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纷繁三国之季汉人物战争考》

那么,除此之外,赵云的勇武又体现在哪里呢?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汉水之战了。

公元217年冬,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冬。在取得益州后,经过近两年左右的休整。刘备集团选择大规模进军汉中,意图夺取汉中,拱卫三巴。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败退,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地。

并且在这一战中,老将黄忠奋勇当先,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可以说,立下了大功!

这不,当得知曹操粮道所经地之后,面对着那“数千万囊”粮米。黄忠认为,这是天赐的良机,他们正好可以乘胜一鼓作气拿下曹操的粮道。到时候,曹操的溃败,就是个时间的问题。

赵云也是深以为然,可是,曹操本就是个善于袭人粮道的存在,岂不见当年的乌巢一把火?所以说,深谙此道的曹操对于自己粮道的防守一定是十分严密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0 16:06:16 +0800 CST  

因此,在赵云看来,此次出击,一要出其不意。二要兵力充足,能够一击制胜!但是,单单靠黄忠的本部兵马,显然有些吃不消。所以,赵云便是将自己大部兵马交给黄忠,为了以防万一,汉水大营也必须做好万全的留守。否则,一旦袭击不成,曹军趁势来袭,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汉水大营一旦丢失,那是足以对战略全局造成影响的!

因此,赵云率领少量士兵留守大营。并且,慎重的赵云与黄忠约定好了归来的时刻,如果过期不还,那就证明前线出了问题。赵云也好做出相应的应变准备。

可能在当时刚刚建立大功的黄忠看来,赵云,太过谨慎了,有他黄忠出马,区区把守粮草的曹军,又能耐他何?

可是,事实告诉他,曹军是怎样奈何他的。果然,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变化,那就是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并没有率军返回,这也就是说,前线出现了问题!

那么,此刻的赵云是怎么做的呢?用史料的原话说就是: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大家没有看错,赵云仅仅带领数十骑!其实仔细想想便能够知晓,先不说此刻赵云本部兵马不在身边,单单是防守大营,此刻留守的兵力都是有些捉襟见肘。

因此,赵云也根本无法调动有效的兵力组织接应。另一方面,黄忠带领那么多的兵马都是陷入了苦战,拉上留守大营的军士想来也是于事无补的。

同时,赵云之所以敢如此,也是对于自己勇武的极度自信!

这个时候,正当赵云率领数十骑前行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前方尘土飞扬,旌旗蔽天。

“是曹军!”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0 16:08:53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08:25:47 +0800 CST  
纷繁三国之常山赵子龙
(一)河北有义士 常山赵子龙
先贤曾有言: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可能在这句话之外,还有一句。那就是,国乱,亦需良将。而常山赵子龙,我想,足以称之为良将!

赵云,他出生在那个天下动荡的东汉末年。乱世出英雄,因此,当各方人杰投身于天下大势一展抱负的时候,身在常山郡真定县的赵云,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了投身天下之旅。

那么,他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在天下大乱之际,聚集义从,护持一方周全。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赵云有了新的想法。的确,此刻,在他的周围已经聚集了一批青年俊秀,大家对他都是十分的信服。并且愿意在他赵子龙的带领下日夜的守护着真定。

可是,这天下呢?这天下其他的百姓又有谁去守护呢?乱世,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守护万民,护持天下!这,似乎才是他应该做的。

但是,当这种想法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时候,赵云也是犹豫了。自己,真的可以以天下为己任,真的可以做到匡正天下吗?这,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了?

也许赵云考虑了许久,但最终,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并且一辈子为了这个信念而不停的努力着!

我赵子龙定当辅佐明主,匡正天下,安护万民!

既如此,那么,首要的便是投奔一个真正为民为天下的明主。而后,实现自己匡正天下的抱负。

当时,各路群雄并起,常山郡时属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名满天下的袁绍。彼时的袁绍,势力逐渐的上涨,而且天下士子前往投奔者异常之多。就更不要说冀州本地的人士了。因为在他们看来,袁本初似乎就是这乱世明主!

