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南北朝


这是细说两晋南北朝的南北朝部分,两晋西晋部分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以《西晋风云》(上中下、孙峰)出版,东晋今年出版(4卷本),南北朝部分今年开始写,计划2年半完成,该贴与原帖同时发……欢迎朋友们支持帮助!



南北朝风云
之宋齐兴亡(第一卷)

第一部


一、引子
在开始写南北朝之初,我们先读五首最具代表性的南北朝民歌,前三首为北朝民歌,后两首为南朝民歌。
第一首《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表现了北朝民族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和赞颂,它语言质朴,高度凝炼,极具雄壮、苍凉之美。
第二首就是《木兰辞》(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女英雄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南朝时期定稿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行》,被合称为中国的“乐府双壁”。
第三首《地驱乐歌》:
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不可与力。
这首《地驱乐歌》,前面几句意思不详,但大致是比兴,全诗体现了北方女性大胆追求幸福的渴望,《古诗归》称其“千情百态,聪明温存。”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女性天然率真的个性。
第四首是南朝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感情细腻,语言灵动,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则称其为“言情之绝唱”。
最后一首就是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第一叙事长诗,它的成诗年代尚有建安说、南朝说等,但其最先收录于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在没有其他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认定为南朝民歌,并无问题。
读过这五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而又充满神奇的南北朝气息。那么,就让我们在无尽的回味中,慢慢步入那个跌宕起伏而又神秘诱人的时代吧……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3:00 +0800 CST  
二、南北朝概述


南北朝一词的由来,大约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这一名词产生本身其实隐含着一个对正朔问题的妥协:如果从狭隘的帝系传承来解释正统的中华文化延续的话,那么,从秦汉到曹魏,再到西晋、东晋,然后到宋齐梁陈组成的南朝,再到陈被北方的隋朝灭亡,正统的中华文化即被消灭了;然而,统一中国以后的隋唐统治者也以正统中华文化的承继者自居,但又无法无视南方帝系的一贯性,于是,北方与南方并称为王朝。
一般来说,南北朝作为一个名词,其起止时间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传统的说法却又将该名字所包含的北朝和南朝分别划分了各自的起止时间:北朝自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到公元589年隋朝灭亡陈为止;南朝则从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王朝建立刘宋政权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亡陈为止。对比南朝与北朝的起止时间,北朝的开始时间要比南朝整整晚20年,这是因为,刘裕代晋以后,南方次第产生的四个王朝被称为南朝,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在南朝产生之初,北方却依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西北尚有西凉、北凉、西秦、大夏、北魏、北燕六个国家,难以冠以北朝一词,北方仍然还处于五胡乱华的后期。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与西晋后期、东晋、南朝前期并行的两个名词——五胡乱华和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是指最先扰乱了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但根据前秦苻坚对姚苌所云:“五胡次序,无汝羌名。”兴许,在两晋时期,五胡含有乌桓,而并不包括羌族。这一时期起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建立刘汉帝国,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不过,五胡乱华与五胡十六国这两个概念,又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五胡是指这五个扰乱中原的种族,而十六国是在该时期内建立的所有僭伪国家的总称,并且,这十六国(总数实际为二十一国)并不一定全都是这五胡建立的,在此期间,汉人还建立了五个国家也纳入到了十六国的概念之内,他们分别是:前凉(张茂)、西凉(李暠)、冉魏(冉闵)、北燕(冯跋)、后蜀(谯纵),因此,五胡十六国这一概念应该是五胡乱华和十六国的简称,“五胡与十六国”中的“五胡”并非是“十六国”的修饰词,二者是合并词,才能完整地描述这个时代。
因此,从西晋到隋朝之间,北中国的政权形式依此为:西晋、五胡乱华、僭伪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并存、北齐北周并存、北周、隋朝。而南中国的政权形式则比较清楚:东晋、宋、齐、梁、陈。从北中国各政权的称谓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政权形式的递进:先出现的是地方叛乱,建立了地方政权,其后,中央政权瓦解,出现了群雄割据,最终由一个异族即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对峙。由于隋唐王室来源于北周,出自北方,为了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须将北周的权力来源——统一后的北魏政权——纳入王朝序列,而不能将其看作僭伪政权,这恐怕是出现南北朝一词的根源。不过,客观存在的历史,总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提到“南北朝”一词的时候,总会因为北朝和南朝的起始时间不一致而感到浑身不自在,这也正说明了人们在概括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对刘宋建立到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这20年的准确称谓应该还是:南方为刘宋帝国,北方是十六国后期。严格的说,在东晋被刘裕取代以后,我们还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真正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不再较真了,姑且以刘宋王朝的建立作为南北朝的南北双方的起点,开始我们的故事。按照这种说法,南北朝起自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结束,历时170年。
如前所述,在公元420年刘裕代晋之时,北方尚属五胡十六国的后期,其时北中国有六个较大的集团:北魏、大夏、西秦、北凉、西凉、北燕。公元421年,西凉被北凉灭亡,公元431年,西秦被大夏灭亡,同年,北魏又灭亡了大夏,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灭,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北凉,统一了北中国,自此,北朝正式开始。
北魏(又称拓跋魏)自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开创基业,到公元528年尔朱荣攻陷洛阳,在随后的数年中天下大乱,并于公元534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在邺县和长安拥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皇帝,北魏帝国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傀儡政权,公元550年,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公元556年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拓跋魏正式灭亡,共历时171年,17位皇帝,他们分别是: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公元531年)、节闵帝(前废帝)元恭(公元531年)、安定王(后废帝)元朗(公元531-公元532年)、孝武帝(出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西魏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556年)。
北齐自公元550年取代东魏以后,存续28年,历经6位皇帝,后被北周所灭。北齐的6位皇帝分别是: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6年)、幼主高恒(公元577年)。
北周自公元556年取代西魏以后,存续26年,历经5位皇帝,在灭掉北齐以后,最终又被杨坚取代。这5位皇帝分别是: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6年-公元557年)、明帝宇文毓(音:于,公元557年-公元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赟(音:晕,公元578年-公元579年)、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6:52 +0800 CST  
隋朝自公元581年由杨坚取代北周以后,存续了39年,历经2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另外,在隋末唐初的大乱中,尚有被李渊所立的傀儡皇帝代王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王世充册立的傀儡皇帝皇泰帝杨侗(公元418年-公元619年)。
南方王朝自刘裕于公元420年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王朝以后,存续了60年,是南朝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是南朝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政权,共历经4代9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劭(公元453年)、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齐国以后,南齐政权仅仅存续了23年,它是南朝存续时间最短的王朝,但由于内斗激烈,竟然历经了3代7位皇帝,平均每3年要更换一位。这7位皇帝分别是: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武帝萧赜(公元482-公元493年)、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南齐政权被萧道成的同族弟弟萧衍取代,改称梁朝。梁王朝从公元502年建立,存续了56年,到公元557年被陈霸先取代,历经3代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豫章王萧栋(公元551年)、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年)、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其中,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享年86岁,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享年最大的一位皇帝。另外,在陈霸先取代梁朝以后,在江陵地区尚有在西魏卵翼下的傀儡政权,存续了33年,历经3位皇帝:宣帝萧詧(公元555-公元562年)、明帝萧岿(公元562年-公元585年)、后主萧琮(公元585年-公元587年)。
陈霸先于公元557年取代梁朝建立陈朝,陈朝建立之初,疆域非常狭窄,号令不出千里之外,后经陈武帝、陈文帝的努力,才勉强将疆域扩张到湘州一带,仍然是南朝疆域最小、力量最弱的国家。陈朝前后存续33年,历经3代5主: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陈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宣帝陈顼(音:虚,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7:26 +0800 CST  
三、南北朝大事(1)


