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 第一部 刘邦时代

@ty_刘闯270 2018-02-09 23:28:32
三、刘邦的外貌
不过秦始皇没有看到东南的天子之气就挂了,刘邦的故事在之前已经开始了,上文我们知道这位哥哥诞生在沛丰邑中阳里,诞生之后,我们不知道刘太公具体情况,史书上没有明确刘邦是什么行业?不过我们却知道刘邦的外貌,但是他是什么样子?据史籍记载: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又在另一位文人应劭说到:“隆,高也。准,颊权准也。颜,嵒颡也,齐人谓之颡,汝南、淮、泗之间曰颜。”当然这是......
-----------------------------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0:45:37 +0800 CST  
第二章 刘邦起义
一、刘邦的机遇
刘邦因为在丰西泽纵徒,所以在芒砀山避祸,在那时候肯定有很多人通过避祸而躲避惩罚,不过刘邦却赶上了一个大时代,就是陈胜吴广起义,这时候六国其实对秦朝的统治十分不满。陈胜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当时这时候刘邦不知道,继续在芒砀山过着苦日子,上次在丰西泽纵徒是刘邦的转折点,那时候刘邦也没有想过起义这一茬,他想过人间蒸发一段时间,大家都忘了,兴许一切都变好。所以说纵徒事件很靠近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他们在山上只是打猎,到处寻找食物,这日子很苦,而秦代徭役误期只是罚铜,既然是罚铜,对刘邦的处罚又是什么?他有管理上的失职和纵徒的行为,双罪并罚,一定不是罚铜那么简单,他们又不敢太张扬,不过这时候刘邦居然还有归顺者,他的队伍越来越大,有十几个人发展到几百人,也许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去骊山徒。而陈胜的起义的原因是去渔阳戍边,结果因为大雨失期,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失期,法皆粘斩,这里陈胜和吴广是去做军人戍边,因为这道法令,他们就起义,可见这一条在秦律中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想到起义的效果这么好,山东六国一起响应,秦朝已经是摇摇欲坠,所以天下大乱,这下沛县县令也跟着晕了,他心想:万一自己起步要是晚了,不就变成了别人的刀下鬼。起义的话,自己何况是秦朝的地方父母官,那秦朝的俸禄,造秦朝的反,这不是叛徒,叛徒到哪里都活不下去,那么该怎么办?自己要是不起义,万一这里的人们揭竿而起,沛县县令这一想,就晕了。沛公很晕,但是不可不行,所以在他困惑的时候,就开始冥思苦想,最后还是找自己的手下,这时候沛县最智谋的是萧何和曹参,他把他们找来,这话一说,萧何心想说:你是县令,号召沛县人们反秦,这是不是很搞!
不过沛县县令很想随波逐流,加盟起义军,这时候萧何和曹参都说:“老大你可是秦朝的官吏,现在却要背叛秦朝,率领沛县的人们起义,大家会听吗?”沛县县令也在思考,心想:人家说的没错呀,却是如此,我是县令,如果领导起义,别人不会听,没准还当个笑话,不过怎么办呢?他们接着说:还是把沛县流亡坐在外的人召回来,利用他们来威胁百姓来一举大事。县令一想,这也是注意,没准行。所以就和萧何、曹参说到可以先试试。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3:30:29 +0800 CST  
三、沛公刘邦(一)
他们想了想,县令这小子犯糊了,还是找一个人见他,否则刘邦不会回来,想来想去还是刘邦的连襟比较合适。
樊哙听这个消息,想想自己的连襟,于是主动答应了,到了刘邦那里,一看他的队伍已经有几百人,心顿时大喜,樊哙一说。
刘邦心想:好事,不过也是坏事,说它好事在于事情一旦成功,自己的罪过就会一笔勾销,但是起义失败就会多一个罪名,就是谋反,第二潜伏的滋味不好受,怎么办?还是出去比较好,所以率领几百人便回到了沛县,就在这时候沛县县令反悔了,他觉得这样不行,毕竟自己还是一位秦朝的地方领导,要是造反,成本太大,说不定会一无所有,再说要让刘邦领导的话,自己不是成了小弟,这样真的不好,再说刘邦这小子从来没有听过我的话,这样的话我要服从于他,心中也是实在不愿意。还有一点刘邦是逃犯,不管怎么样?县令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何况刘邦平时就不尊重上级,还有几百个跟随的人,万一要是和我合不来,岂不是乱了,让我跟犯人在一起,而且给犯人做小弟,太憋屈了。再说这萧何和曹参和刘邦,平时关系就不错呀!他们要是联手,我不是被架空了?
所以他立刻下令逮捕萧何和曹参,当然《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高祖。”萧何和曹参什么人,汉朝开国丞相和第二任丞相,何况还是沛县主要官员,所以人际关系上比县令更牢固,所以县令一下令,就有人通报了,所以两个人立刻逃走了,县令还下令城门紧闭,不让刘邦进来。刘邦十分地尴尬,倒是怎么回事?县令怎么出尔反尔?估计他不明白的县令的感受,总之他觉得很郁闷。
倒是萧何和曹参听到这一结果,更加确信县令不适合领导起义,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通过关系,还是轻易地出城了,这个时候他们俩便和刘邦站在一起。双方就商议如何进入县城,他们商议结果很简单,就是写了一封告城中父老的信,让自己的士兵们用弓箭射进城去,这就是刘邦起义的宣言,内容是:“天下同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令共诛令,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室家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这封信到城中,父老一想县令平时干得也不地道,所以拿起武器,冲向县衙,就把县令给做了,这是城中人们便是欢天喜地迎刘邦。这是刘邦的一个机会,从此他从逃犯变成了起义的领导人,也算是自己华丽转身,这里刘邦抓住机会,利用自己旧时的关系,完成第一步,攻取沛县县城。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4:49:32 +0800 CST  
