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帕出土印章写满《山海经》人物

哈拉帕出土印章写满《山海经》人物

作者:亚布

印章文字:又称哈拉帕印章文字,或印度印章文字,是出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字。因为诸多原因,至今尚未破译。笔者曾在拙作《印章文字与哈拉帕古城遗址相关问题考释》中断言:印章文字是伏羲书契,哈拉帕是昆仑墟。这是因为印章出土地哈拉帕古城遗址,与中国古代帝都昆仑墟十分接近,并且还有四枚图画印章表现的内容,与《山海经》的记述极度吻合。
笔者沿着《山海经》的脉络,参照水书、甲骨文和金文,尝试破译了50枚印章上的文字。从破译的结果来看:仅仅破译了50枚印章,就出现了8位《山海经》里面,夏朝以前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伯子杼.双双、大禹、因乎、贰负、虞舜、共工、仁羿、丹朱。这些内容已被笔者写成《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
由于印章文字破译出来的内容,多处与《山海经》吻合,笔者断定:所谓的印度河文明乃是中华远古文明,印章文字乃是中国古文字,是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夏朝先民使用过的文字。
笔者还有点儿个人体会:就是对印章文字的研究越深入,就越离不开《山海经》这本书。
从破译的结果来看:印章的用途就是官方印符,并不是现在网上流传的那样,是护身符或是商人物货往来的凭据。印度河印章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印章功能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被我们现代人给神秘化了。庆幸笔者破译了印章文字。如果让外国人抢先破译了,那我们真的无颜做炎黄子孙了。
一、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一个《山海经》人物:伯子杼.双双
我在《印章上的山海经故事》里面曾讲到过怪兽“双双”。



图0001 伯子杼.双双


图0002 七(等)侯
读者一眼就会看出:图0001、图0002两枚印章上,刻画的明明是同一个怪兽?笔者也认同这种观点。而且我认为它就是《山海经》里面的怪兽“双双”,相信这两枚印章的价值很大,因为上面都刻有文字,如果能对照破译了,信息量应该十分丰富。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踼。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文中连续出现两个“有”字来叙述怪兽,我已经在《第二章》中解释了,“有”就是族旗或族徽。而文中所述:初看像是说两种怪兽。细读才发现:这是同一种怪兽的两种称谓。恰恰又在巴基斯坦,这两枚印章又一起出土了。现在我才理解《大荒南经》这句话的意思:原来这种怪兽正面看“左右有首,名叫“[足术]踼”;侧面看“三青兽连体,名叫双双”。那笔者的论断对不对?也就是说“[足术]踼”是不是“双双”。因为在众多的《山海经》译本中,“[足术]踼”与“双双”都被当做两种怪兽来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看来“[足术]踼”到底是不是“双双”的问题,还要仔细研究。按照中国古代造字方法,笔者理解“[足术][足昜]”两字左边“足”部,说明该怪兽为四足动物,而右边“术昜”是两字的音部,切读之后结果是这样的。“术昜”切“双”,即shu shang切shuang。可见我的想法是对正确的。“[足术]踼”就是“双双”,是同一怪兽。
那么图0001、图0002上的文字到底是不是“[足术]踼”或“双双”呢?
图0001上的印章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伯子杼.双双。
图0002上的印章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七(等)侯。

我们知道了“双双”是图0001、图0002两枚印章上怪兽的名字,这和图0001印章文字破译的结果的一模一样。那“伯子杼”又是谁?在《古本竹书纪年》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伯子杼帅师灭戈”。“(伯子杼)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原。杼或作帝宇,一曰伯杼。杼,能帅禹者也,故夏后氏报焉”。
原来“伯子杼”是夏朝的一个帝王,帝杼或称帝宇,也称伯杼。
难道历史会这么巧合?古代巴基斯坦地区,也有一个和“伯子杼”姓名履历一摸一样的帝王?当然不会。我破译的“伯子杼.双双”,就是帝杼。族徽是怪兽“双双”,或叫“[足术]踼”、“矢网”。这个结果也印证了我一直把《山海经》里面的“有”字,译作“族旗或族徽”是正确的。
一枚小小的印章,就把《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这不得不令我对《山海经》和《古本竹书纪年》这两本饱受非议的古籍刮目相看。
从图0001、图0002破译结果来看:帝杼是从子爵、伯爵、侯爵做起,最后才做到帝王。是一步步干上去的务实的帝王。
二、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二个《山海经》人物:大禹
我在《印章上的山海经故事》里面曾还讲到过“二八神”。




