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个贴,八一八《金瓶梅》中的那些事 ...(长篇连载)




到了娶亲的前一天,六月初一,西门庆安排了一帮人过来搬嫁妆。
这一帮人由媒婆薛嫂带队,正在搬抬床帐、嫁妆、箱子的时候,张四也约了一帮人,赶过来了。

张四拦住说:“街坊邻居们听着:你老公和你小叔子都是我外甥。大外甥死了,小外甥才十岁,难道家当就没他的份儿?你把箱子打开,让大家看看,有东西没东西,大家见个明白。”
孟玉楼一听,大哭大闹起来:“众位邻居听着:你老人家差矣!我老公攒的一点钱都花在这房子上了。房子我又没带走,都留给小叔子。外边还有十几万块钱的欠帐,文书合同已经都交给你了,我哪里还有什么钱来?”
张四道:“你当着众位的面,打开箱子看一看。就是有,你还拿去,我又不要你的。”
正在这关键时刻,只见那个行动不怎么方便的老姑妈,拄着拐杖赶过来了。

那婆子叫道:“列位高邻在上,我是她亲姑妈,难道就没我说话的份?如今她手里没钱,就是有,也不关你的事。她一个少女嫩妇的,你拦着她,你想干什么?”
众街邻高声叫道:“姑妈说得有理!”
张四把这婆子瞅了一眼,说道:“你这老咬虫,女生外向,怎一头放火,又一头放水?”
这婆子怒起,指着张四大骂:“张四,你算杨家那僚子肏的?你这没廉耻的老狗骨头!她少女嫩妇的,你留他在屋里,有何算计?不是图色,便欲谋财。”
张四道:“你这嚼舌头的老淫妇,怪不得你无儿无女。”
姑妈急了,骂道:“张四,老猪狗,我无儿无女,强似你妈妈养和尚,肏道士,你还在睡梦里。”
两个就要动手打起来,多亏众邻居劝住。
薛嫂见他两个骂做一团,赶快叫人七手八脚地将床帐、妆奁、箱笼,扛的扛,抬的抬,一阵风都搬去了。那张四气的眼睛大睁,半晌说不出话来。众邻舍见不是事,各人都散了。

六月初二,西门庆来娶孟玉楼。
孟玉楼的小叔子杨宗保骑着马送他嫂子成亲,西门庆答贺了杨宗保一匹锦缎、一柄玉绦儿。又给了杨姑妈两万块钱、两匹缎子。
并且,从此之后,两家都一直当亲戚走,来往不绝。
就这样,孟玉楼嫁给了西门庆这个“坏男人”。
在这之前,西门庆和孟玉楼总共只见了一次面,这一次就够了,人家一眼就看上了他。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8 22:44:10 +0800 CST  


作者:kumig 回复日期:2010-04-08 21:56:55
潜力帖


作者:常石 回复日期:2010-04-08 22:06:18
好玩

======================

欢迎光临!
多多指导!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8 23:05:46 +0800 CST  
白天有事,晚上接着更新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14:54:55 +0800 CST  



(11)西门庆与潘金莲两种不同的结局




西门庆的三房太太是:吴月娘、李娇儿、卓丢儿。为什么要娶她们,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卓丢儿死后,西门庆虽被潘金莲的美貌所吸引,但却没有娶她,而娶的是孟玉楼为三太太。
孟玉楼嫁过来的时候,带来的嫁妆是:南京拨步床(名牌)两张、头面衣服、首饰、绢绸之类,约有二十余担,和一些神秘的箱子。箱子里的现金为300000元的“人民币”。(现银子上千两)。
这些现银子惹得杨家舅舅张四要来拦劫,多亏了老姑妈赶来大骂了一架,才顺利搬了过来。