四、沛公刘邦(二)
到了沛县,却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起义军领导人的问题,大家开始看重三个人,刘邦、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哥俩这时候心思活泛了,这刘邦能成大事吗?平时看他的行为,再说了咱们是什么?公务员,吃秦朝的俸禄,造秦朝的反,说出去很不爽,咱们俩做领导,万一失败了,这可是夷三族的罪名,这个不行,再说咱们同事都知道我们的行为,以后怎么见同事?想到这里萧何和曹参打消了成为领导者的念头,这里该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他哥俩成为皇帝,后来中国是什么王朝?会不会同样开创盛世呢?可惜这段想象只能假设。他们就把机会让给了刘邦,他开始也是推辞,估计是这样想的:我刘邦平时是什么?不过是一个亭长,乡级干部,这下一转身干起造反,关键是要做领导,这个能力够吗?如果不够会怎么样?再说平时咱就那德性,不是领导者的料,还是选别人吗?
也许是时代玉成,也许是大家不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总之三老一致建议刘邦为这支起义军的领导者。这或许很怪吧,史料记载: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奇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来源于《汉书》)这一记载在《史记》高度一致,可是这位沛县县令在起义中只想自保,再说别人对他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这时候却犯了大忌,萧何和曹参也是牛人,在沛县人际关系很好,也算是地方两强,刘邦虽然弱一点,但是这时候已经有了几百个兄弟,实力不差,关键沛县县令把这哥三都得罪了,这样他的死期就到了。关于刘邦成为起义军领导人,也是和时代有关,如果不是秦末民变,估计刘邦会干一辈子亭长。刘邦也多次推让,他也知道其中的含义,不过咱们还是要有个头,刘邦就你了,最后他便答应了。……
刘邦当然没有神一样的故事,不过时局对刘邦不利,一个就是陈胜吴广起义遇到了一个问题,西进惨败,也使得陈胜吴广的余威不在,刘邦的起事较晚,是在陈胜吴广正盛的时候,准备发动起义,不过不久之后他的西进就失败了,秦朝军队开始了反击,他们的进攻的势头很快,想必起义军都没有反应,二是刘邦起事的时候,秦末民变正在势头上,项梁和项羽已经在吴地起事,将来这一支起义军成为秦末民变的领导人。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5:11:53 +0800 CST  
四、刘邦的攻城略地
刘邦这时候也不含糊,也开始了攻城略地,首先他杀向了胡陵和方与,不过这个内容没有在《前汉记》出现,而《三家注史记》也只是做了这样的解释:胡陵,“县名,属山阳,章帝改曰胡陆。”方与,“音房豫,属山阳郡。”也只是对地名做了解释,战斗的结果怎么样?这里没有说,自然我们无法知道,总之后来刘邦退守丰邑,很有可能没有攻破。不过秦军不是吃素的,很快就撵了上来,史料写到:秦二年十月,沛公攻胡陵、方与,还守丰。秦泗川监平将兵围丰。二日,出与战,破之。当时的情况比较危急,刘邦估计也做好拼死一战,结果老天爷照顾了他,秦军战败,便退去了,他还是梦想向外开拓,不久之后就把丰邑的驻守交给了雍齿,他率领军队杀向了薛地,这时便与秦军遭遇,这一战,秦军败绩,他们在泗川守壮率领撤退,估计是十分地狼狈,刘邦左司马一直在追赶,一直到了戚地才追上,然后被杀了。这时候刘邦是势如破竹,也算是胜利在望,不过就在这时候,发生了武臣被杀,紧接着陈胜被杀,起义军顿时受挫,这一情况对刘邦来说也是不利的,那些起义军的队伍中,魏人周市率领军队杀向了丰邑和沛邑,不过周市包围了丰邑,他没有立即攻打,而是给雍齿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丰邑本来就是魏国的土地,现在魏国已经收复了数十座城池,雍齿你要是投降魏国,魏王一定会让你驻守丰邑,而且给你侯位;如果你要是不投降的话,魏军攻下丰邑之后必然要屠城。”雍齿本来不愿意跟随刘邦,现在一看,魏王这可比沛公要高,再说魏王原来是魏国公子,贵族,刘邦是什么?平民,谁的地位高,拿脚指头数明白,这样他就投降了,摇身一变成了魏国的官员。刘邦一听说丰邑丢了,连忙返回要夺回丰邑,他攻打数次,都失败了,他无奈只好回到了沛邑,现在他只有后悔得份,天天抱怨雍齿,这样也无奈,估计刘邦在心中狠狠地整了雍齿,当然刘邦很危险,就剩下沛县一地怎么办?严峻的问题摆在身边。
这时候外面的形势是:在赵地,张耳等人拥立了赵公子赵歇为赵王,不过赵国距离沛县较远,所以不行,另外在留地,东阳甯君、秦嘉拥立景驹为假王,在《汉书》中记载:“东阳甯君、秦嘉立景驹为楚王。”刘邦一看自己的实力不强,得找一个老大,也就是这时他们需要外援,也就是说他需要一个平台,来一次鲤鱼龙门跳,不然的话,咱们这点人很快就会被人消灭,所以要找一个靠山,离他最近的就是景驹,沛公一看得就是他了,所以他便要归顺这位新立的王,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5:34:34 +0800 CST  
五、起义军的低潮与高潮
这时候正好赶上了秦末民变(笔者不同意秦末的起义是农民,它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贵族),张良也组织了百十来号,他们遇到了和刘邦一样的问题,就是寻找一个比较稳定的靠山,他们的目光投向了楚王景驹,他们相遇,也是相谈甚欢,刘邦给张良一个很好地印象,就是眼前的这一人将来很行,不过史料没有具体记载他们是怎么对话?
刘邦的目标就是要收复丢失的丰邑,在见楚王的时候,他便提出请求希望楚王可以帮助他。