可是,当赵云仔细的考虑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这个“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年轻人却是做出了一个另得众人疑惑不解的选择。那就是“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

当时的天下,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势力虽说也还不错。可是与袁绍相比,似乎还是差了一些。更何况,赵云不去投奔本州州牧,而是来到公孙瓒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不仅一些人不理解,就连公孙瓒都很是疑惑。因此,他虽然很是高兴赵云前来投奔,可也是心怀不解得嘲问一番。

“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当听到公孙瓒如此问的时候,我想,当时赵云的内心会突然的触动。他在想,自己之前认为公孙瓒强于袁绍的想法,真的正确吗?不过,他依旧对公孙瓒说出了自己最为真实的想法。而这,也正是他来此的真正原因。

“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他的话意思很明显,我此来,心为天下万民,意从仁政所在。不是因为对于哪个人的喜恶而投奔。当然了,从仁政所在,他又恰恰来到了公孙瓒这里,就已经表明了,此刻在赵云的眼里,公孙瓒比诸袁绍更加的符合仁政的目标。

可以说,从这一刻开始,常山赵子龙真正的开始以天下为己任,并以自己的方式付诸于行动了。于是,在这一阶段内,赵云“遂与瓒征讨。”

可是,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第一次见到公孙瓒时内心产生的波动越来越强烈!

因为他所见到的公孙瓒,每日都忙于怎样的和老对手袁绍争夺地盘!骄矜过度,不恤百姓,睚眦必报,哪里来的仁政,置百姓于何地!

也就在此时,烦闷的赵云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值得他终生为之战斗的人。而那个人,便是刘备。

当时的刘备,身边除了关羽、张飞之外基本上再无他人。而他的身份,也仅仅只是一个别部司马。可是,当赵云见到他之后,自己那颗久久波动的心,似乎真的有了安稳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因为眼前的这个人,似乎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明主!

两个人一见如故,就此时常谈论天下大事,而每一次的交谈,赵云对于刘备的敬重就更加一分。同时,他也逐渐的相信,此生自己所寻找的那个人,应该,就是眼前的刘备!

而另一方面,刘备对于赵云也是十分的敬重,在他看来,这也必将是一个如关张那样,可以视为股肱兄弟的存在!

由是,从彼时开始,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常山赵子龙,此生,定会是蜀汉昭烈帝的良将!除此之外,莫有他人。

没过多久,袁绍开始攻打青州田楷,而公孙瓒决定派兵援助。领兵的主将,便是刘备,而赵云,此次也是随从刘备出征。可以想象,那一刻,刘备的信心很是充足。因为,他的身边不仅有关张,还有着子龙!果然,此番交战,战果尚可。因为袁绍并没有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但是,赵云却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这样的战争,为的可是天下与百姓?他继续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刘备也是这种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事的出现,虽然另得赵云很是悲戚,可这,也成为了他离开公孙瓒的契机。因为,他的兄长离世了。所以,他必须要回乡料理一切事宜。

临走前,刘备前来送行。此刻的两人早已经互相视为知己,两人心怀天下,又怎么会不知道对方心中的想法?

所以,刘备知道,赵云这一去,是不会再回来了。因为,他对公孙瓒已经彻底的失望了。

但虽说如此,刘备又怎么舍得赵云的离去。他紧紧的握住了了赵云的手,两个人惺惺相惜,赵云也是不忍离去。他又岂会不知刘备的意思?但是,那时的赵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同时,这句话,也更使得刘备对其赞叹有加。

“终不背德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赵云虽然离去,但以后不论身处何方,所为之事绝对不会违背初心,定要以德为念!

同时,这一句话的另一层意思也是想让刘备明白。他虽然与刘备惺惺相惜,互为知音。可是,这一阶段以来,公孙瓒待他不薄,若他就此跟随刘备,那岂不是有负于他人的恩惠?

所以,他一定会自己处理好与公孙瓒的问题,绝对不会把其他人牵连进来。

因此,如此一个武艺绝伦、智勇双全而又有仁有义的赵云,刘备又怎么会舍得他离去?

不过,刘备也知道,真正的知己,唯有成全。更何况,两个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果然,赵云走后,再也没有回到公孙瓒这里。而不久后,借着援救徐州牧陶谦的机会,刘备也离开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09:59:52 +0800 CST  
纷繁三国之常山赵子龙
(二)当阳虎威在 单骑救少主
就这样,时光不觉而逝,建安五年的时候,某一天,身在邺城袁绍处的刘备在听到下属的汇报后,竟突然间兴奋起来!

因为,那个他日夜思念的良将终于来了!

“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

此刻的刘备,虽然事业上成就不是很大,或者说没有成就,屡战屡败。但是刘备的心情还是相当的好,因为,他坚信,赵云是一个不世出的良将!有他与云长、翼德的辅佐,自己一定会大业有成!