所以,最关键的人物还是那个老姑妈。西门庆的所有投资就在这个“老姑妈”身上,前期投入的成本为一万元,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她两万多元。
老姑妈为了得到这些钱,并能够和西门庆成为亲戚(指望养老),当时就满口答应了:“我破着老脸,和张四那老狗做臭毛鼠,替你两个硬张主”(否则她什么也得不到)。
西门庆的投资,总共不到4万,而他在两个星期之内得到的丰厚回报却是:现金30万。
快速致富。这一笔,西门庆赚大了。掘到了他自出道以来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西门庆娶孟玉楼,是六月初二。
紧接着六月十二,西门庆嫁姑娘。
他的女儿,名叫西门大姐,要嫁到京城去了。西门庆舍不得花钱,他就以“时间紧促”为由,把孟玉楼刚刚陪嫁过来的“南京描金彩漆拔步床”,拿给他女儿当嫁妆,陪嫁了过去。省了一笔。
你看这个西门庆,抠门吧。
然后,西门庆又娶了第四房太太。
这第四房太太,名叫孙雪娥。她原是西门庆元配陈氏的陪床丫头,管理着这一大家人的厨中上灶,各房伙食。本来就是自己家里人,所以就没花什么成本的,还给了她一个名分。
娶了三老婆、四老婆之后的一段时光,西门庆生意上的事较少,比较清闲,但他依然还是不去看一看潘金莲。也没有要娶潘金莲当老婆的意思。

书上写道:“那妇人(潘金莲)每日门儿倚遍,眼儿望穿。使王婆往他门首去寻,门首小厮知道是潘金莲使来的,多不理他。”
你看,西门庆明明知道是潘金莲使来的,就是故意不理。
当潘金莲知道他又娶了两个老婆后,就天天哭呀。又写了一封情书叫人递给他,希望能打动他,但西门庆还是不理。
书上写道:“那妇人每日长等短等,如石沉大海……挨一日似三秋,盼一夜如半夏,等得杳无音信。不觉银牙暗咬,星眼流波。”
总之,西门庆就是不来了。怎么也不来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18:59:16 +0800 CST  
.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19:01:35 +0800 CST  


这一天,王婆子经过打听后得知,西门庆在娱乐城玩了一通夜没回家,就过来寻他。
王婆子守在那个必经之处的巷子口,不怕他飞了。
西门庆玩好了,骑着马出来时,恰好老远就撞见了那婆子。
巷子口很窄。西门庆欲要打马转身,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那就看见只当没看见,反正是喝醉了嘛。
当时,西门庆就骑在马上,醉眼摩娑的,前合后仰的,把眼睛眯着,假想着前面根本没人,就要强行穿了过去。
那婆子高声叫道:“西老板!你少吃些儿酒怎的!”说着就向前一手把马嚼环扯住,不让他走了。
西门庆“醉熏熏”地问道:“哟,你是……你是王干娘。”
西门庆还认得她是王干娘:“想是阿莲叫你来寻我的?小厮已经都对我说了,我知道她在恼我哩,我如今就过去看她。”

到了潘金莲家里。
潘金莲听见他来了,就象天上掉下来的一般,连忙出房迎接:“西老板,贵人稀见面!怎的把奴丢了,一向不来傍个影儿?你家中有新娘子陪伴,如胶似漆,哪里还想得起奴来!”
西门庆道:“你休要听人家胡说,哪讨什么新娘子来!只因小女出嫁,忙了几日,不曾得闲工夫来看你。”
呵呵,你看这西门大官人,他明明娶了三太太孟玉楼,接着又娶了四太太孙雪娥,可他偏还要嘴硬。你听哪个说的?哪有这事?
潘金莲道:“你还哄我哩!你若不是怜新弃旧,另有别人,你发个誓,我方信你。”
西门庆就又发誓道:“我若负了你,生碗来个大疔疮,害三五年黄病,匾担大蛆叮口袋。”
三言两语,就又把潘金莲哄住了。

西门庆娶潘金莲,是没有赚头的,只会增加负担。而他前面娶的几个老婆,个个都是赚的,婚姻已经成为他投资获利的一个重要渠道。
按潘金莲的条件来看,虽然长的漂亮,但还达不到西门庆“婚姻投资”的标准。
那么,后来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西门庆娶了潘金莲呢?

