猫头鹰就是我们熟悉那种深夜出动、目光如炬、视鼠如仇的猎杀型飞鸟。它拥有和人类眼睛完全一致的视界,兼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视距变焦功能。此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共同点,猫头鹰是唯一能够分辨蓝色的鸟类,而我们同样以能分辨蓝色而自豪。

在色彩系统里,蓝色不同于其它颜色。一般动物,可以通过色光的深浅来辨认颜色,但这种“辨色”方法,却无法分辨蓝色。过惯了夜生活的猫头鹰,“漠视”各种色泽,它是选择性的“色盲”。说到“色盲”,现代人也保留了同样的“强势遗传”,隐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更易“中奖”。这类朋友与猫头鹰一样,对其它颜色熟视无睹,但对蓝色相当敏感。蓝色在他们的眼中,呈现的是一片光亮与圣洁。

蓝色,那是属于大海的颜色。

所谓“强势遗传”,特指生命系统认为“可能有必要”的变异,例如人类为免受疟疾侵袭而形成的“蚕豆病”。该症状的基因保存于四亿以上群体中,强势得不能再强势。俗话说:“得到其一则失去其一”。为了使人类避免遭受烈性传染病疟疾攻击以至覆灭,“蚕豆病”应运而生;“色盲”是相类似的遗传,它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一般认为:人类能够分辨七色,那是动物里极其高超的,然而按这推论,蜜蜂比人类先进。生物讲究的是“实用价值”,能够分辨色彩并不代表眼睛的“实效”提高,恰恰相反,避免了“色彩”的分心,可能使捕猎定位更为精准,例如成功的捕猎者犬科动物的眼睛只区分黑白,猎物是什么颜色对它来说绝无价值。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矛盾的结论,却在自然界被充分验证。更进一步展开想象:某种环境里的人类,由于光线的不足,分辨颜色已对他们毫无意义,宛如夜色里的猫头鹰。

着眼于尊严考虑,不敢想象人类是昼伏夜出的鼠辈,我宁愿将“某种环境”假设为海洋。人类是否基于在海洋里捕猎,而拥有如猫头鹰一般的视界构造和遗传基因?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还是少年时代,我第一次潜入大海,当其时是紧紧闭上眼睛,一直不敢睁开,想法很简单,是“害怕眼睛进水”。我的一位女同学自小生于海边,她鼓励我潜泳时睁开双眼。起初半信半疑,后经实践后发现:在海底睁开双眼,原来决无不适感。由此爱上潜水。可惜潜得越深,视线逐渐迷糊,无法分辨珊瑚鱼的绚丽色彩。女友经常潜入海底为我打捞贝类,我一直奇怪:为什么她就能看见?只是因为她是渔民的后代?

女友回答使我更心生疑惑:“我的视力不怎么好的,有些颜色分辨不清楚,不过在海底,我能看见。”难道她是色盲?这个假设,后来在学校的体检里得到证实。

这段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去否定一切,但也不轻易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人类拥有一双凌驾于诸多动物之上、综合指数极高的眼睛,这不知是否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并没有快速捕猎的需要,归罪于直立行走使我们丧失了必要的追捕速度;进化历程也没有潜入深海的履历,凭何得来水陆两栖的精品双眸?

前文提到蜜蜂眼睛比人类先进,只是特指蜜蜂能分清“紫外线”这一特长,而从构造上看,蜜蜂的“复眼”比较人类的“摄像头”眼睛,那是远远不如的。这一对“摄像头”,还拥有“交互成像、动静对焦、全感应、瞬间智能……”等诸多优点。即便是达尔文。也无法相信眼睛是从“自然选择”中慢慢演变而来,人类的骄傲,成就了他的痛苦。不想再对我们凌驾万物的双眸再加褒词,否则本文无法收束,最后就说一说人眼与近亲猿猴的区别。

首先,人类的眼睛是一双“水眼”。眼睛的表面,需要长时间供水,泪液膜随着眨眼不断刷新,而眨眼功能由中枢神经与植物神经双重控制,保障它始终在“眨”,平均每五秒就眨一次,一生里至少眨眼五亿次。此外,在眼球的内部,充盈着一种稀薄透明液体,称为“房水”,它就在眼内流动循环。这一双“水眼”构造,使人不禁产生联想:这究竟是不是一双水兽的眼睛?

