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与张伯伦(读史漫笔40)

英国人很擅长外交,可也有失手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奉行绥靖政策就是个典型事例,既损了人又害了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算得上是英国人对人类知识贡献的著名案例。

这个案例的重点是,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在与希特勒打交道时吃了败仗。原因何在?

1918年,从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大战实际上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由于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创伤,加上俄国革命的影响,那时在整个欧洲大陆,人们开始怀疑旧秩序。而且,在西欧,正经历着经济困难、大规模失业,内阁不稳定(政治不稳定)的严重困扰。不过,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过政治家、外交家们的不懈努力,欧洲似乎正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彻底破坏了。1929年开始的无比强烈的大萧条,象一根巨大的棍棒彻底搅乱了欧洲,特别是西欧。正如史家所说,“1929年以前的几年是充满希望的几年,欧洲逐步解决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各种争端。相反,1929年以后的几年充满了忧虑和失望,危机一个接一个,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3:57 +0800 CST  
比如在英国,由于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长期存在失业,形势变得更糟。整整一代人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是在几乎没有机会、没有希望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一些人痛苦地将他们无目的的生活称作“活地狱般的生活”。另一些人则放弃了希望,变得听天由命起来,他们说:“任何人现在找到工作的机会都不会比爱尔兰抽彩中奖的机会多些”。

到了1932年,有一个英国人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形势的严峻性,这就是张伯伦的异母兄长奥斯丁·张伯伦,曾任英国的外交大臣,他说:
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指1925年《洛迦诺公约》签订后的几年)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这里,他所说的“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似乎就是大萧条及其各种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4:58 +0800 CST  
可惜,几年以后,等到内维尔·张伯伦执政的时候,形势更加严峻了,他却不能清醒地估计,这便成了张伯伦外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5:36 +0800 CST  
张伯伦外交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二,是他根本不了解他的外交对手希特勒。

本来,到1924年,由于《道威斯计划》的议定和法国、意大利从鲁尔的撤军,德国才刚刚开始安定下来。后来几年,由于美国的大量贷款,它的经济也因而不断好转。可是,大萧条给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有五分之二的劳动力失业,另外五分之一的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6:33 +0800 CST  
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使得希特勒有了施展“才华”的背景和舞台。希特勒在猛烈的经济风暴中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大萧条,成了希特勒发迹直接的、首要的原因。之前,大多数德国人只把他看作是一个爱高谈阔论而又毫无危害的狂热分子,当大萧条使得近一半的劳动力失业时,他便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爱戴的元首,因为,“他为他们的不幸提供了替罪羊,为个人和国家愿望的实现提供了行动纲领”。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不久便成为该党的领袖,即元首。1923年,35岁的希特勒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史家认为,这是一部夸张的长篇自传体回忆录。

1932年7月德国人举行新的选举,纳粹党成为最大的获胜者:希特勒成了全国第一大政党的首脑。他所作的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权,在与兴登堡总统的谈判中,他要求完全的行政权。他说:“我就是要求得到与墨索里尼在进军罗马后所行使的同样的权力。”可是,总统拒绝了。

不过,1932年11月举行的另一次选举中,纳粹党遭到了挫折,希特勒突然感到恐慌,感到可怕的威胁,他极端的沮丧,甚至说:“如果党一旦崩溃,我就立即开枪自杀”。

可是,刚刚两个来月,到1933年1月30日,这位想要自杀的人成了德国的总理。时人慨叹,柏林的政治真是阴谋诡计的泥淖nào 。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7:56 +0800 CST  
这时,希特勒真的有了权力。 6个月内,希特勒就根据他关于种族和领导权的思想,将整个德国组织起来了。

1933年3月23日通过的《授权法》,给了他长达4年的以法令进行统治的权力。过了不到一个月,1933年4月22日,他的副手约瑟夫·戈培尔就在日记中写道:“现在,元首的权力在内阁中完全占支配地位。将不再有投票。元首个人决定一切。所有这一切的取得比我们所敢期望的要快得多。”

