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眼中的隋朝(长篇连载)

啰嗦在前面

对于历史,我是个半吊子。
喜欢历史是从背朝代歌开始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小时候觉得,能背朝代歌会显得很聪明,可我把朝代歌背的滚瓜烂熟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进步。
从上高中开始,每次写兴趣爱好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的填上‘历史’。这样写有两个用处:一来,可以装叉,让自己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二来呢,装叉不易被发现,因为大家都不懂。
比如,我曾以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是同时存在的四个小国,你可能也这么认为,当然更多的人压根不知道“宋齐梁陈”是个什么东西。
大学毕业以后,吊儿郎当的在工地干了几年,真是‘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无数个空闲的时光都在无聊中煎熬的一滴不剩。漫无边际的空虚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喜欢,不去做,叫什么喜欢!
就这样,为了打发无聊,我把碎了的时间用历史书粘了起来。几年的时间,终于知道了个大概。总算是抓个青春的尾巴,没把青春彻底荒废掉,多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看了几本书之后,就总想写点东西。只是,我不懂幽默,也没什么文采,只会说大白话,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字。
比如,有年夏天,我跟朋友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慨良多。
朋友有感而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只会说:水真TM浑。
好了,不啰嗦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我开始了。

背 景

三国之后,曹操家种了多年的枣树,熟了,让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杆子全给打了,曹魏变成了西晋。
西晋皇帝司马炎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娶了个丑媳妇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丑皇后贾南风起了个头,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开干,自家人打起来,谁都不手软。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捡了便宜,‘五胡乱华’掀起了一场民族大混战,把北方砸了个稀巴烂。
公元439年,鲜卑族领袖拓跋焘统一了“五胡十六国”的北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北魏不够坚挺,又让“六镇起义”给冲了个七零八落。“六镇起义”托出了高欢、宇文泰两颗政治新星,一东一西,各自立了个傀儡皇帝,把北方又分成了东魏、西魏。
东、西魏的关系就跟现在的朝鲜、韩国差不多。东魏认为自己是北魏正宗,西魏是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西魏说东魏那是不要脸,自己才是承袭正统。彼此视对方为头号敌人,都要干掉对方,一统北方,东魏、西魏几乎年年开战,不开战的时候也不闲着---开骂。可惜,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直到死,谁也没怎么着谁,他们的儿子们相继废掉傀儡、称帝,史称北齐、北周。
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一团浆糊。
没人跟他打,自己跟自己打。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之后,史学家拽词说‘衣冠南渡’、是中原文明往南迁移,说白了,就是西晋被人打的受不了,在北方呆不下去,被撵到江南之后变成了东晋。
东晋维持103年,最后在内斗中彻底耗干,紧接着宋、齐、梁、陈四国换的跟走马灯似的,一直跟北方以长江为界对峙。
历史上把这段乱哄哄的时期叫做“南北朝”。

正 文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从黄巾起义算起,乱了三百多年了,算算时间,应该到时候了。
我要说的,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541年,三国鼎立的华夏大地上发生着一些这样的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初在南郊祭天,还亲自下田种地,体验百姓的艰辛,期盼有个好收成;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黄金搭档’苏绰的建议下,发布了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行政手册。宇文泰放了狠话:谁不会背六条诏书,就不让谁当官了;
西魏上下都忙着背六条诏书的时候,东魏新的立法《麟趾格》颁布实施了。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必将被另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影响着。当然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就是这些不知道的事却改变着他们身后的历史。
比如农历6月13日杨坚的出生。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6 13:51:42 +0800 CST  

登 场

一般有皇帝出生,史书里总会有一些比较扯淡的记载。皇帝越牛逼,记载越玄乎。这样的记载看多了,总让我误以为:不这么写点,显得史官很不专业。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6 13:55:06 +0800 CST  
啰嗦在前面

对于历史,我是个半吊子。
喜欢历史是从背朝代歌开始的:“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小时候觉得,能背朝代歌会显得很聪明,可我把朝代歌背的滚瓜烂熟之后,就再没有什么进步。
从上高中开始,每次写兴趣爱好的时候,我都会很认真的填上‘历史’。这样写有两个用处:一来,可以装叉,让自己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二来呢,装叉不易被发现,因为大家都不懂。
比如,我曾以为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是同时存在的四个小国,你可能也这么认为,当然更多的人压根不知道“宋齐梁陈”是个什么东西。
大学毕业以后,吊儿郎当的在工地干了几年,真是‘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无数个空闲的时光都在无聊中煎熬的一滴不剩。漫无边际的空虚让我悟出一个道理:喜欢,不去做,叫什么喜欢!
就这样,为了打发无聊,我把碎了的时间用历史书粘了起来。几年的时间,终于知道了个大概。总算是抓个青春的尾巴,没把青春彻底荒废掉,多了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看了几本书之后,就总想写点东西。只是,我不懂幽默,也没什么文采,只会说大白话,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字。
比如,有年夏天,我跟朋友站在黄河岸边,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感慨良多。
朋友有感而发: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我只会说:水真TM浑。
好了,不啰嗦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我开始了。

背 景

三国之后,曹操家种了多年的枣树,熟了,让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杆子全给打了,曹魏变成了西晋。
西晋皇帝司马炎给他的傻儿子司马衷娶了个丑媳妇贾南风,‘丑人多作怪’用在贾南风身上在合适不过了。丑皇后贾南风起了个头,司马家的八个王爷开干,自家人打起来,谁都不手软。西晋的‘八王之乱’让北方五个少数民族捡了便宜,‘五胡乱华’掀起了一场民族大混战,把北方砸了个稀巴烂。
公元439年,鲜卑族领袖拓跋焘统一了“五胡十六国”的北方,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北魏不够坚挺,又让“六镇起义”给冲了个七零八落。“六镇起义”托出了高欢、宇文泰两颗政治新星,一东一西,各自立了个傀儡皇帝,把北方又分成了东魏、西魏。
东、西魏的关系就跟现在的朝鲜、韩国差不多。东魏认为自己是北魏正宗,西魏是分裂国家的乱臣贼子;西魏说东魏那是不要脸,自己才是承袭正统。彼此视对方为头号敌人,都要干掉对方,一统北方,东魏、西魏几乎年年开战,不开战的时候也不闲着---开骂。可惜,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直到死,谁也没怎么着谁,他们的儿子们相继废掉傀儡、称帝,史称北齐、北周。
北方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江南地区也是一团浆糊。
没人跟他打,自己跟自己打。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之后,史学家拽词说‘衣冠南渡’、是中原文明往南迁移,说白了,就是西晋被人打的受不了,在北方呆不下去,被撵到江南之后变成了东晋。
东晋维持103年,最后在内斗中彻底耗干,紧接着宋、齐、梁、陈四国换的跟走马灯似的,一直跟北方以长江为界对峙。
历史上把这段乱哄哄的时期叫做“南北朝”。