那么,高兴至极的刘备是怎样对待赵云的呢?史料原文是这么记录的。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人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由此,也足以见得出刘备对于赵云信任之至。同时,也可以看得出赵云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

从此之后,赵云便是正式的追随刘备开始南征北战了。而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常山赵子龙的名号逐渐的传彻华夏,令人闻风而畏!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武勇,更是因为他那出色的军事指挥才华。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赵云在其中的形象,绝对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他久经战阵,足以堪称良将。

因此,不得不使人们好奇,正史当中对于他的勇武以及军事才华是怎样描述的呢?

可是,当人们满心期待的翻开《三国志》的时候,却是有些失望的发现,这里基本上没有太多对于他指挥战斗的记载,或者说,就连对于他的勇武,都是记载的太过于简单。难道说,赵云并没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的勇武也只是稀松平常吗?

当然不是,因为在可信度极高的《三国志》裴注中还记载着《云别传》。可以说,加上了这一部分之后,整个赵云的人生才是完美的展现在历史上。

不是没有人怀疑过裴注《云别传》的真伪,但是,除却史学家最基本的史学素养以外,你会发现,《云别传》的出现,将《三国志》赵云本传的一些看似断续的事件完美的联系起来了。不仅丰富了历史人物,而且也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的多彩生动。

而提起赵云的勇武,可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当阳长坂坡的单骑救主。这一件事,在《三国志》云本传中的记载可以说,简洁的可怜。

“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就这么短短的四十一个字,完整的概括了当时的一件大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是否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凶险?结合《云别传》以及其他人的本传可知。

当时刘备败逃,部下基本被打散。否则,也不可能连妻儿都丢散。而当时追击刘备的曹操,更是派遣亲信曹纯率领五千精骑,星夜兼程的追杀刘备。而那五千精骑,很可能全部就是曹操军中最为精锐的、名满天下的虎豹骑。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赵云开始返回后方,去寻找被乱军冲散的甘夫人和刘禅。

在这一过程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刘备溃散的时候,有人看到了赵云不仅没有前来追随,反而调转马头,折回原路。因此,这个人对刘备说道“云已北去”。言外之意很明显,大难临头各自飞。赵云,怕是已经降曹了。

那么,听到这样说的刘备是什么反应呢?刘备恶狠狠的看着那个人,而后愤怒的将戟掷向了那个人,大声的喊道:

“子龙不弃我走也!”

果然,没过多久,赵云回来了。想必一起回来的,还有甘夫人和刘禅。那一刻的赵云,定然满身是伤。

试想一下,刘备的家眷,必然是曹军的重点追击对象。面对五千铁骑的追击,赵云就那样冲杀过去,其凶险程度可想而知!非武力、智谋、胆识过人之辈,断然不敢如此。因此,这一次单骑救主,虽未必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但想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凶险,而这份证据来自于刘禅的一份诏书,其内容如下:

“云昔从先帝,功积既着。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恐怕,“济于危险”四字算是刘禅对于当时环境的最好概括了。

那么,除此之外,赵云的勇武又体现在哪里呢?自然便是大名鼎鼎的汉水之战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00:20 +0800 CST  
纷繁三国之常山赵子龙
(三)虎威将军 血战汉水
公元217年冬,即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冬。在取得益州后,经过近两年左右的休整。刘备集团选择大规模进军汉中,意图夺取汉中,拱卫三巴。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败退,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地。并且在这一战中,老将黄忠奋勇当先,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可以说,立下了大功!

这不,当得知曹操粮道所经地之后,面对着那“数千万囊”粮米。黄忠认为,这是天赐的良机,他们正好可以乘胜一鼓作气拿下曹操的粮道。到时候,曹操的溃败,就是个时间的问题。

赵云也是深以为然,可是,曹操本就是个善于袭人粮道的存在,岂不见当年的乌巢一把火?所以说,深谙此道的曹操对于自己粮道的防守一定是十分严密的。

因此,在赵云看来,此次出击,一要出其不意。二要兵力充足,能够一击制胜!但是,单单靠黄忠的本部兵马,显然有些吃不消。所以,赵云便是将自己大部兵马交给黄忠,为了以防万一,汉水大营也必须做好万全的留守。否则,一旦袭击不成,曹军趁势来袭,地理位置如此重要的汉水大营一旦丢失,那是足以对战略全局造成影响的!

