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风云五世纪——南北朝前期的牛人们

@Ridiculogical 2018-01-18 17:43:10
作为缺乏政治头脑的武夫刘牢之,好像和吕布有一比
-----------------------------
刘牢之一人三反,这一点确实和吕布有些相似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8 20:00:13 +0800 CST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欢迎加入QQ群:云淡心远书友群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8 20:22:10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9 07:33:11 +0800 CST  
NO.4

东路的王恭就此灰飞烟灭,西路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也成了惊弓之鸟。

殷仲堪是文人出身,因受到孝武帝信任而空降到了荆州,在那里并没有什么根基,他之所以能立足主要依靠的是两个副手——杨佺期和桓玄。

杨佺期时任南郡相,他出自东汉著名大族弘农杨氏,但由于过江较晚,在江南不被认可,因此杨佺期一直有一种“清华被电大鄙视”的愤愤不平,很不服气。

也正因为如此,他出人头地的欲望特别强烈,打仗不要命,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桓玄则是东晋权臣桓温的幼子,成年后先后出任太子洗马、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等职,不过自视甚高的桓玄对这样的职务极其不满意: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

不久,他就炒了朝廷的鱿鱼,挂冠而去,回到了江陵。

由于父亲桓温、叔叔桓冲在荆州多年的经营,桓家的门生故吏遍布全州,因此他虽然没有官职,但在荆州却有着无人可比的影响力。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殷仲堪的荆州军比作一幢房子的话,那么桓玄和杨佺期就相当于两面最重要的承重墙——只要离开了桓、杨两人,殷仲堪根本就撑不下去!

因此,对于殷仲堪,司马元显用的还是老办法——分化瓦解。

在他的运作下,朝廷发布了这样的任命:桓玄出任江州刺史,杨佺期任雍州(治所今湖北襄阳)刺史,桓玄的堂兄桓修任荆州刺史,殷仲堪则被调到偏远的广州(治所今广东广州)。

对此殷仲堪当然不能接受。

他催促桓玄、杨佺期继续向建康进军,但桓、杨二人却不为所动,按兵不动。
很显然,在得知朝廷开出的价码后,他们已经不再与殷仲堪一条心了。

殷仲堪急中生智,想了一条毒计。

他没有通知桓、杨,就立即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先行退军回老巢江陵,同时故意对桓、杨二人的部下放出风声,回去后会尽杀他们的家属。

在这种赤裸裸的威胁下,桓玄、杨佺期无奈只好又再次与殷仲堪结盟,表示将继续联手与朝廷对抗。

见此情景,司马元显也知道自己并无必胜把握,便选择了妥协——在桓玄、杨佺期分别出掌江州和雍州的基础上,同意殷仲堪继续留任荆州刺史。

双方就此达成了停火协议。

东晋朝廷的危机终于解除了。
毫无疑问,司马元显是最大的功臣。

他志得意满,开始目空一切起来,甚至连父亲司马道子也不屑一顾。

不久,他干脆趁司马道子喝醉酒的机会,免去其司徒、扬州刺史等职务,由自己接替。

年仅18岁的司马元显就这样成了东晋王朝名正言顺的掌舵人。

然而此时朝廷所能号令的,除了京城建康,只有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今江苏南部、浙江大部)而已,西面的大片国土都控制在桓玄、殷仲堪等藩镇手中。

司马元显年轻气盛,少年心事当拏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局面。

他马上就雷厉风行地开始为西征做准备——一面大量征集钱粮,一面大肆征兵。

作为一个含着金匙出生的公子哥,他对百姓疾苦完全没有概念,只知道拼命给地方(当然只局限于东晋中央所能控制的三吴地区)压任务,其要求之严厉,看看这些杀气腾腾的宣传语就知道了:

上缴任务完不成,国家让你活不成!
谁要敢晚交一天,让你全家上西天!
……

三吴百姓的负担陡然加重,一时间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煤气压缩到了极点会爆炸,百姓压榨到了极点会造反。

既然一无所有,不如义无反顾!

