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边塞诗人传


后来卢照邻离开了长安,来到了河南的具茨山,山下有条河名叫颖水,卢照邻就再次置了几十亩田地,隐居下来,此后十几年他尝试过各种办法来缓解自己的病痛,无奈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法子用了不少,可效果却丝毫未见,卢照邻让病痛折磨的毫无人样,慢慢的双腿开始萎缩,最终失去功能,连走路都靠爬行,后来一条胳膊也废了,口齿也不清晰,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残忍,手不能书,嘴不能言,纵是脑中有万千文章,又何其用?此时他差不多五十多岁的年纪,逐渐进入暮年。被病痛折磨的卢照邻对自己的身体最终失去了希望,趁着病痛稍有舒缓的时候,去给自己修墓,期间花费数年,为自己修造了一个墓穴,每当病痛发作,他就爬进墓穴,躺着等死,可他所得的这种病是种慢性病,一时半会也不会致死。

公元690年左右的一天,天色萧萧,万物沉寂,卢照邻的病痛再次发作,让他生不如死,痛苦哀呻,这次的发作持续时间太长,期间几次都昏迷过去,等到最后一次醒来,他已经万念俱灰,爬行至屋前的颖水河边,想仰天长叹,可嘴舌已经难以发出声音,唯有那浑浊的泪水无声的洒落在颖水河畔,卢照邻似乎有些不舍,可他再也无法承受病痛的折磨,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投身到颖水河中,从此世间再无卢升之。在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遗存有卢照邻墓。

卢照邻所得是何病症,后世曾根据他自己诗歌中所留下的只言片语判断,他得的可能是类风湿,这是一种世界性的顽疾,至今仍无法治愈,期初时身体各小关节疼痛肿胀,如不加以控制,病痛会慢慢的侵袭全身关节,最终使其关节变形,如遇阴雨天气,疼痛难忍,痛苦不堪,最终会侵袭到身体的一些主要脏器,导致患者致残,此病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疼痛,而且难以缓解,只能靠一些镇痛剂来进行止痛,但最终难以痊愈,现代医学如此,对类风湿都束手无策,而卢照邻所生的唐代,患上此症,就更难以治愈了。从中医讲,此症是因人长久闷闷不乐,气血淤塞所致,为了健康,还是少郁闷,多傻乐为妙。

卢照邻是唐代革新派的主要诗人,他的诗歌意境高远,尤其以歌行体见长,一生所做诗文较多,至今《全唐诗》留有二卷,其中边塞风格较少,其中有《关山月》、《陇头水》、《和吴侍御被使燕然》以及《战城南》等。

《关山月》全文为:塞垣通碣石,虏障抵祁连。想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关山月是汉乐府曲名,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关山月,此曲大多都写思念之意,卢照邻的这首关山月描写的一位闺中少妇思念自己身在边关的丈夫,将相思寄托与明月之上,感人至深,释义为:边塞的长城一直蜿蜒到碣石,碣石是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敌人的屏障也横在祁连山上,思念那远在万里的丈夫,只能将这情义寄托给挂在天上的一轮孤月。你看那月光的影子已经移到了金山北部,金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月光也断在了玉门关前,将我心中的思念寄托给这明月,时时盼望能够有鸿雁寄书来。这首边塞诗,情真意切,将一位思念丈夫的少妇描绘的栩栩如生,明月当空,少妇对月叹息,同时也反应出来战争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夫妇不得不天各一方,用明月来寄托相思。

《战城南》全文为: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战城南同为汉乐府曲,大多描写将士们战争场面。卢照邻的这首战城南释义为:将军率军出了边塞,紫塞指边塞,冒顿是匈奴国的单于,在此指的是敌人的首领,乌贪为西域诸国中的一国国名,将军出了边塞去与敌人作战,胡笳在雁门关吹响,两军对阵在敌人的都城城南,这里的龙城指的是地方的城下,刻着花的弓箭在夜里发出声响,两军一直战斗到天亮,我们的将士们应当在白日稍作休息,可他们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还在继续酣战。卢照邻的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和残酷,那些将士们为了夺得胜利,日夜都在与敌军作战,雕弓铁骑所折射出的是唐军的威严军威,而最后两句则借景抒情,用来抒发战争的残酷场面。整首诗荡气回肠,大有男儿理应身披铠甲,腰悬弓刀,去建功立业之志。

卢照邻的此生,少年时期意气风发,又得贵人相助,可到了晚年居然身染恶疾,痛苦难当,最终只能用自杀来了其一生,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可他对唐诗的贡献却影响深远,有目共睹。
楼主 孤清霜  发布于 2017-05-21 02:21:26 +0800 CST  

楼主:孤清霜

字数:27874

发表时间:2017-04-23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8 11:56:44 +0800 CST

评论数:2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