书上写到:
王婆拿着武松寄来的信,说武松不久就要回来了。那西门庆不听万事皆休,听了此言,正是:分门八块顶梁骨,倾下半桶冰雪来。二人都慌了手脚。
怎么办呢?王婆出主意道:“趁武松还没回来,你一顶轿子把她娶了家去。等武二那厮回来,我自有话说。他敢怎的?自此你二人自在一生,岂不是妙!”西门庆便道:“干娘说的是。”
由此可见,西门庆娶潘金莲,不是为了增加收益,而是为了防范风险。免得武松回来后多事。

在《水浒传》里,西门庆没有娶潘金莲,导致的结果是:潘金莲经不起武松的恐吓,结果把西门庆供出来了,并写下了供词,留下了把柄,武松就以此为据,先杀了潘金莲、后杀了西门庆。
而在《金瓶梅》里,西门庆把潘金莲偷偷娶回家去了,“住着深宅大院”,这样一来,证人就被西门庆藏匿起来了。导致的结果是:武松回来后,既找不到武大郎死亡的半点证据,又找不到潘金莲这个活证人。
那么,武松就没有办法报仇了,也没有机会去杀潘金莲。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19:04:38 +0800 CST  
谢谢支持! 接着更新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02:07 +0800 CST  




(12)《金瓶梅》对武松作了哪些改写?




将《水浒传》与《金瓶梅》相同的部分对照来看,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但是,《金瓶梅》的作者做了一些手脚之后,武松的英雄形象就彻底改变了,变的“很二”。

话说武松出差回来之后,发现哥哥武大郎已经死了,就到县里向老太爷告状。老太爷不管,武松便开始实施“暴力犯罪”。
故事的过程是一样的,但原因却已经被改写的完全不同了!
在《水浒传》中,武松是找到了证据的。共有三方人:

1. 卖梨子的郓哥,只知道前半场的事,只能提供武大郎死亡前的少量线索。具体究竟怎么死的,他完全不知道。
2. 验尸的何九,保留了武大郎的几块黑骨头,可以证明武大是中巨毒而死;又保留了西门庆贿赂的三千元钱,可以证明自己在验尸的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西门庆的干扰与摆布。
3. 武松以此为据,强行控制了潘金莲与王婆子,迫使他们说出实情,并录了口供,画了押。可以证明武大郎是死于潘金莲、王婆子、西门庆这三个人的合伙谋杀。
如此,在《水浒传》中,就是证据确凿的。由于“官府不作为”,武松采用暴力犯罪,怒杀西门庆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这一段故事到了《金瓶梅》那里,就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了:

1. 武松自始至终只找到了一个证人,卖梨子的小混混郓哥。
这个证人,是相关人员中分量最轻的一个。因为郓哥可以证明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可以证明西门庆照武大郎的心窝子踢了一脚。但他却证明不了武大郎究竟是怎么死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
2. 关键证人何九失踪了。
《金瓶梅》中验尸的何九,在三天前听说武松要回来,早就逃之夭夭,躲的不知去向。
3. 王婆子这个关键性的证人,武松竟然应付不了她。

