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与天人合一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

史传,华夏文明起源于以简单图形方式(虚实点)作为记述载体,但却蕴含万物生化法则的大道理论,河图洛书。《阴符经》甚至认为此法则涵盖自然规律应用,与社会规则应用,象数与义理两个矛盾但却相容的部分(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无独有偶,东方圣贤老子、孔子同样认为改变精神形态的哲学义理,与改变物质形态的自然象数,在运作形象上应当保持一致,故著书《道德经》与《易传》从形与象,义理与象数两个方面教导世人效法自然,以期归根复命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华夏文明的思想主体,天人合一。

孔子晚年注解《周易》转述古籍时曾在《象传》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称天地的形象遵外而象对称无边,依内寻形互化承载,天行人效,故称自强与厚载(包容)。这就是东方圣人孔子教化世人的理论依据,并非是常人想象的鼓舌大话,而是以自然天地的运转为蓝本,教授世人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达成天人合一。

想要证明此观点并不难,只需依照古象数的计算方法证明天地对称无边,互化厚载即可。

首先我们从天地的对称形态开始计算,但需先明白古人所言的天地指什么。

身为炎黄子孙您一定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华夏祖先奉万物始元的天地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古籍中就已有答案,而且两易(连山,归藏)未失时的先秦古籍。如《尸子》中记载: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便极为贴切的指出天地即时空,确切的说是空间与时间。

明确了此认识后,我们再来解读‘健’的形象问题。

《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孔子做《象传》将大道即自然运行的轨迹方式与因果产生的条理形象著书,供人效法修身,所以伏羲六十四卦在《象传》中都有或形或象的阐述,如‘天行健’‘地势坤’。依孔子言论,天为对等对称之象,地为深远无边之形。此处需着重指出,乾坤两卦是易经中最为重要的卦式,因为之后卦象全都围绕此两卦产生,为显郑重孔子还特意为此两卦著书《文言传》,因为先秦古者认为阴阳乾坤是万物之始,世间的一切包活思维在内都由空间与时间的转化而来。只是时空化生万物的话题博大无边,说不完也说不尽,且质疑者的问题问不完,我们还是不要自讨苦吃,先行论算时间与空间对等、对称的问题为好。

试想,数学如何证明两样事物对等、对称?其实很简单,只需将某两数值除算,若结果为1,即可证明此两数值对等、对称。如此便需将时间与空间数字化。但古易些象数对时空的算法与现代科学略有不同,古者认为阴阳尽,四时成焉;刚柔尽,四维成焉。同时指出,天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皇极经)。也就是说古象数计算时间使用两次方,计算空间使用三次方。

因何得出此等(荒谬)结论?因孔子转述古籍(猜测是已失传的归藏易)时说过,天地运转形象为健,而中国第一本字典《说文解字》中记载,健,伉也,即是说健是对等对称之态。如此,时空的形态如果真如孔子转述对等对称,那么设时间为任何数,其结果都将会是设置数值的两次方。因为阴阳指两仪,阴阳尽或许是说,任意数值的化合。

怎么化合?不是说过吗,对等对称,N乘积N即可……

但构成空间(四维)的刚柔指四象,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因此邵雍特意指出天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即是说计算空间时,四象只能使用其三。因为古者认为承载物质的空间有四分之一作为万物的根本隐藏不见,称‘挂一为本’。但令人惊讶的是,此观点与现代科学对暗物质的观测结论一致(暗物质占据时空物质总量的25%)。而且,根据诸多古籍分析,伏羲创阴历也有可能遵循了方法,如《皇极经》中记载: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时日,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之后我们思索,古之善易者因何喜爱观星?我认为,因为星象中蕴含着最纯粹的大道法则!所以我们之后的计算将遵循‘象中有数’的古训围绕天文参数展开,如以火星为例,代表火星时间的天文参数火星公转周期1.88075年的两次方,除算火星的空间天文参数1.52366AU的三次方,其结果无限接近一。

1.88075两次方/1.52366三次方≈ 1

其他星体的天文参数若都如此运算,也全都表现出时间与空间的对等对称特性。

以八大行星为例,附表如下:

水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的0.24085年的两次方, 除算水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0.3873AU的三次方 ,结果无限等于一。

金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 0.6152年的两次方,除算金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 0.72333AU的三次方 , 结果无限等于一。

地球时间单位公转周期 1年的两次方, 除算地球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 1AU的三次方 , 结果无限等于一。

火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 1.88075年的两次方, 除算火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 1.52366AU的三次方 , 结果无限等于一。

木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 11.862年的两次方, 除算木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 5.2043AU的三次方 , 结果无限等于一。