正 文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从黄巾起义算起,乱了三百多年了,算算时间,应该到时候了。
我要说的,就从这里开始。
历史的时钟走到公元541年,三国鼎立的华夏大地上发生着一些这样的事:
南朝梁武帝萧衍年初在南郊祭天,还亲自下田种地,体验百姓的艰辛,期盼有个好收成;
西魏权臣宇文泰在‘黄金搭档’苏绰的建议下,发布了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行政手册。宇文泰放了狠话:谁不会背六条诏书,就不让谁当官了;
西魏上下都忙着背六条诏书的时候,东魏新的立法《麟趾格》颁布实施了。
在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必将被另一些正在发生的事影响着。当然还有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就是这些不知道的事却改变着他们身后的历史。
比如农历6月13日杨坚的出生。

登 场

一般有皇帝出生,史书里总会有一些比较扯淡的记载。皇帝越牛逼,记载越玄乎。这样的记载看多了,总让我误以为:不这么写点,显得史官很不专业。
宋赵匡胤出生时就说是金光附体,好几天都没消,我读书再少也知道,那就是新生儿的黄疸,还说成金光附体,真好意思;
汉高祖刘邦更是不害臊的说,他妈梦中都能与神龙交合,生下刘邦。不知道这算不算刘邦他妈有外遇,给他爹戴了绿帽子。后来的史官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再碰到这种情况就用春秋笔法改成了“梦日入怀”。
诸如此类比较扯淡的说法,差不多所有帝王都有。朱温和朱元璋好一点,出生时都是火光冲天,左邻右舍的大老爷们跑去救火。到了一看,不是着火,是女人生孩子,显得有点尴尬。跟这些不顾一切的瞎说比起来,普六茹坚写的还是比较正常的。
西魏大统七年(541)六月十三日夜,冯翊郡的般若寺里,一院子紫气一直不散,甚是漂亮。时任云州刺史、大都督的普六茹忠将军异常紧张,沙场征战十几年,将军已经不记得上次这么紧张是什么时候了。这种提到嗓子眼的坐立不安,不是要打仗了,而是他在等待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满眼的倦意却幸福的激动着,这种紧张又带着幸福的感觉仿佛是人世间最美的。
确实,将军要比一般的等在产房外的父亲要更紧张一些,他已经35岁了,这岁数在当时,别人都要当爷爷了,他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倒不是将军有什么不孕不育的毛病,实在是半生戎马生涯,跟夫人吕苦桃聚少离多。随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将军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心里连谢佛祖保佑。下人报喜说是个男孩,将军高兴的有点不知所措。
为了让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能健康的成长,长大后威武坚毅,卓尔不群,将军特意取名为“坚”---普六茹坚。“普六茹”是个鲜卑姓,虽然将军有个鲜卑姓,但是却不折不扣的是汉人。普六茹忠,原姓杨,因为过于生猛,屡立战功,被赐姓普六茹。这少数民族的姓写起来比较麻烦,看着也费劲,为了大家都省点劲,咱们还是称呼汉姓----杨坚。
正当全家上下都为杨家后继有人高兴的时候,一位专程从河东赶来尼姑智仙神奇的出现,要看一看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智仙看过后,对杨忠夫妇说:“这个孩子不是凡人,不能让他住在俗人住的地方”。让杨忠夫妇把这个来历不凡的孩子交个自己抚养,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的杨忠将军不舍得孩子一出生就让尼姑带走,但是笃信佛教的他们又不能不信,最后折中了一下,在家里腾出一套房子,安置成别馆,把杨坚交给尼姑智仙抚养。这点从杨坚的小名就能看出他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那罗延(梵文,金刚大力士的意思)。
以上的记载都还比较靠谱,但是普通人当不了皇帝,照这么写下去,皇帝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必须写点不一样的。史官也不容易,写史还得兼职干裁缝,给皇帝打造一套金光闪闪的政治外衣,告诉天下人:皇帝是命里注定的,你们甭惦记!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史官必须写的玄之又玄,通俗一点说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根据史书的记载,杨坚的母亲吕苦桃忍不住对孩子的思念,偷偷跑去看儿子,抱起儿子时,只见杨坚头上长角,全身长满鳞片,吓了一跳,松手把孩子掉下地。记得小时候有部《小龙人》电视剧很火,杨坚头上长角,身上长鳞,要是身后再长个尾巴,就能凑出整套的‘小龙人’。
‘小龙人’还不算完,史书越写越玄乎。杨坚越长越大,这长相是越来越抽象:“下巴像龙,额上有五个肉柱长上头顶,目光四射,手上有“王”字,上长下短,纹路十分清晰”。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很认真的看看自己的手掌。我手上有个‘川’字,纹路也很清晰,可是到现在也没占过任何一个山头,别说山头,连地头也一点没有。说这些记载扯淡,它们还挺配合。估计这些就是史官抓耳挠腮,揪着头发都想不出来时,照着古书上描述龙的那段抄的。这种胡说八道的无稽之谈,大家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我这人废话连篇,总是抓不住重点,写这么多,就一句有用:
杨坚从小是跟着尼姑吃斋念佛长大的。

