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半世

明末三大案之梃击案 紫禁深宫太子险遇害 多方会审张差现原形
说到明神宗万历皇帝,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二十多年不上朝的奇闻轶事。而关于这件事确有着一个关乎国运的争论,它就是围绕立储问题产生的国本之争。这场争论间接导致了万历的深居简出,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开端引发了明末一连串的宫廷疑案与宫外的棘手问题,这些麻烦将伴随明代最后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直到它的遗憾落幕。
其实国本之争也是万历自己年轻时犯下的不大不小的失误。这个失误就是在万历九年时他偶然临幸了一位宫女,碰巧这位宫女因为皇帝的临幸怀上了龙种,并且在第二年生下了一位皇子,取名朱常洛。虽然这是万历的第一个儿子(封建社会帝王家对子嗣特别看重,皇帝等着自己百年后好有人即位接班),不过由于万历对这位宫女本来就没什么感情,所以对这个儿子则更谈不上喜爱。此时的万历正在宠爱一位姓郑的贵妃,这个郑贵妃就是日后万历宠爱一生的女人。她在几年后也为万历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未来这位皇子就是被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处决的福王)。子凭母贵,万历十分喜爱郑贵妃生的这个儿子,有意想将其立为太子。可惜根据明朱元璋命人编纂的皇明祖训里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万历的愿望基本无法实现。即使万历与他的皇后一直没有子嗣,皇太子的位置依旧轮不到朱常洵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流转,大臣们要求皇帝立太子的请求愈发强烈。万历为了能让自己和郑贵妃儿子当上太子,开始了拖字诀,并开始了长期不上朝。万历希望拖到最后大臣们能够妥协,可是他的如意算盘最后还是落空了。明朝大臣相对于我国古时其它朝代而言更加的执拗,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们坚决维护祖宗之法,坚决反对立非嫡非长的皇子为太子。最后这件事拖到万历二十九年的时候,万历的长子朱常洛在众大臣和万历母亲王太后的支持下,万历只得无奈的立朱常洛为太子。即便已经成为太子,朱常洛的储君之位也很不稳固。万历宠幸的郑贵妃时常对万历吹枕边风,希望可以将太子废掉,转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可惜由于支持太子的王公大臣太多,万历皇帝迫于舆论的压力始终没有同意郑贵妃的请求。郑贵妃依旧不死心,积极寻找将太子赶下台的办法。终于在万历四十三年的时候,一件宫廷谋杀案让国本之争愈演愈烈了起来。这件宫廷谋杀案,就是明末三大疑案之首的梃击案。
事情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仲夏时节的五月初四的傍晚,一个大汉手持一根枣木棍进入东华门后径直冲向太子的住所慈庆宫。大汉轻松的进入了第一道门(东宫重地,此门居然没有看守),在进入第二道门的时候遇到了两位年老的守门太监,大汉二话不说就将两个人打倒在地,之后迅速的向第三道门闯去,再过这道门太子的居所了。在这千钧一次之际,慈庆宫周围的太监宫女听到了倒地太监的呼喊声,都蜂拥赶到了慈庆宫来擒拿这个凶恶大汉。大汉看到人越聚越多,持棍挥向众人。虽然击伤几位太监,但终归寡不敌众被太监们抓住困了起来。之后太子命内侍韩本用向父皇万历禀报了此事,万历得知情况后马上令巡皇城御史刘廷元审问这个大汉。
次日刘廷元向万历皇帝汇报说这个大汉叫张差,是蓟州井儿峪人,可是接下去审讯半天张差前言不搭后语,看着像疯癫之人(学名精神病),具体情况还需要接着审问。万历听罢,将张差交到了刑部,让刑部务必弄清楚此事的来龙去脉。
在刑部的审讯中,张差交代了自己因为被邻居李万仓、李满儿等人欺负,家里的柴火被这些人烧了,所以才决定上京告状击鼓申冤。按张差的说法,他来到京城后后不认识路就一直往西走,半路遇到了两个男子给了自己一棍枣木棍,并告诉他可以拿着这个枣木棍就可以去伸冤。张差说然后就迷糊的走到了宫里,稀里糊涂的打伤了这么多人。刑部郎中胡士相等人通过张差的供词觉得张差绝对不是什么疯癫之人,在他的供词里漏洞百出。但是在朝为官这么多年,他们早已揣摩出了圣意(万历皇帝的意思就是将张差赶快定罪,然后马上杀掉了事)。于是刑部众臣讨论过后就按大明律,凡在宫殿中射箭、放弹投砖石伤人者按律当斩的规定给张差定了罪,决定秋后处斩。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3 20:25:54 +0800 CST  
@梦中人F 2017-10-23 20:27:19
别人不临朝一样打败日本啊
-----------------------------
确实如此 我也认为万历很有能力 但不上朝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能回避 我还认为如果万历多活几年 努尔哈赤的叛乱也能评定 总体来说 感觉万历还是挺有能力的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3 20:32:00 +0800 CST  
@BOOMERBANKS 2017-10-24 09:47:36
什么三大案,说穿了就是后宫的污秽
-----------------------------
不管三大案是怎么样 都要客观去看待这些历史问题 才能以史可以知王朝的兴衰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4 09:57:00 +0800 CST  
五月十一日的牢房之中,张差领过饭后安静的吃了起来,此时一个人就在角落里安静的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人就是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王之寀的命运也因此案而改变。(此案结束后王之寀就被罢了官,被罢了官还不要紧,在天启时期又被阉党诬陷致死,可悲可叹。天启时期阉党主要针对的就是东林党人和与东林党沾边的人,由此估计王之寀应该也属于东林党之人。)
当天在刑部大牢,正是王之寀当差。一个疯癫之人饮食却老老实实很是让人怀疑,更何况王之寀是官场老油条,他更确定张差的疯癫是演出来的(虽然当时没有精神病鉴定医院),于是王之寀让狱卒将正在吃饭的张差提出牢房开始审讯。审讯伊始张差依旧老一套的装疯卖傻,王之寀只是不动声色的观察着面前的表演者。当张差疯够了,王之寀缓缓地说道:“实招予饭,不招当饥死(实话实说就让你吃饭,不如实说就让你饿死)。”接下来既搞笑又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在一顿饭的问题上,张差低下了头说了句我不敢说。古代审讯手段多如繁星,倒在饭前招供的还真是个奇葩,这正印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既然犯人说了不敢说,那就是有路可循。王之寀让旁人退下,只留下两个差人看住张差,然后开始了循循善诱。
在王之寀的美食诱惑下,张差为了不当饿死鬼,道出了真相。张差说:“自己是蓟州人,小名叫张五儿,父亲多年前已经病故。有一天两个熟人(一个叫李外父,一个叫马三舅)找到自己,领着他去见了一个太监。随后太监让他一起走去办一件事,事成之后会给他几亩良田。五月初三走到了燕角铺,初四到了京城后被领进了一个大宅子,里面另一个太监给他提供了饭菜。吃完饭后就给了他一根枣木棍叫他拿着去打人,见到一个就打一个,打死了人也没事儿,这些太监会救他。接着太监就带着他就从载厚门进入,他进去后就像里面冲过去打上了不少太监宫女,还好小爷(对太子的称呼)福大命大没有受伤。”王之寀听完这些话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从这一刻开始王之寀就认定张差的背后一定有个庞大的组织,这个组织有个天大的阴谋,就是要让太子升天。
王之寀将此汇报给了万历皇帝,希望三法司会审此案。与此同时户部郎中陆大受也上疏皇帝说此案非同小可,恳请陛下大振朝纲查明此事(陆大受的上疏中有奸戚二字,就是说这事儿与郑贵妃有关系,所以这份奏疏令万历相当的反感)。对于这些大臣的质疑,万历又采取了拖字诀,一概不予理睬。
这一时期御史大夫过庭训向蓟州知州戚延龄询问了张差其人疯癫与否,戚延龄“如实”说了导致张差疯癫的始末(戚延龄是不是如实很值得推敲)。众大臣以此为根据,认定张差确属疯癫,应该将此定为铁案(这正符合了万历皇帝的心愿)。但是王之寀不死心,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他找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胡士相。可是胡士相也想要和稀泥,认为此案已定不予理睬。王之寀无奈之下,又越级找到了更大的官员——胡士相的上司张问达。张问达此人很不一般,明末三大疑案他都有参与,并且此案结束后张问达也被削减了俸禄作为惩罚。而在张问达死后,也就是天启年间他家被阉党抄家,这么看张问达应该与王之寀同属一个阵营。就这样张问达听完王之寀的叙述后,当即拍板决定重申此案。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4 12:15:40 +0800 CST  
@a369243337 2017-10-24 10:02:50
万历有能力?没错,与他祖父一样,自大的能力倒是历朝罕见的。说白了,他就是一个从小被穷怕的酒色之徒。别以为他打了什么狗屁三大征,很厉害的样子。万历三大征二场叛乱是国内的,且三大征的军资都还是张居正改革所积累下的财务,即使这样,三大征依然耗掉大明半个国家财力。万历朝自张居正死后,到万历十六年,即万历本人亲政六年后,大明国力已开始下降,到三大征结束,大明的国力下滑之势更加严重。可笑他天天躲在后宫吸......