刘裕代晋不足两年即行死去。
刘裕在世的时候,虽然晋军在关中遭到惨败,但刘裕的威名足以让敌国胆寒,因此,当时的西秦、北凉、仇池、西凉、北燕均臣服于晋,即使是晋军(后来的宋军)仍然占领着原属北魏的黄河以南地区,但北魏也与刘裕结好,唯一的敌国大夏虽然夺占了关中,但夏军始终不敢东出函谷关,兵临洛阳。刘裕死后,北魏明元帝再无忌惮,立即对刘宋黄河南岸发起了进攻,司州、青州、兖州和豫州大部均落入北魏之手。与此同时,刘宋内部权力斗争也渐趋白热化,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诛杀少帝刘义符及其二弟刘义真,迎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以后,随即诛杀了徐羡之等人,巩固了皇权,并开创出了“元嘉之治”。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他雄才大略,在稳定国内的同时,于公元426年灭掉了大夏,于公元429年大破柔然,解除了柔然长期以来对北魏边境的威胁,于公元436年灭掉了北燕,于公元439年灭掉了北凉,统一了北中国。随后,刘宋帝国与北魏帝国这两个南北双方强盛的国家,于公元450年爆发了一场生死对决,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终于瓜步山议和,魏军北撤。
拓跋焘北归以后,即于公元452年被中常侍宗爱弑杀,立拓跋余为帝,后宗爱又杀死拓跋余,源贺等人诛杀宗爱,立皇孙拓跋濬为帝,史称文成帝。
北魏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南方也同样发生了。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刘劭袭杀文帝自立,其弟江州刺史刘骏率军回京,又诛杀了刘劭自立,史称孝武帝。孝武帝残忍好杀,在他在位的十余年间,先后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刘义宣、弟弟刘休茂等众多宗室重臣,开启了刘宋宗室相残的闹剧。公元464年,孝武帝去世,年仅16岁的儿子刘子业继位,史称前废帝。刘子业继位以后,狂暴淫乱,继续疯狂残杀宗室、名臣,公元465年,其叔父刘彧发动政变,杀死刘子业,继位为帝,史称宋明帝。
相反的,北魏文成帝在位期间,却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逐步缓和了国内矛盾,与南方的刘宋时战时和。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宏继位,史称献文帝,由冯太后临朝承制,公元471年,年仅19岁的献文帝固执己见,将皇位禅让给自己5岁的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拓跋宏则自称太上皇,专修长生之术。献文帝禅让以后,大权旁落,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其毒死。
在此期间,刘宋明帝刘彧继续诛杀孝武帝刘骏一系的诸王,最终将哥哥孝武帝刘骏的儿子们斩杀殆尽。公元472年,刘彧死去,儿子刘昱继位,即后废帝。明帝仅存的一个弟弟江州刺史刘休范偷袭建康,被右卫将军萧道成设计诛杀,后掌握大权的萧道成废杀了刘昱,立其弟弟刘准为帝,这就是刘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不久,萧道成在剪灭政敌以后,即于公元478年取代刘宋建立了南齐政权。
南齐建立以后,萧道成鉴于刘宋奢侈亡国的教训,大力提倡节俭,减免赋税,安抚流民,稳定了齐国的统治,齐高帝萧道成在位4年后去世,太子萧赜继位,史称齐武帝。齐武帝时期,对外与北魏通好,对内进行土断,南齐经济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被称为“永明之治”。但在武帝后期,皇室逐渐腐化,吏治开始腐败,公元493年,萧赜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史称郁林王。萧赜的堂兄弟、尚书令萧鸾借口萧昭业无道,将其诛杀,另立其弟萧昭文为帝,萧鸾也因拥立之功独揽大权,在杀尽有威胁的诸王以后,萧鸾废掉萧昭文自立为帝,史称齐明帝。
在此期间,北魏孝文帝已经亲政,他决心大规模实行汉化,并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7:54 +0800 CST  
齐明帝继位以后,奢杀无度,又迷信鬼神,他在位4年即病死。临死前,他告诫太子东昏侯萧宝卷“做事不可为人后”。要先下手为强。因此,在公元498年萧宝卷继位以后,昏虐残暴,荒淫无耻,任意诛杀,尚书令萧懿被毒死以后,萧懿的弟弟、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将萧宝卷杀死,另立萧宝融为帝,不久,萧衍即取代萧齐政权,建立了梁。
萧衍即位以后,他认为,东晋依靠世家大族而维系了一百年,但王室却没有权力,而宋齐政权起自寒门,用诸王作为方镇大员,权力全部收归王室,以寒门压制世家大族,但却骨肉相残,都不足取。因此,他采取了调和寒门与大族之间利益的折中办法,同时,他还废除了以典签监视诸王的办法,让诸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在梁武帝在位前期,他励精图治,手下云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南方也出现了魏晋以来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三十年间在与北魏的对抗当中,梁军一直处于优势。
公元499年北魏孝武帝拓跋宏在南伐齐国返回途中死去,继位的是皇太子元恪,史称宣武帝,公元502年,萧衍即代齐建梁,嗣后,北魏在与梁朝的交战中逐渐转攻为守,停止了继续南下。宣武帝元恪于公元515年去世,5岁的太子元诩继位,史称孝明帝。元诩生母胡太后在宣武帝生前说服他废除了“子贵母死”的传统制度,并顺利地临朝承制。胡太后时期,北魏宫廷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外患频仍,帝国已出现了瓦解之势。公元523年,北方沃野镇破六韩拔陵聚众造反,一时间北方六镇纷纷起事,后被契胡尔朱荣镇压。公元528年,尔朱荣借口胡太后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遂进军洛阳,发动河阴之变,杀死胡太后,拥立元子攸为帝,在政变中元氏皇族被斩杀殆尽。
此时,梁武帝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而幻想着利用元氏宗室扶植傀儡政权,于是,他派遣陈庆之率领七千梁军北上,护送南投的北魏宗室元颢北还。陈庆之在140天内率领梁军攻下了32座城池,前后经历大小47次战斗,均战无不胜,所向无敌,将元颢送还洛阳,尔朱荣扶植的元子攸狼狈北逃。进入洛阳的元颢企图摆脱梁朝的控制,梁武帝没有及时向陈庆之发出增援部队,致使孤悬于外的梁军在尔朱荣的反扑下,全军覆没。
以此为起点,梁军再无力实施北伐,梁朝边境相对平静,年老的梁武帝开始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佛教上。而此时的北方一片大乱,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设计诛杀以后,其堂弟尔朱世隆、堂侄尔朱兆攻进洛阳,诛杀了孝庄帝,相继册立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为帝;而在镇压六镇起义中壮大的高欢也在信都册立安定王元朗为帝,公元531年,高欢率军攻入洛阳,诛杀尔朱氏,又废黜了节闵帝和安定王,另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史称孝武帝(出帝)。当时,高欢盘踞晋阳,遥制朝廷,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做傀儡,就联络贺拔岳、宇文泰进攻晋阳,又谎称欲讨伐贺拔岳和宇文泰,高欢将计就计,先发制人,率军南下,于公元534年攻入洛阳,元修无奈只得西逃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孝静帝)为帝,并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元修逃到长安以后,随即被宇文泰毒死,公元535年1月,宇文泰册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史称文帝,自此,统一的北魏灭亡,形成了东西魏对峙的局面。东西魏分裂以后,双方都试图吃掉对方,公元536年年底,东魏高欢兵分三路,大举讨伐西魏,正式打响了东西魏战争。第二年,气势汹汹的东魏军却遭到了沙苑惨败,西魏趁机夺取了东魏河南之地,在随后的数年里,双方又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互有胜负,公元547年,高欢因玉璧之战无功而病死。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执掌东魏大权,当时,一直专制东魏河南地区的是大将侯景,高欢死后5天,侯景即背叛东魏,投降西魏,后又向梁朝表示愿意归顺梁朝。梁武帝萧衍力排众议,加封侯景为河南王,接纳了侯景。公元548年,东魏将领慕容绍宗率领5000铁骑击败侯景,侯景南逃,袭占了梁朝的寿春。此时,东魏高澄多次与梁武帝萧衍通信,请求与梁朝和好,萧衍也表示同意,这激起了侯景的不满。公元549年,侯景发动叛乱,3月攻陷建康台城,5月,梁武帝萧衍饿死在净居殿,终年86岁。侯景册立太子萧纲为帝。梁武帝萧衍死后,梁朝陷于大乱,梁武帝的儿子们置国难家仇于不顾,相互攻杀,以期能够登上帝位。经过一番你争我夺,公元552年,江陵的萧绎会同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了侯景,萧绎继位,史称梁元帝。但是,此时的梁朝已经四分五裂。
与此同时,东西魏之间又举行了长社之战,争夺河南之地,此战以东魏取胜而告终。长社之战结束以后,东西魏发现梁朝国内大乱,都暂时停止的相互进攻,而争相南下,夺取梁朝之地。驻守益州的萧纪自立为帝后,在公元553年被西魏击败,西魏夺取了益州;原驻防襄阳的萧詧投靠西魏,引西魏军进攻江陵的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梁元帝萧绎城破被杀,萧詧在西魏的卵翼下成立后梁傀儡政权,萧詧被称为后梁宣帝。萧绎死后,长江下游的王僧辩和陈霸先推举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不久,内乱又起,王僧辩在北齐的压力下,迎立萧渊明为帝。陈霸先趁机将王僧辩杀死,拥立萧方智复辟,进而控制了梁朝的大权。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朝为帝,建立陈朝。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8:14 +0800 CST  
四、南北朝大事(2)


