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道家老庄(二)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通过思考和追问世间万物最初从何而来,从而提出了这一概念。这是彻底的形而上学路子,“道”的概念中就包括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还具有生成论的意义,是老子抽象出来的一个形而上学假设。
根据老子的描述,“道”是非常玄妙的,既具有物质的某些属性,又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又非他物所生。道无处不在,又没有具体形态。道是大公无私的,不偏不倚,以万物为刍狗。道相当于自然规律或必然性,可看作是某种情势,也相当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总之,“道”的概念十分丰富、深奥、复杂,用语言文字很难加以准确地表述。
《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意是:道是抽象的、超验的、不可言说、不可名状的,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久的道,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久的名,除了“可以命名”的形而下的事物之外,还有“无法命名”的形而上的事物。老子还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认为,语言并不能反映这个世界的本质,这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道家认为,语言只会歪曲真理,而不能代表真理,真正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说,语言描述不出真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西方哲学也有相似的主张。能看出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洞察。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假如无法用语言表述,那么,对于道家思想和玄学,我们又该如何讨论和传播?
要传播思想就要写书,即使不写书也得演讲和口授吧?那就离不开语言文字。如果老庄想要传播自己的主张,就不得不用文字写下来。无论他们如何排斥语言,都必须要这么做。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道德经》《庄子》这些著作。
既然真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么《道德经》和《庄子》中所写的文字就只能说是对真理的尽力接近,而并非真理。那么,大家在阅读老庄的著作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去领悟,能悟到多少是多少。
老庄对逻辑式的语言很是不屑,加之他们觉得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而导致他们的作品读起来都很古怪,让人很难读懂。庄子的著作相对来说还好点,有散文和诗的气质,也有许多比喻和寓言,可老子的著作就真的是“有话不好好说”了,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用逻辑语言,那就难以辩论。这样一来,就变成了讨论得越多,错得越多。老子主张人应该抛掉理性思维,才能更好地效仿自然。既然不用理性也不讲逻辑,那就只有靠“悟”了。道只能悟,用文字来解释说明是没啥用的。
假如完全依照原著的字面意思去学,那么根本学不到老庄思想的精髓。要想依照老庄的主张去生活,就不得不给老庄的字面意思打折扣,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其中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每个人的领悟和理解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眼里的道家思想都不太一样,这就好比一件艺术品,没有严格的、唯一的答案,而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老庄”。
道家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提倡君主不要管这么多事情,而要放手让百姓自己做事,也就是使百姓处在某种“自然状态”中,君主的这种“无为”反而可以使国家得到“大治”。
世事多纷繁,世人多烦恼。之所以会这样,老子认为,这是因为人们事情做得太多了,而不是太少。在生活中,人们总是想控制一切,总希望秩序井然、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这就是一种过度的强求,失去了自然的状态。因此,国君应该以道为法,自己无为,而让百姓各凭本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庄子强烈反对政府运用国家机器实行统治,因为一切体制、政府、法律,实际上都要求压制差异,强求一律,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其结果通常都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让大众享受自由,率性自然。
尽管老子和庄子都主张无为而治,但他们的依据却是不一样的。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认为统治者越是想要加强统治,就越不能得偿所愿,反而会适得其反。庄子却着重于人为与天然的不同,认为统治者越是想要人为地进行统治,就会有越多的苦难。可见,道家的政治主张有点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自由主义、小政府大社会体制。
老子有一个很极端的想法,就是希望回归原始社会。在他看来,万物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再强盛的国家,最终也会迎来天下大乱,所谓盛极必衰,迟早有一天会回归原始社会。与其这样,一开始就回归原始社会,岂不是更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原始社会真的不如后来的社会好吗?狩猎采集时代的人们,每天工作时间很短,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也不愁吃,生活还是蛮富足的。他们的幸福感难道比农业社会的人差吗?对远古时代怀有玫瑰色幻想和好感的不只是老子一人,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是这么觉得的。在卢梭看来,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就是因为人心和社会被农业文明污染了。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当谦逊、谨慎、温和、知足。做事为人要顺乎自然、不强求,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恰恰是与顺其自然相对立的。人顺德,就是顺着事物的本性来做事,也就是顺着道来做事。在《道德经》中,“道”与“德”在某种程度上是同一的。人如果顺着道或德来生活,就能超越世俗的是非善恶,因为道是中立和无私的。人失去了原有的德,是由于欲望太多,知识太多,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不顺着德来做事。俗话说得好,不作就不会死。
人们以为,只要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就能获得快乐,因而竭尽全力追求欲望的满足。然而欲壑难填,适得其反,人们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一种无尽的焦虑和烦恼之中。所以,老子强调要清心寡欲。此外,人还要绝圣弃智。其实,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人们总希望自己懂得很多,当一个聪明人,而往往懂得越多,知识越多,就越不满足,越渴求更多的知识。俗话说得好,傻人有傻福。
道家注重人性的自由,提倡人们用谦、柔、弱、坐忘、心斋、化蝶等生活方式来面对世界,主张“齐物”“逍遥”,对待世间万物要“无所待”。在《逍遥游》中,庄子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世间万物皆“有所待”,需要依赖一定的外界因素才可以活动。然而,“无所待”才是世间万物和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自由自在的境界才是名副其实的逍遥游。
庄子是通过故事和寓言的方式来说理的。《逍遥游》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很有意思,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是:人们所说的快乐其实有着不同的层次,人的本性获得自由发展,就能得到相对的快乐,但要想获得“至乐”,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事物的本性。
庄子描述了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至乐境界,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完美的圣人,内心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样的人超越了普通事物的界限,超越了主观和客观的界限。他超越了“我”,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可以不需要依赖他物,单凭自身就能获得纯然的快乐。
清静无为、返璞归真,是庄子认为的理想状态。他渴望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在他看来,只有放弃世间的所有纷争,不被世俗拖累,才能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庄子十分重视自由和快乐的问题,如果要做一个类比的话,庄子就是东方的伊壁鸠鲁或第欧根尼。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18 20:39:56 +0800 CST  
@伊莎2017 2018-04-18 21:12:06
不再更新了么?
-----------------------------
更新完第一部分、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18 22:58:42 +0800 CST  
中国哲学的特点