图0003 帝.禹印


图0004 帝印.禹印
我认为“二八神”和图0003印章记述的是同一事件。《山海经.海外南经》载:“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人小颊赤肩,尽十六人”。
上文中所说的羽民国,是《山海经.海外南经》从西南角向东南角排列的第三个国家。那么图0003这枚印章就应该出土于哈拉帕古城。印章上面描绘的共有九人:一人立于礼台之上,明显是帝,另一人是头领,跪于帝前,其余七人皆“连臂”,印章的背景是牧场,也就是“野”,这八人的装束皆头戴鸟羽,除了人数少了一半,场景与“二八神”的记述一模一样。
笔者认为:所谓“二八神”确有其事,应该理解为两个八人一组的神,是帝的两个南方卫队,临南海(孟加拉湾)为帝司夜。这枚印章只是其中一个卫队,这样的印章一定共有两枚,只是那枚印章遗失了,或还未出土罢了。
图0003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禹印。
笔者注意到:和图0003印章还有一枚十分相近的印章图0004,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印.禹印。
《山海经》里面的“二八神”,到底是为哪一个“帝”司夜一直是个谜。现在通过对印章文字的破译,我可以告诉读者了:他们是在帝禹司夜。
三、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三个《山海经》人物:因乎




图0005二(等侯).因因乎余.西玄.


图0006 贰负.降.窳窫之印
附附禺禺
图0005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二(等侯).因因乎余.西玄.附附禺禺。还可以简读为:二(等侯).因乎.西玄.附禺。
“因因乎余”和“因乎”被记述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有神名曰因因乎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据印章0005文字分析:“因乎”是南方风神的官职名称,这枚印章是属于一位名字叫“西玄”观风官,印章的主人来源于一个叫“附禺”的氏族。
四、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四个《山海经》人物:贰负
图0006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 贰负.降.窳窫之印。
这里的“窳窫(yu ya)”,《山海经》里叫“窫窳(ya yu)”。“贰负杀窫窳”被记述在《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从印章图0006那头牛低首乞怜的表情上看,这枚印章的主人一定是降伯,这与《山海经》的记述一致。
五、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五个《山海经》人物:虞舜
图0007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帝.虞舜印 。在《山海经.》有多处记载。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这枚印章上虞舜的坐姿,与图0003、图0004大禹的坐姿一致。可见哈拉帕印章上凡此坐姿的,一定是古代帝王。



图0007 帝.虞舜印


图0008 共工印.二(等伯)
六、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六个《山海经》人物:共工
图0008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共工印.二(等伯)。共工在《山海经》里也有多处记载。如《山海经.海外北经》:“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七、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七个《山海经》人物:仁羿
图0009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三(等伯).仁羿印 。仁羿见诸于《山海经.海西内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图0009 三(等伯).仁羿印


图0010 降帝.二(等伯).丹朱
八、哈拉帕印章里面的第八个《山海经》人物:丹朱
图0010印章上的文字,我把它故译做现代汉语:降帝.二(等伯).丹朱 。丹朱这个人物在《山海经》记述颇多。但记述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笔者采用《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述。让读者做进一步的了解。《古本竹书纪年》:“帝尧陶唐氏。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一百年,帝陟于陶。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6 11:27:14 +0800 CST  
@张琛2017 2017-06-26 17:59:37
强盗逻辑,不如直接说你祖宗是外星人更好解释金字塔是怎么建的,长城是怎么建的。我们的文化本身是多源的,融合的文化,不存在我们是走哪搬迁来的,你不如直接说你的祖宗是来自非洲的猴子喽。
-----------------------------
呵呵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6 19:35:39 +0800 CST  
@lp2456km 2017-06-26 20:55:11
支持楼主。多源嘛,天上,地下,西来,东往,牵强也好,附会也罢。本来就是未知,大胆猜想细心求证。期待更新!
-----------------------------
谢谢!我是在破译了哈拉帕印章文字以后才得出以上结论。先生可百度《古文字学术报告.亚布破译印章文字》,多指教!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7 06:50:50 +0800 CST  
“王、公、伯”三个字:都是级别不同的官员帽子的形状,只是印章文字中的“王”字更象形一些,不仅刻画帽子的形状,还刻画王者在翩翩起舞,因为印章文字“王”字帽子下面的人形,在甲骨文里是舞蹈“舞”字。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7 20:43:12 +0800 CST  
@li念青 2017-06-27 21:29:33
楼主加油
-----------------------------
感谢支持!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7 21:34:14 +0800 CST  
@脱而失态olo 2017-06-28 06:50:56
考古学是比对学,而且是孤证不立。欣赏楼主的探索精神。但不敢苟同楼主的观点。感觉印度古印章文化符号更接近古埃及与古希腊的契形文字。应该跟古中国文明关系不大。跟山海经更是连不上。中国这些年考古发掘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这样的印章?倒是我国西藏历史上出现过类似的这种印章。应该是从印度或西亚传播过来的。
-----------------------------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记载是在昆仑山,也正是现在中巴边界青藏及帕米尔高原一代,所以在西藏出现过类似的印章,是正常不过。但在中原没有出土,是因为商朝以后使用甲骨文了。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8 09:46:04 +0800 CST  
@thingiskhankou 2017-06-27 21:56:46
好棒棒
-----------------------------
谢谢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8 09:46:28 +0800 CST  
@雪山平湖 2017-06-27 23:39:32
说起山海经,觉得特别神秘!那些物种真的存在过吗?还是其他空间的物种?比如龙。
-----------------------------
《山海经》确实记载有龙,叫炽龙,或叫炽九阴,切读之后叫锺,所谓钟山之龙。是炎帝孙子的图腾,这个图腾在哈拉帕遗址中出土了。我附在后面,请先生欣赏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8 09:50:16 +0800 CST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8 09:50:49 +0800 CST  