-----------------------------
每个帝王都有缺点 但不能忽略某些优点 比如在援朝打日本 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命令上 万历的决策就很正确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4 19:51:52 +0800 CST  
重审团是由刑部的七位官员组成,主审官是刑部员外郎陆梦龙(此人为官清廉嫉恶如仇,最后在崇祯时期死在了镇压西北农民起义的战场上,他应该不属于任何党派,严格意义上说陆梦龙是实事求是派)。在这次重新提审中张差又交代出了许多问题,张差说出了马三舅与李外父是自己的同乡,一开始领他到京城的太监叫庞保,到北京去到的大宅子是另一位太监刘成的住所(庞保、刘成都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接着张差又向提审官说道:马三舅与李外父常往太监庞保处送炭,偶尔他也随他们一同去送炭,一来二去他就认识了太监庞保,距今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期间庞保、刘成送了一个金壶和一个银壶给自己(认识三年估计平时也能给张差一些碎银子)。在案发前几天,他又随马三舅与李外父来到了刘成家,这些人给他红票让他当真人(这是红封教,属于明朝的一个地下组织),然后逼着他去宫里打小爷(就是让他去谋杀太子)。”张差说完这些,刑部的人就炸成一锅粥了,胡士相等人看此情景立即跳起来说不要再审了(估计这些人都依附于万历最宠爱的郑贵妃身边,属于郑贵妃一派)。陆梦龙、王之寀等三人当即反对,可惜刑部的七人当中其他四人都同意停止审讯,比例是四比三,所以这次审讯只能作罢。
此后几天一直有人向万历皇帝上疏说此案非比寻常,一定要找到幕后主使。万历对这些上疏都采取了冷对待,只是吩咐刑部速正典刑(就是赶快杀了张差了事)。既然皇帝都发话了,大臣中除了少部分还坚持要弄清楚张差谋杀太子事件的始末,余下的多数都准备对张差马上处以极刑。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谋杀太子未遂案就应当就此结案了,不过偏偏有人喜欢画蛇添足。由于陆大受的上疏中写到了奸戚,所以一直作威作福的郑贵妃弟弟郑国泰自己对号入座,他认为这是有人在怀疑自己是此案的主谋,这真是有捡钱的还有捡罪受的。郑国泰马上也向万历皇帝上疏说明谋杀太子的事情自己根本不敢去想,又怎么可能去付诸实践呢!麻烦就麻烦上了这封奏疏上,明代言官本身就是历代之最,郑国泰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奏疏随即就被众大臣抓住把柄,朝野上下开始议论纷纷。
工科给事中何士晋更是指出:国本之争是因谁而起(就是暗指因郑贵妃而起),妖书案多人被牵连到其中是因谁而起(妖书案就是十几年前为立太子而产生的迷案,郑贵妃也涉及其中),如今宫中又有人胆大包天去谋杀太子,这祸首又是谁!”万历得知了何士晋的言论被气得半死,本来万历想给何士晋定一个重罪,但想到此案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再将何士晋治罪的话会被大臣们抓住把柄,所以之后万历就没有再追究。
可是这时郑贵妃可坐不住了,眼看自己的弟弟被当作案件的第一嫌疑人,而且自己的两个手下太监也都参与其中,她自己也很难摆脱干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郑贵妃使出了必杀计,一哭二闹三上吊。郑贵妃向万历哭闹了起来,说自己家族与此事无关,自己也根本不知情。万历向她表明,说你求我没用,只要你求得太子原谅,我自有办法让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郑贵妃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迅速的去了太子府邸述说了自己是何等的冤屈,希望太子能宽大为怀。太子朱常洵这时候已经当了十几年的储君,宫里面的人情世故早已烂熟于心。郑贵妃是父皇身边的红人自然是得罪不得,而且压下这个案件既送给了郑贵妃一个人情,又可以让父皇有台阶可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所以太子听完郑贵妃的话后,当即表示认同,并让自己的贴身太监王安拟文送到皇帝那里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位王安太监可不一般,在未来他将会捧出明末祸乱朝政数载的大太监魏忠贤)。
万历皇帝得到太子对此事的态度后,决定演一出温情戏,这出戏就是为了让这场梃击案画上句号。应该说是暂时画上句话,卷入此案中的诸多大臣都会因为此案而改变一生的命运,其实也包括太子本人。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4 21:14:23 +0800 CST  
五月二十八日,久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在慈宁宫召见了众位大臣与太子和三位皇孙,(慈宁宫是万历皇帝母亲慈圣皇太后生前的住所,在古代帝王中万历皇帝也算是个孝子)。万历皇帝身穿绣龙袍服头戴练冠,皇太子朱常洛穿素袍戴翼善玄冠在父皇右侧侍立,三位皇孙在御座阶下左侧侍立(这三位皇孙里,就有未来明朝最后的两位皇帝,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群臣都侍立在阶下的左右两边。
该来的人都到齐了,万历皇帝的演戏正式开始。万历略带忧伤的说:“自从我的母亲慈圣太后去世后,我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慈圣太后是公元1614年去世的,正是梃击案的前一年)。从今年春天到现在,我腿疼无力(估计万历皇帝腿部有骨质增生,在现在发现的万历皇帝的定陵中也发现了万历皇帝的两条腿有一些长短不齐)。可每次遇到节日和重大祭祀仪式的时候,我一定会到慈宁宫母亲的灵前来行礼祭祀,没有丝毫的怠慢(确实挺孝顺)。前些天有个疯癫之人叫张差的闯入了太子的东宫,意欲加害我儿,最后被捉住了。在审理这件事前的时候,朝廷上下开始了流言蜚语(暗指这些大臣私下议论皇帝不喜欢太子,有废掉太子的念头)。”说到这里万历话锋一转,板起来脸指责这些大臣道:“你们谁没有父亲儿子(万历开始了大打感情牌),为何要对朕和太子议论纷纷?(意思就是告诉大臣张差这件事就此打住,谁在有异议后果自负)这个案件经过这些天的审理,已经得出结论了,张差、庞保、刘成俱罪无可赦当凌迟处死,案件结束后不准波及牵连其他任何人(万历再次申明都少管闲事儿)。”
说完这些,万里又表现出了慈父的一面。他拉着太子的手对大臣讲,我这个儿子很孝顺,我也很疼爱他和这些皇孙们(演技百分百,成功表现了父慈子孝的画面,堵住了大臣们的闲言碎语)。
这时候跪在大臣最后的御史刘光复大声进言,不停地反复说陛下很慈爱太子很孝顺。估计这个人不是拍马屁就是唱反调呢,因为他一直在说。万里听着他说的话,可是相当的不满意,告诉刘光复不要再说了。可是这位仁兄估计是脑子坏掉了,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依旧喋喋不休地说着。万历马上让中涓把刘光复拉下去带走,但嘱咐不要对他动用刑罚,先关在朝房等候发落(刘光复惹恼了皇帝,之后自然没有好果子吃)。
关键时刻,和稀泥的人物出现了。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赶快劝皇帝息怒,不要为了这种无知小臣动怒(这位内阁首辅方从哲也是影响明末走向的重要人物)。
万历在大臣的劝解下怒气稍消,因为还得接着演戏啊。万历指着太子讲,我从小将他养到大,要是我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还要十几年前就立他当太子。况且福王(万历的爱子)早就已经去了自己的藩国,没有皇命的召见,他还能飞过来不成!因为明代藩王规定,到封地后没有皇帝的召见不得随意回京。
说完这些万历皇帝的独角戏,基本也就演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万历又让内侍将皇孙们领了过来,让众大臣熟悉认识,并且万历还讲到朕的皇孙们也都快长大成人了,还有什么事情是比这还开心的(戏剧落幕之前的煽情)。煽情完后,重要的结尾就来了。万历问太子,你有什么要说的,群臣都在但说无妨。十几年的储君不是白当的,太子多聪明,立马就反应上来,这是父皇让他帮忙。太子于是就说:“张差这个疯癫之人处决了就可,不要连累其他人等。”太子就是摆明了说,我都不追究了,你们这些大臣也适可而止吧。万里听完后也很是欣慰,他转头对大臣们说,听到太子的话了么,众大臣俱应声答是。