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极一时。我们最早可以在《易经》和《尚书》中发现“阴阳”和“五行”的概念,不过这两种观念在更远的年代以前就已经产生了。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哲学思维。古人发现宇宙万物普遍存在着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于是将其抽象为“阴阳”的观念;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彼此相生相克,用这五种元素的性质和变化便可说明世间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先秦阴阳家们的学说源自古代的方术,行方术者称为术士。方术或者法术来自于迷信,也就是弗雷泽所说的巫术。战国时代鼎鼎大名的阴阳家邹衍,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发展出一个新的历史哲学,自创“五德始终说”。他认为朝代更替遵循五行之道,并以此论证了将有新王朝推翻周王朝,取而代之。
关于阴阳的理论主要来自于《易经》。《易经》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看作是一本玄奥之书,内含深邃的原理,号称“群经之首”。实际上,《易经》的基本思路十分简单,就是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在《易经》看来,宇宙万物是因阴阳交感而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为了体现阴阳学说的深奥性,阴阳家们就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过程神秘化,这样的话,就只有他们才可以参透和解读这些神秘的信息了,即所谓“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五行学说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天人感应”,即自然界和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相对应关系。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根据其不同的属性进行归纳和分类,形成一个五行结构系统。这个系统将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作为基本构架,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疾病,也能解释运势和风水。
一般人想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八卦。对于八卦的起源有多种不同说法,传统认为,是伏羲创造了八卦,即“先天八卦”。在商朝时盛行占卜,方法是将龟甲用火烤,根据其龟裂产生的纹路来占卜。用龟甲占卜这种方法,一是成本较高,二是产生的裂纹千变万化,图像识别比较困难,以龟甲裂纹图像来解释天象人事和吉凶祸福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到了周代逐渐改用蓍草占卜。这大概就是《易经》的起源。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相传为周文王所作。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用《易经》来代称《周易》。《易传》中包含了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为“十翼”。
在《易传》中,不仅记载了“阴阳”的概念,还记载了另一个重要概念——数。古人借助蓍草占卜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因为这种占卜方式与蓍草数量息息相关,所以古人就认为数字中隐藏着宇宙的奥秘。后来,阴阳家还想要用数字将阴阳和五行联系起来。这样看来,中国古人对“数”的重视,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何其相似。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说是中国影响最广、最深远的理论,涉及方方面面,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占卜、预测吉凶,还是风水、养生、食疗、医学,又或者是武术、艺术、建筑,甚至是婚配嫁娶,都有着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中医学,就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阴阳五行理论在华人世界无处不在,为史上“最牛理论”。
与西方哲学思想相比,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中西方哲学传统有根本性的差异。中国哲学围绕着社会人生、伦理问题展开,是以人为本的,精髓是“内圣外王”。西方哲学围绕着宇宙本原问题展开,以研究自然为重点,可谓是以“天”为本。中国哲学是人本主义,西方的基督教哲学是神本主义。
中国哲学并不是起源于“惊异”,而是起源于“忧患”。它始终强调非智力因素,所以不能归结为“爱智慧”。
许多西方人觉得,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根据中国的哲学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为了服务于道德伦理,解决社会人生中的现实问题。著名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就从西方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实际上没有哲学,只有思想。
有一种哲学,通常被叫作“入世的哲学”。它主要是针对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通常只探讨道德价值,不愿意去谈论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那些东西根本没法谈。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哲学就是一种入世的哲学。中国几乎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关心政治和伦理道德,有的是直接,有的是间接。因此,宇宙并不是中国大多数哲学家关心的重点,社会才是。他们关心人的今生和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注来世、天堂与地狱。