可是这时,秦军的进军速度十分地快,章邯已经杀到了陈地,他派出别将司马卬已经打到了楚地的北面,秦军为了警告楚地的叛乱,在相地大肆屠杀和起义相关的人,这样他们的兵锋直指砀(在《括地志》中记载:“故相城在徐州符离县西北九十里。砀在宋州东一百五十里。”),这里离楚王已经很近,可以说近在咫尺,这个形势容不得刘邦还有私心,所以便和楚王兵合一处,东阳甯君和刘邦率领军队向西边,和秦军一战,他们的第一战就在萧县,战场选择在萧县的西边(韦昭云:“萧,沛之县名,谓在萧县之西也。”),可惜战败了,刘邦是个机灵鬼,立刻改变策略,继续收集军队,然后率领军队攻打砀,三天之内攻下了砀,他们又做出了一件事情,就是招兵买马,这时候秦军的威胁还存在,他们又收集士兵五六千人,向下邑进攻,攻下之后,他们就回来了,就在这时,另一个名人也杀到了这里,就是项羽。项羽在薛地,离楚王也是很近。刘邦一看,心想人家项梁牛呀,从吴地杀到了这里,再说咱们都是反秦的,应该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所以他就去拜见项梁,他很高兴,有起义军首领来拜访,刘邦也不客气,双方交谈一阵子,他就提出自己要收复丢失的丰邑。项梁一看都是自己的,收复失地也是壮大自己。所以就答应了他,不仅如此,给了他五千士卒,五个大夫,十名将军(苏林曰:“五大夫,第九爵也。以五大夫为将,凡十人也。”),刘邦得到了生力军,便立刻杀向了丰邑,可见他十分看重自己龙兴之地,很快就收复了丰邑,雍齿一看,这样撤吧,所以就跑向了魏国,寻找自己的老雇主。
关于那位楚王,项梁北上彭城,这时看见的却是他已经被立为楚王,项梁十分地生气,你怎么这样?你的老上级,去哪里?做人要厚道,既然你不厚道,那就别怪我了,所以他们干掉了景驹和秦嘉,干掉这两位起义军将领,项梁心想咱们可是打着楚王的旗号,此刻他们便开始寻找楚王的后代,可巧的他们找到了是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这个人的名字不错,雄心壮志,不过还是立他为楚怀王,他们也真逗,谥号是死后才有,这位楚怀王生前这么叫。
这时候的章邯,在之前率领了几十万军队,可谓势如破竹,首先消灭陈胜的军队,魏国的军队,这下他已经消灭陈地的起义军,便派出他的司马杀向了楚地,其他军队也由魏地杀向了齐地,并且杀死了魏王和齐王,士气正盛,眼瞅着章邯就要成功了,这时候他便与楚军相遇,他在项羽打击下,章邯郁闷了。起义军又一次打退了章邯的进攻,不过他确实一位名将,很快秦军就恢复了实力,这时他驻守在濮阳,准备再一次攻打楚军。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6:22:04 +0800 CST  
六、项梁之死
接着刘邦继续和项羽向西攻打,来到了雍丘(韦昭云:“故杞国,今陈留之县。”),这时候三川郡守李由与起义军相遇,一战李由就再也找不到理由了,李由也是李斯之子,杀掉李由之后,起义军就打到了外黄(韦昭云:“上陈留县。”在雍丘东。),却失败了,没有攻克。
这时候项梁一看秦军不过如此,我从吴地到这里一路凯歌,所以秦军不可惧。他的别将宋义(荀悦汉纪云“故楚令尹宋义”,当别有所出也。)便看出来,多次劝谏,我们一定要战术上重视敌人。项梁听到微微一笑,便说手下败将不足为惧,秦朝朝廷一看章邯不错呀,本来他只是搞工程的大臣,居然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好!扩大他的军队,所以不断给他增兵。在这一年九月份,章邯又对项梁发动了突然袭击,也是一场夜袭,项梁没有任何准备,他的军队大败,很快就被杀了,这也许是他骄傲轻敌,再一个就是这一年七到九月一直是大雨,所以他深信秦军不会打来,久而久之放松警惕。
就在这时候刘邦和项羽听到了项梁一死,城也不攻了,甚至起义军出现军心动摇,连忙就和吕臣商议之后,便率领军队退了回来。他们赶紧做了一些防御,把楚王迁徙到彭城,吕臣驻守彭城东边,项羽驻守彭城西边,刘邦驻守砀。因为项梁死去,楚国出现权力真空,楚怀王本身就不希望项氏家族一家独大,所以就让吕臣和项羽率领原来的楚军,又让刘邦做砀郡的地方官(括地志云:“宋州本秦砀郡。”苏林云:“长如郡守。”韦昭云:“秦名曰守,是时改曰长。”),随后被封为武安侯,率领砀郡的士兵,这个安排,可见怀王是一位不一般的人物,总之把兵权一分为三。当然也不能把事情做绝,不然项氏作乱就不好了,所以给项羽一个鲁公,居然封为长安侯。这时又让“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青封信阳侯。应劭云:“天子曰师尹,诸侯曰令尹。时去六国近,故置令尹。”臣瓚曰:“诸侯之卿,唯楚称令尹,其馀国不称。时立楚之後,故置官司皆如楚旧也。”)。”这时项梁战死,对起义军影响十分地巨大,他基本上也是常胜将军,他一死很有可能起义军的领导权就会改变,首先熊心也想雄心壮志,不希望项氏独大,所以他暗中拉拢刘邦和吕氏家族,第二起义军可能会发生动乱,楚军领导能力下降,不利于起义的发展,何况秦军正盛,这一点很危险,秦军的实力也不断地,不过就在这时,章邯做出了影响秦朝命运的举动,就是他认为楚军不过如此,何况领导者战死,现在就是一盘散沙,居然如此先消灭赵国,所以他率领军队北上,也就在这时影响中国走向的事件发生了,那么是什么事件?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6:41:37 +0800 CST  
七、怀王之约
就在这个时候,秦军杀向了赵国,大破赵王的军队,他们包围了巨鹿城,秦军将领是王离。这下赵王急了,怎么办?只好向楚国求救,而且是多次求救,可见形势紧急。楚王一看,得还得救,唇亡齿寒,不救,赵国灭亡了,下一个就是楚国。所以楚王派出了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再加上范增,三个人率领军队救赵,这样的人事安排,还是重点压制项羽,但是又不能完全压制,这样不利于战势的发展,因为项羽是一个出色的战将,再一个怀王不想把事情做绝,因为王位是人家给的,在怀王的身上还一份有感恩的成分,但是又对项氏心存恐惧,遇到战事又不得不用项羽,这个尴尬心里恐怕只有怀王才有。
之前怀王和众将一起商议的时候,便有这样的约会,谁最先得到关中地区,谁就是关中王。这时候秦朝把军队集中在赵国,这是章邯的败笔,也是秦军的败笔,笔者要说章邯是一位名将,但是不是一位战略家,战术很棒不等于战略合理,而章邯这时认为楚军不可惧,也存在他判断失误。当然史料有怀王的担心,原文是这样的:独羽怨秦破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秦宽大长者。”这句话一说,怀王便决定让刘邦西进,估计项羽会十分郁闷,但是有苦说不出,大家并不喜欢项羽,而更加喜欢和刘邦相处,可见项羽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当然这样也会影响他在军中的威望,此刻让怀王做出决定的原因还是项氏集团独大,但是怀王不知道项氏光靠他这样的打压是不行的,关键怀王没有掌握军队,没有一个亲信,任其怎么发挥?都是收效甚微,但是让刘邦西进,绝对对项羽是一个不小的震撼。不过刘邦便出发了。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16:49:48 +0800 CST  
(补充资料)战国亡雄的格局

