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关于华夏汉族“金属业的铸造”偏颇道路的形成过程


由于“金矿”在自然界经常与铜矿、铁矿共生,因此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是始于“纯铜时代”的,随后,即出现了金灿灿的“黄金与青铜”共舞的欧亚草原文化的繁荣局面~~

而在东亚地区早期的青铜文化遗址里,由于深受来自于中亚草原的外来文化(印欧人R1a文化)的“黄金/青铜文化”的影响,黄金与青铜也同样是一块儿并存出现的,只不过是,青铜的数量要明显比黄金偏多而已!

但是,等下一步又传播到了中原地区,黄金锐减到零星,基本上都是以“青铜器”为主,这只能说明,入主中原且性格强势的商族,似乎不太喜欢质地偏软的黄金(常被中亚草原人R1a用来制作“个人装饰品”比如耳环手镯项链等),而是更喜欢质地偏硬的青铜(常被商人用来制作祭祀礼器和兵器),尽管黄金和青铜从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相似,都是“金灿灿”的具有观赏价值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2 14:38:53 +0800 CST  
同样的,“青铜技术”在西方的原初发源地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是“铸造与锻打”两种金属成形技术并存的!一般来说,质地偏软的“黄金和纯铜”比较适合于锻打成形,而质地偏硬的青铜则更适合于铸造成形(包括了范铸法和失蜡法)

可是,由于商人性格强势好战且重视祭祀,于是,“青铜器”在中原文明里是一枝独秀发展的(黄金的地位明显被弱化了),也导致了最适合于青铜器生产的“铸造”技术在商周青铜文明里也同样是一枝独秀的发展,而与黄金有关的“锻打”技术,在中国的金属工业发展中就被偏废掉了~~

可以这么说,商族的强势性格给后来的华夏文明之“金属文化”的发展方向,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重视“铸造”(“范铸法”技术),轻视“锻打”!

而在西方社会,他们是既重视“锻打”,也重视“铸造”(比如印欧人R1a就拥有更先进的“失蜡法”铸造技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2 14:42:22 +0800 CST  
因此楼主会说,由于中国的“青铜技术”是从外面输入来的技术,而非本土起源的技术,且由于商族特有的强硬偏爱,导致了青铜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存在明显的“偏颇”现象!

而这个技术发展的“偏颇”现象,既影响到了中国青铜兵器的制造水平,也影响到了中国铁器的制造走向了“生铁铸造”的非同寻常的一条华夏特色的道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2 14:43:57 +0800 CST  
而商人的“青铜/畜牧文化”的老师——来自于中亚草原的印欧人R1a,就极其热爱黄金呢,当然,他们也很热爱青铜兵器与马和战车!

中亚草原人(R1a)热爱黄金到什么程度?在大型的出土遗址里,不是出土5700件金器,就是出土上万件的金器,数量多的惊人啊

但是,商人不怎么喜欢质地偏软的金器,商代出土的与黄金有关的也就是少量的金箔片而已,大概是为了装饰青铜兵器的手柄吧,这也是中亚草原文化(R1a)的一个比较常见装饰现象,甚至在古希腊的“迈锡尼文明”(R1a)里都见得到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2 14:50:58 +0800 CST  
幸好商人,或者是商王的王后(比如妇好),比较喜欢东亚地区的坚硬玉器,所以,尽管商人没有推崇外来的“黄金文化”,但是,却接受了东亚本地的“玉器文化”

在妇好墓里出土的众多玉器来源并不单一,其中就有“齐家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南方石家河文化玉器”等

(请注意啊,齐家文化与商族东迁之前的西北来源地是有关系的;而红山文化的所在地,也就是后来的“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在地,这里是商族入主中原之前的直接来源地)

由于商朝统治阶级对于东亚地区“玉器文化”的欣然接受,导致了玉文化在华夏文明里的地位一直是比较高的!

以至于让我们全都误以为,华夏汉族是东亚“玉文化”当仁不让的传人,汉族找祖先全都找到拥有发达的玉文化的“良渚文化”那里去了~~~

其实呢,不过是“华夏文明”的早期统治者依据自己的某种爱好,对被征服的土著文化元素的某种取舍而已,性格强势的商人喜欢偏坚硬的某些文化而已,故而,商人也不是非常爱好丝绸,爱好丝绸是从周朝开始的,因为周人的性格比商人温和一些,才会有周礼出现和人祭现象的大幅度减少

不过,由于周人的性格没有商人的性格张扬强势,故而在青铜器艺术表现力上,反倒不如商人的艺术表达感极具震慑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2 15:10:41 +0800 CST  
中国偏爱“铸造”对于中国青铜兵器制造水平所产生的影响