这是西王母的图腾或族徽,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请诸位看看《山海经.大荒西经》描写的内容与印章是不是一模一样?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8 21:50:31 +0800 CST  
要成大事,必独树一帜。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9 07:51:58 +0800 CST  
@票冉 2017-06-29 07:54:21

-----------------------------谢谢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6-29 18:33:04 +0800 CST  
@ty_LG55 2017-07-01 20:21:59
逼者
-----------------------------
!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1 21:49:01 +0800 CST  
少康复国,这个国并不在两河流域,而是到了中亚的巴基斯坦,原来印度河文明就是夏朝建立的。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2 10:17:32 +0800 CST  
@萧萧氺寒 2017-07-03 01:17:36
就《山海经》来说,涉及地域甚广,似乎四大古文明都和华夏文明有一定关联!
-----------------------------
从破译的哈拉帕印章文字来看,确实与古苏美尔,或古埃及象形文字相似。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3 20:14:49 +0800 CST  
@萧萧氺寒 2017-07-03 01:12:19
顶楼主,话说上古史,按照现代的考古方式,永远考不出来,只能通过极少的存物,结合像《山海经》及上古神话等只言片语来分析和串联,随着发现物件的增加,或许能一窃大概,足矣!楼主不用计较无知之徒的嘲哄,坚持自己的思路,大胆求证!
-----------------------------
感谢先生如此支持!亚布定不负重望。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6 20:52:59 +0800 CST  
@yabu2016 2017-07-02 10:17:32
少康复国,这个国并不在两河流域,而是到了中亚的巴基斯坦,原来印度河文明就是夏朝建立的。
-----------------------------
印度河文明就是夏朝建立的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6 20:53:30 +0800 CST  
@萧萧氺寒 2017-07-03 01:12:19
顶楼主,话说上古史,按照现代的考古方式,永远考不出来,只能通过极少的存物,结合像《山海经》及上古神话等只言片语来分析和串联,随着发现物件的增加,或许能一窃大概,足矣!楼主不用计较无知之徒的嘲哄,坚持自己的思路,大胆求证!
-----------------------------
因为我破译了哈拉帕印章文字,从破译的结果来看:仅仅破译了50枚印章,就出现了12位中国古籍上夏朝以前的人物。这些人物包括伯子杼、大禹、因乎、贰负、虞舜、共工、仁羿、用侯、丹朱、巫咸、华胥、曾侯。这些人物都记述在《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及《史记》里。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6 21:04:34 +0800 CST  
@yabu2016 2017-06-28 09:50