笔者曾沿长江而下,考察最近出土的楚文明,除原有的兽蛇图腾外,鸟图腾的痕迹也相当的清楚。

但多元化也增加了整合上的困难,因此进入战国时代后,楚国的领域虽然更大了,但竞争上的表现反而不如春秋时期。

长期战争,使杀人的武器大为进步,铁兵器代替铜兵器,杀伤力大增;战争的形态也由压倒对方气势的英雄式胜利,逐渐转成屠杀对方的毁灭性战争,大多数国家便在激烈竞争中遭到灭亡。经历二百四十二年的春秋时代,原本三千个诸侯国,最后只剩下了韩、赵、魏、齐、楚、燕、秦的战国七雄与零星的姬姓小国。

激烈的生存竞争,使诸侯领袖的关心重点,渐由天下争霸转为自己国家的安危。加上小诸侯纷纷消灭后,大诸侯间的缓冲区没有了,竞争不再只是为了争面子,而是攸关生死之大事。

七强并立,谁也制服不了谁,想要靠外交技巧以一国领导天下的可能性不大了。代之而起的是各国在强大竞争下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趋向国家主义,而富国强兵也成了当代最重要的政治目标。

原本最强大的楚国,在吴越称霸期间,为了整合长江流域政治势力的需要,也暂时退出了中原霸权的争夺。因此使韩、赵、魏三国可以在较小的挑战下,承袭了晋国的霸业,而在战国初期的表现上较为优异。

但条件愈好,危机也愈大。韩、赵、魏地处中原要冲地带,承受的竞争压力最大,在历经多次战争以后,国力剧烈消耗,反而成为了最早的输家。

东方的齐国,一向以经济挂帅,作战力原本不强,因此面对强烈竞争,其表现远不如以斗智为主的春秋时代。除了在齐威王、宣王时有昙花一现的强势外,齐国在斗狠的角色上显得手足无措。战国中期后,在和北方新兴军事强权燕国的连年征战下,更是两败俱伤,自顾不暇,无心参与中原的争霸。

以幅员来讲,楚国仍是雄视群伦,只是分权联盟造成其力量很难有效集结。其间在楚悼王时代,兵法家吴起虽曾以生命为代价,促成楚国的中央集权改革运动,但功效仍然有限。日后,急于施展富国强兵之术的李斯所以会抛弃祖国,西入秦境寻求发展,也在于深感楚国集结国力困难,规模虽大,却不适于激烈竞争的挑战。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0:41:50 +0800 CST  
(同上)秦国的兴起

最经得起挑战的,却是原本最为弱势的秦国。秦国的祖先是商王朝时代鸟图腾族的长老——蜚廉和恶来的后代,因此在周王朝建国之初,他们成了重级战犯,族群被迫流浪各方,命运之悲惨有如犹太人亡国之情境。

残存的部落领导人远离了故居——东方的黄土平原,向西逃亡。其中蜚廉的一支庶传后代子孙,逃到山西一带,靠养马维生。不久便由于他们的专业技术,得到周王室的重用,出任养马官员;周穆王在位期间,更以军功被封于“赵”,成为了晋国的大夫,也就是日后战国七雄中赵国的祖先。

蜚廉长子恶来的嫡传后代则往西逃得更远,他们一直到雍地才定居下来,并和当地的戎人杂居。一直到西周王朝末期,约二百年以后,才以军功受封于秦地,并恢复了赢氏一族的称号。(有关秦国这段艰辛的建国史,在拙作《秦公司兴亡史》有详细叙述)。