入 学

杨坚小朋友不剃发、不受戒,算是俗家小和尚。小和尚的童年简单,呆萌,但是没什么童趣。一个孩子整天打坐、念经、吃斋,唯一的玩具是个木鱼,能有什么意思?杨坚小和尚一直老老实实地跟着师父,过着燃灯诵佛的清心寡欲的生活。直到13岁,杨坚才离开师父智仙开始上学。不知道杨坚临走时,智仙师父有没有跟杨坚说,“一门之隔,两个世界”,这么有深度的话。反正杨坚和尚生涯结束,开始了学海无涯模式。
如果你很不屑的说:切,13岁?我六岁就正式上学了,这还不算幼儿园。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你上的小学,杨坚上的是太学!
简单介绍一下西魏的太学:
靠武力执掌天下的宇文泰在得到名臣苏绰之后更加坚信:能在马上打天下,却不能在马上治天下。手下这帮文盲将军,拿砍刀比拿毛笔顺手,杀的人比认得字能多出好几倍。有的混到大将军了,还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让掌权大哥宇文泰很受伤。为了避免对手笑话自己手下这帮人的素质,宇文泰专门开了扫盲夜校,让这帮手下都恶补文化知识。夜校的效果不理想,我估计老师连作业都不敢留。这帮手下要把没文化进行到底,觉得能认自己的名字就行了,还指望写字把敌人写死?
宇文泰意识到:教育,得从娃娃抓起。这帮大老粗手下是没治了,这帮大老粗的孩子,不能再出现不学无术之辈,于是宇文泰就照前代的经验办起了太学。简单来说太学是一所专门培养贵族子弟的官二代学校。这是一所门槛很高的学校,别说普通老百姓,就算是当官的或有钱人,只要级别不够,也没戏,想多交借读费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拼爹。这么严苛的拼爹条件,杨坚都能上,说明杨坚他爹够牛。

府兵制

杨忠到底有多牛?我们再说一下西魏的官职,别嫌啰嗦,早点说清楚,后面看着省劲。
东、西魏都讲究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有兵权,谁说了算,所以西魏文武不分家,领兵打仗的将军同时也兼着中央各部的部长。皇帝没兵权,就是个傀儡,说了不算,在西魏说了算的是权臣宇文泰。宇文泰跟他的黄金搭档苏绰商量,在西魏弄了个八柱国制度,差不多就是说西魏由这八根柱子支撑着。八柱国地位极其尊崇,就跟现在的政治局七常委差不多。
八柱国当中,宇文泰是西魏扛把子,总管天下兵马,在西魏说一不二。排行老末的元欣是北魏宗室,皇帝的本家。皇帝都没实权,元欣就是凑个数,所以名义上的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六柱国。
西魏军队用的是‘二二制’原则。六柱国就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每个柱国下有两个大将军,一共十二大将军,相当于军分区司令;每个大将军下面有两个开府,一共二十四个开府,相当于师长;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一共四十八个仪同,相当于团长;(再往下西魏官职就没有记载了,隋朝时期的记载是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分别相当于营、连、排长。)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倒推回去,一个开府领兵就是两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六柱国合计四万八千人左右。
这种兵制,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府兵制。
府兵制是世兵制的一种,发明专利权归宇文泰,但是发明原因却很让他脸红---被逼的。
543年,杨坚两岁时,邙山一战,西魏输的一塌糊涂。宇文泰一战被高欢打回了解放前,损失太大。西魏惨到,哪天被灭都不稀奇,奇才苏绰研究出一个反败为胜的绝招--府兵制。我把苏绰评为南北朝第一名臣,苏绰有三大发明沿用很广,影响极其深远,分别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府兵制就是三大发明之一,剩下两样回头再说。
其实古代兵制非常多,之所以府兵制出名,是因为它最突出的两大特点:来兵快、不花钱。
‘来兵快’是政策好。现在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口号叫的响,不实在。府兵制是‘一人参军,全家不交税’,实实在在感受当兵的好处。府兵制一经推出,百姓当兵踊跃程度很高;
‘不花钱’是制度给力。府兵制是兵农合一,士兵平时种地,农闲训练,战时打仗。府兵吃的自己种的、用的自己打的,什么都自备。
打仗就拼两样,人数和钱粮。府兵制要啥有啥,皇帝人见人爱,在隋唐时期一直很火。后来唐末取消也主要是制度问题,那是唐朝的事,咱们暂且不论。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6 13:56:00 +0800 CST  
校园生活

杨坚不用考虑带着大红花,去参军的问题,因为他爹杨忠此时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军分区司令员。有着这么牛的老爹,杨坚在拼爹的时代很占便宜,顺利进了这所官二代的贵族学校。
虽然是主角,但是杨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入太学就跟同学打成一片,老师喜欢,学生拥戴,迅速成为孩子王。事实上可能正好相反,杨坚同学刚进太学时,绝对是个异类。你想想,别人都是公子哥,京城四少,西环十三郎什么的,杨坚是个和尚。别人聊天,聊聊什么酒好喝,哪家衣服做的不错,哪家车装的好,这些杨坚都听不懂,杨坚只会背佛经。贵族公子哥们在一起喝酒吃肉时,杨坚只吃斋菜;人家插科打诨、泡吧、逛夜店的时候,杨坚都在打坐。
用一个词形容杨坚刚进太学的状态非常合适:不合群。
无心插柳柳成荫。虽然杨坚同学不太合群,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坚同学很受尊重,一部分原因是杨坚同学有点略显忧郁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南北朝上层社会都信佛。杨坚的成熟稳重、身上那种无欲则刚的气质让同学们对杨坚肃然起敬。《隋书·高祖本纪》上记载:就算关系不错的同学,都不敢轻易跟杨坚开玩笑。
虽然杨坚同学不像其他公子哥那样的瞎闹,但是杨坚同学的成绩也确实不怎么地,估计是打坐打多了,而且打着打着睡着了。成年后的杨坚跟人聊天,别人引用个典故骂他,他愣是听不懂,可见这学习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也就是个半文盲。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杨坚,当时三国鼎立,边境冲突不断,年年打仗。这帮学生呢,他们的爸都是李刚2.0甚至3.0版本,家里不是军区司令,就是皇上他二大爷家的孩子,这些人就是在家坐着都能当官。
上太学?谁会当真。
西魏的太学先天畸形,时间又短,杨坚觉得一年的太学生活还不如智仙师父教的东西多。杨坚同学最大的收获是有了一帮同学,关系好不好另外再说。至少能在用到的时候,讲讲那些年的同学友谊,攀攀老同学的关系。
现代社会,想成功,在你爸不是李刚,你们村也不拆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靠别人的肯定来积攒自己的人脉,才有戏。过去也一样,能力和人脉缺一不可,这些贵胄子弟就是杨坚自己的人脉,杨坚这一年太学先把人脉关系压瓷实了。等这帮二代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带给杨坚的好处是他没有想到的。