人类眼睛构造趋于完美,但作为水兽的眼睛,无奈也兼有其弱点。最典型的是以下两项:“散光”与“青光眼”,均是难以解释的医学现象,前者象是为了适应不断潜水和露出水面,而形成了一种“进化歧路”,结果进化未完成,变成屈光不正。后者仿佛是为了应付潜泳造成的眼睛内压变化,演变过程出差错而遭遇变故。

某些器质性疾病的形成,源于进化道路上的尝试失败。这足以反证我们的“水眼”来源。研究眼科的科学家是相当支持人类从海洋里返回这一假说的,否则,他们连眼泪的成分都无从解释。


(下文提要:倘若将眼泪深“挖”出来,又将是一长篇,呵呵,说是游戏文字,但我已觉得有点用力过狠了。下文是什么,诸位决定吧。)


PS:关于色盲,我在现实里还有两位朋友,一位是装饰设计师,至于为什么色盲能当上设计师,这无法考究了。他被评价为“使用色彩大胆活泼”,呵呵,他是色盲,对待颜色当然大胆。但他对于蓝色的使用却十分慎重,简直到了“蓝色宠拜”的境界。另一位朋友是舞台总监,他所追求的舞台程控灯光,几乎就是“纯蓝”统治一切,浪费了程控灯光的七色变幻。在他的眼中,“蓝”就是最光亮圣洁的颜色。当然,我的这两位朋友不是孤例,现在的研究已一致认定:所有色盲的朋友,眼中都有一片亮丽的蓝。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6:08:13 +0800 CST  
作者:rhythm_911 回复日期:2009-09-22 04:38:35
我相信人和猴子是同种的,并且由部分猴子在特定的条件下进化而来~我们才了解世界几百年,但是那个进化历程长达百万年,不能用你短暂的眼光去看长远的事物。百万年之后,人类都不知道聪明到什么地步了,外形势必也产生变化~百万年之后的人类,估计看我们就像我们现在看猴子那般…

===============================================
谢谢回复。我也相信人和猴子是同种的,假如连这一点都否认,那就真是扯太远了,也辜负了游戏文字的主旨。

至于“百万年后的人类……”这段假设也非常之有可能。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6:10:43 +0800 CST  
作者:espz 回复日期:2009-09-22 05:12:38
好文 。  人类确是个问题, 比如思想的出现,很不合理。

---------------------------------------------------
谢谢你的清晨回复。呵呵,经你提醒,我才发觉在《眼睛》一篇里,没有将与眼睛对应的神经系统的古怪之处详列出来。
不过《眼睛》这第五篇也确实打得太长了,还是暂时打住,以后再介入思想与神经系统。


后文继续“挖”人的哪一部分呢?大家给个建议。若能偷闲,迅速回来更新。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6:15:41 +0800 CST  
忽然有些想法,我想注明一下:
一 我不反对人类与猿猴的渊源
二 我尊重达尔文
三 我不是基督徒或其它教徒 不会因宗教需要翻案而打字。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7:24:52 +0800 CST  
恩,就讲毛发吧,但现在暂时没时间打了。回来更新。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2 08:55:25 +0800 CST  
六、一缕秀发千万年追思


前文提到人类应属于“猫头鹰总目”,导致大量的科学家们哑巴吃黄连,无法组织有效的辩驳。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我决定不再坚持,而提出一个崭新的分类假说:现代人类均属于哺乳纲之下的“有头发亚纲”,除此之外的其它哺乳动物,一概属于“无头发亚纲”。

“亚纲”等同于“总目”,是“纲”与“目”中间的分类级别。人类如此伟大,是因为他头顶生有头发,这一缕长发,使我们啸傲动物界!勿论何种动物,都无法和人类比拟!

凭什么人类是万物之灵?曾经诸多生物提出异议。在它们眼中,人类仅仅是凭借了外力,借助了“工具”,并不是以一己之力获得统治地位。人类直立行走?别提这个,这原本是进化倒退;人类拥有脑部?什么动物不拥有脑部?人类这个罪恶的脑袋,思考的全是以“破坏自然、毁灭地球”等极端方式而获得统治权,还好意思再提?

人类不由得反思,芸芸众生中能够独树一帜的是哪个部位呢?他想起来了,是的,就是头发!

