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今晚停更一次,头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8-31 20:02:46 +0800 CST  
回复第40楼, @新木椅子
@泰安毛哥 39楼 2013-08-26 09:55:11
孙英雄的壮举值得一看
-----------------------------
孙英雄指的是谁?
--------------------------
@朱国瑞2013 92楼 2013-09-01 00:53:57
应该是孙承宗
-----------------------------
这个猜到了,但是不太确信,要是天启对老孙信任有加的话,明朝在辽东便会安定下局势,凭坚城用大炮,后金骑兵也不会占到上风,等待时机,等到后金没有明主之时,联络后金的汉人里外夹攻说不定可灭后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1 09:04:25 +0800 CST  
@抢号 93楼 2013-09-01 02:10:10
满清就是垃圾
-----------------------------
我们读史书,不是说评论谁对谁错,这个已经有无数人评论过,我们是要以史为鉴,在过去的历史中汲取精华经验来用在我们现在的社会,读历史,是为了往前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1 09:06:07 +0800 CST  
明朝这一断绝贡市,王杲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寨子里的粮食支撑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可这时日一长寨子里存粮也终有消耗殆尽的一天。

有出也得有进,这才能平衡。

面对大明王朝的经济封锁,王杲该如何应对?

应对方法一:买粮食。这个方法很不错,可问题是,向谁买?明朝?对不起,你已经登上了黑名单,人家不跟你做生意;其他部落?对不起,战友家里面的存量也不多,帮助别人的前提是自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总不会为了帮你苦了人家吧?

应对方法二:谈判,与大明王朝谈判,重开贡市。

要说方法一王杲还可以考虑考虑,这方法二王杲是万万不会实行的,你杀了明朝那么多的官员士兵,前不久还杀了人家省军区副司令员,还把人家分尸了,这能谈判吗?就算可以谈判,明朝的条件肯定也会让王杲进京领死。

为了自己部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伟大,这是大公无私。

王杲不是董存瑞,他不会这样做。

这就是人的本性,享受集体劳动成果时可以肆无忌惮,生怕自己比别人享受的少一丁点,可一旦让他为集体利益牺牲他个人一定利益的时候,他就会畏畏缩缩,推三阻四。

一般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贯自私自利狡诈多端的王杲呢?

天无绝人之路,这话真是一点也不假,王杲很快就选择了应对措施三:

故技重施。

也就是要把抢劫进行到底。

没有粮食,我们就去抢掠,况且抢掠还省掉了花钱购买粮食,岂不是一本万利?

王杲这个应对措施三显然是错误的,一错再错,明朝不卖给你粮食,不跟你谈判,你难道就不会揣上银子进京带点打点?只要钱到位,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呢?

要说就得说王杲,聪明是不假,可都是点小聪明,用在占小便宜上还可以应付,一到大事上就糊涂了,什么政治博弈根本一点都不懂。

不会游泳还下深水区野泳,这叫找死。

王杲的政治低能、无知狂妄对他以后身败名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王杲率着队伍来到前些天刚刚“光顾”过的明朝城市,发现往日城市的繁荣景象早已不见,城外热闹的集市也没了影子,有的只是城楼上的刀枪林立,有的只是城楼上怒目而视“恭候”王杲的明朝军校。

王杲不是傻子,看见这幅场景便已经知道今天这笔生意没法做下去了,猎物不能往猎人的枪口上撞。

王杲便领着队伍灰溜溜的回了山寨。

如果你以为这样就风平浪静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低估了王杲的固执狂妄与疯狂自大。

将抢劫进行到底!


第三章.比李云龙还要生猛的男人 又一个重要人物即将登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1 17:29:00 +0800 CST  
话说明天开学...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1 17:29:05 +0800 CST  
三.比李云龙还生猛的男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做好计划就是奠定良好开端成功的一半。

王杲县长又向各位前合作伙伴发出了邀请,人家本是不想来的,都在家里办Party开聚会,开什么会呀?但是一听传信人捎的口信,本想拒绝的县长们顿时是眼冒绿光,屁颠屁颠的赶到了王杲的古勒寨。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买卖来了呗!

王杲一看与会人员都到齐了,也不多说,直接开门见山:

“我们这次出兵的目标是沈阳、辽阳,散会!”

王杲语速如果一般的话,这个会议10秒钟肯定就开完了;如果语速稍快一点,6秒差不多就说完了。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简洁、最短暂的军事会议了吧!