因此,赵云率领少量士兵留守大营。并且,慎重的赵云与黄忠约定好了归来的时刻,如果过期不还,那就证明前线出了问题。赵云也好做出相应的应变准备。

可能在当时刚刚建立大功的黄忠看来,赵云,太过谨慎了,有他黄忠出马,区区把守粮草的曹军,又能耐他何?

可是,事实告诉他,曹军是怎样奈何他的。果然,事情的发展出现了变化,那就是到了约定的时间,黄忠并没有率军返回,这也就是说,前线出现了问题!

那么,此刻的赵云是怎么做的呢?用史料的原话说就是:

“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

大家没有看错,赵云仅仅带领数十骑!其实仔细想想便能够知晓,先不说此刻赵云本部兵马不在身边,单单是防守大营,此刻留守的兵力都是有些捉襟见肘。

因此,赵云也根本无法调动有效的兵力组织接应。另一方面,黄忠带领那么多的兵马都是陷入了苦战,拉上留守大营的军士想来也是于事无补的。同时,赵云之所以敢如此,也是对于自己勇武的极度自信!

这个时候,正当赵云率领数十骑前行的时候,突然间发现前方尘土飞扬,旌旗蔽天。

“是曹军!”

看到这一幕的赵云明白了,自己真的猜对了。作为护粮高手,用兵大家。黄忠果然不是曹操的对手。看这模样,很显然,曹操在用部分兵力牵制黄忠的同时,竟然调派大军(扬兵大出),直接压向了汉水大营!

此时,曹军的前锋也是发现了赵云等。激烈的战斗随即展开,可是,正当交战的时候,曹军后军已经全部赶到(其大众至)!

而与之相应的是,赵云的手下只有几十个人!值此危急之际,赵云是怎么做的呢?只见得他调转马头,竟然直接快速的冲向了追来的曹军之中,当真是如入无人之境,左冲右突,且战且退!

这一刻,曹军害怕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孤身一人,竟能压制住他们这些人!于是,追击的曹军开始退却(公军败)。

而赵云也是趁此时机,率领数十骑且战且退。可是,怎奈曹军人数众多,而赵云又是孤身殿后,因此,他逐渐的陷入了曹军的包围之中,但是要是以为这就能够困住他,那也未免太有些异想天开了!因为怡然不惧的赵子龙依旧突了出来!

这还不算,因为虽然赵云冲了出来,可是他的部将张着却是因负伤而陷入了包围。所以赵云再次杀回包围圈,营救张着。这很有一种李云龙团长绝不会落下一个弟兄的感觉!那么,营救结果如何呢?自然是救回来了。就这样,赵云一路且战且退到了汉水大营。

而后方的曹军,虽然因赵云的勇武而一阵迟疑,可是他们此次的任务就是拿下刘备的汉水大营!所以,不久后,大批的曹军继续追了过来。

此时,守在大营内的沔阳长张翼见曹军来势凶猛,便欲闭门拒守待援。可是,当他跟赵云袒露了自己的想法后,却是见到赵云摇了摇头。

那么,赵云是怎么做的呢?只见得他不仅没有紧闭营寨大门,反而将其彻底的开放。同时,传令众军偃旗息鼓,同时多备弓弩。做好了这些之后,赵云也是亲身来到大寨处,严阵以待!

看到这一幕的张翼很是吃惊,他不明白子龙将军这是何故?如此一来,一旦曹军突入,大营兵力空虚,那么,是断然守不住的!

可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因很简单,曹军此来,誓为汉水大营。敌我双方兵力对比,己方已经处于极端劣势。若一旦消极防守,在曹军的围攻之下,他们这点兵力,营破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赵云决定,来一次大胆的豪赌!就像翼德当年在长板桥那样!他要制造一种假相,让曹军看到自己如此表现后,怀疑自己有伏兵!从而不敢贸然进军,只有这样,才能周旋下去!等待刘备援军以及黄忠的回援。

那么,曹军看到赵云如此,是怎么表现的呢?可以说,曹军十分的配合。他们一路追过来,连赵云的几十个人都留不住。而今又见到了那勇武的赵子龙如此做法,当下也是心生疑虑,不久后,曹军竟然真的撤军了!也就是所说的“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见到这一幕,赵云也是松了口气。不过,天生军事敏感的他,怎么可能放过这个大好的机会!