在这些年来,东西魏的大权一直分别掌握在权臣高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的手中,东西魏皇帝均为傀儡皇帝。
东魏孝静帝在位16年以后,于公元551年被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高洋为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在位之初,有效地抗击了来自西魏(北周)、柔然的进攻,并将国境向南拓展到长江北岸,高洋于公元559年死去,汉人皇后李氏所生之子高殷继位,史称废帝。高殷继位以后,鲜卑贵族废黜高殷,拥立高澄的6弟高演为帝,史称孝昭帝。高演在位仅仅一年即死去,临死遗诏传位给9弟高湛,公元561年高湛继位,史称武成帝。从北齐的第一位皇帝高洋开始,北齐皇帝都非常残暴,荒淫嗜酒,至武成帝高湛,其皇后胡氏更是十分淫乱,与西域胡人和士开干出种种不堪之事。高湛在位5年后,将皇位传给胡皇后所生之子高纬,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高纬就是北齐后主。公元568年高湛病死,胡太后更是肆无忌惮地操纵了北齐的大权,但是,胡太后的秽名让后主十分尴尬,她的干涉朝政也让后主怨恨,公元571年,高纬终于将其幽禁。
北齐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昏君中走过,与此同时,北齐朝臣中也截然分为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一股是鲜卑贵族;另一股是汉族士大夫,双方进行着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而北齐也在这种复杂动荡的争斗中逐渐走到自己的末路。
公元556年,西魏太师宇文泰去世,同年12月,宇文泰侄儿宇文护即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将帝位禅让给宇文泰的世子宇文觉,宇文觉即为北周的第一位皇帝,史称节闵帝。节闵帝登基数月后,企图诛杀宇文护,不料阴谋败露,反被宇文护废黜,于是,宇文护另立宇文觉的长兄宇文毓为帝,史称北周明帝,宇文护意欲长期独揽大权,当他发现宇文毓有确立皇权的倾向以后,即命亲信在宇文毓的食物中放入了慢性毒药,公元560年,宇文毓去世。宇文护又册立宇文毓的4弟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护独揽北周大权长达十余年之久,威震北周,宇文邕继位以后,在表面上并不敢与其作对,但暗中一直对宇文护的专横跋扈不满,终于,在他忍耐了13年以后,公元572年,宇文邕将宇文护骗到内廷诛杀。在诛杀宇文护以后,乾刚独断的武帝宇文邕,立即投入到消灭北齐的战争中。此时,北齐正处于后主高纬的统治之下,高纬与他的父亲、叔伯们一样,荒淫无耻,国内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调集了18万大军对北齐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二年,他又亲率15万大军朝晋阳杀来,并于公元577年攻克北齐都城邺城,成功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中国。这是北中国自北魏分裂45年以后再次合二为一。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8:41 +0800 CST  
宇文邕统一北方以后,即着手对南方陈朝的打击,一举夺取了陈朝淮南之地,将国境推至长江北岸,就在此时,宇文邕却因病死去了。宇文邕死后,长子宇文赟继位,史称北周宣帝。宇文赟酗酒荒淫,昏庸无道,不久死去,朝臣册立其子宇文衍为帝,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公元581年,杨坚在消灭了异己势力以后,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北周政权在存续了24年以后灭亡。
陈武帝陈霸先自公元557年建立陈朝以后,于公元559年去世,他的侄儿陈蒨继位,史称陈文帝。经过陈武帝、陈文帝二人的努力,陈朝逐渐消灭了国境内的割据势力,将疆域扩张到湘州一带,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陈蒨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的统治后期,陈朝进入了安定发展时期。公元566年,陈文帝病死,其子陈伯宗继位,陈蒨弟弟陈顼辅政。公元568年,陈顼发动政变,废黜了侄儿陈伯宗,自立为帝,史称陈宣帝。公元573年,陈顼以北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曾命令大军吴明彻率领10万大军北伐,收复了淮河以南的土地,由于陈宣帝旨在画淮而守,陈军并没有继续北上,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反而利用陈军牵制北齐兵力之机,一举灭掉了北齐。宇文邕灭掉北齐以后,即将兵锋转向南方,于公元577年清口一战中击败陈军,吴明彻与3万陈军束手就擒,淮南之地又被北周夺得。公元582年,也就是隋朝建立的第二年,陈宣帝病死,其子陈叔宝继位,史称陈后主。
陈后主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禁止奢侈,关心民生,但是,不久,他就变得不理政务,终日与宠妃张丽华一起饮酒作乐,陈朝的政治也由此跌入深渊,买官卖官,贿赂公行。
公元588年年底,隋文帝杨坚发兵50万大军南征,第二年年初,隋军从多路渡过长江天堑,一举攻克建康,消灭了陈朝,中国自此结束了长达272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归统一。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49:27 +0800 CST  
五、刘裕纠结