你可能听得云里雾里,什么辽阳沈阳,根本听不懂。

别着急,为了让你更加清楚的了解王杲这次行动,我会用李云龙的例子来加以描述,因为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军事行动和王杲攻打辽阳沈阳是有很多异曲同工。值得我们比较之处的。

李云龙打的是平安县城,注意,是县城;而王杲攻打的辽阳和沈阳,辽阳是辽东最高首府所在地,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省会城市,沈阳也是当时的辽东重镇,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地级市吧。

一个打的是县城,一个打的是省城加地级市,王杲攻打的城市级别不仅要比李云龙高上许多,重要的是王杲还是一打二。

李云龙当初打一个平安县城都如此大费周章,更别说王杲要打一个省会城市加地级市的组合了,何况这个组合本身就不好打。

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欲攻辽阳必先攻沈阳,仅仅一个沈阳城就有六七万的常驻明军,可见沈阳战略地位之重要。

但是话又说话来了,辽阳沈阳是不好打,可只要王杲实力够强,攻打辽阳沈阳也不是难事。

天下无难事,只是你还嫩。

那我们来看看进攻方王杲的情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句话直接的点出了打仗的两个关键性因素:兵马、粮草。

兵马,就是看你有多少军兵,简单的说就是有多少人马多少杆枪。人数的多少在战争中是很重要的因素,更别说是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了,可以说人数多少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

王杲有多少人呢?

拼拼凑凑几千人总是有的,再加上各位前来入股的股东们,联军人数应该是一万有余。

粮草,联军的高层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向来都是就地“补给”(抢掠)的,再说了,你见过劫匪抢劫银行时裤兜里还装一堆零钱?

股东、小弟、启动资金三个问题都解决了,联军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去跑“业务”了吧?

No,还短一个重要的因素。

短什么?

理由。

李云龙为什么带兵打平安县城?解放县城!这个是场面话,原话是“老子带兵去救老婆”。

那么王杲带兵攻打辽阳沈阳的理由是什么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2 20:33:44 +0800 CST  
开学第一天的更新送到~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2 20:34:07 +0800 CST  
细数古今中外的战争,率先发动者往往都会需要一个理由,要做到师出有名。理由要光明正大,不光明正大?没事,有道理就行;理由没有道理?没事,给我扯歪理;歪理都没有?给我找借口,借口总有吧?说我的士兵在演习时走丢了,我要进城检查!(小日本在卢沟桥的伎俩)

王杲县长的小聪明在找借口方面还是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他很快找到了进攻辽阳沈阳的理由:

明朝断绝贡市,部众坐困。

你还别说,这个理由还真靠谱。

断绝贡市,确实是明王朝主动断绝的,王杲部众也确实是没有粮食吃了。

我是被逼的!王杲表示很无辜。

真的是这样?

当然不是,你王杲出兵辽阳沈阳有你的理由,同样明王朝主动断绝贡市也有理由。

数犯边,杀戮甚重。

理由很简单,但却很说明问题:

是你王杲入侵在先,明朝是自卫反击在后。

前文已经简单叙述了王杲的“致富”事迹,这里就不再叙了。

话说王杲为首的联军此时已抵达辽阳城城郊附近,这才刚到,还未待统帅王杲下达发起总攻击命令,手下“精锐”便一窝蜂似的冲向了附近的繁华集市,开始大肆抢掠。

惊人的“配合”,惊人的“默契”。

停停停,不是进攻城市吗?怎么跑去抢劫了?

这个还真不怪王杲,他眼中的“进攻”就是这样的,就好像一些学生眼中的上学,背包去,睡觉,背包回,一天的学业结束。

抢劫就抢劫吧,可是抢劫你也得做好呀!

论起抢劫这个传统发家致富职业,王杲的手下们还真不怎么擅长,比起蒙古同行的职业化抢劫那差的可真不是一星半点,勉强算个业余,连三流都差得很远。

不仅水平不行,最关键的是:他们还不会判断所要抢劫事物的价值。

强盗不知道抢劫什么是好东西?

不是要他们像世界名盗一样多么精通名家书画,可你起码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知识还是应该要有的吧?

可惜,没有。

一个LV的包包和200元,你选择哪一个?

这个还真不好说,不同情况会做出不同选择,对于一个时尚白领来说,选择LV包包是毋庸置疑的;可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流浪汉来说,200元是他毋庸置疑的选择,原因很简单,LV不能当饭吃,200元却可以让他饱餐一顿。

既然这个辨别不出来,那就让我们以最常规的方法来做一个选择:价值决定价格。上万元的LV包包和200元哪一个价值更高?