万历皇帝最后又拉着太子面向右面(古代右为尊,万历皇帝的意思就是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你们就别瞎担心了,都消停的吧),对着群臣说道你们看见了么。群臣看到后山呼万岁。到此这出戏就算是告于段落了,郑贵妃和她的家族也得救了,不然吐沫星子也能把她和她的家族给淹死。
就这样,名动一时的宫廷谋杀案就这样落下了帷幕。史书上记载此事为梃击案,位列明末三大疑案之首。这件谋杀案是明末各派势力一次呈现在表面上的角逐(各党派的大臣也想从此案中分一杯羹),其中疑点重重。多数的人都认为郑贵妃是幕后的主使,真实其实未必如此,就算她想谋害太子,为什么不在太子小的时候下手呢。案发时,太子已经33岁了,正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好的青壮年时期,并且已经当了十五年的储君了。就算皇帝再不喜欢这个太子,有群臣的支持,太子的地位也基本是稳固的。更何况太子最大的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天启帝朱由校,这时也已经十岁了。只要没有太大的过失,太子顺利登基那是迟早的事儿,所以郑贵妃没有必要去谋害太子。这事儿极有可能是庞保刘成两个人,为了向主子献媚讨好擅自做的蠢事,结果费力不讨好还把自己的小命丢了。反倒是太子由于此事因祸得福,太子通过对这件事的处理,让自己的父皇万历皇帝相当的满意,太子朱常洛他的储君之位也更加的稳固了。
梃击案让明末的党争日趋激烈了起来,就在明朝朝廷君臣处理这些那些的问题时,谁也没有注意到辽东边陲那位用父祖十三幅遗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的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5 12:07:16 +0800 CST  
第二章 为复仇努尔哈赤卧薪尝胆 建国家爱新觉罗始叛明
正当明朝内部勾心斗角的时候,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辽东镇周边正发生着惊天动地的变化。此时辽东镇附近的建州女真,经过努尔哈赤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女真第一大部落,如今正在窥视着明朝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说到努尔哈赤的兴起,可谓是一波三折。原本努尔哈赤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他的祖父觉昌安是明朝建州左卫的指挥使,这么算努尔哈赤也算是官宦世家的子弟了。遗憾的是在努尔哈赤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他的父亲塔克世又娶了一位妻子。可是这位继母对努尔哈赤兄弟那是相当的不好(这点和现代的社会情况差不多),而且还在努尔哈赤父亲的面前屡次诽谤努尔哈赤如何如何不好,最后逼得努尔哈赤只得无奈的分家出去单过。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再加上那时候的东北也没有暖气。可以想象,在当时的苦寒之地努尔哈赤的生活过得得是何等的艰辛。他不仅要上山去挖人参,偶尔还要去湖中去采集东珠,然后到抚顺关上的马市去同明朝的百姓进行贸易,来换取生活的必需品。本来努尔哈赤有机会继承父亲塔克世的官职,明朝对女真贵族封官采取世袭制度,但是继母的出现让这一机会也画成了泡影。按照如此发展下去,努尔哈赤应该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的度过一生,不过转折点马上就出现了。
这个转折点出现在了万历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83年。这一年建州右卫指挥使阿台公开反叛明朝。由于阿台的父亲王杲屡次杀害明朝官兵与百姓,明朝集结大量部队讨伐王杲,王杲最后在明朝大军的围剿下,在向北逃窜之时被女真哈达部的首领王台擒获,上交给了明朝政府,最后王杲在北京被处死。所以他的儿子阿台一直怀恨在心,无时无刻都想找机会报复明朝。于是在万历十一年,辽东防务疏漏之际,阿台终于找到了机会,烧杀抢掠了辽东的不少城镇。
阿台这一系列的行动,使明朝政府大为恼怒,明朝当即决定派辽东总兵李成梁统领重兵前去平叛(李成梁这个人与努尔哈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成梁在尼堪外兰的引导下,兵锋所到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阿台的老巢古勒寨(尼堪外兰是女真人,他主动去巴结李成梁,为李成梁当向导去进攻同族,就是为了希望日后李成梁能支持他去掌控整个建州女真)。
这时一个意外突然出现了,因为阿台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的堂姐,也就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孙女。在这战火连天的岁月觉昌安怕孙女出事儿,所以主动向李成梁请缨,希望去古勒寨对阿台进行劝降(觉昌安此时同儿子塔克世也充当了明军进攻古勒寨的向导,他们在建州女真中属于亲附明朝的一派)。李成梁觉得这个建议也不错,就让觉昌安与塔克世一同去古勒寨对阿台进行劝降。但是就在觉昌安父子进入寨子后,李成梁就在尼堪外兰的怂恿下开始全面进攻古勒寨(由此可见尼堪外兰当时就已经心怀叵测),觉昌安父子因此被困在了寨子中。
由于古勒寨建在险要之地易守难攻,李成梁攻打了多日也没能拿下。由于多日不能攻下古勒寨,李成梁开始埋怨尼堪外兰尽出馊主意。他认为如果是按照觉昌安的劝降计划,或许此刻阿台已经摄于天兵压境而俯首认罪了(天兵是周边民族或国家对中原王朝军队的尊称)。李成梁威吓尼堪外兰,说如果不能攻破古勒寨就那他试问。尼堪外兰怕引火上身,脑袋一转又想出了一个奇招。他站在古勒寨之下对守卫城寨的女真士兵喊话,说明朝只问首罪阿台,其余人等一概不咎。古勒寨这时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寨内物资匮乏,士兵与百姓早已经饥肠辘辘了。于是听完尼堪外兰的话后,守寨士兵突然袭击了站在城寨墙上督战的阿台,并将其击毙。阿台也够倒霉的,没死在战场上,反倒是因为兵变而殒命,实在是可惜。
阿台死后,城寨内的女真士兵就将寨门打开,明朝士兵和其它女真部落前来配合明军平叛的士兵在李成梁的指挥下杀向了寨子中。虽然城寨内有女真士兵倒戈,但还有一部分负隅顽抗,在分不清敌我的状态下,李成梁下令将此城夷为平地。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5 21:26:16 +0800 CST  
在这次平叛过程中,觉昌安父子也很不幸的在混战中遇害。他们究竟是明朝士兵杀害的,还是前来协助平叛的尼堪外兰手下的女真士兵杀害的,已经不得而知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努尔哈赤的父亲与祖父因此去世了。
努尔哈赤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非常愤怒,他此时不敢直接得罪明朝,于是他就转而向明朝要求把破城惨案的罪魁祸首尼堪外兰交给自己处理(尼堪外兰统领本部女真族兵丁,充当了李成梁进攻古勒寨的向导,他也算是努尔哈赤最憎恨的人。这时因为努尔哈赤扬言要杀他为父祖报仇,吓得他跑到了明朝的辽东抚顺城中了)。
明朝对女真各个部落一直采取以夷制夷的战略方针,阿台死后明朝政府希望扶植一个新的亲附明朝政府的女真首领,而尼堪外兰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明朝拒绝了努尔哈赤引渡尼堪外兰的要求。不过明朝方面认为觉昌安塔克世父子是为明朝军队效力而牺牲的,所以明朝方面给予了努尔哈赤相当大的一部分赔偿。明朝将三十匹良马和数具精良铠甲,连同三十道敕书一并补偿给了努尔哈赤。不要以为这些赔偿很少,当时女真各大部落的生产力是相当的落后,良马与铠甲对努尔哈赤来说异常珍贵,而那三十道敕书对努尔哈赤来讲更是相当重要的东西。因为在当时明朝边境上开设了大大小小的马市,女真和蒙古部落的人只要有了敕书做起生意来特别的方便,赚钱相对来说也更容易。
更有利于努尔哈赤的是,明朝还册封他为建州左卫新任的都指挥使,让他安抚部众继续为明朝守边。虽然明朝没有交出尼堪外兰使得努尔哈赤很不甘心,但此时由于他的实力太过渺小,他只能卧薪尝胆积蓄力量等待日后有机会再报仇雪恨。