初入仕途

一年的太学生涯,走过场一样,学分修没修完,杨坚同学都算正式毕业了。
平常的官二代毕业之后就是花天酒地,遛狗飙车,欺负欺负老百姓,当个招人骂的衙内,像杨坚这样的高层二代,根本没那空。
忙什么?
忙着升官,啥也不干,坐在家里都能升官。
14岁的杨坚被首都市长薛善看上,辟为功曹,虽然相当于这个市长助理的职务,对于杨坚这样的高干子弟来说其实没什么大意思,但却是杨坚仕途生涯的“第一次”。由于杨坚他爹杨忠过于生猛,杨坚受荫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15岁,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爵成纪县公。16岁,晋升骠骑大将军,加开府。虽然这些都是虚职,但是想想十四岁就开始做官,16岁就有了大将军这么威风的名号,我16岁的时候还在考虑报哪所高中呢,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杨坚的事迹告诉我一个充满负能量的道理:再努力都不如有个好爹。
也许上天觉得给杨坚的还不够多。公元556年,当上虚职大将军的杨坚,迎来了一生有决定意义的喜事。他爹的老上司,时任北周大司马,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看杨坚小伙长得挺精神,气宇轩昂的,是个可造之材,就把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谁能想到,这场再平常不过的贵族联姻竟然给了封建婚姻制度一记响亮的耳光,成就了一对绝无仅有的模范夫妻,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
虽然这桩婚事带着浓重的政治味道,杨坚依然很高兴。有个司令员老爹,再来个国防部长的老丈人,换你,你也高兴。最最关键的是,杨坚老婆既漂亮又贤惠,真是啥好事都让少年杨坚占尽了。不光春风得意,是官场、情场双得意,这时候的杨坚做梦都能笑醒。年轻的杨坚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觉得世界都在等着他去改变,估计这时候你要问他能撬动地球不?他都敢点头。
就在杨坚要大展拳脚,迈出改变世界第一步,像父亲和岳父那样立下赫赫战功,扬名天下的时候。宇文护一盆冷水泼过来:一边呆着去。
托 孤
杨坚仕途情场双得意的556年10月,西魏的一件大事改变了杨坚未来的走向----扛把子宇文泰死了。
宇文泰临终前,叫来了44岁的侄子宇文护,说:我这病好不了了。你的弟弟们还都小,现在敌人(主要指东魏)还没平定,往后国家的大事我就托付给你了,你要尽心尽力实现我的理想”。
宇文护在极度的悲伤中接受了叔叔宇文泰的嘱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想明白宇文泰这番话的意思,当时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已经23岁,嫡子宇文觉也15岁了。长子宇文毓即使放在今天,大学也都毕业了,宇文泰为什么说自己的孩子都还小,偏要托孤宇文护,导致了后期一系列的麻烦?经过很长时间的琢磨,我才弄明白:宇文泰指的不是生理年龄小,应该是心理年龄或者说是政治阅历。
宇文泰知道自己死后,儿子根本镇不住剩下有实权的兄弟,这才选择了会打仗、立过功的宇文护辅佐。不得不承认宇文泰的眼光不错,宇文护确实有这个能力,但是这个临终托孤却有着致命的缺陷,这个缺陷差点亡了西魏,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咱再细化一下西魏八柱国。这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侯莫陈是姓)、元欣。
排在最后的元欣是西魏宗室,属于出工不出力的柱子。皇帝都是宇文泰立的,这个宗室就是为了凑数的,有个手表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元欣属于位高无权。
剩下七个人像现在的政治局七常委,这七个人并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更像异姓兄弟。宇文泰因为胆略出众被推举为扛把子,是老大,剩下的依次是老二到老七,老八是元欣。这八兄弟,老大宇文泰总督天下兵马,老二到老七是有实权的六柱国小弟。
安葬完叔叔宇文泰,宇文护就发现他面临的局势非常的棘手。
功勋这方面他跟第一代人没法比,去游说他们听自己的?估计说不上两句,这些实权派就会说,我当年打仗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或者老子过的桥比你吃的盐都多,诸如此类摆摆老资格,刺激他的话。
要说被刺激,讽刺一下还不是什么大事,更为严峻的是继承问题。
宇文泰地位比较尴尬,虽然宇文泰在西魏说一不二,但是他始终是宰相。皇帝的位子是可以作为遗产继承的,这没问题。宰相的位子,那是人家皇帝家的财产,不能算宇文家的遗产。宇文泰拿着人家的财产传给儿子,这怎么说都不合适。皇上老子临终托孤是让人陪着太子儿子继续打天下,说的过去。宰相死了不能往下传,得论资排辈,得排队。
其他柱子们坚决不认可宰相一直姓宇文:“你这根柱子折了,找个短的顶上,使劲的是我们,我们还得听那根短的。凭什么啊!我们是没文化,可是我们不傻。权臣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于是,“群公各图执政,莫肯服从”,大家各有各的打算,关中政治危机开始。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6 13:57:54 +0800 CST  
1.5个反对者
他们真的会反对宇文护吗?
赵贵会。
独孤信会不会,我不知道。
先说老四赵贵,不能简称赵四儿(把赵贵脑补成东北赵四儿,这画面带入感,太惨目忍睹)。 赵贵是个火爆脾气,出身关陇贵族集团。当年立山头、选大哥的时候,老四赵贵力排众议,带头选了宇文泰,对老大宇文泰有拥戴之功。但是赵贵服的是宇文泰这个人,不是“宇文”这个姓,所以想让功高震主的赵贵听毛都没长齐的宇文觉的,基本不太可能。
再加上,宇文护又耍心眼,跟于瑾、侯莫陈崇架空了赵贵。赵贵这暴脾气,没那么弯弯绕,属于有勇无谋型的,不满都写在脸上了,明着跟宇文护不对付。
所以,赵贵肯定会。
再说杨坚的岳父--老六独孤信。
独孤信的名头大的吓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人长得非常帅,风度翩翩,引领着南北朝时期的时尚,‘侧帽风流’的典故说的就是独孤信。就连独孤信用的印章都很炫酷,是个8棱26面的球形印章,时尚的很,现在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帅的掉渣的独孤信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得靠才华。独孤信不光长得帅,还是个文武全才,有勇有谋,人称独孤郎。