我们俯瞰天下众生,傲然发问:你们哪一个有头发?有头发的请出列,我与你分享“万物之灵”的荣誉!众生哑然,天地间一片静默。原来人类高高在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脑袋拥有头发,十万根秀发追随终生,这在动物界是仅此孤例,绝无仅有。

漫长的一生当中,人类的头发始终伴随着生长,不离不弃。我们近亲类人猿缺乏此基因,扩大到整个生物界都找不到类似的个案。如果用“进化论”配合DNA体系来审视人类头发,会得出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在三亿九千万年前的泥盆纪,水生动物爬上陆地,其中一支进化成庞大的陆生动物;另外一支则躲在地球某一角落努力进化,在距今三百万年前旅行至非洲,变身成为人类始祖。

以上推断不合情理,但符合科学的“法理”。进一步探寻人类头发的高深之处,首先需要解释一下“雌雄异像”。需要注意“雌雄异像”不同于“雌雄两态”。雌袋鼠拥有育儿袋这类只是低级的“雌雄两态”,我们将视线转向更为高级的猫科动物。

猫科是一类成功的陆生猎食者。猫科的面型,是陆生动物的完美范本,除了耳朵之外,猫科动物也是面部轮廓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猫科动物的视野,也与人类最相近(唯一不及猫头鹰)。正正因为长得象,所以,猫科动物也一直得到人类的宠爱。

人类喜欢研究狮子与老虎孰强孰弱。狮虎同属猫科中的佼佼者,是陆地上的顶尖生物。骤眼一看,老虎稍强,体形完美兼肌肉组织合理,单打独斗决不可能输给狮子。但问题是狮子愿意和你单挑吗?狮子是猫科里最领先的动物,它是有组织地群居,有组织地猎杀(有组织犯罪),而且,狮子还拥有一项领先的特征:雌雄异像。

雄狮颈部密生漂亮的鬃毛,而雌性狮子则没有。请别小看这种分别,这是一个物种在进化历程中是否领先的标记!看到这里,联想到人类的雌雄异像,或者有朋友以为接下去将说人类的胡须吧,错了,我说的还是头发。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假如是男人有异像而女人没有,这无疑是低估了人类。我们的女同胞,事实也拥有了凌驾于男性的基因,这一点在动物界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知道头发的寿命是二至四年,每日生长约0.3毫米,那么正常来说,长到40厘米左右,头发也就寿终正寝了。这样作出结论,女同胞们绝对不予认同。长头发是女性一种特例,长达几米的秀发比比皆是。而且女同胞偏爱于折磨头发,烫、染等手段无不用其极,换成男同胞?你不怕秃顶即管去尝试。深入研究发现,头发既不是由活细胞组成,也并非死细胞,那是一种在睡眠状态下的干枯细胞。为什么女性的头发强悍,头发的功用究竟是什么呢?

科学家们自以为是的解释是:头发除了使人增加美感之外,夏天可防烈日,冬天可御寒冷。细软蓬松的头发具有弹性,可以抵挡较轻的碰撞。可惜这样的解释相当苍白。增加美感这一“所谓”功能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防晒的功能对生活在丛林的人类祖先意义不大,防寒功能则不如绒毛更有效。最后一项抵挡轻微的碰撞,更使人啼笑皆非。

反驳得这样彻底,部分支持“海洋返回”学说的科学家不同意了。他们提出:人类在海洋里哪有大树可遮荫?头发防晒功能重中之重!而且坚韧的头发还可以分散水流冲击力,是完美的导力体,避免了水流对赤裸头顶的直接冲击,不要小看这种海浪冲击,那是会对脑部造成轻微脑震荡的,没有头发的保护,日积月累,人就会变成白痴!

原来头发那么重要,我终于醒悟过来。依此而论:神秘莫测的发旋,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发旋,又称“头漩”,位于头顶中部。由于头发并非与表皮呈垂直生长,具有四五十度的倾斜角度,而且不同部位的头发倾斜方向也依照几何定式,从而形成脑袋顶部的“头漩”。按照以上观点推断,“头漩”是根据流体动力学而诞生的生物设计,它使海洋中的人类更从容对抗波浪冲击。

“雌雄异像”到这里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在狮群的系统里,谁负责捕猎?答案是雌狮。我们也不妨认定,人类始祖也由雌性负责觅食,所以雌性头发拥有比雄性更强大的基因。

人类确实相当偏袒,为头发提供了以蛋白质为基础的优质材料,头发具有复杂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组成,具有“亲水”与“防水”的双重特性。几百万年来,进化最快的人类器官就是头发,基于它是“反进化”的产物,因此它在不断寻求改变以适应陆生氛围。同时头发细胞始终处于睡眠状态,为什么它选择“长睡不醒”,是因为现时所处的环境已没有“苏醒”的必要?