“传令下去,擂鼓,放箭!”

一时之间,整个汉水大营中雷鼓震天,万箭齐发,射向了正在撤退的曹军!顷刻间,曹军将士成排的倒下,将士尽皆惊骇过度,他们都在想,这个赵云看来真的有埋伏!

而另一方面,见得曹军惊骇至极,队形紊乱,赵云也是率军趁机奋力冲杀!此刻的曹军,早已经失去了斗志,为了逃命,他们自相践踏!好多士卒都是淹没在了汉水之内。整个战场杀声震天,血流成河!而赵云就此彻底的击溃了来犯曹军,可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以少胜多!

而不久后,由于前线曹军失利惨败,黄忠也是得以趁机完成任务,返了回来。也许,当他再次面对赵云,面对赵云如此战绩的时候,会彻底的改变当初自己的看法了。

到了第二天,刘备也是亲自赶到了这里。当他亲自查看过赵云的大营布防以及昨天战斗的地点、战场遗留的痕迹后,由衷的称赞道: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传令下去,犒赏三军!开怀畅饮!子龙当为虎威将军!

也正是从这以后,军中皆号赵云为虎威将军!

可以说,汉水之战是赵云一生中军事生涯的得意一幕。尽管说汉水之战只是整个刘汉与曹魏争夺汉中之战的一场局部战斗,并未发生在汉中争夺战的主战场,但正如学者们研究分析那样,此战对于整个战局影响却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有的人甚至认为,曹操在汉中之所以失败,正是被赵云击败的!

朱熹在其所撰《资治通鉴纲目》里记载道:

“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

又如元朝胡一桂弱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写道:

“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

朱熹与胡一桂虽然是私人撰史,但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可以这么说,曹操汉中之败,虽未必就是赵云击败。但是与在汉水之战中被赵云大败绝对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在刘备正式大举进军汉中前,曾派遣马超、张飞等人进行试探。而曹操也正是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起便开始治兵演武,积极的防备刘汉来犯。

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夏侯渊败亡,张郃独木难支,曹操率军抵达汉中的时候,可以说,曹操的军事准备时间长达半年!不可谓准备的不充分,但是奇怪的是,如此充分的准备之下,他在汉中却仅仅与刘备僵持了仅两个月就失败而撤出汉中。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除却刘汉全军士气高昂、战力较强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赵云这一次的汉水之战。可以这么说,汉水之战不仅对曹操准备半年的粮草造成了相当的毁坏,而且更是在两军对峙时期,率先击溃了曹军的士气。同时予以曹军大量的杀伤,所以说,种种因素的结合下,使得曹操在与刘备相持了不到两个月后,只能无奈的放弃了汉中。

所以说,这一战再一次凸显赵云勇武的同时,更是体现了他超众的军事才华。就此一战来说,黄忠,不如赵云。

其实,除却这一战之外,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街亭失守而全军无功。而在这次北伐中,赵云所率军队是作为一支疑兵来抗衡曹真的大军的(大众当之)。

因此,赵云在兵力上是极度弱势的(兵弱敌强)。可是,当全军回撤,曹真大军压来的同时,赵云所率军队,却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不致大败)。反观同时期的街亭回撤,则远远不如赵云(兵将不复相录)。对此,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也是颇为的疑惑。但是,赵云的副将邓芝,告诉了他答案。

“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

听到邓芝的回答,诸葛亮大为赞叹,因为他相信,子龙一定会是他收复中原的最佳依仗!而这,才是赵子龙身为一个良将的最佳证明!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00:59 +0800 CST  
重新编辑了一下之前的篇目,重新发了上去,方便兄弟姐妹们的阅读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01:59 +0800 CST  
@吴乾文 2018-04-21 07:28:04
2018好!
-----------------------------
谢谢兄台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11:59 +0800 CST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8-04-21 07:32:21
[d:赞]
-----------------------------
谢谢明月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12:26 +0800 CST  
@玄佛心易诀 2018-04-21 09:41:56
很大的命题,加油!
-----------------------------
谢谢玄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12:52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21:44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22:06 +0800 CST  
自己顶一下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0:43:11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8:47:51 +0800 CST  
来两张三国地图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18:49:13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21:49:47 +0800 CST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1 22:37:02 +0800 CST  
@鼎湖听泉 2018-04-22 11:34:59
支持
-----------------------------
谢谢听泉兄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2 13:20:06 +0800 CST  
纷繁三国之常山赵子龙
(四)智勇双全 国士无双
其实,要是单纯的以为他仅仅只是一个懂得带兵打仗的武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智,并不局限于军阵之智。对于政治朝堂、军国之事赵云也是表现出了自己不同的一面。