如果你上过幼儿园,你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是LV包包。

这个是傻子都知道的事情,可是:

王杲的手下们确实比傻子还要傻的存在。

总结王杲的抢劫,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抓下放大。

可是这也不能怪他们,你让一个不懂艺术的文盲去欣赏唐伯虎的作品,他能欣赏的了?别说欣赏了,看都看不懂,更别提发现什么价值了,作品怕是让他当差屁股纸都不乐意呢(纸太硬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启迪:

没文化,真可怕!连个抢劫都做不好。

孩子们还是都好好学习吧!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3 20:48:45 +0800 CST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4 13:13:58 +0800 CST  
@心心相印爱满洲 107楼 2013-09-04 17:58:21
各色人等
-----------------------------
什么意思?我现在开始码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4 19:50:35 +0800 CST  
只是今天的一部分,等等还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4 20:22:19 +0800 CST  
你也许会说,蒙古骑兵也没文化呀!人家怎么能把抢劫事业做的好?

人家是练过的,伤不起。

在你眼里,抢劫就是抢劫,是土匪流氓的行径,可在人家蒙古骑兵眼里,抢劫不是抢劫,那是艺术!

境界的差距!

不仅境界上有差距,很多地方也有人家有差距。

一.蒙古骑兵是职业化劫匪,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当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时都到过欧洲去抢劫,什么世界名牌没见过?什么世界名牌不知道?人家的眼界是很宽阔的。

二.有抢劫的天赋。祖辈上都是抢劫的行家里手,一生都奉献给了抢劫事业,血统遗传下来,能没有天赋?

三.经验老道。这才是最关键的,勤奋才能成功,熟悉才能生巧,一个屌丝多读读名著佳作也可以冒充文艺青年,抢劫也是这个道理。老子领上儿子去抢劫(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真的),老手带新手,儿子被多带上几次也就成了老手(估计老子还没退休呢)。就这,抢劫没个几年的“抢龄”首领都不带你去,嫌你入行太浅,经验不够。

四.风俗习惯。蒙古族是一个喜爱抢劫的民族,当初政府南宋时就特别热爱抢劫事业,后来国家成自己的了(建立元朝),还抢?就像《武林外传》里的盗圣白玉堂,见了钱手就控制不住,同样,蒙古骑兵几天不抢劫也会心痒的厉害。

五.生存必须。在为入主中原之前,作为游牧民族抢劫也是他们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同时也是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没粮?没钱?没女人?Let is go!

比起专业的抢劫团队,王杲率领的纯业余抢劫队伍可是把辽阳城郊闹了个鸡飞狗跳,乌烟瘴气,王杲好一阵催促众人这才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恋恋不舍的集合好队伍准备“胜利凯旋”。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这件事情,众县长们早就欢天喜地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回家了。

其实这还真不算一件大事,甚至还有点误打误撞:

或许是因为抢劫抢的太忘乎所以了,几百名联军(王杲等抢劫联军)骑兵冲进一个名叫五子味的卫城。

这下出事了,众所周知,骑兵野战争锋是一大优势,但攻城巷战却是骑兵的致命弱点。

这几百名骑兵很快便淹没在了五子味卫城中,还没待联军缓过神,一支由三千名明军组成的队伍却不知从何处钻了出来,“神奇”的出现在了联军背后。

猛地发现自己背后平白无故出现三千敌人,王杲等人自然是吃惊不小,这不是魔术吧?

王杲的第一反应就只有一个:

撤。

撤的越快越好。

因为狡诈的王杲误以为自己中了联军的埋伏,平白无故背后出来三千人,这事情有问题!

就算没有埋伏,王杲也必须快速的撤离,绝不会恋战。

也绝不敢恋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4 20:23:18 +0800 CST  
王杲不敢恋战,当然不是因为打不过。

撤退不是因为打不过这三千明军,而是害怕,害怕明军。

害怕?害怕你还来抢劫?