到了1933年夏天,他就在实际上消除或控制了德国人生活中所有独立的成分——工会、学校、教会、政党、交流媒介、司法系统和联邦各州。

1934年8月2日,总统兴登堡去世,史家慨叹说:“他死得正是时候,使希特勒能把总统和总理的职权合为一体,由他一人掌握”。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9:14 +0800 CST  
从1933年1月30日成为德国总理,到1934年8月,仅仅1年零7个月,就把德国总统和总理的职权集于一身,希特勒搂权的能力令人吃惊。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09:43 +0800 CST  
当时,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自卫措施,这些措施随即引起各国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上的紧张关系。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过去几年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努力停止了,大规模地重整军备计划开始行动了。因为军火制造不仅提供了想象中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就业机会。希特勒正是因为实行庞大的重整军备计划,才迅速地解决了他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失业问题。而且正是因为希特勒在国家的备战方面做得最彻底,所以他最成功地使德国摆脱了经济萧条。

自然的结果是,各地民众都欢迎新的工作,哪怕是军工厂里的工作。正如史家所说,“很可能没有一项措施能象给绝望的失业者以工作的大规模的重整军备一样,使希特勒为其人民所爱戴。”
可见,希特勒不仅能搂权,而且迫不及待,行动的迅速令人目瞪。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0:44 +0800 CST  
武器装备是战争的消费资料,积聚起来的武器装备必然迟早会使用,但使用它们还得有个理由,于是希特勒新创了一个词儿叫作“生存空间”,说,“失业和普遍存在的苦难是由生存空间的缺乏引起的”。这当然是侵略者的语言,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的说法和论点也与此类似。现如今,美国人为了实施他们的全球霸权,挂在嘴巴上的一个词儿叫“自由航行”,似乎也属此类。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2:21 +0800 CST  
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论点,却把大萧条中生活极度困苦的民众煽动起来了,结果是“人民团结起来、去支持各自政府的扩张主义政策”。
那时,大萧条的严酷,使得“西方领导人首先须予以注意的是那些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甚至连一些不愿轻信这些似是而非的推理的西方政治家有时候也不得不因国内的紧迫问题而对侵略行径视而不见”。
那时,希特勒充分认识到形势十分有利于实现他的思想和目标。他的思想和目标是在《我的奋斗》(1924年)中提出来的:
“……如今,不能靠强烈的抗议,而要靠一把巨大的剑,使被蹂躏的地区回到共同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抱。”
“我们国社党人自觉地……关注我们6O0年前放弃的领土。……新德意志帝国必须使自己沿着过去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前进,用德意志的剑为日耳曼人获得耕地,为这个民族获得每日食粮。”
希特勒了解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也足以使人口呆。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2:58 +0800 CST  
事实上,希特勒一上台,就迅速地把德国纳入他的战争单行道了,口号是“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并且立即开始行动。

1935年3月,德国正式背弃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再一次公然违背《凡尔赛和约》,遣一支3万5千人的军队长驱直入莱茵兰,并立即动工建立齐格菲防线。史家说,这是一次最具战略意义的行动,后来才知道,这是希特勒在玩策略,在虚张声势吓唬人。不幸的是,欧洲的主要国家法国和英国却都被吓住了。

原来,当时希特勒是在不听几乎所有将军劝告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除两人外,德国军事首领都反对重新占领莱茵兰,认为那样必然引起与法国的冲突,而德国军队还没有准备好进行重大的战争,因此,希特勒命令,如果法国调兵,并将其军队派过边界的话,他的各个师应一枪不放地主动撤退。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5:38 +0800 CST  
“希特勒对莱茵兰的突然行动意味着彻底打破了欧洲军事和外交上的势力均衡。”“法国不能对这一重大挑战作出适当的反应,因为这个国家当时正准备大选,而且是由一个临时的内阁在执政。”总之,法国没有采取行动,因为他们一厢情愿地不愿意有任何的战争冒险。

英国也没有采取行动,当时的英国首相鲍德温对法国人说:“只要有1%的因你的警察行动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我就没有权利把英国牵扯进去。……英国现在不处于进行战争的状态。”英国人也同样一厢情愿地在躲避战争。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6:28 +0800 CST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与奥地利总理的一次会谈中说:“三年前,我们曾派小股部队进军莱茵兰,那是我事事都要冒险的时候。那时,如果法国出来阻止我们,我们只有撤退。……但是现在,对法国来说已为时太晚了。”

就这样,希特勒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7:10 +0800 CST  
与此同时,德国对东南欧发动了经济攻势,接受了土耳其全部出口物的51%、保加利亚全部出口物的48%、希腊的36%、南斯拉夫的24%,匈牙利的23%,从而把东南欧变成了德国的经济附属地。

