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脾胃论,深入浅出的传统医理,流传百年的经典方剂

我,素来体虚,又显得胖,他们说叫虚胖。脾不好,怎么减肥都是白搭!

常听说有人脾胃不好,喝水都胖,怎么吃都不胖,大便黏腻,这都典型的脾胃不和。

还有人说湿气重。

来吧,来吧,都来健脾胃。


我不是医生,我只是一个脾胃不好的自学者,大家跟我来每天学点《脾胃论》。不吃药,也明白脾胃为何所伤,脾胃伤后用什么思路去调理。我们来这里共同学习讨论,互相监督。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09 16:19:02 +0800 CST  

属性: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
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
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
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
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
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且
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叮咛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
,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09 17:10:00 +0800 CST  
<篇名>脾胃虚实传变论
属性:《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
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
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
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阴阳应象大论》云∶
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
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
,俱为之病。《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
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
,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
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
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
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
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09 17:48:00 +0800 CST  
《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
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
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
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
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
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
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1 08:42:00 +0800 CST  
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
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
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
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
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1 09:17:00 +0800 CST  
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
,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
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
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
,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
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
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
,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
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 ,不一而起矣。病从脾
胃生者三也。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
从脾胃生者四也。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
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
,且垂戒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
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之际,可不慎哉。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1 10:34:00 +0800 CST  
<篇名>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属性:\r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ps123a1.bmp\r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
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
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戌湿,其本气平,其
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
应之。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
,温凉不定,当求责耳。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39:00 +0800 CST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46:00 +0800 CST  
<篇名>脾胃胜衰论
属性: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
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
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49:00 +0800 CST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
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
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
液,故亦从而病焉。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49:00 +0800 CST  
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
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
。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
,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50:00 +0800 CST  
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
,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
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53:00 +0800 CST  
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
,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 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
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
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53:00 +0800 CST  
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 ;秋冬,加桂。
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
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
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
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
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
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
得用桂。
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
氏方中导赤散。
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
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19:56:00 +0800 CST  
慢慢看,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不是医生,我是一个热爱自学的路人甲。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2 21:03:00 +0800 CST  
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
,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
。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
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
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
益脾胃之药为切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4 08:44:00 +0800 CST  
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
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
,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
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
,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
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
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
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
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4 08:45:00 +0800 CST  
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
,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
。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
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
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
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4 08:45:00 +0800 CST  
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
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4 08:46:00 +0800 CST  
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
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
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
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楼主 佳锦  发布于 2016-07-14 08:46:00 +0800 CST  

楼主:佳锦

字数:34932

发表时间:2016-07-10 00:1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3 16:03:53 +0800 CST

评论数:1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