公元420年6月14日,刘裕废黜东晋最后一任皇帝司马德文,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刘宋王朝,史称宋武帝,这一年也由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元熙二年,改为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宋武帝刘裕起自布衣,自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随刘牢之与孙恩交战崭露头角开始,到元兴三年(公元404年)起义、推翻桓玄的大楚政权,十余年间,他削平群雄,一次西征,两次北伐,灭掉了南燕、后蜀、后秦三国,威震四海。其间,可谓是辛苦备尝,时值今日,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然而,在欣喜之余,缠绕着他的却更多的是孤独和忧虑。
刘裕以一个平头百姓一跃而成为一国之君,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2年至今600年间,无人能比,在后世看来,这当然是刘裕本人的过人之处。但是,在两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刘裕所要背负的心理压力和来自外界无形的压力,要比刘邦沉重得多。刘邦虽出身平民,但他以反秦为号召,广罗六国人才,手下文臣武将要么与他一样出身,要不就是六国的旧贵族,对他推翻秦国、让他们登上高位都心存感激;而刘裕所处的时代则不然。两晋长达100多年的门阀势力,使得士庶之间犹如天上与地下,虽然高门大族之间因争权夺利时而相互倾轧,时而会反目成仇,但他们对于次等贵族和庶人阶层的鄙视,却是深入骨髓,难以开释。东晋末年,高门大族在内斗中两败俱伤,失去了军政实权,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和社会上潜在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刘裕掌权以后,一些高门大族基于门户生存的考虑,投靠了刘裕集团,这里面就有王氏和谢氏,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得到高门的支持,因此,二者一拍即合,但是,刘裕深知,自己斗大的字认识不了几个,岂能让高门心服?因此,刘裕晚年的时候,也自觉不自觉地附庸风雅起来,目的就是为了拉近与高门之间的距离。
然而,武力可以夺得政权,文化却需岁月的积淀,观念更难以短期改变。还是在北伐驻节彭城的时候,一次,他举行盛大的宴会,刘裕也想自我表现一番,命人拿来笔墨纸砚,想赋诗一首。谢晦担心刘裕丢人现眼,就从自己的座位上起身劝阻,并代替刘裕作了一首诗:“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史书没有交代刘裕是否真的因此而感激谢晦,因此,我们不知道谢晦的献媚举动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心机甚深的刘裕不会不由此而感觉高门士族对自己的轻视。对比刘穆之对刘裕的态度,即与谢晦完全不同。刘穆之与刘裕昔日的社会地位不相上下,他对刘裕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刘裕举动一向粗俗,刘穆之对他穿戴、举止都一一进行指点;刘裕字写得很差,刘穆之就让他写大字以藏拙。刘穆之所做的都在私下,而谢晦却在稠人广众之下代替刘裕作诗,岂能让刘裕心中高兴?刘裕登基以后,感到非常孤独,时常叹息:“刘穆之死后,人们看轻我!”也难怪刘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高门大族对刘裕集团轻视的事,不绝于书。曾被刘裕诛杀的谢混和郗僧施就表现得最为突出。据《建康实录》记载,当初在刘裕拜太尉的大喜日子,谢混不仅迟到,而且,“衣冠倾纵,有傲慢之容”。当时,刘裕就非常生气,说了一句:“谢仆射今日可谓傍若无人”,以发泄私愤;而郗僧施则放弃三品要职丹阳尹,宁愿去作刘毅的四品南蛮校尉。《南史·谢方明传》称:“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凑,其不至者唯(谢)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恨。及混等诛后,方明、廓来往造穆之,穆之大悦。”四人不去拜谒刘穆之,也透露出高门对刘裕集团轻视态度和不合作立场。刘穆之死后,刘裕更感孤独,由他的叹息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位后的刘裕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心理和对高门大族并非真心实意拥护自己的恐惧。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的那样说:“当时在廷之士,无有为裕心腹者,孤恃一机巧汰纵之刘穆之,而又死矣。”
是啊,除去他威震四海的战功和高高在上的权位,来自底层的刘裕从头到脚都是一个“乡巴佬”,他的一举一动都与高门士族格格不入:他不爱财,不贪色。宁州曾经贡献一个琥珀枕头,非常精美,刘裕听说琥珀能够治疗刀伤,即可命人将其砸碎,赏赐给众将;北征以后,刘裕得到姚兴的一位侄女,此女国色天香,刘裕也十分喜爱,因之而荒废了军国大事,谢晦劝谏以后,刘裕当即将该女打发出去。刘裕登基以后,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钱财全部都归于国库,内府没有一点皇帝的私房钱;有关部门请求在东西堂放置弯脚的床、装饰涂银的门钉,刘裕不同意,改用直脚床、铁门钉;公主出嫁,刘裕陪嫁不过20万钱,也没有丝绸、金银、宝玉;刘裕经常喜欢穿着连齿木屐,在神武门附近闲逛,身边也只有一二十个随从。徐羡之的儿子徐钦之娶了刘裕的第6女富阳公主,一次,刘裕想去西州看望徐羡之,随即就出西掖门而去,完全没有皇帝的架子,害得宫廷仪仗队狼狈在后面狂追。到刘裕的孙子孝武帝刘骏时代,曾将刘裕的居室扒掉改建为玉烛殿,大家来到刘裕生前的居所,发现刘裕的床头是土坯做的,屋里还挂着白粗布罩的灯笼、麻绳编成的拂尘,致使刘骏说了句:“一个老农能如此,已经不错了。”这一切都与一餐费万钱、仆从成群、美姬如云、风度翩翩的高门大族,不可同日而语,如《晋书·纪瞻传》记载:“瞻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又如《晋书·谢安传》:“安于土山营墅,楼观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他们与刘裕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50:05 +0800 CST  
当刘裕取得空前威望之后,东晋帝国群臣在无不对其俯首称臣的同时,却没有一个能想到他刘裕这样的人有资格取代晋恭帝,自己做皇帝!这当然是匪夷所思的,如果这事放在王莽、曹操、司马昭的身上,普天之下劝进的呼声早已纷至沓来,唯独他刘裕却不得不一再暗示,一再暗示,只有一个傅亮明白他的难言之隐,去建康给他操作禅让之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高门大族永远将他刘裕及其子孙看作是一个另类!刘宋政权的获得,完全是靠刘裕本人的强力,而并没有得到足够多高门大族的真心拥护,他战胜了所有的有形的敌人,但却无法战胜那股无形的强大的势力——这就是刘裕一再怀念刘穆之的原因,也是他孤独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对于帝国的将来还是非常担忧的。刘裕即位的420年,刘裕已经58岁,共有他有7个儿子:张夫人生刘义符、孙修华(九嫔之一)生刘义真、胡婕妤生刘义隆、王修容生刘义康、袁美人生刘义恭、孙美人生刘义宣、;吕美人生刘义季。虽然有这7个儿子,但是,他们的年龄都非常小,他的长子刘义符才虚岁15岁,最小的儿子刘义季才6岁。除此之外,刘裕的这些夫人都不是出自门阀大族,刘义符(后来的少帝)的母亲张夫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刘义隆(后来的宋文帝)的母亲早在元熙五年就因过被刘裕赐死,刘裕其他儿子的母亲也都不知名,这就意味着,在刘裕百年以后,刘宋皇室没有足以依靠的实力强大的外戚力量。
那么,刘裕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呢?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50:35 +0800 CST  
六、应对之法