努尔哈赤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认为尼堪外兰不可能永远躲在明朝的势力范围内。。既然明朝不肯将尼堪外兰交给自己,那不如就自己亲自将尼堪外兰抓到。即使现在尼堪外兰在明朝的扶植下,已经属于建州女真方面的大人物了,很多女真部落和城寨都归于他掌握和管理。但努尔哈赤下定了决心,不除掉尼堪外兰誓不罢休。从此努尔哈赤开始用父祖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开启了战争之路(努尔哈赤这时虚岁刚到二十五岁),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启就很难停止了,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中努尔哈赤将开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时代。
对于抓捕尼堪外兰,努尔哈赤说到做到。在接下去的三年里,尼堪外兰跑到哪儿努尔哈赤就打到哪儿。在这三年的打打杀杀中,努尔哈赤在进攻尼堪外兰的同时,还顺便占领了很多尼堪外兰和支持尼堪外兰的女真部落与城寨。这让努尔哈赤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即使在建州女真的部落里,他也成为了一股谁都不敢小觑的新生力量。最后无奈之下,尼堪外兰又跑到了明朝的保护伞下。可惜的是这一次明朝没有再像之前那样去给他庇护,辽东总兵李成梁转而将尼堪外兰交给了努尔哈赤处理(之后努尔哈赤将其处死),原因是他已经没有扶植的价值了。因为辽东总兵李成梁看到努尔哈赤如此的勇武,再加上努尔哈赤十几岁的时候曾同父祖一起在李成梁的军队效力过一段时间。并且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节日之中努尔哈赤常让手下给李成梁送一些奇珍异宝,努尔哈赤的拍马屁让李成梁十分高兴。基于种种,李成梁遂决定在女真部落中扶植努尔哈赤充当明朝的新一任女真代理人。(说到这里必须简单介绍一下李成梁了,这位辽东总兵李成梁是明末著名的第一能打、第一能活、第一能贪。第一能打是在他当辽东总兵期间,女真和蒙古几个比较大的比较桀骜不驯的部落都在他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之后就很少入内地来烧杀抢掠了。第一能活是李成梁活了90岁,在那个年代这属于超级长寿了,这也让他长时间充当了辽东总兵,继而使辽东军政长官多是他的心腹部将担任,导致了日后辽东军纪的败坏。第一能贪是李成梁在辽东为官时期大肆收受贿赂大贪特贪,让辽东官场送礼之风盛行,弄得乌烟瘴气的。李成梁自己还总给京师的高级官员送礼,这也是他立于辽东多年不倒的因素之一。努尔哈赤就是抓住了李成梁的贪婪之心,总是隔三岔五的给他送礼。再加上努尔哈赤觐见李成梁的时候总是卑躬屈膝,给李成梁造成了一种努尔哈赤很是听话的错觉。这就让李成梁很是支持努尔哈赤统一整个建州女真部落,好扶植努尔哈赤当最大的代理人。可结果最后造成了努尔哈赤统治的建州女真势力逐渐扩大,形成了尾大不掉的状态,同时也成为了明王朝的最大威胁。)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6 12:08:02 +0800 CST  
在打败尼堪外兰后,努尔哈赤先是统一了苏克素浒部(努尔哈赤即出自此部落),又相继灭掉了建州女真内的哲陈部、浑河部和王甲部(也就是完颜部)。建州女真余下的苏完部、栋鄂部(又名董鄂部,清朝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就出自这个部落)、雅儿古部在1588年均主动归附于努尔哈赤。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努尔哈赤又向东收服了建州女真的别部长白女真(长白女真分为三部,分别是鸭绿部、朱里舍部和讷殷部)。至此努尔哈赤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并修筑了佛阿拉与赫图阿拉两座大城。
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不断壮大,本来他极有可能遭到明朝的军事打击。因为明朝至始至终都不希望任何女真部落的强大,更何况努尔哈赤的保护伞李成梁也已经从辽东卸任归京了。不过碰巧的是,就在此时日本开始了全面侵朝的战争。明朝万历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四月,日本关白(一号人物)丰臣秀吉动员了十几万军队开始了进攻朝鲜的战争,意图通过占领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此时的朝鲜国党争已有百年,全国武备废弛。在日军的进攻下,没到一个月朝鲜的两京(汉城也就是现在的首尔和平壤)八道几乎全部沦陷了。朝鲜国王李昖逃到了与明朝接壤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请求救援(在明清两代,中国一直都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就相当于中国明朝的小老弟)。明朝得知朝鲜的遭遇后,马上派出了大量军队前去救援朝鲜。由于朝鲜国与明朝辽东接壤,所以辽东在职的文臣武将和驻守辽东的军队大多数都去参加了这场抗倭援朝战争,而这场战争一打就断断续续打了八年,一直到1598年才告结束。明朝那些年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朝鲜半岛的与日战争里,正因为如此,包括辽东巡抚辽东总兵在内的各级明朝官员都忽略了努尔哈赤的壮大。努尔哈赤本人也很是聪明,很是会拍马屁。他在此期间多次去京城进贡朝拜万历皇帝,并且几乎所有明朝中央重要的大臣都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好处(明末的大臣贪污是历代之最)。努尔哈赤这样的表象,让明朝君臣上下都以为他是明朝忠实的边疆大臣(这一幕同唐玄宗与安禄山之间的故事是何其的相似啊)。这期间尽管没有成为明朝的打击目标,努尔哈赤还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危机。
第一次危机就是1593年的九部之战,也称古勒山之战。古勒山,这个地名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努尔哈赤父祖遇难的地方。这个地方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在二十多年后这里还将发生一场大战,这里就暂且不提了。
虽然明朝在朝鲜半岛同倭寇作战,无暇顾及女真各部落。但是努尔哈赤的强大,还是引起了女真当时的霸主——叶赫部的注意和嫉妒(清末著名的慈禧太后就出自此支女真)。叶赫部仗着自己的实力强大,派遣了使者向努尔哈赤索要土地与人口,这种无理的要求,自然是被努尔哈赤当场就拒绝了。叶赫部就以此为借口联合女真与蒙古的九个部落,决定在1593年的九月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这就九个部落分别是女真族里的叶赫部、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朱里舍部、讷殷部、锡伯部、瓜尔察部和一个蒙古部落的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在得到九部联军进攻建州的消息后,马上命令全体的建州士兵和百姓进入到战争模式(女真族虽然也有农耕,但总体来说这个民族还是渔猎为主。当遇到战事时,除了平常的士兵外其余的百姓也皆可为兵,就是所谓的全民皆兵)。除了动员军队外,努尔哈赤还派军队和役夫加固修缮了位于建州卫之外的第一道关隘——扎喀关。扎喀关是位于建州卫的东北方向,是通向建州女真腹地的必经之路,此关隘极为险要易守难攻。与此同时,努尔哈赤除了加强军事部署和训练军队外,还经常杀牛宰羊犒赏三军,建州女真的将士与百姓感恩于首领的礼遇,每个人都摩拳擦掌等待着战争的到来。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6 20:21:12 +0800 CST  