这害怕不是因为这突然出现的三千明军,而是在王杲来之前就存在的。

王杲劫掠辽阳沈阳其实是利用了明军惯性思维的空子,明军看到王杲大队骑兵向辽阳冲来,第一反应就是关闭所有城门,因为他们辨别不出王杲的目的是要抢掠还是攻占城池,及时关闭城门是为了防止骑兵冲入城中,毕竟守护城池是最为关键的,何况是守护辽东的首府。

关闭城门之后,又得上报将军,又得吹紧急集合号,还得调配弓弩手上城楼守成,还得准备大量的攻城器械。

这一番忙乱下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王杲的抢掠利用的就是这一段时间差,等到明军辨别出王杲的真实目的之后再出城迎敌,王杲早已扬长而去,连个鬼影子都没有了。

王杲之所以不敢与这三千明军对战就是因为怕和这三千明军一纠缠,辽阳城内的明军反应过来,大军出城把自己打个包围。

王杲还在这深思该如何应对呢,联军早就乱了套:

“我们中埋伏了”“我看这明军得有好几万呢,咱们快撤吧”“撤什么?就这么点明军,我们一个冲锋就打光了”“冲呀”

说话声此起彼伏,乱糟糟的都是在陈述自己的意见,但主战的还是大多数。

怕什么还就来什么。

辽阳城突然城门大开,数万的明军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直扑联军。

王高抬头一惊。

“不对呀,这个时间点明军不应该出来的呀?”

王杲猛然意识到了:

别管明军为什么出来的这么快了。快跑吧!

这下倒好,联军正在慌乱的呢,明军大部队便冲了上来,这会可就没人再说主战了。

乖乖,跑吧!

联军前面逃命,明军后面趁势掩杀,兜着屁股打。

帮打落水劫匪!

辽阳一战最终以明军大获全胜联军尸横遍野而告终,但王杲却因为撤离迅速未损失一兵一卒,尸横遍野的都是其他“股东”们的手下。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4 20:54:39 +0800 CST  
@心心相印爱满洲 2013-09-05 19:12:18
上个回复没别的意思 , 看完了楼主更新的内容标记一下:)
-----------------------------
我是不是写得有点少?字数少所以没有多少人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5 19:42:18 +0800 CST  
话说王杲部众在辽阳一战中是死中得活,幸运的是更未损伤一兵一卒。

之前战场上的凶险并未影响到大家的心情。

就是尸横遍野,死的也不是自己人,有什么悲伤的呢?

不仅不悲伤,大家还很快乐,快乐的就像刚刚旅游踏青归来。

“这次抢劫真爽呀”“你看我抢的这个东西”“下次再来抢劫”

一众业余劫匪还在回家的路上积极热情的交流着自己有关这次抢劫的心得与体会,时不时还互相分享一下抢劫的经验,从而达到扩宽眼界,提升自己抢劫水平的目的。

提升水平,下次再来。

这是大家的一致呼声。

可惜的是,这呼声在他们有生之年无法实现了。

性命都没了,你用什么抢劫?

当王杲部众在辽阳城前肆意抢掠忙碌的不亦乐乎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注意到城楼上那双注视他们的眼睛。

一双冷漠的眼睛,一双充满了鄙夷之色的眼睛。

除了这些,这双眼睛带有更多的色彩是:

杀意。

让人不寒而栗的杀意。

王杲呀王杲,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我李成梁倒还真想真刀真枪的会你一会,看你是我手下几合之将!

明朝辽东代表队队长——李成梁,登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5 20:26:05 +0800 CST  
四.不出世之名将

你听说过李成梁吗?

不客气的说,怕是没几个人知道。

那你知道戚继光吗?

这个名字大多数人想必都不陌生,抗倭名将嘛!

如果我说在明史上,李成梁是一位足以与戚继光相比肩的名将,史书上称其二人为“南戚北李”,也就是说,明朝的东南沿海依靠戚继光,辽东地区依仗李成梁,则大明王朝天下平矣,你会有什么想法?

如果我说,就我个人而言,单就军事指挥才能,李成梁是要高于戚继光的,你会怎么想?

不管你怎么想,让我们先来看看李成梁同志的个人简介:

李成梁,男,朝鲜族(真不是汉族),铁岭人(没错,就是赵本山老师说的那个大城市铁岭),生于1526年,死于1618年,享年93岁(这哥们真是长寿,90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长寿了,何况这哥们还是武将,每天把脑袋捆到裤腰带上的工作,活到93岁简直就是奇迹)。

简介很简略,因为我想把李成梁的事迹好好讲一讲。

实在太精彩了!

李成梁的祖上是由朝鲜迁入到大明境内的,后来当兵打仗立过不小的军功,获封了一个可以世袭的官职。

按照明朝相关法律规定,身为后代的李成梁是可以袭职的。

袭职就像咱们八十年代工厂的用人制度,老子退休了,可以让儿子接替老子的职位。

可是,李成梁却没有选择袭职。

成梁同志,你脑子瓦特了?祖上传下来的世袭公务员不要,难道还要自己去报考公务员考试证明自己的才华?