一是施行德政,争取民心。据《宋书·武帝本纪》、《南史·宋本纪》记载,刘裕即位之初,即向全国派遣使者巡视,了解民众疾苦。在他即位一个月后,他又下诏:1、释放劫匪及流放犯人的家属;2、中央需运输木材及运输船只,一律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不再麻烦地方;3、官府所需物资,均向民众公平交易,不得强行摊派;4、不得利用特权,强行借用百姓的车辆、驾牛;5、降低关税,鼓励商品流通;6、抚恤关中阵亡将士家属。他还下诏,废除战时严酷的法律,一切恢复正常,特别说明,对于法律规定的只有反叛、奸淫、盗窃这三种特定的罪集于一身的,要将该犯罚为冶炼苦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只要是三罪集于一身的罪犯,地方官员就执行该条,是违背了立法本意,应予纠正。八月,他又下诏,对于过去逃亡的,如果在期限以内回乡,免除两年应缴布帛,恢复原有户口;废除过去的法律规定无故自残的罚为冶炼苦工一条;郡县前冠以“北”字的,全部去除,冠以“南”字的,继续使用。同月,他在册立皇太子以后,又下诏,对于迄今一百天以内的所有罪犯,不论罪行轻重,全部赦免;过去因战争征发的奴仆,全部放归原主人,战时死亡或者立功而免除奴仆身份的,由官府按照规定的价格偿还原主人。闰八月,他又下诏,停止了各地在冬季到来之前向朝廷派遣的“冬季供奉使者”,除了每年新年各地派往中央的贺使以外,县里派往郡里、郡里派往都督府的使者,也全部停止。在刘裕在位期间,他还分别于永初元年十二、永初二年四月、五月、六月、八月,亲自到延贤堂或者华林园审理案件,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刘裕发现法律规定的杖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轻重不一的情况,他下诏要求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永初二年十月,刘裕还下诏:“对于应负兵役的人死亡或者逃跑的,过去要牵连该人的很多旁支亲戚,以至于无休无止。如今,对于犯罪充军、全家应该服劳役的,交给有关部门统领即可;如果本户无人或者根据法律不用让亲属连坐的,不得再行牵连他的其他亲属。”
二是强干弱枝,巩固中央。刘裕即位之初,即恢复了五校三将官,增加殿中将军名额二十人,另外还有员外将官。五校,即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均为汉武帝创立,当时,屯骑校尉和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的屯兵;越骑校尉一说是掌管越人部队,一说是因其材力超越而命名;长水校尉掌管胡人组成的骑兵部队,长水是一个胡人部落的名字;射声校尉掌管弓兵部队。三将,为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均为护从皇帝的禁卫军将领,羽林监在晋代撤销,至此恢复。另外,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在朝会中身着武士服装,侍卫皇帝左右,深夜开城门的时候,也是由其手持白虎幡到场监督。在东晋只有十名,至此刘裕增加到二十名。永初元年九月,刘裕又下令设置东宫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二十人;第二年五月,设置东宫屯骑校尉、步兵校尉、翊军校尉三校尉,三校尉各七人。据《宋书·百官志》的记载,除此之外,刘裕还为太子设置了太子冗从仆射七人、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人、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人、太子右积弩将军二人等等。与加强中央力量的同时,刘裕鉴于荆州处于上游,举足轻重,他规定荆州幕府将领编制不得超过二千人,官吏不得超过一万人,其他州的将领编制不得超过五百人,官吏不得超过五千人,士兵数量不在此限。
三是诛杀恭帝,免除后患。刘裕在代晋第二年的九月,即派人杀死了晋恭帝。对此,历代抨击的人很多,比如,我们在东晋中说过的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13中说:“魏之篡汉,晋之篡魏,山阳(汉帝)、陈留(魏帝),犹获考终,乱贼之心,犹未肆也。宋之篡晋,年而弑零陵(晋帝),不知天道报施,还自及也。齐梁以后,皆袭其迹,自刘裕始。”明代在《读通鉴论》卷15中说:“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还有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4说:“刘裕首行大逆,……其恶大矣。”刘裕为什么非要诛杀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呢?除了刘裕本人刻薄猜忌的性格以外,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客观情况不无关系。王夫之就认为:“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载而殂,自顾其子皆庸劣之才,谢晦、傅亮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司马楚之兄弟方挟拓跋氏以临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刘(裕、毅)、何(无忌)、孟(昶)挟之以兴,故欲为子孙计巩固而弥天下之谋以决出于此。”因此,不杀晋恭帝,就难保有朝一日有人象自己过去那样,以晋恭帝为号召,再推翻自己。不过,刘裕残害晋宗室、诛杀晋恭帝的行为,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作用,正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的:“宋武以猜忍起家,肆虐晋室,戾气所结,流祸于后嗣。”逃亡在外的司马氏宗室子弟,不惜投靠异族,与刘宋王朝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不断发动武装暴动,主要有刘裕死后,永初三年司马楚之在陈留协助魏军;宋少帝时期,司马灵期、司马顺之进攻东莱;元嘉5年,司马朗之等人在东莱发干县暴动;元嘉9年到元嘉14年,司马飞龙益州起义;元嘉28年,司马顺则在齐地暴动,自称齐王等等。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51:10 +0800 CST  
四是重用宗室和寒门人士。据万斯同的《宋将相大臣年表》统计,刘裕在位的两年里,刘宋执政大臣分别为:永初元年,太尉长沙王刘道怜,镇南徐州(治所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尚书仆射徐羡之,兼丹阳尹;中书令傅亮,兼侍中、太子詹事;侍中为谢晦兼中领军、谢方明、褚淡之、临川王刘义庆;护军将军檀道济;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在这九人中,宗室三人,寒门三人,高门三人。到永初二年,太尉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尚书令徐羡之兼扬州刺史、尚书仆射兼中书令傅亮、侍中刘义庆、谢方明、阮万龄、王敬弘,护军将军檀道济兼丹阳尹,中领军谢晦。据《南史·王镇之传附阮万龄传》,阮万龄为阮裕的孙子,阮裕是兖州八伯之一的阮放的弟弟,同为阮籍的族弟。阮放与温峤、庾亮、、桓彝同志友善,并为中兴名士,而阮裕则是王羲之、刘惔为同一时期的名士,《世说新语》曾称其:“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简秀不如真长(刘惔),韶润不如仲祖(王濛),思致不如渊源(殷浩), 而兼有诸人之美。”王敬弘即王裕,是王胡之的孙子,王廙的曾孙。谢方明,是谢安最小的弟弟谢铁的孙子。在上述十人中,宗室三人,寒门三人,高门三人,次门一人。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前后,太尉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后改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安徽省和县);司空徐羡之兼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卫将军王弘,开府仪同三司,仍镇江州;尚书令傅亮兼中书监、护军将军;吏部尚书先是王裕(即王敬弘)、后是王惠;中书令谢晦兼领军将军;侍中刘义庆、谢方明兼丹阳尹、王韶之、程道慧;原护军将军檀道济外镇南兖州(治所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王韶之与王敬弘同属王廙的曾孙,曾根据刘裕的旨意毒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入宋以后,王韶之撰写《晋书》,曾写到自己的同族伯父王珣贪财,同族叔父王廞叛乱,因王珣之子王弘为江州刺史,王廞之子王华是荆州刺史刘义隆的西中郎将主簿、谘议参军,王韶之担心被王珣、王华堂兄弟陷害,因此投靠徐羡之、傅亮一党。王惠与王弘、王华均同出自王导一支。程道慧生平不详,仅从《宋书·谢晦传》中可知,他后来为江夏内史,当属与徐羡之一党,同属寒门。刘道怜在刘裕死后一个月也去世,刘义真出镇南豫州,檀道济外镇南兖州,不算执政大臣,此时的8位执政大臣中,宗室仅余刘义庆一人,寒门三人,高门四人。当然,此时处于非常时期,没有代表性。
五是诸子镇守方镇,巩固基础。刘裕篡位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第二子刘义真任命为扬州刺史,第三子刘义隆任命为荆州刺史,继位以后,又任命自己的第四子刘义康为豫州刺史,根据万斯同的《宋方镇年表》的记载,到永初二年,刘宋各大方镇如下:荆州刘义隆,南徐州、南兖州刘道怜,南豫州刘义康,江州王弘,司州毛德祖,雍州赵伦之,广州和交州仍然分别是张裕和杜慧度。
六是选拔人才,稳定官吏。即位以后,刘裕就下诏增加官员们的工资。永初二年二月,他又亲自驾临延贤堂,出题考试各州推荐的秀才、孝廉,其中扬州秀才顾连、豫州秀才殷朗面试合格,被刘裕提拔为著作佐郎。同月,他又下诏对于中两千石的官员,增加一顷的公田。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2-29 10:51:36 +0800 CST  
七、西凉灭亡