“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大文明对于青铜兵器的打造方法大体上可以表述为铸造+锻打+退火,这样造出来的青铜兵器,硬度和韧性可以达到一个大体平衡,从而实现总体机械性能的优良,根据实际需求的不同,可以通过调整含锡量来达到不同性能,若对韧性要求高,可以将含锡量控制在5%,若要求得各项性能的均衡,可将含锡量控制在10%――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标准青铜”,因为经过以上步骤制造的含锡10%的青铜制品机械性能是最均衡的。”

而中国的青铜兵器依靠不断地提高“锡含量”而提高硬度(因为东亚的南方地区并不缺锡),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各国青铜兵器,其含锡量高得吓人,14%那是起步,一般都在15%以上,乃至23%。一味地增加含锡量,对于青铜兵器来说没有好处,虽然硬度增加了,但是其韧性下降了,而合理的解决办法是【铸造+锻打】

“但是,只有含锡量15%以下的青铜才可以“锻打和退火”,中国的含锡量如此之高的青铜兵器,可以说是已经断绝了一切改善其性能的途径,只能保持其铸态下的机械性能了。”

中国青铜兵器之所以走上了一条“高锡”的非正常之路,与东亚地区“不缺锡”,以及中国人过于偏爱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非常缺乏“锻打和退火”的技术传统所致

而非常有经验的锻打师傅在西方世界里反而是很有价值与地位的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2:59:55 +0800 CST  
总之,相对于古罗马的青铜兵器由于“缺锡”,而走上了“高铅”的一条邪路;中国的青铜兵器由于“不缺锡”和偏爱“铸造”,也走上了一条非正常之路

当然,中国的青铜兵器若论质量,还是明显地超过了古罗马的青铜兵器,只是没能够达到更为优良的技术状态而已。说到底,还是古代中国人对于“外来的”金属技术掌握得不够精确和全面所致

不要以为古代先进技术在异族之间的传播,会是完全无保留的那种“父传子”的传播方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02:23 +0800 CST  
中国铁器的制造,亦追随着“青铜铸造”的道路,走向了“生铁铸造”的、在世界上非同寻常的一条颇具华夏特色的道路


尽管,在中国的“铁器时代”,由于中国人偏爱“铸造”,而“铸造”生铁的产量要明显高于“锻打”的熟铁或渗碳铁,再加上铁是地球上最丰富的金属之一。故而,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因为“生铁”的产量明显提高,就可以迅速地将成本不高且质量也不高的“生铁”铁器比较快地普及到民间工业(比如生产铁制农具),这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好处吧!

但是,任何偏颇的技术发展道路总归是有它的内在缺点存在,中国这种“铸造”偏颇之路,造成了中国“锻造”技术长期落后,而且总是“害怕”锻造的局面。比如,从唐朝之后开始,“与汉族政权敌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冶铁业就不再居于劣势,反而居于优势。辽的宾铁刀、西夏的冷锻甲,都是宋朝难以企及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汉族的锻造和焊接工艺长期没有大的进步。”


中国的宋代从表面上看起来经济繁荣、朝廷富裕,但是,有不少隐藏的问题被繁荣的经济表现所掩盖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05:49 +0800 CST  
由于整个“环地中海地区”的各文明古国都处于“缺锡少铜”的状态,因此,每一个文明古国在“青铜时代”时期都需要打开国门,并劳神费力、想方设法地从国外某些特定地方,获取或攫取本国所稀缺的各种矿资源!这就导致了“青铜时代”其实就是一个【高成本】的时代。而中原青铜文明之所以能够真正繁荣起来,与中原王朝集国家之力主动到南方地区(非华夏地区)攫取到大量的青铜资源大有关系


这也为成本比较廉价的“铁器时代”后来的登场埋下了伏笔,由于铁矿资源的广泛分布性,很多国家在本国境内就能够找得到铁矿石(只是铁矿石品位高低有差异而已),于是,人类社会自进入到早期的“铁器时代”之后,铁器兵器一开始是和青铜兵器并存发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上各大古文明对于“青铜矿料”几乎同时存在的【短缺性】世界难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08:34 +0800 CST  
但是,唯独古希腊雅典城邦【超级繁荣】的“青铜文明”表现,却似乎完全摆脱了世界上其它古文明都曾面临的“短缺性难题”~~

雅典城邦不但既有能力制作军用的古希腊重甲方阵的青铜盔甲和兵器,也有能力制作大量民用的“青铜雕塑”,而且青铜雕塑的数量之众多,令人震惊啊!