王婆听见武二回来,生怕露了馅,慌忙走过来。
武二唱个喏,问道:“我哥哥到哪里去了?”
婆子道:“二哥,你请坐,请坐,我告诉你。你的哥哥呀,自从你走了之后,到四月份的时候,他得了个病,就病死了。”
武二道:“我哥哥四月几时死的?得什么病?吃谁的药来?”
王婆道:“你哥哥四月二十头,猛地就害起心疼病来,病了八九天,求神问卜,什么药不吃到?医治不好,死了。”
武二道:“我哥哥从来就没有得过这样的病,如何心疼就死了?”
王婆道:“武头儿,话不能像你这样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天晚上脱了鞋袜,明天早上不知道还能不能穿。不是很正常吗,哪个能保你常没事?”
武二道:“我哥哥如今埋在哪里?”
王婆道:“你哥哥呀,死的时候,家中一分钱也没有,哪里去寻什么坟地?只好抬出去火葬了。多亏了附近的一个财主和你哥哥有过一面之交,还是他赞助的一副棺材。”
按王婆说的,武松还欠西门庆的人情。
武二又问:“如今,我嫂子往哪里去了?”
婆子道:“她少女嫩妇的,又没钱过日子,就嫁到外地去了,很远,很远。只留下你哥哥的这个丫头,教我替他养活。专等你回来就交给你,也了我一场事。”
武二听言,沉吟了半晌。没话说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11:01 +0800 CST  


(接上)


经过《金瓶梅》这样一处理,武松就被严重弱化了。
王婆子他架不住,潘金莲他寻不到,何九也寻不到,骨灰更是找不到半点,全部都泡在池子里。
没了半点证据。
仅有的一个证人,郓哥,他也证明不了武大郎是怎么死的。那么,武松告到县里,说西门庆杀人,就真的很难说得通,老太爷当然就不会给他立案。

老太爷说:“武松呀,你也是个执法人员,你懂不懂法啊,自古捉奸见双,杀人见伤。你那哥哥尸首又没了,又不曾捉得他奸。你如今只凭这小子几句话,就想告西门庆杀人?”
武松“咬牙切齿,口中骂淫妇不绝”,怎的消得这口恶气,便“要寻西门庆厮打”。
一冲动,就犯罪了。
在这种情况下,武松应该按《水浒》中的程序走,先找到何九再说(非常必要的一步棋),说不定一恐吓,何九就会配合他。

但是,《金瓶梅》中的武松,没有进行任何调查取证,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仅仅凭着猜疑、假想,就直接、主动地选择了犯罪!要杀西门庆。这就和《水浒》中被动犯法的“悲剧英雄”不是一回事了。
因此,小说《金瓶梅》给武松的定位是:

执法犯法 + 头脑简单

《金瓶梅》的作者是不喜欢武松这种人的。从一开始就不喜欢,非常的轻视他。
看武松打虎后,得到的“赏钱”这一段:

《水浒传》写“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辏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
《金瓶梅》写“知县在厅上赐了三杯酒,将库中众土户出纳的赏钱五十两,赐与武松。”

这有什么区别呢?价钱不同!
《水浒传》中的赏钱是“一千贯”,合人民币30万元。你看,这才是与打虎英雄相称的身价!
而《金瓶梅》的作者很歧视这个打虎英雄,他不改别的,偏偏把赏钱改成“五十两”,合人民币才1万5千块钱。
这个打虎英雄根本不值钱,也就一农民工的身价。和水浒中的武松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21:06 +0800 CST  


作者:Alan23 回复日期:2010-04-08 23:01:16
我一遍都没看完 原来要这样看啊 看书真是不仔细 我面壁去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Anck 回复日期:2010-04-09 00:29:33
又见好贴

作者:浅海A 回复日期:2010-04-09 02:16:14
果然好贴!分析的条理清楚,头头是道。顶

==============================

谢谢各位朋友的大驾光临!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36:18 +0800 CST  
作者:3317116 回复日期:2010-04-09 21:00:55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我靠
吴大师有出力作了!