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人与人的联系是小范围的,与外界的交流也不会太频繁和畅通。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人们注重的是家族观念、宗族权力,因此民间的道德规则、习俗就成了社会生活的仲裁者和决定者。也因此,中国演变成了一个关系和人情的社会,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道德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比法律要大得多。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里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中国的传统认为,圣人应该具备某种品格,只有“内圣”方可“外王”。所以,哲学的作用就是阐明人如何才能发展出这样的品格,内圣外王之道就是中国哲学重点关注和探讨的主题。那么很显然,它难以脱离政治。中国无论哪一派的哲学,它的哲学思想都必然是它的政治思想。至于形而上学、伦理学或者逻辑学等,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学问和知识是中国哲学家们所重视的,但在他们眼中,更为重要的是高尚的人格和境界的追求。既然中国哲学关注内圣外王之道,那么研究哲学就不只是为了获得学问,还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哲学所代表的不只是知识,还是一种生命体验,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它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而并不只是智力游戏。
这便是“求知”和“闻道”的关系。孔子在处理二者的关系时,提出了“志向在道,根据在德,无违于仁,从游于六艺之中”四项基本原则。人只要按照这个要求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前三项讲的都是道,只有最后一项谈到了知识技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道不可以空谈,只有在以六艺为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闻道”。而一旦“闻道”,“希圣”的理想得以实现,人的精神实现了最终的超越,就可以死而无憾了。这便是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辩证法,推崇辩证逻辑,其核心是“阴阳之道”,即对立统一学说。西方的矛盾观主要讲“对立”,中国的矛盾观主要讲“统一”,阴阳合德。前者突出斗争精神,后者突出和谐原则。中国辩证法归根结底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和艺术。
中国古代是一个小农经济的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哲学家也是农民,或者跟农民的心态和眼界有很大的联系。对于中国哲学来说,这种农民的眼界不但对其内容有所制约,更重要的是还对其方法论有所制约。
在日常生活中,农民经常接触的都是一些他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事物,譬如庄稼、农田。他们的心态呈现出的始终是原始的纯真状态,倾向于对事物进行直接的认知,非常注重直觉思维。这也导致了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里从未得到真正的发展。认识论要发展,就需要明确区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而且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思考与研究,而中国哲学恰恰在这方面是弱项。
西方哲学擅长演绎和分析式的思维,而中国哲学擅长直觉式、类比式、归纳综合式的思维。前者重视还原论,后者重视整体论。中国哲学的很多概念是提示性的,而不是明晰的。因为这些概念的产生,大多不依赖于理性和演绎逻辑,所以中国的哲学家只是将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并且语言很简短,不过,其中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第三,中国哲学家立言简约,喜欢形象表述手法,大多具有诗人气质。中国哲学作品不重视逻辑结构,往往是语录集锦,非常耐人寻味。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表意、象形文字,一词多义、一字多义,这就决定了中国哲学言简意赅,同时逻辑性差,歧义现象很常见。西方的语言文字是字母拼音文字,所以适合逻辑的产生,严谨性很强,容易构建体系和方便人们学习,而不像中国哲学这般模糊和似是而非,重视主观和体悟。
事实上,很多中国哲学家并没有专门为哲学著书,只是在书中阐述了一些哲学思想,这与西方的哲学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当西方人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总是会发现作者的言论和著作非常简短,甚至相互不连贯。
自古以来,中国人并没有将哲学划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没有专业的哲学家。“哲学”这个词语是采用日本的译法,在近现代时才被引进中国。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民哲”众多。我们想要对这些人的言论和思想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就不能只读他们的作品,还要研究他们与学生、朋友之间的言谈和书信。因为记录他们言论的人并不只有一个人,所以就很容易出现不连贯,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较于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中国哲学家的著作表达都很简练。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差异,还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用格言、比喻、警句以及事例等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比如,《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老子》则以格言的形式写成。
用格言、警句、比喻和事例来说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够明晰和透彻。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也就只能依靠其中蕴含的暗示了,即靠暗示来补足。越是明晰的语言,越缺少暗示;越是不明晰的语言,越充满暗示。中国哲学家的语言这么不明晰,那么其中就蕴含着几乎是无限的暗示。这就给了阅读者联想和解释的广阔空间。所以,对经典进行注释,就成为了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喜欢的功课。
对所有人来说,如果不能直接阅读某种哲学原著,那么由于语言障碍,就必然很难对原著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由于中国的哲学著作往往以提示引人联想,这就使得翻译难度更大。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和著作中的种种暗示翻译成外文,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这个时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往往就会采用一种明确的陈述语句来表达原著中的暗示,如此一来,暗示就没有了意义,原著也就失了味道。
不同的哲学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景观和不同的性格气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的历史和命运。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19 09:33:01 +0800 CST  
第二部分 千年中世纪