比如,古希腊古典时代晚期最著名的雕塑家“留西波斯”,他担任过两所雕塑学校的校长,他一生创作了1500多件作品,而且,全部都是“青铜雕塑”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古希腊只要想制作出多少青铜雕像,完全都是可以轻松实现的,而且,还是不计成本高低的那种随意投入,也不需要考虑青铜矿料的海外获取难度,或者是否能够满足古希腊庞大的“军用加民用”双重制作的巨大青铜材料的需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10:30 +0800 CST  
不妨对比一下,古罗马仅仅是军用的青铜兵器就因“缺锡”的先天不足,而被迫走上了“高铅”的一条无奈的邪路;而古希腊的“军用加民用”的双重庞大制作需求,却竟然毫无任何的“先天不足”的巨大压力感!古希腊雅典为何是如此状态独特的古文明奇葩一朵?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20:57 +0800 CST  
若论矿产资源,整个古希腊地区主要是“缺锡少铜”,北希腊有铜矿和金矿,伯罗奔尼撒半岛有铁矿,但是,这些地方均属于外来印欧侵略者“多利安人”(古马其顿人和斯巴达人)所占有的地盘。对于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真的就只有“银矿”,而缺乏所有的重要金属矿藏资源,就连很常见的铁矿都很缺乏呢

实话说,古希腊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岛,除了不缺银矿之外,剩下的重要物资基本都缺乏!从粮食到铜矿、锡矿、铁矿,哪个不缺啊?就这样的资源严重匮乏的阿提卡地区,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轻松地走上了文明“超级繁荣”之路~~

而“文明”产生的公式是——(农业+金属)!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3 13:22:02 +0800 CST  
@ty_路克1

LZ知道,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時候被重物壓折彎超過90度,而重物移除之後即回彈至原本,如你說的中國青銅器是走加錫提升硬度及鑄造製造的偏路,那麼如何解釋越王勾踐劍的韌性?越王勾踐劍可是道地的青銅劍!
—————————-
青铜剑的制作也存在“锡含量”的有高有低,锡含偏高则硬度增加、脆性也增加;而锡含量降低,则硬度降低、韧性增加

兵器的制作是军事工业,在古代属于尖端科技,科技含量远高于做民用农具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也不是所有的国家技术水平都是完全等同的,也会形成有高有低的局面,而所有的尖端技术,基本都处于保密级别的状态!

比如,有的国家就能掌握好这样的“含锡量”高科技:

“青铜兵器:以云南戈为代表含铅甚微、内铜的含量相对均匀,锡的含量在8%到18%之间,由外到内锡的含量逐渐减少,这个锡含量的青铜塑性刚好达到峰顶,约33%左右,可见韧性是非常好的。春秋时期戈的理化分析,青铜内部的含锡量低到8%,对应的塑性达到33%,比西方铅青铜剑高了10倍多。”

有一个现象,楼主感到很奇怪,在商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技术的尖端性经常出现于楚国和吴越这些南方地区,包括那些“疑似”失蜡法青铜器,也是出现于楚国的地盘!甚至最早期的钢性剑出现,也是在楚国的地盘里

楼主怀疑,从南亚经东南亚至中国南方地区,可能存在另外一条金属技术的传播路线!

说实话,如果当初是南方的楚国(而不是西北的秦国)统一了中国的话,今天在中国唱主角的人群,还未必是“华夏汉族”呢~~~

就好比,如果如果是雅典人打赢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古希腊地区就不会出现“希腊化”现象了

古代南方地区最后的一次抵抗全面“华夏化”的机会,就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旦落败,以后再无任何的翻盘机会!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3:05:03 +0800 CST  
中国人不仅把古希腊地区的“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当成是一家人的古希腊城邦,同样呢,也把楚国和越国当成是华夏国(吴国来源复杂不好判断)

其实是竞争关系呢~~~

如果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城邦赢了,古希腊地区将会“皮拉斯基化”;如果是斯巴达城邦赢了,古希腊地区就是“希腊化”

同样的,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也是类似的,最后都是赢家通吃!

所以,楚人恨秦人,那是恨得“楚虽三户必亡秦”的刻骨仇恨~~~

有人会说,楚国不是早已接受了大量的华夏文化吗?还不算华夏国吗?

现代中国也早已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文化,那么,现代中国属于西方的国家吗?愿意被西方人来统治吗?