土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的29.5322年的两次方, 除算土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9.544AU的三次方 ,结果无限等于一。

天王星时间单位公转周期84.3232年的两次方, 除算天王星空间距离单位轨道平均日距19.2183AU的三次方 ,结果无限等于一。

(抱歉,不会使用网站打字软件,不知道如何输入次方……)

如果还看不明白,那您去简单的学习下天文学……

古语有云,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假如您看明白了,并且深深怀疑我们的计算与成就了牛顿的物理学基础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T两次方/r三次方=k’运算原理相同时,甚至怀疑我所谓的古易学运算只是剽窃了最为简单的科学原理。我只能说殊途同归,科学与易学并不矛盾。接下来我们将换个运算方法来证明这个观点,证明圣贤老子提倡的抱一为天下式,证明‘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时间与空间的同根互化性!

古语有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下一章节让我们依然通过计算并对照事实的方式证明,从宏观到微观,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从宇宙到原子构成, 孔夫子对坤卦的释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一样形!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5 23:58:34 +0800 CST  
审核终于通过……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6 00:32:15 +0800 CST  
孔子早年醉心出仕,但处处碰壁,可他想做官却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想教化世人。他觉得当时东周王朝已到礼崩乐坏不遵王命的混蛋时代,迫切的需要他这个满身正气的乡村教师的拯救与教化。于是他带上自己门下的得意弟子颜回、子路等,套了些私造的敞篷跑车便意气风发的拯救世界去了。但他们没能想到,此趟天真烂慢(道路泥泞,行程缓慢)并最终改变华夏历史进程的伟大旅行,虽然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周游列国),但直到三百余年后的汉武帝时期才开花结果……不过总体来说,孔子是个可爱可敬的大个儿教书先生,立志拯救世界,可敬到即便别人骂他,他也会虚心反省,久而久之言传身教,就连他晚年收的得意弟子曾参都发自肺腑的养成了爱反省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反省心得,写入读书笔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曾子时常反省自己,帮助他人时是否尽心尽力?再加上孔夫子如雷贯耳的警世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经常学习,好开心呀!)。您一定会疑问,这些异想天开的糟老头儿就是教化了中华两千多年孔圣与贤士?难道是老天爷给这些傻缺开了外挂?但我觉得,冥冥中一切自有安排,孔子所做之事当得万世师表的果报,此段因果请听为您我娓娓道来……

孔子晚年对门下弟子说若通易,吾已彬彬。感叹自己若能早些通晓易学中蕴含的大道之理,他早是恰如其分的正人君子。于是说出了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只有文采与实质恰如其分,均衡对等后,才能成为正人君子。通过这番话我们可以大概分析出,孔子晚年确实通晓易学,并已知晓如何正确的教人处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以他不余遗力的释译当时的官刊易学,因为他想通了老子教授给他的处世哲理: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孔子想明白了,做事情要因需而易,不能墨守成规。比如物资匮乏年代提倡节俭,往往一条背心穿一二十年,穿的满身是洞还在穿,而且穿的倍感光荣,甚至有可能因此得个勤俭劳模奖。但在互通有无后,国家又提倡通过不断的消费拉动经济,从而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您觉得不矛盾吗?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勤俭节约好,还是消费拉动经济好?您或许会想,到底有没有绝对的答案?我可以很负责告诉您说,没有!如爱因斯坦所言,时间不是绝对的,空间不是绝对,只有光速绝对不变!除了大道均衡的规则之外,任何事物都不绝对,都需因人而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消费,为经济做贡献。但如果条件不允许,您的父母亲人已到了三餐不继的窘迫程度,您还在打肿脸充胖子跟风消费……那我只能说您还不会做人,仍需在苦历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经历人世修行。当年孔子便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才清醒的意识到若想在姬发建立的周王朝推行被姬氏推翻否定的,商王朝的归藏易,万万行不通,也根本推行不出去!

关于易学,史学界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易经。还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周易五千字。但这五千字要算上孔子转述古典所作的《彖传》与《象传》,那么真正的周易有多少字?了了数百字卦辞而已!以上历史记载如果是真,不难发现,有人在刻意隐藏易学。但出于何种目的不得而知。所以说,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毫不夸张的说孔子著书《易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因为他很可能借释译周易之名,保存现已失传古易归藏!