你还真说对了,李成梁自己还真的去参加公务员考试了,不仅考了,还当了一个小官。

圣人呀!放着唾手可得的官二代不当,自己自立根生,这难道还不算是圣人?

我只想说,我没见过这样的圣人,历史上也还没有过这样的圣人。

李成梁不是傻子,他也不是不想袭职,而是无法选择袭职。

不袭职,实在是因为有苦难言呀!

李成梁心里一直是惦记袭职这个事情的,就好像你离世的父母在银行给你留了一笔巨款,却规定你几年之后才可以取出这笔巨款,你不惦记?

惦记归惦记,等该还得等待。

可是李成梁的等待终究是长了“一些”。

他等待了15年。

15年是一个什么概念?

它可以让一个25岁初入军营,血气方刚的下级军官变成一个白发初生,成熟稳重的下级军官。

头发不再乌黑亮丽,腰板不再挺拔笔直,白净的面庞也出现了褶皱,一切都变了,就是官职还没有变。

还是15年前的下级军官。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没变:

李成梁还是没有袭职。

15年过去了还没有袭职?15年了,黄花菜都早凉透了,不对,估计都风化成渣渣滋润大地了。

不就是袭个职嘛!有这么麻烦?

您还别说,真就这么麻烦。

明天继续给您细细道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5 20:57:37 +0800 CST  
袭职麻烦吗?

说起来麻烦其实简单;说起来简单其实麻烦。

怎么这的说?

请看袭职步骤:

No.1 李成梁同志得先去办理一些袭职的相关手续,如户口本、身份证、身份证复印件、居委会或村委会证明、当地派出所证明、辽东政府机关介绍信和证明等。别看需要的证件繁多,可如果仅仅需要这些,李成梁同志早就袭职了,哪里还用等待15年。

No.2 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李成梁15年无法袭职的主要原因。

明朝规定,办理袭职手续必须本人携带相关文件到兵部亲自办理。

咱们可以用GPS定位一下这两个地址:

Where is 兵部? 北京。

Where is 李成梁?辽东,铁岭。

放到现在成梁同志坐上飞机就直飞北京了(估计还是头等舱,公务出差嘛),可那会是明朝,是古代社会,别说是飞机,就是拉砖拖拉机也没有。况且李成梁也不是修真小说里的隐士高人,一声法号就可以瞬移几千公里。

当代最快捷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马。

这问题就来了:你从铁岭骑马一路飞驰到北京,一路上是你不吃饭还是马不吃饲料?你不住店还是马不休息?这一路人吃马嚼,吃穿住行不花钱?这一趟下来的花费都快赶上欧洲七国游了!这得花多少钱?

还有,路上生病了怎么办?武将的身体素质是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可并不代表你就不会生病,你以为你是超人?秦琼秦二爷怎么样?那么大的英雄还不是路上遇个风寒一病不起,最后落魄到不得不当锏卖马?

出门在外,就得多装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少装还真不可以。

当你费劲千辛万苦来到了北京,跑到兵部去办理袭职手续,你不得给兵部的相关领导送一点“茶水钱”,好好打点一下?(古今都讲究这个,咱们国家的传统)

这个钱必须要送?不送不可以?

不送当然可以,送这个钱完全是出于自愿原则的,人家政府部门是不会强收费、乱收费的。

钱送不送,你自愿,这是你的事;袭职办不办,我自愿,这是我的事。你看我们这里公务“繁忙”,积压的公事一大堆,你在京城静等几天,袭职手续办好了我们会派人去通知你的。

这可就有讲究了,要是你人品大爆发,正好遇上一个心善的主管,拖上一两个月也就办好了;可要是你遇上一个心胸狭隘的主管?那就准备在京城过年吧!

京城的物价水平那么高,要再遇上个通话膨胀物价上涨,生活在二线城市的成梁同志怕是得蹲到墙角大哭一场了。

综合以上,我们知道袭职的关键在于钱,而李成梁偏偏缺的就是钱。

李成梁祖上只是一个小军官,到李成梁这代家道早就衰败了,哪里还有什么钱。

成梁同志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他本想砍上两个蒙古骑兵的脑袋(明朝规定,军功授职,一个敌人的脑袋可以官升一级或是换取50两银子),这就有去京城袭职的路费了,可是15年过去了,他的计划都没有实现。