在敌军到来之前,努尔哈赤派出了几支侦查骑兵小分队,让他们去探查敌军部队的作战人数和大致的作战意图。其中一支侦察分队在队长武里堪的带领下,在天黑的时候抓住了一名敌军的前哨人员(这位武里堪在未来的萨尔浒之战中也将大显身手)。通过对他的审问,努尔哈赤得知了九部联军一共是三万多人,是要从扎喀关经过去进攻自己。努尔哈赤得到这些消息后大喜过望,因为要敌人要进攻扎喀关是相当困难的。扎喀关地势狭长利于伏兵作战,这次正好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且在扎喀关关外,努尔哈赤提前布置了许多路障,就是将砍断的树木横七竖八的放在了道路上(在400多年前,辽东之外的各部女真居住地几乎都是森林地区)。这个方法严重滞缓了九部联军的行军速度,让努尔哈赤可以从容的调配和部署军队,成就了建州女真以逸待劳的战争优势。
等到九部联军到达扎喀关的时候,努尔哈赤马上令手下第一猛将额亦都率领少量精锐骑兵前去迎敌。九部联军见到建州士兵这么少,一定是努尔哈赤害怕了。所以在九部联军的统帅——叶赫贝勒卜寨的率领下,三军一拥而上,企图一举战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站在关隘之上看到敌军如此进攻,心里乐开了花。因为敌军这样,正中了努尔哈赤的诱敌之计。额亦都按照努尔哈赤给他部署的命令,在和敌军一开始交战的时候就佯装败退。在且战且退之间,额亦都将敌人引诱到了扎喀关附近的古勒山之下。在古勒山的上下,建州女真的士兵早已经埋伏到位,只等给到来的敌人一个迎头痛击。
当九部联军进入到了埋伏区后,山上林中的伏兵四起,额亦都也率领所部骑兵调转马头,大喊的向敌军杀去。九部联军瞬间被建州女真的士兵包围,在混战之中联军的统帅卜寨马失前蹄倒在了地上被建州勇士吴谈迅速的一刀斩杀。卜寨的弟弟——叶赫贝勒那林布禄看到哥哥的阵亡,一下子被吓昏了过去(这兄弟俩也真是一个够倒霉,一个是太胆小不适合参与战争)。叶赫士兵赶快救起那林布禄,费力的杀出了一条血路,慌忙的逃离了战场。
九部联军的其他军队看到联军的主帅被杀,副帅昏倒被士兵救走逃跑了,顿时军心涣散没有了战斗力。而此时努尔哈赤和他的建州女真却越战越勇,九部联军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死伤惨重。蒙古科尔沁部的明安贝勒在战斗中,战马陷入了淤泥之中,在慌乱中他连忙改骑部下的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夺路而逃。眼看败局已定,九部联军的其他各部落也像丧家之犬一样,纷纷四散逃窜,最后连乌拉部的贝勒布占泰也被建州军队俘获。不过努尔哈赤并没有处决布占泰,而是将其恩养了起来。(就在三年后的时候,乌拉首领也就是布占泰的哥哥满泰被族人杀掉后。努尔哈赤派军队同布占泰一道回去,继承了乌拉部的首领之位,并且努尔哈赤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布占泰。这样布占泰基本就成为了努尔哈赤扶植上台的乌拉部头号人物,从此努尔哈赤几乎就控制了整个乌拉部女真。)
最后这一场九部联军同努尔哈赤之间的古勒山之战就以努尔哈赤的大胜告一段落,除了俘虏了众多九部联军的将领与士兵、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外,这场战争让努尔哈赤确立了建州女真在整个女真部落中的领导地位。就这样,努尔哈赤的第一次危机就有惊无险并因祸得福的度过了。(因祸得福是由于通过此战,努尔哈赤的实力有了显著的壮大)
第二次危机对于努尔哈赤来说,那就属于一次意外的经历了,这一次可以说是险象环生。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7 17:28:37 +0800 CST  
@想了解点历史 2017-10-27 20:09:09
@东征提督李如松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十分感谢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7 20:15:13 +0800 CST  
在打败九部联军后,努尔哈赤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在此期间日本的丰臣秀吉政权几乎已经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这时候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由于各个部落基本都被努尔哈赤兼并和统一了,他们的领土疆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因此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有很大一部分的领土都是隔着鸭绿江与图们江和朝鲜王朝隔江相望。。可是现在朝鲜王朝的领土几乎被日军全面占领,所以此时建州女真就属于和日军隔江相对了。甚至于日本侵略朝鲜的第一军团,在军团长加藤清正的带领下,还越过了图们江进攻了建州女真毗邻的女真乌拉部的一个村寨。虽然这次进攻最后在丰臣秀吉的命令下,加藤清正带领军团马上撤回了朝鲜境内准备主攻明朝,但这次军事行动让努尔哈赤警觉了起来。
努尔哈赤派士兵侦查得知日军的战斗力不俗,朝鲜现在近乎是亡国的状态。唇亡齿寒的道理让努尔哈赤决定不能坐以待毙,因为朝鲜如果灭亡,日本绝对不会只进攻中国,离朝鲜最近的建州女真也很可能成为日军的进攻目标。想到此,努尔哈赤马上派遣使者前往辽东抗倭援朝的总指挥部,向明朝政府说明自己麾下有马步精锐3万余人,请求明朝允许自己的建州女真也出兵帮助邻国朝鲜驱逐倭寇。明朝政府本想答应下来,可是朝鲜在明朝辽东避难的国王大臣坚决不同意让女真人帮助自己。那是因为朝鲜王朝在此前的几百年中,和毗邻的各个女真部落都有过大大小小的军事冲突。朝鲜方面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害怕赶走了日本军队后,女真趁势将朝鲜占领。明朝方面碍于大朝天国的面子,只得同意了朝鲜君臣的恳求,婉言谢绝了努尔哈赤的建议。
其实朝鲜君臣的担忧,完全是杞人忧天。自己的国家现在都要快灭亡了,还谈什么以后被别人占领。就算努尔哈赤前去帮忙,最后趁此占领了朝鲜半岛。以当时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和驻扎在辽东的军队数量,对于当时的努尔哈赤来说也是具有绝对压倒性的,根本不会让此事发生(因为此时努尔哈赤刚刚起兵十年左右,实力和20多年后的萨尔浒之战时期根本没有可比性)。
况且那时候的努尔哈赤还是明朝的边疆顺臣,他希望派军队援助朝鲜也是出于唇亡齿寒的考虑。他根本不会再赶走日军后企图占领朝鲜而成为明朝的打击对象,让自己引火上身(努尔哈赤这种卧薪尝胆的谋略是让自己逐渐强大,在变得足够强大之前,他是不会主动招惹明朝的,反倒是对明朝会做出一副恭顺效忠的模样。直到他二十多年后起兵反叛明朝之前,都没有让明朝上层各式各样的人物有一丝一毫的察觉,这点可比同一时期的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聪明得多了)。
既然没有机会参加抗倭援朝的战争,努尔哈赤就把战略的重点放在了兼并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上面了。在对这两个女真各个部落一拉一打的战略中,努尔哈赤又攻占了不少的女真城寨。在此同时努尔哈赤还时不时的亲自率领侦查骑兵前去朝鲜边境,勘察明朝军队同日军的作战模式,了解明朝军队的点点滴滴,为了日后更大的目标和野心做着准备(目标和野心就是最后反叛明朝)。
可那时正是明朝军队抗倭援朝的关键时刻,明朝军队对于战场四周的警戒异常严密。虽然努尔哈赤前去朝鲜,每次都周密计划来往的路线,但是百密必有一疏。有一天,努尔哈赤一行侦查的几个人被明朝大队人马抓了个正着,他们被明军押解到了明朝抗倭英雄邓子龙的大营。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8 14:49:26 +0800 CST  
邓子龙看到努尔哈赤这一行人,感觉他们都与明朝人和朝鲜人不同,因为他们的发式比较特别。在明朝统治疆域内的各民族基本都是像汉人一样束发,连邻国朝鲜也学习了这种发式。而女真人都是将头发的大部分剃光,只留下脑后的一小绺儿编成辫子,俗称金钱鼠尾辫(根本不是像现在满清电视剧里的那种猪尾巴辫子,那是清末才出现的),这种发型与中国和朝鲜差别还是很大的。邓子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根本没有看到过这种发型的人。要是一般的将领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就会将努尔哈赤的这一行人全部当做间谍处决掉。不过邓子龙在明末当时也算是个开明的将领,他不认为努尔哈赤这些人就是日本方面的间谍。邓子龙观察了好一会儿,就询问他们到底是哪里人。