孔子厚着脸皮数次问礼老子,或许正是因为此事,因为老子时任周王室藏典官,类似现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要想翻译易经就不能没有资料,需要借阅古籍。

之所以说他厚着脸皮去是因为,根据《庄子》记载,孔子第一次去见老子时碰了一鼻子灰,老子曾如此挖苦于他: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这段由死了老婆不哭,反倒敲瓦罐相庆的东周疯汉周庄复述的历史典故,我们莫纠细节,主要分析后半段老子对孔子的行为下刻薄定语。

啰嗦了一大堆玄之又玄的大道理后,老子挖苦孔子,你提倡礼乐仁义有违自然人本(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如同敲打着锣鼓去追逃跑的人,你敲打越响,人家只会跑的更快(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可想而知,在普通人看来,此番话语对渴望拯救教化世界的孔圣人来说是多么的刺耳且沉重,但孔子就是孔子,圣人绝非浪得虚名,他不但毫不在意,甚至弟子为他抱不平时还规劝弟子,老子此人很有学问,他的话值得深思。

您多半会认为孔子如此说是在为了维护颜面,在弟子面前故作虚伪。但我觉得不是,孔子如果真这么想,绝对注解不出周易,更流传不下例如《论语》等做人教诲。孔子肯定是发自肺腑的想明白了老子对自己的教诲。

老子此番话其实是在说,无需你刻意的去教化世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用《道德经》中的话讲: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与郊!

老子认为,人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行为方式,以期均衡!

因此,老子对易学均衡理论的理解还(三声)在孔子之上,孔子只是看到天地对等、对等,时空相除,得数为一的表象。而老子却想看到了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时空相乘,抱元守一的大道真髓!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6 19:59:13 +0800 CST  
但凡是中国人都应当听说过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生的古训,但多数人却认为此说法只是愚昧的华夏祖先出于主观意愿,如同造梦般为自己的无知虚构而来的荒诞臆想。比如日月星辰因何旋转,运动如何产生。您一定会说是因为引力。但所谓的引力只是人们在描述某一自然事件时,为此事件所取的形象化的名儿,如同给人起外号,个头大的叫大个儿,个头小的叫小个儿。所以到如今,物理学届仍未能对引力的成因作出系统化的阐述。仍未能说清楚引力,或者说是运动因何而如何产生。


但两千五百余年前,为周王室看守古籍的老子李耳先生从上古文明的遗存中找到了答案,并被迫写入自己所著的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


尹喜于函谷关前软硬兼施胁迫老子写出道德经的典故大家应当去看看,这件事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同样意义深远。说句自大的话,若没有道德经,我也写不出今天的文章。


言归正传,老子复述古典认为,运动产生于阴阳反背互化的形态。即中华祖先口口相传了近五千年之久民谣,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生。既然天地时空也是阴阳诸比中的一种,那么时间与空间就应当具有此种相互转化的特性,并最终推动日月星辰的运转。

那么今天我们仍以简单计算的方式证明古人所述,证明阴阳,时间与空间,具有彼此转化的神奇能力。

但需牢记反者道之道,阴阳反背,时间与空间计算形态必须相对,相反!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7 12:21:44 +0800 CST  
众所周知,火星公转周期1.88075年由火星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686.945天,除算比较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365.25天推导而来(686.945/365.25=1.88075)。



金星公转周期0.615年同样由此简单的比较结构推导而出,由金星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224.7天,除算比较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365.25天,(224.7/365.25=0.615……)。


象数的运用其实很好理解,如同比较两根长短不一的线段,设其中任意一条线段为尺,便可得出另一条线段的相对数值长度。因此《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滋指增益改变,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是说,有了图象的比较后便有了增益改变,再通过比较改变的程度,得出数字。


西学将象数分立,分别设立几何学与数学,但古易学将龟象筮之法合而为一,统称象数,由太仆所掌。


《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那么颛顼所设的春官掌管什么?礼制、祭祀、历法。


何为历法?时间计算的方式方法。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7 15:02:13 +0800 CST  
象数认为阴阳反背,时间与空间的构成路径截然相反,那我们就将构成时间的次序,既天文参数公转周期的数学运算路径颠倒过来,按照《青囊书》口诀颠颠倒的方式,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乘积),看看将会发生什么。



首先颠倒火星时间,火星的时间构成由686.945天除算365.25天得来,那么颠倒分子与分母的构成次序,得出365.25/686.945=0.5317。


空间的构成路径保持不变,让时空仍旧保持正反相对的易学反背形态,由火星达到太阳的直线距离2.2793亿公里,除算比较地球到达太阳的直线距离1.4959亿公里得出,2.2793/1.4959=1.5236。


如此,0.5317的两次方,乘积1.5236的三次方,结果归一。

0.5317²X1.5236³=0.999……



同样的方法,再看看金星。

金星的公转比较时间0.615年,由金星公转周期224,7天比较(除算)地球公转周期365.25天得出(224.7/365.25=0.615),日距由金星到达太阳的直线距离1.082亿公里比较地球达到太阳的直线距离1.4959亿公里得出(1.082/1.4959=0.7233)。