公元399年十月,一场席卷江南的大规模叛乱爆发了。

领头的是孙恩。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9 07:40:01 +0800 CST  


刘牢之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9 07:55:31 +0800 CST  
@wangmingsong2011 2018-01-19 12:56:22
斗争嘛,总不可能开局一把杀猪刀,然后装备全靠爆的。要钱要兵要粮食,那么怎么弄来这些就是个问题了。显然司马元显没意识到横征暴敛的危害。
其实司马元显至此的手段,分化瓦解、挑拨离间,至少算智商余额暂时充足。如果他用暂时在线的智商好好考虑考虑,也许下场就不是后来的遗子谜案?
一个最初级的办法就是以讨伐成功后清理“叛贼”清出来的地方官职为筹码,换取三吴豪门大族掏钱。
一招鲜确实可以吃遍天
-----------------------------
确实,司马元显刚开始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王兄的分析很有道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9 21:25:48 +0800 CST  
@zaixians 2018-01-19 15:26:19
这两次中央和地方的冲突基本上以比较和平的方式解决,主要源于地方实力对中央形成牵制所致,其实抛开武力的问题,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同阶层各种集团之间的利益,如何相互牵制又相互统一,一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
-----------------------------
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同阶层各种集团之间的利益,如何相互牵制又相互统一,一直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问题。
有道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19 21:26:50 +0800 CST  
@陈振力3 2018-01-20 10:30:17
楼主看了另一篇开涯的文章吗?也是一位高手写的《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他也写了很多年,现在也正好写到刘裕。
-----------------------------
之前我看过一部分,确实写了很多年了,也出了好几本书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0 13:17:56 +0800 CST  
@寻找真相的大虾 2018-01-19 17:54:53
楼主高人,文风诙谐,我喜欢。看中国历史最好有个浪漫主义情结,否则,刀枪与头颅齐飞,实在不忍直视。
-----------------------------
是啊,从东汉末年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最长的乱世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0 15:56:57 +0800 CST  
@豆儿爸 2018-01-20 20:55:20
更的慢,看着不过瘾
-----------------------------
不好意思,写的慢,请谅解。
也可以看看我之前的三个帖子,都完结了的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0 21:33:50 +0800 CST  
@一道同归 2018-01-21 08:57:57
楼主,你对于三国时期的一个人物,高顺,有什么看法。
-----------------------------
司马光《传家集》:或问陈登、高顺皆有过人之才,俱事吕布。而登输心魏祖,亲为反间;顺尽力於布,与之偕死。意者顺贤登欤。应之曰:不然,古者列国并立,同事王室。故先王制礼,诸侯有王、大夫有君,君臣始终,有死无贰。汉氏平壹海内,万国一君,天下之君,唯帝室耳。顺於吕布,虽备将佐,无委质之分。布者反覆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登知几轻举以存易亡,徐、豫克清,百姓苏息。顺托身失所,迷逺不复,以陷大戮。易称比之匪人,岂谓顺耶。其才虽美,未能及登。以兹观之,优劣见焉。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1 09:41:11 +0800 CST  
@heshang_05 2018-01-21 01:18:09
恭喜楼主开新帖,强势关注。。。几位讨论的大神也都在呀
-----------------------------
好久不见,问好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1 15:17:46 +0800 CST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云淡心远
欢迎加入QQ群:云淡心远书友群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1 18:38:09 +0800 CST  
@cry0312 2018-01-21 21:00:38
又见大作,前三本书已经购买过
-----------------------------
非常感谢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1 21:29:05 +0800 CST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07:01:14 +0800 CST  
NO.5

孙恩,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的叔父孙泰是东晋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首领,后因信徒太多、势力太大而受到当局猜忌,被以“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处死,孙恩带着一百多名死党逃亡到了东海上的舟山群岛,时刻准备要报仇雪恨。

得知江东人心骚动,孙恩趁机率部突然从海上登陆,一举攻克了浙东重镇会稽(今浙江绍兴)。

见有人领头造了朝廷的反,三吴百姓如闻到花香的蜜蜂一般群起响应——仅十几天的时间,孙恩的部众就达到了几十万人!

司马元显大惊,急调刘牢之率北府军前去平乱。

已经三十七岁的刘裕作为刘牢之麾下的参军也参加了这次战事,并一战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当时刘裕奉命率数十人前去侦查敌情,没想到却遭遇了一支数千人的叛军大部队。
尽管刘裕拼力死战,但毕竟众寡悬殊,他的部下不久就伤亡殆尽,刘裕本人也因一脚踩空,跌落到了河岸下面。

此时无数叛军蜂拥而至,在岸上居高临下,想要击杀刘裕。

但刘裕却依然毫不畏惧。

要想保命,唯有拼命!