更为厉害的是,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昺和隋文帝杨坚,分别是北周、隋朝和唐朝的皇后(追封),史称最牛老丈人,没有之一。
独孤信为人比较谨慎,属于深藏不露型的。宇文护上来就明升暗降夺了独孤信的军权,独孤信虽然不满,但是没明确表态,看起来怎么着都行。
我能确定独孤信不满,但是不确定,他会不会公然反对宇文护。
独孤信的问题复杂点,他表不表态不重要,重要的是宇文护很确定独孤信会反对自己。
那宇文护认为独孤信肯定反对自己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说过了,只不过答案往往就在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我们把上面的两句不显眼的话摘出来:
557年正月,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即位。
独孤信的大女儿嫁给了宇文泰长子宇文毓。
重音在嫡子和长子上。
也就是说,宇文护拥立的皇帝是嫡子宇文觉,而不是独孤信的大女婿宇文毓。
这样一来,独孤信的态度不重要了,因为宇文护认定独孤信会是个威胁,很自然的把独孤信划到了敌对阵营里。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07:59:33 +0800 CST  
兄弟相残
之所以说,宇文泰的遗嘱实现了一半,是因为宇文泰临终托孤侄子宇文护,其实是两层意思:
一是揽权。宇文泰儿子资历尚浅,为防止大权旁落,希望宇文护接任掌权;宇文泰确实的眼光独到,宇文家的二代里最优秀的当属宇文护,确实也只有宇文护能对付得了那帮老臣,第一层意思顺利实现。
二是归政。宇文泰希望宇文护掌权之后当周公,辅佐自己的儿子,收了八柱国的权力再给宇文泰的儿子。这第二层意思就是宇文泰的遗嘱里的致命缺陷:宇文泰没想到的是,他儿子镇不住八柱国,更管不了宇文护。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最大的本事不是解梦,而是辅佐周成王,“周公辅成王”是千古佳话。既然能成千古佳话,首先肯定是好,其次还得少,满大街都是,也成不了千古佳话。中国历史上,周公只有一个,诸葛亮、霍光、张居正都只能算半个。也正因为少,“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样的名句大家都知道。与此相对,还有个成语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典故恐怕知道的就不多。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纵观整个封建时期,众所周知的‘周公’极其罕见,鲜有人知的‘庆父’却一抓一大把。
宇文泰希望侄子当“周公”,宇文护当着当着成了“庆父”。
再好的搭档都是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说到底无外乎名利。逆境和痛苦几乎大家都能忍受,所有的好品质都会呈现,勤劳节俭,坚韧不拔,忠勇仁义等等。所以,有人说,想看一个人的人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给他权力,因为权力会无限放大一个人贪婪。
宇文护想替堂弟宇文觉控制局面,就去抢老一辈手里的权力。可是抢回来的权力,抓在手里久了,就不想撒手了,就忘了这本来是人家宇文觉的东西。
宇文觉最郁闷,老爹死了,自己换下了西魏傀儡。西魏变成北周,皇帝改称天王。宇文觉改了门面,换了招牌,新公司也开着张,忙活完了,才发现:待遇不变,皇帝还是个傀儡,上哪说理去!
宇文觉已经16岁了,这个年纪不大,但也不小了,他不想当傀儡,要亲政。
堂哥宇文护说:“你还小,听话,江山迟早是你的”。
2007年,NBA有个21号也这么说。詹姆斯一直傻等到2015年,发誓一毛钱的也不能再信他的。21号年年跟个新秀一样,啥时候是个头啊。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跟詹姆斯的心里一样,但是他更激进:江山是我的,我不要“迟早”这两个字,不还,我就抢!
宇文觉私下联络了关陇贵族的陇西李氏,十二将军之一李远的儿子李植、军司马孙恒,侍卫队长乙弗凤、贺拔提等人,密谋除掉宇文护,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鉴于宇文护此时威望如日中天,这一伙人怕势单力薄,喊着‘团结就是力量’的口号,跑去四处拉人入伙。人多确实会力量大,但是人多也会嘴杂,不利于做保密工作。很不幸,计划被人告发,李植等人全部被杀,李远被逼死,孝闵帝宇文觉被废,幽禁一月后被弑。
孝闵帝被弑,这是北周标志性的事件,也是宇文护心理变化的分水岭。如果杀独孤信和赵贵是权力斗争,还能用维护皇权辩解。那么杀宇文觉,标志着宇文护彻底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庆父”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北周进入权臣时代。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08:01:17 +0800 CST  
@CCRUO 2018-02-26 17:08:35
很好,已经收藏。继续更新
-----------------------------
谢谢,第一次写,写的不好的地方还望谅解。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3:55:59 +0800 CST  
@寻常巷陌寻寄奴 2018-02-27 11:25:45
写的不错,希望不要太监
-----------------------------
感谢夸奖,冲你们的捧场,我也会写完的。下班前,我会再更新一些。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3:58:48 +0800 CST  
两妇之间难为妇
2013年,同学N给我打电话讲他工作上的苦恼。大概意思是:N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被借调到一个工程项目上。在项目上,他的直接领导是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但是因为他是借调的,所以他还有个部门经理的长期领导。这两个领导之间关系非常紧张,又都想拉拢N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弄得N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听明白他的意思之后,我给他讲了杨坚的故事。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5:31:47 +0800 CST  