作者:常石 回复日期:2010-04-09 21:04:46
M


作者:常石 回复日期:2010-04-09 21:24:53
在线等哦


======================

欢迎光临!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41:15 +0800 CST  


作者:qilvkanhua 回复日期:2010-04-09 21:58:53
吴大师作品值得一看!
==========================

谢啦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42:38 +0800 CST  

作者:果然过热 回复日期:2010-04-09 21:56:17
感觉还是严世蕃是西门庆吧,不过总体来说,大明还是比较开放的。

==================================

欢迎讨论切磋

谢谢支持!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09 22:44:07 +0800 CST  




(13)从《金瓶梅》看:执法者如何故意行凶犯法




武松愤愤地来到西门大药房,要找西门庆寻仇。
当时,西门庆不在,只有个打工的伙计在药房里,武松对待这个局外人的态度是:

1. 《水浒传》说他:看着主管唱个喏:“大官人宅上在么?”
2. 《金瓶梅》说他:狠狠的走来问道:“你大官人在宅上么?”

只改动了几个字,两个武松的性格、脾气已经大不相同了。很明显,《金》中的武松比《水》中的那个要坏些、凶狠些,不好惹的。

紧接着,武松为了诈出西门庆的下落,就把打工的这个伙计叫到外面僻静处恐吓:

1. 《水浒传》描写:武松翻过脸来道:“你要死却是要活?”
2. 《金瓶梅》描写:武二翻过脸来,用手撮住他衣领,睁圆怪眼说道:“你要死,却是要活?”

《水》中的武松描写的很平淡。《金》中的武松刻画的入木三分,“翻过脸来”、“ 撮住他衣领”、“ 睁圆怪眼”,凶狠的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就是,在《水》中,多用“武松”这个名字,“武二”用的少;而在《金》中,则以“武二”为主,极少用“武松”。
“二”这个字,什么意思?骂人的话,在方言俗语中,具有侮辱性。

打工的伙计说,西门庆刚才和一个人到狮子街大酒店去了。武松马上就赶了过来。
这时,《水浒传》的结局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武松打死了西门庆。而《金瓶梅》则说,武松并没有打死西门庆。

在《金瓶梅》中,武松被描写成了一个故意行凶、伤害他人的犯罪份子。且头脑简单。
当时,西门庆正和李外传在楼上吃酒。
这李外传是谁?是武松的同事。他和武松一样,都是县里的公务员,都在县里机关单位上班,都是执法人员。
书上写道:“原来那李外传专一在府县前绰揽些公事,往来通气赚些钱使。若有两家告状的,他便卖串儿;或是官吏打点,他便两下里打背。因此县中就起了他这个浑名,叫做李外传。”
那一天,李外传见知县老太爷回了武松的状子,不予立案,讨得这个消息后,便来回报西门庆知道。因此西门庆就以为没事了,便在狮子街大酒店请李外传喝酒,又送了他五两银子(人民币:1500元)。

两个人正吃酒在热闹处,西门庆忽然把眼望楼下一看,只见武松似凶神恶煞一般,从桥下直奔酒楼而来。当时就心里一惊,知道此人来者不善,想走,却又来不及下楼了,便说:“我去去洗手间就来。”
就这样,西门庆绕到后面去躲着了。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00:11:06 +0800 CST  



武二拨步撩衣,飞抢上楼去,却不见了西门庆。只见一个人坐在正面,两个唱的小姐坐在两边。
武松认的是李外传,就走到跟前,指着李外传骂道:“你这厮,把西门庆藏在哪里去了?快说了,饶你一顿拳头!”

李外传看见武二上来,吓呆了,又见他恶狠狠地逼问,哪里还说得出话来!吓得气也不敢出。
武二见他不作声,越加恼怒,一脚就把桌子踢翻了,碟儿盏儿都打得粉碎。两个小姐吓得魂都没了。
李外传见势头不好,强挣起身来,就要往楼下跑。
武二一把扯回来道:“你这厮,问着不说,待要往那里去?且吃我一拳,看你说不说!”早飕的一拳,飞到李外传脸上。
李外传“啊呀”大叫一声!忍痛不过,只得说了:“西门庆刚才到后楼洗手间去了,不干我的事,你饶了我去罢!”
武二听了,就趁势儿用双手将他撮起来,隔着楼窗儿往外只一兜,说道:“你既要去,就饶你去罢!”扑通一声,从楼上扔了下来,倒撞跌落在街心里。
好狠!