努尔哈赤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他从容不迫的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以及他自己也是明朝的少数民族官员,并且自己还曾多次进京城面圣。
邓子龙听完这些后,马上令手下的将领找来了辽东当地负责与女真进行马市贸易的官员,用来佐证努尔哈赤所说的话是否真实。一盏茶的工夫,那位辽东官员就来到了邓子龙的大营。他同努尔哈赤见过多次,一眼就认出了这位建州女真的地方大员。邓子龙见到这位官员与努尔哈赤很是熟络,才知道了这是一场误会。(即使李成梁卸任后,努尔哈赤依旧总是向明朝辽东的文武大臣们不断送礼。努尔哈赤贿赂了明朝辽东的这些官员,尽量的同他们搞好了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努尔哈赤称帝的前一年,辽东巡抚李维翰还向朝廷汇报努尔哈赤是多么多么的忠诚恭顺。努尔哈赤送礼的这一特点,还真是很像唐朝的安禄山。)
邓子龙得知努尔哈赤也是明朝官员后哈哈大笑道,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了,接着就让手下准备佳肴来好好款待这位同僚。
在宴会上,邓子龙询问了努尔哈赤为何会来到朝鲜战争的前线。努尔哈赤当然不能实话实说了,所以他就忽悠了邓子龙。努尔哈赤愤慨的说:“日本军队曾经攻破我族的城寨,如今日本军队有兵临豆满江和我族隔江对峙(豆满江就是现在的图们江)。我作为明朝的边疆之臣,戍守国土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丢寸土,所以我和我的勇士们来到这里,看看日军有没有要过河攻打我们建州女真的动向。”(这么看来,努尔哈赤也是个演技精湛的影帝啊)听完努尔哈赤的这番话,邓子龙逐渐对努尔哈赤产生了一些钦佩之情。在他看来这位边疆民族首领对明朝真是忠心耿耿,也真算是明朝之福。(可惜邓子龙死得早了,不然再活十几年的话,他就会为自己当时的想法而感到最悔莫及。)
宴会结束后,邓子龙又派出了一批部队将努尔哈赤一行人安全的送到了建州女真境内。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努尔哈赤记住了老将邓子龙(这时候邓子龙已经年逾七旬),再回到赫图阿拉城不久后,努尔哈赤就在堂子里(堂子是女真族祭祀神灵的场所)供奉起了邓子龙将军的牌位(因为邓子龙在不久后,就在抗倭援朝的露梁海战中不幸牺牲了)。直到满清入主中原后,他们还依旧在堂子里供奉着邓老将军。
努尔哈赤从朝鲜边境回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明朝万历援朝战争就因为日方头目丰臣秀吉的病逝,日军全面的从朝鲜半岛撤军而宣告结束。关于这场战争,中日韩各方的记载都不尽相同。不过结局是明朝与朝鲜的联军获胜,明朝帮助朝鲜复国。可是明朝经过此役后,辽东各个卫所的(卫所是明朝地方基本的军事单位)士兵几乎全部减半(因为抗倭援朝,大部分都是辽东本地兵),明朝在辽东对于女真和蒙古各个部落的掌控也较李成梁主政辽东时期弱了很多。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也开始更加倚重于以夷制夷的战略,这就给了努尔哈赤更大的发展机会。更何况努尔哈赤一直对明朝表示臣服,明朝就更希望通过努尔哈赤来管理控制女真的各个部落。(努尔哈赤对明朝政府一直属于阴奉阳违,也可以理解为努尔哈赤像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秦国一样,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表面上对明朝服服帖帖,实际上努尔哈赤在加快对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的兼并统一。)偏偏就在抗倭援朝不久,明朝的西南又发生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叛乱,而平定完此次叛乱后京城又出现了两次妖书案。明朝忙于平叛审案更是无暇顾及辽东了,这更让努尔哈赤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不得不说努尔哈赤的点子实在是太好了,在发迹的初期有李成梁的支持,发展的中期明朝又是先打完日本又去平定了杨应龙叛乱,根本没有注意到努尔哈赤。等努尔哈赤发展到后期的时候,明朝辽东地区的军政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腐败高度,到那之时努尔哈赤在辽东已经基本无人可制了。)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8 21:34:19 +0800 CST  
在明朝内部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努尔哈赤相继消灭了海西女真的哈达部、辉发部和已经成为建州女真附属的乌拉部。这时候整个海西女真,只剩下叶赫部还没有被努尔哈赤灭掉了,但他在努尔哈赤的打击下也是日暮西山了。相对于海西女真大部分都被努尔哈赤所兼并的情况,东海女真则虽然地处偏远,可是他们也在努尔哈赤数十次的军事打击下表示愿意归附于建州女真了。就这样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一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613年),基本完成了对整个女真部落的统一。
叶赫部之所以能苟延残喘是因为明朝反应过来点儿门道儿了,他们认为不能再让努尔哈赤这样为所欲为的扩张势力了(不过为时已晚,现在早已是养虎为患了)。所以在努尔哈赤进攻叶赫部的时候,明朝派遣军队对叶赫部进行了军事支援,叶赫部才得以存活了下来。(努尔哈赤认为这时候还不能同明朝撕破脸皮,最后努尔哈赤向明朝政府说明了攻打叶赫部的缘由就退兵了。原因就是叶赫部没有履行之前同建州女真所订的婚约,这个婚约的女主角就是叶赫部的东哥格格,她可是当时女真有名的大美女。)这只是暂时的,在几年后明朝军队连自己都自顾不暇的时候,叶赫部就被努尔哈赤永远的消灭了。
通过了三十载的征战,现在努尔哈赤基本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随着统一事业的完成,努尔哈赤的统治疆域面积早已经扩大了数十倍,臣民也多了几百万,军队数量也跟着上涨了不少。正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决定改革军队,让这些女真士兵更加的制度化。其实早在1601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就着手于对军队的改革。除了普通的士兵外,努尔哈赤还选出了一些精锐士兵,创建了四旗制度。不过那时候由于努尔哈赤还没有全面统一女真各部落,可供选择的兵源太少,所以只设置了四个旗。不过在十多年后的1613年,人口的增长导致兵源的增加。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制度下又增加了四旗,形成日后维持了三百多年的八旗制度,由此日后名震天下的八旗兵就此诞生。
八旗制度是在女真部落原始渔猎组织的模式下改进而来的,其规定是:以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统领;又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统领;;最后以五甲喇为一固山,设一固山额真统领。八旗军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他们全部听命于努尔哈赤一个人。八旗军队总人数在最多时达到了近七万人,里面的士兵都是从普通士兵中选拔出来的精锐战士。(选拔条件有点像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选拔魏武卒一样,只不过魏武卒是重步兵,八旗兵是轻骑加重骑兵。)
关于努尔哈赤当时的军队数量,后世有很大的误解。大部分人都认为努尔哈赤的军队只有八旗的六万多士兵。但其实不然,女真八旗只是努尔哈赤的精锐部队,除此之外建州女真还有一定数量的普通士兵(由于女真是渔猎文化为主的民族,所以全民战时皆可为兵,这一点倒很像战国时期的诸侯强国。),整体来说当时努尔哈赤可以动用的军队大概有十万左右。