在世界古代史上,罗马帝国是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在全盛时期,罗马帝国拥有590万平方公里领土,国土北起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南达非洲北部,西到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上游。公元395年,当时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一分为二,东部地区传给他的大儿子阿卡迪乌斯,西部地区传给他的小儿子霍诺里乌斯。从此东西罗马实行永久分治。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君士坦丁堡则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灭亡。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段时间,史称中世纪(476—1453年)。中世纪还有另一种分法,即从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一千年。
在中世纪,基督教凌驾于一切之上,统治着欧洲的知识分子。基督教纪元被定为公元纪年,在全世界通行。在基督教纪元的最初几百年,不仅标志着罗马帝国与希腊罗马哲学的衰亡,还代表着新的基督教作为一种教义与制度建立起来的时间。
在千年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状态,战争频繁,王权受制于教权。基督教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导致生产力和科技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因此,西方人通常把中世纪叫作黑暗时代。在他们看来,这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落后、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将欧洲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第二阶段就是中世纪黑暗时期。
整个中世纪,在哲学和思想上基本是同质的,因而可以将中世纪哲学等同于经院哲学,千年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经院哲学时代。
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拜占庭,就此埋下了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的隐患。此后,东西教会逐渐疏远,隔阂越来越严重。1054年,基督教发生第一次大分裂,分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又由于宗教改革运动,基督教发生第二次大分裂,从旧教(罗马天主教)中分出了新教(即狭义基督教)。
在中国的宋朝,儒家学派经过几百年的衰落之后,迎来强势的复兴,诞生了新儒学。宋朝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比较薄弱,但是在经济和文化上非常繁盛。
在阿拉伯半岛,一个新兴的一神论宗教诞生了。随后伊斯兰的旋风席卷世界,建立起阿拉伯帝国,与西方基督教世界分庭抗礼。13世纪,蒙古在草原上崛起。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袤的世界帝国。蒙古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亚欧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便是“蒙古自由主义”。
1346—1350年间,黑死病大规模袭击欧洲,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这场灾难。这场黑死病对欧洲传统社会结构造成了沉重打击,导致了封建与教会势力变弱,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从而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19 09:33:25 +0800 CST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19 23:12:19 +0800 CST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4-27 19:31:48 +0800 CST  
这是我的书友微信群,欢迎朋友们扫上图的二维码加群。我等着你们哦!

群里氛围很好,海阔天空聊,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3 20:32:51 +0800 CST  
书友群的二维码会不断更新,不断发。希望各位有兴趣的书友加群畅聊。
到时书籍出版的有关事宜也会在群里通知。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4 10:55:46 +0800 CST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5 21:50:05 +0800 CST  
大家扫码进群聊啊,欢迎大家。,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6 12:49:02 +0800 CST  
哎呀,实在不好意思,我的微信书友群人数超过一百人,系统显示不能扫码进群,只能通过群成员邀请加群。

这个咋整呢?想进群的朋友怎么加呢?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7 10:55:20 +0800 CST  
这样吧,想进群的朋友可以站内私信我,或者伊莎2017 ,我们在拉你进去。谢谢
楼主 island  发布于 2018-05-07 11:03:19 +0800 CST  

楼主:island

字数:862

发表时间:2017-08-25 18:16:4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5 21:00:37 +0800 CST

评论数:23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