杀了宇文觉之后,公元557年9月24日,宇文护又拥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yu)继位---史称北周明帝。 前面说过,宇文毓跟杨坚都是独孤信的女婿,属于连襟关系。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5:33:47 +0800 CST  
宇文毓登了基,杨坚算是跟皇家攀上了亲戚,地位也是跟着水涨船高。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5:34:35 +0800 CST  
两妇之间难为妇

2013年,同学N给我打电话讲他工作上的苦恼。大概意思是:N在一家工程公司上班,被借调到一个工程项目上。在项目上,他的直接领导是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但是因为他是借调的,所以他还有个部门经理的长期领导。这两个领导之间关系非常紧张,又都想拉拢N这个优秀的年轻人,弄得N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听明白他的意思之后,我给他讲了杨坚的故事。
杀了宇文觉之后,公元557年9月24日,宇文护又拥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yu)继位---史称北周明帝。前面说过,宇文毓跟杨坚都是独孤信的女婿,属于连襟关系。宇文毓登了基,杨坚算是跟皇家攀上了亲戚,地位也是跟着水涨船高。自家人自然不能亏待,宇文毓一上台,杨坚就升任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大家先记住这个爵位。
在此之前,杨坚头衔一大堆,都是荫职,靠他爹得的虚职,享受待遇,没有实际职务。这次的右小宫伯不同,是实实在在的职位,负责皇宫安全,相当于皇帝身边的侍卫小队长。这个位子虽然不高,却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给皇帝当跟班的,一般情况下升官的机会要大很多,清朝和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既然有一般情况,那肯定存在‘二般情况’。因为宇文护的关系,杨坚同学很不幸的被分到了“二班”。
虽然杨坚跟皇帝是亲戚,但是这次的右小宫伯的职位,说到底还是沾了他爹杨忠的光。想给杨坚升官,皇帝说了不算,得宇文护说了才算,所以让杨坚当这个右小宫伯是宇文护的意思。
宫伯隶属于天官大冢宰,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而此时的总理是宇文护。专权之后的宇文护,对于部队看的很紧,手握重兵的十二大将军自然要重点监控。宇文护对杨忠这个军分区司令既拉拢又提防,再加上之前发生的孝闵帝宇文觉企图夺权事件,宇文护尝到了告密者的甜头。宇文护意识到,得在皇宫里安插自己的眼线,便于监视周明帝宇文毓。
基于以上考虑,宇文护提拔了杨坚做了右小宫伯。既给了杨忠面子,拉拢了杨家,又能给自己培养宫里的眼线,一举两得。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20多年,宇文护撅撅腚,杨忠都知道他要拉什么屎。但是初入仕途的杨坚接到任命后,却茫然不知所措,就跑去问老爹:一个提拔我,一个是我连襟,一个是权臣,一个是皇帝,他们俩还不对付,我夹在中间,往后该怎么办?
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政治上很有远见的父亲看着这个文化水平不高,政治觉悟也低的儿子说出了通俗易懂的千古名句:“两姑之间难为妇,汝勿往也。”姑,是婆婆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夹两个婆婆之间没法做个好媳妇,你可千万别站队。
虽然这句话文化水平不高,却蕴含了很深刻的政治智慧:不要轻易站队,看看局势再说。想必也是现在很多政府要员的座右铭。
听爹的,总是没错,杨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5:35:03 +0800 CST  
如何抉择

现实告诉我们,年轻总要吃点亏,谁年轻不碰上俩流氓?
对于宇文护的拉拢,杨忠父子不拒绝、不掺和,不表态,不支持,也不反对、完全中立、啥事都弃权的态度让宇文护很是受伤。权倾朝野的宇文护鼻孔都朝了天了,竟然热脸贴了杨忠的冷屁股。从杀孝闵帝的那一刻开始,宇文护的信条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宇文护看来,不跟他同流合污就是对他的不满,对他不满就得干掉。可是这招对付别人行,对付杨忠不行。确切的说,对于此时的杨忠不行,因为杨忠是此时北周最会打仗的人。宇文护要把会打仗的都干掉了,东面虎视眈眈的北齐打过来怎么办?况且在宇文护的“英明领导下”,北周几乎连战连败,就靠着杨忠打点胜仗撑门面,宇文护也只好咬着牙,暂时随他们去了。
明的不行,来点阴的还是行的。宇文护作为领导,给杨忠父子穿穿小鞋是避免不了的。于是,杨家父子在此后的八年内,仕途走的都异常艰辛。尤其是杨忠,依然为北周散发着余热,不断出征,不断立功,几次皇帝想加封杨忠,都因为宇文护的干预,拉倒了。
不断建功的老爷子尚且如此,更别提没什么建树的杨坚了。杨坚在右小宫伯的位子上一待就是八年,站岗都快站成年画了。昨天还春风得意,今天就郁郁不得志了。这八年是杨坚最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年纪,宇文护这个政治流氓,一盆冷水浇了杨坚一个透心凉。
上天给你东西的时候,不会吝啬,但是再一点点收回去的时候,那种痛比撕扯皮肉还要痛彻心扉。
有人问这样值得吗?一句‘两姑之间难为妇’,父子俩付出了仕途上的近十年的光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十年对于少年的杨坚来说太长,当年的很多同学都成了中高级军官了,那些顺从宇文护的同事,也都已经建功立业,节节高升了,只有杨坚还站在起跑线上。
如果顺了宇文护会不会更好?
我不知道。
我知道一件跟这个比较像的事--27年前高乾的事。
北魏大乱时,高乾跟着高欢起兵,干掉了尔朱兆,拥立了北魏傀儡孝武帝元修。天底下没有甘心当傀儡的皇帝,这个孝武帝也不例外。孝武帝拉拢了一帮人计划武装夺权,拉拢名单上有实力派人物高乾。
孝武帝就请高乾喝酒,没明说要干什么,为什么喝酒?只是跟高乾拉关系,酒桌上称兄道弟的。高乾没喝晕,硬是让皇帝的高帽子给戴晕了。高乾觉得皇帝给面子,咱也不能不敞亮,打着酒嗝跟孝武帝表态:皇上看得起我,您让我干什么,绝没二话!(臣以身许国,何敢有二?)。高乾大话说出去了,孝武帝很满意。
过了一阵子,高乾发现坏了:孝武帝拉拢自己是要干掉高欢。高乾认真想了想,这事不能干:自己是高欢阵营的,再说孝武帝也干不过高欢。于是,高乾又跑到并州找高欢告密:孝武帝要对付你。高乾为表忠心,还力劝高欢干脆废了孝武帝,自己称帝算了。
高欢实力雄厚,没那么多弯弯绕,直接拿高乾的话质问这个不安分的傀儡。孝武帝矢口否认,还信誓旦旦的要求跟高乾当面对质。可以想象,对质的场面搞得高乾异常尴尬,大呼冤枉:“臣以身奉国,义尽忠贞,陛下既立异图,而乃云臣反复。以匹夫加诸罪,尚或难免,况人主推恶,复何逃命?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最后一句大家比较熟悉,一般是受了大委屈的忠臣才用的,高乾觉得自己就是受了大委屈的忠臣,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慷慨激愤。
高乾到底忠于谁?两方都不承认。
最后的结果是高乾被孝武帝赐死,算是灭口。孝武帝、高欢继续相安无事,并通令全国:居心叵测的高乾引起了皇帝跟丞相之间的误会。
写这件事,并不是为了说,怎么做才是对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我只能说自己敢肯定的:
高乾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喝酒真的误事。
杨坚中立,穿了八年的小鞋;高乾趟了这趟浑水,丢了性命。历史上没有如果,再说假如也毫无意义。他们已经成为历史,我们还得面对我们的选择题。在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前人的经验能带给我们一丝的启示,我想这就是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的用处。
人生的无奈源于选择,乐趣也在于选择。
所以,人生千奇百怪,同样也千姿百态……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7 19:39:00 +0800 CST  
北周官制