不是15年边境安定没有战乱,恰恰相反,15年边境都是动荡不安,蒙古骑兵经常来“旅游踏青”,两方面一交手,脑袋倒是掉了一地,一看,全是明朝这边的。

拿脑袋换银子的前提是:你自己的脑袋没有被别人拿着换了银子。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6 19:48:04 +0800 CST  
@心心相印爱满洲 2013-09-05 19:12:18
上个回复没别的意思 , 看完了楼主更新的内容标记一下:)
-----------------------------
@新木椅子 113楼 2013-09-05 19:42:18
我是不是写得有点少?字数少所以没有多少人看?
-----------------------------
@心心相印爱满洲 116楼 2013-09-06 19:44:38
不是少 楼主的更新算是很多很勤快的了,还是那句话 ,很多人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不感兴趣,而楼主又是如此年轻,多数读者不能从心里“看得起”楼主的作品。。。。也就回复寥寥了
-----------------------------
唉,正因为写得少所以我才写,我会坚持写下去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6 19:48:39 +0800 CST  
@272CK 119楼 2013-09-06 19:56:00
顶下你 坚持 坚持 不停的写 不断修正 到30岁 你会比较NB的
-----------------------------
谢谢,会坚持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7 09:11:35 +0800 CST  
事情要是再这样发展下去,那就没意思了。

屌丝兼破落官二代的逆袭才是这个故事的最大看点。

李成梁15年的漫漫岁月并没有白白等待,老天还是眷顾这个满腔报国之志却境遇窘迫的中年军官的,哪怕此时的他早已不再年轻,哪怕此时的他早已对未来失去信心,对前途心灰意冷,但是他的胸膛中还流淌着一腔热血,一腔炙热如地底岩浆却从未喷薄而出的名将热血!

热血,依然在!

李成梁,你生命中的重大转折已经悄悄的来到了你的身边。

因为他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一个足以改变你命运的人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

他叫李辅,是中央督导检查小组辽东组的组长(巡按御史),同时也是小组中唯一一名成员。

李辅的工作就是代表当今天子巡视辽东的,“所到之处,如朕亲临”就是他的护身符,所以辽东的地方大员对待他都很恭敬。

能不恭敬吗?皇帝是人家的直接领导,是他们老大的老大,靠山的靠山,人家分分钟一句话就能免了地方大员的职位。

历史上惊人的巧合出现了:中央高官李辅居然要巡视铁岭这个当时的小小县城。

更巧合的是:李成梁竟然与李辅见面了。

一个中央高官,一个中下级军官,地位悬殊如此之大的二人竟然见面了?

可能这就是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吧!

见面了自然就是老套路了,李辅见到李成梁器宇轩昂,颇有大将之风,一看就是做大事情的人,两人一交谈,李成梁就把自己这十五年来所思所想竹筒倒豆子般都像李辅一一叙述了,什么排兵布阵,怎样对抗蒙古骑兵,怎样抑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等乱七八糟都说了。

好学问,只是这个涉及的信息量有点大。

李辅尽管听的是糊里糊涂云里雾里,但是作为官员的他敏锐的意识到了一点:

眼前这个下级军官,是个人才。

意识到这点,也就足够了。

李辅一看,我和李成梁都姓李,百年前祖上说不定还是一家人,况且李成梁如此有才华还胸怀如此远大志向,这样的人才如若得到作用岂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想到这里,李辅做出了决定:

我要帮他。

李辅从自己原本不多的工资里慷慨的支出了一大笔钱赠与李成梁,作为李成梁的“助学基金”,好让李成梁进京去袭职。

看到这里,我不禁明白:

尽管大明王朝后期黑暗腐朽,尽管皇帝整日不理政事,尽管党政激烈,尽管阉宦横行,尽管兵患四起,可明王朝却仍得以继续运转下去的原因。

李辅,有像李辅这样的大臣,有无数像李辅这样的中下层大臣,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竭尽全力,正是因为他们不断修补这个本已残破不堪的国家机器,明朝才得以继续苟延残喘近百年。

感谢李辅,感谢他为李成梁提供了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感谢他这次无心之举挽救了大明。

如果没有他的推荐,李成梁无法袭职,我们很难想象大明王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皇帝多混账而朝臣无大恶(易中天先生语),但在我看来朝臣不仅是无大恶反而还是多大忠大义。

明朝,你应该感谢这位李辅,感谢他为你们这个破落的国家注入了一丝强心剂,让你们可以继续统治下去。

可是,可能吗?明朝的皇帝会感谢像李辅这样的大臣吗?

不会,所以明朝会灭亡,理所应当的灭亡。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3-09-07 11:12:40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