刘裕为刘宋王朝的未来忧心不已,而遥远的凉州也有一个人对国家的未来焦虑万分,此人就是西凉的后主李歆。
此时的北中国尚有北魏、大夏、北燕、西秦、北凉和西凉六国。自刘裕灭后秦到刘裕篡位期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除了对北燕发起一次突袭以外,就是帝国四处巡视,并无大的作为,当南方镇将献上刘裕改元、大赦的诏书的时候,拓跋嗣正在东南盐池射鸟,听说以后,他快马召来崔浩,对他说:“爱卿往年所说彗星的预兆哦,如今真的应验了啊,从今往后,我开始相信天道了。”在对外政策方面,他还是奉行了与刘宋新政权结好的政策。之所以没有大的作为,这是因为,拓跋嗣也象他的父亲拓跋珪一样,嗜食寒食散,药毒时常发作,以至于不能处理朝廷日常事务。他询问崔浩该如何是好,崔浩建议他早立嗣子,并推荐皇长子拓跋焘。于是,到宋武帝永初三年(即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他加封皇子拓跋焘为泰平王,拜为相国,加大将军;拓跋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拓跋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拓跋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拓跋健我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拓跋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拓跋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的儿子嵇敬为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并令崔浩到太庙里汇报。第二月,他又下令皇太子拓跋焘为副国主,临朝听政,以司徒长孙嵩、北新公安同、山阳公奚斤为左辅,面西坐在正殿的东厢;以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面东坐在正殿的西厢。拓跋嗣退居西宫,有时也偷偷来到正殿看15岁的拓跋焘听政,看后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长孙嵩德高望重,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通晓民情,明练世事;穆观谙熟政务,深得我心;崔浩博闻强识,洞察秋毫;丘堆虽无大用,但兢兢业业。用这六个人作为辅政大臣,我只用和你们一起到四方巡视,恩威并用,讨伐叛乱,即可以纵横天下了!”有时,朝臣遇到疑难问题,上报到拓跋嗣那里,拓跋嗣反而说:“这些事情我处理不好,交给你们的国主去处理吧。”国主与副国主之间关系最难处理,而拓跋嗣却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两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占领长安以后的赫连勃勃也没有多大的作为,他在长安登上了皇帝宝座以后,即留下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而后,自己就又回到了统万城(陕西省靖边县境)。他对内却非常残暴,致使国内民心离散,而志得意满他却浑然不觉,还将统万城的南门命名为朝宋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以满足自己的自大欲。
西秦乞伏炽磐在刘裕伐秦之前,与北凉沮渠蒙逊实现了和解,解除了北凉的威胁之后,他相继对吐谷浑用兵、讨伐兼并小的鲜卑部落、伺机打击后秦残余势力,也逐渐壮大了自己。在刘裕即位前夕,他又于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4月,命令征西将军乞伏孔子率领五千骑兵,再次进攻吐谷浑别部觅地的游牧区,在弱水(青海省东部)大破觅地,觅地率领六千部众投降了西秦,乞伏炽磐封其为弱水护军。同年9月,乞伏炽磐又命令左卫将军乞伏匹达等人率领军队进攻羌族彭利和驻守的漒川(青海省东南)。西秦军再次大获全胜,将三千多户当地的羌族豪强迁到枹罕(甘肃省临夏市),彭利和单人匹马南逃到仇池,10月,乞伏炽磐任命司州刺史王松寿为益州刺史,镇抚漒川的三万多户羌族民众。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他册立第二子乞伏慕末为太子,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元为建弘,并接受了刘宋王朝加封其的安西大将军的称号。
西凉的李歆又是什么一种情况呢?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2:35:45 +0800 CST  
西凉李歆自从继位以来,与北凉沮渠蒙逊进行了解支涧大战,打败沮渠蒙逊,稳定了西凉的局势,战胜北凉以后,李歆在治国方面却严刑峻法,并大兴土木,修筑宫室。从事中郎张显上疏劝谏说:“今年以来,阴阳失调,屡屡有暴风骤雨,伤害和睦之气。如今凉州三分,肯定难以持久,势必要相互兼并,而兼并敌国的根本,在于务农备战,而招抚远方民众的办法,就在于要为政宽和。如今我们却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民不聊生,这如何是好?”主簿氾称也劝说:“这些年来,灾害不断,地震、大雾、日昏、陨石都有,我虽然不懂天道,但年龄已59岁,暂以我经历的事情给殿下说说:过去,东晋咸安初年,西平地震,狐狸进入谦光殿前,不久前秦的军队就来了;梁熙趁着前秦大乱,占领了凉州,后姑臧南门崩塌,陨石落到闲豫堂,不久,吕光东反,梁熙父子被杀;段业因群胡叛乱,遂占领凉州,三年之中,地震五十多次,不久,先王李暠兴起,而沮渠蒙逊将其诛杀。效谷(甘肃省敦煌西),是先王发迹之地,谦德殿,是最尊贵的宫殿,如今效谷地震,而谦德殿却殿基塌陷,这都是大凶之兆。太阳,是阳气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太阳发红,没有光芒,代表着中国将被胡人灭亡。谚语说的好:‘野兽入家,主人将去。’如今,狐狸登上了城池的南门,这也是灾难的预兆,况且,狐,就是胡,大约是上天将要让胡人面南称尊,居住此地啊!春秋时期,陨石落到宋国,宋襄公最终被楚国俘虏,大地是阴的极致,代表着胡人,本性应静而不动,如今却乱了天常,屡屡地震,这是上天在说:‘胡人将要震动中国。’因此,请求殿下睦邻友好,静静观察外国的变化,伺机寻找机会;停下修造宫室,不再游玩打猎。要让后宫嫔妃等亲自养蚕织布,让少数民族酋长的子弟们亲自下田劳动,树立勤俭建国的理念,杜绝奢侈浪费,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和政治生活。殿下要礼贤下士,广招豪杰,等到国家强盛富裕以后,再命令韩信白起一类名将,采纳张良一类人的神机妙算,一举即可荡平姑臧,饮马泾河渭河,还可兵临长江,与江南一争天下!”但是,李歆却拒绝采纳。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以后,除了加封西秦乞伏炽磐安西大将军以外,还同时加封了西凉李歆为征西大将军,高句丽王高琏为征东大将军,百济王扶余映为镇东大将军,唯独没有晋封北凉的沮渠蒙逊,这当然是刘裕对沮渠蒙逊对自己占领长安后的态度有所耳闻。不过,没有刘宋的封号,丝毫不影响沮渠蒙逊按照中原政权的模式进行政权建设,当时,北凉的臣下上书称,北凉创建以来,一直战事频仍,朝廷制度很不规范,以至于臣下在家中签发文书,或者对各地的奏章看后不置可否,而对此君主也无可无不可,造成群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于是,沮渠蒙逊下令让归顺的原后秦大臣姚艾、尚书房晷制订朝廷的制度,制度颁行不到十天,北凉群臣的工作作风顿时大为改观。
不过,刘裕此举似乎也有让乞伏炽磐和李歆夹击沮渠蒙逊的意味。果然,在接受了刘宋封号以后,李歆即打算东进进攻北凉,张体顺坚决反对,李歆才没有行动。
与此同时,北凉的太史令张衍对北凉主沮渠蒙逊说:“今年,临泽(疑为今甘肃省临泽县)城西当会出现败兵。”沮渠蒙逊提前命令世子沮渠政德在若厚坞(一说在青海省乐都县附近,但疑为在临泽县附近)屯兵,以备不测。沮渠蒙逊西行到白岸(今地不详),他对张衍说:“今年,我将要平定一国,但是,今年的但太岁在申(公元420年为庚申年),正月又是申,申主西方,不可西行。暂且前去南方,假装进攻西秦,引诱西凉趁虚东下来进攻我们,然后,我再回师迎击。今年,只宜为主,不宜为客,以顺应上天。一切都当临机应变,千万不可泄露。”于是,沮渠蒙逊率领北凉军队南下进攻西秦的浩亹(青海省乐都县东)。在浩亹城外,有一条大蛇缠绕在沮渠蒙逊的大帐之前,沮渠蒙逊看到以后,不禁大笑说道:“大蛇盘在我的帐前,这是天意想指引我回师,先平定酒泉啊!”于是,焚烧了攻城器械,火速回师西返,大军驻扎在川岩。
李歆听说沮渠蒙逊大军南下进攻西秦,立即下令内外戒严,计划进攻北凉的张掖。太后尹氏对李歆说:“我国是新诞生的国家,疆域狭小,民众稀少,自守尚且不足,岂能讨伐别人!先王临终之时,再三叮嘱你要谨慎用兵,保境安民,以等待机会。言犹在耳,为何不听!沮渠蒙逊善于用兵,你不是他的对手,数年以来,他常有兼并我国的打算,而我国虽然是小国,但还能够可以推行善政,修德养民,以静制动。他如果昏庸残暴的话,民心将归于我们;他如果政治清明的话,我们就臣服于他。岂能轻举妄动,心存侥幸!以我看来,此举不仅会丧师失地,甚至还会亡国!”宋繇也是苦苦劝谏,李歆就是不听。宋繇退下后不禁叹息道:“大事去矣,我能看到部队从城内出征,却再也看不到部队归来了啊!”于是,李歆率领三万步骑从酒泉出发,一路东下,驻扎在都渎涧(《十六国疆域志》引《通志》称,在蓼泉西,甘肃省张掖市西)。沮渠蒙逊听说李歆东下的消息,说道:“李歆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中了,但如果他听说我已经从南方回师,肯定不敢继续前进。”因此,沮渠蒙逊下令在北凉的西部边界到处张贴捷报,声称北凉军队已经攻克了浩亹,还将继续乘胜进攻黄谷(今地不详,当在浩亹以东)。李歆得报不禁大喜,立即进军,然而,北凉的主力部队却突然出现在了张掖以西的怀城,经过一场激战,猝不及防的西凉军被打得大败。部将劝说李歆收拾残兵,逃回酒泉,李歆回答:“我违背太后的教诲遭此惨败,不杀了这个胡寇,还有什么面目去见老母!”于是,他重新整顿军队再次在蓼泉(甘肃省张掖市西)与北凉军队决战,结果,李歆再次战败,并临阵被乱军斩杀。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2:36:16 +0800 CST  
前方战败的消息传来,李歆的诸位兄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人,纷纷从酒泉西逃到敦煌,沮渠蒙逊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西凉的国都酒泉。沮渠蒙逊进入酒泉以后,北凉军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生活没有收到影响。沮渠蒙逊任命宋繇为吏部郎中,负责人才选拔,对于西凉的旧臣,也都按照各自的才能予以任用,然后,他任命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为酒泉太守。
逃到敦煌的李翻,又与弟弟敦煌太守李恂与李氏宗族放弃了敦煌,逃奔北山(敦煌以北的山区)避难,沮渠蒙逊任命索嗣的儿子索远绪代理敦煌太守。沮渠蒙逊拿下酒泉以后,即率军回到了姑臧,他当面安慰被俘的西凉尹太后,尹太后说:“李氏被胡人所灭,还说什么!”有人劝说尹太后:“如今你们母子的性命都在人家手里掌握,怎能如此傲慢!况且,国破子死,您却毫无悲戚之色,这又是为何?”尹太后回答:“死生由命,我为什么要象普通人那样悲戚!我不过是一个年老的妇道人家,国亡家破,岂能再爱惜余生,做他人的臣妾!只求速死!”沮渠蒙逊听到尹太后的话,由衷地赞叹,就赦免了她,还为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娶了她的女儿为妻。
沮渠蒙逊匆匆回师姑臧,就是担心西秦效自己的故伎,趁虚偷袭自己。果不其然,八月,西秦振武将军王基等人率军偷袭北凉的胡园戍(今地不详),俘虏了两千多人。
敦煌城的索家与李氏为世仇。索元绪当上敦煌太守以后,大肆杀戮李氏旧臣,弄得人心惶惶,敦煌人宋承、张弘秘密给李恂送信,请求李恂回城。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冬天,逃亡在外两个多月的李恂率领数十骑进入敦煌,城内民众纷纷响应,将索元绪赶走。索元绪逃亡到凉兴(甘肃省安西县东),宋承等人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沮渠蒙逊闻讯,派遣世子沮渠德政率军进攻敦煌,李闭门不战。
第二年,也就是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年初,沮渠蒙逊亲自率领二万部队西上进攻敦煌。沮渠蒙逊来到敦煌以后,在敦煌城的三面构筑大隄,引河水倒灌城池。李恂派遣一千壮士,连接木板作为桥梁,试图将大堤掘开,沮渠蒙逊发现以后,整军迎击,将这股敢死队全部斩杀。李恂眼看无法守住敦煌,只得请求投降,但却遭到了拒绝。部将宋承等人举城投降,李恂自杀,攻陷敦煌的沮渠蒙逊大开杀戒,将城内居民全部屠杀。李歆的儿子李重耳在西凉灭亡之际,脱身南逃,他辗转逃到了江南,后在刘宋王朝任职,再后来,李重耳又投奔了北魏,作了北魏的弘农太守。李重耳生子李熙,李熙生子李天赐,李天赐生子李虎,李虎就是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敦煌陷落后,沮渠蒙逊将李翻的儿子李宝等人迁到姑臧,一年后,李宝带着李氏宗族又逃亡到伊吾(新疆哈密),依附于柔然,北魏统一北中国以后,李宝回到敦煌故地,随即也投降了北魏,只有尹太后和她的女儿们都死在了伊吾。
西凉政权自李暠公元400年建立,至公元421年灭亡(《晋书》称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灭亡,今从《资治通鉴》),共存续了22年。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2:37:47 +0800 CST  
本帖西晋部分已经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西晋风云》\作者孙峰\在淘宝网等网店及新华书店有售......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2:50:16 +0800 CST  
作者:浮云飞舟 回复日期:2012-03-01 12:49:42  回复