这一节像连续重播三遍的广告,很无聊,但是我想把一些问题说清楚,还得写。
对于古代官职,我们熟悉的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前面提过的官职大冢宰、右小宫伯什么的,感觉离我们太远。
每次看到都会在心里嘀咕一句: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我最开始看书的时候,也是深受其害。南北朝时期本来就乱,国家跟国家打来打去,每个国家又都有一帮人斗来斗去,要是不把这些官职、权力弄明白,政治斗争谁输谁赢都搞不清楚。把我逼的,经常左手拿着《周书》,右手拿着打印的北周官职对应关系,面前还得开着电脑,时不时的上网查一下,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你们能看得稍微轻松点,咱们就简单说一下北周的官职。
北周用的是西周的六官制,其实在这点上,宇文泰干的挺不要脸的,正儿八经的“挂羊头卖狗肉”。人家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一大块披萨,兄弟们一人一块分着吃。宇文泰终其一生都在搞中央集权,别人手里的披萨,他总想一点点的要过来。俩家走的完全相反的路子,宇文泰还硬用西周的官制,陈寅恪先生说北周官制‘非驴非马’,我觉得用词非常准确。
西周六官指的是天、地、春、夏、秋、冬六个高级别官职,
具体指:天官大冢宰,地官大司徒,春官大宗伯,夏官大司马,秋官大司寇,冬官大司空。
这六官大体对应了明、清时期的六部。为了方便理解,罗列如下古今对应关系:
天官大冢宰相当于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国务院总理兼组织部;
地官大司徒相当于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兼管户口;
春官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长;
夏官大司马相当于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秋官大司寇相当于刑部尚书——公安部长;
冬官大司空相当于工部尚书——农业、水利、建设部部长;
六官副职分别称呼小冢宰,小司徒,小宗伯,小司马,小司寇,小司空,分别相当于对应的明清时期各部侍郎及现在的各部副部长。
北周官制乱的很,需要的时候翻翻上面这个对应表就行,没必要非得记住,太累还没什么用。这些官职陌生不说,每个时期同样的官职权力却不大一样。宇文泰当的大冢宰,那权力是皇帝级别,都得听他的;赵贵、宇文护斗法时,赵贵当了大冢宰,看着是升官了,其实就是全国政协主席,连个组织部长都算不上;宇文护接任大冢宰,初期是宰相级的,后来也是皇帝级的;后来轮到宇文宪的时候,大冢宰就基本是个摆设,啥事都是皇帝说了算,大冢宰只是挂个名头而已。
六官里面权力最大的是天官大冢宰(国务院总理)和夏官大司马(国防部长),主要记住这两个就行,出现几率较高。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08:42:40 +0800 CST  
前赴后继