周平王东迁时,秦国的领导者由于近水楼台,护驾有功,获得赐封周王室原有的镐京精华区,因而国势大振。传至秦穆公时,更击败当代霸主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初期,秦国的国势曾一度衰退,而且国境多次被魏国的兵法家吴起攻破,丧失了不少土地。一直到年轻的秦孝公即位后,力求革新图强,任用魏国出身的法学家商鞅,十二年间进行两度革新变法,改部落为郡县,力行中央集权,国力才随之暴增。因此到了战国中期,秦国已成为当代首席强权,在国际上被称为虎狼之国。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0:53:58 +0800 CST  
(同上)诸子国家的平流竞进

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华夏文明诸国一向讲求组织以发挥集体力量,而周公旦的封建及宗法制度更使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密到达了最高峰。当时施政的着眼点是天下秩序的整合,所以力求组织阶层分明——王、诸侯、卿、大夫、士、人民,秩序的建立必靠彼此身分的认同,后来儒家学说便以此为蓝本而形成。

长江流域一带,自然条件良好,生存竞争压力不大,因而哲学家思考上倾向崇尚自然,一切皆为上天所赐,平等成了主要精神。于是以老庄为主的道学,便成为楚人“无政府”主义或“微政府”主义的基本人生观。

但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国力的整合却对楚国构成最大的挑战。面对平等分权的各部族,楚国王室最迅速合理的整合方法,便是将他们共同统辖在楚王的指挥下。“法家”便在这种气氛下发展而成,李斯及韩非都是楚国大儒苟子的学生,也就是说法家是以道家为本、儒家为用,乃南北哲学的综合体。不过在无政府及微政府思想盛行的楚国,法家的发展并不成功,反而是殖民文化的秦国,在没有重大包袱的情况下全盘的接受了。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整合完全成功,作战力大增,声势暴涨,正好合乎全面竞争时代的需要,因而各诸侯国争相效尤,国家主义急速抬头。昔日重视社会阶级伦理的封建制度和天下主义,虽有孔孟等大师级人物的宣扬,仍渐趋没落。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至此破灭,结合南北文化的崭新文明即将诞生。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0:55:15 +0800 CST  
(同上)秦帝国的兴衰

秦王政26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击溃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其他六大强国,中国再度恢复了统一的领导权,版图则包括一直不属华夏文明的楚地和吴越等地方。经由国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洗礼,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政,其权势已非昔日天下共主或周天子所可比拟。为了给自己一个合乎身分和时代需求的称号,秦王政于是自称为“始皇帝”,中国的文明体系至此也跨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过,秦帝国的政治发展并未成功地迈向崭新的文明。过去的成功经验,限制了她的创造力,反而成了失败的关键。

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虽成功地促成秦国政治的整合,使其有能力统一六国。但将这种制度,硬是用在统一后的庞大版图和复杂的文明体系中,却导致了严重的帝国贫血症。军事统一虽算成功,但紧接而来的行政和文化统一则全然失败,统治效率十分低落。因此秦始皇不得不借着长期巡幸来宣扬皇权,最后竟累死在巡视的半途上。

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楚国由于是分权部落国家,因此并未遭到全面击溃。最后主力的项燕军团虽然失败,主将也死于战场,但分布各地的部族仍拥有相当的独立抗战能力。因此早自秦始皇在世时,便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隐言,楚地的游击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秦始皇三次巡行之所以都以楚地为重点,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0:57:24 +0800 CST  
(补充资料)南北对峙的二大文明

西周王朝成立时,楚国自身已有了相当完整的政治体系。领导者也自称为王,和周“天子”地位平等,而不像一般的中原诸侯是归属于周天子的分封和管辖。因此,楚王朝很早便和周王朝处于南北对峙的状态。

日后的楚王,在名字上都有个“熊”字,应与兽图腾族有关,也有史家认为可能与黄帝的“有熊氏”属同一部族。《帝王世纪》书中便记载着帝尧被帝舜流放到长江流域的传说,或许这也是“有熊氏”退出中原政局后,“落叶归根”的行动。相信在那个时候,黄帝王朝的重要长老也有不少人跟着南返,楚王室或许便是由这些部族发展出来的。

游猎部族的规模通常不大,但活动力强,影响幅员也较大,其政治组织皆属松散联盟。“共主”没有太大的权力,但名义上却可领导颇富作战力的庞大团体,因此他们的声势远大于实力,楚国便是属于这样的组织。(在美国西部开拓时代的印第安人,也可看到这种联盟部族的型态。)

春秋时代,楚国几乎已整合了黄河南岸到长江流域的整个区域,统辖人口之多,也绝非中原各诸侯国所可比拟。而且楚国各部族皆好勇斗狠,善战又认真,没有一个中原诸侯不对他们感到畏惧。幸好,楚国是分权组织,楚王真正能动员的兵力有限,否则即使中原大诸侯联合对抗,可能也不是楚国的对手。

不过,中原各部族一向自大,不管楚国有多强,中原的“共主”也绝不会给予平等待遇。因此当西周王朝建立时,楚“共主”曾基于礼貌向周武王表示庆贺,周天子居然以其是化外民族,赐给他一个诸侯中最低爵位的“子”爵。幸好当时的楚王也弄不清“子爵”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产生争执。

《史记》上便有如此记载,楚武王熊通曾对东周王室的使臣表示:“我们的祖先在周成王时,已经是周天子的好朋友了。”显示楚王朝在西周早年力量就已很大,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因此楚王一向不在乎周天子给他们的封号,后来干脆也自称为王了。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1:00:26 +0800 CST  
(补充资料)斗智斗力的楚汉相争

始皇去世后,首先起义的陈胜、吴广使以楚军作号召,初期声势最大的反抗军——项梁军团,更是以楚军主帅项燕的后代自居。二世皇帝期间,六国几乎全部恢复,但楚军系统的反抗集团不但扮演主要角色,人员方面也占了一半以上。