当初刘备平定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四郡之后,以赵云为桂阳太守。前桂阳太守赵范想要结纳赵云。因此,便欲将其“有国色”的寡嫂许配给赵云。看着眼前的赵范,赵云也是笑了笑。而后,他是这样回答赵范的。

“您这是哪里话,你我同姓,卿之兄即云之兄。”

任凭赵范再怎么说,赵云也没有答应这件事(固辞不许)。

当时有人也像成全一桩姻缘,因此劝赵云答应赵范的请求。可是,赵云依旧推辞了。他说道:

“赵范只不过是迫于形式投降,其心未可测。更何况,天下女不少,大丈夫何患无妻!”

就这样,没过多久,赵范见拉拢赵云不成,果然逃走了。而赵云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任何的牵连。

其实赵云的政治警觉不仅此一处,当初他在俘虏自己的同乡,魏将夏侯兰的时候,赵云并没有因为两人少小相知而做出违礼之举。相反的,他因夏侯兰精通法令,而将其推荐给刘备,使得夏侯兰由自己的主公任命成为了军正。

这样一来,不仅救了夏侯兰,还为刘备招募了人才,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也正是因此,刘备可以说对赵云的信任达到了只其所请,莫有不从的程度。并且,他知道,自己的子龙不仅仅善将兵,也通治国!

建安十九年,那一年刘备的心情可以说十分的好。因为那时的他不仅拥有了荆州五郡,还拿下了益州!自己的势力正在逐渐的上涨,似乎距离自己的目标更加的接近了!

那么,既如此,一切有赖于众卿!他刘备有着先祖之风,绝对不会吝惜赏赐,所以当时朝野之间出现了一种呼声较高的论调。那就是想要将成都城内的中等屋舍以及城外的大部分园地、桑田分赐给有功诸将。

这一举动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当时的诸将重臣似乎没有人觉得此举有什么不妥。但是当赵云得知了这一消息的时候,他焦急的找到了自己的主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主公,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当听到赵云如此说之后,刘备一下子惊醒过来。这一刻,他才开始真正的审视起自己势力的构成。要知道,益州,并不如荆州那般。相对于本地人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外来者,是以武力暂时迫降他人的外来者!当此之际,最重要的是稳定人心的同时,调和自己一方与益州集团的矛盾。只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更何况,正如赵云所说,自己与刘璋的这一次交战,蜀中百姓在遭受兵戈之苦的同时,也夹杂着对于自己一方的怨恨。那些战死沙场的蜀中士卒里,就有着他们的亲人,又怎么会不怨恨自己!

试想,若是此时刘备大肆的将成都的一切分赐给自己认为的有功之臣,在益州集团看来,这更是刘备对他们赤裸裸的欺辱与剥夺,百姓又会怎么想?到那时,矛盾只会更加的多,而人心也就难以预测了。看似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是关联甚多,最重要的还是人心。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2 13:22:15 +0800 CST  
所以,看着面前的子龙,刘备很是欣慰的答应了他(先主即从之)。

由此,赵云的政治眼光可见一斑。其实,除却这件事,包括赵云劝谏刘备国贼乃曹操,不要轻易伐吴的一番话。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不可信的。

例如清人何焯针对于这两件事说道:

“云之驳分赐议甚正,然经国之务有诸葛公在,必得其当,未应反待武臣驳议,殆家传掠美耳。其谏伐吴,则又诸葛公所不能得之其主,追思孝直,恐散号列将非所及也。”

这段话大意是什么呢?简要来说,就是在何焯看来,这等经国大事自有丞相诸葛亮操心,根本轮不到赵云一个武将来驳斥对错。之所以如此写,不过是民间为了美化赵云的溢美之辞而已。

何焯的话有道理吗?难道蜀汉的所有大小事都要由诸葛亮来提出吗?武将就不能拥有这等政治眼光?因此,他的论点未免太过于武断了。

而我想,赵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决定了他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8-04-22 13:24:43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2642

发表时间:2018-04-18 23:03: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14:11:28 +0800 CST

评论数:283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