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铭章抗战死守滕县的另一种说法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称,“如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川军以寡敌众,写成川军史上最光辉的一页”。“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板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师长亲自指挥巷战,不幸遭机枪扫射壮烈牺牲。王师长殉国后,所部官兵逐屋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腾县一役,122师5千余人几乎全部伤亡,但也毙日军4千余人。腾县以北的界河、龙山带布防之131师陈离部也伤亡4,5千人。川军的巨大牺牲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川军在滕县还有3百多伤兵不愿当俘虏,全部拉响手榴弹自尽”。




然而此与122师战报记载,内容实在大相径庭。122师报告参加战斗军官265人,阵亡6人伤10人。士兵3449人,阵亡105人伤156人。另有军官6人,士兵470人失踪。122师伤亡总共也就7百多人,况且全师参战部队根本不足5千。因为王铭章师长本人战死,所以也就理所当然说成全师阵亡了,其实这都出于当时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于1938年5月还曾出版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客观说这最多算是报告文学,艺术感染力很强,鼓动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抵御日寇的精神,但是在军事上实在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而且与事实相差甚远。




李宗仁称“进攻滕县的板垣,矶谷两师团是日军中最顽强的部队,发动‘二二六’政变的日本少壮派,几乎全在这两个师团之内”。川军第22集团军之前刚被二战区阎锡山赶出来,据李解释“川军方抵山西而太原已告失守,川军立足未稳便被冲散,随大军狼狈后退,沿途遇有晋军的军械库,便破门而入擅自补给。败兵之际,士兵强买强卖,皆所难免。阎锡山大为震怒,认为川军是‘抗日不足,扰民有余’的‘土匪军’,乃电请统帅部将川军他调”。李遂将川军调来五战区,并给予一定军械粮草补给。




川军整体来说装备差战斗力更弱,在战略战术上素养缺乏,军官士兵素质都比较低。川军号称“双枪兵”,所谓“一杆步枪,一杆烟枪”,其实的烟枪也不就是指鸦片枪,四川人抽叶子烟也用烟枪。王铭章那个师士兵装备低劣,大部份连步枪也没有,即便有也是川造土枪,多数士兵扛大刀,这种枪比鸟铳强不了多少。部队到武汉才补充了部分装备,实际上李宗仁根本没给多少。上万人的部队才给500枝汉阳造,最后王的部队每个班分到5枝枪5个手榴弹,川军每个师补了十几门迫击炮,以及数量很少的炮弹。




腾县保卫战开打在即,五战区临时再补充了部份武器,主要是手榴弹。据张宣武回忆说:“这天夜里从临城开来一列军车,装有粮弹。特别是手榴弹很充足,它成为守城战斗中最得力的武器,东关和城墙上的守兵每人屁股底下都有一箱,每箱50颗。”二战区收留川军22军时,李宗仁其实对川军的战斗力也没把握,22集团军出川时有3万多人,在山西与日军激战,已经伤亡过半剩1万多,士气方面也很低落。川军部队的战斗力,战略战术和战斗意志,并不是补充一些装备,就可以得到迅速提高的。




从日军《支那事变陆军作战》所载,攻击腾县的不是板垣师团,而是矶谷廉介第10师团,下属第33旅团之濑谷支队,还有加强的少量特种兵分队,而且此联队尚缺一个半步兵大队,最多也就3千人左右。拥有重机枪32挺,轻机枪72挺,火炮7种54门,无战车,飞机用于侦查。整个国民革命军战史,对腾县保卫战寥寥数句。“濑谷支队13日自邹县出发,逐次突破27日抵达”。“濑谷支队长以步兵10联队为基干部队,攻击滕县附近之敌。3月16日早晨开始攻击,遭到意外抵抗,18日午后完全占领滕县。”如果3天亡伤近7千余,日军战史必有详载。滕县保卫战是普通战斗,谈不上打得多激烈。战斗打了3天半,以日军顺利打下腾县而结束。




真正伤亡大的部队是川军在城外的124师,124师的伤亡报告如下:124师下辖370和372旅,370旅参战军官133人,准尉及士兵5219人。阵亡军官17人,准尉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准尉士兵331,生死不明准尉士兵37人。372旅参战人员军官99人,准尉士兵2117人。阵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准尉士兵282人,准尉士兵生死不明32人。整师伤亡1500人左右,但也没有达到都打光的程度。日军第10师团第33旅团,濑谷支队下属步兵第10联队战报称,“3月8-15日,阵亡4

人伤10人。3月15-18日,阵亡16人伤129人失踪3人。该联队整个滕县作战中,共计伤亡162人。




当然抗战期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需要所报伤亡,自然都有很大水份,两者数据都不能尽信,必须具体战例具体分析。事后中方报导杀伤日军7千多,实在是过于夸张了,日方称自己只伤亡1个半中队,当然也有故意掩盖之意。中方战报毙伤日军资料,已超出了日军此役参战兵力总数。孙震所谓毙伤日军7500余人,实在是近乎杜撰。他战报所谓,“与我交战之敌为第十师团全部,及第一〇八等师团一部,共约29000余,骑兵1500余名,战车40余辆,飞机经常以几架或十几架之编队,轮番向我投弹”等,简直就是谎报军情。斯大林格勒苏德数百军队大战,两面加起来每天伤亡不过1个团。八路军115师主力平型关,打日军谷廉介辎重队,才消灭了千把人,实际数字只有几百。国军衡阳保卫战打了近50天,毙伤日军约1万5千人,每天平均伤亡也就3百多。腾县3天消灭7千多日军,川军没这个能力。