反置其时间,得出365.25/224.7=1.6255。
将时空结合得出,1.6255²X0.7233³=0.999……

加快叙述步骤,水星时间反置,365.25/87.969=4.1525。
日距正向不变,0.579/1.4959=0.387。
时空结合,4.1525²X0.387³=0.999……

这一系列得数为0.999的计算说明,古易学指出阴阳反背,时间与空间同根互化的说法完全正确,不信您保持时间设置路径的正向不变,颠倒空间日距设置,其结果依然守一。
不信您计算一下。


但这就完了吗?远没有,此计算将牵扯出时空的如何平衡的大问题,将涉及到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远古传说,牵扯出爱因斯坦的时空扭曲。
通过计算您将会发现,火星,金星,太阳系各个时空坐标点的时间流失速度,都将于地球不同!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7 15:41:56 +0800 CST  
您或许没能意识到时间与空间结合后结果为一意为着什么。好比分蛋糕,将蛋糕一分为二后先无需去在意时空两者否对等、对称,只需把两块蛋糕结合起来,时空将恢复原貌,恢复到未被分割前的状态。

古象数正是以简单的数字计算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分割时空难题,而计算得出数值1,便是时空未被分割前的状态,整体未被分离的数值1,它表示整体。


因此,当我们使用时间乘积空间,让时空两者化合,便会得出时间与空间未被分离前的数字化形态,对等、对称!


数字1只是结果,一时之名儿,时间与空间对等对称性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自然现象,因为在不远的将来他将改变我们的世界,您也将亲眼看到量子跃迁,从能量与物质的转化成为现实。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7 17:56:51 +0800 CST  
《道德经》虽然是哲学典籍,但万物同源,易学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施行万物,可以使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从哲学中看出科学一点都不为怪。


我给大家举些例子证明万物效法天道,即自然规律的事实。
当人们观察山峰时,距离山体越近,山体就会显得越高大。但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视觉系统为什么会如此运作,它运作机理又是什么?

人类的视觉系统在效法自然规律的运行,效法开普勒第二定律,等面积定律——太阳与运动中的行星所形成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不理解这句话没什么,易学中还有更为简单的解释。

《周脾算经》记载了周公问道商高的故事。

您或许不知商高是谁,他是网传的西周数学家,但却饱受争议。因为如果周脾算经作者赵爽的记述属实,商高对勾股定理的发现要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早五百至六百年。坊间为此争论不休。但我觉得没必要,万物同源,万教同根,讲述都是大道,法门不同而已。如果这个贴子能够继续下去,我会在文章最后结合东方西古今文化为您揭示殊途同归。


周脾算经记载了周公问道商高的故事,周公请教商高,古人如何使用象数,商高回答中有这么一段记述: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深,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


规和矩是象数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出土文物中伏羲持规女蜗持矩的图像屡见不鲜。治水的大禹也是一手规,一手矩。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8 00:59:00 +0800 CST  





视觉系统会寻求空间的平衡,保证视点与视物间形成的矩尺三角形面积相等,所以在我们的眼中,被观察物具有近大远小的物理学效应。

所以古人说,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8 08:16:12 +0800 CST  
数千年以来围绕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意识形态冲突,同样与物理学法则有关,但至今人们仅是观测到此物理现象的存在,但未能认识到此现象对意识形成的影响。

它就是相对论。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8 08:32:28 +0800 CST  
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东方思想家老子曾言,允诺与呵斥的差别有多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远(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他人的惧怕不能视而不见(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为远古以来都如此(荒兮,其未央哉)。

如此什么?感悟天道!

如何感悟天道?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体察他人眼中的世界。

但多数人不会这么想,只会密闭在自己的驱壳里以自我的标准衡量世界,寻找着他们心中的平衡(众人熙熙,如享太牢)。



允诺与呵斥的差别大吗?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8 08:54:51 +0800 CST  
意识形态的冲突问题,东方思想家老子曾言,允诺与呵斥的差别有多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好与丑恶又相差多远(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他人的惧怕不能视而不见(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因为远古以来都如此(荒兮,其未央哉)。

如此什么?感悟天道!

如何感悟天道?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体察他人眼中的世界。

但多数人不会这么想,只会密闭在自己的驱壳里以自我的标准衡量世界,寻找着他们心中的平衡(众人熙熙,如享太牢)。





楼主 梨花居士  发布于 2017-12-18 08:55:56 +0800 CST  

楼主:梨花居士

字数:7869

发表时间:2017-12-16 07:58:3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8 17:24:47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