翻过无聊的官制章节,我们的主角杨坚还趴在侍卫队长的位子上,头上都快长出草了。整天上班,下班,实在无聊了,就自己跟自己玩----听脚步声猜猜来人是谁。这个游戏杨坚玩的非常好,据杨坚自己说:这技能他练的是炉火纯青。
史学界喜欢拿这件事说明杨坚天赋异禀。我个人表示,天赋异禀我没看出来,我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杨坚真TM闲!
这段时期的杨坚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在这些无聊中,杨坚结交了许多人,这些人主要分为三类:世交(他爸爸战友家的孩子)、太学同学和宫里的同事。杨坚地位比较低,结交的人地位也不高,没成想这竟然成了杨坚极大的优势,杨坚团结的小人物迸发除了大能量,促成了那场改变历史走向的事件。
现在时间尚早,杨坚就是个无聊的人,咱不陪他这个无聊透顶的人玩,让他自己待会。咱们继续说说,北周高层的事,杨坚的转机,也是高层权力更迭才出现的。
虎父无犬子,这话用在宇文泰身上很合适。
嫡子宇文觉不甘心做光杆司令,反抗被杀。继任的明帝是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一样继承了宇文泰的优良基因,也不甘心做傀儡,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一上任就跟堂哥宇文护开干。不过胳膊还是扭不过大腿,560年4月,大权独揽的宇文护安排厨子在饭里下毒,毒死了不听话的堂弟---北周明帝宇文毓。
至此,宇文护无意中创造了一项纪录--杀皇帝最多的大臣。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全世界的记录,但是在中国肯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宇文护分别于557年上半年杀了西魏恭帝、557年下半年杀了北周孝闵帝、560年上半年又杀了北周明帝。历史上杀皇帝另立的、权臣篡位的很多;接连杀两个皇帝的不多,宇文泰算其中之一;连续杀三位皇帝的,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时期,宇文护傲视群雄!
三年杀三位皇帝,宇文护在时间和数量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弑君者,当之无愧的‘弑君冠军’。宇文泰杀了两任西魏皇帝,宇文护杀的三个皇帝中,两个是宇文泰的儿子。不知道宇文泰泉下有知,会不会觉得这是报应。
人最难打败的就是自己。‘弑君冠军’宇文护在取得了这“傲人的成绩”之后,并没有自满,没有止步不前,还想进一步超越自己,要打破自己创造的记录,严格贯彻“皇帝不听话就杀,直到找一个听话的为止”的方针。
堂弟?
亲弟弟都不行。
你不禁要问:既然宇文护已经权势冲天,皇帝他都敢杀,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
我想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条件不成熟。宇文护经营时间不算长,才几年的光景,支持皇帝的势力依然存在,宇文护权力确实大,但根基不够稳。
第二、名不正言不顺。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在宇文泰的儿子没死绝之前,宇文护没有合法的继承权。
第三、强敌在外。北齐的实力要略强于北周,北周不能大乱,要不然不光皇帝当不了,北周还能不能存在都是问题,杨忠没被收拾,也是这个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公元560年,宇文护改立17岁的宇文邕为皇帝,史称北周武帝。
最终宇文护没有实现对自己的超越,记录没有被打破。宇文护终于找到了听话的皇帝,不需要再进行杀戮,至少宇文护认为他找到了。
只可惜,宇文泰家就没有当傀儡的基因……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08:48:06 +0800 CST  
@清沙白鸟回 2018-02-27 22:17:55
写的不错,已关注
-----------------------------
谢谢。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11:08:51 +0800 CST  
真服了!经常出现“抱歉,您所提交的内容可能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或通过未授权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操作,请确认后再提交。”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20:40:28 +0800 CST  
老实待着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本来这个皇位怎么也轮不到这个老四宇文邕,宇文护连续干掉了宇文邕的三哥宇文觉和大哥宇文毓,二哥宇文震又早死,就轮到宇文邕了。
我们身边经常存在这样的人,不爱说话但心里啥都明白,这种人往往极有城府,只不过不爱显摆而已。城府怎么来的?城府就是能一次次忍住不问、一次次忍住不说。大部分时候,一群人中最安静的,往往最有实力。宇文邕就是这么个人,性格有点内向,不大爱说话,有啥想法爱放在肚子里。
一起长大的三哥宇文觉对宇文邕的评价是:“此人不言,言必有中。”
选择真是需要花心思好好的思量,看着挺合适往往却是最差的。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20:41:27 +0800 CST  
周勃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荡平诸吕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20:43:11 +0800 CST  
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生在南北朝这样的乱世,忍耐差不多成了所有有理想的人必备的技巧。在宇文护当权的北周,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是皇帝也得听招呼。
杨坚无聊到天天听脚步声,日子过得苦闷又压抑,无处发泄只能忍着。可是杨坚并不孤单,在“忍耐”这条辛苦的道路上,拖着双腿走了没几天,杨坚远远的看见前方好像是皇帝宇文邕。杨坚揉揉眼睛确认自己没看错,是皇帝宇文邕,他比自己在这条隐忍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宇文邕尽量让宇文护满意,不找事、听话是前提。尽管如此,宇文护对皇帝的监视却是一刻不停,宇文邕身边遍布宇文护的眼线。宇文邕知道在宇文护那里他是毫无隐私可言的,他今天穿没穿裤衩,昨天在哪睡的,晚饭吃没吃辣椒,看的什么书,不用隔天,宇文护就会知道。
在这样全方位的监控下,宇文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报仇,而是如何才能活下去。宇文护夺了他家的权,杀了他两个哥哥,国仇家恨放在一起,宇文邕恨不得咬死宇文护。可是恨又能怎么着,就算想鱼死网破,也得实力相当才行,100个鸡蛋也干不过一块石头。宇文邕只能选择以皇帝之尊对宇文护卑躬屈膝,迎合顺从。
“宇文护想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堂哥不让我干什么我就不干。”
对于宇文邕如此配合的表现,宇文护的看法是:宇文邕害怕了。宇文护连续杀了宇文邕的两个反抗的哥哥,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这些血的教训面前,害怕了。没错,宇文邕确实很害怕了,但是宇文护这大老粗并不知道,还有个词叫‘大勇若怯’。
怒发冲冠,谁都能做到,做不到的是控制情绪。
为一个理由轰轰烈烈的死,不难;
最难的是为了一个信念,谦卑的活下去。
司马迁咱就不说了。东汉刘秀的大哥刘縯被杀,白天面对杀兄仇人,刘秀一切如常;夜深人静,别人入梦的时候,刘秀捂着嘴,哭的床上到处是泪痕。刘秀和宇文邕一样,不是不恨,是他们的忍耐力强到让人害怕。他们都在等待,等待着最好的时机,等待属于自己的时代。
在此之前,他们愿意唯唯诺诺地活着,活下去才是首要的。
楼主 不一样的隋朝  发布于 2018-02-28 20:57:53 +0800 CST  

楼主:不一样的隋朝

字数:63928

发表时间:2018-02-26 21:51: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3 12:14:19 +0800 CST

评论数:4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