要想绝处逢生,唯有奋不顾身!

他挥舞着长刀仰着头奋力砍杀,连杀岸上的叛军数人。

趁叛军稍有退却,他又一跃而起,一下子跳到了岸上。

此时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一边厉声高呼,一边冲入叛军阵中,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人挡爆头,车挡爆胎,长刀与头颅齐飞,战袍共鲜血一色……

叛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大都是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猛人。
一时间他们被刘裕的气势吓住了,竟然全都四散而逃——仿佛鸡群遇到闯入的老虎一样!

此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因刘裕很久没回,担心出事,率大军赶来救援,却惊讶地见到了刘裕一个人驱赶数千人的震撼场面!

刘敬宣当然不可能放过这种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也立即率部加入战斗。

叛军大败,被斩杀千余人。
经此一战,刘裕从籍籍无名一下子变成了天下闻名!

接下来,刘裕又跟随刘牢之继续作战。

在身经百战的北府军面前,叛军的战斗力就显得很业余了,孙恩连战连败,只好裹挟着男女二十余万,狼狈逃回了舟山群岛。

不过,就像靠楼主我微薄的工资不可能养活三妻四妾一样,靠这样一个小小的海岛也不可能养活这么多的部众,因此在过了几个月后,孙恩不得不带着部众再次登陆,攻打会稽(今浙江绍兴)。

此时驻守会稽的是东晋名将谢琰。

谢琰是谢安的次子,早年曾和堂兄谢玄等人一起指挥过淝水之战,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谢安、谢玄等人相继去世后,谢家受到排挤,谢琰也一直郁郁不得志,眼看着当年自己的手下刘牢之如今炙手可热,心里更是极不平衡。

他满腹牢骚,成天沉浸在对往日荣光的回忆中。

有人劝他加强战备,以防孙恩卷土重来。

他毫不在意地说:当年苻坚有百万之众,照样是老子我的手下败将,何况小小的蟊贼孙恩?

得知孙恩来袭的消息时,谢琰正打算吃饭,他把碗一推:先灭此贼再吃饭也不迟。
随后他披挂上马,仓促率军迎战。

但轻敌和轻信一样,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谢琰被孙恩诱入伏击圈,兵败身死。

之后孙恩又乘胜转战浙东沿海一带,所到之处势如破竹。

司马元显不得不再次请出刘牢之和北府军。

孙恩对能征惯战的北府军十分忌惮,加上已临近年底,他这段时间抢了不少战利品,足够过一个欢乐富足的新年了,也就不再恋战,又逃回了舟山群岛。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07:02:43 +0800 CST  


刘裕画像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07:58:11 +0800 CST  


孙恩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07:58:57 +0800 CST  
@Ridiculogical 2018-01-22 12:56:10
王谢风光不再,司马也就走向了末路 -- 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想要打破,也就靠新的政治势力了。桓温没有做到的,刘裕做到了,也算天道好还吧 。。。
-----------------------------
是的,东晋在淝水之战前是王庾桓谢四家门阀先后执政,皇权比较弱,淝水之战后孝武帝开始加强皇权,打破了这种平衡,才导致乱事不断,寒门崛起。
不过,本帖主要是讲南北朝,东晋的事只能略微点到为止了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15:05:42 +0800 CST  
@wangmingsong2011 2018-01-22 15:26:22
这么看来,刘裕此战之前已经在北府军中风生水起了。投军时年纪就不小,但先当孙无终的司马,这回又是刘牢之的参军。应该是获得了认同、信任与尊重的,肯定不会有人编歌词讽刺他了。领几十人侦查敌情,也不是他混了这么久只能管几十人,属于参谋长视察前线带了几十个保镖。
刘敬宣这次担心刘裕而亲自带人来,其实也算是救了“一辈子的兄弟”了。如果两人关系一般般,万一他说了句:“刘参军怎么这么久还没回?派个人去看......
-----------------------------
确实如此,王兄说的不错
楼主 云淡心远  发布于 2018-01-22 21:01:06 +0800 CST  

楼主:云淡心远

字数:451800

发表时间:2018-01-12 16:16:5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4 18:35:14 +0800 CST

评论数:109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