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人,包括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等,都比较接近于古代南方人群的体质特征,只是因为受到了北方母系基因的一定影响,而略带有北方特征而已

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居民”体质特征,与现代的华北组(北方汉族)和华南组(南方汉族)是有明显的差距的,颅骨欧式距离并不是很接近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19 16:36:31 +0800 CST  
现代的中国人(包括了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在体质特征上属于“东亚类型”

而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这些古中原居民,在体质特征上属于偏“南亚类型”


凭什么“新石器”的古中原居民可以成现代中国人直系祖先的“炎黄华夏集团”?

这并不符合中原考古出土人骨的体质特征啊~~~~~~~

考古专家们为何要瞎说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19 16:43:31 +0800 CST  
自从《夏商周工程断代工程》的验收报告通过,全中国人民打心底里就已经默认,

“二里头文夏朝”的主体人群【夏人】,正是「中原华夏青铜文明」当之无愧的正牌“华夏民族”啊!

然而,根据中原地区“夏时代”的考古发掘结果的分析,却不得不承认:

——-【夏人】,这个所谓的最正统、最正牌的中原“炎黄华夏集团”,实际上,主要是来源于东部地区的“古东夷系”后裔!

如果东来的“蚩尤集团”,也可以冒充西来的“炎黄集团”的话;

那么,从长江流域南来的“古马来人”,要想冒充北方起源的“古华夏人”,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4:52:48 +0800 CST  
国内专家们既然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要把“二里头夏朝”拼命地往“华夏文明”最初源头的位置上力推

是因为他们真的搞不清楚,究竟谁才是货真价实的西来“炎黄华夏部落”吗?

不,他们就是不想便宜了那个迁徙来自于西北甘青并进入到二里头都邑的“齐家人”(或者是北方长城沿线“北狄化的齐家人”—-商人)

这才有了二里头文化「夏商分界难题」之旷世困惑存在~~

为啥呢?

因为所谓的“二里头文化”夏朝-----【不过是头顶着“夏朝”的头衔,却行着“商文明”的实质】

难怪,现任的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教授,打心底里不愿意承认二里头都邑是“夏都”,而更像是“商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00:18 +0800 CST  
为了确保“二里头夏朝”的正统青铜文明地位,就得踩西北的“齐家文化”呢~~~

然而,中国的专家们绝对没有想到,这可是“一石三鸟”的结果啊!

——抛弃和遗忘西北甘青的“齐家文化”,意味着:

1。找不到“商族”的最初来源地

2。找不到“三星堆羌人”的来源地

3。找不到“石峁古城人”的一个重要来源


真是好样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15:21 +0800 CST  
也许有人会问,

难道“二里头文化”的【夏人】并没有参与“中原青铜文明”的直接贡献吗?

这好像不可能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18:35 +0800 CST  
“夏人”会种田和制陶器吗?

当然会了!

“夏人”不单会偏简单的“粟作”,还会难度更大一些的“稻作”呢,也即,中原“夏人”属于“稻作/粟作混作人群”哦

虽然“夏人”制作的陶器并不是什么“仰韶彩陶”,而是灰陶、黑陶和白陶之类的,陶器成型技术基本上都是轮制,兼有一些模制与手制

不过,制作陶器对于所有的东亚农耕民族而言,其实并无多大的技术难度,因为陶器的发明历史已经非常之悠久了(明显超过一万年了)。即便是再大的功劳薄,如果已经躺了长达一万多年之久,是不是也该换个新的“功劳簿”了吧?


实际上,会种田、擅制陶的“新石器”古代东亚人群可多了去了,难道他们全都有资格跨入到“文明”的高级阶段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20:18 +0800 CST  
“夏人”会建城和造宫殿吗?


二里头作为夏朝的“都邑”,城市建设肯定是有的,大约300万平方米的二里头遗址范围也不算小了。不妨对比一下,陶寺古城28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约300万平方米、石峁古城425万平方米,宝墩古城280万平方米。不过,与其它同时代的古城不太相同的是,二里头都邑是没有外郭城的“城墙”的,实话说,没有外城墙的二里头夏朝都邑,其建造难度就会降低了不少啊

但是,二里头都邑是拥有“宫殿式建筑”的,只不过在那个新石器末期的时代,也别指望“宫殿”能有多么地富丽堂皇,其实就是“茅草堂式”的早期建筑而已,复原模型可见下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22:12 +0800 CST  
“夏人”有系统文字吗?

回答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

当然了,大多数国人并不甘心是如此的呢,而是想当然地认定,既然商人有甲骨文,自然夏人也会有文字的,只是文字考古证据还没有被发掘出来而已,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呢


“商人”有自己的文字,就意味着,“夏人”也肯定会有自己的文字的,而且,夏人的文字还是商人的甲骨文的“前身”噢

——-这是什么奇怪的“逻辑”?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23:30 +0800 CST  
中国的学术研究,如果可以粗糙到,把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类古代人群,也能当成是“一家人”的话,

我们中国还需要什么“学术研究”吗?

全都“瞎来一气”好嘞。。。。。。。。。。。。。。。。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31:42 +0800 CST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真正的文字(而不是指那些“刻符陶文”之类的假文字),都是【书面化的语言】~~

比如,商人的殷商甲骨文,其实就是“书面化的商人语言”!

