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卞庄庵(《名山镇轶事》(何人 晓雨●著))(转帖))(转载)

卞庄,由成三足鼎立的西黄村、戚家塘、后村三个自然村组成,也许是卞庄在当年在阳湖县有点名气,到民国时,成为名山镇的乡村后,邻近的白家塘、小村、东横头、柏树坟四个自然村村民对外也自称是“常州东门外卞庄人”。
卞庄村上有个卞庄庵,是个千年古庵。
据卞庄人代代相传,卞庄庵在清朝后期还是很有点规模的。庵四周院墙围绕,庵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有一棵千年银杏树。走过银杏树,就是山门。山门独特,全是巨石垒成,厚实,凝重,气势恢宏。稀奇的是,这些石块交叉折叠,不用石灰或糯米浆胶合,但照样严密合缝,非常坚固。面对庵门的那个大殿,卞庄人称它为观音堂。观音堂上方正中朝南有一块“大慈大悲”的鎏金匾额,没有题写人的年代名号印章。匾额正文端坐着披红挂彩的观音大士神像,背面是观音菩萨站在鳄鱼上的立像,两侧是八尊形态各异的罗汉塑像。观音堂是卞庄庵的主体建筑,砖木结构。大堂有飞檐、斗拱、风窗,不少地方还雕着飞天、罗汉、仕女、仙鹤、金龟什么的。整个大堂可以说是画栋雕梁、布局严谨。堂内回廊壁上,有古人题的字,抱柱上亦有“慈航普渡”、“救苦救难”等字样的楹联,字不多,体却不少,篆、楷、隶、草差不多占全了……和山门一样令人惊异,整个大堂没用一根铁钉,高超的建筑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佛堂后部有门通往后院,隔着一个小小的庭院,后面有一座小殿,被卞庄人称为“佛堂”,殿的上方有一块“忠勇忠烈”的匾额,殿内站立着一尊头顶竹斗笠、手持治水用铁锨的无名塑像,塑像前常年摆着供品以及香炉、烛台等法器,供桌下面铺着供师姑们坐着念佛诵经、善男信女们磕头用的蒲团。神殿外面的东西两厢,是数间师姑住的寮舍。
从“佛堂”的后门出去,就是卞庄庵的古戏台。古戏台屋顶是用整块石条打造的四根石柱撑起的,每块重达上万斤,根石柱上镌刻着楹联:“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戏其戏乎,戏推物理,越戏越真”、“有声画谱描人物;空手文章写沧桑”。戏台前面的场地也不小,能容纳百十来人。戏台旁边有一株树龄千年的古槐,在古槐树茂盛的枝叶下面还有一块石头雕刻的棋盘,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所雕。
对卞庄庵,卞庄老人说: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戾荒淫,群雄峰起,右屯将军宇文化及于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在江都行宫将隋炀帝缢死,自立为王,号令左右。吴兴太守沈法兴闻讯后,与太仆丞元、部将陈杲仁、孙士汉起兵讨伐宇文化及,先后攻占馀杭(今杭州)、乌程(今湖州)、毗陵(今常州)、丹阳(今南京)等10余郡,先后自封南道总管、大司马、录事尚书、天门公。翌年四月,自立为梁王,年号延康。当时隋炀帝在采菱港畔已经建造起离宫毗陵宫,沈法兴设计袭杀了毗陵通守路道德,进据毗陵宫,宣告建都。与此同时,沈法兴在毗陵宫东卞庄造了座卞庄庵。
清同治元年(1862年),卞庄庵大部庵堂大殿毁于战火。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卞庄村民集资重修成两进五开间的庵堂。庵里前一进观音堂上还是观音菩萨神像和罗汉塑像,后一进佛堂没有塑像,只是摆满念佛诵经坐的蒲团。民国时期,名山镇上不少善男信女,也从城里来到这里烧香拜佛,祈运求福。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作为知青插队到卞庄村那些年,卞庄庵已经是卞庄中心小学,是完小,庵里已经没有菩萨。前后七村,方圆数里村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最初时,小学的大门是朝南的,大门前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操场南有一条很长的土墩,上面天长着带毛刺的“鲜棵”(可以当柴火烧的植物)。后来,“鲜棵”埂被除掉了,操场东南西边被卞庄村民开垦种了菜蔬,操场缩小了,学校大门就朝东开了。再后来,大约是七十年代中叶,中心小学搬到离后村大约有里把路的南边张家岸村东。卞庄庵就被关闭封了起来。但卞庄前后七村村上的人死了,亲属都会拿着死者的衣物,哭喊着到庵前来烧化,民俗说是要给地府的阎罗王报信。