武二随即赶到后楼来寻西门庆。此时西门庆听见武松在前楼行凶,吓得心胆都碎了,也不顾性命,从后楼窗一跳,跳到隔壁人家的后院里去了。
武二寻不见西门庆,以为李外传说谎,便转身奔下楼来,见李外传已跌个半死,直挺挺地躺在街心,还把眼睛乱翻。武松气不过,走上前去,照着他裆里,就是狠狠两脚!
李外传当场毕命,气断身亡。
你看,这个武松心够黑、手够毒的!光天化日之下,无缘无故的就打死了一条人命。

此时哄动了狮子街,闹了清河县,街上议论的人,不计其数。不明真相的群众,都纷纷传言道“西门庆被武松打死了!西门庆被武松打死了!”
所以,施耐庵也道听途说,写了武松斗杀西门庆一回故事。其实不是的,武松杀错了人。不仅没能报仇,反而还要吃官司。
在《水浒传》里,描写的是:“英雄”与“恶霸”的较量,最终是“英雄”打死了“恶霸”。
而《金瓶梅》描写的则是:“官府恶霸”与“草根恶霸” 的较量。
“草根恶霸”在犯罪的时候,他还知道是在犯罪,还知道需要掩盖。而“官府恶霸”的头脑就比较简单,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犯罪,结果被当地群众一拥而上,押到衙门里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却听下回分解。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00:15:46 +0800 CST  
晚上接着更新

谢谢关注!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22:38:58 +0800 CST  




(14)从《金瓶梅》看:糊涂官判断糊涂案




糊涂官判断糊涂案的故事一再重演。
究其原因会发现:案子本身并不糊涂,官府更是不糊涂。原来糊涂的只是局外人。

我们来看《金瓶梅》中已经发生的两起命案。

第一起,是潘金莲、王婆子、西门庆三人谋杀武大郎一案。
该案除上述三人之外,再没第四个人知道。仅有郓哥、何九两个人有过怀疑。
“民不告,官不究”。因为该案没有人去报案,所以官府也就没有立案。
在没人报案的情况下,“发生命案”和“没发生命案”是一回事,都是等于“没发生命案”的。因为官府不知道呀。那就没必要多事。
后来武松报案了。县太爷又以“证据不足”为由,不予立案。
其实,县太爷可以把相关的人员找来调查。只是这样做比较麻烦,估计还是难有结果。该案中,“秉公执法”,对自己并不有利。
于是,县太爷就采用了“最简便”的方法。
县太爷采用简便方法的结果,导致武松行凶杀错了人。于是就产生了与此相关的第二起命案。

第二起,是武松行凶打死李外传一案。
武松打死了李外传之后,地方保甲将武松、酒店老板、唱歌的两个小姐都拴了,投县衙里来。武松也供认不讳,还说是“那厮晦气”,又说自己只是误伤。
这一次,老太爷秉公执法了。因为现在“秉公执法”是最简便的方法了。如果徇私舞弊袒护武松,就会非常麻烦,甚至有可能搞掉自己的乌纱帽。

老太爷翻了脸:“武松!你这厮昨日诬告他人,我已再三宽你,如何不遵法度,今天又平白无故的打死人?”
武松争辩。老太爷脑了火,喝令左右加刑。两边三四个皂隶,把武松拖翻,雨点般打了二十。又拶了武松一拶,又敲了五十杖子,取长枷带了,收在监内。