新帖双开,佩服啊

——————————————


呵呵,只是把南北朝的这些内容,单独拿出来,方便喜欢南北朝的读者阅读,这些内容在原帖上同时发着……


O(∩_∩)O~,

谢谢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4:04:43 +0800 CST  
八、武帝驾崩(1)


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西凉灭亡后,西域各个小国都向北凉称臣纳贡,刘宋王朝不得不下诏册封其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以缓和双方的关系。此时秦凉地区的局势是:北凉独霸凉州,西秦擅命秦州,剩下来的这两个毗邻的霸主,势必要进行一番争夺。
沮渠蒙逊没有忘记在他主力西进灭李歆的时候,西秦乞伏炽磐派部队骚扰边境的事,于是,在他灭亡西凉两个月后,即命令右卫将军沮渠鄯善、建节将军沮渠苟生率领七千人马进攻西秦。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征北将军乞伏木奕干等人率五千步骑,前去迎战。双方在五涧遭遇,《水经注》称:“清水涧,俗谓之五涧水,出姑臧城东,西北流注马城河。”在甘肃省武威市以东南地区。一战下来,北凉军队战败,西秦军队斩杀了北凉二千多人,生擒沮渠苟生而归。经过此战,北凉与西秦虽仍处于敌对状态,但双方之间暂时恢复了平静,这也让西秦有机会继续兼并辖区内尚未臣服的部落,这一年的年底,乞伏炽磐命令征西将军乞伏孔子进攻在罗川游牧的契汗秃真部。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称,罗川在今天甘肃省正宁县。第二年年初,乞伏孔子等人率领的西秦军队大破契汗秃真,俘获两万多人,缴获五十多万头牛羊,契汗秃真率领数千人向西溃逃,其别部树奚率领五千多户部众投降了西秦。
这是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年初的事,而这一年,对于刘宋王朝而言,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代枭雄宋武帝刘裕驾崩了!
刘裕在位的这短短的三个年头,照实际时间计算,其实他仅仅在位一年零11个月。在此期间,他一直忧虑着帝国的未来,这种深深的忧虑除了我们过去曾经提及的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外,还因为帝国没有一个成熟的继承人。史书记载,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经常与一帮小孩嬉戏打闹,谢晦对宋武帝刘裕说:“陛下年龄已大,应当考虑后世。社稷神器很重,不能让无才之人充任。”由于刘裕是武将出身,“轻狡无行”,一直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诸子的教育,且他晚年得子,对孩子们比较溺爱,因此,刘裕的孩子们缺乏教养,性格粗鲁,不符合当时的标准。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据《南史·王诞传》的记载,王嘏、王诞同是王导的曾孙,与王弘、王华等均为堂兄弟关系,王嘏的儿子王偃娶了刘裕的第二女吴兴长公主刘荣男。一次,夫妻二人生气,刘荣男竟命人将丈夫剥光衣服,捆绑在院中的树上,当时正值雪夜中,王偃几乎被冻死,最后,王偃的哥哥王恢破门而入,进屋痛骂了刘荣男一顿,这才作罢。
在当时看来,皇太子刘义符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潜质,因此,刘裕一度也想废黜刘义符,另立太子,而根据年龄大小,如果废黜刘义符,下一个就轮到了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是孙修华所生,史称他“美仪貌,神情秀澈”。刘裕开始对他是非常钟爱的,北伐之际,刘裕特地带上他随军,在刘裕回到彭城以后,留下刘义真镇守关中,并且,很早刘裕就将自己的好友谢裕的女儿迎娶为刘义真的王妃。史书又称他“聪明爱文义”,“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义真作为刘裕的第二子,不会不知道假设刘义符被废的话,按照顺序,自己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因此,言行轻率的他曾狂妄地说,自己得志的时候,将任用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以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就涉及到刘义真集团内的三个重要人物: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和尚。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1 19:34:25 +0800 CST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是此人“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谢灵运此人文章写得好,但持才傲物,喜欢信口评论贬低他人,《宋书·谢瞻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对此是一个很好的注脚:由于谢灵运是出了名的好评论他人,他的族叔谢混还活着的时候,就让族侄谢瞻设法让谢灵运改掉这个坏毛病,于是,谢混与谢瞻、谢晦、谢曜谢弘微等人一起驾车出门游玩,特意让谢瞻与谢灵运乘坐同一辆车子。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对他人大加评论,谢瞻对他说:“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谢灵运的父亲谢瑍愚钝,早死,生前充任过秘书郎,听了谢瞻此言,谢灵运就此沉默了。在谢混生前,他与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密等子侄一起举办宴会,在宴会上饮酒赋诗,因谢混居住在乌衣巷,因此,又称为乌衣之游,当时,谢混曾说过:“阿远(谢瞻)刚躁负气,阿客(谢灵运)博而无检”云云。谢灵运本为刘义符的宋王世子左卫率,但因擅自诛杀门生,遭到王弘的弹劾被免官,刘裕登基以后,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等于是让他官复原职了。但谢灵运性格偏激,常常违反朝廷法度,刘裕及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只将他看作是一介文人,而将他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这让谢灵运一直愤愤不平。由于庐陵王刘义真是位文艺爱好者,谢灵运就主动与刘义真结好,目的是能够借助刘义真之力攫取朝廷的大权。
刘义真身边的另一位人物是颜延之。史书称他“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颜延之虽然不如谢灵运那样张扬,但也与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也有矛盾。
释慧琳,据《宋书·夷蛮·天竺迦毗黎国传》载:“慧琳者,秦郡秦县人,姓刘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内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注《孝经》及《庄子·逍遥篇》、文论,传于世。”《高僧传·义解四·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传附慧琳传》:“渊弟子慧琳,本姓刘,秦郡人。善诸经及《庄》、《老》,排谐好语笑,长于制作,故集有十卷。而为性敖诞,颇自矜伐。渊尝诣傅亮,琳先在坐,及渊至,琳不为致礼,渊怒之彰色,亮遂罚琳杖二十。”慧琳虽为僧人,但习玄学,善作文,是一个名士化的人物。一次,慧琳的师傅道渊去傅亮那里,慧琳见到道渊以后,没有施礼,让道渊怒形于色,傅亮遂命人打了慧琳二十杖。慧琳受到傅亮的侮辱以后,即投入到了刘义真的怀抱,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为敌。除了《宋书·刘义真传》明确说明的这三人以外,与刘义真交好的尚有范泰,到宋文帝元嘉初年的时候,范泰曾上书宋文帝要求给刘义真在恢复封爵的基础上,再追赠更高的官位,在这篇奏表中,范泰称自己“但猥蒙先朝忘丑之眷,复沾庐陵矜顾之末”云云,可见他是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往甚密的。范泰是范宁的儿子,深得刘裕的爱赏,但由于他嗜好喝酒,一直没有被委以政事之官,对此,范泰内心也很不满,他一直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有矛盾,《南史·郑鲜之传》记载:刘裕代晋,“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范泰借嘲讽郑鲜之官位比不过傅亮、谢晦,其目的也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刘义真身边的人都是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的对立面,这不能不令徐羡之等人感到十分忧虑。徐羡之派遣范泰的第三子范晏,劝诫刘义真不要与谢灵运等人交往下去了,但刘义真却回答:“谢灵运空灵随意,颜延之狭隘浅薄,两人正是魏文帝所说的很难以名节自立的一类人。只是我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同,才与他们交游。”如果刘义真继续与谢灵运等人交往,势必会危及到徐羡之等人的权位,而如今刘义真却不同意与谢灵运等人断交,这让徐羡之等人非常担忧。因此,当刘裕问及如果废黜太子刘义符的话,刘义真是否是合适的太子人选,谢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下请求前去观察观察。”于是,谢晦来到了刘义真的府邸,刘义真见到谢晦以后,准备在谢晦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他兴味盎然地要与谢晦清谈一下,但是谢晦却不怎么在意。谢晦回去复命,他对刘裕说:“(刘义真)的品德低于才能,不具备一位嗣君的素养。”谢晦的话立即起到了作用。永初元年的庐陵王刘义真还是扬州刺史,到永初二年,他就被免去了扬州刺史一职,单独挂一个司徒的空名,到永初三年刘裕驾崩前,又将他改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安徽省和县),把他赶出了京师。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3 10:35:31 +0800 CST  