我们插队卞庄那些年,夏收秋收时,生产队几乎年年要借学校的两个教室,临时储放稻麦。生产队安排我在教室里看过夜,守着稻谷不被人偷。有几次看夜不敢睡觉,就坐在灯下想象着当年卞庄庵里昔日的红火场景:神像前的香火兴旺、戏台上的锣鼓铿锵、大槐树下一盘棋的悠然……
我也想到:自立梁王的沈法兴,自有皇家祭祀天地的思想,在皇宫附近造一座卞庄庵是可以理解的。可作为佛教寺院,沈法兴为什么前殿供观音菩萨,而不供释迦牟尼,立罗汉而不塑四大天王;后殿仅置治水形象的无名塑像,又放“忠勇忠烈”的匾额,这同他的宗教思想是否有什么联系呢?撇开上述问题不谈,仅以这座建筑本身来说,也有它自身的谜。拿山门来说,它不是同观音堂对称采用木结构,而采用的是石结构,古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布局?是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再说,那些重达万斤的巨石(包括戏台石柱),在当时的条件下,工匠们是如何将其架设上去的?况且,石块与石块之间没用任何抹缝材料,却又能这样交叉受力,整齐划一,这涉及到力学、几何学等一系列现代科学知识,古人能做到这一步,太令人费解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关于沈法兴建这座卞庄庵,并不见于任何史书记载,可民间却笃信这个说法。这难以解释。卞庄庵到底是沈法兴所建,还是伪托?如果是伪托,为何要托名沈法兴呢?这些也都是有待揭开的谜。
能解开这些谜,也许对沈法兴的生平,思想,甚至对整个晚唐史的研究都会是一个突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常州乡村兴起寻根问祖修家谱的热潮,这时,有人说“卞庄庵是‘元代名人专祠余阙庙’”。余阙(1303—1358),字廷心,西夏人的余荫,党项人后裔,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元统元年(1333年)赐进士及第,授泗洲同知,不久征入朝为翰林文字,转任中书刑部主事等职,后任翰林待制,佥浙东廉访司。他一生为政严明,与军同甘苦,有古良将之风。提出“卞庄庵是‘元代名人专祠余阙庙’”观点的人说:“余阙的儿子避难来到常州,落户柏树坟头,至今已有680多年。”“卞庄庵是明代建造的,明朝建立后,有感于余阙的忠贞,明 朱元璋下令在安庆建忠节坊,同时在常州的卞庄建造了余阙庙供民众瞻仰和祭拜。”一时间,一说是“卞庄庵”,一说是“余阙庙”,引起了常州市民的激烈争论,结果是不了了之。
在此期间,常州的民俗专家们考察了几乎日渐倾圮的卞庄庵,一致认为这座古建筑,是一座有完整文化历史内涵的古建筑,这样高超的建筑技艺,简直是神话。从目前现存的二进两层楼屋外形封火墙来看,形制独特,颇具常州地方建筑特色,是常州少见的优秀古建筑,可以作为展示常州民间祭祀与开展民俗活动的场所。
激烈的争论后不久,卞庄国家征收拆迁,卞庄庵面临保留还是拆除。卞庄人经受好几个月的不安和经过努力争取,卞庄拆迁后卞庄庵整体移建到原卞庄凤凰桥采菱港畔,地方政府既不说它是“卞庄庵”,也没说它是“余阙庙”,而是以地方名定了个“雕庄地方民俗文化展示馆”的名字把卞庄庵保留了下来。此后,《常州日报》也作了“雕庄民俗文化展示馆是由位于雕庄街道采菱村委卞庄村的卞庄庵移建而成的,原来该建筑占地398平方米,建筑面积371平方米”的报道。
楼主 lee22332003  发布于 2018-04-30 20:40:57 +0800 CST  
张伯很可爱,很辛苦,
明明可以淡然了,却还想招摇!
那就趴一趴吧!

史国瑛?常州市原 政 法 委副 书 记?
综 治 办 主 任、市 政 府 调 研 员、
哦,此人还有头衔: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
怪不得张伯,余氏狂的!!!!
原来如此 !
楼主 lee22332003  发布于 2018-04-30 21:11:59 +0800 CST  
向张伯致敬!
张伯去了雪浪轩!
有没有吃喝,就不知道了!
是不是常州地方民俗研究会的公款,不得而知!
反正还有年轻人陪伴着!
这么人,喝多少?也不知道?
也有可能这里面的有公务员退休的,估计还不要花钱!
不信,就晒下单子!人员构成:


楼主 lee22332003  发布于 2018-04-30 21:14:46 +0800 CST  

楼主:lee22332003

字数:3039

发表时间:2018-05-01 04:40: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4 11:46:56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