现代人,特别是女性,都十分爱护他的十万根发丝,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审美传统。“审美”源于性选择——为了繁衍优质后代。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对头发这“废品”依然心存绮念?或者这就是深藏思维深处、横亘千万年、对曾经岁月的追忆。


(下文提要:以后还会讨论毛发系统。至于下文写什么,依照惯例,由朋友们提出吧。)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3 04:46:01 +0800 CST  
我晕,耳朵!!!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3 14:19:33 +0800 CST  
由于本文是纯现场创作,在打第一篇的时候,我确实没想到眼睛、头发这两篇能打得那么精彩。

原谅我对自己使用“精彩”二字。

本文的思路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打眼睛时,连怎么打头发都未想过。行文的秘诀是:抓住一些确实存在的未解细节,例如“头发是动物里唯一”这样的细节,顺势铺展开去。

另我可以保证,本文算是比较严谨的,利用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漏洞,相信找个博士来也挺难正面反驳。

因为,我们的科学确实存在很多灰色地带和一知半解的领域,而利用这些领域,就可以展开合理想象。

——看了“耳朵”二字有点害怕,絮絮不休打了上述……

尽量吧,下一篇就打造《耳朵》。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3 14:28:04 +0800 CST  
作者:mocoumary 回复日期:2009-09-23 13:53:47
.....支持,JJ 是不是违反了进化咧?

这个当然。基本没有一种做爱方式对人类来说是合理的,因此要发展了诸多的“招式”,这在动物中也是特别例子。

人类的生殖器官和交配程序,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号。但由于题材敏感,我希望能设计一个美丽的故事专门论述,排在靠后的位置吧。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3 14:30:52 +0800 CST  
作者:花瓣里的刀 回复日期:2009-09-23 19:48:38
哦,原来顺着器官分析,有创意。。。。。

大哥,写JJ和BB吧,这个太重要了~

据说某些哺乳动物那活儿里有骨头,可以一天干上百次,咋人类这方面就退化了勒?
=======================================================
作者:error0237 回复日期:2009-09-23 23:42:24

前面有朋友提到JJ,我突然想到,交配完成的越快应该对于繁殖后代越有利(否则如果正在交配的时候遇到野兽攻击怎么办),为什么人类却倾向于获得更长的交配时间呢?
=======================================================

这两位朋友的想象力,几乎已触及现代科学的雷区了。

容我说段往事。

我有一个朋友是科普刊物的采编记者,某次机缘巧合,我得以跟随他采访几位生物学遗传学方面的专家。

提到“水生返回”一说,发觉他们都在打哈哈。我的记者朋友提出:“现在证据好象太多,比陆生起源的正面证据多太多了,只是大家好象忌讳莫深。”

大师们还是打哈哈,其中一位稍年轻的说:“其实就一样都足够……”

我试探着问:“阴茎骨……”(人类没有该骨,类人猿都拥有)

大师们对望一眼,微笑着异口同声:“不能说……不能说……”

一位年长稳重的大师从正面说出原委:“我们之所以避开这类未解,有很大原因是为教育传承着想。科学的体系崩塌了,更难以吸引少年儿童进入科学领域……这些未知领域,或者未来能够凭后代解决吧。”

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对话不会出现在传统媒体。同理,没有网络,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得知阴茎骨。

但由于生殖系统比较敏感,我希望留在靠后的章节吧。可能会以一个幻想故事的体裁来写。

能够有相当数量的朋友关注本篇,希望能吸引一些朋友对人类起源、对奇怪的自然界产生兴趣。于愿足矣。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4 03:03:40 +0800 CST  
回来了,遵照指示开始打《耳朵》。有位朋友回帖说“耳朵,看你能玩出什么花样?”

苦笑中,我不是害怕“耳朵”太过合理而无字可打,而是想起“耳朵”诸多不合理处太多,但情形各异,不知道如何取舍。

不过,就算是前面的篇章《鼻子》,也放弃了讨论“嗅觉”,《眼睛》篇放弃了“眼泪”,《头发》篇放弃了头发的亲水特性……

写文章,总是要有所放弃的。

大家以轻松的态度来读,我以轻松的态度来敲键盘。最终,还是要写到JJ BB的,我也期待那一天。
楼主 传说中的雪焰  发布于 2009-09-24 07:33:34 +0800 CST  

楼主:传说中的雪焰

字数:1644

发表时间:2009-09-16 1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08 20:42:32 +0800 CST

评论数:840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