项羽和刘邦也都属于楚人,项羽更是继承项梁军团的楚军嫡系。刘邦的集团大多属楚国的平民阶级,原本是附属项梁军团的副帅,应算得上是楚军的庶系。

中华民族自称为汉族,主要是来自于刘邦所建立的大汉帝国,但刘邦的王朝之所以称为“汉”,却是个偶然的因素。

秦帝国崩溃后,项羽的楚军掌控大权,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诸侯。由于刘邦集团首先入关,依约定应为关中王,但项羽担心刘邦声势过大,危及本身领导地位,乃将刘邦分封于“汉”,这便是刘邦国号的由来。

“汉”是目前的汉中盆地,属四川省的一部分,跟华夏文明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当时是个偏远的低度开发区,对中原地区或原来泰国首府的关中盆地,交通都非常不方便,算得上是个相当不错的“政治冷冻库”。

日后刘邦在韩信的协助下,复出关中,进入中原,和项羽展开为期四年的楚汉相争。

为了对抗力量日正当中的项羽西楚军团,刘邦展开诸侯大联盟,最后更以四面楚歌(表示楚军也投入刘邦的汉集团),来瓦解项羽军团的士气。所以楚汉相争,可以视为刘邦的楚庶系联合中原诸侯,以对抗项羽的楚嫡系的一场战争。由于刘邦出身民间,没有传统的包袱,他成功以后,一个融合华夏文明及楚文明的新世纪,便很顺利地诞生了——这便是影响中华民族日后发展最为重要的大汉文明。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2:22:23 +0800 CST  
(充分资料)气质独特的刘邦

刘邦——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王朝的开创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地位却是意外的低。

如果说刘邦由于出身低,所以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不被重视;但是即使在当今的民主社会中,刘邦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仍然是“看不够重”。

中国的史书,绝大多数是官方纪录,只要描写到皇帝,难免都视之为天生“异种”的真命天子,特别是开国君王或盛世名君,几乎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但被处了腐刑(割切生殖器)的司马迁,对汉王朝政权的大老板们,难免有股无法消除的心结。加上这位撰史的血性汉子,本身又有天不怕地不畏的傲骨,让他大胆地在其作品《史记》中,对他的顶头大老板汉武帝以及汉王朝创办人刘邦,作了相当坦诚的批判;不但和日后史书上的传统“官方说法”有很大不同,也使我们对这位皇帝的人性面,有较多的认识与了解。

这对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原本是相当珍贵的“原始资料”,只是习惯于恭读帝王史的中国知识分子,却反而被误导了。因此有不少人,对这两位中国史上少见的杰出领袖,有着相当不公平的低估。

特别是有关刘邦这部分,由于司马迁对汉王朝的“国贼”项羽,不但给予正式地位的承认并编入“帝王本纪”中,对其能力和风范作相当平实的评价;更在比较中,显露刘邦领导风范的不足。

后世的史学家,立刻根据这份“铁证”,严厉批评刘邦的能力和风格,有人以狡猾、阴险的政客视之,有人以其成功只是在善于用人及运气好而已(其实这两点在领袖的特质上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以前的历史地位和刘邦颇为雷同。基于对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特别关爱,日本的史学家和小说家,也普遍较同情短命而悲剧的丰臣王朝,对推翻这个孤儿寡妇的政权,进而建立260余年太平盛世的德川家康,反描写成阴险、狡猾好欺诈的老狐狸。一直到山冈庄人的长篇历史小说《德川家康》出版后,才以生动的笔调,详细的刻划出德川家康的政治个性和争霸心程,也才使日本民众对德川家康转轻视为尊重,更掀起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德川家康”热潮。

本书倒没有如此庞大的野心,为刘邦作彻底的翻案,只是因为笔者本人对刘邦创业个性的一点好奇,希望能以一个崭新观点来对刘邦作一番研讨,更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前辈先进和年轻学者专家,共同来关心这位大汉文明开创者的历史命运。

刘邦的个性的确相当有趣,有时形同无赖、满口粗话、善变又狡猾,但大多时候,他倒相当能压抑自己的脾气,待人宽容而有度量,作事不计较利害,如同颇有修养的长者。诚如西进关中前夕,楚国长老对他的评话:“沛公,长者也。”或许便是指他这种大而化之的性格。但有时候他不只对他人宽容,对自己也的确放纵了些,进而显得稍欠“大家风范”。

不过,他一向讲情义,自认是侠义圈中的道上英雄。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物,便是战国末年四公子之一的魏国贵族快客信陵君,并常以此而自许。从早年的待人处世上,可以看出他刻意模仿信陵君的“影子”,因此也很得乡里中下阶层的好汉们敬重,俨然是黑道中较重侠义伦理的大哥级人物。

每到紧要关头,刘邦倒立刻变得彻底的理性。为了团体目标,他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及风险,甚至忍心牺牲部属,绝不迟疑。彭城战败时,为了加速脱离险境,他连子女都能丢出车外。荥阳对峙中,项羽欲烹杀其父以要胁其投降时,刘邦竟潇洒地要求分一杯羹,光是这种不怕人指责的勇气,已有资格成为历史上的大人物了。

在《史记》的〈高祖本纪〉中,刘邦从一出场,便是虚张声势、满口狂言,且经常都是出自肺腑的“吹牛”,连萧何都批评他:“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只是这些令人讨厌的假话由他讲来,却显得特别的自然,并不觉得特别的可恶,这或许便是刘邦最有魁力的地方了。

当代名士吕公,在刘邦未成名时,便肯将掌中明珠送给他当妻子。谨慎又富谋略的萧何,从年轻时便特别关照刘邦,最后更奉献了终身的忠诚。自负极高的韩国贵族张良,便公开表示:“沛公殆天授也(意谓刘邦真是少见的天生奇才)。”常胜将军韩信也是为他至死不悔。

从这些史籍记录中,我们绝对可以确信,刘邦虽有点轻浮,但绝不是只懂得骗人及耍小伎俩的普通小狐狸而已。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2:23:41 +0800 CST  
(补充资料)猛狮与狡狐