在统治区域变大军事实力变强的同时,努尔哈赤在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的时候,在赫图阿拉城正式称汗建立国家,国号为金,年号天命。为了同两宋时期的金国进行区别,努尔哈赤的国家史称后金。
虽然此时努尔哈赤表面上还是臣服于明朝的,但离他反叛脱离明朝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了。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9 11:55:08 +0800 CST  
第三章 清河抚顺两城接连失守 明朝政府终于养虎成患
对于努尔哈赤的反意,其实在万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5年)之后数次被个别有远见的辽东大臣所上报(尤其是当时辽东巡按熊廷弼的上报最为透彻,他认为努尔哈赤早晚会反叛明朝)。不过由于当时历任的辽东大多数文臣武将,几乎都收到过努尔哈赤屡次送去的金银财宝。他们一直天真的以为努尔哈赤就是明朝忠诚的边疆大臣,在呈报给万历皇帝的奏折中,基本全部都在说努尔哈赤的好话。这让明朝上下都认定努尔哈赤绝对不会反叛,而那些说努尔哈赤定会反叛的个别边臣,反倒被明朝上层认为他们是小肚鸡肠,有失天朝气度。(这从后来辽东边备的废弛看,是多么的可笑和可悲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让明朝内部的大多数人包括万历皇帝本人在内,都认为努尔哈赤一定不会反叛。这就是努尔哈赤曾经亲自带领建州女真的商队,八次去北京城向明朝万历皇帝朝贡(这么看努尔哈赤和唐代的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反叛之前的表现是何其的相似啊),通过朝贡他彻底打消了明朝君臣对于努尔哈赤的顾虑。并且在万历二十三年的时候,因为努尔哈赤保边有功,万历皇帝还加封他为明朝的龙虎将军(正二品)。其实努尔哈赤在正式反叛明朝的前几年,还亲自带人去北京进行了朝贡(真是强大心理素质啊),就凭这一点放到谁身上也很难去怀疑努尔哈赤会叛变。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被大明王朝公认的忠臣顺子,就在最后一次去北京朝贡后的第三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他正式竖起了反明大旗。
努尔哈赤通过了数十年对明朝辽东地区的全面调查和军需战备的积极筹划,在1618年的时候他认为明朝辽东的军备已经严重废弛。并且当时女真和辽东的大部分地区水旱灾害十分严重(这些灾害造成了建州女真内部严重的经济危机),基于这些实际因素考虑,努尔哈赤遂决定与明朝撕破脸皮正式决裂(今岁必征明国),即是将后金内部的经济矛盾转移到了与明朝的战争之上(这和二战时期,德意日法西斯对其他国家侵略的目的大抵相同,都是国内遇到了金融危机)。
由于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领土毗邻明朝的抚顺城,而此时明朝的抚顺城内守军一共才2000多人,这让它成为了努尔哈赤首要打击的目标。更有利于努尔哈赤的是,他平常总去抚顺马市进行贸易,对于抚顺城周边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努尔哈赤认为这次攻击抚顺城,正好可以利用抚顺城开城进行马市贸易之际,让士兵扮成商人混进城中,与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和将城内守军消灭,然后摧毁这个明朝在后金前方的桥头堡。
临行前努尔哈赤进行了战前的动员大会,宣布了攻打明朝的理由,也就是著名的“七大恨”。所谓的七大恨就是他的父祖无故被明军杀害(前文已经说过了,到底他的父祖是被尼堪外兰的女真士兵杀害,还是被李成梁的明朝军队杀害,这已经很难确认了)、明朝百姓无故越境挖取人参、妨碍努尔哈赤迎娶未婚妻(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叶赫部东哥格格)等等七宗罪。在“七大恨”中有的的确是确有其事,有的则是子虚乌有,这只不过是世界上所有战争进攻一方都惯用的战前动员把戏罢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后,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统帅两万多精锐步骑直扑抚顺城,一场血雨腥风的明朝与后金的战争由此开始,并将持续近半个世纪。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29 18:43:36 +0800 CST  
1618年四月十三日刚刚破晓,努尔哈赤就率军队向抚顺城疾行进发了。经过近两天的行进,大部队眼看就要到达抚顺城了。就在这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努尔哈赤见状想要立即退兵,等来日再去进攻抚顺城(由于古代人迷信,努尔哈赤认为下大雨不是什么好兆头)。不过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连忙劝阻(代善这个人作战勇猛颇有胆略,努尔哈赤建国后曾有意传位于他),他向努尔哈赤说:“这次征讨明朝是上天的旨意(封建迷信的力量),我们怎么能违背天意。雨天正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暴雨可以让抚顺城里的明朝士兵因为避雨而放松警惕。况且这时已经出兵到此,就算不去进攻抚顺城,日后明朝要是知道了我们的这次行动,也一定会先发制人来打击我们的。那时我方就处于被动,胜负就很难预料了。”努尔哈赤听完儿子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遂决定按之前的作战方针让儿子代善统领一万人马进取东州、马根丹等抚顺城的外围城寨,他自己则率领八子皇太极等人直取抚顺城。
四月十五日的一大早,后金军队抵达了抚顺城之外。抚顺的马市这时早早就开始了,里面人来人往,有做贸易的商贾,有来买货的百姓,场面一片和气融融(老话说和气生财嘛)。可是他们谁都不会预料到,一会儿他们就将遭遇到一次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战争。
努尔哈赤在远处观察了一会儿后,就命令装扮成商贾的后金士兵在后金勇士麻承塔的率领下,推着载满貂皮人参的大车向抚顺城走去。城中的百姓看到如此多的商品,都从城中一涌而出准备和女真人进行贸易。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抚顺百姓出城的混乱之际,皇太极带领的五千伏兵与麻承塔他们假冒商贾的后金军队突然冲入了抚顺城中,抚顺城随即乱作了一团。之后努尔哈赤率领的后继大队人马也及时赶到,趁着城中混乱之际,后金士兵马上占领了抚顺城中的各个要地,并将企图抵抗的明朝士兵一一消灭。
随后努尔哈赤派人去招降抚顺游击李永芳,李永芳看此情形鼠首两端,他既想如果能击退努尔哈赤就击退他们,实在不行的时候就投降(真是个狡猾的封疆大吏)。可就在李永芳将要调动部队抵抗之时,后金军队早就遍布全城了,“无奈之下”李永芳只能剃发投降了(就是这个剃发政策在未来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将掀起无数回的血腥杀戮)。
努尔哈赤很会笼络人心,他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李永芳,李永芳从明朝边将摇身一变成为了抚顺额驸。虽然头领投降了,但明朝军队里还有一些尽忠职守的将士依旧在抚顺城中与后金士兵展开巷战。不过明朝军队人数上的劣势太过明显,又加上是被偷袭才仓促应战,所以很快这些抵抗的明朝军队就大部分阵亡了。剩下一部分有的突围逃走,有的就和李永芳一样投降了后金政权。
与此同时代善的传报骑兵也来到抚顺城,向努尔哈赤报告了代善也连战连捷,将抚顺外围的所有城寨全部占领了。努尔哈赤听完之后大喜过望,他马上命令军队将所有抢掠来的人口粮食马畜牛羊全部运回建州。当时辽东与女真正在闹灾荒,这次战争胜利抢夺来的财物也让后金缓解了燃眉之急(光是分配抢来的财物就分了近五天),这也是努尔哈赤主动进攻明朝的原因之一。