1936年10月24日,“罗马—柏林轴心”正式结成。

第二个月,日本通过与德国、然后又与意大利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加入了这一轴心。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7:42 +0800 CST  
1938年,史家说,这“是轴心国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年。导致这些重大发展的中心人物是内维尔·张伯伦”。就在这大战前的关键时期,奉行绥靖政策的主角张伯伦登台亮相,他决定性地影响了欧洲的外交进程。

张伯伦1937年5月出任英国首相,并开始接手确定英国对外政策的方向。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8:34 +0800 CST  
1938年2月,暴发奥地利危机,希特勒把军队集中到边界,张伯伦奉行他的不干涉政策。 3月11日,面对两份最后通蝶,奥地利总理舒施尼格将总理位子让给了纳粹内政部长阿图尔·冯·赛斯-因克瓦特,此人过去一直同柏林保持着电话联系。1938年3月14日,希特勒耀武扬威地进入了他的出生地。就这样,德国通过电话就接管了奥地利,来自柏林和维也纳的法令宣布奥地利为德国的一部分。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19:03 +0800 CST  
随着平安地吞并奥地利,希特勒又把目标对准了邻国捷克斯洛伐克,史家认为,捷克斯洛伐克是较大的、强大得多的国家,拥有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现代化军队和相当多的工业企业。

但是,两国边界的苏台德地区,居住着300万日耳曼少数民族,原本,苏台德的日耳曼人所享有的自由比欧洲其他少数民族要多得多,他们过去也一直比较满足和安定。但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密探的煽动加上大萧条造成的严重失业,引起了不满情绪,更为严重的是,英、法政府准备放弃捷克斯洛伐克,就象它们先前放弃奥地利一样。

1938年3月24日,张伯伦在众议院宣布,他不能保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证在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下援助法国,张伯伦担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会引起一个使法国、最终使英国卷入纠纷的连锁反应。

法国呢?“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它断然地拒绝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危机时,69岁的张伯伦曾于1938年9月间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第一次在9月15日,这是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著名的贝希特斯加登会晤,希特勒不加掩饰地提出要并吞苏台德地区,并表示,为了达到目的,他宁愿“冒世界大战的危险”。张伯伦回国后,首先说服他的内阁,然后说服法国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英法两国政府施加一切压力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这些条件。

第二次在9月22日,张伯伦飞往戈德斯贝格,他认为只需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让领土的具体办法就行了。然而,“元首”却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支持波兰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领土要求。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20:27 +0800 CST  
两次会晤清楚地表明,希特勒是一心一意要领土,要扩张,张伯伦是一心一意要和平,要绥靖。两个人是一人一股筋,两个人都是一根筋。所不同的是,张伯伦没有摸透希特勒,希特勒却看透了张伯伦。证据是,如果张伯伦能了解他的对手,就不会有后来的慕尼黑会议。丘吉尔说得对,“他(张伯伦)的全部希望是使自己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载入史册;为此,他准备不顾种种事实而不断奋斗,使自己和国家冒着很大风险。不幸的是,他碰到了他无法估量其力量的潮流,遇到了他无法在其面前退缩但又对付不了的飓风”。希特勒了解对手的能力,实实令人瞠目。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21:04 +0800 CST  
1938年9月29日,在慕尼黑举行了英、法、德、意四国会议,这就是二战中有名的“慕尼黑会议”,它同“张伯伦”“绥靖政策”一起,在人类历史的史册中,记录在案。会议决定答应希特勒的所有要求,可怜的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决定自己国家命运的会议,自己却没有资格参加!

总之,张伯伦们的思维方式直接牺牲了奥地利、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独立的国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如史家所说,这种牺牲并没有带来人们所天真地想象出来的“我们时代的和平”,而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23:35 +0800 CST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希特勒失败了。通史描述,1945年4月的最后一天,希特勒和几天前刚同他结婚的伴侣爱娃·布劳恩一起自杀。他们的尸体在总理官邸的院子里被浇上汽油焚烧了,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痕迹。希特勒就这样处置了自己,令人结舌。相比之下,东条英机显然是低了一筹。日本人讲究武士道精神,他们要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而且把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不晓得东条英机为什么不去殉道呢?
楼主 woxinsihaiyang  发布于 2017-09-26 11:23:58 +0800 CST  

楼主:woxinsihaiyang

字数:475

发表时间:2017-09-26 19:03: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9-18 15:55:45 +0800 CST

评论数:4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