早年,笔者曾在日本阅读到一代史学大师汤恩比的访日谈话记录,其中有段说到刘邦的观点,当时着实让笔者大吃一惊。

这位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竟然表示,人类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这两位政治领袖的命运也颇多相似处。凯撒早年受制于庞培及克拉苏,刘邦也被项羽打得团团跑;凯撒在帝国建立前夕便遇刺身死,刘邦也在即位不久,于征讨英布的战争中身受重伤,没多久便病逝于任上。他两人都未能目睹帝国之建立、文明的兴起,但由于他们的远见和领导,人类的历史展开了新的纪元。

凯撒在西洋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刘邦比起他来便逊色多了。由于司马迁的公正记载,这位大汉帝国开创者的历史地位,一直未能得到自称汉民族的后代子孙完全的认同。

汤恩比的一番话,兴起了笔者对刘邦的高度好奇,一直想好好找机会来探讨一番;这位被自家人批评为老狐狸,却为外国学者公认世界最出色大政治家的创业者,两种截然不同观点下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

不少人读到楚汉相争的历史,总觉得很纳闷,刘邦几乎常常吃败仗,却是“打断手骨反更勇”,屡败屡战,终能咸鱼大翻身。项羽每战必胜,孩下一场大败,却连生命都输掉了。他们之间的差异,除了运气好坏外,到底还有些什么?

事实的真相和大家的印象,经常有相当距离。平心而论,项羽称得上是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军事奇才,但不论战略或战术,刘邦的确都高他一筹,这也就是刘邦跟项羽公然表示的“我斗智而不斗力”。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名政论家马基维利,在其经典名著《霸术》中写道:

一位胜任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狮子般的凶猛,才不会被豺狼欺侮;狐狸般的狡诈,才不会掉入猎人的陷阱,但如果两者不可得兼,则宁可拥有狐狸的特色较为有利些……。