九、武帝驾崩(2)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时年60岁的刘裕生病了,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五人入宫服侍刘裕。也就是在此时,刘宋执政大臣将刘义真赶出了京师,这也意味着刘义真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五月,刘裕再次发病,他精心挑选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而后,将太子刘义符召来,叮嘱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有大的欲望,不像他的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二人应该没有贰心;谢晦一直跟从我征战,懂得一些机变,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出在此人身上,稍后,可以将他打发到江州或者会稽郡。”又亲自写下手诏,他规定:“朝廷不再另外设置别府,宰相兼任扬州刺史的话,可以拥有一千名甲士保护;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大臣,确需予以保护的话,也必须从宫廷禁卫军中调配;以后遇到战事,要全部使用中央军,平叛以后,将领即将军队交还。后世遇到幼主,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母后不得干预朝政。负责保护大臣的甲士不得入殿,对于重要的大臣可酌情配给班剑。”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5月21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仅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六月,少帝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已接替太尉刘道怜,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七月,将刘裕安葬在初宁陵,庙号高祖。
安葬了刘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刘义符的这四位辅政大臣:
一是徐羡之。他出身东海徐氏,祖父徐宁,为东晋吏部郎(六品);父徐祚之为上虞令(六品)。徐羡之早期与刘裕一起在桓修府中,关系很好,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就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而刘裕的第6女富阳公主也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徐羡之与刘裕一样是“起自布衣”,又没有“术学”,王华称之为“中才寒士”,但此人却有大局观念,不但有才干,而且忠诚于新朝,徐羡之曾说过:“我位至五品,官为两千石,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因此,除了刘穆之以外,他是刘裕最信任的人,首席辅政大臣也非他莫属。当上辅政大臣以后,傅亮、蔡廓常说:“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其次是傅亮。傅亮出身北地傅氏,他的高祖傅咸曾为西晋司隶校尉(三品),东晋以后,傅氏逐渐衰落,傅亮也只作到桓玄的秘书郎(六品),因此,他也被王华称为“布衣诸生”。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秘书,刘裕代晋前的“表策文诰”,大多数都出自傅亮之手,特别是在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回到建康,促成了刘裕登基,因此,在刘裕眼里,“中才寒士”徐羡之和“布衣诸生”傅亮都是新朝的得益者,是自己最可放心使用的人。
第三就是檀道济。檀道济“世居京口”,上辈无闻。刘裕对其颇为信任,以其为顾命大臣,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一个就是谢晦。谢晦属于一等高门,虽然他一直追随刘裕,但刘裕却怀疑高门士族对自己的忠心,因此,刘裕还将檀道济拉入顾命大臣中来,以牵制谢晦。
因此,在刘裕挑选的这四位辅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是核心,檀道济是保障,谢晦则仅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新朝对高门利益的兼顾。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5 19:28:44 +0800 CST  
按理说,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的地位要比檀道济、傅亮等人高很多,应该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刘裕却没有这样做,由此可以反映出刘裕对高门的态度:他不愿意让过多的高门士族左右未来帝国的政局,且王弘缺乏谢晦那样的忠心。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次等士族出身的“寒士”徐羡之、傅亮等人主导新朝朝政以后,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宋书·张敷传》记载,张敷出自吴郡张氏,“性整贵,风韵甚高……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张敷之所以如此,就是轻视傅亮的出身。还在永初二年的时候,孔琳之任御史中丞,就曾弹劾尚书令徐羡之纵容自己的属下寻衅滋事,要求将其罢免。另据《宋书·蔡廓传》的记载,徐羡之、傅亮当政以后,曾打算征召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傅亮的从兄傅隆问傅亮:“人事问题如果全部由我全权处理的话,我就无话可说;如果不同意,我不当。”傅亮征询徐羡之的意见,徐羡之回答:“黄门郎以下的官职,全部交给蔡廓,你我不干涉;黄门郎以上的官职,当然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蔡廓听到徐羡之的决定,他说:“我蔡廓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也。”干木,是徐羡之的小字。当时,对于确定下来的人选,写到黄纸上,由录尚书事和吏部尚书在上面签字,蔡廓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写到徐羡之名字之后,而拒绝担任,这也说明了其不愿与徐羡之等人合作的态度。
除此之外,辅政大臣们与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刘裕曾试图废黜刘义符册立刘义真一事,刘义符、刘义真兄弟当然是一清二楚,而谢晦在其间一下子就否定了兄弟二人,也让兄弟二人一起对执政大臣们不满。刘义真少不更事,口无遮拦,过去曾说出一旦自己得志后,将重新安排朝廷中的重臣,言者也许是无心,但听者却有意,闻听刘义真此言的徐羡之、傅亮等人自然是非常紧张,这也是在刘裕去世前一再排挤刘义真的根本原因。对于刘裕而言,既然决定不再废长立幼,那么,刘义真就改离开京师,以免惹是生非;对于执政大臣们而言,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也必须将刘义真集团打压下去,让其远离政治中心。刘义真尚未离开京师的时候,刘裕就病故了,参加完刘裕的丧礼,刘义真离开京师,前往历阳上任,因为是在丧期,刘义真的乘船布置得很简单,不及他母亲孙修仪的乘船好。在离开京师之际,刘义真与谢灵运、慧琳等人在东府检阅了部队,回到船上饮酒,并命人将母亲坐船上好的装饰物剔下按到自己的船上。到历阳以后,他屡次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但都遭到了徐羡之的拒绝,因此,对徐羡之等人非常气愤,并上书请求回到京师。
据《宋书·刘湛传》记载,刘湛自刘裕时代,就是豫州刺史刘义康的长史,刘义康改为南豫州刺史后,刘湛也随府为南豫州长史,兼历阳太守,当刘义真被贬出京师、担任南豫州刺史后,刘湛并没有随刘义康去南徐州担任长史,而是留在了南豫州,担任刘义真的长史。刘湛是南阳人,他的身世我们在东晋卷中已经做过介绍,不再赘述,现在要说的是,执虽然刘湛现在是刘义真的长史,但与刘义真过去并无交情。刘义真来到历阳以后,就命令手下准备好吃的好喝的,但刘湛却以为此时还属于为刘裕服丧期间,禁止厨房给他做,无奈,刘义真只好让身边的亲信在家中偷偷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是,正巧刘湛前来,刘义真正让人煮酒烤贝壳吃,刘湛严肃地说:“大人现在不应该吃这些!”刘义真说:“早上太冷了,喝一碗酒又何妨!长史你与我应该亲如一家,希望你要与我一心。”于是,刘义真命人给刘湛端来一碗酒,刘湛站起身说道:“大王既然不能以礼自制,此举又不能以礼对待他人。”
楼主 迅发  发布于 2012-03-06 14:12:58 +0800 CST  

楼主:迅发

字数:105285

发表时间:2012-02-29 18: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07 11:01:05 +0800 CST

评论数:43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