滕县守军分城外外围阻击部队和腾县内城防守部队。外围3月14日拂晓开打,次日下午防线即告突破。日军16日黎明攻击内城。滕县城内防守根本没多少部队,仅有3个师的师部保卫,1个旅的旅部守卫部队,临时抽调才于3月15日夜,凑足2500多人。加上滕县县长周同的保安团和县警察,总数大约是5百人,城内共有部队3千多,但有战斗力的部队不到2千。18日午后滕县失守,根本谈不上什么全体战死。另据守城122师代师长王志远给孙震的汇报,该师参战官兵3714人,战死111人,负伤166人,失踪476人。据外围部队124师370旅给孙震的汇报,该旅参战官兵5352人,阵亡657人,负伤347人,失踪37人。该师372旅给孙震的汇报,参战官兵2216人,阵亡177人,负伤292人,失踪32人。按此可知孙震所谓“我阵亡官兵3千余人,负伤官兵4千余人”不实。




再看参战部队实际报上来的歼敌数字,第370旅旅长吕康向孙震汇报,“毙敌约七八百人”;第372旅旅长曾苏元,“毙敌寇约六七百人”;第122师代师长王志远,“击毙敌共约千余名”。这些歼敌数字也是虚构成份居多,那个守城主力122师,报上来的自身伤亡,不计失踪总共不到3百人,处于劣势下“击毙敌共约千余名”。照此逻辑滕县最少可以守半个月。实际情况上是川军战略布置不当,战斗力薄弱一触即溃,城外防线才守不到2天,城内驻军不足1天被破,守军残兵扒开城防逃跑,唯师长王铭章战死殉国。日军战史称,在滕县“遭到意外的顽强抵抗,敌人是四川军第122师、第124师,约7千人。其此役整体伤亡,当亦不止百余人。”也就是说日军只承认伤亡百人以上,大约1个多步兵中队。




实际上腾县城防坚固规模很大,城墙高10米,厚5米,外壕深5米,宽12米,北面最完备,东面次之,南面虽然比较薄弱,却是川军的防御重点。城东北角约150米,有一高30米的喇嘛塔,便利炮兵观察。如果川军布防得当,将主力收缩城内固守,不至于被日军一日内攻占。日军突破124师防线后迅速攻击腾县县城,其先头部队打到城下最多,不过1个多大队而已。集中炮火炸开城墙缺口后,川军堵漏了几次就被突破了,最后导致腾县失落。至于什么飞机大炮坦克,都是无中生有的杜撰,轻重火炮还是有几门的。王师长其实是撤退途中,被日军拦截扫射,身中数弹而亡。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人死了宣传上就好办了。





从孙震的军事布防分析,22集团军41军124师驻守县城外围,沿津浦线左翼建立防线,45军127师驻守右翼及界河正面阵地,368旅防守右翼公路,41军122师守腾县县城。日军的策略是迂回包抄45军125师侧翼,逼迫125师退进山区。对防守界河正面的45军127师采取佯攻。实际日军对津浦线右翼正面攻击都是佯攻,目的是牵制45军使其无法回防滕县。日军真正主攻方向是41军124师,即腾县城外防守部队,从左翼两下店到大小坞村。简单讲突破腾县外围,直插县城突击。




川军整个防线纵深受到致命攻击,13日开打后日军对124师防线,采取正面强攻侧翼迂回,突入纵深的打法,很快突破至大小坞村。川军不料外线防御轻易为日军突破,内城防守兵力严重不足,部队主力都放在城外。日军迅速突破防线,122师部队回调不及,导致滕县很快失守,师长王铭章殉国。真要死守腾县所谓“守城必先守险”,就应该紧守腾县险要处。腾县周边无险可守,就应该依据坚固城防死守,最后将敌放入城内打巷战,如此可以抵消对方炮火兵力优势。




哪有死守不在县城放部队的道理,所以王铭章根本就不想守,他原本想124师外围能顶住最好,否则他122师主力先拉到城外,稍顶一下后带部队撤出县城。谁知道日军动作太快,他反应不及下被困城内。里面的部队冲不出去,外面的部队也进不来,客观上促成了困守危城,此时他想走也不可能了。再看张自忠解救临沂,抚敌侧后以攻代守。无论从战略战术及战斗力,从川军整个腾县战役看,相差何止千里,基本算不堪一击。




事实也证明战前滕县王铭章和陈离部,都鉴于“川军兵力少,武器装备太差,只能协同汤恩伯兵团作战,不能硬挡一面”,再三请求所部助攻汤恩伯兵团,竭力反对固守滕县。王铭章给孙震电话中一再称,“滕县兵力只有一个团又无重武器,没有胜算不能死守。”孙震的回答是:“我的命令是这样,守不住在你。”战前王铭章接到的命令是他122师主力防守腾县县城,结果他只在城内放了师旅部和少量部队,根本没有打算死守的意思,其实他早就有撤退的打算了。




最后打3天多就失守,17日夜守城部队突围,“官兵争相夺路,秩序很乱”。至于说现在比较流行的汤恩伯军见死不救的说法,汤此时军团主力还在徐州周围,连台儿庄都没到,怎么赶到腾县,况且川军才守了1天。当时淞沪南京连败,为振奋军心之下,有了滕县死战,消灭大量日军,王师长英勇殉国的故事。其中也有李宗仁邀功,川军孙震指挥作战不力,谎报军功逃避责任等,诸多因素在里面。当然王铭章师长英勇战死,尽显中国军人英雄本色!




楼主 飛行俠客  发布于 2018-02-04 13:26:42 +0800 CST  

楼主:飛行俠客

字数:4162

发表时间:2018-02-04 21:26: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9 22:08:07 +0800 CST

评论数:2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