刘邦和项羽的创业个性和争霸历程,正好是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1 22:27:24 +0800 CST  
第三章刘邦入关
一、巨鹿之战
这时候却发生决定秦朝和楚国政权命运的一件事情。想到项羽的功绩,巨鹿之战绝对是他的杰作,这场战争源于章邯攻打战国。
当秦军大败项梁的时候,其实章邯就把目标指向实力较强的赵国,可惜赵国无能将,只好国王亲征,结果一战大败,损兵折将,赵王只好退守巨鹿自保。上文讲到了因赵王的请求,怀王决定援助赵国一臂之力,巨鹿战役的过程十分地短,也不过几天而已,但是它的开始时间持续了很久,开始的时候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执行救赵的计划,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一年九月份。
当然史料中写到: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秦宽大长者。”卒不许羽,而遣沛公西收陈王、项梁散卒。这里也侧面说明了怀王不喜欢项羽,但是北上军队,可是项氏集团的班底,当然宋义也是后加盟项氏集团,所以被怀王看中,怀王看中了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就是宋义,这位将军不是一般人,上次当项梁轻敌的时候,而宋义是明智的,多次劝阻项梁,由于项梁太大意,再加上天气的影响,所以楚军放松警惕,才被秦军偷袭,项梁就此阵亡。当然这一次宋义成为统帅,率领各路人马,因此还得了一个称号,叫做卿子冠军。可是他们来到了安阳就停止了进军。
这下他们就被上了,这时候不仅楚军,还有齐军出兵协助,这个内容是,原来是齐军将领田都刷领军队,双方组成了联合军队,一起杀向了赵国,与秦军决一死战,这时候已经十月份,楚军没有动静,一直到了十一月份,还是没有动静,这时候项羽激动了,怎么大军还不行动,项羽立刻找到了宋义,便说:“现在秦朝的军队包围了巨鹿,我们应该迅速渡过黄河,只要楚军在外面攻击,赵国在内面响应,秦军一定会被攻克,这样我们就成了。”这时候秦朝在中原的主力军都在章邯手中。宋义回答道:“不对。要拍打叮咬在牛身上的大虻虫,就不可以消灭牛毛中的小虮虱。现在秦军攻赵,打胜了,他们军队就会疲惫,这时候我们即可乘秦军疲惫之机发起进攻;打不胜,我们就率军擂鼓西进,这样便必定能够攻克秦了。所以不如先让秦、赵两军相斗。身披铠甲、手持锐利的武器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运筹帷幄、制定策略,你却不如我。”这里宋义说明战争需要策略,要从大局考虑,而项羽是从战术考虑,按照当时的情况赵国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可见赵国的实力不容小觑,从长远考虑,宋义这样做似乎合理一些,按照消灭敌人看,迅速出击,有利于出打击秦朝,这时前线的将军是王离,从指挥艺术来看王离显然不如章邯。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2 00:04:10 +0800 CST  
第三章
一、巨鹿之战
1、刘邦西征
这时候却发生决定秦朝和楚国政权命运的一件事情。想到项羽的功绩,巨鹿之战绝对是他的杰作,实际上项梁战死后,章邯是虎视眈眈,他的战略便是消灭赵国,在消灭楚国,而这时候楚国的情况也是危机四伏,可以说起义军存在土崩瓦解的可能,首先起义军是组合集团,刘邦、宋义这些加盟势力,未必真心要恢复大楚国,就拿刘邦来说反抗暴秦完全出于无奈,否则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来到项梁集团,有一点考虑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完全出于自保。另外楚怀王和项氏集团有矛盾,不过他们的关系比较复杂,怀王既有感恩,又担心项氏一家独大,没有项梁他成不了楚王,但是有了项氏,他无力大权在握,对于每一个统治者,这一点都比较尴尬。不过由于章邯瞄准了赵国,对赵军穷追猛打,所以赵军退守巨鹿,就发生了决定秦朝和起义军命运的战役,在此期间怀王和众将商议,决定派出一支偏师西征,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刘邦手上,这个任务在当时不是什么好任务,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陈胜吴广有先例呀,周文去了,什么结果,很快周文就挂了,很有可能有去无回,这才有了怀王之约,这是重赏,谁去了谁就是关中王(这里说明一下怀王的意思是当关中的王)。不过这时候形势变了,为什么这什么说?
首先秦军主力集中于赵国,赵王急得都像热锅上的蚂蚁,赵国只好对外求救,向各国发出支援的请求。所以摆在楚国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救赵,这是头等大事,楚国内部的军事会议,也立刻把这一点当作首要任务,随着救赵的军队组建了起来,宋义、项羽和范增这是救赵主要将领。实际上他们带走了却是楚国的主力,笔者认为刘邦西征大有声东击西的感觉,但是却不是,他的兵力几千人,而周文可是凑成几万人,几万人都败了,这几千人不就是意思意思。这时候楚军救赵的时候,项羽是次官,比起宋义来说,他得听宋义的,不过宋义才不愿意救赵,最好两支势力两半俱伤,到时候咱们再出击,这样多好,既然整了赵国,又整了秦朝。
为什么笔者要这么说,巨鹿之战发生在秦二世三年的十二月份,刘邦出兵在秦二世三年的十二月份,看似时间差不多,其实北上救赵在秦二世的九月份就开始了,中间有三个误差,也就是说刘邦西征是在巨鹿有了眉目才出兵,也就是说怀王不愿意项羽继续西征,这时候项羽已经发动了巨鹿之战,刘邦开始了西征。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2 19:11:02 +0800 CST  
二、刘邦的坎坷
项羽立刻召集部将,他首先宣布了宋义的罪名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宋义和齐国的将领密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将他杀死。这一说大家一看宋义已经死了,何况这里很多人都是项梁的手下,还是一些不是项梁的人也不敢反对,毕竟这些人在少数,项羽不仅杀掉了宋义,而且又杀了宋义的儿子,估计还杀掉宋义的亲信的人,宋义死于这一年十一月,随后怀王立即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然在宋义死后他已经自立了,只不过需要名正言顺,这一点需要怀王授予,所以项羽就打了一个报告给怀王,怀王只好认命他为上将军。
这时候刘邦已经开始西征,第一次便出现在“沛公攻破东郡尉于成武。”这一战刘邦战胜了,为什么要派出他呢?在《史记》中这样的记载: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羽怨秦破项梁,奋势,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慓悍祸贼,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项羽不可遣,独沛公秦宽大长者。”卒不许羽,而遣沛公西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城阳与杠里,攻秦军壁,破其二军。这里说明了为什么要选择刘邦,这里说明了项羽是一个暴脾气,而为人残暴,攻下必然屠城,另外就是掌握大权的项梁去世,使得项羽的靠山倒塌,这里还说了,刘邦在出征之前,要去召集陈王和项梁散兵,同样这时候还是击败了秦军。可见一开始还是比较顺利,刘邦不是不会打仗,这一年十二月,沛公已经到了栗,却遇到了刚武侯,刘邦立刻把这一支军队领导权收归自己,随后又和魏国将军皇欣、武满军兵和一处,同样还是大破敌人。这时候项羽也是在巨鹿打破了秦军,也俘虏了王离。
二月份,沛公从砀郡的北面攻打昌邑,又遇到了彭越,彭越也帮助刘邦攻打昌邑,没有打下这里。刘邦便开始碰壁,虽然军事不利,但是刘邦却遇到了之后影响战局两位重要谋士,其中重要的就是郦食其,这时候刘邦经过高阳,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这时候岁数很大了,据说已经六十岁,不过虽然他好读书,但是家里已经落魄,并无生计来源,这时候他做了守门的小吏,但是保持自己的个性。接下来史记还写道:陈胜吴广起义后,经过高阳异地已经有数十个,但是他一看都是一帮没有大志,刚愎自用,龌蹉小人,当然也不会采纳别人的意见,基本上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就隐居了,不过他还是比较关系时势的变化,也同样关注各路起义军,只不过不合自己的意就被自己PASS掉。后来,他听说刘邦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刘邦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刘邦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刘邦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刘邦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刘邦。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2 21:26:50 +0800 CST  
所以立刻让女子离开,脚也不洗了,赶紧把脚擦干净,立刻向他道歉,并且说出自己的困境,并希望郦食其能给他指一个方向。这时郦食其说:沛公,你手下不到万人,想进入关中,这只有失败,我希望攻打陈留。何况县令还是我的朋友,劝降是可以,所以陈留比较容易得到,我们可以里应外合。另外陈留是有大量的粮食,只有拿下,就不愁军粮了,这是个好地方。另外陈留不要小看,囤积大量军粮,拿下无忧军粮了。刘邦听到这里,便说:“太好了,先生解我燃眉之急!”他又想了想,立刻转身,便说:“劳烦先生屈身前往陈留。”郦食其笑了笑,便说:“敢不受命!”说完就离去了。到了县里,他递上了名片,县令便见他,他便和县令分析当今形势,还说到什么样才是出路,县令倍绝立刻断然拒绝。不过刘邦才不会死板,所以趁县令没有做好准备,突然给了一击,陈留一下子就变成了刘邦的城邑,当然刘邦采用的偷袭,夺得陈留之后,也就是刘邦得到了足够的军需物资。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关中,就不能在这里停留,所以刘邦做了一定安排让郦食其为广野君,又让他的弟弟郦商担任将军,领导陈留军队。
楼主 ty_刘闯270  发布于 2018-02-14 04:06:13 +0800 CST  

楼主:ty_刘闯270

字数:26663

发表时间:2018-02-09 20:57:2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4:59:11 +0800 CST

评论数: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