在抚顺陷落后不久,明朝方面就得知了这个信息。此时明朝的辽东巡抚是李维翰,他听到抚顺城被努尔哈赤攻破后大为吃惊,下巴差点儿掉地上(他就是那批向朝廷说努尔哈赤是恭顺良臣的那批缺心眼的大臣,估计他在辽东也没少贪污)。李维翰立即调遣驻扎在辽西重镇——广宁城的辽东总兵张承胤,让他马上率领明军前去平叛。张承胤是名将张臣的儿子(算是个官二代),从小熟读兵书。在万历年间张承胤在明帝国的西北边境驻扎时期,曾多次击退蒙古部落的入侵,也算是个边疆良将。张承胤认为此时敌人的军锋正锐,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应该徐图缓进。不过辽东巡抚李维翰不谙军事腐败无能,再加上这时抚顺的丢失,让李维汉害怕朝廷怪罪自己,连续传发红旗催促张承胤进兵(明朝中后期朝廷逐渐以文制武,文官发红旗令吾将不得违背)。张承胤无奈下只得带领军队从广宁城出发,到辽阳后再集结辽阳副总兵颇廷相的部队,然后一起向抚顺进发。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30 16:30:05 +0800 CST  
重申一下,我写的是通俗正史不是演义小说更不是野史,这些都是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人,真正发生过的事,都有历史资料可以佐证。这是看完很多明清之际也就是明末清初的当事人写的古籍善本,才决定动笔来写明末到南明这段很少被描述的历史的。写作上如有哪些谬误,还请大家指出,可以及时改正,谢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31 07:46:32 +0800 CST  
从辽阳到抚顺的路程较远,张承胤带领队伍走了五天才到达抚顺。明朝探马回禀说后金军队刚刚带着胜利品才从抚顺离开,应该没走多远。张承胤得到这个消息后,决定尾随其后伺机进攻。不过后金可不比蒙古部落,这是努尔哈赤经过三十年一手打造的王牌军队,军事实力的对比埋下了明朝军队的凶多吉少。
这里讲一下张承胤带领的明朝军队与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的对比。明朝当时辽东军队的状况,是相当的暮气沉沉。由于十几年前的万历援朝战争使得辽东士卒的损失颇多,再加上之后辽东官场又腐败丛生克扣军饷,造成了卫所士兵普遍战斗力不强,大部分都是在军队混日子。况且辽东三面受敌,可调动的机动部队十分有限,这次平叛张承胤只带了一万人左右。(努尔哈赤攻击抚顺之前,贿赂了蒙古宰赛暖兔等诸多部落。让他们在努尔哈赤进攻抚顺之时,顺着辽河沿岸作攻击明朝之势,用以牵制辽西明军)。反观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这是一只刚刚打了胜仗的两万多八旗精锐。在古代军事史上就有记载,精锐部队在战争上同普通军队的伤亡比例最高可以达到是一比十(参考淝水之战,看来这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后金军队不论从人数还是质量都大大优于明军,战斗力总体来说是张承胤的十多倍。根据兵法灵活运用,十多倍于敌人就歼灭的道理,努尔哈赤决定吃掉这支明朝军队。
后金士兵在殿后部队的传讯下,早就知道了明朝军队在尾随其后。努尔哈赤不慌不忙的将后金军队带到了有利的地形,与此同时立即命令代善和皇太极统领军队反戈一击。后金军队得到进攻指令后,如同下山猛虎一般向明朝军队冲了过去(攻破抚顺城不久,抢了一堆东西,这时候士气正旺)。明军在张承胤的指挥下连忙据险要之地结营,列火器迎战(明末的时候,火器进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大量的火器成为了明朝军队的固定装备,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明军的近身野战能力)。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由于后金军队冒死奋战,再加上人数上的优势,明军渐渐开始不支。恰巧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明朝右营游击刘遇节率先带领所部人马突围逃走。在这种不良示范的影响下,本来就处于不利局面的明军阵营开始大乱。后金士兵趁机奋力掩杀,明军由此彻底丧失抵抗全面的溃败。此役明朝军队死伤无数,明朝辽东总兵张承胤,辽阳副总兵颇廷相等多员将领全部阵亡,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努尔哈赤为了防止明朝军队重新修筑抚顺城,他下令将抚顺城在内的抚顺周边所有明朝城寨和堡垒全部夷为平地,拔出了后金日后进军沈辽的第一个威胁点。
抚顺城的失陷和辽东总兵阵亡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万历皇帝马上罢免了辽东巡抚李维翰,启用了“熟谙辽事”的前辽东巡抚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为辽东经略,来着手消灭努尔哈赤的叛乱(杨镐人如其名确实很搞,他搞坏了明朝的未来),并宣谕辽东各地加强防守,切勿重蹈抚顺失陷的覆辙。可就在这位新任的杨经略来到辽东之前,辽东又一座军事重镇——清河城也失守了。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31 09:53:08 +0800 CST  
关于明末历史的记载上,有一句话是“清河既失,全辽震动”。这句话前四个字很好理解,就是清河城失守了。后面四个字可能就有点儿让人费解了,在日后明朝铁岭城、开原城、沈阳城丢失的时候,史籍上可没有用全辽震动这么夸张的形容。那么为什么小小的清河城的丢失(清河城在今天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附近),会引起整个辽东的震动呢?原因就是清河城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清河城位于高山四拥之中,它北控宽甸(今辽宁本溪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南枕辽阳城、左控沈阳城、右依靉阳,它距离这几个明朝在辽东的军事重镇都差不多是百余里,属于明朝在辽东的交通枢纽。
而且在努尔哈赤拿下了抚顺城后,他本想乘胜进攻辽东的军事重镇沈阳城,。就是由于清河城的存在才让努尔哈赤的进攻脚步停止了下来。因为清河城正好位于沈阳城的肘侧,如果努尔哈赤冒然进攻沈阳城的话,清河城里的明朝守军很可能马上就会来支援沈阳城,并且还会截断后金的退路。这会造成后金腹背受敌的不利危险局面,所以努尔哈赤才没有在拿下抚顺城后武断的去进攻沈阳城。更重要的是在一百多年前,建州女真就曾在辽东叛乱,而明朝那时就是从清河城出击平定建州女真的叛乱的。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清河城无论是是对于明朝还是对于后金都至关重要,所以努尔哈赤才下决定决心,在拿下抚顺不久后就发动了对清河城的攻击。
不过抚顺城的丢失,让明朝清河城加强了城防守备。其实早在几年前,明朝颇具战略眼光的前辽东巡按熊廷弼就认识到了清河城的重要性(熊廷弼这位大神将左右日后辽东的走向)。熊廷弼那时不断向朝廷上疏要提高清河城的军事级别,朝廷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将清河城提高了一个等级。由于几年前熊廷弼大神的提前预见性,现在清河城的常驻军达到了五千多人。而且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别像抚顺城那样守军太少),明朝多了个心眼,派遣了援辽游击张旆带领了五千多精锐兵马前来支援清河城。这样驻守清河城的明朝守军就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再加上清河城之外有辽东长城第一险关——鸦鹘关,清河城的守备状态可以说是固若金汤了。鸦鹘关是依险而建,它扼守要冲。此关分为三段,互为依托彼此呼应。万历四十二年的时候(公元1614年),明朝都御史翟凤翀来清河城巡视时,再三告诫清河城守将邹储贤,将来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如果有变来攻击清河城,一定要先守住鸦鹘关,鸦鹘关在则清河城在,鸦鹘关失则清河城破。可惜之后的战役中,邹储贤完全违背翟凤翀的告诫(翟凤翀也是属于早就预料到了努尔哈赤会反叛的明朝少数官员)。
楼主 东征提督李如松  发布于 2017-10-31 17:53:13 +0800 CST  

楼主:东征提督李如松

字数:219365

发表时间:2017-10-24 04:25: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6 16:10:49 +0800 CST

评论数:287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