老太爷李知县根据“推理”,为武松判罪:
1. 东平府清河县,犯人武松,28岁,系阳谷县人氏。因有膂力,在本县做都头。
2. 因兄长死后,嫂嫂潘氏不等守孝期满,就擅自嫁与西门庆。武松便怀恨在心,寻至狮子桥大酒店,欲与西门庆厮打。
3. 酒楼上撞遇李外传。因酒醉,武松向受害人索讨以前借的90块钱,受害人不给,继而斗殴,相互不服,揪打踢撞,致使受害人李外传当场死亡。
4. 判武松死刑。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22:55:44 +0800 CST  


这个“推理”,表面上看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尽管与真相相差太远。
老太爷为什么要这样推理呢?
因为武松行凶打死了人是事实,不容辩驳,估计武松难于翻案。就是错,也错不了多远。同时,他又可以放心地收下西门庆送来的钱。
既不会出事,又有纯利润,操作处理上又非常简单。否则的话,老太爷采用其他的判法,都将是自找麻烦。

老太爷在县里判了之后,就报到上级地区去批。一般情况下都是会批的。因为上级地区同样也遵循“在不出事的前提下,怎样简单就怎样处理”的老套路。
但是,上级地区东平府的府尹陈文昭,乃是个极清廉的官,书上说他“平生正直,秉性贤明。常怀忠孝之心,每发仁慈之政。黎民称颂满街衢;父老赞歌喧市井。贤良方正号青天,正直清廉民父母。”
府尹陈文昭觉得这个案子有蹊跷,就细问了武松,武松都细说了。
府尹就把押送武松的司吏叫来,痛打了二十板:“你回去问问你们老太爷,他那个知县还想不想做的?”然后,一纸文书发到清河县,要提西门庆,潘金莲、王婆、郓哥、何九等一干人来,重新再审。

早有人把这件事报到清河县。西门庆知道了,慌了手脚。就派人到京城去央求他女儿的公爹陈宅帮忙找关系,陈宅就找他的亲家杨提督帮忙找关系,杨提督就找到了内阁蔡太师。
蔡太师写了一封信给东平府的府尹陈文昭,叫他算了,莫要伤了李知县的名节。
陈文昭是蔡太师的门生,又见杨提督乃是朝廷面前说得起话的官,怎么办呢?

本来是想“秉公执法”的,但现在不行了,一旦秉公执法,事态就会变的极其复杂。于是,这个极清廉的官,最终也只好选择了采用“最简便的方法”来处理。
处理结果是:大事化小,两边妥协,我不追究你们的事,你们也不究武松的事。
“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况武大已死,尸伤无存,事涉疑似,勿论。”
就这样模模糊糊地结了案。

在该案中,李知县、陈府尹、蔡太师这三级,无论贪官清官,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下面这个简单的“潜规则”(很难跳出这个怪圈):

1. 怎样处理对官府自己最有利,就怎样处理。
2. 在自身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怎样简单就怎样处理。

顺着这个思路,许许多多的“糊涂官判断糊涂案”,就都可以得到解释。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23:01:06 +0800 CST  


作者:浅海A 回复日期:2010-04-09 22:47:58
做上了沙发!


作者:风儿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04-09 22:54:11
沙一个


作者:风儿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04-09 22:55:28
还不沙?


作者:风儿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04-09 22:56:31
再不沙发,天涯就没天理了


作者:风儿的马甲 回复日期:2010-04-09 22:57:59
最后一个

========================

谢谢关注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23:37:11 +0800 CST  


作者:卖葱滴 回复日期:2010-04-09 23:28:10
兰州神兽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小凤蝶儿 回复日期:2010-04-09 23:34:52
马克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作者:无语潇潇 回复日期:2010-04-09 23:44:06
这个贴目前还没什么捣乱的 想着上次追看吴老师的西游中间让人郁闷的不行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

谢谢关注


楼主 吴闲云  发布于 2010-04-10 23:38:34 +0800 CST  

楼主:吴闲云

字数:151130

发表时间:2010-04-04 17: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8 20:24:53 +0800 CST

评论数:22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