------------------------------
这是西王母的图腾或族徽,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请诸位看看《山海经.大荒西经》描写的内容与印章是不是一模一样?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6 21:13:08 +0800 CST  
殷商文明和早期域外文明相似性的若干问题
来源:网络转载
1757年,法国学者德经(Chretien Louis Joseph de Guignes)已经注意到了古代汉字与古代埃及文字之间存在着相似性的问题,当时,他发现了一百多个比较接近或者完全一样的象形字。那时还没有发现甲骨文字,他看到的只是青铜器铭文、大篆、小篆,即金文。于是,他提出了古代中国人是古代埃及人的后裔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种起源于古埃及说。或者简称之为中国文化西来说。
我曾把这一百多个非常接近或者完全一样的象形字,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丙”、“日”、“吉”、“乙”、“丁”、“庚”、“子”、“辛”、“禾”等字。在殷商甲骨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这些文字的写法基本上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但是,它们的意义在中、埃两国文化传统中却有同有异。一般来说,对自然界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象形,两者多相同或者相似,意义也一样。但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之外的象形字,则多为形似而意义全然不同。比如上述中的“丙”、“乙”、“丁”三个字中的“丙”字,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其意义就是三项:“测量”、“到达”、“扁平的事物”。和古代殷商文化传统中的干支的意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当然,也有一样的。比如“辛”字,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具有“苦辣”和“麻烦”两种含义。今天我们还在使用象征麻烦的“艰辛”和象征苦辣的“辛辣”两个词汇。
从象形的程度来看,古埃及象形文字比殷商甲骨文字还要古老,或者说还要象形。比如,“雨”、“水”、“刀”、“鱼”等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几乎百分之百就是图画,而殷商甲骨文字已经具有了抽象化的处理。或者说:古埃及象形文字没有甲骨文字中的六书造字的传统和规律。
古埃及象形文字有些或许可以给殷商甲骨文字的解释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比如父亲的“父”字:,左边的一竖“”,一直是作为指示符号来理解的。似乎没有什么象形含义。而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这一竖却很明显地画出是手杖。拿手杖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父亲,这里面已经包含着权力和年岁的内容。那么,汉字中的指示符是否在原始造字时代另有具体的象形含义?
那么,我们需要回答的是: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殷商甲骨文字的这种相似或者相同,是否真的存在着两大文明之间的交流呢?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就曾经主张殷商人种的祖先可能来自古巴比伦人。他提供的证据是“百姓”一词来源于古巴比伦的“巴克族”。这一观点的直接来源是当时的法国学者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在1894年曾提出“巴克族移民说”,认为殷商人种的祖先是公元前2300年由西亚移入新疆和甘肃的巴克族。此说也得到了日本学者白河次郎、国府种德等人的支持。
不仅如此,古巴比伦文化中还有八卦传说、还有福巨传说,甚至也出现十二宫和六十进位法传说。其中,八卦、福巨传说和商周文明中的八卦、伏羲传说完全一样。而八卦创始人,在汉文化古代传说中是伏羲,而在古巴比伦文明古代传说中却是福巨。这个问题最早由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发现。“福巨”这名字也是花之安的译文。这个建立在古代传说基础上的相似文明,目前还无法进行考古学的考证和研究。但至少可以看作是上古时代中、巴文明相互影响的一个辅助证明。日本学者新城新藏、我国学者郭沫若当年都还注意到了商周时代天文学中的“摄提格”一语其实是古印度二十八宿中的第十三宿名称svati的音译。这一点极为重要,这一解释也很合理。
于是,我们从古巴比伦文明对殷商文明的影响开始来到古印度文明对殷商文明的影响这一视点。
但是,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八千年前的骨笛以及占卜用具,在音律学和数学等方面,它的起源要早于两河流域各文明两千多年以上。这一考古发现和文化现象就不是主张中国文化起源于古巴比伦说的学者(如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所能回答和解释的问题了。特别是贾湖遗址出土的有契刻符号的龟甲,这显然是早期文字存在的证据。而那些能发七声音节的骨笛,它的制作技术对音律的要求,中国之外其他文明却是在此两千多年后才解决的。
假如我们把贾湖遗址定位为中国文化和科技的早期源点的话,那么在此之后出现的“巴克族移民说”、“摄提格”音译说、乃至于八卦和福巨传说等等,都应该是中外文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证明。
印度人何时与中国有交流,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没有准确的记载。在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曾多次提到支那“Cina”,“Cina”即“秦”字的音译。
曾有人主张:古印度的哈拉巴文明,就是连接殷商王朝—古埃及文明的海路中间站,甚至有人大胆提出哈拉巴文明的创造者就是炎黄祝融氏族的一部分。那是因为云南滇池一带发现的石寨山文化和哈拉巴文化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工艺到象形文字,再到青铜牛、猴和蛇造像的大量出现,无不表现出对哈拉巴文化的模拟。谢崇安先生在《略述石寨山文化艺术品中所见之早期中印交通史迹》一文中指出:“由于石寨山文化的分布区(以滇池地区为中心)是处于滇缅印古道的前段,也为早期南方中外交通的门户,故其文化面貌存在上古印度文化因素也是可以理解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了云南当地居民中有“身毒之民”这一历史事实,可见这一通道是自古而然的。甚至在考古实物上,云南滇池一带和印度东部、南部地区出土的石器和原始建筑也十分接近。在这一方面,已经有饶宗颐、汪宁生、童恩正等先生写有专文加以比较和研究。
楼主 yabu2016  发布于 2017-07-09 16:48:56 +0800 CST  

楼主:yabu2016

字数:14297

发表时间:2017-06-26 19:27:1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8 09:19:12 +0800 CST

评论数:20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