去看一看西汉初期的“马王堆汉墓”吧,华夏文化元素并不是很高,倒是有大量的南方元素存在,远不如江西的“海昏侯墓”里(汉废帝刘贺)的华夏文化元素多,说明西汉时期的中原王朝其实对于南方原楚国地区的实际控制力并不是很强,且华夏汉文化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力也偏弱!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22:49 +0800 CST  
继续之前的话题~~

说实话,楼主一直感到对于古罗马以“大理石雕塑”来替换古希腊的“青铜雕塑”的说辞,证据明显不足!

因为直到19世纪,西方人知道的【唯一】的“古希腊的艺术品”,是来自于希腊或罗马的原作的复制品

在严重缺乏古希腊雕塑“原作”可以做对比参照的情况下,古罗马复制品其实是无法单靠自己来证明其出身的~~

正如有人所质疑的,“一个孤零零的作品,如何得出×××年仿制,进而得约公元前×××年,怪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38:01 +0800 CST  
也许还有这样的可能性存在,西方古籍上记载过古希腊某些著名雕塑家的青铜雕塑原作的“名称”,而后人则根据“古罗马复制品”的相同名称,来锁定究竟是针对了哪一个被记载过的“古希腊雕塑”的原作所作出的大理石复制品

关键在于雕塑的“名称”,对不对?

好吧,就算我们不去质疑“西方古籍记载”的真伪性,楼主其实也可以设想出另外的一套说辞版本:

后人根据古籍上所记载的古希腊雕塑的“名称”,通过发挥后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而制作出一个“所谓的复制品”,然后再硬套到古希腊人的头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43:32 +0800 CST  
在天涯国观有一个打假贴质量挺高(上了天涯头条),那就是网友eleele的一个帖子,楼主推荐给大家,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47970-14.shtml

eleele是楼主所见到的一位比较理性的、非民族主义的、有技术含金量的打假西方伪造遗址的国内网友,值得大家尊重!他最近在别人的一个打假帖里发言的一段话,和楼主的想法亦有相似之处呢:

“分析了许多文物与遗址,对伪造内幕多少有点了解。通常是先有传说,传说变成文字记录,画家将文字记录创造成绘画作品,更多画家参考其他人的再创造。后期有些人就想恢复传说中的遗址,然后会根据绘图作品进行伪造工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45:42 +0800 CST  
楼主的将网友eleele上述的这段关于“西方人造假套路”的总结,用以下格式来表述:

西方传说 → 传说变成西方古籍记载 → 某些好事者根据古籍记载创造了绘画作品/雕塑作品 → 更多其他人对于这些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再创造 → 根据众多的绘画作品恢复传说中的遗址 → 然后把绘画作品(也即设计图纸)当成“测绘图纸”进行遗址伪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48:01 +0800 CST  
请注意啊,“设计图纸”是先有图纸后有实物的,实物未必和设计图纸保持完全一致,因为在现场施工的时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了一定的临时改动,导致实物和原设计图纸出现明显不相符合的地方。而“测绘图纸”则是先有实物后有图纸,测绘图纸一定是照着实物依葫芦画瓢完全一致的,不应出现很明显的偏差,否则就是极不合格的“测绘图纸”了!

网友eleele正是找到了西方人作假的一个巨大漏洞哦——西方人偷懒把“设计图纸”当成了“测绘图纸”在书本或资料里提供出来,以为一般人哪有闲暇去仔细验证这个呢?更何况,设计图纸要比测绘图纸更具有“原创”的意义,西方人也舍不得一狠心扔掉“设计图纸”呢,故而当时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好嘛,巨大的漏洞出现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49:29 +0800 CST  
当然了,楼主还是要说一下,西方人作假主要是“印欧人R1b”这一支,只要是他们所积极参与的“遗址考古”,都得小心谨慎对待!

印欧人R1b于“铁器时代”方才在世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一直处于冶铁技术进步比较缓慢的偏落后状态!

而且,他们在十字军东征之前,也不想好好种田(有大量的荒地没有被利用),整日就知道舞刀弄剑地格斗,当时的西欧还真是进入到了一个“铁剑时代”呢

在十字军东征时,西欧人R1b既开眼界了同时也受刺激了,从此知道,要好好种田才能发展经济了,于是,西欧的农业经济及人口规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不断地稳步提高,直至到近代全面爆发,他们的巨大进步超越了整个世界的进步!

这真是一个“给他点机会,就会很灿烂”的优秀民族啊,尽管西欧人作假了不少其祖先的历史成就。印欧人R1b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性格太嚣张了,不饶人的那种进攻型性格,不太容易对付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11-24 14:57:48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