(因此,商人应该是说“古汉语”的一个汉藏语系民族,因为甲骨文就是书面化的古汉语)


假如,夏人也拥有自己的真正文字的话,那么夏人的文字,就应该是“书面化的夏人语言”

看明白了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34:06 +0800 CST  
我们已经知道,夏人的来源主要是“中原龙山文化人群”,而龙山人群的主要来源则是东部地区“大汶口文化”西进的后裔,再加上中原地区原“仰韶文化”后裔的少部分来源

因此,二里头夏人的语言,不太可能是西北甘青地区的“古汉藏语系”,而更有可能是一种“南方语言”呢

假如“夏人”的确已经发明出属于夏人自己的文字系统,那么他们的真文字,只可能是“书面化的一种南方语言【夏人的语言】”,

而绝不可能是“书面化的(属于汉藏语系的)古汉语【商人的语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36:06 +0800 CST  
所有“那些人”自作聪明地想当然认为——夏人的文字,应该就是商人的甲骨文的“前身”

楼主基本上可以由此断定这些人,

要么他们不知道,夏人和商人,这两者其实属于“很不相同”的东亚人种来源,两者的语言文化和体质特征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种族差异

要么他们根本就不理解,自源文字其实就是“书面化”的(文字发明者的)固有语言。两个族群的语言一旦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文字也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45:53 +0800 CST  
如果仅仅只看楼主上述的这些中原“二里头夏朝”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就的话,

说一句大实话,“二里头夏朝”其实并无多少「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何以竟然“有能耐”率先迈入到东亚地区“古文明”的门槛之内呢?


如果大家还不愿意相信的话,可以看看一段采访录里的对话:


采访者:现在说二里头文化的发达,但是仔细想想,离开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的发达程度其实也不高。与同时期豫北冀南的下七垣文化、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相比,在同等级的聚落,尤其是村落,相比起来似乎并没有太突出。您怎么看二里头文化的发展水平?和文本中的夏或者想象中的夏对比怎么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教授:其实即便是二里头遗址,也很难说就完全体现了夏文化的发展高度。我去年接受了一项工作,就是为正在建设的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撰写展陈大纲,其中最感困扰的问题就是二里头遗址的出土器物不足以让普通观众相信这就是夏代都邑,因为实在没有什么气势恢宏的遗迹和遗物,在这方面与殷墟相比实在是差距太远了。二里头遗址尚且如此,遑论其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47:38 +0800 CST  
如果大家以为,会种田、会制陶,可以建没有“外城墙”的城市,以及造“茅草堂”式的所谓宫殿,这也叫做“辉煌的二里头夏文明”的话

只怕东亚地区的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城,都比“二里头都邑”看起来要更像是一个气势恢宏的【都邑】呢,比如良渚古城、石峁古城、陶寺古城等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53:33 +0800 CST  
二里头这种情况,中国专家们难道心里不明白吗?当然明白啦~~~

既然如此,可中国的专家们为何又“一致性地”认为,

——-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的确是有「资格」成为中原华夏文明的最早源头呢?

也即,能令“二里头都邑”显得与众不同的最大「卖点」究竟在哪里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5:58:23 +0800 CST  
当然是首推【“二里头青铜器”】,然后,是“二里头玉礼器和绿松石器”~~~~~~~~

可以这么说吧,

如果没有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里发掘出“青铜器和玉礼器”,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实际上并不比其它的同时代考古学文化表现得更优秀呢


然而,中国的考古学家之所以还能够把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往【文明】的位置上力推,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二里头文化”发掘出土了上百件的【锡青铜器】!


这才是二里头文化“最关键”的与众不同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6:00:48 +0800 CST  
那么,这个能令中原“二里头文化”显得与众不同的【锡青铜器】,究竟是谁生产出来的呢?

所有人(包括专家们在内)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夏人”!


这还用说吗?河南“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一二三期)是“夏朝”,直到四期方才变成了“商朝”。故而,“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人群,自然也是以“夏人”为主体人群的~~

“夏朝”的青铜器,当然是由“夏人”生产出来的噢,这能有什么疑问吗?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6:06:51 +0800 CST  
由于“二里头夏都邑”的形成,是一个很典型的“古代移民城市”,外来的人口占比竟然会高达一半哦

社科院考古所赵春燕研究员,通过锶同位素追踪法对二里头遗址的家畜与人群迁移、来源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二里头外来人员与羊的引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早期的羊可能全部是外来的,至后期来自当地饲养的羊所占比例越来越多。二里头遗址外来人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与部分外来绵羊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重叠,似乎暗示他们与部分绵羊来自相同地区或者他们之间可能具有某种联系

再加上,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里出现的大量“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花边罐”,故而,“二里头都邑”的一部分外来人口,很可能就是来自于西北/北方地区的【牧羊者】——古羌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6:08:25 +0800 CST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在“二里头文化”遗址分期出土的“青铜器、玉礼器和绿松石器”统计表,楼主以绿色来代表“夏朝”,以红色来代表“商人”(齐家人和北狄化齐家人均成为了后来的“商族”)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里出土的所有具有“古代高技术含量”的先进复杂器物(也即“古文明”的高级象征物),究竟是由【谁】制作出来的呢?

——-【是“夏人”,还是“商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1-20 16:14:17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